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直接法的心理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 直接法 产生背景 理论基础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直接法是继语法翻译法后的一种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它反映了早期的外语教育者对语言教学规律及外语学习本质的初步思考和探索。直接法提出了重视语音的准确性、用归纳法学习语法和提倡不用母语为中介等外语教学的新思想。这些都对后来的外语教学及其他教学法的产生有启发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思想,有必要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
1.直接法产生的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不仅在西欧各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进展。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此时,语言成为在国际交往中的巨大障碍。培养一批能与外国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进行洽谈、交流的外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外语学习中口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十九世纪,外语学习的标准方法就是之前在拉丁语学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方法,即为人熟知的语法翻译法。尽管它在培养阅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实际成效,但其偏重阅读能力,忽视口语能力的培养方法,明显地不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对语法翻译法的指责和批评越来越强烈,改革运动(Reform Movement)的兴起和国际语音协会(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的建立为新教学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十九世纪末,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也有了一定发展,为新的教学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条件。因此,直接法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应运而生。直接法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方法更准确地反映了现代外语教学规律,它重视口语教学,能够满足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要求,因而被迅速应用到学校外语教学中。
2.直接法的理论基础
直接法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如后来的听说法那样严谨充分,但是它吸收了当时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这些学科直接或间接地对直接法产生了影响。
2.1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
十九世纪以来,德国、英国、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语言教学专家各自提出了改革外语教学的方法。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对儿童如何学习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促使外语教学尝试直接从对儿童学母语的观察中总结外语教学原则。十九世纪末期,一批有改革精神的语言教师、语言学家开始聚集在一起,著书,写文章,编小册子讨论最佳的外语教学方法,呼吁用新方法进行外语教学。这些著述为广泛的外语教学法改革奠定了基础,这是外语教学上著名的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值得一提的是,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成立。国际音标的发表使语音学趋于正规化并被重视起来。国际语音协会在其成立早期提出的语言教学原则,如:学习口语;用归纳法教语法;不使用母语,直接建立目的语和意义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对直接法的教学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改革运动中提出的外语教学原则主要有:将口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将语音学上的新进展应用到教学及教师培训中;单词应该在句子中呈现并教给学习者,句子要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练习;用归纳法教语法;尽量避免翻译,但在解释新单词和检查学生对外语的理解情况时可以使用母语。总体上,改革运动中提出的这些原则建立在对语言和语言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自然的语言学习原则中发展外语学习的原则,它们最终发展成我们熟知的直接法。
2.2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此外,德国学者F.Franke提出建立目的语形式和意义之间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原则;直觉主义哲学家帕格提出直觉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德国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心理学家冯特(W.M.Wundt)指出,在语言行为的心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有感觉成分。最强有力的感觉是音响表象所引起的。这些心理学思想都对直接法的理念产生了影响。
总之,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外语学习目多样化对外语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Berlitz和Gouin等务实创新的教育改革家致力于改善外语学习状况为推动直接法的产生做出了贡献;语言学术组织、语言学理论、哲学和语音学等相关组织或学科的发展也催生了直接法。
3.直接法介绍
直接法(Direct Method)还有很多其他名称,如自然法(Natural Method)、心理法(Psychological Method)、口语法(Oral Method)、改良法(Reformed Method),等等,虽名称各异但本质相同。对直接法的产生有影响的人物主要有古安(Gouin)、贝力兹(M.D.Berlitz)和L.Sauveur等。古安是十九世纪尝试通过观察儿童语言学习建立新教学法的改革家之一。L.Sauveur也是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自然原则的尝试者之一。他提倡多进行口语交流,将提问作为课堂展示和引起说话的手段。他的这种外语学习方法被称为自然法。L. Sauveur和其他一些自然法的支持者认为能够通过示范和动作直接地传达意义,外语学习不需要借助翻译或母语的使用。此外,一些原则如:课上应让学生自发地用外语归纳语法规则;学说外语的开始阶段应系统地学习发音规则;用学会的单词、肢体动作、演示和图片去学新单词等最终演变为我们所熟知的直接法。
3.1直接法的主要原则
Richards和rodgers(1986:9-10)对直接法的主要原则进行了总结:①用目的语进行课堂教学;②只教常用词汇和句子;③在小规模的班级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以问答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④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⑤口头介绍新的教学内容;⑥通过展示,物体或图片教新的词汇,通过意义联系解释抽象词汇;⑦教语音和听力;⑧强调准确的发音和语法。
除此之外,Marinne Celce-murcia将直接法的特点总结如下:①教学中不使用母语(外语教师不需要会说学生的母语);②以现代对话风格的谈话或轶事开始授课;③使用动作或图片解释意义使其更加清楚;④用归纳法学习语法;⑤从阅读文学作品中得到乐趣,而不对其进行语法分析;⑥采用归纳法教授目的语文化;⑦教师必须来自目的语国家或对目的语达到本国人那样的熟练掌握程度。
3.2直接法的基本理念
直接法对语言教学的理解是“说”比“写”重要。因此,外语学习应从基本日常用语的学习开始。在语言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其中“说”是基本要求。学生在口语练习的基础上才开始阅读和写作练习。另外,开始培养正确的发音也很重要。直接法对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它认为应当通过学习目的语民族的地理状况和日常生活情况来学习目的语民族的文化。
在教学中,直接法重视口语,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帮助学生学会用目的语思考。这样的理念决定了直接法对教师的语言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尽管在直接法的课堂中教师主导课堂活动的进行,但它认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像搭档。
直接法强调语言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在意义和目的语之间直接地建立联系。要做到这点,教师在讲解目的语词汇和短语时一般要通过使用教具和动作而不是直接翻译成母语。学生要尽可能多地练习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并努力模仿真实情境下的交流。事实上,直接法的教学大纲多根据情境或主题编制,常见的内容还有地理、财富和天气等话题。直接法认为词汇比语法更重要,学生在句子中学习单词。在语法教学中提倡用归纳法教语法,即为学生提供范例并鼓励他们从范例中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语法规则。
直接法对于教学效果没有正式的评价方式,这是因为它强调学习者使用语言而不是展示学到的语言知识,例如:老师可能在课上进行提问或者要求学生就学过的段落进行重述或自由作文。通过学生对语言的使用评价其语言学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
