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交媒体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交媒体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多媒体 大学英语听说课 听说能力 交际能力

1.引言

计算机辅助教学(CAT)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现在已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活动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也日益发展并逐渐成熟。“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十分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综合效益,而且全方位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同时也改变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今后外语教学发展的方向”(金国臣,2005)。作为语言输入的重要环节,听力课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优化听力课程结构,提高学习者的听说交际能力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对比分析了传统环境下和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课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不同,有力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多媒体环境下视听说相结合的新型听力课模式是否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②新型听力课程模式是否更有益于学生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什么?

③与传统听力课相比,多媒体的视听说教学模式有何独特之处?

2.新型听力课教学模式所依赖的理论基础

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观点。他(1972)指出,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逐步建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他提出了S-(AT)-R公式,意思是: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同化是指个体把刺激(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图式)中,就如同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吸收一样。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学习的本质只能是每个学生按照本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主动地加以建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对新知识学生经过理解才能吸收,这表明了学习活动并非“习惯性学习”,而是“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教师指导的一种建构活动,具有特殊的社会建构的一面。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建立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形成与发展新的认知结构,最后转换为有用的信息输出,从而使语言学习中的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导向者、组织者和中介者。教师既要把最新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享受学习进步的乐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常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Jonassen,1992)。多媒体技术具有视频、音频、互动、实时等多种感知的优势,可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多媒体环境下视听说相结合的新型听力课更容易实现学习环境情景化,从而起到学生构建新知识的作用。

3.教学实验及效果

3.1准备阶段

选取我校2006级体育系A班和音乐系A班学生为实验对象,每班均有50人。表一是两班高考英语成绩,由表一可知两班入学成绩相当,保证了起点水平的一致性。

表二再次说明两班的起点一致,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可信性。本实验持续两学期,音乐班(实验班)在多媒体教室接受视听说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班(对照班)在传统教室接受单纯的听力教学。

3.2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传统听力模式:开始教师以口头和板书形式介绍听力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播放磁带(学生同时做相关练习)教师讲解二次播放扩展练结结束

传统听力课中,由于技术条件受限,教师只能采用“录音机加磁带,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进行听力教学,在单位时间内信息输入量十分有限。倒磁带不仅浪费时间还打破了课堂的连贯性。单一的听力教学模式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视听说模式:开始PPT.导入重点词汇及句型播放听力教学光碟(学生同时做相关练习)PPT.演示听力内容(教师讲解)二次播放学生复述扩展练习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模拟对话练习教师总结结束

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采用自制的课件对课文重难点进行形象而直观的讲解,学生佩带耳机进行听力练习,有利于排除周围噪音的干扰,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小组讨论和角色表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3.3教学效果对比

为了了解学生对新旧两种听力课模式的感受,笔者于第二学期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由表三可知:新型模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而传统模式暴露了多方面的弊端。

同时,笔者在每学期分别对两个班进行了期中测试,总分100分,包括听力(70分)和口语(30分)。

在两次期末考试中,两班分别取得了以下成绩:

由以上数据可知,多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好于传统听力课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相比,实验班的进步都大大高于对照班,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多媒体环境下视听

说相结合的新型听力课模式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大增强其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

4.多媒体辅助视听说教学的优点与值得注意的问题

4.1多媒体辅助视听说教学的优点

第一,多媒体技术在视听说中的应用,使这门课程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体,学生是被动参与听力学习。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采用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建立起以学习为中心的观念。从原来的“重听力技能教学”转化为“从视听说入手,读写及时跟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用能力三结合的教学原则”。

第二,多媒体技术把多种信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易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学,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使教材生动、形象,尤其是CAI课件,使学习者学习时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专门能力培养以及对教学过程的量化控制。多媒体技术在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课程信息急剧增加,而且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重现的信息量增大了,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4.2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学是一个情知结合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则会弱化教师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情知结合”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其次,教师的任务是提炼出课程的知识要点,从而使多媒体能恰到好处地诱导学习进度,使学生获取知识。因而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而且要通晓相关技术处理。此外,在使用电子课件讲解课文时必须把握好演示速度和信息量的多少。速度过快、信息量过大都会造成学生对新知识一知半解,出现“知识消化不良的情况”。因此如何掌控课程进度和强度成为多媒体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的关键所在。

5.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证明了新型听力教学模式独特的优点。它加大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创设的语言情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听说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成绩,更增强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应提倡大学英语听力课采用多媒体环境下视听说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 Cook,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 Jones, C. & Fortescue, S. Using Computers in Language Classroom[M]. London: Longman,1987.

[4]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1982.

[5] Jonassen. Marra, R. & DJonassen. Whither Constructivism[M]. Englewood: Libraries Unlimited Inc,1992.

[6] Warschauer,M. & D. Healey. 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 overview[J]. Language Teaching,1998,31:57-71.

[7] Piaget, 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72.

[8] 蔡基刚,武世兴. 引进多媒体网络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6):2-7.

[9] 蔡向凡. 互动性原则与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70-73.

[10] 郭遂红.多媒体投影环境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05,(1):80-83.

[11] 金国臣.多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60-64.

篇2

很多人利用微博赚到了钱,微博的提供商却一直在发愁怎么赚钱。随着用户的增加、影响力的增大,拥有3亿用户的新浪微博近来加快了商业化进程。

2012年4月,新浪微博广告报价单在网上曝光,从PC端“我的首页”、登录页、推荐话题,到无线端的Wap、手机客户端等位置,都有明确的广告报价;

4月26日,在2012微博营销大会上新浪正式宣布推出微博广告平台,升级企业微博产品至2.0版本,并推出商业开放平台;

4月28日,新浪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2011年年报中称:“我们尚未建立新浪微博的‘货币化’模型,无法确保其他微博服务和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采取的盈利模式也将适用于新浪微博”;

5月7日,《新世纪》周刊刊载了《新浪微博双平台之梦》一文,分析了新浪微博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商业化迫在眉睫、广告模式是否能解燃眉之急、开放的焦虑和双平台悬疑等;

5月16日,新浪一季度财报显示,虽收入同比增长6%,净亏损达1370万美元,远不及上年同期盈利1500万美元的业绩……

对新浪来说,博客曾带来巨大的流量,但没有带来商业上的成功,新浪微博会不会是下一个新浪博客?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运营开支。新浪微博用户持续攀升、流量急速增加的背后是巨大的成本投入。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在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新浪2011年在微博上的投入达到了1.1亿~1.2亿美元,第四季度新浪微博运营成本上升至6073万美元,同比增长30%;2012年投入将达到1.6亿美元。

另一方面是未知的盈利模式,乏善可陈的盈利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微博的盈利模式仍然未知,正常产业链仍未启动,已成立6年之久的微博鼻祖Twitter,尽管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早在一年前,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就透露了微博可能存在的六大商业模式: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随着即时通信、微群、相册、位置等产品的陆续上线,虽然看起来很热闹,新浪微博开始变得“越来越重”,但基本是赔钱赚吆喝。据新浪年报,新浪微博2011年的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好业绩,加之对麦考林、中房信的投资贬值,新浪在2011年的净亏损达到3.02亿美元,没有业绩的支撑,新浪的股价也从2011年中最高时的140美元左右下挫至现在的60美元左右。直到目前,即便在新浪内部,对微博的盈利模式也没有统一的共识。

