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5 01:1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篇2
素描课程是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笔者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关于素描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改革措施,希望能为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素描课程 改革 措施
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是美术学习者最先学习的画种之一。素描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美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素描教学不仅是技能教学,还包括了美术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的教学,更是培养艺术创造与审美感受的教学。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往的素描课程由于缺乏一个整体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使得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只注重技巧性而忽略了教育性。与此同时,受既定的经验、少量的实践与不完善的教学队伍等因素的影响,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其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既定经验的限制
从目前高校素描教学的现状来看,素描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既定经验和固有规律。在素描教学中,结构、虚实和比例等规律和概念形成了一些教学常用语,用以表现一些固有的规律,而学生的描绘多是对这些既定经验和固有规律的重复。虽然将这些既定经验应用在素描教学中,有助于掌握和吸收素描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缺少学生的实践体验,只是对以往知识的重复或验证,枯燥乏味,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索。
2.课堂缺乏规范
一些教师为了打破素描教学的枯燥氛围,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但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缺少科学合理的规范,从而使教学变得盲目。因此,学生在教学中容易变得迷茫,缺乏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机械化的模仿造成素描教学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
3.缺乏针对性教材和专业教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在也不断发展。素描教材发行了很多版本,其中有很多精品教材。但是,其中缺乏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很多教材教学内容没能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此外,现在担任素描教学的教师大多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绘画和设计这两大方面,因而在素描教学中,学生更偏向于绘画和设计方面的学习。由此可见,没有专业的素描教师,对素描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颇大。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应以和谐作为主要教学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思路是构建一种学生与教师、课程和教学和谐统一的有机关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让教师、课程和教材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努力完善素描教学体系,使教学满足学生和现代教学的要求。
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措施
1.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
美术教育专业在素描教学的内容选择上,应当以基础教学内容为主,以提高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必须转变以往传授型的教学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素描教学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表达和表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培养。因此,创新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理念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为重心,这样在规范的教学理念下创新教学方法定然会事半功倍。
2.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今,教育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因此,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要以学生关注的一些热点为教学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素描知识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一是要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二是要注重知识点的综合和概括。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应该科学、合理,做到通俗易懂。总而言之,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为今后进一步研修绘画和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3.选用最合适的教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美术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的美术专业,因此在素描教学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于别的美术专业,所以,编写适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材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尤其是优秀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专业能力过硬、职业素养良好的专业素描教师队伍,不仅关系到素描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系着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进步。
结语
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转变固有的素描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一个教师、课程和教材与学生相和谐的有机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玮.浅谈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文学界(理论版),2012(6).
篇3
一、强调专业性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就是培养中学美术教师,在实施专业教育时,要从指导思想、学生文化素质及教师思想观念等方面强调专业性,这是体现高师美术教育办学特色培养高质量毕业生的重要措施。第一,美术教育系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不愿当教师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经济待遇低以外,还由于近年中学美术教师缺额大,教育部门下达了可观的招生指标,加之高考文化线和专业线分别低于文理科和纯美术专业,容易报考成功,因此多数考生是怀着“先上师范跳出农门,学点实用美术技能,拿到文凭再跳槽”的报考动机来应试的。因为不热爱中学教育,学科知识学得再好也当不好教师,甚至越学越不想当教师。由此可见,必须在整个学程始终贯穿热爱、忠诚美术教育事业和良好师德的专业思想教育,同时经常到中小学见习,接触和熟悉中小学美术教育。第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学生要有宽厚的文化素质,教师的知识结构犹如大树,文化素质是根系,学科知识是树干,教育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形成繁茂的树叉和树叶。在以电子计算机发展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素质显得更加突出,如知识与学科的不断综合,科学与艺术的日益交叉,文化素质与学科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萌发的智能迁移优势,对学生的发展和深造还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常常看到一些画得较好而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入校后进步缓慢,反之,画得一般而文化素质较好的,若干年后专业提高很快且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逐年提高考生的文化分数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要开设大学语文和文学作品赏析等文化课,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第三,强调专业性还必须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在教师们看来,无论美术教育还是美术院校,专业就是指绘画技法的训练,尚未真正理解美术教育的专业属性。因此除了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等方面强调教育的专业性以外,还必须引导教师对美术教育在整个学校文化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对人的素质开发的意义以及目前高师美术教育所处的重要位置等一系列问题加以关注,另外,要求每位教师在技法教学的同时将本技法的艺术思潮演变、材料史及教育史的内容贯穿其内,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否则,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将名不符实。
