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篇1

人文素质教育一词已被普遍使用,教育本质是人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不知不觉忽略了最本质的人,下意识的强调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如果撇开了人,严格意义上讲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中可以看出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对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呼吁人文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呢?“人文”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理性觉识和实践道德规范。它包括对人立身处世的现实道德规范和对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升华,进行人性教育,涵养人文精神。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主要着眼于英语学习的基本功,将英语教学看成是单纯的语言课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事实上,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才能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人才”,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培养成“才”。本着这样的思想,英语教学才具有强大生命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汇聚了人类文明和智慧,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这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善于挖掘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发展认知、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英语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师生人生当中难忘而美好的经历,通过真挚的沟通,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师生人文素质,同时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如何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1.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内涵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学英语》这套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课文中生动感人的故事,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中的闪光之处。这种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1)善待老人,宣扬尊老爱幼的美德。《大学英语》第一册“ThePresent”一文中记叙了老妇人80寿辰之日,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热切期盼着女儿迈拉的生日礼物,结果等来的却只是一张简单的贺卡和一纸支票,最后老人伤心欲绝撕碎支票。文中没有出现对迈拉批评的话语,却处处在抨击迈拉忽视老母亲的行径。用她获得为老人做事的奖章来讽刺她置生身母亲于不顾却获得奖章;用邻居上到莫里森太太下到六岁的约翰尼向老妇人表示生日的祝福,可她这个唯一在世女儿却无动于衷于老妇人的生日。在教学过程中穿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的教育,突显文章主题:血浓于水,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亲人(特别是年迈的亲人)比其他的人更重要。(2)从悲观失望中走出来,提升人生境界。真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摈弃狭隘的自我,树立起对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责任感,以博大的胸怀悦纳整个世界。“GoingHome”一文中主人公的妻子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他曾经的错误,用爱为处于人生迷途中的男主人公照亮回家的路。(3)藐视困难和疾病,坚忍不拔的乐观精神。“SailingRoundtheWorld”一文的主人公奇切斯特,在身患肺癌,即将65岁的时候,依然起航去完成环球航行的梦想,最终获取成功,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他教会我们不要对梦想说不,不管你多少岁,只要有梦想并付诸行动你就会成功。(4)珍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自然,能够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IsThereLifeonEach?”“TheVillainintheAtmosphere”等课文关注的都是环境的。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肯注重挖掘课文的人文素质材料,那么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就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2.注重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经历。人文主义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趋势和情感走向,要把学生当作有智力和情感需要的完整的人来对待,因而在努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增强学生情绪智力即情商的培养。英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文章思想内涵,领悟作者写作意图,只有自己先被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打动,才能将深刻的情感共鸣传递给学生,才能将文章中深层次的隐性情感传递给学生。因此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探索新知,大胆设计课堂,深刻挖掘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声情并茂,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和思考融入教学内容中,以此拨动学生心弦,达到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融会贯通。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鸣共振中,教材所蕴涵的语言点和思想闪光之处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情操。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设计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教材,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问思想与情感的双向交流场所。

3.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注重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在于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和引导,注重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来自英语教师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是教师热爱学生最重要表达方式。交际是英语语言教学中最重要部分,它要求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扮演优秀的交际家角色,与学生进行情感和身心的交流。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五单元INeverWriteRight的教学中,可以就Warm-upQuestions部分讨论的问题Haveyougotanydreams?Ifso,whatarethey?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完成这个问题之后,英语教师可以接下来提问第二个问题:Howwillyoudotomakeyourdreamcometrue?我们把学生的梦想是什么和第二个问题如何实现梦想衔接起来,学生在口述如何实现理想答案的过程中,教师既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又可以借机鼓励学生要像文中主人公LindaStafford那样坚持梦想,不惜辛劳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进行融洽和谐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轻松参与课堂,在锻炼能力的同时,又树立了为理想而努力地决心,心灵得到升华。此外,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精神世界要纯洁和高尚。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高尚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师会享受到教学的乐趣,体会到人生价值实现的欣慰,会以更大的激情和动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促进英语教学效果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发展却相去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势在必行,高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

一、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文性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性境界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一个理想、健全的人格。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引导他们求真、求实,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认识人生意义,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去前行。然而,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的人文教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例如,2002年刘海洋为验证“笨狗熊”的说法,先后两次将混合硫酸和火碱的饮料,倒在动物园里的狗熊身上、嘴里,以至于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可能忽视刘海洋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生物实验”。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当前的高中生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和信息,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但是高中生的道德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是社会责任感低、成就感畸形,甚至存在着酗酒、吸毒等恶习。实践中可以看到,高中生面临人生的转折点,各种压力集于一身,如果不能及时的排除,则可能会出现自杀、凶杀等案件,在选择谋害对象上也越来越丧失人道,甚至残害自己的双亲,其作案手法之“高明”令人惊悚。究其原因,并非学生对科学知识匮乏,而是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生物学科中具有当前社会和教育所极缺的人文价值。有许多生物知识可以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如“克隆”技术,它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器官,用于救死扶伤。又如“干细胞”、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都能对学生

进行人文、价值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新课标要求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其中生物课堂教学、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势在必行。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进行探讨,有助于加强高中生物人文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发展却相去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势在必行,高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

