高中化学方程式范文
时间:2023-03-27 23: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方程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中化学是一门思维性非常强的学科,不仅要求高中生有高度的客观理解能力,更需要他们具有主观的头脑影像再现能力,在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中,这一点更加突出,以下就来探讨一下如何高效地学习高中化学方程式。
一、类推再生法
所谓类比,就是由一个到多个,高中阶段学习化学,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类比中也再生,如,在学习“单质与氧气的反应”时,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将金属“镁”在空气中点燃,经过燃烧,生成了“氧化镁”,得出化学方程式:然后,进行类推,当金属铜和铝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什么呢,依次做实验,可以得出,当铜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却能受热生成氧化铜,得出化学方程式:,当铝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得出化学方程式:从镁在氧气中的燃烧逐步类推其他金属铜和铝在空气中燃烧后的物质,使知识得到再生,而高效地掌握这三个化学方程式。
二、情景实验吸引法
怎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实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做好实验,当然,最好选一些化学反应明显的实验,如,在做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铜溶液的反应,当两种溶液混合时,首先生成氢氧化铜,呈现蓝色的沉淀,然后,将溶液加热,氢氧化铜会受热分解为水和黑色的氧化铜,所以,溶液变黑,这一化学过程,带有一些神奇而微妙的感觉,能使学生喜欢上这个实验,自然也记住了这个化学方程式:H2SO4+Cu(OH)2=CuSO4+2H2O,高效也由之而来。
三、合理归纳教学法
高效的教学法,来之不易,想要学生学得好,教师先要做得好,这个做得好就是指,教学合理而有序,当教师讲解化学方程式时,应该从易到难,从一般到特殊,如讲解酸+碱的反应时,一般先从简单的盐酸溶液和烧碱溶液的化学反应开始学习,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然后再学习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铁溶液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H2SO4+2Fe(OH)3=Fe2(SO4)3+6H2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和学习一样,本是一个无尽的探索过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也应不停地求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志宽.浅谈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的策略和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 无机方程式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27-01
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化学方程式使最重要、最关键的化学用语。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将化学方程式熟练的记忆和书写。
1 构建思维导图
在高中无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在仅仅采取机械性的理解和记忆,将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和融合相互割裂。因此,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相关方程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从属关系,并利用各个方程式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知识链,重新排序编码知识,形成“点面网”的思维导图。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完成无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掌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板书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化学方程式重点的核心物质,而学生主要是听教师的讲说,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使无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达到显著的效果。
2 分析化学反应原理
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有意识的进行引导,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会在关键处及时的做好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才能够更加深刻、牢固,属于高级知识,是对所学习知识的灵活迁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化学方程式时,往往会因为理解不透彻而不能够全面的将化学方程式写出,因此,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设置一些表格进行填写,然后从化学反应条件,以及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并进一步对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进行书写,将化学反应的本质展现出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而那样写?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在记忆化学方程式时能够达到声色并存的效果,还需做到以下两点:(1)在复习课中经常采用多媒体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播,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辅助记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常常依赖着化学实验,多数化学知识的获得是从实验中了解学习的,如铜和浓硫酸、钠和水的反应等,可见重温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利,在此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记忆牢固,有一个透彻的理解。(2)通过口诀进行对比性记忆。例如:,可将“浓的14”谐音为“浓的要死”;可将“38稀”谐音为“38嘻嘻”等等。
3 设定目标、过关考级
我们常常说:“没有追求的人都存在一定的惰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无机化学方程式,通过考级让学生能够将化学方程式牢记,还能够促进其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考级这个大课堂充分利用,让那些学习化学较为困难的学生,观察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怎样进行备考,形成互帮小组,让学生相互背诵,并对科学的记忆方法进行切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可见,考级也是一种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长假或周末想学生布置考级准备作业,并向学生说明背诵化学方程式的等级标准,如所有的化学方程式且书写整齐可获得一级,背诵加上书写总共有几级等等。然而,在重点中学中,教师基本上不用在这个环节花费较多的心思;但是在一般的普通中学中,教师还需重视这一环节,因为普通中学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可能不够扎实,在知识的理解上似是而非,对化学学科可能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最高要求可能仅仅是会考的合格。可见有效教学还存较强的对象意识。因此,化学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宜将本学科的价值过高的估计,也不可以将学科价值仅仅定位在本学科上,而是要权衡学生的完整发展,因此,在无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慢慢背”的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最大程度的完成有效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将教学的“有效性”简单的理解为利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更对内容的教授,而是要结合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考虑,所以,采用较多的课外时间让全体学生完成考级检测,这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非常有利。
