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技术与高端制造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先进制造技术与高端制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先进制造技术与高端制造

篇1

然而,即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服务业,上海也仍然需要制造业。上海需要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驾齐驱。从国际大都市或大都市圈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服务业的比重会逐渐上升,但是从绝对规模看,制造业始终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上海服务业与制造业的

空间布局

上海的中心区域,应当是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地。这是因为服务业具有高运输成本、不可贸易的特点。以金融、贸易、法律、会计为例,这些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制造业,因而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是最为便利的一种安排,并且高端的服务业还具有窗口性的功能。比如说,成为制造业企业的总部所在地或者会展中心,这就要以高密度的人口集中为前提,同样要求其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人流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最后,产业的高附加值特点又使得高端服务业的确能够支付中心区域较高的土地租金。

上海的市郊区域则应当成为先进制造业组团式发展的集聚地。市郊区域的先进制造业在从中心区域向四周呈放射环状分布的同时,还会形成为数众多的组团式的集聚。上海目前已经初步明确了41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事实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先进制造业组团式集聚的方向。

长三角的制造业就对上海的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发展形成支撑。这种支撑体现为长三角制造业与上海先进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之间的一种共生状态。具体而言,上海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意味着高端市场需求的风向标,意味着更接近国际市场,意味着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因此长三角与上海的关系就是生产基地和总部研发基地、企业窗口这样的关系。越是对人才要求高,与高端服务业关系密切的产业,就应该在空间布局上越靠近上海。

随着周边地区制造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升级,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上海能否真正成为长三角、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能否代表中国赢得全球竞争,这将取决于未来上海的服务业能否快速崛起,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是联结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键纽带。

上海服务业的发展

呼唤更开放的政策

从现实情况来看,上海服务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制约。上海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实施更为开放的政策,特别是宽松的行业准入政策。

下面我们指出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

第一,先进制造业对本地生产型服务业的需求不足。

上海在重大装备领域一直突出存在所谓“机强电弱”的问题,先进装备的控制系统基本被国外垄断,而诸如产品技术标准这样的门槛往往成为本地生产型服务业难以为外资背景的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形成配套的障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实施更为开放的行业准入政策,特别是应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先进制造业。这样就有可能形成以下的良性循环,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进入本地的制造业后对本地的生产型服务业产生需求,然后借助价格竞争,迫使外资背景的先进制造业向成本较低的本地生产型服务业寻求配套。事实上,这样的良性循环已经由于民营企业的进入引发价格竞争而发生在汽车生产领域。

第二,如何促进生产型服务业在本地的集聚,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使本地的生产型服务业更多受益。

现实的情况是,大量的生产型服务业并没有从先进制造业企业分离,事实上这并不利于生产型服务业通过强化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在客观上也阻碍了生产型服务业以小规模、大数量的方式在本地形成集聚效应,还造成了生产型服务业依赖先进制造业的市场力量而形成一定的垄断格局。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改变当前对生产型服务业二次征税的不合理安排,一个可以考虑的简单做法是取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征税,事实上,本地的先进制造业也会因此而间接受益。

第三,高端服务业如何吸引人才。

吸引高端人才要注意发挥各类人才之间的互补作用,上海不只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因此上海需要更为开放宽松的劳动力流动政策,特别是户籍准入政策。吸引人才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强化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的供给。虽然从短期看,把本地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让外来的人才分享,会侵占本地原有户籍人口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只要上海能够因此形成人才高地,能够借助人才集聚而进一步做大做强,最终受益的还是本地居民。

第四,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不尽如人意。

篇2

关键词:高端服务业;郑州航空港;对策建议

一、高端服务业

高端服务业是具有纯粹中国特色的词汇,它最早出现在2007年深圳市的政府工作文件中,并在最近几年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在现有研究中,高端服务业的界定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其中,比较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陈艳莹等(2011)提出的观点,即高端服务业是在后工业化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业当中具有高技术、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高资源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等特点的行业类别,这些行业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很强的外溢功能,能够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其具体又分类可以概括地列为十大类型的行业。

而现有的研究中,主要从产业的角度分析高端服务业,将具有高端服务业特点的行业划入高端服务业类别,类似于希特战略管理中的行业组织模型中对行业的测度,强调行业特点和外部环境。基于此,笔者对高端服务业的"高端性"进行重新界定,认为高端服务业的行业高端体现在外部环境高端性,而企业内部知识创造和管理则体现高端服务业企业内部资源的高端性。因此,高端服务业是上述行业类别中注重知识创造和知识产权管理的企业集合,通过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和管理,既能够使一般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过渡,同时也能保持现有的高端性。

二、河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自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河南省积极配合纲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但是,河南省高端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现状还不是很乐观,具体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高端服务业数量增加,但是总体比重仍然偏低。