一、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文性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性境界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一个理想、健全的人格。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引导他们求真、求实,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认识人生意义,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去前行。然而,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的人文教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例如,2002年刘海洋为验证“笨狗熊”的说法,先后两次将混合硫酸和火碱的饮料,倒在动物园里的狗熊身上、嘴里,以至于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可能忽视刘海洋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生物实验”。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当前的高中生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和信息,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但是高中生的道德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是社会责任感低、成就感畸形,甚至存在着酗酒、吸毒等恶习。实践中可以看到,高中生面临人生的转折点,各种压力集于一身,如果不能及时的排除,则可能会出现自杀、凶杀等案件,在选择谋害对象上也越来越丧失人道,甚至残害自己的双亲,其作案手法之“高明”令人惊悚。究其原因,并非学生对科学知识匮乏,而是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生物学科中具有当前社会和教育所极缺的人文价值。有许多生物知识可以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如“克隆”技术,它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器官,用于救死扶伤。又如“干细胞”、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都能对学生进行人文、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类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由此而衍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人文主义急剧衰落,进而引发各种道德、个性以及主体性弱化或者丧失等问题。从实践中可以看到,高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而且家长对他们过于顺从,甚至溺爱,以至于他们意志不强、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普遍自私狭隘、没有同情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信仰,诚信意识匮乏、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甚至犯罪等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会影响他们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学中,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与提升,让课堂教育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起到人格感化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生物教学不仅要发挥生物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更要善于挖掘其蕴含的人文教育价值,同时设置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非常的深厚,在此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加强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二、 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重要性分析,及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人文教育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加强人文教育,教师应善于把握每个教学环节,适时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目标展示、习题巩固以及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堂活动总结等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相关内容教学中,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创设教学情境,进而导入课题。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给学生展示亚马逊森林、欧亚草原以及北极苔原和海洋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丰富多彩,明白各种生物之间之所以能够和谐相处,主要是因为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因此我们也应当尊重、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及生命。此时,教师对学生能够认识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生命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给予表扬,并对学生们提高希望,即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在课堂内容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亚马逊森林、欧亚草原以及海洋和北极苔原等生态系统的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相互配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艺术美感。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重新感悟生命多样性以及彼此之间的平等性。

2.采用多种教法,加强人文教育

实践中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均是当前新课标所倡导的新型有效学习方式。教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可采用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加强人文教育。比如,在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在多样化的学习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加强人文教育。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走下讲台,将课堂交给学生,然后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要关注胆小、性格内向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并且与学生交流,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营造的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在此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小组成员加强分工协作,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这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体现。

3.优化教学评价,加强人文教育

篇3

1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既是科学又是人学

[1],医学的两重性决定了医学“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领域重中之重。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医学生的生命化思维方式,实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2]。近几年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很大进步,但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仍有不足。有学者对全国81家医药院校(包括独立建制的医药院校、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军队医学院校、医学类高职高专)进行了人文医学教育教学组织状况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医药院校的人文医学教学组织发展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充足,课程建设不规整[3]。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有7门,分别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史学和医学社会学。但很多院校将这7门课程安排为选修课程,以致很多医学生并未受到这些人文医学的教育,也减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王美霞等人比较了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发现发达国家的医学生人文学科课时达20%~25%,而我国学生课时只占7%[2],说明我国医学教育对人文医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策略实施不到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师资队伍的不夯实,医学生的不重视导致了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不断上升的今日,作为人类未来的白衣天使,应认真学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从生命角度出发,掌握患者心理,建立良好的医患信托关系,遵守法律、法规,保护患者和自身权利,最终建立和睦的医患关系。所以在医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人文教育在儿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为人所熟知,在儿科学这个特殊的学科,人文教育更加重要。儿童疾病复杂多样,起病急且变化快,多位家长陪护一位患儿,就诊时常要求医生能在最短时间做出最准确的诊断,并给予最快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在如今这样儿科医生严重缺乏而儿科患者逐渐增长的情势下,需要接诊医生具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强大的心理,在吵杂的诊疗室内既要认真诊治患儿病情又要以温和态度对患儿家属详细解释。但即使如此,仍有一些家属担心患儿病情,或对医生诊疗技术的不信任容易产生过激情绪,甚至出现打骂医生现象,这种情况在儿科急诊室极为常见。因此,只有经过医学人文教育洗礼后才能胜任儿科医师一职。临床带教老师言传身教,结合实例,针对性培训,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也应具有犀利的观察能力,在医患矛盾发生前遏止,维护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一所综合大学的医学院,我校遵从国家推进的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了多名五年制临床医学系“卓越医师”,这些学生在儿科实习阶段表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他们能以患儿为中心,言语亲切,态度温和,消除了患儿的恐惧心理,得到了患儿信任与之交友,不但取得患儿的积极配合治疗,更赢得了患儿家属的认可和赞扬。卓越医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得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就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而职业的荣誉感及责任心会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表现和人格特征的形成[4]。培养卓越的人才是国家教育的根本,追求卓越是医生的最高境界。人文医学教育进入人们视线已非一两日,人们一直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院校也在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如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在人文教育的重视度上都有所提高,甚至部分院校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人文教育之路仍有许多改善和提高之处。总之,在儿科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儿科医师。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精湛的医疗技术才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不愧于白衣天使的称谓。

作者:刘红 南虎松 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吴永梅,姚淞元,何今成,等.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新机制的创建与探索[J].海南医学,2015,26(4):595.

