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30-01
一、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生活环境不佳
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农村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太忙成为家长不能参与农村家校合作教育的首位因素。
(二)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加上不善于与人沟通,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少之又少,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仅能满足子女物质的要求,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将子女的一切培养都推给学校等等。
(三)农村家长观念落后
现今农村“读书无用论”等旧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生活较为窘迫的家庭,送子女上学的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是,在子女还未成为劳动力之前让其有个去处。只要子女年纪稍长,就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同时,农村养儿防老、生女赔钱等旧观念依旧盛行,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落后的观念使许多家长无法同时顾及子女的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问题。
(四)教育评价机制单一
农村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五)教师待遇差负担重
目前农村教师的负担普遍过重,大班教学或一师多班的现象屡见不鲜。常规的教学之外,无休止的检查、评估、竞赛以及所谓的继续教育,也令教师不堪重负。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教学业务之余,能够花费于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甚至会导致有部分教师在负担重压之下,从而对农村家校合作没有兴致和热情,消极怠工。
(六)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
基于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农村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可惜这些目前都缺位,因此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农村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而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农村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农村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村农村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村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家校合作的效率。
(二)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
提高家长素质是有效落实农村家校合作工作的关键。兴办家长学校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和途径。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农村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以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三)建立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农村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农村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教育委员会、家长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农村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四)切实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篇2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人们重视。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不同等的,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零边缘。为了让农村小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开展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与指引,进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不可缺失的一节,家校在重视应试教育时,也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不受重视
虽然国家在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偏远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家庭和学校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健康。在家长的心理里普遍认为孩子有问题、有“病”了才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从心理里是不接受的,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并且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面临着升学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导向,学校的课程以考试科目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形同虚设,再加上教育部门领导心理健康意识的淡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多数情况下都只是表面功夫。
2、缺乏专业人士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是一门对各方面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专业素养要求极为严格,它要求从教者必须拥有完整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被外面认可的职业感。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要求恰恰是达不到的,农村学校几乎是没有心理教育师,通常都是由其他任课教师担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很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被忽视掉的、不存在的学科。即使该校有一名专业的心理教育师,但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他也是缺乏相应专业的知识理论和工作经验,面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数众多,层次不等,他也束手无策,面临困境,并且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更有待完善。
3、内容单一
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心理问题预防、环境教育、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心理疾病干预和支持、健全人格促进等,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交流、社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但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参与学校、社区协作意识的薄弱,使合作的内容受到了极大限制。学生所能学到心理健康知识更加有限,更不用说实际运用和去解决心理问题。
4、教育方式不正确
目前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普通科目是一样的,任课教师只是对本照宣,用填鸭式的方式把心理健康知识灌输给学生,走个过场,让学生知道一下就行了,完全违背了心理教学的理念和宗旨,没有把心理知识真正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彻底的了解心理知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对其促进学生的素质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况且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上,没有足够的耐心,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基本上是草草了事,未能以正确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更可悲的是学生处于青春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学生的心理更加复杂,更加叛逆,而教师并不理解学生目前的状况,未能及时应对,从而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因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的。
5、没有统一领导机构,缺乏监督指导。
美国的中小学都建立了严密的家、校合作组织,如早期学习项目组织、家庭与学校同在项目组织等。我国虽然建立了家校合作组织,例如家长会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当活动结束后,家庭就与学校彻底的失去了联系,家长不能有效参与进来,更不要协助学校开展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了。社区也没有发挥其相应的作用,只是形同摆设,没有与学校、家庭紧密合作,相互配合。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
1、家庭因素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家长的素质普遍偏低,对学校的工作基本上是不理解、不支持,他们只知道教育孩子是学校的本分,是学校的责任,他们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其他的一概不论,只要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他们不是打就是骂,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为了生活,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学生普遍与爷爷奶奶居住,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教育辅导的责任,同时又因为其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在农村地区依然是以考试教育为主,面临升学的压力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学校不得不把考试科目归为重点,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其心理问题,只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这是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织机构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不合理等一系列因素加剧了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再加上教育部门重视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视心理教师培训;重视教学技能的提高,轻视育人技巧的攀升;重视教师业绩的考核,轻视教师心理的健康,未能及时培养大量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以其专业的知识技能来给学生开导心理问题,从而造就学生心理问题加深。
