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

篇1

摘 要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为拖累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步入持久性衰退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全球的社会保障基金带来了巨大损失。国内股票的大幅下跌,导致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8年来股票资产首次出现浮亏。本文通过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盈利性,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不断增值。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社会保障基金 投资 影响 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许多国家将实行已久的现收现付制改为部分积累制或完全积累制,出现了大量私有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社会保障基金,这些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一方面促进了资本市场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金的保值增值。但是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不仅受制于波动起伏的市场收益率,而且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社会保障基金出现了大幅缩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了冲击,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冲击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所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投资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美国的损失最重,约为3.3万亿美元,占整个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损失的一般以上。从分布上看,股票类风险投资份额越高的国家,损失也越为惨重。例如,爱尔兰的养老金投资回报率低于-34%,其投资股票比重超过了66%。尽管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有大量亏损,但总体上仍低于证券市场上的资产投资损失,这得益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元化投资策略。

(一)对基金征缴方面的影响

(1)由于改革开放 3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外贸和投资拉动,尤其近10年来,外贸依存度高达70%以上。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投资、消费、就业、居民收入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减少了从中国进口,中国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主要是工业。2008年以来,长三角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严峻挑战,近10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其他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导致企业停止缴费或拖延、减少缴费。

(2)受金融危机影响,长三角等经济外向型地区,企业大都减产和半开工,甚至有些企业经济破产,大约有2000多万人处于失业,很多职工停止缴费。由于经济环境的恶化,大量企业效益下降,职工收入下降,缴费额也相应的降低。少部分职工收入不变,缴费额也没有太大的变动。

(3)政府减少了对积累性社会保障基金的拨款。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口公司以及为出口提供服务的公司业绩都会受到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当地就业情况。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影响扩大,政府需要更多的基金刺激和拉动经济增长,使得对积累性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补贴减少。

(二)对基金给付方面的影响

(1)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破产或减产,农民工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明显,需要政府支付大量失业金,以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2)2009年1月1日起,我国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每年退休的人数不断增加,也需要支付大量养老保险基金。

(三)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影响

(1)在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完全积累性的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等个人账户的基金正遭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不同程度出现贬值现象。

(2)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基金,要以短期收支平衡为目标,重点满足流动性。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需要留有结余,以支付大量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基金。

(四)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金融机构、企业在美国的投资主要投向债券,美国这些金融机构一旦破产,其债券及其他投资品的价值就急速下滑,市场风险极大。同时,许多美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有投资的公司和项目。很多美国银行在中国有法人银行、合资银行、参股金融机构等。在华尔街的母公司出了问题,肯定会影响到中国的投资合作项目。如果这些公司大量出售在中国的资产,大量资金从中国汇出去的话,短期内对我国外汇市场冲击也较大。

另外,投资者的心理受到影响。尽管我国对外资直接进人金融市场有管制,但是心理传导是割不断的。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针对金融危机应采取的措施

社会保障基金是从事社会保障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与根本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实施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资本形成效率,为国民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不仅需要开源节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寻找基金保值增值的新途径,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和风险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法律法规环境和体系必不可少,今后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法规,严禁挤占挪用基金,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纳入法制化轨道,真正使社会保障基金走上规范运作和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法律体系。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保管、投资营运以及保险金的给付都必须纳入法律监管体系。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强制性、社会政策目的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全过程,均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做到有法必依等。并制定《社会保障法》等专门法律,严格规范企业、个人的费用征缴,并对基金的保管、调拨、投资营运、监控过程、风险控制及保护机制等予以明确规定;二是发挥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的重要作用。通过该委员会对基金的安全营运以及风险控制做出科学评价等;三是构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规则体系;四是构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规则体系。审计部门需要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支出、结存和营运等变化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评价。财政监督部门应加强对各级财政的社会保障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定期不定期地对基金收入户、支出户及财政专户基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

(二)合理安排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比例

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限制是:1.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2.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3.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表1所示,发达国家的养老基金资产结构呈现出投资多元化的特点。基于风险分散及对投资收益的平衡,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结构不应仅局限于如股票、债券等,需要引入其他的投资渠道。投资组合不是证、股票、国债或者房地产类投资的简单随意组合,它体现了投资者的意愿和投资者所受到的约束。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策略的合理选择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与增值,同时还会对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组合应力争多元化,可以通过“均值――方差模型”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确定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上的比重划分,分析各类资产的期望收益与风险水平,充分考虑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来确定其最优配置权重。

(三)积极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的合理方法

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投资行为很不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一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海外发达的资本市场或具备社会保障基金所需要的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产品的新兴市场。这样,不仅可以使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而且也降低了投资产品之间的相关度,既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规避和分散在国内投资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又可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在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应尽快研究制定社会保障基金内部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负债管理,根据分配方案需要制定相匹配的资产管理策略;同时要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确定基本的投资政策和战略资产配置。此外,根据社会保障基金海外投资目标,出于风险控制考虑,确定各基金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个股持有数量、持有比例等明确投资限制,包括禁止买入股票名单等,以最大限度规避海外投资的风险。

(四)加快经济发展,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发展是硬道理。一般而言,经济增长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增加,反之,经济衰退生产规模萎缩就业就会减少。我国已经受到危机的严重冲击,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们受到的冲击要小。我们必须冷静的看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发掘机遇。由于参与了全球化,我们无法独善其身,但并没有完全融入全球体系,仍有许多可以发展的空间。积极完善资本市场,为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同时,政府应尽快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为失业人员和尚未就业人员提供政策环境,对困难企业进行帮扶,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必须努力保持经济适度增长,防止经济的大幅下滑和衰退,同时又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有就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邹加怡.扩大内需是战略的调整.国际经济评论.2009(01).

[2]云南支部生活.2009(01).

[3]李,杨一帆.金融危机中养老基金投资的反思与启示.上海保险.2009(06).

[4]赵丽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浙江金融.2009(04).

[5]郭晓霜.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运作.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02).

篇2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加速改革、逐步实现全面定型的关键时期。但部分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社保基金的缺口不断增大,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困难,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通过有效地投资运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成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迫切需要。

1.基本概念

1.1 定义

1.1.1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

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是指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机构用社会保障基金购买法律许可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取适当预期收益的基金运营行为。一般情况下,国家往往会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在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区域、投资数额等方面做出特殊限制性规定。但在另一方面,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免征所得税。[1]

1.1.2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是通过对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使用以及投资运营进行全面规划、系统管理和监督,以实现社会保障政策目标的管理系统总称。[2]

1.2 来源

全国社保基金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的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投资收益、股权资产。其中,中央财政拨入资金和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是全国社保基金两个主要的资金来源。

1.3 分类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等;其中,养老保险基金数额最大,在整个社会保险制度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包括三大类:社会保险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其中社会保险基金包括现收现付形成的社会统筹账户基金和完全积累形成的个人账户基金两部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投资收益及股权资产所形成;企业年金则是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之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3]

1.4 主要投资工具

当前社保基金投资工具,大致可以分为现金、银行存款、证券和实物领域四大类,主要是:银行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定期存款、保值储蓄存款)、国债、企业债券、股票、基金、不动产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债券、外国公司债券等)。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抵押贷款、基础建设投资、银行票据、股权投资等其他金融工具(见表1)。[4]

1.5 投资管理运作

2.发展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研究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制度、体制的研究到具体的基金风险控制,社保基金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等。针对现收现付制度的改革,大部分学者主张,部分或者全部引入个人账户基金制度可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待遇,减轻工薪税负。[5]

当前国外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研究已经很丰富。戴维斯(1995),对养老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的研究;帕拉西斯(2002),对国际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营运的新发展及其特点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的研究;罗伯特·霍尔茨曼(2006)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新颖的分析视角;McKinnon(1973)指出发展中国家如果要促进经济发展,必须通过高实际利率排除金融体系的阻碍;Cull的实证分析得到,除金融体系比较完善并且国家监管到位外,长期国债对金融发展有不良影响;Becsi、Wang和Wynne(1998)认为,现的学术理论只强调金融市场及其他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它忽略的重要的基础性及根本性的问题:经济发展决定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展程度相同的国家,它们的金融市场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也有很大差异。他们建立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和产品竞争力的协同作用是决定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关系的关键。

2.2 国外发展现状

社会保障基金作为一种长期性后备基金,需要不断积累和增长。世界各国在社保基金建设上已有较为成熟的典范,下面概括叙述。

2.2.1 美国

美国政府通过先后建立老年、遗属保险信托基金(OASI)、伤残保险信托基金(DI)、医疗保险信托基金(HI)和补充医疗保险信托基金(SMI),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以保证到期支付各项社会保险津贴和管理费。同时,成立了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委员会,主要负责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状况的评估投资方向的宏观决策和管理等工作,并对各项信托基金进行监督管理。

