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范文
时间:2023-04-02 11:0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地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剖析总结隐含的具有迁移价值的“原理”,让学生“动”起来,使知识“活”起来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中最重要的一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农业区位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分析评价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的基本思路”。依据课本学生能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但要让学生具备“熟练地掌握分析评价农业发展条件、分析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能力,仅仅是知道“有哪些主要因素”是不够的,还要明白“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如何评价这些因素?”等基本原理。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具有迁移价值的基本原理,学生才能迁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这些基本原理学生没有能力自己提炼出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提供探究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规律原理。我是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耕作制度、主要粮食作物有何不同?为什么?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内蒙古高原农业类型有何不同,为什么?为什么新疆的瓜果比我们这里的甜?(总结气候对农业影响的规律);请你评价我们博兴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指导学生掌握评价气候条件的方法);为什么华北平原以种植业为主,而江南丘陵要大力发展林果业?(总结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非常活跃。对具有迁移价值的“原理”,更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去挖掘。
二、理清章节之间的关系,使教材“瘦身”, 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共分三节(人教版),第一节总论是基本原理,第二、三节基本原理的具体体现――不同地域农业区位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反之,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需要不同的区位条件。在学习第二、三节时不能把 “农业地域类型”这部分作为与第一节内容不相干的“新知识”来学习,使学生产生“需要学的东西这么多”的想法,增加心理负担。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原理分析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鼓励学生用好“二、三节”这块试验田,加深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原理的理解。
三、用“理”巧记,高效有趣
对农业地域类型知识掌握,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通过剖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来推断其特点,再据特点分析其需要的区位条件。如“商品谷物农业”,从“商品”二字可知,它具有“面向市场,商品率高”的特点,为了提高商品率,就要规模大,规模大就要农业机械来帮忙,因此,它又具有“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以种植玉米、小麦等谷物为主――应具备适合玉米、小麦生长的自然条件;
“规模大”――地广人稀;
“机械化程度高”――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
“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有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质量和产量,增强竞争力)。通过以上的推理,学生弄清了农业地域类型名称、特点与区位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农业地域类型名称为线索比较轻松地掌握了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区位条件。
四、“理”要清,要变通
篇2
关键词: 人文地理 复习策略 引导分析 方法
鲁教版的高中地理知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人文地理占有的内容呈上升趋势,其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且人文地理在回答时,答案要点不易把握,不容易得到分,这就导致人文地理常常关系到地理考试的成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习人文地理的效率,从而帮助考生拿到更多的分数,下面就我个人的经验,进行总结,谈一下个人的策略。
一、基本内容——少讲多练。
人文地理需要记忆的内容特别多,很多老师都对此感到头痛,一碰到教研活动,老师大多是讨论人文地理的传授方法。课堂是整篇去讲,下课让学生记,还是上课讲一会,让学生背一会,到底哪一种效果好,不得而知。我认为,人文地理的内容多而琐碎,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好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有方法的,同样人文地理也是有很多办法的,关键是要求我们教师认真思考,认真总结,不断进行交流,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好的办法。
对于人文地理的基本内容,我个人采用的是少讲多练。一节课45分钟,我基本是这样分的,5分钟学生自学,用15分钟讲解,10分钟记忆,15分钟当堂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自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学习可持续发展的3节内容,因为内容较少,5分钟可以让学生看书。学习工业、农业等内容较多的,学生可以结合学案自学,完成基础知识填空。15分钟讲解重难点、易混点、考试考点,把知识条理化,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以便处理综合问题。剩下的时间就是记忆、练习、检测,当堂课学习的内容,争取当堂课掌握。检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1.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几个填空题,几个选择题,几个小问答题;2.同位互相提问,互相检测;3.一题或两题综合能力较强的综合题,即检测当堂的知识,还能复习以前的知识,更能把知识给串联起来,提高综合能力。
少讲多练是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进去,只要学生学进去了,效率是不容置疑的。少讲多练才能把老师从课堂解放出来,但是,备课要花一定的功夫,这能很好地反映一位老师的综合素质。
二、重、难点内容——引导分析。
人文地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上课把知识点画出来,让学生背会,考试就没有问题了。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多背书,对人文地理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不理解的死记硬背,只能应付一下简单的考试,要面对综合能力超强的高考,肯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把重难点内容给讲解清楚,分析透彻。
我对重难点的内容是采用——引导分析,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渐渐地把学生的思维给调动起来,活跃起来,最后能彻底透彻地独立理解分析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先设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接着投影有关鲁尔区的材料和图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对应分析,得出结论;第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先投影五大工业模式图,在给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每年的从业人数、产值,再给出一些污染图片,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出现什么问题。第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我以徐州的传统工业区为例,给出解决徐州工业区的一些措施,适当地进行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套到鲁尔区,这样进行问题的转移,学生易于接受。最后在把思路给顺一下,兴起的原因——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对于传统工业区分析的思路是一样的,一句话,学生就会分析中国东北工业区,美国五大湖沿岸工业区等等。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会从中收到很多益处。