[2]王美霞,殷胤.从医患关系看传染病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65.

篇4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磨砺和蜕变才得以形成,是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髓、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其中,人文精神更是人们价值观、社会价值取向和民族的时代精神集中反映。在高等教育中,要认识到人文精神对其的重要性,要重视对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匹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37-03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更是令人堪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针对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高校教育要将改革重点放在人文教育上,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更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濡染和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就目前我国国民教育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教育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国民教育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更注重专业课程教育,缺少对传统物质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接触和感知,家长更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多中学生能熟练的用英语交流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孟却形同路人。我们培养了很多掌握西方先进科技知识的博士和硕士,但他们却是“黄皮白心”的“香蕉”,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却一无所知。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们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但是着眼于现代教育,很明显,教育似乎更趋向于培养各个领域顶尖人才,不断提高各领域人才技术水平,却往往忽视了人才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导致人文精神缺失,逐渐沦为“器具”。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严重,文化底蕴浅薄

当代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价值扭曲,缺少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大多数大学生都陷入迷茫和空虚中。大学是每个学子心目中的“象牙塔”,而步入大学后,这塔里的生活太安逸,以致太多人迷失其中,整日无所事事。从高校的“牢笼”逃脱,像刚离开鸟笼的小鸟,不知道如何自己觅食。习惯了压迫式学习,突然间的自由难免让人措手不及,于是整日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对待自己专业课程都草草了事,更不用f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了。大学本应该是学生学习广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可是当下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似乎更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却忽视自身的人文底蕴的提升。古人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而今,广大学子俨然把读书当做生存之道。敢问,有几人还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又有几人如王夫之所言“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三、国民忽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致其消亡流失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包括学术、文字、语言,之后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后来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等。以上除了语言和文字两项贯穿人们生活之中,其余普及度很低,有些甚至濒临灭绝。2003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20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时,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亦有之,而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趋于西化。很多人信奉西方的天主教,热衷于庆祝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却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漠不关心,节日气氛愈发冷清。然而,在崇尚洋节日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文化被掠夺后,一批爱国人士开始关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发展,开始反思文化流失的原因,并及时对文化加以保护,注重提升全民人文素养。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国民教育出现问题无可厚非。社会物质文明越高速发展,就越要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这是龙应台笔下的文化,关乎个人,关乎社会,关乎国家。

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未来国际地位必然和它的思想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全面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尤其是注重提高优秀人才的人文素养。面对不同外来思潮、国际文化的冲突,紧张的国际关系以及目前激烈的国际竞争,高等教育更是赢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文化流失后已经唤醒一部分大学生,使其开始关注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逐渐拥有成熟的价值取向,热爱祖国,关注民生,乐于奉献……但是我们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人文精神进步主流趋势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仍有一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而且有些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重。因此,如何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俨然已成为目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人文精神缺失的解决方法也成了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

四、言传身教替代灌输式教育,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学生是教师最好的影子,要想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那么教师更需要以身作则,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可以注重礼仪文化道德文化的教育。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身示范,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1.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认识,让人文精神逐渐融入学生自身人格中去,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主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大学生与中小学生较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自我的辨别力,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于精神意识一类的事物,如果没有内在的兴趣,他们通常会抵触甚至反对。因而。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务必转变强制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就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点燃学生这团烈火的最佳人选便是教师。教师教育学生和生火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生火时不能将木材堆得太密,只有木材间有足够的空隙,火才会烧得旺。如果只是一味地添加木材,只会适得其反。这育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只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2.师生间平等交往促进言传身教。高校和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了解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古人云“师者,父母也。”意在告诫我们要对老师像父母长辈那样尊敬。而笔者更提倡二者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思想,而这种等级思想作为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仍是普遍存在的。对待传统文化是需要“扬弃”的,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汲取人文精神精髓,摒弃糟粕。师生间只有平等相处,互相学习,才会促进共赢。教师在课余时间与学生相处时,可以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完善自身人格,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从而达到“修身、齐家”的目的。

五、重塑校园文化环境,让文化随处可栖

合理规划校园文化环境,将文化融入校园。古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人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只有塑造古风古韵的校园环境,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校形成良好的人文气息。学校可以在学生休闲活动区融入传统古典风格,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古代亭台楼阁的独特韵味。在教学区、宿舍区等增设中华传统艺术品简介,比如琴棋书画、笔墨纸砚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增设名人馆、传统文化体验馆等,让学生可以更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六、重视语文教育,积聚人文底蕴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极为重视英语教学,几乎都开设英语必修课。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需要考取英语四六级证书。但是除了一些人文学科(如汉语言专业、历史专业)之外,几乎不开设汉语的教学课程。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可以在高等学校中应普遍开设语文课程,或者增设汉语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使其接受人文精神的沐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组成的古诗更是有它独特的韵味。它时而大气磅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它时而温柔婉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它可以用来关注民生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用来抒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壮志难酬之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加强大学生语文教育,以坚守住民族的根和魂。著名作家曹文轩提到:“我们的社会骨子里还存在着很深的‘重理轻文’的偏见,我们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失衡的。与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还不如首先提高目前中国学生并不乐观的语文素养。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水平的提高更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因此,在大学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七、宣扬“仁爱”思想,守住民族之魂

