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创新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创新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创新内涵;技术性;经性济;社会性

一、创新的概念界定

熊彼特率先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创新管理的内涵概括为通过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管理方法五种方式将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等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获得利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涉及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生产流程、营销和管理整个流程,且强调了这几种组合方式对企业技术性、经济性和商业性的正向效应。

华尔特·W·罗斯托,将创新概念具体化为技术创新理论,从技术性角度突出创新;迪隆(Dillon)、多西(Dosi)、厄特贝克(Utterbaek)等人从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和营销角度探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并指出提高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组织内外部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突出强调创新的经济性和协同效应。诺思(J.L.Enos)直接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资本的投入、组织的建立、制定计划、招募员工和开辟市场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突出技术创新从研发-生产-销售-市场的整个企业生产运作流程中的全过程渗透性。弗里曼(C.Fre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工艺和商业化全过程,并促使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我国学者傅家骥从企业家的角度和创新商业化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吴贵生首先提出技术创新的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他强调了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活动、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技术与经济结合三个特点。此外,还有多学者把创新定义为组织采纳一个新设想或新行为,这里的创新是指以一个新产品、一个新服务、一项新技术或一个新的管理实践。

伴随信息化步伐加快,企业发展从以纯粹生产型、生产经营型、资本经营型转入创新经营型。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人类社会在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特别是改变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创新不只是改变产品和技术,人类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生产要要素或是市场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日趋凸显。

综上所述,创新是技术、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四个维度的融合。创新是技术性的换代更新,商业性挖掘开拓,文化方式载体的变换,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与反馈。

二、创新的特点

(一)创新的“新奇性”

创新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强调“新”,即新奇性,具体而言,可把创新的新奇性划分为以下几种方式:①创造-即创造新事物;②改变-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原有的技术、产品和毒物其功能和作用;③组合-通过将原有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等要素重新组合,实现新效益。

(二)创新的经济性。创新的本质是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经济活动,其要有利于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性。

(三)创新的服务性。创新,归根到底就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生产要素或是新的经营管理活动以更快捷、更低成本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化、精细化、体验过程愉悦化的一种综合的完善,对产品实现市场化、服务实现商业化过程的再完善。

(四)创新的社会性。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亦是组织通过与外部经销商、客户等对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反馈与及时性调节,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三、创新的四维内涵分析

(一)创新的技术性内涵。创新的技术性是指通过个人或是团队知识、技能、才干等进行发明创造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集中表现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产要素或是组织管理的创新,对企业或是整个行业有引领技术前沿的作用。

(二)创新的经济性内涵分析。创新目的是为将产品顺利推向市场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企业不断挖掘和完善盈利方式的过程。体现在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市场状态的改善、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三方面,所以成功的创新必然加速推动长期盈利增长,提高经济收益,可通过“开源”、“节流”实现。开源是企业通过技术产品或是管理创新的方式,巩固现有市场地位,并不断扩大市场能力;完善和挖掘新的盈利模式,开辟新市场,创造新利润点;节流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性盈利。

(三)创新的服务性内涵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创新是用更便捷的方式提供服务,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创新。此前,已有学者关注服务要素重组、服务管理、服务特性等方面的研究,Bilderbeek等提出从“新服务概念、新顾客界面、新服务交付系统、技术”四个维度去理解和分析创新服务。技术创新是服务创新的核心关键环节,而服务概念创新、顾客服务界面和服务传递系统是服务创新的具化和延伸。所以,服务创新是创新技术性和经济性综合的结果,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服务概念创新、顾客服务界面创新、服务传递系统的创新。

(四)创新的社会性内涵分析。随着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创新的认知不再仅局限于提供新技术、使用新产品、完善产品功能等,消费者更看重产品和技术给自己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带来的效应,企业越来越看重创新对于企业形象、产品口碑塑造方面的功能,社会更看重技术创新和进步给带来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的改善。创新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应注重一种创造性商业理念和具备一定社会公益性,这便是创新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创新的社会性表现在四方面:①创新社会性的行业联动效应。创新应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在行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或带动潜力,创新所涉及的技术应处于技术S曲线的右上角。②创新社会性的文化特性。正如哲学所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馈”,此处的文化是创新背后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和理念。创新的落脚点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而是向受众传递一种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即文化:比如环保理念、财务安全、轻松生活、笃信者文化等,通过创新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的科技价值观,提升人文软实力。在创新能力评估的RPV框架中,价值观是除开资源和流程后对创新价值评估起决定作用的另一要素,价值观直接决定产品、技术或服务今后能够引起兴趣的市场或顾客群大小。③创新的战略特性是指创新所涉及的技术方向、市场方向、产品方向往往是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战略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战略特性,对人类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影响甚大。

总之,创新改变商务,商务改变世界,创新的内涵实质是技术的新奇性、可持续和可挖掘的经济性、逐步完善的服务性、文化性与战略并重的社会性四维的融合。(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 梁嘉烨.葛振忠.企业创新与创新评估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P51

篇2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技术创新 企业精神 管理理念 市场营销理念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整合,为技术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团队精神为标准,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高度整合,使企业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基石,促进企业员工成就强烈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并帮助企业员工明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为技术创新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1.使员工明白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技术创新。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科技开发、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要兴旺发达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产品,以便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独特产品的产生、产品的增值主要来源就是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才能不断地增强产品的效率、效益以及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才能保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获得丰厚的利润,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增大企业的收益,扩大企业的规模。可见,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是企业生存、壮大的源泉。

其次,使企业员工明白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依靠团队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整合,促使全体员工清晰明白团队、团队精神的内涵及作用:所谓的团队,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识,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

技术创新活动包括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产品营销等,这几个过程的顺利完成,无不以一个团队为实施主体、以团队精神为保障。所以,团队精神在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2.使企业员工明白技术创新的基础是学习。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学习,作为企业精神的活灵魂的创新精神更不能脱离学习,无论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观念创新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升华,离开学习的创新是无根无据的奇思异想。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管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还是产品开发、产品营销,都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且将这些理论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才能保障技术创新的成功。而这些理论只能从不断的学习中得来,并需不断地创新。

二、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融合,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在整个技术创新活动中,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到产品营销,它们的顺利实施都是以卓越管理作为保障。因此,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将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和促进,从而保障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完成。笔者认为这种新的管理方法就是人性化管理。

1.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在企业文化驱动下的人性化管理很适合技术创新活动,因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大多数是知识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决定了人性化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必然选择。人性化管理有其丰富的内涵:

