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监督体系的构建

篇1

关键词:风险导向 内部控制监督

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呈现竞争加剧态势,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扩大,企业只有不断识别和控制风险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内部控制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要素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导致内部控制的运行失效,导致企业的亏损破产,因此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应建立健全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减低企业的成本, 保证组织权威的实施,达到组织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为此,COSO开始研究、制定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并于2009年2月4日了《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相比来讲,我国企业研究、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而在在内部控制监督方面的研究更是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方面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现状

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存在很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

目前,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他们更多地把目光关注在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上。对于内部控制监督要素的应用和实施,企业高层的意识比较薄弱,即使存在监督活动,也是更多地在年终评估时进行,缺乏持续的日常监督。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认定和改进没有一个标准,出现问题后无人负责,导致内部控制监督低效。很多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建设还是比较落后,内部控制监督基础非常薄弱。

(二)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内部控制监督中的一个大问题。在我国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一方面,企业的股权结构单一,缺乏对经营者的有效制约,另一方面,作为监督主体的董事会、监事会独立性差,很多企业存在董事长身兼首席执行官的情况,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监督的职权力度,许多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成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监督能力。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胜任能力不足,这都使得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控制,无法达到内部控制监督的目的和作用。另外,各个监督机构存在职能冲突现象,责任不清也是不能很好发挥监督职能的原因。

(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有效融合

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建设中,我国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少对风险管理的培训,企业并没有将风险管理和绩效挂钩,企业各级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都有待提高。其中,上市公司经营不景气很大部分是因为管理层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造成的。因此,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一套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四)企业缺乏系统的监督程序,监督执行不到位

由于我国目前已有的规范仅是从原则层面上提出了监督的要求,专门针对内部控制监督方面的规范或指引还未出台,导致企业在内部控制监督的实务操作中缺乏具体的指引,监督执行效果较差。表现在企业的日常控制活动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督,企业中没有建立系统的监督程序,风险评估技术方法落后,没有做到对风险进行排序,更做不到利用风险评估的结果来提高内部控制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即使进行风险评估,也难以对关键内部控制和有说服力的信息进行判断,不能根据变化来调整监督程序,造成监督的低效。另外,内部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不足,企业监督职能很难落实到位,即使企业制定了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也普遍存在监督执行不力的情况。

(五)企业尚未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报告制度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应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控制监督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得到及时有效的改进。但是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企业的管理层缺乏监督意识,没有意识到监督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工作仅仅停留在监督的执行阶段,缺少对监督效果和效率的评估制度,进而导致无法在最后一关来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真正有效运行。而如何评估内部控制监督的效果效率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关键原则

(一)风险管理和风险导向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之一,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其有效运行为内部控制抵御风险提供了最后一道防线,能够使企业将剩余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之内。因此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在建立时应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关注能够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大影响的风险。结合风险评估的风险分析的结果,将监督重点放在优先控制风险的环节上,从而提高内部监督的效果。

(二)权变原则

权变原则强调在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变化而随机变化,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内部控制监督模式、方案或方法。这就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当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发生变化时。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模式应当做出及时、恰当的调整。

(三)成本效益原则

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企业不可能也不应该为内部控制监督毫无节制的投入资源,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时要权衡内部控制监督的实施成本与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实现企业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高效的监督,保证企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多价值的监督措施中去,从而提高内部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三、构建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企业应建立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包括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设计内部控制监督程序、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监督、及时评估和报告内部控制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增强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职能等。这样就可以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形成一个持续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一)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

企业高层(管理层和治理层)应重视内部控制监督,并在整个组织传达这一信号,管理当局的理念、态度和行为所传达的信息能很快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内容。比如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定期的会议上强调内部控制监督的重要性,制定具体的工作手册明确监督人员的职责。在企业中营造监督的氛围,使企业的每位员工都有强烈的监督意识,正如在COSO监督指南中指出的“当负责内部控制的人员知道他们的工作将接受监督,他们就更可能恰当地履行其职责”。企业应建立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人员能做到的给予奖励,否则将受到惩罚,促使企业员工都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能够及时改进企业流程,给企业增加价值。

(二)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应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提高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经验,保证监事会能够获取充分的信息,从而监事会的专业胜任能力,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可行经验,引入独立监事、外部监事,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另外,由于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作用,企业应完善董事会的建设,杜绝董事和经理合二为一的现象,加强小股东的权利,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充分发挥董事的监督职能。当然企业还应明确每个监督机构的监督权限和任务,明确各个监督机构的责任,避免各个监督机构的职能冲突,才能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能。

(三)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设计内部控制监督程序

借鉴COSO监督指南,为提高监督的效果和效率,监督指南强调在设计监督程序时,不是盲目地对所有的控制都进行监督,而是在考虑风险评估的结果的基础之上,所选择的监督程序应该为企业能提供充分且适当的信息,能够说明应对重大风险的关键控制在有效运行,确保某一目标的实现。如果企业设计内部控制监督程序不考虑控制活动所要应对的风险水平或它们所提供的支持的数量,企业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就会很低。因此,我国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监督程序时要首先合理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企业应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利用PEST分析、KSF分析、SWOT分析等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对风险进行测评、定性和排序,充分考虑风险的重要性水平和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考虑企业应对风险的关键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重点。当然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监督程序时还要考虑企业的规模和复杂性、外部报告声明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等因素,使企业能最大化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并将监督资源投入到关键领域。

(四)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监督程序

内部控制监督的有效与否关键在于监督程序的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监督程序应适用于企业内的所有活动,有时也适用于外部主体,如外部承包商等。企业应对实施监督程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合适的监督程序,从而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监督程序包括日常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专项评估)。企业应重视日常持续监督,将日常监督程序嵌入企业日常各项经营活动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监督的常规化、实时化。使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能及时的进行修正。企业应做到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专项监督一般由不直接参与控制执行的人员构成,所以其得出的结论比日常监督的结论更为客观。通过监督程序的有效实施,企业就能够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及时评价,并将发现的控制缺陷和整改方案通过信息与沟通系统报告给合适的管理层。