3、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难以有效的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影响。同时,小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在家庭、社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因素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成绩尤为关注,教师之间的比较,家长之间的攀比,都以成绩为依据来判断学生的将来是否有前途,从而忽视掉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业压力与日俱增,对其心理产生压力,一旦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学生的心理就会扭曲。再加上小学生正处于懵懂时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社会中的陈规陋俗,格调低下的影视镜头、街头书刊、成人用品、儿童不宜等社会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使心理防线脆弱的学生失去平衡,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三、改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合作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对其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着至关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引起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家庭要改变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不以成绩论孩子。把孩子放在首位,以孩子为本,关注其发展。而不是以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教育观念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不要再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要与学校共同努力,帮助其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与其他科目同等的地位中去。不在只注重学生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学中,当做常规的教学手段去做,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心理历程的变化,对其对症下药,解决疑难杂症。
2、建立家校联合机制,多种合作形式
一是学校要健全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学生家长选出代表参加家长委员会,与学校领导面对面交流,商讨学生事宜,协作学校管理好学生,给学校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持,与学校多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设立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师走访日。学校要确定学校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生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家长切身体会学生的感受。学校还要邀请相关的心理教育专家给家长讲解心理教育理念,帮助家长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要确定教师走访日,定期开展教师走访活动,深入学生家长,与家长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思想变化,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给家长。对于家长那些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耐心地、悉心地的劝导。教师与家长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借助QQ、微信等软件,建立家校交流平台。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科技日益更新,学校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借助QQ、微信等热度高的交流软件,建立班级家长群,家校交流群等。在群里与家长畅所欲言,交流教育心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并邀请家长为学校的教育献言献策,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
3、加强学校和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目前而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课堂授识、讲座两种形式,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只是表面,无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学校、家庭、社区是三种不同的资源,三方资源要综合、相互合作。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协助,社区支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话剧表演、文艺演出等开导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设立心理图书室供学生借阅,学习初浅心理知识;设立心理咨询室,社区安排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进校园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交流。
4、建立组织机构,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篇3
护理专业学校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可行性存在问题急重症专科护士是指在护理的急重症专科领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专门从事该专业护理的临床护士。
1急重症专科护士岗位需求分析
1.1重症监护专科护士
参调的30家医院中重症科共有411张床位,重症科在编护理人员176人,编外护理人员308人。按照卫生部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应为2~3U1,按此标准我省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为1.2U1,远远达不到标准。从重症专科护士未来3~5年规划需求的调查表中得知,未来3~5年医院对重症专科护士的需求量为399~955人。
1.2急诊专科护士
30家医院中急诊科有480张床位,急诊科在编护理人员有280人,编外护理人员有398人。其专科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为1.4U1,其中,三年资以下护士为178人,占26%,由此看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人员及结构均不达标。从急诊专科护士未来3~5年规划需求的调查表中得知,未来3~5年医院对急诊专科护士的需求量为600~1000人。
2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模式
2.1培养对象
参调的30家医院中,共发放调研问卷表700份,收回658份,有效问卷649份,调研表中涉及的培养对象包括护理专业中职学生、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高考录取的护理专科学生及护理本科学生,其中,选择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占82%,其原因为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在中职阶段便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及临床实习锻炼,在高职阶段进行专科护士培养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临床技能方面以及职业素养认知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2.2培养目标
面向专科护理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急重症监护护理的专科护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急重症专科护理职业工作中按职业要求承担护理职业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和变化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急重症护理,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2.3人才培养规格
2.3.1职业素质标准
具有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能独立完成急重症岗位工作;具有人文关怀精神,遵守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与同事互助合作,在护理团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分析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
2.3.2专业知识标准及能力标准
掌握急重症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掌握急重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监护技术及护理操作技术;掌握急重症各种抢救设备、物品、药品的应用和管理;掌握急重症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2.4课程结构及教学进度安排
2.4.1教学时间安排
3年共计131周。第1学期教学周为16周,入学教育及军训2周,考核2周。第2、3、6学期各为20周,其中教学18周,考核2周。第4~5学期学生进行临床实习50周。
2.4.2课程模块设置
课程模块设置由5个模块构成U基本素质(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实践模块(毕业实习与技能实习)模块以及职业拓展模块(选修课程)。职业拓展模块包括选修课和讲座。
第1、2、3学期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理实一体的学习;第4、5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临床实习任务,重点在急重症专科护理岗位进行临床实践,突出培养专科护理技能;第6学期完成急重症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夯实和技能的提升,突出现代急重症专科护理技能人才的培养。
3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存在问题
3.1教材建设及校内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需求
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在第4、5、6学期尤为重要,第4、5学期院校共建的实纲及校外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需求,但第6学期学生需完成急重症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夯实和技能的提升,这就需要有符合现代化急重症发展的教材及实训建设作为保障,目前,我校为了使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符合临床需求,仅和医院急重症护理专家共同开发校本教材1本,这远远不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需求,而实训设备数量及实训工位数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3.2师资力量薄弱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急重症专科护理人员较少,尤其缺乏有资格认定的临床护理专家,大多临床带教老师又没有经过规范化培养,而学校老师高学历的基本上是医生,实训员的学历结构大部分是中专或大专,有的甚至没经过临床锻炼,来自临床的实训老师也未必来自于急重症专科,加之现在临床工作繁重,学校要聘请有经验、有资格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
3.3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有限
目前,我国开展的专科护士培训的专科有:糖尿病专科护士、老年专科护士、急重症专科护士、手术室专科护士、肿瘤专科护士、介入专科护士、器官移植专科护士、新生儿专科护士、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等,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专科护士培养的教材及实训条件有限,导致学校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严重受到限制。
3.4尚无统一完善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体系
临床上从2002年开始专科护士培训,但尚未形成统一、完善、规范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体系,而学校尚开始尝试进行专科护士培养,故学校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资格认证更有待等到认可及完善。
参考文献:
[1]麻春英,李萍,裴丽萍.专科护士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9):1286-1288.