“仁爱”是孔子提出的“仁”与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亲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亲爱。而现在大多学生都为独生子女,性格比较自我,缺乏团结互助的品质,但是社会是个大集体,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大学教育更是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关键纽带,对培养学生仁爱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人们经历了太多权谋的争斗,慢慢会失去对人最单纯的善和美的信念。古语说:大仁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学生在追求知识、追求W问的同时,拥有越来越广博的知识,遇到过形形热人物,可是要始终怀着赤子之心、仁爱之心。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更多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学校可以扩大选修课范围,着重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了解。更专业更系统地学习古优秀文化。另外要提高课程质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书法、国画、象棋、古琴、琵琶等选修课,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聚自身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对于优秀人才可以推送至专业艺术院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继承、保存了国粹,也可以为国家培养、输送专门的艺术、体育人才。鼓励学校学生组织开展传统文化相关活动,增加学生了解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零干涉”,真正做到应学生之需,讨学生之喜,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增设校园传统文化节,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同学们可以聚集在一起,沟通交流,切磋技艺。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只有拥有更多的贤良之士,才能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前两乐更强调个人方面,而第三乐则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由此看来,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而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中尤为重要,只有做好高等人才的教育工作,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才会使国家更富强。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要在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要学习儒家“仁爱”思想,体味传统文化氛围,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实现国家民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徐继红.论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147-149.

篇5

1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由此可见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2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1 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人文的思辨能力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人文性问题的思考通常都具有很大的争议性。其次,在进行人文性问题的思考和辨析过程中时,要维护之一观点主要是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最后,人文性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民族音乐的教学是我们培育青少年思辨能力的一个契机,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域广阔,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种差距使得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是风格迥异的,这些多种多样的音乐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对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是极为有利的,不同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给青少年形成一种文化震撼,让他们开始反思人类文化之间的巨大差距,认识到文化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认可的文化而忽视其他文化,减少这种会偏见对青少年的认识能力的影响,从而看到自身的缺失,利用音乐带来的冲击反思自身,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养精神。

2.2 促进民族精神的培养

学生可以从丰富的民族音乐中了解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以及其中凝聚的民族精神,由于民族音乐都是基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因此它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共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涉及到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风格很鲜明,比如新疆的木卡姆和汉族音乐相比在律制上的差别很大,而且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用途,比如唢呐曲百年朝就是用来娱神和超度的,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用汉族音乐来说,北方的音乐风格豪迈,旋律起伏大,较为高亢,而南方的音乐风格则偏阴柔,感情细腻委婉,旋律平缓,由于音乐和地域环境的紧密相连,所以音乐可以创造出一个情感空间,用来加强地域群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归属感,在这个空间内,同属一个地域的群体一起高歌热舞形成了空间规范。有些音乐还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思想,比如古筝曲渔舟唱晚表达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之间之间的追求,我们在这些极为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中发现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师生进行交流时的谈资,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教学来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人文思辨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对多元文化的审视过程中反思自身,树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2.3 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

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能促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拥有56个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各自的音乐文化中也会将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反映出来。可是,尽管文化间的差异会造成文化误读,导致民族冲突的发生,但是不可否认音乐同时也是加强各个民族之间沟通理解的纽带,不同民族可以通过音乐了解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有效地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加强彼此的民族间、人际间的了解和沟通。

许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机都蕴含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真正领会民族音乐的的文化内涵,把握住这种契机,但是遗憾的是,还是有很多的音乐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偏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出现, 导致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陷入困境,是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危机的客观原因。

3 当前民族音乐教学中遇见的问题

就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来说,由于工具理性及西方音乐学科的长期影响,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嫁接了很多西方音乐体系,形成了轻文化重音乐的现状。

3.1 缺乏对文化内涵的了解

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了解,是由于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热衷于分析音乐作品的形态,忽视了音乐存在的意义。比如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我们在进行该曲的音乐教学时都只是笼统的介绍下曲目的来源和年代,然后就开始分析曲式,学生浑浑噩噩的听完了分析,却没有体会到这个曲子真正的美丽之处在于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而对该曲所具有的特定的地域环境,特有的音乐传承方式,特定的历史因素则完全没有概念,更不用说思考与我国儒家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深厚渊源了。被忽视的这些因素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点所在,可是却被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忽视。

3.2 太注重于培养技术

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使得学生被技术所牵绊,成为单向度的人。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迷恋于训练演奏技能,唯一的目的就是掌握一定演奏技能,学习过程枯燥乏味,情绪被对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所掌控,演奏技能本来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却成为了人情绪的主宰,在技能技巧的规训下,学生机械的演奏音乐,经常担心在某个动作或是某个乐段演奏失误,演奏的过程不再是享受的过程而是成为了一种精神负担。但是,在我国的民间艺人中,这种情形却非常罕见,由于民间艺人并不受演奏技巧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演奏,将至性至情抒发出来。

