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未来城市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未来城市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 城市; 园林绿化; 规划设计; 创新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1世界园林发展的概况及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现状

世界古典园林以中国园林、 日本园林、 法国勤诺特园林和英国风景园林为主要代表。现代园林从本世纪 20 、 30年代开始形成, 是把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构思运用于园林设计, 讲究自由布局和空间的穿插, 建筑群、 山、 水和植物相互映衬, 追求形状、 质地、 色彩的抽象构图, 还吸收了日本庭园的某些手法, 现代园林随着建筑和造园技术的发展而风行世界。

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虽已得到极大发展, 但受经济发展、 体制功能、 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 园林绿化规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尤其是六大类绿地中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绿地、 公园绿地、 单位绿地等方面, 尚未摆脱旧有园林绿地的框架。

2 面向未来的城市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与目标

80年代以来, 我国大力提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美化城市环境, 为人为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因此国家将园林绿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作为城市园林事业和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创新的任务: 一是对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污染进行规划治理; 二是对现存自然条件尽可能地加以保护, 并辅以人工手段输入自然因素, 提高生态系统和绿地质量, 达到必要的生态效益, 尽力构筑城市完整的生态系统和绿地系统; 尽力通过自然山川的绿地系统, 形成城市良性气流循环, 改善城市小气候,最终缓解或消除城市的热岛效应,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环境, 为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绿化规划设计创新的关键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园林绿化行业的规划设计手段, 研究方法不断改善, 对艺术的研究更深入,它们的结合使园林艺术的发展更趋完美和成熟。

3 . 1计算机的应用使传承与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

计算机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园林绿化的研究方法更先进, 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虚拟技术的运用, 把园林绿化的相关因素, 如景观生态、 行为心理、 绿量与景观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与土地的合理利用、 交通布局等进行模拟配置, 通过调整、 比较分析, 选择出最佳方案。这种通过计算机进行的创作和可行性研究, 迅速而准确, 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信息技术还有利于对规划设计寻求更广泛的合作, 集中多方智慧, 创造出更好的成果。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利实现规划设计与工程实施管理的衔接, 最大限度的保证设计目标实现。

为与规划设计相适应, 在园林绿化工作中还应进行各种研究, 如植物育苗技术、 新品种的培

育、 病虫害的防治以及绿地灌溉节水节能技术、 机械化施工技术等。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 积极推广科技成果, 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得到技术支撑, 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3 . 2 艺术是园林绿化成功的重要标志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 始终和艺术相互影响, 共同发展, 成为优秀文化的载体, 贯穿人们的精神理念和价值的追求, 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歌、 绘画是创作的蓝本。园林设计师更把大地作为一张画布, 通过造园技术用景观实现诗歌、 绘画的创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设计师们不断从现代艺术理论中吸取营养, 并通过先进手段把中国传统园林造园的空间艺术、色彩艺术、 造景艺术进行科学的总结、 提炼、 应用到创作中, 有利于创造出高水平的园林佳作。园林绿化的艺术观, 艺术素养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的传承与创新。古代园林大多是少数人享受的独乐园 , 现代园林是人民群众的众乐园 现代园林性质、 风格、 用途的变化影响到艺术观的改变。在规划设计中, 传统园林时空处理方式, 动

静结合及植物配置等方法在现代艺术观指导下,仍能将景观与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为规划设计增添光彩。

4 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人们的自然观、 社会观及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深刻的变化着。园林绿化事业必须符合这种社会进步生态观、 人文观的要求。

4 . 1人文观

园林绿化为大众服务的宗旨, 决定了其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 传承与创新应符合人们心理、 生理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能否解决这一问题是衡量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4 . 1 . 1功能与需求

园林绿化功能具有多元属性, 有改善生态环境、 美好城市、 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 减灾避灾、 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旅游业发展等作用, 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园林绿化首要的功能, 这是规划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绿地系统已由公共绿地、 住宅绿地、 交通绿地、 防护绿地及单位绿地等组成, 它们所发挥的功能有一定的区别, 应根据其具体功能进行规划设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 . 1 . 2 美观舒适

园林设计要立足于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更好地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创建充满生机的

植物景观, 充满活力的设施, 能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回归自然的感受, 使身心得到休息, 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和美好感情的滋生, 启发、 培育审美情趣和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的道德情操。因此,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对造园艺术的追求找到了结合点, 提高了对园林绿化传承与创新的艺术要求, 使园林景观的自然美、 社会美、 人文美更符合人的心

理、 生理对舒适度的追求。

4 . 2 生态观

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物质享受, 也给环境带来污染, 影响了人类自身安全, 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园林绿化, 承担了协调城市建筑和环境的重要任务, 在规划时生态观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4 . 2 . 1绿地数量与质量并重

适宜的绿地指标是保证城市健康的最低要求, 是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而绿量是指园林植

