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原则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具体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本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出发点。(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要求,保护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主动地学习。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当将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结合,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3)坚持以人为本,要摈弃传统上语文教学单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观念,树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性,教学应当重点发展学生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人文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类似于“说文解字”,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知识予以解构和概括,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人文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要体现人文性要求。(2)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人文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三、全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语文能力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的全体性,也体现在学生集体的能力提高和集体精神的培育。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全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寻找语文后进生的闪光点,精心设计提高策略。(2)以“纲”为纲,按照语文教学大纲,严格要求全体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四、个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尊重个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立意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个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考核,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主观性学习内容,不预设固定“框框”和标准答案,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科学分组和安排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运用集体动力改正缺点和不足。

五、可接受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创新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废立”,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创新不应一蹴而就、盲目冒进,而应理性分析,稳步推进。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可接受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循序渐进,步子不要过快,采取阶段性递进策略。(2)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学生反应来调整教学进程,经常与其他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保持沟通,及时反馈,争取各方面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六、实效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效,保证教学创新取得实际效果。很多教学改革由于流于形式,最后都收效甚微。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篇2

《英语教学实训》是英语专业教育模块一门核心实践类课程。本课程以介绍教学实践操作方法为基础,以真实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为核心,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全面地教学实践实操训练。本门课程以培养英语教师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在学生掌握英语教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强化英语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课堂管理方法,为从事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课程改革措施及成效分析

(一)理论依据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

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英语教学实训》课程依托于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改革措施

本课程设置四项实训项目:教案与课程结构设计,板书与课件设计,课堂活

动设计与课堂管理。所有项目以从师技能训练为导向,解决课前准备,板书设计,课前导入,知识讲解,提问就错,课堂组织,课后小结等若干项问题。项目实践过程中,基本理论讲解,下达任务,分组合作,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五项子项目。

此教学改革侧重于对学生的技能训练,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完成项目的过程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每一个项目培训周期短,见效快,是在一个短时期内、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项目的实践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完成项目。

(三)成效分析

1项目一:教案与课程结构设计成效分析

学生在完成该项目过程中对教案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更加明确教案的构成要素,清楚地理解撰写教案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分析实例,了解了撰写教案的注意事项,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呈现项目成果一份教案,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接受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

2项目二:板书与课件设计成效分析

学生在完成该项目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设计板书与课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名确了设计板书时的注意事项,板书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注意色彩的运用。板书要设计要有条理,不能随写随画,随之就擦改涂抹,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连续思维,也会给讲解带来不必要的障碍,同时也给学生做笔记带来困难。注意板书姿势,书写要正确、工整、美观。课件制作要注意体现的是作者的综合能力,对课的理解,对教材的剖析能力以及对技术的掌握。

3 项目三: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在从事课堂活动设计项目过程,明确了应遵循的原则,要活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提要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为根本目标,可以设计生活化、情景化、趣味化、益智型活动。

4 项目四:课堂管理

学生在从事该项目过程,通过模拟课堂实践教学,了解到要实现有效地课堂管理,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建立教学常规;学校管理者对班级规模的控制。

二 、学生实践能力的推进及体现

(一) 通过撰写教案,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完成项目一教案与课程结构设计,学生提高了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每一份教案都要经过撰写者课堂讲解,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三个环节,在此过程中,教案中出现的错误会全部呈现出来,学生之间互相纠错,教师点评,撰写者最后修改,最终实现提高英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二) 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一个项目实践的过程中,都包含展示讲解环节,教案展示讲解,板书展示讲解,课件展示讲解,试讲,课堂管理案例分析等。在讲解的过程,都伴有教师的指导与点评,学生课前准备演练,课堂呈现,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 通过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从事每一个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相关的资料查阅和阅读,以完成项目的展

示和讲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通过自主设计,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完成项目二板书与课件设计与项目三课堂活动设计,学生的创造力的得

到充分发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遵循相关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空间,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板书,内容多样的课件与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三) 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不管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课后团队完成项目,呈现项目成果,学生都要

有分工,有合作,要协商,要讨论,要共同完成,集体的智慧也碰撞出新的想法,新的构思,新的理念,在此过程,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每一个成员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

(四) 考取职业资格认证的能力

英语教学实训课程是为学生今后从事教师行业打下基础的一本课程, 因为它极大地促进并提高学生今后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的几率。

三 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

《英语教学实训》课程将继续以项目教学法为理论依托,推进教学实践项目的展开,本学期是此次课程的首轮试点授课,课程结束,会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调整课程改革方向。

[1] 肖. 互动式教学模式与英语口语能力培养[J]. 科技信息, 2009,(02) .

[2] 高雪松. 英语词汇探索[J]. 科技信息, 2009,(02) .

[3] 熊坚. 浅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科技信息, 2009,(02) .

