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篇1

关键词 城市设计;规划规划;研究

一、城市设计概述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面貌,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以及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贯穿了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设计的建设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人类社会开始聚族而居的时候,城市设计就已经存于原始的建造意识中,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历史上,曾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城市设计作品,但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城市设计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和规划中分离出来。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设计北京学术讨论会明确提出: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丰富,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不断地加深 ,城市设计的概念从早期的建筑形态和物质空间方面的简单定义,到后来对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的全面理解,再然后是活动策划和实践过程的规划深化,最后成为情感寄托和地域文化的综合载体。城市设计所囊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可以说城市设计由于其所特有的文化性、综合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正在摆脱其从属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位,并逐渐取代后两者成为城市建设关注的核心内容。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其任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

二、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空间安全和综合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注重偏重与城市的物质形态方面,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为了迎合“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的原则,要先发展传统观念,解决不足,再转向现代化的发展观念进行规划设计,促进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以和谐的城市环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增长、交通量的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等问题,面向未来,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发展留有余地,建设分期实施。在规划设计内容中,要注意城市本身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系统的实际,并结合城市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导向进行设计。设计中要吸收城市风土人情,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传统街区,以独特的城市形象面向外界。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上,要突出精品意识,尤其是对建筑物的尺度、色彩、体量要个性突出、形象新颖,集中体现建筑的功能与美观,凸显艺术气息。最好在实现投资效益的同时,同时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差异

城市设计师与城市规划师,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虽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各自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方面很大程度地共享重叠,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分工常常混淆。虽然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任务大同小异,但其实这两者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城市设计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实施性、文化性、亲人性等特性与城市规划所具有的法规性、宏观性、协调性、功能性、控制性等特性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设计是一种思想,规划是一种结果。

城市规划强调对已有的上位规划和管理的遵守与服从,需要决定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涉入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的政治决策过程,尤其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规划制定的法定程序和公众参与,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等方面也得到不断强化。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联,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其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

城市设计的创新思维出发点却不一样,需要不断地调整研究对象和突破已有的设计思路,在已有的法定规划边界条件基础上,结合市民需求变化和改造投资项目,为建设更加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指导方案。而目前国内许多实践中总是城市规划先行,城市设计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确定的功能结构,规划师们遵循经济开发为主或汽车交通先行的原则,很少从城市原有文脉和特色空间出发,或是对具体的人群的行为需求来进行研究。所以实际上城市设计仅仅是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工具。

结语: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但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城市规划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实体等多方面,而城市设计只是物质实体方面的。因此城市设计只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层次和内容是相互对应的。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planning of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green system construction,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guide the designers in the city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hold the right design concept,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design schem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筑的热潮,各种类型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争奇艳,使城市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使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三者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对城市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三、处理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科学性的城市规划设计要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建筑设计依赖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例如希腊的爱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岛,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摄影家和画家,被称为“艺术家之岛”。整座岛上布满了十分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连警察局、医院、饭店都化整为零,成为民居式建筑尺度。几百年来,岛上的居民始终恪守一个规则:所有建筑均不超过三层,所有外墙均为白色。这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观点,已经形成了一种设计理念。可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

四、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场地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二)、对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a.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b.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是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二是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三)、建筑设计的建议 一是: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二是:造型。有自己的风格,整体性强、简单中体现复杂,不变中起变化。这方面我喜欢板材效果,直接、明了、轻佻。三是:理性。承传历史文脉,用抽象化的手法引用或延续历史的痕迹。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中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迅速,从当初的普通道路演变为如今的高架桥、快速路等,城市的发展带动了交通的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筑业的地位也在变化,从最初的民居到当代的各种高楼大厦,无一不显示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设计也在不断变化着,随着潮流的发展建筑设计的风格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的重要部分。

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有着同样的目的,就是使整个城市的功能发展的更全面,城市的市容更加美观,城市的规划有三个原则,即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社会原则,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三个原则相协调的进行,在发展中不断实践、创新。

1.1经济原则

城市的规划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本身不应用于当前的社会,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有所改变,城市的规划设计不是盲目进行的,要考虑其中的经济发展,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出适用于将来发展的计划再对城市进行规划,土地不是再生资源,要合理的利用土地,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农耕地,不使农业受到经济损失。

1.2安全原则

城市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地势,做好防火、防爆、防水等措施,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不要集中于一点,要全面进行,分散人流量,减少因人群过于密集而产生的威胁。

