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课程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课程的作用

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美术课程 开设实施 作用影响

随着国家对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对中小学美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小学时期是各种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开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心理学、教育学也认为此时期是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少年时代是思维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程,进行美术教育是开发智力、训练思维和培养灵感的极好形式。在此阶段,应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接触具有美感的事物,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激发,情感得到与美感的共鸣,并使其智力潜力得到发挥,所以美术教育也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因此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美术课程中的绘画内容,可以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在塑造形的过程中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孩子可以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加上自己的创作想象描绘所表现形象。绘画的形式有多种,包括摹写画、记忆画、创作画等。绘画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摹写画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对事物的准确把握。记忆画不仅对加强学生的记忆力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对智力的其他因素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记忆画教学中并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引导他们用心观察事物,敏捷地分析、比较后,抓住事物形象外部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结构,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快而牢地记忆事物。同时,学生在默画时,又必须反复回忆和想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大脑的接受、综合分析、储存、想象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创作画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创作过程中,拓展自我思维,提高学生智力。

在普通美术教育中,手工课的教学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手工课教学是积极调动学生眼、脑、手协调并用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制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这一过程的训练既符合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又使学生在充分愉悦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及创造力。手工制作,不但可以开发孩子智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做事的秩序思维习惯和组织能力。亲手制作物品,要经过明确想法、筹划材料、工具准备、加工操作、修改、完成、总结一系列的过程,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同时在完成过程中,能与他人互助合作,增进协调交往的能力,使才智和感性和实践技术互相交融发展。

美术学科的综合教学有多种形式,现在根据美术教育大纲编写的教材,都会包含四个领域的内容,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综合探索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开发,如造型与设计相结合,造型与欣赏相结合,欣赏与设计相结合等的教学题材。在这些相结合的教学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绘画造型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多种手工制作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绘画知识运用到工艺制作中去,使所学的绘画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同时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进行独立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学生智力。

如今的素质教育强调加强学校美术教育,并把培养新世纪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因此学校美术课程的开设对中小学生更好地实现这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确美术课程在中小学生阶段的开设的作用,也有助于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育发展,消除社会对美术课程存在的误解。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校美术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利用好美术教育这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能起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发挥其更好的作用。美术课程的开设,以及在实际课堂上的良好的内容实施,日后也一定会对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健全成长,有良好的感性思维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慧军.浅谈美术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J].安徽文学月刊,2008.

[2] 李丽珠.美育是提高学生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

[3] 梁玖.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环节[J].美苑,2008.

篇2

什么是创意教学?创意教学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它包括实施教学前、实施过程中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方案、新策划。

美术日常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绝大部分创意教学,主要应用在二次备课中的造型・表现、综合・探索和设计・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等环节。由于欣赏・评述中的中外美术作品教学内容包括历史事件、社会环境、作者生平和艺术流派等,一线教师可能会比较吃力,进而不能全心探究创意教学设计,对于欣赏・评述教学内容就草草了事,结果是学生不想听,老师也不想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会记住这样一层关系,那就是课改下的“我们”和“他们”――新教材的执教者老师和受益者学生。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在学生的学习内容上,新教材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门,指引他们去更多的领域里尝试、感受。学生的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拓空间。学生的视野愈开阔,使用的手段愈多,选用的材料愈广泛,他们思维的空间便随之扩展开来。如果我们要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个能量的储存和展示空间,而且这空间应该依靠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扩大。

不管创意教学如何发展,本人认为始终要立足三个理念:第一,立足美术本质的理念。第二,立足创意本质的理念。第三,立足教学本质的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促进这种状态的良性发展,创意教学有其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想法和思维要有时代性、可持续性,要随着学生、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参考固不可少,但创意更重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冲出固有的思维才是更重要的。

一、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新”

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影视剧形式,鲜明标志是其剧情或多或少涉及穿越的内容。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地说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A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B时空)的事件。剧情以此为线索展开。外国的美术作品往往以世纪来划分代表作品或代表画家,学生往往会很模糊或概念不清。例如七年级上册关于16、17世纪外国美术作品风景画、静物画欣赏,笔者就采用了这种形式来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上课前把班级成员分成3个小组,并指定分别所代表的世纪年代。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小火车模型和行驶路线图,上面标明了出发站16世纪和经过的17世纪。