篇3

关键词:语用能力 语用失误 教学方法

1 引言

截止2005年7月,我国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071所,约占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的60%,高职高专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占普通高等学校的53.2%和45.6%。高职教育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已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充分显示了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然而,高职高专学生如何体现自己的优势,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广大教师目前应该深思的问题。高职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所谓复合型,即英语+专业技能型,也就是除了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外,有较好的与专业结合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被认为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法宝,解决高职学习中的“优质教育”问题。

目前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既注重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工作的能力,但毕竟高职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又因学生学习时间较短,能够分配到英语学习上的时间自然就短。就我省的情况而言,多数学校安排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为一年两学期,总课时为128~144学时,学生仅以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考试)为高职高专英语学习的目标,这样的状况很是令人担心,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障碍。

笔者曾在2009年对我省的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做了问卷调查,将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一年级英文(A组)、一年级中文(B组)、三年级英文(C组)、三年级中文(D组)四组,做同样内容的中英两份关于“赞扬”言语行为的问卷,发现学生的语用能力深受中文语用能力的牵制,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实现“赞扬”言语行为的差异非常小,这说明我们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培养与专业结合的英语语用能力迫在眉睫。

2 怎样培养语用能力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所学的外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运用。语用学家Hymes认为除语言能力外,交际者还应该具备怎样使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何时、何地、使用何种得体的语言表达。在此基础上,其他语言学家,如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用能力、篇章能力和策略能力四个方面。不难看出,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如Hymes所支持的那样,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语用能力,需从以下多个方面入手。

2.1 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跨文化交际(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这里主要指语言的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背景、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之间总有方方面面的差异,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差异就造成障碍,所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增强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文化的学习,增强对英语语言的的系统学习,把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学习,有机地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对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很有帮助。把外语教学的重点从字、词、句的理解或语法意义的讲解逐步上升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来,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外语,从而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2.2 创造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在我国,英语是外语,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是很有限的。根据何自然、阎庄对我国大学师生的语用情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语用能力普遍偏低,其中,教材中的语用失误是造成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料要更新到能提供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程度,否则,学生的知识很难消化,会产生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语用失误,闹成笑话,造成误解。

篇4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44-01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促进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有关部门和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采取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原则。调研了解到,小学数学教师中很普遍存在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认为“理论空洞,不实际,学不学都可”,这种观念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大敌,是阻挡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一道屏障。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必须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教学设计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是教学设计实践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教师只有系统学习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后,才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看问题,教学设计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和规范。其次,教学设计能力是一种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断自觉地应用理论,不断尝试、反思和完善,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不断地内化成教师的个人知识,并转化成为实践行为。

2.教学设计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原则。据了解,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经验式行为。教师们经验丰富的同时也形成了很多顽固的思维定势,教学成为没有创新和活力的例行事务,教师的进取心和事业热情在毫无挑战的工作中慢慢磨灭,逐渐产生职业倦怠感。

然而,教学设计不是重复机械的简单工作,而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不是完全听从专家、管理者安排的工具,而应该是教学中的研究者。教师如果以研究的态度去设计好每一堂课,就会发现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用教学日志、周期性工作总结、反思笔记、论文等记录自己教学设计方面的成长与变化,不断反思、总结和升华自己的实践经验,甚至进行广泛推广。这样教学就会成为不断追求完美永无止境的事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3.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原则。目前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缺乏潜心钻研、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还缺乏平等、开放的共享交流意识。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倾向于经验式的自我摸索,把彼此都看成权益和资源竞争的对手,而不是合作学习伙伴,不希望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每个老师心中都铸造起高高的壁垒,保护了自己,同时也封闭了自己。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摒弃浮躁,静心钻研教材,分析和了解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方面的自主探索,但是不能让自己处于孤立状态,应该敞开心扉,与他人(校外的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合作和交流,在寻求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分享自己的经验。只有这样,小学数学老师之间才能形成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学习共同体”,也就能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身份认同,达到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进步。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途径

1.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们普遍认为教育见习、实习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作用最大,然而目前很多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一方面,目前师范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且脱离实际,很难让师范生获得为其教学生涯奠定基础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实习通常放在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这种状况使理论游离于实践之外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过程,学生既不能理解所学理论的实际含义,更不利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

2.加强学校对教学设计的科学管理。制定合理可操作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二是创新。在统一的基本要求下,让教师在达标之余还能施展个性,体现出教学设计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应采用定期评比、及时表扬、公开展览、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评价,让老师们参与教案互评,在互评中彼此学习提高,真正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对新老教师进行弹性化的分层管理,鼓励教师对已有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后,让其他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使用,提高教学设计的重用率,减轻教师负担。

