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实训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电子实训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设计
智能车作为创意机器人设计的参考原型,是高校进行跨学科创新的典型工程案例,也是实现课赛结合的理想主题,在各类赛事和学科创新活动中获得了较多成果。CDIO理念下的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改革,将智能车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依据教学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完成教学适配,[7]以智能车主题贯通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加了课外自学内容,结合虚拟仿真开发技术,使学生在实践中循序渐进,具备安全用电、电子制作、电子设计与应用创新的各项能力,实现了系统性的工程能力培养目标。教学设计方案见表1,下面从安全用电、电子制作、电子设计、进阶引导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1.安全用电学生具备安全用电常识和解决日常用电问题的能力,是电工电子实习的最低要求。安全用电是工程实践的基础,须克服心理障碍,熟悉用电常识与操作规范,防患于未然,主要内容有安全用电常识、常用工具的使用、单相电路、三相电路。需要注意强弱电、交直流的结合对照,做好与后续实习内容的关联,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单相电路侧重培养安全用电技能和看图接线能力,主要内容是照明用电和室内配电实训,了解交流市电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加入智能车直流电源课外自学内容。电源作为电子产品系统的供配电部分,是系统调试和故障多发的重点区域,也是安全用电和电路检修的关键环节,智能车电源模块使用了7.2V电池,对外供电采用双电源,7.2V直接为显示模块、循迹模块和驱动模块供电,变换为5V电压后为MCU模块供电,初学者容易接错电源,造成元器件烧坏或者人体烧伤,须提示安全用电。三相电路侧重培养看图接线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有动力用电和PLC自动化两个实训项目,主要内容是电机的继电控制和PLC电气自动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智能车的驱动模块了解直流继电器及直流电机的控制,了解H桥驱动原理,智能车的驱动模块用于运动控制,通过两路控制信号分别对开关管和继电器进行控制,以实现电机的速度、转向等动作。达林顿管驱动电机进而控制速度、晶体管驱动继电器进而控制行进方向。因为该部分属选作内容,内容较多,比较实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
2.电子制作学生具备课外科技制作的能力,是电工电子实习的最低培养目标。电子制作包含仪器的使用、元器件的识读检测、焊接工艺、电路调试和整机装配五个部分。其中仪器的使用和元器件的识读要结合焊接具体电路来教学,尊重学生在实训中的主体地位,边讲边操作,考虑学生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和效率,有的放矢避免泛泛而谈。焊接工艺是电子制作的基本功,主要内容有立方体的焊接、万用板的焊接、印刷电路板的焊接和拆焊练习,其中立方体的焊接是焊接基础,采用“准备-加热-加锡-去锡-去烙铁”五步训练法教学,要求学生握持烙铁要稳,养成焊前对烙铁头和引脚进行预处理的习惯,避免虚焊;万用板的焊接推荐引脚直连法或者用单支线,训练实例为智能车电源模块,要求学生养成“先检测,再焊接,焊前预布局”的习惯;印刷电路板的焊接训练实例为智能车循迹模块,学生通过印刷电路板的焊接对PCB结构和标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设计PCB奠定基础。通电调试前,使用万用表对照原理图检测电路,发现元件焊反或焊错的,须进入拆焊环节,拆焊可用热风机或加锡拆焊法,均匀预热避免长时间加热某个焊点,以免焊盘脱落;调试时沿电流方向依次检测,查找虚焊或问题元件,掌握离线检测电路的方法。通过智能车循迹模块掌握运放的典型应用和运放电路在线调试的方法,初步具备依据电路原理进行调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制作教学环节,学生多为初学者,要求指导老师“多演示、多巡视、多指导、严验收”,拆焊练习属于选作内容,方便学有余力的同学自我提升。
3.电子设计电子设计是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电工电子实习的重点内容,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培养质量,主要内容包含电路仿真、原理图绘制、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和整车调试。电路仿真是进行电子设计与验证的便捷途径,学生通过Multisim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仿真智能车车灯模块或显示模块,分析电路原理,了解集成运放电路典型应用与调试技巧,掌握电路设计的可行性仿真分析和虚拟仪器在电路验证中的应用,为后续电路板设计奠定基础。使用AltiumDesigner绘制电路原理图,或进行原理图修改,是进行电路板设计的前提,应注意易读性和效率,学生在绘制智能车车灯模块原理图的过程中,要提前发放元器件,自然而然地了解软件界面、元件与封装。AltiumDesigner进行PCB电路板设计之前,利用前面焊接的循迹模块PCB成品,使学生对PCB电路板有个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刚绘制的车灯模块原理图快速上手,初步掌握PCB设计流程和使用技巧,布置一些课外内容,例如布局原则、布线技巧、批量修改和机电匹配、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软件[8],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热转印工艺,了解印刷电路板制作流程,每个环节建议设置简短提醒,完成车灯模块PCB的制作,在读懂电路原理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焊接与调试。最后是整车调试环节。利用已制作并调试成功的五个模块,配上智能车底座和单片机最小系统板成品,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整车调试,通过检测跑道(或地图)的黑线来自动调整小车前进的方向,使小车不脱离黑线跑完全程,从而实现小车的自动循迹,提高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对电子设计因果的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设计开发能力。
4.进阶引导进阶指导是实习课程的课外拓展,是课外创新的新起点。实习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总结,便于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利于后续的课外创新实践。围绕智能车工程案例,总结单片机电路,梳理电子技术知识的典型应用;科普单片机编程和控制算法,引导学生以智能车为原型,进行创意智能车/机器人的扩展设计与创新,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赛事,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二、成效
电工电子实习是校级公共实践平台,教研组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理念,采用“分批次多层次多模块”的方式,逐步推进教学改革,满足了各个专业的需要。通过模块化设计的智能车,实现了已学电子技术与后续单片机课程的对接;以单片机电路梳理电子技术典型应用,打通了实习教学各模块和环节,从传统的技能培养成功过渡到系统性的能力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制作的“电工电子实习课件(CDIO版)_跟我学做智能车”系列课件,在2014校多媒体教育课件大赛中获奖,根据5个专业的教学测试,以及教学问卷反馈,完善了教学设计,取得了阶段成果。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课赛结合教学模式(图2)。智能车项目的模块化设计,考虑了与后续赛事的对接与关联,预留了MCU编程、创意设计和硬件扩展等内容,把智能车成功打造为学生未来工程实践的创新起点和参考范例,打通了实习与课外创新环节,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了课外创新阶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智能车、机器人和飞行器等赛事,以竞赛带动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两型社会;实训基地;共享平台;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匡洪海(1972-),女,湖南双峰人,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何小宁(1969-),女,湖南宁远人,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70-02
株洲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城市,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2月14日,经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湖南工业大学地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株洲,作为高校更应该积极主动的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依托本地域工业企业,直接为当地和周边各类工业企业服务,为国家、社会和湖南的发展,为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早在2005年就取得了中央财政拨款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资格。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契机下,根据电类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整合原有基础实训资源,在原有“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学校筹划配套资金,集中优质资源,主要依托学校现有实训基地,通过添置设备、扩大规模、充实教师队伍、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意识等措施,把湖南工业大学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成了立足湖南、服务全国,具有企业参与、最具行业特色,技术设备先进、具备较大规模,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力争成为株洲市电子电气类基础技能训练中心,面向校内外开展重点技能项目培养、职业技能鉴定、综合培训等工作。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与相关企业建立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多方位合作建设。
学校鼓励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在保证基本教学的基础上,为本校相关专业及社会各界提供服务。学院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本校相关专业提供服务,同时也对社会开放,为外校同类专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利用,建立并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机制。使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为湖南工业大学学生实训、职业师资培训、为社会培训、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其他职业类学校等提供实训场地,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共享平台的研究与构建”的研究课题。
一、实训基地共享的依据和运行模式
资源共享是好事,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教育意义,更具有创新意义。但共享也是难事,共享要同心、要诚信、要实干,同时要有体制保障。教育装备的共享,从统一思想到制度设计,再到实际运行,需经历艰苦的实践和探索。
1.共享的依据
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体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建成大规模的实训基地,以最少的投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优化,可大大提高设备的先进性,大大减少院校教育装备的投入,是节约大量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从教育意义上来讲,高水平的实训平台可促进师资水平、实训质量的提高,构筑了一个学校交流、比试的教育舞台,构筑了一个教育竞争的场所。实训基地建立了共享的师资库,可进行实训模块的开发和实训教材的编写,从而改善某些院校实训师资缺乏的状况,同时也使教师不断得到开放文化意识的教育熏陶。从创新意义上来讲,可体现集约发展、节约发展、开放共享的理念。高校不仅要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也要把学校的大门“打开”,把企业、研究院所请进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平台。公共教育实训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提供了载体,同时利用其中的先进装备,也为教师、学生和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必要条件。这符合当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
