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 高校 动手能力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室是培养和造就科学家的摇篮。高校实验室既是培养和造就现代高科技的摇篮,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地,实验教学不但是对理论教学和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和补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传统落后的实验管理制度,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当前实验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据社会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扩招前毕业的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优于扩招后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动手能力方面,前者普遍优于后者。应该承认,招生规模的急聚扩大与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产生了矛盾,给高校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给实验设备的增加、实验师资的配备、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新以及实验场所的安排带来了冲击。同时,落后的实验课管理制度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发展。毕业生质量差主要体现在动手能力差,反推之说明实验教学质量差,说明实验装备差,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室管理落后,师资力量差。理工类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会说,而且要能做,高校要培养出符合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除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设施的建设外,还要从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上下工夫,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实验设备的效益。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与教学的改革措施

1.推行实验课程学分制

按照实验课教学计划,每门专业实验课程,必须明确给出学分,增加实验学分的所占比例,建议占专业理论课程学分的1/4,如:一门专业课总学分为5分,该课程的实验可占1.25学分,理论教学占3.75分,才能算该门专业课修满了学分,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立严格的实验课程考核制度

既然实行课程学分制,就要建立相应的考试考核制度,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实验进行考评,考核可以用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1)考试。实行抽签制的现场实验考试。将学生所学专业课的所有实验混合装入签箱,由学生抽取。每个学生按抽签的内容,进行实验考试,时间2小时,由实验教师现场阅考平分。实验课考试实行百分制。

(2)考核。采用现场考核评分制。所谓现场考核评分制,即在每次实验课中对学生所做实验进行现场考核评判,并给出学生该专业实验课的学分。为什么不用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呢?这是因为实验报告学生可以相互抄录,即使不上实验课的学生也可以做出优秀的实验报告,反映不了学生的真实成绩。

3.建立实验课签名制度

学期开始,由教务处将学生班级名单发给实验教师。上实验课时,承担实验教学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名,做完实验,学生签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这样可以规范学生的行动,上课不能迟到早退,实验必须做完。现在的实验课是学生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这是学校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如建立实验签名制、实验学分制、实验考试制后,这种现象即会自然消失。

4.建立实验教师任课制

理论课程学的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课表,负责给出实验教学周次和课次时间、实验内容和要求,由实验教学教师负责完成具体的实验课教学任务。这样责任分明,也有利于各自的工作。这就要求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良好配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应备课,以备回答学生实验课中提出的与实验有关的理论性问题和实验中出现的实践性问题。显然,这就要求实验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懂实验方法与技能,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这正是高校实验师资配备所缺乏的。实验教学可以不实行坐班制,实验备课与准备、实验教学与设备维护,由实验教师根据理论教师安排的时间自主完成。这既要求高校实验室必须配备高水平的实验教学教师,同时也要求高校必须改革现行的实验体制,赋予实验教师予同等的地位、同样的使命,打破教师系列编制与实验系列编制的概念。

5.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验证性实验

高校现行实验模式,基本上采用的是验证性实验模式,我校也不例外。老师画好样,学生照葫芦画瓢,即老师确定好实验科目,实验室设计好实验,学生只须按设计好的实验线路(如数字逻辑实验)搭接好线路,再按给出的操作步骤操作,验证该实验的正确性即可。这种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不能将知识活用。这种验证性模式必须改革成设计验证性模式,由教师给出实验课目,学生自主设计并在实验课中自己动手完成该实验课目。这样,既能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合理安排实验课时

高校的教学安排有一种倾向,就是理论课时越来越多,实验课时越来越少。有些高校的院系,甚至存在压缩实验课时、延长理论课时的倾向。在专业课方面,理论课与实验课同等重要。高校应为社会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干的人才,这种人才才是合格人才,才会为社会所接受。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有些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应缩短,实验课时要相应延长。当然,每门专业课课时,都应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出发,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教学课时,或延长,或缩短。

篇2

关键词:知识创新;企业战略管理;调整策略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针对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更好地制定、实施的企业发展战略的方式方法。虽然企业的战略发展具有一定的整体性、长期性,但是企业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的现实状况,根据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必须做出适时的战略调整,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战略管理是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企业管理方面属于核心问题。

一、我国企业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发展现状

(一)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较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合理利用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帮助。从目前的数据得出结论,企业在库存管理、薪资和资金管理方面在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较高,其他部分仍然处于十分低下的水平,在营销管理、生产制造等方面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得十分微小。

(二)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劳动力数量丰富,素质水平也参差不齐。我国目前正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农村劳动力占据大部分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学历要求较低的建筑行业。人口普查显示,进城打工的人口中学历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员工素质整体不够高。

(三)企业的品牌技术含量较低。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但是在自身技术创新方面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在一些大品牌企业中,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以及市场的调研会有比较高的资金投入水平,但是在一般企业中,对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运用占得比例十分少,使我国的民族企业在品牌建立和开发扩大的过程中出现了阻碍,与国际市场的同类企业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的民族企业缺乏在世界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大品牌的原因。我国的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的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品牌的技术含金量较低,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十分薄弱。

二、知识创新角度下的企业战略管理调整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员工统一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作为古代战争胜利的三大要素,然而“人和”是最重要的,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员工是企业中的重要软实力。员工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与公司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员工构成十分复杂,其素质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地培养应该作为关键的部分,对员工的整体工作理念进行灌输,让员工能够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员工的培训除了对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进行传播外,更重要的是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员工在工作中提升自己,在学习中得到实践,使自身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挖掘。

员工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员工的培训经费属于企业的正常支出,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也要努力保证员工的稳定性和工作的长期性,为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企业在薪资水平的管理方面应该采取绩效评判方式,“多劳多得”的标准能够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都积极争取,在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状态下,能够在企业内部更好地形成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的民族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水平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但是在引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对自身所在的领域具有清醒的认知,应该将一部分经营收益用来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企业本身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对象,也需要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发新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壮大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为我国的民族企业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国际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在企业的技术战略中,企业把我知识创新的大好时代,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加自身品牌技术的含金量,让民族的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文化地位。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企业需要掌握时机,引进并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帮助自身的进步。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在财务管理和库存方面为企业做出贡献,在一些制造业的应用,需要企业的进一步挖掘,这样能够更好地节约人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在着眼当下的同时,也应该放眼未来,物联网技术将会使企业的发展进入另一个全新的阶段,尤其是对于特定的行业来说,企业需要改变传统和经验模型管理的观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全新的理念来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争取更大的可能。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阶层也需要按照经济发展环境和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资源拥有的程度进行调整。知识创新的新时代,需要将知识、技术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美国货币监理署;监管经验;监管创新美国货币监理署(OfficeoftheComptrolleroftheCurrency,以下简称OCC)根据美国1863年的《货币法》成立,隶属美国财政部,是美国联邦注册银行(国民银行,NationalBank)的监管机构。历经百余年的变迁,美国形成了双重银行体系和多方银行监管的格局,无论从联邦还是各州银行监管机构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监管理念、监管思路、监管方法和制度体系。OCC作为美国联邦注册银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美国一半的银行业资产,是监管资历最长的监管机构,走过了145年的监管历程,取得了很多极具价值的监管经验,很值得我们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学习借鉴。

