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

篇1

(一)内控管理意识不到位及能力欠缺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不论是决策层还是管理层都没有意识到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这主要与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形式有一定的关系,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主要承担的是进行社会公益服务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工作,因而一直在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忽视了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主要以处理日常账务和整理财务收支报表为主,在资金的使用规划和绩效评价意识和能力问题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普遍存在财务预测能力、财务决策能力、财务计划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较弱的问题。

(二)制度建设和使用的规范性问题

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制度建设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同时,财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管理人员的主观意识不到位、执行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也就无法对员工的工作行为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到位的管理、分析和控制,使得制度的合理性和执行缺乏保障。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许多事业单位在年终的时候会出现收支、资产及债权债务不能够真实反映到账面上的情况,会出现收支不符,资产不真实、不及时,债权债务不如实反映等情况的发生,甚至有部分的资金流向不明,这是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力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改革和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性问题

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覆盖了一个会计核算年度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管理、过程控制、决算分析、绩效评价等多个方面和资金运行的全部环节。内控制度应当从财务收入环节就开始介入,并结合所需要运行的项目进行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项目的可行性,然后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对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全程的监管,最后在项目完成后对资金的收支结余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价,并积极研究可优化工作流程的方式,积攒工作经验。然而,现阶段有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注重于中期的管理以及后期的统计工作,缺乏对前期项目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重要性的认识。预算问题与资金运行安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如果不注重不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就会导致资金的运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引起高度重视。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内控制度优化建设方案

(一)注重提升管理意识和能力

在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内控制度方面,首先需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内控管理意识,让他们明确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对内控制度进行优化改革。而这还涉及对员工内控管理能力的提升问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可以邀请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为员工传输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工作经验。同时在整体培训课程完成之后,事业单位应当针对员工所学的内容,对他们进行考核,考察其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是否满足单位的发展需求。而财务管理工作由于涉及大量的资金收支问题,因此,还需要保证员工的个人工作素质符合管理工作的要求,避免发生以权谋私,损害公共经济利益的情况。在这方面必须要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并应当将教育内容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帮助员工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此外,为了提升财务管理团队的工作水平,事业单位还应当积极制定人才引进的制度,鼓励社会上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积极投身于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增添新的活力。

(二)制定科学的监管和考核机制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单位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分配好权利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并设置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避免出现管理人员直接负责资金流通工作的现象。在这方面,要对单位部门进行一定的调整,增设财务管理内控监管部门。对财政业务与内控制度实施进行独立评价和考核,详细了解业务与制度情况,及时结合项目的运行情况发现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整改措施,消除财务安全隐患,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的成本最小化及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只有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全面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稳步运行。同时,在监管机制和考核制度的制定方面,事业单位还要注重对员工工作行为方面的约束管理。比如,可以从建立责任监督机制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好每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并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考核,根据出现的问题直接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制度建设和执行得好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此外,监管机制和考核制度的制定应当符合我国在经济管理方面出台的相关法律条例,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稳步运行。

(三)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和有效应用

在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过程当中,基于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目前已经有许多事业单位将网络管理软件及系统应用在了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优化了内控制度的监管方式,有效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事业单位还需要意识到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会对财务管理信息的安全性造成影响,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还需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并对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定期进行升级。这还需要保证相关技术人员具备创新工作的能力和意识,以此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

(四)资金预算及风险管控工作

资金预算以及风险管控工作是资金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事业单位应当重视起这两个环节的重要性,将其落实到项目运行的实际过程当中。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相应的财务管理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比如,对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问题,对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区分问题等等。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规范并统一财务报表的格式,并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明确记录每一笔收支的数目、来源以及实际用途。严格对预算报表进行审核,提升预算数据质量。并建立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调节机制,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节约开支意识,建构预算进度跟踪、结果分析、评价制度。从而有效确保资金预算工作的高效完成。而对于资金的风险管理方面,应当将相应的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运行的各个环节当中,比如投资、购买贵重设备时必须要提前制定好风险的预测方案,并且提出解决风险问题的措施,建立风险预警的控制系统,加快资金的流通速度,使得事业单位在一个良好的状态下运转。

三、结语

目前我国各个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自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能力、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以及管理环节的不健全等方面。事业单位必须要能够意识到建设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注重于管理团队的建设工作,积极展开思想教育以及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而对于监管制度方面,除了需要结合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建设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之外,还应当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化监管的形式。此外,还要从资金预算和风险管控的环节,建设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冯炳营,冯炳纯.试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J].中国商论,2018(3).

