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专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专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媒体专业总结

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本科教育;现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4084-05

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数字媒体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相互渗透和飞速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极为旺盛。因此,从2002年开始,各高校纷纷开设数字媒体专业,本科层次教育作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了解国内数字媒体本科专业教育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数字媒体专业数量、类别及学位类型

我国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分为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以历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进行统计,2002年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获准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首个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2003年浙江大学成为第一个获准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此后,各高校纷纷开办或改办数字媒体专业,至2011年,获批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达到209所,其中独立学院为40所。我国历年获批的数字媒体本科专业数量与学位类型如图1所示。

1、专业数量

200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四个“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拉开了数字媒体产业高速发展的序幕。这一年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数量大幅增加,2007年有所回落;2008年又开始增长,2010年回落,2011年继续增长。从图中红色线框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数量总体呈螺旋增长趋势,且增幅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未来五年将是我国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缺口将达到60万。可以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数字媒体专业仍较为热门,数量将继续增长。

2、学位类型

从授予的学位类型来看,数字媒体专业一般授予工学学位,占70.8%,文学学位占27.8%,只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两所院校授予理学学位。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的学校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而有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按艺术类进行文理兼招,需要进行艺术类的专业考试。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各高校招均收理工科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也有的学校考虑到艺术素养的重要性,欢迎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报考。

3、专业类别

2007之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较多,主要由一些传媒类、艺术类院校在艺术设计学等相关专业基础上申办。2007年之后,游戏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地方理工科院校在已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开始申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导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数量多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10年持平),如图2所示。

二 数字媒体专业开设院校地域布局与产业发展

按照我国传统的区域划分,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数量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开设数字媒体专业高校的总体布局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大多数高校集中在东部与中部地区,这固然和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积弊有关,同时更具有深层次的原因——与我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200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北京、上海、成都和长沙四个国家级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数字媒体产业积聚效应的形成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也对数字媒体专业地域布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1、东部地区

在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209所高等院校中,东部地区有118所,占56.5%,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北京和上海作为国家级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对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北京市高校独占23所,辐射了周边天津、河北,辽宁三省(市)。位于上海市的数字媒体专业高校虽然只有10所,但是上海基地园区延伸至浙江、江苏、山东等地,联手为数字媒体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产业环境,同时也带动了这几个省份的数字媒体专业发展。广东省向来是我国经济强省,地域优势和产业环境优势非常明显,为数字媒体专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共51所,占24.4%。由于处于中部地区的长沙是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之一,动漫和传媒业非常发达,所以湖南省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较多,同时还辐射了周边的湖北、江西等省份。安徽省作为上海数字媒体基地外省分园区之一,数字媒体产业发展较快,也促进了本省的数字媒体专业发展。

3、西部地区

一直以来,西部地区受教育资源配置和经济条件限制,高等教育发展与东部与中部地区相比较为滞后,数字媒体作为新开设专业,也未能走出这一窠臼。西部地区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高校为40所,占总数的19.1%,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向重庆、陕西、云南等省市辐射,这四个省(市)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达到了29所,占整个西部地区高校的72.5%,广西则由于受广东省的影响,开设数字媒体专业高校也较多。

篇2

摘 要:在现代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们的重视。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是中职院校中一门主要的科目。其中采用微课的设计方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并且能够将课程中的重点加以进一步的突出,学生们通过微课这一形式能够更快速的掌握教学重点,并且随时随地的就能够进行预习以及复习。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开展数字媒体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研究微课的设计以及应用问题,让学生可以更加简单的掌握知识,在娱乐中就能够进行学习,真正的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

关键词:微课;网络推送;创新

数字媒体专业是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门主要课程。这一课程中运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以影视制作技术为例,需要学生能够具备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的能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对不同影视软件加以掌握,并且能够做到熟练的应用。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学生也难以理解这些复杂的内容,更不必说应用在实践中了。所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的分配,进行知识点的整合,采用微课的形式制作出来,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学习知识,最终达到应用在实际的目的。

1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之所以要采用微课的教学方式,是因为微课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一形式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微课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到了真实的案例,教师通过对某一具有特色的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原理,并且对知识加以进一步的延伸,重要的是还能够引起他们参与到实际的兴趣,在课堂中就能够有效地利用时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以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实现更好的互动,让学生们真正的⒂氲浇萄е校通过这一方式的运用,真正的突出了中职教学中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把课程引导和教学监督的主动权掌握在任课教师手中。实现利用微课组织教学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中微课设计遵循的原则

要想更好地设计微课,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为例,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内容上的设计,一部分是流程上的设计。在进行内容设计时,需要从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之后的就业为依据,采用真实的影视片段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从中发现行业技术中的发展变化,并且满足岗位上的需求。在对流程进行设计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师的操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基础制定出一个符合他们水平的设计方案,从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让知识点更加简单、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通常微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内容一定要精简、通俗,只是强调重点的教学内容。操作演示过程不要繁琐,尤其是利用软件工具演示时,要善于总结归纳每个步骤,把那些繁琐的基础操作步骤一笔带过,把关键步骤进行强调,引起观看者的注意。综上所述,我以微课《制作电影――遮罩技术的应用》为例进行详细解析,分享一下这门微课设计的设计思路。

3 以微课《制作电影――遮罩技术的应用》为例,阐述设计思路

在进行这一微课设计时,主要分为四个主要的步骤。首先要学生们对影片进行欣赏;其次教师需要讲解相关的技术原理;第三,根据这一影片的特点进行操作演示,将相应的流程进行总结。最后,再将影片进行合成与欣赏,并且拓展相关方面的知识。下面笔者将详细地对这一微课的设计思路进行阐述。

本课程中笔者选用了真实的影片片段,这在影视制作技术这门课程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因为选择真实的影片片段能够让学生们进一步的提高关注度,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以韩国电影《绯闻主播》为例,笔者选择了其中一个片段,并且根据这一片段总结了主要的知识点,也就是本节课中需要学生掌握的遮罩技术,探究遮罩技术是如何应用在影片当中的。

学生在欣赏完影片以后,会对相应技术的原理产生求知的欲望。笔者选择了与之相似的影片素材,这样就能够达到与原理一致的目的。紧接着对主人公以及背景之间的色彩关系进行了演示,通过台灯以及背景墙所产生的色彩明度差异加以模拟,学生欣赏到了原素材的效果以及添加完文字之后的效果,进而得到了制作之后的效果,通过这些效果之间的比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过程。然后利用字幕提示、旁白。框选动画演示讲解制作原理--利用遮罩技术把主体物从背景上分离,再利用层级关系把文字放在主体物与背景之间。在重点的部分制作三维动画演示来进行强调说明。

操作步骤演示录制一般利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常用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KK录像机等。我这里应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这款软件的特点是操作简单,录制画面清晰,鼠标配有特效。可以框选录制区域。录制完成后在关键的步骤配有提示字幕。所用命令的参数重点标记出来,方便学生进行参照。因为软件操作过程比较枯燥和繁琐的。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恐惧感。所以,我把案例原先的七个步骤缩减到了四个步骤。但即使做到这样,大部分学生也会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现象,难以完全接受。因此我在操作演示后加一个操作流程总结或流程图注释加深学生记忆。

