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教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教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护理教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护理专业;教学改革;老年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工作选取两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学历生源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探讨解决老年护理教学问题的措施,制定了改革方案。主要从教师业务改革、教师备课改革、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进行。

1.2.1 教师业务改革 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每周至少听资深教师讲课一次,每学期阅读老年护理方面的书籍或资料3-5本;周末组织就近参观敬老院、托老所、老年病房等,亲身和老年人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健康状况。

1.2.2 教师备课改革 本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由两到四位多年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老师共同授课。改变个人单独备课的方式,采用课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方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2.3 观念改革 教学中,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现状的剖析。老年护理的发展无论从护理理念上、内容形式上、提供服务结构上都由原来单一的家庭护工式服务向复杂多元化、专业化、整体护理发展,护理服务会趋于专科化。改变老年护理只是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传统观念,增强了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

1.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角色扮演。在老年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老年期心理问题及护理、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等章节中选择8-10个相关内容。课前两周将全班学生分为8-10组,每组10名左右。由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找病例、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编排剧本,设置情景;角色分配,排练剧情等。在角色扮演课时按小组顺序展现给大家。②小讲课。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特点,选择小讲课的内容。课前一周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选择一节内容,时间为20min。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资料、做课件、写教案、选择代表讲课等。讲课结束后同学提问、教师总结,课后进行教案展品。该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③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老年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空巢综合征、老年抑郁症、老年便秘、尿失禁、安全用药等,精心设计1-2个典型病例,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书籍目录或可查阅资料的网址供学生自学。上课时利用10-15min由学生代表将分析研究后的结果以及疑问陈述出来,其他同学再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概念模糊的问题做出解答,分析归纳总结。④案例讨论。在学期的最后设置案例讨论课。由学生回顾并说出身边的真实案例,如老年痴呆、老年骨折、老年老视眼等,教师组织大家集体分析该患者,并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全面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把生涩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实例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1.3 评价指标 制定问卷,针对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对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比较 针对两组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和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两个方面的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学生采用方便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护理学习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习期间实施跟踪随访 根据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制定问卷,对实习医院中设有老年科或老年病房的学生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由实发给带教老师并回收。两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中,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老年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急剧的增加。老年护理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实用技能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老年护理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知识枯燥,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也极少。通过收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方面采取角色扮演、案例讨论、PBL、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打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所有医务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索与改善,努力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更多资料与经验。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循证护理;护理教学;循证教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03―01

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EBN)是受循证医学(Evigence-based medicine,EBM)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理念。这一理念是在1991年由加拿大Dicenso教授率先提出,它指的是护士能够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一切研究证据,同时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订出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程序,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美国高级护理实践中心将循证护理程序归纳为4个连续性过程: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循证应用[2]。我们不难看出,该理念明确的提出临床经验、临床证据与病人三者之间的联系,它为临床护理提出了新的标准,同时也对传统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挑战。

1 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1.1 循证护理的临床特点 循证护理是针对每位患者的健康提出问题、收集证据、综合评价、采取措施,以及效果再评价。现在临床上倡导的整体护理是指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与其相应的护理程序,而在护理程序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所遇到的问题都可以视为循证问题,寻求循证支持,做到有据可循。整体护理顺利而准确的实施有赖于循证护理,而循证护理能够保证整体护理科学的进行。因此,我们说循证护理目前在临床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教育必须适应循证护理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临床护理服务[3]。

1.2 循证护理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从繁冗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将学生置于不断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收集资料、分析和归纳推理。首先,学生把通过课前预习遇到的问题,或教师给出相应的案例分析,统一记录下来,然后依靠学生自觉通过多种途径(例如上网、图书馆、书店等)去查找相关资料以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观分析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另外,教师应设法创造让学生好奇、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法,不拘泥于一板一眼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尽可能的普通易懂,甚至可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或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方法,我们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的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引入循证护理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2 教师循证观念的培养

2.1 循证护理教育 循证教育(Evigence-based Education,EBE)是将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其所获得的最佳系统研究证据相结合的教育观[4]。目前较为有效地循证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自我导向的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两种方法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知识的保留度,促进新概念的传播及其与基础科学知识、临床问题的整合。