二、突出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必须牢固建立在高师培养目标和为普九服务的基础上。美学家洪毅然先生曾将美术教师的优劣分为四种:1、教得好也画得好为好教师;2、教得好画得一般为次之;3、画得好但教得不好再次之;4、教得不好也画得不好最差。自己画好画与能够教好别人画画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不同学问,做到后者并非易事,其难度和要求都不亚于前者。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与其它高等美术教育之间只是专业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术分工、分配去向的不同,不存在学术水准和水平上的高低之分,二者都是同一层次上的不同的专业。从世界高师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看,光会画还不够做教师的条件,所以在美、英、德、日等国,美术教育学科的地位很高并设有博士学位(其余美术专业最高为硕士)。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要求应比一般美术专业的要求更高更宽,如审美教育的实施,视觉形象思维的启迪,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美术教育的目标等等,另外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为此,高师美术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必须突出师范性,改变纯技法传授的教学,建立以现代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每门课融审美、技法理论、技能技巧和教学法为一体,再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看清各课程的异同长短,使学生在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超前意识。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改变仅以画论高低的观点,建立起“理论、技法、教学”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唯此,高师美术教育才有自身的特色。
三、坚持多能性近年来,江苏省基础美术教育为适应改革开放,从建设者素质的需要出发,重建了全新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体系结构。新编的中学教材涉及到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国画、素描、水彩画、版画、装饰画、三大构成、美术字、包装和广告设计、产品、服装和环境设计、剪纸、烹调等近三十种专业课程。加上十几门公共和教育课程共约四十多门课,都是学生担任中学美术教育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若将两年时间全部用于学习近三十种专业课,也会因课时不足导致教学的“蜻蜓点水”走过场。因此,必须从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程序方法等方面作一系列的调整。笔者认为坚持“多能一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又一特色。这与高师本科“压缩饼干”式的小美院分专业课程和一般美术院校的翻版“一专多能”之说有本质的区别。“一专多能”的做法是不惜耗时专攻一门专业必修课,一味追求单画种表现技法的完善,“多能”也只是安排若干单元将各画种“走一遍”,所以事实是贬低了“多能”而过份强调了“一专”,其最突出的间题恰是脱离了高师的教学目标。而“多能一专”是指“多能”以后的“一专”,“多能”是基础,“一专”是提高,只有全面、宽厚、多能的基础才能建起坚固的专业宝塔。在拓宽专业领域的基础上,再有重点地加强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教学,这不仅是普通美术教育的需要,更是科技智能深次化的需要。新“多能”包括两方面1、广义的指教师必备的能力:①审美能力②专业能力③教育能力(班主任、学校宣传工作和组织课余活动)④语言表达能力⑤教学科研能力⑥适应能力(操作电脑、更新知识和不断自我完善)⑦创造能力(教学创造性和专业创作);2、狭义的指美术各门课程的技能掌握。可以把门类繁多的专业课程精简归纳成两大类(理论和技能),分别以综合课、专业必修课、任选课、活动课和多种艺术讲座的形式进行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知识教学,使学生能灵活掌握和应用各课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一专”也有两层含义:1、在多能的基础上对某一专业课程有所侧重,如中国画或油画等。2、精通某课程中的某单元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前者可放到专业特设课、活动课及课余加以训练提高。后者可选择中学美术教育中重点的、难度大的内容作有侧重的,提高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如素描侧重结构的教学,色彩侧重水彩的教学,国画侧重写意花鸟和山水的教学,版画侧重纸版的教学,工艺设计侧重构成、装磺和纸立体的教学,史论课侧重审美和鉴赏的教学等等。
篇4
中专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文化课相比基础知识明显不扎实,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数学、物理、外语这些科目。而美术不等同于绘画,尤其是幼师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繁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如何做好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生,而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育生,还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些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一样,教学中教师也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即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生动化、通俗化、口语化。在讲解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要避免太专业化的术语,而应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美术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乐曲,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轻松掌握美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幼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师专业教师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能力也不能单单局限于美术自身,还应广泛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
幼师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除了传授基本的美术技能外,其他方面都应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美术欣赏教学
教师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再通过讨论、比较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见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表象渐渐探究其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美,提升审美能力。
三、总结
篇5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工作室制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困境分析
1.高师美术教育与地方基础教育缺乏有效衔接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改的研究不够,在美术教育学、中学美术教学法等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师范生的知识结构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致毕业生从教后传授老内容沿袭旧方法,缺乏引领新课改的意识和能力。
2.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对工作室制的尝试较少