一、OCC的组织安排及其业务分工OCC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下设一家数据中心(设在马里兰州),四个大区分局(分别是中部区的芝加哥分局,西部区的丹佛分局,南部区的达拉斯分局,东北区的纽约分局),22个大银行监管派驻组,一家驻伦敦监管局。四个大区分局负责辖区内国民银行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直接监管,管辖区域包括美国各州、波多黎各、维京岛(theVirginIsland)、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四个大区分局按照国民银行数量及资产的规模在各州的分布,分别在各州设置48个支局(FieldOffice)和23个办事处(Satellitelocations)。OCC总部内设九个部门,分别是法律事务部、国民银行监管部、国际与经济事务部、大银行监管部、中型银行/社区银行监管部、员工与公共事务部、信息科技服务部、管理部、监察部。OCC的署长(Comptroller)由美国总统提名,国会确认批准,任期五年。国会不对OCC拨款,OCC主要采取监管收费制维持运作,其运作资金的99%国民银行的监管费,1%美国政府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发放执照收入及其他收费。OCC设有执行委员会,目前由10名成员组成,分别由分管九个部门的高级副署长组成。执行委员会下设七个专业委员会,分别为审计委员会、银行监管委员会、预算及财务委员会、人力资本委员会、监管政策委员会、法律及对外事务委员会、信息科技及系统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就重要问题定期向署长及执行委员会报告。OCC总部不负责具体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总部主要在法规、政策、技术层面指导和支持分部的监管工作。一是通过派出各个领域的专家协助、帮助现场检查的实施,二是通过派出政策制定人员参与现场检查,跟踪和熟悉银行业务的操作及其主要风险领域,从而制定或更新监管政策、监管程序和方法。

国民银行监管部负责与国民银行所有业务相关的政策指南和检查程序,并协助对OCC的现场检查人员进行培训,协调与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FinancialInstitutionsExaminationCouncil,FFIEC)的工作。大银行监管部负责监管在美国联邦注册的大银行。OCC对大银行的定义是:总资产在250亿美元以上,从事较为复杂的银行业务。目前OCC监管的大银行有22家。其主要监管力量集中在22个监管派驻组和一家伦敦监管局,总部负责大银行监管宏观协调,监管战略的制定、风险的判断和总体评估。

与大银行监管部门类似,中型银行/社区银行监管部负责资产在250亿美元以下的中型银行/社区银行,它的总部主要负责宏观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协调,一线监管人员都设在大区分局、支局和办事处。包括中型银行和信用卡银行监管部和特殊监管部。

国际与经济事务部包括全球银行与金融分析部、模型与分析部,其主要职能是数据统计、银行行业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政策研究、模型分析以及对外联络等,是监管工作的宏观经济、技术方面的支持部门。该部在大区分局派驻经济学家或研究员(直接向总部汇报),并为现场检查提供技术支持。

二、OCC的成功监管经验OCC在145年的监管工作中,总是能够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监管方法和思路,与时俱进,跟上金融业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它的诸多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了明确的监管战略目标,基于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实施全面风险管理2.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OCC的法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适用于整个国民银行体系的监管规定、监管政策、业务指南及法规解释,从而对国民银行面临的风险和责任制定指导性意见,以及禁止(或限制)银行从事被认定为不审慎或不安全的业务;二是制定现场检查人员的检查政策、检查手册和相关释义;三是参加行政、司法和国会的有关听证会。这些工作为国民银行体系形成充分竞争的金融服务环境创造了较为灵活的法律法规框架。其中OCC认为较为重要的法规、监管指南包括贷款限额试行计划(LendingLimitsPilotProgram)、国际银行业务的法规政策程序、关于担保信用卡(SecuredCreditCard)的建议函(AdvisoryLetter)、关于产品或服务新业务开发的拓

,展以及产品或服务更新换代的指南、关于隐含期权(EmbeddedOptions)和长期利率风险(Long-TermInterestRate)的指南、《关联机构监管手册》(RelatedOrganizationsHandbook)、《从呈交董事的报告中发现问题》(DetectingRedFlagsinBoardReports)。3.非常重视市场秩序与市场公平的监管

OCC与其他监管当局和执法部门紧密合作,及时识别、跟踪违反《银行保密法》、《反洗钱法》的行为,防止国内外的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利用国民银行体系进行资金活动。OCC要求国民银行建立有关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设立《银行保密法》合规官,并要求银行对员工进行培训。

OCC密切关注国民银行的不公平及欺诈经营行为,确保银行客户能够获得公平的银行服务。根据《银行公平竞争法》(CompetitiveEqualityBankAct),OCC通过与信用卡银行、信托银行签订协议的方式体现监管意图,如经营协议(operatingagreements)、流动性准备金账户协议(liquidityreservedepositaccounts)、资本保障和保持流动性协议(capitalassuranceandliquiditymaintenanceagreements)。银行申请开办新业务时,OCC可采用签订“经营协议”的方式体现监管当局对特定领域的指导意图,如要求银行达到最低资本要求,维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满足银行每日的流动性;上报经营计划,在美联储或第三方存款机构建立和维持一定准备金。

4.实行早期监管干预制度

OCC对有问题的银行继续加强监管,确保早干预,低成本,及时采取纠正行动。为了尽可能减少FDIC成员银行的保险资金损失,OCC针对出现以下情况的有问题银行采取结构性早期干预和处置战略:一是经营状况正在好转并重新接受大区分局监管的银行;二是进入自愿清算程序的银行;三是被出售或兼并的银行;四是关闭的银行。如果出现特别情况影响到银行的经营状况,OCC会要求银行上报出售、兼并或清算情况,避免银行保险资金的损失。

5.积极执行《新巴塞尔协议》的文件精神,实现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强制实施高级法的银行机构具体标准为:商业银行总资产在2500亿美元以上;或表内国际资产(totalon-balance-sheetforeignexposure)在1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机构。目前美国有九家大银行符合强制执行的标准。美国监管机构要求强制实施高级法的银行在2006年7月1日之前向相应的监管当局递交书面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高级法的实施计划,包括符合监管要求的内部评级法、高级法、操作风险高级法的计量基础、必要的预算计划以及董事会的审批决议等。这些银行应与监管机构保持经常沟通,报告进展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实施,要说明何时才能作好准备实施高级法。美国监管当局将对银行最终实施高级法进行审批。对于届时不能实施高级法的银行,高级法将仍然生效,美国监管机构将视情况采取监管措施。另外,美国目前约有10多家银行自愿实施高级法。自愿实施高级法的银行应向相应的美国监管当局递交书面实施报告,获得审批后正式实施,其实施时间不受具体限制。

