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内部监督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会内部监督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强化高校预算管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财政资金不再直接下拨到高校,而是由财政支付中心将年度经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追加调整预算通过网络以指标的形式下达给预算单位,各预算单位按照指标的数额在年度内分月编制用款计划,经上级主管部门汇总后上报财政部门审批,财政部门根据审批后的批复计划给预算单位下发用款额度,预算单位按照用款额度和用款计划中的项目分别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使用资金,而用款计划编报和批复的依据就是高校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要求预算具体准确,而目前高校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年中增加预算的随意性大,集中支付后,人为的因素一定不小,改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必须强化高校的预算管理。
1、推行校内综合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单位。对学校所属各部门都要求编制预算,要坚决实行“零基预算”法,克服学校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提供可靠保障。
2、实行预算经费定员、定额管理。无论是人员经费还是一般公用经费均按定员、定额来测算,对专项经费实行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库。
3、严格执行预算,推行复式预算管理。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同时,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能较快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4、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完善预算控制制度。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趋公平、合理、透明。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
二、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及监督控制制度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新的财政国库管理体系建立,银行账户管理、高等学校会计财务体系、资金支付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现行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及监督控制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修改和完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以及监督控制制度日显重要。
一是针对在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工作岗位设置、工作程序调整、工作环节衔接、会计电算化核算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制定一系列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预算内外资金管理、各项费用支出管理、资产管理、财会人员职责分工等各方面管理办法。应力求明确、严谨,有可操作性,不能让规定仅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实行财务公开,定期公布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共同把好财务管理关。
二是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建设。有些高校内部管理松弛,财务监督不力,一些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制度极不健全,甚至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度。有的虽有规章制度,但不落实、不考核,形同虚设。多年来,只停留在应付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外部检查上,对内部财务监督工作抓得不紧,存在内部监督由外部监督“”的现象。财务监督方式的单一性――只有事后的检查。高校应抓住这次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时机,及时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制约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与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要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预防机制和适时控制措施,将内部监督寓于财务核算之中,在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财务管理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而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有效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业务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就能够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三、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综合业务水平
要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有高质量的管理人才,搞好财会队伍建设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本保证。特别是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高校财务人员逐步由“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转变财会人员的财务观念,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关键。
首先,彻底转变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会人员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深入到教学、科研一线,准确把握高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树立管理与经营型会计的理念。
其次,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牢记诚信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财会人员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第三,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一是参加专业知识培训,财会人员要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法规以及审计、税务、统计、电算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不断更新提高,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风险控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会计监督体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了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所谓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经营目标和防范会计风险,对会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自我规范、约束、评价的总称。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不够重视,会计秩序混乱,以致管理混乱、资产流失。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将对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有:
第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监督制度不够重视,内部监督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使内部监督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第二,管理机构多,管理链条长。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体系中从总部到地区的分部都是管理机构,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与管理政策的及时、有效的传递。越是基层机构,对规章制度的了解越欠缺,会计操作风险越大。
第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
第四,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等。
三、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风险的成因
首先,良好的内部会计监督环境尚未形成。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文化尚未真正形成,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还未充分认识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员工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业务的风险点了解不透,规范操作意识没有得到强化导致逆程序操作,授权流于形式等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
其次,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缺乏总体规划,表现为部分会计制度未能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造成了制度滞后于业务发展或会计制度整合程度差。会计内部监督与人员编制、经营效益等因素有很大距离,往往很难落实。
第三,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方法落后。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对主要会计业务环节的全面分析,对会计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的研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大部分稽核检查和各类业务监督活动基本上停留在手工查账的水平上,缺乏运用高科技方法作为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手段。
第四,会计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足。 国有企业缺乏健全的会计监督评价体系,多层级多部门对同一业务内容重复检查,影响了内部会计监督效率,问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和违规处罚措施,因而很难保证稽核监督的公正客观。
四、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风险的防范措施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忽视会计内部监督制度建设是导致企业风险加大的一个直接原因,加强国有企业会计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对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思想和业务培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防范风险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岗位培训等方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做到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另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制度的培训和学习,以便提高业务素质,建立一支既懂经济金融知识又懂会计业务知识、法纪严明的会计队伍。
第二,明确管理职责、纵向与横向的监督关系,实现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每类经济业务在运行中必须经过不同的部门并保证在有关部门进行相互检查。在对每项经济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不应从属于被检查者,以保证被检查出的问题得以迅速解决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第三,预算控制和执行控制相结合。通过预算控制对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
第四、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事实证明,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的风险如果不能被识别,它就不能被控制、或者管理。国有企业应通过狠抓会计基础管理,改进业务流程,提高对风险的预警和控制能力。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将预警与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核算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分析。
第五、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管理,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必须对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人员控制,要明确系统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出纳、会计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工具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程序设计人员还应对数据库采用加密技术进行处理,保障系统设计的处理流程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波,“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监督实务》,2007年第4期.
2、欧响忠,“试述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经济》,2007年第11期.