(五)及时评估和报告内部控制监督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实施监督程序,企业应及时收集有关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的信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缺陷标准,综合收集到的信息根据制定的标准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排序,并由监督人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确定报告的内容和对象。报告包括对内报告和对外报告,对内报告的对象根据内部控制监督执行的目的和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因此企业应该制定报告制度,指明应向谁进行报告和如何报告,从而保证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取信息进行改进。对外报告是指企业应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外公布,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同时,企业应就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定期地对监督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对整改的效果进行后续跟踪和评价,以确保内部控制监督程序在有效和高效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六)增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功能

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职能,首先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包括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客观性,保证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能够独立地进行工作,客观地进行评价,使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能为管理层提供客观的建议,还能为企业价值增值,从而不断提高审计效果。其次,内部审计机构要不断扩展审计职能,内部审计机构应站在管理的角度上,以风险为导向为企业服务,从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扩展到咨询和服务职能,以风险识别为出发点,帮助企业抓住发展的机会,成为企业发展中的催动力量。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应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

总之,企业应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设计和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监督程序,并有效评估内部控制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整改,企业只有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实现企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刘丽琴.构筑坚实的内部控制评价基础―评COSO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指南(意见稿)[J].会计之友,2008,(5)

[2]董美霞.全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述评[J].财会通讯,2008(12)

[3]余中福.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J].会计之友,2008,(1)

篇2

【关键词】COSO框架;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医院作为治病防病、保障人民健康的专业服务机构关系着国计民生。然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同步带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长期存在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和平稳发展。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掀起的内部控制热潮对医院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医院应建立健全良好的内控体系,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内部控制,是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

目标是组织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必须首先确定内部控制的总目标。医院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目标如下:(1)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障医院经营管理合法;(2)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报告质量;(3)保护事业单位资产安全、完整;(4)确保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协调、有序进行,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效率;(5)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预防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院内部管理控制水平,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1.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1.1 治理结构

现阶段大部分医院沿袭计划经济模式,医院所有权归国家所有,造成医院机构重叠、管理层次多和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医院产权主体“缺位”是我国医院治理机构形同虚设的根本原因。

政府可以采用股份制改造的方法经职工持股、管理层收购、债转股途径实现医院产权多元化,在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图1),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医院也应结合自身规模大小、管理层级的集中控制程度、业务的复杂程度来选择医院的组织形式,如直线式、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组织形式。

1.2 人力资源政策

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一聘定终身”和“医学专家也是医院管理专家”的聘任制度,造成医院人事改革滞后,医院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同时医院采用“凭学历、混年头”的晋升标准,使得人才分布不合理,短缺与过剩共存,流失与浪费同在。

医院应设立直属院长管理的人力资源部,履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医院可以采用内部培养、外部招聘、聘请专家等方式,以优厚的报酬、良好的职业发展为引力吸收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建立起技术精湛的高素质人才梯队;在人事管理上实行以按劳分配,按技术、能力参与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的绩效做出客观评价,使优秀人才能够在专科领域脱颖而出;制定重要的人事政策与制度都要征求意见与协商。各级机构都要努力做到管理目标公开,管理标准与制度公开,管理评价与考核公开,管理结果与管理奖惩公开。

1.3 构建高品质的医院文化

目前医院逐利趋势严重,忽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高品质的的医院文化,致使医疗事故和经济案件频繁发生。

高品质医院文化构建的第一个层次是医院的安全文化构建。医院安全文化构建就是力图营造出尊重人才和知识的氛围,以高超的医术为保证将医院患者可能遭受伤害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限度,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安全感”。高品质医院文化构建的第二个层次是医院的服务文化构建。医院的服务文化构建是指用伦理、道德、医德构建统一的价值观提倡医院的每位职工用仁爱、理解、友善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使患者感受到医院的真诚服务。高品质医院文化构建的最高层次是医院的核心文化构建。通过文化建设,医务工作者有了共同的精神导向,那就是以医德为先、以医院利益为先的医院精神。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系统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合理确定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系国家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防范仅仅停留在书面层次,并为深入职工内心,具体表现在项目盲目投资及员工缺乏培训等方面。

2.1 风险识别

目标的设定是风险评估的出发点,医院应明确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发展目标,并按照时间与空间维度将总目标分解为各年度、各科室的分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董事会下设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根据医院的目标,结合医院的内部、外部经营环境,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发生的领域进而作出具有前瞻性的预备方案;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院长直接负责,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使医院经营者能敏锐地察觉医院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了解医院所面临的来自内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针对医院经营项目选择有效的财务指标,并为每个财务指标设置一个警示值,从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预警系统。

2.2 风险分析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用通常的风险分析模式和方法对已确认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医院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对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做出推断。

2.3 风险应对

医院在成本收益原则约束下,结合医院风险承受能力,权衡风险与收益可以考虑采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享和风险接受等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客观评价各种措施的有效性,监控风险事件的后续情况;针对风险事件及时形成报告并供医院管理者(院长)使用;根据风险报告完善和改进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医院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风险的变化。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由于我国医院具有科室多、业务重的特点建议医院内部控制活动应采用关键过程控制法(也叫关键业务流程法),即对关键事项、业务重点控制,一般事项、业务一般管理的方法。医院应当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将复杂的业务流程分解、细化到多级,再找出每一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并针对风险关键点采取控制措施,以达到内控目标的实现。医院关键风险控制点主要包括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资产控制(货币资金、固定资产、药物及库存物资)、预算控制等。主要的控制措施有完善审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岗位轮换制度、盘点清查制度、预算管理制度。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目前医院基本上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但管理当局凌驾于信息系统之上。医院内部各部门局限于日常业务、各自为政,信息纵向交流阻塞、横向沟通困难。

医院信息根据信息的来源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医院内部信息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综合制度信息等。外部信息主要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监管机构信息以及患者、竞争对手的信息等。

医院获取内部信息可采用以下方式:医院在进行信息沟通时尽量使用有形的载体来传递信息;医院负责人要定期接待职工的来访或是走到职工中间去了解情况;鼓励职工参与医院管理,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培养员工可以畅所欲言的反映问题和消除疑虑的氛围;医院还可以通过简报、布告栏、内部刊物、会议、通知、座谈、集体活动、声像和电子媒体等方式,加强各个职能科室的沟通与交流,使信息在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及时传递,及时沟通。

医院获取外部信息可采用以下方法:采取员工达到一定职称或获得某种声誉才能代表医院参加讨论会等方式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外部沟通并提供其机会,同时要求员工及时将外部有价值的信息传递至医院;聘请专业人士讲座,给职工创造接触专业信息的机会。

5.监督

监督是指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监督与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监督是指组织内部独立的审计部门客观地对医院经营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的审查活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指所有部门人员共同参与,采用系统化的评估方法对所有业务流程开展评价和评估活动,关注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率,对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出具评估报告。

医院审计部门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重点是对财务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实行不定期审查机制;针对检查结果出具检查报告,指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意见;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执行内部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建议,对违反内部控制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成立由纪委、审计部门、护理部、质控科、医务部、院务部、收费科、医保科等相关职能科室组成的联合督查小组,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同时对内控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聘请中介机构或相关专业人员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合理性及实施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对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提出书面报告。

职工和患者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建立以全院职工、患者、病人家属为主体的监督体系,通过征求他们对医院控制制度的看法及建议,能够使医院在更好更快发现内部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一问题上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阁.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改造研究——以ABC医院为例[D].暨南大学,2009:23-52.