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途径

2010年,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自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以来,以控制舞弊和防范风险为中心,以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衔接有序、体系完备、方法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一、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分支之一,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针对其预算过程中存有的各个风险进行度量、识别及分析评价,并且选择适当时机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用经济合理的办法进行处理,确保预算资金不会受到损失,并且达到预期绩效标准的管理过程。而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员工与其领导层共同实施,意在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为促进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目标而制定的程序和政策。内部控制的本身没有将风险管理当成是核心,而是将其当做自身的构成要素。《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发展战略、组织构架、社会责任、人力资源、资金管理、企业文化等16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风险做了进一步的关注和分析。2009年出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防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关注显然少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认识存在不足。

二、强化将预算资金的风险管理当成核心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途径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有许多,不但能从预算管理方面来提升,还能应用EPR的管理方法,以下将对如何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制度完善和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算原因形成的,“没有预算就没有一切”充分反映出预算是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重点及核心。所以,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是有效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良好体系的有效方法,其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升了单位行政的办事效益,对很多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完善预算管理组织体制,确定风险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强化了对预算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预算指标及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准确性,保障预算执行的规范性。第二,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加强预算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目前,很多单位的预算编制相对粗糙,没有做到项目细化,预算支出还达不到每笔核算的要求。因此,预算编制方法要保证资金分配的合理性,能细化并规范预算管理,能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将资金运用到急需或重要项目中。第三,加大预算刚性控制力度。因为预算的科学性、计划性不强,预算的整体调整比较频繁,对资金的使用缺少预见性,降低了预算的控制力。财务预算制定后,必须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要设置严格的预算调整程序控制预算的调整或追加。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资金流向要适时地做好跟踪与监督,及时纠正偏差。

(二)建设将财务风险管理作为基础的内控信息化平台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对会计的实务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内控制的工作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控制点和业务流程,所以控制活动一定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第二,信息技术为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事件识别提供了控制工具;第三,信息技术加强了监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第四,信息化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沟通和信息,对这两方面要素有着积极影响;第五,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产生的新财务风险概率增加。

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信息化本身的风险控制,通过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加强对系统软硬件及数据库的安全管理,调整财务工作流程与计算机内控相匹配,设置操作权限并有效监控财务系统操作历史痕迹;通过对财务数据录入、处理及流转等环节加以监控,出现错误时能及时提示;注意内部稽查与审计工作的配合,杜绝因软件的漏洞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控制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来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防,通过制订相应风险的措施和方案,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的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财务管理是化解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环节,对财务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是拨正风险控制并产生明显成效的关键。建立控制监督和风险制约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主要如下。

1.加强财务部门的调节作用,使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部门的职能特点,构建纵横连贯、上下协调的协同网络,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综合起来,构建内部防控的协统机制及内部控制风险的通报制度。

2.大力建设财务风险的防控机制体系,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等环节进行风险因素排查,完善内控制度,打造风险控制体系,构建成为以防范为核心、以加强内控管理为重要手段的协同管理机制。

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落实上面,做到管理有预算监督、核算有会计监督、职能有内部审计,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健全的财务风险监督体系,加大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力度。

(四)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诚信体系

诚信是事业单位对外维持良好形象的重要准则,同时也是更好进行内控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要想全面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一定要将执行工作融合到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同时,其作为构成单位道德规范的重要部分,将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控制意识,而且通过内在的职业道德和外在的社会准则发挥作用。例如,建造“小金库”是极其缺乏诚信素质的行为,对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特别恶劣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各项预算资金能够在安全状态下运行的可靠条件,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支出资产安全完整、合法合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做到真实完整,强化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关键点的内控制度建设,帮助事业单位遏制管理漏洞,尽量减少损失浪费。同时,也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一个较为体统的工程建设,它不但关乎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单位或系统各项资源的最佳整合。因此,内控制度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安全、系统的执行规范。

参考文献:

[1]殷羽.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2(10).