4 改进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措施

4.1 加强优秀民族音乐的推介

将我国悠久的民族音乐历史和文化介绍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时代风貌,在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中,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了音乐,出土于河南舞阳的骨笛已经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了,被称为“世界第一笛”,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原始人已经可以使用乐器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了,当时的音乐功能不像现在供人们欣赏,而是服务与生产和生活,具有很实用的功能,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水平很高,世界上最早的根据数学制定的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朝的律学家朱载在制定的,不仅仅本国的百姓钟情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姿的艺术体系,也大为邻邦景仰,比如至今日本的雅乐中还保留着唐朝音乐的成分,四五千年中,我国的音乐涉及77种体制、机构乐律、乐种、乐器、音乐人物、著作、曲种、美学,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极为瑰丽的一颗明珠,因此,在教师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不仅要将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精神。

4.2 使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成为一种常规

让学生收到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的感染,培养高尚的情操,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将人类高尚的情感、思想都凝聚在一起,经常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提高艺术修养。

4.3 把民族音乐教学溶入音乐各科教学中

在音乐各科教学中融入民乐,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素养,教师有意识的在进行声乐、钢琴、乐理的教学时加重民族音乐的教学,比如,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将各民族的歌唱技巧和各种戏曲、曲艺的唱腔传授给学生,而不是仅限于传授西洋的唱法,进行钢琴教学时可以将我国脍炙人口的名曲用作练习曲目,学生在弹奏时不仅可以欣赏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还能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音乐独特的作曲技术理论和曲式理论,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掌握我国民族音乐。

4.4 合理开设民族音乐第二课堂

篇6

关键词:人文修养教育;护理教育;重要性

护理中对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心理健康等的重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较为高超的护理技术,也对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对培养优秀护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文修养课程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修养相对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1]。受以往以“疾病”和“治疗”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使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自己关心不够,出现心理落差,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之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护理人员人文修养的欠缺,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

二、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人际沟通是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案等做出详细的解释,保证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另外,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社会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状态等,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发生,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2]。

(二)提升学生道德伦理素养

道德伦理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护理人员身上,道德伦理依旧是核心素养。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真诚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其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护理理念。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严格地审视自身。一方面,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患者的利益,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身份,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会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更加在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时刻注意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并约束自身行为。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日后护理实践奠基

护理人文修养课程是近些年才逐渐被纳入到护理专业的学习当中的,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护理人文修养以护理为中心,其内容综合考虑了与护理相关的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和精神文化层次等多方面内容,涵盖礼仪、美学、沟通、伦理等模块[3]。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将护理人文内涵与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护理知识与技巧等有效相融合,在护理实践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其中,有关礼仪以及美学方面素养的教育培养,是提升学生审美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能够成功适应护理实践的保障。

(四)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第一,人文修养教育可以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大幅缓解我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全面提升我国医护人员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第二,使我国医护系统人员构成更加稳定。医疗系统中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尤其是护理人员。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难,诸如工作量大、相对劳累以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等,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选择离职。人文修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应对工作中的困难,降低人员流动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与保证服务的水平。

三、结语

护理是极具人文性的一项工作,在护理教育中强化人文修养教育,可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以及道德伦理水平、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后在护理职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邹亮.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必要性[J].新课程,2016(18):7.

[2]米娅莉,赵俊夺.浅谈护理专业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5(14):69.

篇7

[关键词]人文教育;创造型人才;必要性

一、人文教育与创造型人才的联系

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地发展,既离不开自然科学技术的推动,也少不了人文教育的支撑。诚然,一个人要发展,掌握应用知识与技能,健全和塑造人格与精神,这两者缺一不可。高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科学理念告诉我们,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的创造性才能,还需要做人的健康人格和基本态度,文化素养和为人品位。于是,人文教育与创造型人才培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1、人文教育与创造型人才在知识上的联系

人文教育正是通过知识途径将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美德进行传播与熏陶,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很多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培养人的情感能动性促进人们对创造的渴望,影响人们创造的效果,对我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人文教育与创造型人才在人格上的联系

作为一个社会认可的创造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组成之一则是健全的人格。而人格的培养正是人文教育的重点内容。曾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以及家庭幸福的程度,大部分的原因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在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中,人格是其最为核心的方面。一个有着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奋斗精神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自然大得多。因此,创造力发挥能动性的多寡,创造力的运行空间是否广阔,人文教育的影响都将毋庸置疑。

3、人文教育与创造型人才在思维方式上的联系

研究表明,人脑虽然分为左右两个思维功能存在差异的半球(左半球进行逻辑推理方面的工作,右半球进行形象语言相关的工作),实际上人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需要整合的,当任务的难度增加时,两个脑半球的合作越默契,任务越完成的好。

二、人文教育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纵观古今中外,但凡卓有成就的一些伟大人物,如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同时也是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不仅有着精通的专业科学知识,同时也具备了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他们事业的发展,甚至打破了领域的局限。

作为社会所需的创造型人才,除了拥有高精深的专业技能,还要有适应社会变迁的素质和应变能力。人文教育塑造了创造者的精神家园,创造者谱写了人文教育的真谛,两者既一脉相连,又相辅相成。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过程中,人文教育在创造性思维、好奇心与想象力、沟通表达能力、创造动机与主观能动性及奠定广博的文化根基等五个方面分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积极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塑造及发展