从现有文献梳理情况看,目前国内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并取得实质成效的院校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应用的专业以艺术设计、信息技术和机械设备维修等为主。在高师美术专业教学中,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设计、绘画、陶艺等专业均有所尝试。其中,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在美术教育专业少有涉及。究其原因,是缺少同时适应美术专业和教师教育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3.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缺乏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高师美术教师教育长期依靠高师内部教师,没有找到合适路径引入基础教育中的优秀师资。近年来,地方各级教研室鼓励中小学教师建立“名师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化。从某种程度上看,“名师工作室”代表了区域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如何将“名师工作室”中的地方名师资源引入高校,让师范教育从源头就接触到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社会“名师工作室”对接,邀请名师直接进驻高校工作室,成为实践型导师,以提高师范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美术教育专业工作室的基本模式
(1)评价体系的弹性构建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学习与其他专业工作室交叉组织进行(如果未成立专业工作室,则由专业选修课程形式组织进行);工作室的日常教学和活动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由学生自我管理,如读书会、网站内容更新、校外教学活动、交流会、项目汇报会等,均由学生主持并负责跟踪记录。学生进入工作室之后,从日常教学到毕业论文和创作的指导,都由其所在工作室的导师负责完成。工作室制的学分绩点,除必修课程外,以学生阅读、参赛、科研、教学创新、社会活动等灵活换算,考核评价依据工作室的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考核上。加强对考核方法、考核形式和考核手段的研究,尽量突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最终能力的评价,设立个人和团队自由形式参与的评优评先,有效形成相互激励、互相竞争的机制。
(2)教学方式的灵活构建
学生入校后通过一到两年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根据自身的兴趣取向和未来教师职业需求,结合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研究领域等进行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工作室,要根据大一、大二期间在专业工作室修得的学分绩点排序,从高到低自愿选择,后由工作室举行面试。双项选拔的模式有助于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和专业程度。同时,工作室的导师可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兴趣爱好有深入的认识,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层次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运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发展需求。
(3)教学专题模块化构建
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工作室负责指导学生在专业方向工作室两年的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和专项训练,包括教学管理与组织专题、教师微观教学技能专题、教师职后发展专题、考研与就业选择专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基本能力与专业团队合作精神等。学生经过教师教育工作室两年的学习后,学分绩点考核合格者可选择导师辅导毕业论文和创作。对于学生毕业求职期间和就职后的专业化成长,工作室要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并提供学术支持。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要重构课程体系,开发项目课程。工作室将社会相关学术机构和教学单位的研发项目引入教学,按照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布置项目,通过完成项目的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强调根据社会上对美术教育的需求,把实际的教学案例和开发项目引入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转变,力求做到面向基础教育挑选并引入课堂教学项目、课题、案例,展开以项目、课题、案例为中心的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满足校内校外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工作室制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实训任务模块。第一,教学训练模块。负责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教材教案编写、教学改革研究以及校外美术课程的开发等。第二,科研训练模块。负责教师教育相关学科领域的比赛和科研创作任务,如各级教学比赛、作品比赛展览、撰写论文、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第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模块。负责与地方各级美术教研室、中小学校、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等一起,开展有关学科领域或专业方向的横向性合作项目。
3.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高师美术教育应秉持艺术多元化的基本原则,承认艺术在形态、方法、观念与审美层次上都呈现出差异状态。不同的艺术形态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工作室的教学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过渡,教师由单纯讲授向实践和讲解结合过渡。工作室指导教师将尊重教育的理念运用于教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工作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避免学生长时间学习单一内容产生倦怠。工作室将学生分成若干团队,以项目实操为形式实施教学,模拟真实任务情境,让学生在项目化管理的过程当中,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自主参与某项项目内容,在相互借鉴、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成为教育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如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小组无领导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同时,工作室建设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如美术教育学习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和教师群,用以资料学习、工作室活动展示、学生个人展示和交流,为学生提供考试、比赛、求职等资讯,为毕业生和从业教师提供科研服务。
4.建设衔接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平台
高师院校应本着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发校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校外名师资源,是工作室制教学的一大特色。搭建中小学与高校教学合作的桥梁,打破高师院校封闭办学的模式,实现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与相关部门建立深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高师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的具体要求,与省市多所学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如版画教学实践基地、儿童创意美术教学实践基地、书法教学实践基地、陶艺教学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教育环境做好准备,缩短了在校学生与就业岗位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将地方学校的优质教育人才和特色校本课程等引入工作室制教学体系,如邀请地方名师进驻工作室,与校内导师共同承担学生培养工作。同时,工作室承担地方中小学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工作,以地方美术教育的实际需求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方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67-02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向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着可忧的一面。
