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文化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校教师语言艺术语言修养
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适应这种新形势,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学术素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修养。语言修养即语言艺术,在课堂中占有很重的位置。
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幼小心灵的塑造上是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心灵都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去启发、去激励。而英语教师本身因为专业的限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困难颇多,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环境采用不同的语言去教育培养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师之传道授业解惑,必借助于语言。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言语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学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都具有端正、自然的教态和亲切感人的生动语言。要使之“寓美于教”和“寓乐于学”,使教师面前的莘莘学子,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感到其乐无穷。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表情丰富,声调抑扬顿挫,语言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特别是讲到关键处,不是提高声音就是加重语气,就因为教师这个小小的动作,一句句有声色的语言,却使学生频频点头,默默铭记,茅塞顿开。
然而,也有一些教师不注意教学的艺术修养,不认真备课,不推敲语言,不熟悉教材,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有的教师讲课没有激情,不联系实际,或是口头禅甚多,疲劳轰炸,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没有学习乐趣,同样是教师,也同样付出了努力,但是课堂的效果相差甚远,仔细思考,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教师应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为其考虑,有信心可以讲好课,这样鼓舞了自己,也鼓励了学生;要在修养上提高自己,把正统的教育内容变成了轻松的论题,生动的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每位教师都期望讲课成功,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更好的教书育人,又可以树立起教师的光辉形象。
一、勤学苦练,提高品位
一位语言学家在谈到教师的语言特点时说,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流畅,把知识的琼浆流进学生的心;教师的语言应该明快、果断,直接说到知识的重点,不拖沓;教师的语言应该炽热、闪亮,把学生引向探索知识的顶点;教师的语言应该坚韧、刚健,带领学生向知识的海洋遨游。这种语言的示范性,给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戒,督促自己更加的进步。
二、教师的语言文化应该有教育意义
教师的语言修养除了要有教育意义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本身健康、文明、乐观。绝不允许粗俗、低级,不正确的语言出现。课堂上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虽然能与学生互动良好,但说出的话没有重点,跟学术无关,那么所说的话,也就失去了意义。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书育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语言有很重要的示范性,这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师语言的针对性
这是指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取得成功常常是因为教师能深入浅出的讲清问题,不成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不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颠三倒四,词不达意,含混不清。教师要做到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就必须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这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既要渗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和需要调整讲授知识的先后,还要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四、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幽默,耐人寻味
教师的语言诙谐幽默,既反映了教师的机智、博学、乐观和风趣,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很多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是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最不喜欢的是表情淡漠、呆板、语言寡淡的教师。所以融入适当的幽默,创造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反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但适当的幽默是要简洁自然,如果一味地追求幽默,东拉西扯,离开教学的重点,即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因为减少了知识的容量和内容,那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一位教师的幽默感应该是适当,并且见解深刻,在幽默的同时让学生汲取知识。
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还必须提高年轻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言行、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感受,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印象,所以提高她们的素质,增强其人文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进行必须的教育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活动;其次,开展帮帮带活动,找一些年长的优秀教师,传授经验;第三,树立典型,对表现突出的年轻教师予以表彰,激励其他人向其学习。
教师语言水平是教师的一种职业修养,不可轻视。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只有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提高了,课堂效率才会提升,学生学习的状态会更好,全面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先决条件,也是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的语言文化修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应该得到大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章光洁.多元化社会中的教师角色及对.应于教育的启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张会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信息媒介 非语言交流方式 跨文化交际
一、非语言交流的定义
非语言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占交流总信息的比重大致为75%,研究表明,非语言“渠道”所传递的信息时常比语言本身更为丰富,那么,何谓非语言交流呢?