1.案例教学法。有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尤其是身边的生活实例,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快速、彻底。比如讲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学生知道概念,但是不理解概念,怎样运用。我就设计许多案例,如中国人口多,如何解决?中国资源是地大物博,如何让资源持续利用下去?在利用一些资源时,产生了一些污染,针对水污染,我们怎样做?针对大气污染,我们怎样做?学生对这样的案例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进来了,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学案的选择,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不能老用一些旧的案例,而且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好的案例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学案导读法。针对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可以用这个方法,也符合人文地理多背多记的特点。比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我就是设计导学案,里面包括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提纲,知识链接,考点讲解,例题精析,检测巩固,这样几个环节,一堂课,学生自学,可以讨论,可以咨询,学生完成得很好。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真是好样的。
3.分类归纳整理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把相同的知识点给归纳起来,用固有的模式给整理出来,然后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区位因素时,我给归纳为“光、热、水、土、地”,只要是分析农业的自然条件,就从这五个字展开,合理地写出答案。再比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中讲述美国五大湖沿岸传统工业区,我就把它作为一个代表,归纳整理出来这样几项内容:1.传统工业区兴起的区位因素;2.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3.传统工业区整治的措施。以后再碰到属于传统工业区的,都可以直接就用,比如中国东北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老工业区等等。这类方法让学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篇3
地理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分析了GIS在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房地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应用
引言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随着GIS的产生其作为一种地理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地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自然也就给人文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有必要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1 GIS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一词最早由R.F.Tomlinson 于1963年提出,它是伴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的提高,数字化计算机系统的迅速发展和空间分析中的定量革命而产生的。GIS的发展,不仅使地理学传统的区域性、综合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资讯产业,其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清查与评估、城市规划与管理等许多方面。
GIS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GIS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因而使得地理信息系统能快速、精确、综合的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的动态分析。
2 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人文地理研究方法以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社会调查等方式为主,室内的资料处理也以手工处理为主,这些处理方法与手段速度和效率低下,工作周期长,而且可靠性差,适应不了现代信息社会中所要求的快捷、精确提供所得信息的要求。就目前而言,遥感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获取大面积范围内同时同质的材料,这为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然而传统的研究手段显然无法胜任对它们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工具。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处理地理空间有关的信息为特长,以综合处理空间信息为方向;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有效地解决人文地理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同时,处理的资料形式从文字材料到图形、影像乃至声音都可有效地进行,这是其它任何方法无法比拟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人文地理的专家知识,还可建立各种类型的辅助决策模型,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佳决策,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增强了人文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GIS 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人文地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在GIS的应用上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经济地理学者将GIS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比如,将GIS应用于地方、区域和全国各级水平的经济分析与决策过程。可以利用GIS空间技术将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展示在专题地图中,通过GIS空间专题地图可以研究区域之间梯度差异, 利用人均GDP 等空间分布显示加上一系列的GIS 研究方法的介入, 可以分析研究出区域的空间结构模式。利用该研究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差异特征进行分析, 可以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的分析, 寻求满足区域经济布局条件的最佳场所和对区域经济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2.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GIS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于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建立了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理论上来说GIS技术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成果出图,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大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等。在国外,GIS技术和城市规划相互结合的研究较为成熟和系统,其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信息管理和分析工具。经过多年的实践,GIS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在于它将一种科学成分输入到规划的描述、预测和建议中。借助GIS可以预测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找出城市布局中的环境敏感区域。而将空间优化模型和GIS结合则可以提出一些经过优化的城市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决策者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评价。GIS与城市规划实践相互结合而成为一个强大、灵活的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取得城市规划管理和编制部门的共识。
