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台州;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对策研究
课题项目:台州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高职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对台州高职教育的启迪》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国家重点示范职业院校办得怎么样,将不再由教育主管部门说了算,而是引入由行业、企业与社会等组成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说了算’。校企合作不过关的话直接摘牌。先从中职开始,然后是高职。”在中国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创新发展对话会上,教育部鲁昕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国家重点示范职业院校建设管理的思路。自教育部2002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经之路,如今,更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将通过借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浙江省内5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因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本文将不纳入研究范畴)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果,结合台州高职教育实际,提出对策,以全面提高台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有100所高职院校被列入建设行列,浙江省共有6所高职院校入选,分别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这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长效机制的建立、地方政府参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了国家示范院校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校企合作层次和内容趋向多元化。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逐步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初起阶段为“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这个阶段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实践教学的设备和教师资源的短缺问题,企业单向地接受高职院校学生的“见习、实习”;第二阶段为 “校企联合”的双向性的中层次合作。合作理念上从单纯的学校单方利益主体向校企双赢和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发展;合作范围涉及实训实习、订单培养、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合作研究等;第三阶段为“校企一体”的交互性深层次合作。在实施国家、省两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过程中,校企合作不仅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使企业在人才使用、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感受到合作对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的积极性。5所高职院校都着力在探索建立 “校企一体”或双主体型的、互动性强的深层次合作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理念,与中国众泰控股集团共同创办“众泰汽车学院”,与中国皇冠投资集团公司等合作创办皇冠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通过招商引进IT企业,园区企业通过提供兼职教师、提供实训岗位、参与实训指导、提供真实实训项目、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为专任教师提供兼职岗位等方式,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
(二)行业(协会)逐渐成为合作对象的主力军。目前,省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无一例外地都与企业进行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合作,但大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都停留在“一对一”的校企协议合作模式上,这种合作模式始终存在面窄、量小、局限性等问题,院校同多个企业(或行业)进行“组合式”合作才是更好的选择。5所高职院校在此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比如依托行业协会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经相关行业协会推荐,与其所属的知名企业合作,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入驻校园;学院系主任或专业带头人均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并出任行业协会、商会的会长或副会长等重要职务,成为行业领域内的专家;学院主持行业标准的制定,确立了行业中的地位;各行业协会与学校共同开展行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调研,参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定期召开行业内的人才招聘会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成立“银领学院”,建设订单培养的管理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订单培养系统,把企业的用人竞争提前,形成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运行机制。“银领学院”成立仅1年多时间,订单企业从12家银行系统增加到15家,订单人数从850人提升到1,000多人。
(三)普遍注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如果仅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联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只有建立长效的机制,才能达到深度融合。据资料显示,5所示范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层面各有高招,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采取各种方式把学校和企业“捆绑”在一起,成功地融入了企业要素,并且在机制上进行了探索,产生了制度效应。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教学性”的并重,他们在校内新建了5万平方米的工业中心,引进了5条企业生产线,规定其每年产品生产的比例不得多于年产量的60%,其余40%的生产能力必须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从制度上保证了校内工业中心实训设备的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并重,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设立“产学研合作贡献奖”,每周开设企业家讲坛,定期召开“政、校、企”区域峰会和知名模具企业进校园等活动,极大地扩展了校企合作空间。
(四)政府引导统筹作用日益显现。校企合作的深入,需要机制的保障,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的提倡和推动是校企合作深入进行的催化剂,政府通过出台措施,能有效地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在5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中的引导统筹功能越来越强化。如,宁波市人民政府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加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2006年下发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意见》;2008年市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如第18条规定,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已开征职教统筹经费的地区应从职教统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并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又如:金华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企业、学校在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鼓励与引导政策。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金华市开发区签订了区校合作框架协议,开发区财政设立200万元校企合作专项基金,对引入学校的企业给予3年税收奖励和开发区孵化企业待遇等。
二、台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一)台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环境。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以汽摩配件、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及船舶制造为主导产业创造了以“民营主导+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模式”。目前,台州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台州将以“主攻沿海、创新转型”为主线,以“山海富丽,富裕和谐”为目标,争取在海洋经济、循环经济、城市群构建、社会管理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同时,要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构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为台州高职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校企合作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近年来,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也为校企合作工作做了诸多努力:
一是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为进一步加快台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程,市政府、教育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做了许多努力。如,2007年4月成立了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2008年台州市政府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台政发[2008]43号),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各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将校企联合办学作为企业、行业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主动参与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培养方向、招生计划、课程设置、评价制度的制定,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教学、实习,做好安全工作,并为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鼓励职业院校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联合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倡导招生与招工、学校与车间、教师和师傅三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2010年11月,成立了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为中坚,由高、中等职业院校和50多家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为台州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二是学校主动出击。台州目前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和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政府主办,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企业民办。其中,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优秀评估,同时列入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近年来,在全国及省内示范院校的引领下,台州高职院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针,都设立了产学合作办公室等专门机构指导、研究和深入开展学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不断总结校企合作的经验,提出了校企合作情感联络、互动互利和价值共建“三阶段”论。聘请了200多名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了30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东港集团合作成立了东港医化学院,引进浙江安露清洁机有限公司、诸暨海维特电池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1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上海贝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3家研发中心;依托浙江巨龙设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181个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十一五”期间,该校承接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29项,获得专利授权37项,软件著作权18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转让7项,并建有真空技术、模具工程、自动化、生化制药、产业经济等5家研发中心和机电一体化、应用化学、土木工程技术、民营企业创新管理、商务英语、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德育等研究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研和人才支撑。