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及因此而发生的能量交换等。它是绿地植被类型与数量的结合, 是衡量绿地生态功能的指标。所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 参考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 把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同时提高绿地建设质量,把绿量、 绿地布局、 绿地稳定性和抗逆性、 物种多样性、 地方性及自我维持机制很好地结合, 更好地发挥美好城市, 净化空气、 减少污染、 清新空气的功能。因此, 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应在发挥生态功能上下功夫, 把生态观视为传统的延续和进步,使传承和创新得到有机的结合, 实现园林绿化的形式、 内容和功能的统一。

4 . 2 . 2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是核心

从继承传统园林精华和园林创新的角度, 以及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等, 都必须考虑地方性。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理论其核心也是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因为地方的生物气候、 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及由此而产生的传统文化, 具有独特性、唯一性, 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农村中的小桥流水、 桃红柳绿等田园情趣是居者在熟知当地自然基础上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

5结束语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 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对生存空间的舒适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追求的重要目标, 因此园林绿化规划、 人性化的设计、 绿化树种配置及其功能作用、 栽培技术的研究都需达到一个新的水准, 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趋势接轨。

参考文献:

[ 1]王秉洛.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任务 [ J]. 中国园林, 2003, (1): 4- 6

篇2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本文从宏观量化分析和微观规划设计两方面对此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以期为城市规划工作者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提供参考。

Keywords:informationtimes;urbanplanningdesign;informationtechnology

Abstract:Alongwiththeinformationtechnologyrapiddevelopmentanditswidespreadapplication,theurbanplanningdesignisexperiencingaprofoundtransformationfromthetraditionalpatterntotheinformationizationpattern,thisarticlediscussestwoaspectsfromthemacroscopicquantificationanalysisandthemicroscopicplanningdesigntocarryontheforward-lookinganalysis,andprovidesthereferencetotheurbanplanningdesignersinthisinformationtimes.

1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乃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对城市建设实施全过程控制的过程,这一过程除决定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外,还决定于对城市历史、现状信息的把握,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利用。当今时代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深刻的信息革命,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城市规划也不例外。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米切尔(WilliamJ.Mitchell)认为:“信息时代产生的新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地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力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CityofBits》,1995)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规划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各种新的城市规划分析、设计和表现技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型的深刻变革。

2宏观层面

2.1城市产业发展预测

经济地理学中的生产力布局理论认为:产业是城市核心和支柱,城市在本质上是一、二、三次产业的聚合体。由于不同产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各项产业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如在城市中心区往往分布着付租能力最强的商业、办公等第三产业用地,在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则分布着以工厂为主的第二产业用地,在城市远郊区则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用地。这说明城市各项产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形成的根本依据,在城市产业构成和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乃至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耦合关系,即城市空间结构实质上是城市产业构成在空间上投影的产物。一定的城市产业空间构成必然与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应,通过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能够使规划人员把握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趋势,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

在收集城市历年来各种产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人们可以建立起城市产业发展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运算,就能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状态,并可逐年将预测数据与实际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将其反馈回预测系统,对原有模型加以修正,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于受专业知识、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往规划人员对此几乎无从下手,只能采用相对简单可行的趋势外推方法进行估算,因而难以真正把握住城市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也就难以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在今天,规划人员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界的专家相互协作,展开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可以直接采用已经开发成功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来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分析城市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基本趋势,为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2.2城市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现有人口状况以及影响人口发展各种因素的发展趋势的假设,对未来人口发展状况的测算。人口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国家制定未来人口发展目标和生育政策等有关人口政策的基础,对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规划设计而言,人口的数量、构成和空间分布直接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对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量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在宏观层次的规划中,上述表现的更为明显。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用地面积、人均建设用地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指标的确定都是以城市人口预测为基础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人口预测对于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相对匮乏的时期,规划人员无力进行大量人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几种经验预测法分别进行预测,然后进行相互比较和校核,再进一步确定未来城市人口规模的取值。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规划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难以客观准确地确定人口预测模型中各项参数的取值,参数取值的随意性大。这往往使人口预测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规划人员摆脱上述困境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以厦门市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出的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基础上,它将传统的人口预测技术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GIS技术(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而且能够分析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而便于规划人员进行城市总体规模、城市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的论证研究。

2.3城市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是通过对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进行演绎,预测交通量变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交通预测,可以确定各条道路的交通荷载,即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交通预测可以进一步确定道路的断面形式、宽度等关键要素。因此,交通预测是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而道路网的形式又进一步影响和制约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对城市整体空间布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决定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基本因素,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必须以准确的交通预测为基础。

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交通预测仅仅是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胜任的工作,对于大多数城市规划人员来说,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交通预测对于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交通预测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倾向于采用相对简便的经验预测法,而不是进行更为准确的量化分析。例如在城市路网规划中,他们常用道路网密度作为路网规划的依据和标准,而在具体的道路设计时则参照类似地区通过经验类推来确定道路断面的形式和宽度等。这种做法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难以摆脱个人经验的影响,其本身并不能成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交通预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馈修改过程都可被编成自动运行的程序。在进行交通预测的时候,人们只需将观测到的交通数据输入计算机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监视设备和数据搜集仪器完成数据的自动输入,就可以进行交通量的预测。持续更新的观测数据被不断地反馈到预测系统中,系统通过将观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完成对预测模型的修正,实现动态地实时跟踪预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交通预测的精度和效率,而且降低了交通预测的难度,使规划人员在无需精深掌握交通预测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就能准确地进行交通预测,为城市道路网规划和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3微观层面

