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实验室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实验室;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的“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是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共建,由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筹建,2006年8月完成国家验收、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于近年按照ISO/IEC17025标准建立了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不断完善中。
大型实验室质量体系基本上分三层,第一层次为质量手册,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第二层次为程序文件;第三层次为作业指导书,包括一些固定表格、管理制度、操作文件等。其中第一、第二层次文件宜统一建立,第三层次文件由大型实验室各级职能部门自己建立,文件统一管理。实现文件记录一体化,从而使文件简单、适用、有效。
1、大型实验室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1是监督检验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经历了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阶段,发展到现在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大型实验室认可及资质认定工作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体现。大型实验室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大型实验室在检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是有效。
1.2是实现大型实验室质量管理总体目标的有力保证
大型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实验室围绕总体工作目标,通过在实验室管理各个环节和运行过程中执行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质量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因素、质量评价、质量控制的组织职能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大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不同于个别质量管理,它需要对各级质量控制工作进行统一、集中的分析、排序和控制。大型实验室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在于帮助实验室建立动态的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质量管理平台,形成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2、大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要点
2.1、建立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加强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量化管理,一切以数据说话,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实现量化管理的途径就是建立内部质量管理标准。
2.2、定期组织内部业务培训和技术比武
为推动大型实验室质量管理,提高工作人员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实验室每年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开展体系内实验室技术人员技术比武,不仅仅是对实验室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检验,也是技术人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
技术比武的内容结合大型实验室的特点确定。通过技术比武,能够促使技术人员积极探索提高工作质量的新方法新途径,进而提高整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
2.3、统一计量器具管理,确保量值溯源性
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满足工作要求,是衡量检测工作质量的核心。应统一对实验室的计量器具进行管理,按期检定、校准、及时更新不合格的计量器具,评定出每一台计量设备的不确定度,是确保量值溯源性的重要措施。
2.4、应用适当的数理统计技术开展质量分析
数理统计技术是用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多种模型与技术分析、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对实验室质量问题和复杂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数据处理,以便对问题进行推断或预测,应用适当的数理统计技术是重要方法之一,这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改进建议的应用型基础技术。
数理统计技术在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中普遍应用,而且已经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直接借鉴。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可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不再困扰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结合现场管理实际选用合适的数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3、大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1制定质量管理方针,成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
质量管理方针需要明确风险管理理念、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的承诺、管理目标、管理方针与组织目标及与其他方针之间的关系、质量管理的职责与分配、程序与方法、资源配置、测量和报告管理绩效的方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计划和外部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
成立全面质量管理组织的目的是通过确定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使实验室成员协调工作,从而保证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
3.2识别质量风险的内容和因素
对大型实验室而言,结果报告是实验室的最终产品。结果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实验室的形象和信誉。影响实验室结果报告的因素有人、机、料、法、环,主要的质量风险也来自这五个方面。
另外大型实验室应该关注数据定期备份,无论计算机备份还是纸质文件备份,都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
3.3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完善的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包括相关方针、组织结构、工作程序、资源配置、信息沟通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等。由于每个大型实验室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实验室的文件。质量管理文件的编写必须基于以上一系列分析和设计结果,并结合考虑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特别注意所有的制度应该切实可行并且尽可能简练。
3.4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评审、与实施
为保证质量管理文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必须经过评审,包括组织内部评审和专家评审。评审内容有:编制的计划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应对措施实施过程中是否质量管控得当等。经评审通过和批准后,按有关程序进行正式和备案。
3.5实时更新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实时更新,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3.6全员培训,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大型实验室应该通过全员培训提高全员质量管理意识,提倡全员参与管理。在培训过程中引进质量管理观念以及让实验室人员参与到管理各个阶段的具体方法,以演练作为关键点,日常检查作为主要工作手段,使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相互促进。
3.7沟通渠道保持畅通
大型实验室应明确内部外部沟通渠道,并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将内外部沟通以文件形式传达到实验室所有人员,或张贴实验室显要位置,以便所有相关人员可以尽快沟通和汇报,及时有效地控制质量。
3.8持续改进
对于已实施的质量管理方法应该应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其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根据分析和比较的结果找出现有管理方法不合理性以及如何能够改进管理方法,增加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
4、结束语
大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以塑造质量管理文化为主要目的、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其要求实验室构筑质量管理机制、塑造质量管理文化、增强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并通过质量评估、质量分析、质量控制等策略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大型实验室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帮助大型实验室强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效地配置资源,在提高全员质量意识的同时,提升大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为大型实验室的稳步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卫健,卢雪峰,武振坤,等,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多核素分析的加速器质谱仪[J]。核技术,2007,30(8):702-708。
[2] 李成、罗益群、李兴根:浅谈实验室管理的质量控制工作,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1.3;
篇2
关键词:实验室 管理 体系 培训 监控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24-01
党的十会议精神强调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食品安全状况监管能力和检测水平,确保实现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任重道远。因此,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必须要做好内部管理,为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检测数据做好保障。本文从持续改进体系文件、有效实施人员培训以及注重监控检测细节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做法,以供借鉴。