2.共享的运行模式
实训基地是一个集公益性、社会化、产学研结合于一体的教育训练和科技、社会服务平台。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可实行“联合共建、统筹管理、内外开放、充分共享”的建设管理体制。学校实训基地面向社会、企业以及国内外各种教育、科技机构全面开放,可实现对株洲市其他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共享;实现教育与科技、社会共享、产学研结合、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装备、设施的利用率。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要考虑后续发展;符合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政策保障;拥有高水平的实训教学带头人、高技能的实训指导教师、高效的实训管理人员;技能训练效度很高、产学结合形成双赢、资源互补利用效率高、人才培养产生社会效益;努力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健康发展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小企业支援中心、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中心、高技能人才鉴定中心、劳动力转化中心、教学科研中心。
因此,可以以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为基础,以学院牵头的株洲市职业教育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基地、株洲市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实训基地共享为重点,通过创新实训基地的运营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各类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共享实训资源的规模与专业领域。
二、实训基地共享的目标和运行思路
1.共享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设备先进,校企共享,服务性强、辐射面广的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平台,承担全院在校生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企业在职人员培训、下岗职工转岗培训及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培训,并向社会提供资源共享、培训认证、承接项目、技术支持等服务。
(1)为职业院校服务。为职业院校提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成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场地和指导教师;为全国各类职业院校提供师资培训;为国内职业院校的国际交流提供经验和途径。
(2)为行业、企业服务。为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行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3)为社会服务。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面向株洲工业企业技术工人的“蓝领双证工程”;面向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技术培训;面向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面向贫困家庭子女和下岗人员再就业的公益培训。
(4)为欠发达地区对口服务。继续完成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协议;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持。
2.共享的运行思路
湖南工业大学地处长株潭的株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好时机中,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又是一所新升格并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合并的学校,如何传承历史,开拓创新,优化培养体系,培养长株潭经济区建设急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既现实又重要的问题。
针对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几年来学院基地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处理好学校与企业、实训与生产、教学与技术研发之间的关系,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重视探索课堂与实习点的一体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形成等。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是坚持“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学校与企业结合、专业与产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的建设理念。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引导,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训基地建设标航;以示范、辐射、共享为目标,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创建校内实训基地;以基地要素建设为重点,丰富实践教学内涵,为实训基地建设加码;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训基地建设插翅;以技术开发、培训为双翼,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实训基地建设添彩。
工作思路为:一是要有一个强烈的共享理念;二是要有一个多元的投资结构;三是要有好的管理体制;四是要有一支能基本满足实训要求的师资队伍;五是要有一种好的运行机制、反馈机制、制约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教育效益,最终形成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
三、实施实训基地共享的对策
通过学院对电类专业多年校内实训室和“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并可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形成资源共享,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了平台。为了深化“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实现工学结合,应重点突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实训过程的“嵌入式”结合。
1.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继续保持密切合作,扩充完善联合实验室的规模和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投入,现在一个现代化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培训的硬件平台已初步建成,并开始逐步发挥作用。
2.与区域企业合作,建立了典型的工业产品训练中心,培养综合技能
按照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工艺加工阶段,配置实训岗位或工位及所需的设备,模拟产品加工的真实过程,开发培训教材。
3.与周边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就业能力
与周边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培养学生对现场岗位的适应能力,增加其对就业市场的了解,提高就业能力。
4.与株洲市政府合作,构建职教集团
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加强城乡、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尽快“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有效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
5.资源共享,发挥好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以“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为中心,建设具有广泛共享功能的综合实训环境,使之能更好地为学历教育、企业培训、师资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
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国家实训基地和省示范实验中心,以期在湖南及全国起到示范辐射作用,达到国内高职院校一流水平。
四、结论
通过对基于国家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共享平台的研究,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是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公益服务的开放性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共享实训基地是促进培训资源使用集约化,提高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既是一项具有战略性长远意义的工作,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可使之成为为大众提供职业培训公共服务的平台。
第二,共享实训基地建设要统筹规划,科学论证。要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要紧密结合当地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与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城市就业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体现先进性、公共性和公益性,以高端需求入手。既要具有前瞻性,也要面对现实,充分考虑现有条件和基础。在实训项目设置上,应选择社会培训机构无力承担或不愿介入,而产业发展需求迫切的项目。
第三,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可以是不依附于任何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独立实训基地;也可以是以院校或企业为基础,投入必要的设备,实现资源共享;或是能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其他模式。
参考文献:
[1]Xu Xiaoan.The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3):76-77.
[2]Shi Dandan,Ying Jihui.Shared practice and training base runn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J].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2007,(9):77-80.
[3]YangXinghua.Thought of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Practice and Training base sharing mechanism[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6,(5):148.
[4]Tian Mingyi.Theory and practice of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share in Changzhou Higher Vocational Park[J].Vocation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2007,(4):6-8.
[5]Practice and training base resource sharing management mode andoperationmechanism[EB/OL].Http:///jpkc/jp00004/up4down/ysjz.doc.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
1 引言