3.1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在以往,规划师主要借助地形图来分析场地的坡度、植被、径流等特征,并通过现场踏勘获取直观感受加以进一步核实,然后据此绘制诸如坡度、植被之类的专业分析图进行场地特征的分析。整个过程基本上都在设计人员的头脑中完成,需要设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工作量大且沟通不便。随着计算机三维表现技术的日益成熟,现在规划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多种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地形建模,将抽象的现状图转化成具体生动的空间模型来进行场地的分析。目前应用较多的建模工具主要有Archview、3DMAX、3DViz等,其中Archview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它要求用户具有一定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对输入数据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属于专业化的建模软件。3DMAX、3DViz都与AutoCAD保持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二者能直接应用AutoCAD文件进行三维建模,而不需要用户掌握额外的专业技能,因此比较而言,两者较Archview建模更为简单易行,应用更为广泛,属于大众化的建模软件。以利用AutoCAD与3DMAX进行现状地形建模为例,只要将AutoCAD现状图中的等高线进行简单地分层处理,然后输出到3DMAX中,直接应用“地形”(Terrain)命令即可生成现状地形模型。现状地形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为规划人员展开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共享平台,规划人员可利用现状地形三维模型展开一系列诸如高程、景观视线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大大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

3.2成果表达

在传统规划设计中,最终的规划成果通常是一整套专业化的图纸,其中大部分图纸都是平面图纸,透视图寥寥无几。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方法,对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公众来说,过于专业化的图纸往往显得晦涩难懂,难于理解蕴涵其中的真实意图,因此公众也无法对规划方案展开积极有效的评论,结果必然造成公众与规划设计人员在沟通上的困难。由此可见,在传统规划设计中,规划成果表现手段的匮乏在客观上抬高了公众参与规划的门槛,由于规划方案无法有效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公众的兴趣。公众在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规划设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无从谈起,从而就使规划设计仅仅局限在少数专业人员的圈子里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形中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维建模、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生动的成果表现手段。规划设计人员通过运用3DMAX、3DViz等建模软件,可以将规划成果在电脑虚拟空间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并可进一步将其制作成为静态的透视图或者沿一定路径进行游览的三维动画,从而使人们在规划方案尚未实施之前就能看到其形象。相对于传统表达方式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规划成果的表现不仅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规划设计的全貌,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处理技术,能非常直观地将规划方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引公众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规划方案展开全面讨论,这对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积极性和规划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都不无裨益。

4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较为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多种分析与表现的工具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从技术到方法的各个层面都给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以更多的启迪,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在可能的条件下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积极开展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切实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世界,吴明佳.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关于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2.1.

[2]王颖.走向信息社会的居住生活与环境[J].城市规划学刊.1997.1.

篇3

1.1城市规划管理

从概念上来分析,城市的规划管理即根据城市中的相关资源进行综合的规划与管理,从而使其更好的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在进行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利用当前已有资源,并且充分研究其各种资源的协调以及一致性,最终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根据国家发展步调,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结合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前进步伐给予有效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为城市发展服务。另外,从另一个层面上来分析,城市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规划管理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城市规划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更好的调动现有的城市各类资源,并且从民生、民意角度更好的实现城市的有效前进,这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同时更是有效实现城市全面发展,顺利推进的重要助推器。

1.2城市规划设计

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考虑,其是城市现代化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与保障,其比规划管理更加科学,通过规划设计,能够将城市中的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并且制定出合理且有效的设计方案,同时还能够对相关实施情况进行一定预测,从而更好的实现城市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把握住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整体性原则,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依托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并且在确保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之上,充分的考虑发展与环境、发展与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另外,就是经济性原则,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的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将经济建设落到实处,才能最终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

2.1和谐性原则

人们是城市的主体,城市规划建设与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规律息息相关,因此,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满足人们方方面面的需要,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和谐。只有重视和谐,才能保证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挥城市作为人们生活载体的作用。

2.2人与自然的协调原则

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因此,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具体来说,要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3综合性原则

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产要素等因素,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它们充分有效地利用,发挥这些要素的真正作用,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3.1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方向

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方向,也就是说可以在一定的建设区域内为城市设计提供前进的方向,从而保证土地和相应的建筑之间的管理能够做到统一。与此同时,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城市功能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划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外观和内部功能设计等不同方面的建设都可以符合要求。

3.2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服务

城市规划与管理还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城市规划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而言,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比较细化的一部分,所以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就是重视城市规划设计的宏观表达,但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具体措施,因此为了保证城市规划设计能够更加节约成本,就应该在城市规划管理的服务之下开展相应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规划设计目标实现的同时有效降低投资,保证建设成本更加节约的同时提升建筑效果。所以,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管理与规划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目的。