[2]先琼,曾继红,李晓玲.香港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9):58.
篇4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家长 合作 对策
家庭和班级是初中教学最为基本的单元,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领导者以及家长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二者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合作,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效应,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强初中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初中班主任和家长之间需建立一种合作依存的关系。与传统家校合作关系相比,如今的家校合作关系又有了新的趋势,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责任逐步转为共同承担。传统的初中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之间不注重协调合作,各自在学校和家庭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将责任分开承担。由于责任分开使得两者形不成合力,彼此之间存着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共同责任”要求双方转变彼此的行为和态度,更加注重协调和沟通,互相交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及时就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家庭教育逐渐向学校延伸。共同责任效果虽好,但是其前提是要将家庭教育向学校延伸。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家长对学校教育难以企及,使得家校合作关系还处于较为传统的阶段。但是与过去相比,传统的模式与现代家校合作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3.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关系由对立向合作主辅关系转变。学校和家长、班主任和家长存在的对立问题一直是困扰家校合作的障碍。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主辅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应让学校和家长对立或是隔绝起来。只有两者在各自的教育范围内都发挥作用,才能做到相得益彰。
二、初中班主任和家长合作存在的问题
1.合作中存在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在家校合作方面,存在着互相推诿各自责任的现象。班主任认为家长应该在教育孩子当中肩负更多的义务,而家长则认为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班主任应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负责,使得双方失调。面对此种情况,著名教育学家旁忆华认为,家校之间不应是一种“合作”,而应是“分工”,唯有公开明确,责任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双方的能量。
2.缺乏足够的合作意识,责权意识不清。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缺乏足够的责权意识,其必然不可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当中。对于班主任来说,最大的苦恼莫过于家长不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当中,自孩子入学就将所有的教育责任推给班主任。对比于国外初级教育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行政,在我国,因部分家长自认为素质低下,无法跟上时代的教育理念,没有能力与学校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使得家长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的往往是被动的角色。
3.合作双方投入不足。因生活压力较大,使得家长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和班主任探讨孩子教育问题。而同时初中班主任一般都较为年轻,往往除了教学任务之后还有其他诸如照顾老人、恋爱、照顾孩子之类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家校合作关系当中。
4.家校合作制度不健全。鉴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以升学率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习之后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则被认为是额外的工作。据国家教育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学生种族、性别、社会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家长参与教育的程度对学生的辍学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三、促进初中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方法
1.明确家长责权意识,激发参与热情。由于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定位不清,使得其无法与学校形成合力,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不到位,导致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从属,延续学校的教育形式、思维和形式,不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
2.明确均等地位,营造合作氛围。为了使家校合作顺利进行,需明确初中班主任和家长的义务和责任,营造出一种共同承担责任的合作氛围。合作中,双方共同承担责任,不以任何一方为中心,使得双方的作用相辅相成,同时家长也要时刻注重提升自身的素质,努力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当中。
3.建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仅仅依靠双方的热情是不可能把合作的关系持续下去的,因此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此种关系能够长远地持续下去。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仿真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和模拟的场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是围绕着旅游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而设立的系统技能训练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比,校外实训基地因更能提供系统的技能训练环境,其地位和作用更让人关注。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场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满足专业技能所必须的施展才华的场所,又能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活力,为旅游企业解决劳动力短缺以及技术管理上的困难,便于旅游企业发现和选拔人才。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发展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便于学校和旅游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实训教学的计划能顺利开展,保证实训教学的规范化。多年来,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是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向前发展的羁绊,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学校在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发展和维护上存在问题
1.学校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
学校从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的教学目的和责任出发,多在努力地通过多种途径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例如大多酒店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酒店实习必须达半年以上,为了满足酒店和学生的要求,有的学校特意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四年级上学期本应一个学期上完的课程安排半学期上完。但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要走出象牙塔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多,特别是需要投入的经费多,投入的精力多,这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使得实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
2.学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没有计划,缺乏梯度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既要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又要掌握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运作规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在这些旅游企事业单位,因此,考虑到学生实践知识的掌握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四星、五星级饭店中都有实训基地。但很多院校对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实训I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的实训基地,缺乏计划,考虑不周,他们大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设置实训基地,有的与旅行社联络多,相应的旅行社实训基地就多一些,如果与饭店联络多,饭店的实训基地可能就有好几个。而且只要能和这些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不管他是规模大的旅行社还是小旅行社,还是五星级的饭店还是三星级饭店,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和多方面实践能力锻炼的需求,造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严重缺乏梯度。
