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艺美术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广西;工艺美术产业;优势;对策

[作者简介]李燕宁,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史所,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172-03

50多年来广西工艺美术行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较快的发展。近些年来,广西工艺美术民营、私营企业迅速崛起,不断壮大,健康发展。一些工艺美术行业企业和品牌在区内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产品被列为广西的旅游推荐产品,有些被作为馈赠贵宾和外宾的礼品,尤其是民族织锦、芒竹藤编、工艺画扇、珍珠饰品、绣球、奇石等,不仅在国内大城市畅销,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广西的民族文化艺术通过工艺制作手法展现给世人,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艺术的享受及追求,而且继承弘扬了民族文化,达到宣传广西、介绍广西、了解广西的目的。广西工艺美术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及旅游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1999年桂林市举办了“广西首届民族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参展客商360家,直接成交1300多万元,合同成交金额1.2亿元。展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来观展和购买工艺美术品的群众络绎不绝,对扩大广西工艺美术的影响,让广西的工艺美术产品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品牌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优势

广西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据考古发现,2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繁衍。漫长历史长卷,为广西积淀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众多,经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颁发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0余处,比较著名的有以桂林市甑皮岩为代表的史前历史文化;以兴安灵渠为代表的古水利工程文化;以靖江王陵、王府为代表的宏伟壮观的明藩王文化;柳州白莲洞、南宁豹子头等古人类遗址;宁明花山壁画;著名的古建筑有容县真武阁、柳州柳侯祠、兴安县严关、恭城的孔庙;等等。这些充分反映了广西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广西境内有壮、汉、瑶、苗、回、侗、彝、京、水、仫佬、毛南、仡佬12个民族,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神奇的文化环境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流传下一批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物,创造了大量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化艺术。各民族的建筑、陶瓷、服饰、饮食、器皿、婚俗、、剪纸、刺绣、丧葬、节庆等方面保留的独具民族特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构成了民族文化宝库,使广西具有全国其他省市区无可比拟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这些都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吸引力。

广西有闻名遐迩的自然山水资源,奇观胜景遍布八桂大地,堪称旅游资源大省。广西的旅游资源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体,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民族风情、边关风貌为主要特色,主要有瑰丽多姿、秀甲天下的山水奇观;气势超群、形肖神似的峰林和山地景色;鬼斧神工的岩溶洞穴景观;形声动魄的瀑布奇观;绚丽多姿的滨海风光;浩瀚林海的森林公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历史悠久的古迹和众多的革命纪念地;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宗教寺庙文化、侨乡风光以及独具魅力的南国边关风貌;等等。这些都是广西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是激活工艺美术设计者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最好的工艺美术素材。

广西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芒、竹、木、石资源十分丰富,广西溶岩地区沿江沿河盛产竹子,石山地区盛产各种野藤蔓,为竹藤制品生产提供了少有的资源优势。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前景一定会十分美好,这是由广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所决定的。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人们的文化需求一定会日益增长,工艺美术品开始走进老百姓的家庭;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国内外朋友及游客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非常感兴趣,这些都给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

二、广西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牌

工艺美术一般可分为日用工艺、陈设工艺、装饰工艺和旅游纪念工艺等四大类,数千个品种,不是每个品种都能发展成为产业的。广西并非经济和文化大省,与发达地区难以相比,不可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但也有自己的独特地域文化,在挖掘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出自己的一些东西作为拳头产品,打造自己的工艺美术品牌,加快形成富有广西特色和优势的工艺美术产品系列。如绣球、画扇、农民画、壮锦、珍珠、奇石和芒藤竹制品等,它们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绣球。绣球是用彩布或丝绸缝制而成的,如拳头状大小的一种小圆球。绣球原是作为娱乐时你抛我接之物,后来发展成为男女互相爱慕的赠品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绣球在靖西旧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旧州街几乎家家生产绣球,年总产绣球15万只,产值180多万元,占总收入的35%,是旧州三大主要产业之一,产品每年都接到台湾、香港和澳大利亚的订单。

阳朔画扇。阳朔画扇是桂林著名旅游工艺品之一。画扇选用当地出产的凤尾竹做扇骨,画面用宣纸、布或丝绸绘画,画扇题材多样,有山水、花鸟、人物等。阳朔县福利镇年产画扇200多万把,产值1000多万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以来不断有中央和地方媒介到福利镇采访,在媒介的黄金时间和显著位置报道,始有“中国画扇第一镇”的美誉。1997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临桂县“三皮画”。临桂县“三皮画”是以树皮、猪皮、牛皮为绘画载体,以少数民族人物生活风情为绘画题材。在创办人沈运香的带动下,五通镇目前已出现了500多户绘画专业户,2000多人从事与绘画有关的产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在桂林市书画市场上五通镇农民画已占75%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生产、供应、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2003年3月五通镇荣获“广西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珍珠。珍珠自古就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说,中国海产珍珠最负盛名的是南珠。南珠产自我国南部沿海,而北海合浦所产的“廉珠”又是南珠中的佼佼者,可谓珠中极品。广西是全国海水珍珠及珍珠制品生产大省。近年来,广西珍珠产业更是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从事珍珠养