1 持续改进体系文件,保证有效运作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机构没有规章制度不行。为了保证检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公正,满足政府、社会、客户的要求,农产品检测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保持其有效运行,使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在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检测标准以及岗位职责约束下,检测工作才能得到有效实施。质量体系运行的过程是一个执行文件、实现目标、保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过程。要坚持体系文件的定期宣贯、检测标准的及时查新、质量记录表式的责任人落实,各类技术记录表式的规范填写等活动。另外,还要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两种方式来实现检查反馈及纠错跟踪的作用。通过每年一到两次的内审和管理评审,适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适应性作出评价,对质量管理体系和运作中的不符合项提出纠正要求,需要改进和补充的及时进行修正和补充,达到对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进行自身完善、自身提高的目的,使质量管理体系在动态管理时,始终持续有效地运作。在审核工作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对于体系的持续改进非常有益,所以应给予充分重视,认真分析原因,及时整改,并要根据问题举一反三,采取预防措施,最后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予以关闭,这样才能保证质量体系文件能够真正持续有效地运作。
近期,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对许多文件进行了修订,特别是 CNAS-CL1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于2012年6月11日,2013年1月1日实施以来,对国家实验室认可提出了更加严格、周密的要求,而且CNAS-CL10的变更与各份相关文件发生变化对体系的要求产生了许多关联影响,所以,需要各认可单位都要尽快完成文件的换版,2012年6月11日—2014年6月10日为过渡期。
2 有效实施人员培训,提升技术能力
俗话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从事农产品检测工作的人员更是要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必须要制订对检测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开展有效的全方位培训,包括体系相关知识、检验测试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知识、仪器操作知识、实验室认可内审员、监督员、实验室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培训,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整体检测技术水平以及检测人员对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制定和严格实施人员培训计划。一方面,在实验室内部对新员工和老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新进人员进行要进行考核,合格后上岗。另外,在内部采取“老带新”的模式,通过人员比对、盲样考核、添加回收、留样复测等多种方式来强化检测人员技能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培训,增加与同行间的交流,并接受不同专家的讲解,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对实验室体系建设的理解能力。认真、负责、有能力、有上进心的检测人员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3 注重监控检测细节,确保全程记录
完成好农产品检测工作要涉及许多影响因素,其中人员、设施、环境和过程等均会影响实验数据,不容忽视任何细节。因此,要把农产品检测实验室检测工作视为一个系统,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拼合,要从实验室工作环境的整理开始,制定细致的业务工作流程,细化各岗位的职能,采用过程方法对实验室的每项工作环节及各环节流转进行控制,对实验过程全程记录,并适时监控,不断推动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篇3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关键绩效指标;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根本目的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促进组织内部信息流动和文化建设,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最终完成组织的战略目标[1]。我国出台的多个文件均提到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岗位职责履行、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医疗质量安全、医疗费用控制、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2];《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内部绩效考核,建立内部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全方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与完善内部管理方法有机结合[3]。临床实验室是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对医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如何积极主动利用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法,立足现有条件,充分挖潜增效,激发科室发展内生动力是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既往临床实验室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
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够合理,例如部分实验室进行考核时存在将检测数量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的情况。然而收治的患者和检测数量的多少主要受临床医生的影响,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并不能主动创造检验需求。因此,将检测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是不够合理的。由于各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人员构成都不尽相同,在上级行政管理部门尚未制订统一的质量考核指标前,实验室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管理现状,结合发展目标,制订适合本实验室的考核指标。
1.2绩效分配比例有待完善
绩效分配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分配存在比例不够优化的情况。简单的等额分配无法充分体现“奖勤罚懒”,而绩效分配差距过大则会让收入过低的员工丧失工作热情。分配比例过于倾向平均或者差距过大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需要使收入差距合理化,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效,重点岗位适当倾斜”的政策导向。
1.3收支结余和分配额挂钩
科室将收支结余和分配额直接挂钩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容易促使临床实验室更多地考虑经济利益。为增加收入,片面追求附加值高或收益高的项目容易诱导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过度服务,产生不合理检查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医疗收费高低并不能完全体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在以全成本核算方法发放绩效的管理制度下,临床检验实验室(简称临检室)和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程度低、手工操作较多,但收费标准较低或检测数量较少,收入相对较低,甚至可能收不抵支,而生化实验室和免疫实验室主要依赖高度自动化的检验仪器且检测数量多、收费标准较高,收入自然较高。如果科室仅将业务收入作为绩效评判标准,分配自然会向高收入部门不合理倾斜,还可能导致员工不愿意去收益差的部门,使得科室工作安排困难。
1.4监督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实验室绩效分配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当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质疑绩效分配结果,感觉绩效分配公平性欠佳,不能充分反映个人劳动价值时,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此时,畅通的反馈渠道是化解一线工作人员不满情绪,反馈其切身诉求,对绩效分配不合理处进行纠正的重要方法。畅通的反馈渠道可以形成绩效管理的闭环,其畅通程度直接关系到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但目前来看,部分临床实验室绩效管理监督反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水平有待持续提高。
2基于关键绩效指标
(KPI)法的绩效管理流程KPI法是通过研究组织内部工作输入、输出情况,从中找出关键参数,把完成80%工作的20%关键行为进行量化设计,变成可操作性目标[4]。临床实验室使用KPI法进行绩效管理的目标是优化工作流程,精简人员配备和设备系统配置,持续简化组织框架,进一步降低科室运行成本,提升科室运行效率。
2.1绩效考核KPI的设置
2.1.1确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指在质量管理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质量方针的具体要求。实验室应当制订一些满足内外部质控要求的质量目标,用来评估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的关键环节完成情况,这些指标可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依据。例如,某三甲医院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方针为“准确及时、优质服务、科学管理、持续改进”,则其将质量目标制订为“主要数据和结论的准确率为100%,患者投诉率小于0.1%”。
2.1.2设置考核指标在明确质量目标的基础上,再根据质量目标找出检验流程中的KPI。首先,确定部门级的KPI体系,对各部门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制订临检室、生化实验室等部门级评价指标体系;随后,再将这些部门级KPI定为人员考核的KPI。根据岗位不同,临床实验室的KPI包括检验报告回报及时率、危急值报告及时率、有效投诉量、采血效率等;辅助指标包括科研指标、教学指标、医德医风指标、培训参与率、工作态度等。
2.2绩效分配与考核结果应用
2.2.1制订绩效分配方案按照绩效分配原则制订相应的绩效分配方案。包括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与考核细则,并按照考核细则进行分配。也可按绩效分配方案将报酬发放到各专业实验室,专业组长有权按岗位及考评记录(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业绩等)进行专业组内的二次分配。
2.2.2绩效分配制度公示绩效分配方案应经多次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讨论形成,应告知所有科室员工绩效分配方案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实验室负责人应采纳管理层所有成员意见,不可独断专行,重大问题可在管理小组内实现票决制,从而让大多数员工感受到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
2.2.3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在实验室管理中,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KPI及辅助指标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公示,将考核结果作为劳务奖励或扣罚、岗位调整、职称聘用、评优评先的依据。