3.学校对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充分利用和维护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用和维护历来是校方实习环节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难题,因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虽然建立起一些实训基地,但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需要一两家旅行社或饭店、景区,其他的实训单位因院校长时间没有与他们联系,没有花时间和精力、经费去维护,自然也就缺乏热情没有音信了。
(二)旅游企业在为学生实习安排上存在问题
1.积极性不高
实训单位接受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到单位实习,实训单位既要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大学生,也会影响到单位原有的工作流程的安排。一些实习单位虽然出于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或出于个人感情接收了学生实习,但仅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来应付,安排学生打打杂或干晾着,一两个月下来学生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2.实训安排的空间不够
虽然学校在选定实训单位时,与实训单位签订了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训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实训单位的场所、规模发生了变化,限于办公条件的限制,留给实习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一些企业虽然理解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他们不敢放手让大学生在一些重要的岗位实习工作,害怕打扰他们既有的管理秩序和工作流程,而且担心商业秘密被泄露等原因,造成学生实习的空间很有限。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存在问题
教师应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承担着指导教学实习的重任,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旅游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学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要求有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实践经历,对所教内容十分熟悉。但考察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甚至部分教师的学术背景是非旅游和管理专业者。当他们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很欠缺的情况下,当然无法圆满地担当起实训基地建设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任,也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学校提高认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校要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上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先考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努力培养出符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应超越我国传统的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固定僵化模式,推出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所占的比例。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学时分配上,课堂教学和操作实习各占一半,所有实习实践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有了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才能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真正下功夫,很多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二)实施校企合作,建立诚信合作和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这种合作的模式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指导学生顺利掌握操作技巧;企业为学校提供对学生的需求信息,使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委派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把行业中的新发
展、新业态、新问题带进课程中。当然校企合作是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进行,学校如果一味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训条件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是无法长久下去。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为旅游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规划、市场调查、员工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使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要真正做到双赢、共同发展,还需建立良好的信誉与协调机制。首先旅游院校要与选定的实训基地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具体要涉及到事项安排及实训教学的目标,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满足实习要求的条件,为学生提供的实习生活补助等内容,双方都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其次旅游院校要与实训基地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虽然签订了双方合作的协议,但一旦双方人员变动、旅游企业转制等情况出现,就很难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稳定,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双赢的利益协调机制。例如可以建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共同组成董事会的联合办学机制,董事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等问题做出决策,使教产结合实现更为实质性的合作,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可以建立政府层面的学校企业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调控促进校企合作、教产结合。
(三)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队伍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实习能进行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老师应做到: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博览群书,积累知识,特别是对所授课程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要融会贯通,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计和运行能力;二是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旅游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职业性等特性,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和学习的亲身经历,教师很难在教学实践环节给学生以具体的启发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实训基地会选派有实践经验、技术过硬的员工作为学生实习时的指导教师,但如果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旅游企业完全缺乏感性认识,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会直接影响学生上岗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清德,旅游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旅游学刊,2003(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
篇6
关键词:班级家书家校合作三位一体回音壁沟通
一、引言
随着社会急速发展,无论是教师或家长都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生活节奏在高速运转中,双方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给家校有效沟通带来严峻考验。一方面,学校普遍采用的家访、家长会、电话、校讯通平台等沟通手段,明显受空间、时间和对象制约,缺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深入性;另一方面,家长教育孩子、陪伴孩子的时间逐渐减少,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往往是通过几个电话和考试成绩,由此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想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了解每个孩子是关键,这就需要通过家校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班级家书的出现,契合时展,弥补了家校双方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沟通缺口,并能与传统家校合作方式形成互补,建立起现代家校沟通新路径。
二、传统家校沟通方式难适应新时期需要
家访、家长会、电话、校讯通平台等交流方式的出现,使家校合作教育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但也仅此而已,这些方式是拉近了家校合作关系,却始终不淡不咸,难有深入突破。可以断定,随着现代社会结构快速转变,家校沟通交流与合作进入了“瓶颈期”,那么,到底受什么因素制约呢?
