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的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建筑的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外建筑的差异

篇1

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建筑建构的方法和逻辑是由材料的性能决定的,所以,材料不同,建筑的结构就必然不同。所谓的“框架式结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来讲,以新为贵占据了中国人对建筑态度的绝大部分,西方人的话,他们则对古老的建筑非常着迷,还有就是西方建筑是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国家将自己崇尚的文化和都注入到建筑中,提神了建筑物的美感和文化色彩。欧洲建筑作为西方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表达了雕刻式建筑的追崇,欧洲建筑并不只有结构美,还充分展示了立体美学建筑。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从外观上来看,欧洲建筑十分追求完美。这也是建筑师们的创作冲动与情结之一,带着对雕塑美感的强烈追崇去展开他们的手臂。

建筑文化意念上的差异

篇2

作者简介:华林(1957-),男(汉族),上海人,德籍,HLD建筑与城市设计(国际)事务所首席设计师。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30-01

业界有关中外建筑设计创造方面差异的讨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建筑设计市场中较有影响力的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为外籍建筑师所夺取,使得国内同行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更为强烈。希望能找到合理的方案,以便更好地应对建筑设计市场上越来越开放的环境和随之而来越来越强的竞争。

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些对比和分析,从东西方人各自观察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着手,也就是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考察,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众所周知,人们的行为习惯是受其思维方式影响的,而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则受到其历史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西方均有着各自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必然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路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影响。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人们往往发现中外设计师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切入点是大不同的。这个切入点的不同,导致最终产品与结果的大不同。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中国建筑师的切入点往往是感性的、类比的,甚至拟人的,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要赋予所设计的对象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因此在设计中,比较普遍地采用比喻的手法。比如一座大剧院,用“丹凤朝阳”来进行比拟,建筑也尽量模仿凤凰这种神鸟的形态,并力图让受众也能感知这种比拟,把建筑真的设计得像一只大鸟。或者由于某座城市别称“羊城”,因此,其大剧院的形态就被设计成羊角的形式,以便与“羊城”这个称号产生联想。这种设计方法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只看重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建筑自身的逻辑内涵。因此这样的设计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因而也就缺乏真正的生命力,在客观性的竞争面前,不可避免地落后于人。同时,设计时的这种切入点在表现上也往往更偏重于形象化的方式。为了尽量做到可视性更强,因而在方案阶段的成果上几乎均以照相写实主义的方法来予以表现,这也是为什么建筑表现为一门行业在中国特别红火的一个原因。而欧美建筑师在方案设计时的切入点则很少采用这种类比或象征的手法,设计者往往通过客观的理性的分析,特别是从使用功能、城市空间、周边环境、结构体系、技术细节、建筑材料等的深入分析研究,推导出某项特点的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成果中也注重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的表现,而其他的表现图也往往是概念性的,作为设计构思创意的说明的补充。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设计;

1 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

自我国提出“绿色建筑”理念以来,这一不仅基于健康环保、低碳节能而且重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并正在改变着房地产产业与建筑产业全行业的发展格局。但是,如何进一步交绿色建筑的理念更好、更快并理广泛地落地,在全国范围内设计建造更多的绿色建筑,这是现阶段绿色建筑推动工作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绿色建筑三个星级评价标识工作分层次的推动,正是这一重点工作的体系基地。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建设和实施的主要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指导下,一直努力把这一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并把标识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启动了一二星级评价标识工作。

世界上也已经建成了一些各种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或绿色建筑,不少学者和设计师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策略和方法。虽然在建筑设计领域很少有项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主要目的,本文阐述比较了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设计的项目,大多数为国外的建筑项目。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了解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2 设计案例统计、分析

通过对收集到的建筑设计案例中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以下这些设计方法经常被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中: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如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2)尽可能利用自然地貌,如山丘、溪流等;

(3)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4)利用自然采光;

(5)利用自然通风;

(6)采用热回收;

(7)使用建筑遮阳;

(8)使用高性能玻璃;

(9)使用太阳能;

(10)减少资源的消耗;

(11)资源的重复利用;

(12)资源的循环利用;

(13)使用本地材料。

通过统计上述设计方法的使用频率,我们可以进行排序,进而发现哪种设计概念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表1 是对85 个建筑设计案例的统计和排序的结果:

表1 建筑案例中使用的设计方法统计

从上表1 我们发现40%左右的项目采用了以下一些设计方

法,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列:

(1)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利用自然采光;

(3)利用自然通风;

(4)使用太阳能;

(5)利用自然地貌;

(6)使用建筑遮阳。

从上述的排序结果我们发现,6 项常用方法中有5 中与建筑节能有关,如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利用自然采光、利用自然通风、使用太阳能、使用建筑遮阳。这主要是因为世界范围的能源紧缺现状,已引起了各国政府足够的重视,很多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建筑节能提出了要求。节能意识的提高带来了节能技术、产品、工艺的发展,从而为降低建筑能耗创造了条件。

