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计算机范文

时间:2023-03-29 08:2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称计算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称计算机

篇1

职称认定所需材料:

1、《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认定表》一式两份;

2、单位工作鉴定一份;

3、学历、学位证原件、复印件;

篇2

职称计算机网权威2016年第九次宁夏职称计算机报名时间:11月28日-12月4日,更多2016年第九次宁夏职称计算机报名时间相关信息请访问职称计算机考试网。

2016年第九次宁夏职称计算机报名时间为11月28日-12月4日。

报考人员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登录宁夏人事考试网(nxpta.gov.cn),点击“网上报名”后,选择“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认真阅读“考生须知”“报名步骤”等栏目信息后,任意选择1个考点按要求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缴费手续。报考人员务必于报考信息提交之时起24小时内,使用支持银联网上支付功能的银行卡进行网上缴费,否则报考信息自动作废。确认网上缴费成功后,网上报名最终完成。

篇3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82号)和《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工作安排的通知》(计考办〔2015〕2号)精神,为做好我区2016年度上半年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试时间及科目

考试于2016年5月21日至5月22日进行。

级别

专 业 资 格

科目数

考试时间

科目

高级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3

上午9:00—11:30

综合知识

下午1:30—3:00

案例分析

下午3:20—5:20

论文

系统分析师

3

上午9:00—11:30

综合知识

下午1:30—3:00

案例分析

下午3:20—5:20

论文

中级

软件设计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网络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系统监理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初级

程序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网络管理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2:00—4:30

应用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员

2

上午9:00—11:30

基础知识

下午1:00—3:30

(A卷)

4:30—7:00

(B卷)

应用技术

5月22日考试安

上午9:00—11:30

(C卷)

应用技术

二、报考条件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恪守职业道德,具有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均可根据情况报名参加相应专业类别、级别的考试,报考者不受学历、资历、年龄的限制。

三、报名方法

2016年上半年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我区实行网上报名、网上资格审查确认、网上缴费、网上打印准考证。

(一)网上报名时间:2016年2月25日上午9时至3月25日下午17时。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考生可登陆“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网址:nxpta.gov.cn)“网上报名”栏目,点击“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按钮,进入我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上报名系统进行网上报名,系统不间断接受考生预报名。联系电话:(0951)5099130,5099131。网上报名须注意下列事项:

1.选择考试。考生根据需要选择考试类别、级别、科目。

2.填报信息。考生应如实、准确填写报考信息,填报错误或提供虚假信息,由考生本人负责。在打印报名表前,填报的信息可以修改,报名表打印后报考信息不能做任何修改。

3.上传相片。考生须上传近3个月内免冠正面证件数码彩色照片(格式为jpg,保存空间为5kb-25kb)。考生上传照片时,可使用网上报名流程中提供的照片编辑软件处理后再上传,以保证格式的正确。照片必须清晰并反映本人特征,质量不合格的,考生须重新上传。

(二)网上资格审核时间:2016年3月21日至3月25日。考生网上报名后,由银川市人事考试培训中心对考生报名填报信息及上传照片进行网上审核,审核通过的考生即可按照网上提示打印本人相关的《资格考试报名表》,由本人留存,待考试通过后办证时提交复审。联系电话:(0951)6041173、6021173。

(三)网上缴费时间:2016年3月21日至3月27日。经网上审查确认通过的考生,即可自行在网上缴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缴费,视为自动放弃。网上缴费后概不退费。本次考试不设补报名,请考生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报名手续。

按照自治区财政厅、物价局有关规定,考生报名时须缴纳报名费每人10元,考务费每人每科50元。

(四)网上打印准考证。考前一周内,考生可登陆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准考证打印”栏目,用A4纸自行从网上打印准考证。考生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地点,持本人准考证、正式有效身份证参加考试。应考时可携带黑色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橡皮进入考场。

四、合格人员复审

2016年上半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报名审核,采取考后现场复审的方式,成绩合格人员须到现场进行复审。考试成绩公布后,合格人员须按照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上相关通知要求,到宁夏人事考试中心服务大厅(地址:银川市兴庆区上海东路40号宁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一楼西面大厅)进行复审。

合格人员复审时须携带下列材料:

1.在线打印的《资格考试报名表》1份;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1张(A4纸);

篇4

    众所周知,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如:人文类学科只需掌握简单的文字排版与计算机网络知识即可;管理类学科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熟练掌握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方面的知识;理科更侧重于对科学计算编程语言(如Matlab语言、R语言等)的掌握及专业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工科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偏电子类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同时也要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造机理。这种专业需求的差异性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3,4]。为此,可在充分调研各专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专业区分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设置针对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2)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异性,为同一课程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3)在教学大纲中,应适当增加实验环节的学时数,且尽量保证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倾向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4)为不同专业编写具有专业侧重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可使学生在所学知识与其专业背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大幅提升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设计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

    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仍以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少量的上机实验,且实验内容通常较为陈旧,难以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事实上,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与“卓越计划”先进的培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为了消除这一弊端,可采取如下举措:(1)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项目的设计应同时兼顾专业性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进行自由组合,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会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2)定期聘请计算机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某一专题做讲座式教学,使学生了解前沿,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3)定期举办各类计算机设计竞赛,如程序设计竞赛、嵌入式设计竞赛及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平台设计竞赛等,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使学生引入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建立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质量也是关系到“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一项关键影响因素。具体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的授课教师基本上都来自于计算机专业,不可否认,他们均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却缺乏对所授课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更不用说是相关专业的工程实践经验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所授知识与专业方向脱钩的现象。为此,高校应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每个教师确定1~2个固定的授课专业方向,并安排他们定期去相关企业进行培训与实践。为保证上述举措能得以顺利实施,高校还可在制订职称评定规则时,对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的工程实践时数做一些限制。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除了培养校内专职教师以外,也可以通过聘用的方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或企业中的工程师进行校内授课,从而弥补目前专职教师不足的状况。

篇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然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初中生对计算机操作已有一定的掌握,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出现了招生从当年的火爆,到如今的冷冷清清。同时,计算机专业因投入大,设备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资金、师资力量不足,使得中职校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遭遇到了发展瓶颈。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投入大,设备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很多学校因为资金有限,师资力量不足,使得在课程设置上只能根据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进行开设。例如,目前我们Office办公软件常用2010版,而受到教学资源的影响,很多中职学校也只能选择Office 2003低版本进行教学。虽然同种软件不同版本都会有一定的共通性,但是让学生感到学校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职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的岗位需求,从而产生无用论思想。所以,中职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希望学生“想进来、留得住、出得去”,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联动式”课程设置的内涵界定

 

联动,指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它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其中运动或变化具有专业、快速、及时的特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联动式”课程设置是指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联动,与学生就业的计算机技术岗位需求联动,与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联动,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社会岗位能力目标要求及个性发展设置专业课程。“联动式”课程设置,能够向下(初中)、向上(高职)、向外(社会需求)及向前(技术发展)研究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联动式”课程设置的特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联动式”课程设置,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社会岗位能力目标要求及个性发展,结合专业特点,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其具有以下特点。

 

1.连贯性

 

“联动式”课程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它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的差异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修正,并及时删减、补充、更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课程前,开展普遍的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能力情况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信息素养,做到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的内容,中职阶段就不重复开设。同时,为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中职阶段的课程要与高等学校课程衔接,做好初中、中职、高职之接的对接。

 

2.渐进性

 

“联动式”课程设置渐进性既要求学生的学习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再到专业限选课,由易到难,一步步递进。由此,课程设置的渐进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3.合理性

 

“联动式”课程合理性的特点,体现在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计算机应用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4. 科学性

 

“联动式”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囊括学科的主要知识,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能够反映社会岗位能力的需求,满足时展的要求,跟得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5.前瞻性

 

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开设不仅要紧跟技术发展,又要把握好社会需求的脉搏,紧扣时代主题的前瞻性课程内容能使毕业求职的学生在竞聘中脱颖而出、稳操胜券。另一方面,衔接好高校教学的前瞻性课程,对于将来升学进入高校深造的学生可以轻松过渡,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

 

四、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联动式”课程设置的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联动式”课程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联动式”课程设置的构建策略。

 

1.学情分析,是构建“联动式”课程设置的基础

 