河南省目前的高端服务业虽然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河南省最近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高端服务业的增速明显,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河南省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布局中的比重偏低,所以,河南省高端服务业的产业比重较之于国内外主要省份和城市仍然偏低。河南省2014年产业结构为一产11.9%、二产51.2%、三产36.9%,第三产业比重有明显提升,但是高端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呈现总体比重偏低的特点。以郑州市为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后郑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为2.4:56:41.6,但是和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香港等国内主要城市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五大城市中三产比重最低的也占到了55%。所以,河南省的高端服务业总体比重仍然不高。

2.高端服务业利用资源能力不强,发展程度偏低

最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强调努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2013年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给河南省的高端服务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河南省的高端服务业并没有很好利用空港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所带来的有利因素,其发展程度仍然偏低。例如,郑州航空港建设带来的交通条件的改变,旨在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便利条件,预期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年均货流量200万吨和客流量8000万人次,但是,郑州航空港目前的现状只能维系年均25万吨的货运吞吐量和2000万人次的客流量,远远低于预期发展目标,并没有很好利用港区建设吸引资源并加以利用,发展高端服务业;此外,空港建设带来了国家扶持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2013年港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85亿元,这都为河南省的高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供应链,但是,郑州市的高端服务业中像金融、商务服务业等并没有通过利用该资金支持实现发展。综合来看,河南省高端服务业发展条件具备,但是利用资源能力不强,发展程度偏低。

3.知识创新程度不高,龙头企业缺乏

高端服务业高端性的升级与发展都强调知识创新与管理。2013年9月29日,郑州市成为继北京、上海、苏州、深圳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并在金水科教园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高新区等相关区域建设形成了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知识产权孵化园、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生态家居园等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但是,目前的知识产权集聚园区主要关注对煤炭、采矿、汽车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的知识创新和管理,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拉动能力较强,而对于高端服务业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建设则相对薄弱,从而造成目前河南省的高端服务业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偏弱,很难实现其高端性的升级和维持。知识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河南省目前的高端服务业企业很难成为行业领先企业,龙头企业缺失现象比较明显。

三、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球价值链重新调整分配的关键时期,河南省需要发挥其大省模范作用,尽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提升其经济实力和吸引力,在价值链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

马鹏、李文秀等(2014)中指出高端服务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集聚发展的效果显著,其集聚因素主要包括资金、人才、资源等。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在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明显,河南省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依托郑州市的集聚发展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拉动。

针对上述的河南省高端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政府可以在郑州市航空港建设过程中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其具体做法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以不同产业集聚区的形式发展高端服务业,形成互补优势

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给郑州市和河南省的高端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高端服务业,政府就需要借助空港的建设,在其建设过程中以不同产业集聚区的形式来发展,政府可以结合现有的空港建设规划的三大集聚园区自身的特点,融入相关高端服务业,并以产业集聚区的形式融入三大集聚园区,形成集聚园区内部高端服务业的小集聚,这样做既能拉动该集聚园区的经济实力,又能快速推动河南省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各集聚园区要力争互补发展,这样有利于形成互补优势,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2.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产业集聚

郑州航空港建设产生的产业集聚因素改变最大的是区位交通优势方面和人力资本方面,这为河南省的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交通和信息技术,而航空港建设所带来的临空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人才吸引,对于现代物流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现有政策中已经在加速物流业发展方面有了相关政策措施,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现状,港区物流业发展水平距离预期目前差距明显,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在政策吸引和扶持方面作出努力,促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港区的支柱性产业。

同时,区位交通优势的改变,也为河南省的旅游业集聚创造了条件,河南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航空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客流量的规模式递增,河南省要整合不同的旅游资源,依托四位一体的交通运输格局,开设多元化的旅游线路,促使旅游业在豫西、豫南、豫北、豫东四个区域的集聚发展。

3.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高端服务业的核心特点是重视知识技术创新和保护。知识产品的学习成本很低,这就需要强调对知识产品产权的保护,但对知识产品产权的保护并不能仅仅依靠企业,同时还需要国家政府的法律政策保护。而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较晚,体系还不是特点完善,因此,政府可以利用航空港港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优势,提倡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在不同的产业集聚区中纳入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产业集聚区的知识创新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加速高端服务业高端性的产生和维持。

4.注重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先进制造业为高端服务业提供资金、技术,是高端服务业的基础;而高端服务业则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支持、保护,是先进制造业的后盾。高端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实力提升明显,但也要有先进制造业为其提供各方面支持,不能一味强调高端服务业的比重提升。港区建设带来的产业集群因素的改变,不仅对高端服务业的集聚有利,也能促进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因此,政府在港区建设过程中注重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发展,促使其产生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陈艳莹,原毅军,袁鹏.中国高端服务业的内涵、特征与界定.[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3):20-25.