6.实行严格的监管从业人员准入制度,重视对监管人员的监管

人员的选拔实行严格的考试准入制度,监管人员必须参加现场检查资格统一考试,但在考试前可以自由选择擅长领域,如资本市场或信贷风险管理等。通过考试以后,监管人员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锻炼,成为信贷风险、资本市场、合规性、IT、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达到一定员工等级后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职能首席监管员或首席专家。此外,由于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OCC也从银行、咨询公司等外部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可以不参加OCC举办的现场检查资格统一考试,而直接通过评估获得美国联邦政府授予的“银行检查官”(BankingExaminer)称号。

OCC的执法合规部门对银行内部人和其他关联方的不审慎经营行为、违法违规行为以及渎职行为进行查处。如果这些行为对国民银行或其他银行造成损失,或银行内部人由此获得不当利得,OCC将下发监管令,或进行民事经济处罚、要求赔偿或取消银行从业资格。

7.重视金融监管的交流与合作

OCC通过多方沟通和交流,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和监管合作。银行业方面,OCC通过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ederalFinancialInstitutionsExaminationCouncil,FFEIC),与其他主要联邦银行监管机构,如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储蓄监督局(OfficeofThriftSupervision,OTS)及国民信用合作社监管局(NationalCreditUnionAdministration,NCUA)进行合作,合作的范围包括监管政策、监管法规、监管报告要求、跨监管机构的检查培训等方面的协调,从而减少监管负担,促进监管的一致性、连续性和有效性。保险和证券方面,OCC与有关管理当局密切合作,对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OCC与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保险部门达成信息共享协议,并与国家保险监理专员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InsuranceCommissioners)定期举行会谈。OCC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andExchangeCommission,SEC)商讨有关证券交易及证券经纪、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并与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TradeCommission,FTC)商讨消费者保护和隐私问题。

OCC采取各种形式就有关银行风险问题与银行高级管理层保持联系,OCC对275家社区银行的董事举办了“OCC风险评估过程的介绍会”。其目标是促使社区银行董事增进对OCC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思路的理解、深入认识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学习如何对管理层、内外部审计以及现场检查人员提出问题、如何对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及监控。此外,为提高董事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帮助董事评估和控制银行风险,提高他们对银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评估的能力,OCC还为董事举办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培训,175家社区银行参与了此

,项目。OCC的对外合作主要包括OCC与其他银行监管机构、其他政府部门、国外监管当局、巴塞尔委员会的合作。

8.重视监管人才队伍的培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与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其他部门合作,及时收集和反馈人才需求,确保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并确保重点领域的人才配备。通过国民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大区分局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检查人员开发专业委员会,全面协调开发、跟踪检查人员信息和培训需求,突出重点,将员工的培训和技术与工作机会挂钩,并开发培训和发展计划,从而填补专业“缺口”。要求管理层给员工提供更多的事业发展机会,鼓励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就事业发展问题进行主动交流,共同营造无歧视的良好工作环境,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利用OCC为员工提供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三、OCC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建设的启示通过前面对OCC成功经验的总结分析,结合新时期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要求,下面就我国新型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建设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1.监管理念上要创新,树立风险为本的全面风险监管理念

树立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监管系统是动态监管、互动监管和统一监管有机结合的动态风险监控系统的新理念。新的监管理论和新型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实现监管理念的三个转变:从静态监管理念向动态监管理念转变,从被动监管理念向互动监管理念转变,从分离监管理念向统一监管理念转变。最终实现风险为本的全面风险监管理念。

2.监管体系上要创新,构建多元化的监管制度体系

融合风险和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创新性地利用系统论的思想建设多维度的新型金融监管体系,监管系统应包括官方、社会、金融机构本身以及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合作的四维架构,只有放在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我国新兴的金融监管才是完善有效的。整个金融监管系统的运作必须有明确的监管目标体系,将金融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始终贯穿于监管设计的各个环节。

(1)专业化设置监管机构。这已成为各国银行监管当局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有效的专业化配置。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分类。银行监管的重点在利率风险、市场风险、资产管理、零售信贷风险、合规性等,按专业领域分设信贷风险、资本市场、合规性、IT、资产管理等监管机构。二是现场和非现场职能是否分开。分与合各有利弊,合并有利于监管信息的连贯、有利于形成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的有机结合等;分开有利于监管人员集中精力专攻非现场或现场检查,有利于提高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这两种分类与银行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既不能照搬既定做法,也不能忽视既定做法的合理性。在开放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监管部门的专业设置和功能设置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都应适应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特点,适应银行业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应专业化分工的趋势。

(2)建立多维度、多方位的监管制度体系。OCC的监管制度体系包括监管法规、司法解释、建议函、监管手册、监管指南等。其中,OCC为监管人员制定的监管手册达百余册,主要分为四大类:资产管理、消费者保护、市场准入、安全稳健性。资产管理侧重银行的信托业务;消费者保护侧重银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公平和诚信;市场准入侧重银行开业、并购、重组、银行控制权、高级管理行为;安全稳健性侧重银行的风险控制和稳健经营。

OCC的监管手册大多数供监管人员或现场检查人员使用,每部手册包括基本概念、风险点、监管和检查程序、参考资料等内容,监管人员或现场检查人员在实施监管活动或现场检查时,可据此操作。监管手册后附参考资料,包括以往OCC或其他相关监管机构下发的有关指引、通知、函件,或其他相关内容的监管手册索引。如安全稳健性(SafeandSoundness)相关的监管手册共计60多册。如对于监管和检查的总体要求,OCC制定了《银行监管规程》、《现场检查计划和控制》等;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OCC制定了《大银行监管》、《社区银行监管》、《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等;对于不同业务领域,监管手册基本涵盖表内表外业务,如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房地产贷款、信用卡、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融资、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交易等;对于不同风险类型,OCC制定了《国家风险管理》、《信贷风险评级》、《利率风险》、《流动性》;其他还包括《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内部人交易》、《网上银行》、《董事职责》、《贷款和租赁损失准备》、《管理信息系统》等。

OCC与目前各国监管当局通行的监管理念——风险监管、持续监管——并无二致,但OCC的特点在于将监管理念、监管意图渗透到各个维度的监管领域中,对于不同规模银行的监管、不同业务领域、不同风险领域的监管等,OCC都将银行监管理念、程序、方法在这些监管手册中具体化、程式化,而同时又保留了监管人员主观判断和相机处理的灵活性和自主权。监管人员和现场检查人员在日常监管和检查时,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参照不同的监管手册学习、体会和应用。这样,既避免了不同监管人员不同知识结构、知识背景对同一监管领域产生的判断差异,保证了监管政策、监管方法和程序的相对统一,又授予监管人员一定的主观判断和灵活处理的权力,避免了监管人员对既定制度的机械应用。