2.1 不同用途建筑的比较

不同种类的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不尽相同,为找出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是否存在差异,又因为居住和办公建筑在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我们将办公和居住建筑单拿出来进行统计分析,对85 个建筑案例中的办公和居住建筑统计结果如下:

图2,3 显示出了在办公和居住建筑中使用的各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的排序情况。

从表2 和图2 我们可以发现,在22个办公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1)利用自然通风;

(2)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3)利用自然采光;

(4)使用建筑遮阳。

从表2 和图3 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4 个居住建筑项目中有超过半数的项目采用了下述设计方法:

(1)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利用自然地貌;

(3)使用太阳能;

(4)资源的回用,特别是水的回用。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侧重面有所不同。

对于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可以考虑利用自然采光来节能。因此设计自然采光是首选和最佳的方案。在22 个办公建筑案例中,有12 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在办公建筑中空调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在22个办公建筑案例中,有15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

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政府部门会要求废水回用。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可行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居住建筑开始使用“中水”系统。在24 个居住建筑案例中,有12 个案例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废水回用效率通常能达到40~60%。

由此可见,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应分析各自的特点,采用最佳的方法以取得最有效的结果。

2.2 中外建筑案例的比较

在85 个绿色建筑的案例中,我国的案例只有15 个。这也表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对石油的需求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已占到总能耗的27.5%,因此唤起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注、开展绿色建筑的实践,在建筑开发和设计领域尤为重要。

建筑产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也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和差异。为找出中外在绿色建筑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下对收集来的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分析。

国外的70个案例大都来自发达国家,所以表3也可以看成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情况的比较。

从表3和图4 我们可以发现,中外建筑中运用得最多的前5 项设计方法:

在我国:①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②利用自然通风;③利用自然采光;④利用自然地貌;⑤使用建筑遮阳。

在国外:①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②使用太阳能;③利用自然通风;④利用自然采光;⑤资源的回用。

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外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和采用的方法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避免走弯路。以下的这些设计方法在中外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加强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2)利用自然通风;

(3)利用自然采光。

我们也发现太阳能利用和资源的再利用在发达国家比在我国运用得更为广泛,这主要是因为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产业扶持政策的不同。在德国使用太阳能可以得到优惠政策的鼓励,因而太阳能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在我国缺水的情况日益严重,在我国对于缺水城市,不少地方政府强制要求住宅生活废水回用,因此我国中水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3 结论

篇4

You Hongyan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许多误区,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下面先来看一个对白: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国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来回答,于是外国人说:From head to toe (从头到脚都美) ,中国人又谦虚地说: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见得,不见得) 。这样的对话显然是由于说话方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差异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国,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们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应表现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国,听到别人的赞美总要谦虚一下,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以致闹出了笑话。

就文化差异的内容来说,涉及面非常广,从中西方的文学、音乐、美术、雕塑、建筑风格和人们的衣、食、住、交友、娱乐、节日等风土人情到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等生活习惯,还有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对待同一个词汇、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英美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通常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如ambition(野心)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我们常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却常取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对隐私的界定差异: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称谓上的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 old are 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好比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老师就是建筑设计师。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例如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象征着激情。但在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篇5

以图1为例,办公室室内人员主要受到来自墙壁、地板、玻璃等表面的长波辐射,当室内人员靠近窗户时,也会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作用。当室内人员受到的辐射热造成其过热的热感觉时,空调就会被开启,此时,空调的开启实际上与空调室内温度并不直接相关,而与人体所处的室内辐射环境密切相关。

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追求“光、薄、透”的建筑美学效果,采用大玻璃幕墙作为护结构的建筑比比皆是,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墙面、屋顶一体的全玻璃大厦,这类 “晶莹剔透”的建筑中外窗玻璃面积较大的空间,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热环境的影响尤其突出。

在传统的热环境评价指标中,太阳辐射对室内辐射环境的影响被认为是均匀的,导致现有理论体系不足以充分描述大面积窗户附近的热环境和人体热感觉。

因此需要重新审定遮阳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外窗玻璃面积较大的室内热环境的影响,需要将室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来评价遮阳使用效果。考虑到遮阳对室内辐射环境的改善,为了更准确地描述遮阳房间室内热环境,以下三个参数也应该纳入到遮阳房间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指标中去,并在传统计算模型上进行相应的修正。

1平均辐射温度

(Mean Radiant Temperature)

平均辐射温度是指环境四周表面环境四周表面对人体辐射作用的平均温度。传统模型中的平均辐射温度,没有考虑太阳辐射部分。Gennusa平均辐射模型从平均辐射温度的定义出发,将太阳辐射分为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两部分,建立了新的平均辐射温度计算模型,增加了太阳辐射部分,能够记录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Gennusa模型相比传统模型来说,更适合描述具有大面积透明围护结构的室内热环境,能够快速反映太阳辐射改变对室内的影响。

