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的基本条件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心理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幼儿 写字 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但有不少家长急于望子成才,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错误的教养方式,在幼儿“写字”问题上陷入误区,在小城镇、偏远农村和留守儿童家庭尤为突出。笔者对某县城的幼儿写字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共37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园2所,民办园35所,共7365名幼儿。这些幼儿中留守儿童占68%,均由祖辈教养,与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只占32%。在这7365名幼儿的家庭中,认为“识字和写字多少是判断幼儿学习好坏和幼儿园质量高低的标准”的家长占87%,而在留守儿童家庭,这项指标占到96%。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思考。
1 幼儿写字不宜过早
在著名的格塞尔双生子实验中,一对双胞胎学爬楼梯,一个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54周时学会;另一个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在54周学会。这证明,孩子早期的学习活动须以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不是越早越好。幼儿在适合的年龄采取科学的方法学习写字,对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有裨益。可以提高手臂小肌肉的灵活性、准确性,促使胸廓、脊椎的正常发育和脑功能的挖掘,也可以促进幼儿分析、综合、记忆和模仿能力的发展。但是,幼儿写字如果不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不适时、不得法,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幼儿学写字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手指、手腕肌肉运动自如;视觉区别能力较强;空间位置概念准确。之所以将“养成书写兴趣和培养前书写技能”作为主要学习目标,是因为一般对于不到6周岁的幼儿来说,其身心发展存在以下局限,均未能到达写字的阶段。
(1)幼儿肌肉、骨骼发育不成熟。幼儿期孩子肌肉发育的不成熟体现在发育速度较为迟缓,肌肉内能量储备较少,因此灵活性和收缩力都较差。骨骼发育的不成熟体现在手部关节的骨化过程还未完成,手还较为柔软。如果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会使有关肌肉群负担过重,只有各种活动交替,才能使骨骼各部位有张有弛,得到充分的血液供给,获取更多营养,促其发展。(2)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手、眼、脑协调能力差。写字作为一项精细的工作,除了需要一定的手部肌肉力量之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指挥和手、眼、脑协调。然而,幼儿期的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还未成熟,手往往不听从指挥,很难控制手完成握笔运笔等精细的动作。如果硬让孩子一笔一画地学习写字,就会使他们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影响运动中枢的发展。此外,幼儿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很差,他们在写字的时候眼睛需要盯住笔尖转,而要看到笔尖运动就得歪身、侧脑,使右侧的身子向前,较难保持正确的姿势和笔顺(从左到右、从上至下)。(3)幼儿注意力易分散。写字需要幼儿有长时间端坐的耐心和毅力。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极不适于持久静坐的写字活动。因此,要求幼儿坐在那里一笔一画地写字是很不科学的。长时间端坐对于幼儿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来说也都是超负荷的,这不仅有损幼儿身体健康成长,还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惧怕、厌学的心理,不利于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2 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适龄幼儿学习写字
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幼儿学写字也要因人制宜。对于对写字感兴趣又不具备写字基本条件的幼儿,可以鼓励他用绘画替字。绘画是幼儿练习写字的重要基础,幼儿的图画随着兴趣而发展,可毫无时间限制任其自由涂鸦,这样一方面可以在无范本的束缚和自由愉快的情绪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感;另一方面可以诊断幼儿心理的状态。当幼儿具备写字的基本条件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科学引导:
2.1 遵循写字的原则,把握写字的要求
