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设备检修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职业成长规律 “五步递进、工学结合” 厂中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08-03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上岗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创新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的合格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厂中校”建设为依托,构建与职业成长规律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厂中校”建设、运行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13年,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申报首批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获得成功。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特色高校项目建设的契机,在进行充分的企业岗位调研的前提下,加强与发、供、用电企业、电力建设单位和相关行业自备电厂及大型电气设备生产厂家等企业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为机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探索和实践基于电力一线员工职业成长规律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员”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步,学生通过在校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在校内“校中厂”―― 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专业技能实训,达到电气初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二步,将电气中级工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在校外“厂中校”―― 广西麻石水利发电厂企业教育教学区工学交替,在企业现场一线技术员工的指导下,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达到中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三步,在大学二年级的暑期和三年级的上学期期间,到相应的电力行业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经过多岗位多工种的轮换作业,达到电气高级工的水平;第四步,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签订就为协议后,到用人单位“准就业”实习,增强岗位能力,塑造职业素质,培养服务企业的责任感,专业岗位技能精益求精,基本达到技师的职业能力;第五步,在毕业后,学生经过几年的生产岗位工作历练,成为企业的生产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实现达到技术员的工作能力的总体目标。

二、“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项目建设紧紧围绕特色鲜明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序地进行,特色项目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建设

1.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以市场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指导,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确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为:“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电气检修试验工”和“继电保护工”。通过对这些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后,根据能力复杂程度、知识和技术的相关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为:电气运行、电气一次设备安装、电气二次设备安装、电气一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检修、电气二次设备维护和变电站电气维护7个行动领域。

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结合调查分析得出的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的职业能力,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体现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确定“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二次回路技术”等10门课程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核心课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见表1。

表1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表

工作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电力系统

运行值班员 倒闸操作

变电站巡视检查 电气运行 电气运行技术

电气检修

试验工

开关设备检修与试验

变压器检修与试验

其他变电设备检修与试验

电气设备缺陷处理与更换

电气一次设备安装

电气二次设备安装

电气一次设备检修

电气一次设备试验

电气一次设备维护

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

变压器检修

电机运行维护与检修技术

电气设备实用试验技术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

继电保护工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维护

二次回路安装与排故 电气二次设备测试

电气二次设备维护

继电保护装置安装

测试与维护

二次回路技术

顶岗实习

2.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开发,对本专业主要的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对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划分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及“教、学、做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情境,以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按简单到复杂分成若干个任务。教师按职业能力的需求,由认识到操作,由实物到图纸,由图纸到配置、装接、整定,按照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划分项目课程教学单元。工作项目的选择由易到难,教师的传授由多到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由低到高。围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一目标,以技术实践知识为明线,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暗线,强调学生主体功能,强调师生互动、情境支撑的教学方法。

共完成了核心专业课程“微机保护装置安装测试与维护”、“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机运行与维护与检修技术”、“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五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3.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专业能力训练等方面,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建设完善共享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带动整个专业群的资源库建设。

(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群现有的3个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基础,加强与行业内设备生产企业、电力企业的合作,按照“资源优化、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广泛调研,与来自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等企业专家讨论,共同制订建设方案,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扩建和完善“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继电保护实训室”等4个实训室;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实训中心、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实训中心和电工电机基础技术实训中心,主要构架及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如表2所示。

表2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及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架构

实训中心名称 所辖实训室名称 对应的工作岗位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

实训中心 变配电技术实训室

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室

高压试验实训室 电气设备检修试验工

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

实训中心 继电保护实训室

二次部分实训室

二次回路排故实训室 继电保护工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运行技术实训中心 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 电力系统运行值班员

智能电网技术实训室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发电厂综合自动化实训室

电工电机基础技术

实训中心 电工基础实训室 电气维修工

(三)“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切入点是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机制。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探索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可操作性的新途径,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发挥学校、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开发、实训项目开发、专业教学实施、实训设备功能开发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形成“双元一体、校企共建”的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办学活力,共同完成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年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厂中校”校外基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2011年,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2013年,电力工程系成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推进并深化了学院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院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研究和实践电力高职院校与电力企业通过在生产一线共建“厂中校”,探索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途径,破解行业企业与电力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企业将尽可能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通过“搭建平台,深度融合;校企共管,交替培养;校企共育,无缝对接”等模式,协助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指导委员会企业也希望能通过学院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便利。

2.与大型电力企业合作共建创办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学院分别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麻石水电厂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书”,创办了特色鲜明的“厂中校”办学模式。

学院与企业共建的“教育教学区”以企业原厂办子弟学校为基础设施条件,由企业提供相对独立的教学、生活区域和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所。学院相继投入建设运行资金达256.92万元。目前学院的“厂中校”共有实习、实训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30391平方米(其中麻石水电厂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7441平方米、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区12950平方米),教室264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300平方米,风雨操场2643平方米。学院平均每学期可安排2000人次以上学生到“厂中校”学习,目前基本实现了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全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由学院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3.“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成效。具体如下:

(1)“厂中校”工学结合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对企业一线岗位技能相关的“电气运行技术”、“电气设备及其检修与维护”和“变压器检修实训”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教学改革。学生先在虚拟电厂(或虚拟变电站)――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变配电技术实训室和电气设备安装检修实训室等“校中厂”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掌握了初步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达到了电气初级工的技能要求。紧接着安排学生到广西麻石水力发电厂实习基地“厂中校”的真实工作岗位跟班学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的具体流程和职业素质有更深刻的体验,更扎实地领会岗位技术技能,达到电气中级工的技术水平。