(3)实行差别化监管。OCC在总体监管战略目标框架下,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制定了不同的监管战略,同时又根据同一类型中不同银行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监管战略。OCC规定,银行监管周期为12个月或18个月,银行复杂程度越高、风险越大,监管周期则越短,监管人员在一个监管周期内完成监管战略,并做出总体评价,包括CAMELS的单项及复合评级、ROCA、SOSA评级。当然,分类监管、差别监管并不意味着监管战略迥然不同,OCC会针对国家经济的变化、银行业经营总体状况和风险的共同点制定总体的监管重点,单个银行的监管战略的实施不能脱离总体监管战略的框架。

3.监管方法上要创新,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

与新的监管理念和监管体系相适应,必须有监管方法的创新。随着银行信息科技的发展,银行监管也步入信息时代。监管数据处理、业务信息分类、风险分析等目前已是人力所不能及。银行业需要科技支持,监管手段也需要信息化、科技化。OCC之所以能够迅速掌握各种银行信息,很大程度上依靠完善的监管信息系统的支持。监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数据检索系统(TheFinancialInstitutionDataRetrievalSystem,theFINDRS)。该系统主要用于非现场监管,可对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控股公司、银行、电子数据处理服务商、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上报的财务数据进行检索、处理、加工、分类、分析,为监管人员提供了大量数据和强大的分析功能。监管人员可以利用该系统对金融机构每季报送的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数据进行横向同业分析、纵向历史比较等分析,从而发现异动状况和潜在风险;监管信息系统(SupervisoryInformationSystem,SIS)。该系统主要应用于现场检查,包括五个子系统:用于中型/

,社区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现场检查的系统(Examiner'sView),用于大银行现场检查的系统(SIS-LargeBank),用于数据维护的系统(SIS-Administration),用于查询各类银行检查情况的系统(SIS-Report)及用于处理、分析银行信贷数据的系统(SIS-NationalCreditTool)。现场检查系统包括了银行的基本信息、监管重点、监管战略、以往采取的监管措施和活动、非现场监管信息、各类财务报表、各项评级、现场检查结论等。首席检查官、主查人、现场检查人员、监管部门的主管人员等通过该系统能随时掌握一家银行的所有状况,对银行相关资料随时进行更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OCC的国民信贷工具系统(SIS-NationalCreditTool)。该系统记录了所有银行每笔贷款的详细情况,包括借款人名称、地址、社会保障号、贷款种类、贷款金额、期限、利率条款、用途、贷款质量等82个要素。通过任何要素检索,就可进行任意组合分析,发现各类潜在风险,如贷款集中度风险、贷款质量变化、贷款风险迁徙等。该系统目前仍处在升级之中,被大量应用于现场检查中的资产质量分析。OCC除了自行开发的监管信息系统外,还从路透(Routers)、MoodysKMV等外购信息系统进行行业背景分析和研究,对监管工作提供经济、行业分析支持。OCC的研究分析人员利用这些外购信息系统掌握外部评级公司对银行的风险评级和经营评价,对整体经济形势、行业经济形势、银行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为OCC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更新提供依据。

4.加强监管的交流与合作,树立监管的服务理念,实现全方位的监管联动

要树立金融监管的服务理念,监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金融稳定与效率的提高。监管的交流与合作包括三个层次:监管机构内部之间、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之间、监管机构对外的合作交流。OCC在总部和分部分别成立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跨部门委员会,以加强监管工作的内部协调。总部部分部门将律师、会计师、经济学家、研究员、首席检察官长期派驻分部,总部可以及时了解到区域经济金融特点和区域间银行业务、风险的差别,可及时调整监管政策、调整对银行风险的判断和分析。同时,分部人员也经常交流到总部,了解总部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理解、对银行业宏观风险的把握以及监管政策意图。

监管当局与被监管机构不是“猫和老鼠”的关系,监管当局与银行董事、管理层的大量交流和业务指导,有助于监管当局了解银行董事和管理层的所思所想,有助于监管意图的贯彻和实施,提升金融机构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共同实现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目标。

在国际合作方面,OCC参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完善和修订工作。OCC与其他联邦监管当局(FDIC,美联储,OTS)联合推进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主要工作包括与银行业内人士探讨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继续研究新框架下风险和资产组合的计量、管理层结构的有关监管指南,对新框架所要求的银行在操作风险计量技术方面的开发和进展情况制定评估标准,对实施新框架带来的潜在影响进行研究。在全球化条件下,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日益变得重要。

5.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金融监管队伍

监管队伍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的金融监管队伍要立足于“专家型、积极进取型、多元化的员工队伍建设,使监管资源能得到更为有效地利用”,OCC在监管人员配备方面重视“专才”的培养,在总部和分部均实现了专业化配置,确保“通才”和“专才”合理搭配,鼓励监管人员发展自己的专长。专业化发展在OCC的人员培训、考核等方面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和实施。一是通过以工作带训(On-the-jobexaminertraining)培养监管人员的专业兴趣和现场检查水平。如对刚加入OCC的员工首先进行6~8个月的检查培训,专门由经验丰富的检查人员指导,边检查边学习;二是通过强制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如OCC的继续教育部门每年制订培训计划,培训范围基本涵盖所有业务领域,监管人员可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专题参加;三是前文提到的通过OCC自行组织的统一资格考试鼓励监管人员向某一专业领域发展。专业化队伍建设使监管人员更加集中精力,注重知识积累的纵深发展,并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充实相关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监管质量、监管效率的提高。参考文献:[2]杨子健.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ComptrolleroftheCurrencyAdministratorofNationalBanks.BankSupervisionProcessHandbook,September2007.