(1)人性化管理要体现员工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必须消除行为管理导致的人是机器和分工的异化物的现象,把管理从着眼于人与物的关系转移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使“上下同欲”、“和为贵”、“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因时而生并发扬光大,体现每个员工都是技术创新的参与者的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促进技术创新顺利成功。(2)人性化管理体现员工的多方面需求的原则。在技术创新的管理过程中,以员工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为根本,实现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结合,消除“ 经济人”和“复杂人”的片面观点,在物质、精神、人身价值、企业价值等方面综合满足员工的需求,并将奖励和制约适度结合,才能使员工和企业最终融为一体,促进技术创新顺利成功。(3)人性化管理要有效地全面地提高员工的素质。学习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在人性化管理中,必须要求员工不断加强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员工的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综合素质,而员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条件。

2.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方法。人性化管理是一种“ 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方法,它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1)情感管理。情感管理是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它是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认识过程,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稳定性等特征进行管理,其核心内容是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采取情感管理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诚心诚意原则,管理者要诚心诚意地倾听员工的意见,让他们知道你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鼓励原则,情感管理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经常鼓励员工去取得成功,并用语言和行为明确表示对他们的支持。(2)民主管理。民主管理要求管理者坦诚地,不受自己利益、感情、知识及先入为主的影响,按事物的本来面貌去看问题,并不留余力地集思广益,民主地让员工参与决策。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全体员工的智慧、力量来完成技术创新等企业行为。(3)自主管理。这种新型管理方式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主要是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实施控制、实现目标,把个人意志和企业的意志统一起来,从而使员工心情畅快地为技术创新做贡献。民主管理的根本点在于对员工的正确认识,“信任型”管理和“弹性工作时间制”是民主管理的两种典型方式。(4)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文化管理重视人和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实与历史,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全面显示出来,使个人行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被集体所接受的共同理想、标准、价值观、行为准则整合。

目前,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技术创新存在严重脱节,因此,我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将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密切结合起来,切实发挥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扫除障碍。

篇3

[关键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影响因素 策略

长期以来,技术创新被人们误读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随之而来的就是错误地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当作技术创新的目标,使得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生态与社会效益,全球资源与环境都受到了恶劣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其负面影响,必须致力于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旨在克服传统技术创新的片面的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积极倡导在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中纳入生态追求和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从经济性角度出发证明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并为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献计献策。

一、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创新,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生态化。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倡导在技术创新目标体系中纳入生态追求和社会效益,使这两者和经济效益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综合指标。

就其基本内涵而言,目前我国的专家学者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钟晖和王建锋在《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中提出的,主张把绿色技术创新定义为“既要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使其不受污染的产物”,主张把以环境保护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绿色技术创新。二是张庆普在《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中提出的,主张把“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以提高企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绿色技术创新就与以往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产生了本质的区别”。三是陶建宏、王京芳和张蓉在《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出的,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将环境保护新知识与绿色技术用于生产经营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的活动”。四是甘德建和王莉莉在《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一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一文中提出的,把绿色技术创新定义为“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意识创新的总称”。

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

(1)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尽管绿色技术创新在短期内付出的成本要高于传统技术创新,但是其拥有的利润长期性和永久性,是传统技术创新所不能比拟的。

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对企业来讲,放弃传统技术,转而开发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占据未来市场的领导地位,使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和长期的利益保障,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原本传统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一些成本。

(2)提升企业价值与形象。每个企业的内部文化与价值观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其追求自身形象在公众面前的塑造这一点则是相通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谋求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与社会效益是否会受到恶劣的破坏更加重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这就表明,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和环境的安全,当环境保护在全球成为焦点时,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价值和维护自身形象而坚持不懈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2.外部因素

(1)政府政策导向。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因此,各级政府对待技术创新采取何种态度和措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实践表明,政府的政策导向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等。不论是目前我国在专利法和专利制度上的产权激励,还是在资助、补贴与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经济激励,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进行。

(2)市场竞争激励。市场竞争激励是绿色技术创新自发实现的一大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市场竞争机制的检验,就不能保证社会资源有效率的配置;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就会失去继续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动力。因此,无论是用绿色技术创新替代传统技术创新,还是绿色技术之间的替代转换,市场竞争激励因素始终是不可或缺的。

斯托尼和勒眉特曾对比利时12个产业的41个大企业的131个创新项目的进行调查。资料显示,在所有调查项目中,一共有64%的创新项目属于反应型,而其中36%的创新项目则属于主动型。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数据中64%的反应型创新项目正是在面临市场竞争下产生的。这一研究表明,当企业在面临国外企业大规模进驻,当企业处在国内市场遭受外企不断抢夺,以及出口遭遇他国绿色壁垒的双重威胁之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将迫使企业奋起自救。于是,绿色技术创新的课题将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

(3)社会需求拉动。企业自身的价值判断受制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当整个社会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有着强烈需求时,这将成为企业价值选择的重要依据与拉动力。在我国,绿色需求逐步成为普遍存在并且不断增长的需求热点。

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策略

1.积极开发环保型技术人力资源

绿色技术创新首先必须坚持积极开发环保型技术人力资源,应该加大绿色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我国的技术创新片面地、单一地把经济效益作为惟一指标,导致社会和生态效益被无情地排除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外。这就使得宝贵的环保型技术人才在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不断流失。同时也导致企业对环保型、绿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企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轻视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改造的观念。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企业从观念和管理上不断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不断加强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把绿色环保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中。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逐步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由于企业的文化既来自设备装置、广告等外显性事物,更来自于企业的内在素质和精神,因此必须从全方位加强企业的绿色文化建设,为企业的环保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中,人才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轻视人力资源投资的错误观念,应该树立人力资源投资的重要性大于物质资本的意识,促使企业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为了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绿色环保软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加大将员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把教育培训和人事制度结合起来,将绿色绩效与员工薪酬挂钩,注重双管齐下,从人才的培养上有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实践探索,有效地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复合机制体系。在这个复合机制体系中,必须包括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自身能力机制、信息传递机制等多种有效机制,并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制定和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战略,进行企业内部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这样,才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有利于形成绿色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管理体系。

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企业必须牢牢把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这个关键,一定要坚持以下两种制度创新:

(1)排污权交易制度创新。为降低排污权交易中各种交易成本,应设立排污权交易中介机构,提供交易信息等服务。还应通过制度创新,实行政府提供免费信息服务,以及适当减免监督与执行的费用。对积极减排、积极出售排污权的企业从资金、税收、技术等方面予以支持;让企业真正成为排污和治污的主体。

(2)企业自身能力机制创新。企业应通过发行企业股票、债券等各途径解决绿色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并实施财务成本的严格控制,确保成本回收和资金良好运营。同时,必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加强技术培训。部分企业可成立企业内部培训中心或相关部门,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还可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不断优化完善自身能力机制。

3.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信息会计基础化

由于单纯质化而非量化的指标,一般很难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应实现自身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会计基础化。完善三大报表的账目分类,尽可能使用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对于确实无法进行定量反映的信息,可以编制报表附注、绿色技术创新情况说明书等辅助报表,或者适当使用文字表述的方法来披露,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信息的量化记录。

4.切实推行现代企业微观生态经济管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始终要密切关注和自觉遵守有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令。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领导的议事日程,经常进行讨论与监督检查。任何基础或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的环保工作都需要有专人对其负责,做到责任到个人。此外,要强调建立内部生态经理制和环境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绿色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加强环境审计,从而推行绿色管理。例如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生态环境管理机构自成体系,泰州炼油厂基本建设及重大技术措施项目的环保都配有一名副厂长分管等,都充分体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绿色管理理念。

四、结语

从工业文明至今,传统的技术创新已经给人类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然而,人类文明必然要发展,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舍弃技术创新。而目前方兴未艾的绿色技术创新,应该是突破这一人类工业技术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进行文献梳理的同时,探讨了一系列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实施策略,希望能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实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丁丹.论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3-5

[2]钟晖,王建锋.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机制[J].生态经济,2000(3):41-4

[3]张庆普.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对策[J].学习与探索,2001(3)

[4]陶建宏,王京芳,张蓉.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4,(6)4

[5]甘德建,王莉莉.绿色技术和绿色技术创新一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形式[D].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6]钟祖昌,陈功玉.略论生态技术创新[J].企业技术进步,2003(5)

[7]万迈.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江南论坛,2004(11)

[8]艾志红.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性规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9]李锐锋,罗天强,黄涛.湖北省中小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J].技术创业月刊,2006(8)

[10]田文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例证分析――以大连市为例[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

[1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31

[12]陈国玉.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13]朱益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07:65-66

篇4

[关键词] 节约型企业 循环经济 技术创新

一、节约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与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 资源利用效率低, 瓶颈制约矛盾突出, 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在上述背景下,企业作为社会资源使用的主体,在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是面对当前社会资源现状,通过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进而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节约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然而目前,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有着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技术创新目标的定位问题。对于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其目标定位不单单从企业自身出发来考虑技术创新带来的实际效果,还要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来衡量创新带来的实际价值。也就是技术创新本身除了给企业带来低成本、高收益,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是否能够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化与生态化。其次是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其内部环境有着新的要求。节约型企业赋予了企业新的涵义,不仅仅表现在技术研发方面,还表现在企业的组织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相应机制来确保企业真正有效地实现资源节约。再次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明确与创新原动力问题。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多关心生产过程与产品本身,而对于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环境等带来的不良外部影响考虑较少,技术创新因素中关于可循环、绿色等要求考虑不足,对节约技术创新主体的认识不清。企业缺乏节约技术创新的动力。

二、节约型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探讨

针对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的内涵要丰富与发展

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技术创新,它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节约型企业作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必须符合伦理化与循环经济的要求。首先,技术创新中应当加入相关伦理理论作为指导,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追求社会终极价值,避免单纯的技术决定论。将伦理化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呼应。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其次,技术创新还必须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循环经济作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模式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实质上是以环境的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载体的生态经济模式,因此基于此的技术创新要求技术选择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符合经济活动生态化、绿色化。

2.技术创新要有综合保证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依靠其他相关部分的创新作为支持。企业创新就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技术工艺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理念文化创新。其中,技术工艺创新属于操作层面,管理方式创新属于制度层面,理念文化创新属于组织文化建设层面。

首先,技术创新需要企业管理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配套支持。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前沿性,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突破,需要企业管理方式的积极配合。对于节约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实现的是操作层,而企业的主体是人,技术的研发、使用与改进都需要一整套相应的管理方式创新来支持。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组织结构扁平化、项目合作等为技术创新予以组织制度保障。其次,技术创新需要企业的理念文化创新作为依托。对节约型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依靠研发人员和全体员工对节约本身的深刻认识。节约文化对人的约束并不靠制度的强制和奖惩,而是靠核心价值观对员工的熏陶、感染和诱导,使员工按照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工作。

3.明确技术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动力

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依靠自身力量,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技术创新途径。资源节约技术本身除了能够给企业带来低成本、低消耗,还对社会资源使用的科学合理,避免资源浪费有着良好的经济外部性。企业在自身技术工艺改造提升的同时,还应当同社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进行联合技术研发,整合全社会科技力量来提高技术水平。目前,企业节约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一是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相关技术尚未成熟,因此带来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要高于购买新原料的价格;二是由于企业研发新的节约技术会带来高成本,特别是一些高科技环保产品的研发会使产品定价偏高而失去在同行业中的竞争能力。面对这些情况,企业应当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激发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积极性,一方面把产品的环保优势积极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加强技术研究来降低成本,把节约技术研发作为企业长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应当同社会相关部门配合,在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吸收和转化国家科技成果并利用相关产业政策来促进节约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争取获得政府补贴、保护等政策来支持企业节约技术研发,减少企业节约创新的成本,使企业在努力实现循环经济的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小结

综上说述,节约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应当坚持内外兼顾的原则,使企业走一条符合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杜跃平等:发展循环经济与倡导伦理化技术创新[J].技术经济,2006(1)

[2]高鹏: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技术创新趋势分析[J].企业活力,2006(1)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70-0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篇6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战略模式 发展动向

一、物流技术创新概述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物流技术创新的研究,物流技术创新使得物流企业在其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等。物流技术创新,无论是对物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储存、流通加工,还是对物流信息处理、物流计划预测、物流评价,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最终目的是要减轻人员在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中的工作负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要以深入研究物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为基点,把握物流业技术创新的运行规律,研究物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机制,为提高物流业竞争力提供有效的工具。