[2]辜东利.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34-45.

[3]李彤冰.关于构建和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09-25.

[4]刘慧彩.基于风险管理的医疗机构内部控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01-49.

篇3

关键词:内部监督问题对策

美国安然公司等重大舞弊案件催生了萨班斯法案,我国在美上市的企业从2006年开始实施该法案。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国最大的AIG保险公司深陷次贷危机泥潭等事件,再次推动了全球市场监督部门对公司内部监督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在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于2011年正式实施,作为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免疫系统或免疫系统偏低的生命体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而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生命体”的免疫系统。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提高内部监督效率和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一、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内部监督有效性待提高。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8年6月28日,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不可否认,在管理基础、风险技术待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内控规范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大部分企业近几年才开展内控审计,审计方法和思路仍沿袭了固有的基于财务核算的会计控制的审计思维,监督方法亟待创新、深度亟待提高。从执行效果上看,发现问题的层面主要停留在内控制度的执行性上,对于影响与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内控问题、关键性内控问题等方面存在监督不足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在本级企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人员任免等切身利益受所在企业控制,客观上造成内部审计为本企业利益服务的依附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工作质量受到一定制约,内部监督弱化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近几年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可以看出,企业涉及违规金额动辄数亿。

二是内部监督资源整合不充分。企业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与内控自我评估工作尚未有效融合。各职能部门是日常监督的最重要的执行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识别内控缺陷,但由于在监督权利、对象、任务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资源整合不充分。从日常监督开展工作展情况看,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推动开展,职能部门未发挥主导作用。如大部分部门不愿将重大的、深层次的内控缺陷及问题暴露出来,自我评估、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日常监督效果大打折扣。由于不能从日常监督中获取有价值的监督信息,内部审计部门就必须增加日常监督的工作量,不但增加了监督成本,同时对涉及企业发展战略等重点控制领域专项监督仍停留在事后阶段,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有待加强。从监督效果看,无论是重要风险发现的完整性、评估建议的深度和价值,与管理层通过内控促进管理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是内部监督考核制度亟待完善。内部监督管理链中考核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不少企业对内部监督检查出的问题不处罚或是处罚过轻,考核执行不到位,威慑性不强。如企业对内部监督发现的管理缺陷,没有制定改进方案,对管控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未与领导班子岗位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整改,屡查屡犯现象严重。2009年2月贺国强在部分中央企业调研时强调,要把惩防体系植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之内,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之中,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企业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不应单纯依靠财务指标,也应当与企业管理层的控制态度紧密相连,与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性紧密相连。内部监督考核制度、方法、措施和途径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提高内部监督工作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一)以人为本,构建勤勉尽责的内控执行文化

无论是多么完善的内控制度,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有效执行,都有可能形同虚设。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境界、未来发展格局,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在现阶段,基于企业文化基础之上,构建勤勉尽责的内控执行文化,可以克服内部监督的局限性、有效解决制度约束的短板问题,服务企业发展战略。

一是高层引领内控文化建设。如光明集团管理层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前董事长冯永明一个人就贪了7.9亿元。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了董事、监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内控文化建设,关键在领导。从管理层着手,推行以人本的控制理念,培育其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风险意识,通过公司日常会议宣导等方式,不断地培训教育,以身作则地带头执行,推动勤勉尽责的内控执行文化建设。

二是积极培育员工的价值观。企业要充分重视员工的价值,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内部监督,是一个受人影响的过程,需要由组织内部每一层级共同执行。工作中,注重宣导全员参与的控制理念,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提供学习与参与管理的机会,增强其控制意识和责任心,达到自我提升的目标。将有形控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控制目标有机的统一,打造整体团队的执行文化。

(二)以风险为导向,形成内部监督管理合力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明确了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监督是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企业重大风险的控制上,有效利用风险评估结果,提高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整合职能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内部监督资源,形成内部监督管理合力。

一是内部监督工作内嵌入日常工作流程,避免“两张皮现象”。从各职能部门风险管控需求出发,将内控自我评估工作与日常的检查监督方法相结合。在业务经营活动中,通过开展日常专项检查监督,减少内控评估的重复性工作,不断改进管理与业务流程,提升监督质量。形成管理促进内控、内控融入管理的互动机制。

二是聚焦关键风险及重大风险。内审部门要以风险为导向,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聚焦外部监督部门确定的重点监管领域、内部评估中发现的管理漏洞、职能部门检查所发现的重大风险等问题,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对有重大影响的风险领域进行重点关注,关注管理效益,向管理层提出防范及化解经营风险的建议,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三)以考核为抓手,强化内部监督责任落实

为保障企业战略发展,切实提高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监督体系至关重。企业应构建以“内部审计为主导,职能条线为重点,员工岗位为基础”的内部监督体系,落实岗位责任,强化整改规范,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监控的再监督,促进有效履职。

一是落实岗位责任。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建立岗位管理标准,通过层层签订和落实岗位责任书,把责任人、责任目标、责任奖罚以文书形式固定下来,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确保执行力。强化岗位源头管理,要层层查摆,找出突出问题,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发挥制度的持续效应。

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提高内部监督水平。应将内部监督执行情况作为对领导层级、部门层级、员工层级的考核指标,落实到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各项操作中,促进有效监督。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履查履犯的要按规定进行处罚,造成较大损失的要进行问责,为企业持续、监控、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COSO.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

[2]鲁江津.论中国在美上市电信运营企业的内控控制管理.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卫星云.企业内部控制评估实践与改进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0.