4.直接法的历史评价
直接法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在当时取代了语法翻译法。它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在外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是一种创新的外语教学方法。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后期,直接法的问题就慢慢浮现出来,如:怎样避免通过翻译传递意义并排除不使用母语可能造成的误解,怎样在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应用直接法等。因此,十九世纪中后期,外语教学中逐渐用改良后的直接法或其他方法代替直接法。但是,直接法确立了语言学习以语言使用为目的的原则。它是训练学习者抛弃母语作为外语学习参照系的第一次尝试,对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出了要求并且促进了外语教学中不翻译母语技巧的发展。口头描述、听写、模仿等语法练习方式都是从直接法发展而来的。二十世纪的英语教学方法,如五六十年代的听说法和视听法都借鉴了许多由直接法发展而来的教学技巧。在母语和二语的问题上,直接法态度鲜明地在二语学习中抛弃母语的使用,这对后来的外语教学,如浸入式学习产生了影响。
语言教学法的转变反映了外语学习目的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它反映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本质认识的转变。直接法所反映出的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人们在那个时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Celce-Murcia,M and Hilles,P.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an overview.In M.Celce-Murcia(Ed.)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New York:Grune& Stratton,1988.
[2]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London:Pearson Education Group.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印出版,2002.
[3]Larsen-Freeman,D.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2nd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教学的流派 教学启示
一、引言
以时间为序,历史上曾出现过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70年代并存的多种方法(社区学习法、暗示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
在这里要区分两个概念,method与methodology。结合查理兹和罗杰斯(Richard&Rogers)(1986)的观点,我们认为,method是“方法”,指教学方法的具体类型,由一系列与理论相符的教学技巧组成。而methodology是“方法学”,指研究具体教学方法的科学,包括教师关于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的理论思想、基于相应教学思想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师对教学的一般思考通常是在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之间的来回运动。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关联的,教学法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发展的,主导学科的科研进展永远是教学法研究的推动力。
二、外语教学简史
五百年前。15世纪以前,在西欧,拉丁语处主流地位,不仅用于日常口语交际,而且是教育、商务和政府的通用语言。拉丁语是外语,这样追溯起来,外语教学的历史在公元前就存在了。
16世纪到19世纪。从16世纪,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开始受到重视,逐渐成为口笔语交际的主要媒体,但拉丁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一为学习古典名著,二为分析语法,成为学校一门主课,用于锻炼学生的心智,提高人文素质。这一期间的教学没什么理论,因其主要过程是分析语法,进行翻译,一般称之为“语法翻译法”。
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l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之间的交流需要进一步增强,现代语言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欧一些国家已经酝酿着一场外语教学的革新运动,其矛头直指“语法翻译法”。
1886年。国际语音学会的成立和国际音标的制定对推动“直接法”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899年。斯威特(Sweet):The Practical Study of Languages 出版,对直接法作了系统的论述。
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直接法的局限性暴露出来。改革创新又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英语语言教学流派简史
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的心理学依据是起源与三个多世纪以前的古希腊的官能心理学。语法翻译法认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习语言,读懂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从而训练学生心智,提高人文素养。外语学习即识记语法规则,教学着眼于学习者“读”和“写”外语的能里,强调准确性和学习者的母语始终是教学的媒介语,用来解释,比较语法规则。该学派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不同的官能,并且可以单独加以训练发展,通过讲解,语法规则训练,阅读及翻译原著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语法翻译法的出现,标志着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学科已具雏形。虽然语法翻译法屡遭非议,但它至今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仍然起着很大的影响。综合来说,语法翻译法有如下基本观点:认为语言是一套通过讲解和句子的分析的、与母语相联系的系统规则;认为母语是外语学习的基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慧为目的;以翻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教学纲要,采用演绎法;强调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2.直接法。基于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直接教学法(the direct method)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它认为联想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一样,都是形成习惯和自动化的过程,应当注重语音,注重语言与情景的联系。直接教学法鼓励学习者直接用目标语思维,而无需借助母语作为媒介。教学过程是逐字逐句地听、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言习惯是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直接法是外语教学法历史上的一次进步。直接教学法有如下基本特点:十分注重语言教学,务求把学习者的发音练得准确;认为掌握口头运用目标语的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首要目的;避免使用母语,目标语与客观事物直接建立联系;语音教学采用归纳教学方式;采用句子本位原则,以整句为单位,注重对句子的完整理解和表达;先听说,后读写,以模仿为主。
3.听说法。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其教学理念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又吸收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它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习惯的培养过程,学习是一套习惯的建立,因为强调反复模仿、记忆和操练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归咎于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冲突,借助于母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可以预测外语学习的潜在问题。听说法认为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声,后有文字,口语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反应在教学活动中,就是严格遵循听说读写的自然习得顺序,提倡听说领先的原则。到20世纪60年代听说法发展到鼎盛时期,被广泛应用与外语教学。听说法的基本特点如下:以句型结构为提纲,注重句型操练;先听说后读写,反复模仿,强化记忆;避免使用母语;强调语言输出的正确性,有错必纠;通过归纳类推法进行语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具。
