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师课堂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国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市县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落实“双减”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坚持以生为本、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稳步实施。
3、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
4、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具体实施
1、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魏文 王献春
成员:陈万良、毕宏伟、闫石、计超、罗利、秦晓秋、所有任课教师
2、广泛宣传“双减”辩证关系
(1) 召开教师会、对教师进行“双减”知识培训。
(2) 利用升旗、班会及向家长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
三、落实“双减”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相关要求。
1、学校对双减工作定期检查
2、通过对教师、家长、学生座谈对“双减”工作的建议和要求,不断改进。
3、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开齐、开足各科课程。
4、优化作业设计、严格控制作业量。
5、加强教学质量调研、提升教学质量。
6、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进一步强化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8、丰富课后活动内容。
9、组织教师上好“双减”第一课。
10、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双减”的执行力。
篇2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根据专业的特点设计适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图形类专业的特点并结合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行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和广告公司进行合作,引企入校,同时作为计算机图形类专业如:图形图像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场地。
1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课堂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把原有的封闭式的教学转变成面向实际工作的开放式的教学。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将工作室中的实际项目带到课堂中,将生产和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带领学生承接并完成实际的生产项目,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技术水平。
2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2.1 实施方式的确定
我院在对众多广告制作方面的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影响力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公司的负责人是我院毕业的学生所以愿意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成立图形图形制作专业工作室。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工作室中的企业实际项目进行讲授,而学生也可以通过整个项目的制作了解从设计到产品的整个流程,提高学生与岗位的对接能力。
2.2 以校企共建的“工作室”为平台,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题系统的构建遵循“行业情况分析企业工作情况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开发理念,通过对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多次调研,分析各个行业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工作任务的主要职业能力需求,由浅入深导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学生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及扩展能力的课程,逐步完成由新手到专家的人才培养过程,从而构建适合“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将企业中的行业标准、操作规范、设计流程等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融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诚实守信等基本的企业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实际工作的内容,使学生掌握产品的设计、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选择材料、能够进行团队合作。
2.3 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我院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将工作室中的项目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工作室与市场接轨的优势,设计与设计项目相关的学习情境与活动,最终实现企业的实际项目与课堂教学的对接。第一步,由工作室负责接收客户的订单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第二步,由工作室人员和专任教师进行讨论,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三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对项目进行设计与制作,在此过程专任教师与工作室人员将进行辅导与讲授,最后在学生的作品中筛选出几个优秀的方案提供给客户。学生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对方案进行改进;第四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图稿的出图与制作,最后提交给客户最终的产品。
2.4 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在教学中融入了真实的项目,如果还采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显然不够合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的考核标准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进行考核,使工作室人员与客户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并且进行组内与组间的互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在每个学习情境学习完后由任课教师和工作室的企业人员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包括广告设计方案的创新;及时准确的完成工作室的广告项目;广告设计方案阐述清晰等方面,专业能力部分站总成绩的70%。职业素养包括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遵守工作室的规章制度情况;工作态度是否严谨等方面,职业素养部分站总成绩的30%。学生在完成工作室的任务的同时要提交最后打印出的作品以及工作报告,如果学生的作品被客户采用则进行加分以及发放奖金等方式进行奖励。
2.5 建设“双师”教学团队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专任教师通过在工作室可以了解实际项目的工作流程,教师轮流到工作室进行企业实践,大大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在企业中学到的实践技能应用到教学中,并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其次加强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原有的兼职教师也是源于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但由于企业人员工作地点以及时间原因,真正能到校园内任课较长的兼职教师很少。但工作室中的企业人员由于地点是在学校并且校企协议中也规定企业人员要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就大大稳定了兼职教师的队伍结构。并且工作室中兼职教师也能积极的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建设、课程的建设中来,兼职教师将企业的技术标准以及能力要求融入到每门课的实施方案中,包括:课程的定位、岗位能力要求、学习情境的划分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
篇3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人才规格目标区别于普通高校,职业性与行业性是它的重要特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出的学生应该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等。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仅靠有限的校内课堂教育资源难以胜任,甚至传统的“课堂+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只有将课堂直接搬到企业,建立“场中校”,实现职场与课堂的互通,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真正实现校企融合、学做一体、开放办学。所谓“场中校”,是指在合作企业的施工现场设立可移动教室、工艺流程式实践点等教学场所,确保对一个自然班的学生能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教学,并提供满足数量要求的顶岗实习岗位。作为一种新型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它为工学交替提供了具体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学习场景、完备的实践实训设备及辅材,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匿乏、时空分离、情境不对称等系列难题,为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物质基础。