4 组织书写竞赛
在有效性教学过程中,关注最多的就是教学效果的量化和可测量性。如尽可能的具体和明确教学目标,方便对教师工作效益的检验。组织学生参加方程式书写竞赛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检测方程式教学效果的方法。在开始进行书写竞赛之前,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的书写能力,概括的讲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理。并对简单的向学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即从微观角度透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尊重客观事实,通过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将化学方程式准确的书写;在对化学方程式进行配平时,必须牢记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发生增减,种类不发生变化。可以从考级准备试卷中选择较为经典的类型作为一部分竞赛试题。经过实践证明,在考级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竞赛中获奖的几率较高,然而这并不完全成比例,这是因为在方程式书写竞赛活动中,对学生的书写能力的要求也非常大。最后,在竞赛结束后,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张榜表扬,可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增强学生在化学方程式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5 结语
在化学课堂上,要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还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快乐的学习、学有所得、学出意义。倘若能够使单调的化学方程式顺利的转换成学生的学习工具,使学生轻松地的学习。此外,在高中无机化学方程式教学过程中,还需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紧密结合,最终取得有效地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琳,徐丹悦,吴星,等.高中化学与大学无机化学知识衔接的方式[J].化学教育,2009(7):23-25.
[2] 杨水金,汪秋娟,王华,等.新课改前后高中化学教材有关无机化学部分知识点变化的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3):45-46.
篇3
最近,有不少化学成绩一般的学生问笔者:“你是怎样记忆那么多方程式的?试卷上出现的很多方程式为什么我都不会写?我应该怎么来学好化学?怎样记住那么多的反应方程式?”
其实“化学是一门记忆加实验的科学”,这也许不太符合一些同学的思维习惯.特别是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觉得是没有必要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其实不然,说句武断一点的话,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而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化学用语,掌握了它,就能简明、准确地描述物质的化学变化,定量地研究化学,发展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所以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保证.教师对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情况要有足够重视,要明确要求,同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一、基础入门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是记忆内容考试涉及较多的一本教材,也是学生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的一个衔接与转变.每个专题都是以一类相似物质做基础,学习其中一个特殊物质的性质.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应该还是以记忆为主,选择的方法是最基本的“重复记忆”.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这种方法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很多同学学的快忘得也快就是这个原因.短时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反复记忆,才能够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为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熟记完“特例”后,接下来就是利用第二种方法“归类记忆”,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再以此类推.如:在掌握了各个主族、周期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后,对于具体的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性质就容易多了.例如可以从氯气与冷的NaOH溶液反应推出Br2与冷的NaOH溶液反应,事实上学生只需要记住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就可以类推出Br2的这一方程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所记忆的内容就会相应减少,但知识的掌握并不会相应减弱.
在元素化学知识中,有相似也有区别,这时,我们需要用到第三种方法“对比记忆”,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如:我们在学习硫酸和硝酸的时候,他们作为氧化性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方面有相似性,对应的方程式就也有相似性,但一旦硫酸浓度变稀,就成了非氧化性酸,在化学性质上只体现酸性.其物质间反应的方程式也相应改变.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口诀记忆”、“知识网络记忆”等方法,让自己对方程式的记忆事半功倍.
篇4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试后评价 对策研究 高中化学
化学学科本身偏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得不说智力因素非常重要。但是不可否认,从苏教版化学教学现状看,许多知识并非考验学生的纯智力因素,相反许多时候学生考试失分完全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所以对其进行客观分析并找到切实可行的应对改进对策至关重要。
一、当前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所呈现出的非智力因素特点与现状
一些学生片面认为高中化学学科存在较大难度,甚至因为在步入高中之前,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大多比较薄弱。在高中将化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许多学生第一时间还没有正确理解与接受。一般而言,非智力因素可以分为三个简单的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及注意力,这种分层方式主要是排除智力因素而言的。第二层则属于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其可以理解为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力及学生性格。第三层次是非智力因素的具体成因,其包括成就的动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及个人责任感与荣誉感等十二个部分。实则无论从哪一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个人的主观性都是很大的。一些学生在学习与考试中存在问题,并非自己的智力与他人有所差距,而是主观意志上是否愿意不断提升与进取占据了更大部分。
二、从非智力因素角度进行评价与改进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在考试之后所呈现出的试卷答案与分数结果分析,许多学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为了从主观上改变这种状态,首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实则是学生情感部分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学习的愉悦感、求知欲及价值体现。教师应该通过创建相应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兴趣。
比如以苏教版必修二教材中的习题为例:
现有A、B两种原子,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了3个电子,而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请问A和B分别为什么原子?