生源方面的质量问题使人担忧。我们知道,一般要求跨入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对于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的禀赋或特长;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可现在,文化课考试成绩普遍偏低使生源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思想上有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认识,由于艺术专业考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偏低,就使一部分学生把考美术当做上大学的一条捷径,不想学美术的,甚至没有学过美术的也都想走这一捷径。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让这样一大批原本就不热爱美术也无此禀赋和特长,并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学生进入美术专业学习,其结果不仅对学生本人无益,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除了上述情况外,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本身的教学机制,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是沿袭传统的学院式培养“美术家”的模式,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也效仿艺术院校,片面强调技能训练,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师范生的学科特点不突出。美术专业课程在理念、内容、方式、适时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滞后。主要表现为:课程脱离学生本体、以绘画学科作为课程设置主线、“接受式”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狭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电脑、手工制作等专业门类太少,根本不能适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学院缺乏强有力的就业指导,使学生把就业眼光仅仅停留在城市公办小学上,对区县小学、村小、私立学校、校外办学等就业途径一律不屑一顾,特别是美术方面的校外办学,我们的学生对此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培养结果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不理想。
以上分析的种种现象表明,本院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固然有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但是不能否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措施上是存在着一些偏差,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小学美术教师的初衷,客观上造成了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现状可忧的一面。因此,对此问题的解决还必须靠进一步的改革。笔者认为:
一、进一步明确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1.改革传统培养模式。除了在大一年级加强素描、色彩、设计、国画等基础课教学外,笔者建议还应当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带领学生去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办小学(校内办学)和民办艺术学校(校外办学)去参观学习,拓宽眼界,了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从而为自己制定大学几年应主攻的方向,自发地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把“他人要我学”转变为“自己要学”。
2.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传统美术教育在理念、目的、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当今时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知识与能力脱节,过分“专业化”, 重视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强调美术的显现功能,忽略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潜在价值。这些都偏离了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方向,不仅给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也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示范生而非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本院美术教育专业必须树立以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未来社会人类共同教育理念为先导,走“通才教育”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
3.改革以往既定的单一化课程结构,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融。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还应体现在对其他学科的横向渗透和融合上,注重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注重互补互动的联系;完善基础教学方法,提供现代教学观念,以顺应学科整合的时代潮流。学校要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拓宽专业范围。拓宽的基点应放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上,在保持专业基本素质扎实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拓宽专业周边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说,建议增加开设儿童版画制作课程,儿童线描课程,儿童手工制作课程,儿童彩墨画课程,儿童手绘卡通画课程,Flash软件课程,儿童心理学课程等学科,建议增加《小学美术教法与研究》课程的课时,并且把这门课程和学生的实习联系起来,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之下去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办和民办学校进行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我院小学美术专业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的反思
作为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我院美术专业教育,应紧紧把握住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教育学功效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从美术界内部看,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教育,因此地位也高于师范教育;而从师范教育内部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就造成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动,师资不稳。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竭力效仿专业美术教育,向专业美术院校看齐,形成了师生艺术家心态,只有成为艺术家才能提高地位。于是学生毕业后去小学当美术教师只能是无路可走情况下的选择。由此可见,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受到了严重阻碍和影响,背离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宗旨。在美术圈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术家,而不是教育家,除非教育家身兼艺术大师的身份。无论是晋升职称,还是打造知名度靠的是创作的作品,而不是靠所教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形成这样一个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量化;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看见。在通常人眼里,认为美术家就是当然的美术教师。其实教育和创作是两码事,教学搞得好的教师创作未必得心应手,创作有成就的艺术家未必擅长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活动,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发挥,从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出现偏差,必然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是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将会把美术教育引向歧途。本院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初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美术基本知识、技能、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指导小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教师,是以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扎实的教师工作基本功为主要目标。部分师范生偏科现象严重,重视实际技能的学习,忽视基础理论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及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师范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美术文化,而美术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决不是单一技能和高超技能可以替代的,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应是美术技能的掌握者,更应该是教育者,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很难胜任美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就很难顺利实现。
