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南京师大吴康宁教授说过: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创新之天性,欣赏他们的自主创新之天能,保护他们的自主创新之天权。幼儿是很有思想,很有想法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学校教育的目的过于明确,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思想和想法。因此学生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潜力的开发已成为创新教育的瓶颈。为此我们在教学研究中不断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与实践。

一、创新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美国学者认为创新是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日本学者认为创新是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的问题。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活动,其实质是问题解决。而在教学中学生能创造他自身从未见过的方法或结论也就是创新。而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遗传素质是形成人类创新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必要的物质前提;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二、教学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构建与实践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提出人天生具有积极探索周围环境的需要,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创新是所有个体天生即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为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更加充分、全面的发挥,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探索为手段、实践操作为载体、发展为目的宗旨,建构并实践了三大教学策略:

(一)多渠道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再创造”活动的氛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亲密伙伴,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树立“学生思维无”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的心理自由,充满信心地参与新知的学习。通过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开放时空,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唤醒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氛围。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开放教学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开放教学思路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大胆地创造适合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习与发展。开放教学思路还包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必须为每个学生考虑,使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性,学习材料具有生活性,学习问题具有变化性,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都符合他们独特的个性。

案例:《相似三形的复习课》

一开始上课我就不声不响地拉开一听可乐狠狠地喝了几口,便问学生大约还剩几分之几?有个学生上来看了看,猜了一个大致的结果,我便问,你肯定吗?他摇摇头笑笑。接着又一个学生拿了支笔走上来毫不犹豫的直去,再拿出来用尺子测量一下,得出了较准确的结果。于是我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实际操作时可能插不直或是插不到底的边上,有的口还不是在盖的边上,也可以测算出来吗?

创新结论:一个装有一定量液体的不透明容器不论是何形状,如果一根直棒能插到底,那么容器内液面的高度与容器的高度比就是直棒浸湿长度与插入容器长度的比。

2、开放教学时空

开放教学时空就是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时还可以将学习时间和空间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难度或类别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解答,或把空间延伸到课外,进行某些社会实践。课本中很多问题(出租车的付费、银行利息或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峰谷电费用、商品让利促销、物体高低远近测算等等)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常识往往只能强记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实地测量等。

案例:在一次实践活动课中我安排学生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度。要求他们自已设计测量方法,工具不限,并画出示意图,说明方法的可行性。结果学生的方法就远远超出我的预设,他们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很多人的首选方法是不用相似的。最后一种方法是由一个练习题想到的。

3、开放作业设计

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有赖于开放式的问题设计,让叙述方式多样化,问题情境生活化、解决策略灵活化。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上课不同学生的不同反馈进行有效的作业设计,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更有效

地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让基础一般的同学学习更有兴趣与信心,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一些有挑战性问题,发挥他们的优势,拓广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能力。

案例:浙教版八年级上《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三线合一”作业设计:

(1)如右图,ABC中,D为BC边上一点,根据下列已知条件,写出你能得到的结论:

①如果AB=AC,∠1=∠2,那么 ;

②如果AB=AC,ADBC,那么 ;

③如果AB=AC,BD=CD,那么 。

(2)如(1)中图,①∠1=∠2、②ADBC、③BD=CD,从中选择两个作为条件能得到AB=AC吗?

(3)如(1)中图,当AB≠AC时,三条线段长度有何关系?