[4]王晶.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加快建设企业内部规范体系.会计之友,2008,(5).

篇4

摘要: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对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保证各项资产真实完整等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对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提出建议,为今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颁布和实施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日益健全水平显著提升。相比于企业,由于医院管理机制存在其特殊性、复杂性,再加上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内部控制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颁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了整体框架和要求,以此规范为蓝本,对于公立医院这一类特殊的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内部控制,构建公立医院的内控体系,让内部控制体系起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作用,为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套科学完善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少和规避公立医院管理风险,提高运作效率,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更好地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责。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能使公立医院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提高其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优化的内部业务流程,降低医疗运行成本,才能在医疗市场中提高其竞争力。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立医院相关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入的过程。规范性文件制度的出台对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学者们从控制制度到会计的控制及审计、财务等不同的角度都进行了研究。

雒敏(2008)认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院上下要编制一张有效的“安全网”。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控制机制对医院营运、偿债和发展能力等指标进行动态跟踪,从而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适时监控。丁娜(2009)提出要使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并达到最好效果必须同时进行财务控制和行政控制。汪建(2011)基于COSO的五个要素来研究医院内部控制,根据我国各类医院存在的现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缺陷,如内部控制意识不强、文化建设滞后、制度不完善、风险评估与分析机制不完善等导致内部控制活动存在问题致使医院内部控制出现问题。冯雁,杨兴宇(2012)基于COSO 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对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重新构建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之中。

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中,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研究在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基础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内控环境不健全

医院的决策机制、组织体系、内部审计等要素建设较为薄弱,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外部环境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多数医院领导都是由上级政府部门任命,监督缺位;内部环境方面医院领导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其往往形同虚设,对各种风险的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失效源于内部控制环境的恶化。

2.风险评估薄弱

医院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风险评估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找出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寻求解决的策略。医院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是在全员参与、各部门联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发展阶段持续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现在医院部门间各自独立,工作中难免存在盲点,很难保证风险点的梳理全面完整。

3.内部评价及信息化应用欠缺

内部评价是医院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通过内部评价查找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内控中存在的漏洞及时的纠偏。内部评价工作是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审的设立应当相对独立,保持权威性。医院内审人员大部分都是非本专业出身,人员综合素质低,业务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这些因素都会对内部控制的完善产生影响。内部控制体系平台借助于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过把内部控制嵌入到信息系统中,一方面可以增强授权审批执行的刚性约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多数医院领导层对管理方面的信息化的建设还不够重视,医院的信息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医院管理的效率和决策。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途径

(一)明确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思路

“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应该是实施医院内部控制规范的有效思路。公立医院的预算涉及各项经济活动,通过预算这一抓手可以抓住经济活动控制的关键节点,从而实现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而从目前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限定在经济活动范畴这一规定来看,资金管控是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所在。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架构一般应分为业务和组织两个层级。如果只注重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设计,忽视组织层级内部控制的设计,那么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效果就会由于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大打折扣。在组织层级内部控制的设计中,尤其需要关注组织架构和风险评估机制的设计。

(二)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梳理业务流程

在构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途径上引入风险管理、流程管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应对的一种手段,实施风险管理,梳理业务流程,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的信息化。首先,在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中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集业务流程信息,完善业务流程。其次,对单位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医院文化等组织层面进行评估,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再次,评估各流程关键的风险点,加强控制活动,从预算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不同的控制方式、不同的角度对单位的风险进行控制。最后,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流程存在的问题,找出关键点为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

(三)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保障,没有内部监督内部控制就会失去约束力。通过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如果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也会形同虚设,难以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雒敏.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6(21):22-23.

[2]汪建.浅析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会计师,2011,12:105-106.

篇5

关键词: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度完善;实践

我国《宪法》确定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赋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而作为监督机关应当如何接受监督却成为困扰当今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中存在的走过场倾向、重实体轻程序监督、重事后轻同步监督、重人员轻制度监督等方面的不足发表一些个人体会,希望能够在完善检察机关自我监督能力上略尽绵力。

一、 我国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现状与不足

(一)高检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内部监督活动,但实际贯彻过程中仍旧存在走过场的倾向。

近年来,高检对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开展了诸如:“扣押冻结款物专项检查活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检查活动”、“强化执法为民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教育整顿活动”等一系列的整改活动,各地检察机关也积极响应,按照要求“流程化”地完成了任务,但实际是否达到效果,还是沿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应付了事,让人不得而知。

(二) 较多的进行实体监督而忽视程序监督。

作为法律监督者,检察机关更多的时候是站在实体层面上来办理各类业务工作,案件是否能够定罪量刑,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几乎成为检察机关关注的全部焦点,而程序问题却被“一笔带过”。有些地方出现检察人员与公安侦查人员一起讯问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告知书在受案3天后仍未送达犯罪嫌疑人的情况,甚至有的为了达到实体目的而采信刑讯逼供获取的言词证据。对刑讯逼供获取的证据,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一路绿灯,内部监督制约严重缺位。

(三) 重事后监督而轻事中、事前监督。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较多地注重办案后或出了问题后的事后监督审查,如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出台了《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办公室关于建立刑事赔偿备案审查制度的通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等文件,应当说这些文件和规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无一例外,这些规定都侧重于事后监督,这样惩戒和责任追究,能够完全挽回损失和后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时,要把监督前移,使监督的重点向预防性质的事前监督和同步监督倾斜,争取把错误杜绝在萌芽状态。

(四)重人员监督,轻制度监督

很多时候检察机关内部的监督靠的只是人对人的监督方式,如办案过程中的呈报审批制度,应当是一项比较有效的监督机制。但这一监督方式却依赖着“人”这个不确定因素,履行监督职能的领导业务水平、责任心、性格等因素都会影响案件的结果,这并不符合科学监督体制的要求。科学的监督体制要求监督应尽可能客观,有稳定的长效机制,使监督效果不因监督者身份的变化而变化,不因监督者主观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二、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必要性

(一)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是满足社会公众期待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就要求检察机关要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来塑造形象,使人民群众放心,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满足人民的期待。

(二)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是增强自身法律监督能力的需要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受此影响犯罪领域中新型犯罪也不断出现。要顺应新形势,检察机关必须建立起以内部监督和制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良性机制,使法律监督权能够根据时代和局面的变革与变化自觉调整和更新,不断增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

