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绿色生产的主要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蔬菜绿色生产的主要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蔬菜绿色生产的主要技术

篇1

关键词:绿色蔬菜;意义; 途径

1 我国绿色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念问题

由于发展绿色蔬菜食品要求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高产品质量,大多数种植者放弃了绿色蔬菜食品。近几年大量使用生长调节剂,形成了蔬菜食品安全的另一隐患。因此,提高农户对发展绿色蔬菜生产的认识,让农民自觉地按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是我国绿色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

1.2 技术问题

发展绿色蔬菜生产要求禁用或限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那么就要求有其它较好的配套技术来指导生产,现在绿色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土壤肥力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应致力于绿色蔬菜发展中的配套技术研究,这是发展绿色蔬菜生产的基础。

1.3 监管问题

目前,我国绿色蔬菜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者热衷于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监管部门忙于前期考察与审批工作,对生产过程及后期跟踪监督工作不力,从而出现了一些假冒伪劣绿色蔬菜产品。另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绿色产品与普通产品从外观上无法区别,而食用有害农产品后,短期内也不会出现病症,使得消费者对市场上的绿色蔬菜产品心存疑虑。

1.4 市场问题

由于绿色蔬菜食品本身存在的优势,同时绿色蔬菜食品投入的时间和劳动力较多,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产量,因此,绿色蔬菜产品需要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来支持。因此,在我国蔬菜市场上,应做好绿色蔬菜产品的价格定位工作,使绿色蔬菜产品深入人心,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公平竞争的有序市场秩序。

1.5 流通问题

由于存在多重中介主体,中间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的倒运,致使流通过程不良成本很高,市场运行过程中承负着很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这种流通体系严重地损害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 我国今后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念

绿色蔬菜是新生事物,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普及绿色知识,使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农产品消费者树立绿色观念。牢固食品安全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树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

2.2 加快技术研究和推进工作步伐

绿色产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机制是“政府推动 ,市场运作”,因此,要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工作的领导,加大资金和科研力量的投入,加快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另外,做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以促进绿色蔬菜生产的发展。

2.3 加大监督检测力度

为了保证绿色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一方面要严格把关,保证绿色蔬菜标志申请的审批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后期监管,保证绿色蔬菜产品的真实度。依据有关绿色食品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蔬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检查及产品的抽检、公告、处理力度,保障绿色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

2.4 加大市场调控力度

绿色蔬菜是一类无污染、安全、优质的产品,要优质优价,实现绿色产品的价值。但价格不能过高,否则绿色蔬菜就会成为“贵族产品”,打击广大消费群体的购买积极性。由于绿色蔬菜的生产和管理成本均高于普通蔬菜,同时融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应将环境成本计入价格,向其他国家借鉴经验 ,达到优质优价 ,使绿色蔬菜真正成为普通市民“菜篮子”里的一员。

2.5 加强绿色蔬菜的专业市场建设

改造传统的流通体系,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为发挥绿色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和整合效应 ,应有计划、有组织、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蔬菜连锁店,达到降低成本的“控制价格”,促进销售和强化服务的作用。

3 结论

蔬菜的安全、卫生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对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按照绿色蔬菜的要求进行控制,促使绿色蔬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把绿色蔬菜生产工作纳入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 ,使绿色蔬菜与国际接轨 ,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现状;展望;江苏海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蔬菜已成为海安县的一大主导产业。通过加大农资技术投入力度,实施生产基地规模化,栽培品种良种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和生产产品标准化,农产品实现了从数量型到安全型的转变。通过园区的建设,抓科技,创品牌,办市场,促销售,形成显著的产业化效应,使品牌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得到大力的推进,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绿色蔬菜园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园区发展的必然性 

发展高效绿色蔬菜是改原来的单纯生产型为现在的经济、文化、生态型,使绿色蔬菜走向高产、优质、高效,从而实现蔬菜的无公害生产,以促进农民增收且推动园区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蔬菜不仅要销往国内各地还要走向世界,自从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就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发挥生态环境优势,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质量提高的高效生态农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仅各种资源消耗日益突出,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化肥、农业“三废”污染等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资源不足的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经济质量型的绿色园区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 

2绿色园区发展现状 

海安县的绿色食品蔬菜科技示范园区位于李堡镇,海防公路穿境而过,沟通长江水系的丁堡河和北凌河在此交汇,交通便利。李堡镇有较好的人文环境和经济基础,同时自然环境优越,常年太阳能总辐射为474.9KJ/cm2,年日照总时数为2 176.4h,年平均气温为15.4℃,年降水量为1 021.9mm。园区的大气、土壤、水等主要环境因素于2002、2003年经扬州市环保监测站检测均符合绿色蔬菜生产要求,为绿色蔬菜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园区建设的规模化、特色化 