三是企业积极参与。近年来,台州企业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现实要求,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台州人才需求趋势来看,台州经济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目前除农业就业人员外,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大约有200万人,从业人员的学历、职称、技术等级比例情况统计如图1、图2、图3所示。(图1、图2、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及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2%、17.2%、28.5%和54.1%;在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占8.0%、33.9%和58.1%;在具有中高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和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3.7%、10.2%、25.2%和60.9%。分析上述数据我们还可以发现,台州人才结构中,一般学历型人才相对较多,应用技术型人才相对较少;一般产业人员多,高级技师、技工较少。由此可见,面对“技工荒”与“招工难”的问题,企业将希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员工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占据优势,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逐渐愿意甚至主动在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支持。
(二)台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台州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不长,校企合作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政府和学校的共识,但毋庸讳言,台州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无论从层次和规模方面,还是水平和效果方面都还处于浅层次向中层次推进的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亟待进一步拓展。近年来,全市3所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数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但各高职院校之间校企合作的开展极不平衡,且真正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还显得不够扎实有效。其中,3所院校的订单培养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合作企业支持兼职教师数、合作企业接受毕业生数均在全省平均值以下;合作企业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接受顶岗实习数除台职院外,其余2所高职院校均低于全省平均值,如表1所示。(表1)可见,校企合作“戴帽式”、“换汤式”的现象依然存在,校企合作从理念到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二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相较于本科院校,台州的高职院校声望、实力的积累都显不足,导致许多企业宁可舍近求远,纷纷寻求外地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帮助。从1999年开始,台州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科技成果交易会,每届都邀请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几百名专家教授与企业对接。截至2009年中国台州校(院、所)企科技和人才合作活动,台州市企业和各高校(院、所)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近3,523项,合同金额达27.37亿元。但在这其中,地方高职院校难有作为,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台州高职院校的自身建设能力的不足,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服务企业能力、校外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发挥等依然不尽如人意。
从表2来看,全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年平均挂职锻炼天数均低于全省平均值,专任教师年技术专利(发明)数、主持在研技术开发(攻关课题)、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除台职院外,其余2所院校均低于全省平均值。其中,企业举办的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年技术专利数、主持在研技术开发课题和为企业技术服务年收入均为零。即使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成效来看,尽管该校科研水平走在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并有两项成果经鉴定分别达到国际及国内先进水平,但该校2009年为企业服务的横向课题经费为724万元,而同期台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6.6亿元,其中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为24.93亿元,两者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台职院的技术服务在台州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中的比例微乎其微。在专利数方面,“十一五”期间台州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31,468件,而台职院为41项,仅占全市的0.13%。上述情况表明,台州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研能力、服务区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表2)
三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台州高职教育的教学建设与省内先进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表现在各校普遍缺乏教学类标志性成果和教学名师,特别是国家级成果普遍付之阙如。(表3)
如同高职教育研究专家马树超所分析的,国家高职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要求教师具备“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教学能力和企业经历;国家高职精品课程评审,要求在课程设置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等等。教学成果的普遍缺失,从另一层面上也反映出台州高职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与国家示范院校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台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对策研究
通过对台州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环境和不足的分析,借鉴省内5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加强支持引导。省内5所国家级示范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已充分证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保证。一是要统筹协调。政府应统筹经费、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平台,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二是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2008年宁波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已经在宁波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施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正在修订,并将出台国家《促进校企合作条例》。近日,国内首个由行业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已正式颁布实施。台州市政府和相应职能部门也应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条例及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真正有法可依,依法治教。三是适当政策倾斜。如地方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给予优惠;企业委托技工院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校企共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可按地税的有关规定给予营业税减免的政策优惠等。
(二)发挥行业主导作用。行业协会是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主干,以全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为成员,自发组成的企业协作组织。作为整个行业内的所有企业的集合体,它代表着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格局。学校同行业或协会合作,就等于同一个行业或协会领导下的很多企业合作,超越了同单个企业合作的局限,是对校企合作的一种扩张。与行业协会所代表的“企业集合体”实行联合办学才是更具前景的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台州有五大主导产业,都拥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下属的中小企业众多,但从行业层面开展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却甚少,行业协会一类的组织还没有进入台州高职“校企合作”的关键链接之中,更难得见到行业组织就职教发展和改革提出系统、长期的建议和培训规划。反而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7年就积极主动与台州黄岩模具行业进行紧密合作,设立了产学合作工作站,这一做法值得区域内高职院校反思和借鉴。因此,政府应重视行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沟通与协调校企双方的重要通道,并逐步发挥在高职院校专业开发、培训方案设计、办学质量评估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加强高职院校自身能力建设
首先,地方高职院校要逐步把发展重心转到内涵建设上来。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并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实训教材,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各种途径,建设校内教学车间,不断提升校内基地的“生产性”水平,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增强校外基地的育人功能,等等。