渲染输出案例,放在课程最后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制作完的效果。也可以把制作练习的案例和电影案例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对成片进行再加工。这样,既能复习以往授课内容,也能针对以后要讲的课程内容进行铺垫。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主要是重新安排学生的课程学习时间,弥补课程时间不足的问题。利用网络和视频优势,把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延伸到课下,让学生可以自由掌握学习时间,教师把握学生学习进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作为教师更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视频动画制作学习,掌握互联网和手机App应用技术,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设计微课作品。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结束语

微课设计形式多种多样,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作为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眼界与专业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制作出多种多样的微课形式,供教学使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篇3

摘要:本文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首先分析了开展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然后给出了北方工业大学保障数字媒体设计竞赛顺利开展采取的措施,接着阐述了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所促进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截止到今天,国内招收数字媒体专业本科生的高校还不是很多。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在北京市教委重点扶持下申请成功的新专业,于2006年9月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该专业第一批本科生已经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

众所周知,培养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法》[1]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明确要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实践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形式[3-5]。因此,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积极组织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即“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

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已连续主办三届“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竞赛作品形式多样,分为设计类、艺术类、策划类及其他类。设计类包括游戏设计、计算机动画、DV制作、电子报刊、网页制作等;艺术类包括绘画、雕塑等;策划类包括各种创意新颖的游戏、动画作品及稿本;其他类包括有代表性的调查或论文等。“卓立杯”竞赛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卓立杯”竞赛的开展,也促进了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

2开展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必要性

2.1满足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关资料表明,我国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专业人才奇缺。针对当前的形势,国家、北京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成立了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网络游戏、动漫制作、数字影视、网络文化传播、现代文化服务业等文化产业及衍生产业。而北方工业大学是石景山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北京市、特别是石景山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输出优秀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做好准备。

2.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过程中,既加强了专业技术培训,又参与了竞赛。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大学生学习了新知识,掌握了实用技术。而竞赛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选题、分析、查找资料、浏览文献、确定方案、设计、编程、测试、调试、撰写论文、答辩等若干步骤和过程。复杂的过程考验了大学生的耐心,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3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开展竞赛时,我们鼓励指导教师提出企业实用课题供学生选择,使得竞赛内容趋于实用化。同时,我们还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竞赛成果评审专家,使得企业了解我们的竞赛水平。企业在招聘本科实习生或者本科毕业生时,首选竞赛获奖的学生,其次是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因此,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增强了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4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大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促进了我校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专业设计竞赛学分的人才培养机制。北方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设立“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取得2个学分,该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实施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制度,表明北方工业大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培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学校最终的培养目标。

3开展数字媒体竞赛的有利条件

3.1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人才培训中心”的落成

2005年,北京市经过多方考察及论证,最终决定将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人才培训中心”落户北方工业大学,依托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计算机系丰富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基地内上百家数字娱乐公司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亲临讲台,为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培养大批合格的数字娱乐人才。培训的内容都是根据企业目前的实际需求讲授的,可以大大缩短大学在校学习与企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之间的差距。我系教师在给学员进行培训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深入的了解了目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与技术,这为数字媒体设计竞赛选择实用型题目与技术指导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内容实习基地的成立

2008年初,北京市石景山区发改委投入巨资与北方工业大学共建北京数字内容制作公共服务平台及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内容实习基地。该基地配有国内外先进的动画制作软硬件、非线性制作软硬件、平面制作软硬件等。学生的很多实践学习与培训都在该基地进行,这为数字设计竞赛的开展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

3.3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我院开展数字媒体领域合作研究

2008年4月29日,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数字媒体、模式识别等先进技术领域的研究。该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将引导学生对国内外数字媒体领域内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将会提高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内容的科技含量,将会大大促进我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

4保障数字媒体设计竞赛顺利开展的措施

4.1修订教学计划

2008年,北方工业大学启动了新一轮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我系结合大学生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在教学计划中列出了“人工智能基础”、“游戏引擎应用实践”、“网络游戏设计与开发”、“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Max script程序设计”、“Max SDK程序开发”、“Maya API程序开发”、“Maya MEL程序设计”、“嵌入式技术”等专业选修课。同时专门设计“专业设计竞赛”学分,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取得2个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的学分。

此外,北方工业大学还对课程中的实验进行了认定,包括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学校积极鼓励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2保证经费

北方工业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专门批准教学仪器设备经费专项,用于购置各类数字媒体软件、硬件设备,以满足竞赛需求。自从2006年9月,学校相继批准了600多万元成立了“数字媒体基础实验室”、“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实验室”三个大型实验室,购买了国内外先进软硬件设备,这为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北方工业大学每年还批准若干项大学生申请的数字媒体研发项目,每个项目1万元,用于资助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研发。

4.3开放实验室

北方工业大学为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实验室开放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免费开放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免费开放,采取学生选做公开的研究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

5数字媒体设计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5.1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四年不断线

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数字媒体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时,张扬个性,突出特点,分层次设置实验课,并开设必修性实验课、选修性实验课、创新研究性实验课等。其中,创新研究性实验又分为短期型和延续型;短期型是一学期完成,难度系数低;延续型是分四个学期完成,分步骤学习先进技术,难度系数高,创新型强。通过延续型方式,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应能提供一个完整的大作品或软件。

5.2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内容

北方工业大学明确强调要在实验教学大纲中设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这促使专业教师们按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重新修订和编制新的实验指导讲义。实验项目的设置在深化理论教学知识的基础上,要求能够循序渐进地反映基本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由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再到综合性实验。当然,真正落实实验时,不拘泥于理论教学的次序,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实验。

5.3鼓励参与研究性实验

北方工业大学提倡,专业教师要安排学生参与研究性的实验。研究性的实验一般与教师的科研有关。先由教师提出实验课题,学生根据兴趣选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现,测试最后以论文形式完成实验报告。采用这种形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提高,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活动。我系大部分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有本科生参加。

5.4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

大学生在进行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时,一般需要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先进的人机交互设备、先进的数字媒体软件,这些仪器设备软硬件价格都非常昂贵,传统的实验室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结合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和实践技能训练的需要,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2008年,北方工业大学批准了专项,购买了先进的设备,包括数据手套、头盔显示器、六自由度空间位置追踪器、三通道环幕、三维模型扫描仪、网络游戏平台、学生专用手写板等。这为数字设计竞赛的开展奠定了了良好的基础。

6结束语

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已连续主办三届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即“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的开展,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竞赛的开展还促进了我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如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研究性实验题目、建立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等。

当然,我们的这些研究只是开始,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搞好数字媒体设计竞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数字娱乐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 中国国家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policy_673/20060323/t20060323_150372.shtml, 2005.

[3] 刘长宏,张恒庆,王刚. 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4(1):70-72.