对于(3)我原来只是希望学生明白对一般的三角形“三线合一”并不成立,并能通过画图探索三者之间的长度关系。没想到有学生真的创造了新的结论:

三角形某边上的高h和中线m及对角的平分线t满足h≤t≤m(当且仅当三线合一时取等号)。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三线满足:2mh2=mt2+ht2 。

(二)激励学生人人求新、求异、求变,重视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创新思维就是对常规思路的扬弃,对某一事物的独特见解,即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各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而且善于随时应变、灵活变通,使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一方面鼓励学生去质疑,一方面重视变式教学及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使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得到训练与提高。

1、尊重学生想法,创建畅所欲言的氛围

一个人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除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可以造就创新型人才。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学生才敢于去想,敢于去说,敢于去练。老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任何奇思妙想,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任何想法都是有价值的,否则学生只会照着课本或老师的方法与思维去学习,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学生只有在身心放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才能把心理强调到最佳状态,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产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进发出无穷的灵感与创新。

案例:七年级上《5.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中例3:

标志性建筑的底面呈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花岗石,形成一个边宽为3米的正方形框(图中阴影部分)。已知铺好这个框恰好用了192块边长为0.75米的正方形花岗石(接缝忽略不计),问标志性建筑底面的边长是多少米?

结果学生想到很多的方法,而且令人惊奇的是课本中的方法完全不是学生的首选,其本上排在倒数第二三位。

2、训练发散思维,减少思维定势的束缚

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数学上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发散

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把条件颠倒、把过程颠倒、把位置颠倒、把观点颠倒,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通过直觉思维、类比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去探究问题、减少思维定势的束缚,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已知:AB∥CD,E是两直线间的一点。

证明:∠AEC=∠BAE+∠DCE。

结果学生的方法真是“精彩纷呈”。如图仅列举学生添加一条辅助线的方法。

3、培养创新精神,开发敢于创新的潜能

创新精神指人们对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的精神状态,也即乐于创造、勇于创造和探索未知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创新精神决定创新的成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包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究兴趣,创新的动机,一种对新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刻苦钻研的意志,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勇往直前,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三)倡导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注重“做数学”与“论数学”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话充分阐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把操作和思维相结合,在边动手边思索的过程中学生才会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在动手操作中还要组织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交互作用的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

1、操作与思维相结合,在操作中感悟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和思维是联系的,切断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数学思维,根据自身的认识能力,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在操作中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链始终处于螺旋上升的状态。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使操作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更加科学。操作与思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案例:杭州建兰中学一位老师观摩课的再现

现有各种形状的公园若干个(如右图),正多边形公园的各个顶点处均设置有各具特色的亭子,现要在公园内设计道路,使从每一个亭子出来可以走到任意另一个亭子(不经过其它亭子),并且道路要尽可能短,哪家公司设计出的道路最短,哪家公司就中标。现在你们就是设计人员,可以自由组合成设计公司,比一比谁的公司会中标。

在本案例中,学生没有现成的题目可以模仿,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因此可以吸引人人参与,只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去设计,都有自己的方案。如图,在众多的设计中只有少数是中标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主地去比较,去发现,去感悟其实垂直不一定是最短的,对角线也不是最短的,最终通过实验、探究、对比、才能归纳出解决的策略。

2、操作与交流相结合、在操作中表达

动手操作需要把思维活动过程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在动手操作中组织学生对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交流,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过程,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操作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中,鼓励学生根据操作顺序说出思考过程;根据操作的结果,说出结论。因此只有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三者的共同提高。

案例:浙教版八年级上《 6.4 梯形(2) 》一节课中我引导学生进行拼图操作来说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并让学生交流他们各自的思路与方法,结果他们的方法大大出乎的我预料。在展示成果时学生总结性地发言:

A:既然等腰三角形可以剪成等腰梯形,那么等腰梯形是否也可以剪成特殊的图形呢?我试了试,发现可以拼成前面刚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矩形,于是就可以证明了。

B:除了剪开,还可以剪了后进行拼接,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

C:除了剪与拼外,以前还学过“扩张”的方法,把等腰梯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还可以补成大的三角形,只是很难证出来。

D:既然可以把一个梯形进行剪拼补,那么把两个拼起来也是可以的。

通过我们的的教学研究,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思考、讨论和交流,从中激发了创新的意识与兴趣。实践证明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同时在学习中每个学生逐渐地变得很有想法,他们已善于观察与联想,习惯采用类比思想与发散思维,敢于猜想,经常把一个问题进行变化,引伸,推广,提高了思维的多向性和敏捷性,开发了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操作中,在思索中,在交流与争论中经常触发灵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达到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孙晓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篇2