Samovar 指出,“非语言交流涉及交流过程中对话双方所构建的一切非语言环境,该环境对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由此看来,非语言交流方式即指未使用任何语言方式情况下的信息的传递或交换方式,信息的传递或交换不借助口头语言,服饰、表情、动作、嗓音、音调、眼神都属于非语言交流方式,它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
二、非语言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Miller 曾指出,“交流过程中,语言(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只占7%,剩余的93%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55%)和语调(38%)来完成传递的。”由此看来,非语言交流行为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信息交流中构成了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介并影响着交流效果,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非语言交流的具体方式
1.肢体语言。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的解释,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方式,它通过肢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或意图;肢体语言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眼神和距离。
肢体语言可能是非语言交流的最普遍方式,它在非语言交流中传达最多的信息,我们的坐姿,站姿,走路的方式,在群体中的位置,都有助于他人对我们的思想,情感,意图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一个人的举止,如牙关紧要,眯起眼睛或瘫坐的姿势可以传达愤怒,怀疑或不感兴趣的信息;反之,长久的眼神接触,侧耳倾听,面露微笑则传达认同,关心或同情的信息。肢体接触,比如握手,触摸,拥抱,推攘,拍背等都传达一定的信息。
2.位置与距离。位置也可以传递相应的信息,人际交往中位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面对面,肩并肩,背对背等。合作关系的人们更倾向于肩并肩并排的坐姿,而竞争关系中的人们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因此,相对位置关系传达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之间的距离远近也时常传达出相应的非语言信息。每一种文化对于空间的应用都有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即便是不成文的规定也深刻地影响着该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某种文化中的被解释为相互吸引与爱慕的行为,在其它文化中可能被理解为基本的礼仪客套,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的空间规则使得误解时有发生。个人空间划定了人际交往中的隐形界限,这一看不见的界限却能敏感地被感知,尤其当他人进入了他人的“领地”,一些人需要更大的私人“领地”,因而与他人交流时会保持更远的空间距离,打破这一无形界限会使他们产生不适感甚至愤怒心理。
3.服装与饰品。服饰是通过物品来进行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方式,服装、饰品,甚至化妆都影响着人际交流中信息的传达,它们可以传递出诸如场合(正式或非正式)、地位、品味、个性等信息。
不同的制服体现出不同的职业类别,如校服、警服、职员套装等,再如非洲部落首领独特的服饰来象征权力和地位。Seal指出,“穿什么衣服(或不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饰品(或不戴什么饰品),一定会传达出一些关于你的信息。”如果你喜欢运动,你更倾向于购买运动套装或运动鞋,甚至会购买最喜欢的体育队的队服。通过服饰,人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他人的兴趣、品味和性格。
4.副语言。研究人员发现,排除或无视语言本身的信息影响,一个人的语调、音高、音质、语速等都会传达一定的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的声音,其本身的质量也成了信息的传达者,虽然副语言的传达有时非常微妙,但它们就伴随着我们的声音一同传达着信息。温柔、同情、悲伤、爱慕凭借音高的变化来传达,严厉、敌意、愤怒、鄙视借助声音的响度来传达。副语言成为副语言交流中最有力的渠道之一。
四、非语言交流的应用
1.商务活动中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面对面的商务场合中大量存在,包括商务会议、商讨、协商以及其他社交场合。由于国际商务活动与跨文化交流紧密相关,加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成为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教学活动中的非语言交流。教学场合中非语言交流的大量使用可以帮助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比如,学生举起手来就传达有疑问或有表达观点需求的信息,教师的微笑或皱眉传达出友好与和善或不满意的信息,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点头或摇头来传达认同满意或不认同不满意的信息。
在教学环境中,非语言交流的使用使得师生双方获益良多,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在非语言交流的帮助下,即便有词汇量的限制,学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师。
五、结论
“你用发音器官说话,但你用整个身体交谈。”由此看来,对非语言交流进行探索是必要的,它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他人思想、看法、态度和情感的了解。
文化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非语言交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传播如此频繁广泛的今天。因而,为了更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多接触、了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化。
篇3
绘画通过其所具有的形象以视觉的方式进行展示,而新闻的要求是要体现新闻事实以及新闻人物在形象上所具有的视觉感,绘画有着文字语言不能取代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绘画语言概述
绘画语言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存在的,它指的是作者以状态记录、认识反映、信息传达或者思想表现为目的,通过笔、墨、纸以及颜料等诸多材料工具作为物质载体的运用,以造型艺术方式为依托,实现对视觉体验的一种表达。因此,绘画语言的应用能取得其他语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绘画语言从其产生来看,是以形体、色彩、光色、明暗等构成一件作品的全部因素并相互作用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绘画语言是作为绘画艺术构成中诸多可视因素存在的,这些可视因素通过有机形式的方式来体现。绘画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表达,如何表达等是没有既定的模式或者种类的,有着很多尝试和探索的空间。其在具体的运用上有着极其广泛的途径,只要符合绘画本身的规律要求,不受题材、语言以及表达形式的限制,多种绘画语言方式都可以在实践中运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创作手段与目的绘画语言,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具体包括媒介、文化传统、个体特征以及时代背景等。绘画语言所依托的物质基础,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创作者的思想、性格、个人阅历等诸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一起形成了绘画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与内容。
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是与绘画语言自身特点分不开的,同时也与新闻美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的概念。新闻美术指的是通过美术手段在新闻中的应用来有效地调动读者在视觉方面的注意力和想象力,从而有效地增加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则指的是绘画语言通过在新闻美术中的应用,实现对读者的视觉注意力和想象力的调动,进而增加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方式。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形式有图片、漫画、图表以及速写等,同时具有绘画语言特点的标题、颜色以及新闻的版式等也属于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方式。在新闻美术的具体运用中,绘画语言以其独有的视觉效果给读者极大的感染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方式也不断地发生着变革,从目前的新闻美术来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的运用中越来越便捷,计算机图库中所存在的大量图片以及美术作品图片,使得新闻版面的设计人员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确定出符合其新闻表达要求的绘画语言。同时,Photoshop等软件的应用也给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带来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了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所具有的优势效应。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前景。在新闻美术发展的前期,绘画语言由于受到摄影等技术工具的限制,还无法清晰地将照片应用在新闻美术中,这使得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伴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语言在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颜色、图片背景和内容等的选择,表达出其要说明的思想与内容。
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原则