目前,全球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正日益严重的困扰着人类,“寻求绿色替代能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光伏太阳能作为新型能源正获得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扬州作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出台了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办法,成立了光伏产业园,晶澳、顺大、天威等多个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提升了产业发展质态,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从2012年江苏太阳能光伏职教集团扬州年会上获悉,尽管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正遭受国际影响,但它仍属朝阳产业,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其服务,要有专业办学的前瞻性。
2 专业人才需求背景
邗江中专地处扬州地区,紧靠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邗江经济开发区。新能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五十多家,已初步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照明(发电)”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对电子光伏类技能型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年均需求量达2万人左右,中专学历的一线技术操作工占用人的58%。企业十分希望学校能培养较高综合能力和技能的人才,成为企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加强技能训练,跟上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学生技能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3 邗江中专光伏实训基地的建设现状
邗江中专光伏实训基地在原有电工电子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8个先进的实训室,有电子焊接装配生产线、SMT表面贴装实训系统、电子测量实训室、电子产品调试实训室、光伏发电系统实训中心、太阳能基础实训室等,引入先进装备进行展示和操作训练,每个实训场地接入因特网,设立多媒体讲课区,开发跟踪现代先进技术的实训项目。
光伏实训基地的建设重点突出了电子与光伏技术先进性,互通性,重点建设光伏技术应用实训中心、电子设计装配技术实训中心、电子控制技术实训中心,打造电子技术、光伏技术、光电技术实训品牌。
4 邗江中专电子光伏专业课程改革的取向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技能型技术人才培养服务,着眼点就是为专业教学服务。邗江中专在推进光伏基地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与专业建设、基地建设相配套的课程改革,邀请知名的企业专家对光伏专业的设置提出指导性建议,完成了电子技术应用(光伏方向)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设置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突出技能方向的影响作用,注重专业课与文化课、实训课,之间要相互贯通。积极开发电子装配、光伏发电、光伏原理等配套的自编实训教材。根据电子光伏职业岗位活动的主要内容按技术归类确定组成每门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的组成单元模块(项目式)。其一般分为三类,即:专业基础理论模块、技术类模块、技能训练类模块,各模块的课程设计要充分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认知规律,体现现代职教方法的运用。
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向利于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掌握、专业岗位胜任方向上进行,具体体现在:⑴按电工电子、光伏发电技能项目设计综合课程,实现理实一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应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⑵有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⑶将企业小组生产、任务制、绩效制、工时制等管理模式嫁接于实训基地教学中,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⑷建立引企入校,生产与实习有机融合,强化项目课程的有效落实,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工作、科研能力的提升,杜绝“黑板上开机器”职业教育的大忌。⑸通过课程设计整合,促进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利用率。⑹改革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5 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今后发展思路
⑴推进实训基地从服务型、消耗型实训向经营生产教学服务型功能综合化方向实训转变。①社会培训功能。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各种培训的基地。②资源共享功能。实训基地下一步将建设成为扬州市的中职培训基地、市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场所,利用其资源发挥服务。③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功能。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应具备电子装接、测量、光伏发电等技能鉴定的功能,于此并加强推进考核模块设置,试题库建立,供培训与考核选择。④加工服务功能。邗江中专电子光伏实训基地在与微创晶公司合作的前提下,将加大合作力度,引企入校。
篇4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 实践教学 生产实践
1 引言
电气工程训练是我院面向工科非电专业及大文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安全用电常识和基本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
2 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1)实践课程简介
根据专业的不同,电气工程训练有两个教学模式。对于工科非电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a,共40学时;围绕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控制,训练工科学生一些简单的电气控制方法、控制手段,使之理解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电气控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于大文科专业,开设电气工程训练b,共40学时;通过室内照明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与检修实践,让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学习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使用,掌握最基本的电工技能。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过程看,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两点:
第一,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学生做起来前紧后松。为期一周的电工训练,前三天的实践内容是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后两天的内容是创新设计,占用时间偏长。
第二,教学实践内容和现代生产实践结合度不够,电工电子技术含量偏低。电气工程训练a的实践内容是交流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控制线路;电气工程训练b的实践内容是照明电路的安装实践,在电路中用的是电感式镇流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电路已不是最常用的电路了。
(3)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存在的现状,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在电气工程训练中增加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对于非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制作一些和已有的实践项目相关且简单实用的电气产品。参加电气工程训练a的学生,可以选作plc控制器;参加电气工程训练b的同学,可以选作电子镇流器。学生在电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推进实践教学和现代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
3 实践教学改进后的实施方案
(1)实践教学内容
电气工程训练实践经过改进后的教学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教学环节、六大教学模块。四个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基础实践、创新设计和产品制作;六大教学模块包括元器件认识、工具仪表使用、电路原理和电路设计、线路板制作、组装和配线、调试和检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六大教学模块的实施是渗透在四个教学环节中完成的。可以看出,和电气工程训练b相比,电气工程训练a的电工电子技术信息含量大、实践操作难度高。
(2)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三点: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师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元器件认识与检测、电气原理图识图、实践操作技能四方面知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知识不用讲,和实践操作联系不大的理论知识要少讲。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电气工程实践,这才是理论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因材施教。专业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不同,讲授的教学内容也不同;专业相同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就不同,对三表学生要突出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对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进行精英培养。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于参加电气工程训练兴趣高、产品制作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把课内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素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3)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
第一,确定灵活、直观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板书、多媒体课件及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采用演示教学和渐进式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对于基础实践项目,主要以演示教学为主,通过演示教学,学生把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感性知识上升为可以指导自己实践操作的理性知识。对于创新实践项目,主要以渐进式启发教学为主。通过启发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实践项目的能力。
第二,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调整实践项目在量和质上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实践项目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学目的就容易达到了。
第三,实行多方位的奖励制度。在基础实践环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成几组,组和组之间比赛,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哪个组就有额外加分,并把名次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协同作战的意识和动力。在产品制作实践环节,可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给成绩优异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 结语