三、抓教材建设、编写全新的美术教材
我院小学美术专业教育应根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适应本院美术教育专业事业发展与实际需要。我院的前身是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生源是初中毕业生,所选用的教材是中师教材。而目前既有从中师“三二”分段升上来的美术专业学生,也有高考进来的美术专业学生。由于这一特殊性,暂时没有完善的教材可供选用,因此,新教材的出炉势在必行。新教材要强调有中国特色,使美术教育教学能立足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精华,把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注入中华民族美术教育意识,思考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树立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以及为传承文化精华,保障社会进步与发展而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提高美术理论素养,为以后胜任美术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当前乃至今后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由之路。
篇7
(一)教学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
我国大部分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都与专业美术院校使用同样的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是由于大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具有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数量更少。大部分教师只能照搬自己在美术院校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美术专业的美术水平。例如美术教育中很少涉及到制作玩具的方法,导致毕业生就业之后遇到很多困难。
(二)师资力量薄弱
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基本出身于专业美术院校,对于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教学法等理论知识比较生疏。一些美术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美术技能技法,没有穿插运用幼儿美术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教学意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师范大学的学前美术教育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三)缺少完善的教学设备
作为一种职业技能教育,学前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仅仅在普通教室里完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投入一些专业的设备和设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的高等师范大学都没有为学前教育专业配备完善的美术教学设备和设施,师生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二、提高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为了对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应该积极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参观学习,全面了解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需要,将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实用内容加入到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内容中去。学校要积极组织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进行广泛的交流、学习、培训。以绘画课程为例,可以删去三大构成、素描等内容,加入纸版画、吹画、刮画、线描画、油画棒画、简笔画等等。这是为了使高等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用美术教学技能,在就业后能够更好的进行学前美术教学。同时对水墨画、水粉画的教育学进行改革,突出儿童化、趣味化的特点。特别是要对玩具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改革,降低手工制作的难度,加入更多的适合幼儿的手工制作内容。改革教学内容能够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顺利的就业,能够顺利的承担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任务。
(二)培养优秀的美术教师
高等师范院校要注意对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师进行职后和职前的一体化培训,使美术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交流和学习,使其接受先进的美术教学思想。特别是要培养教师的为幼儿园服务的意识和教学理念。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要具备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而且要通晓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能够掌握适合学前教学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进行运用。优秀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编制和实施美术教育方案,掌握学前美术教育的相关技能和理论,能够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高等师范大学还应该在美术教育其他课程领域联系起来,这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形成课程综合、主题教育的意识,例如与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进行联系。这也是为了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好的设计主题教育内容,开展综合主题教育活动。
(三)对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进行改善
高等师范大学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配备环境创设教室、玩教具制作教室和美术教室。环境创设教室要配备幼儿园使用的小橱柜、小凳子小桌子等教具,全面模拟幼儿园的实际环境,使学生能够进行模拟练习。玩教具制作教室要配备手工制作桌椅、投影仪、幻灯机、作品展示橱窗、作品展示柜等等,使学生能够进行玩教具制作,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美术教室要配备儿童水墨画教学使用的大桌子、音响、投影仪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等师范大学才能不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三、结语
篇8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传统陈旧,缺乏针对基础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因而,要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才能突出师范性。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的主要渠道。其培养的人才素质、能力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改实施后,对美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却仍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偏离了师范性的方向,培养出来的教师很难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要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一、缺少师范性的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多数高师院校仍套用美院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视学科课程,尤其是其中的技法类课程,这类课程占总学时量的80%以上;而教学论、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等课程仅占总课量的5%左右。教育实习一般为4周~8周,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重技法轻理论,重专业(美术)轻职业(教师),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很难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是学科课程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的绘画技能的培训,缺少画理分析,更缺少学生评价环节。美术史论课的教学也多是教师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而,当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时就很难适应。三是不重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如两字训练、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课件制作等。