此外,新浪微博摸索盈利模式时还必须考虑商业范畴之外的风险,比如政府监管。

图1 :新浪微博3月5日~4月5日流量排名数据(数据来源:Alexa)

2012年3月底,新浪微博为配合政府清理与某些谣言相关的用户评论,将评论功能关闭了三天。根据上图相关的流量数据可以看出,这三天对新浪微博的影响是巨大的。

微博盈利模式之惑:处在十字路口的新浪微博

对新浪而言,前有业绩不足的预期、股价下挫的压力,后有腾讯、搜狐等对手的紧逼,推进微博的商业化的确是迫在眉睫。年初曹国伟透露微博商业化进程包括:“二季度推出基于用户资料和兴趣的新的广告系统;下半年推行自助广告系统,并上线移动客户端广告系统。同时,下半年将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在线数码产品电子商务。社交游戏的零分成政策也将在今年6月终止。”可以看出,新浪今年将主打广告和电子商务。但新浪年报的风险提示显示:“如果我们的货币化努力不成功,我们对新浪微博的投资将会明显降低我们的盈利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微博的用户和流量,我们的股价表现将遭受重大负面影响,公司普通股股价将会下滑,投资者有可能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投资。”

处在十字路口的新浪微博,该何去何从?

1.微博规模发展到多大可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

互联网的逻辑就是规模制胜,拥有海量用户和企业客户,收入则水到渠成,如果规模达不到,急于商业化,很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进而影响整个产品的黏性和用户体验。据新浪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中国网民5.13亿,占58.5%,如果套用黄金分割点理论,当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1.8%时,可以做到赢家通吃,目前新浪微博大规模试水商业化,为时尚早,但如果这种商业化是建立在改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的基础之上,是无可厚非的。

2.品牌至上VS产品至上

毋庸置疑,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在品牌上,而非具体产品,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两者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但从目前新浪微博的发展来看,新浪未来的重心依然是对新浪微博品牌的持续维护。

3.定位:信息源VS社会关系网嵌入(单向的弱关系VS双向的强关系)

按照微博鼻祖Twitter的最初设计,其更多地扮演社会的信息源角色,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媒体,这是一种社会单向的弱关系;而Facebook更多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的嵌入,是一种双向的强关系,这种关系所吸附的社会资本更多、更牢固。在商业运营中,与Twitter的“信息流”广告模式相比,Facebook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的广告收入更多,公司估值也更高。去年下半年至今,新浪微博将产品和业务方向定位为两大图谱——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可以看出,新浪微博更希望成为“中国版Facebook”,而非“中国版Twitter”,抑或是两者的合体,这从新浪微博的“六大商业模式”及新浪微博发力于用户之间的双向关系等可窥见端倪,新浪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单向+双向”的关系平台,也可以理解为介乎Twitter和Facebook中间的一种平台。

新浪希望通过信息流来切入社会关系网,然后通过关系链来获得社交网站模式的营收,像利用道教的“小无相功”来练习少林的“七十二绝技”,难度很大,因为Twitter与Facebook这两个产品差异太大,想做以社会关系网为核心的社交平台,必须要做好隐私控制,好友间的交流需要一定的保密空间;微博因其轻便、公开、快速而受到用户青睐,二者核心不同。一旦与用户兴趣无关的商业信息、大量的复杂操作在微博上铺陈开来,其原有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强关系与弱关系能否在同一平台共存,还有待时间检验。

4.单一化的信息平台VS大而全的大杂烩平台

在公共场合的演讲中,曹国伟提到新浪曾经尝试过众多产品,如爱问、邮箱、游戏、社区等,但最终被用户所认可的只有门户、博客和微博。现实运作中,新浪微博面临着是继续做单一化的信息平台还是做大而全的大杂烩的抉择。

从本质上讲,微博是一个社会化信息平台,新浪微博未来的商业化之路如果使得商业、游戏和无效信息等过多的信息熵充斥在用户的信息流和时间线里,会冲淡微博作为信息平台的核心价值,最终反而不利于商业化。这一点在实际运营中也得到了验证,对新浪微博在基于社交关系上的商业模式探索,如社交游戏,外界并不看好,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吸引力依然不强,因为还没有多少开发者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挣到钱,开发者更愿意在苹果的平台及腾讯的平台上开发游戏。

5.主业和次业相辅相成的盈利模式VS百花齐放的盈利模式

新浪微博今年4月正式推出的广告服务,从形式上看,延续了新浪门户的展示广告模式,仍然是按流量购买。

同时,新浪将游戏、相册、即时通信、微群、微币等功能和道具加入微博平台,还正在推进微博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和数据挖掘体系的搭建,以进一步完善微博电子商务等商业化的基础设施,“六大商业模式”即将全面开花。但无论怎么说,微博毕竟是微博,微博之微之轻,难以承载太多的商业企图和商业梦想,正如其竞争对手腾讯微博的人员评价的:“新浪现在的感觉就是什么都想要,微博承载了新浪太多的梦想和焦虑。”

业内专家对新浪微博定位于电子商务平台持保留意见,有专家认为微博更多的是广谱的内容,大部分与商品信息没有关系,同时在微博中,用户也不愿意更多讨论具体的商品交易。洪波认为,电子商务平台需要一个可信的交易环境,而微博太过嘈杂,没有评价体系,没有信任机制的控制,无法形成交易平台。

同样,对其实时搜索的商业价值,业内专家也持观望态度,认为目前还很难判定。专家认为用户的实时搜索需求是一致的,即使是百度,新闻搜索也不会卖关键词,因为用户更多是搜索突发的信息和新闻,而非找商品和找服务,与商业内容的关系不明显。

6.差异化VS山寨化

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山寨文化,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原罪。目前来看,这一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个互联网公司。综观目前新浪微博推出的诸多盈利模式和手段,都可以看到Twitter和Facebook的身影,山寨化纵然有成本低、跟进快等优势,但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目前有些专业化微博在进行积极尝试,如HR伴侣(青岛英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推出的“职微博”,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在职、求职人士推出的开放式沟通平台,专注于分享、互动职场话题,积极嵌入到社会关系整合和社会资本再造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需要说明的是,微博盈利之惑还存在很多的关系和利益点博弈,如用户隐私安全与商业化之间的均衡和博弈,在具体的实践中都必须通盘考虑。

平台经济-粉丝经济-关系经济:微博盈利模式再思考

今天的网民更多地将互联网视做一种工具、平台和环境。基于这种需求,互联网公司要提供更新的产品,帮助他们梳理关系、维系情感、帮助工作、建立未来,并帮助实现用户的需求与被需求,也就是把现实中的关系搬到网络上进行有效处理。进入关系处理的互联网迎来了新的发展周期,互联网公司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维系社会关系,如何真实地服务社会、服务网民,这也是被寄予厚望的微博今后发展的根基。