3.3促进城市规划更加科学

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促进城市设计规划,使之变得更加科学,正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的,而且两者之间需要相互调整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正如上文说道,城市规划管理能够为城市设计提供最直接的指导作用,为了保证城市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就应该在城市规划管理手段的推动下,在正确的管理范围内,不断推动城市设计水平的提升,这样一来就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城市规划需要的不仅是推动力,更重要的是正确的指导,使城市设计与规划变得更加合理科学,而城市管理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保证未来城市建设设计能够更为合理,确保不同地区建设不同功能的城市组成部分。

3.4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理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理,管理内容相当复杂,所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以及理念指导城市设计逐渐趋于合理和科学,保证未来的城市建设与布局都能够符合时代需求和人类生活需要。总而言之,城市规划设计并不是随随便便完成的,严谨的管理与规划才能够保质保量,同时还应该有时代设计感,以使科技手段能够被很好地应用于城市建设,这样一来才可以建设出更具有现代风范的城市。城市规划管理具体的管理范围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所以相关部门对此应该予以更多的重视。

3.5促进城市规划设计团队素质的提升

城市的发展也是城市内部经济、文化、交通等的发展,那么城市建设的工作就需要满足这些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优秀的设计,能够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更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设计团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对自身的设计能力进行提升,不断的弥补自身存在的缺点。城市内部规划设计人员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思想的创新和改造。设计人员需要不断的调节自身的设计能力和设计基础,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需要我国对于城市建设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规划管控的认知。而且还要按照城市之间不同的发展特色进行其自身的特色发展,提升城市规划管控的质量,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及城市发展的特色等,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合理地将城市规划的有利因素与之结合,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作者:王春萌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概念规划;城市规划;规划设计运用

一、前言

概念性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整体上、结构上提出概要性谋划的方案,能够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文件。概念性规划是一种超空间、超时空、超地域不受约束的一种规划,它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僵硬体系而应对的一种规划。它具有哲学意义,同时它又涵盖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美学、艺术学、建筑学、景观学、人类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所以它的力量庞大、内容丰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概念设计通常不需要精准运算、精确分析,反而主要通过联想、组合、意志、归纳等方法进行思考。同时将设计者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上升到专业设计领域,再通过宏观调控来进行控制。

我国90年代概念设计才渐渐兴起,现在在国外已经比较常见,英国把概念性规划叫做结构规划,波兰把概念性规划叫做城市与区域规划,美国、新加坡叫做概念性规划。我国城市规划学术界把概念性规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另一种是概念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着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前期研究概念规划。

二、概念性规划原则与城市规划设计

概念设计的原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度片面强调某一原则会脱离实际。在具体设计中应该根据城市条件来综合考虑、重点把握、统筹规划。更不能为了原则让设计思路受限,应该平衡原则之间的关系,把每一个原则都充分发挥出来。

1、前瞻性原则

跟总体规划相比它更注重城市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所以它通常从城市规划的长远计划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去考察对象。它在设计的时候充分挖掘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竞争潜力,综合多种因素形成设计纲要和设计框架,对未来有一定的描述和整体认识。

2、整体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是规划设计的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不会做出详细的规划设计,而是在把设计的主导方向和各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提升至一个综合纲要。它提供的全局性的发展政策和设想。

3、包容性原则

以系统论为知道,包含了规划大纲阶段的很多工作内容,对与用地相关的问题做通盘研究,继而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供设计意向。

4、主导性原则

概念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主导型原则。它能够把整个设计看做一个整体,从整体的高度探析设计的主要矛盾,同时提出解决办法。它注重的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所以能够对规划做全局性把握,进而对空间、经济、环境等规划作出指导。

5、可操作性原则

概念设计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落实到实处。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城市开发现状、开发技术、经济情况、环境因子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对施工条件和施工环境做预估,使方案更加简便。

三、概念性特点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具有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规划是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形式,通常会对规划主题哟整体性和指导性意识。具有宏观观念的思维方式能够不受具体事项的束缚,从而产生思想上和思维上的飞跃和突破。同时它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常常概念清晰、定性争取,在规划过程中能够提出让人们比较直观接受的理念。

2、能够抓住重点,从繁杂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主要矛盾

开发概念是概念性设计的内容之一,在土地的开发过程中概念设计常常能够抓住开发条件和开发能力的重点。比如黑龙江伊春某景区是以现代旅游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所以在现有的旅游设施基础上进行主题设计。而森林山地是景区的主要特色,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设施和服务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借鉴森林山地旅游区开发案例打造经典特色。同时平衡景区和生态之间的关系,依山建城、依山建景,最大限度降低规划对环境的破坏,对地势的改造。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是概念规划的特点,规划方案既要表达传统地方文化特色,又要迎合现在城建要求,最终采取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的办法。

3、避免微观规划上的精细,用模糊辩证预估整体效果

模糊规划即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定,只需设定个目标满意区间的边界值,决策者在决策时不需要给出各个设计目标的具体权重,通过偏好函数和决策型选出最优方案。这种概念性规划很充分地展示了决策者的想法。

4、有科学的分工和合理的组织协调

概念规划强调轻重缓急,具有全局性思维,在交通系统规划、建筑空间布局、绿地景观规划布局、工程管线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等都能设计全面、科学布局。