工学交替在表现形式上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工作交替进行,遵循“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基本思路,完成理论与实践相互检验、协同旋进的过程。“场中校”的建立确实为工学交替创设了不可多得的设施与条件,有效地提升了工学交替教学的实施平台。但任何事物只有做到软硬兼容、内外兼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价值。这对施工现场的工学交替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工学交替”的研究颇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内涵和组织管理方式的论述,而对于在“场中校”模式下如何开展施工现场工学交替教学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借助四维度理论,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长期的“场中校”建设与管理实践经验,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层面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个维度
“四维空间”是由通常的三维空间和时间组成的总体,它呈时空流动性,被X,Y,Z和时间T四个维度共同确立。从广义上讲,维度又可以理解为事物“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数量,四维就是四个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有机组合。“四维度理论”要求我们认识宇宙万物都必须从这四个维度去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力、物力、组织、管理等方方面面。从理论层面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个维度,对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尸经过前期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企业、行业的实践调研,提出了施工现场工学交替必备的四个核心维度:教学任务维度、工作项目维度、双配师资维度和教学实施维度。根据四维度理论初步构建得到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空间模型。
维度一:教学任务维度(代号X)。教学任务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纲领性文件,以课程的总体目标为依据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建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础上,它直接决定着工作项目的选择、双配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现场即课堂”,而课堂的授课内容又完全取决于学期的教学任务安排。因而,选择合适的专业、合适的课程和合适的时期开展工学交替就显得格外重要。
维度二:工作项目维度(代号Y)。工作项目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平台支撑,通过选择合适的施工项目或项目群,实现与课堂内容、课程体系的无缝对接,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突出“项目即教材”的特点,以项目的真实资料为教材,实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维度三:双配师资维度(代号Z)。双配师资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基本保障,通过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1:1的比例配备开展专业课教学,实现校内外教师的合理分工和师资互融。“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施行“工程技术人员即教师”的理念,校内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授课,企业技术人员包括项目部经理以及施工、监理、造价等相关专业的工程师负责专业课的实际化教学和应用化教学。
维度四:教学实施维度(代号T)。教学实施是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通过双配师资的协同合作,分解教学任务,匹配工作项目,按照制定汁划、执行作业、检查控制和考核处理的形式组织教学工作,并注意随时调控教学进度以顺利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秉持“操作即考试”的原则,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岗位能力结合起来,以企业评价为重点,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共同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度教学模式
1.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
(1)模型的构建。
以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空间模型为基础,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场中校”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构建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维度教学模式(参见图之)。
(2)模型的内涵。
在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中,X,Y,Z和T分别代表工学交替教学实践的四个维度:教学任务维度、工作项目维度、双配师资维度和教学实施维度。教学任务维度x可按计划进度分解为X1··· ···Xn, Xn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形式表现;工作项目维度Y对应教学任务维度X的内容而设立,并且细分为Yl··· ···Yn。Yn以项目工作内容的形式表现,它与教学任务维度的Xn一一对应;双配师资维度Z包含了校内专业教师Z1和企业技术人员Z2,两者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协同合作、相互融合。教学实施维度T重在整合对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建立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学习模块。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按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关系,制定教师工作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合到“做”上,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螺旋递进式工学交替,使学生学习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不断提升。
2.四维度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场中校”当中的应用实践。
由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模型可知,施工现场工学交替的四大维度各有特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以四维度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为指引,充分把握四个维度的内涵及逻辑关系,对开展“场中校”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场中校”的运作为例,阐述工学交替四维度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举措。
(1)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
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审定。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取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场中校”模式下的校企双主体合作必然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予以重新审定。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对浙江20多家企业进行系统调研,深人了解企业需求并充分论证,与典型企业合作开展了工程管理岗位结构分析,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专家集体制订审核,并且在实施中实时调整,充分体现企业和行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最新需求。
其次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在设计思路上,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需求展开,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最后建立起适合企业、行业及社会需求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根据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工程技术应用、工程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三大学习工作包,每一工作包所包含的具体课程在内容上按照知识点界面设立学习模块。在课程开发上,由校企双方互派企业技术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构建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体现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了多门专业课程,如“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施工”、“建筑工程计价”等。
最后是教学任务的重构与分解。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重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重构。根据教学任务维度的基本内涵,可以把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学期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任务。准确有效地把学期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模块化和衔接化是工学交替教学设计的关键。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程的教学任务可按照土建工程的基础、主体、屋面、装修等分部工程的形象进度划分单元模块,再对各单元模块按照分项工程的划分标准进行分解,再根据各分项工程的特点和相关性予以聚类组合,最终形成相对独立又前后衔接的课堂教学任务。
(2)工作项目的选择与匹配。
首先,工作项目的选择归根到底是做好合作企业的选择。高职院校需要在综合考虑工学交替所需的项目类型、大小和进度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具备此类条件,同时合作意愿又强,规模、资源、能力和影响力等都属行业一流的品牌企业作为“场中校”的合作对象。,鉴于这样的理念,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选定了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与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浙江省影视制作中心工地“场中校”,使人才培养有了基地保证、师资保证和实践保证。