4.自然法。自然法(the natural approach)以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 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即“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与“情感过滤假设”,主张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交际能力为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该方法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强调隐形教学(implicit instruction),而显性教学(explicit instruction)只是起监控器的作用,即检验和修正语言输出,有意识的学习难以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在语言输入方面,自然法采用克拉申的“i+1”原则,即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上适度增强可以理解的知识技能,强调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性,教师可借助所处教学环境中的物品、图片等展示语言。自然法的特点如下:强调自然习得;语言功能与话题和情景相联系;重视语言意义,轻视语言形式;先听后说,先读后写,认为理解是表达的基础;口语输出以前存在一个以听为主的“沉默期”;不苛求语言输出的准确;降低学习者的焦虑程度,提高其自信心。
5.社区学习法。社区学习法(the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强调群体的动态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该方法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完整的人的发展观。同时,社团学习法认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对应的目标语和供模仿的语言表达。随着学习者的不断进步,教师要对学习者的交流和讨论起监督作用,并及时提供帮助。教师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形成互相信任、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6.沉默法。沉默法(the silent way)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和有责任心的学习者,学习是具有创造性的发现过程,如果学习者主动参与,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而不是记忆和重复所学知识,学习就变得轻松容易。沉默法强调学习者的自主能力,认为教学仅是辅助手段。教师的角色就是通过对学习者的研究,提供各种学习上的挑战,借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7.全身反应法。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method)强调语言和动作之间的协调,认为语言活动伴随动作能够增强记忆。另外,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全身反应法强调情感因素对学习的作用。该方法认为伴随语言学习的行为动作可以舒缓学生的紧张的心理状态,创造愉悦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学习者从自我约束的紧张状态下释放出来,将注意力聚焦与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
8.暗示法。暗示法(suggestopedia)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的大脑能够加工处理大量的材料信息,因而它强调学习条件或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提出只有在放松的、注意力集中的环境下,人类大脑才能有效地学习和记忆。暗示法提出,教师应为学习者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如学习环境布置优美,活动设计和材料选择既能体现教育性又能体现艺术性。同时,暗示法成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表现为学习者对教师能力的认可。
四、教学法的比较与评估
从20世纪的情况看,教学法的理论走向包括四个方面:结构、认知、社会、情感。各种教学法都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其侧重点;如果进一步比较的话,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是“对立的”,如翻译法与直接法;一些则属于发展的关系,有些则是共存的关系,有血肉联系,如全身反应法、沉默法、暗示法和社团学习法。
从设计层次看,比较是为了找出差异,即在教学目的、听说读写顺序、师生的作用、活动的类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没有差异,就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教学法,但差异有全方位的,也有局部的。一般说来,差异越大,其创新价值越高。
五、英语语言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传播涉及到哪些因素,在多大的程度上这些因素是历史的偶然或者是刻意制定的政策,人们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观点。然而,有一件事似乎是确定的:英语已不再是霍恩比时代,甚至临水平时期的语言。英Z已发生变化,而且变化非常之大,无论是好是坏,不仅仅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国际语言,广泛交流使用的语言,全球语言以及全球化的语言。
这显然对我们语言教学的设计有许多启示,包括为学生设计什么样的课程目标。有人可能极端的认为,英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乃是对诱使学习者透过他们所学习、操纵或者在课堂活动中使用的语言现象做出概括的各种方式的描述。在交际语言教学中,重点转移到非常接近实际语言使用的样本的教学,其背后的假设是,学习者会在没有明示知道的条件下根据所提供得样本推断出其他用例。
参考文献:
[1]Brown,H.D.(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篇3
[关键词]心理学 高职高专 英语口语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21-02
一、引言
“英语口语”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修的英语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然而,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中,普遍出现学生口语水平较低;少数学生基础较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课堂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等问题。这与学生的心理、性格、教师的课堂提问技巧都有密切关系。再加上学生多年来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忽略了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中国的口语课堂上,即便是口语流利、纯正的外教对于学生口语水平较低及不积极配合教学活动也常常是毫无办法。由此可见,如何设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英语口语教师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心理学,是英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研究学生如何学得与习得外语知识、技能和发展智能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及其发展规律。外语教学法的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心理学依据。当代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主要为联想心里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里学和心里语言学等几种。本文则侧重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心里语言学等两种理论,以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点,通过两者结合有效的促进口语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提高自身的课堂操作能力及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二、心理学理论对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影响
1.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实验,反对内省,它提出刺激-反应(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在外语教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通过反复刺激和反应,反复操练形成习惯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语言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通过口语训练掌握外语。利用心理学上的这种剌激反应理论,强化操练,最终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达到脱口而出,从而学会语言。这就是在直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听说法(Aural-Oral Method),它是用新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和结构语言学的句型训练的体现,它在理论上比直接法更为完整。这种方法在40-50年代比较流行。60年代比较有名的、为大家所熟悉的《英语九百句》(English 900)就是按听说法的理论编写的。此外,还有《新概念英语》 (New Concept English),《看、听、学》 (Look, Listen and Learn),《学好英语》 (Success with English等。