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关系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专业开设情况
(一)专业设置在21世纪头十年进入理性期
公共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中国大陆后,我国教育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掀起了一阵开设公共关系学课程和面向社会举办公共关系培训班的热潮,有几所高校还设置了公共关系学专科专业或本科方向。但由于学理准备不足,公关虚热转入公关低潮的局面随之在90年代后半期出现。这过程中,只有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极少数高校的公共关系学专业坚持了下来。
具有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标杆意义的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教育,努力走着专业化、规范化道路。按照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形象管理的职能目标,构建涉及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课程体系;地处公共关系一线城市的高校,尤其重视与业界合作,锻造学生对公共关系项目开发与执行的实务能力。
(二)建立了本、硕、博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公共关系人才的需求,1994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试办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和东华大学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以“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身份获批招生,专业代码为110305W隶属于公共管理类。因为公共关系学目前还不是研究生学科专业,按照规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硕士专业,目前设置公共关系硕士专业的高校有4所,最早招生时间是2004年,纵观中国内地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发展历程,20世纪80、90年代属于普及知识与试办专业阶段,21世纪头十年进入专业教育理性发展阶段。2001年公共关系学本科目录外专业确立,2004年公共关系专业硕士点开始招生,2006年公共关系博士方向开始招生。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上海成为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重镇
上海市是我国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最多的城市,先后有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5所高校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占全国16所高校的32%.设置公共关系硕士专业的有1所高校(复旦大学)占全国4所高校的25%,并且在全国最早招生。设置公共关系博士方向的有2所高校(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占全国5所高校的40%、占全国6个公共关系博士方向的33%,并率先在全国招生。
上海的公共关系师资力量雄厚。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是1986年成立的中国内地第一个省级公共关系协会;2005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建立了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200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和信诺传播顾问集团联合,成立了公共关系研究院。这些机构集中了一批杰出的公共关系学者、专家和业界精英,他们既是上海公共关系界的领军人物,也是我国公共关系界的中坚力量。
二、效果和问题
(一)效果
1.为各类组织培养了时代所需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首先是为公共关系公司和工商企业培养了公共关系专业人才。公共关系公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公共关系人才有着直接的需求。本世纪初世界知名的公共关系公司都已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其规范化运作和高薪引领与刺激着本土公共关系公司的发展,从而开拓了一个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
2.给社会注入与强化了沟通、公开、合作、共赢及形象观念。沟通、公开、共赢、合作、形象是公共关系固有的基本观念,并具有普世性。随着政府公共关系的开展,这些观念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主流意识和重要思维。2001年北京成功申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上海成功申博,即为公共关系沟通的范例;2003年起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2008年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及汶川大地震传播管理的经验事实,则提供了信息公开的样本;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明确指出合作、共赢是“我们的理念”;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放,标志着国家形象意识的彰显。
(二)问题
1.专业总量偏少,布点不够合理。我国内地有31个省(市、区)2009年获准设置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6所,每个省平均1所不到,全国总量偏少。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即便如此,东部沿海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福建6个省(市)还是空缺;而三大公共关系一线城市之一的北京市只有一所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
2.学科归属多元。公共关系的学科地位已经得到确认,但是并未得到统一。其学科归属目前有3个官方文件:第1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公共关系学被列为二级学科,代码为84054归属于社会学类(代码840)第2个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其中“公共关系学研究”作为研究方向被提及,归属在二级学科传播学(代码050302)之下的应用传播学研究领域;第3个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公共关系学专业代码为110305W,归属于公共管理类(代码1103)这样,公共关系学的学科归属就有了3个说法。从作用上看,第1个文件对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有意义;第2个文件对研究生专业教育有意义;第3个文件对本科生专业教育有意义。第1个文件与公共关系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大,困扰主要出现在第2个文件与第3个文件的学科门类二元上:第2个文件的学科属于文学门类第3个文件的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也就是说,按照现有学科专业目录,公共关系学本科生授予的是管理学学位,研究生授予的是文学学位。
三、政策建议
(一)定为国家控制专业,合理布点
公共关系学作为传播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诞生的一个新兴学科专业,它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新型人才的需要,也符合教育部鼓励设置跨学科新兴本科专业的指导思想。此外,从就业率看,公共关系学专业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与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能够形成很好的对接效果,所以即使不是对口就业也能够较快实现就业,这应该成为确定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保留其独立地位的客观依据。
(二)学科归属统一于公共管理可授管理学、文学学位
统一公共关系学学科归属,对规范与促进公共关系学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上述核心学术期刊空缺、师资力量分散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关于公共关系学学科归属的讨论,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就不间断地进行并汇集成了三种主要观点:主张公共关系学科独立,以居延安教授为代表;主张归属于管理学,以徐美恒教授为代表;主张归属于传播学,以廖为建教授为代表。公共关系学归属于公共管理,会成为一个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归属于传播学,会成为一个研究方向。有鉴于此,笔者主张公共关系学研究生学科宜同本科专业统一于公共管理。
篇2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战略
在教学实践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老师的日常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不仅影响老师的教学情绪和师生关系,而且也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和效率。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经验,对小学教师建设的师生关系管理中的和谐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班主任;和小学生的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主任对他的职位的认可度低。由于工作量大,任务多等原因,班主任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不够,没有把班主任的工作放在首位,班主任的片面工作思维严重影响了班级老师的正常工作和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主要体现在班主任的价值观体现在班级表现和学习表现,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和爱好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这也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班主任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对于学生的自我控制不好,班主任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尊重学生的自尊,耐心指导学生,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有很多班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同时,有一定的偏好现象,没有耐心指导一些顽皮或表现不佳的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的方向,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二、小学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意义
1.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都有催化作用。在建立小学教师和学生和谐关系中,学生的作用可以是学业成绩,身心发展以及道德和影响。学习成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和谐的关系中,利用形成积极进取的阶级氛围有利于建立和谐和民主的师生关系,积极的环境,学生的学习成就自然会提高。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因此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使学生可以快乐地成长,导致自信和乐观。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老师对学生的良好行为,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学生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典范,会让学生养成宽容和爱护其他人的良好行为。
2.从课堂老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严重影响课堂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和谐导致课堂教师工作的主要原因。同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关系和课堂氛围可以使班教师形成成就感,让班主任在愉快的环境中工作,然后有追求并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所以良好的教师和学生关系也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
三、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策略
1.加强自我修养,营造良好的班主任形象。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需要班主任保持良好的形象。学生生活习惯,表演风格主要模仿成年人,S着时间的推移,进入自己的生活,工作习惯。在学校里,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班老师在平日必须多尊重,鼓励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待人性格,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是班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而且也是班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小学班主任建立良好的形象,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四个字的意义。规范自己的言行,耐心教导学生,使学生和教师形成健康的沟通方式。
2.了解学生的内在特色,提高师生关系。班主任在与小学生相处中,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又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这样会拉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发展。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我们必须首先与学生沟通,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思想教育,使学生向健康发展的方向。在具体班级的教师管理工作中,班级老师当成学生的心腹,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形式,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征,了解思想趋势和社会观,以实现管理和教育的目标。