图2是根据浙江嘉兴市的两间玻璃试验房所测数据计算的传统模型下的平均辐射温度,图3则是根据所测数据计算的Gennusa模型下的平均辐射温度,可以看出,尽管传统模型下的平均辐射温度在有无遮阳时是有明显差异的,但Gennusa模型下的平均辐射温度值不仅差异更大,而且无遮阳房间由于太阳直射辐射的缘故,其平均辐射温度比传统模型下无遮阳房间的平均辐射温度值有很大的陡升,这说明在描述遮阳对室内热环境影响时,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不能忽略不计。

2操作温度

(Operative Temperature)

如前所述,建筑遮阳不仅阻挡掉了太阳辐射,还降低了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是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两个方面对室内热环境起到降温作用的。综合考虑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的影响,应该引入操作温度作为描述遮阳房间室内热环境的指标。操作温度是室内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与换热系数的加权平均值,更能准确评价建筑遮阳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图4是采用Gennusa模型下的平均辐射温度和实测室温进行计算的有无遮阳房间的操作温度,可以看出使用外遮阳后室内热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3辐射温度不对称度(Radiant

Temperature Asymmetry)

辐射温度不对称度用于描述人体处在非均匀热场中的热环境,通常用于评价冷辐射吊顶或者其他辐射热源。它的定义为室内人员两侧感受到的辐射温度差异,如果差异太大会产生不适感。根据不同的冷热源类型,人员反映的敏感程度也不同,辐射不对称度与人员感觉之间有如图5的关系。以5%的不满意率为分界点,对于热吊顶形式的辐射不对称度临界值约为5℃,冷墙约为10℃,冷吊顶约为14℃,热墙约为23℃。

对遮阳房间来说,较大的玻璃面积可以引入太阳辐射,因此计入太阳辐射后玻璃面的辐射温度会比较高,与相对面之间的辐射温度差异太大就会产生人体不适感。对有无遮阳房间的透明面和相对面进行辐射温度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根据ASHRAE Standard 55-2010,当对象为垂直热墙时,不对称度应小于23℃以保证热舒适不满意度小于5%。计算显示由于太阳直射的影响,未使用遮阳时房间中心测点不对称度大于23℃,会使人不舒适,使用遮阳则会减少不舒适的产生。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098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对建筑工程质量及功能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各项功能中,保温功能属于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对建筑工程的必然要求,因此保证建筑工程保温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现代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为能够使其保温功能得到更好保证,可对外ν獗N录际踅行应用,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的保温性能,使其良好保温性能能够得以更好实现。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外保温技术概述

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外墙改造技术而言,其主要就是实行外墙保温隔热层施工,通过这种方式使墙体内外热量传播能够得以减少,从而可营造良好室内环境。对于当前建筑工程中的外墙保温方式而言,其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自保温形式、内保温形式以及外保温形式,对于自保温形式及内保温形式而言,其主要在新建建筑工程中进行应用,而对于工程建筑只能实行外保温施工,即应当将保温层增加于墙体外部,所选择保温材料通常为复合材料。在外墙外保温施工过程中,应当注意全面考虑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并且要注意清洁墙体表面,在墙体找平完成之后才能够施工。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而言,其与其它墙体改造技术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不但可有效防止出现热桥效应,并且能够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保护,并且还不会对室内空间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外保温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1]。

2 建筑工程施工中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有效策略

2.1 科学合理解决防火问题

在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解决防火问题,而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中防火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技术、材料及管理等,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综合考虑。在外墙外保温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为能够使防火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材料方面,相关研发人员应当对抗燃性新型材料积极研发,通过进行研发在保证原材料功能基础上提升其可燃性,而在新型材料未成功研发之前,为能够使防火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可选择构建隔离带方式。其次,在技术方面,在实际施工及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对现代化防火技术进行应用,可选择灵敏防火报警体系,从而更好实现防火需求。第三,在管理方面,在外墙外保温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外保温体系实行全面管理,应当以不同角度为出发点,由施工人员到施工设施,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实施全面详细管理,从而使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较好保证[2-3]。

2.2 完善外墙外保温技术标准体系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能够使外墙外保温技术得以更好应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而言,可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入手点:首先,对于外墙外保温各种系统,应当制定相关标准。在制定外墙外保温技术系统标准过程中,可将其作为制定相关技术纲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指导今后工作开展,并且可将发展方向确定。其次,对于外墙外保温系统而言,应当制定完善设计标准,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相关标准体系而言,其所包括内容主要为设计标准及设计审核标准。第三,对于验收建筑施工质量相关规范,应当进一步进行完善。对于不同建筑体系而言,其验收规范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而言,也应当具备一定验收标准,该标准的制定及完善与建筑工程其它方面质量验收相比应当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对于外墙外保温技术的质量验收规范,应当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并且应当将其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在对外墙外保温技术相关质量验收标准进行制定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对建筑工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相关标准实施,从而保证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其作用能够得以更好发挥。