历史上我镇蔬菜生产以常规露地栽培为主,这几年园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快速的发展,常年的蔬菜种植面积达1 000hm2,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 333hm2以上,并强有力的带动了周边地区、园区内蔬菜的发展。园区主要生产的蔬菜有冬瓜、韭菜(黄)、大椒、番茄、丝瓜、大白菜、马铃薯等,品种达30多种,其中有85%以上用大、中、小棚反季节栽培,立足春提早,秋延后。目前,园区主要有4大特色:一是以光明、三里村为中心的小方柿立体种植区和“马铃薯—冬瓜—大白菜”高效栽培种植区;二是以红旗村为主体的“菜—青饲料玉米—菜”露地蔬菜种植区;三是以扬庄为主体的反季节高效设施栽培模式;四是以桑周村为中心的“菜—粮—菜”水旱轮作区,建成666.7hm2冬瓜、533.3hm2大白菜、800.0 hm2马铃薯、133.3hm2丝瓜、533.3hm2韭菜(黄)的生产基地。 

2.2园区建设的企业化、信息化 

园区迅速发展,带动相应的园区企业的建成,而企业化运作正是园区建成的最终模式,是园区建立的催化剂。海安县以现行承包形式,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经济菜、礼品菜和半成品菜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立了加工配送和销售网点,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推进了园区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如公司生产的麻虾酱、冬瓜酱油、果蔬饮料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还有刚刚起步发展较旺的李堡绿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蔬菜购销及初加工,年购销各类蔬菜约2万吨,购销额1 000万元左右,并与农户签订蔬菜购销合同。企业良好的运作,推动了园区的发展,真正使蔬菜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立足长远,选准切入点,打造品牌,摸索了多种运作方式:①“企业(公司)+基地+农户”,也就是农户生产的蔬菜由公司承包销售或加工。②“专业市场+农民经纪人+农户”,由农民经纪人预约种植,订单收购,组织农户生产;③“股份合作制”,由农户或其他社会自由人自主结合各自参股进行蔬菜生产;④“返租倒包”,鼓励有实力的大户及企业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承包土地进行蔬菜生产。企业的建成是园区迅速发展的催化剂,而企业良好的运作要有强大的信息体系的支撑,依托现有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把电脑、电视、电话3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使产地与销售挂钩,农业与商业联合,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站。

3园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1李堡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雄厚 

通过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强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应用,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在江苏省农科院的支持帮助下,组建了新技术试验基地,重点研究绿色食品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立足设施瓜果菜栽培,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马铃薯种植规程》、《绿色食品冬瓜种植规程》、《绿色食品大白菜种植规程》、《绿色食品甜椒种植规程》等企业标准,使产品质量达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的标准。

3.2我县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施肥技术能应用到实处 

目前,我县氮肥用量下降,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不断上升,同时注重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腐殖酸类肥料和各种复合肥,做到无机氮与有机氮比不超过1∶1,禁用硝态氮肥。充分利用当地有利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鸡粪中加入复合微生物肥料,经3个月以上堆闷腐熟后使用,真正做到了生态、环保、资源再利用。 

3.3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绿色食品的病虫草害防治以农业措施为主:①重点推广抗病抗虫的品种;②采用温汤浸种等非化学药剂的种子处理;③清洁田园,断开寄主桥梁;④及时清除一些被害植株或果实;⑤套袋和防虫网的应用;⑥采用诱剂、灭虫灯诱杀;⑦土壤处理防治成虫,减少越冬虫源;⑧轮茬间接套种。 

化学防治方面严格遵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加强对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管理。全面禁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对硫磷、磷胺5种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优先选用矿物资源农药和生物源农药。对选用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要注意其施药量、施药次数、施药方法、安全间隔期、最高残留限量以及施药注意事项,积极推广微生物降解残留技术及病虫害治理的平衡科学施肥技术,同时严格根据农业部对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规定,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 

篇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饮食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农业部门的有关专家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也为人们的饮食文化提供了技术保证,而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有力的推动了无公害蔬菜的产业化进程。过去,菜农一味地注重蔬菜的产量,而忽略了蔬菜的品质,致使人们对蔬菜产生了畏惧心理,吃菜无味,吃菜不香,成了人们的共识。菜农又重新重视起有机肥料的使用。再回到从前,使用人、畜粪便作为蔬菜田的肥料,以此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使团颗结构的形成。提高蔬菜的品质,蔬菜的色、香、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镇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还有以下三方面在问题。

①无公害蔬菜基地的配套还远远不够,水利设施落后,田间道路建设等问题制约着无公害蔬菜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②无公害蔬菜的营销渠道不畅,无公害乃至绿色蔬菜生产出来了,但销路又限制了菜农没有蔬菜深加工企业蔬菜不能进行深加工处理。

③菜农的栽培技术水平高低不齐。菜农的科技水平直接影响着蔬菜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对以上问题,镇党委、镇政府予以了高度重视,组织各个有关部门联合办公,为新兴村无公害生产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计划在*年修建田间道路5000延长米;新建机电井四眼节水灌溉达到2200亩;在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500亩,使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500亩;绿色蔬菜面积争取达到1000亩,并以次带动万家、团结两村露地蔬菜生产和一场村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生产。

建一至两个蔬菜包装企业使新兴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蔬菜达到个个包装,净菜上市,防止二次污染,成为真正的无公害蔬菜,另外建一个蔬菜加工企业对蔬菜进行深加工处理,制成无公害的干制蔬菜或渍制蔬菜,延长保存期,一利于无公害蔬菜的外销。