3.肯定学生的优缺点,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小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阶段,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一定的关注。作为小学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通过赞扬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热情,然后继续向前,大胆实践。一旦班主任对学生表示不耐烦和不喜欢的情绪,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受到班老师的厌恶,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很难建立。因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点,及时认识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信心,并且不断发展。此外,老师除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有机会大胆实践,发扬自己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当今,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老人的青睐,形成更自主的思维,倾向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忽视别人的想法,不与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这种现象,班主任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生活,思想,感受等方面加强理解,通过对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这些密切沟通,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真正的想法,放松和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班主任才能找到适合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按照他们的需求教学生,与学生越来越多地沟通,联系学生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课,对学生的未来影响非常深远。 它不仅有益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
参考文献:
篇3
回顾这两个月,我在不断的向前辈老师们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从中体会到教师的喜悦和烦恼,体会到我未来工作的快乐,也有了新的追求。
2007年9月17日到11月9日之间我和其他11位同学来到附小进行教育实习。实习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在附小校领导、老师及带队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的教育实习工作了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回顾这两个月,我在不断的向前辈老师们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从中体会到教师的喜悦和烦恼,体会到我未来工作的快乐,也有了新的追求。
一教学工作
因为我们所在的专业是数学教育,因而被分到二年4班做数学实习老师兼班主任。数学指导老师是黄老师,五十岁左右,言谈爽利,是个非常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她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分析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她精益求精甚至每个细节都会给我更好的意见,如何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的发现老师的意图,接受新的知识等等。我是从第一周的星期五开始上课的,黄老师说这是练习课,她不打算去听,只是给个机会你去和学生接触,感受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为下周一的新老师上课做准备。这样一来,心情放松了很多,讲题目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被我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对小朋友们提出来,他们就会曲解你的意思,像编应用题,没有把格式写出来,只是口头说明的话,他们个个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又如你说:拿尺子在题目下面划三条线段并在这些线上面编应用题。会有学生问你:老师,划多长的线段?我随口说了句:大约16厘米。结果很多孩子非常认真的划了出来,密密的挨着,还标上16厘米的字样,根本忘了我是要他们编应用题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这给我一个教训:数学老师的语言应该是非常精练而要求到位的,不然小学生是很难理解你的真正意图,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教学还是很青涩,但学生们也慢慢接受我这个老师。
篇4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误区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管理存在的认识误区
(1)学生管理者部分
访谈对象选取为地处某城市的三所高职院校,如表1所示:
对表1所列举的学生管理者访谈,在3所被访学校中有85.3%的学生管理人员认为“人本管理理念”已经早已在高校被引入并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而且管理者的行政级别越高,这种认同度越高;其次,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上,90%以上的管理者认为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健全的且行之有效。
(2)被访学生部分
说明: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设90-100为“非常满意”,80-89为“满意”,70-79为“比较满意”,60-69为“不满意”,60以下为“很不满意”。
由表2可以看出,在一所学校内部,学生对管理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度”、“制度执行”、“管理方式”这几个方面,而学校之间,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降低,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学生管理的问题越多,难度越大,但实际管理中却又不能真正做到用制度严格管理,过分强调“人本关怀”,学生参与管理少,管理看似面面俱到,效果反而不好。反之,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学生对待管理的满意度越高,管理的问题越少,难度越小,反而更强调用制度严格管理,学生参与管理度较高,人本管理理念也便自然得以体现,管理的实际效果较好。其中C学校分数相对偏低,是由于C学校还存在着一部分中职学生以及该校刚从中专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不久,很多管理方法还没有适时调整有很大关系。
2、高职院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1)把以人为本当作学生管理的“万能钥匙”
管理者和学生都开口皆是“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从而把以人为本当成学生管理的一把“万能钥匙”,无论是在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学习生活还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本关怀”充斥着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然而实际上这是把以人为本泛化和误解。以人为本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主张个性张扬和主动性发挥。但并不是说“以人为本”是没有条件和原则的,更不能打着以人为本的幌子,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进行回避和庇护,该严管的不严管,该处罚的不处罚。
(2)实施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的缺失
内部管理环境缺失制度环境——人性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制度层面存在许多限制学生自由、不尊重学生权利的规定,这些非人性化的制度往往导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格格不入。比如某高校实行“淘汰制”,这种制度规定:在一学期内凡违反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或在德、智、体综合评分中位于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的后 5%者给予一次淘汰警告,而在校期间受三次淘汰警告的学生,则予以淘汰,凡被淘汰的学生取消学籍,给予退学处理。这种淘汰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这种做法只强调外部管理的约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无疑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创伤。
(3)管理评价标准单一滞后
在一些层次较低的高校,如笔者所调查的C学校,由于管理还停留在“把学生管住,不出事”的阶段,管理者往往容易无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差异,对所有学生都实施同一化的标准与要求,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学生管理往往以“把学生管住”、“不出安全事故”和““作为管理成效的评价标准,其目的是让学生循规蹈矩,一切行为都服从于从管理者的安排,而不是力图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加忽视了对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激发,由此,管理变得呆板、僵化,缺乏灵活与活力。
3、创建“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3.1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树立“管理育人”的思想
高职院校需建立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实际上这种寓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自由的”人性化学生管理。而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树立“管理育人”的管理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因为“任何一个没有精通人性科学理论和技巧的人,很难把人教育成为更好的人。”
3.2创设和谐氛围和环境是人本管理实施的重要前提
(1)创设良好的硬环境
在硬环境的建设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校园建筑设计既要注重实用性又要注重观赏性,更要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景观设计以温馨为格调,利于人亲近、融入、享用,特别强调要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发动学生投身到环境建设中去。美化校园环境不一定非要大兴土木,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他们自己的双手自觉的参与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2)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
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主要指创建优良校风,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校风作为学校的一种教育环境,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等无形的力量,对集体成员产生心理影响。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激励机制,树立自由探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达到育人环境的最大优化。
3.3构建优化的管理评价体系是人本管理实施的重要措施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把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应从学业成绩、思想文化修养、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抗挫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完善自我,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自我。尊重和信任学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评估活动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也可以使评价结果对学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更新观念,高度认识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复杂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公正、科学、客观、合理的现代学生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尚志.人学理论与历史[M].北京出版社,2004,277
篇5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教学风格类型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6-0073-04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of Public P. E. Teache rs in Colleges and Their Teaching Styles
LIN Liping1, CHEN Zuosong2
(1.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Putian College, Putian 35110 0, Fujian China;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Fu 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Fujian China)
Abstract: As the issuing of the New Program and reformation of College P. E. Cur riculum System,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whether public P. E. teachers' perso nalit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teaching styles in their individualized te aching by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s and physical statist ic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public P. E. teachers ar e correlated to their teaching styles and have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theirteaching styles. The individual personalities of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the te achers predict legal teaching style, while the squeamishness of the personalityfeatures predicts legal and global teaching styles.