人类从一开始就是生存在关系中,而不是信息中,如何建立并持久地维护人类的社会关系,应是包括微博提供者等所有互联网人士思考的重点。

1.关系经济:未来微博盈利模式的价值本质

对于互联网的盈利本质,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最早是平台经济,随着微博的出现,又出现了所谓的粉丝经济,笔者认为微博作为基于一种社会关系的互联网产品,其价值本质也是一种关系经济,基于社会关系之间的嵌入、维系、沉淀、连接、整合等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可以成为关系经济。关系经济本身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超越,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对个体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之下,研究的是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关系经济研究的主体是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微博是这种关系经济最直接和生动的体现,也就是说微博所有的盈利增长点都必须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

2.基于关系经济理念下的微博盈利模式的若干做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微博要在媒体化产品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并进一步发掘、沉淀用户关系链,使微博从社会化媒体向社会关系网络转型。基于关系经济理念下的微博盈利的若干做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关系广告服务的盈利点。基于个性化定制和关系链的精准社交广告,应该是未来微博盈利模式中最为核心的业务。微博广告将实现从流量购买到用户投放的转变,强调广告即内容,通过社交兴趣图谱将内容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并利用对应的应用页面吸引粉丝互动,激励用户分享创造口碑效应。广告主还可以利用数据中心,对广告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方案。可以实现将合适的广告推送给合适的用户,把广告变成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样对于平台、用户、广告主各方都是有好处的。

基于关系维护服务的盈利点。目前部分外国企业已经开始享用来自Twitter付费的VIP服务,如一家创业型公司的CEO表示,他们在新浪微博的企业官方微博,拥有300多万的粉丝,有专门的运营团队打理,已经成了公司的一部分。“如果需要花钱从新浪买这个地盘的话,我们也愿意付钱。”

基于关系沉淀服务的盈利点。微博是可以将社会关系变现的互联网产品,新浪微博在用户关系的沉淀上,已小有所成。如在微博的产品架构上加入的即时通信功能,很多人也开始用来与好友聊天。

基于关系提升服务的盈利点。微博的实时搜索服务、基于位置的LBS服务、微信的社交服务都已经凸显了关系提升服务,但这不是关系提升服务的全部,未来的微博应该加强原有社会关系提升甚至社会关系嫁接、迁移服务。

基于关系嵌入服务的盈利点。电子商务平台从某种意义上看属于社会关系嵌入服务,将传统的物流网络中嵌入基于社交网络的服务,在口碑营销的效应下影响社会商品的营销,根据这个思路,微博可以提供基于关系嵌入视角的一切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游戏和数字内容收费服务也是基于关系嵌入服务产生的盈利点。

基于关系监测服务的盈利点。关系流在微博中呈现出信息流的信息表征,对微博信息流的监测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关系流的有效监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掌握用户的基本社会网络及潜在需求;另外,通过关系流监测,可以向用户提供一些实用化和个性化的收费信息,如向商务人士提供整合后的商界名人对经济形势的深度分析等信息。

基于关系整合、嫁接服务的盈利点。这是微博营销的最高境界,微博在社会中扮演社会关系的整合者和嫁接者,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信息枢纽,社会关系运行均是基于微博这一产品形态而有效运行。届时,微博不仅为企业打造服务的应用商店,在整个社会中创建有效利益分享机制,内容公司、广告公司、数据公司、应用公司等将构成微博营销的生态链和产业链。

需要说明的,无论是关系经济还是粉丝经济、平台经济,用户都是整个微博盈利中的核心,如果微博获得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就无需担心其盈利模式,因为商业总是跟着用户跑。任何互联网产品一旦被用户普遍认可,即使看上去再难盈利的互联网模式,最终都能盈利。

参考文献:

①《新浪微博双平台之梦》,《新世纪》周刊,

②Lyotard, J.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4.p131

③喻国明:《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J],《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上

篇3

2009年底,微博服务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由于微博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其用户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增长是以社交网站用户的流失为代价的。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研究显示,2011年微博活跃用户数量将达到1.5亿,中金公司预计新浪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8000万。相信微博将成为具有媒体和社区特征的扩展性平台。虽然市场更为关注微博的名人效应,但中金公司的研究显示,即使对于新浪而言名人账户占注册用户的比例也不到千分之一。

重在长期竞争力

微博是一种同时具有媒体和社区要素的服务平台。借助众多名人用户带来的名人效应以及新浪作为领先门户网站所积累的媒体优势,市场开始认同新浪微博的影响力。无论是独立第三方还是中金公司的研究都显示,新浪在微博的社区性质方面也是市场领先者。

评估一个微博平台的竞争力至少要看四个要素: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用户活跃程度以及用户浏览时间。

新浪微博在活跃用户数和用户浏览时间方面远远领先。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0年新浪在活跃用户数方面占有56.5%的市场份额,在浏览时间方面拥有86.6%的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一方面,对拥有多个微博账户的名人来说,新浪微博是他们的主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微博粉丝是草根用户,新浪微博用户较高的转发和评论率预示着新浪微博很有机会成为一个具有更多社区功能的互动平台,这对维持新浪微博的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

盈利模式持续创新

新浪微博目前出现了六大盈利模式,分别是:

一、关联广告;

二、实时搜索盈利模式;

三、捆绑销售盈利模式;

四、与新浪其他业务结合,进行交叉销售盈利模式;

五、同第三方网站分享流量,尤其是在线电子商务和在线视频盈利模式;

六、同应用程序开发商和内容提供商收入分成。

随着平台的规模不断扩大,盈利模式将有持续的创新和变化。对于以用户为主的平台而言,随着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和用户粘性不断提高,可以对接各种新兴业务和盈利模式。尽管运营时间不长,但新浪微博平台已经在整合团购、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等新兴服务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现在仅仅是开始

微博的发展不仅可以持续,还会继续升温。在可预见的未来,微博将会更加流行,功能会更加强大。使用频率更高、互动性更强使微博更有机会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媒体平台。

篇4

不过,用户群不一定能够转化为收益,盈利模式始终是困扰中国互联网音乐服务的难题之一。观察国际领先网络音乐服务者的经验,可为中国业者带来启示。

全球数字音乐发展趋势

2012年,全球唱片公司的数字音乐收入约为56亿美元,占行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34%)。下载销售在2012年增加了12%,全球销量达43亿(数字单曲和专辑合计)。2012年全球付费订阅用户达2000万,较2011年增长了44%。(国际唱片业协会,2014)由此可见,网络音乐日趋成为音乐行业盈利的主流方式之一。

目前,国外数字音乐的主要盈利方式有三种:广告支持的免费服务(Ad-Supported &“Free”)、单次付费(A-La-Carte)和付费订阅(Subscription Fee)。潘多拉公司(Pandora)是广告支持免费服务的成功案例;单次付费则以苹果公司的iTunes音乐商店(iTunes Music Store)为代表;付费订阅则以Spotify(也译作“声破天”)流音乐服务最为典型。

作为美国最知名网络电台的潘多拉,其活跃用户多达6600万,占所有网络广播收听者的8%。同时,该公司计划把服务延伸至电脑之外。“我们正在向人们收听传统电台的地方渗透,比如已有60个品牌的汽车支持潘多拉电台;我们也正在进入家庭,已经有650个家用电子产品支持潘多拉。”(国际唱片业协会,2014)