[2]张玲芳.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B),2005(04).

[3]杜建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6).

[4]任爱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10).

[5]柏杨.内控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

[6]李佳子.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

篇3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财政监管内容比较混乱,通常监管主要针对的是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资产的消耗情况等,需要符合国家规定,并在实现资金运用方向的正确,最大程度发挥功能。但是目前财务的监管内容比较混乱,在以上两个层面的监管方面都有所欠缺。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财政监管不力的原因

1.体制内部的监管意识不足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财政监管不力的首要原因是体制内部的监管意识不足,对监管主体存在疑惑。通常情况下,我国主要的监管部门包括纪检、审计等,但是往往意识不到单位内部的监管,对于基层工作人员、财务人员以及其他人员,是否具有监督的权限与义务,也是导致监管意识薄弱的原因。在监管的内容上,要针对财政资金与国有资产,但是现实中对二者的监督力度不足,进而没有很好地实现监管目标,将主要任务与责任归结到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范围内。总而言之,监管意识缺失直接导致监管工作的不到位。

2.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不仅包括财务人员,而且包括审计人员、管理人员等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财政资金的所有员工。处理单位的财务监管工作,须有具备一定的监管技能,例如财务人员往往会进行核算,但是却缺少监督的能力。在职业道德方面,一些工作人员是否愿意主动揭发一些违规事件,这也是内部监管落实的重要因素,也是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3.制度设计不完善最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财政监管制度设计不够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呈现了滞后性,在监管范围、监管内容方面都需要进一步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即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财务财政问题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较小。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制度不完善,制度控制力度不足。例如专职人员的任用、提升,具体账目的审核,在单位的绩效管理中,并且没有具体的职权规定,因此要求其发挥监管职能,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财政监管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1.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并且组织其学习相关行业法规,了解在行政事业单位处理财务问题的要点,并且定期进行交流与考核。第二,要不断完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财务财政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恪守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行业规则,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气氛,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可以联合单位宣教部门来开展工作。

2.增强内部财务监管意识其次,要增强单位内部的监管意识,在单位内部的监管中,争取领导的支持与认可,并且在组织规章中有所体现,增加内部财务财政监管的具体细则,完善制度建设,全面增强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系、系统性。除此之外,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力度,能够将每项具体规定落到实处,体现在每项工作中,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审计人员,可以适当允许资源与权限的保障。

3.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近几年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尽管在落实过程中依旧有缺陷,但是已经体现了对财务财政的宏观监控职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准确掌控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情况,包括各个项目的资金应用,在决算分析与审核上都更加完善。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推行更加完善的财政资金预算管理,配合国库集中制度,实现财务财政的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要转变传统的预算习惯,提高预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进而使财务财政监管工作更有成效。

四、结束语

篇4

一、事业单位中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

(一)成本控制的任务与目标

事业单位中成本控制属于经济管理范畴,成本控制是指依据该单位制定的某一阶段的资金预算,由相关人员在职责范围内记录、统计、分析、计算、评价这一阶段中的各项花费。对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是确保成本计划较好地完成,加强成本管理,避免违规现象的发生,节约资源。

(二)财务管理的任务与目标

我国一向注重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这一项工作,并且都会结合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结构实行财务管理方案,因此在不同时期制定的方案互不相同,从而有利于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在1997年,事业单位的财务准则出台并正式实行,在该准则中明确提出了财务管理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减少资金投入,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资金供给与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管理国有资产,避免国家资产浪费;控制并且监督事业单位中的各项活动的花费;完善财务制度,强化经济预算,提升资金利用率;尽量节约开支;审核单位资金花费,正确反映财务情况。

二、财务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一)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没有得到普及

财务管理的工作效果影响事业单位今后的发展,而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参与,并且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是在多数单位中均未普及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员工不了解财务管理的概念,也不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因此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导致财务管理发展受阻。