篇3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的内容
高校财务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校办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办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财务工作的好坏,综合反映高校办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校办产业绩效的高低。财务监督是搞好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有力措施。财务工作与财务监督形影不离,哪里有财务活动,哪里就应该有财务监督保驾护航。
(一)监督高校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高校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各高校按照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将国家的有关法规具体化,并加以必要补充而制定的。它既是学校贯彻国家财会法规的重要保证,又是贯彻执行学校财经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各项财务工作的基本行为规范。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对于整个财务工作是个纲。纲举目张,只有监督财务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才能保证学校各项财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二)监督高校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高校综合财务计划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即是高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同时也是体现着高校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综合财务计划所确定的办学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它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类型复杂等特点。财务监督主要着眼于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是否体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增收节支、勤俭节约的原则,收入计划是否真实可靠、支出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还要监督综合财务计划执行的纲性原则、计划调整的科学性以及执行结果的效益性。
(三)监督高校办学经费收入与支出 高校收入是学校综合财务计划的基础,执行学校综合财务计划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组织收入。学校要做到资金集中,政策灵活、使用方便,采取有效措施,将应取得的收入及时足额地收纳入帐。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主要监督学校是否依法组织收入、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票据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占用、挪用或拖欠;学校经费支出的过程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过程,要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支出过程中,首先要监督支出计划的管理和控制。支出计划确定后,学校的财务及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计划,根据计划确定的支出项目、范围、额度安排各项支出,未经主管领导批准,学校的任何部门都不能发生无计划和超计划的开支项目。其次监督支出程序的规范性,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在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根据真实、有效的凭证,按实际支出办理报销手续,不得以计划数列报事业支出;还要监督专项资金支出的管理,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四)监督高校货币资金与实物资产的利用和保管 监督学校现金管理是否符合条例,是否有多头开户、套取现金、违规从事金融行为,有无随意开支、白条抵库、非法挪用、私设“小金”的情况;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记录报告是否准确等。大宗设备、材料采购、大型维修是否进行招投标和实行政府采购;对外投资有无可行性论证和集体研究决定;固定资产购建是否合理,手续是否完备,管理是否规范,使用是否高效。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防止被盗、毁坏和流失。
(五)监督高校贷款规模与风险 高校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学校发展依靠金融支持,是我国高教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利用银行的信贷资源,加快高教事业发展是个好的作法,它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解决了资金缺乏的瓶颈,能促使高校适时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但是,银行借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未来一确定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确定的负担。如果对贷款的借贷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势必会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校内财务监督必须高度重视贷款数额的可行性和还贷能力,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趋利除弊。
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
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规定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组织方式,确定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是自我监督 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是学校内部人员。内部监督的主体,即由谁来实施内部监督。由于内部监督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主体只能是内部人员,而不可能是外部人员。内部监督的实施须由学校教职员工的齐心努力和协调配合,因此,包括校(院)长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构成内部监督的主体,其中以各级管理者为主。在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其监督的任务也不同。一般而言,校(院)长主要是对整体财务结果的监督,对向下授权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学校政策、制度制定的监督,而中低层管理者是日常性的、常规性的、程序性的监督。内部财务监督的客体是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内部监督的客体即是指内部监督的对象,体现为学校内部的人、财、物等基本要素及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方式。从横向说,学校内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都是内部监督的对象;从纵向说,学校中的各个层次,如院、系、所等也都是内部监督的对象;从业务办理过程说,学校内不同的业务阶段和各项业务内容也是内部监督的对象。通过内部财务监督,使各项经济活动在各个职能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分工、协调、均衡和衔接,自动监督检查,纠正错误,使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目标的要求正常进行。
显然,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并不具有互斥性。一个员工、一个部门既是内部监督的主体,又是内部监督的客体,既要对其负责的业务进展情况进行内部监督,又要受到他人或有关法规的制约和监督。这就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决定了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必然是一种自我监督。
(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应为“统一领导、二位一体” 具体表现在:“统一领导”是指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在学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的前提下,由校(院)长在法定的组织机构基础上逐级授权,直至基层单位。这些层次的责任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互相制约,共同实现学校内部财务监督目标的群体。校(院)长是该群体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二位一体”是指校内财务监督由管理监督和会计监督组成。管理监督是通过对参与经济活动的部门、岗位、人员的科学管理实现监督。监督的成效取决于职权与职责的确定情况。科学的分工使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几项经济活动没有独立完成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而言,至少要经过上下二级,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上级受下级的牵制,各有顾虑,不能随意妄为;从横向而言,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相隶属的部门或岗位,使一个部门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个部门工作或记录的牵制,借以相互制约,防止和及时发现业务执行中所产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会计监督是指校内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反映过程中的监督。《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予以纠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利。同时《会计法》也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的内容主要是会计资料和财产物资,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对学校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监督,如对原始凭证、记账凭单、会计账薄、实物、款项、财务收支、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综合财务收支计划、经济政策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有权立即纠正的要立即纠正,不能立即纠正的,及时向上级如实反映,要求做出处理。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经济活动,渗透到学校各项业务活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是对学校整个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因此会计监督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3;D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52-02
一 引言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最近几年,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频频出现,给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利益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1.1.2研究意义
国家发展http:/// - ##社会主义市场最重要的是发展会计行业。如果这个行业不诚实,虚伪、造假,那么这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良好发展。因此,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加强对自身以及国家经济的进步具有非常巨大涵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Ponemon.L.A(2006)就财会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落实等多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究,认为会计课程中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可以对培养财会人员有决定性的意义。
1.2.2国内研究现状
常辉(2010)提出我国财会人员存在“利益驱动”、缺乏独立性导致的会计监督难以奏效的现状。
二 海晶集团会计职业道德概述及人员结构分析
2.1会计业道德相关概述及重要性
财会人员一般是从事会计职位工作的人员。我们国家,按职权划分会计员,主要有总会计师、会计机构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一般的会计员;按照专业所担任的职务来划分有高级会计、会计、助理会计、会计员。
财会的职业道德指在经济社会条件下,对会计行为和生活的具体要求。根据我国国情。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主要表现,会计人员的道德除了有一般特征之外,还有职业、实践、继承等特征。
会计员职业道德是会计员素养的主要构成,从业会计员的道德是综合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构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可以给会计员指明正确的人生价值。如果一个人将理想定位在自己的利益上,那么他一辈子也没有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
2.2 海晶集团基本情况介绍
2.2.1 公司概况
天津长芦海晶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的大型海盐生产重点骨干企业。公司东临渤海,毗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商务区、临港经济区、保税区和天津港,处于天津滨海新区中心位置。
2.2.2 公司当前经营状况
2015年底营业收入完成50.3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8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0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23.33%。
2.3 海晶集团财会人员结构分析
2.3.1 财务人员学历状况
海晶集团现职工人数为4029人,管理干部926人,其中财会人员98人,学历情况为:博士1人,研究生5人,大本71人,大专16人,中专5人。职称状况为:高级会计师7人,中级会计师35人,初级会计师56人。
行业,涉及资源税、增值税、所得税等国税、地税等15个税、费、基金种类。
三 海晶集团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海晶集团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3.1.1 财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观念的淡薄
海晶集团的某些财会人员在目前的财务工作中,由于受到经济利益、企业文化环境的冲击,不能将会计员的职业道德坚持到底,从而导致了本公司容易出现舞弊、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
3.1.2财会人员的监督弱化
海晶集团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会计人员设置了处罚的相关规定,但是缺乏一系列的具体的实行方案。此外,企业的监督弱化、内部控制缺乏明确的规定、内部监督力度不够、企业以追逐利益为最主要的目标放松了对财务人员的监督。
3.2 海晶集团财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3.2.1 财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道德是财会人员的素质体现。高素质的财会人员一定会爱岗敬业,这是会计道德的重要内容。
海晶集团近几年所招聘的财会人员一般都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其本身的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工作中默守陈规,敬业精神。其次是业务只是贫乏,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同时,他们对不懂的会计法律法规不去深入学习,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这就严重产生了公司财会人员对待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缺失
3.2.2 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不够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制度,也是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会计处理业务及会计档案管理之间的分工科学、合理,明确各自职责,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i]。
四 加强海晶集团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
4.1 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海晶集团的影响
海晶集团作为大型国有海盐生产重点骨干企业在培养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当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真正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做假账、提供虚假信息等违规违纪的行为的出现。
4.2 加强公司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措施
4.2.1提高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
提高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要依靠财会人员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来加强。目前我们国家的财会职业道德属于放纵的阶段,没有办法使好的职业道德在短时间内自己想成,我们应该狠抓落实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ii]。海晶集团一定严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德治与法治要相结合,必须定期组织财会人员和各部门的领导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促使每一个财会人员自觉履行法规的各项义务。其次,要加强财会人员的自律意识.