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如何突出师范性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也要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
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调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势在必行。一是减少部分绘画技法课的开设时间,转变教学观念与要求。如删减素描课教学的部分内容,改变纯光影素描的训练要求,以线和结构素描训练为主。二是增加部分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综合类的课程。如增开“儿童画欣赏与创作”、“手工制作”、“色彩创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与评述”等课程。三是在选修课中,增开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赏析等。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是单纯地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没能把画理、欣赏评述、美术教学方法等和技法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也是只注重美术技法上的训练,不知学习为何而用,缺少师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课堂: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增加绘画常识内容。如构图、透视、解剖、色彩常识等。二是增加优秀作品赏析。优秀作品包括中外名作和优秀学生作品,目的是通过作品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三是增加学生的评述环节。评述对象包括中外名作和学生习作;评述形式以学生自评、他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或认识,可以是对作品构图、色彩、透视、创意等某一方面的见解,也可以是对作品(或作者)背景的分析,等等。这样,一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变机械、被动学习为理解性、主动学习,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是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口头表达能力。面对评述对象要想评述好,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同时,学生在评述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以提高,为学生将来适应教师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3.重视教育实践,丰富实践内涵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先教育见习,了解中小学的教学情况,再进行实习,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师的美术教育实习通常被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一次性实习,时间一般为4至8周。这种“晴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很难起到培养教育实际能力的作用,只能算是一次简短的基础教育考察。我们应参考和借鉴其它国家教育实习的有益经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渐进式的教育实践方式,统筹安排教育实践。同时,丰富教育实践内涵。高师教育实践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重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学校行政管理实习和课外、校外教育实习等,从而改革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单一的现状。使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阶段式目的实习等有机结合,各种实习相互交融,并通过不同的教育实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各校也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质、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以及学生特点,开发有本校特色的实习形式。
4.加强对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基本技能包括板书、技法演示、口语表达、欣赏评述、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等。近年来,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两字一话”等传统教学基本功方面,能力很不如人意,让很多人感叹“今不如昔”。如多数青年教师板书较差,部分青年教师乡音较重,说不好普通话,这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而,高师教育专业要重视对师范生基本功的训练,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应有序安排,精心组织,辅导训练,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基本功展示和比赛,加强基本功训练。此外,更要加强现代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如信息收集与处理、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课程开发等。使得我们培养的未来的教师,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下的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使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在局部把握审美的要求,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从心灵上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人才。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完善。高师美教教育专业只有针对性地了解中小学美术课程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89]教社科字003号.1989.
[2]刘丹.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技法;教学法
当前,我国大部分师范类院校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的美术类专业教学相比较,除了增设教师口语、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基础、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理论技能模块外,在技法类的教学方面都与非师范类的教学相差无几。而这些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只能比较宏观地介绍了有关教育的各种理念,真正运用于实际中时,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少之又少。同时,教学法课程一般为理论专业或是某一技法类专业教师担任,对学生所学的各门类专业也难以面面俱到,因此,也无法对各科的专业教学提出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的具体指导意见。
因此,实践性极强的美术教育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而被忽略,这也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或工作初期经常面临这样的困惑――“其实我都会画,就是不知道怎么说”“那么简单,怎么我说了半天学生还是不懂呢……”应该说,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化水平不对等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师范类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的脱节。
一、师范类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内容相脱节的缘由
(一) 课程设置中对技法类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对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做了明确的安排,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所授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步骤。但从各大师范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技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几乎全部针对的是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提高,其教学目标定位脱离了师范性――课程设置也更多以培养高级美术专业人才为己任,而甚少提及相应的教学法讲授。
(二)技法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缺少教学法内容
课程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技法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要求偏离了“师范性”。作为专业教师,在教学要求上易将学生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而把与教授课程有关的教学法内容都笼统地推卸给教学法老师,这也同样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定位。