殖、珍珠饰品、珍珠制品的加工生产企业超过1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加工的产品达3000多种。2004年广西海水珍珠产量达15吨,占全国海水珍珠60%;珍珠制品产量达5000吨,产值30亿元,约占全国珍珠制品50%。珍珠及珍珠制品已成为北海市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广西的重要旅游商品,享誉国内外市场。

奇石。广西遍地石山,赏石文化早就有名,特别是柳州市一带的奇石已闻名国内外。柳州市奇石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柳州刺史柳宗元就发现了柳江河边的龙壁奇石是制作砚台的上等材料,其纹路宛如彩云交叠。

柳州市奇石资源丰富,石种繁多,有墨石、太湖石、风化石、千层石、彩霞石、钟乳石、卵石等50余种。且形、色、质、纹特色鲜明,有的珍品似仙似佛、如狮如虎、关龙关凤、类鼠类犬、像山像川、若树若林,有的像美女良民,有的像贤相清官……天上人间的种种事物无奇不有。据统计,全市直接与奇石相关的奇石经济产业从业人员就达近万人之多,全市奇石爱好者已达五六万人之众,家庭藏石馆近百家,企业藏石馆数十家,大小奇石交易市场遍布全市。由于奇石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石商来柳投资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柳州市经济的发展。随着奇石经济的发展,它的影响力将日益扩大,并将发展成为柳州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编织。广西博白是中国著名的编织之乡,是中国手工芒、藤、竹编生产出口基地,专供出口的样品就有2000多种,深受外商欢迎。产品畅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白县已跃居全国芒、藤、竹编出口收入最高的县级行列。其次是岑溪市,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编织工厂17家,另有2~3万农民以芒、竹编织为副业,从事芒、竹编织生产。这个市主要以竹蔑和芒心编织成各种造型不同、各具特点、小巧精致的篮子、碟子、箱匣或其他装饰用的工艺品。产品远销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100万元。此外还有三江、桂林、兴安等地的竹编产品,其中以凉竹席有名,销往全国各地。

壮锦。壮锦是壮族妇女用丝绒和细纱精心制造的著名手工艺品。1700多年前的汉代史籍上记载的“斑布”就是当今壮锦的前身。明代万历年间龙凤花纺的图案壮锦已成为向宫廷敬献的礼品。壮锦多以壮族地区的动物图形为图案,织功精巧,线条简练而明快,粗犷而别致,且色彩绚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4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组委会特别定制了一幅世界最大的壮锦,并指定壮锦作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礼品。

此外,还吸引了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品厂家来广西办厂,培育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和产量,提供更多更好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

综上所述,在“十一五”期间广西重点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绣球、画扇、农民画,把靖西旧州发展成“绣球基地”,阳朔发展成“画扇基地”,临桂发展成“三皮画”基地;优先发展北海珍珠、柳州奇石、博白、岑溪和平南等芒藤竹制品等现代工艺品业;加快发展壮锦、苗绣等,力争使广西的工艺美术产业的增加值在“十一五”期间以较快的速度增加。

三、广西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对策

目前,广西工艺美术产业落后,工艺美术事业、产业水平都不高,它既有体制问题,也有资金问题。工艺美术是文化产业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行业,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大多较为复杂和特殊,生产周期长,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应,不能单纯以暂时的经济价值来决定其优劣取舍。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工艺美术行业的扶持,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予以适当的倾斜,最好能建立工艺美术发展专项资金。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工艺美术产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提高工艺美术品的竞争力。

(2)加快广西工艺美术法律法规建设。根据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广西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规划,应着力培养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至少把两三种工艺美术品发展成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对重点发展的品种争取得到政府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3)文化部门要重视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确立民族工艺美术认证制度。广西文化厅应组织专家评审,命名省级的“民间工艺大师”、“民间艺术之乡”、“文化之乡”等。另外,还可以建立工艺美术品“原产地”保护制度,颁发相应的证书,确认属于文化特色显著、艺术风格独特、工艺水准精湛、具有技术独占性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提高创新意识,认真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作品。工艺美术很强调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要不断增加它的文化内涵,只有在市场中找到位置,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5)发挥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作品展示、作品推介和市场分析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艺术涵养和市场意识。

(6)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新、奇、精的高、中、低档次的产品,并刻意创造出一到几个品牌。大力发展多品种、小批量、有特色、价位低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品,在新颖独特上做文章,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7)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新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对专业人员进行多种多样的技术培训。对老一代的民间艺人的绝技应当由政府部门予以重视,派人学习继承。否则继承、保护和发展传统民族工艺美术就是一句空话。