3.加强学校教学设计相关资源库建设。加强校内资源库的建设,以丰富教师教学设计的资源或资料,积极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主要包括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订购相应的教学资料,如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集、优质课的VCD等,为教师制作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并为教师准备更多的备课素材。同时,还应该对本校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件等资源进行分类、汇编整理,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以共享交流。

篇5

关键词:高校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这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就意味着一个财务从业人员履行和承担了责任和义务,反之就意味着违背了会计的职业道德。

一、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含义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时应遵循的道德标准。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在高校会计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其具体是指在高等学校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职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同时,会计人员应该做到敬业、爱业、乐业、勤业、敬业、精业。对外应遵守法规,充分披露,真实客观,恪守信用;对内应科学理财,节俭廉洁,严格监督,协调合作,信息保密,不以职务之便而谋取私利。

二、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单位属性本身的需要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社会高端人才的单位,必须以身作则,教职员一定要和学生甘共苦,共造校风,共守校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不仅是对高校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对高校行政干部和后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高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教育示范意义上显得比其他行业更加重要,学为人师的更好体现。

(二)加强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的有力保证

随着我国政策向教育倾斜,国家越来越重视对教育方面的建设和投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增资扩校,基建项目越来越多,学院的采购规模和要求也繁重。但有些领导、财务人员抵受不住市场金钱的诱惑,不惜串通做假账,触犯了法律,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加强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势在必行,是保全国有资产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高校会计人员所需要实现的目标是为各使用部门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效地约束其行为,使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高校会计人员为实现会计目标需要调配资金,如学校基本建设、学生奖助学金的发放、教职工的工资福利津贴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筹帷幄。

(四)加强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监督反腐倡廉的工作

腐败通常是金钱在作怪,一个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杜绝与腐败行为相勾结,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样才能使学院步入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三、当前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相关问题

从当前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看,总体还是不错的,但还存在着很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政治素质不高、觉悟低

有的财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得过且过,不负责任,利用职务的便利,跟其他人串通,谋取不正当利益。面对学院政策对教学人员的倾斜,充满不平衡情绪,觉得同为学院做贡献,所享受的待遇却不如他们,行政人员还要天天坐班,而老师却有课才来上班,对此觉得不满,甚至消极怠工,影响正常工作。

(二)缺乏保密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会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是保守秘密。但是,近年来个别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领导的强迫、指使授意下,做假账,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甚至为他人造假出谋划策,无视法律的不可侵犯。财务人员保守财务秘密意识淡薄,甚至沦为违法乱纪人员,公然损害公众利益。

(三)素质低下,服务意识淡薄

有的财务人员没有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和财经法规,造成业务不熟悉,工作效率低下,有事甚至出现严重的错误。同时,财务部门作为学院对内对外的窗口,其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整个学院的对外形象和在师生心中的形象。但是现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是当前一些财务人员的真实写照。有个别财务人员甚至区别对待报账人员。平时关系比较好的,报账是就一帆风顺,关系不好的就层层卡关,领导报账更是帮忙出谋划策,耐心又热心,更是代办手续。如此区别对待,更是反映出其素质低下,服务意识淡薄。

四、加强高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

1、加强思想政治素质的建设

加强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职业道德的有关文件和材料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政策和职业道德的水平。同时,单位可以通过结合案例教育、参观考察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并提高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说话办事、为人处事要正直,实在,工作要热情礼貌,一视同仁,和蔼可亲。

2、加强法律制度的学习

财务人员同时与钱物和法律打交道,遵纪守法是财务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自觉学习有关的法律和财经法规,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高校会计人员,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反映学院各项经济活动。

(二)加强素质培养,提高专业技能

1、巩固知识,加强胜任能力的培训

高校财务人员应当具备足够的业务知识,以便能够在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高校管理和财务环境中胜任工作。如应学习教育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高校管理的人事等各方面的政策;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的学习等等。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处理具备应有的业务能力外,还应具备相关的能力,如信息技术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参与决策能力等。

2、坚持继续教育,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制度也跟着变化。高校财会人员除了有扎实的财会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外,还要继续学习和更新知识。高校财务不仅涉及到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还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税法等。财会人员必须努力专研相关知识,并坚持继续教育,才能适应财务管理和财务工作服务意识的创新和发展。

(三)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机制的落实与执行作为引导财务人员走向好或坏的导向牌,但是只有落到实处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不然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在这之前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得高校财务人员的各项业务规范化。同时,高校应结合实际对财务人员建立考核、竞争和监督等相关机制。同时对相关的财务业务过程进行经常性检查和监控。同时,要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不相容的岗位相分离,避免和降低各种风险,确保资金的安全。