学情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基础,包括分析学生的“已知”,即学生已经具备的跟计算机应用专业有关的知识、技能水平等;“未知”,即学生没有具备的本专业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等;“怎知”,即学生学习的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能知”,即通过学习达到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厌 学、惰学的消极心理,所以教师要对课程进行优化,在教学中不但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要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善学”。通过深入的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已知”、定位学生的“未知”,教会学生“怎知”,实现“能知”的目标,以此优化课程设置。

 

2.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联动式”课程设置的宗旨

 

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在构建课程设置时,应该按照学校服务的区域、行业、企业需求来设置课程,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学校就培养什么的人才,以满足区域的需求,构建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课程。因此,课程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课程设置的宗旨。

 

3.对接好高校课程体系,是构建“联动式”课程设置的主张

 

中职毕业生技能强、文化基础差,这样的情况会很大的制约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近年来,各省在加大高校对口中职招生的力度,拓宽中职生的出路。对于中职生来说,毕业后的出路不仅仅是就业,还可以进入高校进行深造。不少中职毕业生会选择升学,而技能强、文化基础差的问题,就会使得中职生升高职后,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因此,“联动式”的课程设置对接好高校课程设置的主张,能让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打好文化基础、技能基础,轻松完成中职到高职的过渡,这样就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发展后劲。

 

4.建设良好的师资,是构建“联动式”课程设置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句话足以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教师是关键。良好的师资体现在教师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肯钻研、善思考,他们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创新者。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有一定的师资配备。 教师本科学历达100%;中高级职称比例占7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建立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师队伍,适当增加部分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同时,还需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专业教师,其占专业教师比例的10%左右,外聘专业教师均需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职业资格。行业、企业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

 

5.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构建“联动式”课程设置的生命线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核心。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评价、课程内容评价,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多维度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更持续。

 

通过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联动式”课程设置的内涵界定,从学情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高校课程体系对接、师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究其构建策略,为当前形势下,解决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寻求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中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中职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也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心理易损等现象,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多较低,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系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当接触到系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时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缺乏兴趣。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也存在积极的一面:他们选择中职学校都想以中职学校为新的起点,重新开始,学习技能,成材立业,所以这更加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要摒旧纳新,转变教学观念,针对于中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同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教学工作本身面临新的挑战,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掌握新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尤其是掌握计算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进行计算机教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课程。计算机教学具有教学电子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学现代化的特点,它不仅是一门科技含量高而且丰富的学科,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战相结合的能力。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计算机教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此为动力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的效果。

一、合理选用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不再适用于课堂,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通过大屏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并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激活创新的思维。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并通过开展互帮互学,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相互影响,相互带动,这样做既调动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顾及 计算机教材本身存在的滞后性,因此要注意选取内容新、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做到适时更新。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要求和就业的特点,开发校用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师须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应当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入点,学到实用的知识。

二、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

语言是老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通过它可以传授知识、传播思想,开解困惑、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因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在不同状态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会不一样。譬如当人们的情绪、思维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时,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则慢。根据这一点,我们老师上课时就应该运用幽默诙谐的课堂语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因此也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尽管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会提高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也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语言的幽默和一般语言的幽默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的是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的是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和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也就是说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不能给学生以油滑之感,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就会冲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是低级趣味,就失去了教学幽默本身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教学幽默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就使得教学幽默与流言蜚语毫无差别。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同志在讲述学习计算机的问题时说过:“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分,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可见,对于计算机中那些抽象性很强的理论性的知识不必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计算机教学应主要注重实际操作,若是脱离实际操作单纯讲解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应该讲练结合。足够的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教师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勤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立多媒体的教学环境

所谓课堂教学结构,也就是上课的具体形式,指教学程序的具体安排。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多理解理论知识。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源动力,它能调动、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们爱上计算机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而对于专业的知识、技能却不愿意认真地学习。因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进行每一节课的导语设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多媒体创建良好的计算机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适当辅助多媒体教学,能够融洽课堂气氛,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良好的计算机课堂交际环境,突破时空的限制,模拟人机互动的真实场景,有力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想定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策略,指导学习方法。要学生主动、自发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作上机练习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的设置程序出错的几个小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鼓励他们进行更改。每当此时课堂气氛总是最活跃的,因为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根据思考,每一个学生都表达了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加以实践。对于那些正确的方法同学们一起学习,对于那些错误的方法我给以正确的引导最终将其解决。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又使他们掌握了知识。