将绘画语言的作用和新闻美术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强调的是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发挥新闻美术在报道新闻上的独特视觉功能,比如说漫画、时事连环画、速写等新闻美术形式。新闻美术中的绘画语言是应用于新闻美术的语言,它运用美术所特有的人文精神表现方式来调动读者的视觉注意力和想象力,以增强报纸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的运用中应具有新闻性。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的运用中应确保达到新闻所要求的“新”与“快”,也就是说应具有一定的新闻性。从题材的选择上,绘画语言在新闻美术中的运用重点不是作者展示自身的创作水平与风格,而是有效地将新闻内容传达给读者,因而要求创作者应有较强的新闻意识,一旦有新闻美术所需要的灵感被激发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绘画语言表达出其所要向读者传达的信息。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民族精神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道德意识不足引发的问题及表现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但是现在大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令人担忧。
1.社会政治经济多元化、复杂化导致大学生诚信危机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传统道德面临认同危机而核心价值观念也要进行重构的时期。学校的品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处于转型期的多元化、复杂化的中国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在有些人群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诚信危机、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公德意识淡漠等问题。工业化大生产和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现代经济运行方式以及民主政治、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领域,彻底打破了血缘、地域对个人的束缚和限制。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必须依赖理性、诚信和法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全方位的,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只要相互需要和依赖,就会借助诚信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因此,诚信不分圈内圈外,必须是社会性的,必须适用于交往中的任何人。然而,现代社会由于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得力、宏观调控不及时,使社会出现商品交换原则的泛化,导致商品、货币的拜物教,利益多元化和利益驱动使个人的逐利欲望得到强化,不公平和不正当竞争导致分配不公的扩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在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一些人经不住诱惑,背信弃义,以欺诈手段最大限度地去追求个人利益,导致当今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
2.注重血缘关系的差序伦理道德动摇传统道德的根基
这种道德只能限定性地适用于家庭内部,无法开放性地适用于整个社会;它只是修身养性的私德,而不是社会交往中确立的公德。因此,人们对家庭生活圈和交往生活圈中的亲人、朋友和熟人可以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保持道德情操;而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对那些应该遵守的公共道德规则视而不见,甚至故意破坏这些规则,使得一些人的公德意识淡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突出。过去依靠政治权威而形成的生活秩序正越来越向依靠经济原则和利益认同来维持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物质利益的驱动力无形中增强,原有的道德规范体系日益失去社会整合的效力。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和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使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走向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由于人们的价值标准不同,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行为标准,从而导致道德价值的多元化。
二、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以礼为形式,以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学说。
就个人来说,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的基础;就社会、国家来说,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道德是立国之本,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道德学说,孔子还提出“孝、悌、忠、恕、信、义、智、勇、温、良、恭、俭、让”等许多伦理道德范畴。直到今天,这种道德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用几个字浓缩了所有中华子孙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的方方面面。可见早在两千年前,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如此重视修身以及修德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中曾提出“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继续丰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把修身治人与治国紧密的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要求,但是要条条做好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现代学校倡导的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都已包含在内,如前面所提的“诚信”,古人尚且如此,难道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要面临道德的后退吗?因此,倡导学校学习教育伦理道德学说极为必要,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条件。
2.加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儒家的优秀道德教育思想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以天下为己任”视为“人间正道”。儒家道德中的整体意识、忧患意识、忠贞报国、爱家爱国的思想,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通过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引导师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可以激发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儒家提倡整体的一致与和谐,主张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把只顾一已之利之人视为“小人”通过科学的分析,抛弃其所包含的愚忠愚孝等封建因素,将其精华部分注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中,有助于克服师生的本位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引导师生重视国家的权威,维护国家和学校的整体利益,齐心协力振兴教育事业。
3.培养大学生“知耻”的道德意识。
作为道德意识,耻感更多地与自我尊严的维护相联系,其产生和形成是自我尊严的反映。而这种尊严主要是以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为根据的。儒家学者历来对耻感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已要求“行己有耻”(《论语·子路》),“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孟子进而将耻感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孟子·尽心上》)。王夫之、顾炎武,也一再强调“知耻”的意义:“世教衰,民不兴行,‘见不贤而内自省’,知耻之功大矣。”(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三)人作为社会存在具有内在的尊严,有耻、知耻是对这种尊严的维护,则表明完全漠视这种尊严。
把个人与社会相连,耻感的缺乏意味着个人将解除所有道德约束,在的心态下,他既不会感受到内在良心的责备,也不会对外界舆论与谴责有所触动,一切丧失尊严、挑战社会、越出秩序的行为,对他来说都是可能的。反之,耻感的确立,则使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时时关注自身的尊严,防范与拒斥一切可能对内在尊严带来负面后果的动机和行为。