(四)实行轮岗制度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财务基本上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专业岗位,每个人基本上在本岗位都有着多年的经验,他们很多人都会形成一种行业惯性,很多工作方法方式都很守旧,改了他们就不习惯了。而且由于是萝卜岗位,要是个人有事,基本上整个财务都会停止运作。例如我们单位一样,整个财务就十一个人,报账一个,学费一个,银行一个,有一个人请假了,整个部门就要停止运作。鉴于此,我觉得实行轮岗制度可以保证业务的进行。每个人平时除了做好本岗位的工作,还学习其他岗位的业务,实行一人多用制度。这样有利于加强内部监督,有利于提高全体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财务人员作为高校的一个对内对外的窗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位财务人员都应该做好表率作用,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都必须做到学无止境,不断学习,追求进步,为单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忠民.新时期如何提升高校财会人员素质[J].科技风,2012

篇6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创造品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往往教师“教”的过分夸张,漠视、淹没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为“教什么”,“如何教”等因素而设计,考虑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这样学生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中,“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否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对自主学习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学派,但对其中心内容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对其在教育中的地位都是十分肯定的。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是在于达到不教……”,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都说明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很多学生对新奇神秘的化学现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探究意识;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对学生提出疑问,或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处理尾气的方法:①用气球收集尾气;②改进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的火焰燃烧掉CO。利用这两套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各装置的利弊。①.气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险;②.用酒精灯火焰处理不节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案,集思广益,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循环利用法来处理尾气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同样多的CuO,采用循环利用法可以减少CO的用量。

2.自主学习追求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良好的创造品质又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品质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别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充满信心。一个具有良好创造品质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更加自觉地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应长期坚持的化学实验,如水质监测,其监测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其监测的项目有很多,如PH测定、硬度、富营养化、跨学科如物种数量和种类及变化等等。教师应不断检查坚持者的实验情况、实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帮助。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化学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3-1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对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要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而广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较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等,易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奥妙,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如“魔棒”点火、荒郊野外的夜晚“鬼火”、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的植被特别茂盛、豆科植物不用施肥就特别粗壮,化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好材料。

3-2培养适度的批判精神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在培养会做题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对老师教的、课本上的知识奉为“圣旨”;这样的学生迷信权威,崇信书本;这样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面临选择时束手无策,难置可否,结果放弃思考,人云亦云,窒息创造。“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对事物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它是一般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吸收化学科学的精华。化学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正确地去理解凯库勒式的积极意义,又要让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苯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比我们现有的课本上更科学的解释。

3-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若外星球也有生命但没水,那么那种物质会相当于水的作用;在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你由此还会发现哪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离子的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哪些物质虽然不是由分子和离子构成但其中存在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2,2–二甲基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由此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又怎样运用此规律有所发现。

3-4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观察是创造的入门阶段,要创造就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敏锐的观察能力来自于训练有素的观察技能与问题意识的结合。平时观察到的、偶尔发现的奇异的化学现象要探索它的实质就要动手作实验。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实践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在这方面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教师应根据所观察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不应停留在金属钠在水面上“跑来跑去”这一“好玩”的实验现象,而应引导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反应放出气体、液体颜色变化、滋滋的声音等等实验现象。只有现象观察全面了,才有可能结合其他知识彻底搞清“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2)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同时注重开阔学生视野。课堂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切勿包做包讲。当然,仅仅观察课堂演示实验还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化工生产中的实验现象。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乐山大佛”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为什么要兴建火力发电厂、而为什么又要关闭一些小型火力发电厂?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

(3)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化学教材中很多是验证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使用常见的仪器,组装仪器,自己作实验,而不应该操纵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失败时,应该及时地帮助他找到失败的原因。

(4)要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进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就可以先按照常规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辨别红褐色沉淀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怎样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探索获取了知识,还获取了方法。

3-5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业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成功和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组织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自主学习所要求的。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不能太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异质小组内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例如学习SO42-的检验方法时可设置下面一系列问题:①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盐酸有何作用?②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③某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再加入HNO3,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④你组认为检验SO42-的最严密的方案是什么?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还要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污染”时可布置以下开放性问题:①何为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②酸雨是怎样形成的?③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④如何防治酸雨?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例如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相近疑难个人无法解决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当学生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

篇7

近年来,全国各地专业生的培养,特别是美术专业生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我们也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中,积极探索对美术专业生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于很多高中学校来讲,美术专业生的培养担负着双重责任,这种双重性主要表现在各级各类竞赛和高考竞争中,我们学校也不例外。这种双重性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从学生角度出发,学校对专业生的培养一方面要使美术爱好者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要为文化成绩相对较差有升学需要的学生创造升入高一级美术院校学习的机会。

美术专业生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要也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没有太多的规律可言,似乎很难在学生的学习中找到一种规律进行教学,但我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制定培养的理论依据、找准教学规律