二、物流技术创新的内涵

所谓物流技术创新是以物流产业内市场需求为动力,以物流企业集群为主导,以创新性物流技术供给为核心,通过物流产业内部及相关产业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引入物流体系,推动物流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从而使物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机系统。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物流费用长期居高不下的情况,必须要求对传统的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技术、包装技术、集装单元化技术等基础性物流技术和设备不断进行改造创新,促使其不断升级。同时,还要发展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射频技术、自动化物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增加物流业务的技术含量。而物流企业作为从事商品实体流通、提供物流服务的专门组织,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和组织优势。

三、物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现代物流技术创新体系贯穿了整个物流领域的各种基本活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 从技术思想来源或科学原理来看包括物流机械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技术、物流自控技术、物流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 从功能活动来看包括运输技术、仓储技术、装卸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及物流信息技术等; 从技术形态来看包括物流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工具等硬技术和信息网络、物流规划、物流系统等软技术( 参见下表) 。

物流技术创新是多方面的,表中列举的物流创新是已经在实践中表现最突出的主要领域,其特点都体现了系统性、整合性、协同性,对物流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中国物流创新大会”,推出了物流行业四大创新领域、十大物流创新模式。这四大创新领域包括:物流与资金流整合中的商机、时物流与物联网、物流资产外包新理念以及中国物流技术创新。由此推出的“十大物流创新模式”有:库存商品抵押融资运作模式, RFID/EPC与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物资银行运作”模式,“融通仓”运作模式及其系列关键技术创新,中国托盘共用系统商务运作模式,“物流地产”运作模式,“叉车租赁”运作模式, 物流单元化技术系统开发与应用,“实时物流”理念及其系列技术创新,现代通讯技术在物流业的创新应用。

1.物流产业组织创新

物流组织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安排企业里负责物流活动的人员,以鼓励他们更好地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由于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在企业组织创新中物流组织创新相对落后,多数企业仍然采取直线职能制甚至分散式的物流组织结构,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流管理方式,物流成本高,反应灵敏度差,物流效益低下,严重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物流组织创新势在必行。针对我国企业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树立现代物流和组织创新的理念。从实物分配、后勤保障到强调客户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理念不断升华,物流企业摈弃传统物流组织的缺点,与现代物流创新组织相融合,将物流上升到企业管理的高度;要更新企业组织的观念,从强调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向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转变,树立从物流角度对组织创新的理念。

(2) 物流组织创新要与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市场等创新的相结合。企业制度如企业产权、人事和分配等制度直接影响物流组织的变革,这一方面在大型企业特别是铁路货运、邮政快递等垄断型物流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是物流组织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

(3) 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稳定发展的关系。企业依据自身情况和所处的外部环境,物流组织的创新可以是增量式的较小变化,也可以是组织结构的彻底变革。物流活动的跨度大,组织的变更往往涉及到采购、生产、销售等众多环节,必须充分考虑创新的条件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渐进式和彻底式的创新各有利弊,关键要看创新的成本大小。

2.物流电子技术创新

中国物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RFID/EPC与物联网技术、物流单元化系统技术、实时物流系统技术三大领域。

(1) 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集编码、载体、识别与通信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主要应用目标是实现信息系统的自动化信息采集,保证被识别物品的信息化管理。在2004年1月,全球产品电子代码管理中心授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为国内代表机构,负责在中国推广EPC与物联网技术。北京建立了第一个EPC与物联网概念演示中心,并提出“一个实验平台、一条产业链、几个试点工程”的发展思路。2005年RFID与物联网相关技术将在国内有关行业获得重大推进。物联网系统相关的核心技术RFID已经开始在物流系统逐步应用,EPC标准也开始推广,物联网应用已经在国内启动。

(2) 物流单元化技术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额的起点,也是中国制造业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物流单元化技术就是以标准化为前提,以单元化为基础,将物料集装成一标准重量、标准尺寸的单元化器具内,这一器具称为单元化器具,在结构上便于物流设备进行装卸、搬运和保管作业的特点,各类单元集装单元器具不仅将零星物料集装成一个单元,而且是物流设备进行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的必要条件,它贯穿于工厂物流分析和供应链物资流分析全过程。这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创新,但这也是一个系统的、标准化的技术创新,由于涉及物流作业整个系统,涉及各个行业及企业,因此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技术创新。

(3) 实时物流(RTL)是指利用最新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技术手段来积极地消除物流业务流程中的管理与执行的延迟,从而提高企业整个物流系统反应速度与竞争力,提升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当代物流理念,它体现了企业的物流业务能力。要做到实时物流,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发展。实时物流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利用一切技术手段,消除物流作业与管理中的所有不必要的延迟。这是实时物流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物流系统实时在线实时管理的协同下,要做到实时采购、实时配送、在线仓储实时管理、实时制造、实时营销、实时追踪、实时反馈、实时响应等。

四、物流技术创新战略

选择合适的物流技术创新战略决定着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发展好物流产业,就要站在战略的角度根据具体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有以下几种技术创新战略:

(1)自主创新战略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次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自主创新必须具有率先性,率先性达到技术一旦攻克就具有独占性的优势,就能使企业竞争优势极大增强,从而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不过它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具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技术成果与创新经验的积累,要有领先的核心技术和雄厚的开发资金做后盾,特别是要能正确判断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趋势,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由于自主创新投资大,而且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所以要冒较高的风险。

(2) 模仿创新战略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的方式)引进技术,并在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模仿创新并不是原样仿造,而是有所发展、有所改善。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物流企业采取模仿创新是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必经阶段,过早地强调以自主创新为主是不现实的。物流企业只有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能力,并在模仿创新中不断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最终才能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而且这种战略能使物流企业

技术水平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变化。

(3)合作创新战略

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物流企业与其他行业关联企业,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研究实现资源互补,从而缩短创新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合作创新的条件是合作各方共享成果,共同发展。借助合作创新,物流企业亦能把与自身有激烈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企业联合起来,使各方都从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五、物流技术创新的发展动向

未来技术应是企业在追求满足消费者需求和资源配置效率双重目标下进行的驱动创新和选择。一些研究表明,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将有可能呈现以下趋势:信息化、聚集化、高速化、重载化、节能化、智能化与人性化、环保化和低碳化。

(1)信息技术化

信息技术在物流技术中的地位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要求物流与信息流实现在线或离线的高度集成,使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物流技术的核心。物流装备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实现高度自动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场总线、无线通讯、数据识别与处理、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与物流设备的有效结合,成为越来越多的物流系统的发展模式。人们将会广泛采用无线互联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射频标识技术、条形码技术等。电子商务和因特网是最重要的,群件(Groupware)指的是越来越多的用以增强人们之间交互作用的一整套信息技术,也是很重要的。

