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 决策支持 技术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stainable city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merg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To do this task, not only ne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ield synergy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 there are a number of decision support technology and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city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project, the special needs of decision support, and based on this, some important decision support technolog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contemporary city can use and method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Keywords: city planning; decision support;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可持续性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的决策需求
人类聚居的城市,可以看作是由互相关联的价值体系和各种活动构成的复杂、动态的有机体,它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给排水、交通、土地使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等特定学科领域或学术问题的范畴。可持续性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要求不同决策者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城市这个有机体之中众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而且能够在项目进展的不同段,使包括城市居民在内的各方相关人士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决策过程之中。传统的以个人创作加专业小组讨论式的规划设计决策过程,以及图纸和模型等表达手法,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城市环境规划设计项目的复杂要求,它需要更加先进而有力的决策支持,这尤其体现在项目设计方案的三维视觉化表达、项目进程中的互动交流与过程控制、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环境影响分析与环境预测等三方面。
(1)三维视觉化表达
可持续性城市环境规划设计提倡多专业、多背景、多层面相关人群共同参与的规划设计过程;其中,清晰的表达和顺畅的交流是决策成功的关键。传统上,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各种专业设计图纸、技术文件以及手工模型来表达。对于普通市民或非专业人士来讲,前两者往往很难理解,人们更希望看到模型。但手工制作模型耗时费力,而且成品很难做进一步调整,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可持续性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决策过程需要能够将复杂的专业术语和项目成果转化为直观的三维、动态视觉语言,并将其中各类因素及其关系清晰表达出来的技术,以及有助于专业人员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多方案比较、调整和改进的视觉化手段。
(2)互动交流与过程控制
如前所述,可持续性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强调多方参与的设计过程,而众多不同背景的决策人群必然对当地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素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愿望和需求,同时,规划设计方案的形成与各种内外因素之间也有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在方案进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方便操作的互动交流平台,以促进项目参与各方全面了解信息、互相理解愿望、最终达成决策共识。
(3)环境预测与环境分析
在可持续性城市环境规划设计项目中,人们需要较为清楚地了解项目的实施对未来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服务设施的影响,对城市居住人口密度的影响等等。对这些影响能够做出准确预测和综合分析的技术将成为项目设计决策的重要依据。
2 适应以上需求的当代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
当代的规划支持系统(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简称PSS)最早由哈里斯(B. Harris)提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得到逐步应用,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尽管大多数还处于研究阶段,但也出现了少量比较实用的、甚至是商品化的规划软件。其中所采用的一些新兴的技术与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和满足可持续性城市环境规划设计对决策支持的需求。
(1)视觉表达类
首先,三维模拟仿真技术能够很好地适应对规划方案视觉化的需求,它们比传统手工绘图的直观性、准确性更强,当代的三维模拟仿真技术可以创造高度精细的三维模型,使人们能够直观、方便地对方案进行多视角度,多层面的观察、比较、评论和修改(图1)。其次,数码合成技术正成为辅助方案视觉表达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帮助实现规划设计方案与现实环境的有效对比与融合。例如,可以拍摄现有街景或建筑的数码影像,然后通过数字合成技术,在现有真实环境的照片中插入虚拟设计元素,如街灯、树木、草皮、轻轨、自行车道、以及商业零售、住宅、办公等沿街建筑,使设计元素与现有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合成图像,设计者或城市居民都能直观地看到现有街道未来会改变成什么样子。此类技术在体现逐渐变化的效果方面尤其有效。第三,除了三维、动态的可视化工具之外,在平面和静态的表达中对数据的可视化仍有很多细的方面可以探讨。我们知道,人类的视觉系统对图表比数字、文字敏感得多, 有效的可视化表现形式可以“减少繁琐的数据录入工作量, 从而让分析家、城市规划者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在信息分析处理上”。二维的可视化表达形式包括:图表、饼图、二维图、符号表、气泡图、积聚图、散点图表格等。 研究表明“在城市规划中,信息的输出采用多种可视化类型胜于一种可视化类型”,而选择何种可视化的形式应当“依赖于个人想完成的任务即一种可视化形式只适合于某一特定的信息表达”。
(2)互动交流类
网络技术无疑是当代不同人群之间互动交流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通过网络可以收集各类人群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反馈意见,直至成为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环境规划的重要途径。例如,规划管理部门可以将某规划设计项目的几个不同方案(如交通线路的铺设、人行道的拓宽、装饰街灯的安装等)做成与现有街道实景相融合的数码合成图片放在网上,供人们比较、讨论、反馈意见和评分等(如:从-10到10代表从最不喜欢到最喜欢),从而为选择规划方案或对其做进一步修改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过程控制类
当代新兴的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可以有效地支持规划设计的决策过程。例如,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能源办公室共同开发了一种过程控制工具PLACE3S,强调共同参与,帮助建立了城市各方人士共同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的决策平台;同时,还明确设定一套体现城市价值观和发展目标的规划设计原则,包括:土地综合利用、利用社区现有设施、创造“可行走”的社区、支持市民参与规划、设计决策过程等十项可操作的原则,帮助决策者从不同方面比较和调整规划设计方案。
(4)环境分析类
对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评估在可持续性城市设计环境规划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的环境分析技术大多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开发和建立起来的。GIS是基于场地信息的地图软件,能够提供视觉化的数据,具有查询、分析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够创造和编辑地理信息。它已经被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区域规划之中,近年来,在我国的规划设计研究部门也逐渐得到应用。该软件可以分别打开或关闭位于不同层的信息,从而可以分别从人口结构、交通方式、潜在开发模式对地方资源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对不同空间信息的结合、对比和分析,使人们很容易根据现有条件,对不同的场地发展规划做出定位、鉴别、质询和管理。
城市规划中对GIS 技术的应用,不仅是辅助绘制规划图纸,而且是 “直接用于编制规划方案、城市规划管理与决策的过程中”。利用GIS可以通过地址、邮编、城市、国家等一系列信息来查询某街区建筑的特定信息,及其与当地其他建筑的关系等。它还可以用于分析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情况,从而鉴别项目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承载力的需求和长期影响等。基于GIS技术提供的强大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将之与统计分析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进行有效集成,还可以建立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评价模型。
篇2
关键词:展示设计;教学改革;方法探究
如何更好地美化生活环境、营造舒适的生存和消费空间正在成为现代人共同关注的热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流行趋势。这促使社会对艺术设计需求持续增长,直接导致了展示设计教育的超速发展。社会的需求就是高校教学的发展方向。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新形式下尽快调整教学结构和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人民的需要也就成为各高校面对的严峻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分析
展示设计从课程性质上来说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专业平台课,恰好处于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而与其相关的辅助课程的选择与安排是否合理就直接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内涵的课题。依据展示设计学科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建构良好的、符合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将展示的发展、演变及构成体系等全面而有重点地概括、归纳、提炼。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设计,展示设计在知识点上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它涵盖了展示陈列、形象策划、视觉传达、空间规划等范畴;涉及了设计方法论、广告学、视觉心理学、人体工学、建筑学、材料学、技术学、环境学、营销学等课程的知识,在具体设计中强调的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体现。任何相关课程知识点上的缺失都将会影响学生对展示设计课程的正确理解与掌握。试想:如果学生不懂得平面广告的设计技巧、不了解人体工学的特点、不明白装饰材料的用途与施工的工艺;或者没有接触过电路、不掌握专业绘图与表现技法……学生的展示设计能从何而来呢?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课程体系科学性的破坏,当然教学也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觉得有困难。
二、在教学组织上要有侧重点