其次,工作项目内容的分解必须与课堂教学任务相匹配。教学任务是总纲,决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工作项目是现场教学任务实施的载体,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科学分解项目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实现项目实际生产任务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工学交替教学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浙江省影视制作中心工地属于省重点项目,该项目群包含了多个大型单项工程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满足了现场教学所对应的工作项目内容需求。“场中校”刚建立并开始实施的时候,有三栋大楼正在施工。“建筑工程计价”课程前四周的授课以第三栋大楼基础部分的工作内容为载体,第五至第十一周的授课以第二栋大楼的主体结构和屋面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为载体,第十二周至期末的授课以第一栋大楼的装饰装修所包含的工作内容为载体,充分保证了整个课程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都有相应的工作项目内容模块与之一一对应。
最后,把工作项目的真实资料转化为现场课堂教学的辅助教材。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每一阶段都会形成相应的技术资料、财务资料和综合资料,由双配师资和学生骨干共同围绕课程教学任务对这些真实资料进行有目的性的整合、编排和设计,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可以参照和使用的辅助教材,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协助企业完成了工程项目资料的特色化管理。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最终整理形成了《浙江影视制作中心建设全过程综合资料汇编》,其每一章节都包含了项目真实的技术、财务和组织管理方面的资料,有效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为以后的案例教学积累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3)双配师资的分工与合作。
首先,做好双配师资人选的确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人”在推动事物发展中起着最积极最主要的作用。“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教学要顺利和有效的实施,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外,关键还在于双配师资人选的确定。作为高职院校,必须选配优秀教师领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企业方,选派的技术人员必须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具备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人。这里特别强调企业技术人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高级职称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选择人选时应重点考虑这个问题。
其次,对双配师资进行合理化的教学分工。在工学交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有着明确的分工。一般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教学任务的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确立、课程理论部分的授课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工作项目的对接、课程实践部分的授课以及过程性的评价。如“建筑材料与施工”课程的教学,由校内专业教师从理论层面讲授材料的名称、特点、力学性能以及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等知识,然后由企业高级工程师带学生了解现场材料的堆放、管理和用途,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验材料的基本性能,对材料在施工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深人的分析。
最后,实现双配师资教学实践的合作与共赢。虽然校企双配教师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分工不分家、精诚合作、开拓创新的基本精神开展各项工作。校内专业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扶持和帮助下可以获得个人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协助企业人员现场实践教学。而企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专业技术高但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不够的问题,采取学校补助、企业奖励等举措调动企业技术人员加强个人学习与进修的积极性,通过校内专业教师授课技巧的传授,着力提高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企业拥有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真正实现校内外双配师资在工学交替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4)教学实施的循环与递进。
首先,把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整合成为学习模块。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含义是:将一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模块教学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自主建构者和积极行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引领者。施工现场工学交替教学活动的实施关键在于双配师资能否通力合作把教学任务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工作面整合成为相对独立的学习模块,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并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其次,制定教师工作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即授课计划,课程实施方案即教学实施的技术路线。工作计划的制定需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及工作项目实际进展情况综合考虑,工作中的各项关键节点和时间节点在计划中应表述清晰、有据可循。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工作计划,如遇到特殊情况需调整,应立即执行变更,并对变更后的影响做深人分析。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工作计划执行路线的具体反映,它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执行内容、执行人、执行方式和执行效果评价方法等关键内容,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实施提供了有迹可循的脉络和操作思路。
最后,利用PDCA循环阶梯式提升改进教学质量。PDCA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指的是按照制定计划(P)、执行作业(D>、检查控制(y)和考核处理(A)的形式组织实施教学工作。PDC: A在模块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一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或者几个单元的组合。通过课堂教学任务螺旋递进的设置和安排,最终实现工学交替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场中校”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按照过程评价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企业技术人员、校内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共同评价,构建了学生技能、职业素质双元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考试方式。
篇4
关键词: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 C41 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背景及意义
1、实施背景
(1)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3)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现阶段各地探索的项目教学法强调按职业活动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任务完成为目的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4)通过在实践中对项目课程任务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探讨职业学校如何构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在教师转变角色、技能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有所创新,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实施项目课程任务教学模式的意义
(1)“做中学、学中做”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所在,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职业经验的根本途径。
(2)通过由教师设置的虚拟情景或任务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实际操作训练,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3)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兼顾生产性经验和学习性经验的获得,这正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
(4)根据工作实践中真实任务设计所形成的项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工作岗位任务的真实性、整体性的理解,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学习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一体化”等基本理念的现实需要。