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的融合促使移动互联网形成,并且日益革新着人们的交流与认知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概况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融入移动互联网思维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国数字媒体教育概况

在我国,数字媒体专业学位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学生毕业之后授予工学学位;第二类,学生毕业之后授予文学学位。换句话说,数字媒体的培养方向分为艺术类以及技术类。艺术类主要关注多媒体应用以及平面设计等工作,主要是培养艺术设计、影视制作等方面的人才;技术类的教学比较重视程序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培养具有设计软件以及开发应用软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过程当中,艺术类人才和技术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类人才主要负责造型设计以及角色设计等,技术类主要负责编程以及软件开发应用等工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两种教育模式相互融合。因此,数字媒体专业不仅招理科学生也招文科学生。我国的数字媒体教育广泛开展,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课程。

二、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第一,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状下,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无法与之同步。一些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以及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互联网发展初期阶段,课程的内容也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例如,网页设计、影视剧编导以及摄影摄像等课程,都受到微博以及微电影的影响,如何对这些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如何使其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都需要思考。第二,在市场新形势以及新需求下,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没有引进新的内容,例如,移动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自媒体的制作与运营、移动客户端游戏软件的开发等。第三,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较陈旧。多数学校在制订低年级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相关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时,更侧重于设置基础美术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速写这三大课程,课程的学时也较多,数字媒体方面的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较小,有些学校甚至在低年级完全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以及培养目标上,依然固守着传统美术教学的模式,与新媒体形势下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如何对基础课程进行调整,使课程内容与时代相贴近,符合市场需求,是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第四,一些互联网中较为重要的新概念,如“粉丝经济”“自媒体”等,要求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者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并融入教学。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关于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将移动互联网的新概念融入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中,需要从业者进行思考。最后,是创新精神,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石。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通过移动新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需要每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者思考。

三、移动互联网思维融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思考

当前,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更为广泛和深入。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应用于媒体传播、游戏动漫制作以及应用软件等方面。有关机构统计数据表明,当前,90%以上的移动平台应用是游戏类软件。其中,愤怒的小鸟这一当前十分流行的手机应用,下载的次数已经超过20亿次,其软件收益也已经超过8000万元。国内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的手机应用程序并不是很多,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手机应用的研究,尤其是游戏类手机应用的研究。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并结合手机应用开发的实战训练,不断累积经验。除了开发游戏类的手机应用之外,还可以开发新媒体方向的手机应用,比如视觉美化类软件等。此外,数字动画也是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内容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淘汰部分传统行业,也逐渐振兴部分行业,动漫产业便是其中之一。如,《十万个冷笑话》曾是“有妖气漫画”网站连载的一部漫画作品,点击数量超过十亿。由于漫画广受追捧,因此漫画被制作成为动画片,并在各大网络媒体及社交平台。此后“有妖气原创漫画梦工厂”启动了漫画改编的电影项目,并于2015年票房累计一个亿。从专业角度来看,《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版虽然画面十分粗糙,却意外地获得了上亿元的票房;而相对而言,画面精细且手法更为专业的动画《魁拔》,票房却逊色许多。《魁拔》当年的票房只有350万左右。十万个冷笑话的成功,表明动画电影受欢迎的程度,不一定依赖于精良的画面与制作,而是更多在于作品的创造力。

四、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

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移动平台应用软件的引入,尤其是有关游戏类的。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上需要多加练习,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教学中先将项目复杂度降低,分层次布置任务,可以将项目分成多种内核模块,针对不同模块相应的数字或媒体技术训练。由于受到当前手持移动设备显示分辨率的限制,因此并不需要过分追求电脑制作时画面的精细程度。在造型的设计上应该尽可能简洁,这样可以增加识别度,易于传播。在应用开发完成后,可以通过各开发平台对应的应用商店及时上架,进而对反馈数据进行收集检测,并从中发现不足,总结出经验。与此同时,也可以开设数据分析以及市场调研的相关课程,通过一些社交平台的数据来分析,从而了解市场的发展以及动向。在新媒体的平台上的营销策略也有别于传统市场。自媒体的相关案例向人们展现了“粉丝”经济的重要性,如何吸引“粉丝”并将其扩展运营,是全新的一个课题,在数字化媒体艺术教学中应引起重视。在软件课程教学上,需要重视二维的应用,掌握手机的应用,通过较低的成本快速制作出特技和动画。总而言之,一些技术手段也开始“平民化”,这些“平民化”也出现在动漫与自媒体的领域。通过《十万个冷笑话》系列动漫产品的例子可以看出,动漫创作获得商业成功的制胜关键,并不在于复杂尖端的技术、精致唯美的画面或者专业化的水平,而在于创作动漫的热情以及符合大众的想象力和审美。这对传统的教学实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需要数字化媒体艺术相关人员深入思考。数字化媒体艺术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扎根在“学院派”美术教育上的,而没有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种以写实为主的美术技术将会逐渐被以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设计技术所取代。大众的审美偏好已不再热衷于画面的精美,而是热衷于动漫的本身。因此,在当前造型基础教育的课程上,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情,这远比一味地讲授技巧更重要。在具体课时安排上,也需要对造型基础课进行适当的减少,而增加一些具体的创作实践课。在素描、色彩以及速写这一类传统训练中应添入创作成分,也可以将这些训练与漫画、原画以及场景设计相互结合。优秀动漫影片中的出色画面设计、色彩搭配及绘制技巧也可以引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团队精神是重要的一环,需要对学生加强培养,最好是从较低的年级开始就着手训练。在行业实际的开发工作中,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可以是固定的团队,也可以是临时组团。团队运作工作效率更高,也能够快速决策。教师可以根据实践项目的需要,以一个班级为主体,将其分为不同的工作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结合,小组间相互独立运作,共同完成实践的项目。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制作好的作品,可以将其在互联网的门户网站上进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根据用户的反馈建议,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吸取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班级与班级之间组团,也可以在年级与年级之间组团,这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共同进步。这种以实践式教学取代灌输式教学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影响着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直接关系到本专业的就业以及创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训练等方面应当作出必要的调整,相关人员也应当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的研究,从而促使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当加强对技能的教学,还应当设置更多具有创造性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及就业竞争力。

作者:秦成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新媒体联盟(NMC).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S1):4-52.

[2]钟甦.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J].当代电影,2016(2):182-184.

[3]黄心渊.东方风来满眼春: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专题座谈(上)[J].计算机教育,2014(23):29-36.

[4]王佑镁.跨媒体阅读:整合O2O与MOOCs的泛在阅读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2-28.