1.3社会原则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也是人民努力的结果,在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因素,使规划后的城市更能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要注意弱势群体,公共场合要设有无阻碍通道等,也要注意城市的绿化,给人民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幸福综合指标。

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在搭建建筑物之前建筑设计者对其进行构思、设计并通过图纸、模型等方式体现出来的过程,一个具有良好设计的建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迪拜的帆船酒店等。城市的规划设计可以大到一个街道也可以小到每一盏路灯,建筑的设计也是同样的,不仅是对一个建筑进行风格的选择及整体的规划,还要对每一个装饰部位进行详细的设计,建筑的主体颜色、顶端的造型、门窗的尺寸等,这些都是经过详细设计才能确定下来的。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风土人情等,利用有限的土地建造出功能性完整的建筑,在土地面积不足时要进行高层的设计,对土质、风速等进行分析,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建筑物的主体形态要符合当地建筑风格,不能使其格格不入,要有协调性,在保证融入城市环境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给城市的发展增添光彩,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会面临种种的矛盾,有实质和形式上的矛盾,需要和可能的矛盾,投资者、使用者、施工、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的矛盾,以及设计师的意见不统一等,这些要经过无数次的方案分析及修改才能被实施的,建筑设计并不是表面局限在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和使用功能上,更多的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考虑,是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是结合城市经济发展、建筑设计、道路设计等综合实践的学科,具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化的顺应性,主要是通过规划使整个城市有所改变,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方面,建筑设计是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前提的,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需要对建筑的类型进行设计,使建筑物本身具有综合使用性和装饰城市的作用,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大的方案进行自我配合与创新,城市规划设计是总的调度师,建筑设计是执行者,对于建筑整个的设计要满足城市规划,要融入城市规划的主题,与道路设计、景观设计等相辅相成,解决城市规划中点和面的问题,使整个城市看起来更加有层次感,同时提高城市的使用功能。

4正确对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4.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经济空间与发展空间进行的设计,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在建筑物使用年限截止时要对建筑进行拆除重建的工作,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兼容性更强,要从当初单一注重城市功能的划分变为功能区、交通线路、建筑设计等综合考虑,使其成为一个规划的主体,科学的对建筑物的高度、风格、结构、比例等进行设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的联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执行这个城市的功能责任等,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科学的进行发展。

4.2建筑设计顺应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是要将一个建筑放在周围的环境当中,而周围的环境则要放在一个城市的规划当中,建筑设计应顺应城市规划设计,在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当中起着辅助与衬托的作用,一个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构思想要得到更多的传播与发展,首先这个城市就要有好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设计不能一味的追求独特与自我风格,这不是丛林中忽现的宫殿、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而是这座城市中真实的存在,要满足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情况等,迪拜之所以能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不是因为物产丰富,而是因为帆船酒店的存在,帆船酒店的设计顺应了这个国家的环境,海上建筑是这个国家的标志,是对整个国家规划下的产物,只有顺应城市规划设计的建筑才能永久的保存下来。

4.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审批制度

建筑的设计是城市的象征,建筑物的设计质量对一个城市的综合形象有很大的影响力,建立健全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是对整个建筑设计负责,对城市的规划设计负责,在完成建筑设计之后组织相关人员对建筑设计的方案进行评审等研究,审核这个建筑设计方案对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否有利,通过对方案的本身进行评审,使设计符合城市未来发展,这样才能把握好正确的价值观,使城市的形态与经济相适应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更有意义。

结语

随着城市规划的浪潮建筑设计已经不是单一的个体,是城市的象征,集经济、文化、发展与一身,建筑设计顺应城市规划设计,是整个城市规划的核心存在,体现着整个城市的风格形态,标志着经济发展的程度,在城市规划设计之下建筑设计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金.小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273.

[2]侯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探析[J].科技风.2012(10).181.

[3]张佳临.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科技与企业,2013(04).127.