2.3 积极研发外墙外保温新型材料

在外墙外保温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为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应用效果,应当对该技术应用过程中所使用材料进行创新。首先,相关研究人员及施工人员均应当向发达国家不断进行学习及借鉴,学习其先进技术,应当设定一定目标及发现方向,从而保证能够符合当前世界上外墙外保温技术发展水平,从而对外墙外保温技术今后发展能够较好把握,在此基础上使外墙外保温技术能够对更好发展。其次,我国应当积极加强自主研发力度,这样才能够保证外墙外保温技术能够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能够保证该技术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能够得以更好应用。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进行创新,建立相关技术理论体系,从而为该技术更好应用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4]。

3 结语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外墙外保温技术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对该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可使建筑工程性能得以进一步增强。作为相关研究人员及施工人员,应当对该技术清楚认识,并且应当积极探索,不断加强研究,从而使该技术能够得到更好应用,取得更加理想的应用效果,使其能够在建筑工程中发挥更好作用,促进建筑工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建军.浅谈建筑施工中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及应用[J].科技展望,2016(28).

[2]刘艺.外墙保温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6(01).

[3]张亮.浅谈建筑工程的外墙保温技术[J].石河子科技,2015(01).

篇7

建筑被称之为凝固的音乐,建筑是艺术与理性的组合,不仅仅是形体空间的塑造,更是一个包含了色彩、形体等元素的巨型雕塑。所以色彩在一所建筑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在古代的建筑创造中就非常重视色彩这一元素在建筑中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宫殿建筑中的色彩,表达和传递了一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皇家与庶民的不同在宫殿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南北建筑也是有差别的我认为分两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南方四季几乎是常绿的,不需要复杂的装饰和绚丽的色彩,他们更需要的清幽的环境,利用周围的景色衬托出独特的建筑色彩。二是因为人文环境的不同,北方人豪爽相对南方人来说,南方人比较清高、典雅。这两个原因就形成了南北方建筑的不同。

关键词色彩表现等级制度 象征 差异

中图分类号: TU115

建筑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是形、光、色。这三者按一定规则可综合构成千变万化的建筑形态。中国传统建筑运用不同的空间形式和色彩创造出不同功能的建筑环境,并且使建筑环境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环境的审美功能。

然而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色彩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形体、给人视觉感染力的。它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封建的等级制度,从另一个方面来衬托皇家贵族的极高统治力,不容许皇家贵族一下的平民百姓使用一类的色彩,严格的等级制度不论在建筑的形体中还是色彩中都有严格的把守。

一、建筑中的色彩表现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要看得见世界必须有光,有了光,人们不但看到了物质世界的形,还能看到它们的色彩。色彩是又色相、明度、纯度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我们也是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来描述和分析传统建筑色彩的。色彩具有表情并能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说明了色彩可以表达意义并对人产生影响,这就是色彩的表现性。例如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火、鲜血、太阳,因此人们见到红色,会感到有暖意;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与草原,会使人感到春到人间,大地充满生机。

形体是具有各种表情的,色彩也具有引起人们各种感情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中很多地方巧妙地利用色彩的感情效果。如老百姓每逢喜事总喜欢用红色来表示,结婚戴红花,过年挂红灯笼。而办丧事则用白色或者黑色,白孝服、黑挽联,在农村家中去世了长辈,连门上的红对联也改为黑色对联了。

二、中国古代建筑类别的色彩特点分析

2.1宫殿建筑的色彩

为了达到宫殿建筑的华丽和气魄,以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与威望,除了在建筑群的规划布局、空间大小组合变化、建筑形象的塑造上下功夫以外,在建筑色彩上就是应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包括冷暖色对比和补色对比。就是说,利用蓝天和金黄色的琉璃瓦,青绿彩画和大红的柱子、门窗,用白色的石料台基座和深灰色的铺砖地面形成了蓝与黄、绿与红、白与黑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宫殿建筑极为富丽堂皇的总体效果。

宫殿建筑除了注意总体形象效果外,对各部分细节的装饰处理,也是很成功的。比如从大形象上看宫殿的屋顶有庑殿、歇山、悬山之分,走进了看,又有屋脊上的正吻、檐角上的仙人走兽、勾头、滴水以及门窗上的雕饰可供欣赏。所以好的建筑不仅在大体上能有卓越的成就,在细节上也是能够打动人的。特别对于色彩的处理更是要花费一番心思,如大面积的对比颜色放在一起会相互突出,鲜明响亮,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细致处理,色彩也是难以协调的。紫禁城宫殿建筑的色彩处理在这方面十分注意,它既有大面积的经营,又注意了细部的处理。还有就是运用黑、白、灰三色进行调和。黑、白、灰三色在配色中被称为万能色,可以和任何冷暖色彩协调在一起,不显得唐突,并可为其他色彩相互搭配进行调和。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绘画、服装和其他传统工艺美术。我们古代匠师在传统建筑上也是充分的采用了黑、白、灰三色配色调和手法。如故宫许多建筑檐下梁枋是青绿色调为主的彩画,它们和大红柱子、门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色对比,在色彩上是有冲突的、生硬的。在这里,主要是利用了黑线和白线的勾勒,使绿色的窗格在梁上彩画的枋心中红色的花饰得以调和。