重在抓好基本功教学的规律、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为理论依据的教学指导思想,配以“随机应变”的教学策略。大多数美术教师都懂得美术专业各门课的高考要求。但是由于学科性较强,有它的特殊性,学生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基本功之外,美术作品的好与坏、优与劣、可赏性与非可赏性 、感染力的强弱等方面要受到欣赏者的主观制约,这就是绘画风格带来的艺术魅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就以美术高考的作品评价来说,每一门课考试每年由不同的专家进行评分,作为专业辅导教师除了教授学生扎实的基本攻外,如何让学生的绘画风格适应高考的需要呢?因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的专业辅导教师要去研究和寻找应考规律和方法,首先要掌握学生基本功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及相应的教学对策。

二、专业辅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辅导过程

许多中学美术教师在强大的高考压力下,急功近利急于在学生身上出成果,过早的把专业的最高要求强加于学生的身上,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导致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不想学的“怪事”,造成不少学生弃学、弃考。虽然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是一个老调重弹的话题,但大多数美术教师不能正确地去运用它。笔者在日常辅导中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制定了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和阶段性课程,并且根据制定的目标进行教学研究。这包括:

1、专业课程的阶段性安排:素描(石膏、静物、头像写生),色彩,速写

2、素描石膏分级教学:一级(几何体)、二级(五官块面和五官)、三级(简单石膏头像块面和简单石膏头像)、四级(常见石膏头像)

3、静物素描分块教学:构图讲解、构图练习、整体思维练习、单个静物练习、明暗(黑白)关系练习、深入学习

4、素描真人头像阶段性教学:头像基础知识教学、头像初步写生练习(发现问题)、不同五官角度练习(写生、临摹、讲解、修改)、头像写生整体思维练习、头像写生明暗(黑白)关系练习、头像写生深入学习阶段

5、色彩阶段性教学:色彩范画赏析、色彩基础知识教学、构图意识教学、色彩初步写生练习(发现问题)、色调练习及讲解、环境色练习(包括不同环境色对同一物体的影响和同一环境色对不同物体的影响)、单个物体练习、整体练习、不同技法练习、深入学习

6、速写阶段性教学:人体比例及构造教学、速写构图教学、初步写生练习、临摹练习、范画赏析、不同速写风格练习、深入学习练习

三、对美术专业生的管理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科学管理

1.学生的管理。美术专业有其独特性,除和其他术科的专业差异外还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管理不当就会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或阻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管理学生一方面要照顾到专业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辅导不是先上课后练习再讲评这么简单,而是注重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老师不需要每一分钟都在教室里但需要经常在教室里。教师需要花去大量的时间在他们身上作个别指导,有时修改一幅画要去花相当长的时间,需要老师作出一定的牺牲,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上面的三个问题了。教师在安排学生自由消化时也要经常在教室走动以免使学生在老师不在时养成自由散漫的坏习惯,这样一来就象把老师“粘贴”在学生的身上一样。不过要说明一点“粘贴” 本身不是完全由老师一手控制学生的所有自由而是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以外的活动和思想动向,课外要经常和学生一起聊聊天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在班级学习文化课时就要进行“粘贴”转移至班级管理,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但是要解决第三个问题还得要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时常联系,专业教师要做好上课情况记录及时和班主任取得联系。

2.指导学生处理好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关系。 美术特长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和其他学生相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习负担要更重一些,他们不但要学好文化课,还要要多学习一门专业课,而这门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又相当广泛。这一切在无形之中就会给学生增加很大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文化、专业两耽误,进而会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严重的会造成一无所获。要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除了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运用有意义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激励方法。所谓“激励”方法主要是依靠老师的指导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或以激发学生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以学生的学习阶段性及其发展过程能动地随时随地的引发学生的激情。只要把学生的激情引发出来,那么其他的事情学生自己会主动的去完成任务。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天赋上的不足而失去信心,结果是不但专业课学不好而且文化课也落下不少。这时候就要鼓励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是有潜能的,只是自己的潜能没有得到挖掘,而挖掘的时间有长短。老师对学生的这一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的。

(2)自加压力。上面方法的运用主要从教师出发去激发学生,但如果每一个学生时时刻刻都需要老师来激发鼓励也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学生自己。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给自己增加压力,促使自己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这一方法在运用过程中的关键是:一开始,由老师引导到位,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研究自己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具体情况,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自觉地抓紧抓好学习和生活。具体操作如下:在学生接触专业之初短时间内树立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然而随着专业学习时间的占用使文化课上所用的时间比较少,久而久之文化成绩就会下降,和班级其他同学相比成绩可能不如人家进步快,作为老师要积极地和同学一起研究对策,正确地看待这一情况。看看他在文化课上的学习情况,积极和文化课教师取得联系。研究可发展性的学习方法,并且要和学生作一次深入的交流。老师要和学生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利用已经掌握的材料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引起对学习的重新认识。作为学生都会理解老师的这一苦心的。