篇2

新式画廊,了中国传统画廊的产品结构和经营模式,在画廊的基础之上,扩展经营了墙纸和壁画的个性化定制和提供书画装裱为一体的4S综合服务体系。无论顾客需要购买家居装饰画还是需要个性化的墙纸和壁画定制或者是给十字绣配框,不需要东奔西走,都可以在店内得到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新式画廊以整体家居装饰画和宾馆酒店等商业办公场所的配画工程为主营项目,提供个性化墙纸定制为配套产品,书画装裱、十字绣配框等增值服务。

■项目优势

1.整体家居装饰画、宾馆酒店配画工程

为玄关、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儿童房、宾馆酒店、商业办公等场所,提供最高清、最流行的整体家居装饰画。

2.个性化墙纸定制

婚纱照、写真照、宝宝照等任何图片,都可以做成个性化墙纸、电视背景墙。个性十足让爱家与众不同。

3.书画、照片、十字绣等装裱配框服务

■市场分析

目前一般城市,没有专门的文化市场,屈指可数的几家工艺美术店,规模小、画作少、形式单一、价格偏高,根本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数不多的一些传统画廊、工艺品店、墙纸店、饰品屋,这些店里的产品不仅品种单一,款式也落后,而且价格虚高,产品不够多元化。在传统画廊的基础上,增加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市场消费发展空间巨大。

■投资条件

区域商费3.8万元起(此款可返还),区域可发展6-15家下级经销商(下级经销商2.8万元加盟费归商收取)。装修补贴累计进货10万元补贴10000元,累计进货20万元补贴20000元,最高返还50000元。年收入30万元以上奖励5%;40万元以上奖励6%;50万元以上奖励8%;100万元以上奖励10%。店址设在开发区、建材市场、家具市场、超市、楼盘底商、居民区、门市、步行街、环城路等周边为宜。

篇3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艺术;旅游纪念品

自古以来,各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采,展现着一代又一代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蒙古族民俗文化属于游牧文化范畴,它并不是蒙古人的独创,从有文字记载的匈奴人算起,直至成吉思汗建国,经历了长达1千多年的文明实践。这些民族的历史活动,对蒙古族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内蒙古民间艺术主要有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术、民族服饰艺术、蒙古文书法、民族乐器等。

蒙古族美术从原始社会到青铜文化,从宗教美术,民间美术和辽代的草原画派到元明清时期以来的文人画等等,有着极其丰富的美术遗产。这是蒙古学中需要研究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蒙古族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强调突出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原始的艺术语言,在运用色彩方面突出了浓烈、纯朴的特质。

手工艺术中的“包头剪纸”这一文化品牌的建立与发展,更离不开那些有着一双巧手的剪“花”人。这些年龄不等的剪花手,亲手剪出了包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更剪出了人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蒙古族雕刻艺术历史悠久。包括石雕、木调、骨雕等。石雕多见于城市建筑物上,如明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上;马头琴及蒙古象棋之棋子是木雕艺术品。作品生动、质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内蒙古手工织绣包括绣花、贴花等,多用在服饰和生活用品的装潢上。

金属工艺品大体与藏族金银器相仿。流行于华北、东北蒙古族牧区。历史悠久。主要器具有包银镶嵌木碗、银壶、包银镶嵌木盅 及包银腰刀等。花纹繁密,多呈凸凹形压花纹,尤为精致。

服饰艺术中的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色,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色彩鲜艳,手工精细,款式肥大,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蒙古服装,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一样,五彩缤纷,艳美多姿,尤以镶、嵌、滚、绣、贴、抠等高难手缝工艺而闻名于世。其中自然蕴涵有浓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蒙古文书法是蒙古族书法艺术。蒙古文有近千年历史,历代蒙古族书法艺术家颇多。奔放自如,章法得体。

旅游业的发展对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是一种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手段。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产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是一个地方文化和风物的缩影。所以,我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蒙古族民俗文化含量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我区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开发较晚,目前我区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综合看来,现在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市场逐渐出现一些设计新颖、材质独特、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产品,促进了旅游纪念品行业的发展。但通过了解内蒙古的旅游纪念品还相当滞后,与国内其他地方的旅游纪念品大多雷同,在设计上没有创新、制作粗糙、形式单一、品种少,艺术品位不高、缺乏地方艺术特色、缺乏民俗含量。现有的旅游纪念品销售网点大多零星、分散、偏僻,商家互相压价,标价过高,假冒产品及劣质产品充斥着市场,缺乏成型的、结构性的市场开发系统,严重影响旅游纪念品的销路及当地形象。专门研究与专业设计人才匮乏,这已成为阻碍我区旅游纪念品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 从总体上看,人们还没有站在较高层面认识和看待内蒙古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对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是认识与发现蒙古族民间艺术内涵的前提条件,将蒙古族民间艺术涵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使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多样化并独具风格,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纪念品的艺术品味与民族特色。通过对现在旅游纪念品市场分析结合营销手段找出推动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对保护、传承与弘扬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和多彩性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旅游纪念品的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了解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是旅游纪念品市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传统旅游纪念品和蒙古族古老的工艺美术得到很好地保存和发展,但是内蒙古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还尚不尽如人意,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着很多问题急待解决。