师:荷兰在16世纪前没有统一历史,16世纪初受西班牙统治。在16世纪中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来爆发了延续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取得独立。因为国家的独立,荷兰城市平民用美术来表现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趣味,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描述自然和生活的美术作品。所以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主要题材是表现城市平民的形象、生活、环境,开始关注自然和生活,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直到17世纪,荷兰的画家们才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和静物画。那么我们的火车就从荷兰开始,那时已经很冷了,火车上来了一位名叫彼得・勃鲁盖尔的艺术家,火车开动,艺术家看着窗外,他看到了什么呢?(16世纪的小组代表回答……)于是根据他的观察,画了一幅名为《雪中猎人》的油画。火车继续前行,途中上来了法国画家洛朗,两位画家攀谈着。经过一夜的行驶,清晨火车经过了一个繁忙的海港,画家看到了什么呢?(16世纪的小组代表回答……)洛朗画家于是创作了《海港日出》……根据这样的形式不断延伸课堂教学,根据课后学生的反响,效果还是不错的。

二、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奇”

曾经看到过不可思议的作品,出自一位才华横溢的比利时画家及摄影师本・海涅(Ben・Heine)之手。他将绘画与摄影融为一体,此种创意的确罕见!在上中外美术欣赏评述时,本人就有意识地融入这种理念,在让学生把握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感性认识之后,又在绘画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寓教于乐,只要有天马行空的奇幻想法,都可以完成得很好。虽说有些蒙太奇的手法,但是可以说奇特的创意理念获得了出奇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创意表现,需要教师在课余时间花费一定量的时间来整理、绘制所要教学的作品内容,以便更好地提供给学生可参考的作品案例和表现形式,更好地深入开展教学。

三、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想”

这里的“想”,其实就是一种发散思维,主要中心点是在创意教学中让学生针对老师所展示的作品通过添加画面外的事物,来补充完成或者辅助理解该作品。比如我在教学希腊瓶画时,为了能让学生了解希腊陶器上的装饰画,根据器皿的形状和大小选择画怎样的装饰,明白装饰画是依附于陶器而得以流传下来,代表了希腊绘画风貌,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风格多样,技艺精湛,装饰性很强,艺术水平极高,在希腊美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与中国的彩陶文化有一定的区别,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展现希腊陶器的局部,一是为了突出放大陶器上的装饰纹样,另外一个目的是为欣赏希腊陶器的整体型做铺垫,借以加深学生对希腊瓶画的理解和掌握。我会要求学生在欣赏完希腊瓶画《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的局部后,根据老师的介绍大胆想象,尝试画出这个瓶子的全貌,并简略勾勒出人物的轮廓。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当把真正的整体样子展示出来后,学生通过与真正瓶子造型的对比,一下子加深印象。

四、创意欣赏课教学要讲究“活”

“活”就是灵动,就是有变化,就是不局促、不呆板,根据画中所展现的内容设问,训练学生深入探讨或研究。比如《亚历山大大帝的胜利》和《伊苏之战》,设问:画面中哪些是胜利者,哪些是失败者?让学生产生好奇,然后研究下去。这样老师分析作品就容易很多。又比如看《月华图》或者《向日葵》等作品,可以让大家猜想这些艺术家是什么样的人物(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或凡・高的想象),然后因势利导展现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

多年的教学,促使自己不断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和探究,新课改其实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字主要体现在角度上,因为角度好,角度与众不同,便有了个性,于是也就有了创意。课堂的主角是学生,在课堂中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产生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这样的意义不同于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被动中学习,而后来多数变成“厌学”。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因此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高职课程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应该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呢?这正是当前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以高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建设为例,尝试对高职课程特色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

2课程概述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面向多媒体应用开发公司、出版社电子出版部、广告公司、电视台视频编辑部等相关企业的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

3课程特色建设的主要内容

几年来,本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实训教学、模块化教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等阶段。近两年,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本课程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颠覆式”改革和重新开发,形成了“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过程化”的课程组织、“实境化”的教学实施、“全程化”的学习评价和“产品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成果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在2009年4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中,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制作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多媒体作品获得一等奖,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课程特色进一步显现。