1.教学应该有专业特色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的展示活动都有“广而告之”的意义,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要学会用视觉传达设计和营造这样的环境空间。如:颜色、灯光、材质等。展场里根据主题和时间来确定展场空间的色调基础,是高调还是低调?是暖调还是冷调?体现出产品、品牌、特色,与周围的展位形成对比而不被“淹没”;要学会利用光来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掌握好亮度对人心理的影响。对于材质,环艺的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认识,通过材质肌理的不同给人的视觉感受从而达到心理联想的意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哪些道具便于携带?哪些便于安装?哪些经济又实惠?这些知识点都要活学活用。
针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展示设计中,不仅是策划者还是整体组织、安装者,所业在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运用课程中的设计语言来诠释展示设计,使展览更有设计的味道,运用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构成元素,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好地构建出来。在讲解展示设计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使其建立科学的设计思维、整体的设计观念,为学生进行真实设计奠定坚固的理论基础。
二、授课内容要新颖
在展示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是很多的,现代的展示设计中,对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的技术对现代展示设计最具有影响的成就之一。除了新技术外,交互式设计在展厅运用得非常多,可以使一些观众参与和体验的项目获得远程回应的效果。这些新的知识点都是科技的发展而带来的。对于教学来说,要顺应新形式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采用教学互动的形式,从而扩展学生接受新信息的渠道。教师在这个方面就要多加的引导,放一些实况的录像,让学生们能动态地了解情况。有条件的话,可以到展览馆进行参观,扩大眼界,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技术的运用。
三、应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1.市场调查必要性
展示设计的社会性特征又要求其应当具有相应的实践性。因此展示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入手,要在注重学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之可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训练学生利用真实材料表现设计想法的能力。
展示设计课的教学在理论授课之后可以安排一个市场调研过程的。这个过程包括展示设计所用道具的市场调查和展示设计作品欣赏两方面内容。主要涉及各种空间的构成的元素的运用、原材料的性能比较、施工效果比较和市场价位比较。通过这种调研可以为学生们将来进行真实设计打下现实基础。具有直观又强烈的说服力,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视觉经验,有效扩展他们的创作思路,也可以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明确的展示设计概念,尽快进入设计氛围。在调查阶段还可以加入一个对展示效果实地考察的环节,具体做法是:利用统计和问卷的方式,对不同商业场所相同客观条件下的展示区域进行观察,统计单位时间内的客流量,掌握其展示设计亲和性好坏与否的第一手信息。同时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顾客对该场所展示设计满意程度的调查,了解顾客对该设计的认同情况。这科调研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展示设计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设计必须注重务实性与亲和性的设计观念,并使其在实地调查中切实体会到人的需求对展示设计的巨大影响力。
2.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通过实践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而整体的设计观念时,教学的重心就应当转变为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环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以后,要求做一个实际的方案,最后的呈现形式就是沙盘的制作,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先充分调动自己积累的技术和实践经验给以指导。同时也可以进行项目管理教学模式,所谓“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就是把一个实际的项目,作为教学的依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相关的展览馆的布展,结合“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同学们以小组分工负责的方法进行工作。从布展初期的金属展台、展具的安装,展品的对号入座,展示布帘的对齐与修饰,到布展高峰协助展品上墙和模型摆放,以及展览开幕后的现场管理与维护,在能力上都能得到锻炼,另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参与本次展览,扩大了学院与企业、设计艺术家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我院及展示专业的知名度,学生们的设计意识通过与大量展品的接触获得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展示设计》课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注重科学性,在教学组织上应有侧重该专业的特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相接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我们要转变以前较为陈旧的教学方法,去体验和探索更多、更优秀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技术方法
一、波形梁钢护栏施工要求
1、立柱放样
立柱应根据设计图进行放样,并以桥梁、通道、涵洞、中央分隔带开口、立交、平交等为控制点,进行测距定位。立柱放样时可利用调整段调整间距,并利用分配方法处理间距零头数。立柱放样后,应调查每根立柱位置的地基状况,如遇地下通讯管线、泄水管等,或涵洞、通道顶部埋土深度不足时,应调整某些立柱的位置或改变立柱固定方式。在曲线段应避免损坏电缆和管道,任何损坏的修理费应由卖方负担。
2、立柱安装
立柱安装应与设计图相符,并与道路线形相协调。立柱牢固地埋入土中,达到设计规定的深度,并与路面垂直。一般路段,立柱可采用打入法施工,立柱打入时应精确定位,打入过深时,不得将立柱部分拔出加以矫正,须将其全部拔出,待基础压实后再重新打入。无法采用打入法施工时,可采用开挖法或钻孔埋设立柱。埋设立柱时,回填土应采用良好的材料并分层夯实(每层厚不超过15cm),回填土的压实度不应小于相邻原状土。岩石中的柱坑应用粒料回填并夯实。立柱可采用钻孔法安装。立柱定位后应用与路基相同的材料回填,并分层夯填密实。铺有路面的路段设置立柱时,柱坑从路基至面层下5cm采用与路基相同的材料回填并分层夯实,余下的部分采用与路面相同的材料回填并压实。立柱安装就位后,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应与道路线形相适应,形成平顺的线形。护栏连接螺栓中心相对于路缘石顶面或路面的平均高度为60cm。护栏渐变段及端部的立柱,应按主线设计图纸进行安装。立柱不应由于采用打入法施工而出现任何可见的变形、裂缝或镀锌层损坏。过度损坏的任何立柱都应拆除,并由卖方负担费用来更换新柱,买方认为可以接收的损坏立柱,必须在24小时内使用良好的冷镀锌化合物予以修复,并应满足本规范要求。
3、护栏板的安装
高速公路护栏板通过拼接螺栓相互拼接,并由连接螺栓固定于立柱或托架上,护栏板拼接方向应与行车方向一致。高强螺栓采用扭矩法施工,应根据选用的施拧工具进行螺栓扭矩系数试验,求出数理统计值作为施拧依据。施拧高强螺栓的扳手可以使用带扭矩计(或带响、亮灯的定值静力矩)的风动、电动或手动扳手。若采用自动控制高强螺栓应力的扳手,则可使用一次施拧法,但采用此种扳手时必须先经过试验标定。初拧扭矩应由试验测定,一般为终拧扭矩值的30%~70%,终拧扭矩值应按315~430N•m控制。护栏板的安装,不应出现损坏,因镀锌层产生的任何损坏,都应在24h之内进行修复。
二、隔离栅施工技术及要求
1、立柱检验
任何立柱在运到工地之前,承包人应向工程师提交每一种柱子的式样。工程师将检查其是否合标准,并按主线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检验,工程师将通知承包人提交的立柱是否符合批准的标准。以后所有的立柱,都应符合批准的标准。
2、施工过程
①承包人应进行必要的清场和挖除树根以便按规定的坡度和线型修建隔离栅。
②一行隔离栅中须有断开处时,或在道路交叉口时,可视需要适当调整立柱间距。
③当图纸要求把立柱、支撑或锚头打入混凝土中时,承包人应设置必要的临时拉索或支撑,以把立柱固定于适当位置,直到混凝土硬化到足以承受立柱时为止。在混凝土养生7天之前,不应在立柱、拉索和支撑上安装或拉紧任何材料或部件。
④所有立柱均应按照要求的坡度和线型垂直埋设。
⑤尺寸和型号符合要求的刺铁丝和焊接网,应按图纸指定方式牢固安装到立柱和支撑上。所有的网及铁丝均应绷紧,并按规定高程安装。
⑥在有输电线、配电主线或辅线越过安装的隔离栅的地方,隔离栅应接上地线:即应在穿越点的正下方埋设一个2.5m长,最小直径为12mm的镀锌或镀铜钢棒,钢棒应垂直打入地内,直至棒顶端埋人地面以下300mm。应使用一根6号实心铜导线或等效导电物把每个隔离栅的构件与接地钢棒连接起来。这些接头应用铜焊法或经过批准的不腐蚀夹具固定。
⑦当电线平行或几乎平行于隔离栅且在上方时,应在栅门柱每端或按不大于400m的间距埋设地线。
⑧当接地的钢棒不能达到垂直埋设的要求时,也可同意采用等效的水平地线连接。
⑨隔离栅一般应顺着地形设置。必要时,须进行土工整平以取得整齐的外观。在低洼地区,地面纵剖面发生突变,无法保持规定的离地净高时,可使用较长的立柱,然后拉上多股带刺绞线。在开孔或钻孔之后,所有立柱应按批准的方法埋设。
⑩如小溪流和不通航的小河道河面宽度不超过6m时,隔离栅可按图纸所示细节用带刺铁丝连续跨过;如河面宽度超过6m时,隔离栅应按图纸细节终止。
三、交通标志施工技术
1、标志定位与设置
所有交通标志都按设计图中的要求定位和设置,净空满足设计图纸要求。所安装的标志与交通流方向几乎成直角,在曲线路段,标志的设置角度应由交通流的方向来确定,而不是由设置标志所在地点的道路方向来确定。为了消除路侧标志表面产生的眩光,标志应向后旋转约5°,以避开车前灯光束的直射,门架标志的垂直轴应向后倾成一角度,对于路侧标志,标志板内缘距土路肩边缘不得小于25cm。或根据工程师的指示确定其距离。
2、标志支撑结构
标志支撑结构应按设计图中所给的尺寸建造,图纸所示的立柱和横梁长度仅仅是一种表示。每个标志的位置、桩号及其与路面边缘的距离应现场确定,卖方应以图示的净空为依据确定每根立柱的正确长度。标志支撑结构的所有钢结构应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加工和镀锌处理。主柱、横梁或其他部件应备有标志板连接所需的连接孔、配件。标志上的铝合金部件应避免与钢材直接接触,以免产生锈蚀,所采取的方法应取得工程师的同意。标志支撑结构的架设应在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并得到工程师的批准后才能进行。门架标志结构采用装配式施工,整个安装过程应以高空吊车为工具,不允许施工人员在门架的横梁上作业。在横梁安装之前,应先预拱,横梁中间处的预拱度为5cm。悬臂标志的预拱度为4cm。
3、标志板的安装
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和颜色应严格按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及图纸的规定进行。所有标志上的汉字、汉语拼音字母、英文字、阿拉伯数字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规定,不得采用其他字体。交通标志板面上的图案、字符的平面布置,应在施工前3个月做出样品,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批。标志板应在车间剪裁或切割,以产生整齐、方正的边缘,不应有毛刺。所有标志板的槽钢应在粘贴定向反光膜之前焊接好。标志板的所有滑动槽钢、连接件等均应在粘贴反光膜之前按照图纸要求安装好,反光膜应用压敏胶或不剥落的热敏胶粘贴,粘贴时应使反光膜紧贴在标志板上,表面不应产生任何气泡及缺陷。
在取得工程师批准之前,不得安装标志板,运到现场的标志板应与地面隔离存放并以工程师批准的方式遮盖,在运输、保存、安装过程中损坏、褪色、变形或有其他缺陷的标志板应予报废。在标志安装期间,标志板应有合适的支撑和系杆并避免损坏标志板。标志的紧固方法应按设计图中的要求进行。卖方应提供其所采用的连接细节,包括组合标志,请工程师批准。标志安装完毕后,卖方应根据标志制造厂商建议的方法,清扫所有标志板。在清扫过程中,不应损坏标志板面或产生其他缺陷。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设问教学;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39-01
对于艺术设计这一特殊的专业,既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艺术能力,又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各种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出,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设问教学”的提出就是众多新的教学方式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一、“设问教学”的概念和实施方法