(2)集聚化

物流业发展至今"物流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服务功能,不同分工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为了缩短物流各环节之间的间隔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物流及时配送的作用,正试图聚集在同一区域内寻求共同发展,期待通过减少运输成本、扩大规模效益、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物流园区,正是物流集聚化发展的一个表现。将众多物流企业集中在一起,共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发挥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 实现物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3)运输技术的高速化、重载化、节能化

运输技术有可能会朝着高速化、重载化、节能化、更安全的方向演进,陆上运输领域主要将会有以下一些技术得到重视:重载卡车、重载列车、集装箱拖车、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无需停车的自动付费系统(ETC)、先进安全汽车(ASV)、互联网ITS、探试信息系统等ITS技术、节能型汽车等。海上运输领域主要将会开发高速船、新一代的内航船(超级生态船),建立有效利用IT的新一代的海上交通系统。航空运输领域将会有超大型超高速飞机、新一代的航空保安系统等。

(4)装卸搬运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装卸搬运技术将会朝着更加节省人力、更加智能、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例如自动引导小车(AGV)、激光导引自动车(LGV)和搬运机器人技术、更具人性化的叉车技术、更具标准化的托盘等。仓储技术将会朝着更加节约土地、节约空间、更加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例如自动化立体仓库、驶入式激光导引高密度储存系统等。

(5)物流技术创新环保化和低碳化

环保化物流系统或绿色低碳化物流系统,其目标和宗旨是使物流系统中的托盘、包装箱、货架等资源消耗大的装卸,运载工具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直至报废处理和善后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物流系统向环保方向发展使人们在设计和制造物流设备时,不但要考虑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还要考虑环境友善性,如包装箱材料采用可降解材料、托盘标准化提高可重用性、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以降低托盘和包装箱的使用等。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阐述物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研究物流业技术创新体系,从几种不同的物流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探讨了适合不同物流企业发展程度的战略模式,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的实情,给出了未来物流产业技术创新可能的发展方向。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我国未来物流技术创新的发展将呈现高效化、聚集化和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露,杜志平.物流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J].研究与探讨,2008,(12): 1-4

[2] 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 黄福华.现代物流运作管理精要[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64-66

[4] 王国平.物流技术创新分析[J].冶金设备,2005,(153).

[5] 江超群,董威.现代物流运营管理[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 创新企业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持续繁荣、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

1.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企业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产品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国外成功企业大都遵循着“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

2.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和其他成员为使组织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满足组织自身内在成长的需要,对内部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或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机制的创造性的调整、开发和完善的过程。组织创新能很好的适应组织规模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创新包括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配备的变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变化,部门的调整等。企业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型组织中存在组织学习,并成为企业立身的一个基本原则,能更好的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动地作用于环境。

3.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革、战略的调整,企业必须引进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技术,管理创新很好的体现了权变管理理论的思想。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把企业的其他创新更好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基于技术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帕汗拉德和哈默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能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克利斯汀.奥利佛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观点,资源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常规利润的最基本的条件。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非替代性等特点。

3.基于知识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知识观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有的、不易外泄的专有知识体系,包括四个方面:技巧和知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和系统观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的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的技能、互补性资产、管理机制以及组织文化的有机融合。库姆斯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就象一个“技能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最终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新产品。随着产业、技术的演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生长出许多奇妙的最终产品,创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它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2.用户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助于用户看中的价值。那些能够使企业为用户提供根本性好处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核心竞争力。

3.独特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核心竞争力由于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因此不易被人轻易占有、转移或模仿。企业不能靠简单的模仿其他企业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的磨练,建立和强化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4.稀缺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资源,其建立或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结果。任何时候相对于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其供给都是有限的。

5.动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当它们发生变化时,企业核心竞争力也要面临再培育和提升的问题。随着产业、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而具有生命周期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培育、形成、提升和再生的过程。

四、企业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企业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两种战略即产品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而这两种战略的实施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企业只有通过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IT行业最能体现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点。

2.组织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组织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配备的变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变化,部门的调整等能更好的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能动的作用于环境,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战略研究

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中小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并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其方式

技术创新的内涵。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熊彼特认为: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这个“新组合”包括:一、引入新产品;二、引入新技术;三、开辟新的市场;四、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五、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创新就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创新包括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及自身的条件,组织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研制新产品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以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的方式。技术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是指一个企业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先于其他企业首次将某一科研成果用于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它是以成果共享、风险同担、资源最佳配置为原则的创新行为;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秘密,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率先创新的企业展开竞争,以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重短期轻长期。一些中小企业投资者认为,对于技术创新只能给予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成本太高,而且经济效益不明显。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为3000亿元,仅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4%,而在发达国家,其所占的比例通常为2.5%左右。同时在中小企业中,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高达97∶10,引进国外技术和购买国外技术经费之比高达121∶10。业内人士指出,中小企业把大量资金投放到技术引进方面,而把少量的费用投入到自主创新方面。

技术创新基础薄弱,资源配置不合理。良好的资金运作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重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由于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因而导致其在技术创新方面投资能力有限。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都以管理创新和渠道创新为主,真正意义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很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优势在于生产设计环节,而许多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艺设计方面的创新实力明显偏低。

缺乏创新专业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偏低。人才分配不均衡使我国高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留在中小企业的高科技人才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得不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企业高层领导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领导推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就会使整个企业组织缺乏创新活力。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推动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技术支持。

融资渠道不畅通,技术创新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通是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小企业知名度不高、企业实力有限,再加上自身融资渠道不畅通,使其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有些中小企业得不到大型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只好通过民间融资形式解决其资金问题,这种融资方式缺乏法律保护,融资风险大,利息高,既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还会使之背上沉重的包袱。由于资金缺乏,中小企业也就无法在企业内部推行技术创新。

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体系

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帮助中小企业形成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首先,要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导,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体系,促进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新产品研发的力度,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做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三者并重,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层次;最后,要善于发挥高科技人才的带头作用,对于那些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长期性的奖励,鼓励他们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与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参照国外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功做法,在中小企业之间建立技术创新行业协会,形成资源同享、共同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集体的力量,切实推动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形成一套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机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中小企业推行技术创新的技术保障。中小企业首先要建立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机制,鼓励那些水平高、技术好的高科技人才加入到中小企业团队中来,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建立富有成效的培训机制,加大对高层领导、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最后,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对于在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奖励。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推进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在中小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对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加强专业培训,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新路子,进而带领全体员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引导作用,发挥大型知名企业的传帮引带作用,积极组织中小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以提高其创业存活率、成功率和成长率。