篇4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复杂介质;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7;G48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6.02.041

现代化的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素质和科学探索思维的摇篮。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教学实验研究平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磨合和信息时展的检验。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香港理工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国内院校实验室所借鉴。

1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探究

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香港高校将英式和中式管理理念相结合,建立独具特色的管理责任文化,为国内传统实验室管理开拓了思路。坚持以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科研服务和效率规范的管理理念,制定每学期学生实验室的实习课时,其他时间对校内所有学生开放,全方位地为科研和学生教育服务,致力于打造国际普遍认可的、规范科学的学科前沿创新基地。制定了仪器设备使用、实验员岗位职责、校内外共享使用、安全规定等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条例,专门的校级监管,确保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实验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所有仪器设备有专门的工作区域。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及监管制度,保证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与管理制度相匹配。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实验室,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在设备维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根据学校规划制定的科研与教育目标,与校级其他部门在同一系统的不同分支下自主运行。该实验室管理细则根据其具体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内容而定,在保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该实验室作为力学、机械、航空航天等交叉学科的共享平台,在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下,展现出科技感强、利用率高和实用性好的实验综合环境,为培养动手能力强、思维敏锐和勇于创新的科研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实践举措

武汉大学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研究中心实验室从2013年6月成立至今,积极吸取香港地区和国内优秀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在切实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

2.1规范管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监管

在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研究中心的架构下,材料多场耦合力学实验室共有四台大型仪器设备,配备一名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工作依照实验室制定的条例和制度开展,研究中心负责监管。实验室在建设初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实验设备使用制度》《实验室管理员职责》《学生使用守则》《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共享办法》《安全卫生制度》等。在传统的行政院校管理制度纲领下,实验室借鉴并采取“统筹规划、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是指实验室实行公共资金、公共平台的统一管理和使用;“相对独立”是指实验室可在校级管理制度下,自主发展实验基地,扩充、更新、改造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实验室根据现有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从学科建设、结构层次、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制度的优化整合,鼓励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参与实验室教学和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特色鲜明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监管方面,实验室由中心负责人、团队成员、实验管理员共同组成自监系统。中心负责人统筹协调科研方向和实验建设,在学术上对各团队成员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团队每个教师身上,实行共同分级负责制。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团队内部监管数据共享系统,对管理过程实时查看,实现管理工作的数据化。这种制度的改变避免了管理滞后、管理工作信息不畅等缺点,保证了监管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确保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1-2]。

2.2实验室与现代化信息结合的创新模式实践

武汉大学大力支持力学学科的发展,并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利用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创新实验平台,旨在为宏观—微观多场耦合多尺度力学科研与教育实验服务。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参数指标、运行工况、运行时间、部件情况等均录入专业实验管理的信息系统,可随时查看所有的资料。为保障设备时刻处于人员监管状态,实验室内仪器设备与管理员工作区与公共实验区实行透明隔断处理。对于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系统,实验室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安全防护系统从室内外监控、火灾警报分段控制、室内隐患防护、红外分布防盗到门口指纹识别等采用新型联体式管理,确保安全工作有证可查、即时有效。卫生系统方面,所有仪器设备的卫生和保养状况按制度严格执行。所有安全、卫生工作都被录入系统,团队成员和负责人可随时查看每一处区域的安全保卫及卫生状况,并根据情况同步管理调整。设备使用方面,按照“实验预约—设备预设—运行监控—结果处理”的使用流程进行管理。整个实验资源均对校内外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实验室管理系统设备使用分支,与武汉大学设备共享信息数据平整衔接。从实验预约开始到实验完成阶段,均由系统分配指令,实验人员需按照相应步骤规范完成,每一步系统都会自动记录,不仅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而且简化了实验人员的事务性工作。通过以上举措,实验室已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实用人才培养基地[3-4]。

3结束语

武汉大学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实验室,积极探索、借鉴和参考国内部分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模式和经验,建立和规范了新型先进实验管理制度,利用系统化、实效化的监管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整合实验资源,将实验室管理系统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而且为力学、材料、机械等交叉学科搭建起了先进的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梁美娜.香港高校实验室的服务式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88-190.

[2]陆小珊,田岚,.高校实验室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4):7.

[3]侯亚彬,宫德龙,丁颖.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1):150-151.

篇5

关键词: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主要阵地,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实验室是现代高校的基础教学设施之一,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场所,为此构建开放型实验室,让实验室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1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开放型实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开放型实验室的利用率比明显下降,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明显降低,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通过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开放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室是面向学生和教师开放的,部分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实验内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来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和教师上课时间冲突,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还降低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根据研究和实验的对象不同,开放性实验室可以分为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等,目前对于实验室的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制度,导致不同实验室之间管理方法不同,无形中加大了实验室使用和管理难度。第三,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不规范。仪器设备是构成实验室的基础和前提,以期设备的质量是影响实验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高校采购实验仪器设备主要通过招标的形式,这就导致实验仪器设备质量参差不齐,仪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无法有效的发挥实验室的实验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设备比较昂贵,维修成本比较高,部分实验仪器不对学生开放,限制了学生可实验的范围;最后由于仪器设备的使用需要使用人员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需要专业的仪器使用培训,这就导致部分精密的仪器无人会用,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第四,开放型实验室教学定位不准确。部分高校实验室并没有根据实验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对实验室进行明显的分类,这就导致实验室仪器摆放混乱,不同学科的实验器材混在仪器,不仅造成了实验资源的浪费,还提高学生实践的难度,降低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2开放型实验管理模式制度改革建议

为了进一步发挥开放型实验室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解决开放型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本文从开放型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提高开放型实验室的使用率、规范其使用制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2.1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

针对实验的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高校需要对实验仪器进行分别的管理,并建立不同学科的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如每个实验都配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仪器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以保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做好实验材料的领取和使用记录工作,及时补充短缺实验材料,保证实验的稳定进行;安排实验室开放时间,错开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时间,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等。

2.2完善开放型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

日常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设备等方面,为了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实验室,需要高校逐渐细化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规范日常使用条款,避免各种突发问题的产生,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研究中。首先在开放时间上,原则上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是全天候的,能够使学生自由的选择课外时间进行研究,但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宵禁时间,实验室的开放可以以学校的作息时间为准,既能够爱护和关怀学生的身体健康,又能够空出时间对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此外实验室管理人员还需要提前张贴各实验室的空余和使用情况,避免出现同时占用的情况,合理错开学生自主实验和教师实验教学的时间冲突,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在开放内容上,开放型实验室涉及的可实验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计算机应用、生物化学等学科,充分利用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研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开放实验内容,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的知识,第一时间内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进行各种综合性的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实验竞赛项目,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勇于创新,通过竞赛类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研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在实验设备管理上,根据高校实验室建立标准,实验室需要配备各种常用的仪器设备,如显微镜、函数信号发生器、万能电表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实验需求。此外实验室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实验材料消耗品的使用情况,保证每一种实验药剂的领取和使用都有详细的记录,并做好安全贮藏、废弃物处理工作,避免发生实验药剂泄露和污染情况。

2.3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管理人员制度

开放型实验室建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服务,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其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实验室的管理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为学生的各项实验活动能够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另一方面在实验室管理人员方面,完善管理人员聘用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为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后实验管理人员还可以从学生中进行挑选,学生在通过审核后,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一起对实验室的日常活动进行管理,既能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又能够加强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了解和使用。

3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实验环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学生顺利进行实验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正视和改善开放型实验室管理制度中的弊端,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和改革,是当下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论

综上所述,开放型实验室在现代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社会发展输送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满足现代市场发展的需求。实现开放型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为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实验环境和实验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和热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开放型实验室需要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其管理制度,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学生发展现状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贵才,杨九民.高校实验室开放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

[2]王睿.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使用效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篇6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57-01