3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重点
3.1KPI设置的重点
3.1.1KPI的可及性KPI设置是临床实验室绩效考核中技术人员和管理层之间较难协调的问题。如何设置促进实验室质量持续改进的KPI是实验室管理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设置的KPI应当通过被考核者的主观努力可以达到。如果KPI设置过高、脱离实际,大部分被考核者通过努力工作后仍然无法完成,则会让其产生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完成指标的负面情绪,无法达到激励作用;若KPI设置过低,则会导致被考核者不重视,不关心,也会失去考核的意义。一般而言,只要数据全面、方法科学、沟通好,实验室设置的KPI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
3.1.2KPI的公平性KPI设置要对实验室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一视同仁,对同类型或基本相似类型岗位的工作人员考核标准应当公平。如果KPI的设置缺乏公平性,努力工作的员工考核结果反而低于表现较差的员工,这样的考核结果会使绩效考核失效,严重影响积极向上的工作导向,违背临床实验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核心理念。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为绩效考核不公平而离职,滋生“吃大锅饭”的现象,损害临床实验室医疗服务质量。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应当重视KPI的公平性。
3.1.3遵循帕累托定律帕累托定律是指在任何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因子则占多数,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基于KPI法的绩效管理应遵循该定律,即KPI的设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抓住绩效特征的根本,科学设置。KPI是对业绩起关键作用的指标,管理者应当将大多数管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少数能控制全局的KPI上。
3.1.4遵循SMART原则SMART(S为具体的,M为可衡量,A为可实现,R为相关性,T为时限性)原则要求,要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尽量选用实验室管理中的通用指标,力求避免自创指标。选取的指标要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和灵敏性,每个指标应能代表独立的信息,避免信息重复。同时,指标具有一定的波动范围,使其具有较为灵敏的区分能力。当然对于临床实验室各专业组、各岗位、各职称工作人员的KPI选取要考虑专业个性。
3.2绩效分配中应把握的重点
3.2.1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合理化的绩效分配是临床实验室实行KPI考核的最终目的。不同的实验室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分配原则。绩效分配时,可考虑从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经济效益3部分进行KPI考核,3部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质量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样既强化了员工的质量意识,也对员工精神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3.2.2以促进科室发展为目标建立绩效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科室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科室发展。因此,若想要建立的绩效激励机制有利于科室的长期发展,就需要设置以考核业务水平与质量、考核业务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主,以考核经济效益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
3.2.3坚持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必须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效的原则。不同科室、岗位间的绩效分配既要反映工作业绩,又要体现其在医院中的相对地位。应根据工作任务、岗位的技术含量和个人表现等进行分配,不得平均分配。另外,科室在进行内部分配前可以按一定比例提取科室基金,并以此作为科室公益金,用于科室对外学术交流及社会公益活动的经费,其使用情况应在科室内部公开。
3.2.4优先考虑核心员工,兼顾非核心员工核心员工对于一个科室而言很重要,优先考虑这一部分员工对于科室运行有重要价值。对于非核心员工而言,尽管他们不在关键岗位上,但科室对于其工作成绩的肯定可以确保科室内部稳定。适当情况下,还可将职称、工龄、脏苦累的工作岗位作为绩效分配要素。
篇4
[关键词] ABO血型; 室内质控
[中图分类号] R4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1-85-02
血型鉴定是一项具有高度科学性和高度责任性的工作,是献血者血液检测的重要项目,鉴定结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输血安全。《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要求[1],应建立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室内质量控制程序,卫生部对血站实验室的督导检查中,要求对血型实验进行常规质控,以进一步提高血型实验的准确性。目前,生化实验、免疫学实验的室内质控,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而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如何进行,未发现有具体的规定和方法。为此,笔者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对血型实验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10月本站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22 051份。
1.2 试剂
抗-A、抗-B标准血清(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博德公司提供);ABO试剂红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以上试剂均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检合格,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主要仪器
STAR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瑞士Hamilton公司);Xantus全自动血型仪(瑞士Xantus公司);KA-2200细胞洗涤离心机(日本Kubota);HTⅢ扫描酶标仪(奥地利Anthos公司);T.S温控孵育振荡器(奥地利Anthos公司);Labofuge400平板离心机(美国Beckman公司);96孔硬质U形微板(丹麦Nunc公司)。
1.4 应用软件
Xantus全自动血型仪采用Xantus软件(深圳爱康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提供);Auslab实验室管理软件(北京AUSBIO公司);现代血站标准管理系统(河北唐山现代软件有限公司)。
1.5 方法
1.5.1 ABO血型试剂的进货确认 每批血型试剂进货后,质控科要进行进货验证。检查项目有:外观检查、效价滴定、特异性检测、亲和力测定。均合格后,试剂才能准予使用。
1.5.2 ABO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 检验科每日工作前,首先进行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方法是,用抗-A、抗-B标准血清验证A、B、O试剂红细胞,用A、B、O试剂红细胞验证抗-A、抗-B标准血清。操作步骤如下:①取洁净小试管6支,分别标明α+A(抗A+A细胞)、α+B(抗A+B细胞)、α+O(抗A+O细胞)、β+A(抗B+A细胞)、β+B(抗B+B细胞)、β+O(抗B+O细胞);②用移液器按表1分别加注标准血清及试剂红细胞;③将试管轻轻混匀,置久保田KA2200离心机离心,按键NO.设置为2,离心时间15s;④轻轻摇动试管,重悬细胞扣,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或溶血;如果未见凝聚或溶血现象,再以低倍镜观察。判读质控结果是否正确,抗A+A细胞及抗B+B细胞应凝集,其余均不凝集;⑤对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结果按ABO血型实验室内质控记录表进行记录。
1.5.3 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 血型质控结果正常后,进行献血者血型鉴定实验,并观察实验凝聚效果。ABO血型正定型应用Xantus全自动血型仪进行检测,反定型应用全自动微板法进行检测[2]。
2 结果
2009年1~10月,血型实验室内质控共发现2次异常情况。经进一步研究分析,1次为标准血清异常,因使用中的抗B血清效价降低,致凝集强度下降,影响了凝集效果,更换新的标准血清后,质控结果正常;2次为试剂红细胞异常,均为使用中的试剂接近失效期所致,使用新批号的试剂红细胞后正常。
通过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后,对本站22 051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结果均正常,未发生错报血型的情况。
3 讨论
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所产生的细胞凝集反应,通过正定型(红细胞定型试验)和反定型(血清定型试验),判定ABO血型。为进一步提高ABO血型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血型实验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血型试剂进行进货验证、搞好库存管理、做好室内质控、制定血型鉴定的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等措施,而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采供血机构一般使用各种自动化仪器设备进行加样、检测,应当对仪器试剂槽中现用的试剂,或准备用于当天实验的试剂,进行室内质控,而不能使用库存的当天不用于实验的试剂进行质控。(2)试管标记应正确,以免误读结果。(3)加样顺序为先加血清,后加红细胞,以免漏加试剂。(4)加样量准确、离心条件正确。(5)读取结果方法正确,一次只读1支试管,应轻轻摇动试管,仔细观察结果,不能用力过大。(6)质控结果记录表格化,以便标准化、规范化地做好实验记录,便于档案管理。通过进行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可以及时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试剂的非预期使用,保证ABO血型结果的准确性。血站检验科在每天工作开始时,应进行血型实验的室内质控,确保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及血液制品,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S]. 卫医发(2006),183号.
[2] 张国平,韩惠云,王林. 两种方法检测ABO血型结果比较[J]. 山东医药,2004,44(29):23.
篇5
【关键词】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086-01
由于检验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检验质量成为检验科重要内容之一,在检验科送检标本中,大部分为血液检验标本,因此获得一个合格的血液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检验医学的全程质量控制过程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部分,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及保存等方面,涉及临床、护理、检验、医政等环节,影响因素最多,检验人员控制不了[l]。国外报道分析前的不规范引起的检验失误占检验科失误35.3%,国内报道检验结果误差中80%与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有关[2]。因此,检验前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最重要内容,其中与检验质量有关的护理工作是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重要一环.