Key words: public P. E. teachers in colleges; personality; teaching styl es
新《纲要》强调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充分重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 性,重视学生人格形成的发展规律[1]。这将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由教学模式化向教 学个性化 转变,形成个性教学,高校体育教师要实现个性教学,必将要对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 教学观点、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方式、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选择,而这些方面正是教学风格 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风格是体育教学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它对体育教学效果有着 重要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的形成,个性特征的培养,人格素 质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合作精神的养成、学习氛围的创建以及学习效率和进 度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2]。所以,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 对贯彻落实新《纲要》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不同流派的教育理论在研究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中,都认为人格影响着教师教学风 格的形成[3]。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对其教学风格 的形成产 生怎样的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不同,其教学风格是否存在差异;人格特征 怎样影响和影响哪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都缺乏实证研究,因此,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人格特 征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提供理论依据,为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第一轮调查被试来自福建省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大学、泉州学院 、莆田学院、龙岩学院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5份,回收率96.7 %,有效问卷142份,有效率97.9%。第二轮调查被试是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 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大学、宁德师专、泉州学院、莆田学院、龙 岩学院、三明学院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5份,回收率90.0%, 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4.9%。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围绕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问题,查阅并分析了国内外与本课 题相关的论著、书籍、文件和文献资料等。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问卷是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EPQ)的基础上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修订的中国版本量 表,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操作简便,包括4个分量表(各12个项目)48个项目。1)内 外向维度(E):内外向维度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喜聚会,随和乐观,喜欢变化,渴 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分数低表示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 以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2) 神经质 维度(N):反映受试者正常行为表现出的情绪是否倾向于稳定,它反映正常行为,并非病态 。分数高表示可能是焦虑的、担忧的,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对刺激反应过于强烈,以至于 出现不理智的行为;3) 精神质维度 (P):精神质又称作倔强,讲求实际,并非暗指精神 病。分数高可能是孤独的,不关心他人的,缺乏情感投入,不近人情,感觉迟钝,好挑衅, 喜欢干奇特的事但不顾危险,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同时也表现独立性、竞争性、创造性能 力强;4) 社会掩饰性(L):反映受试者的掩饰或社会性朴实的倾向。通过第二轮调查结果 ,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检验表明,内外向(E)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0.651、神经 质(N)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0.706、精神质(P) 分量表的12个项目折半信度系数= 0.648。
1.2.2.2 教师教学风格问卷(TSTI)由Grigeorenko & Stern berg 编制的教学风格评价量表(TSTI),该量表是一个教师的自陈 量表,共7个分量表,49个项目,分别评价立法型(4、6、8、15、18、34、49)、执行型 (14、19、28、33、36、42、48)、评判型(10、17、25、32、37、41、43)、整体型(1 、11、24、26、29、30、46)、局部型(2、9、12、13、23、31、45)、激进型(3、7、16 、20、38、39、44)和保守型(5、21、22、27、35、40、47)7种类型教学风格。每个分 量表包括7个项目混合排列,每一项目采用7级评定(从完全适合到不完全适合)记分分别为 1、2、3、4、5、6、7。
通过对预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经过专家评议,对整理出来的条目加以评价修改,重新修 订一套适合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问卷,使之在评价结构和语言陈述上更符合体育教师教学的 特点,量表共47个项目,删除原量表的第29条目和37条目,每一项目采用5级评定(从完全 适合到不完全适合)记分分别为1、2、3、4、5。分别评价立法型(4、6、8、15、18、33、 47)、执行型(14、19、28、32、35、40、46)、评判型(10、17、25、31、39、41)、整 体型(1、11、24、26、29、44)、局部型(2、9、12、13、23、30、43)、激进型(3、7 、16、20、36、37、42)和保守型(5、21、22、27、34、38、45)七种类型教学风格。
利用修订后的量表进行第二轮调查,调查结果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立 法型(Legislative)克隆巴赫系数a=0.655;执行型(Executive)克隆巴赫系数a=0 .828;评判型(Judicial)克隆巴赫系数a=0.701;整体型(Global)克隆巴赫系数a=0 .636;局部型(Local)克隆巴赫系数a=0.660;激进型(Liberal)克隆巴赫系数a=0.7 33;保守型(Conservative)克隆巴赫系数a=0.731。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 SPSS11.5作为统计工具对所有调查数据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一般情况(表1)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助我们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突出的人格特征, 预测其兴趣爱好、教学风格、未来在教学情境中的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弱点,提高高校公共 体育教学的效果以及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表2显示:不同性别高校公 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没有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之间不存 在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在精神质和内外倾方面没有存在显著 的差异,但在神经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教龄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没有显 著的差异。但在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时发现,教龄在15 a以上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与高职 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在精神质维度上得分最高;教龄在5~15 a的教师更外向 ;教龄在5 a以下的教师神经质维度上得分最高。
2.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般情况(表2)为了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性别 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两种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0.05),男教师更倾向于执行型教学风格和评判型教学风格。
表2还显示: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教龄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都不存在 显著的差异,但初级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 型四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中级职称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 类型在执行型、整体型和保守型三种风格上的得分高于初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高级职称 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执行型、评判型和局部型三种类型上得分最低。然而 ,相对于教龄较短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教龄在15 a以上的老教师教学风格类型更倾向于 立法型和保守型两种;教龄在5~15 a的教师教学风格类型在激进型的得分最低。