2.2园林建筑的色彩特点

2.2.1 南方园林建筑的色彩特点

当人们步入江南苏州园林,看到的是白墙灰瓦,绿树碧水,色调宁静、淡雅。南方的建筑、服装均采用淡雅的色调,传统园林设计的色彩处理是非常讲究的。《长物志》有云:“桃李不可植庭际,似宜远望”,“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衬中,不宜多植”,指出在园林设计中连捎带色彩鲜艳的花树都要用的十分小心,不能让它们破坏了一片青绿的整体环境效果。你看苏州园林中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留园、网师园、西园,它们的建筑,从尺度较大的厅堂、楼阁到较小的亭台、门廊都是白色的墙、灰黑色的瓦,赭石色的门窗隔扇,门空和漏窗也都是白色的,这里没有大红大绿,没有彩画。建筑周围的植物,讲究四季常绿,最爱用竹子,或连绵成片,或于庭前屋后散植数植,水边植垂柳,水中漂睡莲。从色彩总体效果来看,这类园林与宫殿建筑相反,它追求鲜明和强烈而要协调与平和,它不求给人以刺激而要一种自然的、平静的感觉。

2.2.2 北方园林建筑的色彩特点

北方园林呈宏丽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各地名园胜景于一园,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玉泉山静明园有三十二景,在建筑中利用了江南园林的雅致淡雅的小景致,但是建筑的颜色还是继续的体现皇家是威严和崇高的地位。在古代,只有皇家贵族才配得上拥有园林,所以北方园林中的建筑色彩也都是红色和黄色为主的。

与郁郁葱葱的绿色环境相结合起来,乍一看繁华紧促,富贵繁荣,颇有皇家享乐游玩的高档级别。这就和南方的私家园林有了很大的对比,北方的色彩对比强烈、鲜明。

2.3 民居建筑的色彩特点

2.3.1 南方民居建筑的色彩特点

南方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木门窗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木本色,或略施浅棕色,这样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南方的气候比较北方而言湿润和温和的季节比较长,植物常绿,所以在自然环境比较适宜或者说自然色彩比较繁杂的南方,建筑的色彩就应该相对的淡雅一些,这就从另外一个方面造就了青白的南方民居,万绿从中一点红恰当的体现了南方建筑在景观中的地位。

2.3.2北方民居建筑的色彩特点

北方的民居中的不管是建筑的主要结构还是一个个的节点之处色彩都是十分抢眼的。四合院的大门就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绿色的柱子以及绿色的雕花挂落,绿色的枋心雕花与红色的大门、枋木、连檐、金色的门心阴角线组成了一曲北方强烈的锣鼓乐。

可以发现南方北方两者截然不同,形成这种欣赏差异的原因是由地理环境、气候的差别所造成的。北方干燥、寒冷,自然环境色彩单调,所以北方人喜爱强烈的色彩。南方炎热多雨,气候潮湿闷热,如果建筑色彩再对比强烈的话,人们是受不了强烈的色彩刺激的,因而南方需要的是清新和淡雅。南方清新淡雅的风格与北方雍容富丽的风格构成了中国建筑的交响乐。

三、色彩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尽管色彩可引起种种联想,但对心理的刺激强度随色彩的不同而不同,并且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各不同地区、民族的传统不同,这些也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好恶;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色彩的喜爱会有变化;色彩心理有个人差异,不仅由于年龄、性别、性格、气质、文化修养等的不同色彩的偏爱会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色彩选择。古代建筑之所以有不同,也是因为地域或者民族的差异所引起的,简单的形体和曲线也变得有声有色,或者可以说它使得建筑代表了不同的等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感情。

所以,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古代建筑中存在南北的差异,中外建筑也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色彩在古代建筑中代表了等级代表了民族代表了人类地位所分出的三六九等。看来,色彩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建筑这个形体的组成部分,它更是人们塑造这个建筑形体的一个高级工具。色彩真是一个神奇的元素,它使得古代建筑活灵活现的传递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建筑也分出了三六九等,同时地域差异也把建筑分出了南北差异或者民族差异,这些差异首先就体现在了建筑的色彩中。

参 考 文 献

1.潘谷西(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五版)

2.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增订版)