建立资源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所需资源。首先,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所需资源,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创建中小企业科技产业园,为高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环境保障;其次,要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所需的配套设备,从而保障技术创新顺利推进;最后,要建立科学的企业成长评价制度,对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尝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其技术创新给予政策倾斜。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坚持以“引进、消化和吸收”为基础,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实践证明,引进技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一方面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和费用,帮助企业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为其设计创新、工艺创新以及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指导。中小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对市场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和战略选择,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战略,通过技术引进及有效地消化吸收,实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从而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挥产学研三方力量,实现技术创新利益共享。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合作创新对推动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共同发展的目标引领下,在三方利益的共同驱动下,相互遵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现优势互补,并获取各自所需的最大利益,从而实现利益共享。

重视虚拟生产战略,开拓技术创新新路子。目前,虚拟生产战略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企业基本上没有或拥有很少生产设备和生产线,将其大部分职能外包出去,只保留很小的一个职能部门――“总部”,总部实际上只是一个协调者,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和信息处理技术对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虚拟生产战略”的组织形式,在组织上保留制造中的核心环节,在具体的生产环节上采用外包等方式进行分流,逐步推进技术创新。

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社会文化;显功能;潜功能

Abstract:Technologicalinnovationasapracticalhumanactivityintegratingsuchfactorsasscience,technology,knowledgeandeconomytogether,playsapositivepromotingroleinchangingnotonlythesocio-economicsystembutalsothesocio-culturalsystemthroughitsdistinctiveactivitiestochangethesocialfeaturescoveringmaterialculture,systemcultureandspiritualculture.AccordingtothedivisionofexplicitandimplicitfunctionsbyMertonandseeing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aculturalperspective,theabundantsocio-culturalconnotationaris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sanalyzed,includinghowtorealizetheexplicitfunctionofculturalinnovationanddigestthepositiveimplicitfunctiontogetridofthesocio-culturalboundaries.Especially,thesocio-culturalcrisiscausedbythenegativeimplicitfunctionisfurtheranalyzed.Theseanalysesarenotonlyhelpfultoall-sidedlyrecognizethesocialfunction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butalsoisofsignificancetoforminganewviewpoin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culture.

Keywords:technologicalinnovation;socialculture;explicitfunction;implicitfunction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1]。它不但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变迁上显示了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而且也在社会系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诸层面上显示了间接的功能作用。在社会文化体系中,技术创新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期待直接影响着人们实施技术创新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时候,“只找出它所依附的原因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把这种现象所以能够协和一致的功能找出来”[2]。

一、技术创新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划分

根据默顿的社会功能划分,对于某一事项社会功能的解读,既可以根据“多重后果和总后果的净差额的概念”,划分为功能、负功能和非功能,也可以根据主观目的与客观后果是否一致的情况,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指某一具体单元(人、亚群体、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那些有助于其调适并且是有意安排的客观后果;潜功能是指同一层次上的无意图的、未认识到的后果[3]152-170。与前一种划分相比,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划分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考模式,不但关注到未被意料和未被广泛认识的社会和心理后果,而且区分了活动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这不但有利于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对社会系统的功能作用,更有助于人们从积极方面来理解技术创新活动,肯定技术创新行为。

默顿认为,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划分是以行动主体的动机为依据的。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所谓技术创新的显功能是指技术创新活动想要达到的有助于社会文化系统调适的为人们所认可的积极后果。它与技术创新的目的直接相关,强调后果的积极性和可预见性。在同一层次上,技术创新的潜功能,是指那些发生于社会文化系统,人们在技术创新实践之前未曾预料到的功能后果。它强调功能后果的“未能预期”和未被认识,不但具有非预见性,而且具有结果的不确定性。那些对社会文化系统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构成潜正功能;对社会文化系统具有消极意义的后果构成潜负功能;那些与社会文化系统无关的后果则可以忽略不计[3]153。因此,本文在分析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功能时,主要侧重于它的显功能和不能忽略不计的潜功能的内容,并且通过区分潜功能的不同后果,使人们在认识到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认识到其对整个社会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二、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显功能

透过文化形态的多重视角,广义的社会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技术创新通过在器物层上丰富社会物质文化资源,在制度层上为社会提供新的制度模式,在观念层上创造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的方式,丰富着社会文化的内涵,带来文化的创新。

1.技术创新丰富社会物质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文化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和方法等。它处于社会文化系统的最外层,是人类活动的直接作用对象,比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经历更多更频繁的变化、改进和更新。

技术创新作为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始于研究开发终于市场实现。技术创新的持续开展不但实现了技术发明的不断商业化和产业化,同时也加快了创新产品的普及。从人的存在和发展看,技术创新成果为人的自然生命存在提供直接保障,如医疗设备和治疗手段的创新,提高了医疗救治的成功率,整体上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技术创新成果提高了人的自我改造和发展程度,如自然灾害监测设备在各国的普及,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伤害,推进了人和自然的协调程度。从人的现实活动看,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了人对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需求,如地铁、轻轨、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的市场化,提高了人们的出行质量。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实践都会把人类活动带到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如射电望远镜的使用,使人们对宏观宇宙的观察可达到200亿光年以上。载人航天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使人们能够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丰富的太空资源,等等。

2.技术创新构建新的制度文化模式

“一切创造只有通过贯彻客观的必然性,才能达到其崇高的地位,所以,柏拉图认为,创造服从于理念;康德认为,创造服从于普遍的法规。”[4]201技术创新对于社会制度文化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建构新的社会组织网络、规章和制度实现的。首先,从文化进化制约因素的六个维度[5],即改变、接受、执行、传播、产生和评估来看,创新可能是文化走向结构变化的第一步,个人的创新行为必须和其他人对这种创新行为的接受区分开来,技术创新的个体的随意性和理解上的差异性要求新的制度文化模式的产生。其次,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智力资源需要有公正、有力的法律手段维护其劳动成果。马克斯·韦伯认为,制度的“适用”不仅能使人在理性的基础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也能产生“合理的经济行为”,它还是合法统治的依据[6]。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等就是围绕如何维护智力创造者、知识拥有者的合法权益,以调动其积极性,推动技术创新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社会关系[7]。它们的出现正是适应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制度合法性诉求。第三,在企业层面上,以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依据制定的企业制度文化对于员工行为的约束和规范,直接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接受程度。大到国际统一、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的建立,小到企业的技术规范、教育培训等的形成,都是技术创新主体为适应技术创新实践所作出的一种积极应对。