医学实验室主要为医学教学服务,保障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运行,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实验,是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基础。目前我国医学实验室在管理模式及理念上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该差距将阻碍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医学实验室应该逐步与国际接轨,引入科学的实验医学管理模式。

1 医学实验室的现状

1.1 医学实验室的设置:随着医学实验室精细分工,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医学设备与仪器的使用效率低下。基础医学院一般设有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免疫学与细胞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实验室除了检验科是临床检验的主体外,临床科室所属实验室或研究科室也在开展临床检验工作,不同隶属关系的实验单元各自为阵地参与临床检验,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

1.2 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医学实验室现行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存在着争人员、争设备、争资金、争实验室的问题,不利实验室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实验室布点过多,经费投入分散,致使仪器设备配套数不足,实验课过大,学生动手机会少,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新的实验项目难以开展,实验动物也由大改小,由多改少。实验室设置模式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教育资源无法共享,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1.3 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由于多种原因,医学实验室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缺少一套必要的管理制度,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实验的提高。

2 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2.1 推行医学实验室计量认证管理模式:近几年国内医学实验室的管理者积极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和实验室认可工作,在该工作的实施中,各医院和院校各自为阵的多个中心小实验室模式无疑是阻碍全国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和自动化工作流程等工作推进的最大障碍。我国医学实验室应该参照实验室认可管理模式,积极参加医学实验室计量认证管理模式。计量认证管理模式是一种适用于中国的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其认证费用低廉,管理效率高,可保持医学实验数据的公正、准确与客观。

2.2 培养创新的实验教学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是实验室。实验课应比理论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只有把实验教学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才能使学生透彻理解医学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为从事医疗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多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一般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估:完善实验教学评估制度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制度。对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教学时数和大型仪器设备年使用时数,要制定出一套奖惩办法,充分发挥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更新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观念,保留有价值的实验,摒弃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过时项目,按照检测方法学的科学性、先进性实施实验项目归口分类,保证临床检测正常进行。

2.4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条例》等。有关制度内容应该包括:保证实验室管理人员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保证实验判断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验证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由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目的以及懂得如何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实施监督。

3 医学实验室安全隐患类型与对策

3.1 事故的类型:从大安全系统的角度分析,高校实验室事故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6种类型:①因人员操作不慎、使用不当和粗心大意酿发的人为责任事故;②因仪器设备或各种管线年久失修、老化损坏酿发的设备设施事故;③因自然现象酿发的自然灾害事故;④因心理失常者的恶作剧而引发的侵害事故(如计算机被病毒感染、计算机遭黑客攻击等);⑤因犯罪分子的行为而引发的设备被盗事故;⑥因敌对分子的阴谋而引发的破坏事故和失密事故。

3.2 事故的表现形式: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研究的事故主要是人为责任事故、设备设施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高校实验室里,这些事故表现为:火灾性事故:爆炸性事故:毒害性事故:机电伤人伤人事故:及设备损坏事故等。

3.3 安全隐患管理的对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责任学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认真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方法等并上墙或上台明示,重视做好实验室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在加强安全教育时,应分类进行。对教师,要求把安全知识教育贯穿课程始终,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对使用的化学药品、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课前就要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流程及化学药品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医学实验室,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度、高压力或者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下或条件下进行,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又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存放在实验室。上述情况表明,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和十分紧迫的。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38

篇7

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药学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既体现在理论知识水平上,又体现在实践操作能力上,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提升才是硬道理。加强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高职药学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其次,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实践作为支撑,科技创新不仅要表现科技理论创新上,更应当表现在科技实践创新上,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方面起到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

2新时期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问题

第一,资金投入方面不够大。新时期以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高职院校自身也在努力尝试转型,力求能够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来支撑院校的发展[2]。然而,对于部分高职医学院校而言,在其自身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规模的扩大,从而忽视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第二,实验室建设规划比较混乱。高职院校在建设药学实验室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室建成之后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可是有些院校在建设药学实验室时没有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教学,过度强调实验室的规模,导致建成后的实验室存在设备的利用率低、管理难以跟上等问题。第三,实验室管理方法落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药学专业面临的要求更加严格,这种严格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便是其中之一。要想提升实验室为教学的服务水平,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不可缺少。但是纵观当前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的管理实际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药学专业实验室在管理上表现的比较欠缺,特别是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忽视了对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更新。

3新时期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要求

(1)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要转变。以往,药学室实验室的功能作用仅仅是为药学专业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目的是增强药学专业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更高地提升。在新形势下,药学专业实验室不能够将功能地位局限于单纯的实验教学方面,而是应当立足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实验室要与企业加强合作,向高水平、高标准的实验室建设迈进[3]。(2)实验室应当改革和创新。高职药学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室的支撑,药学专业实验室也因为药学这一专业的存在才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新时期以来,国家与社会对于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不仅要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支撑,同时还要考虑加强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其他专业之间的渗透,这就要求朝着综合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前进[4]。

4新时期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4.1做好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狭义上来看,实验室的建设规划指的是建筑物的建设;广义上来看,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不仅包括建筑物的建设,还包括内部设备、材料、实验室的配置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提高药学专业的发展水平,必须要做好药学专业是实验室的全面建设规划工作。首先要求以其他同类院校药学实验室的建设为参考,借鉴其建设规划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为自身药学实验室建设备足参考依据。其次,转变一味追求规模的观念,要求既要追求规模,又要追求质量,规划建设必定要具备前瞻性。还有,关于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的采购,应当结合药学专业的具体实验课程进行采购,同时在设备的配置上要协调,不能出现有设备无法用或有设备无法充分使用的情况[5]。最后,各实验教室的配置。药学专业涉及到的课程很多,不同的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实验教室的配置应当以具体实验课程为准。4.2创新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任何工作开展过程中都不能缺少的,尤其是对于药学专业实验室而言。药学专业实验室涉及到许多的实验仪器,学生操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如好奇心、求知欲等,导致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导致潜在危险出现。考虑到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在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保证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对原有陈旧的、落后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当更多地结合新时期国家及社会对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管理的要求,制定出新的药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减少分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等不协调管理的情况出现,避免因实验室管理制度不科学导致的管理方法不先进影响学生实验操作的体验。4.3加强智能化实验室建设。智能化实验教学是新时期对实验室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管理同样应当向智能化的目标迈进。何为智能化实验教学?所谓智能化实验教学指的是以校园网为依托,在系统上公布实验教学的信息,如课程安排信息、教师安排信息等。智能化实验教学的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重复安排的情况,使得实验室的安排井然有序,也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查询上课信息,了解实验室要求和实验方式等。智能化实验室的实现,将会是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高水平的集中体现。4.4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水平。由于新时期以来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的管理面临的要求更多、更严格,因而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应当要有更加高素质的教师管理队伍进行管理。所以,高职药学专业一定要强化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药学实验室教师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保证药学实验室的良好管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高职药学专业可以同过组织培训或者研讨会的形式,也可以组织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开拓实验室教师管理队伍的视野,促进实验室教师管理队伍管理观念的转变。

5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期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借鉴传统建设和管理观念中的精华部分,结合新要求、新挑战对建设和管理的方法进行调整,既要做好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工作,又要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创新工作,还要做好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各种有效手段的实施,使得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更符合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其的期待,从而为高职药学专业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药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孙志滨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辛颖.高职高专药学实验室建设探讨[J].科技资讯,2015,24(14):175.