2.3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关系(表3)为了检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 别对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与教学风格的7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2.3.1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相关分析本研究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是否存在关系,结果发现:高校公共 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两个维度精神质和神经质与教学风格的立法型、执行型和整体型存在 显著的相关关系;精神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执行型教学风格存在 负相关;神经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与整体型教学风格存在正相关,内外 倾与任 何一种教学风格类型的相关都不显著。然而进一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3个维 度和教学风格的7个维度之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 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正相关;立法型教学风格除了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 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执行型教学风格与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存在 相关;评判型、整体型、局部型、保守型与其他6种教学风格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激进型 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之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
2.3.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类型的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的类型是否有显著的预 测效应。以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以教学风格类型的7个维度为因变量,通过逐步回 归法来分析人格特征对教学风格类型是否有预测性贡献。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执行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 程,而且具有预测效应,但精神质对立法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正向外,对执行型教学风 格的预测方向是负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没有进入回归方程,对教学 风格类型没有预测效应。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 整体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且有的预测效应,然而却是负向的(表4)。
3 讨 论
从影响体育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析,有关学者的研究只是宏观地进行论述,缺乏考虑 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体育教师人格特征等问题进行实质性研究。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与 其个性是分不开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其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体育教师的 个性特征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风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4]。关于这点, 从教学风 格理论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教学风格是紧密联系的。本研究旨 在探索高校公共课体育课教师在新《纲要》的颁布及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改革的情况下, 要实现个性化教学,其个性与教学风格是否存在紧密联系。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 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类型存在相关关系,人格特征的两个维度精神质和神经质与教学风格 的立法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发现、自我分析和自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一般由学生自己设计合理的身体练习,教学的方法能激励学生发挥 自己的创造力,课堂气氛活跃)、执行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选 定的课本,教学内容与步骤严格遵照教学手册的说明,采用指定的教学方法,课堂严谨有序 )和整体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既要传授动作技能及其细节,也要讲授知 识、原理,重点是讲授可以用于分析不同问题的方法,教学步骤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 能加以联系,教学的方法能提供给学生系统的思维方法,课堂有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精神质与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执行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神经质与 立法型教学风格存在负相关,与整体型教学风格存在正相关;内外倾与任何一种教学风格类 型的相关都不显著。然而进一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3个维度和教学风格的7个 维度之间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与神经质之间存在正 相关,立法型教学风格除了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 关,执行型教学风格与评判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选取课本,教学步骤 和内容根据学生学习进展状况调整,在教师互相听课和评估彼此的教学状况中不断改进教学 的方法)、整体型、局部型(对教材的使用不特别要求,教学内容重点在解释具体问题的细 节操作上,尽可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联系,布置一些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动作技能 ,课堂有序)和保守型(对教材的使用一般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课本,教学步 骤和内容几乎相同,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严谨有序)教学风格存在相关;评判型、整 体型、局部型、保守型与其他6种教学风格类型都存在显著相关;激进型(使用最新教学成 果的课本,教学步骤和内容新颖、独创,提出问题,并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气 氛活跃,教师起引导作用)与执行型教学风格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5种类型都存在显著相 关。这进一步证明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是很复杂的,除了个性特征对教学风格类型的 形成有决定作用外,还有其他主客观因素。一个人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有可能 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但教学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尽管教师的个性不同,教学风格也不一样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其教学风格 有利也有弊,我们很难说哪一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好,只要学生欢迎,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风格就值得肯定。
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在其教学风格类型的形成过程 中有一定的作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精神质分别进入立法型教学风格、执行型 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而且具有预测效应,但精神质对立法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正向外 ,对执行型教学风格的预测方向是负向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分别进入 立法型教学风格、整体型教学风格的回归方程,且有预测效应,然而却是负向的。而高校 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格特征的内外倾没有进入任何一个回归方程,对教学风格类型没有预测效 应。这也进一步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风格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所以 从预测的结果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精神质人格特征对立法型教学风格具有预测作用 ,可以解释立法型教学风格的2.8%变异,其预测力相对较弱;低精神质人格特征的体育教师 更容易形成执行型教学风格,低神经质人格特征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更易形成立法型和整 体型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C],2002,8.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97-426.