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数据显示,2012年苹果iTunes全年总营收135亿美元,iTunes音乐商店的营收达到了43亿美元,占总收入的31.8%。而苹果公司将其中的34亿美元当作版权费,支付给了唱片公司。(IFPI,2014)

Spotify是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商之一,它首先将P2P技术投入商业化并获得了成功。公司的三大收入来源分别是贴片广告、购买推荐以及每月9.9欧元的订阅费用,其中后者为公司最主要的赢利点。现在,Spotify与Sonos公司携手合作,着力开发技术将音乐服务与家用设备进行捆绑,为家庭用户提供高品质的音乐订阅服务。

为什么以这三个公司为代表的网络音乐服务可以脱颖而出?如果说潘多拉的音乐广播延续了传统媒体的经营路线,那么iTunes和Spotify则将音乐下载及订阅做成了一门可持续发展的生意。一项研究显示,下载服务能够流行有三个关键性推动因素:第一,支付的安全性/简便性;第二,服务合法的保障;第三,对品牌/公司的信任。而订阅服务的用户看重的是:发现新音乐的能力、服务具免费级别以及无需单独购买就可享受音乐。能免费收听音乐以及发现新音乐,则是音乐视频流服务和网络电台服务的关键推动因素。(IFPI,2014)总而言之,不同盈利模式各有特征,需要相关服务商着力挖掘其潜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国外视频分享网站和社交网站的数字音乐营销效果显著。例如,英国的新人乐队唯一方向(One Direction)、韩国歌手朴载相(鸟叔)等通过社交网络一夜爆红,而脸谱网和推特网红人Lady Gaga、Bruno Mars、Justin Bieber、Katy Perry等在数字音乐领域持续吸金,位居发行量排行榜前列。在全球拥有8亿活跃用户的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十个视频中有九个与音乐相关,专业音乐视频服务VEVO和华纳音乐之声(Warner Music Sound)在YouTube所有频道中均跻身前三。

总之,放眼全球数字音乐发展的趋势,有四条经验值得中国市场参考:

首先,数字渠道将在音乐产业链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版权商授权付费和订阅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其次,音乐服务的便捷性、高质量与强推送能力,是提高用户使用率的保障。

再次,音乐服务需要与软硬件跨平台合作,打破在线与无线音乐之间的集成障碍。

最后,社交网络助推数字音乐销售成为一种趋势,专业音乐服务几乎与社交网站活动同步进行。

社交网络:互联网音乐的新平台

相对于国外市场,中国网络音乐业的基础条件还有待改善,包括足够强大的版权保护措施、能得到广泛认可的授权音乐/服务等。版权保护与授权服务认可度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有赖于包括政府在内多方力量的努力。对于网络音乐商来说,目前更为切实有效的措施是改进集成传播和销售的问题。对当前中国网络音乐产业进行总体观察,可以发现网络音乐传播途径并不通畅。目前的音乐集成是单向的,内容和产品从上游、中游传至下游。电信运营商作为承上启下的中游核心,掌控绝对主动权,但其主要音乐服务存在缺陷。在线音乐多个服务、平台提供商竞争,用户分散;无线音乐用户相对集中,然而受电信运营商挤占,内容供应商与服务供应商的盈利空间小。

这种模式也为网络音乐集成传播带来了两个重大障碍:1.缺少多次流通环节,导致用户黏度低、用户群分流,缺乏长期稳定的消费活动;2.缺乏一个强势搭载平台和一个完整的集成传播与使用供应商,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盈利模式。

奥利弗・思莫(Oliver Small)依据美国Netflix公司的视频营销转型经验,指出Netflix的成功有赖于三点:海量内容;强有力的推荐系统;内容易得的流媒体平台,而音乐平台也应当借鉴这一经验适时转型。(Oliver Small, 2012)这三个特征正是社交平台网络的长处。

社交网络的优势在于:1.社交网络集聚上亿的活跃用户,能够形成足够的“长尾效应”。订阅服务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有足够多的订户数量,而社交网络平台就是最强有力的支持。2.社交网络平台将用户终端合二为一,只有在社交网络平台中,在线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用户才有条件合并。3.社交网络平台控制资源传播与销售,能够增加资源流通次数,并拓展价值链。社交网络的加入,既有助于促进网络音乐传播反向传输和UGC(用户自创内容)的开发,又有助于有效衔接在线音乐和无线音乐两个市场,使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从运营商手中获得更多主动权,让市场走向更平衡的发展。

集成传播模式有所完善之后,还需有适当的盈利模式与之合理搭配。目前已有社交服务与网络音乐结合的案例,如新浪微博与唱吧、虾米音乐等应用合作,其微博平台也增添了微音乐、电台的服务。但是其集成传播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于目前的整合进度,二是在于平台与内容提供商的合作盈利模式问题,三是产品服务的契合度。而寻找新的产品类型和盈利模式,就成为社交网络音乐服务的核心方向。

2012年底,三大国际唱片公司、唱工委与QQ音乐、百度音乐、多米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等国内主要的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达成协议,在2013年共同推进向用户收费的服务模式。其中,收费形式主要以包月服务和单曲下载收费为主。(易观智库,2013)然而,目前对于多数音乐客户端而言,改进支付方式和增加订阅用户数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交网络在内容供应、服务推送和整合共享上的优势,使其具备了同时实现两种以上盈利方式的潜力。其中,订阅搭载广告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开发价值。我们可以看到,成功的先行者如潘多拉和Spotify已经在布局“订阅+捆绑”音乐服务。而美国的MuveMusic公司将订阅服务与无线运营商Cricket捆绑销售,在安卓平台上,用户每月支付65美元,便可无限量下载歌曲、铃声,且不限国内通话时长、短信数及上网流量。在中国,社交网络平台与音乐服务提供商如何合作,涉及广告、订阅分成方案的协商,是需要在政策、产业结构和具体协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文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网络音乐资源集成的传播模式与盈利模式研究”(编号:2013BAH66F02-01)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市场司:《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EB/OL],2013-05-04

②IFPI. Digital Music Report[EB/OL]. 2014-03-01

③Oliver Small. Reshaping the Music Distribution Model: An ITunes Opportunity,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 9(4):41-68(2012).