而且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来进行规划,所以在组织分工时常常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2)速度快、方式灵活、工作效率高、应用广泛

因为较少受到具体实施条件的束缚,并不追求体系的完整,所以概念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灵活多变。这种思维方法应用于规划的各个环节中。

6、规划具有特殊性、唯一性

概念设计通常不会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它是通过抓住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所以它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

比如台湾的平潭就是运用的概念性规划。因为平潭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色彩,所以传统的规划建设不太适应,必须创立新的模式来突出海峡幸福宜居岛的特色。平潭是两岸之间产业、城市、文化之间的交流之地,不仅使打造台湾特,还建立了良好的生态洗系统,配备了完善的工业、物流配套设施。平潭这种不可复制的规划设计说明了概念规划的特殊性、唯一性。

7、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

《澳门城市概念性规划》是澳门未来十年的发展策划,这份长远计划书充分说明了概念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的周期内对方案策略或者具体措施根据具体发展形势做一些调整以便更好地应对多变的世界局势。

总结

概念性城市规划设计,目前在城市建设中还是一个新的视角,它在城市的整体开发、区域建设中的重要性已日渐明确。它的前瞻性、战略性、统筹性的规划思想及设计原则是下一阶段规划设计的依据及出发点。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单独靠技术性理论和经验进行设计缺乏整个城市规划的高度视角。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在城市规划中也一样,在符合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符合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的规律与要求。概念规划对未来的建设意图和建设策略有预期和引导作用上,所以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注重概念规划的作用,把概念规划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为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性、战略性的宏观方法。

参考文献:

[1]毕晓平,浅谈概念设计[J]安徽建筑,2003(2).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由于每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状态、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1 城市规划的内容

通常,人们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它是由城市人民政府制定,并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在一定年限内关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的部署,以及城市用地、建筑和设施等布局的地方性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全面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们的居住、工作、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2 城市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市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城镇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2 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3 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自然环境要素,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2.4 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3 城市规划技术路线

3.1 城市规划原则

3.1.1 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1.2 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

3.1.3 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3.1.4 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3.2 规划技术路线

3.2.1 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应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

3.2.2 重视现场踏查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市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2.3 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不但要考虑市域范围内经济、地理、人文、重大基础设施等综合情况,还要充分考虑研究周边城市的自然、经济状况,尽量利用周边城市的经济、基础设施等优势,避免无谓的重复建设。

3.2.4 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等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并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3.2.5 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空间格局。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服务城市经济的发展。确定科学的道路系统,明确道路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强化城市中各组团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

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城市地域采用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在我国,一般特大城市应采用以轨道公交为主、小汽车和地面公交为辅的交通模式,大城市宜采用以公交为主、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中小城市则应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交通模式。

5 居住用地与其他用地的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住用地与其他用地的矛盾,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地系统,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充分体现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新建工业园区应远离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

6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7 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在于将一个城市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并把城市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结合城市规划重点解决问题,对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拓宽城市规划设计思路,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合理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钦楠. 建筑设计方法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GIS;RS;城市规划

一、GIS和RS

1.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高效、快速的计算能力与自身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某一城市或地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存储等,进而对该城市的经济水平、土地使用状况等进行分析,建立起统一的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为将来城市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另外,GIS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城市进行测量和三维绘图,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数字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直观的三维模型,促进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定性描述转变为更加一目了然的定量描述。

2.RS技术

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是一种非接触式信息获取技术,融合了航空航天、机电、通讯网络、计算机等多门技术,具有方便、动态等特点。RS技术能够采集城市的目前的地理信息、土地使用状况、自然条件、人口数量及分布、道路规划建设、交通等信息为管理者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全面的数据资料。利用RS技术进行城市调查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节约了经济,更比传统调查得出的数据精确、快速,因此将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GIS和RS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1.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建立

城市管理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在现有的建设基础上进行的。城市规划是一项庞杂、细致的工程,需要采集与分析各方面的数据,如基础地形、城市现状、规划控制、城市属性。(1)基础地形。包括城市地理环境、地貌特征、水系分布、河流流向、植被覆盖率、自然景观、建筑规划等;(2)城市现状。包括土地开发现状、土地使用现状等;(3)规划控制。包括道路规划、路中线划分、路红线划分、古迹保护等;(4)城市属性。包括现有人口、经济水平、设施建设等。这些数据中,能够运用RD技术第一时间获取的数据是基础地形和城市现状,并能够做到实时监测。而这些数据经过统计整理后将被分层传输到GIS数据库中。

2.城市用地变化与建设用地格局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住房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推动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但是土地的大量开发也引起了地价暴涨等问题,因为土地买卖价格谈不拢而出现“钉子户”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因此,怎样正确地开发城市中每一块土地,合理规划土地如何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城市和谐发展,走可持续的道路,就需要管理者对城市的增长规律展开深入调查与研究。利用RS技术分析城市的演变过程,了解每一块土地在过去作何用处,结合统计法对城市的经济中心变迁、紧凑度、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通过GIS技术综合现有数据,模拟未来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及时发现规划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正,使城市规划更合理。