本改革实施方案分可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二、准备阶段
1、工作目标
本阶段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抓好对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学习、资料的收集。制定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主要工作
(1)成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小组,加强教学改革实施研究。
在学校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为课改核心课程责任教师。
(2)做好教改小组成员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认真组织教改责任教师学习与本教学改革有关的教学理论。如:《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等材料。学习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掌握其特点和具体应用。请有关单位的专家来学校作关于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报告。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教改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3)收集、研究相关教改资料
搜集与教改有关的资料,为教改实施研究做好准备。
(4)多次召开教改小组成员会议,探讨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内容、方法、步骤。
(5)确定实施方案
教改小组成员根据学校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完成课程的模块名称、内容、项目情景、工作任务等的设计。以及依据阶段重点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6)完成学校实验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及确定的实验对比班的摸底调查。
三、实施阶段
1、工作目标
在前一阶段探索的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和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模式的基础上,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开展全面实践研究;编写基于项目工作过程对应工作任务完成学习所必需的核心课程校本教材;构建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培养的研究;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通过实施、检测、分析、推理形成结论,撰写实施新教学模式的教改研究论文、案例。
2、主要工作
(1)确定研究班级,专业及课程
选择确定的实验就业班级首先在《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新教学模式实践,同时把各年级高职方向的班级确定为对比班。第二学期将新教改模式扩大到其他核心课程的教学。
(2)项目教学设计原则
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建设项目工作过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按照施工先后顺序编排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3)选取教学项目的标准
该项目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与建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管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4)编写项目学习任务书
核心课程责任教师应提前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编写项目任务书,其主要包括项目的任务情景描述、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自学过程、成果等三个部分组成。它是学生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写时必须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5)完善考核标准和学生能力评价标准
研究探讨项目教学的考核评价在评价方式、在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的实施以及在评定时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和学生能力评价标准。
(6)研究项目教学中师生关系
教师要重新审视项目教学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首先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是解决问题的探究者,面对工程情景,师生双方同是学习者、探索者,地位是平等的。然而在项目教学中,尽管教师与学生是共处于问题情景中的主体,但师生的互动作用并不是对等的。教师是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都要高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以引导学生探究与尝试,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7)适时鼓励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想法,鼓励他们说出来,指导他们去探索、去尝试,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论证,找出答案。
(8)对研究成果和教学过程及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9)探讨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保障问题
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所必需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校本实训教材以及实训教学课堂化,实训室既是生产工地,又是教学课堂。
(10)积累典型示范录相课、案例及阶段教改论文,做好有关资料的存档工作
(11)、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组织教学改革小组成员全面收集整理资料,并做客观的分析。对本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把教改的中的经验和成果在学校内进行推广。
四、总结阶段
1、工作目标
在前两阶段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已初步具备教改推广的条件。本阶段精心收集、整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种资料,做好教改实施资料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保证科研效果的严谨性。通过进行研究成果的归类和总结,形成可推广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的考评机制,把项目教学在全学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推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达到新的水平。
2、主要工作
(1)召开教学改革小组成员会议,对上阶段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布置本阶段工作
在上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切实安排好本阶段的重点工作。
(2)精心收集、整理、分析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
收集整理教改实验中的各中材料和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充分利用课堂记录、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数据,对教学改革效果、教师的转变、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对比分析,对教改的实施得出科学的结论。
(3)总结研究成果,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各核心课程负责人根据教改实践的积累,整理出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转变等方面的经验,以总结、论文等形式体现出来。
(4)聘请专家对教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性指导,相关成果的出版、展示等
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聘请专家对教改的总结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加强成果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以及可推广性。
(5)优秀论文,教师研究个案、项目设计、项目成果、教学实录等资料结集
收集教改小组成员在教改实践中发表的论文、研究个案,项目设计、项目成果、教学实录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结集推广学习。
篇5
学校课后服务发展情况
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催促各地各校落实作业治理通知要求,制订完善作业治理办法,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有效操纵作业量和时长。根据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信息,截至9月22日,有1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填报了有关信息,其中98.2%的学校出台了作业治理办法,92.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64.3%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监测平台以二维码形式邀请家长无记名通过网络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共收到5737.7万份家长问卷,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老师没有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教育部催促各地各校“一校一案”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促进校校开展全覆盖、保障时间“5+2”、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经费落实要到位。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有10.8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寄宿制学校和村小学)已填报课后服务信息,其中96.3%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7743.1万名学生参加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85%,其中有71.2%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534.5万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占这些学校教师数的86.2%,另聘请了20.6万名校外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篇6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 酒店管理人才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66-02