④Francesco D. Sandulli &Samuel Martín-Barbero. 99 Cents per Song:A Fair Price for Digital Music?The Effects of Music Industry Strategies to Raise the Willingness to Pay by P2P Users. Journal of Website Promotion, Vol. 2(3/4) 2007

篇5

SNS+网页游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 N N IC的《2010年中国网页游戏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4月份,国内网页游戏的用户总数量已经达到了1.05亿,其中,中国社交网页游戏用户达9209万,占整体网页游戏用户的77.1%。通过CN N IC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社交网站没有社交类网页游戏的功能和内容,27.4%的用户明确表示不会使用社交网站服务,45%的用户表示可能会不使用社交网站服务。由此可见网页游戏在SN S网站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P C E M网络整合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刘东明认为,游戏已经成为S N S的一条重要生命线。

有业内人士分析,SN S与社交类网页游戏的结合为用户提供了娱乐和社交价值,更有助于增强社交网站对用户的黏性,“SN S+网页游戏”今后将成为一个必然趋势。易观国际分析说,随着SN S网站向平台应用成功过渡,网页游戏将成为重要的变现渠道,也将成为SN S行业2010年的营收重点。但实现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做好两者的融合以及游戏的不断创新。

SNS+电子商务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陈信祥认为,SN S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成为今后的一个方向。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网上交易已成为一种趋势。而SN S开展电子商务的有着天然优势,其本身作为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社交网络和人气,将更有利于开展电子商务。尤其是细分的S N S社区,将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将能充分挖掘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

腾讯拍拍网总经理刘春宁也表示,社区需要电子商务形成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如何利用分成模式为网站带来新的增长点,将成为S N S社区新盈利模式的研究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很多SN S网站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今年5月份,开心网向第三方开放平台,引入了特价机票查询、电影票购买、团购等第三方实用组件,与第三方进行盈利分成。6月底,千橡集团也借助旗下校内网的关系平台,推出了团购平台糯米网。有分析师认为“电子商务+SN S”将有可能成为SN S网站的下一个掘金点。

但陈信祥表示,SNS与电子商务结合要获得成功的话,SN S企业应注意结合自身特点,分析客户的取向,成为主导者。

SNS+手机终端

北京软银赛富投资有限公司的分析师李佳认为,今后社区与手机终端相结合应该成为一个趋势,这将带来SN S网站新的盈利点。

她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3G资费的下降,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成为热点。可以将SN S在P C上的内容搬到手机中来,这让SN S变得更加的随心所欲,对用户来说,也更快捷更方便。

北极光创投总经理姜皓天也从投资者的角度表示,手机SN S将成为适合创业的新天地,做出适合用户的产品,然后把用户与互联网融合,这样的SN S将会有大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外的Facebook和T w itter等社交网站都意识到了这个趋势,并开发出相应的手机客户终端,数据显示,这两家网站中1/3左右的用户均为移动用户。国内的S N S网站也在行动,开心网副总裁郭巍表示,用手机上开心网是他们必定要做的项目。腾讯无线执行副总裁刘成敏在今年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也表示,腾讯正在实现SNS社区向移动互联网上的转移,未来会进一步加强用户通过手机访问腾讯S N S社区的体验度,以此来增强腾讯与用户之间的黏合性。

泛关系链营销

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社交网络市场收入为3 .87亿元,同比增长47.7%。目前,SN S网站的核心盈利模式主要聚焦在页面广告、植入广告、品牌主页/空间、虚拟物品、公关活动等方面,而未来网页游戏、电信增值、电子商务等将成为新增长点。

就此,腾讯提出了泛关系链营销的概念,腾讯网媒产品部助理总经理刘曜认为,国内S N S行业到了告别纯粹的“游戏制胜”,回归社交本质的时候了。这也意味着未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营销将是未来SN S发展的方向,也是SN S盈利的核心出路。

篇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are using the Internet video is increasing from observing the mobile terminal, many different video websites are taking efficient measures to appeal more users to gain more profit, and in order to occupy a larger market share. In this article, it just discusses the trend of mobile video in the future from th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mobile video, the operation of mainstream video sites and som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video.

关键词: 移动视频;发展现状;趋势

Key words: mobile video;present situation;trend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50-02

1 国内移动视频发展现状

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视频形成的品牌影响力,移动视频观众的增长速度也令人备受关注,这主要得益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据《2013年Q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第四季度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就已达4.2亿,环比增长10.3%,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第四季度全球平板电脑总出货量达到5250台,同比增长75.3%,同时,通过手机观看网络视频的人数也持续增长,截止2012年底手机视频用户达到1.3亿,占整个手机网民的32.0%,较上年增长了9.5个百分点;平板电脑中72.0%的用户选择使用平板电脑来观看视频。另据《中国网络视频蓝皮书》的数据,移动终端视频用户周观看时长分别为:智能手机7.2小时,平板电脑8.3小时。由此可见,用户对移动视频的观看更加碎片化,移动视频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随着电视开机率的大幅度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观看网络视频来填补碎片化时间,而更由于手机、平板电脑具有易携带的特性,使得网民更青睐于通过移动终端观看视频,这使得视频行业入口之争延伸至移动终端成为大势所趋。无论是通过独立发展或者兼并收购,各大视频都使劲浑身解数来获得更多的用户、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优酷土豆作为视频网站的龙头老大,占据了约三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是视频网站移动化的领导者,十分看好在移动终端的广告投放;百度以3.7亿美元收购PPS视频业务并与旗下子公司爱奇艺进行资源整合以加强爱奇艺的竞争力,最终达到提高用户购买及产品试用转化率的目的;搜狐视频与联通合作推出的流量包则通过降低播放成本吸引重要客户,事实上这种合作为搜狐视频带来的直接收益可能体现在与运营商的分成收入上;乐视网凭借移动客户端技术创新和广告创意实现了移动广告的精准投放,它提供的互动类广告在移动端具有先天优势,用户不只是单向观看,还可以“试用”和“体验”,目前乐视也已开通了针对北京联通3G用户包月视频服务;PPTV聚力的广告品牌主要集中于奢侈品、汽车、高档化妆品、3C数码等领域,并已获得上述领域半数以上的投放份额,PPTV网站在移动领域不论客户质量、数量还是收入均已领跑行业。

移动视频广告由于效果可精确评估,广告内容也可随时进行更换,这使得很多广告主将视野投射到了移动视频这一新兴领域。

2 国内典型移动视频网站分析

2.1 优酷+土豆 随着视频网站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网络视频的并购整合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优酷土豆的合并有利于实现自身在网络视频行业的差异化发展。据优酷土豆集团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披露的数据显示,优酷移动端日视频播放量达到1.7亿,已经牢牢占据了移动领域的头把交椅;并且集团已于2013年4月底上线了移动端广告系统,为开启多屏整合营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集团还将与多家权威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移动视频用户广告观看行为专项研究、移动视频广告效果研究及移动视频广告SDK监测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

笔者认为在视频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优酷土豆应该加速差异化发展的策略,比如通过制作多样化的自制剧、自制综艺节目并制定良好的广告策略来吸引用户以及广告主的关注,最终实现盈利,快速发展。

2.2 爱奇艺+PPS 百度收购PPS视频业务的动机很清晰,其子公司爱奇艺的优势在于流量和内容,此次收购将可以利用PPS补充爱奇艺在客户端方面的短板。有关数据显示,PPS在PC端的用户量累计超过5亿,在iPad以及iPhone平台上的视频类客户端中PPS下载量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一位。与PPS的资源整合可以加强爱奇艺的竞争力,爱奇艺和PPS的整合具有高度互补性。爱奇艺依托百度推出的精准广告产品——“一搜百映”通过挖掘百度搜索引擎海量数据来优化视频广告服务,加速其广告变现能力,目前已有三星、路虎、戴尔、芬达等20余家广告主采用“一搜百映”进行广告投放。

秉承“悦享品质”的品牌理念,爱奇艺积极推动产品、技术、内容、营销等全方位创新,爱奇艺移动客户端出品了《爱奇艺早班机》、《娱乐猛回头》、《综艺大嘴巴》、《以德服人》、《头号人物》、《帕帕帮》等多档王牌自制节目。