第一,教师时间不允许。白天在学校事情繁多,晚上在家备课和学习,实际可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时间少。
第二,现在大部分家长都是上班族,能归他们自由支配时间少,关注孩子精力不足,主动联系老师的更少。
第三,作为家校沟通重要手段——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学校、孩子的重要途径。不过,家长会最大功用更多是阶段性学结,况且基本是一学期开一两次,时间短内容多,远达不到家校沟通真正目的。
第四,很多家长喜欢使用电话询问孩子情况,有利亦有弊,好处是方便、快捷;不妥的是,在电话里往往只能长话短说、客气话多、分量话少,沟通效率欠缺。
笔者在家访、家长会、电话、校讯通平台等交流方式基础上,深入探索了书信——班级家书这一家校交流新方式,其间所取得的成效使笔者坚信,这是打开家校合作瓶颈大门的金钥匙。
三、班级家书构建“三位一体”新型沟通合作模式
传统家校沟通模式主要是“教师+家长”,教育的主体学生往往被排除在外,其弊端显而易见。班级家书目的就是通过书信工具,把这三方联结在一起,重新构建三方沟通合作途径,不是简单的“教师+家长”双簧戏,而是“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新型沟通合作模式,如下图:
(一)班级家书的概念
班级家书即教师写给学生、家长的信,摒弃古老书信格式,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既有教师去信,又有家长或孩子回复的初级层次;二是教师、家长、孩子全面沟通后,达成教师、家长满意和学生接受的个性教育方式为高级层次。
班级家书每月一期,应首先确定每期主题,如“交流、分享、合作”、“关注心理成长,走进心灵世界”、“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其次,遵守环节设置为主题服务的原则,在保留重点、核心环节基础上,其他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安排,加以创新。以下六大基本环节仅供参考:
1 卷首寄语:用温馨言语,拉近与家长距离,打下交心基础。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总结性和前瞻性。
2 校园动态:总结一个月来的校级较重要的各项活动,写明活动时间、内容,突出本班参加情况。让每一位家长能更进一步了解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孩子的方式,真正达到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孩子的目标。(家长了解学校)
3 班级动态:班集体作为学生每天共同生活、学习的基层组织,家长通过了解孩子所在班级集体开展的各项活动、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等,能够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生理各方面发展有全面认识。(家长了解班级)
4 亮点表扬:将班上好人好事、孩子所获得的荣誉、奖励列举表扬,让先进典范起到引导、激励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营造集体荣誉感。每月可根据班级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小标题,如“国学传唱之星”、“创作之星”、“书法之星”、“荣誉盘点”、“最美心灵”等,挖掘每个孩子闪光点,让表扬代替批评。(家长了解孩子的点滴进步)
5 家校携手:反映学生共性问题,如迟到、作业漏写等,不出现真实姓名,教师提出建议并与家长单独沟通;提示家长和孩子在生活方面需要注重的问题,如防寒防暑防火等,重在提出需要家长加强或配合的地方;还可以和家长分享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心得、经验,或总结回复上个月家长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家校初步合作)
6 回音壁:回音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设计一页,家长读完信后写给班主任的反馈信称为“家长回音壁”;一种是学生把读完信的感想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想对老师说的话写给老师。这部分为班级家书核心环节。(情况反馈及时,实现有效家校沟通)
班级家书的基本实施步骤:
(1)教师向科任老师、班干部了解和总结班级情况,并根据上期班级家书实施情况重点制作“家校携手”、“家教智囊”、“回音壁”环节,完成写作任务。
(2)统一印刷,由学生带给家长。学生、家长回信。
(3)教师整理书信,及时处理学生、家长难题;向学生、家长回信,适当转达双方心声;探讨学习、教育方法及班级管理等。(针对个体)
(4)学生、家长的共性问题,有借鉴意义的沟通案例等放在下期班级家书中。(针对集体)
篇7
关键词: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一、前言
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是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类技术创新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投资研发等系列活动,使科研、产品、市场三者之间可以良性循环,以此推动科技技术融合发展的创新体系,沈阳市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设长新型城市的工作部署的过程中,积极建设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目前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果
(一)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聚合
沈阳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建立“请进来、走出去”“院校行,企业行”等定期式的互访机制,积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技术合作平台,例如2014年沈阳市在调动近500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深入近100家企业和近30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近200项技术问题,将近百项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而且开发出近70项新产品,对近700项新技术进行了推广[1]。另外,沈阳积极建设以技术联盟、示范基地等为主要形式的产学研机制,仅2015年形成创新联盟24家、创新技术平台近400个,合作示范基地26家,共吸引58家高校、近40家科研院所和近500家企业参与产学研建设,为企业上下游产品创新,形成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等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沈阳政府为推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颁布了《沈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这均推动了各类科技资源在沈阳高新技术产业的聚合[2]。
(二)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合作
沈阳市在创新合作模式、开拓合作载体,将产学研合作做大做深做事,集聚更多资源为沈阳市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思路下,以政府为推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内容,积极进行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使政府对相关科技创新的投入、企业对其投入等均大幅提升,强化了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2011年沈阳东北制药集团公司就投入科技资金8648万元,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7项,合作项目总合同额2142万元,当年项目即可创造近15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3]。
(三)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是沈阳“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建设的过程中东北老工业相关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例如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在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和中科院原子能所等多家院校、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后,其科技成果得到快速的转化,大量关键技术性问题得到解决,使新产品收入占年销售总收入的6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动力。
三、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途径
虽然现阶段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问题,需要针对性的优化。
(一)外部环境未得到全面优化
首先,沈阳市现阶段虽然形成了推动产学研创新体系构建的相关政策,但针对其具体落实的引导政策相对较少,相关的管理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校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未通过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的规范,我国在此方面规定的《专利法》等法规,受沈阳市地域性的影响,可操作性受到冲击,所以沈阳市应加大针对产学研创新体系具体落实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和行为制定全面有效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指导[4]。其次,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创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忽视相关的风险分析、市场调研、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创新体系成果的转化和相关合作的开展,所以沈阳市应在推动产学研体系建设的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对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进行引导或政策扶持。再次,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使相关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沈阳市应结合产学研创新体系的实际需要加大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
(二)未形成全面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产学研创新体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合作的利益或风险逐渐显现的情况下,产学研的相关主体往往会针对利益分配、成果归属权、知识产权等方面产生矛盾,所以应积极建设利益分配机制,但目前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并未形成统一应用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产学研相关主体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而且缺失有效的解决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产学研相关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积极性,所以沈阳市应结合自身在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积累的经验,积极构建利益分配机制,在推动相关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的同时,保证研究成果的顺利转化和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
(三)财政投入不足、投资风险存在
虽然今年来沈阳市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多,但产学研资金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自主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企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而且产学研自身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通过企业融资方式的资金筹集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我国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使投资风险问题更加严重,所以现阶段国家应加大区域性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弥补地方政府在政府投资方面的缺陷,而且要加大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推动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深化发展。
(四)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
企业作为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主体,其在参与产学研创新的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在市场动态掌握、现有技术应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其创新体系的缺失、先进技术和理论的不足,导致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相比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明显的弱势,这导致其对创新研究的投入不断缩减,创新能力进一步削弱,甚至陷入恶性循环。而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在技术创新方面优势明显,但其对具体的市场需求了解相对较少,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难以对应,所以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在建设产学研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结合企业需求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方向进行引导。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沈阳市已经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对城市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问题,需要针对性的改善,这是沈阳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具体表现,应用发展的视角看待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注:2016沈阳社科联项目
参考文献:
[1] 胡冬雪,陈强.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2:154-174.