(三)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是程序正当性的需要

有权力的人都有可能滥用权力,只有将权力控制在一个必要的范围内,使用其它权力予以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才有可能防止权力滥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深刻揭示了权力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本质。

三、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完善构想

(一)构建内部工作系统,完善检察机关内部横向监督。

一个机关单位只有具备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工作系统,才有可能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让各职能部门之间构建起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共建平台。检察权是否能够正确行使,很大因素取决于内部监督制约是否得力,而内部监督制约的好坏,直接体现在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是否能够在内部工作系统中得到有效的运转。

如何评定检察机关的内部工作系统之间监督体系的好坏,当然需要一个评定的主体,按照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内设监察部门是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的主体。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监察部门在内部监督制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领导体制、监督意识、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监督方法等方面暴露出不少问题。尽管如此,作为法定的内设监督部门,其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中的主体地位更应当加强,而不是弱化甚至取消。

(二) 构建案件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纵向监督

在所有的监督模式中,最有力的监督便是有强权力保障的上下级之间的监督,业务部门更是如此。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时遵循的是:案件承办人—主办检察官—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等案件流转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按照流转方向,越向上能力越强,办案经验越丰富。具体承办人、主办检察官、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等,一般在案件证据把握、定性分析、办案经验、处理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越向上也越有优势。如何确保这一规范化模式在日常办案中能够按流程正常运行呢?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案件管理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将这一模式化流程使用固定式的电子数字模式进行体现。案件在送达检察机关后,必须由固定部门将案件信息录入一体化系统,收案人员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将案件通过系统流转到相应的业务部门,相应的业务部门必须按照规范性的案件管理模式对案件进行办理,如出现违规办理、越权办理、超期办理等情况的,系统会一直进行提示,并将违规情况上报,这种用科技手段进行内部监督的方式是技术监督理念的最佳表现,从而避免检察机关内人员因其他各类因素,违反程序办理案件的情况发生。同时,一体化系统能够向外部提供全程的案件流程查阅功能,增加外部对检察机关内部系统的监督渠道。

(三)管人管事齐抓,健全检察机关内部立体监督

通过横向监督和纵向监督机制在检察系统内部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督网络,但针对一些薄弱点,然就需要一些特定的监督模式对某些人或事进行不定期运行的监督。这样的不定期监督,可以进一步强化了事前、事中的监督效力,与横、纵向监督网络一起,构筑检察机关内部的立体网络监督模式。

1、建立健全检务督察制度体系。2007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务督察工作暂行规定》出台,标志着我国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又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有效的路径。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耕称这项制度是“解决检察权运行中的事前、事中动态监督相对薄弱状况的有效制度,是检察机关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对检察权行使的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规范检察机关的执法行为”。

2、建立健全案件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对案件质量的考核是检察系统内部一直探索的监督制约机制。检委会作为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组成部分,在程序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随着专职检委会委员制度的不断成熟,检委会作为系统内部业务权威的作用不断发挥出来。因此,可以考虑在检委会里设置一个专门负责案件质量考核的机构,从案件数量、办案效率、程序遵守、案件效果等多个角度制定严格的案件考评标准,由该业务机构按照统一标准对案件质量定期考核,同时对业务部门的办案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这样就可以不断促进业务部门确保案件质量的自觉性,使办案人员内心形成明确的质量尺度,内部形成相对统一的办案标准,不断提升业务部门规范化执法水平。

综上所述,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应当遵循程序正当性原理,形成检察系统内部环环相扣、协作制衡的长效机制,确保检察权能的良性运行,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参考文献:

[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24。

篇6

关键词:会计监督;问题;原因;对策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我国会计监督体系已经建立,但是从会计监督的实践效果来看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现阶段对企业会计监督职能不断强化,已经成为摆在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工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会计监督方面呈现出的问题

(一)关于会计的定位缺乏精确性。

第一,会计在整个企业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会计信息能够对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与利益关系做到有效地反映,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所以,在现实中存在部分单位与个人为了谋求不正当利益,会以会计为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虚假编造。

第二,企业会计人员的聘任通常由企业领导者决定,而企业领导者进行各项决策往往会从企业或个人利益出发。企业会计工作者隶属于企业,在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会计工作者很难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行使会计职能。以涟源市创新铸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法人代表谢桂云,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在公司内部采取制作两套账目的措施,对内做一套真实帐,对外做一套虚假的“税务帐”,公司实际营业收入超过2726多万元,但是向税务机关申报销售额仅为1643多万元,偷逃增值税超过180多万元,这种行为直接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触犯了国家《刑法》。

第三,相关会计监督单位没有使会计工作者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制约了会计工作者执法力度的加强。

(二)监督脱节

1、内部监督存在欠缺。很多企业对组织内部的内审机构缺乏重视,监督作用难以做到有效地发挥。

2、外部监督不够完善。从政府监督的角度而言,往往从国家利益出发,对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会计监督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相关的执法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执法过程中受主观随意性影响较深。

3、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监督职得不到真正的发挥。会计师事务所是我国社会监督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实践工作中其独立性明显不足。

(三)会计人员没有形成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

以曾经取得辉煌成绩的立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其从辉煌之所以走向倒闭与其工作者道德素质不过关有直接的关系,曾经的一位员工透露,在金钱的诱惑下,立华有的会计师专门负责签字,根本不对报告的真假予以考虑。

二、对会计监督不断强化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对《会计法》的学习,完善企业制度化建设

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会计核算要想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准必须以有效的监督控制为保障。企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对会计工作以及相关工作者的职权进行明确,发挥制度与机制的约束性作用,促进企业会计监督功能不断规范,从而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二)提升企业经营者的责任意识

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这样能够对企业高管人员的行为做到有效的约束。对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进行明确。企业高管人员要对本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承担责任。重视经营者的监督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完善经营者的进出机制。

(三)对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要不断加强建设

做好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和断加强,有利于保障内部纪委、审计、监察的监督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做好这个工作就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应当提高与经济业务相关的人员的独立性,使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关系,相互之间分离,对于十分关键性的决策与执行要明确分工,构建完善的制约制度,对财产清查的期限、范围、组织程序等明确,使不具有相容性的职务之间保持分离。