笔者认为,爱奇艺依托百度与PPS的合并弥补了在移动客户端上的短板,大力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市场,爱奇艺未来在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爱奇艺未来应不断在移动广告盈利方面实现突破。

2.3 PPTV 据艾瑞咨询的网络视频用户调查数据显示,在移动终端日均用户覆盖以及有效使用时长的排行中,PPTV目前均处于行业第一的位置,其移动营销价值居行业前列。PPTV网站移动终端的广告品牌集中于奢侈品、汽车、高档化妆品、3C数码等领域,并已获得上述领域半数以上的投放份额。作为行业唯一一家获得LV、Dior、Chanel、Gucci等多个奢侈品牌广告投放的视频企业,PPTV网站在移动领域不论客户质量、数量还是收入均已领跑行业。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聚力传媒更加注重移动终端内容的“差异化”。除了已上线的体育直播、娱乐节目及自制等题材外,聚力传媒还率先推出移动终端专业财经视频内容,并于2013年4月在iPad及iPhone客户端强势上线。笔者认为,PPTV目前在移动视频广告收入相当可观,是移动视频行业的典范。未来PPTV可推到移动视频社交化进程,争取获得更多的流量及市场份额,并尝试开启付费视频模式。

3 制约移动视频盈利的因素

3.1 盈利模式单一 目前网络视频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网络视频广告收入,另一种是视频付费服务以及版权内容销售。而网络视频广告收入作为网络视频的主要盈利方式,相比之下视频付费服务以及版权内容销售这一方式贡献的盈利就极其微弱。由于广大网民已经养成了免费观看视频的习惯,这使得视频付费模式的形成任重而道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其他的盈利模式就更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

3.2 网络覆盖范围和资费问题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为移动视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用户主要通过流量和无线网接入互联网,而流量的资费较贵使得用户更加青睐于通过无线局域网接入。然而目前我国的WI-FI覆盖的范围还很小,主要覆盖区包括大学校园、飞机场、快餐厅等一些公共WIFI和家庭WIFI,而在其他位置用户会比较担心资费的问题,影响了移动视频业务的发展。

3.3 内容同质化严重 移动视频终端内容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受众群体会忽略对移动终端的选择。各个终端应,注重差异化的发展。差异化的定位有助于在特定受众群众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在优酷与土豆、爱奇艺与PPS等视频网站的联盟后,导致了媒体内容的愈加同质化。为了争取更全面的用户覆盖,保证正版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是各移动视频终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 我国移动视频的发展趋势

4.1 盈利模式新探 移动视频要想更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保证其盈利。而目前各个移动视频终端主要采取的盈利方式是投放广告获得收益和视频的付费业务。广告带来的收益相对于视频付费业务来说只是九牛一毛,移动视频的未来势必走上付费的道路。付费视频未来将成为各个视频公司发展布局的重点。目前,国外已有多家视频网站提供付费订阅义务,即用户观看视频需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是通过付费下载,进行离线观看;而国内付费视频目前龟速前进,长期养成的用户习惯难以改变,付费视频的发展还有漫长的道路。

4.2 移动视频内容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实现 移动视频内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各大视频网站已经意识到依靠购买影视版权成本过高,必须采取多元化与差异化的内容来吸引用户眼球,以期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各视频网站在经历多番探索之后,逐渐形成了以“自制剧+定制剧+微视频+自制综艺节目”为主线的自制内容战略主线。拥有独特的品牌特征才能够获得更忠诚的受众,产生品牌溢价。因此,在市场的驱动下,各家媒体都要寻求差异化才能够生存发展。视频网站必须突破目前内容同质化严重的现状,才有望收获更大的市场份额。笔者认为移动视频也应当走差异化路线,采取针对化的视频策略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做专业的视频网站。

4.3 移动视频社交化 在各大视频网站抢占移动终端市场时,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的结合将会改变现有视频网站的格局。国外社交化视频分享和体验的模式已经日渐成熟,而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只有56网投入到移动视频社交化的建设,而国内其他视频网站尚未进入移动视频社交化的开发中,这主要是各大公司之间利弊权衡的结果。移动视频社交化的意义在于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整合式营销,视频营销未来势必需要通过社交网站找到突破口。而社交网站可以为视频网站带来更多的用户播放量,且用户花费在社交网站上的碎片化时间可以帮助移动视频实现最大程度的用户覆盖。

5 结论

目前移动视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制约其成长的因素还很多,移动视频要实现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视频的前景不容小觑。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填补制约移动视频发展的不利因素;付费视频模式下人们观念的随之改变也会大力促进移动视频的发展,移动视频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一颗璀璨的“新星”。

参考文献:

[1]张元欢.论中国影视类移动终端应用的盈利模式——以奇艺影视、乐视影视、优酷为例[J].中国电影市场,2013年2月.

[2]刘熠.浅谈视频分享网站的广告盈利模式分析[J].新闻知识,2009年2月.

[3]董亚卫.优酷土豆移动视频商业化元年到来[J].成功营销,2013年3月.

[4]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网络视频蓝皮书[R].2012年4月.

[5]张守信.2012年中国网络视频移动化路径分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2年12月.

篇7

Rdio于2010年在美国加州正式成立。短短几年内,Rdio就与全球最大的四家唱片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其音乐库曲目数量高达3000多万首。Rdio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尽管它从未对外公布具体的用户数量,但种种迹象表明其由社交功能所带来的用户数量正在呈爆炸式增长。Rdio就像是音乐领域的推特(Twitter),悄然改变着人们聆听音乐的方式及习惯。

图1 数字音乐服务平台Rdio的logo

1.提供强大的社交分享功能

允许用户关注好友并将自己喜欢的音乐通过脸书、推特或以电子邮件方式分享给好友;帮助用户了解好友的收听喜好以便进行沟通交流;显示好友正在收听的音乐并与之一起聆听――这是所有数字音乐服务平台社交分享功能的具体体现。而Rdio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强调的不仅是“寻找好友”(Find Friends),而且是“找人”(Find People),也就是说,Rdio正致力于让用户将收听习惯和体验与全世界分享。此外,Rdio用户除了可以查看好友或个人收听信息外,还可以添加Paste Magazine,NPR Music等官方电台,以扩大收听范围。值得一提的是,Rdio是最早拥有嵌入式Twitter播放器的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即用户在Twitter上向他人推荐的任何Rdio链接都自带所嵌入的播放器。

具体来说,Rdio向用户提供三种音乐社交分享方式:一是当他人向你推荐或分享音乐时,用户可以点击“回复”按钮与之进行沟通交流;二是智能共享(Smarter Sharing)方式,用户在选择任何一首音乐时,即可通过综合搜索过滤器快速找到与自己音乐品味相一致的其他人;三是推特艺术家(Tweet the Artist)方式,当用户在Twitter上分享音乐时,这首音乐的创作人或演唱艺人的推文将自动包含在用户自己的推文之中,对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可以直接与听众交流的良好的音乐推广方式。

Rdio成立至今,曾进行了多次系统更新,但强大的社交分享功能依然延续了下来。对听众来说,Rdio为其提供了一个充满乐趣的推荐、分享音乐的渠道;而对音乐人来说,Rdio则为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数字音乐宣传推广平台。