2.3 GIS在房地产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各类房产的数量猛增,房产管理中获取的几十万至上百万卷房产档案及其相关的各种人文信息、自然属性信息、空间地理信息靠人工是很难管理和利用的,通过房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大量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房产管理属性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开发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综合型房产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房产信息的充分利用,进而实现房产管理的现代化。而日趋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房产管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在房产管理中的运用,而是在GIS技术基础上构建房产信息化管理,形成房产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它不仅拥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更主要在于其存储的信息采用了地理编码,将房屋的空间地理属性、自然属性、社会人文属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房产管理向着科学、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网络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房产管理体系,迎来了数字房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茜凤、熊立兵.论GIS 空间分析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前景[J].甘肃科技,2005
篇4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是中国著名的宜居之城,旅游之城。其工、农业发展很快,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信阳毛尖更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所以可以说,信阳的自然、人文地理“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名信阳的地理老师,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如何理解“区位”的定义
“区位”是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干知识点之一,不论是农业区位、工业区位还是城市区位,都必须建立在对“区位”的正确理解上。关于区位,教材中的解释为: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但何谓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假设每个学生都是信阳市招商引资的负责人,他将如何向外宾介绍信阳的区位优势呢?如果仅介绍信阳位于东经114°,北纬32°显然是毫无意义的。通过集思广益,具有代表性的区位优势包含:①信阳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誉。②信阳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河南省南部,东接安徽,南邻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③信阳交通便利,106、107、312国道贯穿全境,京广、京九、宁西铁路线在此交汇,沪陕高速、京港澳高速均在此设有出口,尤其是石广高铁开通后,从信阳到武汉的天河机场也就是一个小时的路程。所以交通非常发达,是全国44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④信阳的工农业产品市场广阔,信阳北距郑州300公里,南距武汉200公里,东距合肥346公里,西距西安534公里。信阳作为豫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物流中心,对于连接南北、承东启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⑤资源丰富,信阳境内不仅有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寺、贤隐寺、长生台、汤泉池、金兰山森林公园、西九华山等著名旅游资源,还有已探明矿产资源49种,特别是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那么,这些与信阳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气候、地理位置、交通、市场、资源等因素即为我们要讲的“区位”因素。
二、如何帮助学生记住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种小麦和牧羊的“忙季”。
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混合农业是世界上典型的混合农业。其优点之一就是能够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时间,使种小麦的忙季和牧羊的忙季在时间上错开。但经常出现在试题中的收割小麦的时间或牧羊繁忙的时间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经常出错。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我们可以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如信阳位于北纬32°,而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也位于南纬三十多度。所以两地的小麦应同属于冬小麦。既然我们信阳的(冬)小麦是春末夏初收割,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收割小麦的忙季也应该是春末夏初。但由于南北半球的差异,我们收割小麦的忙季在五、六月份(春末夏初),而他们收割小麦的忙季则在十一、十二月份。我们种小麦的闲季在冬季,他们的“农闲”(小麦生长季节)也应在冬季。只是他们的冬季对应的是6、7、8月份,且他们的“农闲”(小麦种植的闲季)正忙于绵羊饲养的配种和剪羊毛。
三、用信阳工业城的位置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
篇5
【关键词】师院附近居民;业余生活;调查;白城市
0 前言
1)调查背景与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收入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来源,生活也过的更为丰富多彩,业余生活也日益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了解师院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并且更加丰富了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内容。
2)调查对象:师院附近居民,学生
3)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家庭采访等形式
4)调查时间:2013.6.17~2013.6.25
5)调查地点:师院附近小区(师院小区、三亚小区、广电花苑、丽景庄园、阳光家园),广场(劳动公园),家庭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1 年龄状况
业余生活系统地讲就是大家除去工作、睡眠以外的生活。由于年龄的差别,职业的不同,人们对于业余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有区别的。这次调查首先从被调查者的年龄,职业入手,本次问卷调查基本上包含了各个年龄层和不同职业,其中以45~60岁,60岁以上的人们为多,分别占总人数的23.74%,24.75%。
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在小区和广场调查过程中,学生和青年人一般比较忙碌,不能抽出时间来回答这份问卷,而年龄在45~60岁以及6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的人们相对空闲。这样的结构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2 职业状况
年龄在30~44岁的被调查者中他们的职业比较分散,他们的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部分人员收入在3000元以上,他们总体的空余时间较少,集中在1~4时,有的还不到1小时,他们在业余生活上的月消费在300元到500元之间。他们的业余生活也比较休闲,多以上网,看书,逛街购物为主要的方式。
年龄在40~60岁的被调查者中,从问卷看,他们大多是以教师和工人为职业,但自由职业者也较多,大多数都是开个便利店,做做小买卖等,他们的平均每月收入在800~1500元,每天空余时间相对少些,基本上在4小时以下,他们选择做家务,看电视,看书学习和家人在一起等业余生活方式。
年龄在6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以闲居在家的为多,空余时间多,以打麻将,逛街,串门,做家务为主要休闲方式(由于接受调查的人数有限,只能得出较笼统的结果)。
2 相关数据及其分析
另外,通过问卷统计,28.79%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感到满意,59.60%则是感到一般,11.61%则表示对自己的业余生活不满意,在诸多制约人们拥有满意的业余生活的因素中,时间和金钱因素是人们选择较多的,分别占23.23%,22.73%,其次则为精力,环境,家庭,分别占22.22%,13.64%,13.13%,小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认为这些因素都有,还有些因素无法用言语表达。
为了了解不同身份的人们对彼此的业余生活的影响,问卷还涉及了家长对孩子业余生活干预的几个问题:1)您认为家长应该干涉孩子的业余生活吗? 2)如果您有孩子的话,您会怎样安排他们的业余生活呢?3)您对您的业余生活满意吗?对于第一个问题,46%的被调查者认为家长偶尔要管,10%认为家长应该要管,还有44%则认为家长不应该干涉孩子的业余生活;对于第二个问题,7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决定,13%认为应该让孩子去各种补习班,只有11%的被调查者选择让孩子去玩。