其次,要完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双重需求出发,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通过内培外引,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二是为保证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通过制定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下企业锻炼制度等以保证教师队的素质和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建议政府部门建立适应高职院校专业教学需要的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对兼职教师的资质予以认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学校和行业企业双向介入,制定奖励政策,鼓励行业企业职工担任兼职教师。
第三,要提高科研能力。高职院校要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相关创新性课题的研究,根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项目开发,主动选择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入课题加以研究,真正为企业发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从政策层面、职评要求等途径鼓励教师特别是专业专任教师从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工作,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教师、企业联动机制,逐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从而丰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振洪.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演变趋势与深化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家政专业 “双师型”教师 培养途径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项目之一,但究竟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科学解释。结合高职院校家政服务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家政专业“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在获得高校教师系列资格和职称外,还取得了家政业务资历,即拥有家政专业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素质的“双职称”和“双素质”的专业教师。
一、家政服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一)家政专业师资来源单一,教师实践操作技能薄弱
目前,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仅局限于大中专或本科学历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家政服务专业的师资大多是来自于社会学、教育学、护理和营养学等相关专业领域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尚未有真正的家政专业“科班”师资,他们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高职讲台,缺乏必要的家政领域实践锻炼,导致其理论教学水平尚可,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局面。
(二)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家政服务技师不愿意担任专职教师
家政服务是一个非常具有前景的朝阳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端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在国家大力扶持家政行业发展的政策下,全国各地的家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具有“一技之长”的家政服务技师逐渐成了人们追捧的“香饽饽”,她们的收入往往达到或超过“白领”的水平。他们不愿意到高职院校担任专职教师,一方面由于他们学历普遍偏低,教育教学理论相对不足,教学表达方式学生不能适应等,不符合高校教师的准入条件,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而高职院校也没有认定他们资质的相应条件和制度。因此,他们往往只能以兼职的身份承担一些实训教学项目。
(三)“双师”认定重量轻质,双师教师难当大任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必须达到相关标准。因此,多数高职院校为了迎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会制定相关教师双师认定的标准、方式,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成为“双师型”教师。如让家政专业教师参加国家高级育婴师、高级家政服务员、高级营养师等培训认证,获得家政领域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但在当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这些“重量轻质”的 “双师”素质教师的质量和实践操作能力就有待商榷了。
二、基于校企合作,培育家政专业“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一)通过“走出去”,培养家政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所谓“走出去”,是指家政专业教师走出校园,到家政企业去挂职锻炼。
家政服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是利用寒暑假到校企合作单位顶岗挂职,教师以家政企业员工的身份承担一定的工作量,履行明确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实践,专业教师可以了解到家政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了解目前家政市场前景和社会对家政技师的规格要求,掌握家政服务技能,逐渐丰富家政教学案例,锻炼实践技能。二是利用带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到企业锻炼,教师在带领家政专业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同时,可以一边负责指导、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边在家政企业承担相应的工作。在实践中了解家政企业工作内容和对家政技能的规格要求,并学习家政行业里的最新技术,增加实践操作技能。三是采取兼职的形式在家政企业实践锻炼,专业教师在承担学校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到家政企业兼职锻炼,以旁观者或助理的身份跟随家政企业某一职位工作人员一起工作,观察他们的工作情况,熟悉家政业务工作流程和安排,了解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此为标准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通过“请进来”,充实家政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所谓“请进来”,是指高职院校邀请校企合作单位中的技术精英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家政企业中的技术精英大多来自于家政服务工作第一线,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了解家政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知识、技术要求,动手能力强,能把实际工作中的直接经验、最新技术带入教学中,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虽然他们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基本功、教学管理能力较弱,但在学校的教学技能培训和与家政专业教师共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等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充实家政专业“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企业、行业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亦需要发挥企业、行业的引领作用。校企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共建校企合作平台,必能实现高职院校家政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4 (4).
[2]王金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职业大学学报,2004 (3).
[3]李芬芳.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培养探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5-58.
篇3
素质教育是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育,要求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统一的要求迁移到德育工作上来,就是“知”与“行”的统一。“知”就是教育对象关于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认识,而“行”则是认识的外化,即教育对象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习惯,或称之为“行为整体”。学生中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使当前的德育工作遇到了新的难题。要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和加强行为指导,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的直接对象,在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改造主观世界,锻造学生的优良品质。
一、学生中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学校德育实效低的几种表现)
1.逆反心理:对德育和德育管理存在一种厌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在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时,表现得烦躁、敷衍、漫不经心,甚至和老师顶撞、争吵。在一些班级里,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被孤立,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却能得到同学的支持。班级里缺乏正确的舆论,班风不正。
二、切实有效地开展行为指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使学生分清是非曲直,明白什么行为是不能做的,什么行为是必须做的。
教师开展的德性认知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智力的时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缘故,他们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行为和价值取向还处在比较盲目的状态,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要使行为指导有效果,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让学生懂得坚持真善美和反对假恶丑的道理。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与人的道德认识有直接关系。良好的道德认识支配下的行为往往是正确、合理的;而错误道德认识产生的行为往往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要注重疏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鼓励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使学生更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明确目标,反复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要遵循四个原则:(一)内容要具体。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内容具体、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避免口号式、成人化的倾向;(二)贴近实际。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的发展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抵制能力和批判能力;(三)内容要注意知行统一。不能道理讲得多,行为指导少,知行脱节,要抓养成教育;(四)内容要讲究层次。人的成长是有序的,那种突击性、运动式、一刀切的做法往往是“雨过地皮湿”,并未在学生身上扎根,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德育内容、空间和时间进行科学的序列安排。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个性、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来的目标应当具体,有的放矢。