人文教育侧重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教育强调逻辑思维,我们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也要有开放的形象思维,创造的过程是一个想象,推理,顿悟的过程。创造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要充分利用人脑左右半球的思维差异,将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分析与综合,拓展与聚合等多种思维模式有效地结合,科学高效地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创造型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创造灵感和动力。

2、提供丰富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创造力来源于好奇心与想象力,是创造的必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的形象与直观直接刺激人们的大胆想象与猜测,激发灵感,迸发出创造热情与兴趣,成为创造力发展的原动力与保证。

3、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人们之间的沟通表达主要体现在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上。文字的表达是基础,而语言的表达则是工具。语言能直接迅速地反应人们的中心思想和内心活动,甚至影响个体智力的发展和概念的形成。科学术语作为科学文字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将成为科学创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试想一个表达能力差的人如何将自己的新构想和新成果呈现在众人面前呢?因此,人文教育的多少则决定了个人能否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4、创造动机与主观能动性

从根本上讲,创造体现了一个人的奉献精神,它需要人们将自身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应用到造福人类的事业中来。人文教育教给我们的人生哲学,则将激发人们内心的创作动力,深化人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让人们实事求是,所创造出来的产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5、奠定广博的文化根基

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的根源均来自于丰富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知识面的扩大,有助于人们更为全面的思考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各科知识广泛地涉猎,到时某些看似局外的信息却成为“创新”的钥匙,反之,定会成为创造力发展的绊脚石。

篇8

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松阳323400?

【摘要】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文化修养课程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学是否注重对个体丰富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能否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在教学之中,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核心所在。本文从幼儿师范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以及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人文精神幼儿师范教育主体性教学

〖HJ1.4mm〗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越来越紧密。这一领域中的幼儿师范职业教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对幼儿师范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正规化、专业化,这就对幼儿师范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一教育转型过程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幼儿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幼儿师范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整个早教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出现了一种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倾向。大学语文等人文修养课程没有与幼教这一特殊职业更好地衔接起来。笔者认为,修养课程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能够将人文精神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核心所在。

1.人文精神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其主要内涵包括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对人类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对自由、超越的希望。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其人文精神的体现程度。

"人文"在教育领域中,表现为倡导一种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包括以下主张:在教育培养目标上,主张以个人需要为其存在的基础,使人形成完善的人性、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在学校课程的开设上,重视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提倡非强制的方法观;在教学方法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和感受的训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

在我校选用的语文教材中富含的大量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情趣熏陶和人文精神启迪的作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健康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熏陶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我校针对专门的幼教素质需求,语文教材与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开掘语文人文价值,注重体验人类所有的文化感受。教学精神要定位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幼儿师范院校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关怀、爱护人类及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其人文素质,树立博大宽容的自然观,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展,塑造身心健康、友爱正直、追求自由、知识丰富,兼具理性的幼儿教师。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些误解,认为幼儿教师所教知识浅薄,没有很高的学术性,谈不上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当幼儿教师。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幼儿教师和一般教师职业一样,是具有双专业性的职业,即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要具备传递知识技能的技巧,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幼儿教师需要把教学中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在一线上总结幼教理论,使幼教形成有成熟理论指导的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积极研究教育理论,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方法,勤奋进取,提高自身素质,以科学的眼光观察幼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幼儿。这就要求幼儿师范教育必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大学语文无疑是承担这一任务的重中之重。

2.主体性教学是幼教培养的必由之路

主体性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超越,所以它既保留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又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幼儿师范学校尤其应该贯彻这种主体性教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学生日后的幼教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出思维敏捷、个性张扬、心态积极的幼儿教师。主体性教学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2.1民主性特征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稳定、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教师并不能强迫学生接受某一知识,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内化知识,因此,为了真正确立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必然要被民主平等型的师生关系所取代,教师已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人。

2.2开放性特征

传统教育把自身隔离在与社会绝缘的深院高墙内,封闭在狭窄的课堂活动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这种封闭型教育的生动描述。这种教学体系导致了学生们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的脱节,抑制了其个性的发展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现代教育呼唤开放性,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自由的,不受压抑的。二是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三是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四是教学结果不能满足和局限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等。

2.3全面性特征

主体性教学的全面性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是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他全面发展,又允许他有重点地发展个性的某种优势。二是对群体来说,既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异性。因此,全面性并不等于每个人都均匀地发展或同步发展,而是使每个人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即在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获得最佳发展。

主体性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又应当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针对那些各自有着不同发展水平和特点,又有着很大潜力的学生,我们必须坚持既同等重视又区别对待的方针,以保证他们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活动性特征、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大学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是其成为旨在陶冶课程的重要前提。语文课程学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旨在陶冶的课程,是因为其教学活动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过程一方面通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陶冶了性情,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悟。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一要引导,二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层,探得个中滋味;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写作活动是一种自觉自悟的过程。20世纪初兴起的"新概念作文"捧红了韩寒,《萌芽》的连载让郭敬明风靡一时,由此引发的青少年创作领域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潮流日渐澎湃。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学更是方兴未艾,日志、微博就是网络文学的重要支脉。