3.公共设施选址

公共设施包括道路交通、广场、超市、公园、旅游景点、垃圾场等,这些设施的规划选址都需要用到GIS技术。对道路交通的分析,需要利用GIS技术收集居民区的分布、道路建设数量与密度、居民出行时间与目的地、就近道路选择、公交车行驶路线等数据,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对道路进行规划,使其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对大型超市选址时,可根据路网建设、人口分布分析出不同区域的交通信息、居民经济状况与数量分布,选择合适的开设点,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对旅游景区的规划则需要采集景区的地形地貌、周边经济与土地开发、交通设施等数据,利用GIS进行分析,确定各个景点的具体分布。

4.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和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绿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绿地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态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环境与人们居住水平的高低。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比较特殊,既不能脱离城市的总体规划,又需要达到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还应表现出城市的整体风貌,三个方面需要整体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因此,首先利用RS技术测量出目前城市的绿地面积与分布,再利用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的地貌特征、建筑形式与分布状况、道路建设等数据进行分析,合理的规划绿地分布,使城市的规划更加人性化,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5.规划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成果的表现

结合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利用GIS和RS技术对城市土地价格高低分布、建筑挖掘土方与回填的平衡、旧房拆迁进展等进行分析,根据城市未来发展模型对城市内建筑形式、功能用途、发展方向等进行研究,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预测并改正。对于已经设计好的方案,则可以利用GIS技术和RS技术配合计算机制作出虚拟的未来城市样貌、建筑、公路、绿化等,是人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规划方案的内容与合理性。

6.信息与公众参与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已经能够通过网络在网页上浏览空间数据,而GIS中的某些功能如数据处理等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处理,因此人们不仅可以浏览到各项数据,还可以加以补充或纠正,提高了公众参与度。信息技术在GIS中的应用拓宽了GIS应用渠道,使GIS数据传播更为便捷,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与群众基础。

7.规划管理

管理者应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土地使用与建筑工程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会利用文件或数据库整理和存放数据,但是使用文件管理信息使得规划数据更新、查询变得很复杂,而使用数据库则不能利用数据库中的信息很好地定位相应的实体。因此,传统的方法不具备空间查询定位功能。通过利用GIS技术可以快速查询城市规划的相关数据、项目申报单位等信息,并可作为项目实施情况和工作周期的参考。在项目审批时,审批人员可以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快速计算出工程项目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一系列数据,对不合理的数据进行修改,直到达到城市规划要求。

三、结束语

由文章分析可知,GIS技术和RS技术在新时代背景下必然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城市规划中。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GIS技术在数据分析、模型建立、发展预测将会越来越智能化。GIS和RS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质量,从而实现了城市规划技术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规划理论从传统的经验判断到科学验证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成芳. 建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教学的探讨[J]. 南方建筑. 2006(06)

[2] 池天河,张新,赵小锋,王钦敏.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以“数字福建”为例[J]. 测绘科学. 2006(02)

[3] 高杨,吕宁,薛重生,杨林.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05(09)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道路规划;绿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1)结合城市新的形势,应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如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通过规划有效地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3)在当前形势下,城市规划应当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4)城市规划离不开城市的交通、信息等方面发展,为此规划应当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的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2.规划技术路线

2.1 城市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把握城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3)客观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城市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4)特色原则:充分提炼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2.2 规划技术路线

(1)尤其是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关键作用,其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道路交通规划一方面为了满足居民的出行方便,另一方面可有利于发展当地经济。为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作用,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原则,从区域角度出发,协调县际交通和县城内部交通两个层次,处理好城市道路与公路(省道、县道)、水运交通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当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城市道路系统宜采用“自由式+方格网”的模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存量,合理开发增量土地,提高城市运转效能为目的。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和等级,提高道路作用效率,强化各组团之间的联系。

其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目的是让居民在出行活动中掌握主动权,能自由选择和换乘各种交通工具,达到最方便、省时、经济的目的。结合城市地势的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模出发,交通发展方向宜采取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私人交通(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作有益补充,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协调发展的方针,达到近距离出行以自行车、步行交通为主,远距离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同时完善步行系统,保持人行道的连续性、安全性,在局部商业段,设置商业步行街。

4.居民与工业的规划协调

每个城市规划都离不开协调城市居民与工业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应当合理处理好居住与工业、商业、行政办公等用地的关系,使居民工作生活方便、居住舒适。集中紧凑布置居住用地,并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旧城居住区的改造,改善居住环境。

对于城市工业布局应当充分考虑县城的生态环境,做到既发展工业,又满足环境保护要求,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处理好工业区与居住区及办公区之间的关系,缩短居民上下班之间出行距离,避免给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压力。同时应当考虑分期建设的的经济合理性,留有远期发展备用地。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东部工业园建成高起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另考虑工业园区远离城区,要同时注重居住、商业、邮电等设施的同步建设。规划时,在工业用地调整方面,应当规划将城中心区内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对城中一些小块工业用地可规划改造为居住或商业用地。