2.打造优秀用户体验

与其他社交化数字音乐服务平台相比,Rdio十分重视用户体验的提升。有用户在使用后称赞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Rdio是我用过的所有音乐产品中,最漂亮、最好用的一款应用。”为保证用户享有更卓越的数字音乐体验,Rdio可谓下足了功夫。

(1)冲击性的视觉体验

一直以来,Rdio在主界面的设计上都贯彻较为彻底的扁平化、最小化设计理念,即抛弃那些流行多年的阴影、高光、渐变等拟真视觉效果,仅使用简单的纯色块,打造出更简单、更整洁、更“平”的用户界面。这种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可以让Rdio用户将更多注意力聚集在产品内容上,而不被繁复的视觉元素所干扰。扁平化的主界面有可能让人觉得单调,因此,Rdio在播放界面中使用毛玻璃效果、音乐专辑封面采用“浸入式”视觉设计。这种赏心悦目的视觉冲击体验深受年轻用户的欢迎和喜爱。

图2 Rdio扁平化的主界面及毛玻璃效果的播放界面

(2)提供个性化服务

Rdio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2012年,Rdio推出个性化播放列表服务,用户可以按照喜好设计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播放列表。2013年,Rdio与音乐数据服务平台Echo Nest合作推出个性化电台服务“You FM”,它可以根据用户的收听记录和收听习惯为用户提供歌单实时调整服务。Rdio在产品中融入个性化元素的举措,不仅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积极性和愉悦感,更增强了用户粘性。

(3)多设备无缝体验

2011年,Rdio已经形成个人电脑、家庭流媒体外设和移动应用三位一体的线上线下数字音乐体验系统。在个人电脑上,用户可以通过网页和桌面客户端访问Rdio服务,家庭流媒体外设则包括Sonos、Roku、Pioneer AppRadio等。同时,Rdio还推出了适用于iPad、iPhone、Android、Windows Phone7以及黑莓的移动应用程序。Rdio认为在不同设备上带给用户一致性体验十分重要。目前看来,它在这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虽然不同设备的功能和用户界面设计均存在细微差别,但Rdio针对不同的平台环境对这些差别进行了非常细心的处理,以保证用户的多设备无缝体验。因此,无论是在iPhone、iPad上还是在电脑桌面上,Rdio用户几乎感觉不到设备差异所带来的体验变化。

图3 Rdio适用的各种移动设备

3.打造独特的盈利模式

尽管Spotify、Pandora等主流的社交化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大多采取免费用户插广告、付费用户无广告相结合的盈利模式,但其大部分收入仍然来源于广告业务。而Rdio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采取广告收入模式,因此几乎所有的用户在收听音乐时都不会受到广告的干扰。目前,用户付费和战略合作构成了Rdio的主要收入来源。

(1)用户订阅服务

Rdio采取先试用、后付费的用户订阅模式,并对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价位的订阅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Web版服务,用户每月支付4.99美元,可通过网页享受无限收听权限,但该项服务目前对所有的美国用户免费。二是Rdio Unlimited服务,用户每月仅需花费9.99美元,即可在各种移动设备和家庭流媒体外设中享受无限制的音乐服务。三是Rdio Unlimited Family服务,这是Rdio专门为家庭成员推出的优惠套餐,两个账户同时订阅可享受每月14.99美元的优惠价格,而每月29.99美元的优惠价格则可支持五个账户。四是Rdio Select服务,即用户每月仅需支付3.99美元便可享受无限制的音乐收听及一次同时下载25首音乐的服务,这项低价订阅服务于2015年5月投入市场,目前仅支持iOS和Android系统。以上所有用户在订阅前,均可享受为期14天的免费试用服务。

(2)寻求合作,扩大服务范围

篇8

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从移动终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移动互联网使得工作、生活更为便利,促进了工作与个人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将影响未来IT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于上世纪IT产业的发展轨迹,无论是60、70年代的大型机,还是80、90年展为客户机,及此后的PC,几乎所有的技术变革,都沿袭着从“企业级到消费级”的传统。然而,新的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反向驱动”的思路, 即消费级应用的成熟,向企业级应用发展延伸,给企业级用户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改变一:用户大众化

即便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初期,原本面向企业级的产品已经感受到了消费群体的显著差异。企业级产品的消费群体原本是诸如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等小众,这些用户是具备相当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精英,而移动互联网则为企业级产品拓展出更广泛的用户群。随着2G、3G乃至4G技术的成熟,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数量也会在未来几年内发生井喷。这对移动互联网企业级应用来说,无疑将要面对一个无比巨大的潜在用户市场,好的创新将在整个市场的数以亿计的用户中快速传播。

改变二:“云”和“端”结合

移动互联网企业级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手机应用,它结合了云计算的应用。主要的运算和业务处理是部署在数据中心的公有云或私有云上的。移动设备只是部署和运行接入“端”的应用。要发挥移动互联网企业级应用的价值,需要平衡好云和端得功能。未来移动互联网企业级应用的趋势是应用无论大小,后台系统会被迁移到云端。这样能利用无限的运算和存储资源,也可以有更好的数据安全及网络安全。用户体验层面,也就是系统的接入端,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手机,而会是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

改变三:系统设计挑战

企业级移动应用系统的设计挑战并不局限于前端设备上的用户体验,更多的挑战来自于用户对全程数字化管理的需求。过去企业级应用的用户,每天可能用不超过20%的时间操作信息系统,剩余的时间,通过电话、会议、批阅文件等非在线形式工作。新一代的用户已经习惯了数字化的生活,他们也希望把这种习惯带到工作中来。用户想把100%的工作能在线完成,这对管理软件的设计是一个极大考验。

挑战之一是如何通过某种合适的形式、文字、音频或视频,让客户会议、通讯、决策、分享等活动融合到企业管理的工作流中。移动设备的多媒体功能让信息突破文字的限制,提供语音、视频等丰富的信息形式。未来企业级应用软件的设计,包括处理多媒体信息,综合多种新式的信息,实现多媒体的搜索等等。

挑战之二是应对工作流程从传统的线性工作流向社交网络的方式转变。移动互联网让用户随时在线;新的用户熟悉社交网络的交流模式;信息不再是线性流转,而是以网络方式扩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级应用设计,所有这些变化都要去考虑。

挑战之三是对移动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像管理PC的软件一样,能够全程和全面控制智能手持设备上的应用。这也是企业级应用和消费级应用不同的地方。如果智能手持设备上的应用无法管理,对于企业级应用而言会是一场噩梦。试想一个企业上万销售人员用智能手持设备工作,随时都会有用户的应用损坏或是设备丢失,如果没有有效的应用管理,小则造成工作效率降低,大则会导致企业敏感信息泄露。如果系统设计忽略这个调整,如何让企业能够放心部署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