【关键词】浅谈 游戏 培养 创新 意识 能力

3—6岁是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幼儿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他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并且该阶段幼儿具有创新能力的萌芽,所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高尔基指出“游戏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来自于游戏活动前,发展于游戏活动中,而且还将支配、调节幼儿以后的学习活动。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幼儿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出发,游戏对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尝试操作,并对个别幼儿给予相应的指导,就会使全班幼儿掌握操作的技能。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实际能力的高低和兴趣,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动手组装制作出各种玩具等。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多变组合的操作与思考也是十分必要的,即通过活动促使幼儿改变原有事物的排列组合,进行新组合。如:在结构活动《拼火柴》中,教师通过简单讲解后用火柴在黑板上拼出了几种图案,然后让幼儿用火柴进行练习,慢慢的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像拼出各种各样的新图案:轮船、房子、小动物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并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同伴眼前。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辨别力与观察力

幼儿的观察力培养是让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途径。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抓好观察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增长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又说提升。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由于创新思维课程的图案精美生动,这很容易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活动中我能运用实物对幼儿进行直观教育,配合上生动的有趣的语言,孩子们此时学习的态度真的是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幼儿对观察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也会自觉提高。如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系红头绳》的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认真的观察各种动物,然后记下动物的名字,我再拿起一个谜语牌,念上面的文字,让幼儿从我念的文字中猜出谜面中所指的动物,从众多的动物图形中选出一个,经我确认后,幼儿将谜语、图形上的红头绳系在一起。这样在原有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我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图形自己创编谜语。这样既使幼儿通过猜谜活动观察认识了好多动物,又培养了辨别力与观察力幼儿的能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活动中慢慢提高。由于3—4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孩子往往缺乏主动性,胆小、懦弱,做事情常常依赖于成人的帮助。幼儿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才能掌握知识,学会新本领。因此在活动中我们便和孩子共同创编故事和儿歌,在创编和尝试活动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在讲述活动《看图编故事》中,幼儿可以将图片自由组合排列,只要编讲得合理均可。由于创新思维用的都是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幼儿能理解的图片作为教材。图片本身就能给孩子以形象的视觉刺激,使孩子要联想图片中事物发生之前、之后,图片之内、之外的情节,更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充分发掘他们每个人的潜力,激发了孩子很大的兴趣。活动带给了孩子们愉悦,带给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得到了更多的称赞,他们显得非常愉快和自豪,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篇3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意识;能力

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乃民族兴旺发展的需要;当前人类一方面拥有了美好生活的前景,但又另一方面又面对人口急速膨胀、资源贫乏、环境恶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而应对这些一系列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科技创新,因此创新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成为创新型人材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科学教育工作者进行长期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创新的种子,将来让它开花结果。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造力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应用课堂来实施创新教育。

1 制定一个包含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有了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才有了方向。那么设定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就可以使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因为新课程为我们科学教育指出了教学目标的从三个方面: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和方法目标就是我们达成创新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过程和方法去达成。

2 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氛围

任何事物发展都需要它成长的土壤,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讲的也就是这方面的道理。孟子的母亲为了防止孟子沾染恶习,不惜三次举家搬迁,最终落户“学宫之院”。而孟子也正是由于被学院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继而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发奋读书,终成大儒的。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的确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么营造一个创新学习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也是大有帮助的。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从开课的教学引入创设创新氛围,比如利用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去思考其中的原因。