3.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从严格意义上讲,制度可以体现价值观,但是社会制度并不能完全包含价值观。技术创新活动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并不是完全由社会制度来体现和承载的[8]。技术创新带来的人们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等观念的转变,创造出一种维持技术创新社会角色的文化环境。首先,技术创新实践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使企业不再是因相互利用的需要而聚集起来的群体,而是一群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和情感追求的人凝聚起来的组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为企业及其员工界定了技术创新的精神文化目标。其次,技术创新的价值预设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价值内化结果,它通过对社会文化中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的发现、肯定和加强,来自觉地维持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其间逐渐形成的追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相统一的新的生活方式,完成了对以往文化的超越。最后,技术创新的文化渗透具体化为一种整体的技术创新行为导向,意味着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情境。这种文化情境不仅是技术创新功能、指令的反映,而且也是技术创新赖以生存的空间。它不是作为社会制度的补充而出现的,而是一种包含社会制度在内的,从更深、更广的范围和层次上来制约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文化环境。

三、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正面潜功能

与显功能相比,潜功能体现出的是“非常识性”知识,它使某一活动或信念不像它初看上去那样简单,而是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在有利的方面,技术创新对于文化边界的消解,客观上打破了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各种束缚。

1.技术创新承担了文化补偿,消除了传统价值的桎梏

兰德曼认为,技术发明补偿了人适应自然的匮乏,也补偿了幸存下来的道德和社会惯例的不足之处,它们被发明之后不会很快消失,而是成为一种伴随着民族的永恒的财富。我们在创造技术文明的同时,也有能力把它们作为一种稳定的惯例和传统价值保存下来[4]202。一旦技术创新居于劣势的社会或文化系统处于文化方面具有高度控制性的技术创新社会或文化系统的开放状态之中时,由技术创新优势所建构出来的外来文化的示范效应就会通过文化的模仿和攀比机制而发生,而在逐渐地适应和整合这种文化示范效应的过程中,一种文化上的变迁过程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9]。

在新技术面前,人们总是习惯用固有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对新技术进行判断,技术创新的受阻也主要来自技术思想观念的保守。于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地方性关系,在价值层面上,必先遭遇紧张和冲突而不是共生和融合。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新的持续快速发展显然是对保守的传统价值的有力回应,它对人类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主的传统生活图式和价值传统的消解,使人类进入一种超越传统经验性和人情化模式束缚的文化图式。这样一来,一种以崇尚创新、敢于冒险、尊重差异、容忍失败等为特征的创新价值观逐步建立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技术创新承担了对文化传统中难以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要素的补偿作用。

2.技术创新打破了文化的阶层垄断,使文化日益平民化

文化天然地限定了其服务的对象和范围,在国家范围、阶级范围、组织范围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文化限制和文化特权。然而,随着技术创新的新进展,这种文化垄断和文化特权逐渐被打破,为大众所接受和利用。以网络技术创新为例,最初,大型计算机主机只有极少数专家才能控制,他们对信息享有天然的垄断权。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分时系统”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大型主机变成了个人计算机,让计算机得以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中。而80年代中后期开办的数不清的BBS站点和以非层级方式链接的Usenet的兴起,则彻底打破了专家和政府对信息的绝对垄断,完成了计算机的英雄时代向平民时代的转变。特别是近几年来,个人博客的产生和发展,集中地反映出人们在社会文化领域,反对任何形式的集权和信息垄断,推崇个人自由和自我创造的精神。一直以来由政府和官方控制的媒体资源,正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被普通群众所参与和享用,成为社会文化领域的主体趋势。

3.技术创新模糊了文化的时空维度,消解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

从文化演进的方式、路线、环境、结构和内容来看,虽然一定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在技术体系内在地规定了技术发展的谱系、逻辑或可能性的同时,一定的文化会在这诸种可能性之间进行筛选而使技术发展的轨迹呈现民族特征。一种文化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一些谱系可能会被遗忘或摒弃,然后经过一个时期后又再度出现[10]。当今,技术创新实践的广泛开展,使世界呈现出的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和知识经济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

技术创新的结果,尤其是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社会化过程,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社会时间和空间的共有,比如,国家可以借助于媒体技术实现全球同步的决策;企业可以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同时与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即时沟通。一项或少数几个重要的技术创新成果的出现,以及随之涌现的一系列在技术上与之相关的创新,使世界各国的人们经历着日益相似的生活环境的熏陶。技术的全球化,使人们在对时间的理解上打破了不同地域从不同的时间观念出发的地方时间观,能够从一个共同的时间即“全球时间”出发考虑问题。比如美国的电脑公司利用美国和印度两国之间的全球时间差,要求跨国公司的两国的软件开发人员相继工作,一个国家的员工下班了,另一个国家的员工正好上班,通过信息传递接着干另一国员工未干完的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1]。正如雷蒙·潘尼卡、池田大作所认为的那样,全球化生活给现代人的生存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张力或危机。但从积极方面说,这反而迫使人不得不跳出个体、国家、民族、种族的框框,尝试从一种全球意识出发,立足于全人类的利益考虑问题和采取行动[12]。

四、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负面潜功能

技术创新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是对技术创新本身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再认识。如果技术创新主体在价值判断上割裂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就会造主义泛滥或功利主义盛行,而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分离则严重危害着技术创新生态价值的实现。因此,技术创新具有人们不愿看到的消极文化功能。

1.长期只作单一经济合理性的考察,助长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作为一种在认识物的基础之上,控制物和改造物的活动,技术活动由于其巨大的物性价值而大大促进了‘物’文化的张扬。”[13]在传统的物本主义发展观的指导下,技术创新成为一种“唯经济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14]。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技术创新的关注过于集中在其经济价值上,与其他社会要素在层次上逐渐地脱节、断裂,造成了技术创新行为的社会失范。在国家之间,经济竞争使政府对政策和制度的供给偏向于经济效能,人们在享受着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一种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技术创新价值取向亦在逐渐形成。此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采取和实施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谋取经济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使得技术创新在经济领域呈现出一种无限制的自我扩张的发展态势,这种技术创新观和技术创新模式逐步确立起一种社会共识和价值共识,被历史地定格下来。于是,技术创新变成了人文主义者猛烈批评的对象,却成为功利主义者追求物质财富的工具。功利性、短视性和唯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让技术创新离其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这种人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后果不但使人们开始怀疑技术创新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技术创新的否定,导致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抵制。