2.2 教师循证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要提高学生循证护理的能力,首先要从教师做起,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循证教学能力,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循证护理教育开展起来。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循证教学能力,譬如继续教育、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出国留学等。教师本身也应该摒弃旧的教学观念,主动学习,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查找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证据,运用循证护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同时,应加强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更好地将循证护理观念融合到教学中去。

3 学生的循证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3.1 学生循证意识的培养 循证护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护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首先,我们应让学生对循证护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用到课本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该病例的相关知识,从而得到最适合该病人的个体化护理程序。

3.2 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评判性思维就是以全面的观念来观察客观环境,以快速思维来判断事物形成决策的过程[5]。护理相关学科均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循证护理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方式的程度上差异较大,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太会去主动思考,人云亦云,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收集和分析资料,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要求学生主动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以评判性思维为基础的思考模式,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教育是教学相长的,一方面要求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变重视知识的传授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循证护理教育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及护理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Mulhavl A,Nursing,research and evidence [J].Evidence Based Nursing,1998,10(1):4-6.

[2] 李红.循证护理的发展与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1):495-497.

[3] 张晓英.浅析循证护理与我国护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0(12):74-75.

[4] Davies,Philip.What i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1999,147(2):108.

[5] 曹力.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4):162.

篇3

“微课”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我??多采用胡铁生老师提出的概念――微课是以某门学科的知识点为主要内容,并且针对“学科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制作的系列化、专题化的在线网络教学视频。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信息非常丰富,社会的方方面面变化迅速,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微课满足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同时,微课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2012年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护理教育界的关注,推动着护理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

一、微课推动护理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

1. 微课促进护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护理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护理教师也逐渐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护理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使大学生群体实现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不再被动地等待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他们会通过互联网快速地搜索相关资源进行学习。而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显著特点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学习效果显著。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2. 微课提高护理教师信息技术整合与创新能力

2013年9月,美国护理联盟召开教育峰会,有学者指出当前护理教师缺乏关于新技术的知识技能,这会成为促进信息技术整合的障碍。因此,护理教师需要具备用创造性方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并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且这些帮助与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将枯燥的知识转变成可听、可看或可模仿的形象生动的视频。护理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丰富的知识信息载体整合到5分钟~10分钟的微课视频中。为了将知识点以精彩、准确和有利于记忆的方式进行呈现,护理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巧妙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软件,如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视频合成软件Edius、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要摒弃以往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提问、演示、归纳、反思、讨论等混合教学模式。微课在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使教师的职业生涯得到有效的延伸。

3. 微课激发护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研究的热情

在开展微课教学的同时,护理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护理”“微课”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尽管研究数量较少,但研究范围涵盖了护理专业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训教学,研究对象包括护理本科生、高职高专护生和养老护理员,研究方向一是面向学生的微课知识内容的需求分析,二是将微课应用到具体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微课能够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信息化教学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良好,也反过来激发教师对微课进行深入研究与开发的动力,有效地推动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内涵发展。

4. 微课促进院校合作,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上护理新理论、新技能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的更新换代时有发生。而护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和护理实训室设备的更新总是赶不上临床护理的发展速度,造成护理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脱节,使得学生到实习医院后不能很好、很快地适应护理岗位要求,这成了护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微课注重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临床,而且微课资源可以随时进行更新,它的出现给护理教师提供了接触临床、与临床兼职教师深入探讨和交流的机会。为了能够制作出与临床实际同步的微课视频,专职教师到临床一线观摩护理人员操作,搜集教学素材,提高了实践技能;有的微课选题、设计、视频拍摄等多个环节,是专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或临床兼职教师独立完成的,这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可见,微课教学为专兼职教师的沟通提供了桥梁,加强了院校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理念,可以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微课培养护理教师专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 微课设计与开发的目的不应脱离课程建设

微课给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促进了课程建设,同时也给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提供了机会。但是,教学观念的不正确往往导致行动的不合理。比如,个别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功利化明显,仅仅是为了参加微课大赛获得奖励,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或应付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失去微课的教学价值。因此,护理教师应该以护理课程建设为立足点,重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在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时,应该以课程为一个项目,将课程的知识点作为一个任务打包处理,每一个任务包里应包含该知识点的教学设计、PPT课件、图片、习题、案例等所有资源,使课程具有完整的、系统化的资源库。