2.马鹏,李文秀.高端服务业集聚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69-179.

3.张斌,陈群.江苏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5):82-83.

4.杜人淮.探索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有效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2008(12).

篇3

12英寸晶圆先进制造工艺发展到今天,生产线动辄需要投资几十亿美元。以三星西安项目为例,一期总投资70亿美元,达产后每月产能为7万片,平均每1万片产能的投资需要10亿美元。如此巨大规模的投资以及后续高昂的运营费用,让代工厂望而却步。

以12英寸28纳米技术为例,虽然国内在技术水平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政府对提高该技术抱很大决心。在《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加快12英寸先进工艺生产线的规模化、集约化建设”、“推动28纳米先进工艺的研发及产业化,为22纳米研发和量产奠定基础”。本土代工业的发展方向标直指“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晶圆先进工艺生产线投资的90%用于采购设备,设备绝大多数需要进口。12英寸晶圆生产的设备主要进口自欧美和日本。而光刻和刻蚀设备合计约占总投入的一半,其中光刻作为核心工艺,占总投入的三分之一。目前先进制程的光刻机主要从荷兰的ASML和Philips、德国的XTREME、日本的Nikon等进口。美国的光刻技术在光刻机系统集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Cymer公司就为ASML、Nikon等大厂提供光源。

只有关键设备国产化,才能降低12英寸晶圆先进制造的投资,从而掌握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目前,国产关键设备的开发已经形成阶段性成果,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比如,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开发的65纳米到28纳米介质刻蚀机,已经进入台积电和海力士的12英寸生产线,与美国和日本设备同台竞争;北方微电子公司的多晶硅刻蚀机在中芯国际投入生产;上海盛美公司的高端晶圆清洗机也获得了海力士的认证。赛迪顾问预计,在性能与稳定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使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能够为先进工艺线节约10%的投资。

篇4

关键词:结构调整;产业转移;路径;产业创意园

本文为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一般课题子项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5日

一、广东省实施产业转移的原因

(一)产业转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从图1中可以看到对外的出口部分,以及对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均能够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进而能够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刺激增加消费,同时通过改善基础建设设施,拉动投资,推动一个地区的城市发展,使经济能够得到良性发展。(图1)

(二)珠三角产业、就业结构与部分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从表1、图2可以看到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到整个地区产业的50%以上,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产业以及就业人数均在12%~35%左右;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仅占到整个地区产业的37.4%,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产业以及就业人数均在65%以上。整个图表可以清楚地说明珠三角地区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之间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发展改革的动因所在。(表1、图2)

(三)珠三角产业结构深层次矛盾和机遇。珠三角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二、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珠三角是指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

(一)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1、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2、构建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港口条件,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输变电重大装备、数控机床及系统、海洋工程设备5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世界级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3)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促进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产业。到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

篇5

开放资源价值2.94亿元

北京从事装备制造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众多,在装备制造领域有大量高端的科研仪器,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科技资源供需对接不畅通,部分院所、高校科技条件资源大量闲置、浪费,而一些企业对科技资源有着迫切的需求,但却不能顺畅地获取和使用。科技资源相对丰富与短缺并存的现象,造成了北京的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发展现状与北京对产业的定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通过建立装备制造领域平台并保持其高效运行,可以充分发挥科技条件平台汇聚资源的作用,逐步缓解,进而解决装备制造领域的科技资源闲置浪费与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促进供需对接,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做强做出贡献。

2010年,装备制造领域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整合北京装备领域的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对外开放,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共享,加快了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

2010年,装备制造领域对外开放的资源主要有:

1. 开放科研成果14项;

2. 开放仪器设备资源607台,总价值达2.94亿元;

3. 开放实验室9个。

提供四类服务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主要面向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汽车类等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不仅提供专业化领域检测服务,同时为研发企业提供开发服务,以及全方位深层次的产业化服务。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集合在京的装备制造领域中央单位、研究单位、高等院所、重点企业的研发服务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北京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成果产业化提供智力和条件手段等方面的支撑服务。

第一,装备制造业研发设计服务体系。该体系以完善和整合北京地区先进制造产业链的技术为主线,形成北京地区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能力,以及专业、高端、全流程特色服务能力。

第二,基础装备测试服务体系。该体系为工程装备、能源动力装备等企业提供综合试验和检测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服务。

第三,能源汽车产业平台服务。该服务可以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的提业链上的研发、设计、制造、零部件供应和终端用户等全面技术支撑。

第四,汽车研发关键技术支撑服务。这其中包括提供汽车碰撞安全、轻量化及减振降噪技术等关键技术支撑服务,提升轿车舒适性、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水平。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由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承运。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于1998年6月,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是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