3.1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遵循针对性和适用性原则,即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据调查,多媒体作品作为一种直观、互动、形象的信息和传播载体,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使用。多媒体作品种类繁多,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专业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再加上新技术、新软件不断涌现,似乎很难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及过程性知识是相对不变的。通过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课程组对“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本课程根据完成多媒体作品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原有学科体系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基于行动体系的项目化课程内容。将原来由10个章节体系组成的课程内容,以精选的3类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与重构。这3类项目是多媒体展示作品设计与制作、多媒体交互作品设计与制作和多媒体课件作品设计与制作。其对应的真实工作项目分别是“荆州建设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荆州电脑城IT新产品电子杂志光盘”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这3个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代表性和适用性。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情境的构建过程见表1。

3.2内容组织“过程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以上述3个工作项目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多媒体技术初学者到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排序,形成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多媒体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整性要求,对每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分解为6个工作步骤,每个步骤又由2~4个典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组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涵盖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详见表2。

3.3教学实施“实境化”

高职教学要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职业实境”教学。校内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本课程实施“实境化”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硬件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途径,按照企业技术规范与标准,建立具备职业情境、具有多媒体产品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服务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平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本着与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互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近几年,本课程先后建成5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4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和专家担任学生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二是教学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职业标准和规范引入课堂和实训现场,每个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组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境操作与训练中建构知识、内化能力。

3.4学习评价“全程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施,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过程性、能力导向的综合评价。

本课程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建立基于教学全过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学习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课程3个学习情境的考核比例进行调整,其中,学习情境1占25%,学习情境2占35%,学习情境3占40%。每个学习情境由指导老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4个部分组成。指导老师主要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企业兼职老师侧重学生完成每个作品的功能、技术指标等内容进行评价;小组评价主要针对各小组相互合作与交流等内容进行评价;个人评价则是指学生对自己和组内其他同学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3.5工学结合“产品化”

工学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课程的模式很多,但不少都是停留在实训、实习等单边、浅层合作领域。本课程工学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教学项目完全来自校企合作开发的真实产品,企业从中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学校则可以促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效益明显;二是本课程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合作开发的多媒体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检验和认可。2006年以来,本课程教师与企业合作,指导或带领学生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奖励。其中,本课程学习情境3“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件”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课件大赛一等奖,“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作品获得第三届全国职业培训软件大赛全国一等奖,“Flas实例多媒体教程”多媒体作品获得2008年湖北省电教作品大赛特等奖。本课程以真实项目产品为载体形成的工学紧密结合模式,受到行业企业和有关职教专家的好评。

3.6教学团队“双师化”

“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在本课程5名主讲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为75%;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比例为83%;3名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包括1名高级平面设计师、1名多媒体制作师和1名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2人,技术职称分别为高级技师和多媒体制作师,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良好“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本课程教学团队被湖北省教育厅遴选为湖北省首批省级教学团队。

4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为高职课程特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高职课程的特色可以从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内容的排序、课程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只有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才能赢得和其他教育一样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1)来自学校方面的问题。

和其他课程比较起来,中学美术课程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影响比较小,所以一些学校就将美术课程简单的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没有考虑到美术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丰富文化知识的积极作用,还有一些学校在教学上不断地挤压美术课程的教学时间,这样必然会影响到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有一部分学校受到了“重分数、轻技能”的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不重视美术课程的教学,这必然会影响到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来自美术老师方面的原因。

一些中学美术老师虽然有了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但是知识结构却不合理,教学态度方面也不够积极,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方法相对也比较单一,这也会影响到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外,一些学校所开设的美术教育课程课时量相对来讲比较少,这使得中学美术教师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甚至在学校所设置的课时内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美术老师的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还有一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美术课堂成了老师自己的舞台,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来自学生兴趣培养方面的原因。

美术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视觉艺术,主要是通过形态等造型元素来对人们的情感来进行表达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往往能够给人比较直观的美感。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如果没有重视这一环节,就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进而影响到美术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重要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最初兴趣就可能会被消磨,有的学生还可能会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都可能影响到美术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而导致学生没有办法真正地体会到美术学科的精髓和魅力,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2新时期应用中学美术教育中各种问题的策略分析

中学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新思维的优秀人才,中学美术教育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科学有效的开展美术课程的教学,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1)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的理念。

全社会都应该提升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及时的更正相应的教育观念,将美术教育和美育结合起来看待,充分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对学生实施美育的价值和作用,将美术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提升对于美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认识,学生自己也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习好美术课程,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样才能够促进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才能够为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促进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2)积极改善美术课程的教学条件。

中学美术课程在整个中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改善现有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和条件,加大对于美术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比如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配备多媒体设备等等,教学设施的改善能够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拥有更多种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很好的激发,促进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3)提升中学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