[2] 胡雪婷.高新技术产业资讯[J].硅谷,2013,16:8-35.
篇8
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体,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计划安排,我和科协的同志们深入我县轴承企业,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对轴承产业中创新平台建设及创新力量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发展现状
轴承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增多。我县轴承企业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研发中心9家,分别为县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滚动轴承研发中心、轴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市科协加强联系,拟建立高端精密轴承协同创新中心。发挥省轴承研究院平台作用,延伸企业服务范围,利用与科技大学、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轴承有限公司合作优势,开展“产、学、研、用”综合服务,推动轴承产业上档升级。轴承研究院组织科技大学和高级技工学校部分教授、实习研究生及轴研院员工对8家企业进行了生产技术指导,提升了10家企业的工艺图纸设计,对15家企业进行标准件的周期检测,为20家企业的轴承磨工工艺和装配检查工工艺进行了提升培训,;为县城40多家轴承企业进行了计量检查培训,培训技术人员523名。定期聘请中国轴承工业协会何加群教授组织开展系列技术讲座,邀请讲师举办了专题技术讲座。
科技创新力量日趋强大。轴承、轴承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三等奖,诚为轴承引进100多台智能机床进行技术改造。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耐磨损超高速精密圆柱滚子轴承研制”项目获得201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部分轴承企业通过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制和开发了一些市场对路且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少数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没有通过省级认定。
二、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许多轴承企业负责人对企业技术创新必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轻技术创新的现象。
2、创新性人才缺乏。人才总数偏少,高层次研发人员更少,对企业技术创新难以支撑。本来县级就很难吸引人才,加上我县大多数轴承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提供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设备及研发环境,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导致引进人才难。
三、推进轴承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继续开展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加快推进、、、、等规模以上轴承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完善认定标准和流程,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要求,支持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力争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轴承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以上。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新形势;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74-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联合培养人才,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山东理工大学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多种,山东理工大学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采用本科工程型和硕士工程型两段制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本科工程型培养模式是四年制本科,“3+1”模式,即在校学习三年,在企业参加实训和毕业设计累计一年;硕士工程型培养模式为两年制全日制工程硕士,“1+1”模式,即学生本科毕业后,通过保送或考试攻读工程硕士,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一年,同时完成硕士论文。2010年山东理工大学与鲁泰纺织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成立鲁泰学院,共同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模式解决了学校缺少实际操作项目和设备的问题,同时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人才,做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还有其他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指学生在校期间,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通过合理安排去企业参加实训,进行技能提升训练。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可以使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为企业节省岗前培训环节。
(二)“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招收的学生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参与程度深,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是一种产学合作的高层次形式。
(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引进企业”模式是将企业引进学校之后,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学校内,从而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四)“校企互动”合作模式
“校企互动”合作模式,是指校企双方互聘,由企业指派优秀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备等,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通过这种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技能训练,同时提高了员工素质,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还为学校解决了实习材料费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校企合作的模式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多,应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的合作,合作不局限于一家企业,也不局限于一种形式。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校企合作目前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体来说,还需要深化合作理论、更新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完善与严格合作保障机制。
首先,校企合作政策力度不够。自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以来,在各方利益均等的条件下,各级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支持和鼓励。但从总体看,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很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之间缺少整体联系:校企合作不仅涉及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还涉及财政、税务、企业管理等部门,但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政策都不具备系统性,较为零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政策的落实;二是政策需有严格性:政策的标准很难确定,比如奖励、惩罚的标准难以界定;三是政策的执行遇到问题:政策的执行者学校和企业受各自利益的限制,执行效果欠佳,在执行时也缺乏相应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缺少协调与监督[1]。这些都导致校企合作政策效度不高。