第一,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创意性。旅游者远道而来,一方面是想开眼界、长见识;另一方面当然是想买些中意的旅游纪念品作为珍藏。但是,每当走进内蒙古各地旅游商店时,看到的几乎是在全国旅游市场上都可以买到的所谓蒙古特色产品,如名烟、名酒、景泰蓝。这种所谓的旅游纪念品,丝毫彰显不出本地特色,同时,也不具备文化创意。

第二,产品忽视了文化要素,艺术品味较低,无精致意识。内蒙古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缺乏“精品”和“名品”,这是由于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之初缺乏品牌意识造成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应塑造旅游产品的地方文化形象,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导向。品牌性是开发内蒙古旅游纪念品的必然要求,但现有的内蒙古旅游纪念品产业却不注重品牌及品牌的培育,不具备纪念品的品质效果。所以,我区的旅游纪念品产业应该通过树立各自的精致的产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上取得相对垄断优势和主要地位,使我区的旅游企业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第三,成品较低档,做工简单,粗糙。毫无疑问,的旅游纪念品总体而言较为低档。为降低成本所经营的旅游纪念品质量较差,种类较为单一,且定位不清,高、中、低档搭配不合理,如蒙古刀具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都想买一件作为礼物或是自己收藏,但它的模型做工却往往很粗糙。包装也略显低廉,游客大多因它粗糙的做工与包装而大大压低价格或不愿意购买。面对着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低成本、大批量生产的冲击,在内蒙古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经常可以看见由温州生产的蒙古皮具,既非原产地,又无蒙古族文化内涵。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明显丧失了内蒙古旅游纪念品的实际价值。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业中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一环,带动性较强,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分析现在蒙古族民间艺术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应用所存在的一些误区,总结蒙古族民间艺术中的精髓与价值,并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恰当的运用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如何挖掘当地富有民间特色的各种资源,使之成为适应当前社会消费的旅游纪念品,并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蒙古族民族特色工艺品有所了解,从而推动蒙古族民间艺术在旅游纪念品中的应用,得以传承与创新。加深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文化积淀,也能帮助更多来内蒙古旅游的游客正确的理解蒙古族民间艺术的内涵。推动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民族工艺的持续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亚欣.浅谈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篇4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斯(WendellRSmith)在总结西方企业市场营销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市场细分理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市场营销学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对产品进行比较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在市场条件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营销。但是,市场细分理论只解决了“向谁出售”的问题,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选择,或针对目标市场开发产品,但如何选择产品,在资源丰富、创意无限的文化产业领域,显得更为复杂。文化产业化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如节庆、演出、文化旅游等,市场细分的结果可以作为文化产品和生产的一个目标方向的参考依据,而要解决文化产品的定位和其开发项目与内容,就必然要对所要开发的文化资源进行细分,文化细分理论正是基于解决此问题而产生的。文化细分即是以文化资源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市场定位文化因子,并结合市场细分结果对其进行细项分析,得出其文化定位、开发项目与内容。文化细分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产业化的前期分析要求,其主要作用有:一是为产业开发提供相对准确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就是结合市场分析在自身文化细项中取一项将自已在竞争类的文化产品和项目中区别开来。市场定位需要独特性、可信度等要求,文化定位亦是如此。[4]文化产品的文化定位与其市场定位密不可分,两者通常相互支撑。二是寻找市场空缺,确立文化产品的差异优势。尽管每一种文化都可能是有特色的资源,但其中的大部分放到市场竞争的位置并不是独有或不可替代的。如何寻求市场空缺,打差异牌,是文化产业化的关键,这也是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的综合分析结果。三是确立文化产品与项目开发体系。文化细分是在文化归纳与分类的基础上得出的细项体系,但文化细分绝不仅仅是归纳与分类,文化细分更重要的任务是结合市场分析,其中还加上文化创意的过程,最终得出文化开发的产品与项目体系,为开发和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

文化细分理论的方法与过程

文化细分与市场细分对应,主要是对该文化资源进行细项分类与组合,方便定位与产品开发选择。其主要方法有:1.资源细分法。即以传统的客家文化研究分类方法对资源进行细分,大类可分成客家建筑与民居、客家民俗、客家方言、客家艺术、传统工艺、客家名人、客家精神等,文化旅游开发比较经常用这种细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相对简单,在客家文化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分项,操作容易,有利于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产品。笔者在《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镇乡村旅游规划》中对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就采取了资源细分法。在对三百山镇客家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后进行分类,其文化产品的开发方向与项目体系就相对清晰了。结合区域旅游竞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百山镇乡村物质文化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缺乏竞争实力,而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富有特色,开发后更容易占得先机,因此三百山乡村旅游的定位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2.主题细分法。即以一个文化主题为中心,细分可用的文化资源,以便产品开发,文化节庆活动和博物馆开发比较适合此法。3.产品细分法,具体单项产品的开发如工艺产品可参考此方法,目标是扩展产品系列,即从原来的单一产品形式扩展到多样化。4.文化层次细分法,即以精神层面、行为语言层面和标识层面对文化进行细分,深度旅游、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文化经营等可采用此类细分法。