2. 微课在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方面的不足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微课作为模拟真实课堂毕竟是人机对话,缺失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涌动,缺失对人的终极关怀,通过机械技术难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富有激情的创新人才。护理的核心是照顾,根据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的关怀教育理论,学生先在教师那里得到爱和关心,才能逐步将得到的爱和关心转移给身边的人与陌生病人。而微课这样的视频课程,不能很好地体现教师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中的人文关怀。因此,学校应该衡量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劣势,也应该考虑微课在护理课程建设中的比例,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微课建设的热潮。

篇4

【关键词】 护理教学;普通外科;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46-02

临床路径的概念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由临床路径小组(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CPDT)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的工作顺序和准确的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保证医疗护理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1]。一般包括诊断、化验及检查项目、药物治疗、医疗干预、护理、监测项目(包括用药效果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疾病知识教育、治疗阶段目标、时间要求以及运动、饮食、营养、一些需病人协助的康复指导等。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医师、护士和病人三个版本[2]。我护理单元将临床护理路径更加细化,制订成图文并茂的册子,应用于普通外科低年资轮转护士的护理教学中,收到满意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方 法

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共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疾病的介绍,包括解剖生理、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第二部分为每日的宣教、护理措施、饮食、活动及并发症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分解说明,如各种护理操作具体方法及风险、发生并发症原因及处理、健康宣教的意义等。普通外科常见疾病按三个部分详细说明并整理成册。

2 临床护理细化表的实施

2.1 组织带教老师学习 护士长在科室内统一培训带教老师,详细掌握临床护理细化表的内容,实现人人达标,标准化。

2.2 基础理论培训 轮转护士进入科室后,带教老师详细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要求护士完全掌握第一部分内容后进入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需要三天时间。

2.3 技能操作培训 理论培训结束后带教老师对整个普通外科护理操作流程详细讲解并结合临床进行示范,需要三天时间。

2.4 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在临床中应用 轮转护士通过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后,结合临床护理细化表的相关内容,对住院患者每日制订标准护理计划,明确护理目标,提供最佳护理服务。

2.5 综合评价 评价改进阶段临床路径实施一定时间以后,要将路径实施后的结果与实施前的数据进行对照并加以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质量评价、工作效率评价、经济指标评价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评价等,通过评价以改进原有路径或使用改进后的新路径,使“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不断完善,更符合临床护理实际。

3 结 果

对2008年3月――2011年9月在普通外科轮转学习的86名护士在出科前1周进行对“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有效回收率100%,见表1。

4 讨 论

4.1 规范教学模式,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临床带教以往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带教,难免随意而盲目。“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的应用,规范普通外科低年资护士教学模式,注重临床护理前后衔接的顺序性,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

4.2 保证培训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学习效率 “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对培训内容和要求有具体细致的描述,预期目标和时序明确,且要求规范记录计划目标完成双向认可,例于执行和客观评价,保证培训有效性并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4.3 激发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的使用对低年资护士的整个培训及临床护理有章可循,主动在“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中寻找自己的不足点。

4.4 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因有了严格的时间框架作为指导,同时路径中所列出的每日重点工作一目了然,使护理人员有预见性、有计划的工作,完善了整体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5 临床路径的前景展望

临床路径的推广需要病人与医疗工作者的密切配合。我护理单元所设计的“普通外科护理临床路径细化表”是大量基础研究以及和循证医学、循证护理密切结合,更具普及性的临床路径时刻表。在低年资护士培训过程中促进了护患交流护理路径同时是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规范的内容和向病人公开的形式,保证了护士与病人交流的时间和时机,掌握了细化的普通外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使护理教学工作更趋于完善,使护理学科有更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玲,邹晓兰.实施临床路径的初步探讨.护理研究,2003,17(12A):1378.