其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许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或实习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没有把校企深度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企业注重的是短期效益,对校企合作没有刚性需求。目前的校企合作一般是由学校组织,企业只是配合学校的工作,出现校“热”企“冷”的局面。另外,企业无法或很少按照自己的人才需求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教育教学管理缺乏主体性,这使企业难以形成市场主体意识。校企双方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很难形成稳定和长效的合作机制。
最后,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目前,从山东理工大学来看,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在学期之初与学校签订一份协议,然后定期将个人情况向辅导员汇报。但是涉及一些学校的教学环节,比如毕业设计,教师找学生有时就很困难,导致某些环节无法正常进行。对于企业来说,不愿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与正常的企业员工有所不同,给管理带来了麻烦[2]。校企双方交流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管理处于疏散状态,有了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总体来说,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建议
(一)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
一是将校企合作政策系统化:校企合作政策应符合教育、企业、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发展需求,经过系统分析,确定政策框架,进行设计;二是将政策法制化:通过立法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通过对企业有利的政策导向以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约束各方行为,维护共同利益,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将政策规范化:设立各级校企合作监督与评价机构,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校企合作的政策进行调整,并对合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价[3]。总之,政策是从宏观方面促进校企合作的推动因素之一。因此,政策的着眼点就在于形成一种调和学校与企业、教育与经济的规范体制。这就需要政策具有层次性、稳定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从学校方来说,应转变观念,从“多赢”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上的变革,达到国家、企业、学生、学校等皆赢的目的。在明确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比如山东理工大学实行的是“3+1”合作模式,最后一年在企业中锻炼,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将专业重要课程调整在前六个学期完成,第七学期为几门应用型选修课,最后一个学期为毕业设计,这样,在外实习学生的学习不会受到影响;其次可选派学校教师去企业锻炼, 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既提高了授课的理解性,又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最后可根据企业的要求,学校进行相关教学方面的调整,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又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企业的主体意识。从企业方来说,应引导其认识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益处,通过与学校共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能更好地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最终提高其效益。总之,学校和企业需密切配合,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体,才能达到校企双赢。
(三)对校企合作中学生进行全程式教育管理
由于学生首次进入企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进入企业之前,学生大多满心斗志,这时应让学生明确进入企业实习的目的、意义及岗位要求和学校要求,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背景中去看待问题,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进入企业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渐渐消退,工作及现实中的问题逐渐出现,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在企业中安排专门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实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将情况反映给校方相关负责人,尤其是异常情况;在学生中安排两级或以上班长及组长等,对学生的实时情况进行汇总,报告给校方相关负责人,通过交流得到每位实习生的情况。在交流中,确定交流的频率,定期汇报,汇报不能流于形式,要采取措施掌握详细情况。对汇报的态度与结果制定一个奖惩方案,并且与学分挂钩,这样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企业方和校方相关负责人要切实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管理,起到良好的作用。实习完成后,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如毕业设计、总结报告等,结合企业的反馈,使学生从理性角度来认识顶岗实习,认清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积累经验。这样,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真正受益,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达到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合作是适应时展的对企业和高校双方都有益的重大举措。本文结合山东理工大学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核心问题,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与新模式,采取措施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着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2]李振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J].中国科技博览,2009,(24).
[3]郭新宝.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3-11-11
篇10
1.1各大就业要素的主体功能不健全
1.1.1政府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政府在跨区域就业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大学生下乡就业和中西部就业,但是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源头(根据市场需求对招生专业与人数调控方面)做的却不够。根据麦可思2013年就业报告,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毕业生中,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方面的数据分别为69%和62%,也就是说,有30%以上的学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脱节。按照专业来分,农学、法学、轻纺、食品、电子信息等专业的毕业生有接近50%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此外,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在扮演一些社团组织的角色。
1.1.2社团组织以企业管理咨询协会(简称企协)为例,全国各省的企协都很年轻,如广东企协成立于2006年,河南企协成立于2008年。其管理也不规范,如广东企协由广东经信委批准成立,受广东民政厅管理;河南企协由河南民政厅批准成立,受河南工信厅管理辖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局和省民政厅管理。企协的许多任务,包括市场就业需求调研、大学生就业培训等,往往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发包给高校或者企业,而不是通过企协这种专门组织来完成,因此工作效率不高,质量难以保证。
1.2传统就业体系以高校为中心的模式亟待改变在传统的大学生就业体系中,高校是就业体系的核心,学生、政府、社团组织直接与高校相关部门联系,而这4个部门很少与企业来往,学生也很难与政府和社团组织取得联系。这种模式不但增加了高校的负担,降低了高校的办学效率,也使学生与社会需求相隔离,是导致毕业生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