设问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成相应的学术问题,在课堂上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教师给予相应的引导启发,实现学生主动思考与教师引导相统一的教学方式。设问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讲解,学生被动的接收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思考问题中去,在思考和探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但这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在进行具体的问题设置时应根据需求对问题进行分类,有教育专家从某种角度将问题分为这样几类: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分析类问题、综合类问题、评价类问题。良好的问题设置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自己,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才能更高。
注意运用良好的课堂组织方式,良好的教学成果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支撑的,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首先就得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组织轻松活跃又能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功底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增长见识。为了适应艺术设计课程艺术性与实践性皆有的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做到虚实的结合。
二、“设问教学”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作用
设问教学是一种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设问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单纯的讲解而是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对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双向式的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多提示、少灌输的创新性,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考能力、悟性。
设问教学是一种学研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设问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大多层次不一,有简单的基础性的理论记忆内容,也有提高型的应用分析问题,还有研究性的内容,问题涉及的难度越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高,学生从中得到的锻炼也就越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问题进行研究,做到了学研结合,提高了学习能力。
设问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曾这样来形容教育:“优良教学最重要的条件是培养有效的学习习惯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创造力正是源自于这样独立的思考。”由此可见,独立思考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设问教学正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既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又使得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三、提高“设问教学”作用的措施
正确的理解设问思考的本质,设问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设置是整个课堂的点睛之笔,但并不是整个课堂都只有问题而没有教师的知识传授,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设,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把握设问教学的本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并从中学到相应的知识。
设问教学中的问题应该要构题严谨,张弛有度。在进行设问教学的问题设置时,不仅要考虑设置的问题的严谨性,注重所设问题与相关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还应该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得设置的问题具有艺术气息,不能设置过难的问题从而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张弛有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高涨。
四、结语
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艺术性的培养,又要注意课程本身的实践性的培养,设问教学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上都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在运用设问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但是要想设问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周瑾.体验式教学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11).
篇5
关键词:汇流参数、城市化、洪水模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he guangzhou city center no material area including small area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esign flood several technic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own view, such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rimination, urbanization type parame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the confluence conditions more and the guangzhou center city and small area flood modulus variation analysis, etc, to guangzhou city center no material areas of the design flood computatio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confluence parameters, urbanization, flood modul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广州市中心城区[1],包括白云、荔湾、越秀、天河、黄埔、海珠和萝岗(不包原属于增城行政区)的河涌,区内规划面积为1434.7km2,主要河涌231条,总长913km,主要为穿越城区河流,而河流所在流域又往往缺乏实测水文资料,故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计算[2]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广州市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是按广东省水文总站1991年版《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推荐的“广东省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1998修订)”和“广东省洪峰流量经验公式”计算的。本文中笔者就运用以上三种方法进行设计洪水计算所遇到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各位同行们共同讨论。
1.汇流参数类型的判别
广东省综合单位线及推理公式法中的汇流参数[3]m1和m的选定有一定的弹性,使用手册给出了汇流参数分类指标表,m1和m在选定前必须依照表1判定汇流类型。
对于表1的运用,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工程使用上要做具体分析,慎重选取。
(1)表1中主要指标应属于干流平均坡降,集水区域平均高程和土壤渗透性,其他属特殊性指标,一般情况下这些指标往往与前三项指标不会有大的冲突,当然也有例外。
(2)对于表1中有2项指标符合要求,其汇流参数一般就应取此类别,如某工程其J=3~5‰,土壤渗透性中等,就应采用山区类的汇流参数。
(3)对于表1中山区、高丘和低丘平原各占一项指标的,应优先选用干流平均坡降这项指标,如某工程,其J=4.2‰,集水区域平均高程小于250m,土壤渗透性较好,计算时首先按高丘类的汇流参数来取值。除非其他指标与前三项指标不一致或计算成果需要协调时也可重新调整。
(4)广州市中心城区小集雨面积河涌按比降分类大部分为低丘平原指标。
2.城市化影响下汇流条件改变
随着广州市中心城区不断的城市化,产汇流条件有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房屋等各种建筑物和交通路面、广场等不透水性人工构筑物大量增加,在同等暴雨情况下,下渗率明显减小,汇流速度加快,出口断面暴雨洪水流量明显增大,同时随着农田、湿地大量减少,鱼塘水塘被大量填埋征用,调蓄作用明显减小,因此洪峰流量将有明显增大趋势。
城市化后影响径流系数的因素主要有:地面由土质变为沥青路面或混凝土建筑,其透水性极小。城建区内湖泊、河涌等水面径流系数为1.0,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径流系数0.90以上,区内的绿地、农作区或公园多数保持原来的径流系数0.5~0.65,但总体来看,中心城区综合径流系数在0.75~0.85之间。
3.三种计算方法比较及采用
综合单位线法是根据广东省实测资料,用最小二乘识别法解算经验单位线,该公式中m1值反映了“流域汇流”的平均传播时间,汇流条件有利,洪水汇集快,滞时m1短;汇流条件不利,洪水汇集慢,滞时m1长。如某工程汇流坡降J较小,河槽宽阔,河道调蓄作用较大,洪水汇流慢,m1可视具体情况取大一些。
推理公式法是广东省对于小型工程长期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已应用了几十年。1988年对汇流参数m、θ关系进行了修订,1991年广东省水利厅颁发了“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供各地使用,其成果更符合广东省河流的实际。公式中汇流参数m为汇流速度中的经验参数,与汇流速度成正比。
广东省经验公式是将省内一些实测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点汇关系用最小二乘法定线,该公式反映了F与Q一种平均关系,对于比降较小的河流,实测洪峰比平均线定的值小一点,建议取值时考虑这些因素。
根据三种方法计算中心城区小集雨面积设计洪水成果,发现同频率下计算的设计洪水,经验公式和推理公式较接近,成果相差在20%以内,而综合单位线方法计算成果普遍偏大,按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可先对m1值作适当调整,将m1值适当加大,然后对比综合单位线和推理公式法计算的Qm值,若其差值在20%以内,不再调整,若Qm值仍达不到20%的差值要求,应再调整推理公式法的m值,直到符合20%的差值范围内,m1和m值调幅范围应为20%左右。但对于城区内集水面积小,比降较小的河流,由于下渗率减少,汇流速度加快,对m1值加大20%和m值加大20%,两者计算结果仍达不到20%的差值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可按高丘线上取m值,调幅在20%以内,用三种方法计算成果差值能满足20%的要求,采用推理公式成果。表2是按上述原则对广州市海珠区北濠涌汇流参数进行比较和选取。
由表2可知,汇流参数的m1和m变化十分敏感,各频率设计洪峰流量均随着着m1和m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说明汇流参数的选取非常重要,必须依据流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和城市化影响因素慎重选取。
4.广州市中心城区小集雨面积河流洪水模数分析
由于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流多为平原区河流,对其洪水模数分析在计算设计洪水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由表3可知,广州市中心城区小集雨面积20年一遇洪水模数在3.5~5.7m3/s/km2之间。
5.结语
以上是本人在广州市中心城区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计算总结的一些经验。要做好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的计算,紧紧懂得使用计算程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准确地量算出集雨面积,河长,坡降等地理调整参数和对设计流域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层土壤、流域形状、河槽等情况作出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郭彩萍.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R].广州市水利局,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5.