2002年,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3年,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2005年3月,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原有业务基础上挂牌成立北京现代服务业科技促进中心,致力于促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产业体系的建设,推动高新技术向服务业延伸、渗透,促进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北京成为全国高端服务聚集区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节点。

具有三方面特色

据了解,装备制造领域平台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具有三方面特色。

第一,平台服务全面化、系统化、深度化。

所谓全面性,除了平台本身提供的仪器装备试验、研发、测试等服务以外,联盟和协会还可以针对企业的需求,比如说,围绕人、财、物、信息流等要素或产供销环节开展一些服务。所谓深度服务,是指在产学研用的产业链各个方面帮助企业。

第二,平台服务前瞻性和引领性。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跟其他领域平台有一些不同。比如,由于开发一套测试的软件系统成本比较高,由单家企业来做很难,借助装备制造领域平台做测试就变得很容易。此外,装备制造领域平台还围绕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组织攻关。

围绕行业发展,装备制造领域平台除了仪器装备服务、研发服务之外,还做一些软课题方面的研究,如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第三,平台服务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装备制作领域平台根据企业需求、组织技术资源、联盟的服务资源为企业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在促进企业发展同时使高端制造业也能够发展。

装备制造领域平台主要面向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汽车类等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不仅提供专业化领域检测服务,还为研发企业提供开发服务及全方位深层次的产业化服务。

篇6

2013年,成都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为3.9∶45.9∶50.2,其中,三产业提高0.7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升级趋势明显

农业高端化发展,农民增收势头明显

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53.2亿元,增长3.6%。农产品向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产值803.1亿元,增长14.5%。有机农业实现产值35.5亿元,增长47.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5元,增长12.9%。

先进制造业贡献率提高,高技术产业占比上升

2013年,先进制造业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道路,集中集群集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增长较快、领先发展、质量提升的良好局面,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高。

全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493.1亿元,增长13.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2%,较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税收515.0亿元,增长13.7%,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24.4%,较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17.6亿元,增长13.4%,增幅列副省级城市第2位、省内市州第1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80.2亿元,增长14.3%;实现利润617.4亿元,增长5.1%。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6.2%,较上年提高3.1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5.6%,较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8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3.3%。工业集中度为84.2%,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工业集中区单位面积产出率为148.0万元/亩,增长12.0%。

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2013年,成都现代服务业按照“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的要求,深化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服务业和与先进制造业紧密关联的生产业,促进旅游、餐饮、健康服务等生活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好成效。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74.2亿元,增长8.8%;增加值占GDP比重过半,占比较二产业高4.3个百分点。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0.8亿元,增长21.8%;软件服务外包收入54.6亿元,增长10.5%。会展业直接收入60.5亿元,增长20.5%。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5515.4万人次,增长26.7%;实现旅游总收入1330.7亿元,增长26.6%。金融业完成增加值893.2亿元,增长17.9%;占GDP的比重为9.8%,较2012年提高0.7个百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5.2%,提高6.2个百分点。实现保费收入389.7亿元,增长18.7%;证券交易额26612.8亿元,增长59.5%。

增速缓慢是主要问题

部分产业增速放缓

2013年,都市现代农业增加值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增速回落5.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

2013年,先进制造业大部分指标同比实现了增长,但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其中,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3.8个百分点。从反映工业效益质量的指标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增幅较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利润增幅回落26.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增速降低0.6个百分点。

2013年,现代服务业大部分指标增速也较2012年有所回落。货运周转量增速较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增速较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增速较上年回落45.5个百分点,商贸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较上年回落4.1、2.9、19.1个百分点,会展业直接收入增速较上年回落5.9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增速较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缓慢

2013年,受国内外需求继续疲软的影响,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势头略好外,其余产业均增长缓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924.0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1.7%,占比较2012年回落1.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9.5%,增幅较全市规上工业平均水平低3.9个百分点,回落6.8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商贸业低迷

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商贸业、重点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呈个位数增长,发展态势不佳。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96.1亿元,增长8.3%,增速低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客运周转量919.0亿人公里,增长10.9%,货运周转量352.3亿吨公里,增长8.0%。

商贸业完成增加值1010.8亿元,增长5.7%,增速低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5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752.9亿元,增长13.1%;外贸进出口总额506.0亿美元,增长6.4%。

全方位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通过产业升级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农技推广部门、村级支部、农产品加工企业、能人大户,加快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更多农民进入到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做大现代农业规模,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品牌。

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通过新建项目、技术改造、联合创新等多个途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培育打造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调整,扶持相关重大产业项目,重点突破一批高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打造一批高端品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基地。

篇7

相对高端特色品牌农业来说,新型工业还不是平度的强项。如何拉长这条“短腿”?平度瞄准了高端制造业。“平度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或者说是起飞阶段,迫切需要现代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青岛制造业发展中心北移对平度经济发展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平度市决策者如此分析。