1.3校企合作缺乏动力机制,容易流于形式所谓的校企合作,从行为主体上看,并不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而是高校中的院、系与企业的合作;但是这两个合作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对等的,因为高校中的院、系并非法人单位。院、系与企业签订诸如实习、培训、科研等合同,必须经学校审批,所获得的合作成果归学校所有,院、系参与二次分配。有些高校的审批手续过于繁琐,以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校企合作项目合同需要学校法律顾问、部门负责人、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人、资产与后勤管理处负责人、财务处负责人、纪检处负责人、审计处负责人、学校校长或授权委托人签署明确意见。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院系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1.4社团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发挥目前,学术界对社团的理解仅限于高校内部的学生社团,多数学者主张由学校的学生组织牵头参与校企合作,王军主张在现有的学生组织之外成立专门用于就业实践的学生社团。钟燕茹主张把学生社团打造成“营利性社团”,设置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行政职务,其中董事长由教师兼任,总经理等由大学生兼任,对外开展经营活动。上述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着巨大的局限性。例如,所谓的“营利性社团”不是法人单位,无法越过学校的层层审批来开展工作。相应的,诸如企业管理咨询协会、民营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之类的社团,属于正规的社会法人组织,吸纳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乃至知名企业作为自己的会员单位,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会员会议或者校企合作会议,使大学生就业的各种有利要素在短时间内聚集,从而更快、更好地达成各种实习和就业合作协议。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体系的研究中,有待填补校外社团组织这一领域的空白。
1.5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机制尚未形成高等教育属于公共物品,市场本身无法根据自身的需求来提供大学生的供给,只有依赖政府和高等院校。因此,人才市场所出现的供求矛盾,主要是供给方的问题。如前所述,人才市场出现大量的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与政府部门未对高校的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进行及时调控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高校对这一问题也负相应的责任。高校在校内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申报方面,同样缺乏调研。有些调研工作委托给院、系来做,从而给那些专业人气不佳的院、系带来虚报的机会。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缩小和高校设置的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将会直接导致一些高校的传统专业生源枯竭,甚至会带来一批地方高校的生存危机。
1.6就业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的问题屡屡遭媒体曝光。如学生私自刻章“签就业协议”,甚至在网上购买就业协议。部分院、系以答辩、毕业证等为要挟,逼迫学生造假。这说明目前的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就业评价问题的源头,在于政府部门需要毕业生就业数据,来作为对高校实施专业调整、招生人数控制、就业评比和奖惩的依据。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质量是由消费者来评价的,并以消费者的购买量作为验证。那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应该由市场的人才需求主体———企事业单位来评价,但是企事业单位没有向政府反馈自己人才招聘的数据的义务。而且,即使有些数据反馈给了政府部门,如何进行数字处理和信息甄别,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于是政府部门就干脆将获取就业数据的任务发包给高校,由高校自己评价自己,从而为就业数据造假提供了体制的温床。总之,造成就业评价体系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和高校都不愿意亲临企业一线,进行人才供求调研,同时又缺乏一个可靠的中介评价机构来提供数据服务。
2创新驱动体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2.1完善政府部门的功能首先,政府应该做好人才市场的供求调研,适度调整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其次,切实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就业促进处、工信厅的中小企业管理局、教育厅的招生就业处等在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技能培养、创业扶持、就业统计与评估中的作用。最后,继续发展和扶持社团组织,处理好自身与社团组织的关系,充分利用正规社团组织的就业资源和功能,为自身的工作提供补充。
2.2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功能,推动“企业家和院系联合办学”的办学模式创新社团组织应该在广泛联络企业的基础上,积极走进高校,吸纳高校会员单位,通过各种会议来牵头,让高校的院长、系主任与企业家充分接触,从而真正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动趋势,并推动办学模式的创新。根据笔者的调研,河南省牧业经济学院的金融系与当地的典当租赁公司合作,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典当与拍卖方向),为典当公司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这种合作办学的模式中,高校负责招生指标、教学场地、基础课程的教学,公司负责办学资金、高端专业实务课程、实习实践课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公司和高校教师相互兼职任教。该校是全国第二家开设典当专业的,效率之高是传统办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
2.3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就业驱动体系政府部门发挥政策机制,使高校、社团组织和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为学生就业服务并获取各自的利益。而学生则在兴趣机制的驱动下,广泛选择各方的教育、培训、就业资源,为自己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就业驱动机制在各个要素之间形成闭合的环路,而且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闭合环路。需要指出的是:政府部门应该利用本部门所管理的社团组织,列席校企合作的会议,有意识地与高校和企业取得广泛的联系,在各要素的合作中起到号召和凝聚的作用。同时,在利益驱动机制中,学生培训的经费要实行政府出资和企业出资或赞助相结合。另外大学生就业驱动机制的运行,必须依法办事。
2.4改革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简化校企合作审批程序2013年以来,教育部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在全国各地密集调研,明确传递转型讯息:地方本科大学将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成为中职、高职的升级版。因此,参与校企合作是未来高校实现转型的必经途径。为此,高校需要对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如成立高级别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简化校企合作审批程序,凡是关于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合作项目,只要不涉及资金往来,均可由院、系代校方直接签约,对于在校企合作中,显著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院、系,应该予以适当的奖励。
2.5以“融智”为契机带动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知识和技术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题,从过去的融资阶段,过渡到现在的融智阶段。中小企业会主动借助社会团体组织,向社会寻求融智支持。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相互兼职任教,实施密切的科研合作,并以此为基础,为大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就业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