[2]范高福,刘修树,胥振国,等.新形势下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5):3853-3854.

[3]彭碧芬,梁可,王璐.论高职药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企业家天地旬刊,2013,12(6):236-227.

篇8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开放课题;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唐宁宁(1983-),女,吉林四平人,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工程师;苏晓敏(1977-),女,甘肃庆阳人,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办公室。(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10-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自身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实验室建设的程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成果的水平。[1]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培育国家级科研基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点实验室不仅具有科研功能,还具有对外开放、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科研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教师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2]高校实验室的对外开放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分析实验室在开放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及仍需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几个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一、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方法经验

华北电力大学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我室”)于2006年12月验收合格开始运行。实验室面向我国节能减排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大型火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安全、高效和清洁热功转换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集动力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于一体,探索复杂能源动力系统多尺度输运机理、多因素耦合特性及能耗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全方位状态监控与运行优化理论方法,为我国电力能源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验室主要由实验大厅、分析检测室、状态监控中心、学术报告厅及研究人员工作室等组成。主要仪器设备有扫描电镜+能谱+EBSD、X射线衍射仪、色谱质谱联动仪、激光粒子图像仪(PIV)、高速采集系统、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综合热分析仪、红外热像仪等。

1.健全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从建立之初就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安全防火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工作管理制度、考核考勤制度、仪器管理制度及细则、仪器借用流程、网络管理制度、开放实验室学生须知、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等。安全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要实行落实到个人,实验室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场所和仪器设备的安全负责,该措施有利于加强每个人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有这些制度可依,实验室才能正常运行和稳步发展,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2.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是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转制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立的,是对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放、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园区企业,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3]开放实验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园区企业,列入该工程的实验室将为园区企业提供分析与检测的技术服务,也将与园区企业共同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以及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开放实验室还将为园区企业创造知识产权、创制先进标准提供服务,参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此外,开放实验室还将与园区企业共同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研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并帮助企业解决研发和技术难题。[4]

实验室于2009年申请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2010年正式挂牌运行。在正式对外开放运行的三年来,作为研发类实验室,我室对外提供的研发服务逐年增多,累计对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服务活动150余次,其中包括中关村园区企业、十百千企业、瞪羚企业等,合同总金额达7000余万元。实验室将一项核心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给北京某一企业,使该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达40%以上,且我室在短期内帮助该企业设计、开发和建设了一套实验平台,并通过了专家的验证,其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该平全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为企业的技术开发节约了成本,为企业的技术保障和经济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后,我室参加了许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举办的各种展览、成果对接会、对优秀实验室的开放参观等活动,学到了很多其他优秀的开放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模式和开放实验室建设的经验与方法。同时,开放实验室也根据我室的研究特色积极帮助寻找相关领域的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的合作。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实验室与中关村园区企业的合作给予大力支持,不仅政策宽松,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予了极大的鼓励,这项政策使企业更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开放实验室合作,从而使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程度更大、更深、更广,对实验室来说也是一个进步和提高的机会。

3.设立开放课题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用于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完成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促进本科生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现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我室设立了“能动之光”研究计划,作为学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条件。本计划支持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优秀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研究,鼓励通过学科交叉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动之光”研究计划以研究项目的形式对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提供经费资助,每年一次。此项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纷纷组成研究小组一起参与项目申请。项目的结题报告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展现,包括论文、专利、装置等,且需经过实验室组织的专家严格评审。

4.实验室建设了对外开放的网站

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让实验室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和沟通的窗口,让工作效率更高,成果展示的更全面。实验室建设了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实验室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实验室新闻、对外交流情况、学术报告的通知及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申请的通知,也可以通过网站对实验室开放的仪器设备进行详细了解。

二、实验室建设中的不足

1.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激励机制,加强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

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与奖酬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实验人员潜能的进一步开发。[5]实验室虽然具备比较完善的运行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在人员激励制度方面还比较欠缺,没有建立一套全面的考核实验技术人员的政策与激励政策,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实验员要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升级等工作,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室其他事务性工作,其工作零散,工作量不好统计,但确实又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工作还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和充分肯定,这样才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实验室管理者应重视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因为实验员是设备的直接使用人和管理者,只有实验员的业务能力更高,仪器设备才能更充分的被利用,才能对实验仪器进行二次开发,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开放实验室才得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2.完善信息化网络技术

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沟通的工具,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网络管理软件,才能方便的记录工作。实验室虽然已有网站,但在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略显不足。目前网站上只有仪器设备的介绍,而预约仪器设备和使用仪器设备记录却需要手工操作,这样极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使用记录不准确,给将来统计和分析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与成果产出造成困难,不能准确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措施去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改进方案,从而给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开放造成影响。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网站,增加仪器使用网上预约和管理、记录的功能,使仪器设备的管理更高效、准确、方便,这也为日后开放实验室大量承接对外服务项目做好了准备。

三、结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制定完善的运行和管理制度,保障了实验室安全有序的稳步发展;通过加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使实验室更进一步的开放和共享科技资源,增强了与外界同行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设立开放课题,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实验室开放不单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开放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涉及实验室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实验队伍优化以及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其目的是更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掘更大的潜力为学校基础学科建设、社会节省资源、国家科技进步做基础性的研究和探索。因此,开放实验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共同去建设、完善,使之更好的为科研工作者服务,培养更多的人才,更高效的为社会服务。[6]

参考文献:

[1]杨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理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赵国臣,杨德生,程玲.教学服务型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职教通讯,2012,(5).

[3]吴炜.凝聚资源,协同创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五年结硕果[J].中关村,2012,(1):54-55.

[4]傅映霞.中关村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启动[J]. 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2).