(2)“厂中校”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利用电力行业丰富的教育教学场所和闲置设备资源,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不可能购置动辄需要数千万元的昂贵电力实训设备,有利于解决目前电力类高职院校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虚拟仿真情境下进行实习实训外,无法经常性地接触到电力行业企业大型设备进行实习实训的困境,较好地解决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实习实训的普遍性难题。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解决电力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在目前企业待遇优厚的条件下,大都不愿意离开企业到电力类高职院校作“兼职教师”的难题,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同时,学院教师也在“厂中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与技改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办学,相互服务,校企共赢”办学模式。

(四)顶岗实习与准就业实习

生产实习分为顶岗实习和准就业实习,是本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性综合学习环节,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等二次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情况,深入学习电气设备、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分析处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后进行,实习地点为校外实习基地或已签订就业协议单位以及学生自主联系与专业学习相对应的企业岗位,开展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锻炼。

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以学习为主,学生到学院的实习基地广西电网公司、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广西恒都输变电有限公司等电力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主要通过进入生产现场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实地进行指导,以完成企业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的,重在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专业岗位实习,理论联系实践,校正并提升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重点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开展现场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运行维护工作,能按规程进行各类电气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现场安装、调试和维修等工作,同时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整理、归纳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养成勤恳、严谨、细致、不断进取的良好职业习惯,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应用。通过该阶段的实习,学生达到电气高级工的知识技能要求。

每年的年底,大三的大部分学生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以进入准就业岗位实习为主,明确就业岗位,并根据就业岗位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和拓展,熟悉相关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掌握胜任岗位的各种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基本达到了电气技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最终顺利就业。

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由系部与生产实习单位共同管理,采用校外兼职教师为主,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采取过程考核(校外指导教师主持)与总结性考核(学校专任教师主持)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评定课程成绩。学生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学院、系部和实习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按规定联系学校指导老师,完成实习任务规定的学习内容,取得企业指导老师及企业鉴定成绩,按期提交给学校指导教师按实习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评定该门课程成绩。

三、结语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步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在特色高校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着“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序地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按照电气职业成长的规律和电气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建设;利用特色项目建设资金,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及学习领域的需要和要求,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重新整合构建完善四个实训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稳步进行“厂中校”校外基地的建设;加强顶岗实习、准就业实习的管理,构建校内专任教师为辅的“校企共抓共管”的实践课模式;加强与就业单位的互动联系,持续跟踪关注近三年毕业生在企业的岗位成长历程,重视企业技术主管的信息反馈,并据此及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特色高校项目的建设成效,为“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表明,基于职业成长规律的“五步递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内涵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

篇2

合作学习法(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经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并获取小组奖励。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这种思想来源于杜威集体活动和集体项目(group projects)的观点,以及他在“民主和教育”中提出的理论,即学生应当在一起学习公民和社会责任。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的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该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2009级机电一体化五年制高级班随机抽取1个班作为实验对象。该班共有学生46名,全部为男生,年龄在17~19岁。

2.方法

选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教材第三单元的课题五“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检修”进行本教学实验。经过教材内容分析,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将学时重新分配:教师讲授部分所占学时适当删减,增补实训实践学时。通过设置典型故障,由学生分组合作展现本组学习成果,以合作学习法教学,并及时以现场测验和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

(1)课前准备。①分组。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组6人,每组都由6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并指定综合能力最强的同学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学习计划、分解学习任务等。②布置任务。教师在授课前要求各组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充分收集铣床资料,了解铣床的主要结构和运动形式,观察操作的铣床,记录操作规程。可利用网络、学校图书馆、学校机加工中心、学校数控协会等资源获取以上信息。二是根据工作任务,绘制铣床各主令电器元件的安装位置图和铣床配电盘电器元件的布置图,观察操作手柄处于不同位置时,行程开关的工作状态及运动部件的工作情况。

(2)实施。①课前检查。正式上课前,检查各组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并给予评分。②组间共享与学习目标呈现。将各组收集的材料展示、筛选、点评,对材料收集不全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引导全体同学进一步熟悉机床的结构及运动控制。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有关铣床内部结构及铣床操作的视频,深入学习机床的机械传动机构、液压控制回路,分析机械、电气、液压联合控制部分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呈现本课题的学习目标:检修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③集中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点讲解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维修的一般要求及一般方法,并在实训柜上人为设置故障点,由教师示范检修,边分析边检查,直至故障排除。④合作学习。由组长在本组实训柜上设置故障点。故障点公开,由易到难,故障点个数不断增加。在各组长组织下,全组成员共同合作,学习如何从故障现象着手进行分析,如何采用正确的检查步骤和检修方法进行检修。⑤学习效果检验。由教师在各组实训柜上一次设置2~3个故障点,要求采用正确的检查排除方法,在规定时间内查出并排除故障。⑥学习成果汇报及评价。组长代表本组向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展示检修记录,汇报本组故障排除过程及方法。各组员谈收获,讲体会,说心得,台下的同学可提出建议,提出优秀建议的同学所在组可获加分奖励。汇报完毕后,由老师及其他组组长组成的“评委团”对该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打分。表现优秀的小组,组员平时成绩给予加分。⑦归纳总结。最后,由教师针对各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做总结,归纳机床电气设备检修的一般要求和常用方法。

二、效果调查

教学评议以问卷调查方式在课后进行。给实验班学生每人发放一份教学评议表,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发放46份,回收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统计结果见下表。

三、总结与分析

1.教学效果

篇3

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接受过一定教育并拥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人才。他们是生产分工中的重要阶层,是联系研发技术和产品生产的纽带。技能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运行过程的具体操作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升级改造,如何培养新工业环境下的高技能高素质且具备一定创新潜力的人才是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组教师通过走访行业企业,了解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市场,根据调研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按照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情况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总结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按照“紧跟就业市场,突出岗位需求,拓展职业远景”的原则,紧密围绕本专业就业主要方向――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检修岗位群,根据岗位群主要工作过程对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的要求,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将企业的实际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注重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以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检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为基础,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行业资格标准、企业培训与考核标准,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行业要求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形成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电力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针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以及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岗位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确定了以工作项目、任务驱动的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纽带,以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环境为条件,以校内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利用学院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顶岗实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院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结合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践性强、技术和安全要求高的职业特点,建立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职业氛围,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按照电力行业电气设备安装、运行及检修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开展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实训。实践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为50:50。