通过例题不难看出,此题考查的就是得失电子的问题。然而许多学生对这类问题依旧觉得比较棘手,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枯燥地对其进行讲解,并没有找到吸引学生的方法,使得学生从主观上抵触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呈现,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中所展现的电子数量及电子变化趋势,最终分析得出结果。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数量相当多。化学方程式实际上是考验学生意志力的重要内容。化学方程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许多化学反应现象都需要依靠化学方程式才能得出相应结果,还对之后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等起到基础性作用。故而对化学方程式进行记忆,至关重要。
记忆化学方程式并非是考验学生的智力,其考查的是学生的意志力、坚韧性及自制力和自觉性。高中学习中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包括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其中包括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及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及其他反应。只是这些简单且基础的化学方程式就需要学生记忆很久,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则许多学生必然会功亏一篑。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际上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将会有效强化化学学习效果,同时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
(三)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近些年来,确实有一些考题开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树立解题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现在许多考题并不是按照课本教材的概念进行照本宣科的照搬,相反其往往更加注重的是对多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比如:化合物A、B、C都只含有两种元素,且A、B均含有X元素。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为A+BX+C,X是一种单质,由此可知X元素为什么元素。
实际上,这类题解答起来相当容易。只是与物理或者数学学习有相似之处的就是选用了控制变量法,要求在一定条件之下。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判断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可以判断出X在A与B之中的化合价显示是正价与负价。X也具有负价,所以其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通过分析,很容易得出结果。但是许多学生因为长期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认为必须给出明确的反应才能进行推断。这样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拓展。教师应该不断帮助学生拓宽思维,通过这样的习题告知学生,实际上化学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许多知识点都很容易掌握,甚至许多知识都是自己平时已经掌握的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将有利于学生从学习动机层面改变传统的思维与想法,让学生可以避免焦虑的情绪,增强学习的效果与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水平。
三、结语
实践表明,非智力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还要大。许多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非智力水平,降低在学习中出现的失误及减少考试过程中失分现象的出现,避免非智力因素对其的负面影响,从而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锦灵.高中数学非智力因素的试后评价方法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5:22-23.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07:3-9.
篇5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化学方程式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重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形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木技能。它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方程式教学主要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这种结果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和记忆。学生在初中对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基本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样加剧了学生思维的僵化,给高中化学学习带来诸多不利因素。进入高中,学生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化学方程式的难度也有所提高。若不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仍然采用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方法学习化学方程式,则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因为学习效果不佳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笔者最近两年教高二学业水平类班级,发现学生高一所学的化学方程式能记得的寥寥无几。在复习过程中,化学方程式的复习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学生基本都是死记为主,需要几个来回默写记忆才能掌握。因此,如何在起始年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效率,无论是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还是对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来说,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效果,应该特别重视以下策略的使用。
一、让学生亲身经历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单是一个知识的再现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仅在记忆中贮存一定数量的组块还不够,还必须有产生式系统,即把组块组织起来的若干程序。学生不能完整再现化学方程式,尤其不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都与产生式系统的缺乏有关。不经历真正的知识形成过程而是简单接受的知识,是很难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一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背诵是学习化学方程式最好的方法,却从没有深入思考化学方程式各部分间的联系,没有经历一次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能够促进学生产生式系统的形成,提高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硅”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讲授硅的冶炼是利用焦炭作为还原剂与石英砂(sio2)在电炉中反应制取单质硅。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分析二氧化硅的物质类别(酸性氧化物),引导学生依据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推测二氧化硅可能的化学性质并举例(sio2+naoh——,sio2+cao——,sio2+h2o——),让学生尝试完成上述所列出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过程。