篇5

论文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文中分析了两者各自存在的利弊问题,探讨了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以及如何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传统手工艺逐渐得到重视并恢复发展起来,但是某些种类的手工艺还是面临重重困难,无论从工艺手段、材质,还是应用价值等来看,都受到很多限制,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它们需要社会力量甚至是相关部门的扶持,如果目前只是依靠自身发展,短期内很难振兴,需要重整发展之路,找到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并适应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的新模式。传统手工艺注重手艺的传承,大部分是靠手工完成,其成本较高,在现代社会,比较难以适应大众需求,但也有部分高端或是特殊消费群体能接受,但类似需求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推动某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对消费群体的科学细分将决定产业的出路,决定行业的存亡。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随着一批海外学者的归来,而逐渐渗入了国内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和实施的。时隔十几年,国内这些高校仍然在继续改革和创新着,并在不断摸索适合本土的教学模式。

在通常观念里,传统手工艺产业很难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两者可以找到发展的共通点,相互弥补,取长补短。

下面我们将结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探讨传统手工艺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互动现状:

以下是在当代手工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情况:2009年10月,我和几个做专题研究的学生到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对水晶手工艺产业进行考察。

首先,对东海县水晶城进行考察。东海县水晶城是东海水晶工艺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国水晶原料的集散地。在水晶城里大多是简单加工的水晶工艺品,有的水晶饰品是按份量销售,基本没有设计,也谈不上什么附加值。当然水晶城里也不乏精品,但是按照水晶石材的档次和雕刻工艺的精美来区分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高附加值的工艺品就是这两者完美结合出来的产物。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精品,还是以传统题材为主,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数量正逐渐萎缩。

其次,对当地的水晶企业、作坊进行考察。通过对当地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考察发现,目前他们在传统工艺的继承上做到了极致,比如他们雕刻的佛像非常活灵活现,神韵十足。有的水晶还有着非常漂亮的包含物,比如一些有色金属矿物质,会折射出美丽的光泽,挑选这一类材料雕刻成的佛像,几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中,这种传统工艺品有一定的优势,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企业高层非常重视与高校间的交流,意识到传统手工艺行业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大多数传统手工业没有发展的远景规划,目前遇到的瓶颈就是只能满足对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市场需求,也就是不断复制传统的东西,形式上没有创新,消费的群体也比较局限,并且当代设计理念相当缺乏等等。我们深入接触的这家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他们已经开始在自我的定位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通过与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交流我们有了以下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一、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成立至今的6年时间里,以前三年的时间充分融入行业,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大。

二、确定企业文化和理念

确定“我们的灵魂就是水晶,水晶就是我们的灵魂”的企业文化,提出“艺术化设计、产业化生产”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观点。

三、引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从08年引进第一批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以来,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产品的销售、管理模式等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通过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个案分析,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各自存在的利弊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交互性,对品牌意识及打造品牌的理念比较成熟。

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拥有精湛的技艺,其产品在收藏市场上具备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由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等方面的“断代现象”,设计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存在欠缺,设计作品个性凸显风格前卫,由此导致设计产品与消费群体脱节。

传统手工艺的弊端: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分析缺乏科学性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的无力等诸多问题。

总的来讲,传统手工艺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半自动化程度,特别是形态复杂的工艺品的加工大部分还是需要靠手工来完成,即使是使用机器,人工对机器操作的熟练程度也很难被电脑程序指挥下的机器完全替代。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很高,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照搬和重复古人的东西,其价值也是低廉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传统手工艺产业中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以及对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作用。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结合需要找到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看清以上分析的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这样才利于制定出长远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因此我们还要逐步探索如何和企业产生联动,如何引导消费市场,以及如何增加现当代手工艺术品的附加值,这将是我们艺术设计学科将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荣四海.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篇6

(嘉兴学院,浙江平湖314200)

【摘要】以平湖服装创意园为建设平台,以高校虚拟品牌“学院工坊”为研究平台,对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方式,构建以品牌项目任务+市场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的市场型教学模式,加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服装创意园;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3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95-03

目前全国有1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艺术类专业,就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高校把开展产学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目前校企结合更多地还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还做得不够。

当今国内市场在面临产业质的改革(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型走向市场化、创新型)时,院校的专业教育也需适应市场改变的需求做出质的改变(在教学模式和市场开拓上)。因此,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无疑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一条良好途径。

1“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定义

“工作室化”既是一种教学法,也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对这一教学理念国外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其中的“一元”即是企业、是工作现场,另“一元”是高等院校;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则将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中学生毕业后先后到企业进行一年工作实践,然后到学校进行二至三年的学习,接着再到企业参加一年的工作实践;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也将工厂工作环境纳入到教学环境中;澳大利亚的专业教育也采用技术和教育统一的教学方法。