4.2.2完善企业内部监督
我国现有的针对财会人员的法律主要有《会计法》和《审计法》,但是缺乏对财会人员的监督检查,也缺乏实行处罚会计员的违反法规行为的一系列明晰的法律法规,会计员监督制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府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国家针对制定法律法规所采取的监督行为和责任制约行为。
我认为首先,应该建立独立的、有监督权威的内部审计部门。其次,应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技能培训。除此之外海晶集团还应当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以此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此外对完善海晶集团的企业内部控制还有以下考虑:首先,控制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第一对资金的监控,包括有计划的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以事前控制与事后控制为主,通过对经济过程的控制来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促进经济的提高。其次,内部审计应独立行使监督权,内部审计是由单位独立财会部门以外的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建立内部审计可以加强单位内部的监督和监管。一要明确工作的重点,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二要规范审计行;,三要做好后续审计;四要改进审计,提高效率。
4.2.3 建立良好的会计从业环境
我认为海晶集团如果要营造好的会计环境氛围就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公司的财会人员管理体制
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可以减轻财会人员对公司法人的心理压力,为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行为规范。
(2)对公司法人代表和财会人员进行道德教育
法人代表在单位的权力高、责任大。代表单位依法行使权力,而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负全部责任。因此对法人代表进行道德教育可以相对减少会计人员的错误。
4.3 公司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任务
4.3.1 加强教育机制
在我看来,海晶集团要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财会人员的自觉性。
4.3.2 构建会计诚信环境
构建会计诚信环境首先要优化经济环境,深化改革,要降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份额,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五 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会计员职业道德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得到整个社会以及个人的关注。本文是在探索过程中的创新:由分析外国与我国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此篇文章大体的逻辑体系和结构框架。
此篇文章论述了会计员道德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讨论我们国家会计员道德的目前状况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然后以海晶集团为例提出解决本公司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乏建设的方法,并概述了海晶集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所建设的内容和要求,并提出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监管体系。
5.2展望
本文总结出了对于海晶集团怎样改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意见和解决方案,将会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联系到法律与法规制度中去,同时加强海晶集团的企业内部道德环境的建设,建立完善的会计道德法律法规,会计行业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制度,并加强单位与个人的道德教育与继续教育,使从业人员的道德职业体系对单位乃至国家经济有更大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丹.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J].新财经,2013(2)
[2] 冯丽丽,叶.试论现代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J].会计之友,2006(5)
篇5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集团企业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财务监管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实现企业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目前,会计数据失真、私设小金库、设账外账、投资失控、担保混乱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企业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监管责任未落实。加入WTO后,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保护政策越来越少,挑战与机遇并存,要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就必须适度扩大集团企业规模,同时完善集团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管,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 企业内部控制 财务监督 内部审计
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 规范》等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内部监督制度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等类似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和其他内部机构之间的关 系,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 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相结合,整合于 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与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企业应当定期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 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具有重要性的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 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为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 定标准。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 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还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良好的内部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会计信息系统是实现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董事、经理的选择和考核都建立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主要依 赖于用脚投票的中小股东,会计信息都是实现其对经营者有效控制的工具。健全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 一方面,健全的公司治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 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内部公司治理也可以讲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提高 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反之,若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遵循相互牵制、制衡的原则。内部牵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内容,事实上,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 就指的是内部牵制。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制衡关系。因此,法人治理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内部控制机 制。王蕾(2001)将内部控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施控制;第二个层次是从所有者角度出发,对包括管理者在内 实施监控的控制体系。
从内部控制的方法来看,现代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公司治理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例如,组织规划控制实际上就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 事会、经理等之间的组织规划,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前一个层次实际上就是公司治理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有一 些重合的地方。
合理设置财会机构,为财务监管做好组织准备。目前,一些企业将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并设置在一起,这是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集团企业,资产规模大赝本链条长、管理跨度宽、筹资渠道及方式多样化,财务与会计职责不明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因此,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分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建立和落实财务监管工作的责任机制是做好财务监管工作的保证。财会机构应在企业集团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财务部门可分设财务处和会计处,再根据工作内 容下设专业科。财务处的主要工作包括:筹措资金及跟踪管理;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项目的跟踪管理;预算的编制、考核;利润分配;财务分析。会计处的主要工作包括: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出具会计凭证,编制会计报表;根据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编制内部会计报表;负责纳税计算、申报;办理日常报销等。财务处与会计处分设,可使各部门工作目标及职责明确,分别把关,既可保证部门之间工作有章可循,又能保证相关职责之间的相互制约。
制定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为财务监管提供制度保障。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为研究制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集团企业下属分支机构较多,大量资产和经营活动都在所属企业中运行,集团企业要加强对其财务监控就必须制定并实行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制定企业内部牵制制度首先必须明确控制目标,要找到控制点,即容易产生错弊而需要控制防范的环节,如审批、核对、审签、结算。记账等等,以达到纵向(即在同 一部门内不同岗位、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横向(即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应由不同部门分别处理,使一个部门的记录受到另一个部门的牵制)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实行企业重大经济活动联签制度。集团企业在明晰产权关系后,应明确各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与权利,建立健全集体决策机制,特别是企业重大的贸易、 投资活动必须有财务人员参加,经集体研究分头把关。再次,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工作。内部稽核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对整个集团财务活动的审查及财务 部门内部的日常审核。
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远程监控,为财务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集团企业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起覆盖整个集团的网络系统,特别是财务部门,应使用设置了严密稽核系统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统一的财务网络软件。在网络环境 下,企业财务活动可以进行远程处理,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大大提高财务、经营等各方面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速度,以提供给集团 决策层最新、最全面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其所做出的决策更具实效性、准确性,产生最优的决策方案。当然,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将使企业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投资、网上结算、网上报税等业务的发展,直接将会计核算及财务监控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如果有效监督机制跟不上,就会给经济犯罪打开方便之门,将严重威胁到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财会 职业道德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13-02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所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群体以及会计人员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的总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内容: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主要体现在: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和不做假账。
一、高校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工作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更是贯穿于高校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财会人员在高校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高等学校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一名合格的财会从业人员应该自觉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要在职业行为上奉公守法,尽职尽责;不仅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履行好岗位职责,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对财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提高财会人员内在素质的要求。因此,加强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必须下大力气开展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并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切实提高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水平。高校财务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够做好账,理好财,服好务,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二、目前高校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