听说法对我国英语教学影响也是很大的,1978和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的委托,分别制定了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中学英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吸取了听说法的一些教学原理,强调用听说法进行教学,即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加强言语技能的训练,把听说领先法作为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法。教材与教学均突出了句型训练。词汇要通过句型、话语去学,讲单词尽量不用本族语。语法学习要在句型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外语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70年代初产生的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就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的。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纲,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法体系。功能法也称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或者意念法(the Notional Approach)。它的创始人是英国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心理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的心理包含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运用语言表达什么思想(即内容),也就是意念。二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即形式),也就是表达方式。功能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交际活动中表达意念(思想内容)。他们认为,外语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而学生是内在因素,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外语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外语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目的,要注意因材施教。同时强调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还认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由有错误、不完善的言语过渡到正确的、完善的言语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容许出差错。学生会在以后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逐步改正这些错误。而教师应由表及里,透过错误去发现学生理解上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并予以解决。
70年代中期,功能法传入我国,有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材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均吸收了功能法的一些优点。交际性已成为我国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三、心理学原理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目前,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法有听说法、交际法、任务教学法等。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而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语言观认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面对众多的教学法,我们不能只采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教学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择优选用。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正是如此。
1.在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外语学习心理机制的特点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剌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他们认为首先是外界剌激,然后大脑做出反应。而语言是人的潜在认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自然表现,如听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等。因此,学习语言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是大脑机制充分地运用起来,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语言的学习要模仿,但不能单纯机械的模仿,还要通过运用人的大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思维。外语学习要通过交际才能学得和习得,才能提高。因此,在口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实际条件尽可能创造外语环境,在情景中进行学习。(2)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学习英语能象幼儿学说话那样由不自主到自主地学习。(3)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教学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容易受到鼓励和强化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2.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绪。
功能法主张语言的学习应从功能到形式,从意念到表达。功能指语言行为,即用语言做什么。意念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来的,强调思维过程中想什么,即用语言表达什么内容。(1)口语课堂教学内容以表示数量、时间、次数以及打招呼、邀请、告别、询问等意念和功能为纲,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作出安排。选择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最需要的内容作为语言教材。(2)教学过程要交际化,活动要以学生为主。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所学语言,在真实的交际中学习所需的语言。交际既是外语教学的目的,也是外语教学的手段,还是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在外语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外语环境,提供交际所需要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运用语言。(3)在口语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表现自我、交流沟通、娱乐游戏等,还要尽可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其团队精神、好胜心、表现欲等,尽量减少其焦虑、害羞的情绪,从而帮助学生在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任务,以达到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口语课堂教学师生双边活动。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学习者所追求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交际,而是有缺陷的但有效的交际,因此,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不应苛求。虽然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师生之间的心理协调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问题。而情感是教学中的心理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是伴随着感情的交流。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方面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感情因素,保持饱满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以情动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感情,便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协调一致,以达到加速双边活动的进程。注意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协调,提高教学效果,这是英语教学交际化的这一基本原则所决定的。
四、结语
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语言,所以口语教学不容忽视。而面对较大的班级规模、缺乏语言环境、应试教育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等问题,我们教师能够做的就是提高课堂操作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结合心里学对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好英语口语的课堂活动,打破“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1995.