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思维;培养体系

1 背景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学生,并提出“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业定位,积极在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正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综合培养体系。

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涵

2.1 “技术-艺术”思维

“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思维理念问题。该概念在《技术-艺术思维》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思维结构层面来说,“技术-艺术”思维一种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

2.2.1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美术类专业培养手段与相关工学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我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造能力。在对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方面,他们应该既是艺术创意设计家,又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

2.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成

(1)课程体系设计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对其最直接的体现,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结构,根据我们“技术-艺术”相统一,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类,在这四个类型中,所有课程都按照课程类型被划分到艺术类、技术类、“技术-艺术”类三种类型中。

(2)知识结构设计

知识结构设计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在构成,他直接告诉了我们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该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理论课、艺术类型课程、技术类型课程、“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实践类型课程五个层次。

(3)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结构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支撑,是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师资队伍的机构对专业的培养体系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运行的有力保障。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有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比如实验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软件指的是学生进行“技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技术应该处于该技术前沿领域。

(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最终实践成果的体现。这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技术-艺术”作品教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平台的综合实践。系统开展和研究学生就业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质、有作品的人才”。

2.3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特点

首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学科的综合性,它是美术学、艺术学、工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而成的一门专业,其中既有感性思维为主的美术学等艺术类课程,又有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工学的技术类课程,而以“技术-艺术”思维为主的这种培养体系就是针对这种交叉学科特点而设的,

其次,“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强调以作品教学为驱动,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知道实践教学是巩固艺术理论、提高技术应用和加深对技术-艺术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强调作品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混合上,这种混合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教室、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学为契机的体系改革。

第三,“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具有强调主体性特点。这里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技术-艺术”思维的了解和践行,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安排、对新技术的学习、对艺术现象的评价、对学生“技术-艺术”创作的指导等。二是学生主体。学生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完成是教师教学的最终体现,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创作类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顺应时展而生的新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综合考虑,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养方法.“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套还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它也会不断更新其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专业教育;创新策略

作者简介:燕道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 长沙 410081)

当今世界正处在传媒高速发展、媒介快速融合的过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频谱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媒介融合的势头变得更加迅猛。媒介融合不但迫使传统媒体进行数字化转型(如纸质媒体大力投入网站建设),更催生了一系列新媒体的诞生(如数字电视、IPTV等)。新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朝阳产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手机网民数量已达4.2亿,年增长率达18.1%,并大大超过了网民整体的增长速度。{1}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媒体市场的繁荣,更带来新媒体行业对这一专业人才需求量的激增。

目前我国新媒体行业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据相关专家的统计数据,我国新媒体上市公司的数量已为传统媒体的2~3倍,目前对网页设计与美工、网络编辑、手机软件开发等新媒体人才需求量巨大。{2}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在市场上供给远大于需求,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行业却呈现出“这边风景独好”的景象,这大大鼓舞了国内新闻院系进行新媒体人才教育的探究,同时也给国内新闻传播院校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我国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的起步与国外相比并不算晚。美国的新闻院校开设新媒体与网络专业的课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最早的属南加州大学的新闻系,于1994年开设了新媒体方面的实验性课程,此后其他高校开始陆续跟进。{3}而中国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始于1996年,只比美国晚了两年。这一年,清华大学传播系开设新媒体研究专业,招收研究生。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这一年入学的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网络传播方向”课程,于2000年在本科阶段开设数字新闻传播专业。{4}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于1998年夏季从理科二年级本科生中招收了22名学生组成网络新闻班,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1999年华中科技大学正式招收网络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学生,形成了一个兼有新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与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工科的交叉教学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成立了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则在2000年成立了全国各高校中的首家网络传播学院。

国内新闻院系依附各自的学校特色,探索出了讲求新闻主义的中国人民大学模式、崇尚技术主义的武汉大学模式以及推崇传播学的复旦大学模式。{5}这三种模式代表了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但随着新媒体行业触角的进一步拓展,其对新媒体人才和新媒体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目前国内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表面上呈现出一派“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仔细研究却不难发现,这些“花朵”都惊人地相似,并不具有独特性,事实上,繁荣背后仍隐藏着种种问题。

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成果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说明高校新闻院系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不高,而是因为这一模式的构建确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培养计划定位空泛,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个学科或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关系这一学科或专业定位与发展的指导纲领,也是如何培养以及培养怎样的学生的关键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却缺乏妥善的、理性的人才培养计划。

一方面,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不明确,导致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定位空泛。很多高校都笼统地将培养“新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当作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这种人才的“新”应该指向何处,“复合”又如何构成?人才培养中的技术比重应该占多少,理论比重占多少?“新媒体人才”总目标下面又应该分为哪些具体的培养方向?面对这些问题,很少有高校能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清楚的回答。试问,连一个清楚的目标都没有,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人才?

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缺乏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导致各大高校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培养的人才趋于同质化。当下,几乎所有的传播院校都开设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相关专业,但是这一专业应该有哪些明显区别于其他新闻传播专业的特点,却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的一个问题。虽然有个别高校在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培养上发挥了本校的优势,如以理科见长的华中科技大学就利用其理工优势,注重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学生的网络新媒体运营、网站策划设计与开发、信息化系统技术等能力的培养。但总体来说,大部分高校的新闻院系仍缺乏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一些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将这一专业与传播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专业混在一起,导致这一专业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更有甚者,仍在用老一套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使得这一专业的学生脱离了飞速发展的新媒体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毕业之后,根本无法适应当下迅猛发展并不断融合的媒体环境。

2. 师资力量单一,缺乏跨专业的合作与互动

尽管高校的新媒体专业一般设置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但显然新媒体人才的培养已不再是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家能自行消化得了的。理想的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新闻传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是艺术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但国内高校往往受学校政策或资金等因素的限制,难以突破不同院系以及学院与媒体之间的屏障,缺乏跨专业的合作与互动。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目前新闻传播院校中出现师资断层,或者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教学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虽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但是一般新闻院系都未敢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导致仍在传统办学思维指导下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难以跟上其实际发展速度,使得这一专业的师资出现断层。另一方面,为吸引生源,目前大多新闻传播院校仍然依靠院系老教授撑起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这一新专业的台面,虽然这些老教授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授课经验,但是却缺少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经验与新媒体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而真正能掌握新媒体技术又具有一定的新闻传播理论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师资矛盾也成为制约这一专业发展的瓶颈。

其次,院校之间互动困难,难以实现跨专业、跨学院的合作,无法实现教师资源的有效利用。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跨媒体的专业,不仅需要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计算机、电子信息、网络设计、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老师就有诸多要求,如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办了媒介融合专业的麦克・麦金教授所言,“媒介融合这一专业……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目前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够教授学生所需要的所有的媒介技能,所以每位老师需要把自己最为擅长的技能教授给学生就可以了。”{6}因此,要解决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中出现的师资断层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或借用其他院校不同学科的老师来给这一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很少与其他学院进行互动,不能打破院系壁垒,也就难在当前条件下尽快解决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师资断层的问题。

最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同业界缺乏有效互动,导致这一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媒体市场的发展需求。当今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已经被突破,新闻传播手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因此,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能够适应媒体格局大变动的思维和能力,这也就对这一专业的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能为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提供最新的媒体发展信息、最重要的新媒体技术等知识的还是媒体的一线工作者,但是,由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新闻传播院校鲜有与新媒体行业的互动。与此相比,美国的情况则要比国内好得多,美国的新闻传播学院本身就有很多的兼职教授,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全职教授的数量。{7}同样,美国的新媒体教育中同样配备了众多兼职教授,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一线媒体,能够将新媒体行业的最新消息和实务操作方法教授给学生。