[2]梁忠民,等.水文水力计算[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篇6
基金项目: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重点资助科研项目(XJ1322)。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是药品质量检测领域中一门重要的课程,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应用性,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药品质量观念,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有效[1]。实验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一,它不仅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感性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2],是当今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3]。以往的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实验多采用验证性的教学,学生动手能力没有提高,也不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厌学。为推进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重新设计实验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结合高职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实验教学的特点,将药品生物检定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作为关键点,将生物检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与解决实际检定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相结合,设计出理论学习、解决问题和技术技能培养相互结合的系统化新教学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体系设计
1 课程目标设计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必须课程之一,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微生物、药物分析、药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是培养学生药品检验能力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药品检验基础知识,能够完成样品采集、预处理、鉴别检查、分析检测、结果分析和撰写报告的整个药品检验工作过程。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2 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高职教育要求教学内容要以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并符合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4],以实现学生学习和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问题情境为教学核心[5],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重新构建药品生物检定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总结、归纳药品生物检定过程的操作要点和操作细节,对职业岗位技能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药品生物检定过程的操作技能标准体系,构成学习领域。通过设计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的内容根据实际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成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任务,使学生在带着问题的情况下完成实验,学会相应的技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过程设计图见图1。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验教学实施
1 教学方式和手段
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实验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动手及完成整项工作任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咨询者,负责分配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按工作流程操作。教师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每个知识领域的项目任务,设置相应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代表性,像学生平时操作中易出错的细节问题,这样既能代表学生所犯错误的常见性、代表性,又能说明设计操作技能的要点[6]。
而学生根据任务,带着问题全面参与整个实验的设计,包括方案资料查询、确定,实验准备,实验实施等。
2 教学实施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任务的布置、引导、指导、检查和考核完成教学过程[7],通过单元实训、职业资格培训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训方式,实现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过程,改变了以往“保姆式”“填鸭式”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实施流程如图2 所示。
在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穿插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在项目任务引入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每个项目任务及情境的要求设置相应的任务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接收任务。
(2)在任务分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演示等手段,指导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
(3)在方案确定阶段,采用分组讨论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介绍实验方案,重点在对方案设计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根据所介绍的方案,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在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4)在实验准备阶段,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仪器、试剂等。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试剂、培养基等的配制,仪器调试,仪器设备使用等过程中提供指导,帮助学生自主摸索实验操作步骤,使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仪器,能进行仪器的保养和简单维护,为提高技能操作奠定坚实基础。
(5)任务实施和撰写报告阶段,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根据检验的原始记录,对检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检验报告,根据标准对实验结果进行判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记录、分析等实验习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教师在整个任务实施阶段应及时指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操作、不规范操作。
(6)任务评价、意见反馈阶段,实验任务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整个项目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原始记录及检验报告进行点评和总结。对整个任务过程做全程跟踪,全面评价各组实验过程的表现,并给出成绩。
3 考核方式
为保证学习和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也同时进行相应的改革,采用与职业技能鉴定相适应的考核方式,以技能考核为主。技能考核包括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两部分,综合技能考核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为考核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技能考核的分数最后给出该门实验课的成绩。
三教学效果
以2011 级的两个班级作为样本,2011 级药品质量检测班为实验班,生物制药技术班为对照班。在采用新教学方法前,通过统一的技能考核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学检查,结果表明两个班的学生在相关技能操作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一个教学循环的探索,采用相同的测试方式进行项目考核。各实验项目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后发现,两个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性药品生物检定实验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四总结与展望
人才培养必须要做到“学以致用”[8]。现今的高职教育是以应用为主,强调“实用、够用”,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9]。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性药品生物检定实验课程,密切联系职业工作岗位,从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出发,以工作项目任务为导向,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凸显“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实现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通过对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实验教学的系统化设计,使学生充分了解实践工作情景,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为:任务驱动,通过完成典型项目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获得药品检验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岗位能力培养,课程的定位、内容、要求及教学过程均围绕岗位能力的培养,涵盖技能考核的要求。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仍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仍需要积极探索,以期更为适合新形势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怀恩,甄汉深,韦志英,等.《药物分析》理论课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3):135.
[2]陈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3.
[3]宋玉贤,张海龙,常青.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2):11-13.
[4]纪铁鹏,王海峰,侯建平. 基于实验工作过程的高职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2):125-127.
[5][6]刘春城,张树军,张国斌,等.采用PBL 教学模式进行工程训练时“问题”的设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9(6):143-145.
[7]姜大源.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J].理论新航道,2012, 9(270):5-7.
篇7
关键词:施工技术;经济与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冯兴国,熊宝莲,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5.