[2] 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 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许迎军,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J],外语语学院学报,2000,(3).
篇4
我国的英语教育是否属于二语教学?
首先,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与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其次,从语言输入来看,第二语言学习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如果他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该语言,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都给他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而外语学习者则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foreignertalk(针对外国人的谈话)之类的输入,由于外语教师语言水平总体上不能与第二语言教师相比,teacherta1k(教师语)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第二语言教学课堂,peertalk同伴语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英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看当地学校的课程是不是用英语授课。
二、教学对象的个性特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记忆力及表现力强,善于模仿,心理障碍较少,思维不拘一格,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所以人们认为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儿童的注意力又较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们集中注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学生学习更是如此。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激发兴趣,培养积极态度,建立初步的自信心;2)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3)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4)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在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由此可见,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对语音语调,交际能力有要求,同时,还是为以后的中学、大学教学奠定好英语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基础,如果不能在这个时期内打好‘双基’,就不可能获得外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单词和音标的学习不可忽视——这是中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四、教学内容:
有的专家认为,小学英语不要教语法、音标,主要通过做游戏等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自然“习得”英语,就像我们自然学会听说汉语一样;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我国缺乏“习得”的语言环境,中国的小学生学习英语,光靠“玩”是不行的,必须学习语言知识,通过认知的方式“学得”英语。哪种方法更切合实际?
现代语言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一致证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基础是智力。小学生学英语也要发挥智力的作用,提高效率,而智力的发挥和规律的认识是不可分割的。感性和理性、行为和认知、技能和知识一定要同步,绝不能因为强调了其中的一些方面而偏废了另外一些方面。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西方非英语国家通常在初中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相当于我国的小学5年级,每周3节课,第一学年即要求掌握约1300个英语词汇,学生到高中毕业时要掌握1万以上词汇,基本可以读懂英文原著。而我国现在对高中毕业生的要求是掌握2000词汇包括词组,新研制的‘课程标准’要求掌握4000个左右的词汇。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解决英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状。
五、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我国的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这一基本事实,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针对学生个性特征,提出如下看法:
1)小学英语教学应较多地采用采用认知法,而不是直接法。
直接法即大量接触真实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靠大量重复模仿,强化记忆,养成习惯。视听法、听说法、交际法都属于直接法。以直接法为主进行教学,一定要有语言环境,要有高水平的师资,班额要小,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要多。认知法不排除模仿,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理性思维,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知识,掌握语言规则,指导听说读写,举一反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能力。英语在中国是外语,中国学生学英语,不论是小、中、大学,都不能采用二语教学类型,而要以语言知识为拐杖,在运用经验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理性认知;对于小学生尤其要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学习能力,不能排斥语言知识。而在我们现实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有限的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相对低下,语言环境的缺乏,大规模的班级授课,都告诉我们直接法的教学方法不适合目前的小学英语的教学实际。
2)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靠唱歌游戏去学习,因为培养兴趣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不是英美的移民学习英语,则只有不断学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才可能培养持久的兴趣。而目前小学生每周只有100多分钟的英语课,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 概念教学 引入方法 理解掌握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如何讲清物理概念,使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概念作为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新课教学中,其引入方法是否恰当,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影响到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而参与教学活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入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引入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三、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四、联结法
物理概念大多数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新概念的建立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相关概念。通过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发生联结,有意义的研究才能实现。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已有旧知识的作用而引入新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方法。
五、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的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来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注意采纳的方法。
六、外延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概念的定义方式是用来揭示概念内涵的方式给出的。而越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越难理解,不易接受,因此,对于这样的概念在教学时最好从其外延开始引入。只有这样,才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才容易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逐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
七、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的涵义。
八、直接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概念是直接引入被采用的,是用揭示概念外延的方法给出的,这样的概念比较具体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重力、机械运动、平抛运动、动能和势能、温度、热量、磁通量、电磁振荡的周期和频率等等,都是直接引入的概念。为此,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我们不必做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而直接引入。
除了以上常见的几种引入方法外,还有很多。新课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新课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新课的导入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新概念教学的引入除了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外,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学生,注重学生的心理研究,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选择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引入新课的形式与引入的深浅程度,弄清哪些是学习新概念的关键,以决定引入新课的方法。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有意识地增强情感教育,尊重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情感的潜在教育功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只要做教学的有心人,一定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使他们学习投入。