对初中学生,可针对其“心理断乳期”出现的性意识觉醒,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等心理特点,要以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制定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要求,并针对身边一个个日常行为、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活动为载体,把说教变成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
对于高中生,可针对其个体身心两个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这一过渡性的特点,就要侧重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爱国意识,培养文明待人的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训练可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不能单纯靠说教而形成的,只有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稳定的动力定型,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重视对“问题”学生的重新塑造。
“问题”学生主要是其行为习惯、个人态度、心理智力方面与正常学生存在差异,导致意志品质、道德规范、学习成绩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有耐心、有信心,有热情,循环渐进地开展工作,运用正负强化手段,帮助学生重塑自我。例如,我校专门设立了“问题”学生档案,制定了《违纪学生处罚条例》,加强对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要求“问题”学生每月写出思想汇报,说明自己有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帮助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针对学生进步情况,及时在全校通报表扬,鼓励学生转化。
行为指导应当渗透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学生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诱导还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践行。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使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先从校内做起,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使学生在道德情境中得到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树立“四自”精神,即“人格自尊、处世自重、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习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学生的言行与家庭的影响密切相关,教师应注意分析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分类分层次和家长进行"做合格家长"、"做孩子的朋友"、 "做老师的伙伴"的讨论,成立家长委员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更好地推进行为指导。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组织、有要求、有评价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沉默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智能并应用于实践,与社会同步发展。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可使学校德育从教育者的行为控制、动机激励达到被教育者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最优化。
青少年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的素质,他们的行为,决定了祖国的明天。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性的大课题。从学生的行为指导入手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基本规律,也符合小平同志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求真务实和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两大原则,在实践上是可行的。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出生年月:1977.3.9;性别:女;
篇4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依从性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的本质。常因患者缺乏有关的哮喘知识和对自身病情严重程度认识不足,而出现反复发作[1]。由于呼吸道炎症长期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引起哮喘反复发作而使病情恶化,不但给患者身心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还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最终可能导致肺气肿、肺心病等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哮喘虽不能根治,却可以很好的控制。在常规治疗和护理情况下,哮喘的复发率较高,除了生物因素外,重要的是患者对哮喘的基本知识缺乏和医护人员缺乏教育的意识或不正确的教育[3],因此,加强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医护合作,建立医护患合作专项哮喘指导方案,以降低哮喘患者的复发。
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却又是超越于心理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建立良好医患以及护患关系的有效途径。对于哮喘患者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而且可以掌握哮喘的预防,自我监测,自我护理知识,以便于在日常生活中降低哮喘的发作频率使哮喘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09月~2010年10月我病区依据2009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明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18~60岁。将120例哮喘患者按随机开放式分组。单数为试验组63例和双数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医保状况、文化程度及人均月收入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调查描述性研究。试验组患者采用2名医生和4名护士合作共同完成患者所有的健康教育及随访;对照组采用由4名护士完成患者所有的健康教育及随访。两组患者均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并在出院每月进行健康教育及随访一次。
1.2.2研究步骤
1.2.2.1指导人员由我病区住院医生及临床护士担任,(医生2名护士4名)研究开始前,对所有的医生及护士均进行哮喘健康教育内容培训。
1.2.2.2实施内容及方法对照组住院期间护士完成患者所有的健康教育,出院后仍由护士完成患者的随访。试验组住院期间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患者所有的健康教育,出院后由医生和护士共同完成随访。出院后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加强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不断强化健康教育知识,培养患者逐步形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健康教育具体内容: 一般知识:了解哮喘的定义,哮喘的形成和反复发作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找出具体的诱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 了解哮喘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并熟悉哮喘发作先兆和应急处理措施,认识哮喘发作的征象以及应采取的相应行动; 指导患者学会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和记录方法。鼓励患者坚持记录日记卡,向患者说明定期监测肺功能的意义[4]。④药物指导:患者初步了解常用治疗哮喘药物作用特点、用法、不良反应及预防方法。正确掌握定量雾化吸入技术,告知患者规范化治疗的意义,切勿随意增减、停用药物等。出院后每2个月跟踪随访时进行重点药物指导,目的是提高药物的依从性,如有些药物可引起或导致哮喘加重,服用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可导致严重哮喘发作,服用某些降压药可诱发支气管痉挛;正确区分哮喘的控制用药,持续性哮喘患者需每天规律使用控制用药。⑤心理指导:放松训练可调整不良应激导致的心理及生理功能紊乱,增加肺的顺应性,改善肺功能指标,帮助患者建立并保持愉悦心情,使其配合治疗,增强自信。⑥饮食指导:向患者说明合理饮食对增强抗病能力的重要性,避免食用引发哮喘的食物,鼓励患者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1.3评价方法所有病例随访1年,观察哮喘急性发作及再住院例数,同时了解其发作诱因。
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出院后1年哮喘急性发作及再住院治疗情况的比较见表1。
注:x2=15.04,11.03,P
2.2两组患者急性发作诱因的比较试验组哮喘急性发作诱因分别为感染4例,过敏2例,服药依从性差1例,情绪3例,劳累3例;对照组组哮喘急性发作诱因分别为感染9例,过敏10例,服药依从性差4例,情绪6例,劳累7例。
3讨论
3.1通过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不间断的健康教育,试验组急性发作率及住院治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2医护合作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依从性方面试验组因为患者服药依从性差而诱发急性发作的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哮喘患者因感染、过敏、情绪激动等诱发哮喘急性发作的次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资料都表明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护士的参与,而且更需要医生、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在医护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才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依从性治疗,改变各种不良行为,达到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5]。
哮喘是当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最近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上升。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推行已10余年,按GINA要求达到哮喘控制目标的患者不足10个百分点[6,7]。近年来,哮喘的治疗除控制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外,对哮喘的防治应当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转移到预防哮喘发作,保持患者的病情长期稳定,以提高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哮喘的健康教育形式是以"哮喘之家","哮喘日"以及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对患者讲解部分哮喘的防治知识为主。然而护士所讲解的内容侧重于护理知识,欠缺哮喘的预防与日常监测知识。因此医护合作实施健康教育,不但使健康教育的内容得到了升华,而且增加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4结论
本研究表明:医护合作实施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梅,等.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杂志,2006,23:5-6.
[2]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5):261.
[3]杨彩云.健康教育处方对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8,25(5B):21-23.
[4]秦秀群,等.健康教育干预对哮喘患儿发病的影响[J].护理进修杂志,2002,(2):11-12.
[5]罗艳华,等.医护合作实施健康教育对降低哮喘患者复发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2008,(6):60-61.