(二)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建立

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不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重视对单位人力资源与各项物品的控制,却忽略相关制度的建立。通常,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控制日常开支,因而其将财务管理的重点放于会计制度中,而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事业单位对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却仍然造成大量资金的流失,没有发挥内部控制本应有的作用。

(三)财务监管制度存在问题

有效控制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十分重要,但是目前许多单位中的财务监管制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特别体现在资金核算方面。在核算中没有做到对记账凭证的严格控制,从而阻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缺乏原始凭证还可能产生造价行为,直接影响会计的信息审核工作,进而会危害人民以及国家的利益,造成国有财产浪费。

三、通过财务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严格执行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做好以下几方面:(1)有效监管资金的使用情况,尽可能避免资金浪费以及资金花费超出预算的现象,优化资源配置;(2)做好预算分配工作,在事业单位中适用于预算分配的方法为逐层分解。管理人员应该将岗位绩效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并应用到每个部门中,从而确保预算管理中各项制度的真正落实,激发各个工作岗位中员工的主动性,使单位统一进行预算管理;(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预算体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指标的制定,预算管理的考核以及监督工作。在预算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能够提升管理效率,还能提升管理质量与水平。

(二)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

当前,在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不足,导致财务部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财务管理不能全面、持续进行。为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实现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在互联网时代,财务部门可以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例如在网络平台中实时分享财务信息,有利于部门之间进行相互监督,避免违规行为的产生,从而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的根本利益,加强成本控制;(2)进行分层管理。事业单位中所有部门员工都应该具有节约资金意识,相关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要按照工作流程对每一步都进行监管。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员工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成本控制,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1)提升财务部门员工的能力。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事业单位应该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职业素质,完善考核制度,激发员工学习的热情;(2)定期检查财产记录情况,强化资产管理体系,避免出现公款浪费、挪用、以及贪污现象,确保资金全部运用到项目的实施中,进而实现科学管理单位物资。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现阶段的许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还不完善,尤其是制度上的欠缺。首先是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许多事业单位还只是存在与“重钱轻物”的管理方式,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指导下,事业单位还只是将资金作为财务部门管理的重要位置,却忽视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这也就严重忽视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其次,真正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在管理上还有许多漏洞,在整个固定资产管理的体系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购置、验收、清查和报废的体系,在采购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计划还没有明确的制定,同时也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做保障;而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中,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进行清查和保管,这就导致了固定资产有账无物或是有物无账的情况,在财务管理中,账目中固定资产的记录管理十分混乱。

2.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对于固定资产来说,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会计分录,因此,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也是十分重要,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还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流失十分严重。一是目前许多的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没有进行计提折旧,而是按照原始价值进行计算,这就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的时间的损耗中不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在购置后只是把全部的支出列为当期的指出,反映的只是原始的价值,这样在财务核算时就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情况。二是在固定资产的维修中,处置随意和不规范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流失严重,在一些事业单位中,为了改善单位的工作环境就投入较多资金,花费较大的成本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维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定资产,原有的资产主体得到增加,但是这些事业单位却并没有把维修费用作为费用,却并没有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增加。

3.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在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中不比制造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严格的与财务管理相挂钩,造成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使得单位损失严重。这些脱节存在在许多方面,为事业单位带来了许多的潜在亏损。一是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十分重视,但是却忽视了固定资产的保费处理,一些固定资产在账面上反映是存在的,但在实际中改固定资产已经报废了,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存在亏损的风险;二是有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已经到了报废的年限,却没有真正的办理报废的手续,使得报废的固定资产时间拖的很久,不断增加的金额导致了财务的亏损;三是上下级之间固定资产管理的脱节,一些事业单位上级调入、捐赠或是报废固定资产时,没有通过财务部门,这样就造成了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在转移中的流失和损失严重。

二、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要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好固定资产的财务与实物管理,防止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要做好处理,上级购置固定资产时要严格按照程序经过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账目处理;完善固定资产的维修保费制度,做到有人负责,有人上报,对于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要严格通过制度指定到人做好固定资产的财务账目处理;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将报废的固定资产从账目中修改,做到账实相符,达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及时性。其次,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些相关的具体制度实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实行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制,实现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固定资产的有效和科学的管理,做到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报废各个流程都有人负责,并且按照制度严格执行实施。

