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的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15-02
党的十明确提出 “鼓励青年创新创业”和“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的战略思想,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尝试在分析国内外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以及得失的基础上,探讨国际化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催生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等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开展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也可称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或“企业家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旅游职业院校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一般指广义创新创业教育,又称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它是当代旅游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选择,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很长一段时期旅游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内容。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4年入境过夜游客已达5562万人次,国内旅游36.1亿人次,同比增长10.7%;出境旅游11659万人次,同比增长18.7%,海外消费达1648亿美元,同比增长28%,列世界第一。中国旅游业随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互联网+”新业态和产业转型升级,给旅游业带来巨大机会和挑战,旅游职业教育应主动顺应新时代的变化,积极开展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旅游职业院校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第一,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谈判和推销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第二,培植创新创业文化,培育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念。这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积极倡导“创新创业光荣”和“公平正义”等共同价值观,营造劳动致富光荣和崇尚公平正义的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使人人想创新创业、人人想做老板的理念付诸行动。英国著名战略家罗伯特・汤普森认为:“国家实力等于人力加可用资源乘以意志。”因此,旅游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遵纪守法教育、创新创业环境营造、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加强职业指导、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六个方面。
(二)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协调机构
旅游职业院校应成立管理与协调机构。如: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来引导、督促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功能是进行理论的研究和本校实践的具体指导。负责根据本校各专业设置的特点、优势来统筹选择创新创业领域,进行相关领域课程体系的优化配置及方案的论证,总结相关案例经验,评估实施效果,努力建构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三)建设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旅游职业院校应成立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来推动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既可以是真实的创新创业环境,也可以是模拟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里,学生可以学习到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本领,包括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和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的管理和落实,创新创业形式的选择和组合,都将在该基地得到矫正、孵化和培育。在这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增强,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升华。
(四)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
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在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才能之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创新创业资金问题。学校应当争取获得各级政府的资助,或者寻求企业的经济支持,也可自筹资金,借鉴风险基金的管理模式,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对本校有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原始资本的初步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基金应有专人管理,对资助的创新创业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资助数额。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基金也可以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项目,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科研、学生的发明创造和其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经济资助和投入。
(五)实行弹性学分制
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行弹性学制,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创造条件。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需要通过相关课程这一核心环节来实现。由此,科学的课程结构和体系,对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应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为标准,精选课程,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在本专业基础上突出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旅游创业管理、旅游互联网商务、旅游国际互联网营销等课程,形成具体学科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课程结构,创建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可以考虑实行弹性学制,以鼓励创新创业素质高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六)修订教学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计划,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组织活动,按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同时讲解必要的有关知识,为提高素质和培养能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时教师提出问题、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挑选学生重点发言,其他学生点评,最后由教师讲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在研讨中学习。最后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的情况,各项实践活动的参加程度和效果,编制和讲读商业计划书的水平,最终评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绩。
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修课可给予相应的学分。在课程开设上可借鉴国内外有所成就的学校的经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实际案例为主的知识教学,以自身体验为主的活动组织,以模拟仿真为主的实战训练,以具体咨询为主的个别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将相关成功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参考美国哈佛大学 MBA 课程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能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思维的培训。创新创业案例教育可以促进交流研讨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于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创业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以实际案例为主的课程开设。南非罗德大学管理系的做法可谓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它包括三个模块,模块 1-商务基础(2个月),包括四个子模块(导论、动因和商务环境;个体特征和自我评级;思想激发和项目过滤;商务计划准备)。模块 2 被称为 Alpha Project(6 个月),包括去实际的经营和管理一个小公司。模块 3 包括商业的职能领域并与模块 2 并行。在每周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都会指导学生反思从小企业里得到的经验。每周邀请一个企业家来给他们分享经验,实际经验和角色模式是学习创新创业的主要工具。在 Alpha Project 项目中,学校为逐步形成过程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七)结合“产学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示范和实验基地。我们所说的“产”是建立在旅游职业院校知识创新的基础上, 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学”和“研”则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通过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孵化, 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试验田。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把自己的创新思想转化为实践能力,能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其次,教师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环境,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应该考虑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市场学、酒店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也可以请一些有旅游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并已经取得成功的创新创业者现身说法。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应从实际出发,争取企业的支持,努力开创具有旅游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董奇,张舒哲等.《学习的科学》 优等生跨世纪丛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6 .
[2]郭广生.我和创新创业有个约会-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工业企业管理;创新趋势;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战略部署,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信息化建设面临新机遇。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工业化融合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最优选择。
一、工业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企业管理制度和方式与市场不匹配或脱节,企业管理信息沟通不畅,命令难以准确完全执行,企业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方式落后,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工作效率低,经营管理漏洞多,办公成本高,运营费用大;企业工作重心处于事后“核算型”,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管理的后果,而不能实现事前“管理型”,主动预调,迎接瞬息万变的市场化需求。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企业创新管理方式,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信息化应用于企业管理成为新趋势。
二、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架构和应用平台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建立“三大平台”,即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以MES(生产执行系统)为核心的生产运营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与运营维护支持平台,三大平台的建成和有效运转,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正式建立和管理能力的大幅提高。
1.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所以,ERP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它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ERP的核心目的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管理整个供应链资源、精益生产同步工程、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它可以实现:(1)优化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加速货款回收效率。(2)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管理,解决了内部信息不畅通及管理困难等弊端。(3)业务数据实时处理,决策命令准确下达。(4)库存下降30%~50%。(5)延期交货减少46%。(6)采购提前期缩短55%。(7)停工待料减少45%。(8)制造成本降低12%。(9)产品物料结构管理规范,确保业务部门严格执行,提高产品质量;(10)生产能力提高30%。(11)成本核算自动化,随时掌握资金动态。