(1)在适当的年龄教幼儿学习写字。现今,不少家长认为越早会写字的孩子越聪明,因而很早就开始教幼儿学写字。幼儿的学习以模仿为主,很多孩子在2至3岁时就对成人的写字动作进行了无意识的模仿,这更让家长误认为他们可以学习写字。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写字”仅仅能够抓着笔画一些线或圈,其身心发展的成熟度还不足以让他能够进行严格意义的书写。一般而言,4岁的幼儿手臂小肌肉开始发展,才可以初步地学习习字,并且时间不能太长,控制在10到20分钟最好。(2)幼儿写字应由简到繁,掌握基本技巧。幼儿学习写字需要把一个整体的字按结构分解为不同的笔画、部首加以识别,因此,越简单的字越容易写。我们在教幼儿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此外,幼儿在学习写字时还需要教其掌握基本的写字姿势和技巧。(3)提供良好的写字环境与工具。首先,幼儿的视敏度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并且调节能力也较差,因此写字时光照一定要充足,且供临摹的字体不能太小,字形不能潦草,以免损害视力。其次,幼儿手臂肌肉的协调性也较差,所以书写工具不能太软,否则难以书写。另外,幼儿学写字要有良好的环境。幼儿的呼吸量大于成人,年龄越小越需要洁净的新鲜空气,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呼吸量会更大,因此要保证室内空气清洁畅通。
2.2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根据幼儿兴趣进行引导
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兴趣还好,也有不同的擅长之处。比如:如有的幼儿喜欢画画,有的幼儿喜爱唱歌,而有的幼儿则喜欢写字。作为家长,在教幼儿写字这一点上既不能强行要求,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懂法、适度。孩子对哪一方面有兴趣,家长就应当顺着他喜欢、擅长的方向自然地加以培养,不要为了让幼儿学习写字就抹灭他的兴趣,压制他在其他方面的天赋。
2.3 在游戏中教幼儿学习写字
写字对成人来说是件运用自如的事,但对幼儿来说,尤其在他初学写字时,则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它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来实现的。握笔需要小手肌肉和骨骼的运动,看字需要视觉配合把字按要求写到方格内,同时,还要发挥听觉的作用去听懂成人的讲解。因此,父母教幼儿写字前首先要训练他们的手眼协调、小手肌肉的控制、手的力度和方向感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技能,这几种基本技能均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得到锻炼。例如,让幼儿玩泥胶、搓面粉等手工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幼儿通过用手扭、手揉等动作训练他们手指、手腕和手部的力度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2.4 端正心态,善用奖惩
幼儿学习写字在兴趣和能力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作为家长,应端正心态,注意发挥自己孩子的优势,不要盲目和别的幼儿攀比。幼儿在学写字的过程中,父母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励他学写字的兴趣和信心。教幼儿学习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足够的耐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身体发育与心智成熟程度有所提高时,幼儿学写字就会容易些。
参考文献
[1] 秦群英.如何引导幼儿识字[J].早期教育,2000(18).
篇2
禅定对养生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如我国中医的圣典《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的安定与和谐在抵抗疾病和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性。而佛教禅定可以怡情养性,使修炼者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再生能力与免疫能力。无数高僧的禅修实践证明,生命既在于运动,更在于“空灵虚静”。人人都可以通过禅修充分调动自己身心巨大的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幸福长寿的目的。
正是由于禅定的特殊功效,许多人都欲修习禅定。然而,大部分人认为禅定简便易行,无须高深的理论学习,无须老师指导,只要看几本通俗的禅修指南即可,甚至有人根本不考虑自身的修行能力、毅力决心、外部环境的要求和禅定的修行程序,仅仅浅显地认为禅定就是静坐、排除杂念而已。事实证明,单凭一时的热情与兴趣,不按佛教禅定修习的规律和要求行事,根本无法保证修习的质量,也很难使自己从禅定修习中受益。
为避免修炼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初学者应该遵循渐进的原则,首先要具备修习佛教禅定的一些基本条件,然后再掌握几种入门方法,千万不可心急气躁。修习佛教禅定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
1.须持戒清净。戒是禅定的基础,它可以为禅修者的身心构筑一个良好的氛围。例如杀生多结怨,偷盗犯王法,邪增心病,妄语失信誉,饮酒易乱性,如此等等实为禅修之大忌,若能将之一一戒除,不但能增进道德,亦有益禅修。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何况禅修是改造身心的艰巨而细致的工程,岂能没有种种的戒规来作保证?佛教中的戒律很多,有居士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戒和菩萨戒等等。修习者可根据时代的特点及自己的能力去遵守一些必要的戒规。佛教的戒规有它的特殊要求,即偏重自律,与一般的社会道德偏重他律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对于佛教戒律要考虑时代的变迁和地域风俗文化的差异,不可太过拘泥,否则过于僵化也不利于禅修。
2.须衣食丰足。佛教认为人是业报之身,若缺乏最基本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生存条件,则身心不安,妨碍修道,所以有“未转,食轮先行”之说。衣服能遮体、御寒、整洁即可,饮食则以清淡、新鲜、卫生为佳。有了物质基础的保证,才能追求精神境界的修炼与提升。