我们的孩子热衷于发表日志、微博,期待访客的阅读、评论,面对老师的命题作文,却笔下羞涩、难以启齿,这是为什么呢?孔圣人的文学功能说——"兴、观、群、怨"理论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在这里得到了最通俗的阐释:孩子们的文学创作动机源自原始的抒志、观察时俗、交流沟通、表达怨愤的需求,他们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宣泄的、表达的愉悦。因此,传统的写作教育应该去功利性,还学生以自由话语权,去除教师成人话语权威的遮蔽,让学生"表我所思,发我之见,吐我真情,显我个性",真正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创作境界。

我们的学生生活阅历浅薄,积累的感官刺激和思想领悟还不足以让他们写出立意高远、内蕴深刻的大作,所以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陶醉于塑造"小我"的快乐中,渴盼成长的苦闷、困惑,青春的躁动、不安被理解、被关注。而我们语文老师,急切地想要读懂学生的"荒唐言"、"辛酸泪",成为他们的精神向导,可效果却往往如隔靴搔痒,触不到要害。

我们就放手让他们去抒写吧,把学生的写作从传统作文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等条条框框的桎梏中解救出来,随笔漫谈也好,日志也罢,只要"独抒性灵,不拘一格",就能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在自由挥洒之余,同学们如果能"冥然兀坐",沉醉书海,获得精神的净化,智慧的洗礼,有怦然心动之时,或作旁注,或写眉批,与古今贤哲对话,那就是读书的真境界了。金批水浒、脂砚斋评点石头记,不就给我们品出了"作者痴"、"其中味"么?先培养创作激情,再阅读以提升艺术品味,最后让时间把社会阅历这股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灌注进艺术人生的长河里,那么孩子们的创作从表达个体的"小我"过渡到体悟社会的"大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主体性教学思维指导下的学生阅读与写作,具有挑战性。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阅读与写作中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只有通过这种途径,运用阅读、写作等具体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高尔基说过:"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幼儿教师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教育幼儿的行家里手,应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能力,这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幼儿师范学校,利用大学语文等文化修养课程,才能培养出具有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它影响教育的效果和儿童发展方向。幼儿教师只有首先具备人文精神,不断学习幼儿教育知识,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研究教育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幼儿教师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师,而是担负着幼儿全面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等各个领域,教师需要有比较广阔的多学科知识和教育艺术,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幼儿园的工作。

?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台湾).《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2]谢象贤(主编).《语文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2003,(4):40-42.?

[4]朱家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J].幼儿教育,2009,(4):9-10.?

篇9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道德素养;良好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12(c)-0056-02

在中国,医患关系这一最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推动之下变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由于涉及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每每出现医患纠纷,讨论都会异常激烈。因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应对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和持续增长的利益诉求,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医学界应该把努力的重点放在医学生医德培养以及医务人员医德素养的继续教育方面。如何加强医学生以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医学人文素养,无疑是摆在医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学人文教育的逐步加强,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自觉提升自身医德素养,以为患者提供高水平人性化的医疗为己任,在重建令多方满意的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内涵着一种人性的温度[1]。医学的这种独特属性加之其实践对象和研究对象一致,都指向有生命的人,医学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2]。因而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像医学那样需要人文与之同生共荣,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其从业人员的技术与道德高度协调一致。然而,当前的医学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类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类生命伦理争议,诸如器官移植问题、人类辅助生殖问题、基因增强技术等等。另一类是如何使临床医学更加人性化的问题,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应坚持“患者第一”的原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患者的利益置于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损害患者权益;日常工作中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同情、关心、体贴患者,不滥用药物、不滥施辅助检查、不滥施手术;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践行知情同意、尊重自主等医学伦理原则以及医学伦理基本规范,自觉遵纪守法。

上述这两类现实存在的医学问题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进程中急需克服的的顽疾。现阶段,由生命科学技术应用以及临床医学工作缺乏关爱这两类原因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的缓解,涉医暴力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在如此复杂的执业环境中,要改变不良的医患关系,就要在变革体制的同时,恢复和强化医学的人文传统。那么更加有理由相信,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降低涉医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医务工作者加强医学人文素养的建设不仅是医学道德的本质规定性,更是当前时代的需要。因此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是当下医学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该职业群体医学人文素养的根本途径。

医学道德因素在医学科学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与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医学教育的落脚点已经逐步放在改进与加强医学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与此同时,医学教育领域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不能使医学人文沦为空想和口号,医学人文要进入医学并与之一同寻找二者的共鸣点,医学人文教育应该把实现人性化医疗作为终极目标,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展现对患者、对患者生命的关爱[3]。