3. 课程设置名不副实,缺乏针对性与系统性

目前中国新闻传播院校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典型做法是“宽口径”与“厚基础”。{8}但在注重“宽”和“厚”的同时,却忽视了“专”和“用”,“专”就是专业,指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技术;“用”指实用,是这一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进入新媒体行业的实用能力。忽视“专”和“用”导致了国内很多高校在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上名不副实,并且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课程设置的名不副实体现在国内一些新闻传播院校“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上。一些冠之以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名称的课程,实质上讲的却仍是传统媒体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没有跟随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而进行调整。例如,现今国内各大高校开设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课程中,鲜见游戏设计与开发、流媒体技术、数字视频编码等相关课程,事实上这些课程内容正是市场所亟需的。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在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一般包括学科基础知识课和专业课两个部分,学科的基础知识课一般包括传统媒体的新闻采写编评业务课程,新闻、传播学方面的理论课程;专业课一般包括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等网络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院校的学科基础知识课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往往要远远高于专业课的比例,导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实质上与传播学、新闻学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导致该专业的学生缺乏社会竞争力。

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则体现在很多国内新闻传播院校“一锅端”的做法上。一些院校给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仅仅是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网页开发、新媒体管理等各学科专业知识杂糅,然后将这“大杂烩”般的课程一锅端给学生。这些被杂糅在一起的课程在内容上都没有明显的关联,而是自成体系,致使学生难以很好地消化专业知识,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际操作了。

这种“新瓶装旧酒”与“一锅端”的课程设置方法,既反映不出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特色,也无法跟随现代媒介融合的发展脚步,直接影响到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方面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可能因专业名称与课程内容脱离,导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位置尴尬,从而进一步损害了这一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整个专业的发展。

4.学生能力泛而不专,缺乏专业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院校都将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做目标,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力图教授这一专业的学生新闻采、写、编、评,以及新媒体营销等各方面知识。但是相关的行业招聘却对学生的专门才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新浪网在2013年的招聘中对职位进行了清楚的划分,有需要较高的Premier技术的视频编辑,擅长做数据统计分析的网络数据统计分析员,擅长网络设计与美工且具有一定文学艺术修养的尚品频道美编,对证券市场有深刻了解的财经编辑,等等。与此相比较,国内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都太过空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宽泛却没有特别擅长的,因而最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在这一方面,作为世界新闻教育重镇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要有魄力得多,该学院针对美国新闻媒体市场亟需能掌握数字技术与新闻制作两方面能力人才的现状,将新闻学研究生院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联合开设一个新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硕士项目,以培养既懂数字媒体技术又有新闻制作技能的新一代专业人才{9}。但现阶段国内新闻院系却难以有这样的魄力,往往急于开办新专业,而新开设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却又缺乏良好的培养机制,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缺乏竞争优势。

由此,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当下的尴尬现实:各大高校培养的新媒体与网络信息专业的学生一届多于一届,但是用人单位却普遍反映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以致市场上出现了“人多人才少”的窘境。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也需不断优化。

三、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育的策略创新

目前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此相应的新媒体产业也尚未成熟,业界也没有系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因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教育自然也难以高效地对新媒体产业的需求展开教学和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与探索。

1. 理念:以专立身,以通结群

正确的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是打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空泛且同质化瓶颈的关键。何为正确的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呢?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理念的讨论绕不开“专才”与“通才”之辩。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掌握更多更全媒介相关知识以应对未来工作岗位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的要求。于是“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几乎成了国内所有新闻院系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思路,通识教育课程大有取代专业性教育课程的趋势。然而,从这种培养思路下走出的毕业生在进入业界后多数被无情地贴上“什么都略懂,后劲不足”的标签,可媒介融合又确实需要新媒体人才掌握庞杂的知识体系,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尴尬境地?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有专业壁垒的复合型人才?于是学界得出了培养“一专多通”的复合型人才的解决之道。正如迈克・麦金教授所言:“我们学院媒介融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10}

实际上,这种“一专多通”的思路可进一步细化为“以专立身,以通结群”。所谓“以专立身”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一项驾轻就熟的专长,这项专长最好不是大而泛的,相反越细越好,越有专业壁垒越佳。比如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财经内容制作技巧,或者致力于流媒体技术研发,抑或专注于探究游戏市场开发的特点。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角度看,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这在媒体行业也将适应;从实际的角度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企业在人才招聘时也呈现出细化需求的特点,比如腾讯QQ在招聘网站编辑时具体到了读书频道、女性频道、星座频道的人才需求配额。“以专立身”可形成人才不被他人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以通结群”则是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学生所拥有的区别于纯粹商科、技术类、艺术类等专业人才的优势。通识教育、融合性课程使得新媒体专业学生在“一专”之外积累了较好的媒介素养,成为所谓“懂行”的人,这种素养将成为其快速融入一个“超级团队”的敲门砖,也能使其在团队中更轻松、简便、精准的与其他成员交流,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加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2. 师资:跨院合作,院媒互动

要突破师资力量单一和师资断层的瓶颈,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实现跨院合作、院媒互动,将其他院校的老师和一线媒体工作者转化为本专业的优质师资,打造紧扣新媒体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国内高校的学科划分依旧相对封闭,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融合性教学需求因此受限。而在短期内,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学科格局有一定难度;因此,新闻传播学院应主动谋求与相关院系的跨院合作,力图解决课程融合性差的问题。可以通过高校相关院系融合教学实验、业界与高校互动等方法,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理念传递上,将教学的重点转向对学生新观念和新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来实现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还可以通过院系与业界互动的方式弥补高校因技术设备落后而阻碍学生发展的困境。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是一个涉及新闻与传播学、电子信息科学、经济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专业,这对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近年来高校聘任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新闻学院单凭自己的力量招纳贤才来补充师资在操作上有困难。在新媒体专业的成长期,可以通过“借用”其他学院优秀教师的方式完善教师体系,多院合作共同进行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

院媒互动一直是业界与学界的一种美好期待。近年来这种互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新闻学院与媒体机构两者的关系始终未能像医学院与医院那般亲密,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比传统新闻专业更迫切呼唤院媒互动。一线媒体人掌握了一手的市场需求信息与最前沿的传媒技术,院媒互动一方面能使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能解决新闻院系因技术设备落后而致使人才培养受限制的窘局。这方面美国第一阶梯的新闻学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比如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担任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有9人,全都来自媒体一线,有的是自由摄影记者,有的是电视台的编导,有的是网站的数字新闻总监。{11}国内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在与媒体互动之时应注意使“人才引进”、“学子走出”这两辆马车并驾齐驱,通过聘用一线媒体从业者或返聘退休的业界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搭建去媒体实习的平台,使学子真正做到“边学边用”,在实战中掌握未来职场所需的技能。