3.须居清净之处。这要求修炼者有一个远离喧闹,相对清净安宁的禅修之所。或在寺院,或独处静室,或置身园林,这对修行人深入禅定是必需的,尤其是对初学者的诱导入静大有帮助。当然日后功夫渐深,也须锻炼于动中求静、闹中求静。
4.须停息烦杂事务。这要求修炼者在特定的禅修期间能暂停或放弃各种纷乱复杂的事务,将生意经营、人情往来、社会应酬乃至人际纠纷、家庭矛盾等全都搁置一边,否则琐事缠身,很难形成适合禅修的条件反射。
5.修习佛教禅定须克制五官受色、声、香、味、触五种尘境的勾引,克服内心受钱财、女色、名望、饮食、睡眠五种欲望的诱惑,须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认识五欲的危害,从而远离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入静,进而达到初禅――离生喜乐地――乃至更深的禅境。
完成了上述要求就具备了修习佛教禅定的基本条件,但要进入真正的禅定境界,还须在身心上做一些基本的自我调理。
1.调理饮食:食不宜过饱,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人闭塞。也不宜过少,过少则身虚心悬,意念不固。须保持一定的营养,每餐八成饱即可,饭后1小时入坐为宜。此外,忌食污秽不洁之物,以免身体失和。
2.调理睡眠:睡眠不宜过多,过多则流于放纵,虚耗光阴,初学者以每日不超过8小时为宜。随着修习功深,睡眠时间可逐渐减少,因为静坐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积极休息方式。但睡眠时间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勉强,以免身心困顿,影响修习质量。
3.调身:所谓调身,即端正身体姿态,身体姿态与人的呼吸及精神状态都有很大的关系。佛教要求练功人在平时就注意行、住、坐、卧,以此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和习惯,“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坐禅时的身体姿态:入坐之初,须宽衣解带。若用跏趺坐(双盘),就将左脚小腿曲加于右股之上,使左脚掌略与右股齐,再把右脚牵上加于左股上。此时两股交叉,两膝盖紧着于褥,构成三角形,这种身体姿态最为稳固,也易于聚气收心,可以说是最理想的静坐姿态。初学者或年纪较大的人双跏趺有困难,可改用半趺(单盘),单以左脚曲置于右股上,而右脚掌置于左股之下。另外,入坐时若自感血脉膨胀、身热发汗,应等汗干之后再慢慢入定,切忌仓促下坐。
4.调息:所谓调息,即调整呼吸的状态。入为吸,出为呼,一呼一吸为一息。修禅的开始,佛经称之为“安般”。据《瑞应经》等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修的就是安般法,后来他也常教弟子们修习。调息是沟通自然之气与人体真气、沟通生理与心理的枢纽,是气功之所以名为气功的主要因素。调息的好坏是衡量“功力”深浅的重要标志。因此无论是印度的瑜伽、佛教的禅定还是道家的内丹功,都十分重视对呼吸的研究与调节。一般来说,呼吸方式分为四种。
⑴喉头呼吸:这是一种不好的呼吸方式和习惯,呼吸短而浅,仅仅在喉头出入,因而不能尽肺叶张缩的最大量。
⑵胸式呼吸:气体吸入能够达到胸部,使肺叶比较充满,这是一般人常用的呼吸方式。它与喉头呼吸均属于自然呼吸,但不能算作调息。
⑶腹式呼吸:气体吸入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突;呼气时,肺部紧缩,膈肌被推而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是顺式呼吸,深而自然,不须用力。另外一种为逆式呼吸,即吸气时,胸部外凸,腹部下凹;呼气时,胸部下凹,腹部凸起。此种呼吸强度较大,须加意念。
⑷体呼吸:此时功力渐深,呼吸深长绵细,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觉,好像进入了无呼吸状态,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此地步,便达到了调息的极致,道家称之为“胎息”。
篇3
关键词: 速度轮滑 畏惧心理 成因 解决策略
速度轮滑是一项综合的体育运动,它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初学速度轮滑的学生由于身体平衡能力弱及踝关节力量不足会造成站不稳、身体倾斜、摔跤甚至意外伤害的现象。这种运动的风险刺激着学生,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形成胆怯、畏惧的心理。本文分析了速度轮滑中学生畏惧心理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速度轮滑学习者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
1.速滑基础与自信心。速滑不仅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健身性和竞技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其迎合了当代青少年追求时尚运动的心理,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然而,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在参与这项体育运动的人群中,了解其运动特征的人并不多,绝大部分学生速滑基础差。他们在学习速度轮滑课之前,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或培训,只是盲目地模仿教师或教练的动作。由于轮滑鞋与地面的支撑点很小,因此学生穿上鞋后,会出现身体失控、站不稳、不能移动甚至摔倒现象。他们心里害怕、焦虑,认为这项运动“太危险”、“不好学”,甚至有学生产生“自己根本不适合这项运动”的想法,尤其是看到别的学生摔伤后更是心跳加快,神经高度紧张,产生疑惑、畏惧心理,继而丧失继续学习的信心。可见,理论知识的缺失,速滑基础差及信心不足是学生学习速滑产生畏惧心理的因素之一。