高校的财务部门是学校对内对外的服务窗口,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关系到学校对外的形象,关系到学校在师生员工心目中的形象。从目前高校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看,虽然总体上是好的,但在财会从业人员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财会人员服务意识差、服务不到位,不团结周围同志;有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财务分析、成本核算增收节支和贷款风险等问题研究不够;有的会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得过且过,不负责任;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会计法规和业务,工作效率低,在工作中出现严重差错;有的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丧失立场,不能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偷税、漏税、截留资金、私设小金库、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个别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严重丧失职业道德,为追求私利,监守自盗、贪污、挪用公款。
三、高校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一)建立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就是人们或组织根据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财会人员的从业行为的进行判断。可以采取单位内部测评、自我测评、服务对象测评的方式进行。也可引入第三方会计组织的评价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能使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处于社会、单位和个人的监督之下,有利于财会从业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这里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领导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起好示范作用。领导如果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高,职业道德好,就会影响并带动财会从业人员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试想如果领导违反会计法规又怎么能要求财会从业人员执行会计法规呢? 二是职业道德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奖惩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奖罚措施有效结合起来。建立财会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将职业道德考评考评情况记录个人信用档案。
(二)建立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机制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仅靠教育手段是不够的,更要通过法律和制度的约束而不断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制定便于操作的,切实可行的职业行为守则。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严格考核和奖惩,确保各种行政规章及道德守则在实践中得以落实,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并将考核情况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要加大《会计法》、《公司法》、《金融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人员,该吊销会计从业资格的要吊销,该给予行政处分的要给予行政处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
2.健立健全多元化监督机制。首先,加强国家监督。税务、审计、银行等监察部门应当严密配合,加强经济活动的监管,促进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检查和监督。第二,加强社会监督。由会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监督,履行“经济警察”职责,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第三,加强内部监督。不断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财会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结合政风行风建设,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并将相关意见及时与有关财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
(三)健全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会计岗位的轮换不仅是实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手段之一,也是全面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轮岗制,可以促使财会人员学习掌握多种岗位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增大岗位人员的替代性,做到人才的综合运用,有利于防止财会人员长期在一岗工作,因利益驱使而放弃原则犯错误,出现贪污腐化行为。因此,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换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内部监督;有利于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利于提升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但由于会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方法等都要求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在岗位轮换时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置合理的岗位流程和轮换周期。二是要执行严密的交接流程。
(四)强化在职财会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纳入财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中,贯穿于财会从业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首先,要抓好会计法律法规的教育。《会计法》是规范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是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会计法》有关规定具体化,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本规则和方法。通过学习,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其次,要抓好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的教育。高校财会人员充分要认识到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对工作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师生员工服务热情周到。财会人员在与钱物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在同法律法规打交道,遵纪守法是财会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方针政策、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学习,才能提高政治理论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防腐抗变的能力。
总之,加强高校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内部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在学校整个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适应《会计法》和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强高校财会队伍建设,积极探索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途径,提高财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高兰.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初探.财经纵横,2009(2)
2.刘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1(4)
3.郑燕玲.新时期高校如何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
4.戈金义.浅谈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今日科苑,2007(5)
篇7
关键词:高校 会计制度 策略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收支两条线、票据改革、公务卡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等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措施,涉及到各高校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和财务管理的调整与改进,同时管理手段多元化和新校区的建设与整合对财务管理要求更高,新制度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等公共财政改革关系密切的会计核算内容,将为规范高校会计行为、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和财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的要求。自1998年扩招以来高等学校一直走的是规模化发展道路,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正逐步确立,新体制要求高校要自我组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服务和科技成果,最终目标要体现出它的育人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所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真正实现自主办学,关键在于提高高校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特别是在财政上要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筹资渠道、办学主体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收入、支出结构也向多样化发展,财务管理方法也不再局限于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而更加重视筹资、财务规划、资金有效分配和使用效益的考核与管理,客观上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可以为高校彻底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内涵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优化资源结构为核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财务管理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二)高校办学环境的要求。目前高等学校的生源危机正逐步显现,国外学校争夺国内优质生源以及高考考生逐年的减少,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对财务管理要求也更高,政府的各项改革对财务管理要求更严,新校区的建设与整合使财务管理难度加大,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高校新校区基本建成、政府化债等复杂环境下,能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健康的财务管理运行环境,新制度建设就成为了首要前提。
(三)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记账核算过程,而是向经营管理型转变,需要进一步拓展财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挖掘经费使用和可用资源的潜在价值,追求财务活动的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为学校增收节支,拓宽经费来源,努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高校要从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办学要求会更高,而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基础工作、经费预算、收入支出、资产管理、学校资源等工作对财务管理要求更高,而规范化的高校会计制度内容能为高校科学合理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的重点内容分析
(一)新增与国库集中支付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从2001年开始我国在中央试点单位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到今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开、进一步深化,已历时数年,某些省份(如重庆市)已经在试点开展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可为新的会计制度顺利实施提供丰富的经验。针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科目,分别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校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的、尚未动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及年终应收财政下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如此一来所有部门预算中的财政性资金的授权支付业务就均可以通过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核算,而财政返还额度科目能清楚地反映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可有效地提高资金透明度,能直接清晰地反映资金使用及结余情况。
(二)打破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只以原值反映,不计提折旧和累计摊销的核算方式。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要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进行累计摊销,打破了长期以来高校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以原值反映;不计提折旧和累计摊销,导致了国有资产信息失真;资产数据无法反映资产的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助长了高校资产的浪费和重复投入等现象,首次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2005 年国家发改委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应作为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一部分,这客观上要求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三)要求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高校内部的会计核算应当体现所有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记录和反映为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正常开展而进行的基本建设活动。一方面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有利于高校规避财务风险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并账后由部门统一整合资源,对日常业务处理中相类似的业务按岗位进行分工设置,使财务管理秩序更加规范,为学校合理配置资源、建设节约型校园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四)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调整。为更好地反映高等学校现实的收支情况,会计科目要重新调整分类,有利于财会人员准确地反映高校的各项收支情况,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得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高校资金的来源及变动状况。