篇4

[关键词]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分析;思考

[作者简介]谢莉勤,大理学院政法经管学院讲师,云南大理67100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089-03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的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绿色食品的开发,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分析

1、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发展层次。一部分山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甚至没有工业,生产“日出而作”,交换“草皮为市”,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中还保留着不施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同时,大理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优美,四季温差不大,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区。比如大理地区生产的芸豆,1999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在这一地方生产的芸豆品质较好的原因在于,芸豆生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高寒冷凉的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较好,未受污染,自然控灾能力强,病虫害少,适于芸豆的生长发育,生产的芸豆成熟期早、子粒大而饱满、光泽度好、产量高、品质优美,多数产品都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分布在2100~27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其中以海拔2400~2600米地区种植的大白芸豆、大花豆、大黑芸豆的品质最好,属于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大理地区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发和培育绿色食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宾川县的苦里芭茶、南涧县的黑龙潭茶、下关的沱茶、剑川县的白芸豆、邓川的奶粉5家企业的5个产品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祥云县的蜜柑等8家企业的9个产品已经通过无公害认证;祥云的花红、百合等12个农产品通过了产地环境评价,正在办理产品检测和认证手续。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有力地改善了大理地区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民收入。

2、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存在的不足

大理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绿色食品的认识和消费并不普及,整个昆明地区有80家绿色食品超市,大理只有两家,而且规模比较小,出售的商品也并非全都是绿色产品。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蔬菜产业,大理地区蔬菜存在着季节性、区域性的蔬菜过剩的矛盾。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环境持续发展,大理于2001年6月根据国家农业部正式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了《大理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投资280万元。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民观念落后和认识的偏颇,为了提高产品产量偷偷使用不规范的农药和化肥;同时还存在着配套技术滞后、产品缺乏统一包装和标志、监督和检测流于形式等问题,致使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实践中困难重重。又如食品加工,大理地区具有各种各样的名特食品,但由于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许多食品都是由于技术含量低、包装简陋、卫生质量不合格而与绿色食品相差很远。

二、大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1、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统筹规划

在大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发挥调控的重要作用,要拟定绿色食品发展计划,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近期要抓好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起步阶段要坚持择优发展的原则,不能忽视质量,否则会给产后环节带来严重的影响;中期要开发绿色食品项目,培植主导产业,搞好主导产业的策划和营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选好开发的项目;远期要实行产业化和集团化生产,通过绿色食品产业带动产品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向支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个人和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在税收、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要指导中介机构和信息机构,汇集和各种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帮助招商引资,管理各种涉外事务。目前,最重要的是基地建设,针对绿色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小、基地分散、经济效益低的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要作为重点基地来建设;在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或破坏比较小的地方,主要生产AA级绿色食品;在一般的地区则重点开发A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要按照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式来建设,也要有品牌意识,要创建名牌绿色食品基地。

2、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力度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理地区许多居民的饮食卫生和安全保健意识还不强,许多人对绿色食品和发展绿色食品的目的和意义还不了解。我们对绿色食品相关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几乎80%以上的老百姓不知道,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导致市场上有以绿颜色的食品冒充绿色食品的情况存在。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多层次加强宣传。利用报纸、广播、影视等宣传媒体进行绿色食品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在地方的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绿色经济和环保内容,既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同时还可打击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百姓的无知骗取钱财;在农村基层要鼓励农户规范使用农药,要宣传到田间、地头和农户中;举办各种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刊登黑板报,还可召开现场会,对做得好的农户要采取鼓励措施,要给他们颁发绿色证书,给予他们优惠的政策,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发展持续农业的重要性;对一些缺乏绿色品牌意识的领导和干部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引导他们逐步培养全局发展、持续发展的观念,应把开发绿色经济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做得好的要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大招商引资

要广泛招商引资,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大财团、大商社、大企业的资金。目前,大理引进的食品加工集团主要有四川新希望集团、娃哈哈集团、椰风集团等。政府要加强对这些集团的扶持和引导,协助外地大集团选好开发项目,做好市场前景的调查,提高产品品位,向绿色方向发展。过去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曾经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对开发项目考察不充分,开发出来的产品成本高,口味不符合大众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近年来漾濞开发出来的核桃精油,由于生产成本高、价格高而丧失市场;琥珀核桃由于口味不合而被京沪市场淘汰。因此,

政府要积极引导,协助集团选准项目,并请专家论证,做好项目规划,以免浪费资源。企业要抓好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销售,利用自身关系扩大市场占有量,积极开拓市场,实现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同时,政府还要对积极开发绿色食品的外来企业、集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物质上的奖励。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食品的品质