篇5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为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意味着要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案,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以及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加大力度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对此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133229.COM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及经济特征和现阶段的实践表明,校企双方只有需求有效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共赢。但就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来看,还有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
1.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内外动力不足。第一,企业认为从社会分工来看,教育是学校的事,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学校的办学任务,而企业只需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没有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义务。第二,目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企业处于用人的买方市场,选聘员工的余地很大,即使企业从事的是一种新型业态,也可以比较方便地招聘一些具有良好职业潜质的应聘者,他们通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工作。第三,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要有人、财、物或相关的政策支持,没有外在的激励机制,企业很难调动积极性。
2.高职院校投入受来源限制。首先,生均财政拨款低于同等学力普通高校。尽管国内外教育界公认高职教育投入大,但目前国内高职学院的生均财政拨款仍低于同等学力普通高校,浙江省2007年前一个高职生的财政拨款为同等学力普通高校生的70%。其次,高职学院自身筹资能力弱。以浙江省为例,全省45所公办高职院校,2005—2006年度除财政拨款和学费外,社会捐赠和学校其他创收仅占10.8%。高职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的学费。在生均财政拨款和学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学校如果不能共享企业资源,全额投入压力较大。
3.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时企业即使具有与学校合作的主观意向,也不能顺利地找到对口的合作学校或合作项目。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综合分析国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作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一种利益机制,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使合作成为双方的自觉行动;要有外部的制度环境约束,使双方合作成为法定义务;还要有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使双方的合作能顺利进行。
1.重视和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借鉴和参考国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制度环境建设,国外的制度环境良好,德国、美国、日本都出台了一些法规,从立法的高度,具体地规定了企业在合作办学中应承担的义务,使合作办学成为企业自觉的行为。相对而言,我国的制度环境建设滞后。虽然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只是从宏观上进行了劝告性规定,难以进行具体操作,缺乏有效的硬约束。为此,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可供操作的《职业教育合作法》、《职业教育合作法实施细则》或相关法规,具体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可根据企业的规模,规定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数量、学生人数、实习时间,并把“校企合作”的实施与否,作为企业每年工商年检的内容之一,相应的企业有优先选择一定数量毕业生的权利;如属特殊行业不能接受学生顶岗的,可提高该行业的教育附加税,替代所承担的义务。
2.发挥财税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及“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学校必须在“双师”教师的培养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大量地投入,企业参与学校的职业教育也要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政府要发挥财税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对企业和学校进行奖励。如企业按接收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践的数量享受财政补贴或一定比例的减免税优惠,企业对学校的投入可作为捐赠给予所得税前扣除,对高职学院可提高生均拨款定额及专项补贴等。
3.校企合作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的特点、学校的优势、行业或企业的需求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其最终的目的是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及多赢。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经济特征和国外的成功实践来分析,学校的优势应是良好的专业理论研发和教学团队;企业的优势是生产性的场地、设施及设备,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能手。因此,学校应把合作的重心放在与企业一起搞产品研发,开展管理咨询;利用企业的实践资源,进行课程建设和校内基础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理论培训等。企业要利用现有生产场地、设施及设备,为学校提供可供学生实习的岗位、实习指导师傅,尽可能地通过顶岗选拔出企业所需的人才。这样企业既能降低用人的培养成本,又能提高生产设备的效率;学校能减少专业设备的投入和更新;学生能获得就业保障。
4.建立校企合作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各方参与,形成有效的运作平台,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政府要有专门的部门来调研、协调、检查、监督行业、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出台相关的政策、规定,引导、督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行业可成立行业协会,研究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数量和岗位要求,为劳动厅提供行业各职业岗位资格标准,引导学校按企业用人标准进行课程建设,按行业的人才需求招生。再次,学校的领导要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战略方针、构建校企共管的管理体制及校内组织机构的建设,校内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落实各项工作。如产学合作办负责落实各专业合作的行业(企业);各系负责与合作企业进行课程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人事部门负责双方师资互聘;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的安排;教务部门负责与企业共同进行实践性教学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学生处(就业办)负责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就业。最后,企业要成立职业教育办公室,由专人负责企业职工的培训和学校的合作事宜。
5.理顺校企合作的关系,提升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高职院校要真正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难度很大,涉及院校和企业双方的方方面面,关系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切身利益,十分复杂。学校要努力寻找合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组织教师、学生到企业,并聘请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指导。企业要安排好教师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协调好培养人才和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应主动配合企业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对教师、学生进行双重管理和考核,强化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高职院校在国家示范性建设中,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企业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形成一种良性运行机制,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与生长抑素联合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进行治疗的14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奥美拉唑与生长抑素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71例患者中,显效38例(53.5%),有效25例(35.2%),无效8例(11.2%);对照组71例患者中,显效23例(32.3%),有效31例(43.6%),无效17例(23.9%),试验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生长抑素 奥美拉唑 疗效评价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meprazole combined with somato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us varicosity burst hemorrhage
Zhang Linshan,Yang Yanchun,Hu Jun ,Yang Changhua,Wan Jingjun
The internal medicine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in Sansui County,Qiandongnan State,Guizhou Province,5565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meprazole combined with somatostatin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us varicosity burst hemorrhage.Methods:14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sophagus varicosity burst hemorrhage for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omeprazole combined with somatostatin treatment,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given somatostatin par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71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markedly effective was 38 cases(53.5%),effective was 25 cases(35.2%),invalid was 8 cases(11.2%).In the 71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markedly effective was 23 cases(32.3%),effective was 31 cases(43.6%),invalid was 17 cases(23.9%).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Somatostatin;Omeprazole;Therapeutic evaluation