2.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速滑属于非常状态下的一种运动,对参与者的平衡能力、肌肉力量和灵敏性均有较高要求。学生穿上轮滑鞋后由于支撑面积减小,整个身体会形成不稳状态,因此需要踝关节的力量支撑身体的平衡。而初学者普遍存在踝关节力量不足和平衡能力弱的事实。他们凭借自身的素质和运动能力很难维持这种平衡,很容易摔倒受伤。由此可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速滑学习的基本条件。当学生的身体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运动的心理的需要时,便会产生一种不自信的心理状态[1],形成畏惧心理。
3.技术难度与危险性。速滑与其他的运动项目不同,它是依靠轮滑鞋的四个轮子作为支撑点在地面滑行的。滑行无法向日常人走路一样,在身体后面找到有效支点,只能在体侧找到稳固的支点,即只有通过向侧蹬地,才能获得身体前进的动力,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同学开始还能完成基本动作,并且表现出果断和热情,一旦涉及复杂的、危险性的技术动作或某一技术环节出现问题时,便会有一种身处险境、无法自拔的畏惧心理。有研究表明:速滑运动的损伤大多数发生在初学者中。这说明运动损伤与参与者的运动技术水平及技术难度有较大关系。技术难度过大,学生难于掌控,摔倒受伤是难免的。因此,技术难度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是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关键因素。
4.教学环境与教师专业技能。速滑场地及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练习的效果。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城市,很少有专业的速滑场地,参与者只能选择在一块比较平整的空地或篮球场进行训练。很多时候,由于受到高温、雨雪、风沙天气的影响,场地达不到要求,因此学生在这样的场地练习很容易摔伤。另外,有的学生练习时不佩戴头盔、护膝、护掌等护具或购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鞋。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动损伤的几率,使学生产生畏惧感。
在高校轮滑教师中,半路出家或兼职教练多,师资力量薄弱。有的教师课上讲解简单,示范不规范,重点、难点不突出,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可见,教学环境的好坏与教师专业技能的高低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畏惧的因素之一。
二、速滑运动中学生畏惧心理的解决策略
1.重视理论学习,树立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于速度轮滑这项运动,初学者要想真正了解并掌握其动作技术,需要一个过程。在开课前,必须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应从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开始,通过观察建立起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自己的练习形成动作视觉,最终形成视、动综合表象[2]。
2.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运动能力。所谓“身体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及柔韧性等基本能力。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初学速滑者从第一课开始,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基本技术、技能及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特别是腿部力量和踝关节力量的专项训练,以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在提高运动能力方面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逐渐增加动作难度,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所要学的全部技术。身体的协调能力发展了,踝关节的支撑能力强了,学习者才能不感到吃力,才有兴趣,才能消除畏惧感。
3.适当降低技术难度,强化技术指导。速滑运动看似简单,练起来难,学习者穿上轮滑鞋后需要经历轮上站立—轮上行走—滑行的过程。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很难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动作,还容易发生事故,这就要求教师或教练在不改变动作结构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可把较难的动作分成若干环节,然后逐一进行练习。利用分解教学法,有利于初学者感知和了解单个动作的细节,掌握各分解动作的要领。动作难度的降低,可以增强练习者的信心,克服其畏惧情绪,增加安全感。
4.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教师的专项技能水平。拥有一个良好的场地、装备及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不但可以诱发学生学习速滑的热情,缓解紧张的心理,而且可以降低学生的畏惧心理。
速滑课对场地的要求是有一块开阔平整的水泥地面,沥青地面或是塑胶场地。这就要求学习者在每次练习之前,对场地进行认真检查,及时清理场地里的土、沙、石、水或其他障碍物,同时要正确佩戴装备。
轮滑课还要求教师或教练员在具有专业理论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轮滑专项技能,能用通俗、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动作要领,用准确、熟练、优美的技术动作示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标准和规范,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