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学历证,还要求学生获得进网作业电工证、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证(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电机装配工、继电保护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实行校企共建、校企同步、标准一致。本专业聘请了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业技术专家参与技能培训;采用与现场岗位人员同步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资料库、试题库;实行与现场岗位人员一致的职业资格证考评方式。

二、“一中心、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

“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通过多年沉淀与总结摸索,逐步形成该模式的雏形并不断得到完善。所谓“一中心、四融合”是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

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和今后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是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爱好、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有目的地实施阶段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检修、运行与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

加强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采用分段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第1、2学期从基本技能培养到专业技能培养,第3、4学期从单一技能培养到综合技能培养,第5、6学期从实训室训练到生产性实训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陆水水力发电厂、丹江口水力发电厂、陆水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青山热电厂、武汉绿色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4.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使“电工技能与训练”、“电机技术”、“电气设备”、“电工仪表装配与维修”、“电气运行”等课程的能力考核分别与维修电工、电机装配工、电气值班员、电工仪表装配工等职业资格认证以及电工进网作业操作证的技能鉴定相融合,使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5.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本专业紧紧依托水利电力行业,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专业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现场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实际现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三、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按照“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一是课程内涵。“知识”是以校内教育为主,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的普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技能”是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身兴趣爱好、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有目的地组织模块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在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和电气设备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二是突出课程特色。新模式突出课程设置、实践训练、顶岗实习等环节,不但强调了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培养,更加突出了对该专业学生“电气设备安装、电力工程识图与电气CAD、电气设备检修、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工程设计”五种核心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轨、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的思路。三是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模式不是简单的教学过程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要注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水利电力行业的远大理想。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企业共同制订基于工作过程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的要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其他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在广泛的就业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课程设置基础,按照生产流程,根据岗位与职业能力采用逆向倒推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发放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问卷调查,电话随访及电力企事业单位的实访,根据学校调研情况,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针对发电厂电气运行与维护、变电站电气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电力生产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岗位(群),以培养岗位工作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领域。参照职业标准,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把生产项目与课程融为一体,实现项目、课程一体化,实现课岗合一,按照技能生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四、“一中心、四融合”模式下的师资配置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关键性环节。技能型人才结构特点注定了课程模式应该以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以高精实践为特色。课程模式主体呈现出项目化、课题化、技能综合化特点。课程特点要求师资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一线实际问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课程结构特点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挑战。在此过程中,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措施达到了较好的师资配置。

一是资水平优势互补,专业骨干教师帮扶的策略。学校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拜师结对”的活动,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岗位的要求认真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熟悉教学过程及各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学习教育教学的经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等教学研究活动,从而形成全校教师长期学习与精益求精的氛围,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专业水平互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是通过与高水平的企业对接,聘请企业专家能手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联手的“双名师”专业带头人,让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承担学生课题导师,继而形成高水平的“双师”队伍。

五、高质量高水平的校企合作体系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可以使技能人才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紧跟实践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并且能够通过企业一线的训练建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深入钻研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潜力。通过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更能促进专业科研实践,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双赢的效果。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武汉市、赤壁市等电力企业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优良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六、“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工学结合见成效

学院依托湖北水利电力行业,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现场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实际现场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了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特征、培养方式、考核标准、教学计划等进行研究和论证,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

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

篇4

【关键词】企业供电系统与运行 动手能力 一体化教学 校企合作

《工厂供电系统及运行》课程目前主要是各类职业培训学校电工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各类电工操作人员自学自修必选课程之一,本文所要探讨的课程教材主要是出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第四版教材,是目前各类职业院校在电工教学中使用率较高的教材之一。在本教材中,主要介绍有关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对于企业电力系统的管理、维护和设计等相关知识,包括本文是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主要针对如何利用现有教学工具进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合理推进本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等几方面作以下的思考和探讨。

首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更好的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设备,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和内容,这其中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目前的教育阶段,如何能够更好的快速的提高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能力,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关键难题。在现阶段,要想使学生有较大的学习能力进步,除了要求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外,还需要学校在硬件条件上加大投资,适时的准备一些企业目前使用较多的一些电气设备。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举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带来有利的机遇。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机电专业指导教师,还要联系实际企业的工作环节与教材密切联系,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学校的现在有电气设备,模拟企业的实际电力运行状态来进行初衷教学。在这种教学环节中,要求电工专业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充分的了解企业的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和系统中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系统中出现的现状电气设备的维护等重点知识,俣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要适时的推进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防止造成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学习当中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脱节,更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