美国通过税务局依法征收社会保障税管理社会保障基金,在社会保障基金出现结余时,委员会可将这部分基金用于投资运营,除少部分是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财政债券外,绝大多数也是特别财政债券。[6]

美国政府的这种将社会保障基金单一的投资于政府债券的做法,利弊兼而有之。优点是盈余额日益增大,流动性好,投资相对可靠。但利率较低导致盈余能力弱不足以抵制通胀风险,同时间接鼓励了政府财政赤字,也存在明显弊端。

2.2.2 智利

智利是第一个实行私营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竞争型经营的管理模式的国家,引入竞争机制,各个基金管理公司在养老保险市场上充分竞争,实现市场化运作。同时,智利的AFP将管理的庞大的基金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以期获得较好的回报,使基金保值增值。政府通过监管间接化,不直接干预,通过实施严格的监管体系监控。[7]智利通过该方法,积累了巨额资本,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的资本需求,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降低。

但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盈利率仍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和风险性。现行制度虽然减轻了雇主的负担,但转移到雇员身上,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此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2.2.3 德国

德国主要实习现收现付的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基本特征是社会保障成本的贷记转移是以收定支,其实质是工作的一代人赡养退休的一代人,特点是由在职职工承担已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成本,支付给退休者的社会保障基金直接来自该时点的在职劳动者承担的费用。在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中,政府实际上承担了巨大的社会保障债务。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现收现付制管理模式下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不断加大,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增长,政府在各种压力下被迫提高收费标准,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了经济增长。[8]

2.2.4 其他国家[9]

马来西亚主要形式是公积金,即保险基金至少70%投资政府债券中;商业借贷、抵押、股票的投资并不多;国家规定公积金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并且作为信托基金投资不纳税。政府还鼓励其他的一些保险基金投入运营,但只限于国内投资。

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公积金中的长期基金的投资管理规定由财政部长的命令决定。它规定了人寿保险基金的投资类型:定期存款、房地产、抵押、政策性贷款、股票。并给与一定程度上的税收优惠。

英国五成以上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本国的股票市场,约二成的社会保障基金用于海外股票市场的投资,从而使绝大部分的基金用于股票市场的投资。

2.3 国内发展现状

2.3.1 总额变化情况

我国的社保基金包括基本保险金,全国社保基金和补充保险基金。基本保险金是最主要的社保基金,基金来源为雇主和雇员的缴费以及国家补贴。养老保险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截止至2008年末,我国基本保险金已突破1.5万亿元。2000年8月,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负责全国社保基金的管理运营工作。2006年以前基金增长率一直比较稳定,2007年借助股市的刺激大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长率回落。由于调整策略及时,2009年上半年基本摆脱颓势,基金资产总额己超过6600亿元,境内国有股实施转持后将超过7400亿元。2010年突破1万亿元。企业年金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还不太成熟,截至2008年末,也已累计结存190亿元。我国各类社保基金到2009年总和约为23687亿元。[10]

2.3.2 相关政策法规

2000年之前,我国对社保基金投资的规定非常严格,1991年至1999年的文件都规定社保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或是购买国债。2001年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标志着社保基金中的一部分—全国社保基金可以涉足资本市场,并且对各种投资工具的比例做了严格限制,是研究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重要参照。随后《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明确了社保基金投资的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社会性。指出任何投资行为都要考虑到的基本原则,投资应兼顾一定的社会效益,使其投资的项目与政府的政策目标相一致,投资效益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这一点全国社保基金做的还不是很明显。之后还颁布了系列条例和办法,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办法》等,指导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有效安全运营。

2.3.3 投资运营情况

在全国社保基金建立的前几年,主要以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为主。2001-2004都占到基金总额的90%左右,平局收益率仅2.71%,除去通货膨胀率实际收益率仅1.5%。2006年股票投资翻倍后,收益率一跃至9.34%。2007年更是借助股市大涨升至38.9%。但2008年全国社保基金首次亏损,收益率为-6.79%。全国社保基金实业投资开始于2005年,2006年比例涨至13.69%,但2007年由于股市的火爆,社保基金集中资金投资股市,实业投资比例又下降回2005年水平。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09年上半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为9.99%,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63%。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品种已扩大到股票、固定收益产品、实业投资和现金等价物4大类13个品种,市场范围从国内拓展到境外。从股票投资的行业选择来看,主要是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性行业,如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钢铁、电力、交通运输仓储业(物流业)等。

2.3.4 模式变更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之初,仿造前苏联模式建立起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为了适应当时计划经济的需要,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由国家统一包办,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主要来源于国家和企业,个人不需缴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计划经济时代的由国家统一包办的、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于是,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职工建立个人账户、采用完全积累的筹资方式,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巨大压力。随后,我国又不断发展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第二支柱,并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储备基金。[11]

3.研究意义

在全球经济情况疲软的背景下,研究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全国社保基金积累已初具规模,但投资效果不明显,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此外,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面临着支付压力的挑战。自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全国社保基金赖以增值的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发生巨大变化。面对新的投资形势,研究如何更好的投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实现保值增值、弥补资金缺口及推动消费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思锋,温海红.社会保障概论[M].科学出版社,第88页.

[2]戴溥之,葛树卿.社会保障基金进入市场:兼具收益性的投资模式[J].社会科学论坛,2002(3):83-84.

[3]吴琼.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4]葛元.金融危机中社保基金产业投资方向选择的投入产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5]张红地.国外主要社保基金管理制度和营运模式[J].中国金融,2008(17):39-41.

[6]王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7]蔡兴扬,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J].金融研究,1997(12).

[8]王玉峰.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策略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

[9]齐海鹏,金双华,刘明慧.社会保障[M].东北财经出版社,第113页.

[10]数据来源:根据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得出.

[11]吴琼.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

作者简介:

陈祥瑜(1991—),女,现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会计学专业。

杨彦婷(1991—),女,现就读于北京林业大学会计学专业。

篇3

关键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最优投资组合 安全首要模型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研究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其重要性无需赘言。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一个重要基础,资金不足将导致无法及时足额发放应给付的保险金,严重影响制度的可信度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而必须保证资金发放时是足额的。

但长远来看我国存在着社会保险支付危机。一方面,1997年我国养老保险转轨,产生了巨大的转制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统筹部分基金面临着缴费人口少而支取养老金人口多的状况,当期年轻人所缴纳的费用不足以供老人养老。同时,个人账户部分基金仅限于存在银行中,受通货膨胀影响,几十年过后隐性缩水。有诸多学者估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巨大缺口,这就使基金的增加迫在眉睫。

出于对资金安全性的考虑,目前在我国地方政府所保管的大部分养老保险金等是不能入市的,其保值增值空间十分小,因而社会保障所缺少的资金必须由作为后备基金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承担。因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十分迫切的。而保值增值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投资,对其最优投资组合的研究则成为解决未来养老金短缺问题的重要方法。

二、安全-首要模型简介

继1952年马科维茨采用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和方差研究资产组合问题之后,大量学者在其基础上的研究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模型、安全-首要模型等。由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对安全性要求最高,顾本研究采用安全-首要模型。该模型共有三种,以Telser的安全-首要模型用价值最高。本文采用Telser的安全-首要模型分析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最优投资组合。

安全-首要模型中,一方面,投资者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即[maxRp=i=1nXiRi],其中<c:\program files (x86)\founder\founderfx6 net\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1P--张宇 孔维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最优投资组合研究-65F6\image2.pdf>表示证券i在投资组合中的权重,i取值1,2,3・・・;<c:\program files (x86)\founder\founderfx6 net\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1P--张宇 孔维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最优投资组合研究-65F6\image3.pdf>表示投资组合的收益率;<c:\program files (x86)\founder\founderfx6 net\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1P--张宇 孔维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最优投资组合研究-65F6\image4.pdf>表示证券i的收益率;n表示投资证券的种类数。另一方面,投资者希望投资能保证起码的收益。所以,设置了最低收益的约束条件――投资的收益率<c:\program files (x86)\founder\founderfx6 net\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1P--张宇 孔维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最优投资组合研究-65F6\image3.pdf>不小于给定收益水平b的概率为小概率[α],即 [Pr]{<c:\program files (x86)\founder\founderfx6 net\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1P--张宇 孔维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最优投资组合研究-65F6\image3.pdf>[≤b]}[≤α]。