篇5

1教学对象

选择我院2009级涉外大专护理班,78人,年龄18—21岁,学生均已学完医学基础课程、计算机及文献检索。

2教学方法

2.1学习循证知识,培养循证意识在护理带教中,首先向护生介绍循证医学、EBN的概念、方法,使护生明确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仅需要运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为患者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文献报道、杂志、互联网或向专家咨询等其他途径获取证据,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个体化服务H。

2.2循证护理的实施在《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中选择部分内容进行循证护理教学和实践,如危重病人的护理。①提出循证问题。根据病例,详细描述危重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护生能够合理地利用医疗护理资源,结合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病例中患者现有的或潜在的不健康信息,确定护理问题。在此过程中,针对本章的教学实习要求,对危重病人病情急、变化快、护理难度大、工作任务繁重等提出循证问题。②寻找循证支持,获取最佳证据。在确定护理问题后。指导护生证据的获得可以通过国内外医学文献报道、知识网络服务台数据库等途径。

3评价方法

3.1学生的期末理论和技能操作成绩。

3.2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笔者自制问卷对护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获取信息的相关技能、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循证意识等。

4结论

4.1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将循证护理教学模式应用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加全面、更加清晰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不断地查找资料、广泛阅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也得到了巩固,记忆更长久。EBN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4.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EBN的新观念要求护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现有的实践模式进行重新评估,寻求证据,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最新信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善于运用最佳证据来解决实际问题,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可以不断改进、不断提高。EBN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学会了用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增强了创新能力。另外还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研究的能力。应用循证护理护生必须具备医学及护理的基础知识,评价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及一定程度医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等知识,所以能全面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

篇6

 

护理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护理教育教学中培养护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2010年我国卫生部在全国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此举,使护士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越来越引起医院的重视,而护生作为即将踏入医院护理岗位的主要后备力量,护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将会影响到今后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1],因此要求护生提高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本文对本科护生护理综合能力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分析我国护理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明确改革目标,为提高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

 

护理综合能力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的界定,张秀平认为护理综合能力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病情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协调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2]。

 

二、研究对象

 

1.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将影响护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因此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2.学生:在校护生和实习护生。在校护生主要由高校教师和临床护士长承担教学任务,实习护生由临床带教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本科护生护理综合能力研究对象包括本科护生、专业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带教教师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直接影响护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因此对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测量工具

 

目前,我国多采用护理能力六维评价量表(Six-Dimension Scale of Nursing Performance,以下简称6-D量表)[3]。

 

四、护理综合能力培养状况

 

(一)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1.护理技能训练相对孤立,护理操作在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理论学习时,分别进行独立训练。学生在学完各专业课程后,仍不能将各专业技能知识系统的联系。

 

2.独立设置护理综合课程,将我们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制订实践考核体系,作为一门独立课程,使护理实践技术得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的单科技能训练。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两个主要模块:基本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护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护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发展,为护生的临床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

 

3.实习前护理综合训练是护生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的转折点,对在校护生进行护理综合训练[5],有利于护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实习。实习前护理综合训练是以内、外、妇、儿的临床护理病例为主线,通过护生学习病例,启发护生积极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对四年制护理本科生在第三学年开设护理综合训练课程,借助于学校实验室的模拟平台,以模拟病案为主线,引导护生思考、分析患者健康问题,组织护生对患者健康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护理操作技能的实际应用[7]。

 

4.综合训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随着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本科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护理教育的国际标准化,应如何培养和评价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成为护理教育研究的方向和焦点。由于OSCE在全球医学教育的应用,近年来,我国部分护理院校将OSCE的医学教育评价模式应用到我国护生毕业前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评价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8],为我国护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是护理综合能力训练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如苍薇的课程以《内科护理学》为基础,在上次课课后给出病例,课下护生通过讨论病例,护生根据病例合理的编情景剧(分别扮演医护人员、患者等),完成病例分析,并能够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列出主要的护理问题,并针对首优护理问题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再根据病例中病人的自护能力缺陷及医嘱要求,完成相应的临床护理操作,最后教师根据护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分。一个病例通常需要4学时完成[9]。

 

2.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一种以患者的疾病问题为基础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在我国护理学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PBL强调以患者的“问题”为中心,鼓励护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从而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10]。根据病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产生的原因[11]。