篇9

关键词:评估体系 实验室开放 教学改革

为了全面提高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的本科教学水平,江西农业大学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改善实验室建设,但从这几年的实验室运行效果和学生的期望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整合各类实验室,完善实验室的归口管理

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由过去以农林为主要学科的单科性院校发展为当今的以农林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综合性院校,相对而言,农林类等专业实验室办学水平更趋于成熟,一些近几年发展的院系实验室(例如理学院化学实验室),现既是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又要承担理学院化学专业课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目前的化学实验室已经不适应学校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的整合各类实验室,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的归口管理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通过多年考察,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实验室按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专业实验室,这一类主要以院系专业为依托,由各院系归口管理;科研实验室(学科重点实验室),这一类主要以科研课题为依托,由学科负责人归口管理;公共教学实验室,其主要完成公共本科实践教学课程,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二、建立科学合理评估体系

1.制定合理的各类实验室评估体系

制定实验室评估体系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各单位不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选择评估指标。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及基础公共教学实验室之间也有其不同的特色。专业实验室主要是为所在院系的本科生服务,其中包括专业课实验教学,毕业设计及科研训练等,这类实验室评估指标主要由各院系自行制定,报学校有关部门备案并统一考核;科研实验室主要是为重点学科及国家重大课题服务,它是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教授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这样一类实验室评估体系主要由相关专业教授亲自把关;而对于应用于全校的基础公共实验教学的示范中心,其主要职能是为全校的基础实验教学服务,教学工作量大,牵涉面广,因此这类实验室评估体系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并统一管理。

2.建立和完善各类实验人员考核考评制度

实验室的工作成效与实验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实验室的人员引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包括实验人员的文化程度、专业方向等,因此实验人员的整体科研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实验人员根据其所在岗位及部门可设校级关键岗,院级骨干技术岗及普通岗,岗位职责具体明确,分层次具体考核。引进激励机制,综合考察实验人员的工作数量和质量,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主持和参与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及教学改革,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实验人员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提高。

3.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是开放性实验室的保障

在对全校实验室整合的基础上,修订和制定一套完整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学生技能培训及师资培训等制度。明确和细化实验室的职责和任务,将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实验室开放效果的动力

1.目前实验室开放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理学院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近年来建立了多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各类教学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师资和仪器设备等资源对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放,但这些开放大多局限于时间的开放,而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实验内容却很难及时开放,有的大型仪器也难以资源共享。实验开放涉及设备配置、管理制度、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报酬等问题,当然还有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等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并不能从开放实验室中获得较好的训练。例如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的范围还仅限于理学院化学系学生;一方面,由于中心人员少,全校的本科教学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学校没有配套的开放基金支助开放实验室,全校开放制度难以实施。

2.教学方法创新是开放实验室的动力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评估体系及对实验人员的积极有效的考核指标,全校的各类实验室在学校统一协调管理下,本着院系之间互利互惠,学科之间相互合作,公共平台“教学优先兼顾科研”的原则,提高开放实验室的力度和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将以授课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PBL教学模式在实验室开放条件下,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但同时对实验技术人员和从事实验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励教师勤于钻研,时刻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信息。

四、结束语

通过整合各类实验室的归口管理,建立建全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合理考核考评实验技术人员,在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基础上,努力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效果,促进实验室的管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志雯,马强.高校科研组织团队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

[2]戴四发.高校专业实验室多元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9,(3).

[3]胡章芳.对专业实验中心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4).

[4]黄雪梅,程玉瑾等.学院级实验中心管理规范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

[5]余丽萍,肖伟,廖小宁等.农林院校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管理模式探讨[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篇10

【关键词】高校物理实验;素质教育;能力培养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物理实验课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物理实验的方法和和技巧也已日渐丰富,创造出了各种精密巧妙的仪器,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使物理测量技术不断得到发展,造就了物理实验不同于物理学本身的特有的内容和生动。大学物理实验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开设的具有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的课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实验知识、技能和科学创新的能力,能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物理实验课在多数理工类院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也到的了广大学子的喜爱。但教学工作中还是有些习惯和做法值得推敲,下面就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1.对教学主体的开放性不足。

教学面比较小,对学生的限定比较死板。一般学校物理实验只对理工科学生开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还要分成多学时和少学时两种。殊不知这是真正教育资源的浪费。物理实验设备一旦投入,让更多的学子收益才是教育方需要考虑的问题,物理实验是提高学子活学活用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动手能力的捷径。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建议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对文科类的学生可以抱着欢迎但不强求的态度,对有爱好的文科学生可以作为选修课;对理工科类学生作为必修课开放。同时实验室可以定期对市民开放,扩大辐射面,特别是一些中学生,很多对实验兴趣浓厚,有些中学实验投入不足条件差,市民开放日,这些周边的中学生可以参观性质的观摩实验,提高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还可以考虑和一些中学、院校结对子,对他们定向开放。

2.在实验层次上分级不足。

大学物理实验课既要有基础性实验也要有综合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创新的实验思维。基础性实验以科学性、严谨性、结果准确性为主,可以当堂完成;综合性实验以不拘泥方法、开放性思路、探讨性为主,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思考、比较几种方法的特点和准确度,这一实验过程比较漫长,需要反复讨论,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给他们讨论的条件,逐步培养他们的物理实验兴趣和爱好,挖掘学习的快乐。对理工科学生可以基础性实验为必选课,综合类实验为选修课,给热爱科学研讨的学生充分的条件。

3.教学内容的时代性还有欠缺。

有些高校实验室建设一次性投入到位,但以后的很多年只提供极少量的维护费用,造成仪器的损耗严重,换代不足,陈旧老化。由于实验课内容及实验结果的精准度很大程度由实验仪器决定,建议高校关于实验仪器形成一个制度化的管理,定期引进先进创新型仪器、由科研成果演变来的仪器,这一制度的建立,必然极大保持了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和先进性,使得实验教学始终充满新意、创意。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对科学实验的可信度的认同。

4.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不足。

应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引入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物理实验教学网站,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教学。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并提供远程交互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之外的任何终端进行预习、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随时向教师请教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极大地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精神。

5.注重实用,鼓励创新。

实验教学内容应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紧密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通过探究创新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做科研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实用性开发。吸收一些 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接触科研前沿,还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或进行毕业设计等。

6.教学考核的灵活性不足。

实验教学培养和考察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考察考核标准也要以实验为主,、形式上可以增加操作或面试问答的环节,使实验成绩可以客观体现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使用学生互评环节,特别对于综合设计性实验,学生之间讨论比较多,相互之间的了解比老师更加准确,让他们自己参与评价考核体系更加有利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

7.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制度,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验教学材料档案制度,建立健全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制度,建立健全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教研活动制度,建立健全实验室人员外出学习与培训制度等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大学物理实验按照内容划分为:电学、光学、力学、专业物理、综合性实验几大板块,各板块负责人负责安排该小组所属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负责规划该板块实验的建设与规划,负责该板块的日常管理。实验教学管理,负责实验室日常教学安排、通知等日常教学事务,与系、院教学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负责实验室资料的管理,包括教学存档材料,仪器设备档案;负责实验中心办公室和教师办公室的相关问题。 实验网络建设与资料管理板块,负责建设实验室网络教学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 并建立实验中心资料的电子文档。实验中心整体建设与管理由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建设方案由实验中心主任牵头,各板块负责人参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