中学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从思想上树立起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不管是美术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是其他相关方面的知识都应该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建立起相关的评价机制来规范来时自身的行为,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努力调动起美术课程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地接受培训,进而提成美术老师自身的教学能力。

3小结

篇5

【关键词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欠缺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68-02

美术教育作为一项文化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资源短缺问题的影响,在国内美术教育的发展缓慢,校外美术课程资源严重贫乏,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美术教育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校外美术资源少,只有少数地区建设有美术博物馆和艺术工作室,这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美术教育的期望,校外美术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一、我国校外美术课程资源面临的问题

1.美术教育的观念落后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和家长都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重要意义,他们普遍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让学生无法接触到美术知识,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也造成校外美术资源的发展缓慢。美术教育也持续在一个落后的观念下进行发展,很多学习美术教育的学生也认为美术学习是副业,应该主动配合文化教育的进行,很多城市和地区有条件建立起一个好的美术馆,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美术馆建立之后,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人们的关注,也不能吸引学生进行美术资源的利用,发而成为“鸡肋”,这种情况下,校外美术资源的开发就更加困难。许多人都认可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美术教育的开展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美术教育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直接影响,所以很多学校放弃美术教育,美术资源建设和开发也就更加困难。

2.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低,课程开发落后

很多学校开设了美术教育,美术课程,但是开设这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改革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课程并没有进行,或者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美术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机械地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忽略美术资源对学生学习的重大作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教师对美术资源的不正确认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状态。美术教育中,教师会经常给学生欣赏和赏析大师作品的作业,但是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去寻找其他的校外美术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意义,教师美术教学观念的错误会直接影响学生查询课外资源的积极性,这也会对校外美术资源的开发造成一定的难度。

3.学生自身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美术的意义

很多学生是接受传统教育的,家长和教师也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对美术教育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并不会对美术的课程资源进行利用,这是造成校外美术资源开发困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贫富差距和接受观念不同,学生对美术教育和美术资源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偏差,很多观念里认为美术课外资源,美术馆是奢侈品,并不积极主动的接受这种资源。

二、解决当前校外美术课程资源贫乏的措施

1.改变观念,促进各科资源均衡发展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对美术资源不重视,传统授课观念影响美术学科资源发展。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改变教学观念,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这样才能让美术课程资源有更好的发展平台。转变观念是指,将美术教育和美术课程资源的建设放在和其他学科同样重要的位置上,重视对美术课程资源的建设,让学校和学生都能够进入美术馆进行观赏和学习,让更多的地区重视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观念还能让更多的地区建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2.差异性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校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经常过碰到资金不足或者其他的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全面的校外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该推行差异性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利用当地的特色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样既能够节省资金投入,还能进一步宣传当地的特色,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还能有更多的认同感。利用当地已有资源进行美术资源的开发,能够节省资源,还能够对当地有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是解决校外美术资源开发的一个捷径。

3.对校外美术资源开发进行引导,促进课程资源建设

校外美术资源的种类繁多,既有大型的美术场馆,也有很多私人的工作室等等,这些资源良莠不齐,有更好的开发校外的美术课程资源,应该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建设,让更多优秀的课外资源得到重视,促进校外美术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建设,应该从建立起一定的标准做起,让更多人关注美术资源的开发。

新课改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开发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综合素质培养的摇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能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美的气息,改变教师和学校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勋.从专业化角度谈美术教师的教学过程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0(08)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67―01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其角色定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中是非常尴尬的,被急功近利者列入“小三门”而边缘化,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和干扰。结合基础教育环境的特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要想实现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教师就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正确地认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能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这些价值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创造生活。所以,没有美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人文性质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公民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的教学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要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简而言之,就是要与专业美术教育区别开来,充分认识其人文性,让中小学美术课程成为“必修的艺术文化课”。

三、美术课程的情感性可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

情感性是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质,我们可以利用美术课程的情感性处理学生的情绪、态度,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释放,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同时,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体现着真、善、美等人类的最高价值,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感悟、分析,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高,人格将会得到不断完善。