四、专业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素养的学习和提高

名师出高徒,是对教师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教师应该不断努力的方向,对高考美术专业辅导教师而言,更应该有高升的技艺和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不但成为技艺的高手,也成为教育教学的名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专业美术辅导教师,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在于,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修养、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经验,还要老师在直观的示范过程中对学生有一种耳濡目染的感染力和学习性。如果我们的老师本身技艺不高,甚至技不如人,指导思想不对路,方法不对头,那么,学生学得云里雾里,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我们从这些年的高考中,我们发现不同的老师,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原因很多,但专业辅导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年来,特别是我们湖南这块,美术高考要求变化非常明显,如果我们墨守成规,老调长谈,我们的专业辅导势必跟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甚至被别人远远甩在后面。所有,我们专业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专业素养的学习和提高。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进修,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还可以和其他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当然,我们今天的网络非常发达,可以自学。

五、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辅导,培养,不断提升自我和发展壮大

在艺术这一领域,有句话叫“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来形容强中更有强中手,有时候,我们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不足,我们更容易不断提高和发展壮大。如果我们还不够强大,或落后于其他学校,我们不妨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先来个“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模式,先学学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在高考美术辅导方面,学校和老师也要解放思想和勇敢走出第一步。外面有很多好的培训机构,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老师送出去培训和学习,也可以合作办学,都可以提高我们老师的专业辅导能力和专业辅导效果。我们周边很多学校已经勇敢的走出了这一步,我也在这方面做有益的尝试,我想,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会有改变,有提高。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什么是兴趣呢?《辞海》这样解释:“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学生而言,兴趣就是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建构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有趣的课上活动,能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儿童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他们的好奇心强,模仿力强,“爱动”是他们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孩子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自试一试。但是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易持久,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建构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小学英语课“活”起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产生学习动机,体验情感,主动地活动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架起生活和英语语言的桥梁,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在动中学、学中动,充满乐趣地学习语言,上好英语课,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涵义

活动课教学法最早由教育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开始”。教育总是对个人的教育,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因而教育首先必须满足个人的需要。教学要为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提供养料,就必须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组织教学,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的,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活动课教学就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设计出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游戏和活动,采用听、做、学、唱、玩、演等方法设计英语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去感受英语语言,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在运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感、自信心和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从活动课教学模式涵义来看,其符合英语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即:(1)围绕教学目标;(2)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认识上的特点;(3)符合英语语言学习规律。

二、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原则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围绕英语教学目标进行。

2.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原则

学者对人脑语言中枢研究表明,5~12岁的儿童是第二语言学习最佳时期,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小学生对语言有着强烈的欲望和兴趣,听觉敏感,模仿力强,生性好动,学习语言的速度快而不感到疲劳。其缺点是不稳定,注意力差,不喜欢单调的和机械的训练,学习积极性易受到挫伤而产生厌倦心理。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如不能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设计出小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和活动,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中学习,就无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

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是“以我为主”,课堂上教具用得少,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过多强求学生朗读生词、句子,学语法,布置大量的作业,忽视了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从旁指导”的作用,安排、组织活动,分析学生需要,提供咨询;而学生则是主要的活动者,他们之间有时合作,有时又是竞争对手。

4.趣味性和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实物、场景、语言卡、图片、录音、投影、图画、电视、电脑等各种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英语情景,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等方式,变课堂内容为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语言学习氛围。在设计活动中,同时要体现情景的真实性,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及所处环境、生源不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立足于现实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环境就在自己身边,英语说的就是身边的事和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

5.遵循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原则

根据小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认识水平的变化,教师应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低、中、高年级全面发展,但各有侧重,小学低年级重在培养兴趣,引导学生适应英语语言环境;高年级学生适当加强听说能力,发展读写能力,为今后升入初中学习打好基础。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时,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不同课型应突出不同的教学重点。

6.实践性原则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学会英语、使用英语,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交流、大胆表演和互相交流英语信息,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得到培养。鼓励学生迈出课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参加社会上有关英语的活动。

三、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设计

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围绕教学目标,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形成能力。

1.教学前备课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一是备教材,确定教材中的重难点,挖掘课堂教学内容的教育因素。二是备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尽量运用最优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三是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及思想状况,预计学生在活动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出现的困难。四备口语,对课堂运用到的语言必须作好准备。

2.创设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空间

平时在教室中展示关于英语国家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东西,如地图、图片、英语画册、实物等,营造英语文化环境。课前做好教室布置,将课文内容和各类图、画教具贴上英文标签。如教学“sports”时,准备好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跳绳等放在教室里,分别贴上basketball,football,badminton,table tennis,skipping rope等卡片,在黑板上画上各种球类、运动的简笔画并写上单词。