2.MES系统,MES就是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它是企业CIMS信息集成的纽带,是实施企业敏捷制造战略和实现车间生产敏捷化的基本技术手段。MES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反应、有弹性、精细化的制造业环境,帮助企业减低成本、按期交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提高服务质量。适用于不同行业,能够对单一的大批量生产和既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又有大批量生产的混合型制造企业提供良好的企业信息管理。主要负责车间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一个设计良好的MES系统可以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通过网络联接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车间管理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协助企业建立一体化和实时化的ERP/ MES信息体系。
3.信息基础设施与运营维护支持平台,它是企业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共享信息资源提供的物质基础。它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新的开发应用。
三、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1.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企业决策的进一步科学化。
2.能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3.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4、能给企业提供一个的强大、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我们紧紧跟踪一些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有助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创意产业区;生命周期;聚集经济;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3-0008-06
引言
近年来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政府大有继在郊区建造工业园区的大潮后,掀起在城市建造和改造“创意产业园区”的第二波热浪。借鉴创意产业发达国家经验的“造园运动”,深圳、上海于2004年即带头建立创意产业基地,随即北京、南京、杭州、苏州、青岛等城市纷纷打造创意产业园区。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众多创意产业园区多数是一种跟随现象,尤其是在只追求数量增加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园区规划建设者对园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培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这已经影响了创意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英国人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但是艺术家社区,或者说如今创意产业园区的早期雏形,仍需追溯到美国。广为人们熟悉的有伦敦出现过的激进的切尔西(Chelsea)和当前的豪斯顿(Hoxton)艺术村,纽约一度疯狂的格林尼治村 (Greenwish village)的“西村” (West village)和苏荷区(SoHo)等。中国的创意产业园区也始于当代的艺术家社区,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尤以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为代表。随后,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相继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画家村,如上海浦东五莲路的上海画家村、北京通州的宋庄、大山子的798工厂等等。由于这一群体的产生正逢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体制变革的大背景,因而,许多研究都从制度和群体两个维度着手,探讨了画家村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艺术家的群体特殊性和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创作与产业市场化的关系等。并且,基于研究者所选取的不同研究对象,形成了许多特色案例。总之,当前国内外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个案研究等,相比之下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以及创新作用机理和动力机制的研究较少,理论探讨不够,已成为妨碍学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实际需求十分迫切。
一、创意产业区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
和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一样,创意产业区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渐演进的过程。对创意产业区进行生命周期演进分析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如前所述,创意产业区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产业空间形态,它最初是以文化区的形式出现的,艺术家和文化人在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创意产业区的类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包括创作型的艺术中心和软件中心,也可以包括消费型的时尚展览和娱乐中心区。为此,作为一种基于研发、设计和精神创造的高端产业形态,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业区演进规律是不一样的。虽然当今世界上的大多创意产业区还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但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区已发展了10多年,通过自我演进形成了具有典型特征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如Kscoff(2004)对纽约艺术中心的空间逻辑研究表明,现代艺术品市场的空间分布必然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特性,这一过程在纽约已反复了多次。1982年以来,纽约东区不到十年就经历过一次这样的循环。艺术中心经历了衰败―繁荣―丧失创造力―高档消费区等阶段以后,也使一个创作型的创意产业区演进成了一个高档的时尚消费创意产业展览区。这种“开始是艺术,结束是商业”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在自发型创意产业区中普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生命周期规律,创意产业区同样经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停滞―衰退阶段。但是,创意产业区似乎永无真正意义上的衰退期,创意产业区的生命周期演进规律和过程见图1。
一般产业区生命周期理论对衰退的理解是经济、创新能力和企业数量衰减等,而图1说明,创意产业区作为创作中心的活力是衰退了,但是留下的却是一个经蜕变的新创意产业区,也即成熟的消费型创新中心,对创意经济的贡献甚至比原来意义上的创作中心更大。进而言之,当创意产业区由创作中心演变成一个高档和时尚的商
务中心时,由于其之前文化品位和声誉效应,也使得商务展览中心的生命周期进入新的蜕变发展期,从而打破生命周期的演进规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可被视为创意产业区高级类型及对原生状态的转换和升级:创作型创意产业区转变为消费型创意产业区。需说明的是,经蜕变后的“消费型创新中心”也是创意产业区,以创意产品和服务展览、销售和休闲旅游等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代表着创意产业区与一般生产型产业区不同的特征之一。
在创意产业区发展演进过程中,创意产业区的萌芽阶段是简单的聚集效应,区位选择趋向于廉价的租金、宽敞的创作空间和激发灵感的空间氛围等。由于创意阶层属“自由人士”,属“独来独往”者和“炫酷一族”,因此在创意产业区显现阶段,创意阶层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聚集也是纯物理上的。然而,随着创意产品或服务市场的需求量上升,聚集区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介组织和支持机构,成为创意阶层和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弹性分工由此发生。通过中间组织,创意阶层之间开始彼此交流激发和创作灵感,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竞合网络。一旦竞合网络产生,创意产业区就会进入良睦发展期,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入驻,更多的创业人士在创意产业区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推动创新的不断产生,形成创新网络模式,使创意产业区进入成熟期,并创立声誉。当声誉不断扩大,创新不断循环和得到自我强化时,创意产业区随之进入鼎盛时期,在全社会形成创意氛围,创新不断产生,随即形成创意城市。也即,创意产业区发展的系统形态是随着演进阶段的不断深入而从初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并且,这种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上升,而是具有系统演进螺旋型上升的性质。
二、基于聚集效应的静态竞争优势分析
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一系列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个体、企业聚集在某一空间区位形成的“聚集经济”,主要基于创意产业区内要素禀赋在特定地理区位集中而在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廉价劳动力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方面获得的成本优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静态竞争优势。
(一)聚集效应的内涵
德国人韦伯最早系统地阐述了聚集经济理论。韦伯(1997)认为,聚集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布局形式, 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但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工业按一定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韦伯的聚集经济理论尤其强调了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规模化,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或者说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
然而,分工的深化意味着专业化与多样化并存,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是分工经济的两个维度。经济学家常用“范围经济”概念来解释这种多样化经济,一般认为它源于交易费用。美国经济学家布鲁姆等(2002)将新制度经济学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交易成本赋予“空间”意义,认为交易成本在生产过程空间纵向分解或纵向一体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生产过程在空间上的纵向分解导致交易费用增加,而相关的厂商或企业通过空间聚集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从而享受范围经济效益。布鲁姆等对范围经济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交易成本角度,实际上范围经济更一般的内涵是生产或交易上关联企业之间的一种协同效应。对外部范围经济的追求,也是企业地理空间聚集的重要诱因。
因此,聚集经济本质是一种外部经济,确切地说,聚集经济主要是由与专业化相对应的规模经济和与多样化相关的范围经济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效应。与此相关联,企业聚集通过共享合作和共同行动还可获得额外的好处,称之为“集体效率” (connectiveefficiency)。集体效率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外部经济,另一个是共同行动(Lawson,et al,1999)。聚集一旦在一个地方形成,就会引发螺旋式的自增强机制。原因主要在于聚集会引起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导致企业的垂直化解,并引起进一步的聚集。
(二)创意产业区的聚集效应
创意产业区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巨大的群落性聚集效应。实践证明,最初的艺术家们选择租金便宜的阁楼和老仓库,看似是被这些地区的低成本所吸引而聚集,事实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地区靠近市中心,文化积淀非常明显,且可以方便地获得信息、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获得“正外部性”经济。
创意产业区的发展需多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产生火花,因此,聚集对于创意产业区的发展是必需的。创意产业区的形成在于提供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人才、发明和市场需求,由此把相关的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大众传媒、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同一个空间。这样不但降低了开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形成许多新的生产力组合。花建(2006)把创意产业区的这种聚集效应比喻成孵化创意和生产力的“蜂房”。他认为创意产业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应该建筑这样一个蜂巢:真正的动力来自于成千上万个小单位,蜂王的使命不过是鼓励和协调,勤奋智慧的蜜蜂们自然会有巨大的创造力。纵观国内外创意产业区发展的过程,无不显示着群落性聚集效应。如英国谢菲尔德的文化产业区以产业聚集的“簇群效果”为主,包括了31栋文化类和创意类的建筑(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技区、图书馆、BBC电台、艺术家村、油画陈列室、创业投资公司、版权中介公司、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加拿大首都的渥太华―卡尔顿科技园区,聚集了以大学为基础而连接信息、软件、游戏等的相关产业,并获得政府对信息和软件产业开发的大力支持,充满了科技和研发的气息。台北市的华山艺文特区,由非政府、非营利的“第三部门”主办,吸引了大量文化人、艺术家、会展工作室和设计师等,成为举办各种创作、会展和交流的“艺文之家”。
(三)“聚集效应”的局限性及其演进的内在机理
从上述有关聚集效应的论述可知,聚集效应很容易形成,只要具备一些要素条件,最普遍的原生态创意产业区一般都发源于聚集经济优势。可是并不是所有创意产业区都能保持长期繁荣,因为空间聚集所获得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很容易被伴随空间聚集而生的“拥挤成本”等因素所削弱,最终使创意产业区失去竞争力。