肝硬化门脉高压极其容易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该病发病隐匿且突然,致死率高,是肝硬化患者的重要致死原因,也是临床研究和治疗的难点。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从抑制出血和治疗原发病两个方面着手,必要时进行辅助输血。奥美拉唑是强力的质子抑制剂,对于促进创口血液凝结、减缓胃酸的分泌速度有重要作用。生长抑素由于代谢周期短,浓度提高速度快,能够有效降低消化道静脉的血压和血液流速,促进血栓形成,加速止血效果[1]。本次试验拟联合两者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14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患者参与治疗研究,平均年龄(50.15±10.63)岁,男女比例87:55。患者皆因呕血或便血症状送医,经病理检验、超声和CT检测确诊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出血血量500~2 000ml,均伴有胸闷、心悸、恶心和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持续高烧,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出现了肝腹水和黄疸现象。肝功能检测表明患者的胆红素和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明显异常,B超诊断排除了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因素。根据本次试验排除标准,其他原因造成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代谢异常的患者不能参加试验。
研究方法:入院前紧急止血,入院后搭建肌注通道和心电监护,补充生理盐水和营养物质。后将142例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1例。试验组给予生长抑素和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将≤3mg的生长抑素由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静滴,时间控制在4天左右,根据病情轻重可略作浮动。同时给予奥美拉唑,用药初始剂量80mg/日,后随止血情况递减至40mg/日。同时给予凝血酶治疗,初始计量2000U,后依次递减剂量至500U。凝血酶通过20ml规格的生理盐水导入,频率控制在4次/日左右。试验期间,患者应保持平躺,并依次按方向进行侧卧,以保证药物能在胃部与创面进行充分接触。对照组不使用奥美拉唑,其他治疗方法同试验组。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评价指标包括出血情况、血压和心律,同时辅之以血红蛋白、腹痛腹泻和呕心呕吐等症状。①显效:用药后2天内,无呕血便血,血压恢复至>60mmHg,心率控制在60~100次/分钟内。②有效:用药后2~3天,有轻微便血呕血,血压和心律基本稳定。③无效:用药3天后,仍有呕血便血现象,血压和心律不稳定[2]。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有效人数。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 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疗效统计:试验组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为38例(53.5%)、25例(35.2%)、8例(11.2%)。试验组显效例数更多,占比更高,效果更佳,较之对照组具有优势,见表1。
不良反应情况统计: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2.8%)。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4例(19.7%),见表2。
讨 论
肝病患者出现肝硬化症状后,食管静脉管腔内压力会显著增加,容易造成破裂出血。其主要表现为便血、尿血和呕血,时常伴有循环衰竭,致死率非常高。因此,对于该病患者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止血,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还应有人及时监护,以防止呕血引起窒息。如果失血过多,血红蛋白
奥美拉唑又名安胃哌唑、奥咪拉唑、甲氧磺唑和洛赛克,英文名称Omeprazole和Losec,是一种高效的抗酸和炕溃疡药物。它既可以肌注,也可以作为胶囊剂使用,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主要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卓-艾综合征的治疗。H+-K+-ATP酶是胃酸分泌的必经环节,奥美拉唑具有强大而持久的胃酸抑制能力,显效快,效果可逆,且无不良反应。大量研究和试验指出,奥美拉唑在抑制胃酸分泌的同时,还能有效控制胃蛋白酶的水平,不影响胃黏膜血流量。本次试验对试验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用药初始剂量80mg/日,后随止血情况递减至40mg/日。检查显示,该剂量即可使患者的胃酸pH值保持在6左右,停药后可保持在1周左右,有助于受损静脉创口的止血和恢复。
生长抑素则通过调节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控制血管的扩张与收缩,达到减轻食管静脉血压,促进血管恢复的作用。此外,在凝血的第3阶段,生长抑素还能够促进纤维蛋白原像纤维蛋白转化,纤维蛋白又能够促进血液中其他物质的沉淀,是破裂静脉处的血液凝结成稳定的血块,即可达到止血效果。临床一般用作控制创口出血,或用作创口的黏合固定剂。值得注意的是,生长抑素还具有激活凝血因子Ⅴ、Ⅶ和Ⅻ活性的作用,进而催化血小板的凝血作用,促进创口血液的凝固。
通过本次试验可以看出,在使用奥美拉唑的同时加用生长抑素,能够提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例数和所占比例显著降低,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区卫,林尹,合坤,等.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与埃索美拉唑针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2):223-224.
篇7
一、家校合作中教育者出现的问题
问题1:合作形式单一,积极性缺乏
国际上对家校合作形式与程度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根据潘格(pang)的划分,家校合作可分为由高到低的七个层次:
(1)学校到家庭单向的信息传输,家长被动地作为“听众”;
(2)双向的家校间信息传输,家长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辅助管理教育子女;
(3)家长参与再教育活动,学习如何教育子女;
(4)家长志愿者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帮忙;
(5)各种家长组成的组织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如:家长教师联谊会等;
(6)家长作为学校的顾问,为学校重大政策提供意见;
(7)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对于学校的管理具有决定权。
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家校合作基本仍处于第一层次,形式非常有限,基本上是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单向的形式为主。但是这两种形式几乎都只是单向的,甚至家长会变成“汇报会”、电访变成“告状”,形式有限、扭曲都严重地制约了家校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
当我们从教育者身上审视该问题时,我们会发现由于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不重视、理解不到位等,阻碍了家校合作形式的拓展。其中存在三类情况:
一类是教育者过于自信,自认为是教育的权威,而家长不懂教育,参与学校教育只会增加麻烦;另一类是教育者过于自卑,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感到紧张,担心经验不足或者无法满足家长不同的要求;最后一类是对家校合作理解不到位,存在着世俗化与功利化的观念,认为家长只是在学校招生、建设、投资等对外活动时方才发挥“互利互惠”的作用。
问题2:没有正视合作主体间的水平差距
由于现实条件以及教育制度等因素,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无法照顾不同阶层与程度的家长,导致处于不利地位家长在合作中受到无形的排斥。教育机构歧视论(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Theory)认为教育机构对来自低下阶层的父母和学生存有偏见,校内一些隐晦歧视作风或排斥措施,把条件不利的家长排斥在外,使他们不能参与子女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偏见”并不是人为刻意造成的,而是由于现实因素,学校教师对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长提出相同的要求,无意中使程度较低的家长力不从心或者缺乏自信,从而逃避某些与学校合作的机会,形成自我淘汰,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学校如果总是忽略了类似的问题,就会使家长参与的潜力遭到贬低,对参与子女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家校合作过程中学校与教师的定位
1. 家校合作的平等合作者
相比学校教育,家长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家长与孩子间拥有更多的感情基础与共同的生活经历,可以在长期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随地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都是学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两者在内容上、思想上、形式上可以进行互补。
因此我们必须抛弃“学校领导家庭”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平等合作的观念,让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现教育优势的互补以及最大化,逐步适应开放化、民主化的学校发展趋势。
2. 家校合作的主导者
学校要主动将家校合作的推动纳入学校未来建设规划当中,通过成立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校外专家组成的专门的机构,来努力探索构建有效合作机制,保证家校共同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通过主动开办家长学校、家长论坛等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再教育活动中,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最后,学校在制定工作计划、方案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让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当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咨询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形成一种更加民主、开放的办学风貌。
篇8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家校合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113-02
小学班级管理不仅关系着学生素质的提升,更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靠学校或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家校合作不仅能够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优化社会与学校教育资源,对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合作问题
1. 家校合作观念意识不强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家长的教育观及学校的教育观产生了固化。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家校合作中,这种“成绩”高于一切的观念,深深地阻碍了家校合作良好作用的发挥,对学生其他成长需要的学习持漠视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受中国传统成才观的思想禁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较为深远。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史看,“读书成才”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教育观,而且这种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过于看重“成才”也是众多家长的心灵夙愿。他们将孩子送进学校,就等于将自己的全部希望放在了学校,以求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谋求未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种教育观念的偏执,对社会多元化人才储备的结构无疑是巨大的破坏。