篇8

关键词:音乐艺术;建筑艺术;差异;共性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主要形式,是最能显示和拨动心弦的艺术,是心灵通过听器官,凭借相应的物质性媒介(音乐)创制听觉意象的艺术;建筑则属于视觉艺术,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和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却又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差异:

在艺术种类方面,音乐艺术属于表情艺术,而建筑艺术属于实用艺术。

音乐较于建筑而言,能够更加直接、强烈、细腻地表现人们内心的情感,手段非常也更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曲式、调式、调性等。其中,旋律堪称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乐的时间感,和声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此外,复调、曲式、调式、调性,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也都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共同将乐音在实践中展开来塑造音乐形象。

建筑艺术,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说,是指经由艺术创制而赋予某种精神观念和审美情调的建筑总称。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很丰富,包括空间、比列、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正是它们共同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在著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中,明确的指出了: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的三个基本原则。“实用”这个原则是首要原则,是首先要来衡量建筑的标准。

二、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共性:

1.音乐和建筑的时代性:

每个历史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着共同的时代特点,这一点确实叫人惊讶,叫人费解。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总涌动着同一种创想,体现出同一种秉性。年轻的音乐家渴望用音乐表现出的美学观念,总是与同辈的画家、诗人和建筑师不谋而合。这种相同的艺术感势必引起相同的社会影响。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方法有了历史性的突破;从19世纪中、下叶到20世纪初,在西方的思想文化界,一股反传统的叛逆思潮一直保持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房屋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对建筑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动乱和自然灾变引大的对廉价住宅的需求……这一切都为现代主义建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同时期,各种新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也在逐渐的发展和酝酿之中。在音乐方面,出现了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流派。它们都在向新的时期――20世纪现代主义的过渡中起了桥梁的作用。前者标志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阶段,后者则有更多的反浪漫主义的革新因素,因此也更多地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一些特征。例如德彪西就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开创了音乐的新时代,他以柔和、朦胧、飘逸的风格把人们带到了大自然的氛围中,是现代音乐的第一人,用音乐的方式表现了艺术的革新,昭示了时代的变动,把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2.音乐和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

在音乐艺术中,艺术性则主要体现为一系列乐音所构成的旋律、节奏在抒发音乐情思时所具有的表现力。音乐是表演的艺术,需要经过第二度的创造――表演。音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才能把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是需要由表演进一步再创造的艺术。声乐表演和器乐演奏时音乐艺术中的两大技能技巧门类,它们都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和学习,才能够掌握其要领。音乐家要通过自己具有的艺术才能和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技巧,例如掌握和运用旋律、节奏、和声、复调等表现手段,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建筑同样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巨大的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现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考虑室内空间的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人流的问题、是否充分考虑了建筑物的朝向、保暖、防寒、隔音等问题的要求。建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外观。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建筑的艺术语言――空间、形体、线条、色彩、质感、光影等,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不同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建筑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

音乐艺术和建筑艺术作为人类发展史的两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音乐和建筑,使我们更加的理解前人们所留下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2006

[2]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艺术的去人性化》,2010

[3]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2009

篇9

【关键字】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造型手法;特点

我们从传统的建筑研究来看,在装饰艺术当中的粉刷、彩绘和雕饰等不仅仅是对建筑的一种装饰,更多的反映了人们的地域性审美、思想及文化特征,所以说地域性文化对于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同样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及地域特点,中西方的社会历史背景差异化也对建筑装饰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装饰艺术也开始逐渐实现中西方的渗透和影响,因此对于中西方的装饰艺术研究尤为重要。

一、 中西方建筑及装饰艺术的特点分析

中西方建筑特点由于其文化特点及历史发展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中

式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而西方建筑则具有一定的希腊历史因素影响,因此在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上也又较为明显的区别。

中式建筑及装饰风格体现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特点,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我国的建筑具有其独特性,而且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自古便在我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道家的哲学思想对建筑及装饰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国古代的建筑及装饰特点大多呈现出自然的特点,对楼层的高度上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建筑装饰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较为鲜明的阶级属性,这些都是受到儒家的“中和”思想及道家的“自然”概念影响。因而,中式建筑及装饰风格都力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建筑的漆色到图纹的描绘上都能可见一斑。

西方建筑及装饰艺术伸手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在西方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希腊文明不管是建筑还是哲学及文学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因而也促进了西方文化的较大发展,特别是对西方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的影响非常巨大。古希腊文化中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对社会思想及文化特点都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了古希腊文化中对神的崇拜。从而在建筑风格及装饰艺术上,“人神同源”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建筑和装饰的领域中,对诸神的雕塑和绘画都很多。而在装饰的细节方面来看,西方的建筑艺术与中国的写意风格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写实与对自由、力量的追求,在风格上极力的体现着与力量的协调感,几何形状的建筑,精雕细琢的装饰,以及富丽堂皇的风格都能体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 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传统性比较分析