 

(三)教学资源

 

1.实验教学条件:综合实践训练,主要为在模拟病房从事临床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综合临床实践,这类实践活动通常需要运用多课程和多学科的知识来完成[11],知识得到综合的运用,提高了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完善实验室建设,设置综合护理实验室或虚拟仿真护理实验教学中心,购置高端模拟人,开展以案例为主导的综合型护理实验,确保新技术的开展[12]。

 

2.师资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护理教师仅仅从事护理专业单学科的教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接触不多。而综合实验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对护理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促使参与授课的教师对多学科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学习,提高自我能力,从而在综合实验的开放式教学中,能解答学生提出的涉及多学科的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13]。从事综合实验教学的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多学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五、护理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院校正在广泛开展护理综合能力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5],但现在也仍存在着高校教师与临床接触较少、实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与临床差距较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评价系统不完善等问题[14]。

 

六、展望

 

为了提高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应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开展护理综合能力课程提供先进便捷的硬件条件;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的临床专业实践,保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训练模式、课程设置、运行机制及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提高护生的护理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

篇7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篇8

1.1一般资料

1.1.1美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项目分为三类:硕士项目、临床型博士学位项目和联合项目。联合项目以硕士层次为主,但学生可选修博士课程。所有培训项目均为职后教育,即申请项目的学生必须为弗吉尼亚认证的注册护士,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教育课程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辅以麻醉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临床实践贯穿了整个培训周期。

1.1.2中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的描述

中国徐州医学院现有的麻醉护理相关教育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历经中专、大专和本科三个层次,为职前教育,即学生尚未获得中国法律认证的注册护士资格,也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历时2.5年的普通护理学教育,第二阶段为历时1.5年的麻醉专业课程教学阶段,最后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

1.2方法

采用教育家贝雷迪提出的教育比较四步法对中美课程进行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描述:包括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解释:归纳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在以上4个方面的内容和特点;并置:对两国麻醉护理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形成比较概念,提取比较要素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比较:对上述三步形成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中美两国麻醉护理教育的比较

以麻醉护理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要求和培训课程内容4个维度作为框架,对中美两国现有麻醉护理教育形式进行比较。

2.2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比较

美国的麻醉护理培训在1933年前由当地医疗机构承担,为非学位教育。随后,经国家出台相关学位文件,麻醉护理开始向学位教育变革,培训机构也由当地医疗机构向大学转移,直到1998年美国麻醉护理教育最终确定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在美国发展麻醉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类型一直都为职后教育,教育层次自1998年开始提升为硕士及以上层次。中国的相关教育主要以“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的形式出现在极少数医学院校,在1993年徐州医学院率先与南京六合卫校联合开办三年制中专层次的麻醉与急救护理专业;此后又与福建闽北卫校合作开办大专层次教育;直到2004年徐州医学院开设本科教育层次的“护理学———麻醉护士专科方向”,除了学院派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外,各地医院也开始自发组织小规模的麻醉科护士的岗位培训,但形式各异,缺乏统一的系统,在此不做详细比较。由此可见,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发展史并不长,具有一定规模的麻醉护理教育均属于职前教育,教育层次经历了中专-大专-本科的提升过程。

2.3学生准入要求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每年仅招收24~36位学生,解读项目的培养目标发现,其以培养能在临床为患者提供专业麻醉护理服务、制订完善的麻醉护理计划的实践型护理专家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准入要求比较严格,从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多方面对申请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做了相关规定。可见,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能力。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学院派的职前教育为主,是在通科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加入麻醉护理特色,对于学生的准入没有设定特殊要求。申请参加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只需要具备相应教育学历,并通过国家组织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的统一招生考试即可。