参考文献
[1]丘光明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中学物理,教育出版社,2014,6。
篇6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十八世纪创建的,直至十九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外语教学,它独领。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
2、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
3、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语音的正确,尤其强调语调训练,“There is little or no grammatical explanation: Grammar is taught bv inductive analogy(归纳类推)rather than deductive(演绎的)explanation.”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但听说法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内容和意义,存在流于“造作”的语言倾向。
4、视听法
视听法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创于法国,它是以幻灯的视觉感受和录音的听觉感受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法,是在直接法和听说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听说训练必须同一定情景结合,在某一情景基础上进行。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整体结构,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5、全身反应法
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阿歇尔(James Ash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方法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身体动作教授外语。强调听力理解领先。首先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用口语表达。主张以句子为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重视语言内容和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6、认知法
认知法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先提出的。它是语法翻译的现代形式,它是要求在外语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智力,重视语言规则的认识作用,主张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法体系或学习理论。企图用认知――符号学习理论代替听说法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反对在教学中进行反复的机械操作练习。它主张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从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训练,允许使用本族语和翻译的手段。
从以上所列出的教学法流派的主要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自传统语法翻译法被取代主导地位以来,其他的教学法都针对传统的语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要或淡化处理语法,如直接法、全身反应法、听说法、视听法;另一种观点提倡用演绎法讲授语法,如认知法;还有一类就是反对过于重视语法教学,如功能法、任务型法。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中学英语教学在语法教学与评价方面,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小问题纠缠不放;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不要教语法或淡化语法教学,更不研究语法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是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二是体现在测试性评价中,无论形成性的评价还是终结性的评价,近几年从上至下的考试命题,语法知识和客观题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因为考试这个指挥棒,近几年的学生在口、笔头英语表达方面,其准确性也明显滑坡。
因此,我想我们应该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不能轻视语言知识教学;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语法,使语法教学将形式与意义、结构与功能、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4、测试评价中适当增加客观题的比例。
四、几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
中学语法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单元常规教学模式
“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问,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
2、语法专项复习模式
“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
进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学段复习时,教师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语法内容,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梳理语法规则,并加以巩固和运用
篇7
1.化学解题与认知变换策略和解题优先意识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看,如果说认知策略是关于解决化学问题的策略,而认知变换策略则是在认知策略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认知策略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策略。化学解题,尤其是求解探索性的化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它是解题者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活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他们所采取的种种行为,都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尝试,而是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的。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或学生的思维缺陷等主、客观原因,解题的进程有时会中断,或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应当随时接收有关信息,及时地加以修正和调节。通过自我调节,强化正确,纠正错误。
2.认知变换策略和解题优先意识训练的基本方法
2.1弄清问题阶段
弄清问题是解题的第一环节,它的任务是获取题目提供的各种信息,以供思维加工。准确、充分地感知题目信息是成功解题的前提条件。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对自己提出如下问题:①未知条件是什么?②已知条件是什么?③是否有隐含条件?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怎样做?
2.2已知解决方式的使用阶段
求解是解题的中心环节,它的任务是制定解题方案和实施解 题方案。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问题,指导他们尽可能地用现有的信息去联想、分析,试图使用已有的解题方式进行解题。这一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能对自己提如下问题:①过去见过这类题吗?②该题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哪些化合物的性质?③过去的哪种解题方式与此相关?可以运用它吗?
2.3新解决方法的寻找阶段
一个好的解题方案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作出的,它需要在解题过程中经过多次修正而逐步完善。有的解题途径则是边解题边摸索出来的。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当用原有解题方式解决受阻时,应教会他们先如何将实际问题或题设的情景予以分解,找出应答的关键,选择、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块,然后用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改造)、重组等方法来探寻新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对自己提如下问题:
①我应选择何处作突破口?②再看一下未知条件,能否思考一个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条件的熟悉问题?③能否用联想、类比、假设、猜测等方法予以突破?④如果还不能解决眼前问题,那就先解决某个相关问题,再回头解决眼前问题。
2.4回顾阶段
回顾是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任务是反思解题过程,对解题过程再认识,检验题解的正确性,扩大题解的成果等。为了使回顾对解题起到调节作用,在解题之后,应让学生学会自己对自己提如下问题:
①我能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吗?②我为什么要这样做?③我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④我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这些方法哪个最好?⑤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的问题?⑥这个结果与方法还能运用于其它问题?
3.化学解题的优先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3.1构建问题的梯度,突破解题的障碍,开动脑筋寻求解题的最佳方法
现在的考试不仅仅是书本的重现,而是利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完成未学的东西。怎样利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化学问题,就必须要求我们对解决化学问题有个优先的意识。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作出迅速而直接的判断和猜测。直接法不按照常规的推理步骤和严密的论证而直接得出结论,因此解题思维简化,判断快捷。运用直接法解题,并非胡乱猜测,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的结晶与升华。运用直接法应注意以下三点:(1)前题:扎实的双基知识。(2)基础: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3)关键:准确的再现知识。
3.2让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迁移、类推能力中形成化学解题优先意识
4.结语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化学解题优先意识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化学解题优先意识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建川.从教育范式转换的视角看新型教师素质的要求[J].师资培训研究,2002(3).