一般说来,产业区内的企业相对于产业区外的企业而言,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个层面:由聚集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和由创新网络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产业区内企业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分工可以获得生产效率上的改进,这种竞争优势是基于聚集经济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优势归根结底还是基于要素资源集中所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很容易被削弱和模仿,而一旦聚集经济优势丧失,企业会选择转移到更有聚集经济优势的地区。Scott(1999)认为一个地区性的创意产业可能会因为生产系统的分化和锁定效应而导致发展停滞。由于路径依赖的作用,一旦创意产业朝某个给定的方向变化,则再进一步的质变的可能性就会被预先占用,这样产业的创意就受到局限,从而使创意处于危险的境地,印度婆罗门画家文化风格的锁定、法国电影的衰落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随着创意产业区的演进,市场在不断成熟,竞争必然更加激烈,单纯的成本优势是不够的,必须转变竞争优势的基础,提高创意产业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以赢得动态的竞争优势。在实践中,许多原生态的创意产业区都昙花一现,而硅谷的“创新网络”获得了长期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是创新活力的差异所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创造将是地区优势的根本(贾根良,2001),因此,如何保持产业区的创新活力以及“知识基础”对于创意产业区的持续发展是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在进入成熟期后,创意产业区往往会因为创新内源力的缺乏而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培育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网络,使创意产业区竞争优势的基础由聚集经济向创新网络演进,是创意产业区获取长期繁荣的关键。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创意产业区演进规律:创新网络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比产业区内企业由于深入的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更持久,因为聚集经济带来的静态竞争优势(如要素条件、分工协作)很容易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弱,但动态的竞争优势是基于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难以被复制和转移,故可以获得更长久的“超额利润”。因此,从创意产业区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基于聚集经济的静态竞争优势向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演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意产业区的客观发展趋势。
三、基于创新网络的动态竞争优势分析
创新网络(innovative networks)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赵修卫,2003)。创意产业区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一个关键性特征就是内部个体、企业、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机构间的互动、互补,通过给予产业区内个体和企业广泛的尝试机会、降低创新成本与风险、增强集体学习机制、扶持企业衍生,赋予产业区创新活力,最终形成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这是创意产业区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
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网络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地方化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包含产业区既存的核心能力、专用资产(资源)和组织学习能力。产业区创新网络既存的核心能力包括聚集网络已经存在的知识和技能;产业区资产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以使核心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学习能力是产业区动态演进的关键,包括网络内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共享以及能够使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一个整体的集体学习机制,比如产业区内企业交互式学习的规则和惯例。产业区核心能力和资产相对来说是稳定的,其变动取决于产业区学习能力的高低。
1.资源(资产)共享以及能力互补优势。由于创意商业化的复杂性使得它们难以被单个企业完全控制,通过创新网络的建立,技术和市场的信息能够在产业内企业间便捷传播。网络环境为个体、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
创意产业区中单个个体、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有限,难以取得创意商业化技术突破,即使取得成功创意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但从整体来看,各个个体、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化分工,类似于把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专长,最终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的成功创意商业化能力都得到了增强。
2.知识溢出效应。创意产生过程所需的大部分知识本质上是隐性的,大部分的成功创意依赖于个体在“干中学”所获得的隐性知识(鲁若愚 等,2000)。由于隐性知识很难传递,个体需要在面对面的接触中学习彼此的经验,这就要求个体、企业建立起竞争者和供应商面对面的交流、碰撞,以便于思想、灵感火花的产生。而创意产业区作为地方根植性网络,其内部个体、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以及同类文化因素,加上人员频繁流动,很容易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播,获得知识溢出效应。
3.集体学习机制。成功创意要以既有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创新网络的根本优势就是集体学习机制―― 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创新网络中,个体、企业不仅能够利用知识外溢效应得到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交互地沟通从而建立起互利的思维方式和交易规则,增加彼此的信任和默契。这种信任使得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能够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创新的现期回报,这是创新网络优势的一个重要特征。
4.降低创意商业化的风险。由于创意商业化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成功创意和商业化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 尤其是一些领域的技术改变非常迅速,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因此个体、企业在进行创意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个体、企业创意商业化过程的这种不确定性带入网络环境下,由网络承担了创意商业化的组织功能,通过个体、企业间分工协作,减少了创意商业化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个体、企业参与创意商业化过程的风险。
四、创意产业区内培育创新网络的关键环节
创意产业区本身都有生命周期,但这个演进过程是复杂的,呈非线性轨迹,很多创意产业区维持了长期的繁荣,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而有的却很快走向衰亡。要实现创意产业区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产业区自身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利用网络组织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推动创新网络的培育,促进创意产业区内部集体学习,增强创意产业区整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的形成有赖于创意、研发和核心专长具有互补性的相关个体、企业的存在,而创意产业区一般都具备这样的结构基础,但它不是创新网络形成的充分条件。因此必须在尊重创意产业区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引入适当的制度安排与干涉,克服企业间合作障碍,把握好培育创新网络这项系统工程的一些关键环节,从而推动创意产业区的升级和持续发展。
1.倡导相互信任与默契的文化氛围。信任、类同文化等社会资本是个体、企业间高效率协作的重要支撑因素,对于维持网络内企业间协作具有特殊的“粘合”作用。因此,“区域工业战略的出发点是培养集体一致性和信任感,支持当地网络的构成和经营”(Porter, 2000) 。创新网络的构建有赖于众多个体、企业家基于相互信任与默契,建立起合作创新的理念。尤其是在产业区关键的成长期,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展,技术和组织复杂程度的提高,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社团组织,将日益增加的网络节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保证新进入的企业和新信息可以融入整个产业区。共同愿景和收益分享的形式使得网络成员能够超越竞争,把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降到最低,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创新过程中。聚集区的形成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建设,如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行业规范等,一方面,聚集区所在地(城市)政府会帮助聚集区进行制度和规则的建设,并将聚集区的制度和规则纳入整个城市的法制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聚集区成员也会自发地建立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
2.政府“穿针引线”,扮演好协调人角色。在创新网络的起步阶段,政府部门的适当介入是必要的。除了举办培训、展览、研讨活动,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外,在起步阶段充当协调人角色非常必要,但政府介入的实际效果与社会接受能力有关(杜静, 2003)。社会接受能力是个体创意、企业研发能力、企业家精神和集体学习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意、研发能力是创新网络的物质基础;企业家精神是对承担创新风险的偏好,是创新网络的人文基础;集体学习能力是企业间互动学习与交流,是创新网络的社会基础。经过培训、展览、研讨和政策引导以及政府部门适当的协调,具有企业家精神并有一定创意、研发能力的个体、企业―般就会进行合作交流。而当研发能力和企业家精神不足时,政府的介入就非常必要。
3.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对技术扩散和集体学习过程的推动作用。创新网络的培育需要创新中心的引擎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创意产业区内企业的合作创新, 鼓励文艺家、科研人员和大学教授参与创意产业,这类人员的参与无疑能增强聚集区的知识资本,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分享创新资源,使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创意产业区内创新的知识源泉。
4.提高创意产业区内网络组织化程度。网络的力量基础在于内部成员的紧密合作、集体意识以及自律。因此,企业要突破边界的限制,同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自觉扎根并参与本地网络的建设,对于创意产业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如具有共享价值的关键性技术或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引入),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协调或解决(蔡宁,2003)。当然,创新网络是一个系统,创意产业区不单是生产区,还是一个生活区,不单是企业,还要引入各种娱乐文化教育设施以及金融、法律、物流、信息服务、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创意产业区内个体、企业合作创新起到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5.保持网络的开放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要保持创意产业区创新的活力,就要不断更新内部知识等资源,及时从产业区外部引入新的信息和技术,因此,要保持创意产业区对新进入者的开放性以及新信息(包括新技术、需求变动等)的敏感性,避免内部僵化,不断推进创意产业区的持续学习和调整。
参考文献:
布鲁姆,森特,卡特理普. 2002. 有效的公共关系[M]. 明安香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67-69.
蔡宁. 2003. 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基础的转变[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56-62.
杜静. 2003. 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4-239.
花建. 2006. 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J]. 社会科学 (6):34-39.
贾根良. 2001. 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 中国工业经济(9):67-73.
鲁若愚,陈力. 2003. 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分享与整合[J]. 研究与发展管理(15):24-29.
韦伯. 1997. 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M]. 林荣远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15-216.
赵修卫. 2003. 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J]. 科研管理(3):56-61.
KSCOFF A. 2004. Localised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3:167-185.[JP3]
LAWSON C, LORENZ E. 1999. Collective learning, tacit knowledge and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J]. Regional Studies, 33(6): 305-317.
PORTER M E. 2000.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 [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l14(2):15-34.[JP3]
SCOTT A. 1997. Spati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hightechnology milieux: learning versus collective process [J]. Regional Studies, 33:353-365.ZK)
On the Evolution of Creative Parks'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Aggregation Effect” to“Innovation Network”
WANG Fam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g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篇4
2010年春节期间,浙江省内最大的酒水专卖连锁企业久加久酒博汇,春节一个月销了半个亿。
2009年,上海新荣生酒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真如古镇老街兰溪路上的“9519名酒坊旗舰店”隆重开业,营业面积达6000平方米开创沪上酒类专卖之最。并以此为平台,开办法国品酒学校上海分校。同时公司已于香港注册筹划海外上市。
2009年9月,杭州利客满酒业贸易有限公司旗下“利客满”酒业连锁专买店因水土不服,进入杭州市场两年不到20家门店关闭19家,仅留一家总店。
骏德酒业、酒老板、红酒客、红酒坊、富隆酒业、橡木酒庄、泰勒瓦、中致酒行等知名的、不知名的。网店、实体连锁店大家都在争夺着上海的酒市场。
酒业专卖店体系是传统渠道的有效果补充吗?
发展电子商务,对于酒业渠道销售者来说出何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
如何稳定一个高端的客户群体,争取更多的现金流?