3.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

把教材内容编排为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引人入胜的活动会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如运用音乐开场,轻松、优美的音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课堂活动要保持轻松、愉快的节奏,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不断变换课堂活动,如演示、口头问答、分组练习、唱歌、玩游戏、笔头练习等。为提高实践活动的意义,可设计任务型活动,让学生用英语方式完成任务。特别注意纠正学生错误时,不要过于苛求,挑最重要的错误予以纠正,对犯错误的学生要对他们勇于冒险的精神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交流。

4.课堂总结

以表扬方式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示肯定,将学生所作的图画、单词卡片贴在墙上,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四、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成效。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能正确、流利地运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具备听、说、读、写、唱、画、演等教学基本功;教师应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会使用现代教学教具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有一定的学习先进教学理论的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教师知识面要广泛、丰富,具备相当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活动是认识的开始。活动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小学英语的教学方式。”“遵循短时、高频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成不同类型的活动,以活动方式组织教学,建构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出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十足,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落实,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蒋幼敏.小学英语活动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5).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李彦军(1979- ),男,内蒙古赤峰人,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季卫兵(1979- ),男,江苏张家港人,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德育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LX14_024)和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元现代性境遇与文化强国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20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91-02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创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钱、无权、无势的“三无”大学生凭着知识和激情挤进创业大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的实施,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境遇下,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素养等为基本内涵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注点。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只有回归高等教育使命,才能正确理解创业素养培育的本义,才能真正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具有涵养、素质、习惯等内涵,大学生的创业素养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包括其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等。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现状如下:

1.创业意识较为薄弱。近年来,尽管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参与问卷调查时均表示有“想创业”的冲动,但真正致力于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却很低。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0%,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在20%左右。究其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等价值取向,封建社会推崇的“重农抑商”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理想追求和职业选择具有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如何适应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如何通过努力工作实现升职加薪,却很少去考虑如何通过创业提供就业岗位。

2.创业动机较为功利。创业当然是要以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这也是驱动大学生创业的最重要因素,但经济效益不应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唯一驱动源。大学生创业行为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理念。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不应仅停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层面,而应兼顾社会效益,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餐饮、广告、咨询等服务业是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首选,服务业的投资成本小、技术含量较低、入门容易,但这些创业项目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文化优势。此外,创业实践也是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大学生应更加注重经验积累,为今后的事业奠定基础。

3.创业技能较为单一。创业是一项涉及经济运行、法律法规、人际交往、安全生产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程,不仅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更需要具有适应社会、领悟政策和实干巧干的能力。当前,大学生创业者除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对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走势、地方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与工商管理办法、企业自身运行发展中的管理等知识还较为欠缺。这一方面与大学生创业者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高校和地方政府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有关。

4.创业规划较为迷茫。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对自己向往的领域的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对创业缺乏系统思考和科学布局。对大多数有创业意愿而尚未付诸行动的学生来说,“创业”只是成功的代表符号,对于创业需要的条件,自己所具备的条件等并无明确的定位。青岛大学2011年针对全校开展的创业调研中,对于“您对创业的预期”选项,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希望将创业项目做大甚至发展成上市企业的学生虽然占50%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人仍不了解企业上市的过程及意义。

二、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基本要求

高校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近来大学生创业热潮正逐步趋于平缓,学生的创业激情正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减退。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明确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时代要求,掌握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核心要义。

1.应回归大学教育本质。以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①创业一直是人们追求生存、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大学作为保存、创造和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机构,本身就有义务将创业的理想追求与实现手段作为文化遗产传递给学生,并在传承中实现嬗变与跃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曾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②因此,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应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回归大学教育本质。

2.应顺应科教发展要求。20世纪后半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牵引,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将知识作为社会发展的资源,知识将逐步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面对新的历史条件,高校必须进一步转变办学思路,将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有机融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改革中。

3.应着眼学生自主发展。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于1960年提出“人性假设论”,认为人性的本质在于“自我实现”。个人自立及自我确证是人全面发展的最高体现。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可以理解为摆脱了对外界事物的依赖后,对自我发展目标的自主选择及实现过程。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广大学生准确认知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并通过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实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价值追求。创业的本义在于社会个体通过整合或优化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大更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是社会成员主动适应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劳动方式。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又迫在眉睫,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大潮是破解发展瓶颈的重要出路。因此,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素养,既是高校提高人才质量和就业层次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学生更好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

三、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基本路径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新的实践成才模式、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尚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其规律性和成功运作模式尚在不断探究之中。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尝试:

1.确立创业教育地位。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目标是什么?通过创业素养的培育要使广大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获得什么?对于这些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的本质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都没有对其形成比较明确的共识。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不是要求每位学生将来都能从事创业活动,而是要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和创业追求,从而使部分学生创造创业成功的可能。此外,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素养培育工作的成效往往具有滞后性。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以功利主义的态度来期待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工作能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效果,而必须将其作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使其成为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普及创业基本知识。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既包括一般创业知识,如创业的基本手续、基本政策和制度等,也应该包括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创业群体的相关创业知识,特别是各级各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诸多优惠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专门法律的颁布,不仅标志着中国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逐步走上法制轨道,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护依据。另外,基本的市场经济常识、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策略也应成为创业基本知识的一部分。此外,有必要将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与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日常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走向社会前的预备知识教育等结合起来,通过融合式的系统化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

3.实施日常创业指导。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创业指导是培育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基本路径之一。一是要组织开展好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是大学生创业的起点,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直接促成几个学生公司的产生,更重要的是通过创业计划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二是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创业孵化园是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高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参照市场规则,为学生进行创业探索提供场地、设备等必要支持,使广大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领悟创业真谛,积累创业经验。

4.完善创业助推体系。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还需要打通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一是要将企业教育资源引入大学生创业素养的培育之中,通过举办“企业家走进学子”讲座、举办企业文化展示活动等形式,扩大学生对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了解,为其创业提供第一手的材料。二是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让广大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并让学生在其中感知知识创新创造与技术发明转化的全过程,为今后的创业活动积累现场经验。

[注释]

①(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参考文献]

[1]刘亚琼,于晓楠,任士霞,等.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调查报告[N].青岛科技大学报,2011-03-22.

篇10

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虽然更多地表现为种种外在形式,但却反映着精神文明的深刻内涵。同时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越来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的礼仪修养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和精神风貌,在大力提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继承与发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礼仪教育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但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道德沦丧、野蛮粗俗、低级文化等社会现象在高校的大量涌现,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甚至被众多媒体和用人单位指责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并提出大学生应当在就业前好好补补相关的仪礼课程。

俗话说“是真精神自风流”,在世人看来,大学校园、大学生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自古以来他们一直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的职责。作为社会文明道德宣传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容忽视,但同时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校的体育教育环境,却恰巧可以和应该成为强化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礼仪”和“体育”的自古渊源

(1)西方礼仪的来源:爱琴海地区和希腊一直被认为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西方体育的来源:体育竞争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身体竞争的思想观念是当时最主要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之一。人们对优美身体与强健体魄的追求渗透了身体竞争的思想观念,并暗藏着体育竞争精神的思想萌芽。虽然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但它所蕴含的“人的身心既善且美”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与体育关系的本质认识的积极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念都强烈反应了古希腊社会对于身体崇高性的认识,身体的健与美会在体育竞争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和升华。希腊人认为:对抗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这成为西方文化有的一种气质。

因此,可以说西方“礼仪”和西方“体育”都是从古希腊发源并衍生的,对后来的西方乃至东方世界的人文文化和竞技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可以说“礼仪”和“体育”自古就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2学校礼仪的内涵

“礼仪”的定义很广泛,总的说来就是能够与周围的社会成员随时保持一种友善的关系。中国人所谓的“德”就是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成全别人,所以礼仪中所讲究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多替别人着想。大学生这个有着较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度和时代,这个称号都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是一种责任的象征,都是一个将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带进社会的领军群体。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语言、举止、习惯、礼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在几百年前,由于人们互不往来,所以不成什么问题,但是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的开通,使得世界越变越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东西方距离也越变越短。而现代文明礼仪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而是因历史渊源建立起来的,被全世界公认的长时间形成的原则。也许这些规则与我们原有的有所不同,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早已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民间与国际上的交往也日益广泛,所以作为高校学生,不仅要学会把握这些礼节、礼仪,还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同时带领其他社会成员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3体育教学环境与礼仪教育的关系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与礼仪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实存在一种自然的渗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在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健美操训练等多种训练中都对细节动作有着很严格的规范性要求,这无形当中就与我们常常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中所要求的个人仪表礼仪、形体礼仪、举止礼仪等等自然而然地互相吻合。再则,礼仪教育中我们常常指导学生要做到“举止优雅、大方、庄重、精神饱满”,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等,这些又正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没有办法相比的特殊优势,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和礼仪教育的相互渗透作用,就可以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风度有魅力的现代人。

可见礼仪教育存在并渗透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体育教学又至始至终蕴含着礼仪教育,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

4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贯穿礼仪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4.1在日常体育教学课程中贯穿日常礼仪教育

高校体育日常教育作为体育课程的基础教学阶段,除了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便于学生下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可以就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精神面貌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训练作用。比如:

(1)通过最基本的上课集合、点名,下课集合、解散来规范学生“在不同场合应遵循不同规则”的基本礼节;

(2)通过对上体育课应该穿着的服装、鞋袜的要求来规范学生“视场合而定自身穿着服饰”的服饰礼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