篇8
关键词:自动化仪表工程;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TH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将有助于工程总体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是当下工程建设得以迅猛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性‘工具’。企业一定要以市场为中心,全方位开展‘科技兴企’的发展战术,重点推广及有效应用现代化科技理念和先进知识,提升工程质量及市场竞争能力,占有市场价值。最近几年,所承接的项目当中,相关部门具备丰富的经验及开拓创新能力,将更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在工程施工当中,不仅节省了施工成本,同时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一、 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中所涉及到的“新”仅仅是相对的、有一定条件的、可以变化的。
通常来讲,挑选新设备、新技术、工艺、新方法方案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新方法应用开展技术经济浅析,通常将其划分为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浅析和施工阶段的技术经济浅析;
(二)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新方法使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可分为事前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事后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
(三)在挑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上‘先进、可靠、适用、合理’的原则来进行;
(四)通常来讲,在确保施工性能及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一定不要违反劳动安全及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原则。
可以选用统一化的自动化仪表系统平台,统一化的自动化仪表开放平台对于自动化系统的运用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此不单单能够有效的缩小设备的损耗程度,同时能够降低使用成本,提升设备利用效率。自动化仪表统一开放平台能够很好的达到使用者的相关需求,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运行平台系统。
可利用微型计算机来大大提升自动化仪表的施工性能,以提高自动化仪表工程技术水平、施工智能化程度及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效率。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不单单可以进行单项运作,还可以利用标准接口及数据通道,与相关的电子计算机结合统一,构成不同的测试控制管理系统,以达到工程施工中更高水准的严格要求。
二 、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方案
大力推广新科技成果,建立示范性工程,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工程工期,提升工程经济效益。
(一)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具体方案
1.公司技术主要负责人、项目技术总工需要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方法应用之前进行严谨的组织施工工作人员针对‘四新’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全方位的掌握。
2.施工工作人员把新工艺、新技术与之前传统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需要依据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状况,预先制定好详尽的施工工艺卡,同时组织施工操作人员开展该方面的知识学习,以提升他们对‘四新’的思想认识及施工技术水平。
(二) 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1.根据《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3-2002和仪表检测技术,届时对生产过程及施工过程中仪表检测开展全方位的科学技术掌控。
2.自动化仪表检测技术: 仪表检测技术是仪表工程的重要技术领域, 应用十分广泛。在工业过程检测中具有如下特点:
(1)被测对象形态多样。有气态、液态、固态介质及其混合体.也有的被测对象具有特殊性质(如强腐蚀、强辐射、高沮、高压、深冷、真空、高钻度、高速运动等)。
(2)被测参数性质多样。有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热工最,也有各种机械量、电工量、化学徽、生物址,还有某些工业过程要求检侧的特殊参数(如纸浆的打浆度)等。
(3)被测变量的变化范围宽。如被测沮度可以是1000℃以上的高温,也可以是。℃以下的低温甚至超低沮。
(4)检测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断续测量,又有连续测量;既有单参数检侧,又有多参数同时检测;还有每隔一段时间对不同参数的巡回检测,等等。
(5)检测环境比较恶劣.在工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检测的影响因素,如电源电压波动,a度、压力变化,以及在工作现场存在水汽、烟雾、粉尘、辐射、振动等,因此要求检测仪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3.检测器件、检测方法和仪表:一方面。随着新的检测领域的出现,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工具也随着出现。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显示技术的突飞猛进,仪表功能也大大扩展,例如在仪表中引入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等各种模块,可实现数据分析、计算、处理、校验、判断及储存等工作,实现了原来单个仪表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许多功能,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测量精度和测量的经济性,如带微处理的智能化质量流量检测仪,利用微处理器等模块能存储大量数据和高速运算的特点,可对饱和蒸汽进行温度、压力补偿,同时还可以随着根据工况变化对流量系数进行即时修正,获得高进度的质量流量检测;现场总线的逐步应用,为信号的传输,提供了条件,使得单信号传输可逐步过渡到多信号传输;随着各大公司产品日益丰富,它们都有着自己的通信网络,同时也有各种接口,以便与其他公司的网络连接,这样便可以真正实现系统集成。
4.自动化检测仪表的应用自动化检测仪表以其测量精确、显示清晰、操作简单等特点,在 工业 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自动化检测仪表内部具有与微机的接口,更是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重要的部分,被称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眼睛。
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首先是标准源和数字多用表按照要求开机预热,连接硬件设备(GPIB卡、488电缆等),硬件连接完成后,启动 计算 机,搜寻整个测试系统的物理地址分配情况,根据搜索到的各个仪器地址,在校准软件运行时,设置正确的地址配置。
①初始化设置模块。双击相应的自动化校准程序图标,系统启动,进入测试系统主界面,主界面的风格以简捷实用为主,左侧是各功能按钮。首先进入的是初始化设置模块。初始化模块要设置被测试设备的校准项目,设置被校仪器和标准源的GPIB地址,选择是否是首次测试,此功能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测量的数据,防止意外发生使测量数据丢失,需要重新进行测试。选择中 英文 语言,选择校准、检定,选择被测试设备的名称。初始化设置就完成了。
②数据采集动态显示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初始化仪器、设置仪器的状态、测量数值、数据位数控制、动态显示数据、数据结果判定、数据保存等。自动化数据采集过程是完全模拟人工测量过程进行测量的。仪器的初始化配置以及量程、显示位数、精度、采样数率、采样时间、测量值、功能选择等模块从NI网站上下载,程序员也可以根据仪器编程说明书提供的SCPI语言命令编写相应的模块。本模块中的数据显示位数、数据量程、上下限等都是根据测试计量对仪器的要求而自动生成的,数据结果判定也是自动完成的。程序把那些不合格的数据用红色的字体显示,使计量员在测量结束后容易发现这些数据不合格。数据采集动态显示模块的前面板。
③证书和原始记录生成模块。自动生成证书和原始记录,给计量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消除了人为操作易产生的出错,解放了劳动力。计量员只需在证书生成模块的前面板输入相关的仪器信息和校准信息,校准项目,选择相应的证书摸板,程序即可自动生成相应的校准证书和原始记录。证书模块的前面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动化检测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动化检测仪表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5.测控技术与仪器: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往往是由于新的测量技术的发展而获得的。在信息科技时代,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实现信息获取、存储、处理的必备工具,也是揭示物质运动的必备工具。现代化建设中,人们对仪器仪表所能起到的监控作用,在技术上有着高层次的要求,测控技术与仪器是适用于各类不同专业的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如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检测技术及仪表、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计算机过程控制等等。在当代的大学理工科类院校中几乎都已开设了此专业。由于该专业在国内设立较早,因此仪器仪表工业是促进国名经济各部门技术进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和经济效益,开发与节约能源和材料的先导工业。仪器仪表的装配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测控技术是伴随着自动化同时发展的。
三、 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自动化仪表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在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中所应用的设备、工艺、技术及方法显然不能够满足当下科技进步与时展和人们的各个方面的需求。而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办法就是需要,在今后的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作业当中,努力去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自动化仪表工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等等,与此同时,有效的结合具体工程特点,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适合我们自己的新知识,将其有效的运用在今后的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当中,以更好的为工程所服务。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作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自动化工程早期的时候,由于受到现有技术、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自动化仪表工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施工技术、施工设备的运用上,还是工程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伴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与迅猛发展,自动化仪表施工技术、各种新工艺、新方法陆续被很多发达国家运用在自动化仪表工程当中,这胃我国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而我国只有努力在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中有效的运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才能够建造出高质量、高效益的工程。
结束语
作为自动化仪表施工工作人员,一定要始终坚持‘精心的技术,诚信的服务’的原则,积极的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去,这是作为自动化仪表施工工作人员的职责。在今后的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如果想要有效的提升工程总体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就需要利用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不断降低工程施工投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创建达标的高质量、高效益工程。在今后的工程施工当中,需要我们的施工工作人员努力不断地去学习掌握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四新’更好的运用在工程施工作业当中。同时需要有经验的施工工作人员来指导日常的工作,有效应用自动化仪表施工新技术,以便于更好的为工程施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翘.浅析电力自动化系统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风,2010(19).
[2] 朱大新.电力系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5.11:4-5.