5.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规划都需要有绿地规划,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

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当结合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利用龙河公园、龙河等自然景色及水体,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提高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

6.结语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设和管理 措施 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健康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低碳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城市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

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1、完善法制建设。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2、统一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3、坚持量力而行。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4、引导公众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5、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环境保护的整治措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中,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之一,在新建的道路、住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里,城市规划要求都会种上大量的花草树木,防止各种污染的再次发生。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3)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三、未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发展方向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3、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关系。城市空间也是“空间”概念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时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的所有包罗万象的全部感受。

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结束语: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有效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保证城市的发展与人、自然的共同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理念;城市规划;

前言:生态城市是一种时代趋向,它可以降低对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同时降低生活废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排放。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自然环境承受能力相协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城市具有和谐、高效、整体、持续的特性。城市规划应该以建造生态城市为理念,令人们与自然之间能够良好的融合,在自然、健康的条件下享受可利用的资源,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

1.生态城市下的城市规划基本理念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基础,形成经济、人、自然之间的完美融合,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手段,采用最佳的生态位,进行的人与城市的符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根据国家公布的相关政策、方针、计划等,结合城市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布局和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将尽可能地满足城市发展以及人的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手段。

1.2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结构产生变化的前提。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考虑城市生态的特殊性,同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还应该结合实现规划可实现性等因素。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主要有:(1)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2)确保城市发展空间;(3)对区域文化的保护;(4)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该考虑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

1.3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城市为基础,捉进城市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落实,通过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明确城市规划现状及未来发展,以空间、时间、意识为出发点,设计出一套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使得经济持续化发展的协调性城市优化方案。

2.生态城市规划的结构

生态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城市结构上,城市生态化功能实现的前提就是结构实现生态化,生态城市结构生态化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要想改变城市的生态系统必须从调整生态系统结构入手,控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城市规划的结构可以从生态分区规划、生态单元建设规划和生态安全控件格局来探讨生态化结构问题。

2.1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分区规划应研究城市形态及规模的演变规律,分析未来城市形态的变化趋势和生态问题,为生态的分区做好规划。生态分区主要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异质性和敏感性。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应按照建设性保护与整体协调和系统整合、分阶段,分步骤,重点突出的原则来进行。规划成自然生态保育区、人文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重建区、生态控制区,同时以城市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各生态区进行评价。

2. 2生态单元建设规划

依据生态敏感性差异,生态服务功能分级、行政区划等来进行单元建设规划。制定生态单元的建设规划,以城市功能指标为导向,结合不同生态单元的特点来进行生态建设方案编制。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主,从资源、环境、开发强度等来确定生态单元建设,以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生态控制为原则,以生态建设为导向。

2. 3生态妥全空间格局

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之间的平衡是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核心部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是指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特征在以生态单元为划分基础,以自然生态保育区、人文生态保育区为简写,通过生态廊道形成辐射网,从景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角度,以不通过空间结构分以特征进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

3.生态城市规划的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基于生态环境区划为前提,分析区域环境空间分异规律,了解各生态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特征,从而做出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分区应以区域经济开展、生态环境、生态管理为基础,实现不同功能的生态系统。功能区一般有生活区、交通区、园林绿化、游乐区、工业区等。

3.1生态功能区划作用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建设规划,将服务功能、经济功能合理地进行分区,使得每个区域能够利用好资源、环境满足区域内的生产、生活和需求。各个区域和部门的生态优势通过生态功能区划分,将生态优势、限制性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实现区域的因地制宜,为更好的资源优化配置提供良好的基础。

3. 2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包括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等。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是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两种不同的区划方法。从上到下法是结合生态环境区域异分因素进行分析,按照区域的相对一致性来进行从大到小的地域划分。从下到下则是根据地域单位的相对性,以区域相似性组合将基层较为简单的区域合并成较为复杂区域的方法。类型制图法是根据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类型图,通过不同类型来组合成不同类型的分布图式进行生态区划的划分。

4.生态城市规化的设计方法

4.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理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协调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运用设计将各种关系协调到最佳状态。

( 1)高效。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网,每一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得到多层分级利用,废物循环再生,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共生关系发达,系统的功能、结构充分协调,系统能量损失最小,物质利用率就高。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原理、开拓边缘原理、共生原理都是生态原理的组成部分。

(2)最优协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维持良好平衡的基础。城市的人类活动的强度是否能够与城市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因素的平衡。生态城市的平衡最核心的是应进行自我调节,运用最适功能、最低限制因子原理来进行协调。

4.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该从意识、时间、空间三个方面来开展。在规划城市时,应该从意识、时间、空间上进行动态思维把握,并且准确的把握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规划中对时间序列、时间定位以及时间限度进行统一规划,准确把握时间轴;而规划空间则应落实到具体的规划中,主要以土地功能区分;是规划方案中意识是以超前创新的思维来预测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及形态。在城市规划中,把握意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有效协调性,并结合三者考虑,以确定现实的可行性。