2.4培训课程内容比较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硕士学位麻醉护理教育项目的课程可分为三类:麻醉护理的高级医学课程、麻醉护理的专业课程和麻醉护理的研究课程。其中,麻醉护理专业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从麻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美国采用的是模块式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将一门课程分为多个层次分段教学,如麻醉护理的原则和实践分为了五个层次,即Ⅰ~Ⅵ。这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培养个体,使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其次,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麻醉护理教育为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教育,因此,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在课程中专门开设了研究方法的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此外,由于麻醉护理教育的专业实践性强,临床实习也为麻醉护理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划分了6个阶段进行(即临床实习Ⅰ~Ⅵ),时间占据整个培训周期的50%,约12~18个月。中国的麻醉护理教育以通科护理教育课程为主要部分,即基础医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全部课程比重的15%左右。研究方法类课程没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另行开设。徐州医学院的“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为历时1年的临床实习,其中半年为内外科实习,半年为麻醉科实习,临床实习时间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仅占据10%。

3讨论

3.1形成系统的课程是培养麻醉护理人才的前提

美国麻醉护理学会已有全国统一的指南对麻醉护理教育应该涉及的课程领域、培训周期、理论/实践课时的比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保证了麻醉护理教育的统一化和系统化。我国职后麻醉护理培训仅在各地医院内部小规模开展,缺乏统一标准,在培训周期、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百家争鸣的现象。因此,我国的护理界学者应尽快开展麻醉护理职后教育的相关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课程,推动我国麻醉护理职后教育规范化,以促进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同时为我国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

3.2职后教育是中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首先,麻醉护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以及麻醉患者围麻期意识状态的特殊性(非清醒或半清醒状态),都对麻醉护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接受没有任何临床工作经验的学生参加麻醉护理教育并不合适,可能导致他们进入麻醉科工作上手慢,无法快速胜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麻醉护理工作,这将对围麻期患者护理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其次,中国目前的麻醉护理教育形式,即“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是在普通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麻醉护理相关课程,使得学生早期、初步地接触麻醉护理的概念。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仅占据课程比重的小部分,培养的学生在实际进入临床麻醉科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岗位的继续教育,才能完全胜任麻醉护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导致教育成本效率不高。最后,麻醉护理教育走职后教育路线是国际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应紧跟国际麻醉护理发展潮流,向职后教育转型。职后教育的发展将从两方面进行。

3.2.1以核心能力模型为指导培养麻醉护理人才

“以能力为本位”是近些年国内外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方式,这种以职业能力为培训立足点的教育能够针对性的培养具有专业工作能力的护理人员。麻醉护理作为一门临床专科性强、能力要求高的专业,采用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对于麻醉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蒋莉莉、胡嘉乐等对麻醉护士的工作范畴和核心能力做了系统研究,这对开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麻醉护理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未来接受此类职后专业教育的学生将被授予相关证书,并能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

3.2.2麻醉护理教育走专业学位道路是未来展望

美国的麻醉护理教育经由非学位职后教育向学位教育发展,截至1998年全部转型为学位教育,并以硕士学位为最低教育标准。它的发展轨迹可为我国所借鉴,我们应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后教育为起点培养麻醉护理人才,首先发展非学位教育,随着麻醉护理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可在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基础上增加科研类课程,使之逐渐达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发展麻醉护理的学位教育。这一方面可为临床优秀护理人才提供深造机会,开拓护理人才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稳中求速,既保证了临床麻醉护理质量,又加快了麻醉护理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推动护理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发展,为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发展借鉴和依据。

4小结

中美两所学校麻醉护理教育在教育类型、教育层次、学生准入标准和培训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麻醉护理为职后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是其最低教育标准,参加培训项目的准入学生均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并且是在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过一定年限的注册护士,教育内容以麻醉护理专业课程为主。我国以“护理学———麻醉专科护士方向”的形式开展职前教育,教育层次历经中专-大专-本科的过程,学校对于接受麻醉护理教育的学生没有特殊的准入标准;教育内容以普通护理教育课程为主。经过中美比较,我们对中国麻醉护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形成系统的麻醉护理教育课程;

(2)职后教育是未来发展趋势:

篇9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摘 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3、4班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教师讲授,辅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法进行授课,实验班教学在多媒体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的教学。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两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班在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与素质方面,实验班较对照班有提高(P<0.05);在循证护理技巧方面,实验班较对照班有显著提升(P<0.01)。结论:通过这种方法的教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循证意识,为以后去临床工作打基础。