接下来我将试着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对酒业渠道销售做一个大体的分析。我们都清楚,快速消费品都讲究渠道为王。那么对于渠道商来说,更大的优势就在于赢在终端。
一、 酒业专卖,可以预见的未来
随着《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修订稿完成,连锁便利超市将更快的进入发展,在《业态分类》中对超市业态进行了细分,各类专业店、专卖店未来发展将更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消费者权利意识的提升,大部分省市已叫停“谢绝自带酒水”和“开瓶费”等餐饮业不合理收费。消费者自己带酒水,特别是自带部分高端酒水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
酒业专卖店的模式为精品高端酒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选购环境。对于渠道商业说,专卖店不仅能够为特定档次的特定人群服务,达到一个市场细分和聚焦的作用。同时,自建专卖店,慢慢的就能摆脱对餐饮酒店类的依赖和减少进入商超各种“入场费”“促销费”“管理费”等的支出。
我们能购买到酒水的地方有:超市、便利店、酒类专买店、餐饮饭店等。这为广大消费者购买酒水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由于餐饮饭店对于酒水加价经常较高,消费者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而超市专买店等,不但品种多,可选择的品牌等更为广。关键是还有价格上的优势。酒业专卖店就是跟竞争对手比品服务,跟商场超市比便利性跟推广力度,跟便利店比品位跟价格。
从过去10年酒类销售渠道的发展情况来看从单纯的以商场、超市为依托的模式,慢慢的向商场、超市、便利店、烟酒混合专卖店、酒类专买店、电子商务等等多元化渠道作为销售的载体,作为酒业销售中的一环,渠道商处于厂商与消费者的夹心层,做得好是两头都吃香,做不好是两头受气。销售渠道模式的增多,对于厂家来说有着更多的选择,而对于渠道商来说,不去拓展一些新的渠道则意味着越来越依赖于餐饮商超,对厂家的重要性也就变得越来越低。因此建立专卖店对于渠道商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 专卖店到连锁专卖店
直营连锁,就是总公司直接经营的连锁店,由总公司直接投资经营控制的一种零售经理营式。这一类型的连锁店并没有加盟店的存在,因此对于品牌管理方面能够更好的把控。总部采取直线的管理方式,直接掌管所有的门店,门店也同时完全接受总部的指挥。连锁的主要目的在于“渠道经营”,就是通过扩大产品与最终消费者的“接触面”从而获取利润。因此这一类型的连锁实际意义上是一种“管理产业”。
在我们酒业连锁体系中为,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时,如果不能使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传递,门店对总公司没有一种服从意识。那将不仅仅是决策层面的问题,而是整个公司如一盘散沙,连而不锁。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更好的生存。连锁,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带着一帮傻瓜在做战。对内我们是一个总部,门店甲乙丙,对外我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的实时有效传递,资源的整合有效利用。这是连锁管理的核心所在。
资源的整合,是要让整个连锁体系成一为个整体,而不是独立的一个个门店。因此达到一体化整合,可以让企业更加灵活的应对市场、增加可控动作、降低成本。目前酒业连锁体系统中,大部分的连锁企业也就只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退货、统一结算的连锁经营。如何更深层次地做到整个企业资源的整合利用,这是各家都在追求的目标。
酒类连锁专卖店锁定的本来就是某些高端的客户群体。如何更好的吸引回头客,或者针对客户的消费习惯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随着竞争的激烈,终端并不是门店,而是在客户心里。谁抓住客户的心,谁就掌握了市场。比方打造一个全体门店共享的会员系统,不但能使所有的会员在体系内的所有门店享受到一样尊贵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收集了高端客户的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会员系统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在过年过节或者新产品上市时适时的向会员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能够很好的吸引客户。通过会员储值卡能够更好的盘活公共客户资源。酒类产品是公关送礼的首选,在中国这样一个喜欢礼尚往来的国度。通过储值卡的方式抢占更广阔的礼品市场是件明智的事。会员储值卡的推出还能使企业无息获取大量的现金流。
我们在这提到的一体化并不是简单的纵向统一进、销、存、退、费、结等环节,一体化整合成功的一个阶段性的标志是形成一个贯通整个集团的系统平台,是业务平台,更是管理平台,同时也是沟通的平台。作为业务平台,以ERP的理论,能够涵盖集团的全面业务(进、销、存、退、费、结),服务作业的各环节;作为管理平台,以商业智能理论,能够提供基于业务的考核和管理工具;作为沟通平台,以供应链的理论,建立服务上游、支持下游的信息通道。
三、 多渠道营销,发展电子商务
如果说专卖店是点,连锁专卖店是线,那么电子商务就是覆盖全局的面。随着连锁门店布点的完毕,以门店为配送中心,利用电子商务,覆盖外地及门店辐射以外的市场。我们前面说到B2C直销平台“也卖酒”获得了300万美元的风投;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把零售会为有门店的跟无门店的零售两大类。让我们真实感受酒业电子商务的魅力。
目前酒业网上销售平台,运作得比较好的有红酒客、519.com、也买酒等几家。大部分的酒业经销商仍以传统线下销售为主,品牌,层层分销。要想扩大市场占有率,改变企业竞争不利地位,发展电子商务是一个方向。电子商务不仅覆盖面广,对于传统店面销售好地段,高租金的弊端也是一个很好的弥补。有利于控制成本,保证价格优势。此外,在网上进行酒文化,酒评,品酒入门等知识普及。对于提高销售也有很大的帮助。
酒类产品发展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会员系统,在线支付,订单系统,清晰的库存配送方案。个人认为做电子商务最担心三主面:一是没客户,这是大家共同担心的,这看各自的网站推广力度了。二是物流配送,不小心摔了碰了那可都是钱。三是库存,客户下完订单并付费了,才打电话跟客户说对不起,您要的卡斯特男爵干白葡萄酒我们库存没货了,换瓶同价位的长城干红好吗?不扯蛋嘛!
篇5
关键词 林业发展;栓皮栎;软木;陕西西安;长安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66-0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生态建设在广大民众心中地位的显著性提高,我国林业发展的新模式经过近20年的摸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宜林地森林质量差,距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质与量的刚性需求,确保林业“双增”目标的实现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我国已跃升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但木材对外依存度仍高达50%左右。面对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和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仍十分薄弱的现状,如何加快林业产业升级步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大力提升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破解林业发展各环节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倡创新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全面提升、引领、支撑林业发展的关键。
1 西安市长安区林业发展概况
1.1 林业发展现状
西安市长安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南部,南依秦岭,地处东经108°38′~109°14′,北纬33°47′~34°18′。有林地面积50 302 km2,占林业用地的66.3%,全区森林覆盖率33.98%[1]。为推动长安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林地利用率,实现林兴民富的发展战略,近年来长安区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封山育林战略思想的实施开始,先后进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迎面坡绿化工程、环村林带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的项目,从2007年开始着手建立核桃示范园、核桃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林业发展点,进一步确保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创新林业发展的建议
长安区林业经过多年中规中矩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然而,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十二五”期间单纯的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该区林业发展模式单一,天保工程、环村林带建设等项目中,主要树种为国槐、红叶李、悬铃木、板栗等,除单一的生态效益外并无任何附加值,这就与林兴民富的初衷相悖。包括核桃示范园、林下经济等几种模式的发展也只处在起步的阶段。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林业发展新的大环境,如何提高林业自主创新性,改变发展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林业新面貌,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结合长安区的情况,在今后的林业工程中,可引入栓皮栎树种,发展软木业,既可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地利用率的目的,又可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发展新模式,增加林地附加值的效果。
2 栓皮栎――长安区创新林业发展模式下的主要树种
2.1 栓皮栎特性概述
栓皮栎又称软木栎,以树皮具有发达的栓木层而得名,属壳斗科栎属植物,高达25 m,胸径1 m,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重要组成树种。栓皮栎林能较好的净化环境,对大气CO2增长的趋势有反馈调节作用;其发达的根系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2]。树皮为木栓可制软木,具有比重小、浮力大、弹性好、不透水、不透气、耐酸、耐碱及对热、声、电绝缘等特性,是良好的绝缘材料。栎炭火力强而耐久,是良好的薪炭材;皮不易燃烧,是防火林的优良树种。
2.2 栓皮栎――软木业发展模式概况
由于栓皮栎生长缓慢,其树皮20~25年才可首次环剥,以后可以每10年剥1次,是一种珍稀资源。由于其具有防腐、耐潮、耐磨、吸热、隔音等特异的理化性能,可广泛应用于瓶塞、地板、室内装修、机械密封设备等领域。
我国栓皮栎主产区集中在以陕西秦巴山区为中心的约1 500万hm2的区域内,其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80%。我国软木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生产软木转、软木纸。进入80年代以后才开始生产软木地板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逐步与国际接轨,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2000年我国软木制品的出口量约为1 600 t,价值约230万美元,出口产品的平均价格仅相当于国际同类产品的1/6~1/5。
欧洲的软木树种叫栓皮槠,地中海沿岸的地理及气候条件很适宜栓皮槠的生长。软木王国葡萄牙非常重视栓皮槠基地林的建设,采取给林农补贴的办法,鼓励大量种植优质速生的栓皮槠林并立法保护栓皮槠的栽培、采剥及利用。该国栓皮槠林占森林面积的21%,软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其软木制品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0%,年出口额达9亿欧元[3]。由于进行人工栽培,栓皮的品质十分优良,附加值很高。栓皮及其制品已成为该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葡萄牙软木制品的质量、产量及工艺技术堪称世界一流。
2.3 在长安区发展软木业的可行性
首先,长安区南依秦岭,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比较适合栓皮栎的生长。其次,陕西省秦巴山区总面积有678.06万hm2,年产栓皮可达逾2万t。和工安区林业项目比较多,林业用地非常广,如果在今后的林业项目中,创新思维大力发展栓皮栎林,通过保护、扩大栓皮林面积,种植优良树种,提高栓皮林密度等措施,则陕西省及周边地区的栓皮年产量就可达20万~30万t。
3 结语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无论是在生活环境还是生活品质方面的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软木地板、墙板、室内软木装修等方面的要求量逐渐增大,我国软木工业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增长的时期,无论是从厂家数量还是产品质量方面都逐步与世界接轨。国外以葡萄牙阿莫林为代表的知名软木企业已经发现了中国市场的契机,并已入驻。加上十以后,国内必然掀起一股以创新林业发展为主题的林业建设浪潮,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栓皮栎林,从而带动软木工业的强势崛起,势必前景广阔[4]。
4 参考文献
[1] 张宏勃,赵艳丽.西安市长安区核桃金龟子的调查与防治[J].山东林业科技,2011(5):138.