三、投资工具的选择以及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刚刚设立时,投资工具仅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但收益率极低,与通货膨胀率相当。近年来其投资工具有所丰富,允许买企业债、金融债、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为了简化模型,本文的将投资工具简化为具有代表性的四类:银行存款、国债、企债、股票。其中,银行存款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国债、企债、股票的收益率分别由国债指数、企债指数、上证指数衡量,相关数据来源于凤凰网;通货膨胀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将2005年至2012年的银行存款利率存入数据库,求出银行一年期存款年平均利率,将国债指数、企债指数、上证指数2004年到2012的年末收盘价存入数据库。用下方公式求出年收益率:

年收益率 = [下一年末收盘价-上一年末收盘价上一年收盘价]* 100%

假定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时,通货膨胀率为“下一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100之差”与100之比。

由上述途径计算得出银行存款、国债指数、企债指数以及上证指数的平均年收益率分别为0.0286、0.0437、0.0664、0.2152。通货膨胀率年平均值0.0307。

四、构建模型并求解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年数有限,为了确保基金的安全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各项投资的比例限制: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

基金的收益率起码要跑过通货膨胀率才不会贬值,故将b的值设为高于通货膨胀率平均值2个百分点,为5%,小概率[α]设为0.1。在上述基础上构建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maxRp=i=14XiRi]

[Pr]{<c:\program files (x86)\founder\founderfx6 net\plugins\v12pluginwordtranslator\wordimage\1P--张宇 孔维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最优投资组合研究-65F6\image3.pdf>[≤b]}[≤α]

[限制条件:X1≥10%,X1+X2≥50%]

[i=14Xi=1,Xi≥0i=1,2,3,4]

其中[X1,X2,X3,X4]分别表示银行存款,国债,企债,股票所占投资比例。用相关软件求解得解如下:[X1,X2,X3,X4]分别为0.1622852, 0.6763032,0.1000000,0.6141156E-01。R为5.4%。即收益率小于5%的概率不超过0.1时,银行存款、国债、企债、股票所占投资比例分别为16%、68%、10%、6%,能够使收益获得的最大值。

参考文献:

[1]李仲飞,陈国俊.对投资组合选择的Telser安全-首要模型的一些讨论[J].系统工程与理论实践,2005

篇4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参与式教学; 天空教室; 基金管理教学软件。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一般设置在学生学习完《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等概述性课程之后再进行讲授,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需要学生以前期所学的知识为铺垫,进而更深入地学习。课程主要涉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法律依据、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体制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内容。关于本课程的建设,搜索“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可以看到只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俊霞教授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校级精品课程。再搜索一些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发现可供借鉴的本课程的建设比较少。因此,对于本课程,在建设中主要靠课程组自身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科技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 2005 年招生开始,一直就对本专业进行不断地建设,努力探索与实践。在课程建设方面,教研室成员着重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专业主干课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力求扎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作为课程建设成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课程建设的探索经验和思考体会。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特点。

( 一) 理论性。

课程中围绕着社会保障基金这一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特点、内容、管理的原理和主要技术方法等都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注重深入浅出、用能吸引学生的讲课方式来进行教授。

( 二) 交叉性、综合性。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从名称上来看,就涉及了社会保障学、金融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的内容,在实际的教材和教学中,更是要密切联系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政府预算等学科,因此,它具有了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不仅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自身知识体系的高要求,也使得我们在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广泛地吸取和利用其他相关学科各种现有的研究成果,使这门课程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 三) 实践性。

目前苏州市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都是由“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来实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课程事实上是与社会实践相关度最强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社保基金的筹集、发放、运营、财务管理等环节都是实际部门操作中的业务流程,学生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业务是如何操作的,这些业务往往还涉及到了很多政策性的文件,所以在课程中穿插讲解最新的社保政策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恰恰也体现了本课程的应用实践性特征。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

探索之一,以专业理论的讲授为基础,注重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理论的支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同样如此。鉴于课程理论性的特点,在课程中,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就是把课程涉及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听,课程在设计时也分配了较多的学时进行理论的讲解,诸如社保基金管理的基本框架、基本原理、主要技术与方法等。在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具有竞赛性质的“ 小讲课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参与,排除他们对枯燥理论的厌倦情绪,学生自身的研究经历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探索之二,以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为辅助教学。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由于目前本校的学生在校内能够方便地接触到网络,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专门建设了一个“天空教室”的平台,供各位专任老师进行课程的网络化辅助教学。为此,《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内容搬进了网络系统。本课程的天空教室内容板块设置有: 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课件、授课录像、参考文献、名家观点及热点、补充资料) ,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作业和测试。这样,作为教师就可以通过网上课堂的途径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专业信息,而学生也可以预习、复习、自学所需要的课程内容,能与老师在课后进行较好的交流和互动。

探索之三,聘请实务部门业务骨干进行业务操作及政策讲解。基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课程建设中创新性地安排了一部分课时交给社会保障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介绍。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建设之初就积极主动地拓展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和相关区社保机构的合作关系,凭着以往良好的互动,在实务操作性最强的基金管理课程别邀请了他们的业务骨干来课堂进行讲课。这些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对社保政策清晰的认识,讲起课来内容生动、贴近现实,有鲜活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并且与高校较为传统的名家专业讲座所不同,这些操作型的业务工作人员在讲授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在聘请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的这一探索实践中,我们编制了具体的讲课时间、章节和内容入教学大纲,并事先与讲课人员联系沟通,就讲课课件进行讨论完善,这样最大程度上达成了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匹配,促进讲课效果的提升。我们还特意报教务处审批,聘请了这些校外讲师成立讲师团,发放聘书,保证了讲课师资的稳定性。同时,为了使得这项实践持续有效,我们建立了反馈渠道,即学生如有疑问可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向讲课人员咨询,讲课人员也通过相应的方式长期性地解答疑问。

探索之四,开发社保基金管理教学软件,建立模拟政务大厅。从目前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少的,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套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确实需要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建设起步早、建设较好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保障实训系统后,我院进行资源整合,专门开辟了一间教室,购买近 50 台电脑,并与相关软件公司合力开发出一套“社保基金管理操作教学软件”,模拟了社保机构的操作环境和操作界面,在教学中仿真地进行讲解和操作训练。结合课程内容,通过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业务操作,比较生动地模拟了现实社保政务大厅内的一系列业务办理流程,使学生们学到的理论在学校内就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和运用,也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软件的辅助教学和模拟政务的实施,不仅抛弃了理论性课程的枯燥,更是为学生在后期进行的校外专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总结与思考。

通过课程建设,《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日趋成熟和完善。除了上文主要的四点探索实践之外,在常规性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在教材的甄选上,先后启用了两部教材的备课和试用,最终选定了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同时另外一本教材中比较好的部分也作为补充材料纳入到授课中,此外课程组还编写了基金管理教学软件的学生操作手册;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也紧紧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 在课件的制作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让课件生动起来。

尽管在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课程的建设将会不断推进,思考其建设和改进的方向,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突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差异和特色,有一些知识点与前修课程难免重复,但可以找寻另外一种角度进行阐述,在授课中注重本课程的特定角度和研究方法; 其次,要继续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很关键的目标,在课程中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多利用好基金软件,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最后,要与地方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社会的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毕业后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

参考文献

[1]安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2011,( 02) : 21 -23.

[2]刘玉娟。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

经济师,2011,( 04) : 132 -133.