近年来,平度以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产业区、田庄高端装备配套产业功能区等“一线五区”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培育机械配件、电子家电、特色化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向高端化迈进,全力打造山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总面积500平方公里的青岛北部最大先进制造业基地。

今年一季度,山东省平度市引进内资项目156个,实际利用内资60.6亿元,占年计划的35.1%,同比增长102%;新批外资项目7个,外管局到账外资1亿美元,占年计划的25%,同比增长3.4%。

据了解,今年平度有25个项目列入2013年青岛市级重点项目,为历年最多,总投资296.9亿元,年度投资123.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项目占80%以上,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工业布局。目前,已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磐石矿井救生舱生产项目、凯纳拇集成化房屋生产项目、裕成指纹识别机生产项目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

“这串看似普通的摩托车链条,是一款国家标准产品的样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青岛征和工业公司产品展示厅,记者看到,上百种大大小小的链条琳琅满目,技术人员指着一款新产品介绍说,这是他们起草制订的第12个“国家标准”产品。

技术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灵魂”。围绕科技创新,平度市坚持将高端装各项目的引进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并举,加快推动产业向产业链条、技术链条、市场链条和品牌链条高端攀升。今年3月该市新出台了《关于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从企业发展贴息贷款、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该市有4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山东大学等十几所高等院校建立科研技术合作关系。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山东省创新型企业4家。青岛磐石公司通过与中国航天系统工程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把产业研发的重点转向了科技含量高的救生舱设备,研发的矿用救生舱顺利通过16人/120小时测试,创全国生命防护纪录。

篇8

关键词: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优化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促进第二产业优化发展,是首都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首都第二产业优化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结构优、过程优、效益优,与服务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服务化发展是第二产业优化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现代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

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制造业各环节全面融合渗透,制造业实现服务化转型升级,生产制造过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效益进一步优化。到2020年,形成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品牌营销为一体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体系,产品结构以“高、精、尖”为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标准和自主品牌,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智造”、“首都创造”品牌。

(一)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促进服务与产品融合,以软件提升硬件价值,重构产业价值链。在电子信息产业,推动硬件产品与数字内容服务整合,形成以终端、内容分销渠道和数字内容为主的产业链。鼓励信息服务商与电子产品制造商联合,开发应用程序,与产品耦合提供附加服务和产品增值服务。在移动通信产业领域,开发适应4G/5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各类增值服务。构造以自主开发环境为基础、以应用软件商店为门户的商业模式,实现芯片解决方案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相结合。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之间的融合互动。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完善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促进机械、装备、电子、汽车等制造企业进一步完善与产品相配套的电子控制、信息系统、软件包、操作系统等服务系统,提高产品的差异化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制造企业由提品向提供服务转型升级。提升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制造装备等行业的集成服务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发展工程技术服务,加强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服务技术研发,建设工程项目协调服务平台。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工程设计、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拓展增值服务。通过成套服务、交钥匙工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成套安装,开拓集成化的专业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实现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二)加强制造业产业链上的服务环节

通过内部服务增强、与外部服务战略合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研发设计、营销交易、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的服务能力[1]。

1、提高研发设计创新服务水平

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下,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向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建设协同设计云架构体系,通过云平台实现企业间设计资源共享、开展协同设计创新,创造全新的资源使用与组合创新模式。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电子信息、服装、家具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模块化等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促进文化创意元素融入研发设计环节,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2、提高售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通过提高制造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化和实时化的售后服务。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等领域企业开展实时在线支持服务,对所提供的大型、关键设备产品进行实时监控、远程运行监测、故障诊断、预测维护;对客户设备运行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状态管理。

3、实现精准化的供应链管理

在电子、汽车、医药、钢铁、石化等制造业领域,加强精益供应链管理。建设信息平台,实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协同运作,支撑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机构有效衔接。支持骨干制造企业在提高自身供应链功能的同时拓展市场服务,面向行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在电子、汽车等产业集群中,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企业共同组成运行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加强电子商务功能

促进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骨干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效率。建设集采购、销售、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对采购实现全过程统一管理,对客户需求实现全过程服务。促进制造企业与信息服务企业实现战略合作,提升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推动龙头企业扩展自身平台,面向行业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收集、挖掘商品和服务供需信息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系统,基于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精准物流、市场决策分析等智能商务服务。

5、开展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支持企业在产品销售和使用等阶段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创新产品销售模式。促进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融资租赁销售,配合专业化集成服务,提供多样化的租赁方案,构建融资租赁销售服务网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服务。

(三)促进制造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过程深度融合。在生产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和分析能力,加强生产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提高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云环境下开展产品开发测试,推动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快速、弹性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为生产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应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工厂设施、产品模型、研发成果和生产管理的数字化。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设生产规划和评价系统,提高数据分析对生产经营决策的服务能力。