第二,一旦出现严重的违纪违规违纪现象,应当与纪委、监察部门联系,监理共同参与,具有多层次的内部监督机制。

(四)有效发挥社会审计与政府的监督职能

要想保障政府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就要不断提高审计、财政、国资、税务邓机构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是提高社会监督职能的主要内容。要不断促进会计事务所的发展,这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制度为基础,对外部监督层次不断规范,加强群众监督和专业监督之间的联系,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协调统一,如此才会为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构建有利的环境,提升会计监督的科学性与效率性。

(五)不断完善法制体系为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从法律法规方面不断完善法制体系,为国家执法部门与会计师(审计)事务提供有力的条件,能够有效利用会计监督职能对企事业单位的法人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作用。对会计主体工作者的责任,审计监督的执法职权进行明确,对配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从法律层面加强大处罚力度,为会计监督创建可靠的法律依据。

(六)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建设

为了有效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参与性,要积极构建合理科学的竞争机制,要高度重视财务负责人的培养、选拔、任用以及考核,并构建配套有效的机制。举办丰富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提升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诚信建设;将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法规教育相结合,构建素质过关的会计监督队伍。(作者单位:河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企业质量管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内部监督;知识指导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2-016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2.079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用于证明具有为客户提供相关产品能力的指标,旨在不断增强客户的产品满意度。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时代逐渐展现出一定的全球性、国际化特点,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中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研究十分必要。文章将结合企业质量管理中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质量管理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对当前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1.1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消费者投诉问题发生几率较高,产品质量问题时常发生。比如食品中存在添加剂等,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实际日常消费需求,同时直接影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氛围,市场经济受到一定的限制。企业质量管理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是当前适当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质量卫生监管部门可以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内容、相关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工作,减少市场中的不合格产品,保证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安全,降低消费者投诉率,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长效发展。

1.2 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企业忽视了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劣质的产品不仅不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树立,同时还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企业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要求开展各项产品管理工作,使每一项产品都能够符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要求。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唤醒企业质量管理的意识,使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更加关注产品质量,注重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发展形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企业质量管理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策略分析

当前的时展环境下,企业质量管理中可以通过完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内部监督,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效果以及加强员工ISO9001知识指导,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方式,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灵活应用于其中,保证各个产品的质量。

2.1 完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结合每一个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需求而制定企业质量管理标准,当前的时展氛围下,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以下问题,如“是否真正明确质量管理的意识”“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为多少”等。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理念,并给予充分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相关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这一目标,完善企业中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内部体系运作的情况,并深入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需要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渗透到企业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始终,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明确开展计划、组织与生产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比如某企业设计部门发现某技术人员正在使用编号为GB 7524-87某产品国家标准,但是产品规范中表明的编号为GB 7524-97同产品国家标准,这名技术人员称是由于相关标准没有和旧标准进行对比,但是在实际的审核中却发现两份标准中没有任何标记。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的企业综合管理,能够明确各项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的标准,对违反相关条例的活动予以及时查找和清除,并通过产品检验报告单明确产品质量,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工作的规范性。

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需要注重六项要求,即人、机、料、法、环、测。明确每一个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关注各项细节中的测量与管理,保证每一个产品的质量,真正有效地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2.2 注重内部监督,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效果

有效的内部监督与内部审核工作,能够切实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效果,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质量管理情况,制定系统性、全面性的诊断标准,改善当前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企业的科学、长远发展。

在企业内部审核与内部监督的过程中,可以构建适当的监督与管理小组,结合企业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关的监督与审核制度。例如某单位在××车间一个角落码放的不合格品,未能提供其处置的有效证据,不符合ISO9001标准的8.3条款,一般不合格项。企业需要根据相关的管理标准审核员工的工作情况,注重问题的及时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效果。

2.3 加强员工ISO9001知识指导,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员工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新时期背景下,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知识的指导,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活动,使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够形成一定的安全生产、优质管理意识,保证各个产品的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质量管理中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的构建,将产品质量管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指出企业文化与企业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认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企业质量管理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对当前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的时展环境下,企业可以通过完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执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内部监督,保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效果以及加强员工ISO9001知识指导,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方式,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晨熹.企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性调查报告――数据、分析及相应对策和建议[J].电子质量,2011,9(11).

[2] 杨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基于质管体系运行的实证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0,9(12).

[3] 钱军.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职校务公开中的应用――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校务公开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1(13).

[4] 高春辉,陈方,陈祖平,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后勤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3,3(13).

篇8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构建 实施

所谓企业内部控制,指为了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和信息资料的可靠性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企业政策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等问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因此,从企业角度进行内部控制构建和实施,也成为企业管理中的常用手段。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快速发展,但是许多企业都存在管理混乱、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如许多企业在内部管理上缺乏专业机构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内部控制力度低,一些内部控制岗位设置不合理,无故增加了企业办事环节,影响了企业经营办事效率。而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因此,可以说,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求。其次,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如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独立董事不独立,“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监事会的功能有限,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充分体现,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董事会、监事会职责范围有限,难以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混乱,因此造成一些企业看似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对企业效益的提高却很难发挥作用。许多销售人员既推销东西又收货款,会计人员也是钱账一起管。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企业要想规范发展,必须完善内部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构建实施建议

(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归根到底是要为企业生产经营而服务的,它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等内容,只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化、规范化。鉴于此,企业应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制定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环境保障。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要担起经济主体的责任,成为能进行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监督的独立市场主体。因此,企业要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企业财产法人化的同时,强化董事会在企业治理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企业法人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加强对内部管理主体的监督;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明确内部机构职责和权限,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改变过去那种缺少职业经理人、盲目决策的状态。

(二)严密构筑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想确保企业内控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有效落实,企业必须构筑足够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以防为主、以堵、查为辅的内部监督防线,建立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减小企业经营风险。在此基础上,企业各级管理层还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施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给决策层以内部控制执行过程和结果反馈,以促进企业内控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的实现,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离不开企业监督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因此,在内部控制构建进程中,企业一方面要通过道德、技术和控制制度教育来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管理阶层的思想意识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强化内部监督机制的约束力,推行资金集中管理制度,取消子公司对外融资权和担保权,突出集团企业资源配置、经营管理功能。这就要求企业在严格审核超预算资金配置的同时,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内部用人机制,在关键岗位人员竞争、聘用上坚持择优上岗、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推进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制度改革。