篇9
关键词:公共利益;城市设计;公共空间
1 当前城市设计的存在问题
目前,城市设计在指导城市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城市设计实例(详见图1),如《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等。
图1广州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
然而,由于城市设计的三维直观效果更便于充分展现城市的风貌特色、空间形态,令一些地方官员盲目追捧,把城市设计当成一项地方的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来操作,过度的行政干预和欠缺科学的长官意志令城市设计变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工具,有些城市设计师的价值取向也过于强调个人意志和审美情调,城市设计出现了一些设计误区,如不顾地方实际盲目攀比追求气派、雄伟的空间格局;为追逐空泛的城市形象而过度设立大广场、行政文化中心、滨水绿地、地标等公共空间,从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土地;抛弃地域文化特色,盲目崇拜“欧陆”、“简约”、“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造成地域性、文化性的缺失;或破坏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漠视富有人文特色的城市肌理;形式化地追逐中轴线、空洞地强调空间结构或联系等等,不一而足。
2 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实现利益的平衡
2.1 城市设计的本质内涵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定义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旧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可见,城市设计的对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和环境,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控制和塑造城市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 [1]。
2.2 城市设计中的利益主体
城市设计一直以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但实际上城市设计屡屡受挫,以至其“代言人”身份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城市设计师甚至成为备受公众批评的“牺牲品”,主要原因乃主宰城市设计命运的是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结果。传统的城市设计工作惯于物质空间安排的思维定势,运用一定的技术设计或措施,试图建立城市形象和空间物质环境,对城市设计的内在利益属性和实施机制较为忽视。而实际上,城市设计工作无不围绕着利益问题而展开, “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利益协调问题” [2] 。在兼顾长远效益的前提下,能确保社会各种利益的平衡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2.3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取得利益的和谐
城市设计中要以公共利益为原则,并非排斥私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只有满足私人利益的合理诉求,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利益,“只有当公共空间满足公众的、整体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局部的利益时,才会真正地表达和谐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实现私人利益也应该成为城市设计的目标之一,而优秀的城市设计应该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统一。
3公共利益在城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1 强调城市设计的过程化
传统的城市设计沉醉于终极的设计蓝图,过于强调技术手段来勾画一个理想的城市设计效果,政府机构热衷于将其作为现届业绩进行宣传,唤起民众对政府和未来生活的信心,城市设计师也为其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我陶醉,但城市设计的真实意义却不在其最终的产品,而是在于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中的过程。现实中的城市设计蓝图仅是设计的一个概念,用于引导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代表一定时期的公众意志和价值观念,但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观念频繁更新的改革年代,难以保证其规划预测的科学性,以及城市设计的规划期末能否按其蓝图呈现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环境。
3.2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
城市设计中,公共利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董慰等认为城市设计在内容上可表现为为公众供给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务两个层面[3]。要确保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为优先,城市设计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
4 在城市设计中实现公共利益优先的目标的设计思路
4.1 城市设计应从物质、技术设计走向公共政策的编制
传统的城市设计强调物质空间设计,以技术手段落实空间环境,在计划年代以及物质建设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对指导城市建设、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早期过度重视经济发展、片面追求速度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土地危机等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物质设计手段的思考,在改革进入更为成熟阶段的今天,人们呼唤更为人性化、更好代表公共利益的设计方法,人们对城市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倾向于精神上的需求,如对城市设计的参与权、知情权等,城市设计的手法更需要跨行业的技术支持,因此,城市设计已经跨越了纯粹规划或建筑、环境设计的专业领域范畴,而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来定位,更加符合现时社会公共利益对城市设计的要求,“缺乏政策内涵和功能的规划,将是无效的规划” [4] 。
4.2 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城市设计思路
4.2.1 建立紧凑型城市,提倡土地功能混合使用
传统的城市设计所体现的宏伟、气派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常是以牺牲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作为代价的,是对公共利益的严重挑战。土地政策的紧缩,令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担负着既要保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又要确保生活的空间环境的满足,因此,在城市设计中采用土地使用紧凑的、适当提高建设强度的设计方法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同时,抛弃传统设计中简单运用功能分区的思路,提倡土地功能之间合理的混合使用,更能有效节约资源(详见图2)。
图2 台山市广海湾滨海新城城市设计
4.2.2 建立公共空间体系,创造宜人的友好环境
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亦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以及室内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5]。城市设计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环境,建立公共开放空间秩序,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深圳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将各种公共空间如滨水、市政、体育等开放空间进行有机分布和整合为有秩序的公共空间体系,最充分地保障了根本的公共利益。详见图3。
图3深圳市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
4.3 以优先建立国土、环境安全格局来实现公共利益
在现时的国土、环境形势下,体现全国跨区域性的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国土和环境安全格局,影响着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中忽视土地的健康利用和破坏自然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选择了不合适的土地建设城市新区,或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物过程搞开发建设等等,这种对国土和自然环境的安全格局的不重视令城市长远的公共利益受到了挑战。城市设计可“用景观安全格局的方法通过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的分析,来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6],以此作为城市设计建设用地的底线,形成城市设计空间形态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全民的公共利益。
4.4 城市设计应充分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中关注公共利益问题的主要内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的城市设计对公共安全的关注重视不够,公共利益的实现也无从谈起。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关注实际空间中的安全体验和安全品质,基本内涵是指为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标而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7],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从总体城市设计到微观层面空间的具体落实安排,都需要从公共安全的角度形成设计思路来建立健康的、安全的、舒适的安全空间体系,也是城市设计的本质要求。
5.5 关注城市设计的社会、心理属性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城市设计师惯于从自己的主观意念出发来建立城市的特色和场所意义,未能全面表达公众的意志,应“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公众印象调查和访问,从中归纳、分析和提炼出来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可以作为城市设计创作思想的依据[8]”,从而更真实地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公共利益的需要。
以上仅从几个方面原则性地分析了在城市设计中如何体现公共利益优先的设计思路,不在技术手段上作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希望以此引起城市设计中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并以公共利益的优先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城市设计思路,建立更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石楠.试论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城市规划,2004(6).
[3] 董慰,王广鹏. 试论城市设计公共利益的价值判断和实现途径.城市规划学刊,2007,(1).
[4] 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2007.
[5]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5分册,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城市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图则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
Abstract:Since the system of compensated use of land was established in 1998,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ic reform, investment subject has emerged diversified trend. Starting from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urban desig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mand on refined management of substance space form of the citie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reason why legal regulatory plan ca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refined management, put forward an operating path that combines regulatory plan with urban design guidelines, and also discussed the technical compiling system and practice path to plan type urban design from intentionality urban design.