中西方在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存在较大的差异行,所以在建筑风格上

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但是在传承方法上还是有一定的共通性,那便是装饰艺术的编发都会根据其文化思想相统一。因此要研究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性,尤其是传统性的比较,更要分析其文化差异。

一方面,从建筑装饰的空间表现上来看,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及装饰特点主要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事物的精神感触和心灵领悟,创造过程中主要以人们的心态为出发点,表达某种情感的宣泄,或者是对某种意境的表达。所以,在建筑装饰的空间表现上,主要是以沉稳和含蓄为基调,其建筑装饰主要体现一种移步换景的感受,在空间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每挪一步对周遭的环境和韵味都有相应的变化,让人有画中移步的感受,因此在建筑风格中,其装饰的树木花草以及雕刻绘画等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但是西方的建筑体系有些略微的不同,其思想和建筑风格继承了古希腊的模式,力在表现其壮丽和挺拔的特点,凸显的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意识,这与中式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种区别在西方哲学中的人本思想体现较为突出,所以在建筑及装饰风格也体现出一种人在自然面前的大无畏意识,让自然屈从于人类便是其在空间设计上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另一方面,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在造型手法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的建筑风格在造型的表达手法上体现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思想,但在具体的形象上么有具象的追求,而是通过整体的调和爱突出其内涵和精髓,特别上在古代的龙纹雕刻及绘画特点上表现明显,为了凸显皇家的威严,帝王之家在色彩上往往比较绚丽夸张,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敬畏感。建筑菜商也主要以木质为主,不仅为建筑装饰提供了较大的塑造空间,同时使得装饰的浮雕等增加了较多灵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但是西方的建筑装饰在造型手法上同样体现了写实的特点,虽然同样有对自然的崇拜,但是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征服和探索,特别是在绘画和雕刻等装饰上,多以模仿自然为原则,巧妙运用装饰物,几近真实,但稍少灵动。另外,西方的建筑装饰多体现立体感与层次感,有种十分明显的刚毅性与个性特点,特别是古希腊建筑与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虽然在形式上有着某着发展变化,但是整体思想和建筑理念的核心都体现其征服。从建筑材料来看,西方建筑主要以石制材料为主,体现其刚毅性与力量感,在雕刻上较多的体现对神像和宗教的关联,相较于中国传统的木质雕塑,少积分柔美但是多了张狂与力量。

结语:综上所述,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传统相对来说各有千秋,尤其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与历史发展、文化底蕴的影响下,各自发展体现其不同的人文追求。虽然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风格及装饰方式相较传统风格也有一定的不同,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借鉴和学习,中西方建筑各有其优势与特点,怎样扬长避短,融合贯通,才能更好的促进建筑装饰艺术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晓檬 吴巍.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 . 《中外建筑》 2013年02期,2013.

[2] 黎文勤;徐雯君.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年22期,2012.

[3] 李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 《武汉理工大学》 2003年,2003.

[4] 黎文勤;徐雯君.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2012年22期,2012.

[4] 付晶磊 .浅析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 2013年15期,2013.

篇10

【关键词】大底盘多塔结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目前不再只是单纯的用于住宅或是办公场所,而是呈现了综合利用的趋势,为了满足建筑类型与适用功能多样化的要求,20世纪末开始,大底盘结构形式成为了高层建筑的流行建筑模式。大底盘多塔结构就是将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建筑同建在一个大面积、大空间的底盘上,这样底盘能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空间,用于商用或是其他用处,从而满足了投资者与使用者的多方位要求,并能获得多方位的经济效益。而在大底盘多塔结构整体设计时主要要考虑到地基差异沉降控制、抗震设计、嵌固端的确定、超长地下结构的防开裂措施,是大底盘多塔高层设计中的需要研究与优化的重要问题。

1.嵌固端的选择与相关措施

关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首先要分析计算结构的嵌固端位置,然后分析刚度与刚度比。当高层建筑结构的刚度相对大,而地下室层数相对较少时,对嵌固端上方的部分进行结构分析计算比较,考虑抗震扭转周期以外的结构控制指标以及地上土层与楼体结构的受力,计算分析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差别并不大。而在地下室较多层结构的情况下,若用独塔结构的分析方法忽略地下室影响,其计算结果和配筋数据是偏差较大,则要以整体模型为工程设计依据。

首先,对于地下室层数较少的情况,对于大底盘多塔结构设计,最好的办法是简单化多塔结构设计,使各单体在地下室顶面嵌固。

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嵌固端的要求:“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中也对嵌固端有明确的要求:“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洞口,并应采用现浇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综合两个规范可得,将地下室顶板作为上层结构的嵌固部位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下室与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另一个是地下室顶板的刚性。

