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工培养计划

篇1

“卓越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电工电子技术是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进入的第一个工程性实践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十分重要,它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来分析一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实验内容陈旧、、教学仪器设备老化。近几年学校对实验室建设也有陆续投入,情况有好转,但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仍然存在。(1)实验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思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为“注入式”,学生对教师比较依赖,对预习不够重视,对实验过程不够认真,甚至有自己做不出数据而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2)实验以验证性为主,忽视能力的培养。这也与学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指导思想有关,实验课时不足,甚至被压缩,而必须验证理论实验课按照大纲又不能不排,以致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安排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3)轻视实验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总结了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了“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就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1.确立学以致用的实验教学观念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运用理论知识切实解决实验中的碰到的问题。在实验教学中要多设问,让学生重视预习,杜绝不预习而来做实验的情况。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实验指导人员要给予启发式的回答,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鼓励学生在实验中互相讨论,但是坚决杜绝抄袭实验数据的行为;每次实验课还应留下一些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课后去思考,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要注重应用性,要广泛采用开放思维教育方式。实验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个工程中常用的应用电路,详细地分析其实验现象和具体的电路数据分析,注重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举例,更多地剖析其实际应用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这一应用电路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了他们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实验教学能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是很有帮助的。通过教学要努力让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成为建立在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让工程应用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也必须多熟悉工程案例,多参与工程实践,多做科研,以提升自身的工程能力。

2.以创新教育为目标,构建联系工程实际的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内容创新:[2]高等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外,还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能力储备。实施“卓越计划”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一般采取“3+1”模式,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并做毕业设计。可见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应压缩,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要进行优化。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要从学生的专业需要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认真分析现场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合理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我中心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人员重新编写了实验教材,把实验项目分成验证性、设计与综合性、应用提高型三个层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选配不同的实验项目进行教学,并对一些较复杂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细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适应,普通的学生完成基本的项目,水平较好的或是在电子技术方面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可以做一些拓展性的难度较高的项目。

(2)实验安排上的创新:实施“卓越计划”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应压缩,这就要求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上下工夫。本校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一般都是单独设课的,不再是以前的课内实验。这样安排固然有好处,可见学校对实验课更加重视。但是这样也就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实验教师和教室资源相对紧缺,实验时间的安排不可能做到与理论课完全同步,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学生在做实验时还没有上过相应的理论课,对实验原理不了解,加重了学生预习的负担。实验人员在上课时还必须花时间给学生补上理论课,这势必会影响实验的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需要教务人员在排课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这一因素,让实验课尽量与理论课同步,好减轻学生预习以及实验教师讲解理论的负担,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有限的时间内更充分地进行实验探索。二是努力创造条件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给实验室配备必要的网上预约系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让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这样就会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了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同步的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验效果也会大幅提升。本中心已配备了网络型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并安装门禁系统,基本具备了实验室全天候开放的条件。

(3)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往的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让学生学好理论打好扎实的基础,但比较忽略在教学中时刻联系工程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往往是教师知道某一理论或相应的实验项目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但是由于课时安排紧张或是其他的原因未能在教学中着重提出其工程应用,甚至认为这是学生以后在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想法,就算实验或者理论课时受到压缩,也不能因此就缩减了介绍工程应用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能感受到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渴望,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这样理论学习就会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枯燥。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是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因此我们积极探索以培养工程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试图从一个具体的常见的工程应用问题入手,把这一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实验相关的项目,化难为简,化整为零。这样学生在做这些项目时就自然体会到他们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了兴趣。同时学生在完成这些实验项目的同时解决了实际的工程应用问题,会很有成就感。这样比直接给出与经典理论相关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做要来得更有目的性。这样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既安排了大纲要求的必修的项目,又把这些项目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成为实用的综合性项目,一举两得。相信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和训练会大大提高工程意识和工程应用能力。

3.在实验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创新

[3]创新能力主要指人们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形成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的能力。具体而言是指发现或提出新问题、新概念、新见解、新方法,通过创新活动解决新问题,以及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设计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和创新素质构成。

“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理工类本科生而言创新能力主要是指[4]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能设计出新的产品,能提出技术的革新,能探讨新的工艺流程,实践新的管理模式等等。

(1)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要立即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要积极帮助其解决,这样学生以后还会乐于提出更多新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甚至是错误的看法,不要马上予以否定,而是要以展开课堂讨论的方法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对提出不同的看法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其创新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刻刻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对于学生实验时出现的抄袭数据,抄袭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请同学代劳等行为要给予严肃的批评和制止,绝不让这种风气存在。

(2)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提出实验与竞赛的关系。例如工科学生可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告知学生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是参加大赛必需的基础课程之一,虽然是基础课程但是很重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积极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参与竞赛不一定能得到奖项,但是我认为参赛准备的过程是能锻炼人的,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3)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提出实验与科研的关系。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多发现苗子,积极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例dylw.net 如可以鼓励学生参加高校设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项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他们熟悉科研环境,了解科研流程,培养创新意识。

“卓越计划”提出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前沿科学技术、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要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将其作为一个新的问题来研究,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建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全开放实验教学探析——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108-111.

[2]周军.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教学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104-108.