2.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制度。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对于资产的核算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改善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也是势在必行,要不断改革传统核算方法的弊端,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制度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在核算制度上的完善,要改变以往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的方式,相反要每年或是每季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账实不符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以减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损失。二是事业单位要有成本和效率的意识,对于固定资产的出售,要实行竞价或是招标出售,这样以实现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可以避免固定资产的价值损失。三是要想做好固定资产的有效核算,做到固定资产真实的反映,实现账实相符,就要不断的提高会计部门和财务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要定期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降低人员在固定资产中的风险。

3.加大固定资产核查的监督力度。事业单位提供的低公共服务的产品,这就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好固定资产的核查监督力度。因此,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业务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制度,实现固定资产的规范化、一体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审查工作,在购置、增减、租赁上都要实行有效的监督,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还存在这许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要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完善、加强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以保障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保值和增值。

参考文献:

[1]柳林,柳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

[2]胡雅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02).

篇6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征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配置于社会的非生产领域,主要体现为国家意志和政府权力的行使,因此,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公共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通过公共财政分配与再分配,以及通过国家权力、国家公共资源取得,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的、人文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公共性的事物是最易受到侵蚀、损害的事物,必须要有严厉的、强有力的监管。

2.服务性。

即服务社会、服务公众。事业单位掌管和使用国有资产,实质上是接受社会和公众的委托,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既然是受社会和公众的委托服务于社会和公众,其服务的方法、措施、领域、质量、效果,就得让社会和公众知悉、评判,并接受其监督。

3.分散性。

4.层级性和条块结合性。

依照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层级上有中央、省、地市、市县、乡镇五级,领导体制上一般实行业务领导(指导)条线制、人事财务地方制。层级有层级利益,块块有块块利益,条线有条线利益,在目前利益格局比较紊乱、财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在资金的收支脉络、实物的调配脉络上,又存在着交叉、并行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配置失衡。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家底不清,监管失控。

长期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不健全,重建轻管,大部分单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的账账、账物不符,账外资产大量存在。同时,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资产不计提折旧,存量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脱节,监管部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家底不清,从而导致了资产监管的失控,流失严重。

2.产权不明,所有者缺位。

理论上,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是国家,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但由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是财政拨款形成的,对资产的形成与配置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加上监管制度与体制的缺陷,本来对资产只有使用权的部门(单位)形成资产后对资产却有了完全的支配权,对资产的任意的处置、改变资产用途,资产的占有者由法律上的使用者成了实际意义的所有者,国家没有行使所有者应有的权利,对资产使用和运行中的重大事项已经失去控制。

3.配置不科学,需求无度。

4.运行绩效低下,资产损失浪费严重。

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目前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加上资产占用“小而全”、“大而全”,资产形成后,没有承担其相应的管理责任,资产占用单位没有相应的压力与动力,造成事业单位资产重复购建、过多过滥、“重购轻管”、“重钱轻物”、浪费闲置等现象异常严重。

三、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探讨

1.成立专门化的管理机构。

建立隶属于财政部门的专门化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搞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国际模式和国内成功经验的一致做法。因此,在主体的管理框架中,必须建立必要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机构,并确保机构、编制、职能、人员、经费五个到位。

2.完善资产配置环节管理。

3.完善资产使用环节管理。

首先是对本单位所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在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通过资产的清查盘点,可以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可靠,可以查明各项资产的存量和利用情况,挖掘资产的潜力,提高利用效率,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其次是加强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国有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在做好清查盘点基础上,制定资产的维护保养计划,检查并改善资产的使用状况,按照规定做好资产的增减、内部转移、报废清理工作。要及时清理核对单位往来账户,尽量避免呆账。最后是要加强对资产的出租、出借、担保、抵押等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明确规定行政单位和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对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对外担保和用事业性资产进行的抵押,要及时进行清理、撤消。对于事业单位对外出租、出借资产的,必须报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事业单位对外出租、出借的资产,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按照评估价作为底价,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外出租。对于出租、出借资产的收入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必须全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按批准的计划和用途从财政专户中支付。