1检验的质量控制
1.1 选择合适的样本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一般为静脉样本采集,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毛细血管采血主要用于婴幼儿,血气分析多使用动脉血。采集血液标本主要有两种方法: ( 1) 用抗凝采血管,采血中常用抗凝剂是枸橼酸钠,它可以阻止因子Ⅴ和Ⅷ的降解,也可以有效的稀释血液和血浆。采集完后应该将血液摇匀。 ( 2) 普通血清管,采血管内清洁干燥且不含添加剂,用于常规血清生化、血库和血清学相关检验。一般来说,常规的血液样本采集顺序为血培养、血常规管、血沉管和生化管。
1.2 选择合适的
在对用注射器采集血液时,要避免过度用力抽取血液,采血时操作要迅速,防止血液凝固。血液样本的采集要严格参照操作标准,血液要避免被空气污染。所采集的样本量要足够来满足所有的检验项目。血液样本采集后,样本应该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震荡不能过于剧烈。还要反复核对患者的信息,以免产生错误。
1.3 患者状态
患者在进行血液检验之前,要保持在安静状态,因为运动会影响到多个项目的测定结果,短暂的活动影响会造成乳酸含量、丙氨酸的增高,并使血浆的脂肪酸减少。如果是持续的活动影响,则会造成患者的某些指标在测定之后偏离二分之一,对于检测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之前,医生要告诉患者尽量保持安静状态,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
1.4饮食
一般的血液检验都要求患者在采血前12个小时内禁食,因为食物中的不同成分对于检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如高脂餐、含咖啡因的饮料、饮酒、吸烟等,都会引起患者的血液成分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到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前,医生要嘱咐患者不能就餐、吸烟、喝酒及喝咖啡等,以免造成血液检验结果出现大的偏差,影响到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治疗。
1.5药物
药物对于血液检验的影响较为复杂,而且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之前,医生应询问患者是否服药,所服药物是何种药物,并告诉患者暂时停止药物服用,以免影响血液采集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患者的用药不可停用,则医生要对患者所服用的药物进行充分的分析,以了解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对其进行血液采集的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
2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管理
2.1 加强工作人员素质建设
随着现代医学的显著发展,现代医学检验技术不断改进,而作为血液检验工作人员应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以适应当今的血液检验需求。为确保检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则必须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求达到工作的素质要求,因此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实施上岗考核,定期邀请专家授课,促使工作人员多学习并掌握与时俱进的检验技术.
2.2 完善并保存原始文件记录
文件记录是血液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其基础内容,要引起足够重视。记录内容包括标本交接记录、室内湿度及温度记录、仪器使用与保养及维护记录、试剂使用记录、已检验标本保存及销毁记录、已检验标本消毒及清洁记录等方面内容,记录要准确及时,并且完整真实。
2.3 样本采集及处理
在样本采集、传递、存储、运输过程中,应无遗漏、无渗漏、无污染、无纤维蛋白、无溶血。对不能及时送检的样本,应冷藏存储,保持温度在 2℃~7℃,存储时间最长不应超过 2 d。对不抗凝本,应避免发生假阳性事件;对已检验样本,应作消毒处理,并留样。
2.4 检验仪器、设备管理
如果仪器还未购入,在购买时应确认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销售许可证、厂家法人营业执照,做到手续齐全;对已购买的仪器,应经法定计量部门定期检查,按照《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中的规定进行确认,经确定合格后贴上标签,仪器才能投入使用,且使用时,要正确操作,并严格遵循说明书上的要求。此外,检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维护,并填写维护记录。
2.5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血站血液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坚持前馈控制为原则,在各个环节的过程设计中,应用规范化程序指导工作人员,遵循法规制度,控制每项工作的情况,完善工作记录,做到所有工作有据可查,以防范于未然,为以后纠正错误提供信息。
3结语
对于患者血液检验分析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尤其是在血液检验分析之前,而且对于患者血液检验分析的准确度也有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分析之前,医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劝告患者注意运动、饮食和服用药物等,并指导患者做正确的,在正确的时间进行血液采集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控制,以有效减小血液检验前对患者血液检验准确度的影响,确保在血液检验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对患者的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春艳,隋青,邱齐,肖亚娜. 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管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2,12(05):23-24 .
篇6
关键词:航道 整治工程 试验 检测
引言
随着我国的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水路技术等级的提高,水运工程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为主的新阶段,人们对水运运输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使长江航道满足使用要求。水运工程建设者必须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现行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认真组织施工,抓好原材料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等关健环节。在现场施工和实验室检测的质量控制中,配备与质量控制和管理相匹配的常规标准试验仪器以及采用适宜的检测方法,进行必要的试验检测,是对水运工程质量检查、监督和控制的根本手段,也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和工程监理的重要内容和技术保证。因此,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离开试验检测,就谈不上工程质量,所以搞好试验检测工作对确保水运工程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控制原材料质量
工程试验检测是控制水运工程质量原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地利用当地原材料,能迅速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能用定量的方法科学地评定各种材料的质量。正如近几年长江流域检测的罗湖洲等水道工程的原材料中,严格按照部标和国标规范的要求控制检测原材料的各项指标,发现不合格项,立即通知施工企业和供货方,使之尽快改正,使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控制在源头上,从而保证了水运工程原材料的质量。
2重要技术保证
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过程检验和试验,其目的是避免不合格的产品流转到下一过程,同时可以及时进行纠正,避免造成更多的损失。通过施工过程的检验和试验,使工程质量受
到控制,离开过程检验和试验,施工过程往往得不到控制,因此,它是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技术保证。例如,在浇注混凝土过程中,要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等特性进行试验,检验其是否符合配合比的设计要求,经检验符合要求后才能允许浇注成型,如不合格,应及时采取诸如调整混凝土组成材料砂、石、水泥等措施,直到符合规定要求。否则,成型硬化后的混凝土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已经成型后的各种预制 X 型、D型、六方型砼试块在试验龄期内,我们按交通部 JTJ268-96《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钻芯取样、无破损检测性能检验,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不符合规范要求,就坚决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与现场监理一起指导施工企业进行调查原因,查出不合格的潜在因素,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使之符合质量规定要求。
3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交通部在工程质量管理中进行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施工企业自控”的体系。交通部委派长航质量监督站负责管理所有的长江水运工程质量工作。试验检测不仅是施工企业对质量进行自控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手段。监理工程师除对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施工过程的试验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确认和校核外,还可以旁站施工单位的试验过程,抽查施工单位试验检测的准确性。根据交通部工程质量管理的精神,长江航道规划设计院控股的长航监理有限公司,也配备了一定的试验设备,并与工程检测中心配合,对长江航道整治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抽检和监督,还委托具有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比对抽检。
4科学依据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试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科学的了解工程的质量水平,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进一步加以改进。例如,混凝土预制场的混凝土生产质量水平,可根据统计周期内混凝土试件强度的试验资料。统计计算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差、试件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百分率等。经过多次实验和反复调配机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计算统计混凝土试件强度的标准差、强度要求等试验资料,为长江流域的戴家洲工程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水平判别衡量提出了实测数据,为质量改进措施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试验检测结果,是分析和改进质量不可缺少的科学依据。
5主要证据
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验收,离不开试验检测的数据,试验检测的数据和结果,是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的主要证据。若对工程质量评定、验收发生分歧,产生纠纷时,经计量认证合格的具有公证资格的检测机构所出具的试验检测结果,根据我国计量法的规定,在解决纠纷中具有法律效力。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检测中心是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院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其出具的试验检测数据和结果,具有法律效力。长江航道水运工程结束后要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验收,一般都是利用工程检测中心实验室检测的数据为依据进行评定验收,在已经竣工验收的罗湖洲等水运工程中其整体效果较好,具有科学性、公正性,是水运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的主要证据。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在航道整治过程中,对质量控制起着关键的重要作用。要搞好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就要切实提高水运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在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控制检查制度的同时,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试验检测设备,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试验检测水平。在整个施工期间应吃透并领会设计文件,熟悉现行施工技术规范和试验检测规程,控制好原材料质量,提供科学的试验检测的数据和结果,配合监理搞好现场的质量监督、抽样、评定、验收。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程试验检测工作,才能为水运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的养护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发挥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在航道整治工程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波.连云港港疏港航道整治工程试验检测体系[J].现代交通技 术,2011,12:09-12.