一 充分认识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重要性
高职酒店管理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实用性酒店管理人才为目标,很大程度上需要培养学生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一些高职院校自开办酒店管理专业以来,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并建立了一批校外研究基地,但真正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和联合培养的院校少之又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一般通过观摩或者短时期内的实践经验积累,虽然也能达到一定的上岗水平,但在实际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考核方式及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差距,这就不得不思考如何真正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作用,如何构建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思考究竟怎样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当中的学生、企业、学校和教师四方紧密融合在一起,突破传统的校企简单合作模式的障碍,推进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深度合作。因此,深入研究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成为重要的解决措施。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在酒店接受技能培训内容、敬业精神教育,教师在酒店挂职的产教合一模式,必将推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二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理论机理和现实需求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特点和意义在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酒店的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得的理论知识及时在酒店进行顶岗实习而消化理论知识,还可以在酒店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为直接融入就业岗位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亲自参与酒店的服务经营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酒店管理的职业氛围,加深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整体认识,从而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方向,也可培养学生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兴趣。
当然,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还源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培养计划环节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而且在整体上创新了高职教育的管理方式。校企联合培养贯穿学生考评的全过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到学生的工作管理和期末的考核评价等都通过校企联合制定的标准来进行考核,让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校企联合培养过程实际上就是今后到酒店从事相关工作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素质标准,如何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这样的培训能够真正实现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让学生不仅学到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实践中的知识。这种校企耦合效应,既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物和内容,又是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科学地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轮流驻店带队实习,带队实训的教师既要承担管理的职责和教学的职责,还需全过程配合企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深入酒店,参与管理,推动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最佳的效果。同时教师在酒店带队实训的过程也为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提炼并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争取研究成果,并将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了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指导性,拓展了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办学过程,对学生、教师、企业、学校四方都有利。对于企业来说,学生顶岗实训可以为酒店提供管理的活力,学生掌握了职业技能,形成了团队精神,将这些融入到酒店经营管理中,不仅能为酒店岗位提供很好的支持,还能推动酒店管理形成一种全新的氛围;教师得到了酒店管理的锻炼,改善了知识结构,提升了双师素质;学校拓宽了办学途径,发挥了高校对社会的文化辐射功能,并为自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酒店在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形象的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上高素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种校企师生互惠共赢的格局,预示了高职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与实施方案
1.总体目标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创新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酒店定岗实习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定岗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实施方案
该项目具体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筹划启动阶段(第一年):在学校启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与酒店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校企联合进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制订培养方案,启动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探索。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第二年):参与计划的大二学生;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酒店定岗实训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双导师”制和定岗资助制,初步接受一些校企联合培养的理念和成果。第三阶段,深化总结阶段(第三年):参加计划的大三学生,完成以酒店定岗实训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项目,总结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问题和出路。
四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措施
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新模式
与酒店共建“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中心”,建构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酒店联合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一个阶段在企业实习,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学年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酒店实际。
2.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
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通过实践能力培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讲座等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酒店行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识及培养学生的行业责任感。
3.建立面向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校级训练平台与酒店实训基地,搭建面向酒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实践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实践训练;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强调面向行业实际,提高学生工作能力;结合酒店服务环节,培养学生关注酒店发展,捕捉酒店行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酒店服务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