在电气工程训练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炼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和电气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的亲身体验,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探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增强求知欲望,培养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启广,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
篇5
对电工电子实习的改革实践
对教程内容的确定不仅综合考虑了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实训中心的设备条件,还尽量使不同专业的实习内容有所区别,比如电气专业、机械专业在实习项目的设计上就增加了与其专业相联系的一些内容,力求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得更加紧密。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要求,需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的力度。为此,浙科院工程实践中心在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邀请企业工程人员授课,指导学生实习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使学生及早了解企业工艺流程、装备特点,熟悉相关产品制造工艺及管理体系。这不仅使理论教学、实验环节、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达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根据专业需求,实习内容分层次、分模块对实习内容分层次,采用模块化教学,是为了适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将电工电子实习划分为两个层次:工程认识实践与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将实习项目模块化,根据实习教学大纲对理工科各专业的实习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班级的实习时间,选择完成相应层次的实习项目[3]。例如轻工、土木等非电专业只安排一周实习,主要在较低层次中选定实习模块;而电气、电信等电类专业安排两周实习时间,要求也较高,选择的实习模块层次相对高一些。实习项目的设置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不同层次实习目标,从初级职业技能要求开始训练,逐步提高训练难度,最终使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中级工的技能训练水平,一部分基础好又能主动钻研的学生能完成高级工的技能训练。实习内容主要是:电工部分有常用配电系统用电器件的结构、功能,低压配电线路的安装调试,三相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安装、排故操作等;电子部分有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分类、结构、用途,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操作使用。使学生能根据电工电子原理图和工艺文件,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电路的装配、检测、调试,电路最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个模块的难度不尽相同,完成时间需1~3d不等。整个过程由一人独立操作完成,由于个体间的差异,不搞同步走一刀切,对于理解较慢、动手能力较弱、出现差错多的学生,必须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而对那些各方面突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难度。尽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紧张辛苦,但都感到充实而快乐,觉得受益匪浅。通过一周或两周的实习操作训练,使学生对产品、质量及相应操作规范形成初步印象。建立和完善评价标准,突出实习工程化实习效果的评价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检验学生实习效果的必要措施,合理的评价能强化学生的学习[4]。传统的评价标准往往单纯注重知识和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略了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为此浙科院工程实践中心建立了具体的考评细则,如一项成绩包括了预习、操作演示、成品效果、实习报告及出勤情况等多个指标,各个指标占不同比例,最后得出综合得分。逐步改变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考评办法,力求使考评成绩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更多地将工艺技术和规范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技术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5]。针对电工电子实习的特点,结合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考级,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且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完成对实习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综合利用多媒体CAI,采用计算机辅助实践教学,利用视频和动画把一些常用元器件的性能、结构、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产生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让学生在实习前观看,以加深对元器件、电路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还把学生需要预习的实习内容放在工程实践中心的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提前预习,遇到不甚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
对开放型实验教学的探索
开放型实验目前在高校已普遍开展,其主要内容就是开放实验场地、开放实验内容和开放实验仪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被公认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满足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正在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正在努力探索实践和不断总结完善。为此,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不断强化开放型实验随着浙科院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抓好常规实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师资大力开展开放型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场所的开放力度,切实改变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电子设计创新项目。开放型实验项目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准备的,具有应用性、研究性和创新性。教师指导采用内容和时间开放、讲解和自学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初将开放型实验项目(包括项目名称、指导教师、实验要求等)挂在校园网上供全校学生选择,在网上报名后到指导教师那里确认,再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项目,也可以自己设计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专业及不同兴趣的学生需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实验过程中,对于电子产品制作来说,不仅要理解电路设计原理,参加电路板的制作,而且对每个原器件的参数、极性或集成块管脚都得自己辨别确认,然后根据电路原理图在电路板上排版装接、检查调试,使用电工电子仪器设备对电子线路进行检测或故障分析排除,直至达到预期效果,最后完成实验总结和实验报告。在装接、调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少故障和困难,如元件参数不合理、虚焊漏焊、极性搞错、元件短路等情况都会导致“作品”达不到预期效果,只能静下心来,分析原因、反复查找,直到逐个解决所有问题,在排查故障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参加开放型实验过程学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提高了他们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有学生在实验总结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双手成功制作出一样具有实用功能的东西,尽管还不算完美,但是对我来说确实十分的可贵,这确实是一件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希望多参加一些这样的实践活动。”这说明开放型实验能为有钻研精神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满足自己兴趣爱好,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的学习。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参加开放型实验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与年级,程度也参差不齐,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尽量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与教师讨论交流、各抒己见。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如根据学生基础状况,在授课安排上要区别于同班实习的授课方式,采取分层次教学,对低年级基础薄弱的学生多讲、细讲,循序渐进,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少讲、略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不惧失败。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及电路原理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过程和方法。3.3完善开放型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实验室的开放效果[6]。开放型实验内容丰富,实验室使用时间长,对仪器设备的种类、维修保障、完好率等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必须保证实验室的投入,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开放型实验持续开展。
作者:付玉明 岑盈盈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篇6
[关键词]纺织专业 实践教学 能力
一、引言
专业实习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目前企业特别需要能直接上岗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学校改进专业实习教学、探索新的实习教学模式。能否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应用为主旨”的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
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
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应用为主旨”的纺织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实践能力模块
传统基础课程中的军训、劳动、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电工电子实验、纺材实验等课程构成了基础实践能力模块,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
2.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模块