[2] 周建云,林军.栓皮栎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43-49.
篇6
[关键词]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现状及问题;融合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8-0165-04
[作者简介]严梅,成都大学管理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和社会。(四川成都610106)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一)管理的对象基本相同
社区管理的对象是社区居民,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和保证社区居民的稳定和和谐,物业管理的对象虽然有物业部分,但是物业也是居民的物业,居民是缴费主体,物业公司与居民直接接触的机会和频率更多。居民作为需求主体,社区和物业都是供给主体,供求均衡是各方都要追求的目标。
(二)管理的手段基本相同
社区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最大程度消除社会矛盾和隐患;物业为了达到续签合同的目的,也要尽力采用多种手段来最大化服务居民,最大程度争取经济效益。
我们也要看到二者也有一些区别,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1.管理的目的不同。社区管理是为了实现一方的安定和谐,注重社会效益;物业管理是为了保障物业的维护和小区的安定,注重经济效益。
2.管理的区域不同。社区管理一般涵盖若干个小区,要对社区所有居民的生存状态负责;物业管理则只经营管理某一小区,只是对本小区居民负责。
3.管理的内容不同。社区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只要涉及居民的事务,基本都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物业管理的内容则主要侧重于小区物业和环境的维护以及小区范围内的安定。
二、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管理难以了解第一手的居民信息,物业管理了解居民信息却难以解决问题
我国社区管辖面积较大,居民人数众多,加之社区工作人员比较缺乏,对居民的各种需求和相关信息难以准确采集和获知。物业管理的管辖范围仅限于小区,居民与物业管理的联系最为密切,互动机会较多。但是,由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渠道,二者的配合总是难以见到成效。社区管理缺乏管理的细化,物业管理解决问题的力度和权力又明显不足。
(二)社区管理缺乏内在的动力,物业管理缺乏外在的推力
社区管理的本质应是互动式管理,自上而下的拉动必须与自下而上的推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政府和居民的双赢,这种发自居民内部的推动力才是社区管理的核心和根本,才能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物业管理则比较缺乏政府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居民管理上基本陷入孤立状态。
(三)二者之间相互推诿和指责,缺乏深度合作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都要注重居民居住环境及安全问题的解决,但是由于二者分属不同部门,导致对诸多问题的解决不是寻求齐心协力,而是相互推诿、相互指责,即使二者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也总是流于形式和表面。
(四)开发商、物业与居民的矛盾尤为突出
物业管理公司一般都是在业主入住之前通过开发商选聘,绝大多数物管公司都形成了对开发商负责的服务意识。但是,在业主入住之后,房屋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已然不成立,物管必须接受业主的考察和评定,重新与业主签订服务合同。由于物管的服务意识没有及时转变,加之与开发商的紧密关系,在处理业主与开发商的纠纷时不是维护业主利益,而是错误地维护开发商利益。开发商完成住房销售以后基本退出业主视线,一旦业主发现住房质量及服务问题只能寻求物业公司解决,而物业公司并无义务承担开发商遗留的住房质量及服务的责任,从而造成开发商、物业与居民的矛盾尤为突出。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融合创新模式
(一)物业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统一向居民提供有效供给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都是面对居民,都要考虑如何满足居民的需求。物业管理公司在业务上接受房管部门领导的同时,在居民服务上更需要接受社区的统一指导和管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居民。
首先,物业管理公司的招标权应该赋予社区。在小区业主委员会没有产生之前,即小区住户未达到50%以上,应由社区代为招标选取合格物业公司实施前期物业管理,开发商与社区签订一份委托招标协议书;在小区业主委员会产生之后,即小区住户达到50%以上,社区再将物业招标权移交小区业主委员会。社区对物业公司享有监督权、调解权以及纠纷裁决权,物业公司则有义务在居民管理上充分配合社区需要。
开发商招标只是出于前期物业管理的需求而考虑,一方面会倾向于选聘有利害关系的管理人,容易引致开发商和居民的矛盾及纠纷,物业管理方也会竭力维护开发商的利益而不惜损害居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开发商选聘物业管理人的出发点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保障物业的真正业主一居民的各种需求,这为物业管理人和居民不能良好地处理后期的物业管理关系埋下了祸根。物业管理人始终是代表居民的需要来运行物业管理,如果开发商先居民而和物业管理方签订物业合同,则在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必然面临物业公司易主的可能,也必然引致物业管理公司运营过程的意外中断,不利于保障公司的投入和产出。
为了更好地理顺居民和物业管理的和谐共处关系,有必要由社区代表未来业主来选聘物业管理公司,从而缓解当前开发商、物业管理方和居民的各种冲突和纠纷。社区作为买卖房屋的第三方,也是为居民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居民管理权的政府基层单位,担任前期物业管理的选聘方是再合适不过的。
社区作为物业管理选聘方的第一优势,能够相对更好地代表未来业主的权益和开发商、物业管理方对话,在居民入住前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来约束开发商和物业管理方。否则,没有社区的集中组织和集中代表,个体居民维权的艰难就是必然。
社区作为物业管理选聘方的第二优势,便于物业管理方的持续经营管理。目前大多数与开发商签订物业管理合同的公司,在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后都相继被解聘,引致公司经营投入的短期性和运作的不规范性。从物业管理的角度,先期投入会占较大比例,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营期,亏损就成为常态表现,这也是前期物业管理方最为头疼之处。由于前期物业管理方是和开发商签约,其管理的出发点和立场都是开发商而绝非后来的业主,这种畸形关系是物业管理公司难以持续经营的罪魁祸首。如果交由社区来和物业管理公司签约,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业主和前期物业管理方的冲突和矛盾,物业管理公司也能清楚地进行管理定位,在最大程度上代表社区和居民的利益来接管开发商提交的房屋,代表社区和居民对开发商实施有效监督和检验,从而有效避免开发商和物业管理方合谋欺诈业主的不正当行为。如此,物业管理方也能够获得业主的最大信任,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利关系,为物业管理的持续有效进行取得了良好保障。
社区作为物业管理选聘方的第三优势,便于社区通过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合作实现对居民的统一化管理。社区管理目前还比较散乱,宏观管理有余,微观管理严重不足。而通过和物业管理方的通力合作,可在极大程度上便于实现社区对居民的动态管理,便于社区的安定和谐稳定。物业管理处可以作为社区的居民联络站,避免在管理上的分散,从而实现统一管理。
社区作为物业管理选聘方的第四优势,便于居民集中维护自身权益。居民作为个体,在购买开发商房屋以后发现问题一般是很难得到有效解决的,而如果交由社区来组织和维权,社区再聘用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来监督房屋的建造并严格接收和检验房屋,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开发商恶意欺诈和提供伪劣房屋的状况。
其次,社区和物管共同组织居民活动,营造“乐活”社区,实现社区、物管、居民“三方共赢”。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企业赞助活动、文体活动最终都要落实到各个小区,发动物业管理的力量来积极配合社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社区和物管的对象都指向居民,社区侧重于宏观管理和服务,物管侧重于微观管理和服务,目前这两种管理和服务并没有实现有机统一,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状态。宏观管理是微观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微观管理是实现宏观管理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人为分裂二者的辩证关系既是不经济的,也是不人性的。理顺二者关系,就需要物管纳入社区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居民活动,共同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从而达到社区、物管、居民“三方共赢”。
再次,社区和物管共同协作提供服务,做到服务产品“送货上门”,实现居民供求数量和结构的一致化。社区的很多服务产品如果能够深入到小区,做到服务的细化,则这种管理既有利于社区和谐,又有利于物业管理的成效。如卫生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体育锻炼服务等,应该细化产品深入到每一个小区,在每一个小区设置服务点,最大程度方便居民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的需求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个性化需求、便利性需求成为目前居民需求的最大特点。物管纳入社区统一管理,能够提升商品供给渠道空间和速度,消除因管理不统一引致的路障和设限,打通社区服务渠道,也能有效保障信息沟通和反馈的上下直达。物管作为社区的联络站,可以集中登记居民的各种需求,由社区汇总后联系各种社会资源提供有效供给,避免出现社区盲目供给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居民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
(二)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的窗口和平台,是细化居民服务的一线管理
每一个小区都有物业管理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就是社区管理的窗口和平台,是第一线的、也是微观层面的居民管理与服务。社区则是第二线的,相对来说是宏观层面的管理与服务。物业办公室是社区的居民联络站,也是微型的居民工作站。社区的服务产品都可以借助物业办公室这个平台来提供,居民的各种需求建议也可以通过物业办公室反馈到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因而演变为:政府-街道办-社区-小区物管办-楼栋-住户。这种模式更加细化、具体,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小区的差异,能够最大程度达到政府与居民的有效沟通和理解,也能从微观层面寻求物业公司对社区管理的配合。