(五)改进报表格式,完善报表体系。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同时增加了现金流量表,并相应重新设计表中项目构成(如取消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收入、支出项目),改进了报表格式、完善了报表体系,新的财务报表体系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如:基建投资表可以直接反映高校在基本建设投资过程中的相关财务信息;财务报表附注可以提供与财务状况相关但无法在财务报表主表中反映的信息。同时,还应强化对会计信息的披露,高校接受外界投资和对外投资、向金融机构借贷情况等都应进行及时的披露,以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三、高校应对新会计制度实施的策略
(一)高校管理者转变理财观念。新高校会计制度注重高校的经济效益考核和教育成本核算,使高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得到合理利用,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是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同时也说明高校需要经营,需要降低办学成本而提高办学效益,所以新制度的实施不仅仅是高校财务部门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校管理者要有积极应对的态度和观念,认真学习新的会计制度,树立办学成本意识,掌握新的高校理财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会计制度改革的实质要求。
(二)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新高校会计制度执行后,会计核算内容更加全面和规范,同时对高校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财会从业人员应尽快转变角色,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其政策水平和执业能力,加强新制度的学习充电,另一方面高校需加强财会队伍建设,组织财会人员对新的会计制度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新的会计制度改革内容,确保新的会计制度在高校顺利实施。
(三)加强预算控制。面对会计制度改革对预算带来的影响,高校应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学校应严格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程序编制预算,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内预算编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确保预算的科学可行性和严肃性。通过对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展,在学校内实施“大财务”战略,形成以综合财务预算为指导的“发展规划-子规划-项目分解-年度工作计划-财务预算-绩效考评-持续改进”的工作程序,使财务管理与学校管理融合在一起。
(四)加强内部监督,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高校应注重加强内部的审计监督,学校的审计部门应着重对学校的物资采购、工程招标、科研经费等重要经济事项的审计和学校负责人及重要部门的干部进行离任审计。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为依据,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并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特点和具体职责制定操作规则,使高校内部会计监督有据可依。在执行内部监督制度时应当建立奖惩机制,明确内部会计监督的职责范围、内容和目的,充分调动内部会计监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应根据新增的会计业务建立与之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在筹资渠道、筹资规模、偿还计划、资金使用效益、资金风险等多方面实施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结语
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实施具有里程碑式的现实意义,但对高校的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也是一场挑战,只有认真贯彻执行新高校会计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才是促进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Z
参考文献:
1.丁飞鸿.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积极性影响的研究[J].当代经济,2012,6(下).
2.朱建芳. 制度变迁对我国高校会计的影响[J].教育财会研究,2011,(6).
篇8
摘 要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健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施工企业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须要从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加强内部管理,为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制度保障。
关键词 施工企业 会计控制 职责权限
对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会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一、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程度不够
目前部分企业管理层存在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的思想,甚至把内部会计控制看作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有些认为领导说了算,才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对建立内控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有的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的比较严密,但却未贯彻执行,只流于形式,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未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
3.内部监督缺乏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一部分企业未建立内部监督制度,己建立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监督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且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制也不健全,各职能部门、岗位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监督,不仅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完成,对内部审计也极为不利。
4.会计人员素质低或者专业技术水平得不到应有发挥
部分财务人员素质相对而言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对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也流于形式。使部分财务人员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力不高,自我管控力差,影响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5.施工企业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施工企业比较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二、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1.制环境建设
从控制环境的内容来看,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需加强对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经营管理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独立性。
2.制活动建设
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常见控制措施有:
(1)建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设计内部控制系统时,首先应明确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职务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间能相互监督、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责任。
(3)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对内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对外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投资决策信息。会计系统控制主要内容包括: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按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报告。
3.算控制
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明确各责任企业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通过预算控制,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岗位以致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作为责任约束条件,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营分析控制
运营分析是对企业内部各业务、各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独立分析或综合分析,进而掌握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为持续的优化调整奠定基础。综合运用生产、采购、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5.效考核控制
绩效考评应首先明确企业要做什么(目标和计划),然后找到衡量工作的标准进行监测(构建指标体系并进行监测),发现做得好的(绩效考核),进行考核(激励机制),使其继续保持或做得更好,能够完成更高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不好的地方,通过分析找到问题所在,进行改正,使工作做得更好(绩效改进)。
三、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企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聘用、培训、轮岗、考核、奖励、晋升、淘汰等办法,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要建立考核、奖励、晋升、淘汰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绩、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综合考核,奖优罚劣,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企业要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度,以责定权、权责分明、严格考核、有奖有罚、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体系。
2.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3.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4.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
没有监督就没有控制,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实施。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要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审计人员职责等要有明确的规定。内部监督形成的报告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确保发现重要问题能及时送达至治理层和经理层;同时,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
5.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切实推行货币资金集中管控制度
企业应科学确定投融资战略目标和规划,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资金授权、批准、审验等相关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活动的集中归口管理,明确筹资、投资、营运等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和岗位分离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评价资金活动情况,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施工企业更应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以有效集中财务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法人对资金的调控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资金集中管理,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坚持“资金分级管,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企业应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不以个人名义在银行开设任何用于企业资金结算的银行账户,银行账户只供本单位经营业务收支结算使用,严禁出借账户供外单位或个人使用,严禁为外单位或个人代收代支、转账套现,严禁将公款存入私人账户。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除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可以使用现金外,都必须通过银行转账结算。企业在财务上分设会计和出纳岗位,会计人员负责账务的记录与核算,出纳人员购买、保管及使用现金支票,收付或管理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财务印章、个人名章由不同人员监督管理,财务印章由财务资金部门负责人或被授权人负责保管,个人名章由本人或被授权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应分开保管,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收入、支出、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6.建立健全应收帐款控制制度,切实加强工程款结算制度
在应收账款控制制度的建立上,财务部门和经营部门有不同的职责,相互制约。经营部门负责工程竣工决算、工程分包结算。财务部门负责应收帐款的催收工作,评价客户资信程度,做好应收帐款帐龄分析,了解债务人现状,确定需要注销的坏帐,按照建造合同准则正确确认收入、成本。
7.建立健全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切实加强材料及分包商的集中采购制度
施工企业具有较多的采购和付款业务,将大宗材料采购如钢材、水泥、木材及分包商的选择集中在企业总部层面,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材料供应商及分包商,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资金支付时按照计划,通过不同的授权进行资金支付,为财务核算提供合理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施工企业对内部存在对会计控制认识不足以及会计控制监督缺乏力度等问题。施工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会计控制,才能确保企业在复杂的经济活动环境下有效地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企业内部人员经济犯罪和管理违规,保证企业良好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翟利艳.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会计之友.2006(4).
[2]魏秀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5).
[3]王灵蕙.刍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财会研究.2006(9).
[4]陈楚宣.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罗义峰.浅谈施工企业.2007(04).