根据职业教育定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安排了以下实践教学内容。
(1)认识实习
它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
该实习安排在纺织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通过专业介绍和企业实地参观,让学生对纺织企业、纺织生产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纺织和从事本专业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振兴纺织的责任感。
(2)运转实习
实习围绕纺出合格纱线和织出合格布匹来组织,以细纱、织布运转操作为主要内容。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了解细纱、织布运转操作法的基本知识,掌握运转操作要点与技能;了解所在岗位产质量任务、消耗指标和交接班工作,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标准;认识各种疵点,学习捉疵和防止方法并了解本岗位与有关工种的协调配合。
(3)保全实习
学生进行以平车为主要内容的保全实习。
在实习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平车质量的考核标准或机器装配规格;掌握平车步骤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保全工具;熟悉机器结构、基本原理、工艺参数的范围及对产量、质量的影响,并分析产品缺陷和机器故障,做出相应的调整;熟悉设备维修周期和大小修理接交验收技术条件与办法。
(4)织物设计实训
它是《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环节,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由织物分析实验、小样设计、织物CAD等三个部分组成。
①织物分析实验。主要是对织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加深对织物外观特征、组织结构、配色模纹的认识,从而掌握该织物的规格和特征,为仿造、改进或创新设计产品收集资料。
②小样设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小样机上试织出自己设计好的织物,使学生掌握织物的形成过程与织物组织的关系,掌握各类纺织产品的设计与上机织造方法,具有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③织物CAD。在以上实训基础上,再进行织物CAD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织物的方法,利用电脑快速优质地设计出各种纺织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设计实训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织物结构的理解,使学生掌握织物小样试织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用计算机做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予以实施。
(5)考证实训
为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整个实习过程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来进行,使学生的岗位技能达到中级工的操作水平。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鼓励学生报考技能证书。这样,既能保证学历教育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认定的衔接,又有利于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员,缩短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尽早达到岗位要求。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的职业教育特点。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学校教育后,毕业前到企业进行一年的实践,实现了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这样,可以解决以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的问题,使学生在企业中锻炼,进一步强化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成为企业用得上的人才。
三、个案分析
1.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
某纺织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但是随着纺织行业结构性的调整和职业教育实训力度的加大,目前实践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
(1)实训设备、场地不足
近年来学生数量猛增,校内生产实习的场所狭小,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生均仪器设备值不高。这样,学生实习中动手机会少,直接影响了学生技能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企业的实际上岗需求仍有较大距离。
(2)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生规模快速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教师匮乏。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具有生产经验的专业教师更是缺乏。部分专业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问题解决方案
(1)校企合作,订单办学
订单式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它既满足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又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零距离上岗,为学生的综合实习提供场所。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形式,争取企业在办学条件、专业建设等方面给学校更多的支持,进行订单式办学。如雅戈尔公司在学校投资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纺织专业提供了六台剑杆织机。
(2)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实习实训设备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比如:纺织专业的开清棉、粗纱、细纱、整经、浆纱等工序,机器设备庞大,学校受场地、经济条件以及使用频率等原因的限制,不便购置,必须利用企业的资源来解决设备的不足。
为此,学校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纺织发达地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培训基地,由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和设备,把课堂搬到车间。有效地解决了学校生产实践教学设备不足问题,实现生源与资源的优势互补,解决了大规模学生实习培训的困难。
3.积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提高教师技能,扩大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学校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或挂职锻炼,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师参加纺织职业技能培训;聘请行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特别是聘请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目前我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64%左右。
四、结束语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应用为主旨”的纺织实践教学体系,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同时,这种纺织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迅速顶岗,基本实现“零过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篇7
1 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约有50万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危害的职工超过2500万人,职业病的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和新增病人数量,我国都居世界首位。每年因工伤事故直接损失数十亿元,职业病的损失近百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0亿元,成千上万的家庭因此受到毁灭性的灾难和无法治愈的创伤。每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大会都有批评中国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言论,世界人权大会等组织也以此为借口攻击中国“忽视人权”。
2 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实施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已将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近年来也对职业健康安全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8月,教育部提出了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随着我国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按照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和“工学结合”的教育原则,从源头上做起,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关口前移到高职院校并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是学生迈入职业生涯的启蒙和导引。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
3.1能针对专业、职业和岗位进行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是按专业(职业)划分进行学习的,相同专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为开展相应专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应专业,也就是未来相应职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职业和岗位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能力。
3.2有专业的师资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具备“双师型”教师和兼职从事实践教学的企业的“能工巧匠”,这样的专业师资队伍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有针对性地将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3.3有利于新一代劳动者形成职业安全与健康的观念。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不仅仅能够使他们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安全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和健康的职业观,形成健康安全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推动全民全社会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更好地发挥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的作用。
3.4有利于弥补社会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短板。尽管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很多用工企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作做得并不好。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能力,显然可以弥补社会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短板。
4 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内容