在学生完成后结合出现的问题进行评点,纠正出现的错误。结合自然界大量存在沙子的事实说明在通常条件下二氧化硅不能与水发生反应。
二、利用实验事实作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化学方程式作为一种化学符号,总是与特定的化学事实、化学反应联系着,它来源于事实,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不仅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更是化学思维简约、科学的表达方式。因此,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必须讲过对化学实验事实等积极的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实验教学,深入挖掘化学实验的思维价值,利用实验事实作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化学实验对化学方程式学习的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把通过实验获得的直接经验与表征符号的化学方程式联系起来,深刻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如以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例,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实验的思维价值,把学生由对实验的直观感知引向对现象本质的深入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教师演示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两者产生的气泡,使学生获得该变化的感性认识。第二步,教师板书反应物(al+naoh+h2o-),引导学生分析气泡的可能组成并进行检验。学生根据反应物元素组成,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认为气泡的可能组成是氢气和氧气,教师进一步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铝只能表现还原性,而在一个反应总不能只有还原剂而没有氧化剂,因此产生的气泡只能是氢气。为了验证推理的正确性,老师可以对气泡进行检验。第三步,是一个难点,教师采用让学生阅读自学结合讲解的方式化解难点。通过读书,让学生认识另外一种生成物的组成以及名称。最后一步,让学生自己完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利用熟悉的规律作类比,起到举一反三作用
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新的化学方程式难以理解,在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同时又高度概括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的关键内容。这些材料的内容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在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中充当桥梁作用,使学生易于同化新材料。
例如在学习氯、溴、碘有关置换反应时,可在学习前复习初中阶段学习的金属活动顺序及金属间的置换规律,作为先行组织者,通过已熟悉的反应(性质)进行比较,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同化。
金属置换规律:活泼的金属(还原性强)置换出不活泼的金属。
非金属置换规律:活泼的非金属(氧化性强)置换出不活泼的非金属。
已知氧化性:cl2> br2>(cn)2>(scn)2> i2
可推知下列反应:
cl2+2nabr=2nacl+br2
br2+2hi=2hbr+i2
cl2+cai2=cacl2+i2
br2+2cn-=2br-+(cn)2
(cn)2+2scn-=2cn-+(scn)2
四、合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使零散知识系统化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在人类的记忆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储存的,知识的组织化水平越高,记忆效果越好。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形态在一定反应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梳理这类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构建化学反应知识网络图,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由于学生普遍缺乏构建知识网络图的经验,开始阶段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可以给出主要的反应物,让学生思考物质间可能存在的反应,利用箭头把能够实现转化的物质连结起来,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种训练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间联系的理解,同时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学生提取信息时出现的张冠李戴,即把一个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写到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的怪现象。
如在学习了氮的循环后,让学生结合对有关化学反应的认识,利用物质间的相互反应构建知识网络图。可以布置作业:利用知识网络图画出n2、no、nh3、hno3、nh4no3、nh4cl等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写出有关方程式。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作业,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方法指导,要求他们把所给出的几种物质放在适当的位置,在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之间用带箭头的直线或折线连接。
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学生必须是主动地学习,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只把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所涉及的转化关系用箭头连接起来,把有关方程式从书上抄过来就了事。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负担,达不到所期望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效率,除了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外,必须重视学习策略,通过亲身经历完整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过程或合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等方法,提高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程度,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公式学习;方法浅析
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多数都是要借助一定的化学公式进行解答换算等,但对于这样多的复杂公式,并且大量公式中是很多相同物质和相近化学反应的交错组合,这就是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因此,如何正确地将这些公式记忆准确、牢固就是一个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下功夫的地方。对于这些化学公式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教师要对公式进行以物质来分类的公式总结,对特殊或者是相近的化学公式要有明确的辨析,区分差别,方便记忆