畏惧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特征,是影响学生学好速滑的关键,但畏惧心理的产生是可以克服的。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稳定学生的不良情绪,减轻学生的胆怯、畏惧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速滑的积极性。
篇4
某干部退休后,总是闲不住,热心住宅小区的公益事业,或是打扫公共卫生,或是帮助调解邻里纠纷,或是向有关部门反映住宅小区的情况等。别人劝他少操劳,他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操劳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健身运动。适度的操劳不但于身体无碍,还能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从中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这位老人的保健观值得提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力就体现在每时每刻与外界进行着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上。一方面,人不断地从外界接受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阳光、空气、食物和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又以多种形式不断地支出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如工作、劳动、娱乐、交际、旅游等。这种输入与支出的动态平衡,是实现人的健康的基本条件。人的不少痰病,就是因输入与支出的失衡造成的。所谓操劳,其实是支出体力、脑力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与身体承受力相适应的操劳不但不是负担,还能在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中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老人虽然为社会公益事业付出了不少精力,但却从他人的幸福和方便中得到了用金钱买不到的精神享受,体验到了有所作为的人生乐趣。他感到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每天都有享受不完的乐趣,每天都有新的人生目标,每天都能给心情放假。因此生活充满了阳光,越活越健康。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人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整天闲得无聊,看起来令人羡慕,但由于输入大于支出,总是食欲不佳,睡眠不好,还得T肥胖症,生活的欢乐并没有享受多少,生活质量比较差。有的人虽然任务比较繁重,工作比较紧张,但由于善于自我调节,劳逸结合,健康状况良好。报载,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实验对象分成3个组,每个组5个人。第一组的人在连续一周的时间中,整天关在房间内,生活内容就是两件事:睡觉和吃饭。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不能阅读书报。不能与亲友接触,而且彼此之间不能交谈,完全过着“享清福”的日子。第:组的人则是整天从事枯燥的机械化劳动。除了睡觉和吃饭,基本上处于劳动状态。虽然允许看电视和书报,但实验对象由于工作十分紧张。感到非常疲劳,几乎没有时间看电视和书报,每天工作完毕倒头就睡。第三组的人则是劳逸结合,允许他们将工作、娱乐与休息结合在一起。实验结果表明,第三组的人日子过得最好,他们在紧张而有弹性的环境中度过了愉快的一周。第二组的人虽然比较累,但还能勉强对付着过。最惨的还是第一组的人,虽然在物质待遇上应有尽有,但由于能量和信息得不到发挥和宣泄,不少人都得了病。这个例子说明,适度的操劳,是人的健康所必须的。
篇5
优雅宁静、光线柔和、温度适中的环境,对于息梦安眠是非常重要的。睡眠的环境一般有如下要求:
(1)环境安静:安静的环境是睡眠的基本条件之一。嘈杂的环境,使人心情无法宁静而难以入眠,故卧室窗口应避免朝向街道闹市或加隔音设施。
(2)光线宜暗:在灯光下入睡,使睡眠不安稳,浅睡期增多。因此,床铺宜设在室中幽暗的角落,或以屏风或隔窗与活动场所隔开,窗帘以冷色为佳。
(3)温、湿度适宜:卧室要保证温、湿度相对稳定,室温一般以20℃为佳,湿度以60%左右为宜。卧室内还要清洁优雅而利于入眠。
(4)室内空气新鲜:卧室白天应保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以免潮湿之气及秽浊之气的滞留。
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下最宜睡眠?
人类最适合生存的气象条件应该是什么范围?何种气候条件下,使人们对生活感到舒适且宜于睡眠呢?
对冷热的舒适感,不能从单一的气温来表示。不同的人,因体质、皮肤和脂肪的情况以及所穿衣服的不同而感觉也不一致。为了研究人对气温的舒适感,必须考虑与气温有关的湿度、风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作用。
实感气温是以主观方法获得数据,即通过实验得出,在空气不流动和相对湿度100%时最好感觉的气温作为舒适的标准,然后,求出同样感觉时不同的气象条件。其方法是,使人进入人工气候室(人工气候室内无风、湿度处于饱和状态),然后,改变气温,询问试验者,直至感到舒适为止。然后,再至另一个实验室,不断地改变气温、湿度、风速,直至试验者在两个实验室内的温热感觉一样。根据试验,在冬季,实感温度17.2℃~21.7℃时,一半试验者感觉舒适;在夏季则为18.9℃~23.9℃。试验显示,下列三种情况,试验者的感觉一样:气温在17.7℃,相对湿度100%,风速0 ;气温22.4℃,相对湿度为75%,风速0.5米/秒;气温25℃,相对湿度20%,风速2.5米/秒。由于人们在上述三种气象条件下最感舒适,因而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最有利于睡眠。
自然界里有绝对安静的睡眠环境吗?