Key words:urban design; regulatory plan; plan management;urban refin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3-23(8)
1 引言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成效。1991年《城市规划法》确立了控制性详细规划①的法定地位,控规作为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文件,直接指导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同时,城市设计项目的实践数量日渐增加,其中大多起着城市展望与宣传作用,其操作性和实践性一直深受垢病。近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外延式用地扩张为主转向城市内部更新和追求城市品质提升为主,给我国城乡规划管理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变革要求,为城市设计进入规划管理提供了契机。因此,如何将城市设计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结合在一起,将城市设计管理细致化和标准化,是本篇文章论述的重点。
2 城市设计的既往效用
2.1 传统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自80年代引入我国后,90年代初开始起步,到90 年代末期,城市设计与我国城乡规划体系逐渐融合,并深入城乡规划各阶段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2000年后业界开始对城市设计的反思。其间有很多学者提出过城市设计的概念,最早是吴良镛于 1983 年提出,“城市设计广泛地涉及到城市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实施政策、经济决策等”;王建国认为“城市设计从广义看,就是指对城市生活的空间环境设计”;邹德慈认为“而城市设计是战术性的、微观的、三维的,以形体环境为主,设计性和指导性的”。郭恩章②、孟建民③、马武定④及中国大百科全书⑤等对城市设计亦有描述。本文取《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 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因此,传统城市设计的定义大多是描述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具体物质空间的设计而使人们生活环境品质得以提升并延伸到精神诉求。
2.2 传统城市设计的效用
2.2.1 以往城市设计的功效之一:解释与展望
目前,城市设计项目多为寻求城市局部或整体的视觉品质,起到对城市发展未来蓝图式的展望作用,其形成的空间效果为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之后。同时城市设计也起着给无相关专业背景又参与决策的政府行政领导和市民解释各个层面规划的实际建成效果的作用。其间效果图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各地的规划展示馆里经常见到类似的效果图和动画宣传片。一些城市设计根本不考虑实际操作性,经常出现尺度超级夸张的设计,力求“高标准”、“国际化”,以满足政府行政长官的 “好大喜功”。更为严重是掀起“炒作之风”,追求国际咨询⑥和名人效应,炒作设计理念,夸大设计成果。其缺乏实践操作性、缺乏项目实施的考虑导致城市设计最终沦为“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局。
2.2.2 以往城市设计的功效之二:招商与宣传
大多数新区、滨水区开发、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项目同时肩负着为城市招商和宣传的责任。各个城市的规划展览馆中放置最多的是为城市设计的模型、动画和效果图,以城市未来几十年后的终极蓝图作为招商宣传的基础。同时,经常有“乱提口号”和“盲目跟风”的现象,在各地的城市设计中“形象工程”泛滥、盲目追求“高”“大”“全”,大广场大马路营造气势,缺少使用功能,不解决实际问题;大拆大建、破坏旧城格局的“大变样”工程宣传领导政绩但最终破坏了城市风貌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
2.3 传统城市设计的误区原因探讨
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在高速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城市设计实践迅速增多,城市中心区设计、景观道路设计、文体博览中心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滨水区设计、科技园区设计等类型众多的工程项目大量涌现,城市设计人员面对如此量大面广的设计任务,往往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重编制轻管理,导致城市设计出现若干极端化倾向。
2.3.1 相关法规中城市设计缺乏法定地位
1991年《城市规划法》颁布,提出“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这是从城市规划角度对城市设计作用最直接、最权威的一次表述。2006 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 2008 年出台的《城乡规划法》甚至对城市设计基本未涉及,通篇未提。也就是说,城市设计的成果只能作为行政管理的“参考文件”,并不具有法律效力。2008 年的《城乡规划法》进一步强调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这意味着城乡规划将从一种技术手段逐渐转向一种政策性手段,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公共政策的诉求。
2.3.2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两张皮”
城市地段分别编制控规和城市设计的做法比较普遍,但其结果往往出现城市设计和控规“两张皮”的现象,无法在具体操作中将二者有效结合。规划管理部门在实际的管理操作过程中既感到控规对城市空间形体的控制过于粗放和空泛,控制不足,同时又认为城市设计成果过于直观具体,限制过多,且无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导规划的引导和制约,成果往往是感性的,控制要求很难度量,使规划管理无从下手,缺乏实施操作可行性。城市规划和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远没有“完工的一天”。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投资主体走向多元化,投资渠道复杂化,控规和城市设计“两张皮”的现象不利于城市精细化管理。
传统控规是土地市场经济的产物⑦,只解决基本的城市规划管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在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的城市建设主要依据控规进行管理,“一书两证”有效解决了城市建设的土地经济性和基本建设质量控制。而控规单纯的“指标管理”缺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探讨和研究,无法对具体城市空间和建筑组群形态进行控制。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同质化发展,“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忽略了城市品质与地域个性的营造。尤其是旧城更新和对风貌有较高要求的新区建设,独特的空间形态需求无法通过传统控规进行控制。
很多县市为了达到较好的城市建设效果,专门成立了规划委员会,针对具体建设风貌一事一批,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设立正反映了传统控规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诉求的不足;此外,最后的效果取决于行政长官的个人审美与专业水平,而不是基于对城市风貌研究的科学性。
2.3.3 城市设计成果和规划管理体制的结合度弱
城市规划管理从根本上说是行政管理行为,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建设阶段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从编制到审批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所以编制的方法、内容、深度没有定论,有关部门也无法审批,城市设计的技术成果在规划管理上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窘境。
最为关键的是,规划管理过程中城市设计的成果很难使用。目前大多数城市设计成果多为城市终极状态的蓝图,建筑形式直观具体,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大多为美学的空间最优效果,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对于其社会经济性、分期建设阶段及城市开发实施操作主体等未加实际考虑。例如,城市大多数区域将转换为具体出让地块由开发商进行建设,规划管理部门无权要求其具体的建筑和空间设计按照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建设。因此,城市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衔接不够,城市设计成果对于空间的控制意义需要重新审视。
2.4 国内外对于将城市设计作为空间管理手段的探索与尝试
国内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市管理已经有城市形态精细化管理的尝试,已有将城市设计融入控规管理制度的实践。深圳市早在 1998 年出台的《深圳市规划管理条例》中,就将城市设计的内容、主管部门、审批程序和作用等内容作为单独一章进行了规定,并于 2001 年进行了修订,融入法定图则的内容。武汉市 2008 年出台的《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明确了城市设计的编制技术要点。《上海控规成果规范》(2011年8月)探讨了城市设计成果的法定化及控规中附加图则管理的思路和方法。2006年杭州编制的《杭州市色彩规划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尺度研究城市色彩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并能够与规划体系相互适应、相互沟通,也是城市风貌精细化管理的探讨。
国外因为起步较早,城市设计相关制度、政策以及实践在欧美发达国家都比较成熟。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都有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设计作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
英国的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与开发控制是一体化的。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开发控制和城市设计控制的具体要求制定地块规划要点,而法定规划只是作为控制的策略依据之一。英国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城市规划的管理,直接作为依据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控制。
美国的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以城市设计导则(Urban Design Guidelines)为依据,以区划法为依托,通过设计审查制度对城市的开发建设进行控制。美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综合规划、区划、土地细分、场地规划、设计审查等。城市设计必须与综合规划保持一致,主要以城市设计政策(Policies)、方案(Plans)和导则(Guidelines)的形式出现,并且借助区划这一载体以设计审查的方式实施。因此,城市设计在美国规划体系中是作为必要的辅手段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和引导。
欧美国家城市设计制度对我国的有效借鉴:(1)城市设计虽然没有法定地位,但是可以借助法定规划的平台进行实施;(2)应当重视城市设计的公共政策属性,在编制中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尤为重要;(3)城市设计面向管理,需要健全配套制度,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
3 现实的解决途径:“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的技术管理体系
综上分析,传统控规无法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区域城市形态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而以展望、解释与宣传为特质的意向性城市设计又无法与规划的实际管理过程相结合,本章节探讨如何通过“控规+图则式城市设计”共同引导地区发展的技术体系来完善城市形态精细化管理。