[4]朱克炎;马会军.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282.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策略规划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设计策略

1.1 从集中发展走向分散化集中

我国一些城市采用单核心—圈层的集中发展模式,由中心向周围一圈一圈的蔓延,而大量的如商业、居住、交通、服务等活动仍发生在核心处,在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加重中心城区的负荷,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和秩序混乱,甚至会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改变这种现状,需对城市内部结构作根本性的调整,让城市呈“指状”向外密集发展,并增加绿化与城市的接触面,以利于自然风渗入市区,净化城区空气,改善城区气候条件。具体方法为促进卫星城的发展,或开展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将一部分功能分散到周围的卫星城去,形成一些功能完善的并且由开阔绿地包围起来的城市单元,这样能在某种程度上将“母城”的规模固定下来,减轻中心区的各种负荷。在

规划设计时,可适当的将工业从母城迁到新建的卫星单元去,而周围卫星城由于绿化率较高,具有生态和气候调节功能,能容纳和稀释一定量的污染,这样能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减轻环境污染。

1.2建筑在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为防止出现“逆温层”等不良环境效应,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建筑的空间布局模式,可将高大的建筑布置在城市中心附近,将低矮的建筑布置在靠近城市边缘的区域,这样能有效避免在城市中形成藏污纳垢的城市“人工盆地”,从而恶化生态环境。

2、城市规划设计现状

从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 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2 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3 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2.4 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3、城市规划设计

3.1“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

(1)市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

(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3.2 项目设计实践。

(1)规划结构。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2)绿化景观。规划注重高质量的生态学效应,因地、因材制宜地配置草坪、灌木、乔木等生态要素。植物培植以乡土树种为主,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应符合季节变化,使城市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改变寒地城市冬季萧条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因而,在冬季主导风向一侧可设计常青树作为防风屏障,而在向阳的一侧采用落叶乔灌木,达到冬季不阻挡阳光,夏季又可遮荫的效果,改善城市热环境质量。

3.3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2)地方特色原则。城市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城市,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城市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城市,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城市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城市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注重对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结合具体的地形特点合理布局,既符合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具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建设以地方文化为背景,赋予行政中心公园以全新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次,城市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

(3)突出主题原则。城市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主题。围绕着主要功能,城市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在城市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展示城市形象、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城市布局规划。城市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个体:要和谐处理城市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意向。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行政中心城市的规划设计以体现”行政中心文化”为主题,在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喷泉、雕塑以及景观小品等园林要素,完美展现佳木斯市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让人们在享受园林美景的同时,缅怀过去、把握现在、憧憬未来。

篇5

地下空间商业空间空间开发空间利用

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

我国可供有效利用的地下空间资源总量非常大,地下空间在扩大人类生活空间容量上能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空间是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资源,是新型国土资源。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早期以人防工程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起一些城市建设了大型的平战结合工程,如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街等。90年代,地铁成为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

二、西安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

1、城市地下空间可利用资源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主城区延续了唐长安城棋盘式格局,受古城建筑布局,特别是明城墙的限制,不能修建快速路及高架路,地面道路资源十分紧张,道路供需矛盾尖锐。无论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解决城市道路资源供需矛盾,还都迫切需要通过建设轨道交通等一大批城市重大项目,支持和保证西安快速和健康发展。

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

西安市地下空间开发早期以缓解交通为主,目前西安市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类:交通运输方面:如城市地铁路网、地下人行街、地下停车场、城市公路隧道等;商业娱乐方面:如地下商业城、地下休闲娱乐场所、会议中心、体育等公共设施;基础生活方面:如给水、排水、煤气等各种管道系统,供电、供热、通讯等专用电缆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共用地沟等;防灾系统:包括人防工程、防震、报警等各种设施;其它设施:如地下工厂、地下实验室、地下住宅等。

三、以西安市骡马市地下商业空间为例

1、骡马市地下商业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07年夏季,骡马市正式被改建开放为西安地区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地下空间为商品市场,成为西安地区重要的商业购物中心之一。骡马市地下商场功能布局分析:北区为大空间百货商场,中区为演艺中心、民俗商铺和写真区,南区为小空间商业精品屋以及配套休闲娱乐项目,百货商场地下为精品服装及大型超市,餐饮,地下二层为地下商业街和停车场。

地下商场交通流线分析:地下商业空间主要是由中央大街把整个商场分为两部分,其中有三条主要道路:中央大街、时尚北街、时尚南街。但是在时尚街区的道路由商铺街道分成两部分,很容易使人们把宽大的街道分为两部分,各个不同功能分区之间通过走廊连接在一起。

地下商场景观绿化分析:整个地下商场除了在主入口处有室内盆栽以外就没有更多的绿化,但是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绿色装饰缓解地下商场的气氛。

2、地下商业空间的上、下部空间的协调分析

城市的上、下部空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分割和独立地进行发展,地下空间作为城市上部空间的补充和延续,是上部空间的发展与建设的基础。