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卓越工程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10-02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能力的培养与目标要求对比不连续,阶段性比较突出,讲究知识体系的完备,侧重培养分析能力[1]。其中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重要影响。近日,教育部公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三批学科专业名单,三峡大学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四个专业名列其中。截至目前,三峡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医学影像学、工程管理)、卓越计划专业7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生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拔尖计划专业1个、省产业计划专业5个。这些专业的获批,对于推动三峡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精品课程“机械设计”为研究对象,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属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机械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机械设计的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是研究产品设计规律、设计程序及设计中思维和工作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机械设计能够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首选考试科目之一。机械设计是专业课的重中之重。

1.总论部分,包括机器及零件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计算理论、材料选择、结构要求,以及摩擦、磨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摩擦学是有关摩擦、磨损与科学的总称。当摩擦力较小时,切向应变能密度小于法向应变能密度时,此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两摩擦表面无相对运动。随着摩擦力的加大,若切向应变能密度大于法向应变能密度时,两摩擦表面有相对滑动,该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当然,摩擦在机械中也并非总是有害的,如带传动、汽车及拖拉机的制动器等正是靠摩擦来工作的,这时还要进行增摩技术的研究。零件在工作中发生断裂或不允许的残余变形统属于强度不足。零件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弹性变形不超过允许的限度,就叫做满足了刚度要求。两零件的表面接触刚度指因两零件接触表面上的微凸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所引起的两零件相对位置改变的程度。微凸体法向接触刚度等于微凸体法向弹性接触载荷对微凸体顶端变形量的一阶导函数。微凸体切向接触刚度等于微凸体切向弹性接触载荷对微凸体顶端切向变形量的一阶导函数。有的零件在工作初期虽然能够满足各种要求,但在工作一定时间后,却可能由于某种(或某些)原因而失效。这个零件正常工作延续的时间就叫做零件的寿命。

2.连接部分。因为螺栓被连接件刚度的准确获得有助于精确预报预紧力的形成及衰退规律,进而指导螺栓联接工艺的优化。被连接件的压强分布能够简化为空心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形状。国内外已有的大量实验证明,接触刚度随着接触载荷的改变而变化,与接触状态紧密联系,同时摩擦表面微观几何学形貌、两接触材料皆影响接触刚度,使接触刚度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点。

3.传动部分,包括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以及摩擦轮传动等。齿轮接触强度是齿轮设计中的一个主要设计参数,其大小直接关系到齿轮的承受载荷能力与运行寿命。因为赫兹弹性接触理论不能运用于相同曲率半径内接触时的接触压强,有限元方法相对比较烦琐,但根据分形接触理论可以计算齿轮接触压强。表面粗糙度对齿轮接触强度的影响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不能单纯地减小表面的粗糙度,达到提高齿轮接触压强的目的。要按照齿轮的实际外加力,获得表面粗糙度的某个最佳值,能够显著地减小齿轮的加工成本。齿面的加工误差与热处理变形会引起齿轮出现冲击、振动及噪声。分形参数中的分形维数与分形粗糙度具有尺度独立性,可以表现结合面的内禀特点。

4.轴系部分,包括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以及轴等。轴瓦是滑动轴承中的重要零件,它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对轴承性能影响很大。有时为了节省贵重合金材料或者由于结构上的需要,常在轴瓦的内表面上浇铸或轧制一层轴承合金,称为轴承衬。常见的背衬有H62黄铜带,表示平均含铜量为62%的普通黄铜带,其中H表示汉字“黄”的拼音字母的第一个字母,62表示铜元素的平均含量。在普通黄铜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元素的铜合金称为特殊黄铜,仍以“H”表示,后面会跟其他添加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平均成份,如H62为含铜量60.5%~63.5%,余量为锌含量。背衬可以是金属,一般为黄铜,也可以是塑料。应用在船舶上的水橡胶艉管轴承一般有套筒式与板条式两种。自从1840年水橡胶轴承用于船舶艉管轴承以来,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只承受扭矩而不承受弯矩(或弯矩很小)的轴称为传动轴。为与传统的滑动和滚动相区别,微动是指在机械振动、疲劳载荷、电磁振动或热循环等交变载荷作用下,两接触表面间发生的振幅极小的相对运动(位移幅度一般为微米量级),这些接触表面通常名义上是静止的,即微动发生在看似“紧固”配合的机械部件中。

5.其他部分,包括弹簧、机座和箱体、减速器和变速器等。恢复性是能使物置恢复到平衡状态的特性,是贮存势能的元素,典型的恢复性元件是弹簧。系统势能是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变形的势能之和。当恢复力与位移成正比时,其比例常数称为弹簧常数或弹簧的刚度系数,单位为N/m。弹簧是组成振动系统最基本的元件,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不会发生振动。机座和箱体等零件在机床中占总质量的70%~90%。

二、机械设计的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是综合性要求很高的一门专业课,课程要求预备知识多且广。如何在机械设计中既突出重点方法,又能让学生将学会的机械设计方法融会贯通,并能自学其他设计方法,是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使用知识单元化、富媒体化及学习行为管理,实现课堂教学工具,使传统教学方式的“课堂上听讲,课堂下答疑”转变为“课堂上讨论,线上学习”。应规划机械设计的内容,以知识单元为主题,录制成微课。融会现存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研究教学大纲,分析与机械设计相关及机械设计先修课程的教学情况,与相关学科的授课团队合作,形成立体化的课程管理库,夯实专业基础。

三、机械设计的习题课

习题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与针对性[4],习题数量要少,质量要保证好,但是解题的要求一定要高[5,6]。例如机械现代设计方法发展很快,目前较易见到的有分形设计(fractal design)。在一个世纪以前,相继出现了一些被称之为“数学怪物”(Mathematical monsters)的东西,人们无法用传统的Euclid几何语言去描述它们的局部和整体性质[7]。经典的数学怪物为冯・科克的分形曲线。按照分形接触理论,可以计算机械结合部的法向接触刚度、切向接触刚度、静摩擦系数、法向接触阻尼、切向接触阻尼、损耗因子、弹性模量、切变模量、泊松比的解析解。