3 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有五种:逻辑思维法、水平思维法、发现式思维、理解式思维、操作式思维,上述创新思维的几个层面又是统一的。而探究式的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发现发现式思维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然后运用理解式思维产生各种假设,最后运用操作式思维来验证假设。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指出,在“探究――研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与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开展讨论与交流,使学生获得经验,得到发展。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主宰者、权威者向现代教育中倡导的促进者、支持者的转变。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思索,大胆探索,其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中我着力让学生体验的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提出和聚焦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获取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和展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直接感受、体验、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经历探究过程、寻求问题的合理解决。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时,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孩子们通过观察两种液体中马铃薯不同的沉浮情况,把问题聚焦在“液体的不同”上,然后孩子们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出好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然后分析得到的数据,最后得出“只有高浓度的液体才会改变物体的沉浮状况”的结论。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法让孩子们的各种创意方案得到彰显,探究式的活动又让孩子们在创新的世界里大展拳脚,尽情施展。

篇4

一、引导争辩

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课型灵活多样的优势,以启发、诱导、激疑、讨论等方式活跃学生思维。心理学指出,顿悟式解决问题是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心向”,努力发现手段与目标之间的意义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问题赖以解决的基础。因此在实验事实上引导学生争辩有利于产生灵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有一次学生做完K C l O 3受热分解实验,随即设问:为何用酒精灯加热KNO 3却得不到氧气? (注: KNO 3分解放出氧气的温度为6 7 0℃)这一问如同投石激浪,全班沸腾。此举旨在K C l O 3受热分解事实上让学生产生“心向”,引导争辩,形成争强好胜的强烈气氛。实际上我们的着眼点还不限于达到掌握知识和实验技巧这个目的(如上例争论的知识焦点是催化剂概念,加热含义及其操作设备方式方法等) ,更重要的是在争辩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充分“亮相”。这样,一则通过知识要求(应贴近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力度)和跳跃性(跨度) ,培养创新意识,再则从心理学角度,群体中的个体易受到他人提出见解的刺激和激发,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让其智慧碰撞,诱发发散思维,激出灵感的火花,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有的学生在上例实验争辩中借机发挥,竟能举出加热、强热、燃烧等实例及区别。总之,可运用这种形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争辩,善于思考的能力,激发灵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应该指出的是学习学习中的争辩和辩解,就其性质而言,与科学家的学术争鸣无甚区别,只是在层次水平上比较低而已,例如沿用至今的“电解质”一术语,原为法拉第对那些通电能够使其分解的物质的称谓。1 8 8 3年首创电离学说的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则认为,在通电前电解质已经在水溶液中离解了。他的论点遭到当时包括法拉第、门捷列夫等权威人士的否定,甚至攻击和非难,但阿累尼乌斯特别讲求争辩艺术,多次据理阐发观点以赢得支持。同时他自己也刻苦探索不断完善理论体系。论战历时四载,终为化学界公认,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类似论战在科技史上不乏其例,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从长远的观点看,在教与学上坚持运用激疑、争辩以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树立形象

研究表明,当实验中的现象和形象反映到学生头脑中时,他们并非只做简单地机械地复写、摄影,而是在完善着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学生的形象思维是一个形象的分析综合过程,是从众多的已有表象中,根据某种需要,分析出某些共同的本质要素,然后按着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直觉思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对隐藏在表象和经验之中的本质规律予以直接把握。那么,中学生的表象和经验从何而来?应主要依靠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在教学中树立丰富多彩的形象(包括直观动作、表象等)。首先,教师本人具有规范熟练的实验技巧和反应敏捷的设计思路,能完好地体现“多维的心智与动作技巧等结合体”的要求。例如表演和指导实验要形象鲜明、美感性强,诱发力大,让学生观察后便能模仿、想象;其次,尽量多开设实验,以丰富学生的经验知识。1 9 7 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曾比喻说:假若你未见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出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吗?格拉肖还说,对全世界或人类活动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这是因为形象因素能使学生直接运用客体的一些自然关系同其它环节联系起来,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形象特征。如各级各类奥林匹克竞赛题目(包括实验) ,多属层深面广难度大学生未曾学过的内容,但思维素质好的学生做起来却得心应手,究其原因,有常规思维因素,也有联想可及、形象跃然纸上而导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素。急中生智,灵机一动,甚至一下子便能抓住题目要害,即属此类。