推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减少实际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质量,引起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具体化的教学过程,可以利用实际的教学资源设备,更好的进行各种教学衔接,即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进行边讲边做,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结束理论教学分析后能立即进行实训教学演示。例如,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电气设备,组建一个模拟仿真的企业电力系统运行环节工作模拟实验装置平台,让教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演示学习,使得学生能更加直观的进行演示教学,并充分理解那些在具体教学中出现的各类抽象的专业知识,用以丰富他们的专业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理解能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仪器进行演示教学。目前,在本课程的教材当中所提到的有关于企业变、配电站的电气设备及其所配备的电气连接原理图等级专业知识都是平面的,有些甚至是由许多专业词汇和符号来构成的,在实际的学习时更加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数码设备,先将企业供电系统中出现的一些由电工进行的实际操作的工作过程以及相应的动作要领拍摄下来,关键还要注重实际操作时的各种口令和相关电气术语,并利用教学的投映设备放给学生看。同时,在进行这咱演示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视频里出现的部分电气设备拿到教学现场,对学生进行现场演示教学。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直观清楚,如果有学生们一时听不懂或看不明白的地方时,可以在教学时间内进行多次演示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目前,企业在实际供电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力线路及其相关电气设备的价格相对较为昂贵,其中有些电气设备的体积交为庞大,学校要想去完善这些全部的电气教学实训设备和工作流程环节, 同时还需要模拟出企业的实际工作现场效果,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际场地建设,这对于学校来说往往实际的投资就会非常大。如何才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仿真演示教学,目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衽校企合作,即让在校学习的学生到真正的企业中去学习,并且让企业的现场操作工作进行现场指导教学。总之,如何更好的将《企业供电系统及运行》这门电工课程教给学生,并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好教材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环节等知识,从以上我所总结的内容来看还远远不够,这还需要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去不断地进行总结,不断地去完善。我认为,只有当任课老师能放下心,真正踏踏实实的去研究学生,去研究教材,就能对实际的教学有较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242-1报泵系统电气装调(音频器控制)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充分的准备,历时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开发编写完成了电力电子设备电气装调课程中242-1气泵系统电气装调(变频器控制)教学任务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该工作页经过教学实践的不断修改完善,已经成为该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并在培养学生相关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就该工作页开发的过程和得到的一些收获和体会做了详细的介绍。

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已有10余个年头,目前大部分的课程已经全部按照一体化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笔者承担了“242-1气泵系统电气装调(变频器控制)”教学任务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开发和编写。该教学任务主要实现对本专业学生在交流变频调速领域的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一体化教学工作页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和本门课程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编写工作页的同时,笔者对如何编写一个质量更高,对教学过程指导性更强的工作页也有一些体会,相信这些体会对后期的教学和其他一体化工作页的开发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课程背景

电力电子设备电气装调课程是笔者所在学院机电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高级工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它在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高级工人才培养方案核心一体化课程设置中的位置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到,它是4门核心一体化专业课程中课时安排较多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培养学生在交直流调速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要求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相关职业标准,二是相关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该职业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相关职业技能和知识涉及交流变频调速的内容如下。

第一,变频器认识和维护。要求能识别交流变频器的操作面板、电源输入端、电源输出端及控制端、交流变频器的组成和应用基础知识;能按照交流变频器使用手册对照出错代码,确认故障类型。

第二,交流传动系统读图与分析。要求能读懂交流传动系统原理图,分析系统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自动控制基本知识;能分析交流传动系统中各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及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三,交流传动系统装调。要求能对交流调速系统进行安装、接线、调试、运行、测量,交流调速装置应用知识。能对应用交流变频器的调速系统进行安装、接线、调试、运行、测量,掌握交流变频器应用知识。

第四,交流传动系统维修。要求能分析并排除交流调速装置外为主电路的故障。交流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能分析并排除变频器主电路的故障,变频器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笔者学院机电系“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分别与北京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共同组建了“天民”和“京东方”订单班。北京天民高科技有限公司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属北京市高新技术制造企业。这两家单位均对维修电工岗位有大量的用工需求,且对用工人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主要包括负责公司高低压电力系统的维护、负责高低压电气设备的检测、维修工作,并能够独立完成公司各类电气设备维修、保养、检修等工作。其中高低压电气设备就包括大量的交直流传动设备,尤其是涉及交流传动和变频器类设备,几乎存在于整个生产流程的全过程。

根据以上的调研和分析,确定“242-1气泵系统电气装调(变频器控制)”教学任务主要是实现对本专业学生在交流变频调速领域的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提高。

二、工作页教学任务载体的选择设计

在现代制造企业中,无论是连续的自动化生产线还是单台设备的控制,交流传动控制无处不在,尤其是变频器的应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在变频器的应用中,一般均配合PLC实现就地控制与远程控制的切换。由于应用的普遍性,变频器及其附属设备会经常出现各种故障。因此,要求维修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系统和设备的应用、维护、保养及故障的处理能力。同时,应具备电气原理图样识图,对变频器和PLC等设备进行安装、电气参数配置、控制程序编程调试等方面的技能。

根据以上的分析,并结合学院实训室实训设备的具体情况,本门课程的载体设计利用变频器控制给其他设备提供气体动力源的242-1气泵系统。本任务的开展就依托该真实的工作项目,即完成交流变频器控制242-1气泵系统装调这样一个工作。

该项目的具体内容是采用台达多功能、可弹性扩充、迷你型VFD-E系列的VFD220E43A/43C交流电动机驱动器实现对242-1气泵系统的控制。控制方式采用变频器外部模拟量和分段开关量两种控制方式,配合SIMENS$7-200系列的$7-224XP CN型控制器,实现对242-1气泵系统的变频控制。以上所需试验设备目前在实训室中都有若干套,完全满足开展“242-1气泵系统电气装调(变频器控制)”教学任务的需要。项目载体的连接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三、工作页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任务载体设计完成后,就可以确定本教学任务的具体教学目标了。依据课程背景的调研情况和教学任务载体的特点,确定本教学任务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应具备以变频器为核心的交流传动系统装调能力。具体的要求为相关人员接受任务后,需要讨论分析安装图样要求,理解交流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共同制订安装方案,制定交流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方法、交流变频器的调速系统进行安装、接线、调试、运行、测量方法和交流变频器与其他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联系方法和调试方法。方法制定完成后,准备安装工具及材料,独立安装,并参与后续的调试工作。学习完本课程后,能胜任电力电子设备的电气的安装调试工作,具体学习目标总结如下:通过阅读、分析任务单,确认任务性质,类别等,根据任务要求,明确工作内容;通过勘查现场,制定任务的装调方案;掌握通用变频器的结构、功能和原理;掌握通用变频器的操作及工作原理;掌握变频器交流调速系统电气控制线路的一般设计方法;能够具备以变频器为核心的交流传动系统装调能力;掌握交流变频器与其他自动化控制设备的联系方法和调试方法;根据装调方案进行安装和调试;学习《电气设备安装标准规范》,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等,能按照安装图的要求进行定位安装;学习《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06),配合验收,交付使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环保节能意识,理解并严格执行5s管理制度;培养安全第一的思想以及时刻注重自身和周围环境安全状况的习惯。