4.完善资产处置环节管理制度。

5.完善资产统计报告制度。

篇7

(一)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单一通过财政收支实现难以将单位真实财务状况加以表现财政收支实现是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实施的资产报告制度,然而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资本损耗,而实际的财务表现以及难以通过简单的收付实现制度来完成。会计核算中的结余情况都只能表示事业单位资金预算的执行基本与组织发展目标、财务规定在账面上一致,并不能将各个项目的真实资金执行情况一一说明。此外,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并没有将单位的具体负债情况加以表现,因而不能为单位财务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机制。

(二)针对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核算所采取的核算模式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对单位净资产进行核算时并没有就具体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专门科目的划分,核算结果难以真实说明事业单位总资产表现,与真实固定资产情况项目,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数据表现过高,影响下一步的财务管理工作实施。

(三)会计核算报表项目没有将单位具体发展项目的财务运作情况全面表现,在现金流量活动统计过程中始终存在较大不足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一般包括单位负债情况、收支情况等内容,且大部分核算项目都需要以附表的形式来说明。然而当前事业单位会计针对各个发展项目的财务核算和报表信息说明并不全面,会计核算信息资料对于事业单位的实际参考意义不大。

二、如何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效率,改进会计核算工作

(一)优化会计管理模式,确立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经营情况对财务管理中使用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进行针对性地优化,强化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管控力度。同时,利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扩大会计核算的财务管理范围,保证事业单位各部门财务管理实现多极化,让所有财务数据实现有迹可循。

(二)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促进会计核算工作的高效性发展首先,在事业单位内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环节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途径,搭建起即时、高速、高效的财务网络系统,以保证事业单位在实际财务管理应用过程中第一时间获取精确的财务处理信息,并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工作监管,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透明,防治出现过度集权。其次,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制度,要求相关财务管理人员承担全面的财务资金责任,以强化财务管理部门自我检查力度,促进会计审核工作效率提高。

(三)培养会计核算专业人才,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色素暗工作应由具备相关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财务项目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负责,旨在不违背相关财务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为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应用的实际需求,强化对财务管理方向上的人才引进与培养。

(四)强化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措施,按照现行的财务制度利用财政预算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事业单位下一年的收支情况、发展项目建设等进行预算处理,是为事业单位开展常规经营,实现正常化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凭据。通过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预算统计与分析,能够及时处理先前财务预算中存在的弊端,让整体财务工作更加凸显合理性。

三、结束语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强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行政事业单位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非盈利性组织机构,其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对国家和党的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例如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不够到位、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等,都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为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性与使用效率,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现存的问题

(一)会计内部控制意识不强

当下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过多的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上的政绩,忽略对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因而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没有严格的把关;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于自身职责的理解存在误差。不少财务人员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在会计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对岗位责任约束的意识过于薄弱,造成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其财务控制和监督作用[1]。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会计基础性工作落实不到位、财务会计工作规范化水平不高、监督和控制手段比较欠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且成效低下等问题,这些都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结果[2]。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还体现在审计监督职能的弱化对财会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负面影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支出的审批和报销程序监管不严,内部管理组织构架权责也不清晰,造成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不高、行政开支过大等现象。

(三)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位会计预算约束力不够,其二是单位资产实物和财会账务记录信息存在误差。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年度预算尤其是公务费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和细化,时常出现临时更改和变动的情况,导致预算机制难以正常运转。再加之单位年度预算收支前松后紧、合理性不够,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账目不规范、不及时、不全面以及缺乏严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是会计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的突出表现。

(四)内部审计监管体系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管体系不到位,会大大削弱会计内部控制的成效和执行力度。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还停留在控制主体内部的不合理的监督机制,导致内部审计效果很不理想;其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也是导致内部审计体系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还在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领导下运行,因而审计工作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限制,造成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再加上部分单位审计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不能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管体系效应和约束力度