[3] 刘民.教师的个性特征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27(5):538-540.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事管理;工作平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168-03
一、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意义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事管理,而是指通过制定和完善与高校有关的人事法规,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对教职员工和人事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决策、指挥和协调等一系列的综合管理活动。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制定高校内部人事制度、政策和法规,进行人事决策和组织安排,研究并建立为高校吸引和保留各领域宝贵人才的人事机制,采取适当的措施充分调动起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对于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高效开展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高校整个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通过人事管理使各方面的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各项人事管理措施,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科学、配套的人事管理措施,严格、周密的考核、用人制度,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关键。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是关系到高校发展命运的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必要性
(一)人事管理观念有待改进
传统人事制度是以事为本,侧重于对事务的管理,忽视了对作为第一生产力主体的人的关心和重视,严重阻碍了高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广大教职员工是高校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合理运作的核心力量。这就客观上要求高校人事管理转变传统观念,从以事为本转到以人为本上来,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转到以系统化过程管理为模式,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方法上来。同时,应转变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定位,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服务者,把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放到主要地位,在高校真正树立正确、科学的人事管理观念。
(二)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从宏观角度分析,高校发展的关键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高校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比例对高校的发展均有很大影响。最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和大规模的高校合并,建立了以综合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使得目前高校人才数量储备明显不足。在教学、科研人员中,多数教师只能进行一般课程开设和知识的传授,缺乏能够在某一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的人才,尤其是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在管理人员中,多数管理者只能进行一般的日常工作运转,缺乏现代管理思想、管理能力及较高的整体素质。这种人力资源结构比例上的失调妨碍了高校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限制了高等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在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下,逐步地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使高校的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化。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工作中仍存在着循规蹈矩、过分拘泥于执行现成的政策和法规的现象。一些管理人员为教职工做好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不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能主动地开展工作。一些管理人员只注重应付日常的人事工作,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政策理论的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存在开拓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人事管理工作过程有待规范
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目前的人事管理人员往往以经验为依托,按习惯去实施人事管理活动,不能体现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和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此外,由于缺乏科学而系统的工作过程管理和评价方法,人事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差异,使人事管理带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或僵化的特点,缺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因此,有必要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过程本身进行有效地管理,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三、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的目标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要开拓创新求发展,必须全面推进内部改革,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模式、学科建设等重大决策,都需要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考评制度等各项人事管理制度中得以强化和引导,才能得到全面落实。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是高校改革的重点,又是高校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必然要求进行制度改革,无论是管理模式、内部机制的改革,还是学校校内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其目标归根到底都是要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成长的氛围,创建有利于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制度环境。因此,建设科学、稳定、高效运转的人事管理工作平台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发展目标和重要保障。
四、ISO9000管理体系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
ISO9000质量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目前已经为诸多国家和地区所等同或等效采用。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模式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新模式,其核心精神是把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结果评估转变为生产过程的控制。ISO9000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的过程管理体系,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采用该体系有利于促进管理的科学化。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平台采用标准化的过程管理体系,将可以保证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建立在管理科学和现代前沿技术的基础上,有助于完善高校人才考核测评体系,有助于不断开发和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对整个高校人事管理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控制,从客观上保证高校人事工作的科学性、标准性和规范性,从思想意识上可以树立全新的管理服务产品观和质量管理观,极大地促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证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ISO9000管理体系为模
板,建立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平台,对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平台的建设
采用标准化的过程管理体系是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科学化切实可行的途径。ISO9000管理体系的典型特点是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方面、各种标准用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从而规范一个相对稳定和程序化的生产过程,并在各个关键环节上实施有效的控制。ISO9000质量管理文件化的特点是高校人事工作实现正规化、法制化、计划化的重要保障。
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是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法规依据和见证的信息及其承载媒体,它包括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形成文件的程序、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和运行控制所需的文件及质量记录等。按照其具体要求,高校人事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建立应按照要求,编写所需的各层次文件。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质量方针是由高校人事管理人员制定的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它应与高校的办学思想一致,与高校章程中规定的学校定位、办学宗旨、办学任务、教育形式一致,体现高校长远发展的规划。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质量目标是人事管理工作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目标应逐层制定、可测量、与质量方针一致并且满足质量要求。既要适合高校人事工作发展实际需要,又要符合标准要求,便于以目标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质量手册是规定高校人事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重要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质量手册的建立应适合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目标,满足高校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要求,描述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及各过程要求和过程之间的相互接口关系,明确各相关人员和部门的质量职责,编制或引用体系各过程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确定各过程需开展的质量活动和控制要求,提出人事管理工作质量手册的评审、修改和控制办法。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程序文件,是为体系中某项活动或过程的运行途径所进行的规定。程序文件应描述影响有关质量活动或过程的管理、执行、验证或评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列出活动的输入、转换、输出内容,规定开展活动应具备的条件,阐明必要的纠正措施等。人事管理工作程序文件的编制过程应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方向性。
作业指导文件用于描述实施各质量活动的可操作性技术细节,是质量管理体系中作业文件的代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作业指导文件是对人事管理工作相关程序文件的支持和对其中某一过程的细化,是对程序文件的一种补充,其制定应本着使高校人事工作有章可循的目的。
质量记录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阐明质量管理体系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质量管理体系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文件,为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如管理记录、客观证据和技术记录等。由于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人事管理工作记录应结合高校人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如实反映体系的运作过程,并确保记录的运作和填写符合要求。
六、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平台展望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职教学管理;学籍管理体系;工学结合;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37―03
学籍管理,是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对学生从入学注册到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所进行的阶段性和全过程的质量考核及管理。
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内容完整的学籍管理体系作保证。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科学适用的学籍管理体系,是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实施、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育人环境和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
一、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体系的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产学合一”的原则,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功能。
1. 贯彻“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人本化理念。工学结合的特点,就是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在工作(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学习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籍管理就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人本化理念,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服务。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籍管理作为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的手段”;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来构架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平台;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对各自兴趣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使“工”和“学”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
2. 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一的原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是校企合作、产学合一式的,教学活动的绝大部分是在实训基地或者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下完成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其教学内容是以业务活动项目(或工作流程)为主,而非传统式的课堂科目化教学。因此,学籍管理制度必须适应这种条件,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实行灵活的、富有弹性的管理。