传统观念得出结论,连续函数的不可导的点集合在某种意义上理应非常小,例如测量度为0。早期的数学家包括高斯都认为这是对的,一些书籍甚至把此看法当作定理,并写了证明(现在看来,显然是不严格的,比如说他们可能只考虑了初等函数)。为了说明直觉的不可靠,1842年提出了一致收敛概念的德国数学家Weierstrass于1872年7月18日在柏林科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构造了一个连续函数却处处不可微的例子,由此最终结束了想要证明最一般形式的连续函数的可微性的企图,轰动了整个数学界!这个例子推动了人们去构造更多的函数,这样的函数在一个区间上连续或处处连续,但在一个稠密集或在任何点上都不可微,从而推动了函数论的发展。大数学家Weierstrass于1872年设计了如下一个函数:

式中,0

参考文献:

[1]李响,杜轩,吴海华,田红亮.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机械类CAD/CAM精品课程群建设研究[J].科技纵览,2014,23(11):187,197.

[2]沈景凤,石云霞,吕方梅.SPOC背景下设计方法学教学改革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60-261.

[3]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M].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6-47.

[4]房明磊,许峰.高等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9-60.

[5]张学红.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49-250.

篇3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培养方案 经济欠发达

一、引言

我校位于江西中部井冈山地区,本地经济不够发达,但与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邻。“十一五”期间,江西计划新开工建设华能瑞金电厂、分宜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井冈山华能电厂二期、新昌电厂和萍乡电厂等一批新机组,到2010年全省新增电力装机500万千瓦以上,全省统调总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新增500千伏变电所9座,500千伏线路1887公里;新建220千伏变电所52座,扩建、改造变电所10座,新建220千伏线路3378公里,形成覆盖全省的500千伏主网架结构。

可以预见,到2050年以前我省内外的电力系统、电气工程仍会有较大的发展,对人才也会有相当大的需求。本着发展本地、服务全国的宗旨,我校于2006年开始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自该专业招生以来,我们就如何充分利用本地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市场欢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同类院校办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人才是我校的办学方针。我们的专业特点定位在: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学生应受到电气工程、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及信息理论方面的基本训练。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不仅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且有较宽的知识面,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不仅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而且应有很好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电力系统运行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以下业务要求:

1.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

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掌握中外文资料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制定

1.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

(1)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生从国家统一分配逐步转向自主择业。原有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专业面过窄的矛盾日显突出。如电力专业分配在电力系统工作的在逐年减少,大量的毕业生并不从事其在学校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窄而深的专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专业势在必行。但是,随着专业口径的拓展,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同时学习和掌握若干个专业方向的所有知识,现实的办法是拓宽和加强基础。

(2)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在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问题。所谓全面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计划,重理工轻人文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转变只有数理化,只有技术基础课才是基础知识的概念,从培养人的需要出发,从知识和能力并重的需要出发,从自身生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学生打好人文学科的基础。

2.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

(1)总课时要压缩。东西方教育、现代与传统教育存在差异。东方教育注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总课时多,单门课时长;西方教育注重创新式、启发式的教育。我国的创新成果不多,要加强创新式、启发式的教育。课程时数要降低,同时,通过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外组织课题研讨,结合实践讲授等方式弥补课时不足。

(2)课程要“新、真、博、精、实”。“新”体现在课程设置要跟上形势,课程内容一定要新,并将本专业的发展态势和发展的最新情况告诉学生。“真”体现在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课程衔接要合理,要科学安排课时。“博”是相对于专业的“精”而言,指课时应相对减少,课程门数相对增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时展的脉搏。选修课要多一些,而且选修课也要打造精品,需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精”体现在课时要少而精,提高上课效率。这需要科学地设置课程群,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手段,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实”体现在扎扎实实地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扎扎实实地做好实践教学。

3.培养方案的设置。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确保培养质量,我系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十分慎重的设置,经过初步探索,我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学分为171分,学时接近2500个,主要课程如下:

(1)通识课模块。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线型代数、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奠定基础。

(2)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电子技术、汇编语言、电路分析、MATLAB程序、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DSP原理及应用、文献检索等。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牢固的基础。

(3)专业课模块。主要包括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变流技术、高电压技术与绝缘、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的专业知识,成为能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设计、运行、试验和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实践模块。包括军训2周、金工实习2周、电机实训1周、电子技术实训1周、继电保护设计1周、生产实习2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上述课程设置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专业特色,为学生构造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安排学生到各大电力公司、电厂实习和见习,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各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体系的深入,如何面对市场,培养出具有“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扎扎实实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酒店企业 跨文化交际能力 问题 途径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我国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入境游人数大幅增加,游客主体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在2011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3376.22万人次,同比增长5.76%,其中主要以观光休闲和商务游客为主;而国际旅游组织也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过境,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接待国。而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酒店业主要是以提供住宿为核心的接待服务工作,游客主体的多元文化特征势必对酒店员工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当代酒店业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克服语言差异障碍,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熟悉并遵守国际社交礼仪,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交流的过程顺畅。通俗来说就是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人士打交道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提升酒店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是在对酒店顾客群主要行为特征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语言沟通能力、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拓宽员工的文化视野、增强其语言沟通能力,使其在对客服务工作中,能够从情感上接受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在行为举止上体现遵守和尊重。