篇7
关键词:疾控中心 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 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9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33-0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同时保证实验活动的科学性及被试因子免受污染。作为基层疾控实验室,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认为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知的危险因子越来越多,要求我们实验室必须强化危险意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预防和控制。
1 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1.1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类:我国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按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其中第四类危害程度最低,第一类危害程度最高,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将感染性微生物的危险程度分Ⅳ级,由Ⅳ级向Ⅰ级递减,即Ⅳ级危险程度最高,Ⅰ级危害程度最低。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1.2 基层疾控实验室的微生物:根据卫生部组织制订的《人间传染性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内容,基层疾控实验室主要是病毒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和细菌的样本检测均须在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内操作。也就是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基层疾控所必须配建的。
2 目前基层生物安全实验室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由于部分实验室修建时期较早,近年来所开展的检测项目又不断增加,导致各类实验共用一间实验室或者实验室污染区和清洁区不分等生物安全隐患的产生。
2.2 实验室内的硬件设施的缺乏,部分实验室没有配备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和一些基本的消防设备。
2.3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各项制度规范缺失。
2.4 基层实验室人员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对实验室生物危害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生物安全上岗培训或者安全培训仅限于理论,缺乏实践技能的操作考核。少数实验室人员不会正规操作仪器设备。实验室人员没有按照实验室的管理条例执行。没有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5 缺乏安全管理小组的有效监督管理。
3 要建立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从2003年的SARS疫情到现在的甲型HINl流感,国内从专家到学者乃至百姓都认识到了我国疾控系统建设在生物安全领域的不足,特别是基层疾控机构病源微生物实验室的建立上,一定要按照统一的标准与相应的硬件设备要求,建立一个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这也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必备条件。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和条例等,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按照这些标准谈一下建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关键要点和注意事项。
3.1 从资金上争取。由于基层疾控中心经费非常紧张,同时也不具备在P3实验室内进行操作的实验技术与业务内容,因此应以建设合理的P2和P1实验室为主。
3.2 实验区域要按生物安全的要求设计。实验室的地点应选择离开建筑物内的行走区,禁止能够随便进入实验室,进入通道后要经过两道门才能进入实验室,门可自动关闭,有发光标志。进入第一道门后为一个更衣室,有条件的可设一个喷淋室。工作人员可以在此更换防护服、戴手套,必要时要戴呼吸和面部保护措施,然后通过第二道门进入缓冲间(半污染区)。
3.3 实验区域按生物安全要求分区。按要求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进入半污染区,在此区域要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前处理、实验准备、实验消毒后废弃物的打包处理等工作,在此区域内应安装全自动洗手池,理化板实验台,高压消毒器和冰箱等。进入污染区后,在此区内将进行具有生物污染的实验操作,因此比较重要,最主要的是做好空气消毒与配备生物安全柜,低温冰箱、自动洗手池、排风管道等。此区内的常用实验用品不可以拿出此区与其它实验混合使用。
3.4 实验室装修及用品严格按生物安全要求执行。所有实验室内的墙面、地面、天花板表面应光滑防水,接缝密封完好无硬角、死角,材料耐各种化学试剂和消毒剂腐蚀且易于清洗消毒。实验台稳重,表面要用实心理化板。整体空间布局合理便于工作与清扫。污染区要设有物流窗口,而物流窗口所对应外面的物流通道与进入实验室的人流通道分开,实验标本取送可通过物流窗口进行。实验室设备要齐全符合P2级实验室的设备配备要求,主要包括生物安全柜,离心机、高压灭菌锅、低温冰箱、自动洗手池与感应水龙头,眼睛冲洗装置和一些常用的实验用品等都要齐全。
3.5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3.5.1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的目的是对所有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环节进行有效连续的控制。使所有人员在生物安全体系下明确责任,规范工作,防止生物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
3.5.2 实验室消毒及废弃物处置是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内仪器要定期清洁,在维护或修理实验设备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工作台和仪器表面用75%乙醇擦拭消毒。高危险的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运送至医疗垃圾存放点,一次性手套、工作服经紫外线照射1小时后装入废弃物塑料袋中,运送至医疗垃圾存放点。实验室污水要经无害处理以后排放,实验室运送出的废弃物塑料袋外要有安全警示标志,废物转运、交接记录要保存三年。废物运送人员要有防护用品。
3.6 实验人员要具备熟练的安全操作技术。实验人员要经过严格的个人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所有工作人员要熟悉工作环境,熟悉所处理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实验中的主要危害来自感染性物质经气溶胶途径传播和皮肤黏膜沾染感染物质,所以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实验人员要了解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相关处理程序。要制定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并且定期进行演习,开展定期培训。人为意外事故或违规操作而造成的实验室感染事件,可以通过生物安全知识的掌握、防护技术的加强、安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标准的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且对于防止基层实验室感染的发生十分有效。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制度保障
加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可以保障实验室的合理布局和硬件设施的齐全。但只有硬件设施是不够的,严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与熟练的实验室安全操作技术同等重要。结合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内部管理,全体员工都要关注操作中的细微环节,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从而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5 加强业务人员生物安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有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的工作人员都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做到真正了解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的生长传染特性,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等,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与业务分工分组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安全培训,以争取主动防御,使工作过程中有效防止病原体的扩散与自身感染。
5.1 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培训过程中,要加强生物安全理念的培养与灌输,引起上下的共同重视而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而在工作中始终将生物安全放在首位。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国家颁布的条例法规为主线,结合各种专业规范和安全手册,有计划的进行培训。
5.2 通过业务培训加强生物安全意识。通过加强业务学习,让专业人员更多的了解实验室内菌(毒)种的暴露对自己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威胁。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科班技术人员,工作作风严谨,事业心强,高级职称的老专家要经常培养年轻的、经验少的技术人员,新进人员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方可独立工作。
5.2.1 对于意外事故要能够提供包括紧急救助或专业性保健治疗的措施,足以应付紧急情况。
5.2.2 实验室事故处理: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具体措施必须形成书面文件并严格遵守执行。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有关专家和领导汇报,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度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参考文献
[1]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册WHO2004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要求,GB19489-2008
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回顾我国公司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项目管理的种种问题,比如质量事故,工期拖延,费用超支问题仍然不少,特别是近两年来出现的个别工程安全质量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纵观这些事故,无一例外的都是与公司的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
2 施工过程质量的管理
2.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施工准备时着重做好施工图纸的学习及会审工作,领会设计意图。按图施工是建立在学习与会审的基础上,会审不是简单地审核图纸差错,而是对设计进行优化,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组织技术管理人员做好施工组织设计以指导生产有序进行,做好原材料、辅助材料、预制构件、半成品的质量检查工作,严把质量检验工作。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不仅检查进场实物,原材料检验报告、检查型号、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对钢材、水泥、砂石、防水材料、电管、水管、电线电缆等材料进施工现场时必须进行二次试验。对易碎、易潮、易变形、易污染的物品,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等环节进行管理。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同时要做好机械设备的检修工作,确保设备在施工中正常运行。