4.面向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讨将教师的教学与酒店从业实践融合于教育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发挥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案例引用、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5.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
建立面向酒店管理人才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培养过程控制标准、毕业生质量评价等。
五 校企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新模式的保障策略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改革教师考评制度,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2.改革教师聘任制度
就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参与酒店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酒店亲历实践或进修,了解酒店需求,参与课程改革。
3.建立酒店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建立酒店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酒店行业从业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酒店管理实战能力的培养。
4.健全制度保障
学校应成立校企联合培养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该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宜;学校要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的建设力度,建设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总之,学校通过与酒店深度合作,不仅使学生学到真正适用的技能,节省了设备、场地,也改善了实训环境,同时对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校企“双赢”提供了支撑。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真正驱动成功的校企合作。如完善协调、调整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探索校外兼职队伍的管理机制,建立监控、保证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建立检验与评估产学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戴明来、杨丽娜.国外高职专业设置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
篇7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明确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意义与要求,我们运用自2000年以来县镇两级在我校进行的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部分教师因课堂教学水平低而被确定为待岗教师的残酷现实,使教师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教师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想站住岗位就得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广大教师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顺应教师需要把构建“双效课堂”工作列为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突破口。组织教师在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解读》、《有效课堂》等理论书籍的同时,对学校制定的《开展“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考核细则》等工作方案制度以及构建“双效课堂”操作技术要求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学校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不仅是贯彻“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也是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传承优势、夯实基础
我校自2000年起为了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开展了“强化思维训练,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教研活动,形成了“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当堂测试、自我反思、主题交流、领导点拨”八位一体教研模式雏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在教研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典型引路、自主实践、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教研活动特色。在实施“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时我们把引导教师巩固发展校本教研活动成果作为“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根本性工作来抓。
1.典型引路。我们根据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要求,先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围绕“构建双效课堂”进行学科教学设计,学校业务领导把关指导,然后由教研组推荐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组内教师进行当堂测试,最后由业务领导与全体教师进行评课,进行主题教研经验交流。我们先后选择了数学计算、应用题教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教学;英语短语教学等课堂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展示,凡是教师实施课程有困惑的课型,我们都分阶段在集体研究基础上,采取典型引路的方式,使教师明确达到相应学科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2.自主实践。教师在“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中,进行自主实践是教师专业是否得到锻炼与有效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校本教研达到自主化的重要前提。在工作中,我们通过用教研计划管理规范教研活动主题,用教研制度规范教研活动行为,用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和主题教研相结合的方式积淀教师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措施,引导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地进行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自我调整、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使教师的不断学习与反复实践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夯实了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基础。
3.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借助学校教研组开展的“构建双效课堂”教研活动以教师自主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为研究主题,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共同合作、以强带弱、研究交流、反馈提高”的形式,为解决问题提供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为了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率、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分别采取了“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异上”等方式使教师在了解了他人对自己自主实践成果评价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之间在同伴互助中相互学习他人的先进、实效的教学理念与操作技术。
4.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思考、总结、研究,进而甄别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所进行的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活动水平。一是日常系列的写教学后记;二是教研活动中的主题反思;三是走出学校观摩教学反思自我;四是进行教学反思征文评比。在写教学后记中,我们首先对教学后记的写法进行了全面辅导,对教学后记由过去的写总结,明确为写教学得失,写三维目标的落实,写教学对促进学生心智与情感发展的收获与不足等。在教研活动中的主题教研反思,主要是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的教研课进行主题鲜明、内容具体、规范科学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要体现教学概况,过程得失及原因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走出学校观摩学习反思教学中,我们一是与先进学校结成联谊校;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到名校观摩名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自己探索研究的成果,找出差距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教学反思征文竞赛中,首先由各教研组推荐本组的优秀教学反思参加学校评比,学校将获奖的教学反思推荐到全镇教研会上交流。通过坚持开展自我反思活动逐步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由过去单纯的教向重视研究教学转变。
三、研制模式、提高效益
我校在总结反思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得与失时,认识到一些已经被肯定的,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往往得不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甚至有的教师徘徊在原有的教学老路上不能前进。为此,我们在总结了学校以往的教学工作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数学计算、应用题、几何教学,英语目标教学等教学模式,并讲解印发到每一位任课教师手中,使教师能在新的教学起跑线上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避免了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保证了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研究活动的效益。