2.对于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了与生态价值的背离

与技术创新发展速度相比,人类在道德上、认识上会显得准备不足,这就导致技术创新成果的滥用。实践表明,传统技术创新观由于忽略了资源的节约、自然环境的优化、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文价值的追求,它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在不断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产生了技术创新社会功能与价值关怀相背离的危险倾向。于是,某种情况下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对自然的破坏就越大。如大规模机械采掘对地质环境的大规模破坏,造成的地面坍塌;生物技术创新对空气、水域的污染和对地球植被的破坏,导致的“温室效应”和“酸雨”等,都反映出人类在追求商业效益时,对自然生态系统所存在的“内在价值”的忽略。此外,在整体水平上,由于人们的天然活动空间的日益缩小,人造活动空间的日益扩大,使社会生态伦理价值在人们的脑海里逐渐模糊。因此,经济、社会和生态不相协调和非共生性质的产生及社会公共福利的严重损失的现象背后蕴涵着的技术创新对“天人合一”的传统伦理观念的消解和对生态价值的背离,不但是人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之初所始料未及的,也是有悖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本质的。

五、结语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认为,无论人们是否能够感触到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暗流涌动,其都内在地作用于社会文化。总体来看,技术创新对于社会文化系统的功能作用是技术创新所具有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创新的显功能和消解社会文化边界、引发社会文化危机的潜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创新对于社会文化的功能作用是通过其显功能与潜功能之间及正面的潜功能与负面的潜功能之间的相互渗透、互补和耦合来实现的。当现存的社会结构总后果的净差额显然是正功能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技术创新愿望和持久的创新动力,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明显的要求变迁的压力。因此,必须在技术创新文化功能的消长中,发挥其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功能,反思其重构社会文化图式的功能,遏制其危害社会进步的功能,使三者之间扬长避短,从而形成一种技术创新与社会文化系统协同互进的循环模式,达到持续、健康的技术创新实践的实现。此外,社会文化系统总是要靠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来达到从不平衡、不稳定而趋向平衡和稳定。在技术创新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技术创新要素与社会文化要素通过从不和谐、不稳定而趋向和谐与稳定创新的互动,形成了一种超循环的发展态势,使得一种具有技术创新特征的文化体系得以孕育和产生,成为一种技术创新文化。因此,当我们从文化视角来考察创新活动的时候,仅认识它的各种功能作用还不够,还要建立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文化观。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3.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9.

[3]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5]RamseyG.Thefundamentalconstraintontheevolutionofculture[J].BiologyandPhilosophy,2007,22(3):406.

[6]贾岚生.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5(3):111.

[7]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65.

[8]冯鹏志.论技术创新行动的环境变量与特征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7(4):44.

[9]冯鹏志,阮丹生.技术创新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分析[J].理论前沿,1998(16):13.

[10]王志伟.技术扩散过程的几类限制性因素[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1):26.

[11]陈凡,朱春艳,胡振亚.论技术、时间、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民族性[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57.

[12]黄铭.过程与拯救怀特海哲学及其宗教文化意蕴[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序言.

篇10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哲学视角;方法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所面对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单纯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角度看待技术创新难以解决问题,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视角反思技术创新带来的问题。但目前状况来看,对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很少,又分散。所以,有必要从哲学视角探讨技术创新,进一步深化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技术创新的规律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技术创新的哲学定义

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就不同。从哲学角度来看,也有不同的阐释。东北大学李兆友教授把技术创新看作是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作用的过程,强调技术创新的过程。复旦大学陈其荣教授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客体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

本文从哲学角度认为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从获取新的构想或新认识开始,通过对创新客体作用的过程,最后实现理性价值的实践活动。实现理性价值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市场价值是理性价值的一种,从人类现实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来看,进行技术创新不能仅仅为了实现市场价值,应从更高的理性出发,去追求哲学价值。

二、技术创新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解析

(一)技术创新认识论解析

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在创新环境下通过一定的中介作用于创新客体,实现商业化价值的过程。它的三个维度耦合作用下,促使技术发生变革,实现创新目的。主体维度,它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包括个人或组织,具有层次性,由个人、组织、战略联盟等各个层次组成的创新主体层次。客体维度,也是知识维度,不仅包括设备、工具等物化知识,也包括内涵于主体的原理、经验、方法等知识,两者都是主体创新的对象。有学者认为,创新是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活动过程,是知识开发和知识产业化过程,创新不仅包含创造性,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产品、工艺、市场和理念知识的创造和更新。可见,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主体利用个体知识、组织知识和联盟知识等应用活动的过程。价值维度,也是技术创新的目的维度,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从这个意义讲,技术创新并不只是实现技术上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商业化价值的目的。

(二)技术创新价值论解析

技术创新是一种实现价值的过程。根据上述内容,技术创新不仅要实现经济价值,而且还要实现它的文化和生态等价值。

1、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对的经济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化被动为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不仅在企业层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技术创新的文化价值。技术创新与文化存在着互动关系,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是技术创新推动创新主体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技术创新主体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技术创新主体正是从创新的价值取向、创新目标、创新宗旨等来反映和形成价值观的。二是技术创新推动创新精神的确立。创新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灵魂,是取得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精神作为支撑去解决所带来的问题。

3、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应该从人文生态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能损害社会整体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私的小团体利益,而应该尽可能地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保证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技术创新也应该为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技术创新哲学研究对当今技术发展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技术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或不自觉的现象。云南师范大学贾星客教授认为,“从单个技术来看,技术是自觉的,但从整体来看,技术又是不自觉的。”所以,有必要从整体上去反思技术未来的发展。本文认为技术的不自觉,首先表现为技术创新的不自觉,而技术创新的不自觉,首先表现为创新理念的不自觉。现在,大多数技术创新都受到利润导向或GDP导向观念的影响,致使技术变得盲目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建构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合理观念,实现从利润导向或GDP导向转向公共利益导向,最终,使技术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符合人类整体的共同利益。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主体、客体和中介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哲学视角来探讨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的研究,才能更好地认清技术创新的本质和规律,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技术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大椿.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金吾伦.创新的哲学探索[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