4.引导大学生树立朴实无华的“立志”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家十分重视青年的立志教育。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论语·公冶长》)从孔子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德高尚的思想家的内心修养,看上去平实的志向,却包含了儒家思想精髓的孝、信、仁的理念。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重要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25-01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继承并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时展下,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言文化学习的热潮给其发展带了机遇,抓紧研究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刻不容缓。本文首先综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建议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概述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给予他唐诗宋词的熏陶,这实际上就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最初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实践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都要接受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熏陶。虽然在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被单独列为独立的语文学科,但这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满足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文化层次上的需求,要想进一步挖掘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深刻内容,还需要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学习者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统计研究显示汉语的学习人数一直处于世界的第一位,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校中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的科目,这无疑给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内容都已经走向世界,被世人所认知推崇,如中国的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等等。这一方面是中国与世界额度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也是各国汉语言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额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无论是中华文化自身内部的发展要求,还是国际上对汉语言文化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还是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可以考虑将我国丰富文学遗产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融入到教材当中,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教材以内的文学内容,还应能够进行拓展和独立的思考,形成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体系,以此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和内涵继承并发扬。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给予以下建议。
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建议
1.增强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其性格和观念也都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个性的反应,例如对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自己认为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分享,这当然可以是突发奇想,通过分享增进自己的见解。
2.著作的大量阅读。汉语言文学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源自具有较高文化积累的作家手中,作家将自己的表达融入著作中,这同时对著作的阅读者来说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文学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对阅读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教师要先对其进行筛选,保证作品同学生的文化、年龄相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吸收作品中的净化,深刻的额感受到我国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3.语文课本变为读本。对话关系普遍存在于汉语言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例如,学生在与教师、在与课文、在与同学进行对话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中的分享体现出大多数学生共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再进行解答会有很好的针对性,能够把学生的阅读情况真实清晰的反映出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
4.激励学生表达口语。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所以教师必须要给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只有勤加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早读结束之前开展“我是小记者”的活动,让学生把前一天晚上所了解的新闻进行叙述,不辅助书面上的记录内容,而是把自己了解到的新闻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述,学生一方面能够对国家大事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无论怎样,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需要较大的时间投入,掌握优秀的学习策略是成功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参考。相信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障碍;阅读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94-01
一、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英语阅读是衡量大学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大学生英语素质的重要体现。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他们将来直接运用外语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分值上看,阅读理解占有40%,这一分值比例的安排明显突出了阅读理解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教学和阅读学习中应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措施。
二、大学英语阅读的障碍
1.课程设置不合理,对阅读课不重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主要开设大学英语课。大学英语课教材兼顾听、说、读、写、译。学生平时学习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单词或语法知识上,而忽略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不良阅读习惯过多
大多数大学英语的学生不如专业英语学生的基础好、词汇量太少、阅读量偏低。他们在英语学习中能够自由使用和支配的词汇量很少,同时加上不重视英语这门课程,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基础越来越不牢靠,加上不良的阅读习惯,就更容易导致阅读速度下降,阅读水平较低。
3.教师授课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多数大学英语的授课方式比较传统老套,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安静的听讲。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占据了大学英语的历史舞台。陈旧的教学方式的使得学生学习不活跃,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对阅读就更不感兴趣了。
4.中英两种语言存在文化差异,文化意识不一致
由于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如许多欧洲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与英语那么接近。英汉文化在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别,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别。这也导致了阅读的正常进行。
三、提高大学英语阅读的对策
1.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熟悉阅读类型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强调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阅读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核心之一。并且阅读又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试题中比例最大分值最高、分量最重的部分。同时,学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正确了解阅读理解题的类型。一方面,分析大学英语四六级中的各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能力及对待阅读理解材料的常见设题类型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对阅读课本和课外阅读材料的题材进行分析。
2.加强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开辟英语阅读第二课堂。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水平。其次,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应全面地讲解、培养、指导、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将学生所学会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将略读、跳读、找关键句、总结大意等阅读技巧贯穿于阅读教学当中,锻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和篇章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