物业管理成为社区管理的一线管理平台,犹如企业的生产车间,或者犹如学校的班级。社区管理要细化到每一位居民,就必须突破物业管理的限制,将其作为自身的一个有机链接。如此,社区服务链条就不会遭遇瓶颈制约,能够在社区和居民之间通行无阻。
(三)物业管理保持营利目的,属于社区管理范畴中的营利部分
物业管理的营利性质可以继续保持,纳入社区管理不会改变物业公司的原有属性。社区服务也不只是无偿性质的,其中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低收费以及正常收费也在其中。物业管理收费属于正常收费性质,如果能够充分满足居民安居的需求,提升居民的安居水平,那么付费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社区服务既有免费服务的供给,也有付费服务的供给,物业管理则属于后者。社区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既要保障居民的权益实现,也要保障物管公司的权益实现。任何折损哪一方都不利于居民长远利益的维护。因此,社区要根据本区实情,合理制定物业管理费用的收取标准,通过民主会议或者价格听证的方式来制定各方都接受的条件。如此,一方面居民得到了满意的服务愿意继续聘任物管,另一方面物管得到了合理的利润也会有积极性乐于继续供给服务。此外,社区作为宏观管理方,也同时达到了管理的目标。
四、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融合创新的社会价值
(一)通过物业管理平台细化社区管理,最大程度实现社会效益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较为宏观和粗化的,居民人数众多,需求很难统一和协调解决。如果通过物业管理平台将社区管理与服务细化到每一个居民小区,小区再进一步细化到每一栋住户,则社区管理就有了较好的微观运作层面和具体细化的管理手段,便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能够很好地实现社会效益,最大程度保障居民的良好生活状态。
其一,社区居民得到细化和针对性强的服务,安居乐业;其二,物业公司得到合理的利润,积极供给服务;其三,居民的矛盾和冲突减少,社区能以最小投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三方齐心协力最终达到和谐、安定的均衡状态。社区在供给服务方面比较笼统和粗化,没有深入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状况,存在供求结构不合理、供求数量不一致的问题。通过小区物业管理联络站,社区服务可以细化到住户,以小区为单位再细分到楼栋,做到对居民的“网格式”管理,便于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传递,做到供求的基本一致,避免出现社区投入不少而居民却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社区供求均衡是社区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标志和表现,这种均衡既有供求数量的均衡,又有供求价格的均衡,还有供求结构的均衡。供求数量的均衡表现在社区对某一服务和产品的供给量恰好等于居民对此的需求量,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一位居民,才能科学统计出居民的需求量。供求价格均衡表现在居民和服务、产品的供给者都要对成交价格满意,要达到这点,也需要社区联动物业方通过各种民主会议或听证方式来保证实现。供求结构的均衡表现在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者所能提供的恰好是居民所想要的,要达到这点,更需要通过物业管理平台细化居民的管理流程来实现。
(二)通过社区非营利方式服务于物业营利方式,最大程度协调居民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物业管理的运作模式属于营利性质,这种营利的实现只能以居民的缴费和配合管理为必要条件。如果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结合,那么物业管理比较容易为居民所理解和接受。居民从物业平台享受到的社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或影响着物业公司的营利目标,并最终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居民对物业公司的认同度。
社区作为居民和物业管理的协调者,能够很好发挥自身优势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首先,社区是政府管理的基层单位,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调解能力;其次,社区管理属于非营利模式,能够代表大多数居民的利益来进行协调和沟通;此外,为了保障社区协调的公正、公开和公平,居民和物管方可以共同实施监督。
(三)有效解决开发商、物业公司和居民的矛盾和冲突
物业公司纳入社区管理,物业公司的招标权由社区代表小区业主行使,保障了业主的权益,避免了开发商为了售房需要捆绑物业公司的乱象,便于物业招标权的及时移交和监督管理。居民遇到物业纠纷,可以通过社区协调解决,并可以由社区出面代表小区和开发商谈判,能够很好维护居民的权益。
篇7
[关键词] 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关联性研究;政策理念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019-05
一、引言
创新环境论最先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过程中提出来的。根据GREMI的观点,可以把企业看成是环境的产物,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环境是创新所必需的,在环境中是否能够得到技术诀窍、地方性联系和地方性投人,是否接近市场,能否得到高素质劳动力,都是决定区域企业创新性的因素。企业要与其他企业一道,与培训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地方权力机构一道,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联合产生新形式的本土化生产组织,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先后有许多学者对创新环境进行了研究,比较有影响的有:伯拉曼提和马吉奥尼以社会文化环境作为研究的主要概念,把产业的创新活动与空间聚集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认为环境是一种发展的基础和背景,能使创新的个体能够创新并和其他创新机构相互协调[1]。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国家创新系统》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部分构成,其中创新环境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国家体制和结构因素,包括国民基础教育、通讯基础设施、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2]。帕特卯等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并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联系起来,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企业创新系统构成三要素、六因素。三类要素分别是环境、产业和市场,并称之为GEM模型。其中环境要素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供应要素,即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具体包括两个因素:要素资源和基础结构设施[3]。斯得玛分析了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模式,重点研究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合作的障碍,探讨了如何克服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途径[4]。艾德斯奎特指出:创新环境的政策目标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即对创新环境的理解,可以帮助决策者明确提高创新绩效和整体竞争力的方法[5]。环境系统中活动者之间缺乏相互作用,公共部门的基础研究与工业界的应用研究之间配置不当,技术转移机构的失效以及产业部门信息获取与吸收能力的不足,都会限制创新知识的扩散。要寻求改进,政府就必须为环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有效的合作提供基础。
国内的研究与国际上的研究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国内的研究对创新环境的研究突破了国外研究的某些框框的限制,不仅仅把创新环境研究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且把创新环境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比较有影响的有:赵强、杨锡怀等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的生命,他们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面对同行竞争、持续性比较以及基本环境相似(如劳动和设备成本)时,如何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使创新元素快速创新。他们认为企业的创新环境不是一个地域性概念(虽然深受地域环境影响,有时这种影响还很大),而是一个跨地域的功能性概念,并且能反映出地域性特征,强调社会根植性,强调整合关系,强调分工网络特性[6]。王海燕把创新环境划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硬环境指与创新相关的硬件设施,例如,信息网络、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创新基地等。软环境指非实物的制度、政策、市场、文化等环境[7]。张俊对大学周边知识型产业集聚的创新环境进行了研究,认为大学周边的创新空间网络和社会网络对知识型产业集聚起了重要作用。创新社会网络包括社会交流网、社会支持网,其作用在于在创新过程中,隐性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8]。
综合国内外关于创新环境的研究可以归纳如下:第一,对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外部的创新环境上,很少研究企业内部的创新环境;第二,对产业集群内的合作创新环境、网络创新环境研究较多[9],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定量研究较少。笔者认为,企业创新环境应该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企业为其创新提供的资源环境、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内部结构变化的状态。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创新过程演进的若干外部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产业环境、法律和政策环境、融资环境、财政支持环境、税收支持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本文拟以企业创新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创新的内外环境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数理经济模型[10],分析企业创新的内外环境对其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的内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并利用2009年的截面数据,对区域企业创新环境与其创新产出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的政策理念。
二、模型的构建及其经济学意义
(一)模型构建的假设条件