[2]于静华 .王惠 .王令芳等.化学教学问题[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篇8
[关键字]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英语教学法
从16世纪开始,英语开始受到重视,在拉丁语的夹缝中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取代了拉丁语的主体地位,逐渐成为交际的主要媒介。英语教学法也随之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从最初的英语翻译法、直接法到20世纪的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等,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本文从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浅谈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有效选取教学法。
一、从行为主义理论看教学方法的选取
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在于干预和控制行为,因此华生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联接之间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2]。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斯金纳也提出程序教学理论。
在英语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将重点和难点加以强化,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即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也是今天被人们批判最多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教授外语的基础,通过死记硬背以及翻译练习巩固语法规则,只重视语法,忽视语音、阅读、写作的学习。而听说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仍对外语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强调大量的目的语的接触和实践,强调语言结构的操练。根据其“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外语学习基本上是一个机械的习惯形成过程,背诵对话和句型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语言。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两种教学方法机械、死板,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于是对之进行了猛烈批判。然而,我们也应该发现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记忆基本的语法规则、背诵经典例句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刺激-反应-强化”以达到熟练使用语言的目的,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悟能力,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习得第二语言[3]。
二、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方法的选取
建构主义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又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其基本机制是同化和顺应[3]。根据这个原理,设计了情景法、支架式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抛锚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并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以支架式教学法为例,它认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4]。其最直接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类教学法更适合于中、高级英语学习者。
三、从人本主义理论看教学方法的选取
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在美国,乔姆斯基理论重创听说法之后,外语教学曾经历了一段“困惑、混乱、不满”的时期,这时,一些教师把注意力转移到心理语言学,重树人本主义大旗,重视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出现了称之为Affective-Humanistic Approach的一个家族,其中包括全身反应法、沉默法和社团语言学习法[1]。另外,包括交际法、任务教学法,它们都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外语教学法。下面我们以英语教学中最流行的交际教学法为例,说明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外语教育专家和教师们接受了功能主义和社会语言学的结果,开始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交际教学法中主要有两类活动:“功能互动活动”,如比较画中的异同,推断事件发生的顺序;“社会交际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等。在交际教学法中,学习者角色更多是自我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协商者,同学间是相互依赖学习的;教师则主要是协调和加强教学过程的交际性[5]。交际教学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广泛的应用。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流行一时或正在起着重要作用的英语教学法都是有其心理学上的理论根基,他们都从一个侧面或是多个方面体现了人类学习语言遵循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适时更换,甚至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使英语教学最优化,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 Rodgers, T.S.2000.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施良方、崔允.1999,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琦、刘儒德.2007,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迁移 翻译 英语阅读
一、引言
自中世纪语法翻译教学法出现以来,各种教学法陆续出现并被褒扬,相应的前一教学法就会被打人冷宫。最早出现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也没逃过这一命运。由于人们对语言学习认识的转变,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等教学方法相继出现,致使语法翻译教学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通过自身的语言学习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翻译教学在二语习得中仍有着其它教学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英语在日常交流罕见的西部地区,翻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英语阅读课的目的与任务
阅读是读者利用字、词、句、篇章以及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目的地预测、思考、获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公外六级考试要求学生能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Times或Newy0 Times的社论和政论文章;能读懂难度相当于TheGreatGatsby的文学原著,难度相当于hTeRiseandFalofthehTirdReich的历史传记。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结构和文体风格。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40—18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不低于75%。对英语专业八级的要求是能读懂一般英美报刊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能在5分钟内速读1,600词左右的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不难看出,大纲对阅读速度以及理解程度做了明确要求。ChristineNuttall也指出“阅读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以适当的速度默读并充分理解原文的独立阅读的能力”。(Nuttall,2002)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阅读理解选择题以及翻译题是必须的题型。姑且不说翻译,阅读理解中涉及对词汇的测试题、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某项知识点的题、以及对句子结构的理解的题,都要求考生全面理解全文或相关的句子。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这里的理解,我们不能否定是母语思维的理解,说白了,就是翻译成中文式的理解。