我国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近几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工作室教学改革也在热烈地进行中,但是作为个性突出的艺术设计教学,其改革探索相对不足,目前能见到的像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探索的“工作室化”教学法,代表了一个方向。按照这一方法为每个专业方向开设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和场地,对教学中所有的实践环节都进行完全的实践,从理论上讲是科学的,但是这需要很高的条件,没有大量的经费很难做到,操作性不强。

2我国“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服装专业教育蓬勃发展,办学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大多数以工作室制为主的教育模式几乎均以校内教师为主导,配合极少部分的品牌虚拟项目来实现模式教学,国内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熟悉教学对象心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但通常由于校内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缺乏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长期工作经历,不能跟上服装行业不断变化的发展趋势。以校内教师主导的工作室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以下弊端。

2.1教学内容实战性不足

校内教师因为缺乏在企业一线的长期工作经历,没有足够完整的行业实际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储备。教学内容常由教师根据知识点虚拟命题设计与要求,教师自行把关,不能真实反映现实设计要求与潮流趋势。学生在校的任务训练与就业后的岗位任务有较大差异,无法解决企业亟需的设计问题,延长了就业到岗后的适应时间。

2.2课堂作业与商业作品之间差距太大

校内教师因自身知识经验构成的制约,平时课堂训练中往往只注重案例中艺术设计理论的表现,而对后续阶段的服装结构设计、面料辅料分析与选择涉及很少,也不能在服装信息搜集、项目市场调查和售后营销服务环节进行有效引导,导致课堂作业与商业作品之间有很大距离。

3基于服装创意园开展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结合浙江平湖地方产业特色,建立了以平湖服装创意园为建设平台,以高校虚拟品牌“学院工坊”为研究平台的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3.1有利于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

在虚拟品牌运营模式下,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避免交叉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和穿插,打破人才培养系列相关工作各自独立的局面,整合人才培养、综合实训、毕业实习与就业指导等环节,尤其是将人才培养环节与学生的创业就业相结合,真正而且是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作好人才培养的自觉动力。

3.2能够打破教室和实验室的界限

商业环境下的市场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室和实验室的界限,教学行为均可根据指导老师的教学和商业环境的需要灵活安排空间并转换空间。打破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忽视人才需求模式,教学内容脱离市场发展的现状,把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品牌化服装发展方向作为参考依据,培养学生认识全局整体概念。

3.3让专业老师与学生以近距离合作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市场教学环境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转换为师徒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专业老师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每位学生,并能和学生个体展开专业及专业以外的沟通与交流,能更好地落实各项教学工作,彻底改变了以往师生疏离的现象。

3.4能够拉近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距离

设计工作室所拥有的虚拟品牌“学院工坊”品牌风格及方向既要符合社会需求,也鼓励学生在设计工作室的时候从自身兴趣和未来的就业空间考虑,校区能够宏观地对设计工作室的品牌设计方向作客观的调控,以做到设计工作室、专业方向与市场需求的近距离。

3.5实现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

平湖创意园设计工作室初期应至少有一家品牌企业作为依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选择定位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又有效地模拟企业实操,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相互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不仅有助于服装专业学生搞好产品设计,掌握品牌服装运作知识及当前业内动态,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市场感觉、品牌意识及团队协作精神,使大学生踏出校门就具备服装品牌各环节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迅速担当企业岗位角色。

3.6激发设计工作室指导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设计工作室教学成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指导老师的声誉,进而成为下一届学生选择设计工作室的参考依据,由此激发了设计工作室指导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由于设计工作室指导老师成为校区专业团队的核心,相互的学习和借鉴全面促使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3.7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规化”的教学模式很难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厌倦,造成负面的影响。设计工作室制会全面改变以往“常规”现状,更多专业方向能满足更多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开放灵活的设计工作室授课方式会更受学生欢迎;“准就业”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学习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师徒之间的近距离让学生充满信心,由此设计工作室制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基于服装创意园开展市场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方案分析

4.1市场调查与分析阶段

确定岗位群为基于设计公司人员岗位设置,如包括服装设计师或设计助理、电商部营销和企划部人员,岗位群涵盖我校区服装专业设计方向、营销方向及电脑服装专业方向,初期均以大三同学为主。一学期后开始以大二同学为主要培养对象。

4.2职业能力分析阶段

确定服装专业通用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专业能力:谈单能力、制图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并确定与之对应的商业环境下的相关公共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4.3教学环境的开发

根据该岗位(群)对社会技能和操作技能需求比较平衡,确定校企合作的模式,校外工作室对外营业,自主经营,对校企双方负责,以专业教师组织运营,受院系领导,在教学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管理和考试考核等方面可以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院系可在校外工作室的特色、运行状况、业绩状况、学生满意程度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4.4教学的实施

以商业环境下的设计工作室的模式组织教学和运营,学校在学生进入学校时以工作室员工的身份与学校签约、与工作室签约,在工作室框架内对学生(员工)制定公司(校外工作室)制度和培训(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制定的标准是让每一节课程融入到校外工作室经营的过程,让每一节课的内容与企业需求或岗位的需求零距离融合。