教学任务完成后的最终学习成果为形成一套采用台达VFD-E系列的VFD220E43A/43C交流电动机驱动器,采用变频器外部模拟量和分段开关量两种控制方式,配合SIMENS S7-200系列的S7-224XP CN型控制器,实现对242-1气泵系统的变频控制。

四、工作页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装调类一体化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装调类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本任务的教学过程及环节安排见如表2。装调类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源于真实的工程项目设计开发方法,从前期调研准备到系统架构设计与设备选型,再到安装调试,详细掌握系统架构的原理,设备组态、配置与编程等,再次是整体调试,功能验证。由于我们是课程的教学,还需要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下面就各个一体化工作页教学阶段的详细教学过程分别阐述。

1.接受任务

本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好教学任务开展的前期准备,包括实训的环境,设备,参数等内容。通过该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学习以下内容:了解本教学任务的核心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实训场所的基本情况,包括环境参数、主要设备、材料等情况,为实训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了解实训的常规要求,明了参与实训的人员如何做到按照企业的要求做好实训各项工作;了解交流变频器控制242-1气泵系统的主要硬件设备和要实现的主要控制功能;了解气泵的主要功能、硬件组成及控制要求。

2.制订联调方案

本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确定装调的方案。通过制订装调方案,使学生了解控制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控制系统控制方式的确定的依据和原理,设备安装的主要原则,主要步骤和方法,以及系统整体安装调试的注意事项。通过该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学习以下内容:242-1气泵系统电气装调控制系统装调工作流程;变频器、PLC、空气开关,稳压电源等器件的装调技术要求;242-1气泵系统电气装调控制系统装调的安全措施;242-1气泵系统电气装调控制系统调试、通电试车的安全措施。

3.现场联调

本活动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主要的技能和知识训练基本都在这个阶段来实现。教学过程始终要遵循技能训练为主,同时融入知识学习。本阶段教学要突出系统控制设备的功能原理学习,包括变频器、PLC等主要设备的操作、配置、编程等方法,控制系统体系架构的构成及原理等都应该在本阶段教学中完成。通过该活动,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变频器、PLC、稳压电源、空气开关、继电器等器件装调的步骤、要点和原因;VFD220E43A变频器连接方式和方法;$7-200 CPU224 XP CN模块装接和DI/DO和AI/AO接口原理机接线方法;242-1气泵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电路连接方式和方法;基本编程方法及程序识读;242-1气泵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测试;242-1气泵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功能调试的步骤、要点。

4.验收交付

本教学活动的教学要求学生经过前几个过程的学习和实操训练,能够真正从整体上建立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的概念。从整体功能试验这个角度,再次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实践上要知道控制系统构成的详细内容。最重要的是理解控制系统选型,设计、编程、调试都是为了满足控制对象的需要,实现242-1气泵的控制。通过该活动,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站外观、功能、备品备件数量等方面的验收,并正确填写验收单。

5.总结与拓展

本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的一个教学部分,要充分体现一体化课程技能与知识由点到面的过程。适当进行总结与回顾,进行技能和知识的必要延伸与拓展,从而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所涉及技能和知识的全部内容。通过该活动,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对本任务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强化,对同类任务进行拓展练习。

五、22作页开发过程需要考虑的若干问题

在开发编写电力电子设备电气装调课程“242-1气泵系统电气装调(变频器控制)”教学任务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的过程中,笔者在一体化工作页任务及载体选择和使用等几个方面有一些心得和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工作页工作任务的来源是相关的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必须依此来设计工作页的教学任务,否则就失去了一体化教学的真正意义。

第二,教学任务设计完成后,需要精心策划并选取工作页任务的载体。一体化工作页任务载体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任务载体首先必须满足相关的职业标准中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知识的学习的需要;任务载体必须是具体的,能够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关的技能培训和知识的学习过程;任务载体必须是难易适度的,最好与课程受众的知识水平相当;任务载体必须是实训体系中非常容易找到的,且配置的台套数必须满足实际教学开展的需要。

第三,设计工作页要通盘考虑,设计工作页的同时应该同步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各部分任务学时的分配,教学内容的编排,实操训练与理论知识的交替进行方法都应该在设计阶段考虑周全。

第四,一体化工作页教学过程开发设计需要同时考虑的几个问题:教学过程开发要始终遵循教会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目标,更多地设计指导性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开发要考虑高效地指导课程教学的开展,教学过程进度设计要符合教学过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要体现一定的伸缩度;教学过程开发始终要与实现教学任务为中心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都要体现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机统一。

第五,建议开发工作页过程与课程教学过程设计最好由同组教师共同开发,如无法共同开发,最好开发工作页的教师能够结合自己对工作页的理解给予使用者明确的指导,如给出明确的教学实施建议等,以免由于对工作页理解上的差异影响工作页的教学效果。

篇6

《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1],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其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后续课程包含《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现代传感器的综合应用》以及《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将从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的考核等方面详细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教学研究。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依据

(一)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的设计理念上,我们遵循这样一条主线: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岗位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开发出基于电子产品装配为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计依据