对此,医学人文教育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要达成的目标共有3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处理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的关系。这点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要对现行的医学科学技术引发的各类生命伦理问题要有深入的理解,本着患者利益第一的基本要求,运用医学伦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由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风险及收益进行综合评估。坚持这一过程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形成对生命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正确认识,对于突发或者全新的医学问题潜在的风险能够具备预判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处理医学技术所引发问题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点是认真处理好医学与医学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对此,医务工作者应做到灵活应对医学伦理困境,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伦理道德难题要学会结合政策法规、科学事实以及医学伦理理论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棘手的伦理困境迎难而上能够促使医务工作者产生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勇于承担风险的主人翁精神。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伴随改革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塑造其伦理敏感性。第三点是全面处理好医学与医学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即要求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认同和接受不同人群观点的多样性,增進对于各个阶层、各种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尊重。在践行医学伦理学三大生命理论的同时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并于工作中体现出对患者生命的充分尊重。此外,医务工作者还应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尽一切努力,甚至冒着某种风险为患者解除病痛,增进健康,并为此提供尽可能最优、尽可能周全、尽可能最低成本的服务,即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由此可以明确“正确处理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的关系”“认真处理好医学与医学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全面处理好医学与医学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所阐述的内容是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医学研究的主体,更是医学实践的对象,在具体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实现对人生命的全面尊重和抚慰、提供人性化医疗体现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的高低,在医疗实践中,人性化医疗没有特殊的、具体的、程式化的标准。它以医务工作者的仁爱之心为起点,广泛存在于医务工作者主动和积极的努力中,并以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强烈责任感贯穿表现于医疗实践的整个过程中。人性化医疗是医学人文的最高要求,任何具体的衡量标准都是对最高要求的束缚,因此,能够为患者提供何种层次的人性化医疗完全取决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素养的高低。著名的医疗剧《心术》对医患双方基本共识的形成影响很大,此剧认为医生有三重境界:一是治病救人,即医好患者的病。二是人文关怀,即在医好患者病的基础上,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三是进入患者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医务工作者要认真理解和内化“三重境界”的要求,全面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努力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高水准、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此外,需要医学教育界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对于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落实,要注意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语境,也就是说提高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离不开现代伦理思想的浇灌,更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德的滋养。“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医德的精髓所在,时至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医乃仁术”包含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内涵,可以深度挖掘的空间非常大。为了更好地明晰“医乃仁术”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就必须先要全面剖析什么是“仁”。仁是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要义,儒家传统认为仁是“全德”之称,是“五常”之首,是包罗众德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是“爱人”。从字源学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涉及的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仁者应该尊重、同情、爱护、帮助他人,时时以己推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仁者爱人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3]。

结合对“仁”的理解,“医乃仁术”应该指向的是助人摆脱疾病苦痛困扰的仁慈之术,是爱人、救人之术,“医乃仁术”是对至高医学道德最简明的诠释。“医乃仁术”阐明了医学应该包括“仁”与“术”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实现“爱人”的目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人文道德素养,同时还应熟练运用医学技能,对于医学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在“仁”与“术”的关系上,“仁”为“术”的前提,“术”必须以“仁”为宗旨和归宿,当然,“仁”的实现,必须以“术”为手段,“仁”与“术”共同铸就了医学的完整性。此外,“医乃仁术”还界定了正当医学行为的范畴。医学只有在“仁术”的意义中才是医学,才是医家应当追求的,出离“仁术”范围的医术,不能称之为医学,对此医家应着力避免。“医乃仁术”的命题时刻提醒医家,医学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忽视人,不能脱离人。医学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忘记其服务对象是人,以“活人为心”是医务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4]。

“医乃仁术”不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要求,更是现代伦理思想的极致追求。医务工作者要在科学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对医疗评价标准全面化的多重挑战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医疗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找准定位,必然需要将“仁心”“仁术”“仁性”融汇内化到自己的灵魂中,以极高的医学人文素养为患者、家属乃至社会提供人性化医疗,使之体会到来自医务工作者发自内心的仁爱和关怀,重建令多方滿意的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戴晓晖等

    [参考文献] 

[1] 郭照江.医学伦理学新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 陆洁冰,文秋林.伴随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前进—杜治政医学人文思想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2):24-26,30. 

篇10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素质;精神

语文教学的历史从古至今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有论语、诗经等旷世名作。语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课程,如何有效地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方积极探索的刻不容缓的职教主题之一。本文就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展开深入讨论。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越来越普及,越来越盛行,而随之而来的语文教育水平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中等职业的学校为了

谋求发展,吸纳更多的生源,不惜在招生标准上不断地降低要求,致使许多入学后的中职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的程度非常的低,这样盲目地自主招生后的结果往往加大了教育的难度,中等职业学

校偏重于学生职业技术专业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职业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中仍然是素质不高。中职教育的对象主要由高中录取完的线下生(初中毕业生)构成,这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中职学生整体素质较以往明显下降,主要体现为社会情感的日益枯竭,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失,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的培养。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科基础教育学科,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基础的语文学

科中学会怎样做人,人文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

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最能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美好,追究求积极向上的东西,充分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语文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欣赏生活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是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用真善美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人生,感受到家庭、社会、亲人的温暖,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找生活的真谛,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社会。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融会贯通,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书本上概念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达到心灵的净化。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

教学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不能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忽略教学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存在,而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每个学生,所以,教师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要求中职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还要有

适于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方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相互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现实的结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

态。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锻炼,得到升华,生活品位和道德修养都将得以提高。

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积累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的时候,要提前交代观察目的和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向。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将教育的目标具体化。

参考文献:

[1]曾衍文.EGP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的途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