(三)通过各种内部控制活动营造积极的控制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批准控制、会计控制和实物控制。其中,批准控制是企业事前控制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各级管理层要按照既定程序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提请批准事宜的合理性、合法性、可操作性进行核实、测评,确定是否准许其发生,严格控制那些不合乎法规要求、与企业利益相违背的经济业务,关注临时性、突发性事件中专门审批、报告、执行程度。会计控制指企业通过内部会计活动对经济事务的控制,会计控制一般是对经常性发生的财会业务而设置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可以借助会计方位设置、凭证制度、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日常核对等来管理内部经营活动,已实现经济业务控制目的。实物控制是针对实物安全完整而采取的控制方式,其主要内容有实物利用保护、实物清查、实物保管、实物限制接近等。企业管理层可以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形式的管理活动宣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内部控制文化环境建设。不过对于许多小型企业来说,即使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在企业管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再完善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要想构建理想的内部控制制度指向环境,企业管理层需要考虑控制活动与制度之间的关联,利用各种控制活动如业绩指标分析、业务经理职能指导管理、定期资产、存货及现金盘点等活动,促进内控制度与企业日常管理的有效衔接,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要客观分析经营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将内部控制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结合起来,实施一系列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慧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财会研究,2010,07:62-64

篇9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re facing the increasing complex exter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so how to guard against risks in the road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achie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extremely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This paper explored element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ain problems, described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function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高校;内部体系;管理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rnal control system;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261-03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进入本世纪初,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既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新模式下的国内高校管理提出了严峻命题:如何推动高校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以期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建设出高水平的大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这一命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势必会存在新的风险隐患,怎样在创新发展的同时规避风险,少走弯路,是确保创新成功的关键举措,本文认为,通过有效的内控体系建设,可以提高高校在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抗风险能力,并能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积累经验,促进高校在科学化管理水平上的有效提升。

1 高校内控体系建设的构成

通过参考美国coso组织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根据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基本组织结构模式,本文认为,高校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以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干部、其他参与者共同参与并执行的旨在合理预防、判别和应对不同管理风险,为谋求高校发展与稳定而提供的安全、合理的保证制度和措施体系。

通过有效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高校不但能更好地遵守政策法规等制度要求,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更能降低职务犯罪率并提高工作运行效率与效果。广大高校可以通过以“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要素(见图1)为抓手来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1.1 内部控制环境 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控体系中其他的控制组成要素运行的基础,是系统内全部控制方式与方法赖以生存和运行的载体,以及为其他要素提供结构和规则。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高校的整体治理氛围,它包括党政领导班子的完备性、思想道德观念、执政能力、管理哲学、工作作风以及教职工的诚信度和职业素质,并延伸至单位的组织结构、授予权力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及实施等。

1.2 风险评估 高校的风险评估是指判断和分析影响学校在改革创新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它是决定风险应如何防范及管理的基础。风险评估可以使学校的管理者真正了解潜在的工作事项如何影响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高校的管理者应立足于本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确定高校重大经济投资、对外合作等风险性项目,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来对其进行评估,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并作出决策,对高风险事项进行全程监控,减少不利事件的发生。

1.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针对影响学校组织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以确保高校领导层指令能够实现的各种政策和程序。领导层必须制定相关内部控制的政策、管理条例、规章制度等,并加以执行,以确保其控制目标的实现。高校管理组织内的各个层次和各种职能均存在着不同的控制活动,并根据组织的性质、规模、组织的方式、方法不同,所对应的控制活动也不同。

1.4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高校管理层在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执行的管理监督,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和再评价活动的总称,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估内控管理要素的运行以及一段时期的执行质量的过程,通过必要的监督活动在需要时对其加以修正、调整。监督的方式一般有持续监督、个别评估及综合监督等。

1.5 信息和沟通 信息和沟通系统连接所有的内部控制活动。所有高校都应当通过适当的渠道,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判别和分析相关信息。全体教师、员工在获取他们管理、控制和执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料后.能交换处理这些信息资料,以便更好地履行他们的职责。高校的各类信息可以汇总成各种文字报告,包括管理层对教师、员工工作业绩的经常性评价,对学校财务管理、运营管理、遵守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等。通过收集并处理相关信息,不光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总体运营状态、分析领导层的出台的政策及程序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还可以使领导层能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风险危机的发生。

2 目前高校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内控体系制度建设滞后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国内高等校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很晚,主要由于近年来高校频繁发生的腐败案件所引起的重视才将内控制度纳入管理建设轨道。以往高校的管理体系制度尚不健全,大部分凭借经验或者是自身的道德约束、思想信念来管理,问题的发生持续上升。由于高校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并非源自学校自发性的管理行为,而是国家根据高校在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以法规形式颁布,规定各高校去执行,如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高校阳光招生制度、高校“三重一大”事件决策机制、收支两条线、内部审计制度的设立等。如果没有内在地加强管理控制的决心和意识,仅靠国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对策的方法来加强高校内控建设的话,势必会造成高校内控机制发展缓慢。

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快速发展,使得学校内部控制范围非常广,涉及到人、财、物的管理等。目前,有些高校尚未制定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若干制度、权力运行流程,但是缺乏对校园基本建设项目、物资和设备仪器采购、教材及图书采购、学生学习用品采购、招生和就业领域、校办企业经营与管理等重点风险关口的控制,导致内控体系覆盖不全面,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如果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依然还停留在顶层设计理念层面,没有深入的推进并实施,并定期进行相应的内控评估,这样就造成有制度,但无执行,缺乏配套性评估指标和相关考评管理办法,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2.2 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相对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内部控制意识。近几年,随着高校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高校内部拥有的流动货币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规模庞大,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受到来自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的现象已经在高校相对纯洁封闭的校园内开始滋生,一些贪污挪用公款、在物资采购中收取回扣、在工程基建项目中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行为时有发生。这就要求高校的各级部门要有清醒的经济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如果对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认识不足,忽视了日常管理的提升和管理者品德素质的提高,就会导致腐败的温床存在。

此外,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或现有管理层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机构臃肿、非扁平化管理、官僚作风严重等现象,导致防范风险的动作不及时,信息整合、处理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及风险的反应滞后。