通过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所从事的岗位分析来看,其主要有三大类就业岗位群[2],分别是港口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保,港口电气设备维修与故障排除,港口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结合上述三大类就业岗位群,将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港口装卸机械为主的港口电气设备管、用、养、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下面将从职业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要求分别阐述《电子技术》课程在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知识要求。对于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基本的职业知识上要求掌握港口供配电及港口机械控制和维保知识、机械与液压相关知识、PLC与变频器相关知识以及专业英语等,同时对于模拟、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在职业能力上,作为该专业学生应该能够排除常见的电气故障,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对电气控制电路进行维保,能够巡检港口设备和线路,同时能够规范记录总结各项技术文件。对于电工工具的规范使用,安全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以及元器件的选型,装配和测试等相关职业能力可以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进行培养。职业素质要求。作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上应能够适应港口一线脏、苦、累、险的工作环境,具有较强的安全用电意识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具有在完成设备维修和安装调试等工作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能够自主学习港口电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电子技术》作为专业基础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完成项目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

依据港口电气技术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我们确立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整体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根据给定的电路原理图完成典型的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故障检修。对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电子技术》课程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分别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装配、焊接、测试以及故障排除的方法,能选择并正确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表完成基本电量的测量以及良好的安全用电和自我防范意识,能够自觉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查阅和整理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等[3]。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学内容。针对港口电气技术专业特点,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分析《电子技术》课程所培养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同时参照行业和企业对应的职业标准来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着重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对于与实际工作联系并不密切同时理论知识较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淡化,在安全作业规范、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内容体系重构,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项目。我们同企业共同编写了项目教材,在课程内容上对电子技术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续化,形成六个以真实工作过程的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六个学习项目分别为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实例、晶体管放大器制作实例、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实例、三人表决器制作实例、智力竞赛抢答器制作实例和数字钟制作实例[4]。在这六个学习项目中,既涵盖了以往传统课程的知识内容,又使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项目下学习,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模式上,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在教中做,在做中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结合实物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计算机仿真法、实操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在实物演示法中,我们通过在课前事先用面包板搭建好成品电路进行演示,通过现象观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最终实现的效果。在实操法中,我们将班级的同学分成4人一组,设组长一名,课前领取面包板、元器件和导线以及工作任务单,学生通过任务单明确任务,识读电路原理图,由组长进行分工,个行其责,通过仪器仪表正确地对发放的元器件进行质量检测与判别,利用面包板进行电路搭建,通电前的交叉检查,通电测试,如果电路出现故障能通过资料的查阅,利用仪表进行故障排查,最后进行成品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阅,教师总结点评。在计算机仿真法中,对于较难理解同时又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我们通过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仿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6]。

(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此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论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通过机房、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利用学生的社团活动、电气协会、电器“雷锋班”、创新设计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利用业余时间为广大师生进行义务电器维修。总之,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拘一格,丰富教学手段。

六、教学条件

为了满足《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需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一支从年龄、学历、职称上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加大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培养,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国家、省级的骨干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更新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之中,共同参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配备了电子仿真实训室、焊接实训室、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室等实验实训室,满足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需求。

七、课程考核

《电子技术》的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六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即为课程成绩,每个项目都由知识考核、能力考核、素质表现和成果展示四个部分构成。即每个学生每个项目的成绩由笔试成绩、实操成绩、项目制作过程中的素质表现成绩的个人成绩和最终小组的项目成果展示成绩组成,最后再将每个项目进行加权形成整个课程的最终成绩。课程的考核是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关于职业知识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充分体现。

八、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实践教学;专业改革

一、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调研,实地走访校企合作单位,确定本专业的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针对供用电技术专业岗位(群)要求,确定本专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此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供用电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供用电设备安装调试,供用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及工矿企业、民用建筑电气设备和控制设备的运行、检修和管理等工作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1)进一步突出职业岗位针对性。根据专业特点,本专业教师和校企合作单位一起开发符合岗位特点的项目式教材,将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学习中完成项目,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我院供电专业已和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到企业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到学校上实训课,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3)实现“双证融合”。大力推行“双证书”培养制度,通过建立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的教学环节,使毕业生不仅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至少获得一项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供用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课程整合优化。根据电力行业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原有培养模式中《微机继电保护》课程改成了《电力系统远动》,并将《工厂供电》、《电力设备运行与维护》、《变配电二次》课程的学时进行了优化。增大了实训比例,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主要从事电力网和变配电站电气设备运行、检修、管理及用电检查、电能计量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培养模式的确立。围绕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中心。实现两个突破:突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突破原有课程理论授课模式,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坚持三个不松懈:计算机训练不松懈、英语训练不松懈、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不松懈。实现四个扩大:知识面的扩大、适应能力要素的扩大、综合能力的扩大、就业领域扩大。(3)实践教学模式。1)三线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习―设计三条线。2)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即职业基础实践―职业技能实践―工程实践三层次。(4)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

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篇8

关键词:能力本位 行动导向 教学方法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32-02

1 课程开发思路

《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是机电设备电控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与检修。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的,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普通加工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为载体,选取常用的机床来设计学习情境,并将每个学习情境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步骤。

1.1 企业岗位调研

在课程设计之初,深入企业广泛调研,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由学生反馈的岗位描述等内容。最终通过归纳整理确定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有维修电工、设备管理员等。

1.2 职业能力分析

对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能力分析,同时兼顾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归纳总结了本课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

1.3 确定教学目标

由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1.4 设计学习情境

机床是机械制造行业中各类机械设备最典型的代表,并广泛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课程以普通加工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为载体,选取典型的钻床、车床、铣床和磨床设计学习情境。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能力,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不单纯局限于普通加工机床,也适用于其他机电设备,具有普遍适用性。

1.5 开发工作任务

以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将每个学习情境又分解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