4.5教学管理与评价

该阶段由校方与合作企业方组成的教学独立监督考评小组(委员会),审核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校外工作室经营状况进行分阶段考评,同时反馈到教师团队做教学和经营调整。该评价主要包括:审核教学计划和校外工作室运营可行性,根据教学和运营计划和目标组织测试和评估,制定工资标准和学分制度、员工激励机制等等。

4.6弹性学分制和学分替换制的实行

课程安排上颠覆常规的安排模式,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和课程内容上,根据学生情况、学校情况、公司(行业)特点制定上班(上课)时间为:早9点到下午5点,每周一到五轮休一天,周六周日上班(上课),并依此记录作为学生的考勤成绩。上课方式和过程初期以设计师提任务目标、学习方法学生市场调研,收集资料并设计完成成衣(教师辅导)由第三方考核学分统计的过程。在这一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提倡弹性学分制及学分替换制的变通和实行,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任务体系中的课程内容时应予以学分奖励,奖励学分可相应抵消小部分公选或素质拓展学分。

5结语

以浙江平湖服装创意园为建设平台,基于虚拟品牌“学院工坊”建设的市场型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服装相关专业的教学思路,也是培养具备实现商业化设计创意能力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市场型工作室教学过程可导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毕业设计辅导中,能够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彦君.中小服装企业品牌虚拟经营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篇7

关键词:郑汴一体化开封旅游业发展思路

连接郑州和开封的郑开大道开通标志着郑汴一体化发展从规划进入了实施阶段。在郑汴一体化的浪潮中,作为开封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如何将古都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全面整合,如何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联合开发郑汴两地旅游产品互为依托、优势互补,实现跨越发展,这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郑汴一体化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郑汴一体化背景下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开封地处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部位,中原城市群战略引发的资源重新组合和配置,必然使开封能够分享由资源聚集所带来的发展机遇。郑汴一体化又为开封和郑州城市间旅游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成为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剂。

郑汴一体化将大幅提升开封的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加快区域旅游市场的发展进程,区域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郑开大道的开通,不仅使城际旅游更加方便快捷,加快了两地市民的出行和旅游,而且使开封的交通区位优势得到增强。

郑汴一体化无疑会引发旅游方式和市场的改变,给开封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因此,开封旅游业要抢抓郑汴一体化的机遇,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的城市定位,通过科学规划来体现郑汴一体化的需求,扬长避短,实现开封旅游经济的全面振兴。

基于郑汴一体化的开封旅游业发展思路

(一)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开封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其在居住休闲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鼓楼夜市、龙亭、清明上河园等。郑州作为辐射性很强的商贸中心城市,总人口700多万,有着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而且也是巨大的客源集散地。整合中原城市群、郑汴一体化、宋都古城的发展理念,在区域性分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开封旅游开发模式及功能应定位为郑州的“后花园”,发挥人文旅游中心和休闲度假基地的功能,实现两城旅游优势的功能互补。开封今后的旅游建设应当强化其为郑州服务的功能,重点放在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美化、餐饮及宾馆服务规范以及房地产开发上,突出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营造花园城市的生态与环境,使开封的城市环境成为一种吸引力。

行政区划制约是影响旅游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主要因素。郑汴一体化使两市旅游业的融合水到渠成。加快郑汴旅游资源整合步伐,统一规划,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如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区可与郑州巩义的北宋皇陵、登封的嵩阳书院、新郑的欧阳修墓园组成中国北宋文化游精品线路;大相国寺可与登封少林寺、巩义石窟、慈云寺组合,再向西延伸到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偃师玄奘故里,组成中国佛教精品游线路。新的组合可以使郑-汴-洛“三点一线”推陈出新,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在旅游线路组合方面,开封和郑州两地的旅行社可以把双方的景区纳入旅游线路之列,拉大线路空间。在旅游市场开放与管理方面,开封要打破地域限制,取消地方保护、实现两地的无障碍旅游。继续实行旅游年票制度,进一步免费开放部分景区(点),从而达到吸引郑州游客、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增加旅游相关产业收入的目的。两市旅游管理部门在城市导游图的编制、旅游广告宣传及旅游促销活动中要积极联手,共同举办高层次、全方位的大型旅游推介活动。

(二)完善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挖掘宋文化旅游资源

尽快编制开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宋都古城复建规划,全面进行资源整合工作。结合开封三大城市片区的结构特点,重新明确城市的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在保护、修缮、适度开发老城区和建设东区的基础上,强力推动新城区(汴西新区)建设。中部包括老城区和护城大堤以内部分,应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提升传统文化旅游、休闲服务的核心功能,限制和疏解行政、办公、生产及部分居住功能,为餐饮、住宿、度假、旅游、文化会展业的发展营造空间。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在老城区改造中实行精品战略,加强文物古迹保护与风貌协调,推进街道环境整治与水系整治工程,提高现有景点的档次和内涵,形成不同特色的景区与观光线路。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改善老城区环境,打造雅俗共赏的宋韵古城。加强地下历史文物资源的挖掘,以开发“城摞城”为主题进一步提高开封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自护城大堤以西至中牟县边界的汴西新区,是郑汴一体化发展中开封与郑州对接的重要区域,也是集居住、工业、办公、商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新城区,应重点建设运粮河两侧的休闲度假区。东部包括开封县城、边村工业区和汪屯工业区,着力打造郑汴洛工业走廊。