二、目前酒店员工主要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酒店客源构成体系的复杂性使酒店员工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服务效率下降,客人投诉增多,极大地打击了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挫伤了员工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会使员工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目前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

1.语言差异成为酒店员工对客服务沟通的最大障碍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工具,但据调查大约有90%的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都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这种语言沟通障碍不仅存在于与外国客人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甚至与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客人交流时也有沟通障碍。如:粤港澳地区的游客,主要以讲粤语和英语为主,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有些客人甚至既不会说也不会听普通话,在面对这些客人时,若酒店员工对粤语也一窍不通话的,双方的交流将很难进行。

2.不了解客人的生活习惯而造成服务差错

目前我国酒店业服务人员在对客服务过程中比较注重标准化服务,而个性化服务不足。有些员工在对客服务中因经验不足而缺乏灵活变通性,从而造成服务差错。如: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忌讳较少,喜食动物内脏,而欧美人却对动物内脏和家禽类的爪部等敬而远之,如中国人觉得美味又有营养的“凤爪”在外国客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如果餐厅服务员在客人点菜过程中,若不清楚客人的一些禁忌,只是按照酒店的标准化操作要求先向客人推销此类餐前小食或盲目的向客人推销菜品,必然会引起客人的反感和不适,甚至会造成轩然大波。

3.员工缺少对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从而造成沟通的误会

虽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很多酒店员工对民族信仰和宗教禁忌却知之甚少,以至于在面对持有不同宗教文化信仰的客人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如酒店的门僮在客人到达酒店后,按照服务操作规程需要帮客人打开车门,并为了防止客人的头部撞到车门上方而要为客人提供“护顶(即将手放置在车门上方)”服务,但对于一些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的客人,如泰国人,却非常忌讳别人将手放置在自己头部,另外他们见面的行礼方式是“合十礼”而不是我们日常的握手礼。像这类宗教禁忌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客人的日常行为和饮食习惯,若员工平时缺少对这些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就会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好心做错事”,引起客人的反感。

4.过于关注客人的隐私问题,从而造成客人的反感

某些酒店员工在接待客人的过程中,出于对客人的关心或为了增强与客人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按照中国人的处事方法同外国客人交往,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客人。如私下打听客人的婚姻状况、收入状况、年龄、家庭状况等,或在日常见面后打听客人的外出动向等,这些都会使客人觉得反感。

三、提升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酒店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从而提升员工的对客服务沟通技巧,对增强员工的工作自信心和心理素质,稳定员工队伍和降低人才流动率等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酒店企业如何提高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1.酒店管理层应重视并建立相关制度对员工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对员工进行不间断的培训,若管理层对该问题不重视的话,势必会使各部门形成应付的态度,甚至会造成该项工作的半途而废。

酒店管理层若能在日常的管理和经营过程中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员工日常工作的重要影响作用,并积极地督促各部门开展相关学习活动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不断推动部门员工自觉地参与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最好能建立系统的培训管理机制,以对各部门的培训工作进行督促和管理。

2.深入调研酒店的客源构成主体及其主要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

酒店应成立专门调研小组,如可从酒店的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市场营销等部门抽调部分员工组成调研小组,将各部门收集到的客户信息按照客源地、语种、住宿目的、住店期间的消费习惯、平均住宿天数、作息习惯、饮食习惯、等进行分类整理和深入分析,并形成文字资料,为开展相关培训做好准备工作。

3.聘请语言教师,对员工进行相关语言培训

在对客源地顾客行为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熟悉本酒店主要接待对象的语言特征,可聘请相关教师对员工进行语言培训。该培训应重视培养员工的交际语言能力,即重点培养员工的听、说等沟通能力,培训过程可通过收集工作实例,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此外,语言培训可采用分级制教学,并辅以各种激励措施促进其长期有效地开展。如为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语言培训,可给利用工作之余参加培训的员工每月进行奖励,奖励的金额应根据员工的语言水平有所差别,而员工在参加语言培训之前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参加相应级别考核,考核通过就可以参加高一级别的语言培训,避免浪费时间。另外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实施考勤制度,不要使培训流于形式,浪费酒店资源。

对于语言培训教师的聘任,酒店也可以充分挖掘内部人才。如当今很多酒店都设有“AM(大堂副理)”或“GRO (宾客关系主任)”等职位,担任这些职位的员工一般都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熟悉多国文化、具备多种语言交流能力,并对酒店的工作特点和流程更加熟悉,若能聘任这些员工担任语言培训工作就能使培训过程更加贴合实际,并能够为酒店节约一笔不少的培训费用。

4.善于从工作中总结,建立客史档案并整理成册

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最好能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平时应注意收集整理日常工作中的相关案例,如在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部门培训会议上提出,由部门员工共同讨论解决方案,而对于部门解决不了的,可进一步提交到酒店层进行讨论。

对于酒店的一些常客和VIP客人,酒店方要建立专门的客史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来记录。

客人住店期间的行为习惯、爱好和消费特征等,以便在客人下次入住时员工有所参考,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5.营造文化学习氛围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

部门主管在日常工作中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不断提醒员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尽可能打造良好的酒店文化氛围,可在员工公共活动区域内,如员工饭堂和更衣室等地方,张贴一些图片或礼貌用语,员工餐厅可以滚动播放一些礼仪文化讲座或口语教学讲座,使员工在用餐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所收获,通过耳濡目染,提升员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形成每日重要客户通报制度,避免服务差错