参考文献:

[1]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赵国栋,论现在教学技术的应用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电化教育研究,2010,(8)。

篇7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TP3-4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计算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拥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是现代人生存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不同学科都在抓紧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作为中职在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而且,国家教育部已经把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设置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如何适应时展要求,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当前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对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课程改革思路,并重点介绍了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 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考核制度的不完善性,进而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不能够达到预期理想效果;二是中职在校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基础较差并且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厌学及自主性学习严重缺乏现象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从而影响了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1 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

在实际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就事论事”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往往只注重教会学生操作,忽视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意识的培养,不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在渴望,从而使得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无用的困惑,并且严重的打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单一与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虽然摆脱了传统黑板教学方式,并且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是这些仍然没有改变教师只注重知识灌输、轻视动手操作的教学思路。有些情况下,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不能够及时的将学到的知识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导致不能随着教师教学进行操作,使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差;于此同时,考核制度不完善也是影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普遍存在考核形式单一、考试标准不高、考试内容过于陈旧及考核质量较低等问题,这也使得考试考核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2.3 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与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在校学生大部分是中考失利或者具有相同学历的社会青年,在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计算机基础总体较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虽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得到了普及,但是由于地域差异使得中职学生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生甚至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使得学生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严重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导致很多中职在校学生“不喜欢学”、“不想学”,使自主性学习严重缺乏现象比较普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

2.4 教学效果不理想

部分学生在上课时虽然能够认真听讲,但是却不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学习浮躁,认为掌握了教师教授的所有知识,甚至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注意不集中,不专心与课程学习;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不严格按照教师要求,而是趁着教师不注意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2.5 社会认可度不高

中职学生必须面对毕业后就业的压力,然而社会整体对中职学历认同度不高,对中职学生的能力不能够充分认可,这也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使得中职学生能力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已成为中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3 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本身,选择适合中职教学及学生特点的教材,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使理论寓于操作,并在操作中去消化吸收理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际,认为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3.1 调整教学内容,开发实用教材

根据国家教委相关规定,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调整,适当增加相关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最新考试大纲相符合,最大程度的遵循“实用”原则,重点讲解实际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在教学内容调整过程中,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和以职业应用为主线的原则,积极探索内容新颖、适合本校的教材。

3.2 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由于中职学生很大部分不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历,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信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存在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差异,进而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稍微大的作业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多动手操作。

3.3 教学方式的改革

(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指导学生在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通过简单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系列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注重创设情境,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感兴趣时,他们才能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任务当中,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度起来,反之,如果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感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无法调动。二是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提高任务的可操作性。由于中职学生很大部分不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历,他们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信心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尽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注重科学引导,努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学生技能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导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探索,要恰当的指引学生,努力指导和帮助学生去探索和发展。四是善于归纳总结。任务驱动的基本教学思想是将一个新的知识分解到一系列任务中,这个过程可能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时新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呈现离散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概括与总结,去分析和掌握新知识与学过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理解,进一步的完成知识的完整建构。

(2)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指基于问题教学过程,问题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放置于有情景和环境,而且源自于实际并且复杂而又有意义的问题中,学生通过学习探索问题,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内容,并带着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最终探索到隐藏与问题中的相关知识,进而达到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是要仅仅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使得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在这个过程总不断提高只是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教学目标,尽最大可能使得设计的问题服务于教学目标。二是要尽可能的设计具有创新性的问题。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够最大化的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立足学生去设计。在设计问题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最大可能的设计符合不同学生特点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4 结语

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峰.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

[2]陈瑞君.浅谈案例教学法[J].时代报告,2011,8.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

[4]秦斌.特色化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3.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实验系统;设计;液位系统;控制算法;过程控制;实验平台

    1 研制液位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的背景

    最近几年,科教仪器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视,硕士论文 许多教学实验设备都是由许多公司、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来完成的,由学校提供教学实验设备的想法和技术,由企业来实现。作为学校方既得到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教师通过这个途径来实现自己的设计并能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及时反馈给企业;而企业则获得了高校的技术支持并获取了经济效益,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可达到双赢的目的。