2.2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首先要做好技术交底---向操作者进行技术、质量交底。施工前对操作者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是搞好施工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包括工程名称、部位、使用材料的质量标准、操作要领,务必使操作者明确质量要求,必须掌握好技术要点、难点。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度,班组自检、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实行“三检”制度,其目的在于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复核工作,其重点应放在管线的定位、预埋管的标高、轴线、各层标高及成品和半成品的选用方面,对已完成的工程特别是隐蔽工程必须全数检查,如地基基础接地、电管预埋、地下排水管的闭水试验、隐蔽给水管的压力试验、电管的保护层厚度、室外水管的防冻层厚度等。隐蔽工程验收要按有关规定执行,其次施工现场要文明施工。
2.3 竣工后的质量管理。竣工后的质量管理是建设工程投入使用的把关管理。首先要保证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工程不能投入使用,避免低劣工程对国家和公共使用者造成直接的危害和影响。其次是把维修和维护的质量监督纳入建设工程全寿命质量管理的范畴:一是要杜绝或减少由于维护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造成对已有建设工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环境质量的破坏,引发质量事故;二是避免由于维修、维护的质量达不到要求给国家和公众用户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直接损失。在这一阶段的管理应着重把好两关:一是严格对其竣工验收备案的审查、监督,确保备案登记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强对维护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使建设工程全寿命期内的质量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用户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建设工程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和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将工程质量管理纳入经济管理的范畴,以解决工程交付使用后发生质量问题用户找不到责任方的后顾之忧。
2.4 由于施工项目具有一次性、单件性的特点,其质量形成过程时间长,受外界影响大,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因素多。一是程序不规范。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个性设计,不按图纸施工。二是地基加固处理不到位。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熔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三是工程结构使用不当。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不按图施工,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四是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3 优化提高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
3.1 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培训施工管理人员。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人员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项目如何履行合同的要求,对用于工程的材料、部件是否经过检验与确认,采用的施工方法是否符合经过确认的工法,工程是否按设计施工,对正在施工的工程按标准要求进行检验。在工程竣工后,对工程如何进行评定,并列出评定组在评定工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3.2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单位对于质量保证体系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强调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质量管理与其他环节的依存性和协调性,并突出“以人为本”的质量理念,建立三个方面的保证体系:思想保证体系、组织保证体系和控制保证体系。
3.2.1 思想保证体系:包括开展质量意识教育、制定“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等。建立思想保证体系是贯彻质量保证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上述几个方面工作主要由项目经理亲自来抓,并起到表率作用。最终目的要使参与施工的全体人员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自控意识;树立“100%的用户满意率”的服务意识;树立“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忧患意识,同时使“三个意识”真正成为质量保证体系人员检验自身质量行为的动力和工作指南。
3.2.2 组织保证体系:即人员组织,一般应按工程项目的规模进行设置。一个完整的人员组织应包括以下三级:第一级为项目管理层,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项目副经理(如需要)组成;第二级为日常管理控制层,由施工队长、机具材料部、办公室、工程质检部、计划统计部、中心实验室、测量组、档案室组成;第三级为操作层,以各班组长为组成人员(含材料验收人员)。建立严密、健全的人员组织机构,也是强调“以人为本”的质量方针,“全员质量管理”的集中体现。具体的做法是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设立岗位,根据各岗位的技能要求选择合格的人员,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人员组织网络。若本单位中没有适合的人选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确保组织体系的整体功能。
3.2.3 控制保证体系: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的控制、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机具材料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计量标准的质量控制。强调从影响工程质量的人、机、料、方法、环境等各个环节入手,实施全面的、系统的控制,真正把各种因素对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3 优化施工方法,为工程项目的进度与质量打下基础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在现在的项目建设中,施工机械设备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因此,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建筑技术经济等来合理选择机械的类型和件能参数,合理使用机械设备,正确地操作。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管理。
加强施工的方法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这里所指的方法管理包含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的控制,主要应结合工程实际能解决施工难题,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4 结语
质量管理已发展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以“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提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程序,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制状态之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篇9
1、基本情况
为了解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运行特点,学习其先进的认证技术与管理经验,农业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团”一行13人,于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4日赴德国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对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中心、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VDMA)农机分会、德国亚马松有限公司(AMAZONE)和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等几家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当权威和代表性的单位进行了访问交流和实地考察。
2、考察重点与收获
目前,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已经形成了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为基础,政府负责授权与监督,认证机构具体操作的是以企业的产品及其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对象的高效、成熟的运行体系。此次考察,重点围绕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的认证依据、政府作用、价值取向、认证主体、运行机制、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1)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质量认证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
在德国,有的农机产品要实行强制认证,有的是自愿认证。认证如何进行,相关各方权利义务怎样,政府如何管理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以保证产品的安全、环保为目的,涉及各相关环节,具有整体上的系统性、统一性和操作上的一致性。
考察发现,每种农机产品的质量认证与管理,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文件或行业规范性文件。法律文件规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内容涉及农机制造企业、销售及售后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控的规定等。德国农机质量认证的技术性文件主要有三大类,即国家标准、欧盟标准和ISO标准,其中以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涉及农机安全的欧盟标准作为安全认证的技术依据,其带有法规性质。德国与欧盟其他国家在法律和标准规定上是一致的,这对促进认证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严格的授权和有效的政府监管是质量认证工作有序运行的保证
在农机方面,德国联邦道路交通局(KBA)负责拖拉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负责植保机械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农业部负责拖拉机、植保机械以外的其它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德国联邦经济部(BMWl)负责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机构的授权与监管。一个认证机构可以接受来自政府不同部门的授权,认证机构只有被授权后才能对外开展第三方认证工作。如,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是德国惟一被授权的承担农机产品安全检测与认证的机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UV)是被授权的目前德国也是欧盟规模最大的承担农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机构。政府授权部门还负责协调被授权认证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代表德国认证组织向国内外被授权的农机产品认证机构和试验室名录。德国各级政府都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认证机构和认证行为进行监管。
3)重视安全,关注环保,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率高,企业主动申请,消费者关注认证标志,政府支持认证事业发展,使各相关方面确信,认证是必需的、值得的。在德国及欧盟,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中对产品质量涉及安全、环保要求的内容有着系统、细致的规定外,法律中还明确规定了产品强制安全检测和认