2. 家校合作制度不完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制度性。家校合作也不例外,需要健全的组织与制度的支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学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即使是存在家校合作的相关组织与制度,也只是摆设,没有实际意义。据相关调查显示,72%的家长与43%的老师都对是否建立过家校合作制度表示不知情。同时,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一种,应该与其他教学管理共同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但据资料显示,8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对于家长而言,参与小学班级管理的权利有其名无其实,参与权微弱,还是只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成绩,缺乏与学校的合作精神,沟通交流也没有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作为规范,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3. 家校合作内容不全面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合作内容还是比较片面,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智力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品质道德与能力的发展。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进行的,一般学生成绩出现波动或者心理、行为出现异常时,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就会频繁。如果学生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就会减少,没有进行定期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对学生品质、道德、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家校合作内容过于片面,不利于家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使小学班级管理处于失衡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4. 家校合作实践不足
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实践中,首先,家校合作次数不足,沟通交流的时间短暂,通常一个学期,大部分家长只在学期末与教师沟通一次,交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使是与教师沟通次数较多的家长,一般也不超过3次。此外,教师由于忙于教学、班级管理,除非学生出现异常情况,否则也不会与家长进行交流或沟通。另外,在学校组织的大型家校交流会上,大部分家长也只是形式上参加,并没有真正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甚至一部分家长不愿参加,久而久之,学校也放弃了与家长的合作。家校合作的实践明显不足,时间力度不够,效果自然也不会明显。
三、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
1. 提高家校合作双方意识,提升合作效率
(1)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家长与老师的合作过程中,老师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教师是合作的主持方,需要具备开展合作活动的全面能力。①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措施;②对家长持尊重态度。尊重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也是老师必须具备的态度,不得以貌取人;③教师应作为家长的倾诉对象,家长能将对教师说出“心里话”,而不是对学生严厉管教,无限放大学生的生活不良行为。
(2)从家长入手,家长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①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管理,而校方可以搭建“家长校园”,研究家庭教育理论,促使家长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与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②定期走进校园,教师也应定期走进学生生活,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③积极参加校方举办的家长座谈会,会议内容不是传授家长理论性的教学观念,而是促进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在生活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问题。
2. 完善家校合作组织、制度
家校合作要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家校合作的实效性。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召开家校合作大会。家长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设立的组织机构既要代表家长的意见,又要代表学校的意见。此外,将学生作为合作的主体,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家长委员会不能形同虚设,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学校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双方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共同商讨教学与班级管理问题,综合确立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进步。
3. 丰富家校合作内容与形式
家校合作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丰富合作内容,采用多种交流方式。例如,家长会、交流会、学校开放日、微信、QQ、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增加沟通机会。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品质道德、行为、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对于出现波动的方面,双方要共同给出意见与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 加强家校合作的实践
增加家校合作的次数,延长沟通时间。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了解孩子的生活特点、生活习惯,加强与家长的交流,重视家长的意见和想法,使家长与学校成为合作伙伴,优化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促进小学班级管理进步的有效教育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进行改进。笔者相信,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效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潇怡.基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家校合作策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
篇9
一大早,学校教导主任向校长反映,说是一位家长来质问他:“我儿子的班主任不管我儿子,你们学校管不管?”教导主任安抚完家长,就去找这位班主任了解情况,班主任的回答则是让教导主任莫名其妙:“他不理我,我为什么要理他啊?”再深入了解其原因,则更是让教导主任哭笑不得。原来前几天这位班主任下班后在公交车站遇到了自己班上的学生,可这位学生却假装不认识她,这让她气愤不已。于是,从第二天起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学生也就采取不问、不理、不管政策,这位学生有不懂的去问,她也不理,学生回家跟家长说了,家长便直接告到了教导处。这位老校长不禁苦叹:“我当了三十多年的教师,从来没碰到过因为学生校外遇到老师假装不认识,而老师就不管学生的事。”
“独一代”父母、“独一代”老师、“独二代”孩子三“独”共舞,一个“三独时代”来临了。当“三独”碰到一起,会怎样呢?上面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三独时代”一个比较典型的教育案例,家长在没有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下便直接将老师“告到”学校教导处,而老师仅仅因为学生在校外不理自己而报复式地对学生不管不问。作为“独一代”的父母和老师如何很好地携起手,为了“独二代”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家校合作问题:合而无力
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面临着诸多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
家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观念上的落后和认识上的不足,许多“独一代”老师认为“办学是一门科学,现在的家长虽然学历高,但不懂教育”。而大多数“独一代”家长对于家校合作的真实含义和意义也缺乏认识,不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放手不管,“教育是学校的事儿”,就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想盲目介入,“学校也得听我们家长的意见啊”。这样,家庭所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正确地利用。
(二)理念不一
基础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聚焦于学生健康发展所开展的教育合作行动,真诚和互信是切实做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育合作行动上,因两方在家校合作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家校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水平的形式互动阶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作。譬如,有校长担心家长“素质不高”而坚持“家长对于学校发展有建议权,但学校也有不采纳权,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在这样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观的导向下,学校很难从根本上认同家长的参与,往往只是停留在“做做样子而已”的层面上。又如,某学校在探索家长如何参与班级管理时碰到一个非常头痛的案例。一位“很有素质”的“独一代”全职妈妈,她不断地向班主任、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提建议”,次数多了学校“顿然发现”这位家长所有“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都是围绕着自己孩子的。很显然,这位家长参与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通过家校互动,为学校、班级的发展贡献智慧和资源,而是利用家校合作的名头,为自己的孩子争得更多的私利。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达不到家校合作的目的,更会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阻力和障碍。
(三)缺少谅解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根本是通过家庭与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和办学过程中真诚、积极地互动,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具体地说,就是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合作行动,教师和家长的品德、心理、智慧、能力等等都是家校合作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独二代”的“独一代”老师与“独一代”家长之间的资源整合、教育合作。因此,受教育者身上的一系列问题,一眨眼却在教育者的身上形成了认识、价值、利益等一系列的冲突。本文开篇所列举的案例在大城市中小学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独一代”老师虽然怀揣高学历、立身大讲台,可他们在家也是被人宠、受人疼的独生子女,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遭遇”了“独二代”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一些细小事情未能很好地转换角色,而引发“二‘独’相斗”。如果此时再有家长的不当介入,则有可能形成更大的教育冲突。可见,如何正确认识教育责任、摆正角色、克服弊端、学会谅解,是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独一代”家长和老师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二、家校合作对策:创新机制