四、精细管理、科学考核
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管理中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时效性、科学性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在工作中,我们开展了“推门即听课,翻本即检查”活动,全天候进行教学管理。业务领导每天保证至少有一人在课堂听课。通过听课了解并指导教师开展“构建双效课堂”的自主实践研究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进一步修改并完善了《课堂教学考核细则》、《教师工作考核细则》、《教研组工作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通过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对全体教师的工作业绩实行周通报、月小结,学期末进行全面考核量化的制度,提高了“构建双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整体水平。
篇8
1.1 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方法传统
由于数据库技术的实用性,这门课程需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形式单一,从头到尾采取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多样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在老师“灌”和“压”的模式下形成的,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1.2 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要专业实验室作为支撑,但是目前很多院校在软件和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教师授课硬件设备比较落后,不能安装最新版本的数据库开发环境,而机房授课更不现实,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解决实践资源缺乏的问题,许多三本院校和职校加强了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但是这些实训基地实训模式比较单一,企业只是接受在校学生的毕业实习[1],并不能真正解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1.3 缺乏“双师型”专业师资团队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需要密切与企业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学校具备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师资团队,目前,很多三本院校和职校教师基本大多针对课堂理论教学,真正走进企业的老师很少,教师缺乏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和实践经历,实践指导能力也较为缺乏。而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要引进专业型的数据库研发和管理人才,也面临诸多困难,例如教师到企业实践,许多院校并没有相关的支持政策和保障经费,所以院校想在内部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基本上难以落到实处。
2 校企合作的优势
我院是三本独立院校,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旨。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实现了产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协作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数据库课程学习引进企业,让学生在企业里面亲身体验实战课堂,了解企业对于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整体流程和最新的开发技术,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必定能有效的提高三本院校和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校也可以把数据库项目开发的精英引进到学校课堂,亲自指导学生们实践课程,将最新的开发前沿知识带到课堂传授给学生,还能让学生与企业精英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企业项目开发的工作,可以更加明确大学学习的侧重点,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项目意识的培养。对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从学生得到一些创新的灵感和方向,同时也提前把项目引入学生的脑海,吸引学生这个潜在的消费群体,对于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职企业,为企业节约培养成本。
3 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方式
3.1 学习环节紧密合作机制
首先,让学生融入企业。学校可以在学生实习环节上与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书本所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实习期间为企业所用,让学生早一点进入企业的实训模式。在这样良好的模式下,搭建了一个企业与学生零距离沟通的良好平台,学生既可以学习到数据库的专业技能,同时又在为企业工作,使企业节省了招聘成本开销。通过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总结和分析,学校针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同特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模块化组合和更改,充分使得用人单位实习过程中提出的课程模块训练能够嵌入到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培养目标更明确,培养细节更清晰。
3.2 建立专业人员互聘机制
仅仅将学生实习期间带入企业是不够的,学校应该大力聘请企业数据库项目技术开发经验丰富的精英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数据库课程建设,并成立一支有企业和学校两方共同组成的开发团队,按项目合作方式完成有关技术攻关项目,带领学生真正完成一些有意义的项目实训,同时也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讲授当前企业使用的一些前沿技术和项目开发经验。我校在此方向上已经做了一些改进,已经在实践性比较强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将武汉微思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开发3位专家老师引进到数据库课程设计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该公司重要的项目实战训练,让学生与企业正式接轨,充分体现了紧跟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教学理念。在毕业设计环节聘请了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水平精湛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学生的论文导师,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论文撰写工作,共同考评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答辩[3]。
3.3 建立课程共建合作机制
针对企业需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企业的定制课程,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理论课程的知识,掌握实践课程的技能,参加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等方式,使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使企业获得了所需要的适合本企业的专业人才。
4 校企合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项目改革实施方案
4.1 课程领导小组角色以及任务分工
课程领导小组有院领导,专业课程老师,和企业开发领导和技术指导老师共同组成。其中,企业经理负责资源协调和项目监管以及与校方沟通协调等工作。校方领导负责工作协调,组织实施和学生管理工作。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负责项目规划,风险管理,过程管理以及项目开发指导。专业课程老师负责项目制定方案,跟踪监督学生开发进度以及项目开发指导。
4.2 项目总体实施
项目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纽带,将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引入到数据库课程项目式教学上,选取比较典型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作为实训项目,根据项目的规模、项目组人员组织情况,在项目负责人领导下,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开发设计小组,包括开发组长、项目设计人员,数据库设计人员、程序编写人员、项目测试员等角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分派项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派难度适中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为研发项目,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项目需求和项目开发意义。
分析项目:根据项目需求,由项目经理将项目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初步拟定项目开发内容。
开发团队:教师确定开发团队,开发团队为整个班级的学生,并将团队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由教师对团队进行分组,在企业技术指导人员的的指导下,开发团队撰写详细的开发设计方案,并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职责进行明确分工。
研发项目:首先项目负责人先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企业人事管理系统》项目进行讲解,讲解清楚项目开发背景、技术平台、需要实现难度目标、考核要求等。同时,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讲解所涉及到的每个数据库知识点,包括:建库建表,数据查询,数据插入删除和修改,索引和视图的创建,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约束和游标的设计等内容。其次,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具体实施方案和关键技术的实现。最后,将方案初稿整合后与用户协商,是否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方案通过,则正式开始项目研发。