骡马市下、上部空间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在一起:

(1)出入口设计的连接:出入口设计具有可识别性,在北面中心区通过中庭与兴正元商场联系一起;在商场的主入口有通过自然景观与地下步行街联系,南面通过地面商场与沃尔玛超市入口的自动扶梯相连接。

(2)内部环境设计:在地下商业空间的主入口通过植物景观、灯光效果和室内音乐吸引着人群,创造氛围。

(3)与地面商业中心相联:骡马市地上商业中心对人们的吸引力很大,为了避免地上商业中心与地下商业的脱离,在商业空间通过各种标识引导人们了解地下商场。

(4)结合地铁交通发展:钟楼附近的地铁开通,但是商业中心的发展与大量的人流相结合,适当的可以扩大地下商业空间的规模和活动种类。

3、地下商业空间的空间安全性分析

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可逆转性,地下项目的建设应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指导下有序进行,与地上空间的开发相结合,保证功能与空间的连续性、已建设施的安全性以及新旧设施的兼容性。

骡马市地下商场主要人群为年轻人,尤其是节假日休息,人流很多并且很拥挤。这个时候的安全是相当重要,尤其是突发性事件,要使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寻找出路,在各个处入路口有消防指引图,商场里面还有各种消防栓和手报警,可以帮助人们面对消防灾难。

4、保持规划总体布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发展弹性

任何城市规划都应是动态的,在规划工作中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分析预测不可能都是百分之百充足而精确的,在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规划中,应尽量考虑一些不可知的因素,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成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动态规划。随着地铁的发展,在骡马市地下商城可以建立与地铁、车库相连接的通道,方便人们的上下班或着购物,缓解地上交通压力。地下城市的建立必须要考虑到消防、地下空气质量等问题;同时在西安市人口密集的地区人防工程的考虑是必要。

四、骡马市地下商业空间存在的问题

骡马市地下商业空间处于地下,呈封闭状态,人们长时间极易产生恐惧,不适等心理反应;骡马市地下商业空间消耗的能源较大,如通风、照明等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骡马市地下商业空间交通流线不够顺畅,在疯狂区和风尚区之间的连线不容易让人们找到之间的道路;骡马市地下商业空间休息设施不完善,在地下商业空间的人很多,但是休闲座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五、总结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兴建起地下商业街、地下购物广场、地下文体空间等等,而地下公共空间作为特定的人工环境,与地面建筑相比,在具有一定优势的同时,在地下空间环境的创造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使用者容易产生许多消极的心理反应,无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骡马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是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解决各种城市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

[3]段进.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宝勇.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七)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篇7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06-02

1 引言

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公益事业。随着人们对自然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园林规划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它不仅仅具有供游览观赏和作为城市景观的装饰和点缀的性质,更是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但是城市园林的建设必须依赖高度科学的规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2 园林与城市园林规划及设计

园林最初是人类意识中理想王国的形象模式。纵观历史,对园林的定义颇多,如《21世纪世界彩色百科全书》将“园林”定义为:“园林是以植物、石头、水等做了美丽设计的居住生活上的空间。”我国在2002年10月颁布的《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将其定义为:“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1]因此,总体上看,园林是一种人造的风景,它包含了植物、建筑庭院、水体、山石等,它是在遵循科学原理和美学规律的基础之上,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园林本身并没有城市的属性,相反城市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的人口和环境负担越来越重,产生了诸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远离自然的心理平衡等诸多问题,另外水资源的紧张,城市绿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们对森林、树木、草地有更多的需求。因此,将园林引入到城市成为众多城市规划者所考虑的问题,它的总体目标应该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很显然,富有远见的规划与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因为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如果没有有效地规划和设计,城市建筑物将会大大压缩绿化园林的面积。而没有一定绿化面积作为保证,城市的园林将会成为空谈。

3 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园林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资源和环境以及居住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很多城市都提出要建设园林型的生态城市,但是毕竟是人工建设的成果,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水、电、气等自然资源,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甚至有一些地方,讲究奢华、喜好各种奇花异木,移植大树,逆境栽植,反季节栽种,填湖填海。这些做法本身违背自然规律和园林绿化方法,还破坏大量的水土与植物资源,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理念不符。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也必须以资源节约型为思想指导,建设节约型的生态园林,即 “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2]它讲究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追求能量的循环利用,在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多个环节节约资源。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又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再生培育和利用。