以技法类国画教学为例,教师在技法类教学的环节设置一般以梳理中国画的发展脉络作为开端,向学生介绍重点流派、重点人物、重点作品重点理论观点的标志性作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大传统”的氛围中,体验、感悟传统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和品位,而后进入印证理论的教学实践环节,进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评价环节。这种传统的美术专业教学无例外地集中在技巧训练上并视方法论为最高准则,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的技法类教学都习惯性地延续以上三步走的形式展开和结束,从而使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与专业院校大同小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师范类的学生在就业或者寻求就业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而反过来责怪学校的教育教的都是他们不能用的东西。
(三)教学内容繁杂,脱离小学美术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大多以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为范本,甚至可以说是美术院校的缩影。美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大都以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电脑设计中的某一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化教学,而作为师范类的院校为了使实用性更强往往进行全面地笼统教学,致使教学内容繁杂,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大多采用美术院校的评价标准,只是根据学生实际的绘画基础以及课程安排、课时的多少调整教学难度的深浅。但是,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正是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感受生活,体验自然,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单纯的美术技能、技巧学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承载的。
二、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对接的途径
为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缩短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适应期,改变技法课就是进行单纯的技法训练的现象,实现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的对接,笔者认为应在各门专业类的技法教学中添加各学科的教学法内容,同时锻炼、开发学生的教育教学与评价能力,培养教师意识。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技能课的教学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小学美术教育师资的培养方向,即在教学中突出并围绕“师范性”进行。因此,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说明中明确专业教师实践课教学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要求应该在原有的技能技法传授的基础上添加相关教学法的内容,让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资源的收集阶段就能作出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教学技能最初是从观察、模仿教师的授课环节而来,因此,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要求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相应的技能技法进行训练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环节的设置以及各个环节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的安排,关注教师在具体环节中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体会、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
(二)联系技能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题性教学设计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美术的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的个人成长环境出发,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相应地,师范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技法类教学也应该改变以专业技能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关注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领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另外,还可以结合例如“自然灾害”“参与世博会”等具有时代、生活感的主题设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加强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转换为教学资源的能力,真正做到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
(三)拓展技能课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倡导技法类课程的教学中添加与小学课程相应的赏析和评价以及主题性、实用性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进入教师岗位的教学技能和适应性。如色彩画教学中可以添加小学生应用广泛的油画棒、水粉和油画棒混合、刮画纸的表现方法和评价研究。同样如在国画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画以线造型为主的特点,添加线描表现与儿童线描赏析和评价的部分,甚至可以设置国画水墨材质研究、水墨实验与主题性少儿水墨研究的结合,这样不仅丰富了原本单一的技能课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掌握了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技能技巧,树立起作为师范类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的自信心。
(四)结合技能课教学,锻炼学生的评价技能
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归结到教学法老师的教学范畴。事实上,学生教学评价的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而应从美术教育的第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引导、训练直至最终学生的熟练运用。以国画教学为例,在专业教学中,我们对国画作品笔墨的要求是形准、神和、笔纯、墨活,而我们知道小学生特别是处于涂鸦期、象征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原因和感知觉的笼统不精确,无法准确地再现所要描绘的对象,大多凭直接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视觉形象,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不会受到具体形状色彩的限制,不理解也无法表现空间透视现象,因此常常不分主次地表现事物,把人画的头大身小、头发直竖或者形象前不挡后,近小远大,或平放的东西竖立,但这些恰恰是少儿幼稚可爱,天真烂漫的自然流露。这时,专业教学中的评价标准明显不适用于此,因此教师应在阶段教学的赏析和评价环节中增添相应的少儿水墨赏析和教学评价方向,让学生明确专业教学的评价要求和小学教学评价的差异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提倡让传统的“静态的单一评价”模式向“动态的多元评价”转化,是希望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之中,让评价成为评说,成为介绍,成为欣赏甚至讨论和建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学生会在“动态的多元评价”教学模式中开始主动地关注教师的评价方式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进入教学岗位时能够更快更好地运用教学法原理进行有效教学和评价,真正实现专业学习与教学法的对接,真正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特性。
因此,高校技法类的课程设置只有真正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教学的对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凸显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特性的同时缩短教育与教学岗位之间的距离,缩减国家岗前培训的投入。
篇10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绘画色彩;设计色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08-02
0引言