证范围。对实施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范围内的产品和项目,又根据其产品危害程度,将其中的一部分项目规定为必须由授权的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机构来承担,另外的项目则可由企业自己承揽,企业缺乏检测能力时可委托检测机构进行。
此次考察发现,出于对安全与环保方面的考虑,欧盟在法律别对拖拉机、植保机械、割草机规定了必须实施第三方强制性安全检测与认证。如拖拉机强制性检测项目包括驾驶室、座椅的安全性检测及动力输出轴、制动、灯光、噪声等赴德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技术与管理”考察报告共47项指标。在德国,除拖拉机、植保机械外,农林业用电锯、电梯及割草机、动力输出防护罩等也属于强制性认证范围。另外,在德国道路交通法中还详细规定了农林机械上路行驶的安全技术要求及监控程序。
4)装备精良、技术先进、工作严谨、服务优质使检测与认证机构保持权威性
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德国农业协会(DLG)农机检测站创建于1887年,现有工作人员60人,占地4hm²,主要从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草坪机械及畜牧饲养设备的产品检测与认证工作。站内建有拖拉机驾驶室安全框架试验台、座椅安全与舒适性试验台及负荷车、拖拉机室外试验场、发动机测功试验台、液压提升试验台、小型机具振动与噪声测试台、风机风洞试验台、转动轴套耐久试验装置,以及牛栏饲养与挤奶设备、地面防滑与坚实度检测设备等。这些检测设施与设备,整体配套性强,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自动化程度高。每年检测与认证业务的收入约10%-15%用于检测站的手段建设(如两年前耗资70万欧元购置了高档次的负荷车), 另外,国家对一些重点项目检测手段建设实行补贴政策。该站从受理企业申请、确定标准、产品检测到合格后许可企业在产品上或广告中使用DLG质量认证标识“红标”或“蓝标”(“红标”要求全项目检测,检测站出具检测报告,须经法兰克福总部组织检测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方为通过;“蓝标”为企业自己要求的部分项目检测,产品经检测合格,即为通过)有一套严格的运行程序,并得到有效实施。
位于莱比锡市的德国技术监督协会(TÜV)成立于1870年,是一个与各洲技术监督协会共同组成的集团化组织,目前已成为欧洲极具实力的跨国性认证集团公司,其分支机构遍布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也设有代办处(我国的北京、广州、无锡等地均有),现有工作人员9200人。主要从事建筑、能源、医疗与健康、机械制造、信息技术、日常生活用
品等领域认证,从事质量、环境与安全三个方面的体系认证工作,农机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其任务之一。另外,该协会还依据国家或欧盟的法律规定和相应的标准进行车辆检测。
我们了解到,产品检测与认证机构特别注重服务,如对经过DLG检测的产品提出改进建议,企业采纳后产品质量得到改善,深受企业欢迎。
5)德国质量认证已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
在德国,政府只有授权、调控监管的职能,而不干预具体的认证工作,企业在指定的产品范围内自主选择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所承担的测试与认证业务完全根据社会所需和企业要求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德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要扩大国际贸易量就必须采用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模式对企业实施管理,并争取获得认证机构的认可,即拿到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贸易通行证。德国亚马松(AMAZONE)公司是一个创建于1883年的家族式企业,迄今已有1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主要生产耕作、播种、施肥、植保等农业机械及绿地相关设备,产品特点是大型、复式作业、系列化,技术含量高。公司集科、工、贸于一体,现有员工1300余人,设4个生产分部(其中之一在法国),因产品自制率较高,故生产规模较大。公司在发展中始终重视产品研发,不断推出新产品,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密切合作。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设有专门机构负责由8名质检人员依据程序文件进行质量控制;公司建有1000多hm²农机试验田,施肥机专用试验室、农药喷洒机械室内试验区及专用测试设备。试验严格、细致,如通过大量试验总结分析出施肥机作业时不同规格的肥料对机具调整的要求,随机提供给用户,并反馈给制肥厂。目前公司施肥机已通过DLG质量认证,农药喷洒机械(拖拉机带喷杆式喷雾机)被德国联邦生物物理局(BBA)特别授权可自行承担其质量认证中的检测工作。该公司在德国业内综合测评中获世界农机企业排名第4位。2004年公司销
售额预计达2亿欧元。目前公司正在把市场由德国、北欧转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现在我国内蒙、新疆等地已有该公司产品销售。
认证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内部建设,不断提高承检能力、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DLG、TÜV因为科学、公正受到社会认可,在为社会提供检测与认证服务中权威引导了消费,给产品的生产企业带来了效益,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效益。在德国类似TÜV这样的体系认证机构共有40-50家,而目前德国已获证的12000个企业中有相当比例是在TÜV认证的,TÜV每年业务收入约9.38亿欧元,其中德国国内业务占80%。
德国的检测与认证机构均为私人设立,属营利组织,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体系审核,收费价格通过市场调剂,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认证收费价格浮动不大,一般在10%左右。
6)协会组织、专家队伍推动质量认证水平不断提高
在德国,行业协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依靠自己卓越的表现,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全(VDMA)成立于1892年,历经百年,目前已是欧洲最大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协会。现设有8个按机械产品大类划分的分会、38个各分会下设的专业部门和若干个分会。在德国柏林、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北京及日本、埃及等地均设有办事机构,拥有3000多家制造业企业会员,遍布欧洲各地(德国企业会员占80%),其产品占有德国绝大多数市场份额。协会现有工作人员500人,除450人在总部法兰克福外,其余在各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与咨询;代表该协会专业团体的利益应对任何第三方;作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联络人,促进供应商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支撑协会发展的经济来源完全来自于企业会员的会费。农机分会是VDMA中重要的分支机构之一,拥有会员企业150多家,其机械涉及播种和施肥技术、植保及收割技术等方面。这些企业每年的营业额达40亿欧元,产品出口全球140多个国家。农机分会除积极参与行业内外交流外,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技术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该会参与安全认证法律体系建立,并代表企业参加标准的制修订,各洲设机构有专人负责收集和反馈认证和安全质量信息。农机分会不仅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在国际上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专家队伍在质量认证实施的许多环节被调用,在认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DLG农机检测站若遇有暂无标准的检测,则由DLG组织相关各方专业人员经充分讨论确定检测依据;DLG执行“红标”把关的检测委员会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机构(目前有11个);德国法律规定的安全认证产品目录,也是由政府组织有关各方专家参与研讨共同确定的。
3 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大对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发展步伐,是提高我国农机产品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的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者、消费者的认证意识不强,认证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无法完全靠市场运作,需要政府加以扶持和推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在产品自愿性认证上,通过认证的产品,应纳人到农机产品补贴目录范围中,调动农民购买经质量认证的产品,以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2)将拖拉机、铡草机、微型泵等产品纳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
拖拉机作为我国主要农用运输工具和动力机械,在各环节存在着很多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现在,我部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将拖拉机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范围。从我国的实际看,是十分紧迫的。
3)农机实验室建设宜精、不宜多
考察中了解到,在德国获得认证的企业,大多数产品都是通过少数知名度很高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的,如DLG农机检测中心,由于该中心具有较先进的检验设备和良好的服务,深得企业的信赖。因此,我国在推动农机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同时,应在基础较好的农机实验室中,挑选5-10个检验机构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农机产品实验室,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4)积极促进中德农机产品质量认证检验工作合作与交流
德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机产品大量采用工业方面的先进技术,包括农机产品检验设备,如产品检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应加强与德国在农机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交流,使我国的农机产品检验技术跟踪目前国际前沿的技术。可以
篇10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自控’和‘反馈’机制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A441];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提升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Z153]。
作者简介:韦剑锋(1978―),男,壮族,广西鹿寨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独立学院管理与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韦冬萍(1982―),广西柳城人,硕士,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独立学院教务教学管理。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核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工作,既要从长远考虑,又要从基础着手,特别要从当前的突出问题抓起。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涵义,建议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适配性,以及从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内监控机制、社会评价机制及年度报告制度等方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为独立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点