促进3D打印技术的产业应用,提高设计制造一体化水平。支持核心装备研发,突破低成本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3D打印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高端汽车和模具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带动制造技术变革。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网络和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发展战略,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策源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先导产业发展为主导产业,成为带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引擎和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建设。支持以龙头企业、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领域的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标准、服务等产业联盟组织。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产业需求建设涵盖中试开发、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功能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各方面的高端创新资源。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促进机制。

建设蛋白质、航空遥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等重要研发基地。建设一批国家和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新型创新组织和企业承担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化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组织参与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的创制。

(二)建设研发与生产制造相融合的产业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提高系统集成和信息增值服务能力。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核心芯片、高端装备及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数字电视增值服务、数字电视运营服务等。在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建设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无线通讯终端核心芯片研发及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建设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创制、核心芯片、系统设备、终端产品、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推动智能移动终端与多媒体应用、内容和增值服务融合。建设芯片设计与整机制造合作平台,推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等各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有效衔接协作,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平台等重点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等专用基础软件。研发推广软件应用解决方案,创新软件应用服务模式,建立以运营服务平台为基础的软件核心价值链。

2、生物产业

推动生物高端制造、医药研发、医疗服务互动融合。加强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开发,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掌握新药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体系。推动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发展。建设医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药研发平台,推动在专业园区、医药孵化器等建设研发、中试、生产服务外包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实现医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加强医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突破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加强CRO(研发服务外包)临床研究平台、蛋白抗体药物CMO(生产服务外包)平台、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生物产业链。支持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等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提升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和相关服务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打造全国高端研发和装备制造中心。构建技术开发、规模生产、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测试平台。推进关键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提升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能力。

4、节能环保产业

加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面向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成为全国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制造基地。培育集工程设计与建造、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集成商。

5、新能源产业

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核心装备研制及产业化、运行体系建设和重大示范应用,构建安全、经济、绿色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加强风电设备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运营水平。提高生物质能、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工程服务能力。提高新能源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和技术服务商。

6、新材料产业

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共性基础材料等的研发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面向电子信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先进适用材料。形成纳米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等环节融合互动,提升高端装备的整体研发、系统设计和技术服务等系统集成能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关键装备的自主发展,提高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高端通用仪器仪表的设计制造能力。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

8、航空航天产业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推动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涵盖研发、生产、运营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促进产品、系统应用、运营服务一体的民用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研发、总部、高端服务集成应用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引领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发展。

(三)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拓展能力

以新型应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结合云运营和大数据应用等,促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政务、金融等行业创新应用。建设云计算应用支撑的配套虚拟化平台,促进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技术的行业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新媒体、互联网金融等领域规模应用。在移动支付、远程教育、移动办公等领域创新移动互联网综合应用的新模式;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在制造等行业成熟应用。

以服务模式创新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在生物医药领域,促进生物技术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医疗保险、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等新服务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推动节能诊断、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监测及管理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合同管理、碳交易等创新型商业模式,提高涵盖设计、咨询、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过车电分离模式、定向购买模式、租赁模式、换电模式等创新型营销和流通模式,推动产业化实现[2]。

参考文献:

[1]安筱鹏.制造业服务化路线图:机理、模式与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篇9

[关键词] 高端产业;内涵;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A

一、高端产业的内涵

“高端产业”一词已经频繁的出现在新闻报道、政府工作文件中,但人们对高端产业的认识是模糊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著作,对高端产业内涵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同样的,对于三大产业领域的高端农业、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均没有统一的说法。关于该概念较全面的认识应该是:高端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产业,高端产业是高附加值、高知识(技术)密集、高资本密集、低污染、低能源消耗和高人力资本投入的辐射带动力强的绿色朝阳产业。它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科技、知识等要素的基础支撑尤其是创新这个关键要素的持续支撑,能在总体分配中获得更大优势。高端产业是现代产业中的核心部分,不仅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更重要的是高端产业能够向其他行业释放出较强的外溢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在理解高端产业内涵,必须要分清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联系和区别。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最窄,仅仅隶属于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业的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隶属于高端产业,包括资源与环境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范围更广,不仅包括那些高新技术的产业,还包括对通过产业的改造升级而具备先进性的产业。某一产业可以因为其高附加值、低消耗或知识密集而成为高端产业,但并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如旅游业和法律服务。

二、国内、外高端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我国政府已在许多方面加大了对高端农业、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但是对高端投资鼓励的同时,自身却没有完全具备投资配套环境。我国在产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建设方面有竞争力的产品不多;高端人才稀缺;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端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出口和国产品牌走向国际情况太少。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发展高端产业面临情况十分复杂,发展高端产业任重而道远。