4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

4.1节约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空间

如何充分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做到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和绿化空间,满足绿地功能的需要,发挥绿化效果。

(1)合理利用空间。合理利用空间等于扩大了空间的利用率。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如利用台地及地下人防设施作为停车场;道路地坪用石板嵌草道路代替纯铺装的道路地坪;用攀援植物景墙代替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等等。并对各种桥下面的空地进行规划设计,如绿化、种植等,为居民和行人提供良好活动场地。

(2)合理的植物配置。绿化是植物配置和草坪的结合。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如在住宅前后,合理布局高低不同层次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比如高层种植常绿乔木各种松树、蜀桧、侧柏、洒金柏等,在中层则布置金银木、鸡麻、小花溲疏、珍珠梅、铺地柏、紫穗槐等,而在底层则布置紫花地丁、金银花、常春藤等[3]。这样高中低的三层错落有致,植物景观充实,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变相提高了绿化面积。

4.2节约水资源,强调水的循环利用

水资源是另外一种宝贵的资源。城市园林的建设必须考虑用最少的水资源,得到最大园林绿化效果。

(1)选择合理树种。城市园林建设,美观是次要因素,因为美观可以人工修剪,而树种的选择对于节约水资源意义重大。如耐旱植物,他们不仅能节约水分,还有修饰景观的作用,比如柽柳属植物,他们的花期分布在一年四季,美观效果很突出,非常适合北方城市。但是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为追求大而全,忽视自然规律,不遵循资源节约型的理念,对树种选择比较随意,造成后期养护难度增大。

(2)积极循环利用各种水资源。对于园林,首要考虑的就是水分的自给自足,因为人工浇灌浪费人力、物力,同时还对环境有一定的不利。充分利用水资源,首先在规划设计上,就要考虑用建筑、湖泊、道路等收集雨水,甚至污水,用于园林绿地的灌溉,保证景观用水。比如可以一定程度减小水泥路面,增加立渗透式路面,或增加透水材料铺设面积等,保证地下水资源常年充沛。为收集一定的水资源,可以将园林、绿地、草坪等置于路面以下位置,减少地面径流,从而补充土壤和地下水。

(3)提高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城市的园林绿地一般都离不开人工浇灌,因为雨水资源分布不平均,在北方尤其明显。显然,人工浇灌和维护时,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方法异常重要。首先要让他们对水资源的匮乏有充分的认识,在具体行动上,从设计入手,就应该减少大面积的草坪、大型的水景等一些高耗水的景观的设计,同时对植物的搭配要有充分的研究,在浇灌环节上,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应有充分研究,避免浇灌的水分在高温下挥发掉,同时浇灌时必须结合具体地形,采取不同的浇灌方法。

4.3节约建材,强调建材再生利用

城市中的园林往往和小区住宅是相结合的,即在住宅小区中,通过各种景观设计、小区规划来提高小区的绿化面积,改善小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园林建设中的一些附属物,如亭子、水台、山石等,都应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如将小区中残留的砖块和石头碾碎,作为混凝土的原料;利用厂区里的焦煤、矿渣及矿物,作为一些植物培育的基质材料,或用作铺设地面面层的材料等。对城市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师而言,废物利用一般是指重复使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构筑物配件、木质品或砖石等,构筑相关的园林风景。如美国设计师利用废旧轮胎建造了一个台地式庭园,用于护坡和植物花草种植,同时轮胎有节奏的层叠交错也赋予一定的韵律美感,产生较强的视觉美学效果[4]。又如拉兹利用废旧的大铁片,建成了“金属广场”,还可以利用废弃的高架铁路作为公园中的空中漫步道或地面步行系统的一部分,满足人们在园林中登高的心理需要。

5 结语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园林在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节约各种资源,如水、土地、能源、建材等。资源节约型的园林顺应了时代要求,它的建立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蔡永晖.论城市园林规划发展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4).

[2]李东序.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方向[EB/O

L]./displayxwzx.asp?id=96.