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大理地区绿色食品主要是一些天然的食品占优势,食品加工业还存在工业技术含量低、加工企业分散、规模小、产业趋同等不足。多数的加工企业仅停留在原料型加工阶段,产品的附加值低。在整个大理地区的鲜梅加工企业中,梅胚加工量就占46.6%,而核桃企业的粗加工率也在50%以上。同时食品加工业历史上形成的小打小闹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致使企业忽视对员工的技术培养,制约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也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加之存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消费市场变化快、产品包装档次低等问题,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食品丧失了市场。目前能在上海、香港、福建等地占有市场的主要是一些天然的初级产品。因此,在开发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科技的创新力度,使科技在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科技的培育要从农田到企业、从食品生产的基地农户做起。要对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教育,比如近两年来大理地区开展的绿色培训效果就非常好,经过绿色培训使部分的农户学习和了解到关于绿色养殖的相关知识,增强了生产的能力;对企业工人也应该加强培训,因为绿色食品生产除了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或限用农药、化肥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不能引入污染物,还要搞好包装、运输和储藏保鲜,要有配套的技术;要改进生产技术,向全社会招聘技术人才,引进人才并帮助教育企业工人逐步掌握技术;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使高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目前来讲,关键技术主要有:土壤的生态肥力与地力维持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病虫害的防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食品的加工、包装和运输、保鲜技术等。

5、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管理

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协调技术监督、环保、工商、绿色食品开发办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全程监控。确保绿色食品开发的标准和质量;要规范绿色食品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加强绿色食品的后续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质量的下降和假冒伪劣的泛滥;要建立奖励和惩罚体系,对发展绿色产品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给绿色食品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要给予惩罚。

6、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篇5

一、施肥原则

绿色蔬菜生产施用肥料应坚持以下原则:1、以有机肥料为主,其它肥料为辅;2、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3、以多元素复合肥为主,单元素肥料为辅。其原因为是在蔬菜生产中,肥料对蔬菜造成污染有两种途径。一是有机肥污染。有机肥污染主要是由于制作有机肥的原料带有污染物,而造成蔬菜污染。如畜禽粪便没有经过充分腐熟,肥料中所含有害有毒物质和病菌、寄生虫卵、重金属等进入菜地;二是化肥污染。化肥污染,硝酸盐淋失造成地下水污染。蔬菜是易富集硝酸盐的作物,在条件适宜时,吸收大量硝酸盐,在体内不能被同化,导致积累,虽无害于作物本身,却有害于食用者。磷肥污染主要是因为磷肥本身有各种污染物质,从而造成土壤、蔬菜的污染。这是因为磷肥中含有镉、铅、铬、砷等重金属污染。其次是放射性污染,磷矿中常伴生铀、镭等天然放射性元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进入磷肥。

二、 施肥种类

1、 有机肥:有机肥是生产绿色蔬菜的首选肥料,具有肥效长、供肥稳、肥害小等其它肥料不可替代的优点,如堆肥、厩肥。沼气肥、饼肥、绿肥、塘泥肥、作物秸秆等。

2、 化肥:生产绿色蔬菜原则上限制施用化肥,如生产过程中确实需要施用,要根据蔬菜生育进程科学地施用。可用于绿色蔬菜生产的化肥有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钙镁磷肥、矿物钾、过磷酸钙等。

3、 生物菌肥:生物菌肥既具有有机肥的长效性又具有化肥的速效性,并能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改善蔬菜品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因此,绿色蔬菜生产应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肥、硅酸盐细菌肥、活性钾肥、固氮菌肥、磷细菌肥、复合微生物以及腐殖酸类肥等。

4、 微量元素肥料:以铜、铁、锌、锰、硼等微量元素为主配制的肥料。

三、 施肥措施

1、 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都是生产有机肥的上好原料。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畜禽粪便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便堆积后平整,覆盖一层农作物秸秆,再堆积一层粪便,如此一层覆盖一层后,用塑料薄膜密封自然发酵,使发酵温度保持在15°C―45°C之间。农作物秸秆粉碎后与畜禽粪便一同堆腐发酵效果更佳。堆积发酵的肥堆周围挖30厘米宽、20厘米深的地沟通至长2.5米、宽2米、深1.5米的粪池,储存发酵流出的粪液。农作物秸秆堆积发酵的方法是每100kg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一般20天左右即可成肥。

2、 重施基肥,少施追肥。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蔬菜中硝酸盐积累越多,因此,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5kg。其中2/3作基肥,1/3作追肥。

3、 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每亩施氮量控制在纯氮15kg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氨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1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一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细土,混拌均匀后堆放于大棚内,再盖上塑料薄膜,堆闷7―10天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4、 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一般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的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篇6

关键词:品牌建设;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0.引言

生产者采用科学生态的方式生产绿色农产品,这种生态科学的方式是指对环境的污染小,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外界干预低,同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高效、优质、高产的特点。消费者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观念,倾向于绿色消费的生活模式,并且信息的迅速传递,增强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了解。品牌建设是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吸引点,品牌建设也是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总是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无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很难进入规范化的大型超市、连锁商店。因此,在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产品的品牌建立离不开销售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但是现在,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和绿色产品的检验指标越来越严格,国外的绿色农产品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更加困难。那么,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要积极的寻求各种手段,比如说,广告销售、互联网模式等,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建立品牌,从而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就现在而言,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可以逐渐将农业从一个低利润、低效率的产业发展成一个较高利润、高效率的产业。因此,农民仅仅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产品本身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建立品牌、发展品牌以打响绿色农产品的旗号。新农蔬菜合作社的长远之计也是要建立绿色蔬菜的品牌。