对于大多数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讲,化学公式的熟悉与否直接决定了一道化学题目中解答能否正确,但是,多数学生因为都是理科学生,因此,对于这些繁杂的要求记忆的公式常常会混淆它们。因此,如何做到准确地记忆,明确地解答题目,是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的一门课程。对此,教师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化学的教学过程很多时候都是散乱的,很多物质都是交替使用的,因为不同的反应原理,在不同的实验中化学反应不一样,这样极容易导致学生对化学公式的记忆产生混乱。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化学反应以化学物质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例如“钠”这个元素,教师要对同它相关的是哪些化学反应方程式,其中有的物质可以发生反应,有的不能的原因是什么等相关问题进行整理,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醒,督促其多加练习。当然,在学生对这些物质的特性有所了解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逐渐推论掌握一些反应的原理,从而应用于各个推论,这样可以免去一些记忆的难度,但同时也要掌握有度,不能任意地进行化学反应的猜测,因为很多时候很多物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不适用于这样的反应原理。对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物质讲解时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要在复习阶段引起重视,这些方面都是最为基础的方面,同时也是解题最为本质的方面,只有熟练把握好这些公式的类别,区分好同类、近义或者特殊的方程式才能做到在考试当中得心应手,沉着冷静。
二、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考点,从中了解到考题的基本规律,在考试的练习和平时的练习中寻求一些做题的规律和反应方程式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门理科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练习,而且这些练习是有针对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易错的内容的练习,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要着重考察学生对方程式的运用和理解程度,要求其不单单是能做好这一道题目,更要在探索题目的过程中做好与此类型相同的题目,找到一个解题的方法,真正学会这一部分相关的知识。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应当把握好作业习题关,要在课下的针对性练习中找到一些正确的,有一定难度和一些切题比较贴切的练习题,让学生不断感悟学习到的知识在题目中的运用要领,从而举一反三。其次,教师要在练习题及每一次的随堂练习或者是考试之后对每道题的关键点,具体到因为哪一句话,哪一个词提示或者是暗示这道题用怎么样的化学方程式、对应的化学反应是哪一种,怎样搭建公式和平台求得题目要求的最终答案等给予必要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偏不倚,正中要害。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方程式的运用途径和它们具体功能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在面对哪一种类型的描述时可以采用哪一类型的具体方法,例如在看到有关“高锰酸钾”这四个字时就可以直接把有关于高锰酸钾的化学方程式在脑海中筛选出来,再在阅读和审题的过程中一一对应物质,挑选出符合相对问题的一个方程式,这样建立起来就得心应手。这样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教师需要长期坚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提示学生,不断地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话,学生就会真正做到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培养了思维。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好化学方程式的特殊情况,在系统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到特殊情况特殊解决,总结一套有趣的记忆方法
篇7
关键词: 盖斯定律 待定系数法 总、分反应 运用
1840年,俄国化学家盖斯在分析了许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规律:“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规律被称作盖斯定律。盖斯定律表明,一个化学反应的焓变(ΔH)仅与反应的起始状态和反应的最终状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盖斯定律是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在众多的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的反应速率很慢,有些反应同时有副反应发生,还有些反应在通常条件下不易直接进行,因而测定这些反应的热效应就很困难,运用盖斯定律可方便地计算出它们的反应热。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盖斯定律就成为解决热化学问题的关键。
盖斯定律在求算反应热中的应用,属于高考的新增热点,经考不衰,如2008―2010年江苏高考、2009天津、2009和2010年广东高考等都出现盖斯定律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不是盖斯定律的内涵不容易理解,而是使用一般的化学方程式叠加法。学生很难找到切入点,计算起来费时且易算错,所以寻找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畏难情绪。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待定系数法可以快速解决总反应和分反应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现将“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中”的步骤、示例、特点简述如下。
一、步骤
1.由题意写出总反应。
2.运用待定系数法。
设ΔH=xΔH+yΔH+zΔH+……
3.系数确定。
依据总反应中的各物质在各分反应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归类,把在总反应中出现,但在分反应中只出现一次的物质归为一类,把在分反应中出现但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归为另一类。分反应中如果存在“只出现一次的物质”,那么可以直接依据总反应中该物质的系数来确定该分反应ΔH前的系数,分反应中如果存在“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物质”可以约掉,进而确定其余分反应ΔH前的系数。
下面我以2010年苏州市高三调研测试第16题第(2)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如何运用待定系数法。
二、待定系数法确定系数示例
例.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三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FeO(s)+3CO(g)=2Fe(s)+3CO(g)
ΔH=-24.8kJ•mol
②3FeO(s)+CO(g)=2FeO(s)+CO(g)
ΔH=-47.2kJ•mol
③FeO(s)+CO(g)=3FeO(s)+CO(g)
ΔH=+640.5kJ•mol
写出CO气体还原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摇?摇?摇?摇。
步骤1.写出总反应CO(g)+FeO(s)=Fe(s)+CO(g)
步骤2.运用待定系数法。设ΔH=xΔH+yΔH+zΔH
步骤3.系数确定。“只出现一次的物质”:Fe和FeO,Fe在①中只出现一次,可确定x=1/2,FeO在③中只出现一次,可确定z=-1/3,现在只剩y未确定,“在总反应中没有出现的物质”FeO和FeO,要求这些物质在叠加过程中应该约掉的,在反应①和反应②反应物中都有FeO,应该相互抵消,所以确定y=-1/6,运用FeO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最终确定出:
ΔH=1/2ΔH-1/6ΔH-1/3ΔH
=[1/2×(-24.8)-1/6×(-47.2)-1/3×(+640.5)]kJ•mol
=-218.0kJ•mol.