篇8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s a long way to go work, the future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layout, such as size, coordination of various relations, plan as a whole the construction, finally 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task of ecological c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shall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and content, planning and design index system, made clear in the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ow carbon economy fully implement the idea down, for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and nat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reate condit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城市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是一个从根本上要求城市的生活环境、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到自然环境统筹考虑的复杂系统,从而做到物质、信息以及能量的有效使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营造稳定、和谐、文明的氛围,同时保证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的高度和谐发展。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与传统城市相比,概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为转换系统,能够保证高效益运行。生态城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型,从塔底到塔尖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在投入产出的转换过程中,生态城市能够实现投入少、产出多,并且废弃物排泄量少。

2)作为流转系统,能够保证高效率运转。生态城市借助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保证物质、信息、人才、能源的快速流通和运转,为确保各种流动的有序进行创造和提供必要条件,同时降低生态污染和经济损耗。

3)在规划方面生态城市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生态城市不仅追求生活环境的优美宜人,更加重视整体协调发展;不仅重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更加重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会为发展而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4)环境质量指标高。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管理水平、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各种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日渐国际化,严格标准考核环境质量。同时为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须高效管理城市人口、劳动保障、资源分配、基础设施建设等。

5)生态城市中各要素之间关系和谐。生态城市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以和谐为指导思想,重点强调自然融于城市,人回归大自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社会。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人为地去创造一个适合人们生存发展的环境,充满了人文气息,建设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的基础作用,保护生态环境,继而提高和完善生态环境,通过人为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

2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是将生态观念融入规划设计理念中,在设计创作中体现出来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主要的目的就是发挥好自然生态的循环再生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开展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环境为本,坚持生态优先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以环境为本,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自然环境本身的基础作用,尽量维持城市原有地理环境,在此基础上保护和延续生态建设。环境的质量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城市建设重在完善基础生态景观的设计,完善生态功能,提高整体生态效益。

2)将自然融入城市,坚持布局合理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将自然融入城市,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循环再生规律,在追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注重节能、降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等要素以及长期发展计划,力求做到布局合理。

3)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追求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在城市建设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循环再生以及自我调节规律,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亦然,遵循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原则。坚持用生态理念处理环境、能源、废弃物等问题。

4)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合理产业链

建设生态产业链,引导产业向倒金字塔型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需求出发,积极实现转变,由高能耗向高科技为主的支柱产业发展,以重点项目带动现代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等绿色、低能耗产业的发展。

5)贯彻生态理念,营造和谐环境

革新旧的发展观念,贯彻执行生态新理念,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包括低碳经济、新能源开发、新节能方式推广、低碳技术研发、减排低耗等内容。在全社会加大生态和谐宣传力度,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以及低碳生活理念,营造生态和谐环境,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传播。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3.1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

在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将低碳经济与生态优先运用到其中,建设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全新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生态环境规划、人口容量规划、绿化系统规划、建筑、交通规划等。

篇9

关键词: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上海

中图分类号: S276.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的水危机现象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也在不断恶化。城市给排水管理系统正在国际背景下也是不断变化的,逐渐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比如说上海虽然有大江穿城而过,但仍然是一个缺水的城市,政府每年也给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但是这一现象似乎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给排水工程规划的重视

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给排水系统往往是处于一种配角的地位,政府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科学发展。一些地区的给排水工程根本就不能和道路工程同期,明显滞后,有的虽然完成了给排水系统设计,许多项目也未能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那么规划设计就形同虚设,规划的作用完全得不到体现,影响了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进度。就拿上海来说,长期以来上海一直是国家的化工基地,加上对于水污染的防治缺乏投资和重视,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上海成为一个缺水城市。上海市的给排水系统反而和城市的经济的发展成反比,这种给排水系统发展严重滞后的现象为上海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

规划设计存在不足

城市的给排水水系统规划,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说指标、标准、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等。我国目前主要是按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 98)中有关规定来对水量进行预测工作,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给排水系统的核心工作。由于对市政规划方面的不重视,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市政规划部分,往往由非市政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很多刚从大学毕业的非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就直接投身于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中,因受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限制,不能对城市的情况有一个准确、全面、科学的分析。另外对新型用水技术的了解也远远不够,对各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和结构性分析也十分缺乏。影响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不定因素太多,并且具有交叉性和广泛性,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难度增加。自然就很难适应城市的规划,不能满足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需要。

解决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的对策

调节区域用水,加强区域规划

要想满足城市高质量、高效率的供水需求,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规划就必须要和城市规划以及区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相协调。也可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对城市制约城市发展的要素提出调整。比如说上海,虽然跨江而过,却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城市,这样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所以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一定要进行调节,满足区域的供需要求,就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设计,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按照水资源的利用率对区域水利进行规划,其中包括对水量平衡模式(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海水等水资源平衡)的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包括水源工程、供水工程、集中与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城市住宅小区的水规划与工程设施等)的规模和布局等。总之,城市在进行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些参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调整,优化组合各种可行的节水、水回用和水循环利用方案,提高水的利用率。