篇5

1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愈来愈强烈。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伴生的职工下岗、再就业及人才流动、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要求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现状已不能适应上述需要,亟待改进。

1.1 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制度有必要改进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建国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齐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1986年开始实行的养老、失业项目的社会统筹,使城镇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但从目前社会保障筹资制度看,其对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正日益暴露出来。

其一:现行社会保障筹资制度具有不规范性。目前,社会保障基金的征集管理政出多门,财政、劳动人事、民政、城建等部门都参与社会保障业务。国务院还允许铁路、邮电等部门自行实施社会保障。这种资金筹集制度由于没有统一的综合协调部门,往往会出现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尤其是在对待下岗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上,经常出现无法及时归口解决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

其二:现行社会保障筹资制度具有不均衡性。由于社会统筹政策不统一,造成了负担不均的现状。目前,行政分工方式的社会统筹机制造成了不同部门、地区之间各行其是,彼此之间缺少横向联系。这种条块分割的收缴方式,造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职工之间在缴纳社会保障基金方面的差别。有资料显示,上海市规定的养老保险统筹比例是25.5%,北京市、天津市规定的比例是18%,河北省的比例是16%;铁路邮电行业养老保险的统筹比例是17%。而北京市对不同经济性质的企业规定的统筹比例也不同, 对三资企业按16%统筹,对集体企业则按27%统筹。这种缺乏公平性的社会保障统筹制度不利于社会劳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流动,对经济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其三:现行社会保障筹资制度缺乏刚性,征收乏力。由于社会统筹基金的收缴办法是由各地政府制订,并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征收,因此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手段,对企业也就缺乏相应的约束力。社会统筹基金往往不能保证按时征集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拖欠养老保险金的现象。

1.2  以征收社会保障税取代现行社会统筹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方式

社会保障基金采用行政收费方式常常会遭到交费对象的抵制,这是由行政收费的“软性”决定的。并且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一体化管理体制容易引起资金挪用,使职工交费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如果开征社会保障税,则可以彻底改变上述状况。

其一:税法的刚性使税收形式具有强制性特征,这有利于增强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的刚性。在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比较低,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都不富裕的情况下,依靠自愿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是无法保证的。开征社会保障税,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征收社会保障基金,易于为社会成员所承认和接受,与一般的商业保险、行政性收缴有明显区别。

其二:采用税收形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使全国范围内的征收率统一起来,以改变目前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职工之间负担不均、待遇有别的政出多门现象。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可由此得到统一,以便为劳动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创造社会保障条件,打破地区及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封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三:税收的形式标志着社会保障的法制化: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部门依法使用社会保障基金;纳税人依法交纳社会保障税,并有享受相应社会保障的权利。这不仅有利于稳定社会保障金的来源,使社会保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连续性,而且有利于克服社会保障金支出管理的混乱,降低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的成本,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学的社会保障体制。

1.3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

现行社会保障体制下,企业是社会保障事业的具体实施者,依然执行计划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如社会统筹退休保障金的拨付,仍然是由劳动部门返还给企业,再以企业为单位,由企业支付给享受社会保障的职工,离退休职工仍由企业包管。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就成了规模不同的社会保障机构,或者说本应由社会统一实施的社会保障被企业化了。这种企业办社会的社会保障模式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这种体制还易造成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新老企业之间负担的不均衡,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影响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用工制度必然有较大变动,职工下岗逐渐成为困扰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下岗职工的临时生活保障问题、安置职工再就业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国有企业的职工在其他所有制的企业实现再就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下述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问题。

上述资料显示,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的渠道已经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促进这一进程,开征社会保障税正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目前,国有企业职工的医疗费基本由企业负担,这是典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国有企业对此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尤其是离退休职工较多的国有企业,由于这一压力而经常处于市场竞争的不利地位。国外没有一个政府敢于把职工医疗风险完全交给企业。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是解决国有企业目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1.4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显示, 我国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5.56%上升至1995年的6.68%。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当65岁以上人口占一国人口总数的7%以上时,该国即属于老年型国家。 人口的老龄化对养老保险提出了新要求。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是稳定社会秩序、加速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1.5 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完善税制体系的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税制结构的特点是间接税偏重,直接税畸轻,1996年间接税占税收总额的67.1%,直接税仅占税收总额的16.8%。完善现行直接税体系,充分发挥所得税在经济运行中的“内在稳定器”作用,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符合税收体系进一步完善的要求。

2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而现有的社会保险统筹制度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应当加快建立社会保障税制的步伐,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不失时机地开征社会保障税。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成熟的社会基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破产、倒闭现象不断出现,企业用人自主权不断加强,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使职工的生活风险增加。对未来社会老龄化高峰严峻形势的预期,使职工的风险意识普遍有所增强,迫切需要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为其生存提供起码的物质保障。社会保障税的专项返还性特征是纳税人受益的保证,使其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具有成熟的社会基础。

2.2 可靠的税源保证

社会保障税属于所得税类,其征税额的多少与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以来,我国人民收入水平有大幅度增长。有资料显示:1978~199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3元上升到921元,增长了近6倍。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由1981年的500元上升到1993年的2583元,增长了4倍多。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9年的不足300亿元上升到1998年9月底的50 000亿元(金融时报1998年11月29日周日特刊)。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税源基础。

2.3 完备的税收征管体系

目前,国家税务机关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机构广泛分布于各地,从街道到乡镇均有税务分支机构,更有数十万业务熟练、素质高的税务干部,在长期的税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中,由于采用源泉扣缴办法,各单位的财务人员作为扣缴义务人也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对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也是极有帮助的。这就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征管体系的保证。

2.4 可供借鉴的国内及国外经验

我国有十几年的社会统筹经验可供借鉴,国外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社会保障税,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税体系及其经验可资借鉴。从现实情况看,市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就越成熟与完善,也越重视用税收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收入调节。其社会保障税通常以工薪收入为计税依据,税款由雇员及雇主共同承担,税款专用于养老金、失业救济和国家津贴。这些都为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宝贵经验。

3 关于社会保障税制的设想

根据我国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并借鉴国外开征社会保障税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开征该税种的设想如下:3.1 纳税人

以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和职工个人为纳税人,具体应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其职工。根据国外社会保障税由雇主和雇员分别负担的惯例,我国的社会保障税亦应分别以企业、单位(雇主)和职工个人(雇员)为纳税人。

3.2 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

社会保障税应以纳税人支付或取得的工资总额收入为征税对象。根据惯例,征税对象扣除规定的减免项目后的余额,构成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

鉴于社会保障税是一种特定的目的税,具有专款专用的性质,原则上不允许减免税。但由于自然条件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纳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减免税优惠。

3.3 税目和税率

社会保障税的税率形式,世界各国不尽一致,有的采用比例税率,有的采用全额累进税率等。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本着易于操作、简便适用、降低征收费用的原则,我国应采用以比例税率为主、定额税率为辅的税率结构。定额税率适用于那些收入不稳定、不易计算的纳税人,其他纳税人适用比例税率。税目的范围包括老年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三个税目,其它税目待条件具备后再开征。

3.4 征收管理

社会保障税应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列入地方税体系。由当地税务部门按月计征,年终清缴,以满足经常性支出需要。采取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纳方法,即职工个人应纳税金在本单位发放工资、薪金时由单位代扣代缴;自营人员自行申报纳税;企业的税金自行申报缴纳,与所得税的缴纳同步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税金由财政部门负责划转。

「参考文献

1 陶继侃,张志超,当代西方国家税收,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2 陈庆海,关于开征社会保障税问题的探讨,现代财经,1994 (12):56~59

3 刘植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思考, 现代财经,1994(3):26~29

篇6

(一)从社会保障的属性看,它是一种应由政府承办的社会事务。

市埸经济是一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模式,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产存量的重组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也会明显存在。由于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机制并不完全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影响(如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因而贫富差距的过于悬殊,会违背人道主义等社会公平原则,也不利于总体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要求由政府承担起协调收入分配的责任。针对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政府可以在分配起点、分配过程、分配结果进行干预,征收个人所行税和提供社会保障便是针对分配结果进行干预的政策手段,以限制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调节低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社会保障就其本质而言,应当是一种由政府承办的社会事务。比如养老社会保险。有人发现,如果将经济周斯与生命周期结合起来,即利用劳动者生命周期中有收入的阶段——青年和中年时期,是解决劳动者养老问题的好办法。而这种结合只能依靠政府才能实现。又如失业社会保险。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任何国家一定程度上失业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失业率绝不能超过某种程度,否则就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为此,政府就必须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以保证失业者生活安定。再如,社会救济是针对处于或低于“最低收入水平线”即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资助,对于贫困线下居民的生活救济,依靠政府比依靠慈善组织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在力度上也要强得多。

(二)从社会保障基金性质看,它是一种应被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

社会保障基金就其性质而言应当是一种财政资金。从支出看,既然社会保障属于为全体国民所共享的公共物品,那么,社会保障支出无疑是一种财政性支出,现代财政学通常将财政支出按其经济性质划分成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其中转移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在许多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已超过其他各项支出成为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从收入看,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法制化已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社会保障筹资可以收费,也可以征税,相比较而言,征税优越于收费,因为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特征,能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保险税已成为第一或第二大税种。不仅如此,社会保障基金中还有相当一部人直接来源于政府经常预算的拨款,尤其是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支出,主要依赖于财政。因为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支出的共同性质是当时社会成员面临基本生活困难时政府所提供的补助,而这种补助的理论依据在于: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生存需要是政府财政义不容辞的责任。