酒店在进行贵宾接待服务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管理层可在每日例会上向各部门主管通报当日的贵宾名单和预期抵店的时间,以及这些客人的生活习惯、爱好、要求等,再由部门主管向部门当值员工传达,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7.招聘过程应注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能力,稳定员工队伍

酒店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目前酒店业普遍存在人员流动率大的问题,人力不足一

直是困扰酒店发展的主要问题,故很多酒店在进行员工招聘过程中,一般不太注重考核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进入酒店工作的门槛较低,而招聘的新员工未必能适应酒店的工作,离职现象普遍,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因此酒店方若想稳定员工队伍,必须重视员工招聘,尤其是对一线部门员工的招聘,必须注重对应聘者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应聘者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文化知识水平等进行考察,使得新员工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产生职业归属感,从而降低人才流动率,提高对客服务效率。

8.加强与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研发,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

目前大多酒店都与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合作办学,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酒店业未来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酒店方在与校方合作过程中,可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输送的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校方重视对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发相关课程,全方位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跨文化交流已成为酒店员工在对客服务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当员工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后,才能在工作过程中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应付自如,从而使酒店行业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2010年1-12月入境旅游外国人人数(按目的分)[EB/OL].省略/mon.web/DocView.aspx?ChnID=282&LeafID=3060&DocID=2454919,2011,01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23

篇5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对于电工这样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而言,开展实践课程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忽略了实践课程的教学,而将全部的教学重点都集中在理论知识上。例如,在课堂上,许多教师仅仅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内容,并且每节课所讲解的内容完全超出了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这样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同时还可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电工产生厌学心理。

2.教学方式陈旧,方法有待改进

当前许多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电工技术教室、多媒体演示教学设备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授课方式和手段,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在电工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沿用着过去老套的教学模式,机械地完成授课过程。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私底下的反应教师一概不知。就算是运用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很难激发起学生对电工学习的兴趣。另外,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借助于黑板和课本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也仅仅局限于教师自己的讲解,许多教师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1.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这对于以后课程的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再明确教材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然后再对学生的实H学习能力和基础进行调查和了解,了解班级整体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重点和难点,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点。另外,在教学之前,教师还应该调查并且了解电工行业的实际需求,并且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最后,对于基础差别比较大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安排合适的教学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电工的兴趣。

2.教师应该适时设问答疑

在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设问答疑是激发学生潜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问题,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地位。

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在讲解照明电路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几个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且选择出答案最合理的小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或者在讲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中间时间段留下10分钟时间作为学生的提问时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教师也可以进行实验,演示照明电路连接,在连接过程中出现了电路两端灯泡亮而中间灯泡不亮的现象,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三、小结

篇6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培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55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通信载体的不断提升,工业4.0、微电子和“互联网+”信号的释放,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行业的支撑。一方面,新技术和新载体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电力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培养电力行业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是为电力输送人才的老牌专业。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教学体系、设计培养模式、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难题,也是高等学校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

1 构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集三位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人才首先要具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在关于电机、发电厂、电压及电力系统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灵活运用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具备电力系统控制和通信两方面的弱电知识技能,无论是计算机控制、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还是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都能够驾轻就熟,灵活运用与把握。除此之外,该专业还要实现校企合作,让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将行业前沿融入课堂教学,将研究过程中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管理,实现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与毕业设计实战化。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层层深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有机融合起来,通过专业课程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经验,设计一些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根据时展的现实需要,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实现自身专业运用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1.1 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

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来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掌握电气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专业研究开发能力的,集设计、规划、运行、管理为一体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改该专业对人才要求的重点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在面对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问题时,独当一面,反思成才,成为行业中技术能手。

1.2 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往往是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并没有真正适合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探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是要建立需求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需求,而不仅仅是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便。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以电力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通识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英语教育模块,完成好课程间知识的衔接与联系,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电气方向和输电线路方向两个“战略体系”。

1.3 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融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努力权衡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将两者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统一起来。专业应用课程更多的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特长和培育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自身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兴趣的引导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有专才”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学科基础课上,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将认知学习、金工学习、电子工艺学习、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结合起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最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能力。

2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促进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具备相应的措施。除了具备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渠道外,还有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保证教师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好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2.1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保障和维护,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各专业需要根据学校情况及电气工程相关情况,量身订制教学大纲,选用和实践结合紧密相关的教材,允许学生自主选课。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有弹性学制、改革考试制度、学分互补制度和实习加分制度,能够保证相关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仅要满足行业需求,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体现人才培养特色,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就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规矩化,也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常态化。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保障。优质的师资力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灵活教学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能够掌握行业信息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机制,采用不同的聘任办法,以较为优秀的政策和办学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电气化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资源库,在学历层次和进修学习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能够使得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开放化和多元化,也能够使得师资队伍兼具教学、实践、科研多方面的能力,在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塑造新的优秀的教师团队。

2.3 培育教学监督机制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校所培育出来的人才需要与社会要求相吻合,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从来就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内部事情,其更多的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与认可。人才培养方案在经过教学单位的审核及研讨后,需要听取社会各界的相关建议,学校各级部门要逐步建立监督核查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相关的教学参与部门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合理安排课程中教师与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设置教学安排,分配课程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教学监督机制具有一定的反馈性,要通过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监督管理,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我国现阶段培育行业人才,适应多元化、分层次发展,促进理论技术革新,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促进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发展,实现电力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发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反思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实践、完善,搭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

[2]何成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6).

[3]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

[4]李凤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5]马景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5).