2.3 内部控制体系未能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并形成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涵盖了个人的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行为方式,体现为学校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内部治理环境的质量。但是,目前有些高校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认识与理解还多停留在部门制衡阶段,很少将内部控制理念提升到校园文化建设高度,对内控机制的执行通常仅局限于高校内部财务系统,认为只是财务或审计部门的责任,如此必将影响到内控机制在高校防范风险中的作用。事实上,内部控制制度是高校管理运营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而校园文化则是凝聚人心、统一思想观念的粘合剂。大量事实证明,没有校园文化作为底蕴,仅仅“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高校的内控体系建设却没有与校风、教风、学风有机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总体目标并未形成有效融合。

3 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对推动高校科学化管理的影响

3.1 内控体系建设可以提高高校在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加强高校内控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增强高校领导层的内部控制意识。目前一些高校还存在着风险防患意识淡薄的现象,认为高校是国家所有,不会倒闭或破产。因此,有些高校在一味追求办学层次的提高、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同时而忽视了必要的风险防控,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但高校是独立的法人,即使发生倒闭或破产的风险相对较小,但会形成由于不能及时偿还银行本息而导致的信用危机,从而发生因资金链断裂导致教师职工待遇的不稳定,引发深层次的内部矛盾,甚至会带来因为财务恶化而导致学校发展停滞等风险。通过执行内控体系建设,可以形成并确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司其职,群众深入参与并监督”的工作机制。

一旦高校形成了主动落实相关信息公开制度的良好氛围,在校内形成认清内控建设的积极作用的广泛共识,就能起到降低风险,防微杜渐的效果。一旦发生风险隐患,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方案以最大成都减少并消除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尤其要着重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尽量避免事后补救,从而达到有效预防,保护高校管理体系健康运营的目标。

3.2 内控体系建设可以提高高校在运营过程中执行力的效率 通过梳理高校治理结构中的权力事项,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构建权力运行保障体系,进而形成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责任体系,确保每一级领导干部都能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在共同的责任目标驱动下,形成合力,构建起责、权、利分明、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内控机制。高校可根据自身建设发展要求,在管理上构筑“预防、监督、审计”三位一体的内控保障模式。第一道关是在高校重点风险领域建立制衡制度,形成以预防为目的的内控保障;第二道关是在财务核算的基础上,配合高校的纪检监察部门,对各个部门、单位的每项经济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形成以监督为主体的内控保障;第三道关是依托第三方审计机构,或成立校内独立的内部审计小组,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前提下高效、有序开展内审工作,预防和发现在高校运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类及经济活动。

3.3 内控体系建设可以强化内部监督,提高高校管理组织的免疫力 内部监督是对高校内部控制整体预防框架体系及其运行状况进行不断的跟踪监测,通过评价其设计和运行效果,分析并判断风险点及风险造成的原因,然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内部控制能高效运行。监督是内控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内部监督可以是高校领导层所进行的常规性监督或是由校内的内审机构或委托的第三方审计事务所进行的审计监督。通过强化强化内控体系建设,增强内部监督效果,可以有效养成全体教师、员工,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的风险防范的意识,形成评价与监督并重的工作惯性,使内控制度的贯彻及执行真正落到实处。在内部监督过程中,要确保内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使其真正能够对学校各部门开展不受干扰的监督与检查,并且,要将高校的内部审计从以往的事后追究相关部门、人员责任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方位的连续监督,重点加强对高校高风险经济责任的审计和重点领域的审计,减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把内部审计职能由原先的财务审计逐步向绩效审计转变,通过对高校各组织机构的内部控制及其控制风险的作用做出评价,协助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分析关键风险点及控制点,定期和不定期测试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从而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强化内部监督作用,确保高校管理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免疫力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内部控制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必要补充,它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才能使其作用发挥得更好。只有树立起高度内部控制管理意识,重视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加强学校教师、员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建立有效的预防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力的监督审计,并辅之以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从而规范高校经济活动秩序、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提高教育教学经费使用效益、维护学校的合法经济权益,使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能真正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有效工具,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兆亮,赵鸿雁.COSO报告对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构建的启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2]论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3]胡耀华.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8.

[4]侯建等.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内部控制[J].甘肃科技,2009.

篇10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把重点放在建筑施工方面,而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没有树立起较强的内控意识。有些施工企业存在管理误区,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影响员工之间的关系发展,这就使得内部会计控制难以贯彻执行。除此之外,有些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过于单一,通常采用传统的核算体制和管理模式,而管理机制中的项目经理负责制由于权利过于集中制约了施工企业的约束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二)建筑施工企业缺少完善的会计制度

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意识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施工企业中的重要岗位和关键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会计内控制度,但是对于制度却没有得到执行,从而使得企业的内控制度浮于表面、形同虚设。此外,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有些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忽视对事前、事中环节的有效控制,把重点和精力放在事后处理环节中,事后处理是协调事件发生之后的事宜,缺少前期的控制使企业的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会计从业人员缺少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任务通常时间周期较长、任务较多、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技能,并且能够对财务状况进行详尽的分析。然而,许多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缺少基本技能,综合素养不高,甚至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也混入会计队伍,使整体的知识构成水平下降,综合职业素养不高,这不利于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建筑施工存在内部审查不严的现象

建筑施工企业要有严格的内部审查制度,并且能够得到长久的贯彻与执行,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企业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主要涉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而内部监督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计内部审计。有些施工企业对内部会计审计不重视,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从而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作用也不能充分发挥。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内审机构,但也没有完善的机制来进行约束,内部审计工作也没有真正得到执行,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会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隐患。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措施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完善的地方,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合理的降低工程成本,发挥内控机制的重要作用,以下就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进行阐述。

(一)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增加对会计控制的重视力度

构建合理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能够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进行,摆脱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发挥内控机制的作用。作为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提高对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理顺企业管理层的相互关系,制定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发挥管理层、执行层之间的制衡作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端。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要重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工作。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高会计管理制度的综合效能。

(二)建筑施工企业要构建完善的会计内控体系

能否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取决于会计控制体系制定的完善程度,只有构建系统完善、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通常会牵扯到大量巨额资金的流动,构建完善的会计内控体系是势在必行的。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控制,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机制,严格约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资金的动向和使用状况,使出纳、会计、审计的职能分离开来,实现权责明确的责任机制,确保施工企业的财务安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会计控制体系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三)建筑企业要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措施,完善审计职能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能够推进内部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审查及时发现施工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和财务风险,为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在处理内部控制组织关系时应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开展。采取有效的会计监督措施,明确企业各个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之间的职权,构设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只有不断的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才能提高内部会计的工作效率。

(四)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