四、美术课程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用美术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一种分享人类经验的特殊方式和语言,具有直观性、持久性、微妙性。大哲学家黑格尔曾将美术尊称为人类各民族最早的老师,因为美术能再造环境和气氛,唤起人类微妙的感受和体验,这是语言文字所不能企及的。因此,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人类文明,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美术课程可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研究证明,一个人所获信息的80%以上都是由视觉提供的,达芬奇曾说:“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因此,培养视知觉能力,是教育的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由于美术是诉诸于视觉的艺术,所以惟有美术课程在训练人的视知觉方面效果最为明显。它能使学生对视觉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使视觉灵敏、快捷,有效注意的时间延长,分辨层次变得丰富,从形式中获取对应感情的能力增强。

形象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与人的创造能力密切相关,它主要依据形象进行思维。一个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其形象的储存有关,一个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人肯定是一个形象储存丰富的人。形象思维是艺术活动,尤其是美术活动中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所以美术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丰富形象储存,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六、美术课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美术活动是我们接触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美术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技术训练和培养技术意识的功能。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能获得一种初步的技术意识,可为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经验,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

七、美术课程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情感教育;审美意识

传统高中在美术课程上重视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大部分的普通高校美术课程都会被其他的数学、语文或者英语课程“霸占”,最终,学生们一个学期所上的美术课屈指可数,更不用谈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了。而随着当前时代的进步,教育部门提出在高校教育课程的开展上不仅应当重视学生们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還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美术课程重新被高校所重视。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通过情感的融入,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体会到作家在作画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感想及想要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和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融入情感教育的意义探究

在当前的美术课程教学来看,学生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而兴趣对于任何课程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效果和作用。当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他们在课堂上就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

但是实际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部分的学生之所以对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其他的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在经过数学英语这些纯粹理论课程的学习之后,通过美术课程能够舒适身心;另一方面美术课堂教师们大多都是带领学生们欣赏一些图画和视频,学生们对于直观性的图片形式是具有一定兴趣的。换句话说,如果美术课堂中教师过多地教授一些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因此采取情感教学法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在美术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们在欣赏图片和作品的过程中能够用心去体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转变学生们的心理,而且通过情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用心倾听,用心感受作品的真实含义。

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教师在播放一段作品或者动画之后,让学生来进行赏析,学生们在投入情感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来发表独特的意见。换句话说,通过美术课程的情感教学方式,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美术课程情感教学存在的局限性

前面笔者主要针对当前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意义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来说通过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模式,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阶段来看,教师在情感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首先,有部分的艺术类学校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进行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美术课堂上忽视学生们的发展和感受,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而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的缺乏也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教师不知道学生们不懂的问题,学生不知道教师讲的内容,在教学效率上受到了极大地限制。

总之,缺乏情感投入的美术课堂教学是低效的,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师生沟通交流的局限性

对于艺术类高中学校来说,美术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性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校以及教室的重视,而有的时候这种错误的重视往往会造成教学效率的降低。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提升学生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加大课堂教学内容,一节课上所讲述的知识远远超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而且在讲解完成之后没有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往往会“捡了芝麻,掉了西瓜”,而且这种缺乏师生互动和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体制,使得学生们很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美术课堂当中,对于一些作品和动画的欣赏也仅仅局限于好看、有趣的层面,没有深入地去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深层次的含义,严重限制了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安排上的局限性

当前普高学校在教学安排上将美术课程的课时数大大降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应试思想的影响。高中院校认为美术课程既然不在教学范围之内,那么一周一节课应付上级的检查足以,并且大部分的高中学校表面上是一节美术课程,但是实际上学生们一个学期也上不了几节课,最终达不到综合发展的效果。

三、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教学对策

前面笔者对当前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以及局限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探究。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不管是普通高中学校还是艺术类学校,在开展美术课程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学校缺乏情感教育的投入,部分学校在教学体制上缺乏有效教学模式。总而言之,当前要想开展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就需要结合情感教育,通过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一)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们的美术学习兴趣

首先,在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美术课堂的兴趣仅仅存在于“看新鲜、找乐趣”的程度,根本没有达到真正地喜欢美术的历史,更不用说真正地了解美术的真谛。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重视培养良好的情感教育方式。

在情感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美术中的美感,进而促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选择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播放一些动态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的发展历程;也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拿出一节课专门讲解欧美地区的美术发展或者中国传统美术发展。

其次,在让学生赏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一件作品的赏析在不同的学生看来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而这些不同之处便是体现学生们的个性化思维,通过鼓励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作品的賞析过程中学生们会更加用心地去体会和感受。