关键词 :循证护理;基础护理;应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28-02

基金项目:科研项目: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立项项目(ZZJG-C6024)

循证护理是对护理学科提出的新挑战,主要是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护理新观念、新思维、新概念;循证护理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得出理论,再实践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最优质的护理服务[1]。它能够很好的提高护理人员的辩证思维能力,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方式。同时我国的循证护理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喻妓花、任小英的调查中显示[2],在临床护理人员中非常了解此概念的占15.7%,了解不深的占84.3%,这一科学观念目前并未被临床护理人员所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广大护理学生中提前加强循证护理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尝试将循证护理的观念融入《基础护理学》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教育出来的护生能真正理解循证护理的涵义,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于工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所授课的2012级护理专业3、4班的学生各60名,共计120人,并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另外,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大一均已修完相关的基础课程,比如解剖学、病理与生理学、计算机应用、医学统计学等。据统计,两个班级学生的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将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3班为对照班,4班为实验班。在《基础护理学》的理论教学中,对照班采用教师讲授,辅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教学法进行;实验班在多媒体的基础上,辅以循证护理的教学方法授课。学期结束之后,在两班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并且采用无记名的方式以减少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其问卷内容包括综合能力与素质、教学前后循证护理技能的改变和解决临床问题所使用信息资源情况。(1)综合能力与素质:对所学知识是否更加有兴趣;学习的内容是否更加容易理解;是否能较好地与人进行交流,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如何等。(2)运用网络资源等进行文献查阅、信息检索的能力是否提高;能否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判性思维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

2.1 两班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能力与素质比较(见表1)

2.2 两班学生循证护理技能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的核心主体为学生,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这个层面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在课堂上,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又可以激发老师的授课热情,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课堂上采用“循证护理”式的自主分析,即在课前留出案例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集与案例有关的护理措施,查找证据——护理评价。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查找资料的来源多样化,比如通过专家、杂志、报刊、网络、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丰富了同学们原来只依靠教师授课接受知识这单一途径。最后,在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辅以多媒体进行相互讨论、辩证比较,有利于大家找出最优的护理措施,当然也培养了同学们团队合作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

3.2 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学的研究也在与时俱进,但是并非所有的研究结果都适合应用于病人。而循证护理是一种不断地自我否定,通过查找证据,不断地完善,最后尽量使研究结果与现代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本人主要采用现代护理教学法[3],例如“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会给大家列举临床过程中的一些实例让大家进行判断分析,针对不同的患者让大家提出相关的健康问题,检索各种文献,比如通过教材、网络、杂志等查找的资料,筛选并找出可靠的证据,最后集中评价证据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循证护理要求学生要对自己所获得各种文献进行评价,所以它改变了学生被动生硬接受知识的方式,改为主动学习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信息查询、评价和应用的技能。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判断、推理和分析的能力,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

3.3 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虽然在教学进度中安排有见习日程,但是时间较短,并且作为学生不能在见习期间对病人进行临床操作。所以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是理论教学和临床实际操作有一定的界限,这样不利于证据的实践评价。

另外,在护理学科领域中,具有良好的评判性思维的教师不多,而针对教师进行评判性思维培训的机会也少之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地培养,主要依靠教师个人本身不断地学习,在课堂中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准备的授课。但这样一来,课程准备的时间也就延长了,无形的加重了教学负担。

总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刻板,缺乏对护理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护理教育应加强循证护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大教学时数,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方法的优化处理,以更好地促进护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庞月娥。循证护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名医论坛,2004(5):62-63.

篇10

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

哲学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直接感官,对客观的外界事物直接地感受,是对事物表面现象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性和直接性。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技能操作、角色扮演、病例现象等,就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即感性认识。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认识其本质,主要包括定义、推断及理论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等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再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客观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为初级阶段,理性认识为高级阶段,任何一个事物都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更好地把握。

二 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

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口腔护理、药物过敏试验、 冷热疗法护理、 标本采集法、会护理、晨晚间护理、无菌技术皮肤护理、导尿护理、输血护理、头发护理、各种注射法、静脉输液等。