三、提倡求索

这是对实验过程中观察思维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极大。由于“创新”的主要依据是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所提供的经验事实的总和,是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这就要求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不应停留在感官的消极感知,而应该是一种积极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可概括为“观察--联想和想象--理解”,即观察离不开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以丰富思维,达到理解以形成思维能力。如果说科学家的观察越精细,其创造企求值越大,那么学生观察时感触联想和想象越多,实验效果越好。譬如在做“变化与现象”实验时,出现的同样是液体试剂,为什么盛稀盐酸的试剂瓶用玻璃塞而盛氢氧化钠的试剂瓶用橡胶塞,为什么盛氢氧化钠的集气瓶上有很多白末,白末是什么,如何验证,怎样验证简便节省试剂等,我以问卷的形式考查学生观察与思维的表现。结果分为四个层次,消极者只是完成实验操作,对操作以外问题无丝毫兴趣;一般的对同是液体试剂用不同瓶赛感到好奇产生疑问,对瓶口的白色较深入者反而产生一连串疑问,为什么同样是液体盛稀盐酸的试剂瓶用玻璃塞,而盛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则用橡胶塞呢?为什么盛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口有白色粉末而稀盐酸没有,白色粉末到底是什么,如何验证。少数学生对如何验证作出分析,找出最佳方案并用现有试剂作出验证。在学生实验中通常情况是,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少数学生凭直觉做答(易错题)但大多数学生能够形成悬念,将来学习有关知识,便可顿悟式理解。总之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有思维,有联想,有顿悟,不断捕捉知识的“生长点”,继而延伸扩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有效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小学是基础教育,在小学数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从小就想创新,敢创新,从而发展到能创新。现就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小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总希望学生的想法能和自己设计的一样,其实这样的教学思想正在不知不觉地扼杀着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当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并给予合适的评价,使得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营造出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氛围,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起点。

例如,当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及其表面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有盖的长方体水箱,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4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学生按一般的表面积求法类推,列出了第一种算式:5×5×2+5×4×2+5×4×2。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想出了:(5×5+5×4+5×4)×2。“还有别的解法吗?”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有学生根据这一长方体的特征想到了5×5×2+5×4×4这一特殊想法。“这种算式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是不是求所有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可以这样列式?”老师的一席设问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2 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擅长用综合法来思考问题,有的学生则喜欢用分析法,也有的学生把综合与分析齐头并进;有的学生喜欢用算术方法解题,有的学生则偏爱用列方程解。总之,学生的思维方式会有明显的差异。

如做这样一道应用题:“甲加工一只零件用5分钟,乙加工一只同样的零件只要4分钟。两人同时合作一段时间,一共加工了720只零件,求甲加工多少只?”

生一:用算术方法解答:720÷(4+5)×4

生二:用比例方法解答:解:设甲加工了X只。

X:(720-X)=4:5

生三:用方程方法解答:解:设甲加工X只。

5X=4(720-X)

以上三种方法代表了学生解法的认知差异。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能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它的思维难度往往较大,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解法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3 要留绐学生思考的时间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

如教学384÷4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时,教师不作任何暗示,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思考,要保留两位小数,必须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保二除三”的思维定势,除到小数点第二位后,通过比较余数是否达到除数的一半来判断是“四舍”还是“五入”,而直接确定商经是9.14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进发创新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4 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避免教师包办代替、一人说了算的填鸭式教学。

如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对错误的答案不予理睬,或另请他人回答;(2)教师努力引导,纠正这一学生的错误;(3)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最后由学生自己教学自己,寻找到最完善的答案,以上几种处理方法,第三种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不仅使学生觉得自己倍受重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创新意识的形成由设想变成可能。

在教过程中,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让学生说说:“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并尽量尊重和采纳学生的意见。

5 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全体学生而言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从全班到小组,从分组比赛到个人独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分享到创造的喜悦。