本题答案为:CO(g)+FeO(s)=Fe(s)+CO(g)
ΔH=-218.0kJ•mol.
下面我提供了两道高考真题请读者自己完成,来巩固该方法的具体操作。
练习1.(2009江苏卷第17题第(2)问)
用HO和HSO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印刷电路板金属粉末中的铜。已知:
①Cu(s)+2H(aq)=Cu(aq)+H(g)
ΔH=64.39kJ•mol
②2HO(l)=2HO(l)+O(g)
ΔH=-196.46kJ•mol
③H(g)+1/2O(g)=HO(I)
ΔH=-285.84kJ•mol
在HSO溶液中Cu与HO反应生成Cu和HO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摇?摇?摇?摇。
分析:ΔH=ΔH+1/2ΔH+ΔH
本题答案为:Cu(s)+HO(l)+2H(aq)=Cu(aq)+2HO(l) ,ΔH=-319.68kJ•mol
练习2.(2009年广东卷第23题第(3)问)
磷单质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由磷灰石(主要成分为Ca(PO)F)在高温下制备黄磷(P)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4Ca(PO)F(s)+21SiO(s)+30C(s)=3P(g)+20CaSiO(s)+30CO(g)+SiF(g) ΔH
已知相同条件下:
①4Ca(PO)F(s)+3SiO(s)=6Ca(PO)(s)+2CaSiO(s)+SiF(g) ΔH
②2Ca(PO)(s)+10C(s)=P(g) +6CaO(s)+10CO(g)ΔH
③SiO(s)+CaO(s)=CaSiO(s) ΔH
用ΔH、ΔH和ΔH表示ΔH,则ΔH=?摇?摇?摇?摇。
本题答案为:ΔH=ΔH+3ΔH+18ΔH。
三、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的特点
1.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内涵。
通过待定系数法快速确定了总、分反应的关系,从而可以深刻理解“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总的热效应是完全相同的”。
2.有利于解决学生会而不对的困境。
传统的叠加法需要将方程式意义叠加,耗时且因为物质比较多容易叠加出错,运用待定系数法甚至只要观察就可以确定总、分反应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应试准确率。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
待定系数法很好地构建了数学模型和化学方程式系数之间的联系,将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激活了思维活动,内化了思维能力。
4.有利于教师研究解题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归纳、总结,提炼成方法,使思维更加有序。
实践证明,待定系数法运用在盖斯定律中是高效的,完全适用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积才.组合比法配平初中化学方程式[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
[3]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 高中化学 衔接 策略
一 教学目标差异
初中化学教育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大多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以定性分析、形象思维为主;且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而高中化学教育则是化学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在知识层次方面,要求学生对其中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能力培养方面,由定性分析逐步向定量分析迈进,思维能力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具体生活问题,且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例1:2010年温州科学中考卷:有些汽车安装了安全气囊,气囊中装备“叠氮化钠”( )等固体粉末。一旦汽车发生强烈的意外碰撞,传感器将激活特定的电路放电,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钠并放出氮气( ),使安全气囊打开,起到保护作用。此后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气囊收缩。
(1)写出叠氮化钠在放电条件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
(2)写出安全气囊中选用叠氮化钠的理由____。
在(1)中,虽然初中生中没有学过叠氮化钠,也不知其分解产物,但题目已给出反应物和产物的化学式,同学们只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就可写出化学方程式。在(2)中,考查相关物质的性质。初中学过氮气,知道其性质稳定,钠单质的性质是高一才学习的,因此做本题时同学们不会从钠的角度思考性质,只会从氮气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就可以较容易作答。由此可见,本题考查点侧重于理解层次。
例2:2010年浙江高考理综卷:汽车安全气囊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当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从而保护司机及乘客免受伤害。为研究安全气囊工作的化学原理,取安全装置中的粉末进行实验。经组成分析,确定该粉末仅含Na、Fe、N、O四种元素。水溶性试验表明,固体粉末部分溶解。经检测,可溶物为化合物甲;不溶物为红棕色固体,可溶于盐酸。取13.0g化合物甲,加热使其完全分解,生成氮气和单质乙,生成的氮气折合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为6.72l。单质乙就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不溶性红棕色粉末反应生成化合物丙和另一种单质。化合物丙与空气接触可转化为可溶性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丙的电子式________。
(2)单质乙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安全气囊中红棕色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
在本题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叠氮化钠的化学式,而是提示由Na、Fe、N、O四种元素组成,要求学生根据题给信息,并结合定量计算推测出叠氮化钠的化学式。高中生知道生成的钠性质活泼,它与空气接触很危险,故题目又要求学生写出钠与氧化铁的反应。本题综合性很强,强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教材内容的差异
初中教材仅有2本,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没有选择性和差异性。而高中化学教材共有7本,其中包括2本必修教材,即必修1与必修2,5本选修教材,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从知识层面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深广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必修1为例,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几种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还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几个全新概念及相关计算。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学生首先将常见的物质进行了归类整理并学习物质类别间的转换关系,紧接着是电解质的概念,酸、碱、盐的电离,离子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几乎全新的概念,并且这些内容抽象程度高,理论性强,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它们成为了很多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拦路虎”。而前两章所学内容又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工具性知识,如若没有学好,学生的成绩将从这里开始分化。