篇7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职教师资培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专业,主要面向电气技术领域,为电力系统、电机运动控制、工业自动化领域输送人才。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就是为了适应该专业的发展而选拔高职院校中的优秀专科毕业生到职业技术学院或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专业的系统训练。因此,该专业人才建设的好坏,对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很多学校对该专业的建设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简称我校)为例,虽然在该专业在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培养环节、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发现3+2职教师资培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特别是3+2职教师资学生和普通四年本科学生的差异,导致了培养方式的不同。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找到适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规律和方法。本文试图对该培养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若干建议和意见。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两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理论教学主要靠课堂授课来完成,而实践教学则有多种手段,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高校基础课程得到加强,教学总学时削减和专业意识淡化,使得课堂和实践教学不能得到平衡发展。②总体来讲,实践教学可以在实验设备、实训场地、校企联动等方式增加投入,从而获得很大的发展,但与课堂教学相比,由于很多传统观念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倾向依然盛行,同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得不到统一,课堂教学不能联系实际内容,而实践教学只是照本验证,并没有将两者互相促进起来。③这样下来,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未得到加强。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更没有得到挖掘和发挥。因此很多培养目标并没有很好达到。通过这些年的培养实践,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1)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是整个专业培养的核心内容,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由于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必须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如为了保证实践环节的课时时间,必须对课程教学的学期安排及学时数进行调整。同时,为了面向社会保证就业,学校也不得不把重要的专业课程往前推,为大四学生找工作就业省下尽量多的时间。这样下来,专科学生刚升入本科就出现课程教学拥挤,同时实践和理论教学的不平衡,这些都导致学生学习囫囵吞枣,效果不佳。因而,进一步调整好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时间和课堂授课时间的平衡,这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各课程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2)3+2职教师资培养的生源参差不齐。由于3+2职教师资培养的生源来自于下面各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生,而各专科学校的培养方法和课程体系不一样,导致职教师资培养的困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3+2职教师资培养中,一个班的学生中有些专业课程(如电力电子技术)一部分学生在专科时学过,而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学过,这给学校选择教材、安排学时以及教师授课等都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3)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效果欠佳。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环节一般学校都采用随堂实验的方式,该方式本来对促进学生理解课程概念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但笔者也发现,由于实验装置的封装性,实验过程的程式化,实验对推动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是特别大,很多学生缺少思考,或根本就是来实验室观光一下就回去了,这给学生培养带来很大的浪费。而实训周采用一到两周的集中训练,对提高动手能力有很大帮助,但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这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帮助也很有限。

(4)企业实践环节缺失。在3+2职教培养模式中,为了增强师范的意义,在教育实习方面占用了较多的课时,而在企业实习方面一直是薄弱环节。企业实习不仅对学生专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认识社会,体味辛劳都有很好的积极作用。但近几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机会很少。

2 改革建议

(1)根据平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由于3+2培养的特殊性,学生专科教育情况不一,可以根据每个学生情况调整相应的课程教学,如一些核心专业课学生在专科时期已经学过,则本科教学中可以突出重点,加强理论提升,同时也可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如一些课程专科学习中没有学过,则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按照全日制本科生那样在课堂教学上安排多一点的课时,而实验部分主要体现在巩固知识上。总之,根据所招收的3+2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整,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样能较优分配各个学期的课时,同时使得资源优化。

(2)由于3+2生源的不同,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来平衡各学生的知识。号召学生根据自己专科学习的情况自主选修课程,加入到四年制本科生相应课程中听讲,这样既照顾了一部分专科课程学习落后的学生,也能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为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腾出时间,从而有利于整体学生的进步。

(3)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因为3+2的学生是专科学校的优等生,本身在专科学习中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专科学习中的技能培训也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因而通过开放实验室,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在本科学校的大好环境下,大大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4)鼓励学生利用暑期放假时间进行企业实习。通过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获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认识,而学校由于课时原因不能安排学生企业实习,则可让学生利用暑期进行自主实习,通过学生专科就业同学的资源,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认识企业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人才的管理模式,从而为日后从事职业教育提供方向和动力。

3 结论

本文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教学实际出发,阐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2职教师资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未来该专业实践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对3+2职教师资改革和发展起到抱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① 鲍晓慧.电气工程类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上海高教研究(98科教兴国专辑),2008:213-214.

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电工学课程体系 myDAQ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45-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即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1]。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我校成立高等工程师学院,以四个优势学科为依托,选择矿物资源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作为首批卓越计划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

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非电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目前传统的电工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跟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和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较好地实施卓越班级的电工学教学,已成为了各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目前我校的电工学在进行针对卓越计划的仿真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改革,这是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该教改项目已经实施一年多,下面结合笔者在卓越班级课堂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改革的粗浅认识和一点体会。

一、针对卓越划提出的教学要求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在能力方面要达到以下五方面要求[2]。(1)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4)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5)危机处理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结合卓越计划,在仿真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改革中,该教研组针对目前电工学课程体系中不适合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二、针对卓越计划课程提出的电工学教学不足

结合电工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以及课时安排,目前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存在的难点和不足。

1.教学内容方面

原有的电工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问题,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在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工程能力”主线,与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差距[3]。

2.实验实践方面

原有的电工学所进行的电工电子实验均为验证实验,且在在实验箱内进行,大多数的实验电路都已经连接好,学生来到实验室进行简单的连接就可以验证实验了,这种情况虽然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实验,根本体现不出卓越培养计划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内容上缺少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的内容,不注意注重实际应用和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卓越培养计划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3.师资方面