最后,学校如果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们到校园中的一些优美的地点或者接近自然的地方去感受自然的美,然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讲解一些关于美术的课程知识,同时让学生进行实践写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显著地提升情感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情感教育方式改善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利用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程的学习与良好的气氛也有很大的关系,当美术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们都能够积极地去体会和感受,那么课堂的教学质量便会显著提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利用情感教育来改善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气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营造师生和睦相处的教学气氛,这样学生会敢于提出对于一些作品的个性化看法,敢于质疑教师对作品的看法。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看法主观性是非常大的,没有一个标准统一的答案,因此培养学生们质疑的思想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美术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

其次,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一种民主、公平的思想,在互动学习的时候,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为美术课堂中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学生们认为教师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那么良好的情感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学生将教师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才会在课堂上真正地与教师交心,提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实现课堂教学气氛的改善。

最后,教师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鼓励和表扬的作用。有的时候学生们对于作品的看法虽然偏离了主题,但是教师也应当予以一定的鼓励,提高学生们的回答积极性以及自信心。

(三)通过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堂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比如说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下课的时候多观察身边的小事物,观察校园中一些具有特殊美感的事物,在下节课的时候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让学生发现身边不起眼的“美”,进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结合学生的五官以及情感的融合,通过视觉上的冲击结合情感上的教育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说教师或者学校定期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展览、动漫比赛等。通过比赛或者展览的形式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美术的真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思维,为学生的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对当前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有效应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对情感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总结分析,同时研究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目前高中美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重视情感教育教学方式。通过情感教育的辅助作用,一方面改善目前美术课堂的现状;另一方面真正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堂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靳晓丽.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作用分析[J].福建质量管理,2016,(05):198.

[2]黄虹.刍议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239.

[3]王晓静.高中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152-153.

篇8

    论文摘要:农村中学缺乏合格的美术教师,美术课堂教学的缺失现象严重,让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蒙上了阴影。在提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状况,当务之急是:以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抓手,拯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以求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我县地处苏北,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的发展因受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很不均衡。一些乡镇中学,未能贯彻省“五严”精神,不顾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唯分数论。本应开设的美术课,常常被挤在课表之外。在31所农村中学中,仅有不足总数五分之一的学校真正地开设了美术课,且有的仅是初一年级开设,可以说,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已经到严重缺失的地步。所以,农村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能够正常开展起来,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一、现状调查:农村中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已严重制约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情况(一)具有美术专业修养的教师,学校让其充当门面而已。几所农村中学虽有专职美术老师任课,但学校并不关心其授课的实际效果。有时,学校主抓教学之领导,因课程意识淡薄,规范办学意识淡化,美术课程基本不开或者开不全,美术课为“主科”让道,一切为了中考、高考。此时,美术教师往往主观地认为,所教的美术学科没有出息,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或主动要求改教“主科”,美术课则为“副业”。这种不再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导致自我弱化,被学生淡化。当美术教师连自己都对美术课程失去信心时,可想而知,农村美术课堂上会什么样的效果。 

情况(二)没有专业素养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由主科老师兼课。不少学校为了执行省“五严”规定,虽然没有合格的美术教师,为了开齐开足美术课程,没有美术素养的“主科”教师被“赶着鸭子上了架”其实,由于兼课老师根本不具备兼任美术的素质,上美术课时,往往是让学生看一会美术书,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任学生胡乱地画上一会儿,便成为处理语、数、外的作业课了。 

情况(三)美术课程仅反映在课表上,此类情况在农村中学不在少数。在我所熟悉的周边几个乡镇中学中,大多在近二十年来从未配备过毕业于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因而干脆没有开设美术课程,美术课程大多被语、数、外所取代。 

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者,如果作为起主导作用的美术教师严重缺乏,或者教师本身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那么,农村的美术课程将会显得毫无意义,农村中学的素质教育,则完全是一句空谈! 

二、农村中学美术课程教育,有独特的作用与意义,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中学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的美术课程教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 

(一)美术因具有审美价值、实用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把美术教育纳入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课程内容。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把艺术写进联邦法律,艺术课程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等七门学科一道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1994年,美国制定并实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该标准指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形式对学校美术教育制订了标准与要求。 

(二).美术课程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主要是美术课程具有自己的特性 

①.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谋生技艺,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帮助学生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1] 

②.美术课程的工具性。美术学科是人们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工具,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作品,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工具。[2] 

③.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美术学科创造性是美术课程的又亮点,美术在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用美术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创造出富有新意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最有效的课程之一,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针对当前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是:以提升农村中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抓手,拯救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具体可采用的途径与方法如下 