工科专业的安全健康教育要根据专业特点,重点从劳动者个体的角度出发,普及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主要内容应该包括:
4.1职业健康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法律规定等。
4.2职业健康:重点介绍粉职业中毒、噪声、高温、电磁辐射和工作压力危害及预防等基础知识。
4.3职业安全:重点介绍工作中的用电安全、机械作业安全、起重安全、运输安全、防火防爆、安全色与安全标志识认等知识。
4.4个体防护:包括工作中的头部防护、呼吸器官防护、眼(面)部防护、听觉器官防护、手(臂)、足(腿)部防护、躯体防护、皮肤防护等知识及专业保护装备的运用。
4.5急救与避险:包括事故现场救护、突发安全事件的避险和逃生的知识和技能。
4.6实训实习安全操作规程:包括实训实习安全一般操作规程、制造类车间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实验安全操作规程、电工电子实训实习安全操作规程和建筑实训实习安全操作规程等。
4.7校园健康与安全:包括心理健康、饮食安全、传染病预防、交通安全和防盗、防抢、防诈、防暴力侵害等相关知识。
5 高等职业院校工科专业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开展
5.1职业健康与安全公共课程的设置
有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校要把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作为主要公共课程进行授课,把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知识、常见事故的防范、事故现场的急救与逃生等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树立起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思想意识、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基本技能。
5.2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职业健康与安全教学内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本身就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各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中增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学内容,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就获得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技能,培养安全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价值观,形成健康安全的良好习惯。
5.3培养职业健康与安全专职教师。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增加专业课教师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在学校推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专业教师或企业安全负责人、安监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方式,形成相应的师资力量。
5.4强调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倡导和鼓励学生将在教室或实训场所学习到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和技能进行经验的总结,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5.5加强与国家安全监察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学校应当从安全监察部门及企业生产一线的安监专业人员中聘任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和讲座,吸收有关人员参与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和培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许云兰,李惠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
篇8
1.1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据现代化学工业的特征及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趋势,应用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化学化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适应化工、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②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掌握化学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④具有对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⑦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因此,根据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征,制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经验,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将企业要求与学生的培养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学体系,确定了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体现“三个服务”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成果的吸纳和综合应用能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教学一体化,完成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施“四年九学期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是由原来的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工业催化等专业合并而成的宽口径专业,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3]。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二是工程特色显着。该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两大支撑点,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工程放大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需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控制、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应用型化工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培养应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纲,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训练组成,将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根据能力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实践层以强化“三基”,培养基础能力为目的,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3个层次和5个模块,构成一个彼此相连,逐层提高的体系[5]。通过化学专题研究训练,强化了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认知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阶段。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周金工实习和1周电工电子实习,实现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层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和创新能力是对技术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配合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总之,各层实践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2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改革
2.1突出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者。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按照这一思路,为所有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派合肥学院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到企业去锻炼6~12个月,增加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院要求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担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成员,研究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合肥学院院级教研立项6项,安徽省教育厅立项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合肥学院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安徽省三等奖一项。聘请企业和设计院等单位人员担任教师,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供实践教学载体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保障平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为支撑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和以化工原理为支撑的化工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方向、适合按专业大类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技术化工工艺学作为构架,遵循以下原则:紧扣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工程学与工艺学实验的适当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进性、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既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热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专业方向上设立分离工程和精细化工2个化工专业方向,并建立精细化工和分离技术2个实验室,建立膜材料和膜过程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6]。以校企互利双赢为机制,开展产学合作,和中盐四方集团等14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2个。每年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由企业提出课题,真题真做,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中盐四方集团、东华集团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设计多次获合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学院制定了《合肥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收到明显的效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化学工程师之家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为主要内容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化工工程师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运行。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目标、以工程设计为核心、以模型制作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团队精神;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设计提高工程素养;通过企业化运作模式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协调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累计培训学生500人以上。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在各种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2010年,在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青年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二等奖,“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和华南地区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二等奖。近3年来,学生34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9篇。