篇6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们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能力等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即一方面其它各种素质教育都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另一方面其它各种教育又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归宿处”。而语文学科的性质正决定了它在学科方面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优势。因为语文学科的教材内容,课堂教学气氛,教师的人格、态度、良好的教学方法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不同质和量的影响,是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但是,这种种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常常处于自发、无序状态,并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因素。只有当我们对各种自发的心理教育因素加以科学的组织,充分挖掘,整和优化,并纳入我们有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过程时,才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心理教育实践,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正基于此,现结合教育实践,就此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创设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感具有调节功能,即情感(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认知操作活动(智力因素)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会影响认知活动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等良好的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思维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对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而痛苦、恐惧等不良的情绪则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会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调节学生情绪,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课堂氛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特别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诱发其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深入理解课文。
第一,发扬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课堂师生关系
赞科夫曾明确地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主要有依恋、尊重、理解等需要。作为教师要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因为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溯源,其动力来自需要。正当需要的满足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首先要运用情感感染功能,满面春风上讲台,以教师自己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情绪,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信息。若教师绷着脸,或表情冷漠,或忧心忡忡,或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气氛紧张,心理闭锁,阻碍新信息的输入。其次要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尤其是不可歧视后进生,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雪中送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一种“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个体健康心理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产生更强大的上进心和极大的成就动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中学生自尊感强烈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平等施教,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应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发言时,多用鼓励性语言,允许他们答错,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泯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健康心态与宽松环境。
第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往往既能紧扣课文内容,又能把学生诱导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之中去。如上《春》时,我这样导入的:“春,是个美好的季节,春意味着温暖,意味着生机,意味着希望。美好的事物总会在文学艺术中得到反映。古今中外,描写和赞美春的诗文何止千万,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杜甫的‘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在诗人的笔下,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生机勃勃,那在朱自清的笔下,春又将是怎样的图画呢?”这样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中,心神为之愉悦,很容易陶醉在课文中,心理极为轻松。
第三,重视表情朗读或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朗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教师或录音磁带中进入角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节奏,富有魅力,既能使学生“郁郁乎情生”,又能帮助学生引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能激发学生像演员演戏钻研剧本一样去研读课文,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情感。故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千万不可以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必要的朗读。课本中有不少朗读的好教材。像第一册中《理想》一课,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理想的激励与美好。其他如《三峡》《沁园春・雪》、《最后一课》、《秋天》、《安塞腰鼓》等都很适宜朗读。另外,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也不失为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上《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便会更好地理解课文,也会萌发对安徒生大胆的想像、幽默的讽刺产生钦佩之情。
第四,借助音乐、图画等创设情境或再现美的意境
篇7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要想使聋生也成为一个懂得休闲、懂得工作、懂得生活的生命丰满的人,我们不能不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在聋校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具体经验结合起来,使课堂内容生活化,变有限的课堂为无限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另外,在聋校生活中老师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聋校生活中老师要与聋生建立起相互信任、平等相处的关系,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那种“管人”的形象。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困难和心理需求。能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消除隔阂。让学生能真正热爱生活。
二、生存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tobe”———学会生存!生存教育是从培养人的各种生存生活能力的角度去强调教育,以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生活意识和能力,使之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聋哑孩子因从小丧听失语,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限,生活能力也相对落后于正常的孩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惶惶不安或知难而退。因此,着力加强聋生的生存教育是目前聋校的重要课题。
1.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竞争,自强不息的竞争意识是现代人成功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处处充满着竞争。考试成绩的比较、三好学生的评选、运动会上的拼搏等等。要想让聋生适应社会,其自身就要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多处通过一些具有较强生存能力的人物事迹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明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成才,对家庭的安康、幸福,还是对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还要让他们明白,虽然身体上有残缺,但是内心要强大,同样要做到自尊、自强、自爱。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聋生的生存能力