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根据城市形象竞争定位原理,在全国范围内城市特色弱化、千城一面现象突出的情况下,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特色,打造宋都古城,从而树立有别于郑州、洛阳和西安的独特的旅游形象。挖掘宋文化魅力、打造宋文化特色,是开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开封重修和新建了许多历史人文景观已形成了龙亭湖风景区、包公湖风景区、禹王台繁塔风景区和开封至朱仙镇、开封至兰考两条旅游线路的“三区两线”文化旅游景观链。深入挖掘宋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提升宋文化旅游产业的品位和档次:要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以“塑造世界历史名城,体验宋都千年梦华,打造唐宋古都走廊”为目标,以“宋都·宋文化”为宗旨,完善水系工程,开发开封古城墙和“城摞城”奇观,将宋都古城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精品;要加快“申遗”步伐,将北宋东京城遗址与同是“国保”级的北宋开宝寺塔(铁塔)、北宋天清寺塔(繁塔)和开封城墙等其他相关珍贵遗迹组合,通过有机地整合、修复和展示,加上国宝《清明上河图》及《金明池争标图》、《东京梦华录》的印证,联合“申遗”,提升现有景点的整体品位。(三)突出文化旅游经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文化旅游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崭新形态。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古都之一,应通过各种形式把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出来,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带经济。开封作为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被称为“戏曲之乡”;因曾在宋代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被称为“书画之乡”;作为我国五大名绣之一的汴绣,以其独特的针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品;开封又有“盘鼓艺术之乡”、“木版年画艺术之乡”、“之乡”等美誉。宋词文化、历代名人文化、黄河文化等也都是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围绕“宋文化”主题,进一步突出各景区、景点的个性特色,选取市井民俗文化、皇家宫廷文化、宗教文化、府衙文化、商贾文化等不同侧面,来确立景区定位,打出自己的特色牌。

吃、住、行、游、购、娱不仅是旅游的主体内容,也是旅游消费的重要载体。郑汴一体化使两城居民享受同城待遇,将极大拉动本地游的市场。因此,开封应着力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商务及特色系列旅游产品,实现由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度假型产品过渡。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产品,如假日休闲、市井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民风民俗、美食名菊、民间演艺、工艺制作类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悬河长堤、村落沃野、渔牧花果类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同时,对老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升级换代,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把开封建成影响力巨大的书画、古玩、手工艺品交易中心和宋文化、中原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这样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包装和展示,“开封游”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内容将更为丰富,品位将得到提升,更具备从“一日游”到“多日游”的基础和条件。

旅游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强。然而开封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品种少、档次低、规模小、销售不畅,造成旅游产业链条过短,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对拉动旅游消费有较大作用的“购、娱”两个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在旅游产业结构组合方面,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综合性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多种功能。要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和有关企业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绿色旅游食品;鼓励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挖掘开发能够反映开封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商品。开封的花生糕、包公豆、朱仙镇豆腐干、陈留豆腐棍、兰考豆腐乳等,要改变包装粗糙、质量不统一的现状,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对朱仙镇木版画、汴绣、官窑等,更应很好地挖掘,使之成为旅游商品的名牌。

(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树立大旅游观念,通过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尽快打破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等局面,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旅游景区(点)管理体制。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加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积极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力争实现开封旅游的六统一,即规划统一、宣传统一、线路统一、包装统一、门票统一、接待统一,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加大旅游招商引资步伐,提高产业素质和结构升级。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的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如彰显“北方水城”魅力的水系工程、张择端笔下的北宋皇家园林—金明池重建项目、清明上河园二期工程—琼林苑御汤园温泉度假宾馆项目、名扬天下的樊楼、千年佛教名塔—繁塔、元代著名全真道观—延庆观、全国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开封城墙、以独到雕饰闻名的山陕甘会馆、“悬河”奇观的开封黄河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万岁山森林度假区开发项目等。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历史性机遇的到来,给开封景区(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待服务水平要有新的提高,硬件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内涵要在凸现北宋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市场开拓要借助郑开大道的“桥梁”加大力度着重创新,内部管理要不断强化,使景区(点)的整体水平登上新台阶。大力推行和实施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创A、旅游饭店创星活动,不断提高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切实推进旅游行业诚信建设,建立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构建旅游诚信体系。

结论

现阶段面对郑汴一体化带来的机遇,进一步理清发展的思路,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依托郑州庞大的客源市场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是加快发展开封旅游业应有的战略选择;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建立高效的旅游业协调与管理体制,培育旅游大环境,净化旅游大市场,是做实做大做强开封旅游产业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