篇9
1.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涵义
COSO框架指出:“监督是一个评价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的过程……可以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地运行”。《基本规范》指出:“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监督是指企业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内部监督重点,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实施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通过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和改进缺陷来合理确保①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过程。
2009年出版的《当代汉语通用词典》(第1版)将模式定义为“某种事物的或可使人效仿的标准样式”。2010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将模式定义为“作为标准的结构和样式”。本文提到的模式是指一种标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是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内部监督模式是指在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内,企业各层级监督主体通过遵循风险导向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优化内部监督的责、权、利配置,合理分配内部监督资源和能力,以各监督机构的有机协调为路径,以内部监督机制创新为手段,从而实现内部监督目标,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一种制度设计和安排,它是企业内部监督资源、能力、环境、其他内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集成系统化的结果。企业内部监督模式应当嵌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到现有的内控体系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施成本的限制,本文提到的“企业”主要是指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
2.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特征
(1)系统复杂性
内部监督要素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合理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模式有其目标、组成要素和结构,其生成是企业内部监督目标、环境、资源、能力和规范等构成要素有效整合的连续一体化过程,具有复杂系统的显著特征。同时由于内部监督模式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其有效实施需要跨部门合作,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监督模式设计和运行就更加复杂。
(2)价值增值性
有效的内部监督可以帮助董事会、管理层、内外部审计师、监管机构等识别企业已存在的有效监督的领域,并结合其责任考虑监督的结果,识别和整改监督无效领域的缺陷,并采取行动提高监督的有效性。企业可以通过这些措施改进他们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从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最终增加企业价值。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模式也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企业价值:使内部控制失效和需要整改的缺陷最小化;提高决策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3)层次多维性
从企业内部监督关注的重点来看,由于在不同的组织结构层级上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同,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也不同,不同层级上的监督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应关注的风险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内部监督的侧重点不同;从监督者的构成来看,不仅包括审计人员,也包括财会人员、信息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等背景的专业人员;从企业内部监督服务对象的范围来看,不仅为董事会、管理层服务,还将为内部和外部审计师、监管机构和其他组织服务;从企业内部监督涉及的范围来看,将涵盖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有关加强风险控制和改进内部控制流程的建议将出现在内部监督结论中。
(4)环境依存性
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是经常性的、随机的和客观存在的,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性,其设计与运行必须与企业内外部环境保持动态一致,重点关注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风险的变化,适时地对内部监督侧重点做出动态调整,同时还要关注企业内部监督核心能力和资源的调整、变化。
3.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功效
(1)价值创造效应
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价值创造效应是指通过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职能作用来合理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最大化监督主体价值、客体价值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结果及过程。首先,从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机理和本质属性看,它是一种企业产权明晰条件下的组织资本,是创造企业价值的逻辑起点,内部控制体系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在竞争合作逻辑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化整体价值;其次,企业内部监督模式是各种内部监督资源有效整合的结果,通过有效利用各种内部监督资源以形成各种内部监督能力―监督规划能力、评价有用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缺陷信息披露能力与后续监督能力,是其价值创造的现实物质基础;再次,企业内部监督的决策活动,就是选择适应特定监督环境、驾驭控制风险、实现监督目标的监督资源、能力来完成相关监督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关的监督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内部监督的功能充分体现,这是价值创造的现实过程;最后,企业内部监督的结果表征为内部控制的失效和需要整改的错误/缺陷最小化,提高决策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2)风险管理效应
企业内部监督的风险管理效应是指内部监督根据企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变化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综合调控,从而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内部监督的风险管理目标是积极主动整合内部监督资源、发挥风险导向作用来明确内部监督重点,调控和驾驭控制风险,以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企业内部监督模式可以通过综合调控,及时应对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风险变化,具备基于VBM(Value Based Management)管理模式而产生的风险管理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效应,企业必须为内部监督模式的实施选择有效路径:科学选择内部监督实施战略,设计合理的内部监督流程,这是管理或降低风险的基础;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健全内部监督模式的组织体系,保障和支持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有效运用内部监督技术,在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下进行监督资源的动态平衡管理;构建内部监督的控制风险预警与控制风险报告体系,以便为明确监督重点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资源;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及其行业的风险披露机制,由此强化行业、社会、政府对控制风险的监管和提升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决策效率;落实风险管理贡献和损失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风险绩效考评机制,为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效应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
(3)影响渗透效应
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影响渗透效应是指内部监督模式的柔性和刚性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刚性是指按照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组织监督活动、协调监督关系、均衡监督利益的执行力,是其系统稳定性、合规性和有序性的内在要求,具体分为监督计划活动的刚性、监督实施活动的刚性、缺陷报告活动的刚性和后续整改活动的刚性等。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柔性是指在不违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前提下,为适应环境变化、节约监督资源、更有效果和效率的开展监督活动的执行力,是其系统适应性、经济性的内在要求,具体包括专项监督范围和频率选择的柔性、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制定的柔性等。企业内部监督的刚性与柔性共同存在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虽然以适应性为主要特征的柔性同以稳定性为主要特征的刚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但在内部监督目标、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动态稳定性的要求下,二者可以达到协调统一。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渗透效应还表现在其刚性和柔性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上,即所谓的“刚柔并济”。
二、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生成机理
1.基本假设
在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生成之前,应先明确内部监督的基本假设,具体包括:
(1)监督边界假设
监督边界假设是对企业内部监督范围所作的界定。监督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组成要素,其边界应与企业内部控制边界重合。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边界仅限于企业内部,但是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往往超越了其边界,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业务现在越来越多地由外部机构来完成。当企业使用外部机构提供某些服务,比如企业将其福利计划管理工作外包时,仍然需要适当管理在外包流程中那些与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企业应通过实地查看或定期审阅服务供应商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自我评价报告等方式来了解服务供应商的内部控制体系如何管理或者降低风险。当无法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相关信息时,企业可以考虑自己执行针对服务供应商关键控制的定期专项监督。
总之,现代企业内部监督的边界随着内部控制边界的延伸而延伸,其界定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者一个车间,也可以是因所有权关系形成的企业集团或因经营关系而形成的一条价值链。
(2)可监督性假设
从内部控制体系整体和局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体系定义为由各个相互作用和依赖的若干组成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内部控制各个要素之间存在某种耦合关系。只有当内部控制体系是可监督的,内部控制目标才可以实现。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监督主体通过实施监督程序,维护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监督主体是指拥有相应监督权、具备适当能力和客观性的人员;监督对象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包括内部监督要素本身。