卓越计划的实施,师资是关键。目前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之后直接上岗,科研经验丰富而工程实际经验相对不足,在实践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对于如何将基础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还有一些力不从心。

同时教师不注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忽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4]。课程教学中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没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5],无法针对卓越培养计划中的学习能力,既对学生应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三、针对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改革

为达到工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提高“电工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该教研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尤其是进行了实验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学主要内容包含电路分析,变压器,电动机,电气控制,PLC,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因此针对卓越计划电工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对电路分析的内容可适当减少,而数字电子技术的内容适当加强。对于非电类专业卓越计划的学生而言,电路分析的内容只要保证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生活和工程实际中常遇到的如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以及安全用电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第二是学习电子电路所必须的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基本定律、基本定理和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等。

分立电路的内容可大大压缩,没必要进行系统的介绍。在介绍集成器件时没必要介绍集成器件的内部电路原理,而主要介绍集成器件的外部特性、主要功能、主要参数以及如何应用。使工程应用更多的集成电路( 如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功率放大器等模拟集成电路和集成门电路、集成触发器等数字集成电路)的学习有了必要的基础和更多的学时保证。

于此同时,还应加大与工程相关的强电、电机及控制方面内容的比重,以适应培养卓越计划人才的需求。电工学在课程内容组识和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立电工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培养卓越计划中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制定教学目标

电工学课程需要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于非电工程实际应用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有较宽的视野,能从学科交叉应用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电工学课程的教学除了保证其基础性外,还要特别注意其在非电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避免完全的纸上谈兵,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每章给出应用举例,使得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力求基础性与应用性的较好统一。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中,选取一定量的综合应用系统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的介绍,不但使学生巩固从单元电路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拓展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不同单元电路、不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还建立了工程应用系统的概念。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该教研组针对卓越计划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分属不同的专业,进行了电工学的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法是指依据各专业及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划分学生层次,研究各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特点。例如针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特点,注意机械和电工电子的学科交叉,重新提炼教学内容,增加符合机械学科要求的实例,如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感知到所学知识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进行了电工学的项目教学。其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在数字电子技术部分,要求学生设计各种功能的数字电路,并通过仿真软件Multisim12来实现。这样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能符合“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进行了电工学的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新问题,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作为侧重点,使他们从烦琐的记忆中摆脱出来。让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能准确地把握住要点,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病房优先呼叫系统中,如何设计呼叫具有不同优先级别,针对不同的芯片如何实现等问题展开教学。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针对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该教研组将Multisim等仿真软件及myDAQ套件作为学习工具融合于电工电子的课堂及实验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直观、形象的仿真实例教学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自己动手设计,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另一方面由于myDAQ套件便于学生自主操作,可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实验空间和时间,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通过完全开放和自主实验等手段,给卓越计划的每位学生发放一份实验套件(其中包含myDAQ套件、各种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面包板、各种型号的电阻、电容、电感、导线、电烙铁等),让每位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课下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以及调试,调试好以后再到实验室跟实验老师进行交流,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课下学生独立动手组装、焊接、调试电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独立面对问题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节省了大量课上试验时间,使学生在课上了解并实践更多诸如Multisim仿真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新内容、新技术,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软、硬平台相结合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除了设置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还增加了一些设计性综合实验,学生可以应用myDAQ套件方便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验进行团队合作,有的同学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同学进行实施满足了对不同层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求,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实验效果。由于应用myDAQ套件促使学生参加创新实验成为可能,进一步提升实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实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开发感兴趣的电路,激发学员创新性思维。创新实验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工程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卓越计划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考核机制的改革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把平时自主设计开发的一些实验的纳入到考试成绩中,大幅提高平时成绩的比列,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高到一定程度,摒弃以前只靠卷面分数,平时作业确定最终分数的考核机制。

6.建立教学团队合作

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既要根据改革后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组织和开展教学,又要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这些工作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单独完成,因此需要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电工学教研组由若干名知识、能力和经验互补,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研发水平和工程经历等方面既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针对卓越计划在教育教学方面提出的要求,需要教师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小结

本文首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针对“电工学”课程不足的基础上,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教改组各位教师进行团队合作,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改革。在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中,只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途径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提高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 教高 [2011]1 号 ).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2.

[3] 高有华,翟慧萍,邵 岳,等.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9):74-76.

[4] 邓红雷,李春茂,张廷锋. “电工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南京: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 : 108-109

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工学;教学改革;理论分析;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张红颖(1978-),女,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孙毅刚(1963-),男,山东汶上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自动化学院,教授。(天津 3003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62-01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工程师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改革项目,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强化培养;并使得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沿着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电工学”作为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应用的电工技术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在高等学校工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为了配合中国民航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实施的“卓越计划”,“电工学”的教学也要朝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向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各项综合素质。[2]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要对卓越工程师进行着重培养,笔者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探索教学模式改革,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工程应用为导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卓越班的“电工学”课程学时为理论92学时,实验16学时,但内容较多且抽象,要在有限的学时中将大量的电工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必须要对电工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对于非电类专业的本科生,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深入的理论,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将电工和电子的基础知识应用于各自专业的能力,继而有创新性地持续发展各自专业的能力。但目前的电工学教材,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非常注重,一直按照电类基础课程电路分析、电机与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四门课程的顺序安排的。但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佳,主要是缺乏关于现场实验学习方面的内容,因此和专业实际相结合的较少,针对性不强,学生很容易失去求知欲与动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可以尽量减少授课内容中纯理论性的、抽象的内容。另外,近些年来,电工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趋向高速、宽带、高灵敏度、高密集度和小型化,工业上出现了很多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新技术的讲授环节,例如,可以增加电工与电子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与最新的技术进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开拓学生对技术领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所授课的专业为本校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在课程开始授课时,将电工学如何应用在他们所学专业以及目前我国电工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与前沿技术进行了讲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卓越计划”的重点是要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因此,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建立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的教学模式十分注重理论分析与结论,但并没有将理论和专业或实际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因此,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将学习、研究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应以引导型教学为主,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引领进行积极的思考。