1.新农蔬菜合作社绿色产品品牌建设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民间常说,“北有寿光,南有嘉鱼。”新农蔬菜合作社是湖北省嘉鱼县的大型蔬菜合作社,春夏季种植南瓜,秋冬季种植包菜。

一是气候、土地资源条件优越。嘉鱼县潘湾镇属于亚热带,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水资源丰富,温度适宜。这些条件都适合瓜果蔬菜的生长。而且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土壤多为沙质,肥沃且翻新能力强,瓜长得很大,蔬菜的味道甜。农业生产的预期性比较好,适合蔬菜作物的种植。

二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潘湾镇属于平原,土地平整而广阔,o瓜果、蔬菜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土地面积。潘湾镇既靠近城市中心武汉,又通往咸宁,还连接着县城嘉鱼,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交通环境便利,为蔬菜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是受武汉市及周边经济资源的依托,农民自有资本比较多,为瓜果蔬菜的投资提供了充足的成本,同时,山东、广东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非常大,给蔬菜、瓜果的销售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劣势分析

目前,新农合作社蔬菜品牌建设所需的技术、种植人才短缺,互联网和信息化程度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品牌战略需求。新农合作社的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销售模式比较单一,仅仅依靠当地商贩或收购者的意愿定价,定价过程充满随意性,损害了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蔬菜的储藏和运输设备无法适应季节变更的需要,在高温的情况下,产品容易腐烂,寒冷的情况下,由于保温措施的落后,蔬菜失去新鲜度,影响外观。当地农民单一的销售、经营方式,品牌建设的落后,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绿色蔬菜销售影响范围有限,无法将品牌和产品之间准确地联系,农民的蔬菜会出现质量很好但是不能够卖出好价钱的现象。品牌的建立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新农蔬菜合作社规模小,没有足够的社会资金来推广产品、建立品牌,这些都是形成阻碍品牌建设的原因。

1.3机会分析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农业的绿色发展受广大人群的关注,生态有机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出口中比较容易遭遇壁垒的产品。因此,建设绿色农产品品牌对于开发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开展绿色消费创造了动力,由此,新农合作社蔬菜的绿色、安全正好弥补了当地市场在此区域的空缺,新农合作社蔬菜产业发展自己的特色,成立了相应的品牌,既是重要的机会,也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1.4威胁分析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规则中对农产品的检查和规范标准越来越严格,尤其是涉及人们身体健康和环境的项目,非常的细致,给中国绿色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困难。一直以来,新农蔬菜合作社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种传统的种植形式,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现阶段,新农蔬菜合作社农民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能力不足,有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标准,应对国际绿色蔬菜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不足,容易受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随着武汉市经济的扩张和辐射,大批的工厂越来越多地向周边的农村地区转移,给农业蔬菜种植带来了威胁。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农产品的生产必须以良好的空气、水、温度、阳光为前提,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更是无法离开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受污染的范围变大,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总而言之,确保农业生产在一个安全的自然环境中,是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难题。

2.新农合作社绿色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品牌数量相对较少,发展速度缓慢

新农蔬菜合作社种植的蔬菜品种单一,大部分农民都是种植同一种蔬菜或者瓜果,总是在收获的季节,等待着小商贩或者更大的中间商来收购。绿色农产品数量大,但是还是无法与山东寿光的蔬菜相媲美,也就是说,新农蔬菜合作社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更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瓜果的特点没有显示出来,蔬菜的品牌效应无法发挥出来,加上农产品品牌优势的缺乏,很多外界的消费者不能够及时了解农产品特殊的营养物质或者其他的成分。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和南瓜产品本身存在差异,销售方式也不同,但是至今而言,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对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培育的意识落后,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蔬菜品牌,再加上当地没有相应的支持政策,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品牌发展的速度相当缓慢。

2.2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

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大部分都只经历了一个过程,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再生产,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土地直接运送到消费者手上。农产品从整个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高含量的技术因素。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当地乡镇企业数量缺乏,生产技术不能够对农产品进一步的加工,固定资产设备的不足,农产品生产设备不先进,技术落后。虽然,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投入量增加,但是产品的收益没有相应的增加。整个新农合作社中农民参与培训的人员较少,农技推广人员不足,蔬菜的种植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3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绿色营销观念

虽然,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瓜果蔬菜在各地有一定的名气,并且当地政府立志于建立蔬菜基地,但是蔬菜合作社还是主要以种植数量和农产品销量大而被人记住,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消费者将其和其他的普通农产品混为一谈。这就会造成部分消费者不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新农蔬菜合作社的产品。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品质质量不错,但是当地合作社的社长很难带动社员进行品牌宣传,大部分的农民都只是关心蔬菜、瓜果的价格,是否能够卖出去,很少关心产品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农民品牌意识的缺乏,自然就没有绿色营销观念,这使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更加困难。