3.1 实施城市形态精细化规划管理的目标和主要思路
城市形态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明确的编制目标和对象、规范和管理体制相衔接的规划成果形式、以及注重运作机制中的城市设计成果参与。作为城市规划管理核心的控规,将控规与城市设计导则结合是对规划管理的深化和细化,其意义在于通过与管理层的结合与反馈,将其逻辑判断和感性创作的结果形成有效的管理语言――城市设计导则,从而实施对城市形态环境的有效控制,使其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最有效手段。通过法定的图则控制和城市设计导则引导来完善精细化管理的技术体系。图则式城市设计定义:“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项目的核心内容,是以控规为管理平台,将城市设计的内容根据不同控制区域细化研究后的图则化成果,便于一张图管理。”导则是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指南,是城市设计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途径。
3.1.1 实施精细化规划管理的目标:明确以“控规+城市设计导则”共同引导地区空间建设的技术体系。
控规编制除了按照《城乡规划法》及各地规范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外,还在成果中增加了城市设计导则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地块控制图则中增加了城市设计控制要素,并将地块所有的控制要求转译成规划设计条件,以便于城市设计内容的操作执行。
具体来说,“控规+城市设计导则”是指地块控制图则在传统控规图则的基础上,增加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将用地与建筑布局、公共空间(景观视廊、街道界面、节点、空间分割等)、地块内外交通组织、市政公用设施布局、三维空间效果等全部专项在地块的同一套图纸上表达出来,并通过条文形式描述对建筑色彩、材料、屋顶形式、立面细部等的控制要求及实施管理的相关政策等内容,将城市设计的技术成果转化成具体的规划设计条件,提高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的可操作性。
3.1.2 实施精细化规划管理的思路:编制与管理结合量化、城市设计图则编制专业化
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结合量化:在编制中对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尤为重要,翻译为管理语言便于量化进行管理。力求城市地块“一张图管理”,完善规划技术标准,从“控规指标”管理向“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管理转变。
城市设计图则编制的专业化:明确不同区域对于城市设计编制重点的不同要求;强调城市设计的核心本质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区分不同开发对象对于地块控制的深度区别。
3.2 从意向性城市设计走向图则式城市设计的实践
3.2.1 旧区更新类实践
(1)对于地块信息的综合管理和控制
由于历史的演变,旧城中地块产权情况十分复杂,规划中需要考虑产权情况及拆迁安置的政策差异带来的不同改造方式和不同的改造开发的时序,因此,需要对地块的现状和规划情况进行综合的地块信息管理和控制。以项目组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旧城更新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控规+城市设计导则”采取了同一地块四张图的规划管理文件方式(地籍现状图、地块控制图则建筑设计控制图、平面布局引导图),分别从控规指标、土地产权、设计导则和景观风貌几个方面进行控制,依据图则指导每个地块的开发建设,保证规划内容有很强的可实施性和良好的风貌控制力。
(2)基于产权联建的渐进式改造的图则控制
国内的旧城区在很长时间内大多是整个城市的中心城区,承担着地区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其中的建筑、道路和空间一直在进行自我更新和演变,尤其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政府对于居民密集区域无力进行大片的搬迁和改造,可采取业界一直探讨的以居民自建和联建为主的渐进式改造更新方式。但是,该模式对于规划的控制管理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对于当地的建造方式、居民居住习惯、家庭组成方式等社会问题有深刻的认知,需要对建筑的样式、界面的控制、开放空间等建筑风貌有经济造价可行性、居民易于理解性和实践操作性强的控制。以项目组在贵州兴仁县所作的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规划中创新性的提出居民联建的模式,对于地块的现状模式和规划的开发模式、平面组合方式、空间组合方式规划成果作出规划管理手册,将每个地块的指标和控制体系对应地块编成手册,这样管理者只要对号入座,就能够很好地针对每个地块提出控制体系,为规划局在管理上解决很大的难题。
(3)基于建筑风格和界面空间的重点控制
旧城区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其建筑风格和街巷空间仍旧有传统的历史价值,规划需要进行统一考虑。因此,对于旧城区精细化管理需要在控规法定化控制的基础上,要考虑其建筑风格和传统空间等城市风貌的塑造。以项目组在浙江安吉递铺芜园以北旧城改造城市设计为例,在图则设计中,建筑控制引导要素包括了屋顶形式、立面开窗形式、建筑元素与构件、建筑材料、建筑组合方式、建筑绿化等,采取“红、绿、蓝”卡⑨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在建筑色彩中也进行了颜色基调控制和特殊控制要求的规定。在《兴义市旧城更新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中,由于黔西南州是苗族和布依族自治州,对于建筑风格有特殊要求,因此,图则控制中将屋顶、正墙面、山墙面、门窗、廊、雨蓬、栏杆、广告牌都做出了建筑细部深化控制的建议和规定,以指导下一步的建筑设计。对于有商业界面的建筑,特别将广告标识在建筑的顶部、中部、基座、底部的不同要求和形式以及独立设置的规定在图则中明确,便于规划管理在实施建设中明确提出地块的引导条件。
(4)关于经济测算实施操作的综合图则指引
在“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的操作过程中,为增加规划的实践操作性,精细化规划编制并非只是对空间形态的控制,而是在深入现状调查和土地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发方式、开发强度、商业模式、用地布局、形态控制手段等综合的图则控制。以项目组在江苏南通海安县旧城区更新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规划从土地综合盘整和地块市场开发的角度入手,综合考虑现状容量、拆迁安置政策和保证开发商成本利润率可行的情况下,结合地方土地一级整理和二级开发的政策和条件,给出地块的土地出让价格供政府参考决策。同时,根据土地经济测算来计算可行的规划容积率,为指标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升地块价值,地块的开发时序策划非常关键,这对于政府的资金筹划和盘整至关重要。规划制定了控规图则、国土的拆迁测算办法、地块招商指标手册⑩,从地块拆迁整理、地块国土招商出让、地块开发条件、城市设计导引等一系列工作促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3.2.2 新城开发类实践
(1)功能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
很多新城都是有主题设计意向,但是如果没有细分图则,其设计工作根本无法完成。对一个城市整体风貌的控制需要对中观层次的分区控制进行落实。功能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的重点在于城市风貌的主题、公共界面的控制和枢纽交通节点的处理在单元板块进行落实。以项目组在象山东陈区块沿海南线城市设计为例,导则对沿街建筑连续界面、非连续界面、绿化界面、城市连接线、地面和空中人行通道等进行明确控制,对视线通廊和天际线给出指引和建议,并对建筑风格和景观塑造提出区域发展目标。
(2)对于公共空间的控制和引导,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新城建设精细化规划编制重点体现为公共空间统筹和公共设施设计的精细化。土地一旦出让,开发主体多元化必将造成开发在公共地带难以协调,例如地铁、地下空间的连接、绿化连接的处理、公共交通或者共享设施的设计等等,必须依据城市设计图则,把这些要素绑定在控规中落实。徐家汇的地下空间改造了30次以上,上海五角场区域地下空间也在不停修改,这都是没有相关职能部门或者开发主体协调的原因!以项目组在泉港区行政中心区城市设计为例,除了明确整体空间形态外,对交通枢纽空间、滨水空间、主要街道空间、步行系统、开敞空间通道和视线通廊等公共空间提出详细的城市设计指引;并对建筑高度、体量和布局提出控制要求,以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土地开发的价值。地块城市设计导则规定了组团公共空间界面、步行路径、城市广场连接线、公共人行通道,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和营造热闹的商业氛围。
(3)对于街道家具的控制,细化
公共空间的控制包括对环境艺术和街道布局等公共设施的控制,城市设计导则应该强化对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环境设施的详细设计,如公交车站、通道、休息场所、坡道、街桥、公共厕所、公用电话亭、垃圾桶、座椅、灯具及其他服务设施等,以体现地方文化,塑造独特的公共感知空间。项目组根据地方文化特质,进行街道家具的设计,以期在下一步的建设中体现城市风貌。
4 结语
在新一轮城市化的演进过程中,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对于规划建设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日益加强,且对精细化管理下的规划编制有不同的诉求和管理路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大工程,本文提出“控规+城市设计导则”的图则式城市设计,意在摈弃传统城市设计的误区,探讨从意向性城市设计走向图则式城市设计的精细化规划管理的路经。
注释:
① 以下简称控规。
② 郭恩章等人在《美国现代城市设计考察》中谈到“现代城市设计是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城市环境设计”,“城市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政策性较强,其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体现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过程,如制订公共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
③ 孟建民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以满足城市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为最高目的,对城市的营造巨细皆兼的整体性创造活动。
④ 马武定认为:从规划管理的角度而言, 我们之所以需要有城市设计, 并不是城市设计代表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或理念, 而是因为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它既是设计城市、创造更高的城市质量和处理城市问题的思想方法, 又是使城市规划得以深化和具体化, 更便于操作管理的表达方法和手段。
⑤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设计的定义: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
⑥ 典型的光环效应,也作晕轮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总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也作“光环作用”。
⑦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⑧ 此处地区指县域、市域范围。
⑨ 红色为禁止采用形式、绿色为要求采用形式、蓝色为建议采用的形式。
⑩ 本手册共收录入2012 年海安县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的土地25 宗2549.4 亩; 其中7 宗为安置房地块,18 宗为上市地块。
参考文献:
[1] 马武定. 走向与管理接轨的城市设计 [J].城市规划,2002,(9).
[2] 刘宛. 设计管理制度 [J].城市规划,2003,(5).
[3] 姚燕华,等.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广州市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践[J].规划师,2010,(11).
- 上一篇:风险内控合规管理工作总结
- 下一篇:财务部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