色彩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对于色彩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纯艺术院校色彩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色彩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色彩的绘画性和技能性,强调通过水粉画的方式掌握色彩倾向和色彩关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观察、运用和驾驭能力。但对于当今的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的教育理念而言,仅侧重于色彩的绘画性和技能性已不适应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要求。师范性的色彩教学除了对色彩进行基础性教学之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色彩设计思维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色彩素养,从而满足教育者而非艺术家的教学期待,以此来提高美术教育色彩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应实现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整合,教学价值取向应提倡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使学生从综合美术的角度对色彩进行分析和思考,为将来的美术教学奠定更加全面的色彩思维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基础。
1教学理念应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理念过于强调绘画色彩的设计思维,而忽视了设计色彩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应当实现两者的整合。
绘画色彩的教育一般通过画水粉画的方式来学习色彩知识,强调色彩的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和色彩的基本规律,通过细微观察和直觉判断来还原物象的真实感,着重塑造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和材质感。通过了解色彩的本质属性及色彩关系的组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清晰的色彩组织体系[1]。而设计色彩则追求色彩的意念表达,对色彩的控制趋于理性,注重色彩形成的画面效果在实际中的运用,注重启发学生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情感作品,实现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这是写实色彩无法具有的功能。这就要求在教学理念上,打破以往色彩教学的思路,在重视色彩理论和技法教学的同时,应强化色彩的创意性和主观想象能力,使色彩发挥较强的表现余地,来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效果。
但这并不是将写实色彩和设计色彩分离,如果说写实色彩是再现物象的真实性,那么设计色彩则是超越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另一种“真实”,只不过不是以客观物象的表面现象为标准而已[2]。因此,对于美术教育专业而言,必须在绘画色彩的基础上,逐步向设计色彩知识进行过渡,以此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日后理性的运用色彩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奠定了基础。
2教学内容应实现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的整合
对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内容整合而言,需要在绘画色彩课上融入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使绘画色彩与设计色彩相结合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这里说的整合不是两门课程简单的叠加,而是使二者有机的融合,建立相对全面的课程教学模式。
2.1 通过绘画色彩与色彩构成知识的结合,让学生了解如何构图,画面中应突出什么、取舍什么,如何进行色彩的色调、对比和调和,按照色彩形式美法则和色彩的冷暖情感等对色彩进行合理的搭配。这需要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不断观察和思考中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灵活的运用和表达色彩。
2.2 将色彩训练分为两个模块,分别是色彩绘画模块和设计色彩模块。具体而言,在进行色彩绘画模块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设计色彩模块的训练。色彩绘画模块要求学生用再现性表现手法还原物体的原貌,掌握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调配方法和观察方法,并掌握光的变化对画面色调的掌控能力。设计色彩模块则要求学生运用设计的思维语言将物象仅仅看成是一种参考,将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分解重构的方法对其进行意象的表达。色彩绘画模块和设计色彩模块前后呼应,相辅相成,通过两者的结合应用,使作品实现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完美统一。
2.3 设计色彩的教学内容强调通过概括、凝练的色彩线条和几何构成的手法使画面具有装饰意味,增加画面的形式感。通过应用抽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结合人的主体色彩意识传达,并吸收各种表现形式[3],使表达内容具有超现实感和趣味性,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来突出对象的特征和本质。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用绘画色彩中的黄、黑、蓝、白、红这些基本色彩,运用色彩构成中的色彩配置原理,通过几个大色块几何构成的形式,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他那种追求清楚布局的对色彩的理性控制是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表现。正如蒙德里安自己所说的,现代人的真正审美兴趣转向了内在的东西,现代人的生活既不由单纯的物质方向决定,又不由单纯的情感决定,而是具有一种更为自主的、自我感知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写照。
3教学价值取向应提倡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对于高师院校色彩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色彩训练时不仅满足于对客观事物写实性描写,而更要通过观察找出物象与物象之间、自己与物象之间反映事物本质的某种色彩表现,从而脱离以往教学中色彩画准、画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1 通过培养色彩感觉使学生产生发现美、总结美、表现美的兴趣。在高师美术教育色彩教学中,良好的色彩感觉是学习色彩的前提条件,从专业角度来讲,是指深层次的审美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敏锐度。具体而言,在色彩教学中,不受自然色彩的限制,大胆运用概括、夸张表现手法唤起学生对色彩感觉的强烈认识,。如面对一张白纸,需要学生用设计的眼光观察对象,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约定俗称的解释[4],始终用全新的视角去感受物象中异乎寻常的色彩元素,让学生在表现之前先想象出画面完成后的效果,凭借主观感受和对色彩的把握,运用发散思维,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上,通过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以创造,来唤起学生感受色彩、表现色彩兴趣。
3.2 通过色彩应用训练,唤起学生对作品色调、色彩节奏的认识。首先,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从整体色调意识出发进行主题色彩训练,要求学生通过恰当的色彩语言来表达内心对色彩的畅想,如题目和谐象征、科技的力量等,并对同一命题做不同色调的训练,通过不同要求针对色彩的色相、冷暖、明度、纯度和亮度做部分的调整,使某一部分突出或者减弱,从而使画面地明度基调、颜色基调和色相基调发生变化,使学生对不同色调之间、所呈现出的色彩效应和视觉效果有更透彻的了解和把握,从作品中找出运用某种色调表现的动机和视角,从而调动学生通过色彩的张力想要表达自我内心情感的欲望。其次,在从整体色调出发基础上对色块进行分解练习,体现在不同色块的形态、面积、大小、色相等发生变化、按照对比色、同类色、类似色、冷暖色等手段按一定的节奏穿插排列,使这种排列具有强弱、快慢等节奏变化,将色彩“音乐”化,这种排列看似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实际上能够反映不同学生对色调、色彩节奏把握的程度以及自我创造发挥的能力,自由变化的色彩节奏生动有趣,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色彩语汇。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只有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三方面出发才能顺利的完成从绘画色彩和设计色彩的教学整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色彩训练的同时能够兼顾与设计色彩的对接,为美术教育专业色彩教学拓宽了思路,从而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加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陈学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新模式[J].美术观察,2005(9).
[2]胡天君.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色彩教学的新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