篇9
第一学期主要工作回顾:
1、完善了各项常规管理制度:
学期初,教务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村魏小学教学工作计划》,采纳教师意见,按“多劳多得”的原则,进一步修订了《村魏小学教务工作评价细则》,同时根据学校现状建立了“教师一对一协作组”常规管理捆绑制度。
为了深入落实课程方案,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带班领导、值班教师为成员的督察小组,并规范了相关检查制度。
2、细化了教学常规管理要求:
本学期教务处以备课、作业、单元检测为突破口抓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1)、在备课方面:教务处制定了《村魏小学规范教师备课实施方案》,从装订规范、内容规范、流程规范、数量规范四个方面对教师备课进行了细化要求。尤其是我们在备课流程中设置了“课前梳理”和“单元小结”两个环节,分别与先周备课、单元检测相结合,更有力地提高了备课的实效性。每月编辑两册《教海拾贝——教学反思集》,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2)、在作业方面:教务处制定了《村魏小学作业改革与创新实施方案》,从作业的设计、作业的规范、作业的布置、作业的评价、作业的数量五个方面制定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其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双等级”加激励性评语的评价方法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人文性;“改错栏”的设置及错题的二次批阅,切实提高了作业的实效性;将作业的星级评定与班级管理、期末评价相结合,完善了学生评价体系。
(3)、在单元检测方面:教务处制定了《村魏小学关于单元检测的要求》,从命题与组织、批阅与分析、讲评与整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单元检测进度调控制度”,以此督促教师每学完一个单元及时进行检测。
3、健全了教学常规监控反馈机制:
本学期我们采取教师自评、教研组周查、教务处月查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月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以反馈卡的形式反馈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同时以跟踪记录的形式,将整改情况也纳入教学评价,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
4、注重学困生的帮扶:学期初,各班主任协调相关任课教师综合考虑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列出学困生名单,制定学困生帮扶计划,每天拿出固定时间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5、加强师生习字训练:学生习字以每日“习字一刻钟”与每周一节硬笔书法课相结合。其中“习字一刻钟”与语文生字教学相结合,硬笔书法课则从笔画入手进行临摹。教师习字方面,本学期设计了10余款硬笔书法模板,并已整理成册。
6、期末,学校聘请曹王镇中心小学的音体美专业骨干教师,对我校音体美学科进行了抽测。本次抽测严格按县抽测程序执行,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的音体美教学,进一步推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二学期主要工作回顾:
1、举办了师生寒假优秀作业展评。学生寒假作业展评内容包括《寒假生活》《学生寒假创新实践作业》及读书手抄报,首先是班级内展评,每班评选出10%的优秀作业参与了校级展评。教师寒假作业展评以读书笔记为主,人人参与。借此展评活动,师生对假期学习情况进行了梳理,为新学期奠定了基础。
2、进行了教学常规开学初检查。开学第一天,教务处对所有教师的教学计划、先周备课进行了专项检查,尤其侧重了薄弱课程。检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反馈,确保了开学初有序、高效的教学秩序。
3、举办了“村魏小学第一届师生教育成果展”。以教研组为单位,对教师的备课、作业、单元检测、读书笔记等常规材料进行了集中展评。活动要求全员参与,在相互评阅中达到了交流、提升的目的。
4、完善了教学监控评价体系。本学期教学监控更加重视了教师的自评和教研组的周查,及月查反馈问题的整改情况,并第一次将教师自评的诚信度纳入教学评价,旨在逐步营造一种自主管理、自我提升的教育教学氛围,使我校教学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5、进一步深化了民俗艺术特色教育。本学年继续开展以剪纸、中国结、布艺为主的兴趣小组活动,打造学校民俗艺术特色品牌。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分析
1引言
教学设计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类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课后进行教学评价等,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设计有效优化教学过程。本文就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2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谨逻辑体系的自然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学科有其必须遵守的规律。根据多来的探索研究,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2.1坚持以实验为优先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实验优先的思想。只要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师最好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当中,切忌用计算机模拟或者计算机仿真来替代。“对实验的兴趣是人的天性。”教师应尽最大的能力保持学生实验的浓厚兴趣。高中物理实验中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在实验方案选择、设计、过程展示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
2.2整体规划物理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体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成,各种物理能力层次有相对应的内容体系,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提出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 如高一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高二重点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推测答案、实施实验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而高三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反思能力和构建完整物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2.3推行教学主体活动化
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即“双主模式”)。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尽可能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情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功能。“双主模式”在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4教学方案设计应具操作性
教学方案设计应具操作性。教学方案设计的理论性很强,技术要求比较高,教学设计方案不宜太细太全,否则反而不易操作。其次因为高中教师工作量大,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应该太过繁杂。
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指教学方案的设计,还包括了前期准备工作、课堂反馈过程以及课后总结修改等环节。
3.1前期准备工作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之前,应先系统钻研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按照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类型的授课模式。如教师可以把高中物理分类成概念课、现象课、实验课和规律课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制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还应认真了解分析学生的物理知识存量、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在这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具体教学目标。
3.2教案设计过程
教案设计应以物理教材为载体,在三个方面加强注意:一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整体把握物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应用系统的眼光看待知识点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备课,将大部分力气花在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的备课之上。三是对于一些较为容易探究的知识点,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足学习研究,只需要粗略地准备一个框架性教案把握教学的大方向即可。
3.3课堂反馈过程
教师根据具体物理知识内容设计教案和实施课堂教学时,最好能够借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更为清晰地向学生展现物理分析过程,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等。在课堂教学讲解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并在这基础上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4课后总结修改
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师课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教案,通过重新整合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等方式,使物理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目标的要求。
4结语
学校教育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本文虽然是依据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展开,但这对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世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