如在“一笔画”这节数学活动课中,当学生掌握了一笔画的知识,知道“图形都是双数点,才能够一笔画,如果只有两个单数点,图形也能一笔画”的规律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幅一笔画,有的画在纸上,有的在黑板上用彩笔直接作画,几分钟后,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幅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有的画树木、花草充满生机的植物世界;有的画蓝天白云下面飞翔的大雁、小鸟;还有画鳃鱼、河马的海底世界……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而当今的社会教育,已经基本挣脱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考的能力。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其中数学教育占有最主要比例。因此,教师在课堂和课下的教育中,应当下意识地对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进行培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他们分享和实践自己的想法,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一、高中数学教育体系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教育目标,就不得不实现创新改革课堂,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不能够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在问题提出来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自己去想,然后适当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综合大家的意见之后,最终得到解决的办法。同时,当今的教育,要更多地注重实际教学,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用,这样教学才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最高境界。

1.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要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中,课堂氛围就至关重要。首先,教师是操控整个课堂的带头人,必须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手段来逐步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可以考虑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之间存在竞争比赛的关系,小组内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并且展示,遇到全班学生共同的问题,教师要统一做好集体解决,掌握好课堂进程的节奏。

现代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许多学校都配备全套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的设备具有多元性、灵活性和方便性的特点,同时新型设备的融入也能够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将许多虚无缥缈的东西转化为更加实际化,能够看得见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之下,更能够有效深入理解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思考分析。

2.鼓励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行为

创新、创意是当今流行的词语,拘泥于传统模式和方法的企业和机构将会永远得不到深远发展,思考的人都会不断有问题的提出,因此教师也应该要格外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哪怕问题本身是错误的,教师也应当恰当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批评学生,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有价值问题的提出,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找准切入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育体系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当下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单一提升教学成果,或者追赶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和宗旨,从而怠慢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教育的根本便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教育,只有学会了独立,自我思考的习惯,才能够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精髓。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

(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人体大脑接受知识的程序来看,需要视觉、听觉和各个神经的协调配合,其中最直接的便是眼见为实。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个特点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首先是能够让学生针对看得见的现象或者变化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再将这些信息转换到大脑进行仔细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在这个过程和习惯的养成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进程和方法,如果有不恰当之处,要能够第一时间去指出和更正,确保学生能够接受正确的思考知识方法和体系。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许许多多科学家的真实事迹都告诉我们,只有大胆思考,往往能够创造奇迹,比如说像爱迪生等,他们都是不走寻常路的先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大胆想象能够开拓学习的思维,往往也会有新的突破和灵感。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维,不要受到任何传统思维的束缚。

(3)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许多学生都具有潜在的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能力,也是需要一定引导和激发才能够最终体现出来。其中,创新能力是一个代表,要去激发创新的能力,首先就要能够大胆思考,如果学生能够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思考,那么他解决问题的角度,就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更多的角度,这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所在。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角度,起初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我们可以下意识抛出一个问题,再试着提出两种思考方式,思维打开之后,再让学生沿着其他角度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也应当在教学环节当中多增设一些合作学习,共同思考的板块,鼓励学生在小组的团队中合作学习,共同寻找多种解决方案。齐心协力去探讨问题。这种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十分提倡的新能力。

2.利用数学中的解题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解决问题,但是世界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当中,都有一定的内部联系。只有培养创新思维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这些知识自主联系起来,找到内部的规律,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这样既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又能够方便记忆。数学的逻辑性和调理性,在这种能力中有很大体现。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数学课堂,去创新发展思维理念,课堂成为学生的展示平台,学习平台,思维平台,同时题目成为学生证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载体,教师是学生成长和思维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检讨,自我解决问题,同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小组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问题解决之后,学会回过头来进行方法总结,自我反思,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在下一次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能够下意识改变方法,由此便能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是整个培养计划中最关键的一个角色,既不能够喧宾夺主,同样也不能毫无用处,因此这个度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教师在全程中只起到协调引导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提供恰当的帮助,在学生懈怠的时候,适当进行鼓励和激励,在学生偏离思考角度时,及时纠正他们的思考角度等。这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