3. 课程:倚重理念,重视政策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落实之处,要打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瓶颈必须从理念的改变开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合理安排梯度,使学生在低年级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在高年级有明确的专攻方向。

虽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随着技术软件的“傻瓜化”,学会Ps、Premiere、Dreamweaver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已不再是难事,甚至可以短期速成,但理念的形成却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教授就指出,现如今“懂行”的新媒体人才,至少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理念: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信息深度整合理念、技术运用理念(互联网精神)、市场经营理念,以及在新时代下的创新理念。{12}由此可见,即使是实践课程也应偏重理念教学。实践证明,最佳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将理念融于技术课程中,一边讲解技术,一边传授理念,使学生懂得技术的突破源于理念的创新。

调查研究发现,新闻院系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对新媒体市场环境及其行业政策的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严三九教授在对上海市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媒体从业者认为在内容策划与制作岗位和企业管理岗位,新媒体人才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分别是版权、著作权知识和国家新媒体产业政策知识,{13}但这两项能力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新媒体与信息网络课程设置中均未得到足够的体现,也未得到老师与学生的重视。然而版权实际上已成为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于国家新媒体产业政策的正确分析与把握也是关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应当带领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与系统总结。

4. 学生:融于团队,勤于观察

鉴于媒介融合对于“超级团队”的需要,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需在校园内开始熟悉团队合作的氛围,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也需要通过细心跟踪观察,掌握媒介数据分析技能。

为此可在低年级开启团队传媒观察项目,最好是在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开启此项目。这时的学生对专业已有大致了解,可以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跟进方向并进行组队。每个队伍均配备一名导师,在初期帮助团队调整观察方向,教授基本研究方法等。团队传媒观察要定期进行小组会议,并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在一定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团队格局调整,通过团队间的人才交换达到优化团队构成的目标。在此期间,团队与导师的配对也可进行调整。等到高年级,每个稳定成型的团队都需共同完成一个基石项目,作为学业考核,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撰写详细个人陈述,阐释自己在团队中的核心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学生应对前沿科技、相关领域保持密切关注,不管是对新型技术,还是国家政策,都要有敏锐嗅觉。作为一个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人才,要在本科阶段做到稳定的关注几家媒体、几个企业、几个行业。从这种长期跟进式观察中,提升自己包括媒介素养、数据分析素养等在内的综合素养,这些素养将成为新媒体人才在风起云涌的新媒体时代竞帆远航的无尽能量。

四、结 语

在新媒介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媒介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刚刚起步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必然将遭遇各种问题,但不论问题如何变化,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并且拥有较高的创新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学生是新闻传播院校不变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探索和发展之路漫长但坚定。虽然目前要立马破解国内新闻传播院校对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技术人才培养中的瓶颈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新闻传播院校的师资整合和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必将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真正发挥务实而创新的精神,最终为我国新媒体行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

注 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15日。

{2}杨成杰、严功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对策思考――2010年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年会会议综述》,《新闻研究导刊》2011年第1期。

{3}{8}匡文波、孙燕清:《美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当代传播》2010年第8期。

{4}严励:《网络传播教育的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6}{10}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围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8期。

{7}匡文波:《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新闻记者》2007年第5期。

{9}许晓静:《人才需求量大 新媒体专业教学需要新方式》,《新京报》2011年7月4日。

{11}郑素侠:《媒介融合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启示》,《编辑之友》2012年第9期。

篇7

关键词:创意能力;教学方法;实践训练

1 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随着学科交融性日益增强,各领域“跨界”应用的现象日益频繁,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创意创新能力。在互动媒体、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游戏开发等数字行业,创意能力对进一步推动行业体系建设及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忽略了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具体如下:

第一,过于重视技术能力教学,忽视创意能力培养。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没有太大区别,专业特点不突出,并且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能力,教师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创意能力培养的重视。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创新。在实际教学当中,一般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完成了相关作业任务,并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做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所以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创意能力。

2 创意能力的培养

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创意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应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效调整,不断提高学生创意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2.1 调整思路引进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直接渠道,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所思将直接影响其认识和能力提升。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提高有重要的直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时作出合理的安排和调整。

第一,改进案例分析法。传统的案例分析法多是“就事论事”,老师讲个人见解甚至直接将教材内容介绍给学生,整个过程缺少学生思考环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分析法进行调整,学生进行主导性思考分析,老师进行评价补充,则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苹果手机的标志分析为例,为什么要做成苹果?为什么被咬掉一口?用新的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可以得到以下答案: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是苹果,从此有了人类;砸到牛顿的是苹果;苹果重视用户体验,吸引用户去尝试;甚至因为乔布斯喜欢苹果。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能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创意思维。

第二,头脑风暴与思维导图。头脑风暴法是创意思维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情况下由多人以小组形式一起完成,通过不同成员之间创意点的碰撞交融、激发得到更多的创意想法,这是个人单独思考所无法做到的。思维导图法可以说是思维的具象化,利于图形图像以及文字将思维的内容和过程表示出来。在使用头脑风暴法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思维导图,可以使思路更加清晰,创意点更加明确。

以“电”为主题词进行头脑风暴为例,传统教学中只是提出主题词,学生自由进行发散性思维,得到的结果很多但会显得杂乱无序,不利于之后的创意总结。若在头脑风暴过程中结合使用思维导图法表示,可以将创意思维指向不同的方向类别,如来源、形式、应用、效应等,在此基础进行后续创意发散,得到的结果就会清晰而有序。

2.2 集思广益发挥特长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创意过程也一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集体创意的优势,做到集思广益可以事半功倍。传统教学中考虑到小组成员执行力等因素,教师更多地安排学生单独完成创意过程,这样的效果是不佳的。若能在集思广益过程中注重发挥特长,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网页创意设计当中,通常会要求学生进行案例的搜集分析。有的学生擅长演讲汇报,有的学生擅长制作演示文稿,在安排任务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性进行小组分工。执行任务时,依据个人特长完成相应的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另外,也可以进行任务的轮转,由擅长汇报的学生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这样一来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加强训练实践提升

从目前情况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缺少创意思维指导环节,学生缺乏创意能力培养,加上理科生长期理性思维的影响,其创意性更容易具有局限性。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相关环节设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相关艺术课程中融入更多的创意训练。例如,设置游戏互动环节、集体头脑风暴等,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拓展。另外,以比赛竞赛等实践训练为载体,有利于学生创意能力的巩固提升。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该专业在课程中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不但使学生的创意能力得到加强,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4 重视课堂勤于课外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与学生都应充分利用好课堂黄金时间,教师进行指导,学生积极配合进行各种方法的学习以及实践练结。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提升课外学习的方法能力。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养成观察分析的习惯,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创意想法,分析他人的优秀作品,学习创意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自己的创意思路。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自主学习,打开视野,充实素材,组织小组探讨交流拓展思维。

创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不但要主动积极参与教师安排的各个教学环节,认真完成相关实践训练任务,还要通过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创意能力。教师作为创意的引导者和创新能力培育者,要合理安排课程重视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将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方法、训练与实践、课堂与课外各方面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创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 徐景学.创意人才的生成探析[J].科技与生活,2010(5).