1.6 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 教学内容设计

“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

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据由简到难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课程组选择了贴近工厂实际的九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工作任务如图2所示。

3 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

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培养学生企业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维修等技能, 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而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创设了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开展了一体化教学,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使教学过程变为生产过程,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工作。在课时安排上,4节课连上,相当于半个工作日。

首先在综合实训车间,老师讲解车床的工作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相当于企业组织生产,选出小组长,各个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使学生在完整的生产过程中,得到组织、协调、沟通等职业能力的锻炼。

然后老师下达工作任务,由学生自己设计车床的电气控制线路。学生收到任务书后,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自主学习、讨论,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

各个小组代表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由老师和同学共同点评,指出优缺点,各个小组根据点评修整自己的方案。

制定完工作计划后,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提交材料及工具申请,获得准许后领取所报材料及工具,开始进行线路的安装。连接完毕后,通电进行调试、故障诊断,从而学习电气设备的安装生产,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学生调试完毕后,由教师进行项目验收,相当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查。

在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实施中,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也锻炼了学生热爱劳动、团队协作的能力,最终实现了从知识能力到素质能力的提升。

4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包括学习过程表现和工作表现,包括实践操作中的安全意识、团队协作、项目完成质量、正确使用元器件及工具等。

终结性考核包含理论知识(20%)+电气线路配盘(30%)+电气系统故障分析与检修(30%)+面试考核(20%)。通过多方面的考试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质量意识等。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科或专业知识,而是形成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或职业技能,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能力、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2000(5):56-58.

[2] NCVER.Skilling Australian-new Direction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5.

篇9

关键词:机床电气图 机床电气故障

一、一般机床电气图读图的基本步骤:

1.了解机床设备的结构、动作过程及操作方法。

对一些由机械运动引起动作的电气元件(如行程开关、传感器等),应注意其在机床上的安装位置及作用,通过电气线路图、元器件的明细表,了解接触器、继电器、开关、按钮的安装位置及作用,对于电子控制线路和测量电路、保护电路,应搞清其输入、输出信号及作用。

2.了解机床加工工艺及运动部件的动作情况。

特别要分清该机床的主运动和辅助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运动的动作顺序和控制顺序开始与结束的控制元件。

3.根据机床的动作情况,结合机床结构,分步骤识读电气线路图。

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分开看,先看主电路,再配合机械动作看控制电路。将控制电路划分成几个部分,逐步分析各部分电路的作用与原理。

4.对于比较复杂的线路图,先找出其中的典型电路进行分析,再分析其辅助电路,然后分析整个电路的原理。

二、阅读和分析机床电气图的方法

1.主电路的阅读步骤及内容

(1)搞清电动机类别电动机类别主要是指:是交流电动机还是直流电动机;是异步电动机还是同步电动机;是单速电机还是多速电机等。

(2)明确电动机的用途明确电动机在机床当中的作用,例如:是主轴电机还是进给电机;是液压泵电机还是冷却泵电机等。

(3)了解电动机绕组的联结方式电动机的绕组有星形 ()联结方式、三角形()联结方式、双星形()联结方式等。

(4)清楚电动机的运行要求运行要求是指电动机的起动、运行、调速、制动等要求。

(5)搞清用电设备是用什么电气元器件控制的控制用电设备的方法很多,有的直接用开关、断路器控制,有的用各种起动器控制,有的用接触器或继电器控制。

(6)了解主电路中所用的控制电器及保护电器控制电器是指除接触器触头外,如电源开关(转换开关及断路器)、万能转换开关等。

2.控制电路阅读步骤及内容

(1)了解控制电路的电源首先了解电源引入方式:是从主电路直接引入还是通过变压器;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电压等级是多少等。

(2)了解公共电路的保护措施公共电路指的是每条支路都通过的电路,了解该电路上短路、过载、欠电压、过电流等保护措施情况。

(3)了解电动机之间的控制逻辑关系 有的机床有好几台电动机。

(4)了解除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线圈之外的其他元器件线圈的作用

机床电器中除了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电磁元件外,还有像离合器、电磁铁、制动器、电磁阀等电磁元件,要搞清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3.辅助电路阅读步骤及内容

(1)辅助电路包括电源显示,工作状态显示,照明和故障报警等部分。

(2)要了解照明、电源显示等辅助电路所用的电源。

三、机床电气设备检修时的测试工具

1.试电笔

(1)区别电压的高低测试时可以根据氖管发亮的强弱程度来估计电压的高低。

(2)区别直流电与交流电交流电通过试电笔时,氖管里的两个极同时发亮;直流电通过试电笔时,氖管里两个电极只有一个发亮。

(3)区别直流电的正负极把试电笔连接在直流电路的正负极之间,氖管发亮的一端即为直流电的负极。

(4)检查相线碰壳用试电笔触及电气设备的壳体,若氖管发亮,则是相线碰壳且壳体的安全接地或安全接零不好。

2.试灯

3.万用表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在零位,如不在零位,应旋转调零旋钮,使指针指示在零位。

(2)根据测量对象,将选择开关旋至相应的位置。

(3)测量电压或电流时,应先估计一下被测量的数值大小,将量程选择开关旋至相应的位置。

(4)红表棒的另一端插在“+”号插孔内,黑表棒的另一端插在“-”号插孔。

(5)测量直流电时,应先弄清被测电路的极性,如果不清楚的话,可先用最大量程触试一下,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来判断极性。

(6)万用表用毕后,应将选择开关置于交流电压的量程最高的一挡,可避免下次使用时,由于不注意直接测量电压而损坏仪表。

四、检修机床电气故障的步骤

根据电器故障的外部表现,通过看、闻、听等手段,检查、判断故障

1.故障调查

(1)问对于有故障的电气设备,不应急于动手,应先询问产生故障的前后经过及故障现象。对于生疏的设备,还应先熟悉电路原理和结构特点,遵守相应规则。拆卸前要充分熟悉每个电气部件的功能、位置、连接方式以及与周围其他器件的关系,在没有组装图的情况下,应一边拆卸,一边画草图,并记上标记。