本文以企业创新产出q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企业创新的内部环境投入h和外部环境投入m作为解释变量,企业创新产出过程服从C-D型函数(考虑到模型简化,用规模报酬不变函数),建立如下数理经济模型:
篇8
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即定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能够带来总产出的成倍增长,这一原则在零售业同样适用。David Clementi (2002)认为,技术创新可以使商业企业减少成本,增加机会,使交易迅速有效地满足用户不断改变的需求。相反,采用新技术时的迟疑只会带来低成本差异、高的竞争价格,以及总市场收入的减少(Biotech Week,2004)。
一、零售业信息技术创新的动因
消费群的细分、业态的多样化和市场的激烈竞争等因素促使零售企业必需为目标消费群提供针对性的商品结构、价格和体验,从而吸引和维持消费者,扩大销售业绩。对大多数零售企业而言,创新的动因都是商品管理和连锁发展的需要、管理提升的需要、信息技术投资价值,以及改善顾客管理的需求。
1.商品管理和连锁发展的需要。零售企业利润低,要借助规模化,连锁化,才能获益。随着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规模化跨区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并成为现代商业的核心竞争力,“用IT去做零售业”已经逐渐成为零售业的重要经营理念。信息技术的创新将有可能引发零售企业的全面创新,使零售业者能迅速巩固市场,增强其经营管理能力。
2.管理提升的需要。信息技术能够改进业务流程,强化成本控制,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切实有效的信息系统还能够起着中央集权控制,承载管理思想,规范和固化管理流程的功效。借助于信息技术,零售企业可以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程序化/体系化,建立完善管理体系之后,就可以大规模复制和扩张。
3.信息技术投资价值。零售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需要大量时间同顾客接触,提供顾客服务,信息技术可以完成大量文字和手工处理的工作,员工可以有更多时间服务顾客;零售企业人才流失率高,依靠标准化的系统,可以降低人员培训成本和减少人员流失的分享。零售企业使用信息科技,除可改善顾客关系管理与服务,亦有助垂直整合零售供应链。
国外企业已经开始普遍运用商业智能技术来分析POS机及相关设备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以帮助企业制定各种促销策略。例如,沃尔玛的管理费仅占营业额的2%,而国内一些零售企业的管理费高达零售额的7%。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100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企业每投入1元钱的信息化改造,平均能带来1.61元的经济效益。
4.改善顾客管理的需求。在顾客管理方面,如运用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BI)、POS相关技术,可系统地处理顾客资料、营销业务与销售绩效,以及相关客户资料搜集的工作,再由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分析开发新的目标市场与模拟营销策略。在供应链管理上,电子化营运有助业者垂直整合零售供应链。运用信息技术除可有效协助企业掌握产品库存数量,并且可加速供应链的物流,让顾客可获得到更好的服务。
二、零售业信息技术创新的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售业已广泛的应用先进技术,不断促进零售企业提高服务质量。这种变化迫使企业重新考虑零售业站在市场前沿的特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与效率,提高信息精确度,提高零售业市场反应能力。
纵观零售业信息技术发展的脉络,其创新呈现出如下趋势:
1.从分散化到集成化。零售信息技术创新不再是分散进行,而是以集成化建设、互联互通转变,消除信息孤岛和数字鸿沟。从分散分离到整合,不仅是一次技术飞跃,更重要的是一次管理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大转变。通过跨业态、跨区域、非对称信息化的网络集成、产品集成和应用集成,零售企业可有效地实现系统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无缝连接,更好地协调生产与销售、运输、储存等各环节的联系,优化供货程序、缩短物流时间及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
2.从单一化到网络化。零售业信息化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进销存管理,开始扩展到整个网络,关注于影响它的两大客户:供应商及顾客。
零售信息技术创新的网络化主要表现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网络化体现于零售额企业(集团)内部,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其典型运用是基于内联网(INTRANET)系统的连锁经营。纵向网络化的重点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基于因特网(INTERNET)的网络化。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增强了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扩展了零售业向其他领域渗透的能力。
3.由数据搜集到数据挖掘。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对销售数据的分析,更应该完成对地理数据、客流变化、消费者习惯、竞争对手的分析等的综合判断。因此数据搜集只是企业信息化的入门阶段,而数据挖掘则是高级境界。从消费者那里得到的任何数据,都是企业的资源与资本,而目前零售企业的系统中,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消费者研究的功能很少,这些亟需零售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弥补和完善。数据中寻找知识和思想、挖掘财富、发现决策依据,这些正是数据挖掘对企业的直接贡献,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体现。
4.由数据处理到人机协同。传统的信息技术关心数据的传递,即处理能力的增强。而未来更应该关心资源的聚合和人机的协同,即信息资源必须按需结合,在网络环境下应该人机协同。这种新系统强调人在回路中的重要性,在人与机器之间建立新型关系,突破现有系统将人排除在外的旧格局,将人作为系统内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
5.由面向服务到面向体验。作为供应链末端的零售业,已全面进入体验经济时代。零售企业可以运用呼叫中心(Call Center)、客流量统计(Head Counter)、无线射频(RFID)、数据仓库(DW)、顾客智能(CI)、多渠道营销(Multi Channel)、在线顾客服务(Live Service)、顾客自助服务(Self Assistant Service)、消费社区(Consumer Community)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分析顾客消费行为,连接顾客和供应商,对业务进行细分、重组和强化等手段来最大限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并使得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的营销和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全面促进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真正打造排它性的核心竞争力。如位居全球前五大零售巨擘的德国Metro集团,与IBM、Microsoft、Intel、SAP、NCR等多家厂商共同提出“未来商店”应用概念,透过个人购物帮手、信息查询机、智能磅秤、电子货架卷标、智能型货架、电子广告牌,以及RFID等科技的应用,让顾客享有不一样的购物经验,同步协助店家监控货品流向与存货数量。
三、零售信息技术创新的途径
熊彼特指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思路的来源主要有:通过对竞争对手的观察,内部职工的构思,合作伙伴和忠诚顾客的建议等等(Hans-Peter Liebmann等,2003)。零售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途径,应当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满足企业的目标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是其技术创新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商业经营效率;一是利用信息技术迁移商业经营轨道 (周航,纪岩,2000)。因此,零售企业信息技术创新可采取以下途径: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完成全部技术创新活动。由于所要求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一般不适合中小企业采用。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还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政府可通过如下制度安排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有机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搭建服务于企业的信息平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实施的能力;(3)建立和强化研发投入机制,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广开融资渠道。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引进和反求破译等合法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模仿创新具有投入少、风险小、成功率高等优势,其方式主要有三种:
(1)引进模仿创新。引进国内或国外率先创新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合法拥有该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在掌握、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模仿创新出新技术。(2)反求模仿创新。剖析现有率先创新产品,掌握其核心技术,进行模仿创新出更先进的技术产品。(3)专利模仿创新。通过查阅国内外专利文献,了解和掌握率先创新技术,然后再模仿创新。
3.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指企业借助外部力量共同完成创新活动。一方面,研发不确定性的提高和研发成本不断加大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是难以独立承受的,而合作创新可降低和分担企业在研发中的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电信与广播电视、互联网服务、传统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合作创新能够将更多符合需要的研发资源聚集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补性的资源之间还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创造出别的资源,而后者既具有稀缺性又具有难以模仿性,能够帮助联盟的成员在市场上更好的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四、我国零售信息技术创新途径的现实选择