2 传统基础护理实验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基础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先理论教学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先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记忆困难。在学习操作技能时又因为理论知识不牢固又显得畏首畏尾、操作生硬、难形成自动化。这可能与只注重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和单纯记住操作的程序有关。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认识事物的基本顺序,先理性再感性。

三 注重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

1 实验教学的感性认识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只有正确的感知觉,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所以在基础护理学的一些实验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先实验再理论的教学方法,及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这样更符合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顺序,也能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铺被用床的时候,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先让学生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学习铺床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铺床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学生操作。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节力原则,为什么麻醉床、备用床、暂空床被子放置的不一样。这样先操作再理论、先感性再理性,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1)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视觉感受

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图片、生动形象的操作、临床医院见习的病例现象等,都是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为使这些视觉体验更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操作时更灵活,教师应平时多积累素材,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感兴趣的话题等,自己进行“微课”的制作,以更生动的画面让每一位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示范操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需严谨确保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最好能结合临床教学老师一起备课,同时保证不与临床脱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让学生早期去临床见习,并且多见习,直观的病例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日后再学习护理操作时更多一份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2)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听觉感受

不管是课堂理论的讲授还是实验操作的指导,以及录制微课时的配音,或者选择的视听资料,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指导性和科学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更好地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听觉体验是属于直观的感性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护理专业产生情感因素。

(3)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触觉感受

“纸上谈兵终觉浅”,看的听的再多都不如自己亲手尝试,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操作、多尝试、多体验。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课前预习、微课视频等自己反复多次操作,自己从中发现规律、掌握技巧、体验患者角色。一些实验教学可以先上实验操作课,再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对于先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尽管明白,但在实验操作时思想受到约束,操作时思前想后。如果先学习理论再学习技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此种教学方法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感性认识再理性认识。同时在先学习实验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高效地解决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整个过程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注重实验教学中的其他感受

在护理操作实践中还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安置于创设的情景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强化学生在操作练习时的无意识。例如,在肌内注射这项护理操作的讲解时,学生大部分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利用学生的同理心以及爱伤观念,让学生分别感受病人和护士的角色,对于在实验教学中的查对制度、无菌原则、无痛原则等,学生就更能主动地积极的完成。在理论学习臀大肌的定位时,要更加细心仔细, 在充分学习好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的情感认识。另外,学校应该创建模拟病房,为同学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利于情景创设教学方法的开展, 并且能帮助学生以后更好更快地适应临床。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比如测量生命体征时,让每个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病人,让学生亲自感受作为病人的心理状况,要求操作的同学动作要轻柔并且细心耐心地对待病人。这些情感的体验也是属于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2 理性知识的升华

对于知识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达到理性的升华。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这个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提出了以下观点:最具体的经验是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越上升,经验就越抽象。我们的护理教育应从最底层的具体经验入手,慢慢发展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必须先拥有较多的具体经验,教育的最大败笔在于让学生只是大量地记忆法则和概念,而没有具体经验做支柱。但护理教育也不能只是止于具体经验,还要努力向抽象的规律提炼,要形成准确的概念,因为概念才是最经济的思想工具,它把我们探求知识的智力大大简单化、经济化。护理学基础的任何实验操作都有相关的理论基础,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有将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也才能形成知识真正的内化。理论反过来作用于实验操作时,就能更好地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美国护理教育也提倡早实验、多实验,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部分操作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接触、早了解,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兴趣。通过直观的感觉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学习该技能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就能将书本上学习到的间接经验转变为自我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达到知识真正的内化。以铺床法为例,学生在生活中本身具备一定的自我经验,让学生提早接触、学习铺床法,先模仿、学习、练习铺床法,教师再讲解相关的理论以及患者卧位等知识,学生就能很快明白铺床过程中为什么身体为半蹲式而不是弯腰式等,再一次进行该项操作练习,学生就能理论结合实践达到知识的内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情感。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所占教学比例较大。如何提高“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实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谈了一些想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希望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应关注的不是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将来是否拥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注重感性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有很多方法,我们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以外,还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0.

[2]张克杰,朱勇辉.哲学基本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林有祥.感性教学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2005(2).

[4]亚凌.浅谈教学中的理性培养[J].民族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