三 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较多的还是采用教授式的讲解方法。而且初中生对教师和课堂的依赖性很大,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督促和监督。
进入高中后,学生已逐渐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也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转变。因而,高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探究,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高中教师也不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学习。
四 加强学法的指导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习惯于记忆、重现、简单模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主要是依赖教师。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
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性,用主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重要任务,在“要学”的基础上做到“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阶段,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一环。
学生学习最大的敌人是依赖,教师教学最大的悲哀是包办。高中生必须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调整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中学习,进而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篇9
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着内在的一些特性,而在方程式里也包含着一些非表象所见的内容。化学方程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一些概念,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化学性。相关内容的掌握可以为一些化学题打通思路。从而全面让学生掌握学方程式里的内在要素,可以让学生正确的去运用化学方程式,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在教学环节里,理论结合实践,完善教学模式,深化知识体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度,让学生更易于学好化学。
1 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首先学生一定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内在的作用,与实质的物质相结合,利用一系列的反应去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实质,再去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化学方程式内在的东西,因此去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度。化学方程式为一种将化学现象进行拆分,处理化学问题的介质[1]。其主要体现在:可以阐明化学的规律性;剖析化学的一些基本反应。还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实施量化阐述以及相应的运算以及构建一些简单化工模式过程。一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里,我们都会利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质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去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的乐趣。
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按照化学的基础内容、一些核心的原理与知识框架特性,掌握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有指向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对比与想象能力,从根本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2]。
2 运用化学方程式对实践进行深化
中学化学方程式教学环节,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起化学方程式的框架,一些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反应的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同时还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内容,因此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深层次作用。在构建化学实验课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循序渐进的做化学实验。教师则依附于实践,去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学生通过掌握化学反应,从根本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铁和氯化铜进行反应的实验中。铁粉和氯化铜产生置换反应,从而获得金属铜与氯化亚铁;而铁粉和氯化铁溶液进行反应,将混合溶液都改变成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因此我们得到的方程式为:Fe+CuCl2=
FeCl2+Cu。因为在实验中我们加入铁粉过量[3],因此滤渣里不仅仅有置换出的铜,里面还存在没有完全进行反应的铁;这时再将稀盐酸加入到滤渣里的铁粉,从而进行反应,除去剩下的铁,最后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这样我们得出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 +Fe=Fe-Cl2+H2。同学们在分析实验后再研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此环节不仅与教学主体要求相匹配,且教师也真正的主导了教学。在实验环节里,多层次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同样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4]。
3 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里,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作为切入点,有机的与教学措施相结合,是构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学生已经对化学形成了一些基础的意识,针对理论性内容、一些化合物等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可以说是在延伸基础的知识内容,补充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5]。因此,进行以化学方程式为介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目的意在深化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按照化学反应运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深化养学生的整理以及概况能力。比如: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学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氧化以及还原的规律性十分强,其中有守恒律以及价态律等[6]。所以要从物质的基础分析物质存在的实质作为切入点,从物质里的元素价态的改变情况与实践,进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对比以及实践过程里整理氧化还原性。