3. 符合职业性、技能性和开放性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性”特征,以及工学结合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性,需要其学籍管理必须符合职业性、技能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培养目标。
4. 具备规范制约功能、导向激励功能和服务保障功能。学籍管理规定对学生纪律、学业要求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加以确定,指明学习者所应遵循的准则和达到的标准,在规定的执行上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学籍管理规定,对学生在品行、学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学生由此可明确努力的方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籍管理中关于学制年限、毕业条件和学分计算等规定,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学籍管理规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方向标,引导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体现出学籍管理的保障作用。设计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高职学籍管理体系,既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约束和规范功能,又要注意强化其激励和导向作用,从而使学籍管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成才的导向和成功的引擎。
根据上述原则和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籍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学籍管理体制、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运行机制和学籍管理方法体系等四大系统。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体制
学籍管理体制,是学籍管理的根本组织制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体制的建立,应注重“三个结合”。
1. 院系二级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系部的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要从以教务处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各系(部)管理为主,将学籍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专业系(部),从而强化过程管理,使其更加接近教学、接近学生。教务处则注重目标管理,主要是制定统一标准、加强监督检查,以充分发挥学籍管理的检查、督促、引导和激励作用。
2. 校企二方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企业单位是人才的需求方和使用方,它们对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最有发言权。学校是为企业等用人单位培育人才,自始至终都要按照企业单位的要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包括对人才和人才培养的管理、考核和评价等。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应从学校独家管理转变为校企二方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终审和导向作用,使学生从中明了,学习不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书,而是要达到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能够从事实际工作,从而使学籍管理的导向激励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 师生二维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动方,是运动员和演员,而教师则是教练员和导演。因此,在学籍的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把学生融入到学籍管理中来,使学籍管理成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手段。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规范化,是建立在科学、完善的管理规章基础之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在明确了学籍管理体制以后,就要建立一套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学籍管理制度,它是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根本保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制度,要按照“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实施学分制和选修制”的规定,进行科学的设计;要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老框框中跳出来,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一”的实质性要求,进行改革创新;要变固定式、被动型的刚性管理为弹性式、主动型的柔性化管理,使学籍管理真正具备“规范制约功能、导向激励功能和服务保障功能”。
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是一个由核心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要优化核心制度,完善配套制度,建立起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完整的学籍管理制度体系。学制是学籍管理的核心问题,所以“弹性学制”就是学籍管理的核心制度。此外,还应包括专业转换制、技能考核评价制、学分制、选课制、多证书制、知技替代制和学分奖励制等七个相配套的制度。其中,“弹性学制”、“技能考核评价制”和
“知技替代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中的根本制度,它集中体现“工学结合”的本质要求。
1. 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的基本制度,是学籍管理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制度。所谓弹性学制,即弹性的学习制度,是一种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本身是一种从业性的终身教育,这就要求其学制管理必须具有相应的弹性。在弹性学制中,“弹性”二字是核心,体现了适应性和主体性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弹性学制的管理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性因素,自主地选择课程,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或进行社会实践;学习能力较弱或自身时间紧张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慢学习进程,延缓毕业。这就增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要求。
2. 技能考核评价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要求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从注重获取知识的结果性考核向注重技能训练的过程性考核转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适用的,以技能为中心的考核评价制度。要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和手段,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将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从“学科考试形式,以卷面分数高低定优劣”,转变为“技能考核形式,以课程模块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定胜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潜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 知技替代制。知技替代制,是指将操作技能学分兑换理论知识学分的学籍管理制度。由于高职学生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特点,他们往往偏好(强)于实际动手的技能性活动,而不青睐动脑的知识性课程。另一方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均以活动项目(工作过程)为内容。所以,建立知技替代制,既符合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又迎合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更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需要。如对技能竞赛奖、职业资格证书、社会实践经历等,可进行相应的学分折算和替换,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工作实践,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运行机制
1. 建立一套与学籍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运行机制是确保学籍管理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要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包括沟通协调机制、追踪分析机制、学籍预警机制和信息机制等内容的学籍管理运行机制。
2. 建立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工学结合既涉及校内外各种环境和资源,也涉及学校、行业、企业、实训基地等各个方面的各类人员,这就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作保证,以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各类人员的协同作用,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和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 建立学生个性及学业状态追踪调查和分析机制。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松散性和自由度,这就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及学业状态的追踪调查和分析,以掌握学生个性及智能特点,追踪、反馈及分析学生的学业状态,并建立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救济扶助机制,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4. 建立学生学业质量及学籍处理信息的定期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必须要有一个灵活的学籍信息机制,以保证学籍信息的正常流动,实现学籍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
5. 建立“学籍预警机制”。“学籍预警机制”,是指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所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提醒、告知学生本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预警机制。它具有监控功能和规避功能,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籍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机制。
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的方法体系
要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实施,在学籍管理上,除了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籍管理方法。
1. 学籍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思想教育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是高职教育中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学籍管理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而思想教育则是正面的说服教育,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榜样示范、启发引导等方法,达到教育人的目的。把学籍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人的转化首先是思想的转化,大学生一般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的身体发育已基本成熟,理想、性格、兴趣等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正值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时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往往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必然会反映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而很多思想上的问题,单凭学籍管理条例是解决不了的。这就必须结合学籍管理,因势利导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规章、条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 目标激励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学籍管理本身,就是过程控制性的管理。在学籍管理工作中,引入目标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这不但有利于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籍管理规定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进而能够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3.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方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学籍管理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建立完善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要通过校园网络建设,建立一个动态的学籍数据管理、分析和反馈系统,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学籍信息资料档案,以实现资源共享,使工学结合教学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十分便捷地检索、查询和统计学生学籍的各类信息,便于他们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学生学籍和教学质量的动态,以利于及时调控,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
4. 提高学籍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方法。学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原则性和服务性,再好的制度和机制,也必须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员,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学籍管理体系中的最后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要通过培训和加强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和技能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以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谭玲玲,新形势下高校学籍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16):534,556.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moe.省略/edoas/website18/49/info24249.htm.2006-11-16.
[3]王玉敏,许,新形势下高职院学籍管理工作的问题与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8―60.
[4]廖琼,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08,(11):260-261.
[5]冯爱秋,高职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4上):63-64.
[6]刘岩,王怡,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8,(6):52-53,56.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省略/zwgk/2005―11/09/content-94296.htm,2005-11-09.