笔者在讲授电子元器件的时候,会把相应的实物带到课堂,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说明元器件的特性,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设计了一些具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作为典型的教学案例,以此来引入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并阐述这些基本原理在各个学科专业中的运用,并且结合仿真软件展现应用效果,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调动了学生对仿真分析和设计的兴趣。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其掌握学习方法,因此重在学习过程。传统的电工学课程考核方法主要通过笔试试卷来检测,最终的考核成绩由几部分的综合构成,包括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回答问题情况、平时小测验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等。这种考核方式比较适合考核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水平,但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配合我校的“卓越计划”,笔者认为考试形式可采用闭卷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此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动手实践能力。其中实践考核可以是对实际电路的设计与仿真,具体的考核题目最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也可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创造、主动探索,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充分发挥其创新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这样的形式考核,所考核的指标主要为:对仿真软件,例如LabVIEW[3]或Multisim的熟悉与使用;对电路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实践考核可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讲述所设计电路的应用前景,以及用到的理论与技术,并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与过程,并对实现情况进行总结。这样的课程考核方法,能够提升学生日常学习的紧迫感与能动性,认真积极地对待电工学课程学习中的每一部分,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完成的习惯,这样将极大地推动电工学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探索新的实验内容

电工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具有知识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验教学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例。[4]目前的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的实验,而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相对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在考虑实验学时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推陈出新,在电工学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上,挖掘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减少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开发性的实验,设计新颖的实验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内容与老师讨论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让学生主动开拓知识面,并灵活运用和归纳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五、结束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育模式与“电工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以及考核方式几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然而,这也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探索,研究更加符合我校“卓越计划”的行之有效的“电工学”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珺,宋文龙,尹力.高校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3,(11).

篇10

关键词:证课融合;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刘丽萍(197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45-02

随着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大幕的拉开,教学设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系统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它采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变换成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的计划,创设出有效的教与学的“过程”或“步骤”,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受教学设计质量优良的影响。为此,在授课之前课程教学团队要进行科学、客观、详细的教学设计。笔者从事“维修电工实训”教学多年,并指导中级维修电工考证实训,多次进行企业维修电工工作人员岗前培训。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几方面阐述“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企业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修及技术改造,从事供配电设备管理、维修及机电产品的营销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的职业领域主要涉及电力行业、装备制造行业等电力设备及机电设备生产、维修等企业,主要从事安装电工、维修电工、值班电工、电气设备操作员、电气技术员等工作岗位。从事这些岗位都需要具有中、高级维修电工资格证,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正是针对这些岗位的维修电工资格证书而开设的。该课程实践性强、应用面广,为学生考取维修电工中、高级资格证书及毕业就业夯实基础。

二、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详尽分析,归纳总结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维修电工常用仪器仪表及专用工具的选用、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熟悉照明配线、动力配线、电子装配等操作工艺要求;熟练掌握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中、高级所规定的车床、铣床、磨床、钻床以及交、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气配线、安装调试、检修工艺编制、故障检测技术以及PIC、变频器技术。

三、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所规定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为主线,以操作规程、施工工艺、验收规范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项目教学为主导,结合学校现有实训设备,通过企业专家论证会,确定选取电工基本操作、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常用室内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三相异步电动机拆装与检修、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电路的安装与维修、亚龙维修电工高级考核装置应用、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与维修、PLC及变频器的应用等典型项目作为本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维修电工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实现“学校教学、企业实践、国家考级”的三统一,确保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快、考得过、用得上。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四、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分析学生的生源情况、知识技能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基于工作过程六步骤进行项目化教学过程设计。

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教师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计划、决策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工作计划,学生与教师交流工作计划。

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自主完成任务。

检查、评价阶段:检查结果(自检、互检),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总结,在此阶段发现问题,查遗补漏。

五、恰当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法、巡回指导法等方法,同时辅助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六、开放式设置考核方式

以学习项目为考核单元,注重对学生完整工作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完成工作过程的态度、工作质量、操作规范、相关测试(口试)等内容综合评定,采取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形式进行评定。考核的重点在于评测学生是否具备了维修电工职业能力,是否具备了工作积极、主动、热情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成绩评定明细如表2所示。

表2 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成绩评定

评价项目 小组互评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比例(%) 5 5 90

根据课程总学时及每一个项目的学时,确定每一个项目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详细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总成绩

评价项目 项目一 项目二 项目三 项目四 项目五 项目六 项目七 项目八

比例(%) 5 5 5 5 25 10 30 15

七、总结

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多层面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从而为学生获得长足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设计以遵循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理论性与创造性、计划性与灵活性、具体性,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为前提进行。

教学设计要按照“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顺序进行设计。“为什么学”是指要确定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什么”则是指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学”是要明确授课过程中采取什么策略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学设计还要评价方法,即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教学环节逐步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今后教学时能够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丽萍.《电工技能实训》说课竞赛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