当谈起他们对家长干预孩子业余生活的看法时,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想法。年龄在1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业余生活应该由自己主宰,家长不能过多的干预。16~29岁的被调查者则认为家长适当的管一下孩子的业余生活是必要的,毕竟家长的阅历比较多,能较好的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业余习惯,但又不可管得太严,因为孩子还是需要自己的空间,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年龄在30~44岁的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已成家立业,作为新家庭的家长,他们出于对孩子的将来考虑,认为会比较多的干预孩子的业余生活, 因为孩子还小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如果不加以管教,孩子的未来可能就给毁了。他们对孩子业余生活的干预最普遍的是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孩子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兴趣班。平时则控制孩子们看电视,玩游戏,上网的时间等。45~60岁的被调查者,他们对孩子的业余生活相对开放,大都表示不会过多的去干预,原因是他们的孩子都长大了,都各有各的安排,家长的干预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年龄在60岁以上的爷爷奶奶们,他们则不是很多的过问孩子的业余生活。
3 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和统计,对于师院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已有了更好的了解。
从被调查者各年龄段业余生活消费所占比例来看,16~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段的居民每月在业余生活上的消费以300~500元居多,45~60岁的居民在100~300元居多,60岁以上和15岁以下在100元以下居多。从以上数据中看出,中青年居民每月在业余生活上的消费较多,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他们多数选择逛街、购物、上网聊天、外出旅行、娱乐健身等休闲方式。而60岁以上居民业余消费偏低,主要是因为他们选择的业余生活方式大多都是户内的,如看电视,电影,看杂志,报刊,聊天,养花喝茶等。15岁以下的群体以学生为主,之所以他们的业余消费都在100元以下,是因为他们学习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业余活动。不过从整体上看,人们的业余生活还是挺充实的,他们选择这些活动多出于兴趣爱好,放松心情,锻炼身心等。
从总体上分析,居民的业余生活是日益丰富的,年轻一代的生活普遍比老一代的丰富,这和时代的变迁是息息相关的。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观,消费观,他们的追求不同,导致了选择的不同。
篇6
关键词:听觉 视觉 多媒体 研究性
人文地理内容复杂庞大,不容易记忆,而且学生对这一板块知识的学习兴趣低。而每一年度的文科综合考试中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比分大,人文地理知识与政治、历史等知识交叉的部分多,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思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人文地理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地理教育在“双基落实”的口号下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把生动、复杂的地理教学活动囿于机械、狭窄的认知活动的条框之中。科学的认识价值和思维价值以及理性的学习方式未能得到应有重视,新课程力图改变这种状况,把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地理课程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求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到学生得到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重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这是新课改的目标,也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
人文地理知识人文性较强,这要求地理课堂要富有人文气氛,建立人格平等和个性张扬的师生关系,课堂要更多地关注全球意识、人口道德意识、人口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资源道德意识,顺应课程的改革的新形式,注重改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向注重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和人为精神方向转变,建构一种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的全面关心学生和发展的新型人文地理教育。
二、解放学生的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一)听觉上找寻音乐节奏。
增强记忆应该多渠道探索,从听学上找寻音乐效果,运用有感觉的声音刺激能够达到记忆的效果。这种尝试需要不断地总结,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共同找寻并创造音乐的节奏,把那些难记忆的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终生不忘。
关于国土面积排名、特大城市、重工业分布、国家人口数量排名、矿产资源分布等一系列需要牢记的知识认真总结出来。在课外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把难记的知识编排成谐音的短句子,像歌词一样,在编排整理的过程中善于找寻趣味点、谐音等窍门,把难记的内容整合成歌诀,教师采集综合学生的歌诀要注重内容的包容量大、趣味性强、谐音性强。在音乐节奏中去记忆,知识常常会终生不忘。
在课堂上或是考试前随时可听见陕北信天游的调子:“我自信,考高分,资源分布广,可惜都不均……”课外还有学生用《老鼠爱大米》或是《两只蝴蝶》的节奏唱知识点。很大一部分学生歌诀编得棒,诸如“煤炭资源的分布,山西陕西内蒙古,安徽江苏在北部,河北河南加山东,新疆贵州黑(黑龙江)云(云南)江……”
(二)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寻求立体、动感的视觉效果。
在黑板上罗列知识点讲解没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学方便快捷。这对教师课件制作的要求很高,在讲述人文地理知识时要尽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前做好课件。例如讲解黄土高原的人文状况时在课件中插入黄土高原图片或者影视片断,在讲述外国人口特大城市时在幻灯片上衔接异域风情的照片、影视片断。在知识点框架上设制动感效果,立体效果,让底纹选择别样新颖……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要求很高,它要求对多媒体技术掌握精湛,熟知并能运用数子影像技术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数字音频、视频等编辑技术,对课件的制作达到精美的程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方便快捷,特别是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这一技术解决上课疲劳、枯燥无味的状态,学生上人文地理课可以成为一种享受,对富有颜色感、动感、立体感的视觉效果印象深刻,那些视觉上不同的效果恰是记忆的触发点,让学生从某些画面或影视片断中回味知识点,并加深印象,这也是一种教学探索。这是现代教育的趋势。
三、研究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学习策略
人文地理知识本身具有复杂性的一面,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教师经常进行说教式的传授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在心理上排斥课堂。人的思维永远不会停止,在课堂上学生应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说得再多、唱得再好,学生没掌握,授课的目标仍难以实现。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变得尤为重要。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研究性的学习策略和探索性的学习策略结合起来,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研究性的学习策略就要求教师把人文地理知识的难点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查资料,分析证明某些观点,让学生动手写一些论文,让学生给学生讲座,学生可以抽几个代表出来进行论文答辩。这样的教学思路将课堂开放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同、赞许,学生的劳动带给同学和教师思考的基础,无疑会赢得同学和教师的尊重,针对错误或有分歧的知识点,在论文答辩中给予明示,给予讨论的机会。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让学生自觉地探索人文地理知识的魅力,给予学生思考的机会,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开启学生心智,增强学习的兴趣。
篇7
是什么因素导致语言的传播、发展、演变和新词的出现呢?芽日本桥本万太郎先生说,我们不但要听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的意见,还要倾听地理学家的意见。由于语言存在于人类和社会中,与语言以外的许多因素相关。语言学不再只是语言学家的研究领域,它也成为其他许多学科专家关注的对象,地理学就在其中。于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地表语言现象的新学科,即“语言地理学”。它研究地方的语言状况,语言与所在地的人文、生态、社会、科技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它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媒体热用新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探究它们的形成原因意义重大。本文仅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把影响因素分成以下三类:
因素一:区域经济
第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新词出现。
区域经济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包括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当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生变化后,就会出现相应的新词。
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导致新词出现。正被媒体热用的新词“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及中国有希望在几十年内取代七大工业国组织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国家,这个简称来自四个国家英文国名首字母BRIC的谐音?穴砖头?雪。一般认为,这个概念最先是由一份高盛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提出的。这份2003年的报告主要观点是“金砖四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到2050年将超过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最富有的国家,早在冷战结束时或更早时期,组成“金砖四国”的各国政府就开始了经济和政治改革。这些国家曾同时强调引进外资、国内消费和国内产业的发展。高盛预测,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制成品和服务提供者,而巴西和俄罗斯可以为中国和印度提供所需的原料。该新词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印度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口大量巴西和俄罗斯的原料所造成的。诸如此类的新词很多,如“打工仔、家政服务、第四产业、第五产业……”
经济及产业布局的发展变化导致新词出现。媒体热用新词“道口经济”是指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处兴起的经济区域,是高速公路出入口较近处的经济市场。它既能为高速公路使用者提供便捷服务,又能吸引广大人员前来交易消费和投资兴业。因为地处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比沿线的地理优势更大,也因此更具发展潜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快速、高效、安全、大容量的交通运输系统加以支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道口经济”应运而生。因此,随着交通的快速崛起和迅猛发展,地球变成了没有边界的地球村,产业由过分依赖资源、能源、市场分布,转变为就几条高速公路相互交叉的节点处,尤其是能与铁路场站、水运码头或航空港相交会处分布。可见“道口经济”是经济及产业布局发展变化的结果。此类新词不少,如“点轴开发”、“工业园区”……
经济的兴衰导致新词出现。媒体热用新词“二十国集团”指成立于1999年9月25日,其成员包括:八国集团成员国,以及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十一个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共同组成的组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改革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二十国集团”是由“八国集团”发展而来的。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的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加拿大、俄罗斯形成了“八国集团”。“八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分别是因全球经济危机和亚洲经济危机而产生的。可见,区域经济的衰退会导致新词的出现。同样,经济的兴起也会产生新词,如“新型工业国家”、“新型经济体”等。
第二,区域经济条件是新词形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频繁,其语言对外的影响也越大;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也是人们学习和向往的地区。人们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为促进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新词也随之而来。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约有700个新词语来自香港,如“按揭”、“楼盘”、“楼市”;再次,经济发达地区一般科技也发达。其所发明创造的工具、仪器、军事武器及科学技术等比较多,由此产生的相关新词一旦出现,常常被其他国家所吸收利用,如“原子弹”、”机器人”、“人造卫星”、“太空站”、“信息产业”、“纳米”、“克隆”等。
第三,区域经济合作导致新词出现。
比如,“南南合作”、“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都是因区域合作而形成的新词。
因素二:环境意识
人与地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在感受地的作用时,会产生新词。如今年“两会”期间,媒体热用的一个新词“雷人”,是指“两会”个别代表提出的意见乍一听如雷贯耳,不好接受。以前也有类似的酷语,如“鲤鱼跳龙门”、“树大招风”等都是地对人作用的结果。又因为人对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人对地的认识更加深入,新词又随之产生,如“酸雨”、“温室效应”、“阳伞效应”、“臭氧空洞”等。当前人与地的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是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工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类只有正确利用和保护环境,人类社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下一代,都享有平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相关新词大量涌现,如“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为了人地关系的和谐,强调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是达到目的的唯一对策,因此新词又出现了,如“生态旅游”、“生态住宅”、“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关怀”等。
因素三: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世界12大语系、40多种语族、5000多语种及我国7大方言的重要因素。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并由此产生大量的词汇。中国历史上因人口迁移产生了“走西口”、“闯关东”、“客家”、“偷渡”、“华侨”、“×籍华人”等新词;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人涌向沿海,形成了“民工潮”、“春运”等词汇;如今世界人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北美、澳洲、日本等地因人口零增长、负增长或地广人稀等原因,为了促进人口和经济增长,需大量引进人口,导致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和智力外流严重。去年爆发了以美国为发源地的特大金融危机,海外市场不够景气,专家学者纷纷归国,“海归系”新词便被媒体热用,包括“海归”?穴海外归来学者,与之相对应的新词是“土鳖”?雪、“海鸥”?穴海外旅欧学者?雪、“海带”?穴海归中的待业者?雪、“海葵”?穴海归中的心中有愧者?雪、“海鲜”?穴海归中事业有成者?雪、“海公公”?穴海归中的头发白了都没有工作者?雪、“海根”?穴旅居海外愿意叶落归根的老学者)、“海泡”?穴长期“泡”在海外的留学生?雪、“海派”?穴由海外派遣回国的管理人员?雪。
区域经济、人口迁移、环境意识是人地关系作用的结果,是人文地理研究的范畴。桥本万太郎说:“面对如此强的语言地理分布现象和规律,恐怕谁也不能否认其中的地理因素。语言学家之所以犹豫,至今不敢把这个因素放在第一位,也许是因为把地理分布仅仅看作直接来自周围语言的影响,而没有去注意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实际发生了什么样的事。”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终于知道了区域经济状况及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发展变化、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置变动、人们对环境的新认识是语言演变、新词出现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l.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邹德萍:《经济新词汇》,《今日海南》,2003?穴2?雪。
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12/18/content_7272507.htm,新华财经,2007.12.18。
4.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芽titleid=340519,价值中国百科,2009.4.20。
5.朱志国:《“海归系”词群新词生成的认知特点》,《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穴1?雪。
篇8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回答1~2题。
1. 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A. 电视机厂 B. 造纸厂
C. 电镀厂 D. 炼油厂