国外利用高端技术产品、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抢占或垄断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形成高端市场、高端品牌等优势;将低端的技术和低利润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使产业价值链进一步细化,获取高收益。日本主要是以政府的干预推动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改造,并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基本的发展路线;美国主要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R&D方面人手,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并积极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全过程,一方面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集群;德国政府制制定系统的、综合的、稳定的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并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市场三方的积极性,增加资金投入;丹麦和意大利主要通过产业的高度集群化实现产业的高端化。

三、高端产业发展方向

高端产业发展应该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更协调的发展,通过产业间升级和产业内升级,打造适合本地域发展条件的高端产业。绝不能孤立的研究三大产业的高端化,要从产业融合角度审视发展新趋势,研究各次产业统筹结合发展方向。第一产业发展优质、生态、绿色、健康安全高收益又能适合现代都市人消费观念的高端农业,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与品牌创造;与第二产业的高端制造业融合,会形成高效的高端设施农业;与第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融合,会形成有文化特色的高端农业。

制造业是发展其他相关产业的基础,因此第二产业要着重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保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不仅会在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化、纺织、建材等重要工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的制造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高端,还能推动传统农业、服务业向高端农业、高端服务业发展。

找准发展高端服务业的资源优势领域,借鉴国外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优势,加快完善生产前期创意及研发,中期融资、管理和后期市场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服务环节,培育壮大高端服务产业集群。并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来我国设立总部、研发、采购或销售中心。

四、发展高端产业的对策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产业集群

高端产业的集聚是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传统的产业集聚是同类行业在空间上的集中,高端产业集聚中,生产过程由若干企业共同构成,会使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得到充分共享,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着力培育一批在自主创新、品牌质量、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世界高端产业集群。

(二)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发展高端产业应立足本地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基础之上,发展高端农业还要立足于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基础之上。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地区拥有更好的发展高端产业的专家及最终消费环境,因此可以直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大部分地区应选择先发展传统行业业,形成更好的高端产业发展基础。在高端农业发展策略上,城市近郊更适合发展高端农产品加工业,远郊平原发展设施农业,远郊山区主要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等。

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与周边的地区合作。例如深圳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香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合作,争取香港金融机构将其金融灾难备份中心、数据处理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培训中心等设立在深圳,使深圳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政府引导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大力支持。

1.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立足国情,定位高端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引导企业找准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防止企业间无序的竞争。鼓励企业(实力足够强)通过国内外品牌的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跨国并购高端项目。高端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在销售后,一定要注重提升品牌文化的内涵,加大品牌推广与宣传力度从而构建自主品牌乃至世界品牌。

2.在政策激励方面,掌握产业的比较优势,总结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及时调整产业政策。鼓励自主创新行为,政府优先购买本国的高端产品和服务,对自主创新进行贴息贷款,税收减免或奖励;制定相关法律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规范和保护力度。高端产业风险高、投资回报期长,企业通过传统渠道获得支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政府应设立高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龙头企业,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支持。积极吸引国内外社会资金注入高端产业,设立风投基金,使高端产业发展持续增加资金投入。通过贴息、补贴、担保等手段为高端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对给予高端产业贷款的金融行业,政府对相应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保险机构参与到高端产业发展战略中。

3.在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充分重视并利用国家产学研合作政策,建立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企业和高校中拔尖人才、高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奖励(可对高端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同时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改变高端人才稀缺的现状。

(四)健全配套支持体系建设

1.完善高端产业建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商务条件,办公楼,交通等。

2.鼓励提供职业化、专业技能培训的高端培训机构的发展。

3.高端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资源和数据,企业在借鉴国外发展成果与经验的同时,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来进一步完善高端产业的信息数据库,促进高端产业信息的分享。

(五)选择自主创新或吸引国际投资发展高端产业

发展高端产业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创立高端产业;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这两种方式都可通过有两种途径达到:一种是自主创新或利用自主创新成果及先进产业理念建立高端产业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种是通过吸引国际投资(包括资金、先进技术、产业理念生产流程等),实现高端化。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市场需求,防止出现产能过剩(如光伏玻璃)。选择发展方式时要注意把握自主创新方式必须建立在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之上,必须有健全的创新机制;吸引国际投资会比自主创新进程快的多,但是吸引国际投资一定要防范成为高端产业的低端代工者。

[参 考 文 献]

[1]牛勇平,肖红.高端产业相关研究评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12(2):84-85

[2]隋映辉,毛佳.产业转型与高端战略运作[J].科学学研究,2007(2):69-72

[3]韩振华,王崧.国外产业高端化发展经验借鉴研究[J].特区经济,2009(5)

篇10

进口替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

进口替代顺应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国内需求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宏观经济结构中,出口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的高速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出口产品大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缺乏强势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没有定价权。出口依存度过高,而出口产品附加值又低,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严重,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差,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出口下降所致。而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内资源日益稀缺、能源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居高不下,维持传统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下阶段我国将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过度依赖出口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因此,下阶段我国将更加重视国内市场开发、扩大国内需求。进口替代作为一种以国内市场为立足点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变、扩大国内需求的发展趋势。