篇8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既然是为了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学龄前儿童舞蹈教学的素质和能力,那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专业舞蹈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应从舞蹈学习所需要的身体基本形式、动态和心理素质入手,着重提升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对自身生理与心理的支配能力和艺术素质,使学生对舞蹈有较为敏锐的辨别力、接受力和表现力,能够辨识不同舞种的动作特色和要领,能够创编一般题材的儿童舞蹈,为学生走入社会从事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工作筑路铺石。然而,目前的学前专业舞蹈教学仍处在探索调整的阶段,有许多亟待改善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来妥善解决。
一、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及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首先要遵循舞蹈教学的基本规律,其次要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和身体发展的特征,科学设计教学大纲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正所谓“师明则生聪,师暗则生昏”。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通过舞蹈课的学习,一是获得良好的舞蹈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例如芭蕾基训、芭蕾舞基础知识、民族民间舞基础知识等);二是掌握各个舞种的肢体语言元素和组合素材(例如民族民间舞基本技能、幼儿舞蹈等);三是具有从事学前儿童舞蹈表演、创编及教学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一接触到舞蹈学是觉得基本训练技术含量不足,训练时间不够,或者认为儿童舞蹈教学规律和心理方面的内容及儿童舞蹈创编在舞蹈学习中无足轻重,对这些内容学习兴趣不浓,却特别喜欢成人表演型的舞蹈学习和创编。这种现象很容易使学生的舞蹈学习和训练朝着成人成品舞学习和普通舞蹈创编方向发展,而偏离学前教育和学前舞蹈教学的总体目标。
(二)学生身体基本条件的局限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要求个体具备良好的舞蹈运动素质,包括力量、柔韧性、灵敏性等。因此,它对人体的基本条件要求是很高的。西安美术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大多未接受过舞蹈专业训练,错过了身体运动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笔者曾教授过的一个班有28名学生,其中只有两人进校前学过舞蹈。对于学习舞蹈来说本科学生年龄偏大,基本都在18至20岁,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身体缺乏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最大的障碍之一。针对这种现状,本科学生的舞蹈教学内容既要尽可能满足舞蹈学科体系的要求,又要尽可能符合学生身体机能的现状,教学中就必须降低基本功训练的强度,简化组合难度。同时,教师还要大量使用鼓励学生的教学手段,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按教学大纲要求为每周两课时,每学期教学共18周,开设两年。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两者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只能在课程内容上删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更多舞蹈专业技能,今后在从事幼教工作中会感到舞蹈素材缺乏,力不从心。
(四)缺乏教学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只是让学生在学校了解一些舞蹈基础知识,学习一些舞蹈技能。教学方面,很多教师自己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和手段、重点等研究不够透彻,也并没有深入到幼儿园,去了解幼儿园舞蹈教育的需求,仅盲目臆断、闭门造车,很容易造成教学与实际相脱节;学生方面,因为没有一定的实习机会,学生不能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缺少从实践中去反思的过程,难以实现实践对舞蹈学习的促进作用。由于缺乏教学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教师闭门造车、学生盲目学习,使学生毕业后很难立刻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工作。
二、对策与建议
(一)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所以说,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学生对舞蹈感兴趣,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有动力,积极性高,舞也会跳得越来越好。
舞蹈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告诉他们只要脚会走路,就能跳舞,不要让学生对跳舞产生恐惧心理。
第一次课可以先给学生放一段舞蹈视频,通过一些经典的舞蹈视频,使学生在欣赏和愉悦之中激发出一种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开拓了她们的舞蹈视野。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应热情关怀,不能发火、生气,这样会使学生害怕,对舞蹈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导致肌肉僵硬、反应迟钝,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和颜悦色,上课时要充满激情,带动和激发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二)了解一线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充分调研幼儿园舞蹈活动或游戏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舞蹈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奠定芭蕾训练基础芭蕾基训是每个初学舞蹈者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这项训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人的身体运动素质,从而提高舞蹈基本能力,为学习各类舞蹈奠定基础。针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生舞蹈基础训练缺失,身
体条件差的现状,第一抓好芭蕾基训,才能打好舞蹈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通过芭蕾基训,主要是让学生具有健美的体态,自然饱满的情绪,对舞蹈基本动作的名称、要领和舞蹈时身体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舞蹈动作的力度、节奏感,发展舞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舞蹈动作与情感表达的一致性。
第三,在芭蕾基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训练时不应过分强调学生肌肉力量的强度,关节的软度、开度和动作的控制等。而是要体现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提高训练要求。第四,从幼儿教师在舞蹈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入手,着眼于今后的舞蹈学习和教学工作(文秘站:),做到目标明确、定位恰当。
2.紧抓幼儿舞蹈根本幼儿舞蹈学习与创编是学前教育本科生舞蹈学习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舞蹈学习的关键内容,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特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及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幼儿舞蹈课程参照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教材》,此教材的构建从幼儿时期一直延伸到青少年时期,共12级,每级10个舞目,教材1至3级适合4至7岁的幼儿学习。
教材针对儿童的天性,将刻板的基本功训练软化成表演形式,并配上合适的道具,活泼欢快的音乐、儿歌、游戏、小故事、民族风情等,使学生在得到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枯燥乏味单一的训练转化为快乐的游戏,释放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幼儿舞蹈的学习对今后从事幼教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幼儿舞蹈除了欣赏和呈现幼儿舞蹈作品外,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幼儿舞蹈创编原则、创编技法和创编要素。要求学生自己要能创作幼儿舞蹈作品,幼儿舞蹈创编作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作品今后在幼儿舞蹈教育实践中会得到检验。
3.强化民族民间舞拓展训练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就是要通过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广泛积累舞蹈素材,掌握丰富的舞蹈语汇,提高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并学习将其运用到幼儿舞蹈的编创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民间舞的教学规律,抓住民间舞教学的五要素,即基本体态、动律、步伐、节奏、配合,以舞蹈组合为主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展开。民间舞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基础性和学前教育专业性的有机结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突显实用性。
(三)建立合理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舞蹈教育技能、舞蹈表演和创编能力的考核。这是学期末对学生采用的常规性考核。
2.比赛性评价。比赛是对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考核,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培养合作其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
3.幼儿园实习环节考核。实习是检验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学校学的知识在实习中怎样合理地运用才能发挥出最大效果,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考验,要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
篇9
关键词: 大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自身教育