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刺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的兴趣。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加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始终把学生放在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多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享受阅读的乐趣,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效的阅读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正确的的英语阅读习惯应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4.培养文化意识,注意在英语阅读中进行文化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阅读基本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只有帮助学生扫除了文化因素的干扰,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由于跨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常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导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化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当然,也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总之,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必须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使阅读学习和文化学习并行,在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水平。
阅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靠教师和学生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英语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同时,刺激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指导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景.重视阅读教学,掌握阅读技巧――浅谈英语阅读理解的重要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76-77.
篇7
Abstract: Languag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cational tools for human being. It is almost not possible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without language. The formation of a country's langua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its own culture. When teaching students the second language,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put culture in it. This paper is going to start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n to the statements of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infiltration. Finally, solutions will be given.
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渗透
Key words: language;teaching;cultural infiltration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42-02
1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交流系统。它主要由一个特定国家或者地区的人们用于说或者写的一组声音和书面记号组成。”[1]从上述对语言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次,由于语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不同国家的人讲不同的语言;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方言。随着国家之间的贸易、旅游、教育等产业的逐步开放,我们在掌握自己国家语言的同时,开始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其中用处最广、使用率最高、堪称“国际普通话”的就是“英语”了。同时,语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地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文化特征,且语言是以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科林斯Cobuild 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是这么定义的:“culture consists of activities such as the arts and philosophy,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of people's minds.”(即“文化由诸如文科和哲学等被认为对文明和人类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动组成。”)[1]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种制度等。从上面关于文化的介绍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价值观、态度、行为到语言。所以,文化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系统,语言只是其中的一个小部分。一个人对语言的掌握能力是这个人文化能力的一种体现;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也是这个人社会行为的一种体会。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一直到近几年,学者们才开始把语言、读写能力还有文化以实质性的方式联系起来。在此之前,他们彼此主要被看作是相互独立的。”[2]事实上,想要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分开是非常难的。语言不仅表达着,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现实。首先,语言体现着某一特定人群里人们相似的对现实、事件的看法,也体现着人们相似的信仰、思维方式和世界观。除此之外,当我们学习一个新单词的时候,首先我们会从字典里查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由于同一个词被不同的人使用会产生不同的关联,人们可以通过使用他们的语言来鉴别他们。在这层意义上说,语言象征着文化现实。在另外一方面,做为文化的产物,语言帮助保持了文化。换言之,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两者死死地复杂交织,以至于除非抛掉双方中的一方,否则难以使其分离。[3]所以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堪比鱼和水的关系,二者缺一,剩下的那个将毫无意义甚至死亡。
篇8
关键词: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
1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民航服务中包括空服人员以及机场地勤人员。为了促进民航服务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民航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乘服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优雅的举止体态,更需要具有专业的语言沟通技能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对于空乘大学生而言,在学习中需要培养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本文结合空乘大学生的特点,提出了语言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探究当前空乘专业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
2语言文化素质的内涵
语言文化素质主要是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素养,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价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质指的是个人的知识、能力、性格、观念以及精神因素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修养、人格以及气质。语言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于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个人的实践来进行人格、气质、修养的培养,促使个体能够保持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此,在语言文化素质教育当中,应通过文学、艺术、法律等多方面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来提升学生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
3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3.1对空乘大学生面试的重要性