(一)县局应加强对农村中学美术师资的培训工作,使农村中学之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稳步的提升 

1.符合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①.具有新的教学观。②.确立新的学生观。③.建立新的教材观。 

2.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使农村的美术教师具有:爱岗敬业、艺德健康、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等品质。 

3.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美术技能外,还须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二)促进城乡及农村校际间美术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增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 

1.努力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到城区中小学去求教取经,请城区的专家型老师到农村来上示范课、观摩课,让他们到农村来传经送宝。 

2.主动与城区学校结对子,实现城乡间的美术教师互动,让农村的美术教师接受城区教师的帮扶。 

3.在农村校际间进行美术公开课竞赛活动,并邀请教研室和城区的专家点评与指导,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三)以学校为单位,以团体的智慧与力量,努力开发具有乡土气息校本美术教材 

因为,统一的美术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地区与学校,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只有针对各校的实际情况,立足自身,分析校情、教情和学情,才能用适当的教材及教法,来出色地完成美术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篇9

关键词 农村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直以来,初中美术教学依赖于教材,教材是连接学生和教师的桥梁,在教学中起到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是实施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现用教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感。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无论哪一套教材,为了考虑教材的通用性,教材中呈现的都是美术教学中最基本的“话题”与方法。而美术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话题”,而放弃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教材”曾涉及但同样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开发地方资源拓展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必定是恪守成规传统教学的一种冲击,无论从教学理念或是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写和解读都给广大教师焕然一新的感觉,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农村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优势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其实,如果我们将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我们会发现一些农村地区的美术形式和品类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农村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形式和品类以及自然资源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在这个被信息冲击的时代,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异是客观的现实,当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紧随着时代的脚步走在时尚潮流的最前沿时,相对“落后”的农村却以它独特的方式保留着原本的那份清纯古朴,传承着古老的艺术文化,这是一笔财富,更是最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可供利用的各种显性的和隐性的因素、素材、条件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于发展学生智能、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美术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更为丰富,因此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应积极研究、开发和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农村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跳出美术教材局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美术教师需有一定的魄力,敢于打破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美术课程资源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艺术根植于生活,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中学生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来表现生活、赞美生活。如可参考新教材,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以 生态游的方式,引导他们走向大自然,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城市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农村有农村的幽雅恬静,农村的自然风景远比城市来得灵动丰富。农村有色彩斑斓的农田,有散发着芬芳的土地,农村还有古老的石桥,幽静的村庄。它们都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通过描画这些熟悉的景物,让学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丽,品尝出生活的快乐,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这些都是美术教学的绝好资源。

(二)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美术课程素材

农村地处偏远,与外界联系不太紧密,所以至今保存着许多原生态的文化元素,并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文景观、饮食文化、婚丧习俗及各类民间美术等。这些生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既有着独具特色的形式,又蕴含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所以它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如果能够善于发掘这些民俗文化,定会极大丰富农村中学的美术课程素材。

(三)了解本民族历史,崇尚乡土美术文化

美术学科新课标课程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教育的传承功能。美术教学的传承功能是让每一位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了解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针对这一情况,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文化传承作用。当前,初中生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骛,而对自己地方的美术文化,一是无知,二是采取漠视或鄙薄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和国家的感情的衰减。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积极挖掘沈丘县华佗冢(传说东汉末年,项县即项城县一带瘟疫流行。正巧华佗带领樊阿、吴普几个徒弟,游乡行医经过这里。他们来到沈丘县东小楼村、西小楼村时,正是这两个村的瘟疫流行得最厉害的时候。华佗和几个徒弟商量,一定要急救这两个村的病人。东小楼是个穷村,大部分患病人家无钱买药。华佗和他的徒弟们就用土方,挨家挨户给病人熬药治病。华佗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东小楼的瘟疫就被他们治下去了。后来华佗就埋葬在这里。)槐店清真寺、晓顶寺等资源,并将其整理、开发为可资利用的地方特点鲜明的美术课程资源。

(四)突破不同学科界限,整合优化美术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各种与美术相关学科的不少因素都可以被用于美术课程的教学。美术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教学也要讲究学科的综合性,与其它相关学科相联系,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有趣。例如在中国画欣赏课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文学作品,让学生更身临其境的领悟中国画中的意境。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是农村中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只要我们能遵循从学校实际出发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发掘策略,必将给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10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三、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