的退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认知意识上的充分重视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应树立起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观意识和参与意识,以单位领导为表率担负起首要责任,工作人员齐心合力维护内部控制制度的施行;其次,通过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事业单位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建立起良好的内部交流机制,以便全体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动态与成效;最后,明确落实会计内部控制施行的相关责任人,通过到位的奖惩制度和监管制度确保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制度执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制定一个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单位财务会计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把握住三个原则:其一是注重会计程序的制约,其二是注重岗位责任的牵制、细化和明确,其三是以预防控制为主,从根本上避免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失效。

(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管理

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能够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实行职务分离但相互制衡的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第二,制定严格的内部核算和监管机制,对会计信息的复核和处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章程执行,以保障财会业务和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第三,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3]。

(四)完善内部审计监管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是一个动态性相对较强,且系统性和完整性都比较突出的工作,在其实施过程中必须有严格且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管体系来制约和鞭策。内部监督工作主要可以分为预算监督和执行监督两部分,在预算的编制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做到依法编制,保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管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执行环节中,工作人员应该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的完整性和违章必究权威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会计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也是保障事业单位高效、稳定运转的必要前提。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监管体系,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唐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44-0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确保国家职能充分有效发挥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在我国,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其自身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单位的管理仍然停留在旧体制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要人们重视的一个新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国有资产管理缺乏正确的思想认知

当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也没有正确的思想认知。致使国有资产的闲置、损毁甚至流失,从而使得国有资产的使用率降低,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效果也随之减低。另外,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监管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然而我国大多事业单位缺乏对国有资产管理过程艰巨性的认识,无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职能划分不明确

事业单位资产在范围不断增大、流动性不断增强的形式下,很多单位对此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不能很好的履行其应有的职责。更是有些单位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从而致使监督管理职能的严重缺失。然而如果缺乏各职能部门对国家各种管理制度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监督,而单单靠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的自觉性和修养道德是完全不够的。这样下去,不仅会使得各部门间的相互比较斗争,从而使得协调难度增大,降低单位工作效率,还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后果。

(三)监管制度不完善,制度建设滞后

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部分人认为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不能产生经济利润,因此很多单位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相关管理人员无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单位内部也并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进而使得相关人员没有相应的约束体系。虽然有的单位在国家强力要求下设立了相关管理体系,但是管理体系并没有充分的贯彻执行,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后果,进而危害单位的权益。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原因探析

上面所指出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

(一)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处置的每一个环节中,国有资产相关管理部门因为人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对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此外,在单位对资产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包括对资产进行购买、处置、出售等行为)也没有对其进行全程跟踪检查,这样就使得对单位的实有资产方面没有一个详细的知晓。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对包括固定、流动以及无形资产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有些单位甚至连最基础的物品领取和归还的相关制度都没有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极度的不健全。

(三)事业单位未对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一般都不是经营性的资产,这些资产具有无偿使用的特点,使用过程中是不计成本,不在乎盈亏,这样就导致事业单位重钱轻物的现象,并没有设立相关有效的体制来对实物进行科学管理。

三、加强失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

1、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与资产配置的互相适应。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但同时,不要盲目追求高标准档次、不计成本,以免造成资产的闲置浪费。

2、科学合理地优化资产结构。第一,应按需进行科学编制配置规划,使得现有资产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二,要做到各个单位以及单位内部的资源共享,避免重复配置。三是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益的目的。

3、严格控制成本。按标准或实际需要来配置资产,在保质的基础上加强对采购成本的控制。

(二)加强对资产使用的管理工作,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资产使用在资产运作的整个过程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加强对资产使用的管理工作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事业单位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以达到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的。

1、派专人负责资产使用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负责对账目的规范管理、食物管理以及各项资产报告等。

2、明确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岗位职责到个人,建立资产使用人责任制,从而使得工作人员积极负责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3、要定期对资产进行核算清查。单位要对使用的国有资产定期进行盘点,对国有资产要有充分清晰的掌握知晓,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要定期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校,增强国有其思想水平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监督检查的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部门,任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增加或减少都要一一进行详细的报告,财政部门要严格对资产评估、资产核销以及出售等所有环节进行把关。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最大程度上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此外,对一些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思想认知淡薄,无视国有资产法规以及不及时详细准确的对国有资产进行汇报而随意处置的单位或个人,一定要依法进行处理,并视情节追究其经济或刑事责任。