篇8
[关键词] 工学结合; 图书馆;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9- 0072- 02
高等职业教育走工学结合之路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作为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在学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好自身的馆藏文献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必须优化信息服务。
1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生产实践、技术开发、实际应用进行有机融合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是学校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为出发点,应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学内容尽可能与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同步,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在教学中加强实用性。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要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能力构建型”发展。面对社会变革的挑战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再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型社会”中努力提升和创新,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工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就谈不上开发和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组织和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随着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图书馆馆藏的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书刊、报纸、专利资料、政府出版物等,还包括电子期刊、光盘、音像资料等,以及自建特色数据库,非印刷型数字资源在馆藏中的比例日益增多。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信息的任务。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平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担负着重要职责。课堂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图书馆的阅读活动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影响和熏陶过程,其他的教育手段往往无法达到这样的作用和效果。图书馆依据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进行正确定位,主动搞好科学服务,大力进行特色建设,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供富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图书文献和信息咨询服务,引导和培养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为学生的创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培养学生高素质、善创新等方面发挥因势利导的重要作用,促进图书馆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
3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举措
3.1 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馆藏体系,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品牌性
图书馆典藏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各环节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搞好馆藏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需要集思广益、长远考虑。以前图书馆采购新书,多希望以较少的经费购买较多的书籍,或是根据馆藏结构进行均衡配置,有些书籍因为价格昂贵,放弃采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结果造成只求图书数量而图书质量良莠不齐,书籍借阅率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工学结合模式下,图书馆更加注重馆藏体系建设,精挑细选,合理化解资源丰富性与经费有限性的矛盾,积极采取措施配合学校教学科研与实践。
3.1.1 重视设置专业性书库
为方便读者查找具有关联性的资料,图书馆调整馆藏结构,专门设置了“理工类流阅一体”书库配合学校的实验实训建设,在书库中设置理工类书刊、光盘、期刊杂志,针对理工类专业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加强实验、实训、工具手册、行业标准等书刊的采购力度,注重实践性教学资料的配备;专门设置了“艺术设计”书库,放置有关艺术设计、装潢装饰、绘画书法、鉴赏收藏等方面的专业图书,加强设计案例等书刊的采购力度。与书商进行协商,增加专业教师参加大型书展、专场图书供货会的机会,增加专业教师现场挑选图书的机会,通过书刊采购信息反馈等交流方式,邀请各系学科带头人或教学业务骨干共同参与文献采购活动,兼顾经济性与具体实践要求。
3.1.2 重点采购实践性书刊
注重购买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高职教育相关文献,及时收集购买各专业实践教学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职业技能考核规范,市场准入准则等,加强实验实训教材、参考书的采购,多采购教师和学生真正想要看、真正用得着的书籍,切实满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用书需求,保证相关学科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3.1.3 重在保证品牌性馆藏
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将世界上出版的全部文献都收藏齐全、面面俱到,为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文献信息服务、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文献典藏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学校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的实际需要,图书馆有侧重地购买资料文献,突出学校特色,提高馆藏资源质量,保证品牌建设需要。
3.2 更新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
图书馆在采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图书馆的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近几年来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增加购置书刊、设备的经费,购置更新服务器,提高存储设备容量,购置高速书刊双面彩色扫描仪、打印机等。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在实训楼给图书馆新开辟了两个“理工类流阅一体”书库,放置大量阅览桌椅,并在室内进行书法美术作品的文化布置,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学校正在计划筹备建设新图文信息大楼,扩大馆舍,根据学科发展、专业建设需要,继续升级图书馆现有的软硬件设备。
3.3 数字资源建设先试用后对比,再购置先进的数字媒体出版物
数字资源是在纸质文献整合基础上的数字化、电子化,信息量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其订购就更加要求有系统性、连续性。由于数字资源单个采购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购齐所有的数字媒体出版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购买各类资源库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1]。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数字资源,图书馆的采购不能光求数量,更要讲究质量,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调整各类型资源采购经费的比例,确定购买思路与方向,既要性能稳定、使用方便,还要经济适用、合理高效。多年来,图书馆经常与各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科研动态,广泛听取建议和意见,致力于数字资源的购买和升级,先进行试用再加以对比,先后购置了“中国知网”、“超星”等数字资源。
针对院系设置、学科特点,“中国知网”知识服务平台专门深度开发构建了“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的机构馆”,涵盖院校建设、校务之窗、学术研究、示范性建设、专业建设、求职就业、党政建设、校园文化等,特别注重实践性环节的配置比例。“读秀”学术搜索以其一站式检索实现了馆藏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学术文章等多种异构资源在同一平台的统一检索,“超星学术视频”涉及学科范围面广量多,众多国内名师主讲的学术视频以多媒体方式呈现给学生,更加贴近受众的感官,开阔学生的视野,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过程的实效性。除上述数字资源外, 还购置了“维普”、“方正Apabi”、“书生之家”等各种数字媒体出版物。
3.4 贴近院系品牌专业创建特色数据库,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咨询,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果。近几年来,图书馆加大投入,大力进行特色化建设,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播、管理、利用、开发等,不断实施增值服务[2],建成了“旅游特色数据库”、“沈括研究数据库”、“镇江地方文化数据库”等自建特色数据库,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研究氛围,挖掘镇江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精华,更进一步提升和创建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我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两个专业建设项目通过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审核,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立项建设[3],学校领导、相关系部和职能部门紧紧围绕“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推进相关建设工作。图书馆紧密联系学校的教学实践,按照专业设置、学科类别、课题项目,开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利用服务[4],加强与院系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现有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基础上,实行贴近教学需求特点和有助于提升品牌特色的服务模式,积极为教学实践第一线提供专业性的定题信息资源服务。目前与艺术设计系正在加强沟通交流,准备进行重点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对信息加以集中、分类和利用,从中提炼出有针对性、有深度的部分,提供装潢装饰、影视广告、艺术设计、信息传播等主题全面系统集成化的内容,希望藉此为用户的教学和研究带来新思维、新创意。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讲座活动,提高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
老舍先生说过:“一个藏书多而用书少的图书馆不见得是好图书馆,一个用书多而不教人们怎样用书的图书馆,还不见得是好图书馆[5]。”图书馆的阅读活动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读者的影响往往是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网络的发展带来海量的信息增长,这些信息更多是以多元的形态呈现,读者在利用网络时,面对海量信息,往往会无从入手,出现信息迷航现象。图书馆定期进行馆藏资源介绍和咨询服务,开展专题培训讲座、网络资源导读,可以提高读者的信息获取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学校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安排不可能囊括所有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丰富的图书馆藏是读者获取信息的有效来源和便捷途径。相当多的读者对新书介绍和推荐导读非常重视并按图索骥,图书馆经常以宣传通告和网页形式推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优秀教材,不断提高读者获取所需文献的效率。图书馆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利用图书馆网站建立人性化的检索界面,指导读者正确使用和合理操作,开展有利于提升读者信息处理能力的辅导培训,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高效利用信息资源。
3.6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网”,为求职就业提供参考性建议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引导毕业生选择合适的择业路径,关系着学生个人及学校、社会的利益,促进就业工作的正常开展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6]。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和信息流通渠道,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根据学科设置特点、就业形势发展、个人求职愿景,收集整理职业规划、简历指南、求职心理、面试攻略等内容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网”,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职业发展前景,对学生就业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对未来求职有感性认识。即将求职的大学生往往对自身定位不准和对未来求职期望过高,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应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择业、就业的现实,及时纠正他们的心理预期,做好心理调适,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自信心,增强择业竞争意识,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求职心态,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增加求职成功的砝码。
主要参考文献
[1] 叶茜. 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合理建设[J]. 图书馆,2011(2):126-127.