2. 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工厂 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甘蔗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3~4题。
3. 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
A. 三江平原 B. 华北平原
C. 太湖平原 D. 珠江三角洲
4. 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
A. 水稻、甘蔗 B. 花卉、蔬菜
C. 花卉、甘蔗 D. 蔬菜、甘蔗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5~7题。
5. 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6. 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7. 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某国20世纪后期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及处理构成变化如图。完成8~9题。
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固体废弃物回收做混合肥料不会造成水源污染
B. 回收利用是目前较理想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C. 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D. 填埋处理可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9. 图中显示该国( )
A. 90年代中期焚烧处理的垃圾量大为减少
B. 90年代的垃圾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80年代
C. 90年代用于回收做混合肥料的垃圾量没有增长
D. 90年代垃圾的回收利用量增长速度最快
10. 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 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的瓜果生产 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 ①热量 ②水源 ③光照 ④市场
B. ①水源 ②地形 ③热量 ④市场
C. ①地形 ②国家政策 ③土壤 ④科技
D. ①热量 ②土壤 ③地形 ④国家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资料二
资料三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 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 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填正确项字母)。
A. 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 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 连续的阴雨天气
D. 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 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分析原因 。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12. 某工业城市拟在适当的位置新建化工厂、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请根据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选择合适的区位,布局相关企业。
(1)化工厂宜布局在 处,理由是 。
(2)自来水厂宜布局在 处,理由是 。
(3)钢铁厂宜布局在 处,理由是 。
(4)水泥厂宜布局在 处,理由是 。
13. 为研究当地农业发展状况,我国某一农村中学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对某村进行了社会调查,获得如下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XX村基本情况
(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篇9
一、人文地理学较低的学科与社会地位
尽管学科在持续地成长,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有相似的境地,学科体系真正的建立是在建国后,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后才得以自由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不管是作为理学还是作为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在横向比较上,都不如其他学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历年报考地理专业人数较少,录取到地理专业的学生往往是调剂录取;(2)社会各个用人单位对地理专业学生限制。对于目前学生主要的就业渠道“考公务员”抑或企业往往都不需要地理专业的学生,地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往往就业范围是中学教师,去城市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等相近专业工作的只占很小比例,其就业竞争的压力来自于与这些部门专业等更为贴近的学科;(3)在学科地位上,中国人文地理学是属于理学学科。但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面,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去甚远,其研究成果在理学上得不到普遍认同,《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等最高级别的期刊上刊载人文地理类的文章数量相对少;同时,在学科评奖上,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的也是自然地理的研究。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上还不为中国的社会科学接纳,研究成果也较少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奖项,得不到应有的身份认同,在学科上处于尴尬的境地。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与社会地位不高的原因,与其学科特性有关系外,更主要是这门学科的学科目标在教育、研究与服务上的脱节。(1)在教育上,与中国的高考体制有很大关系。在中国的高考历史上,地理曾经不是高考学科,或主要的高考学科,近年来“3+1”的高考模式,地理才与除了语、数、外的其他学科获得同等的高考地位。即使参加高考,也是被作为文科生的高考科目进行,而大学地理专业却大多不招文科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形成了大学地理教育与中小学地理教育的脱离。(2)建国以来,地理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门学科应有的贡献,但却在政府决策、用人上得不到深度认可。大学地理专业的开设大多数在师范大学,其目的是为中小学培养地理教师,因此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脱离。只有当三者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能良性互动的情况下,一门学科才会有其应有的地位。
二、学科深受欧美国家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学生公派留学,尤其近年来以项目联合培养方式,去合作国的学校学习一年或半年。访问学者和学生的目的地不仅仅是美国,还有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而非英语国家的留学人数较少。出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回来的学者还不多,而以访学,只留学半年或一年的则较为常见。这样的结果是:以出国归来的学者掌握了西方的科学研究范式,并熟知学科研究前沿,带动了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国际化过程,比如保继刚教授的美国留学,归国后著书《旅游地理学》,一直是人文地理学学科的标杆教材,其研究的实证范式,研究成果带动了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关于旅游会展、小企业、社区参与等方面的视觉和立意也是基于其长达三年的留学背景。但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在校学生的出国访学,尚缺乏在本国研究的扎实基础,几乎是刚熟悉国外环境后就返回国内,也缺乏在国外进行研究的工作经验,大规模的留学现象与20世纪20至40年代相同,但难以培养成学贯中西、频繁涌现像竺可桢等地理的大师级人物,对引领地理学发展还非常有限。
三、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跳跃发展
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在改革开放后,对国外理论实施了很好的“拿来主义”,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也确立了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在欧美人文地理学六十年的发展现象,在中国的三十年的历史和现在都能发现,只不过集中程度不同。至90年代以来,学界热衷计量科学,数理分析得到广泛应用,从《地理学报》刊载论文的研究方法上就可以发现。结构主义、新文化地理学和女性主义等在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也有,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周尚意的结构主义、李蕾蕾的新文化地理学及唐雪琼的女性主义等为视角申报的课题都获得了立项。