篇9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11
1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日益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梳理近十几年来教育部及相关部委的一系列相关文件可以看出,对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始终围绕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加强实践育人。200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高职院校的优势所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满足新时期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到“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2011)对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的最新定位是:“职业技术教育是主要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知识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可能有基于工作的成分(即实习)。完成这类课程之后可以获得所在国的主管当局(如教育部、雇主协会等)和(或)劳务市场以从业为目的而认可的与劳务市场相关的职业资格”。而从高职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实践教学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职教目标的重要手段。虽然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针对实践教学提出并采用了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却形成一个共识:即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职业院校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是职教本质的必然选择。
目前的高职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仍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始终处于从属位置;(2)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使实践教学无据可依,导致实践教学随意性增大,有时难以得到保证;(3)实践教学内容较陈旧,绝大部分实践教学仅针对会计核算过程,很少涉及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没有体现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特色;(4)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5)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佳;(6)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与学生规模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上述问题导致财务管理教学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本文通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视为一种教学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实践教学”及其“职业能力”的内涵界定
2.1“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
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操作为主,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汤百智等2006)。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但它并非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实践教学组织建立在专业能力与方法能力基础之上,着力培养学生在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组织方面,多数学者仍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逻辑,把理论教学视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实践教学只不过是充当学习理论知识的手段而已。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框架是一个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强调的是整体的教学行动与典型的职业行动的整合。”(蔡则祥2007)。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应从传统“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不仅仅定位于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上。长期以来,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理解是线性化,偏重于“硬实践”,即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内涵不仅包括“硬实践”,还包括“软实践”,即理论知识的运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等实践教学活动(蔡则祥2007)。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应突破单纯的技能训练层面,而是要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去理解。
2.2“职业能力”的内涵界定
“职业能力”所指的“职业”具有特定的含义,它直接对应的是与生产、技术、管理或服务密切相关的“职业”。这些“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能够胜任一定的职业任务,并能直接影响职业活动的效率。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可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根据“职业能力”的定义,我们就可以认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在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景之中,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包括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等的类化迁移,并得到发展与整合以后,才能真正形成和发展。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又称CBE)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外运用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理念逐步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的主导理论,并深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学领域。CBE理论下的教学模式正是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作为出发点、以能力为基础的模式。本文构建的职业能力为本位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借鉴CBE理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在确定目标时最大程度地反映职业对培养对象的要求,自始至终强调与职业有关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技能训练及其考核评价在模拟的职业情景中完成,从而能够体现CBE理论的精粹,使学生真正获得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并为谋生作好准备。
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3.1构建原理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和能力本位教育(CBE)理论的思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出发点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以专项能力确定教学模块(教学单元),以模拟职业情景创造学生训练、演习的环境,以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对应某一“职责”的综合能力为模块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也就是说,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是以就业市场调查为前提,以“职业能力分析表”为总目标,以对应职责的综合能力作为设置模拟职业情景和确定现场考核标准的依据并进行演习考核,以专项能力中的各技能或技术指标为教学着力点,从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实施模块式教学。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摈弃原有的“把理论教学视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的理念。同时,也并非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割裂开来,而是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核心,理论教学贯穿其中,围绕实践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
3.2基本框架
企业在经营中会遇到四大财务问题:投资问题、筹资问题、日常经营与管理问题、利润分配问题。围绕着这几个主要的财务问题进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就构成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因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务性,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其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成为各高职财会类相关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既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仅对财务管理这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作探讨,作为一门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其实践教学应作为教学的主导部分,而不是理论教学的依附。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中流程描述如下:根据市场调研设置专业后,要组织专业工作分析会,分析专业领域内都做哪些工作,形成“职业能力分析表”,确立实践专业针对就业的若干职责,对应每一职责就有一个综合能力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表”为基础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确定综合能力包括哪些专项能力,对应每一综合能力就有一个组成此综合能力的各专项能力,由专业工作职责对应综合职业能力开发课程;专项能力再划分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友包含具体的技能或技术指标,确定专项能力有哪些具体的技能或技术指标组成,对应每一专项能力就有一个组成此专项能力的技能或技术指标。财务管理职责(课程)的综合能力中的专项能力(实践教学模块)包括:(1)投资管理;(2)筹资管理;(3)日常资金营运管理;(4)利润分配管理。需要说明的是图中虚线部分非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3.3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根据实践教学模块所需完成的工作划分典型工作任务,再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具备的具体职业能力.以此确定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的四大教学模块中,投资管理包括项目投资与证券投资,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证券股价”和“证券投资收益率计算”等;筹资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筹资需求量预测”,“筹资渠道的选择”,“筹资方式的选择”,“资金成本计算”,“筹资风险的衡量”,“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等;日常资金营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包括“现金持有量控制”,“信用政策的制定”,“存货控制”等;利润分配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利润分配政策的制定”等。每一模块贯穿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2)按各实践教学任务设置模拟的职业情景。