英语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按说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既有目标性,同时也有兴趣的。但笔者教学专业英语阅读课程多年,通过观察以及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知道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大量阅读对听、说、写等是很好的辅助途径。但学生们对阅读课的兴趣并不高,主要是学生不够重视该门课程;同时,由于受精读课程以及母语习惯的影响,学生总希望把课文的每句话都完全理解,更希望老师能翻译某些句子,而事实并非如此,久而久之,对阅读课就没多大兴趣了。
三、母语思维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语言虽不是与生俱来,但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名十八岁的大学生,他的体型、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成型。他从出生那天起,天天耳濡目染的都是母语,虽然中学英语课堂上也会听说英语,但受到英语的熏陶,和母语听说的量相比,英语的简直是微乎其微。心理学认为语言与人类大脑活动和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依赖于思维,它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沃尔则认为思维依赖于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无论语言和思维谁先谁后,他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母语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反应系统,是在没有任何其他语言系统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而二语习得是在母语思维已经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时母语思维模式已经内化,固定化。所以,我们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母语进行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并利用母语学习时的技巧和经验来指导英语阅读和学习。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课堂上听说的都是英语,或者说每天大部分时间接触的都是英语,但由于母语环境以及母语优先原则,总体上说,学生的母语思维非常活跃。恰到好处地运用母语思维,对他的外语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完全有可能掌握用外语思维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言语和写作能力,这也是外语专业明确且可行的目标。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可能独立于学生既定的心理文化结构之外。相反,能否有效掌握外语是与中国学生既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母语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他的外语学习也轻松,表达能力也强。英语较差的学生,相对来说,他的汉语知识也薄弱,理解力不强,母语的言语表达能力也较差。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年,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非常刻苦,但学习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汉语较差,从论文指导等了解到他们的父母根本就不会汉语,回到家乡,交流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语言,所以,英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三门语言了。
篇10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①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②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③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加以培养。
1 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灵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1.1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总结: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2 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2.1 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学生习惯于通过解方程求解,而此方程无法求解常令学生手足无进。若能运用灵活的思维换一个角度思考:此题的本质为求方程组y=sinx
y=lgx的公共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为求函数图家交点问题,寻求几何性质与代数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串联、横向沟通牢牢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思维灵活性才有了用武之地。
2.2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例] 已知抛物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3,对称轴为直线x=-1,在x轴上截得线段长为4,求抛物线方程。
解法一:截距为3,可选择一般式方程: y=ax2+bx+c(a≠0)
显然有c=3,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b值。
解法二:由对称轴为直线x=-1,可选择顶点式方程:
y=a(x-m)2+k(a≠0)
显然有m=-1,利用其他条件可列方程组求a,k的值。
另外,由图象对称性可知x轴上交点为(l,0)和(-3,0)。
解法三:由截距为3,即过三点(0,3)、(l,0)和(-3,0),可选择一般式方程: y=a(x-m)2+k(a≠0)
代入点坐标,列方程组求a,b,c值。
解法四:由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可选择两根式
y=a(x-x1)(x-x2)(a≠0) (必须与x轴有交点)
显然;x1=-3,x2=1。由截距3,可求a值。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2.3 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①速度,②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 相邻边长为a和b的平行四边形,分别绕两边旋转所得几何体体积为Va(绕a边)和Vb(绕b边),则Va:Vb=( )
(A)a:b (B)b:a (C)a2:b2 (D)b2:a2
用直接法求解:以一般平行四边形为例。如图,可求:
Va=πab2sin2θ,Vb=πa2bsin2θ
则Va:Vb=b:a,由于要引入两边夹角 来求解,学生常无法入手。若以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来处理,则相当简便。
此题解法充分体现了思维灵活性,以简驭繁,用特殊化思想求解,解题迅速、正确。
2.4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
在教学实线中,我常发现,学生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的时候,往往是“思维火花”闪烁的时候。
[例] 求值:sin2 10°+ sin2 50°+sin 10° sin 50°
一般解法:
左=1-12(cos 20°+cos 100°)+sin 10° sin 50°
=1-cos 60° cos 40°+12(-cos 60°+cos 40°)
=34
独特灵活的解法1:
令x=sin2 10°+sin2 50°+sin 10° sin 50°
y=cos2 10°+cos2 50°+cos 10° cos 50°
则x+y=2+cos 40°,x-y=-cos 40°-12
即2x=32,则原式=34
构造对偶式求解,思维灵活颇有独创牲。
解法2:构造1为直径的圆内接三角形,三个角为10°、50°、120°,则sin 10°、sin 50°、sin 120°可构成三角形三边长。
逆用余弦定理: sin2 10°+sin2 50°-2sin 10° sin 50° cos 120°=sin2 120°
则原式=34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性、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2.5 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
[例] ABC中,sin A=35,cos B=513,求cos C
大部分学生如此解:由sin A=35可得cos A=±45;由cos B=513可得sin B=1213,进而可求cos C=1665或cos C=5665。
有学生提出异议:
由sin A=353π4或Aπ4。
由A+B3π4不可能!即cos A=-45取不到。
故只有一解cos C=1565
总结: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学习心理学》 编写组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中学生心理学》 林崇德著 北京出版社
[3] 《数学教育学》 田万海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4] 《高中生心理学》 郑和钧/邓京华等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5] 《中学生素质教育》 徐仲安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