篇10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化学教学;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63-01
高一新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知识容量、内容体系各方面都存在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产生了化学学习上的不适应,由此带来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教材的对比分析
初中化学课程是糅合在自然科学内容中,教学对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并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社会相联系,图文并茂,可看性强,并设立了很多探究性内容,在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上更易被学生接受。但由于初中化学内容的局限性,使化学知识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一个点或很少一部分,知识间联系少。而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一开始就直接提到要直接应用的知识。高中教材站在了高起点,而初中教材没有为这个高起点搭起必要的基础。我校使用的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一册内容就集中了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课本设计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去认识掌握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学生碰到问题主动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都是科学的方法。在新生还不具备化学思维去看清问题的时候,高密度、大容量的知识会使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在高一阶段为赶教学进度,学生根本没有实验的时间,也就没有机会体会到化学实验探究带来的成功感。相反由于所学知识内容太多、容量太大,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而失去了学习化学兴趣,这真是适得其反了。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高一新生化学认知问题按照教学安排,开学后我们先对新生进行化学摸底测验,通过对学生答卷情况分析,主要暴露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化学用语不规范。具体有不清楚一些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一些元素所呈现化合价不甚明了,进而体现在不能用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正确书写分子式。比如氯化银的化学式写成AgCI2;“氨”和“铵”区分不清等。第二,写化学方程式感到困难。有的没有配平方程式,不注明沉淀、气体符号,反应条件不清等是较为普遍现象,而且不能根据一些物质间的变化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出发,写出生成物,也不会运用已学过的反应规律去判断一些物质间是否能反应。
这方面典型的错误有:Fe与HC1溶液反应结果生成F~C13;C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等。第三,化学计算是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面对化学计算题觉得无从下手,不会运用化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能把题干中已知条件和数据建立起正确的定量关系或比例关系,计算题的解题过程没有计算格式和步骤。
2、高一新生的学习方法问题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因为所学内容简单,所教内容又少,课堂上对所教内容的反复次数多,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去练习,再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归纳,学生很容易掌握化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主动性上的欠缺和思维上的惰性、依赖性,不会对学习造成多大障碍。而进入高中课堂,所学知识内容一下子增多又密集,知识容量增大,教学安排又很紧凑,上课时学生稍有走神就会遗漏相关重要内容,且新生大多不习惯记课堂笔记,即使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所作的拓展和补充,他们也只是听听过,不做必要的摘记或注脚,这样在课后对本堂课所教内容就有大量遗忘了。而现行的新教材文字又极其精练,学生极不可能通过课余自己看书达到弥补课堂听课和笔记的损失,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学生觉得没学到什么知识,产生消极情绪。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循序渐进”,安排衔接教学教学中要有计划的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需要应用的知识点和一些基本化学理论。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一是化学用语部分,要强调规范化,特别对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要交代清楚,以达到能正确书写分子式。二是整理归纳各类物质的基本性质,梳理各类物质问的转化关系,能根据一些反应规律,书写各类物质相互间基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适量的练习训练。三是在新生别薄弱的化学计算问题上,如溶解度与溶液百分比浓度的计算,运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量问题计算,以及在具体计算时差量法、平均式量法等这部分初中化学没有涉及到的基本计算方法的运用。当然计算能力的提高并非短时间能达到,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时时渗透,重点抓三方面问题:第一,解决计算问题的基本思路:第二,解题的规范化;第三,计算方法的准确应用。主要落实在物质的量计算,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多步反应中找关系的计算,有关过量问题的计算等。通过时时渗透,长期练习,以提高基本计算能力。
2、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入学第一课讲解初高中化学内容的区别阐明学习方法的差异,如知识总量增加,学科逻辑性增强,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记忆力及信息迁移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因此要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常规,如:课前预习,上课专注听讲,做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做学习小结,独立完成作业,筛选习题中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或试卷中经典试题抄写在练习本上以建立错题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