既然社会保障基金是一种财政资金,那就现所当然要被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之内。社会保障预算的建立,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便于将各项与社会保障事务有关的基金统筹安排,便于政府从整体上规划社会保障事业;二是便于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中引入约束机制,克服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的弊端,防止挤占、挪用基金等现象的再度发生;三是有利于按照统一的政策合理安排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四是节省管理成本,防止社会保障基金的流失。

二、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框架体系

(一)主要收入项目。

1、社会保险税收入。

我国社会保险税的纳税业务人应为各级行政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所属公务员、雇员、职工;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差异过大,加上税收征收管理上的难度,可暂不把纯粹的农业劳动者包括在内(国营农埸工人除外)。社会保险税应以法人纳税义务人的工资支出总额或自然人纳税义务人的实际收入额为课税对象;税目的确定应与现行社会统筹范围和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相衔接,目前可暂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3个税目。本着易于操作、简便适用的原则,社会保险税宜采用分项比例税率,即按3个税目分别确定不同的税率。由于社会保险税税基宽厚,涉及面广,因而宜由税务部门遵循属地原则,统一征收,具体由行政企事务单位代扣代缴。

2、经常预算补助收入。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社会保险支出,主要依靠社会保险税收入,而社会救济、福利支出的资金来源则由经常预算拨付。由于市场机制下收入的不均衡,政府有必要利用税收手段削减部分人的过高收入,而且这种税收调节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即在人们取得收入的阶段开征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在支配收入阶段征收高税率的消费支出税,在转移收入阶段征收带有没收性质的遗产税与赠与税。社会保险是一种水平的收入再分配,即通过政府使健康者、有收入的中青年、就业者向患病者、无收入的老年人、失业者提拱补助。当然在必要时,财政也可以对社会保险提供一定的资助,但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

我国目前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收入分配体制等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经常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并不大。随着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强化、遗产和赠与税的开征,对社会保障预算的补助也会大幅度增加。

3、基金投资收益。

社会保障基金结余是为了均衡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支出而安排的储备,这部分财力暂时闲置不用,如果不善于营运,可能会贬值、流失,因而必须根据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原则进行投资,使其在投资中实现保值和增值。

从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结余的营运实践看,公债是最普遍的投资对象,因为公债有政府作债信保证,收益率高,且保证按期如数兑付,是保值增值的理想途径。

一般说来,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应急储备,以便经济不景气时保证支付,不能用于长期投资,只能购买一些中、短期公债;而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在受保人老龄化问题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沉淀下来,因而可购买长期政府债券。

(二)主要支出项目。

1、社会保险支出是社会保障预算中最主要的支出项目,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下设养老保险支出、失业保险支出和医疗保险支出三个子项目。

(1)养老保险支出。这是政府对年老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提供的资助。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后,在养老保险支出方面应作些改革:一是支出的资金来源应由企业、劳动者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即应向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制度转变。养老保险须由三方即企业、劳动者、政府共同出资。随着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养老保险支出的受益范围,积极创造条件,使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职工都能享受养老社会保险待遇。农村纯粹的农业劳动者可暂不包含在内,理由是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之间的发展又不平衡,且中国农村“积谷防灾、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若强制实行唯恐收效甚微。

(2)失业保险支出。一是扩大失业保险支出的资金来源,通过开征社会保险税,解决投保来源单一(目前只由企业一方投保)和投保费率过低等问题。二是扩大失业保险支出的覆盖面,各种非国有企业的职工与国有企业职工一样都应享受失业保险支出。三是适当提高失业津贴的给付标

准,应在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基础上,使企业津贴由目前占失业前工资额的40%左右提高到国际劳工组织建议的60%左右。

(3)医疗保险支出。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后,医疗保险支出应走向规范化:一是扩大医疗保险支出的资金来源,就让患者在平时缴纳一定数量的社会保险税,改变目前医疗费用来自政府和企业局面。二是改革医疗保险支出办法,应允许患者自由选择就医的医院和医生,就医时向医院缴纳全部医疗费用,然后向社会保障机构按规定的医疗费用标准报销,对于大病绝症的费用,全部予以报销。三是增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支出。从农村改革的实践看,农村集资式合作医疗制度应当恢复,在农民和村经济组织缴纳一定费用的基础上,政府视财力可能给予适当的补助。

2、社会救济支出。

社会救济支出主要包括两项支出:一项是贫困救济支出,另一项是自然灾害救济支出。我国目前社会救济支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救济支出标准不能随着物价上涨而提高,以致贫困户、灾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甚至出现下降的现象。如前所述,社会救济支出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目前社会救济支出不能较快地增长,原因在于这些年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政府财力分散现象又较严重,财政支出结构也不甚合理,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社会救济支出可望得较快的增长。

3、社会福利支出。

社会福利支出包括:老年福利支出,如敬老院的补助;住房福利支出,如发放房租补贴;教育福利支出,如承担义务教育经费;残疾人福利支出,如给残疾人免费提供假肢、轮椅等。社会保障预算建立后,在社会福利支出领域的改革内容主要是合理界定支出的范围。目前社会福利支出的内部结构存在明显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现象:一方面对某些应该推向市场的项目仍由财政包揽,如城镇居民住房福利支出范围过大,数额也过多;另一方面,应该由政府补助的项目缺乏资金,如农村的生活福利设施明显落后。社会福利设施支出的目的在于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从性质上看,的确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总体支出水平必须建立在经济发达、财政充裕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总体支出水平暂时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支出的结构,也能提高福利支出的社会经济效果。

三、我国社会保障预算的运作条件

(一)必须明确社会保障预算在预算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保障预算作为一种由政府编制的反映社会保障收支规模、结构和盈亏状况的计划,理应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性质上看,它既不是经常预算,也不是投资预算,而是特种基金预算中的一个子预算。因此,改进与完善现行的复式预算体系是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条件。社会保障预算作为特种基金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经常预算,投资预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保障预算与经常预算的关系看,现行经常预算支出项目中相当一部分应转化成社会保障预算收入项目中的“经常预算补助收入”。欲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将现行经常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显化”出来,因为迄今为止,我国预算支出上明显记载的社会保障支出并不多,主要是“抚恤与社会福利救济费”,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支出隐含在其他支出项目中,如教科文卫事业支出、价格补贴支出等。将隐含的社会保险支出“显化”出来,不仅便于社会公众了解社会保障支出已经达到的规模,还有利于加强对这类支出的管理。另外,社会保障行政机构的管理费支出应列入经常性预算的行政管理支出之中。从社会保障预算与投资预算的关系看,为使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其结余用于购买公债,因而成为投资预算中债务收入的来源之一,而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投资预算的支出项目,其中一部分将成为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

(二)必须统一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原则。

社会保障预算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一是完整性原则,即社会保障预算必须反映全部与社会保障事务有关的收支,只有这样,才能便于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这就要求将现行各部门掌握的社会保障收支统一归并到社会保障预算之中,当然,这有赖于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二是统一性原则,即任何社会保障收支都要以总额列入预算,而不应以收支相抵后的净额列入预算。这就要求改变以前那种“两项基金”管理费支出从统筹的基金中抵销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社会保障机构为追求本位利益而开展业务的动机,也为建立统一效能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克服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的局而创造条件。三是专款专用原则,即社会保障收入只能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开支,不得挪用一般经费性支出。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建立一套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科目和表格,以规范各项收支行为。四是留有结余原则,社会保障支出是为面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资助的,而社会成员面临生活困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许多是不确定因素,诸如寿命的不确定性,失业、病残的风险,意外事故的不可预料等,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编制预算时难以测算的,为不给经常预算造成太大的压力,应使年度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相抵留有结余。

(三)必须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执行机构。

社会保障预算与政府其他预算一样,名义上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执行,具体由财政、税务部门负责。鉴于社会保障事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故必须成立专门的社会保障事务主管部门。从国外的情况看,西方发达国家大都设立了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社会保障部”美国的“社会保障总署”,日本的“厚生省”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可在中央政府下设立社会保障部,省市县政府下分别设立社会保障厅、局,有关业务、人员、设备可在现行劳动、人事、民政、卫生、工会、保险等机构中划转、充实。社会保障部及其下属机构除了研究制定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监督检查社会保障法律、政策、制度的执行之外,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负责社会保障预算的执行,其中,社会保障税征收可委托税务部门进行,因为社会保障税作为一个全国统一的税种,必然以税法的形式颁布,由专门的税收征收机关执行,征收成本较低。但是社会保障支出预算的执行和基金结余的营运,必须由社会保障机构执行。