1.鉴于我国零售业信息技术应用情况,零售企业在信息技术创新方面所采取的途径主要是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
2.零售企业可以整合资源,进行信息技术联合创新。通过联盟技术合作等方式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突破了高昂的信息化成本的束缚,加快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内零售企业可以采取联盟、合资等方式筹措资金,以此方式来解决单个企业在信息技术投入方面的资金来源问题;
篇9
如何在现今经济形势下乘风破浪,百尺竿头?这成了众多线缆企业不断探讨的话题,各类大型行业论坛也将之定为主题加以深入探究,以求得突破。作为国内线缆行业的领军企业——远东电缆的CEO,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使我明确地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且各方面彼此关联,需要全盘考虑。篇幅所限,本文将主要围绕“技术创新”进行论述,希望能为全国线缆产业的转型升级贡献一些经验。
技术创新是线缆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发展战略,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企业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拥有知识产权的革命性的技术,获取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企业是主体、投入是保证、机制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唯有通过成熟的技术逐步产业化并不断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才能让持续研发的新产品进军市场前沿,才能真正体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远东电缆为例,公司投入巨资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并对科研项目累计投入数亿元科研经费,使得公司科技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发速度进一步加快,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为企业产品抢占国际领先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推动了行业的整体科研水平。此外,远东电缆积极搭建自主创新平台,组建电缆研究所,大力开展自主研发,并建成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和检测中心,以确保产品从设计到批量生产的整个流程都能达到高标准。远东先后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及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将高层次人才与公司的实际科研课题相结合,开展科技合作和联合攻关;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吸纳和转化国内外的最新线缆技术,始终保持远东产品和技术的领先优势,以强劲的实力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
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线缆企业须建立并不断升级电子商务平台及模式,整合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以“轻资产、平台化、全球化”为路径,做优做强电线电缆产业。远东电缆在全球首创“一网两平台”模式(即全球电缆行业门户网站“电缆网”,全球首个电缆交易平台“电缆买卖宝”,全球首个电缆材料交易平台“中国电缆材料交易所”),有效促进了电缆全产业链、信息产业、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转型发展。通过“电缆网”为业内提供全面、及时、专业的信息资讯,分享资源,促进互动,推动全产业发展;通过“电缆买卖宝”为用户的短段电缆需求、库存电缆调剂、电缆附件配置提供信息、交易、物流、金融等快捷服务,从而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库存滞留和浪费,增强线缆企业之间的商务沟通,并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诚信交流;通过“中国电缆材料交易所”有效提升现货商品流通,合理配置资源,衔接产需、调剂供求,促进信息产业、物料产业、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有了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技术创新才能向前推进,创新的目标和任务才能得以实现。企业创新,须坚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引进人才方面,不唯学历论,注重人才的实际技能和发展潜力,为企业招徕英才,增强企业活力。充分尊重、鼓励员工的能力和创造力,人尽其才并着重内部培养,充分挖掘内部人力资源的价值,这是维持企业人才队伍稳定的内在动力。同时,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学习型企业,通过企业内训、外派培训及聘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创新不仅是企业提升效益的重要引擎,而且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电线电缆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活力源泉。我们应通过创新加快线缆行业从加工制造向创新创造转变,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从现代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国元.《企业创新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绪君.《管理学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激烈的竞争使得软件园早已脱离单纯的工程建设和维护层面,转而向增值服务层面拓展。上海浦东软件园率先在服务上进行新的尝试,将十几年来的努力成果进行了一次整体的梳理,并对自身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初步完成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
近日,浦东软件园为提升自身的服务层级和品牌内涵,提出了以“星标准、心服务、新价值”为服务理念的“一站式服务”全新体系。同时,在品牌和企业文化塑造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厚积薄发转型服务
经过多年积累,服务模块化和标准化成为浦东软件园独特的优势,同时成就了“浦东软件园”的优质品牌。现在浦软的各项服务无一不是经过了市场与行业的双重检验,由最初的简单零碎的职能部门发展成为系统而完整的模块,而整合后的客户服务部作为唯一面对客户的窗口,成为联系这些服务模块并将其效用最大化的关键部门。这些服务模块包括:
技术支持与网络通信: 上海浦东软件园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开放的模式、统一的管理,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软件技术的核心服务体系,为软件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增值服务。同时,园区以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和宽带网络交换设备为基础,构筑高速弱电通信网络,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企业内部网络、弱电系统的设计咨询、建设和维护服务。
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 该类服务包括人事、见习和培训服务等包括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上海浦软汇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整合了世界级优秀企业资源的上海浦东软件园见习基地以及中高级IT人才培养机构上海张江信息技术专修学院。
营运咨询与商务推广: 提供包括法律、会计及审计、企业注册等企业营运事务协调服务、各种政策宣讲及咨询服务、各类市场推广服务。
企业孵化与投资融资: 上海浦软孵化器是由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专业孵化器。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专业孵化服务体系、丰富的孵化经验和广泛的孵化资源网络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项目入驻。
生活配套与基础保障: 上海浦东软件园各个园区内拥有各种类型与规格的个性化办公空间,并配有公寓、会所、商场等社会化生活空间,同时提供优质、高效的物业服务。
打造
“一站式”服务体系
在拥有完善的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浦东软件园开始建设“W+S(窗口加后台支持)”的“一站式服务”架构。这种体系架构在整合内部机构的基础上形成,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对于浦东软件园来说,新的服务架构不但需要长久积累的服务经验,领导者的勇气和信心也非常重要。
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叶慧坦言: “对于软件园的入园企业来说,他们并不关心我们企业内部的运营结构与部门间的合作模式,而更在乎对整个服务系统的完整交互和体验。客户忠诚度就是建立在客户对于浦软园区的整体体验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内部和外部运作方面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
浦东软件园的“一站式服务”包括三个方面: 全天候的400电话服务平台、设于浦东软件园各个园区内的服务中心以及在建中的在线客服。
目前,400电话(4006761818)已经开通,完善后的电话服务平台不但成为“一站式服务”的重要窗口,也将有利于建立丰富的客户数据库资源。今后,从准客户的入驻咨询到老客户对于物业紧急情况的投诉、从生活和商务服务咨询到园区活动联络,都可以用一个400电话解决,浦软“有呼必应,一呼百应”的承诺更是对电话平台可行性的有力保障。
在线客服和新的服务中心也将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线客服将与400电话联网互动,多方位地解决客户疑问。服务中心的服务商已全部到位,很快将提供专业的咨询和生活服务。
为了推广新的服务平台,浦东软件园特别制作了“实用锦囊”,内容涵盖了浦东软件园所能提供和整合的所有生活、商务服务。锦囊将分发给所有入驻浦东软件园企业的员工,成为人手一份的生活小贴士。
打造“世界级软件产业创新社区”需要一流的服务,而顶级的服务必须从基础的点滴抓起。浦东软件园在一站式服务方面的尝试和努力彰显了“心服务”的真谛。
用101%的客户满意度
炼就“浦软标准”
浦东软件园每年都会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园区企业满意度测评,每次的结果都是符合标准的。然而,这并不能满足浦软对于自身的要求。
“我们希望获得101%的客户满意度。”叶慧说,“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超过客户的预期,比100%还多一些;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浦软服务能够覆盖到园区周边的软件企业,使得周边企业对我们的服务和品牌有认同感。”
由于浦软的定位不仅仅是简单的软件企业聚集地,还担负着促进行业发展的职责,因此更需要战略性和开拓性的眼光。而未来浦东软件园也将更加重视产业信息的整合、传递、沟通与共享,为政府决策提供基本的参数和依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