[2] 黄宇. 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建设的探讨[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1):28-29.
[3] 杨灵芝. 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 情报科学,2012(3):347-351,386.
篇9
摘 要: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职高教育的价值意义,并从心理健康角度找寻优化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阐释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就具体的教育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与专业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环节。重视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下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且已成为职高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内容之一。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中正确定位
职高学生毕业后较多从事相对基层的一线工作,因此一些职高学生求学期间就对未来职业定位存在偏见甚至误解,易产生轻视基层工作、玩世不恭、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自己的工作,甚至可能连累他人乃至整个群体的劳动效率。
因此,加强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中正确定位就成为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之一。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持续对学生强化职业理想,让学生切实树立起“螺丝钉”和“主人翁”精神,在思想和行动中充分做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忠于职守、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2.提高学生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
职高学生由于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或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间存在着差距,其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遭遇失败的可能性更大。这无疑会给职高学生心理层面带来或大或小的阴影。学生如果缺乏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一旦进入社会岗位又无法正确对待这些负面因素,其潜在的风险自然不可预估。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提高学生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心理,正确对待和分析压力源并能努力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
培养健康、豁达的心理状态无疑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生活和工作的种种不如意。这种良好心态对职业院校在读学生大有助益。因此,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
二、职高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引入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疾病治疗层面的局限性,将心理专业拓展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格修养等更广阔的范畴。职高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引入积极心理学能够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的求学和处事态度,不仅在应对压力时更易保持清醒,也更能避免遭遇挫折时陷入过度消极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班主任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树立起珍爱工作与生命的良好品质,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学习、工作中遭遇的一切成为充满乐趣和希望的挑战。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那些“手艺人”不如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光鲜靓丽,然而,这些执着于传统技能的大国工匠却以其精湛的修补技术让因时间磨蚀而残破的文物重新焕发了生机。正是这些凭着一技之长日复一日辛勤劳动的基层工作者,在旁人看似枯燥乏味的点滴辛劳中兢兢业业,不惧怕失败与挫折,在与无数细小困难的持续斗争中成就了伟大的历史。
2.通过实践提高教育的成效性
要体现心理教育的成效性,必须落实到实践层面。而通过实践途径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比纯粹的书本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尤其是在职业院校中。因此,通过实践提高教育的成效性是职高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尝试的策略。
比如,在学生实训或顶岗实习过程中,班主任不妨结合职业道德与修养、企业文化等形式和内容加强爱岗敬业、遵章守纪、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等心理健康教学。也可以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技师等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业职业人的言传身教让理论知识以更加立体、生动的形式提高教育的渗透性和固化作用。
当前,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和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承受着重负。职高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不断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职高毕业生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方向S.浅探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之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18.
篇10
一、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基本情况
(一)重视学习宣传,思想认识到位。实验小学始终以“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校,规范办学。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对《义务教育法》学习、宣传工作,有效提高了学校教职工对《义务教育法》的认识,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了更好的教育发展环境。通过在学校明显位置张贴宣传版画、悬挂宣传条幅、开辟宣传专栏,组织家长会开展小手拉大手等形式,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宣传的力度,让《义务教育法》进家庭、进头脑,使孩子的父母(监护人)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完善硬件师资,规范办学到位。实验小学通过不断加强三级课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整合各科课程、建立“双进双促”制度(即:“校长进课堂,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家长进学校,促进群众满意度提升”)等,创建优质高效的办学体系。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办学条件,近年来配备了体育馆、创客教室、书法教室、围棋教室等十四个功能教室,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导护、听课,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在师资力量上努力挖掘教师内在的潜力,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不断加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不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不断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执行新入职教师宣誓仪式,教师人人签订“四零”承诺书,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度。
(三)强化制度管理,控辍保学到位。实验小学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制度,按照学生户籍所在社区进行招生,实行“阳光招生”和“阳光分班”。每年都在县电视台招生公告,在新生入学上做到了“零择校”和“零择班”,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严格执行《克东县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意见》和学籍管理规定,严格按学区划分安排常住适龄儿童学生及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入学。在招生入学、转学分班上保证了随迁女子和县城内的原住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控辍保学工作方面,每年都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排查,切实提高“普九”的质量和水平。对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特殊儿童,帮助联系县特殊教育学校安排就学,切实保证适龄儿童完成小学阶段义务教育。
二、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在校教职工、就读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等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初步梳理出存在两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周安全存在的问题。实验小学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首要大事高度重视,目前实验小学校内安全基本达标,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应急等工作基本健全。但是校园周边依旧存在安全隐患,具体来说,包含周边行人过街设施不完善;周边流动小摊点和餐饮点多;大量的接送车辆影响校周的交通秩序;非法接送学生的营运车辆屡禁不止等安全问题。
(二)宣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实验小学在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上下了大量功夫,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法》的内容还是一知半解。尤其是部分单亲和留守儿童学生家长对校园建设、教育装备、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方面并不十分关心,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也不十分重视。
三、几点建议和整改时限
(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为切实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进一步严格学校日常管理,密切家校沟通,加强校园及其周边安全管理,进一步健全警校合作、信息联动、校园监控与紧急报警机制,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等体系。进一步加大与辖区派出所的密切联系,打击违法接送学生车辆。进一步联合交通部门,依法查处校周交通违法行为。进一步配合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局,加强综合执法检查,大力整治针对学生的校外培训点、食宿点和流动摊点,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全力保障学生校内外安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