在这篇文章当中,主要是对当下存在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的简单分析和目标定位,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结合一些教育背景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旨在全面提升当今高中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型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从教育教学的长远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也是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必须重视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奖助体系;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

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国内逐步开展实施,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大学生这一国内高校共同探索的主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有研究已经证明,中国科学院以奖助体系为牵引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仍在继续改良奖助体系制度。可见,高校奖助体系建设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总体看,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虽已初具规模,但整个系统中的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次社会调查以郑州大学为例,了解高校关于科技创新的奖助体系建设现状及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发现了以下问题:

其一,相关竞赛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功利性较强。“挑战杯”系列科技竞赛是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但调查发现接近四成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相关竞赛,或对其根本不了解,仅有部分学生干部参与其中,且相当一部分科技研究活动都是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一般只能按照老师的课题设计思路进行研究和探索,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其二,科研奖助体制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调查发现,郑州大学绝大部分院系甚至根本没有对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过程的具体支持措施,仅对竞赛获奖项目及人员进行象征奖励和综合素质测评加成。小部分院系仅对相关项目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支持。

其三,学生成果多为突击,缺乏指导教师。经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竞赛作品均是在参赛前一个月内突击完成的,缺乏长期调研和实验研究。且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老师指导是普通学生不愿参与相关科研创新项目或竞赛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创新奖励体制本土化、平民化,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

在国家相关科技创新的奖励体制下,针对本学校的相关情况,综合考虑师生互动程度、学生主动性、学校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将创新体制本土化,更加符合本校的现状及本校现有的发展状况,并对将来的发展起到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奖励机制平民化,覆盖全校所有师生,群众基础雄厚,从上到下,逐级覆盖,分层实施,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以学科与环境为重点,整合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科研基地是科技创新的源发地,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还存在很多问题,科技资源与国家的高科技需求还未形成有力的对接。高校重点实验室需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资源,调整现有重点实验室结构、布局,实行相关部门、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使用、考评的新机制,加强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以重点实验室为中心和模范,以学科与环境为重点,进行基础创新基地的建设,并逐步扩大基地的影响,从而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承载体。

第三,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兴趣

依据各院系学科特色,体现科技创新。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提出新的培养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开设独特的创新课程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与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并开展学术论坛等益智益趣的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与创造中,用专业兴趣引领他们坚定地走科技创新之路。

第四,建设特色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篇8

一、在民主氛围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是主体,要求学生为师是从,学生只是装载知识的器皿,课堂是严肃、沉闷、压抑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首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激发学生去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考,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创造见解。一次检查听课中,某老师在教授《爬山虎的脚》第一段的时,问了一个问题:”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一个学生高举右手,站起来回答:”长在茎上。”本想获得赞许,哪知,老师却说:”上课专心些,我问的是:‘爬山虎长在哪儿?’坐下!”听课的我也被弄得一头雾水,那学生更是红着脸慢慢坐下,整堂课没见他动一下。作为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切忌武断,何况这本来不是学生的错误。这样,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不到创造的自由。