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可监督性需要基于一定的前提。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是实现可监督性的必备条件之一。此外,监督主体是否拥有必需的权限、是否具备适当的能力和客观性以及内部控制目标是否正确、监督程序是否恰当等都会对可监督性产生影响。
(3)人性缺陷假设
新制度经济学在充分研究人性的基础上,认为人性是复杂的、难以琢磨的,假定人性具有“有限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机会主义倾向”等本质属性。这些假定对于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限理性”是指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个体的智慧和能力等显得相对不足。人的有限理性使得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行为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并最终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而内部监督正是为了防范这种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对内部控制体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指个体试图使其在金钱、职务等方面达到最满意的状态,受其影响,企业员工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企业总是试图设计出完美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引导、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其符合企业目标,但是在机会主义倾向的影响下,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都将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所以企业应通过监督实施来识别、整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另外,监督主体的人性缺陷可能使监督过程出现偏差,从而忽略了本应重点关注的领域;监督流程可能由于多人合谋而被绕过等。
(4)风险永恒假设
在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下,企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只能管理或降低,而无法消除。风险的持续确认,对于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维护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有效性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在持续的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风险,从而明确内部监督的重点,提高监督的效果和效率。
2.生成影响因素分析
(1)内部监督目标
内部监督目标是指企业通过实施内部监督意欲达到的状态或效果,是内部监督行为活动的导向、出发点和归宿,其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企业制定内部监督目标时,必须考虑内部监督环境的客观需求。当内部监督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内部监督目标进行升级或变化。为合理确保内部监督目标的实现,企业管理层应要求监督者提高其业务能力,吸收管理理论中的相关知识,并将其与内部监督知识体系结合,从而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内部监督模式要求各监督者在开展内部监督工作的过程中,以内部监督目标为起点,同时兼顾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战略安排。
(2)内部监督环境
内部监督环境是指影响企业内部监督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外部条件的集合,是内部监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境况和条件。内部监督环境能够影响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目标、范围、频率、技术、流程等各个方面,是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内部监督环境有利于促进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内部监督职能的发挥;恶劣的内部监督环境将损害内部监督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影响内部监督参与人员职业素养和客观性的形成。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构建,首先应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监督环境。企业内部监督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前者是指企业外部影响内部监督有效实施的各种因素,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等;后者是指企业内部影响内部监督有效实施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治理环境、控制环境、技术环境和作业环境等。
(3)内部监督资源
内部监督资源是指内部监督机构可以用来完成内部监督任务的物力、人力和时间的总称,是内部监督机构拥有或者可以控制的资源,包括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具有有限性、知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企业内部监督系统看作是一个内部监督资源的集合体。内部监督的实施效果取决于企业为内部监督工作投入的资源数量,但是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必须根据资源的稀缺规律来安排资源的使用,配置内部监督资源流向能够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提供更多支持的领域。为此,企业要对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内部监督资源进行识别并选择、发掘并使用、激活并有机融合,进而优化内部监督资源组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条理性、系统性、价值性和柔性,使有限内部监督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最有效的整合,并尽可能地创造出新的内部监督资源。因此,企业内部监督资源的数量、整合程度和配置结构是构建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极大影响着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实施效果和效率。
(4)内部监督能力
从本质属性来看,内部监督能力是内部监督部门在任一时点所拥有的内部监督资源的函数,是企业协调内部监督资源的能力,尤其表现为以独特方式配置内部监督资源和实施内部监督流程以达到理想的内部监督效果和效率的能力,属于广义内部监督资源的范畴,其大小受内部监督人员素质、内部监督技术方法、内部监督经费预算和内部监督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监督能力在管理、开发和运用内部监督资源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将内部监督技术、内部监督信息系统、内部监督人员知识等进行优化整合。较强的内部监督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内部监督的效果及效率。随着企业内部监督环境日益复杂且多变,传统的内部监督能力已经无法正常发挥维护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功能,企业管理层应重置和升级内部监督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构建和实施。
(5)内部监督规范
内部监督规范是内部监督行为的约束与引导机制,用来判断内部监督行为性质,为实现内部监督目标提供重要保障,由《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关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等组成。在企业内部监督模式中,内部监督规范为企业提供内部监督行为规则,约束与引导企业内部监督模式实施的全过程,具体包括内部监督的标准流程、评价有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与报告、缺陷整改措施、对监督者的客观性与知识能力的要求等。内部监督规范为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构建和实施提供刚性约束和制度保障,即企业通过一套明确清晰的规定,告诉各监督者被期望做什么,不期望做什么,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其内部监督行为,确保内部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可以说,现实有效的内部监督行为活动离不开内部监督规范;离开了内部监督规范,将无法确保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实施。
(6)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强调科学决策和权力制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对权力制衡的内在需要,对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程序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公司治理结构则直接决定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对有效构建和实施企业内部监督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典型案例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内部监督要素不仅可以作为维护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内部监督不仅仅是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失效/无效的有力措施,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需要有效的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保障,而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有效构建和实施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的推动。
(7)其他内控要素
内部监督从属于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其中的内部监督要素并不能独立的发挥其作用,其有效运行还有赖于其他要素的协作配合,或者说,内部监督贯穿于内部控制诸要素中。内部环境要素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建设、内部审计工作和人力资源政策制定与实施等,为监督的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帮助监督者明确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风险,并以此为依据将控制点区分为关键控制点、次关键控制点和一般控制点,确定监督重点;信息与沟通要素为监督者提供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所需的相关信息,监督者通过实施监督程序分析这些信息得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对于发现的内控缺陷,应分析其成因,并将监督的结果通过信息与沟通系统反馈给管理层,及时对原有内控体系加以改进。换句话说,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其他要素为内部监督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又是内部监督的评价对象。
(8)内部监督行为
内部监督行为主体(即监督者)往往事先对内部监督行为异化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论来决定其内部监督行为。监管环境制约着监督者的行为,是审查监督者行为是否合规以及处罚违规监督行为的制度系统,具体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规定。
假设监督者符合经济人假设,逐利是其本性,且有限理性、风险中性,监管环境对监督者内部监督行为的约束影响包括:①内部监督舞弊行为被发现的概率F;②对已发现内部监督舞弊行为进行处罚的概率E;③处罚数额B(先没收违规行为带来的额外收益,如有正常收益时,再进行处罚)。当监督者的行为合规时,其所获得的正常收益为T,但同时可能面临企业管理当局对其不愿“串谋”的惩罚W,惩罚概率为H;当监督者的行为违规时,除了其可以获得正常收益T以外,还可以获得额外收益A。我们可以得出:
内部监督行为异化的收益I=[(T+A)(1-E)+TE]F+(T+A)(1-F),内部监督行为异化的成本为C=T-WH+BEF。监督者根据I和C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是否选择内部监督行为异化。
由I>C可以推出EF<(A+B)(A+WH),说明当监督者的违规行为被发现以及被处罚的概率较小时,监督者将选择内部监督行为异化;
由I<C可以推出EF>(A+B)(A+WH),说明当监督者的违规行为被发现以及被处罚的概率较高时,监督者将选择合规的内部监督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监督行为合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环境的严格程度,同时又将最终影响企业内部监督模式构建和实施的有效性。
3.生成模式框架:整合系统化