中国跃进式的人文地理学的繁荣,学科分支多,几乎每一分支都有追随者,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学论文和成果。但不容乐观的是,堪称翘楚的研究成果还未得到国际认同;习惯于运用“舶来”的理论,而少自身的学科贡献;西方研究形成的学科话语权对中国地理学的桎梏。究其实质和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人文地理事象明显的丰富的区域特征,有很多的题材,学者们就某一现象的调查、描述研究都可以进行;(2)正如保继刚、朱教授(2007)分析的一样:由于更多注重的是实用性,如注重规划、战略等,而缺乏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科的发展根基。对实用层面的过分强调可能使学界忽视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也会严重弱化地理学的特色,失去地理学的学科优势。此外,人文地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科特性明显的专业,如果总是按照旧思维用自然科学的标准去要求它,过分强调数据和模型的应用,而忽视或排斥质性研究等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可能会使学科本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3)社会环境与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开放后,收入与生活水平、财富分配出现新的情况,高校教师工资普遍较低。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如旅游、区域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大量的机会,很多教师在利益推动的情况下,尽力争取项目,大量的横向课题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耗尽了老师们的精力,削弱了老师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更致命的是,在这种氛围下培养的学生会以评职称、做项目、挣钱为人生目标,大量有才气的学生的梦想夭折在走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殿堂的路上。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迅速增多的情况下,各高校地理院系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对评职称、和科研项目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学术刊物自身壮大、利益争夺的情况下,人文地理学的论文数量快速增加。但研究方法成为变“实证为虚证”、普遍缺乏第一手数据、成果贡献上有限,真知灼见者很少。这种由于评价机制引起的学科快速但不健康的发展,导致了学科的表面繁荣;(4)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来源于欧美地理学,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成果表述上在吸纳的同时,也主观的靠近,国内对论文的评价以SSCI为最高标准。一方面向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看齐”,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在迎合杂志的偏好。这种结果是中国自身研究得不到正确定位。学科的发展在普遍借鉴国外的成果,并以其为评价标准下,会导致地理学自身“话语权”丧失,影响学科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西方的表达范式,研究中国的人文地理问题,需要学者们不懈的探索。
四、雾中前行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30年来的人文地理学繁荣发展,是在吸取西方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基础上的,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及学科体系。但目前,全球地理学的发展也在面临着自身的学科问题,包括地理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领域上都逐步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重叠,学科的边界逐步消解,学科特色逐步消失。如何走过这“喧嚣的六十年”,走入一个全新的道路是地理学面临的问题,中国人文地理学一直尾随的车灯在逐步暗淡,失去了国外地理学的领航,犹如雾中前行的车辆。但欧美人文地理学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有很多为人所不见的学科积累,而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正如学者所说,这种“舶来理论”尚未能根植于中国本土(刘云刚,2008)。所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面临更严重的问题。
目前,在这一混沌的格局中,也有一些学者在理性的关注地理学发展,包括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发展问题,刘云刚教授提出的“中国地理的二元论”,从研究领域、人员结构等方面分析“外来的理论地理学”与“内生的区域地理学”等二元现象,制约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学者提出人文地理学提出的“play with words”还是“play with number”的思考;也有学者指出通过新加坡著名地理学者Li-Likong 近来的研究,可以看出中西地理学融合背景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功案例。
从目前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看,应结合地理学的教育、研究与服务的学科目标,来发展人文地理学学科。服务需要另二者的理论支持与知识基础,并为“发现”与知识传播提供渠道,它需要“求善”的人文情怀;教育是走向人类文明的途径,并为另二者输送人才与知识储备;而研究是地理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追求真理是通向文明的进程,并通过教育和服务来实现,其目标的实现需要地理学者“求真”的科学素养。因此,只有广大人文地理学者真正走入对现实社会的研究中,变目前的“虚证”为真正的“实证”,吸纳国外的理论与范式,完善研究方法或发明新方法,才能提炼学科理论,并形成中国自己的学科特色,也才能形成与国际对话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参考文献:
[1] Ron Johnston.Sixty Years of Change in Human Geography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能力培养;人文地理
一、“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1.课程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基础性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不仅对揭示地球表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了文化、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族、民俗、政治、军事等内容,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通过研究性教学可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能真正体现人文地理的教育意义。
2.课程时代性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文化、宗教冲突问题,局部地区政治、军事动荡不安等问题,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实施研究性教学可使严肃、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深度,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如在人口地理教学中,可开展我国人口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对策的研讨;农业地理教学中,可紧密结合我国的三农问题、县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产业化等热点,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课程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实践应用能力是人文地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所有对人文现象形成与发展的观察分析,都建立在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分析之上,理论知识框架体系构建、最基本的研究手段都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各种人文地理事物、人文现象、人文景观都能在实际中得到证实;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各种真实、具体的环境与人文地理事物关系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化[2]。
二、“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过程
1.“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实施目标
一是应关注学生及其发展。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把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作为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二是应关注“人文地理学”问题及其解决。研究性教学以对“人文地理学”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把“人文地理学”方法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渗透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质疑、思考、设计的开始。