二、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独特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求异,是对同一现象,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寻求与别人不同的答案。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不断”求异”而创造、发明、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语文教学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很好的材料。我们学习的每篇文章都可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激励,特别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想象”热情。我在讲《赤壁之战》这课中,引导学生质疑时,有个学生提出看法:”我认为黄盖用火攻,可以不用假降的办法。”这真是出乎我的预料,备课时我从未想到。遇事我不动声色地让他谈谈自己的看法。他说:”黄盖完全可以利用吹东南风的时机,带船接近曹操的船,然后突然点火,火船自会趁着东南风烧着曹船,曹操的船队来去不方便的。”刚说完,就有学生赞同。我及时肯定了他的想法有一定道理,号召全班同学也向他一样多谈谈自己独特的想法。转过来,又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情况,黄盖火攻务必一次成功,不然曹军一发怒压过来,则势不可挡。不先迷惑敌人,在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很远就会被敌人发现。曹操肯定会派出战船,书上只是说过曹军大多不惯水战,但手下真正会水战的兵将也有几万。如果远远的就放,待火船跑到时就已经烧尽了。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保护和激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利用课堂情景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争论是思想的最好的碰撞,经常展开讨论,对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可在理解知识的关键处,在教学知识难点处,在某个问题有多个答案多个思路时,在学生未能完成某个任务时,采用小组讨论学习。这样的小组讨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在学《田忌赛马》过程中,我就学生的质疑:”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采用孙膑的办法,能胜吗?”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小组画简笔画有的小组摆卡片……通过讨论,同学们都理解了孙膑想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保证教学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可以加强学生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教授《丰碑》一课,就可以打破常规的先后顺序,把第7自然段,提到学习第1、2自然段之前,先了解云中山的环境恶劣,介绍军需处长,也可以使写将军的部分前后连贯,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益。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我把以教师指导讲授为变为以学生自读,互相质疑,小组内解答为主。整堂课教师只是鼓励、引导,只有当某小组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同学生一起探讨。到最后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都能体会出不同角色的语言,读得非常有感情。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 创新意识 思维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不少专家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改革理念,但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和见解,而这些看法和见解,需要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以形成科学的认识和理念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语文教学改革中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一、在理论上,要对语文的有关知识进行引导和鼓励,而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能自由发挥、自由创新,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能科学地运用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这是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要规范各种有关“创新”的理念,并对这些理念本身进行科学的理解。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使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教育新思想的措施,缺乏应有的扎实基础,这样不仅可能会导致本来是一种很好或很有价值的语文教改思路或设计,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会对语文基础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处于落后的尴尬位置,更得不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整个学校语文基础教育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性的漫长过程。这一目标只能通过终身教育最终实现。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但是由于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目前,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将其放到过高的位置上的倾向,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真正加强反而会削弱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创新能力本身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发展之间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

由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漫长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在教育工作中具体落实和完成好这项任务,就必须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从提出发展到今天,已为越来越多的各国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终身教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阶段及各类教育不再是各自孤立、各行其是,同时教育的各项目标,都随之被分解成若干层次、若干段。具体到教育实践中,每个阶段的教育都要落实相应的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不能相互随意超越和替代。培养创造能力亦是如此。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呢?由于目前一般都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归属于能力的范畴,因此,有必要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首先,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包含着一定的能力成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与其他各项能力一起,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时,语文教学中的各项具体能力培养里,又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在中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中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应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其次,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与语文知识相互依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材料。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大量存在着用采取忽视和削弱语文知识教学的方式,去培养所谓的“语文创造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调动学生 “思维”;设计大量超越学生水平、难度很大、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非常专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却不给或不可能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问题所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这种做法,违背了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因而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了。

篇10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设情景 创新意识 培养兴趣

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出发,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注重创设情景

学生们无论是对生活经验还是数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有一些认识,教师应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取他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比如,晚上在家吃饭时,桌子正上方的电灯把圆桌投了个影子,通过求这个影子的面积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

二、激发应用意识

每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完“面积”后让学生量一下课桌求出面积,回家后,估算自家院子的面积,让学生收集一些数据,口头编应用题,培养学生养成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大胆突破、确立创新原则。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3.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好的、新颖的想法,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1.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

2.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对“轴对称性质”的探索,利用剪纸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对应点与对应折痕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通过测量等手段进行验证,从而形成对轴对称性质的深刻认识。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生活中,使他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欲望。

五、提高课堂教学时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提炼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严密组织课堂教学,科学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使教学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教学语言要简练精确,连贯流畅。课堂提问要适度,要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

六、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