3.新农合作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3.1增加绿色农产品品种,加快发展速度

首先,新农蔬菜合作社可以增加绿色农产品品种、瓜果蔬菜的品种类型。向其他同样种植蔬菜、瓜果的地方引进新的品种,使农产品品种丰富多彩。比如说,积极的同外界合作社交流,随时关注市场信息,了解市场上消费者所偏爱的农产品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土地条件,开展生产,以满足市场的空白或短缺。其次,政府可以帮助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社农认识更多的人,拓展人脉渠道,了解更多的产品,有意识地宣传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最后,新农蔬菜合作社的销售者在销售绿色蔬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产品的包装,消费者都喜欢外表看起来漂亮的东西,农产品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包装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地将新农蔬菜植入到消费者的脑海里,既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又体现了产品的特色化。

这样一来,农产品顺应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而且提高了产品身价、提升了品牌的形象。

3.2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宣传,出台相关政策,对广大农民实施品牌意识的教育,大力向农村引进先进人才。人才引进促使农村科技化生产,实现农产品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对农产品市场的知识宣传,促进农民认识到品牌建设对于农产品的优势作用。政府积极大力引进外资,促进新农蔬菜合作社积极投产建厂,构建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蔬菜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如今,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大学生本来就是拥有高素质和丰富理论的群体,大学生回乡,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和接受最新的农业科技观念和农产品市场观念,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农产品的品牌化推广。

3.3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

品牌宣传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新农蔬菜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进行品牌宣传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品牌宣传的过程就是营销的过程,关键是让消费者了解新农蔬菜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宣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如微信公众号、广播媒体终端等进行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利用节假日,众多人外出旅游、购物的机会,在超市组织大型卖场,优惠折扣的活动,宣传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快捷渠道,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范围,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绿色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将更多的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农蔬菜合作社、农村商贩等创牌主体的快速发展,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

3.4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

新农蔬菜合作社内部加强团结意识,实现农民和合作社的共赢。在农产品的专业知识和品牌认知上对农民进行大力的宣传,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销售模式,在逐步宣传新农合作社蔬菜产品的过程中,让人们体会到品牌带来的效益,不仅是关注绿色蔬菜的生产,同样也要积极的建立品牌。政府也要帮助大力宣传品牌,将品牌意识作为帮助农民建立绿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方式。对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的收购政策加以改进,尽量统一收购价格。在出售农产品的过程中,首先对农产品进行准确的质量检验,将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分类,其次,把通过准确的质量认证作为重要的程序,加强农民对于农产品品牌效应的认识和对农民切身关注的利益问题的关注,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品牌。

篇7

1.1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1.1自然因素的限制。一是气候资源。气候资源不仅是农业生产物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更是生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首先,由于晋中市全年平均气温是在8.5℃左右;全年有255d左右的日均气温≥0℃;辐射总量为545~581kJ/cm2,呈现较大的温差;虽然光辐射较大,但温度偏低、气候干燥、无霜期短,不利于生态农业的生产。受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大部分耕地的光热配合不够协调。二是土地资源。晋中市的土地总面积为164.04万hm2,约为山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0.5%,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行第4。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280m2。但由于晋中市园地面积较少,水域面积较少,水资源匮乏,尽管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但是仍然影响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的潜力。各类土地面积情况见表1。由表2可知,平遥县和寿阳县的综合土地资源自然条件较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数量均在全市排名靠前,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较多,土地利用潜力较大。但是,介休市的综合土地资源自然资源较差,成为介休市发展生态农业的限制因素。三是水资源。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5.6亿m3,其中河流径流量10.3亿m3,地下水资源10.4亿m3,二者重复量5.05亿m3。人均水资源量585m3,土地平均水资源量4455m3/hm2,均略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但地下水严重超采和水质污染严重也威胁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表3可知,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54.03%,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灵石县和寿阳县的农业用水量偏低,分别是7.7%和15.6%。寿阳县发展生态农业水资源将成为最大的限制因素。左权县的水资源总量15412万m3,是晋市中最丰富的,其次是和顺县和昔阳县,分别为13886万m3和13660万m3,水资源总量贫乏的是祁县6008万m3。

1.1.2主观因素的限制。首先,现代生态农业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但是农民普遍知识水平低下,对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知之甚少,因此是快速建设生态农业的不利因素;其次,现在农村生态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仍然是处在小生产地位的孤立、分散的农户,这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1.2晋中市生态农业的优势

1.2.1特色、绿色农产品具有强大竞争力。晋中市的小杂粮以其营养价值高、品质好、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享誉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晋中市广为种植的杂粮品种有玉米、高梁、谷子、莜麦、荞麦、黍子、马铃薯、黄豆等品种,植面积约为26.135万hm2[1]。根据晋中市资源特点和优势,大力开发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的前景广阔,如以红枣、核桃为主的干果系列;以荞麦、莜麦等为主的低糖食品系列;猪、鸡为主的家畜、家禽系列等。

1.2.2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指挥系统。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了科学监测,科学种植,帮助农民抗灾、减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无线网络监测平台,对农产品的生长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和精准调控。开发基于物联网感应的农业灌溉控制系统,达到节水、节能、高效的目的。

1.2.3建立了生态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11〕25号)[2],把环境、生态、资源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实现晋中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全市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目标