各大航空公司的面试中会涉及形象选择、体检、综合面试、英语测试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于面试者的语言文化素养考核是非常直接的。国内的航空公司除了关注空乘面试者的普通话、英语水平、小语种水平之外,对于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空乘大学生在面试中必须要表达出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技巧。例如,在多数航空公司面试中,要求面试者来进行中英文的自我介绍,这对于其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存在自我介绍过于简短的问题,部分学生则存在讲话过于啰嗦、缺乏层次感的问题,这都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自身的准备不充分所引发的。此外,在面试者自我介绍完毕之后,部分面试官会根据面试者的表达内容进行简单的沟通,这就要求面试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在国际航空公司中,对面试者的修养、经验、气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十分重视其沟通协作能力、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因此,空乘大学生必须要注重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1],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从而能够顺利地通过航空公司的考核,为其日后成为合格的服务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对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空乘大学生,由于其日常工作地点和要求的特殊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高空作业中,客舱存在着空间狭小的问题。因此,在密闭空间的工作环境中,空乘服务员必须要面对多种多样的问题,并且要与旅客之间进行互动,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空中服务员,不仅要具有亲切的外表、健康的体魄,更需要具有合理的处事方法以及成熟的心态,通过优秀的沟通能力与旅客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在提升空乘大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文化素养,对于其日常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这对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促进社会价值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对个人长久发展的重要价值
无论空乘大学生日后从事的工作如何,在其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都需要具有基本的语言文化素质,这是其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只有在其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后,才能够适应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并且合理地处理生活以及工作当中的困难,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不足
4.1空乘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足
空乘大学生的生源相对特殊,大多都是高职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缺乏人文素养,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思想狭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但是对于其他的事物却不感兴趣;部分学生的行为偏激、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存在着自卑、低落以及精神压抑的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意志薄弱,追求物欲,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这些自身的因素影响了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高职院校对于空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严重不足,认为空乘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即可,这对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空乘专业教育中,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其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将与人文素养与其职业技能之间进行充分地融合。总体来讲,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水平,但是在人际关系、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语言文化素质要求。
4.2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我国空乘大学生的专业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体的人文知识水平有限,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虽具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教学能力,但是语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在实际教学中侧重对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强化,忽视了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部分从事语言文化素质基础课程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当中无法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之间进行整合。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空乘教育专业的教师队伍薄弱,缺乏专业技能与语言文化素质结合的能力。
4.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空中乘务专业加强学科内涵知识建设,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增设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2]但是,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语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其专业技能之间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整合,导致语言文化素质课程无法与技能课程之间进行良好的互补。
4.4学校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
我国空乘专业发展较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校园文化建设严重不足,无法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资金不足、环境不够优美,并没有充分体现学院的人文精神以及校园文化,无法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提供支持。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学校并没有注重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内容缺乏创新性,学生整体的参与意识不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能力的提升平台有限。在部分学生社团组织方面,学校重视不足,并没有将语言文化素质的教育内容与社团活动之间进行充分融合。
5空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教育路径
5.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体的竞争不断激烈,尤其是相关的岗位处于动态变化中。空乘专业在对于学生职业技能进行培养时,必须要考虑其日后的发展,在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时,注重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优秀的空乘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更应该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个人的语言文化素质不仅能够提升其文化知识修养,更能够使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从而乐观地应对工作以及生活当中的挫折。在空乘专业教育当中必须要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加强语言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于语言人文教育的认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升个人的修养。
5.2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改变教学方法
在空乘专业教育当中,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学校则需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条件。一方面,学校需要培养优秀的人文素质人才,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的人文教育团队。本校专任教师可以与校外的专家之间进行合作,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人文知识,提升语言文化课程的感染力。另外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规范的培训来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文化素养,结合双师的建设,让专业教师定期接受锻炼以及培训。
5.3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为了提升空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相关的学校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语言文化素质课程的重要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将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并重,并且将语言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与专业技能教育之间进行融合。另外一方面,相关院校需要丰富课程的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实现语言文化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之间的融合,通过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相关院校应该整合语言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立相应的教学板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5.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在对空乘大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素质培养时,必须要结合良好的校园文化,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来拓展校园文化的领域,建立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结合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升华精神,积极主动地开拓创新,通过具有人文精神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篇9