篇7

关键词:社保资金 资金来源 管理多样化

一、 社保资金来源多样化

社保资金中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占据主要部分,特别是养老金成为我国一大难题。如2005年,我国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亏空已高达8000亿元,而按照我国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的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约为58.5%,其中20%来自社会统筹,38.5%来自个人账户,显然,如此巨额的个人账户的亏空已对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例如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处置政策的制度性缺陷导致社保资金的缺口增大。目前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入部分积累制。而实行部分积累制后,按照当时的规定,通过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所筹集的资金在使用时分为两大块,一块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一块则进入个人账户,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达个人缴费工资的11%.由于有部分养老社会保险缴款进入了个人账户,结果导致在转制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在原现收现付制下积累的部分养老金权益无法在新实施的部分积累制中找到对直的资金来源,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此外,根据我国2010年11月1日零时最新统计:60岁以上老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8.87% ,同比上次2000年普查上涨了1.91个百分点。而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0%、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我国已大大超出了这一标准。

那么,政府该如何能更多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从中国的实践来看,政府可以通过无偿性收入(税收)、有偿性收入(债务)、变卖公有资产及社保基金证券化来达到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目标。

(一)无偿性收入筹资

利用税收为社会保障制度筹资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无偿性,政府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随着“费改税”的逐步推行,开征社会保障税业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主旨在于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中的非效率问题。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过程中,环节过多,操作复杂,人财物耗费巨大,直接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开征社会保障税达到“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收,解决统筹缴费中的拖欠问题”,“使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固定化、规范化、社会化、集中化”的目标,在当前难以企及。

例如,三成彩票公益金划拨社保基金的资金注入。

财政部网站公告显示,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央彩票公益金分配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据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会官方网站上公示的年报统计,2002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共拨入全国社保基金资金共计3641.74亿元。其中,彩票公益金约为771.12亿元,占到划拨总额的21.17%。这九年间,全国共筹集彩票公益金2512.91亿元,划入全国社保基金的占到30.69%。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理事会办公厅综合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彩票公益金是财政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彩票公益金并不会作为专项资金被专项使用,而是由基金会统一管理运营。划拨变动:社保分成60%中央彩票公益金。

(二)有偿性收入筹资

发行长期国债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是许多制度设计者的底线,长期的国债可以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必须的资金,可以变现收现付制为基金制,且为国企改革、整个国民经济的好转提供制度保障和充裕的时间。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可以概括如下:

1、宏观债务负担不高,国债负担率和财政赤字率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当在27000亿元以上。除去可以回收的,这其中不良贷款的净损失将在19860亿元左右,占1999年GDP的24%。相比之下,国家对国有职工的隐性养老金债务的总额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2、居民应债能力偏低

整个20世纪如年代居民的应债能力基本上在1%上下徘徊,波动很小。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年均32.7%,增长既快且稳,低下的居民应债能力给政府以充分的发债空间。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随着经济风险由集中控制向分散化的转变,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进行储蓄成为必然。这部分储蓄通常是由于防范不测之需和谨慎性动机而进行的储蓄。另一部分储蓄则为由于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以及国家金融资产转移到个人手中而形成的储蓄。随着国家金融存款实名制,居民储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便得以明示。这样一来,居民用来应债的资金来源便不如现在这般充足。居民的实际应债能力便会大大提高,进一步提高它的余地便不会太大。

3、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的扩大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1993年以后财政不再向中央银行透支斩断了财政赤字直接形成银行增发货币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三)公有资产出售

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到今天的国有股转持,“肩负国家养老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保基金终于重获稳定的资金来源。

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主要的意义在于增加了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在当前促进内需、鼓励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此举体现了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的决心。虽然划转给社保基金的股权还不能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但对于提升老百姓对于国家给予养老支持的信心是很大的。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介绍,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国有股转持、减持223.08亿股,发行市值达到1307亿元。

一方面,如果可以用发行大量国债的方式来为社会保障体制筹集资金,那么出售资产同样可以达此目的。资料表明,增加的政府开支主要投入了国有部门,发行国债就意味着国有部门的扩大,而出售资产则意味着国有部门规模不变或者收缩。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行国债只是一种筹资行为,出售资产筹资可以同时成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手段,可以把宏观的总量政策与微观的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企改革不到位,难以做到自负盈亏,财政安排了大量的亏损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 ,长期过多的补贴,也不利于企业发展,易形成对补贴的依赖性。因此,适当地出售国有资产有利于财政的优化,有利于财政体系和证券市场的健康,按照最新国家“有进有退”方针对国有经济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布局调整,大幅度收缩战线,也是中国经济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四) 证券化

(1)成立投资公司使其证券化上市筹集资金。

(2)新上市股份公司原始股按一定比例出售给社保基金,社保基金在从市场上得以变现筹集资金。

(3)投资产业尤其是资源类产业并使其成为未来上市的股东。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

(4)在股市低迷时投资证券市场中价值极被低估股票,以取得投资收益。

二、 社保资金管理多样化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目前的资产规模已超过9000亿元,比建立之初增长了10倍之多。 这笔老百姓的“养命钱”,究竟是如何在十年多的时间里践行其“保值增值”的投资理念呢?坚持增强投资运营好全国社保基金的历史责任感。社保基金事关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管好人民每一文“养命钱”是国家赋予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坚持审慎投资方针,确保全国社保基金长期稳定收益。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的理念,正确处理扩大基金规模和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基金收益和防范投资风险的关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体系

全国社保基金成立于2000年8月1日,这笔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用于弥补我国人口老龄化时期养老金收支不足,担负着我国应对老龄化高峰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任务。

(一)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即PE)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全国社保基金以国内第一家可以自主投资PE的机构投资者身份,承诺对弘毅和鼎晖两只股权投资基金各投资20亿元。 在此之后,全国社保基金不断加大PE投资,到2010年底一共投资了8只PE,承诺投资127亿元,实际出资78亿元。

(二)投资股票

全国社保基金已先后对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京沪高速铁路、大唐科技集团等进行直接股权投资,目前累计直接投资近1700亿元。

(三)投资产业

投资资源类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资源不断被消耗,资源日益稀少,随资源价格不断上升,达到保值增值。 投资有发展产业。

(四)支持保障房建设

“社保基金管的是全国人民的‘养命钱’,只有在风险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才会介入。”一位国有大银行公司部的有关人士说,今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全国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并与各级地方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全国社保基金宣布投入保障房建设,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保障房”加“社保基金”, 更稳固的保障房资金来源和更可靠的社保基金投资收益。更稳固的保障房资金来源和更可靠的社保基金投资收益。

三、结论

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趋势相比,现有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依然不足,全国社保基金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提高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的潜力还很多。今后,全国社保基金要增加对社会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委托股票投资的组合,稳定和增加对股票的投资,增加对未上市公司股权和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创造条件启动对养老事业项目的投资,适当扩大对境外投资的范围和金额。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预测,到2015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金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而在其“保值增值”投资理念的指导下,其未来的投资也将更加成熟稳健。现有社会保障基金资金明显不足,今后需要社保资金来源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样化及有效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改革要扩大思路,政府可通过无偿性收入(税收)、有偿性收入(债务)、变卖公有资产及社保基金证券化这四种方式来保障社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无偿性收入(税收),可增加资源税,即可增加收入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使社保基金证券化,以及投入保障房建设。社保资金来源及管理的多样化,使社会保障基金不断扩大和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朱永利 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中的职能 [期刊论文] -现代企业教育2008(20)

[2]石宏伟.孟庆超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的投资分析 [期刊论文] -江西社会科学2008(10)

[3]于慧君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模式的选择与对策 [学位论文] 硕士2006

[4]周志凯 试论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 -理论月刊2005(6)

[5]张琦 养老金体制改革与基金业发展的互动――经验借鉴与现实选择 [学位论文] 硕士2005 杨洁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经济效应分析 [学位论文] 硕士2005

篇8

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头号税种。

一、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收费制度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

(一)现行制度的弊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不规范,统筹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导致社会保障负担不公平,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社会保障基金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地区差异较大,并且基金管理混乱。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统筹内容主要包括养老、失业、住房、医疗、工伤等。筹资办法大多是由地方政府各自制定的。多年来,政府的人事、劳动、民政、税务、保险、卫生等部门都经办和管理社会保险,没有统一部门管理而且各地的标准不一,负担不均。

2、社会统筹涵盖过窄。目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参加社会保障的企业以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为主,而一些效益好、负担轻的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却没有加入社会保障行列,严重地制约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能力、使用效益和保障功能。并且加大了国有企业的负担,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缺乏法制规范,收缴困难。目前的社会保障筹资方法约束力较差,在筹资中遇到很大的阻力。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关于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我国现行的社会统筹缴费是靠收费手段来筹集的,缺乏强制性,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企业欠缴、拒缴现象严重。