改变四:新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信息公司的未来战略。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生态链上,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应用即服务(SaaS)的分工形式也日渐完善。平台厂商、服务商以及内容提供商等,一方面在各自的领域分工协作,建立了完备的生态系统。移动互联网中的各方面都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空间。譬如,有的负责接入,有的做客户服务,有的提供内容。在提供内容方面,还可以细分到各个行业,或者各个地区。总之,每个单位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参与协作,共享利润。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需要有领导者,这些领导者会促进协作,协调矛盾。另一方面,为了成为领导,各公司都尝试在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希望能在产业链上有更多的话语权,甚至统治整个产业链。例如,谷歌是内容提供商,主要业务是提供在线内容,特别是搜索结果,以内置定向广告方式盈利。谷歌显然不满足只做内容供应商,它领导开发的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非常成功,目前已经占据智能手机终端的半壁江山。安卓系统帮助谷歌占领新的“用户桌面”。智能移动设备,让谷歌的应用成为用户缺省的软件应用,为谷歌的未来盈利创造无限想象空间。用安卓系统的用户可能会租用谷歌部署在云端的在线文档写作和管理系统,而不是传统的文字处理软件。再如,诺基亚作为设备供应商,走的是苹果类似的路线,从终端发力,建立自己的网上应用商店,投入大量资源组织社区,让很多合作伙伴及个人能参与到应用开发中,不断为它的网上应用商店添加新内容。

在争取产业链的话语权上,无一例外的是抢占标准的制定权。这方面,目前最成功的莫过于苹果公司了。他们的iPad和iPhone系列对整个手持设备用户体验,几乎是事实的标准。尽管iPhone每次新都会做出升级,但大的标准不会改变,这为iPhone的APP应用提供了标准化的空间,让围绕苹果智能设备的生态系统能在这个标准上低成本地创新。

篇9

一、澎湃新闻的定位与特点

澎湃新闻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改革的第一个成果,自上线之初便备受关注。澎湃新闻定位于时政新闻,采编运营团队依托于东方早报,目前在北京、重庆、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设有记者站,采编人员达375人。初期获得近3亿资金的投入,让业内十分期待这次传统报业的华丽转型。澎湃新闻在内容上注重深度报道,强大的新闻采编团队传承了报纸原有的公信力和口碑。客户端设有40多个栏目自由订阅与切换,7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内容,充分满足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化要求。在形式上强调互动,设问答社区“新闻问吧”,澎湃邀请热门新闻人物做客“问吧”,回答用户追问。问答社区的建立立足于解决用户的社交需求,融合自媒体特点的UCG内容成为传统采编信息外的亮点。

二、澎湃新闻的受众分析

图1具体职业分布澎湃自身时政新闻客户端的定位和较高品质的新闻内容使其用户特征较为明显。相比于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的受众主要特征为北上广地区的高学历、高收入和高职务的用户人群,其中男性用户占到了55%,对比网易新闻客户端46.8%的男性用户比例(根据北大的《移动新闻资讯平台价值研究》报告显示)特色较为明显。截至2015年6月30日,累计用户2900万人,日均活跃用户320万人,25~34岁的受众占到了43.4%,有42%的用户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整体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高于同类产品。澎湃新闻用户的个人月平均收入达到8069元,在职业方面,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商务人士、公务员较多(如图1)。

三、澎湃新闻的广告模式

在报业转型新媒体的新闻类APP客户端中,澎湃新闻的用户数量和质量处于前列,这也为它的广告经营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从公开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7月,澎湃新闻实现营收6000万,但是投入了高达1.2亿的运营成本。澎湃的盈利模式主要在于吸引高端用户,在奉行“长尾理论”的移动互联时代,难以仅靠内容黏住海量用户,澎湃新闻的广告收入十分有限。[1]众所周知,目前新闻类APP盈利的主要方式包括广告收入、付费订阅、O2O线下业务以及电子商务等。澎湃新闻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广告收入成为主要来源。根据自身品牌定位,其上线以来服务的广告客户较为高端,如奔驰、宝马、英菲尼迪、巴宝莉、积家等。以澎湃为宝珀打造的广告专题为例,多种版面形式动静结合,从视频、品牌、技艺、产品、动态等多方面切入,呈现广告客户的诉求。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开发的“澎湃新闻”、“饭局阅读”、“私•奔”等微信公众号矩阵同步传播,手机、ipad、web等多平台推广同期上线,为专题造势,增加品牌曝光度。在打通入口的同时,专题页软文可回链至澎湃软文内页,彰显澎湃热问答功能,为用户阅读提供新看点。从目前来看,澎湃新闻依然延续传统报纸“二次售卖”的广告模式,依赖于优质原创的新闻内容网罗海量用户。虽然运用了定制化硬广和软文结合的广告形式,也积极拓展多种广告载体,但是其盈利逻辑和盈利模式没有根本转变。盈利模式的明晰关乎报业新媒体能否在网络环境中长期生存,澎湃新闻作为传统报业的一次转型尝试,它的盈利模式也备受期待,只有真正转变经营思想,创新互联网思维,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挺过报业的“寒冬”。

作者:曾泽鲲 刘少坤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健.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何者可以言新——从两款风格迥异的新闻客户端看媒体融合之道[J].传媒评论,2014(11):43-46.

篇10

拥抱数码革命的老牌时装屋

在众多大牌奢侈品中Burberry可谓当之无愧的激进派。早于2009年,Burberry就推出向品牌经典标志风衣致敬的社交网站平台artofthetrench.com。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表示,“Artofthetrench.com歌颂我们标志性的风衣: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外衣的故事,或许是首次邂逅一件外衣的故事;我喜欢这个主意,让来自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分享自己与其风衣的故事和图像,以及对于Burberry风衣和穿上它的不同看法。”而网站浏览者除了能选出最喜爱的相片评论,还能转载至其社交网站(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分享观点,甚至可将精选相片上传至网站,共建一个全球性的反映个人风衣风格的图像库。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展示得一览无遗。从数字互动宣传到T台时装秀现场直播,再到运用全新技术打造全球性“零售剧场”环境以及各种创新的社交媒介活动,Burberry在社交媒体和电子媒介的探索之路上高歌猛进。在Facebook上,Burberry已经拥有1000多万粉丝,Twitter上的粉丝也达到70万。Burberry的试水经验引得其他大牌纷纷效仿。Dior在中国的开心网上进行了全球广告中国首发,就吸引了超过63万用户访问;甚至在苹果的App Store里,用户已经可以下载Gucci、Valentino、CHANEL、Tiffany等品牌的应用软件。

诱人而危险的“双刃剑”

通过社交媒体的极速传播,奢侈品牌的公众认知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把“双刃剑”可以通过短时间内“刷屏”达到宣传品牌的效果,同时也可能因为一条负面消息瞬间让公司深陷舆论漩涡。最显著的反面教材当属Dior前创意总监约翰·加利亚诺辱骂犹太夫妇被捕事件,该则负面消息在Twitter上掀起网友1.6万次的大讨论,对品牌的危机公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此外,社交媒体之于奢侈品牌的作用,除了在“叫好”之余,是否能够“叫座”?为奢侈品带来实际的销售和盈利,才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E-Commerce)的结合也将成为奢侈品营销新一轮的进化趋势。Facebook这一社交媒体巨头寻求全新收益来源的诉求可以作为最佳佐证,尤其是在今年5月首次公开募股的结果难如人意之时。该公司决定开始针对原来向品牌提供的免费服务进行收费。商户若继续使用Facebook服务,则必须购买广告,换言之,这一举措也开放了商户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