进口替代是摆脱高端产品过度依赖进口、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统计资料显示,代表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急需的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仍处于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由于核心技术、核心品牌的缺乏,我国高端产品往往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从国外进口。例如发电设备,我国在这些领域的高档品主要依赖进口,常规发电机组所需要的一些大型关键配套领域还很薄弱:汽车微电子方面,汽车所需技术当中70%就是芯片技术,而国产汽车90%的芯片依赖进口;此外,高端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高端石化装备、高端科学仪器、高性能材料等但凡带有“高端”字样的产品,几乎都依靠进口。成功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不同发展阶段轮换侧重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选择。美国、德国和日本,无一不是通过进口替代而走向富强,并占据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位置。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要摆脱被压制在国际产业链低端、重要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国外的困难局面,必须实现高端领域的进口替代,这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进口替代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中央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促进制造业改造提升的发展目标:“制造业发展重点是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从具体的产业来看,“十二五”时期准备重点发展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属于先进制造业范畴,这些也是需要实现进口替代的重点领域。除了整体产业政策环境有利于“进口替代”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国家对列入替代进口产品目录的产品,也一直有相应的政策优惠。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外部环境的倒逼,以及企业自身转型意愿的增强,进口替代将是“十二五”期间国内产业发展过程中频繁出现的重要现象。

进口替代对我省经济转型大有裨益

浙江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也一直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高端以及核心技术和设备很大程度上也依赖进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省制造业一直在探索转型升级的方向和路径。经过分析国内、省内进口产品结构,通过提升技术和品牌,实现关键和高端领域的进口替代,则可成为我省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进口替代具备明确的市场空间,可以降低我省制造业升级的不确定性。产业升级离不开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对应的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进口替代所针对的目标市场比较明确,主要是国内需求旺盛的市场。如果我们的国内企业能率先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其市场份额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确定性,我省一些企业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取得广阔发展空间便是证明。如杭州机床通过替代进口机床,分享高铁盛宴。2008年12月,杭州机床公司获得总价值近4000万元的国家重点项目京沪高速铁路三台轨道板数控专用磨床大订单。轨道板专用数控磨床开发难度极大,目前国外也只有德国博格公司能够制造。这样高难度的项目,以前只能依靠进口,而杭州机床能够成功中标,意昧着在轨道交通领域国内机床企业实施替代进口已经打开了可喜的局面。除京沪高铁外,目前杭州机床还为沪杭、津秦、石武、宁杭、杭甬、杭长等多条高速铁路建设提供轨道板专用数控磨床。依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将完成1.6万公里的目标来看,这一领域还将大有可为,而率先实现进口替代的企业显然将分享一个具有确定性前景的巨大“蛋糕”。因此,以进口替代为方向,可以降低我省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风险,使制造业升级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进口替代要求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从而增强我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在高端领域与国外同行竞争,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关键在于企业具备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依靠技术和品牌升级形成核心竞争力。以进口替代为方向的企业,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例如海宁纺机。以进口替代为己任的鲜明定位,使其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功替代国外产品,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近年来,海宁纺织机械厂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这主要取决于公司坚持不懈地走自主创新之路。迄今为止,公司自主研发了5大系列、60种型号、近百种规格的产品,其中有3种产品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并获得“替代进口”产品称号。前几年,意大利生产的一种超柔磨毛机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售价在150万元左右。为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和替代进口产品的能力,通过几年的研发,海宁纺机开发出ME776行星式超柔磨毛机,该机的部分技术指标及效能甚至优于意大利同类产品,而其售价只有50万元,因而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创造了良好的效益。因此,以进口替代为方向,不仅可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我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提升产品出口层次。

进口替代可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增强我省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可以降低对传统低附加值出口模式的依赖。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外需的急剧下降,我省传统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受到较大冲击,这也一度造成了我省经济增速的下滑。由于进口替代立足于国内高端产品领域,市场需求旺盛,能够实现进口替代的企业,凭借与国内企业密切的上下游关系,可以充分发挥替代效应的持续性,使企业国内市场份额不断增长。当我省制造业能够在关键和高端领域替代国外进口产品时,不仅扩大了国内市场份额,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还能最终促进出口产品层次的提升,增强我省经济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推动我省制造业实现进口替代的对策建议

加强信息服务。省级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全国以及我省进口产品的详细数据,对与我省制造业相关的产品建立“进口替代”指导目录,并在相关窗口进行,为企业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便利,使企业转型提升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从目前我国进口的产品结构以及浙江的产业基础来看,可重点加强高端机械设备、高性能材料、生物医药、高性能钢材等领域的进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