独立学院是我国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范畴。与公办高等院校一样,独立学院兼具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创新四大职能。但不可否认的是,独立学院是靠培养人才起步的,也是靠人才培养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功能得以不断拓展的,人才培养始终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基础,育人始终是独立学院的根本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同志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也都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是高等教育战线的中心工作之一。因此,面对新形势下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一、客观认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独立学院是以“依托母体,错位发展”为原则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大多数独立学院正在逐渐走上一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相衔接的、追求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当前,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多数独立学院的共识[1]。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尤其是国内“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出现,一部分独立学院将转型发展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可见,培养适应区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或技术领域一线急需的实践能力突出、富有创新意识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但是,多数独立学院是由母体学校的“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发展而来,曾一度依赖母体学校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因此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等与母体学校的差异不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凸现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办学特色与市场竞争力不够突出[2]。
二、准确把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含义
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曾把质量概括为“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可见,质量包含“适用性”和“符合性”两个方面的含义。由此推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可理解为“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因此,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包含培养过程的质量和培养结果的质量两个方面,其中过程质量是前提,结果质量是核心,最终体现为专业对产业、专业对企业、专业对岗位及学生能力素质对社会用人需求的适配性。
三、着力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关键点的适配性
1增强专业设置的适配性
增强专业设置与社会用人需求的适配性,避免与其他院校的“同质化竞争”,是独立学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独立学院主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专业设置应当符合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需求。如地处广西柳州汽车城核心区的某独立学院,就提出了以工学为主,着力发展车辆、机械、电子、经管等特色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增强人才培养与当地建设超大型工业城市对人才需求的适配性。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也具有开放性特点,可选择与实力强大的知名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办特色、急需的专业,提高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适配性。另外,随着国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独立学院也可与当地职业教育相融合设置专业,打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上升通道,增强专业设置与社会对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适配性。
2增强课程设置的适配性
课程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集中表现,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性”和“重实践”的特点,增强课程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适配性。独立学院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等模块,在学分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可适当减少“基础课程”模块的学分比重,明显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的学分比重,其中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的学分可占总学分的35%~40%。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学生个性突出的特点,设置“专长拓展课程”模块,用一定比重的学分对学生个性化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突出学生在某个专项上的应用能力。
3增强实践教学模式的适配性
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构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要符合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应具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3]。当前,独立学院可在参考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逐渐摸索符合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4增强实践教学条件的适配性
(1)增强硬件条件的适配性。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是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与载体,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当前,独立学院可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尤其是重点、特色或优质学科专业,建设增列专款,加快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必备的硬件条件;同时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按专业类群构建公共基础实验、专业类群实验室、公共科研服务实验室及科研创新实验室,提供开放性创新实践平台,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活动提供更多条件。
校外实习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学生走入职场前与社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可借助股东资源和地方政府帮扶优势,开展校政、校企、校校深度合作,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尤其是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实习基地,为实习实训和抢先占领就业市场提供更多的场所和机会。
(2)增强师资条件的适配性。独立学院的师资一般由自主招聘的教师、母体学校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高职称技术人员构成。其中自主招聘的教师是支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但是,独立学院自主招聘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直接从高校走向高校,缺乏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技能和经验,难以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独立学院快速提升自主招聘教师的“应用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独立学院可制定相关政策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要求和资助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专业对口的社会用人单位进行生产、管理或经营等方面的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和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可制定引进技术型教师优惠政策,从企业引进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壮大教师队伍。另外,也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以补充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四、努力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1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校内监控机制
向教育教学过程要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之一。独立学院通过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控部门(如教务部、教学质量检验科、教学督导组等)和完善相应的监控制度(如专业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等)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考试质量、学生综合测评结果等进行动态监控,对入校生源质量和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和学习成效进行阶段性的监控,并实时修正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偏差,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
2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机制是强化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的适配性。独立学院通过设立专门的社会评价信息处置部门(如招生就业部等)和完善相应的处置制度,阶段性收集用人单位评价和非用人单位评价的信息(如学生求职服务的有效性、求职难度、基本能力总体满足度、创新能力、校友推荐度及校友满意度等),然后及时处理和反馈到专业设置优化、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及教育教学过程调控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3坚持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是学校办学者、管理者与教学者梳理过去,厘清现状,展望未来的一种努力与尝试,其内容一般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条件、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结果、人才培养质量诊断分析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措施等方面,其实质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反映,是人才培养质量校内监控和社会评价的综合结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独立学院可借鉴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与经验,科学、全面、客观地编制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和接受社会监督,动态性地持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张志欣.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教书育人,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