[3] 付晓东,余婧.关于创意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 朱澍清.对创意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

[5] 王贞子.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初探[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

篇8

[关键词]创新;多媒体;教育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借助日益普及的高速信息网,可实现计算机的全球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因此被广泛应用在IT行业、影视行业、政府、金融、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创作、计算机及网络多媒体设备维护、交互多媒体作品创作、影视作品编辑等诸多行业,并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面貌。那么如何培养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方面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现根据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在多媒体专业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一、创造探究机会,提供想象空间,激发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应用已有的知识,才会有独特的想法,才能有创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常常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设计,开展相互交流合作,互相启发思想,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二、推行项目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教学是将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等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

项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解决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三、改变传统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里,互动无疑是多媒体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最为显著的特性之一。互动教学将成为我们今后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热点,也将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来新的活力。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将给教师的主导地位带来新的挑战。学生的个人意愿在教学关系中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对学习的主动需求将处于主导地位。授课教师除了讲授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外,还应通过教学中的互动交流,积极引导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技能的训练。以前老师们总是鼓励学生勤学好问,但现在我认为学生好问不等于勤学,应该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掌握的设计制作方法可以在今后的实践运用中进行变通,而不是仅仅解决当时的问题。我们还应该借助互联网络资源来扩展学生的业余课堂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余学习时间,通过网络延伸和扩展他们获取知识的范围和途径,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有效资源,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到传递知识的主动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传授、启发、引导的重要角色。这既符合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打破了由教师个人教学所带来的局限性,能快速地提高了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多年来由于我们系部整个团队的努力探索和研究,采取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积极性。在由本省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市人民政府、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和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首次全省职业院校最高水平的技能大赛中,多媒体专业方向的动漫画设计比赛获得了三等奖和优胜奖,网页制作获得二等奖,多媒体设计获得二等奖。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教学中倡导创新教育,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个体、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红英.在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福建电脑,2008,3

篇9

1广告公司常用的平面设计软件

(1)Photoshop软件:Photoshop主要处理以像素所构成的数字图像。使用其众多的编修与绘图工具,可以有效地进行图片编辑工作。ps有很多功能,在图像、图形、文字、视频、出版等各方面都有涉及。(2)PageMaker软件:PageMaker软件是一款非常流行的排版软件,其长处就在于能处理大段长篇的文字及字符,并且可以处理多个页面,能进行页面编页码及页面合订学习排版的设计的最基本原则、使用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快捷键和工具箱的使用,对于各个菜单功能键和操作使用的技巧,宣传页、出版书籍、出片输出的注意事项,和对报纸杂志的专业排版的制作方法掌握。(3)llustrator软件:Adobeillustrator是一种应用于出版、多媒体和在线图像的工业标准矢量插画的软件,作为一款非常好的图片处理工具,AdobeIllustrator广泛应用于印刷出版、海报书籍排版、专业插画、多媒体图像处理和互联网页面的制作等,也可以为线稿提供较高的精度和控制,适合生产任何小型设计到大型的复杂项目。(4)Freehand软件:Freehand是Adobe公司软件中的一员,简称FH,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平面矢量图形设计软件,无论要做广告创意、作书籍海报、机械制图、还是要绘制建筑蓝图,Freehand都是一件强大、实用而又灵活的利器。(5)CorelDraw软件:CorelDRAWGraphicsSuite是加拿大Corel公司的平面设计软件;该软件是Corel公司出品的矢量图形制作工具软件,这个图形工具给设计师提供了矢量动画、页面设计、网站制作、位图编辑和网页动画等多种功能。通过使用CorelDRAW软件,全方位的设计到现有的设计方案当中,制作的矢量插图与图像设计,能够出色地设计出公司的logo、海报、手册和一些包装产品等等。

2广告创意设计对设计者的要求

广告设计者的设计必须要有目的性、规划性。对于平面设计首先是通过消费者的视觉来进行传播广告的设计,与此同时必须通过视觉的享受向消费者表达广告所要表达的信息。对于怎样设计一个好的广告除了灵感之外,还必须要极为准确地将广告的卖点信息表达出来,这样才符合企业的的要求。用于印刷广告,如果空间概念来划分,然后,是指当前的长度,宽度和各种广告媒体的广告传达视觉信息的二维的形态;如果生产方法的定义,可分为印刷类,非印刷类和光电三种形式;如果从使用场所限定,可分为室外,室内和三种形式可以是便携式的;如果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它包含了一个副本,图形,线条,色彩,所有的舞蹈元素。平面广告传达的信息简洁明了,能瞬间与人联系起来,从而成为广告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创作和表演的图形设计要求是指集中象征,一个优秀的图形设计,新颖的时代感十足,并具有独特的设计,表现手法和感情。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广告,广告向消费者传达的视觉信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广告策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广告更加深化规划方案,使视觉更丰富的代表性吸引力。广告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广告的最终利益,广告设计质量,主要是广告设计师,是否有一个好主意。就目前而言,对于广告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商家的营销目标和能否达到要求,设计的广告能否达到效益,这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准确将广告所要表现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这要才能有助于企业推销自己的的产品形象和企业的形象。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好和坏不能拿个人视觉的“好看”与“不好看”来评定,真正好的作品要看能够起到哪些广告效应,而不是整体版面的美观度,版面的美观度是衡量一份作品好与坏的,尤其是微小的一部分。对于平面广告的设计构成主要有点线面三个方面构成的。设计出的优秀的产品平面广告作品,是由点线面三个方面贯穿融合组成。与此同时不失大体,很适合大众的品味。也可以简单的说是图片和文案之间的组合,这种组合是简洁的,以便达到设计者的要求和需求者的需求。

3总结

篇10

关键词 新媒体 传媒 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传媒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师生认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来自传统学科体制的束缚,高校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资源,也来自于新媒体行业发展变化太快,无法构建起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统计表明,无论是新闻传播类专业还是计算机、通信、管理类专业,课程较为固定且在近五年内没有明显的变化。各专业对新媒体发展亟需的新技术和新节目形态没有专门的课程加以应对,学科间界限明显,交叉性弱,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偏差。对此,多数教师认为应当在人才培养观念、课程体系建设上加以变革,以适应现代传媒发展要求。

1整合教学体系,构建综合性教学平台

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遇到的突出问题便是复合型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需要。这与课题组调查问卷的结果相一致,即新媒体行业各岗位的融合度极高,内容、技术、市场、管理之间的渗透愈发强烈,高等院校相对传统、固定的学科分类和课程体系已无法适应这一变化。因此,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的转型非常关键。