在分析时要考虑到不能满足刚性要求的情况。当地下室不能满足嵌固部位的楼层侧向刚度比要求时,可通过增大竖向结构的截面积和增加构件的数量来加大地下室楼层的侧向刚度。如嵌固部位内侧刚度无法满足时, 应该沿地下室两个水平方向分别取地下室一层层高2到3倍间作为计算地下室刚度的有效范围,这样计算分析的误差处于工程允许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可沿45°线延伸至底板范围内的竖向构件的抗侧刚度。

当地下室侧向刚度比达到一定范围,仍然要考虑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的地下室顶板的刚性能力,地下室楼板的厚度与开洞率都影响着顶板的刚性。当楼板厚度大于180mm,可以按假设刚性计算。若当开洞率超过30%,楼板刚度有所削弱, 楼板弹性和刚性的计算结果差异变大,则不宜采用楼板刚性假定来计算结构内力与位移,因此,要保证地下室顶板的开洞率在30%以下。

同时,当要满足室外地面绿化、过车的需要,主楼以外的地下室顶板会因建筑需要而降低,导致主楼内外地下室顶板标高不一致。因此,如果侧向刚度与地下室的楼板结构同时满足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刚性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按嵌固来考虑,但应注意剪力的传递可以承受。

2.大底盘多塔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的差异沉降控制

沉降是高层建筑设计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土层是一种非弹性介质,大底盘多塔楼结构主楼的荷载将传递于相邻处的地基。荷载应力以塔楼区域为中心,通过基础沿径向向外扩散,但传递与扩散范围有限,这样差异沉降将随着塔楼结构的提升而明显。

高层建筑、地基与基础构成了土层荷载的区域,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下,由于基础对高层建筑荷载的扩散,荷载存在于一个以塔楼为中心的共同作用范围,造成以各塔楼下面一定范围的区域为沉降中心,基础沉降变形各自向外衰减,多塔结构在各自荷载的共同影响范围内相互叠加。地基反力也是以多塔楼各自塔楼下面某一区域为中心,通过塔楼的裙房基础向外扩散,并在扩散的范围内相互叠加。当实际情况要减薄裙房筏板厚度以节省材料,或者设置后浇带用来调节基础筏板变形时,变截面位置或后浇带位置应设在多塔结构共同作用范围外,通常将该范围界定在主楼沿周边扩延。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由于高层主楼与裙房或地下车库的整体作为基础时,相互间的差异沉降是关系到结构安全的关键性问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在高层建筑的基础和与其相连的裙房基础当不设沉降缝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差异沉降及其影响。

针对高层建筑工程具体情况,如高层主楼和裙房或地下车库基础均采用桩基时,则按照变形调整原则或土层与基础的承载力计算分析来确定各自桩基的直径、长度和数量,通过调整尽量使主楼和裙房的沉降差缩小,减小其各塔楼差异沉降值。高层主楼采用桩基,裙房或地下车库则可采用天然地基,使其与主楼沉降值接近。

在软土地基荷载能力差异大的区域,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桩基,沉降计算值一般在7至15 cm之间。对于单层地下室,顶板以上有一定量的覆土,在正常使用工况下形成抗浮设计,对应于荷载效应对基础地面的附加压力较小并可能为负值,也就是说基本不产生沉降。如果考虑上土体沉降变化的连续性,由于高层与单层地下室两者之间上部荷载的悬殊,较大的沉降差在所难免。

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沿主楼周边,在高层主楼和裙房或地下车库基础之间应设置沉降后浇带,其目的在于消除施工期间相互间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待高层部分主体结构完成时再连接成整体。采用天然基础的地下室应尽可能减小基础底面积以加大沉降,在满足施工工况及低水位使用工况下抗压承载力的基础上,尽量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

3.地下室防裂设计

由于大底盘多塔结构的地下室相对较长,地下室的平面长度和宽度超过100m甚至200m以上,远远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大底盘地下室需要设置沉降缝或伸缩缝,而不设计永久性的伸缩缝。对此结构设计中还必须考虑超长地下室的基础及外墙的防裂问题。

大底盘多塔结构的工程实践中发现,留缝并不是决定结构形变的唯一手段,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与许多因素有关,以下对超长地下室控制混凝土裂缝预防设计要做到以下事项:一是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太高,在满足承载力和防水要求条件下,应控制在C25至C35强度之间。二是严格控制砂石骨料含泥量与配比,控制降温和加强养护,为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三是设置施工后浇带以释放基础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沿基础长度每间隔20米留一道伸缩后浇带,与沉降后浇带搭配设计,带宽800毫米,设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四是大体积基础底板混凝土,采取分层浇注,阶梯式推进,每层混凝土在初凝前完成上层浇注。五是结合工程实际采用“调”、“抗”、“挖”等技术,细化施工工艺。

4.结论

总之,在大底盘多塔高层的结构设计中,应根据工程与实地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计算模型的结构设计,综合考虑上述问题。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强化科技创新水平,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南乡,郑毅敏.影响结构特性的地下室有效范围研究[J].建筑结构, 2009.(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