班主任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班级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大学生群体趋于年轻化,在年龄结构上,主要是“90后”占主体地位。“90后”的大学生已经成年,自信张扬,特立特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因此,大学班主任在管理上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结合大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下面我从班级管理和自身教育两方面谈谈对大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解和思考。
一、班主任需要做好的几项重要工作
1.新生班会。经过了竞争激烈的高考,学子们进入了大学门槛,刚进大学时每个人心中对未来都充满期待。新生第一次班会,班主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准备课件,首先,做好自我介绍,给同学们一个清晰的了解。其次,班主任结合自身经历,和同学们分享大学学习生活经历,鼓励他们积极适应大学生活,树立目标,奋发向上。最后,班主任要求学生站在讲台上介绍自己,包括姓名、年龄、爱好、特长、愿望等。主要是给学生一个锻炼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站在讲台面对大家讲话,要讲得精练,生动,精彩,令人难忘。
2.班干部选举。班干部在班级的日常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团结能干的班委能带出好的班风,使整个班级积极向上,一个优秀的班级需要有优秀的班委。大一新生入学两到三周后,班内同学相互有所了解后,进行班干部选举,选举实行民主制,鼓励班里全体同学参与竞争班干部职务,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虽然选举的自交给学生,但班主任一定要亲自到场,监督和协调整个竞选的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3.多到学生宿舍走动。班主任与同学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班主任去学生宿舍走动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能看到同学们的生活状态,拉近师生的距离,更好地解答同学遇到的问题,这种零距离的慰问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4.多关注后进生、问题生和贫困生。对于多门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同学,班主任要私下与他们沟通,了解挂科的原因,帮助他们走出难关,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心理上有一定迷茫的学生,要多开导,帮助其走出心理的困惑,树立信心。对于贫困生,要积极为其提供帮助,如申请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增强其自立自强的能力。
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为人师表,具有爱心和责任心。班主任必须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如果班主任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有可能将大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大学生们就会相信你,就会以相互间更融洽的关系报答你,就会协助他们信得过的班主任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就会正确对待班集体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就会不断想方设法为班主任提供帮助,为全班同学的学习生活做出不懈的努力。
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大学生,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大学生,体贴和关心大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做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这样教育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做好角色定位,善于引导和倾听。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是人生经历的重大转变,也是人生学习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段旅程。面对着这一陌生的旅程,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都很渴望有一位向导指明前进方向,并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渴望有一位领路人陪伴他们完成大学生活。大学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经常有思想上的交流,为他们指明方向。大学生处于社会成熟和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大学的学习是职业专业的学习与训练阶段,必须加强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这样才会主动地、自发地、大量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想方设法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尽快地进入创造成果的角色。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创造力的自我培养与开发的黄金时期,且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成才理念等方面与中学生有显著差别,因此,必须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使大学生们形成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并顺利地完成学业。
3.积极学习,增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班主任要有广博的知识。大学老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一定的科研能力,以此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学班主任则在此基础之上又多了一层涵义,就是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自己对多个领域的涉猎和独到的见解引起学生的好奇,进而形成对老师的钦佩,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良性影响。尽管现在高校大学生大都认定自己已属于成人,不需要别人的过分管束,但实际上他们的发展还未最后稳定,还需要在高校中进行更深层次的雕琢和充实,班主任也就很可能在潜意识里成为他们对比的对象从而树立对自己作出评价的标准。因此,一位具有渊博学识的班主任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
三、结语
在新时期,大学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很重要的工作,搞好班主任工作既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满腔的爱心及责任心,又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和方式,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顺利成才。我担任班主任期间,学院领导、有班主任经验的同事及辅导员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导,让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班主任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班里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海宾.论大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0(4):72-74.
篇10
一、良好的师生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师生的情绪氛围是指师生之间的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形成的。这种氛围直接影响着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如有的班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处于和谐、融洽、团结一致、互相合作的关系,使儿童学会了互助、互爱、合作等良好的态度,孩子的思维、意志、能力等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而且从中获得了安全感,有利于形成乐于接受教育的自觉性。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如同陌路人,教师高高在上,不尊重学生,批评不讲究艺术;学生处事自私,互相折磨、拆台,班级犹如精神监狱,这样班级的儿童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把一种偏激的精神折磨迁移到别人身上发泄以求心理平衡。这样的孩子容易犯罪、闹事,难于受教。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儿童成长和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倡导个人美德,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教师良好的修养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教师要达成有效的教育,就要实现师生之间的真实、良好的心灵沟通。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是教育的一个平台,是取得教育效果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教育才算真正地开始。教师是孩子的良师益友,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修养、态度和教育方法会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教师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有部分是教师教育时不注重方法所造成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在教育行为中极为重要,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人格上。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健全的人格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石。
三、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健全儿童的心理素质
- 上一篇:简述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素
- 下一篇:玉米生产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