模拟的职业情景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理想的教学环境是真实的职业情景,很显然,现阶段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设置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景,让学生训练。创设模拟职业情景可参照ERP企业管理沙盘,借鉴企业实际经营案例,多媒体虚拟现实,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等。教师可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幻灯片、录音、录像、投影仪、投影片、VCD等手段进行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财务管理职业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财务管理环境中,体验财务管理的实际运用。
(3)实践教学中技能演练与理论知识的安排。
要完成每一典型工作任务都需要具备一些具体的职业能力,而财务管理的这些职业能力与许多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相比较而言,更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因此,实践教学中穿插必要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知识的安排过程中涉及到把握度的问题,高职特点强调以理论“够用”为度。以“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教学为例,在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财务可行性分析,其技能要求与理论支撑内容见表1。
教学过程中不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人为划分其比例,目前大多教学模式都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写进教学计划中,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应该把理论知识的讲授看成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是为了保证高职学生更好的掌握职业技能,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都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
(4)评价考核。
日常教学以专项能力为目标,以组成各专项能力的各技能或技术指标为教学着力点。而评价考核则是在模拟职业情景中,针对综合能力按量化方式进行,次序为单项技能指标(三级指标)的评价考核工作任务(二级指标)的评价考核专项能力(一级指标)的评价考核综合能力的评价考核。在各综合能力评价考核完成以后,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钻研精神、务实精神等诸方面跟踪。然后综合评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出学生职业能力的成绩档次及其总体描述,最后记入学生档案(见表2)。
以筹资管理模块为例说明,见表3。
4实际应用中尚需解决和完善的几个问题
4.1实践教学的载体问题――校企合作?校办企业?行业办学?
前文提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模式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理想的教学环境是真实的职业情景,这实际上就是对实践教学理想的载体的要求。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建实训室,购置实训设备和实训软件,力求营造出仿真的模拟职业情景。但是无论如何仿真,和真实的职业情景终究存在差距。2014年6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可以看出,国家鼓励社会办学,行业办学,企业办学,促进产教融和,努力发展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等方式的职业教育,在制度层面上,真实的职业情景的实践教学将成为可能。
解决实践教学的载体问题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新机制。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模式。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在市场需求调研、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高职院校则要主动关注企业用人需求变化,根据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和知识技能结构,确定培养规模。只要校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合作企业就能够提供场所承担更多的实践教学任务。二是设立校办实体企业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这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三是行业办学的院校,可以要求所处行业提供实践教学的真实的职业情景。
4.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实践教学模式的保证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作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首先是一个职业实践者,传统意义的教师将面临新的挑战。首先,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科单一,实践能力较欠缺,难以应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导致教师对学生进行以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在指导上的困难,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无法达到综合化与实践化,对学生的指导则会显得苍白无力。其次,现在处于知识更新较快的时代,一项职业能力不断有新的内容补充,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上,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知识授受模式,形成以实践促认知的新思维,又要求教师走出校门去参与社会实践获得实践体验,重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做法上,学院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在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实习。再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更强调教师之间合作意识。一种职业能力往往有多项具体技能综合构成,甚至一项技能又拆分更多细微的技能,例如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技能,可拆分为点钞、小键盘录入、翻打传票、客户存取款业务处理,还包括礼仪,顾客沟通等,这就要求同一课程的教学需要多位教师的合作。
师资队伍的建设的另一个途径是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这一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高水平的能工巧匠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因自身工作原因不愿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其次是薪酬没有吸引力。
4.3完善与实践教学模式配套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管理和评价工作
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大致包括:实践教学模式的规划与论证,实施过程中的动态控制,后期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三方面。(1)实践教学模式的规划与论证。首先根据本校实际教学情况,教学资源以及财务管理教学实践活动的运行情况,对实践教学现状做出有效的评价,作为实践教学模式的规划与论证的依据;其次,从实践教学目标出发,论证实践教学模式是否能确保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掌握其从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即要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与将来职业工作相适应;再次,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以及建立各项规章制度。(2)实施过程中的动态控制。加强过程控制是保证实践环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所需资源的是否保证;实践教学环境的设计;实践教学过程是否能有效地监督管理。(3)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确定,各指标权重的赋值以及评价主体与客体选择等。
4.4实践教学模式本身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
许多传统职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快速变化,不少技术更新加快,更新周期缩短,作为实践教学基础的职业能力分析不是一成不变,而要反复进行,对已经制定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也要经常修改,及时调整和完善。在内容上,要根据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综合职业能力、个人素质的新需求,扩大职业能力分析的范围。不仅分析专业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能力,例如分析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不仅分析职业能力还要分析个人素质。在分析方法上,在单一职业、单一专业的能力分析完成后,要向职业群的分析、相关专业群的能力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化。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实践教学模式本身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地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6).
[2]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2.
[3]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部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4]陈素琴,卢新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2015,(25).
[5]蔡则祥,刘海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几个角度[C].中国大学教学年会,2007,(3).
[6]张惠忠.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会计之友,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