2.1开展粮食优化项目,提高粮食产量

晋中市发展特色农产品,重点是要把谷子、小麦等的丰产方建设放在开展特色农产品的首要位置上,积极推广标准化技术规程,把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优质高效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推广。同时还要根据不用环境、不同作物,确定农作物的限制因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粮食产量。

2.2开展蔬菜设施化项目,生产绿色蔬菜

认真贯彻全省“百万棚行动计划”的精神,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把日光温室、各种型号的拱棚设施以及防虫网棚设施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再次把108国道作为轴线,建设标准设施的蔬菜园区。将晋中市建设成为全省生产精品绿色蔬菜最大规模的地基和省城人民放心的菜园子。

3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晋中市要借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的机遇,快速发展晋中生态农业。围绕“一个目标”,推进“三个转型”,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三大基地”[3],倾力实施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生态产业化六大工程;把晋中市建设成为全国生产精品绿色蔬菜基地、山西省第一大的蔬菜基地[4]。晋中市现行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城郊种养加工综合农业模式、平川区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模式、丘陵区林果农牧共生链模式、庭院生态经济开发模式等发展模式[5]。“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在晋中市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截至目前,全市的这种生态模式已经扩大到100个温室,不仅有显著经济效益,而且社会利益也是非常显著的。使用沼气做饭,在减少家务劳动的同时也提高了家庭环境卫生的质量,人类和动物的粪便以及秸秆在发酵之后,杀死细菌病毒,就变成了高品质的速效有机肥料,不仅可以作为温室蔬菜的速效肥料,而且还可提供给其他农作物,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这样生产的农产品就是绿色的、无公害的。使用此种方法有2个好处,一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造成浪费;二是使农村环境更加清洁,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了蔬菜的污染度。

4建议

关于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将对全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开发优势产业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调整生产结构,开发新农业产品。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改造农业生产条件,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重建生产体系提供物质支持[6]。建设特色主导产业和发展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的基础工程,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资源整合起来,综合开发利用。

4.2加快生态农业知识普及

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同时农民又是生态农业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是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保证。因此,要加快生态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生态农业技术,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3完善生态农业的基本组织

篇8

    由于采用物理农业技术,在蔬菜大棚中生产的蔬菜较对照温室提前10天上市,黄瓜较常规种植增产30%;发病率降低83%,辣椒较常规种植增产25%,发病率降低85%;达到的绿色的标准,西红柿较对照棚相比亩产提高16.7%,提前15天上市,全生长过程中未施用农药,实现了蔬菜的绿色无毒化生产,对照棚中施用了7次农药,较对照棚节省农药施用费70元;同时,由于示范点采用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生产的绿色蔬菜由于无农药、化肥残留,品质好,在阿勒泰市直接进入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销售价格高于普通蔬菜20%以上,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技术推广中采取的主要做法

    2.1成立项目领导、技术小组及时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领导小组,负责机具的选型、引进、适应性改进、技术指导、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等工作,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技术人才支持。

    2.2多方位加强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现代物理农业化技术》培训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用于技术培训及宣传。通过“科技之冬”、技术培训、新闻媒介等形式对现代物理农业技术进行培训、宣传,培训农民400余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60余人,发放培训教材200余份。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得到普及。

    2.3责任到人,跟踪服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技术人员各负其责,严格按照所分管的工作履行职责。深入示范点,实地考察大棚情况,根据所选大棚面积确定了机具的型号,技术人员从设备安装调试、作物生长前期、中期管理、后期生长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及效果的正常发挥,同时做好对比测试数据的收集整理等。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通过技术推广实施,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认可存在一定难度。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改变了以往农民所习惯的化学农业模式。相对于化学农业的直观、见效快的特点来说,物理农业技术中的空间电场的效果,在农民看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农民接受此项技术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推广应用见效周期相对较长。物理农业技术相对于其他农业技术来说是一个见效周期较长的技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时其增产、防病效果才可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机具一旦出现故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或更换配件,目前的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此项要求,且配件更换需从生产企业发货,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具的使用效果;四是机具价格较高,农民一次性投入成本大。一个蔬菜大棚中将物理农业装备全部配齐需要投入上万元,农民接受此价格存在一定难度。

    3.2对策

    3.2.1与农业合作社配合推进此项技术的推广速度。农业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力较大,借助农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可大大加快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

    3.2.2通过媒体、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方式加大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一方面使农机技术人员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认知此项技术。

篇9

AAXX农业产业园基地简介

AAXX农业产业园由AA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3年07月成立,10月投资兴建,注册资金2000万元。由BBB担任公司法人代表,产业园位于XXXXXXXXXX,占地面积2790多亩,预计总投资约5800万元,一期已投资2000万元,主要用于二代棚体、水产养殖基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已投资1800万,主要用于二代棚体及特种养殖基地建设。三期计划投资2000万元。基地建成后,其核心示范区占地2000亩,绿色蔬菜新品种示范区占地1000亩。其中复式日光温棚700亩,2015年又新建2600平方米蔬菜集约化育苗连栋大棚,并配套完善相关育苗设施。基地常年种植有辣椒、西红柿、豇豆、毛豆、有机花菜、西兰花、韭菜、网纹甜瓜、冬瓜、莴笋、黄瓜、樱桃番茄、西瓜等果蔬,同时园区有各种鱼、虾、泥鳅等水产品精养区、虾稻混养生态养殖区近1000亩。