新媒体不仅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即使是在传统媒体“摸爬滚打”惯了的编辑记者,转行到新媒体行业以后,也会发现自己原有的技能滞后于时代,亟待升级、更新。新媒体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多纬度、动态的。为此,高校应当整合与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跨越新闻传播、计算机、电子通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新媒体产业是广电与电信、技术研发与终端制造产业间的跨行业协作,是媒介传播渠道和呈现方式的巨大变革。对于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我们之前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摸索前进,靠自己去适应市场,所以人才的培养应突出强调创新能力。

新媒体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多方位的。它需要从业人员在节目的策划和制作上大胆创新,针对新媒体特定的受众群体及其收视心理和收视习惯来合理运筹,创新适合其独特传播特点的节目形态和节目内容;同时,它更需要从业人员能够创新商业运作模式,新媒体在我国刚刚起步,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使其在市场运营方面并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这决定了它在运营上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可照搬传统媒体的经验。从业人员应当积极探索适合新媒体特点的运营模式,实现节目内容的衍生与增值,同时还要结合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受众需求和自身赢利方面积极、灵活地把握两者的侧重,由此而采取相应的运营模式,才能积极应对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

3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新媒体横跨计算机硬件、软件编程、通信工程、数据库应用、视音频技术等多个行业,所涉及的流媒体、3G网络传输、数字版权等技术都是各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而这些课题在当前的专业教学中却鲜有涉及,直接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束手无策,不得不重新接受技术学习和培训,既浪费了有限的学习资源,又使用人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能力颇有微辞。

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对此类技术有所侧重,重点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和研发能力。有条件的高校不应当只满足于做知识的被动传授者,更应利用自身的智库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地投身到新媒体行业的技术研发工作中去,如中国传媒大学就参与了3G手机国家标准的制定和研发工作,这不仅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从实践中锻炼了师生队伍。

4注重新媒体的产业化研究

无论是新媒体的从业人员,还是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都普遍认为阻碍当前新媒体发展的首要障碍就是缺乏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对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沟通等产业运营方面的要素被赋予较高的期待值。

调查显示,从业人员对于新媒体在市场领域中的定位及其运作职能缺乏清晰认识,对如何利用资本、内容、市场、渠道等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尚显准备不足。对高校师生的调查也显示,他们还未注意到产业政策、市场运作环境等环节对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意义。

应当说,受技术、资金、产业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新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将更加曲折、多变,它要求专业人才能够准确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特点,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能,并以此探索全方位、高适应性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型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和服务。

5校企联合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

一边是学校教育与实践的脱节,一边是企业自身培训资源的短缺,因此实现新媒体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合作办学无疑是一个双赢之举。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库资源和广博的研究视野,能够为员工和学生提供规范、系统的教学,而新媒体所拥有的运营和管理经验也正是高校教学急需的鲜活案例,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培养新媒体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合作方式,可由高校推荐富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员工进行委托培养。而企业可以向高校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并适时提供合作项目进行共同开发,还可以派出有经验的经理和员工,通过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座谈讨论等方式走进高校课堂,推动教学改革。在这方面我院的新媒体人才培养己经迈出了第一步。2004年10月,新闻系与浙江在线签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成为杭州市专门培养新媒体人才的校企合作平台。

方便与交互式传播的新媒介的发展,宣告了传统媒介渠道垄断的终结和数字内容产业时代的来临。原来传统媒介基本依赖单一的广告盈利,而如今,短信、内容收费、嵌入式广告等新的盈利方式正不断被创造出来,它们本身就是传播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大胆创新、勇于颠覆传统规则成为对传媒人才的要求之一。

这些融合趋势决定了提供新闻与其他学科的复合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但传统专业培养目标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类传播、着眼于单一技能、单兵作战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无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而更了解社会、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创意、一专多能的传媒应用型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首先,对于笔者认为新型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是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和组织模式,在整个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从理念到实践环环相扣,与社会对接,与媒体对接。如改变课程设置,向学生介绍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形式的媒介,要求他们就一种媒介发展自己的专长。具体到一门课程,如将原来仅仅局限于文字作业的新闻写作课,调整为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媒介形式表现同一体裁等。

二是打破公共选修课、专业内各课程各自为政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人文、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控制,纳入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

三是打破局限于高校内的教学传统,真正把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对社会和国情的认识等纳入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使这些传媒学子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洞察能力的建构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打破原来一个模子复制人才的陈旧模式,通过选修课程体系、实验中的项目合作机制,使学生自主构建一套一专多能的知识技能结构,给予学生发展个性、创新意识更多的成长空间。

其次,课题组总结了几条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针对传统传媒人才教育的缺陷而重建的新教学体系,应当包括拓宽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和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体系、完善与当前传播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的专业课程及实验体系,以及重构校内外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体系。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专业教师的引导功能、实践环节和网络空间在教学中的作用。

(1)立足于“基础+核心+特色”的课程体系

基础课程主要增加文、史、哲选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打造学生扎实的社会科学功底。一部分课程可以进入专业基础课,另一部分课程的学习则可以通过对学生公共选修课和通识教育的有效控制和组合来实现。核心类课程主要练习实践阐述专业知识和理论,传授基本的现代化专业技能,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的传播价值观。特色课程则是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通过与技术结合的特色专业选修课,让学生通过“扬长”树立信心,找准自己专业发展的突破口。

(2)创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实验体系

这类体系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在具体的实验课教学中进行以下改革: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开展以制作出传播成品为目的的综合性实验,并进行实验组长演示创意竞争上岗,与组员进行双向选择、岗位分派、作品评优等。二是实验不再限定在课堂时间,而是允许学生自由创意,自主选题,自我组织进行内容制作实验。

(3)建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部分的实践体系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实践和学校原有宣传媒体的实践,而且组建一个由老师指导,主要由本专业学生运作的专业性很强的、包括各个层次内容的校级媒体,如网络电视台,或与校外媒体合作开辟校园频道、网络空间等。目前杭州区级电视台在和高校传媒类专业合作方面走在前列,已经开辟了专门的频道,常规化地播出学生在校内自制的节目。校外部分的实践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与媒体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二是要求学生利用一、二年级的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或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让学生体察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现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时机成熟时,校内外的媒体实践可以形成联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个教学体系在给予学生更多空间的同时赋予了教师以更多的责任,这也是和传统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首先,对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选择需要班主任更多地介入组织和指导。其次,实验室的开放式利用和校内媒体的实践都需要任课老师和指导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次,为了更贴近指导学生,鼓励继续实行“导师制”,即在学生进入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特色课的选修时,为学生指定专攻相应领域的老师,该老师对学生校内媒体实践和其后的实习过程、毕业论文都负责指导。最后,为了便于师生交流、讨论和更深入地思考,建立一个传媒专业学习的网络空间,以便学生更个性化、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上传,历年的优秀作业加上精华贴子的保留,形成了一种专业学习的积累和递进。

创新实验区教改项目:驱动式全媒体类课程教学实验区

参考文献

[1] 张艳敏.新媒体传媒人才浅析[J].东南传播,2009.1.

[2] 李瑛.论媒体市场化下传媒人才的培养[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