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见图1)是由各个相互依赖生成影响因素,如内部监督目标、内部监督环境、内部监督资源、内部监督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内控要素、内部监督行为等,在某一特定时空内经过有限合理的整合、重组后形成的结构优化的完备系统,而不是模式内单个生成影响因素的随机组合。在满足生成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内部监督环境主导着其他生成影响因素,同时其他因素影响着内部监督环境;内部监督目标、内部监督规范、内部监督资源、内部监督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督行为等决定与主导着内部监督模式,而内部监督模式又影响与反映着其他生成影响因素;内部监督模式与其他内控要素之间相互反映与影响。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整合完善的过程,又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对各个生成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内部监督模式的生成框架―整合系统化。在企业对内部监督模式进行不断整合并根据需要做出动态的调整之后,内部监督目标、内部监督环境、内部监督资源、内部监督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内控要素、内部监督行为等构成了企业差异化机会,形成了整合系统化的企业内部监督核心能力生成与有效运行的内在逻辑。整合系统化使企业内部监督系统不断地利用变化、适应变化、制造变化,对内部监督目标、内部监督环境、内部监督资源、内部监督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其他内控要素、内部监督行为等生成影响因素进行有机整合,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内外部环境需求、内部控制体系目标定位,适时优化企业内部监督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内部监督核心能力。
作者单位:
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控制管理体系
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会计的内部控制主要也是为了可以最大的来保障企业的资产的安全,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最大的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而且可以最大的确保相关的规章制度的贯彻与执行落实。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概述
作为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程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仅包括狭义的会计控制,也包括了为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而进行的内部牵制等内容。按照企业会计控制理论,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内部监督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中主要五大因素,是企业在内控管理工作中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我国企业数量多,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企业的产出规模、资本和技术构成、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等因素的钳制,我国企业在会计内部控制这方面存在着许多与企业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形,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的扩张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企业会计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与完善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
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薄、缺乏足够重视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者首先对会计控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目前,很多企业管理者忽视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将设立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有效贯彻执行,对公司会计本身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严重失控。第二,企业会计人员的不重视。高层经营者的不重视,会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意识淡薄,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缺乏的重要性认识,也导致会计内部控制的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使该制度仅仅是流于表面,没能为企业发展真正发挥作用。这种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双项、双层的意识淡薄,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疏漏,也使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的效果、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大大减弱。
2.2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系不健全、内部审计职能丧失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系不健全、内部审计职能丧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建立上,该体系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其二,在具体落实方面,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企业财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发挥作用受限;其三,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的内部监督评审主要还是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进行,而某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会计部门,这就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相对独立性;其四,在岗位的设置上,某些企业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实行一人兼多岗又或者一岗并多职,没有形成良好地内部牵制制度,没有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2.3会计内部控制力不够
1)很多企业仍然只是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当成了会计体系,没有涉及企业建设所需要的精神文化层面,实际上,会计内部控制远远不只是企业会计部门一方面的工作,更应该是所有教职员工亲身参与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会计内部控制所规定的一些指标不仅仅应该只限于会计性的内容,而也应该关注非会计性的一些内容;和这点相似的是会计控制不仅仅也只局限于货币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等的监管和控制。
2)企业会计内部的管理在监督方面也都存在不少的问题,会计的内部审计监督在企业的资金监管中是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个应该起到作用的审计监督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很多的企业在管理上还是由于行政化太浓的原因,正是由于这一点的存在就使得会计的内部监督由于有太多的行政干预而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会计监督流于形式而已。
2.险评估系统不完善
由于大量的企业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本身的资金是不够的,一般的办法都是去外部举债来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在这种情况之下,绝大多数的企业都通过向银行来借贷款的方式来筹措资金维持企业的正常的管理与运营,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很大的情况下来对有关的问题进行缓解,但是也会随之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再加上如果企业的管理层对这些风险没有相应的预警措施以及没有为企业的资金安全建立一个应急计划的话,到时候出了问题就真的是没有别的办法了。简而言之就是在当前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还未散去,而且我国的经济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状况也都是可想而知的,这个时候企业更是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来熬过冬天,不然就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掉。
3企业内控制度的创新措施
3.1建立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企业除要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业务核算外,对各项业务、各个岗位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还应该设立专门的监督岗位,聘用有责任心以及理论和实践等专业素质较高的人员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程序化、规范化方面的管理,该人员可以直接对公司负责人负责,并将监督中对于碰到的相关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人来做出相应处理和及时的解决。与此同时,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也要相互配合,并能形成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监督机制。
3.2规范会计审计监督程序,保障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
对于那些在企业的审计监督方面出现的问题,首先就是需要在有关的审计部门以及职能部门方面来做出一些强制性的规定,这样做的原因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为了可以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规避,也对于会计环节的监督上的不利情况来尽早的做出一些补救的措施;第二点就是可以把企业的审计部门来纳入到社会的审计评价体系中去,由于社会的审计机构本身也是独立于各大企业而独立存在的,所以他们作为第三方的评级就会更加的公正,而且他们的结果对于各大企业的审计部门也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价值,企业的有关部门可以依据这些评价来相应的结合自身的会计的报表的分析结果来做出一定的改进的措施,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是有利于企业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
3.3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会计的内部控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具体的人来进行实施的,所以对于企业的财会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财务工作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人事的任免上就需要更加的严格,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才是企业急需补充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的招收来打造高质量的财务从业人员的队伍。而且由于外界的环境一直在变化,国家的各项政策也都在变化,这样一来就需要企业对本身的财务从业人员可以及时的进行培训,使得他们可以跟得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最后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注意培养企业的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过去那些企业的经济案件频繁发生就是因为企业的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也都需要注意,在工作中一定要把对于品德的考察放到第一位。
3.4 建立和完善现代信息内部控制体系
随着现代企业办公水平的提升,使用信息化的办法来办公可以极大地提高相应的效率,所以就需要企业可以加强企业会计的信息管理,最大的来提高工作的效益,对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进行相应的规划,
(下转第188页)
(上接第186页)
以便最大的保障企业会计控制的高效化,实现财会信息数据输出输入、储存和管理等的全方面控制,实现会计信息的动态管理。制度的建立再完善也要结合完美严格的执行,才能够发挥制度规范作用,才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制度不仅在纸上,更要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还要注重信息化,建立大数据的数据库从而达到流程管理和控制的数据化。
【参考文献】
[1] 李静萍.论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与监督体系的构建[J].财会审计,2013(12).
- 上一篇: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
- 下一篇: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