(四)引入奖惩机制

事业单位要加强单位国有资产使用者的管理意识,引入奖惩机制,同时对业务人员进行严格的考评并时时进行跟踪检查。与此同时,对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损失的直接责任人要按情节进行相关处罚,如果情节严重可直接移送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以此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严谨性以及权威性。

结束语: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庞大又久远的工程,必须要从多方面共同积极努力,要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最大程度上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景艳,刘国良.国有资产管理必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对策

财务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重要的工作内容,其工作对象以及目的区别于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企业活动。文章首先介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然后分析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题,最后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事业单位工作流程的熟悉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过程中提供帮助。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一)我国事业单位运作的特点。

事业单位不存在自负盈亏的情况,并且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于相关政府,资金压力小。政府提供资金是因为这些单位为了解决人们的问题可能存在着入不敷出的风险,资金的断裂严重影响了这些单位的存在性以及影响了相关人群不能正常享受这项待遇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事业单位的存在不是为了赚取利润,但是它们有责任把资金充分利用起来。单位有必要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进行管理、监督和控制。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表面上是对资金更好的管理,对各项资金的支出和收入有着明确清楚的记录,方便分析企业的主要赢利点.事业单位在属性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财务管理的工作目的也不同,伴随着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也有着诸多不同。但是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程序是相通的,事业单位应该向企业学习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财务预算工作不到位。

财务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在经营或者运作的过程中对未来某一个时间内的资金使用状况、经营效果等多项指标的预算。现在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工作不够重视,直接引起他们根本没有财务预算或者只有一个大概的资金范围,对于资金是否足够,是否存在高风险,并没有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更有甚者利用职务之便把不在预算范围内的资金算进来。

(二)财务制度在管理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使用存在公私不分现象。由于事业单位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并且政府在考核这些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时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或者惩罚,导致事业单位从上而下的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大,这就给那些利用职权投机取巧的人创造了可乘之机。

第二,财务制度本身不规范。由于事业单位没有盈利的经济压力,所以对资金的管理就不够重视,财务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本应该用在特殊工作的专项资金可能会被其他不相关的工作使用一部分资金;对呆账、坏账管理不够,一些事业单位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发现账款收不回来的风险,导致资金的流失。

(三)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

财务工作进行的如何应该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以便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这样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我国的现状是有些事业单位的监管部门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直接损害了事业单位的信用度。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对于事业单位更有效的利用资金、保证资金的回收性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应该廉洁公正,公私分明。

内部人员职业道德标准是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就应该认识到国家下发的资金应该用到什么地方,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为了做到这点,国家可以下发相关的文件,提高事业单位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廉洁公正、公私分明的精神,这种传播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内部人员的认知,也能提高群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

(二)加强财务预算工作的准确性。

前文已经提到财务预算对于一个单位和部门的重要性,事业单位也应该规范财务预算的程序和方法,加强财务预算工作,提高预算的准确度。财务预算是一个广泛的范围,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做哪些预算,包括:现金预算、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预算编制是指对各项指标的花费有根据的给出具体额度。

(三)完善财务制度的内部管理。

第一,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内部牵制机制。由于工作中会出现有些职员利用自己的权利就能够谋取私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事业单位在进行岗位设置或者职能设计时应该注意权责利的合理分配,避免责大于权或者权大于责情况的发生。通过相互牵制,保证了资金的有效性。

第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财务部门应该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跟踪,及时了解欠款人的经济状况,对于存在风险的应收账款给予高度警惕,财务部门可以根据可靠信息让相关部门去通知欠款人何时偿还一定数量的账款,避免应收账款成为呆账、坏账的可能性。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以票据为准则,严格杜绝“白条”现象。

(四)加强内部控制工作。

内部控制不仅包括财务控制,还包括生产控制、质量控制以及环境控制等多个方面。为了对财务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的内部控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及时发现财务部门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以降低事业单位在实施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

总之,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从政策和执行等多方面着手,共同努力,达到加强资金管理,保证政府的钱花到了实处,真正有效的用在了百姓身上。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应用现在高科技知识和管理理念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