(2)看看熔断器内熔丝是否熔断,其他电气元件有无烧坏、发热、断线,导线连接螺钉有否松动,电动机的转速是否正常。

(3)听通电试验,听其声、测参数、判断故障,最后进行维修。如在电动机缺相时,若测量三相电压值无法着判别时,就应该听其声,单独测每相对地电压,方可判断哪一相缺损。

(4)摸电动机、变压器和电气元件的线圈发生故障时,温度显著上升,可切断电源后用手去触摸。

2.检查步骤:

初步检查:根据调查的情况,看有关电器外部有无损坏、连线有无断路、松动,绝缘有无烧焦,开关位置是否正确等。

试车:通过初步检查,确认有会使故障进一步扩大和造成人身、设备事故后,可进一步试车检查,试车中要注意有无严重跳火、异常气味,异常声音等现象,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车,切断电源。

3.检查方法:

(1)观察火花:电器的触点在闭合、分断电路或导线线头松动时会产生火花,因此可以根据火花的有无、大小等现象来检查电器故障。例如,正常紧固的导线与螺钉间发现有火花时,说明线头松动或接触不良。电器的触点在闭合、分断电路时跳火说明电路通,不跳火说明电路不通。在辅助电路中,接触器线圈电路通电后,衔铁不吸合,要分清是电路断路还是接触器机械部分卡住造成的。可按一下启动按钮,如按钮常开触点闭合位置断开时有轻微的火花,说明电路通路,故障在接触器的机械部分;如触点间无火花,说明电路是断路。

(2)动作程序:电器的动作程序应符合电气说明书和图纸的要求。如某一电路上的电器动作过早、过晚或不动作,说明该电路或电器有故障。

五、机床电气故障修复及注意事项

1.在找出故障点和修复故障时,应注意不能把找出的故障点作为寻找故障的终点,还必须进一步分析查明产生故障的根本原因。

2.找出故障点后,一定要针对不同故障情况和部位相应采取正确的修复方法,不要轻易采用更换电气元器件和补线等方法,更不允许轻易改动电路或更换规格不同的电气元器件,以防止产生人为故障。

3.在故障点的修理工作中,一般情况下应尽量做到复原。

4.电气故障修复完毕,需要通电试运行时,应和操作者配合,避免出现新的故障。

5.每次排除故障后,应及时总结经验,并做好维修记录。

参考文献:

[1]冯晓 刘仲恕.电机与电器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

[2]黄媛媛.机床电气控制,北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10

一、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从社会、现实生活和自然中自主地确定并选择专门的研究课题来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

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1.对学生电工实验技能的训练要加倍重视。要求学生从点滴的规范操作做起,根据自己的学习进行情况和电工实验的基本特点,进行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操作达到准确化、熟练化、规范化。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的实习课题和教学计划规定的器材,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效地进行生产实习,最后展开讨论,做出总结。另外,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求真理的精神。

三、强化技能训练专业模块教学

专业模块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心理基础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强化实训教学和专业技能。电子电工技能训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训练,采用模块法教学,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整体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总之,专业模块教学便于学生加深对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点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电路模块中,安装实习具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提前把介绍组成电路的低压部分的原理、作用、结构等有关材料发给学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实验时知道学生用示波器在实验台上观察整流、放大电路、稳压、滤波各个分电路输出波形情况。

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前熟悉理论内容,了解操作步骤,实验时教师给学生做边演示边解说的示范操作,对关键环节反复强调说明,步骤分明、分解操作和整体操作有机结合。实验前的准备可采用师生共同参与准备,包括拓宽学生知识面,实验的预试,之后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评价、指导。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在实验操作中选择性的提问,来强化记忆,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提高自信心。例如,在电工技能试验中,用无交流电流挡级MF30型的万用表去测量某一电路中的交流电流的方法是什么?此类问题情境会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到专业知识上来。

五、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

(1)重点培养识图与读图能力。各种电气设备虽然工作过程不同,但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由简单的基本控制环节组成。所以,通过培训使学生们具备掌握各种连接关系、图形的含义和电气符号,根据电气原理图分析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及电气设备的工作过程。

(2)注重培养电工基本操作工艺能力。电工基本操作工艺是通过培训电器维修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使学生具备日常照明电路检修与安装的能力、掌握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电工三表(钳形电流表、兆欧表、万用表)的能力。通过培训使学生具备了解“三表”的简要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熟练运用“三表”检测各种电气参数,掌握“三表”的常见故障维修。

六、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既能允许教师通过编程主动地控制计算机,又把来自各种电子媒介的信息进行集成,改善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场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容易接受。尤其在电工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演示文稿、多媒体制作课件,把深奥的、难讲的理论做成图画的形式讲给学生,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降低教学成本、熟练操作技能、理解理论概念,充分调动学员的思考、听觉和视觉,增强培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七、趣味化教学法

(1)趣味化教学法。趣味化教法就是在学习电子类专业课程时,暂时免去系统的课堂理论教学,而提前进行趣味性实验教学,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趣味化,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先开展实验,在激发、培养了好奇心、兴趣后,最后将理论知识的传授渗透在一系列的兴趣性动手操作中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渗透必要的理论教学。

(2)趣味化教学法的实践效果。趣味化教法改善专业学习气氛,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趣味化教法”消除了以往初学者对电子技术的那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使初学者容易入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爱上了电子,形成了你追我赶的专业学习气氛,学生的学习生活充实了,学生能够自行学习了,“趣味化教法”模式深受学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