家校合作的“不断升温”对于当前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可喜的势头,但如何立足这一起点,科学借鉴国外先进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并加快形成具有适用于我国办学体制下的家校合作制度和运作模式,本文在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对实践现状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试提出以下思考和对策。
(一)完善制度建设
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状况来看,有两个发展特点;一是借鉴外来经验不少,本土化探索不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家校合作形式丰富,如“家长督察制”“家长听证制”“教师教育教学家长评定制”等,这些为国内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从这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果与实效来看,其“翻板”的价值并不高。二是学校零星尝试不少,区域整体建制不够。根据某地区2011年的一次专项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从近几年开始进行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将“独一代”家长和老师联在一起,并且不断涌现成功的做法,但是,从市、区层面上看,尚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政府支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力量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适合于我国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家校教育合作制度和操作机制,形成规范,从制度和机制上助推和保障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规范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二)探索合作框架
家校合作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主题之一,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成功经验固然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比较成熟的做法,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办学制度的差异,如何在吸取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建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基本架构是当前有效提升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201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阶段家校互动机制创新探索”项目组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整合区县科研力量,在全面总结全市中小学家校合作探索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思考上海市中小学转型发展的前景和需要,从“学校管理”“资源整合”和“家教指导”三个方面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上海市中小学家校合作基本要素和实施框架”,迈出从市、区、校三级“规范联动、整体推进,校本为主、注重实效”的重要一步。
(三)搭建沟通桥梁
家校合作是教育资源整合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处于“三独”时代,应充分利用“独一代”家长和教师在教育中的优势,聚集孩子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和建构在不同情景下家校沟通的桥梁,畅通荐言、共商、互动的渠道,增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譬如,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根据家长中“海归”多、高学历多、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进行“家校共商机制”的探索,凡是学校大事均通过学校与家委会共同协商,制定对策,携手解决,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和社会公信力。又如上海市普陀区新杨中学通过“社区听证会”的形式,收集和吸收社区内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变“家长吵闹”为“积极建议”,坚持十年探索不断完善,在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之间架构起一座宽敞、畅通的家校沟通桥梁,赢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
(四)创新合作模式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 家校合作 问题 对策
20世纪80年代起,中小学家校合作在我国产生并逐步得到发展,无论是简单的老师和家长一对一交流,或是家长会的一对多交流,又或是学校与家长委员会的多对多交流,均带有家校合作的影子。实践证明,中小学家校合作运用得当,能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对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对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家校合作的含义及重要性
所谓家校合作,就是作为教育体系中两大承担重要任务的不同主体――家庭和学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以沟通交流为主要渠道,以相互配合为主要载体,共同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力,以促进学生在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身心健康发展。
1.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加强教学效果
良好的家校合作的标志之一,就是家校双方拥有畅通交流的渠道。学校可以将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交流能力、优点缺点等反映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庭中的相关表现内容反馈给学校,双方能够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学校教师的指点下有步骤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学校,家长还可以根据获知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这样更有助于加强教学效果。
2.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创优成长环境
在学校中,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来拟定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计划,这样就难免产生有的学生认识不全的问题。而在家庭中,对学生最为了解的当属学生家长,而且每个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规划、成才目标等均不同,这样家庭和学校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良好的家校合作,能使这种差异逐渐缩小,达成学校教学和家庭培养之间的最优化方案效果。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调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内容和形式仍然较为单调。在家庭和学校的沟通过程中,占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其次是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情况,对于学生的德育发展、业余爱好、心理健康等则较少提及。尤其是在中考、高考等升学压力下,家庭更为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否达到正常水平,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否能够给予学生较高质量的教学。而学校对于家庭的了解,也主要集中在学生是否在家庭中完成课下学习。这种以学习为核心的交流内容,至今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此外,家校合作的方式,目前看来仍然是以家长会为主,或者学生家长主动寻找教师进行询问,或者在有需要时教师在电话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须知,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大环境下,家校合作对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是家长与学校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并不足以让其中任何一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家长会这样的方式也仅是对学生中间出现的个性问题进行沟通,对于学生本身则难以深入分析。这样单一的方式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
2.学校和家长的自身定位不明晰
在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均对自身的定位有着一定的误差。诚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的教育,无论是从实践性还是专业性上来讲,学校都应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校在家校合作中处于支配地位。有的学校俨然成了发号施令者,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有的小学为学生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超出学生现有水平,最终只能由家长代劳。而家长对于自身定位也有偏差,有的家长认为,学习主要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要做好后勤保障就可以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就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又或者学生在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家长也将全部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而不是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相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建立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如家长委员会就是一种较为完备的组织机构。但是如何让已经建立起的家长委员会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对于学校而言,要真正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生的整体教育体系中,让家长委员会参与学生教育的规划和管理,赋予家长委员会对于教学管理和师资力量管理评价的权限。对于家长委员会而言,要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吸收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家长进入委员会,并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参与进学校的日常管理,并且加强对于学校教学方面的监督。同时,家长委员会还要多加配合学校对于学生成长的主导任务方向,在学校的指导下完成家庭教育。
2.畅通家校合作的沟通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智能化,许多学校和家长开始探索利用QQ、微信、网站等及时进行沟通互动,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家长之间建立QQ群、微信群等,既便于众多家长之间的有效交流,也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也要加强网站建设,将学校的教学计划等诸多内容又好又快地进行公示,便于学生及家长了解。除此之外,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如学校组织家长每月或者每季度进行一次家长见面会,以及组织教师与家长的定期一对一交流。交流见面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多重角度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家校合作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家庭和学校都应该行动起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