    液位不仅是工业过程中的常见参数,且便于直接观察、容易测量,过程时间常数小。许多科教公司生产了不少液位过程控制系统,这些液位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的目的是基于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大都采用的一阶和二阶对象,提供了许多种控制手段,但是可扩展性不强,不利于更高层次科研开发的需要,而且售价高昂。因此,笔者考虑设计了如下的水箱系统,组建计算机液位过程控制系统。

    2 液位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液位系统的工作介质是水,其基本组成如图1所示。图1 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运行前,操作手动阀构成一定特性的被控过程,再接入调节器即可构成闭环系统。系统测量容器液位和管道压力的变送器,送给计算机的数据采集卡,并通过相应的控制算法输出控制信号给电动调节阀和变频器,来改变输入流量的大小,以实现对液位、压力等参数的控制。

    3 硬件电路设计

    硬件部分主要有水泵、数据采集部分、变频器和调节阀组成。

    3.1 PCI-1710 数据采集控制卡

    数据采集部分采用研华的PCI— 1710 数据采集控制卡。PCI— 1710 是一款PCI 总线的多功能数据采集卡。先进的电路设计使其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功能。这其中包含最常用的测量和控制功能:12 位A/D转换、D/A 转换、数字量输入、数字量输出及计数器/定时器功能,具有16 路单端或8 路差分或组合模拟量输入和2 路模拟量输出通道。

    3.2 DLL 技术

    由于本系统采用组态王的工控软件和Visual Basic 6.0 编程软件,医学论文 但VB 本身并不支持对硬件端口的操作。PCI—1710 的附带软件中包含了多种操作系统下的驱动程序,并可在VB 和VC++、BorlandC++、Delphi 等多种开发软件环境下使用,其中包含有一系列能对硬件设备进行底层I/O 操作的函数。从VB 调用DLL 函数时,先在全局模块或窗体的说明部分,用Declare 声明所要使用的DLL 函数;然后,像使用VB 自己的函数一样调用这些函数。进行动态链接库调用前,必须安装研华AdvantechDriver for WIN95/NT/XP 程序,程序安装结束后才会添加其相关的DLL 库到系统的Windows 安装目录下的System 子目录中(如Advapi32.d11 库等)。为方便用户,研华开发商制作了“ Driver.bas”文件,其中声明了有关DLL 函数及相应的结构,只需把“ Driver.bas”导入VB 工程的模块中,用户就可省去声明DLL 函数的麻烦。

    3.3 注意事项

    使用中,PCI— 1710 采集卡的信号线要尽可能远离电源线、发电机和具有电磁干扰的场所,也要远离视频监视系统,因为它会对数据采集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现场试验中,如果信号线和电源线必须并行(比如在同一个电缆沟里),则两者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同时最好采用屏蔽电缆,以确保信号能够安全准确地传输。采集卡的每个通道的模拟量采集都有一个输入电压范围,超过了这一范围会造成采集卡A/D 转换部分的烧毁。所以在采集模拟信号时,要保证被采集的信号在设定的量程范围内。

    4 软件设计

    软件总体结构,如图2 所示。

    利用工控组态软件来实现控制系统示意图和动态显示,形成实验数据报表;利用VB 编写数据采集程序获取系统的液位和压力等参数;利用matlab软件实现参数辨识、控制算法的编写。

    5 控制算法设计

    本系统提供一个验证和比较各种控制算法的实验平台,控制算法的修改和参数摄制的变化均不影响其他的模块,这样可以为控制算法的验证提供一个通用的平台。选控制对象为单回路,出水阀门开度保持不变,采用PID 控制算法对其进行控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响应曲线如图3 所示。

    6 结束语

    从目前实验效果上看,基本实现了设计的目标,对于单容对象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职称论文 控制算法也只是PID 控制算法。但是,一个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扩展性的控制算法的实验验证平台基本建成。今后,对于具有耦合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可以研制更好的控制算法,能够满足更高层次教学科研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邵惠鹤.工业过程高级控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 谢剑英,贾青.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第3 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

    [3] 付家才.工业控制实践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4] 马明建,周长城.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1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原因分析

2.1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王霁,杜璟.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7]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4):79-82.

篇10

关键词 电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2] 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