园区严格按照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标准建设,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防虫网等各项绿色防控技术在基地蔬菜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园区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体系,为产品质量安全做好一切保障。

 公司已注册“和蕙园”品牌商标,“绿色食品”及ISO9000已顺利通过认证,2015年已经顺利通过“国家级蔬菜标准园”验收,获得2014-2015年度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公司与其他同行企业成立五联蔬菜种植销售有限公司,为产品销售提供了保障。

基地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发展净菜加工配送,在XX京、XX、XX、XXX等周边大中城市开设蔬菜直营店。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年纯收入达2000万元,可解决当地100余人就业,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5000多元。

篇10

1、产业化经营水平还较低

目前本地区蔬菜产业单家独户的传统生产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低,不利于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的实施,露地种植面积大,经济效益较差;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蔬菜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仍然较少,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经济共同体,蔬菜深加工和精细包装所占比例很低,产品附加值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虽然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不少,但大多都缺乏有效的运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流通渠道不健全,缺乏规模化专业化的蔬菜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许多瓜菜产品靠地头、路边交易,或者市场零售,市场营销力度不够,蔬菜优质不优价。

2、蔬菜科技创新不足,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尚未形成与蔬菜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科研推广经费投入不足,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推广手段落后,推广人员不足,推广、服务不到位,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乡级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处于无为状态,对蔬菜生产的指导服务基本上是应时而为,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大部分村级没有蔬菜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普及与市场需求脱节,在蔬菜生产上,尤其设施蔬菜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有较大差距,菜农的文化科技素质及种植水平与新时期的需求不相适应,蔬菜科技总体水平仍然滞后。

3、加工滞后影响企业发展

蔬菜加工出口龙头企业仍然较少,蔬菜的商品质量、包装及营销手段仍处于初级阶段,蔬菜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深加工和精细包装所占比例很低,产品附加值少,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运输车辆不具备保鲜和远途运输条件。这些因素都阻碍了蔬菜产品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1、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狠抓产品质量

加强宣传,将相关文件及技术材料下发到基地乡镇和农户,使基地蔬菜生产做到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在基地树牌立标,列出禁用农药和限用农药,提醒农户安全用药,杜绝禁用农药的使用;加强检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对基地蔬菜生产及市场上的蔬菜产品进行有效监督;加强投入品的管理,杜绝违禁投入品的使用。大力推广蓝黄板、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沼渣沼液等病虫害绿色立体防控技术,切实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加强市场建设

建设专业的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建立蔬菜信息网络体系,增强和完善市场功能,做到硬环境和软环境一齐抓,提高市场运作水平。坚持以法管理,创造公平的交易环境,努力提高交易服务质量,发挥市场对生产的带动作用。在市场流通上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实现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质量的全面检测及安全认证,规范市场,保护标准化基地生产者的利益。发挥蔬菜批发市场的载体作用,组织干部群众通过网络信息、联系外地菜商、组织蔬菜外运、引导压茬销售等方式,帮助菜农解决蔬菜销售难题。积极开拓外地蔬菜销售市场,以国内大中城市为重点,在超市设立烟台蔬菜专柜,积极开展产品的展销促销活动,切实把拓宽流通渠道作为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3、建立和完善蔬菜价格预警体系

建立和完善蔬菜价格预警体系,对当年价格高、效益好的蔬菜密切跟踪,防止来年大跌价。政府部门和协会组织要在种植前后各个环节,收集田间地头、流通环节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然后通过权威的平台信息,将各地各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量、销售量等情况及时向社会,让农户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和走势。媒体要做好正面宣传报道。

4、完善农产品储藏加工体系

国家应该投入资金,通过扶持企业或合作社,建设储藏库或加工设备,在蔬菜特别是大白菜、萝卜、土豆等大宗蔬菜收获集中时期,价格低时吸储或加工,淡季投放市场,保障农民收益和稳定市场。

5、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扶持发展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蔬菜产品精深加工、精品包装,强化蔬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处理手段,推行农超对接、产销对接,实现产品多次转化增值;积极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水平,并加强合作社(或加工企业)、蔬菜配送中心、生产基地之间的相互链接,逐步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联合体,形成以企业带基地,基地促企业的双赢机制。

6、加快科技创新

尤其是蔬菜育种、栽培、加工和机械化、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以及蔬菜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重视发挥各级蔬菜科研队伍的作用,支持有实力的民营科技单位加入科技创新体系。

7、继续做好技术培训

加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给与一定的政策、财政支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权利,构建顺畅、有效的服务网络,及时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传到菜农手中,将技术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分层次搞好乡镇瓜菜技术员、农民技术员、科技带头户和广大农民的定期培训。

8、加大品牌蔬菜培育和推介

进一步加大培育和争创名牌的工作力度,引导菜农走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的路子,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进行“三品”认证,搞好商标注册,制定商品标准,积极争创国家或省级名牌产品,申报国家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品牌蔬菜基地,积极引导开展已有特色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