总结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城市,将自然与城市相融合,可以优化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增强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理念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推广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城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城市都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生活、工作等主要的场所。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等。本文就是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出发,提出探讨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就是利用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资源科学设计,克服“城市化病”带来的各种矛盾。倡导再生原则、节能原则、公平原则等是城市建设及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和任务

(一)当前城市化步入加速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前20年前,福州市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差距与国内拉大,但近几年来福州市城市发展速度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城市体系结构与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市区通往各区街道的公路较窄,规划不合理,空间过于分散,规模偏小,规划和建设良好的城市物质载体系统,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城市化赋予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成为突出问题。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人口压力,区域与城市环境和资源正在面临严重的形势。我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区域和城镇环境与资源被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很好的加以解决,通过规划有效实施来加以保护控制。要通过城市体系规划的确定和实施,建设区域生态屏障,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加强城市环境与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快速发展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城市历史建筑遗存保护。

(三)WTO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WTO规则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带给城市规划工作的冲击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向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性、公益性和长远利益方向转换和强化。也就是城市规划要加强对区域、各类空间资源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面进行整体和长远的有效控制与合理分配。②要求城市规划管理规则向与WTO规则接轨方向转换。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与WTO规则要求不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则需要改变,如全面推行城市经营性土地由市场招标供给等。③城乡规划调控的功能、目标和途径日益复杂。规划部门肩负的城市各类资源保护的职责日益繁重。

三、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

(一)再生原则

城市建设发展将会带来很多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的处理或重复使用应是城市持续发展中应解决的重要任务。如建筑弃渣是城市中是最常见的垃圾废弃物,但是可以通过有效方法处理后进行异地重复使用,再有对城市中古老破旧建筑的修补,应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修补利用、整合、环保处理的方式,使这些区域能焕然一新,加大废弃物利用范围,整合再生资源,推动城市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系统原则

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设计应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实现,如拟定100年不再动工的系统。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的建设,如通讯设备、市政管道等都是必须考虑的范畴内。应将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及规划阶段予以逐一进行推敲、评估及预算等,模拟n次建立完善的循环系统后,使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更新,以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规划与设计还应使城市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能在自身的循环中减少对水等自然物质的需求很依赖,同时为城市废弃物的重复利用提供场所和方法。

(三)节能原则

城市是很大使用能源场所,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环境、气候和安全等诸多因素,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对人的影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环境为本的共生。探索城市中已有的空间规律,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挖掘其他各方面特色,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和提升,再作为规律性的设计要素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去,努力维持城市的文脉,坚持这样的原则不但可以创造体现人民要求、体现历史文化特征,有魅力的城市,还减少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更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抛向自然的废弃物,降低能源消耗。

(四)公平原则

对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人类对城市的影响警醒再认识和再评价。特别是城市设计师应重新梳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在创作中认真考虑新因素和信原则,使设计成果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给予子孙后代留下适合的生存空间。这也就是说,既考虑同一代人组成的社会利益,又考虑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原则则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从本质上理解城市自然过程的意义,并将其作为城市开发建设的指导,做到根据生态原则来利用土地和开发建设,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和设计应充分利用特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使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和完美城市格局。

2.城市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应保护自然景观、格局和物种的多样性,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本、人与环境共生的观念转变。

3.努力为城市创造一个整体连贯而有效的自然开阔绿地系统。

4.在旧城更新改造中综合和妥善处理好新旧城市生态系统的关系,充分考虑更新改造对自然环境质量、生态景观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的影响,注意保护旧城历史上已形成的、目前仍维系完好的社区生态结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延续性,还须与整个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城市环境建设框架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体上的成功。

5.重视对规划和设计执行阶段的评价和总结,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要素鼻息消长的过程,因此建立城市的可持续指标对评价和调控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时确定城市目标的策略或行动过程,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步骤,批准通过后的城市规划是规范和指导城市发展的法律文件,它的制定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离不开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城市规划和设计。近年来,国内外的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研究和制定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目标机策略,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对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

5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建立

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同时城市也反映人类的需求与渴望。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实力,城市空间的创造也是不同的。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主要从人性化、文化性、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与实现。

五、生态化的建立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工环境的无序膨胀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存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综观这几年的建筑规划界、议论甚多的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城市设计就是要以人为中心,以尊重自然和历史文脉为准则,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表现在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上,就是控制建筑的容量,合理的解决动、静态交通,增加绿化开放空间面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组织完善的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使人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型的城市之中。美国城市设计师罗纳德?托马斯《cites by DESING》G一书中,曾归纳城市设计评价的六条准则,其中有一条很重要:城市设计的最高目标是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因此,城市设计并非从图板开始,而是从研究人类需求开始的。

六、人性化的建立

尺度与空间是城市人性化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已从对面直接交流转换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问的互相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互相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七、文化的建立

当前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建筑创造的现象较普遍,这显然与“和谐社会”的思路相搏。针对这种想现象,文明认为在建筑创作中不仅要积极吸收国外建筑有用部分,更重要的吸收国外城市发展中优秀思想,例如注重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将建筑创作问题放在宏观城市社会背景下思考。所以,在建筑创作中强调人、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念是很有必要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时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八、城市规划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