(二)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尤其在资金筹集方面,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

1、社会保障税具有税收强制性的特点,有利于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稳定可靠。开征社会保障税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建立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征纳双方都受到法律的约束,抗税不缴或者挤占挪用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就有力的保证了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为社会保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2、采取税收征管形式,可以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普遍性。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同一税率征收社会保障税,既可克服不同地区、企业、职工之间的差别对待,又可为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条件,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于社会保障税将个企、私企、三资企业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就可以加速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流动,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由于没有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居民对未来的心理预期提升,消费需求扩大,可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双重目标。

4、开征社会保障税有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和管理,避免目前社会保障资金使用中的随意性、隐蔽性和浪费性。基金的收、支、管三部分分离,可使该项收入法制化、规范化、公开化,节约税收成本,形成税务、财政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等部门间的监督机制,从整体上加强对基金的宏观监督管理。

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一方面,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社会成员的风险意识普遍增强,为了防止下岗后没有保障、养老、医疗等问题,人们迫切希望国家为其提供社会保障。但这笔费用太大,国家没有能力独立负担,这就需要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另一方面,当前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稳定,已经成为困扰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因此,开征社会保障税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有坚实的税源基础。最近20年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坚实的税源基础。经过20年的改革,经济货币程度不断加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纳税能力。而且在这个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三)是经济体制上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公平竞争,人才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若企业完全承担职工的生老病死等社会性事务,会造成不平等竞争,进而影响人才的流动。开征社会保障税,在社会范围内统筹这些社会费用,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要求。

(四)有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社会保障税在西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开征了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正好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而且我国的社会保障税制完善起来以后,还可以和国外接轨建造全球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能遇到的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在现实社会中,会遇到重重的困难和阻力。

(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人企业等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如果按照全国统一的税率征收,会造成税收负担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适应,违背了税收纵向公平的原则,会造成人口分布、工资水平等差异的拉大,会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负方面的影响。

(二)现代企业改革还没有完成。有的企业尚未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劳动制度,仍然承担着近乎无限的社会责任。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强,缺乏人员流动的要求,降低了企业的活力。并且,重大的负担压得企业没有发展的潜力。

(三)社会保障基金收不抵支。现在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情况是以新补老、现收现付、收不抵支、空账逐年增多。开征社会保障税后首先要弥补前些年的账务,继续下去,不可能会有基金储备。国家财政的负担仍然不会减轻,这样易于导致社会保障本身失去保障。

(四)管理要求高,管理费用高。社会保障税具有专用性和有偿性的特征,其征收资料必须在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保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而管理要求很高。它需要再建立一个独立的部门,需要设备,需要技术人员等,这会加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成本,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管理风险和压力。

四、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建议

我们要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才能使社会保障税在中国顺利登场。

(一)广泛宣传。要想减少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困难,就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使人们都了解这项制度的优点,转变思想观念,他们才会积极的支持、参加。

(二)完善社会保障的相关法律,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规,做到有法可依。第一,修订《宪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规定。明确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及相互关系,明确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明确社会保障的内容、义务与权利,明确争议裁处、监督检查、法律责任,明确劳动部门、经济实体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义务等。第二,制定社会保障税法。社会保障税法是税收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内容,是税收制度取向的选择。社会保障税法主要包括纳税人、计税依据、税目税率、税收征管权限的确定等等。在设计税制时,必须从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职能出发,以普遍纳税、税负公平合理、税收稳定增长、严处偷税漏税行为等为基本原则。

(三)低起点,低标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税率的制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应该制定一个较低的税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再对它进行调整,保证与生产力同步提高,不能一步到位,否则会引起经济的波动。

篇9

关键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账结构,费税之争,资本市场

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劳动者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一种社会保险。在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可称为第一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但新制度还未定型,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郑功成,2002)。鉴于此,学术界关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尤其是对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养老保险基金问题更是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目前,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核心问题——基金究竟如何营运,只有在对以往的研究作一综述,甄优汰劣,才能有所把握。

一、关于基金运行模式:统账结构

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指城镇,下同)运行模式的选择问题,理论界分歧还非常大,远未达成一致认识,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主张实行养老金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模式。何樟勇、袁志刚在深入分析两种有代表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认为基金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引入并不会改变行为人的最优行为,而现收现付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引入却会改变行为人的最优行为。因此,当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时机并不成熟,现收现付制仍是当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朱青认为应付人口老龄化趋势,关键是要选择一种有利于提高未来劳动生产率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还没有必要进行这种转轨。

第二种观点是主张实行养老金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模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 (2000)通过一个宏观增长模型比较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养老保险制度在长期的差别,认为从经济增长与福利角度看,基金制优于现收现付制。卢元认为实现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构养老基金筹集模式,变部分积累制为完全基金制。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实现个人账户“实账化”。

第三种观点是主张实行“部分积累”制,在我国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王开发认为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决定于其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历史继承性和现实性三个方面。考虑到社会保障制度的这些特性,我们应该选择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相结合的筹资模式。赵曼则指出,部分积累模式在保留部分社会统筹前提下,因引入个人账户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激励相容性。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积累”是一个在解释上存在明显歧义的概念。其中一种解释和设计思路是,建议将养老金收入和支出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现收现付,提供最低养老保障,实行互济;另一部分则存入个人账户,形成实在的基金积累。这一观点的竭力推崇者当属世界银行,中国目前的制度就是在世界银行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也受到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认可,与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多支柱模式”也基本一致。

在赞同统账结合模式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了评价。一是分解说。郑功成认为要在现有基础上,将统账结合中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帐户部分分解并发展成为普惠式国民养老金与差别性职业养老金。刘贵平和戴卫东则认为将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分离开来,将个人帐户放到退休保障制度的第二个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中去,“个人账户”逐渐变成实帐户,即有实物货币相对应。

二是并重说。李珍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并重的“统账”养老制度。社会统筹有它的缺点,个人账户制度也有其缺点。在中国,较好的办法是折中道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各占一半,社会统筹部分的收入实行工薪收入累进税,使终生低收入者能从中得到较多的获益。作为最基本的养老金筹资方式,现收现付制与个人帐户制的特征与对经济的影响不同,但并不能简单地由此分出两者谁优谁劣,不是由现收现付制完全转为个人帐户制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张松等认为,未来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上佳选择是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前提下,现收现付制与个人帐户制相互协调,共同存在较之相互替代更有助于缓解不可避免的养老金支付困难。

三是转换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仍然采用现收现付制的db计划。1995年中国政府已决定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其中第二层次为fdc计划。但目前的情况表明,上述改革思路面临重重困难。从很多方面来看,ndc模式可以被看作是现收现付db模式和fdc模式的混合物。类似于现收现付db模式,ndc模式的资金源于工薪税,用于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但不同之处在于,ndc模式建立个人账户,并将其缴费计入账户,但是没有真实的资产,这点更类似于fdc模式。相对于现收现付模式而言,ndc强化了缴费和待遇之间的联系。ndc计划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更为合理的选择 (约翰·威廉姆森、孙策,2004)。

二、关于筹资模式:费税之争

筹集足够的社会保障基金是实现国民社会保障权利的物质基础,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可以缓解政府财政风险,同时大量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可以调节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

第一种观点主张开征社会保险税。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70%的国家开征了社会保障税。在一些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税收已成为收入最多的税种。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形式不规范,统筹范围小,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导致社会保障负担不公平,也不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一些人提出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思路,主张建立社会保险税的专家(财政部门)认为,将现行各项社会保险以社会统筹收费的方式改为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会保险税,这样可脱离目前在“统账结合”框架中“空账”与“实账”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停滞阶段,提高强制性和收缴率,实现费率统一和最终制度统一,改变目前的基金分散状况,实现高度社会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研究”协作课题组的实证研究认为:用征收社会保障税模式取代现行社会保障统筹办法是最佳选择,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度,也有利于公平负担。他们对某大型老工业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和论证,通过实证分析,方案是可行的。

第二种观点反对“费改税”。汪泽英认为社会保障费改税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模式相矛盾:一是税收的公用性与社会保障个人帐户的私有性冲突;二是税收的不直接偿还性与社会保障的专用性冲突。李绍光也认为,开征社会保障税解决收费难和融资问题,将使政府陷入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境地。