【关键词】小学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08-0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英语逐渐成为国际间交流的主要语言,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开展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是承载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言背后存在的环境、文化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能只注重语言技巧,更应注重语言背后所承载的特殊文化,只有了解了英语所对应的文化,在学习上才能事半功倍。
一、培养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人们意识到加强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也在小学低领阶段开展英语教学,但是就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即有的学生考试分数很高,但是在口语应用上却存在严重问题,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或者是在书面、口语表达时有明显的“汉式英语”痕迹,让人不知所云[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受母语文化影响太深,再加上不了解英语文化,就会把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等同,以学习汉语的思维和习惯去学习英语,最终形成汉式英语。想要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使其认识到英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明确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以结合英语文化,将自己置身于英语本地环境中,把英语作为母语来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但是提升学习质量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中所占比重的逐渐增长,国际间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英语文化,在进行交流时就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各种问题,使交流更加顺利。
二、培养学生生跨文化意识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对母语的学习还没形成思维定势,这对英语学习具有很大程度的帮助。但是同样因为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在学习新知识时存在的兴趣往往不能长时间维持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增强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升英语灵活应用能力。
1.营造跨文化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思维与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想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跨文化环境,让学生身处英语环境中,在英语本地人们学习态度和方式影响下去接触英语[2]。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英语本土”,例如在教室内物品上贴上标语,课桌desk,椅子chair,黑板blackboard等,以及在门口点呢个位置贴上各种英文提示短语,门口贴上in and out of safely,垃圾桶边上贴keep our environment clean,教室墙上贴don?蒺t forget to learn等,通过布置英语环境,学生触目都是英文标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适应用英语去描述周围事物。另外,教师在进行讲课时尽量用英文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讲一两则英语小故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了解更多背景文化。
2.以活动体现文化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缺点是维持的时间不长,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大问题就是新课程开始时学生兴致高昂,到教学中后期就会性质缺缺,教师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就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通过灵活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举办一些体现美国等英语本土国家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就能了解不同语言文化[3]。如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汉、英两种交流,活动的内容分别是陌生人、朋友、亲人见面打招呼。活动开始后一组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早上好,吃饭了吗?或者是你这是要做什么去呢?接下来是二组学生打招呼,学生受母语影响在应用口语时还是用“汉式英语”来交流:Have you eaten? What do you want?以及对话Your hair is so beautiful!No, I think my hair is very general.接下来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美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以及对话的视频,向学生说明和美国人打招呼时一般都是讨论天气,如What a fine day!同时不能询问类似你去做什么、你今年多大这种问题,在英语文化中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在遇到夸奖时都会比较谦虚,汉语是No, I think my hair is very general,英语只一句Thank you足够。通过英语活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基础上更好向学生呈现不同的语言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3.重点内容突出文化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所谓的重点内容突出文化,就是在教学内容寻找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英文化比较,让学生明确不同语言具有的文化背景。
三、结束语
想要学习好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本门语言所具有的背景文化,只有了解语言具有的文化才能更好的避免因为母语思维定势造成的交流障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交流能力的需要。教师不能只重视语法、技巧教学,更应为学生营造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通过选取重点内容和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蔡映辉.小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小学).2010(01).
篇10
论文摘要: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不同交际模式中都包括这两种成份,社会文化知识被认为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言行得体。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而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 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 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 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slatures convening in the capital city.
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 military meeting was had in Pentagon.
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 “Pentagon”是美国的国防部,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 “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 Merrill 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 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 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 Merrill 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 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 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 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 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 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 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 Elis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 Elis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 SFLEP,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