2.“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
“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一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要求教学内容选择应体现“人文地理学”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重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二是实施“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研究内容的“人文地理学”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实施研究的条件等。研究性教学选择的具体内容,包括经典性人文地理问题、社会性人文地理问题、前沿性人文地理问题、生活性人文地理问题、乡土性人文地理问题、时事性人文地理问题等。
3.“人文地理学”研究性教学实施要求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教学过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问题的提出—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思路、层次逐步落实完成,使研究性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开放的、主动的、互动的、探索的、求真的。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真正实现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研究与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教育。
4.“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关系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协调好以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主导,是问题的激发者、教学过程的策划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反思者;学生是主体,是问题的解决者、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效果的体现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理论的实践化”到“实践的理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得益彰。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时间安排、信息来源、问题分析与解决。基础与拓展的关系: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实践、应用、拓展。有序与无序的关系:集体组织研究与自主性研究,研究结论形成与研究质量评价。
三、“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教育效应分析
1.教育教学效应的多元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多层面、多维度的多元化目标,覆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①基于学生。研究性课堂教学活动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监控的“建构者、探究者”群体,使学生从被动的人文地理知识的接受和吸纳转变为主动建构人文地理知识和探索客观世界。②基于教师。培养研究性的教学者,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充分显现“组织者、学习者、参与者、研究者”的地位与作用[1]。③基于教学过程。充分渗透人文地理学的动态性、空间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思想,配合学生研究性教学的认知规律,形成以人文地理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多渠道、大数据信息来源、开放情感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确立问题性质—寻找解决信息—反馈认知思路的教学程序。④基于教学环境。创设人文地理研究性的课堂情境,在课堂氛围中充分体现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学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积极反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2.教师引导教学行为的主导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人文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起指导性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即教师对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起组织作用。②教学行为的引领者,即教师在人文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各个阶段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而不是全程包办、灌输,导致学生失去主体地位、自主权力。③教学实施的参与者,即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全过程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并进行反思和评价。④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即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学的研究性内容、教学效果、学生受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⑤教学全程的研究者,即教师在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观念与思想、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反思、研究。
3.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人文地理学”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研究性教学蕴含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人的价值、尊严,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把“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建立在学生能动性的层面上。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中心,通过学生对人文地理知、情、意的深层投入与参与,使学习与研究并进,让学生成为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主体。
4.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价值。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人文地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实地观察、文献检索、文献研究以及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独立思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各种心理体验,通过心理体验明白人文地理知识创造的过程,在体验、内化、生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创造行为的观念体系。学生的人文地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只有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方可形成。
5.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人文地理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由管理者、评判者转变为合作者、学习者和服务者,主要为学生创设友好宽松的学习、发展环境。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思维方式也从单纯的教师思维到复杂、多向、多元的师生共同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学对教学形式的要求是开放的,即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时间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空间上教学的地点可以是多样的,课堂、社会、野外相结合。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表现在教材与其它知识资源的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是开放的,有弹性的。教学的视野绝不仅限于课堂、教材、考试,而是随时能把师生引向外在的社会与自然界的关注之中,这会大大拓宽教学的空间,师生得以在更广的视野中寻找、发现、把握和研究“问题”。
作者:吴攀升
参考文献:
[1]吴攀升. 关于大学人文地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实践 [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