2.加大区域性合作,改善城市水质

自然界的水是处于一个循环的状态的,所以供水和排水系统也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水循环就是指将用过的水进行污水处理,使水质达到大自然可以承受的能力,保护大自然,从而避免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避免水循环系统被污水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排水系统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措施有很多,例如,可以增加城市供水系统的节水系统、治水系统,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促进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节水、治水不仅仅是在城市内部,上海的水体污染也不完全就是上海市民造成的,一些河流湖泊(如黄浦江上游和淀山湖)存在公共性,由于水的流动性和循环性,上海市也应与周边的江苏省、浙江省加强合作,建立共同的协调机制,共同管理水资源,改善上海的水环境质量,减轻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负担。

增加给排水子系统,促进城市可持续

要想规划设计好整个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就要加强对节水、治水、回水的重视,建设子系统可以细化给排水系统,使整个规划更加全面、细致。城市的给排水子系统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取水量和城市污水排放量,还可以减轻供水压力和供水、可以减少排水处理设施的资金投入,进而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和消费者的水费支出,可谓是一举多得。第二,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可以降低城市的水污染率,提高排水质量,有助于遏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质。第三,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不仅可以废水变废为宝,还可以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城市排水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也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深化给排水管理体制,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供水、用水、排水、污水问题,规划设计好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就可以促进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不仅满足了给排水工程自身规划和设计的要求,更是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冬冬.浅析城市给排水工程.民营科技,2012(9)

篇10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27-02

我国高等教育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首要之举。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相对稳定规模,努力促进公平,加强规范管理,切实提高质量。当前,提高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质量还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探究;在“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上,改革“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指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为依据,在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从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适用范围等方面出发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分析

1.理论基础。①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数学教育领域。其认为:学习是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②参与理论。参与理论是由现代远程教育的新秀格雷格・柯瑟林于1998年针对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核心思想是:创建协作小组,让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真实的、有意义的项目。③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中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由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人际交往、自我认知、自然认知八种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只是其表现程度不同或组合方式不同。

2.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从当前教育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入研究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发挥优势,克服弊端,整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础上,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紧密结合职业标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调研,涉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的岗位及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实践中应紧密围绕职业能力设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三、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活动过程均是开放的。这可以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学术动态和相关的社会生活经验;并且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问题,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登录网络课堂,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整合性原则。进行教学观、目标观和信息技术观等观念整合;变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为个别化自主学习式、问题探究式、主题研究式、协作学习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资源的选择更能体现科学性和教育性,以便有效利用;在统一技术标准下,信息资源的描述和保存更为标准和规范,以便共享。

3.“双主”性原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源的导航、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解惑和学生活动的引导等方面;学生的主体活动则体现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创作和主题研究等方面。

4.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应用于在线讨论、网上论坛、在线作业、答疑信箱等师生互动模块上;要建立多种互动机制,既有同步互动(如教学实况直播、BBS、在线讨论等),又有异步交流(如教学论坛等);既有人―机互动,又有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辅导答疑要及时,在线作业既要及时评价又要有效果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尽可能客观、正确的评估。

四、职业标准下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1.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共享资源。教师将整个学期的研究主题和每次课程要研究的重点问题都提前在教学平台上,以便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内学习。

2.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内教学增加学生的讨论时间和思考时间。课堂上简单易懂的内容,适当减少讲授时间,多引入案例讨论来理解和消化。主要形式体现为在课堂上安排更多的案例课程,由学生独立阅读与思考,提出方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为了保障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课上讨论纳入平时考核,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课内教学模式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机结合。课内教学以教师引导、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讲授章节灵活采用案例分析、座谈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还可采用网上教学、网上答疑、网上模拟操作、模拟软件应用等形式完成学习内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可采用课外研究小组组织形式,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包括登录网络模拟平台建立虚拟企业模拟实训、网上查询资料、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论坛等。

4.由学习教材向学习学科转变。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外,推荐学生阅读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相关书籍,期刊与其他前沿资料及网络共享资源;课后安排与本次课程相关的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章节内容独立搜集资料和独立分析,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探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需要的教学新模式,建立一支符合新世纪要求的、熟悉网络环境教育的优秀教师队伍,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贡文伟,姚冠新.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