第三种观点对目前社会保险费改税存在质疑。其观点有三:一是还应当有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积累。二是税与费在强制性上的孰优孰劣,不完全取决于“税”或“费”的名称,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的规范、执法的力度和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态。三是在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税率能否实现自然走向统一仍成为问题。而费改税后,国家财政成为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直接责任人,不再存在社会保险管理部门作为收费机构中间层,国家财政的责任被放大,政府可能背上沉重的包袱。

三、关于基金营运模式:公营、私营与资本市场的选择

1.关于基金公营、私营

由于养老保险是积累性保障项目,基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便构成了整个养老保险制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对养老保险基金需要采取既审慎又积极、既封闭又开放的管理政策。郑功成等认为,国家可以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组织,可以设置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分担管理责任。李珍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进行国际比较,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出发,提出了这样的构想:由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府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由基金管理公司来经营管理个人帐户上的基金。

殷俊等认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应采取分权制衡式的政府监管体系,以适应我国的国情。统筹账户资产经营权交给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养老保险基金信托委员会;个人账户资产经营管理权交给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其遴选指定投资管理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基金的投资;统筹账户的负债管理权交给财政部门,由其按社保部门的指令按时足额划出给付资金入职工在商业银行的个人退休金账户,以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分权式管理制度。另外职工退休后其在个人账户上积累节余的资金,可由其自行选择并决定由基金管理公司继续经营或向保险公司购买养老保险年金。

2.关于基金入市

第一种观点是入市时机尚未成熟。但养老金基金最终要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在理论上,国内主要研究机构、实际部门以及相关学者对此已基本形成了公开性共识。但是即使支持这一改革取向的人们也有一种担心:以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不规范的现状,很可能会使人市后的养老金基金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如李绍光就并不主张养老金基金可以立即进入资本市场,其短期的融资不足问题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征收一般性税收的办法来解决。

第二种观点是赞同基金人市。目前虽然因种种原因养老保险投资采取购买国债这种方式,但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方式与途径。养老金要与资本市场“理性结合”。1993年,吴敬琏提出,应当允许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来支付社会保障开支,而且,购买股票是基金投资的重要形式。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情况看,按照商业化方式运作社保基金,并引导其投资于证券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和理性选择。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课题组的研究认为,社保基金入市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地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对改善市场结构、稳定股票市场和促进金融创新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关于个人账户“空账”

1.“空账”成因与问题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构成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制度因素与管理因素。除了历史债务外,养老金替代率难以降低到规定水平,个人账户储存额记账利率与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不确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困难,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家与地方财政困难及企业经济状况不佳等困难,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转制成本一方面使现有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代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空帐显性化”。另一方面迫使政府不得不加大养老保险的确保性支出,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大。王诚认为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来源不足。为了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以职工工资总额计算的总缴费率必须等于失业率、离退休率、综合患病率等项之和。以国有资产切块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归还欠账思路有诸多欠妥之处。通过“发行特种国债、提高缴费率或征税率、征收国家土地地租”的统筹解决办法有望建立起一个稳定、规范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偿付社会保障债务的手段有很多,可以用国民财富的增量来偿债,也可以用存量来偿债,也可以是增量偿债法和存量偿债法并用。李珍认为,最后一种方法可能是上策:其一,将一部分住房商品化,将其收入作为“老人”的退休金。其二,考虑出售房产以外的其他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其三,对“中人”发放一部分“认可债券”。其四,也可以考虑到借用一部分个人账户上的基金偿债,这里的债务人是政府。

2.做实个人账户与建议

郎立研坚持认为中国应继续完善试点,积极探索做实个人账户的有效方式,着力解决个人账户的隐性负债问题。名义账户制作为一种过渡安排,并不能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问题。郑功成认为,对旧制度下的养老金赤字(或历史欠账)需要明算账、细分账,一方面应当通过对中老年职工养老金历史欠账进行精算,尽快查清需要补偿多少钱才能真正完成制度的转型;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企业和个人分担的原则,采取分账负责的办法来解决上述历史欠账。李绍光认为,解决“空账”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这一问题本身不再扩大。因此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必须首先切断“空账”的传导机制,将其隔离起来单独处理。总之,多数学者都认同养老基金账户要从空账转为实账,以便移交市场管理。

3.空账运行,保持“名义账户”

该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郑秉文,他认为采取“名义账户”制对于目前我国的具体国情是非常适应的:它既可以避免天文数字的转型成本,又可以避免资本市场不发达而导致投资损失。而且建立名义账户是人市的理性化前提。

五、综合评价

在理论界、学术界的共同研究下,政府经过综合考虑,目前,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模式有了明确的决策:基金运行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筹资模式仍是征收社会保险费;基金与资本市场结合初步用来购买国债,基金的公营、私营问题仍在探讨之中;个人账户“空账”的做实正在试点。

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研究本身来说,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国际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经验借鉴上过多地看好智利的私营化,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这方面对新加坡、香港的经验也关注得较少。第二,对基金征缴缺乏实证研究。基金征缴研究多局限于理论探讨,应从实证角度研究征费与征税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究竟有多大差别。第三,基金管理主体研究空缺。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与社保经办机构之间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它们的关系如何都很少研究。投资主体的研究也过多地放在资本市场上。第四,没有基金平衡项目方面的研究。最后,对个人账户“空账”缺乏充分的精算研究。空账数目有多大,要多少年才能化解,通过什么方式怎么分担这笔债务。

以上都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研究亟待加强的方面,期待着更多这样的成果奉献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敬琏著:《大中型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何樟勇.袁志刚:《基于经济动态效率考察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5期。

[4]朱青著:《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卢元:《论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6]王开发:《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选择》,《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7]赵曼著:《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运行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8]刘贵平著:《养老保险的人口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版。

[9]戴卫东:《虚与实: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个人账户》,《中国社会保障》2004年第6期。

[10]李珍著:《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张松、王怡:《论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人口学刊》2004年第3期。

[12]约翰·威廉姆森、孙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 fdc层次向ndc层次转换》,《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1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行性研究”协作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1994年第10期。

[14]汪泽英:《社会保障基金不可纳入财政预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期。

[15]李绍光:《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16]李珍、辜胜阻:《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1998年第2期。

[17]殷俊等:《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研究:国外模式及中国的政府监管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18]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课题组:《社会保险资金人市问题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第11期。

[19]王诚:《当前社会保障突出问题的理论探讨》,《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2期。

[20]郎立研:《名义账户制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年第8期。

篇10

关键词:农村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00-0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同样也会遇到市场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将农民排除在国家社会保障范围之外是极其不合理的。另外,即便是已经建立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个别地区,在保障内容和运作等方面,特别是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对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村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覆盖面小。据统计,目前全国仅有40%左右的乡镇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只有约25%左右的村民委员会成立了社会保障基金会。没有建立社会保障机构的地区,尽管集体经济组织也以公益金和合作医疗基金的形式向农民收取社会保障费用,但由于个人交纳的公益金主要是赡养孤寡老人,且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民没有积极性。虽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制度相对较为完善且做法也较规范,但只适用于符合条件的特定农村社会成员。真正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却较小。同时,大部分乡镇企业、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几乎是空白,农村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缺乏可靠保障,由此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

2.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之所以能分散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保障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筹集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支付使用,从而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较高的互济性。而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除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由于是财政提供资金而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外,养老、医疗保险仅在部分农村地区实行,尚未在全国普及,即便是建立养老、医疗保险的地区,基金统筹也多是以县、乡为单位,基金调剂范围很小,社会化程度很低。就养老保险而言,由于个人缴款及集体补助全部记入个人账户,所有权属于个人,因而事实上类似于农民群众的自我储蓄积累保障,根本无从发挥社会保险分散风险的功能及作用。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趋于弱化,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一定比例传统的互助共济的兄弟姐妹关系网已经今非昔比,这无疑要增加家庭的负担系数,农村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将削弱,届时中年夫妇的沉重负担与脆弱的农村社会保障将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

3.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不少农村地区,保障项目主要是农村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县、乡财政补助,保险基金的给付带有明显的救济性、补特征,还没有建立起能够保证农村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4.管理体制分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呈现明显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虽然名义上讲,民政部门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主体,但民政部门主要管理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事务。除此之外,医疗保障卫生部门和劳动者所在单位或乡村集体共同管理。农业局、“扶贫办”也承担了部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工作。部分地区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的农村合同工、临时工的社会保障事务由劳动部门管理。一些地方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也建立了社会保障的办法和规定。

5.法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备,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试点摸索阶段,理论准备及实践经验都还不充分,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基本没有经国家权力机关审批通过的法规作为依据,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没有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法,也缺少专门的保障项目的有关法规。这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境地,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