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英语言的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告翻译 语言 文化 影响
在媒体信息发达的今天,广告对于一个商品的推销和一个品牌声誉的建立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及其市场占有率。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派克笔的一句广告语:“It won’t leak in your pocket and embarrass you!(它不会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尴尬。)” 可是,当派克公司在墨西哥推广这支笔的时候,却误认为西班牙语中的“embarazar(使怀孕)”可以代替英语中的“embarrass(使尴尬)”,结果广告语就成了:“它不会在你口袋里漏油,令你怀孕。”虽然广告的错误戏剧化地给这支派克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和销量,可是也成为了墨西哥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并有当地媒体讽刺地把它称为“怀孕的钢笔”,成为广告界中的大笑话,从长远看来,对派克笔公司的声誉不无影响。
那么,怎样才可以把广告语翻译好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切换,它可以对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等产生直接冲击,从而影响广告的效果。因此,在广告翻译中,我们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突出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说服力等特点,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商品介绍时,使之符合该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以达到广告推销的目的。以下,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一、语言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广告的基础,只有当语言运用恰当,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关于广告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达到宣传的效果。
1.汉英语言结构的对照
申小龙先生曾经说过,西方语言是以规则为主宰的,而汉语则以人为主宰。也就是说,汉语是以意思为中心的语言,语法规则比较自由,它的句子灵活多变,使用的词汇可长可短,词性多样可变。而西方语言中,语法占主导位置,句子主要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不能随意改变。请看以下一个广告语:
“……产品形美色绿,气味芬芳,味道甘美……(绿茶广告)”该句中“形美色绿”,“形”指形状,“美”意为美丽;“色”指颜色,“绿”用来形容产品的颜色。纵观全句,“形、色、气味、味道”均为名词,而“美、绿、芬芳、甘美”均为形容词,此广告语就是由几个名词+形容词短语组成,句中没有动词短语,按照语法规则,这样并不构成主谓结构。可是由于汉语的语法规则比较自由,词性使用灵活,实际上,句中的形容词实际上已经充当了谓语结构。可是,英语的句子必须以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翻译的时候不能直接译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beautiful;the color green;the smell fragrant and the taste mellow…”这样的句子明显存在着谓语残缺的错误,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加上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动词词组,而在此句中,应该在形容词“beautiful” “green” “fragrant” “mellow”前加上系动词“is”,才算完整,句子应译为:“…the shape of the product isbeautiful;the color is green;the smell is fragrant and the taste is mellow…”
2.汉英语言中词汇选择的对照
在描述事物时,汉语趋于花俏,而英语趋于精确。中国人擅长于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觉,用华美的词语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并赋予许多主观的想象和感情。例如,在汉语的广告语中,我们经常看到诸如“一流(high class)”,“完美(perfect)”,“独特(special)”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产品的质量,以求突出产品吸引人的特质,达到说服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其中,不免有些夸大其词。然而,在英语的广告语中,对以上词的表达往往就简单用一个“good(好)”来表达,或者具体地说出产品质量优良的所在。因为,英语语言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比较注意事物的真实性,所选词汇一般都比较客观与理智并且尽量保持简练的风格。 3.汉英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发音差异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一般在于商标翻译。商标是一件商品的名字,而名字能够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期待。商标翻译要注意形似与音似,即不同语言中发音的差异和意思的差异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文化冲击。请看以下例子: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品牌—Nike(读作[,naiki:]),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可以音译为“奈姬”或“娜基”。可是,这样的翻译在汉语中毫无意义,消费者看了或听了都会觉得很费解,更别说能给人带来遐想或期待了,也就是说此翻译虽顾及了“音似”,可忽略了“形似”,脱离了商品的形象和特性。因此,译者在翻译此商标时,既模仿了它的音节,还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的特性,把它译为:“耐克”,既表现出运动服装耐穿的含义,还隐含了一种体育的精神—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胜利,而后者也刚好与原意的胜利女神吻合,此翻译既顾及了音的传达,也表现出商品的特点与精神,较能被消费者接受,译得很成功。
然而,同样非常为人熟悉的丰田公司旗下的“LEXUS”系列汽车在2004年6月8日正式对其中文译音由原来的“凌志”改为“雷克萨斯”。虽然,从音似角度看来,“雷克萨斯”更接近于它的英文“LEXUS”的发音,可是此四字组合给人的感觉是陌生的,无意义的,并不能让人联想起车来。而“LEXUS”的原名“凌志”是取自于“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壮丽诗句,包含着一种激励人们努力奋发图强,成功者即可实现壮志凌云的豪迈之情,突现出此车是成功的象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因此,“雷克萨斯”远没有“凌志”意义深远,也不及其有分量。
二、文化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篇2
一、英汉最常见的文化差异
1.称呼用语。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爷爷、奶奶、大伯妹等。对于家人、亲戚的称呼更是复杂。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即使有血缘关系,也经常直呼其名。
2.面对恭维。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应表示谦虚,否则会被认为狂妄自大。如:“你今天很漂亮。”“没有,哪里有你漂亮。”英语中对恭维一般要表示谢意,如:“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Thank you.”
3.接受礼物。中国人收到礼物时,通常会说:“还送什么礼啊?下次这样我不高兴了。”而且一般是放在一旁,不会当面拆开。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I like it!Thanks!”
4.请客吃饭。中国人请客吃饭是非常隆重的,一般都会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席间经常给客人夹菜以示热情,嘴上还说:家常便饭,不好意思,没什么菜,将就着吃。西方人请客吃饭就简单的多了,不会费太多精神,也不会帮夹菜,而是分餐。主人也不会特别热情,吃喝由客人自便,只是说:Please help yourselfo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交际双方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隐含在语言中反映民族价值、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也就各不相同,跨文化交际常发生冲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在实际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在交际中从各个方面尊重了差异,但是不但没有使交际顺利进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进门以后。外教问教授是否要喝点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说不用了。外教以为他是客气,几次要教授喝点什么,教授一再谢绝。外教说:“你们说‘不’的时候是希望对方能够再一次提出来。没关系,喝吧!”教授回答说:“你们说‘不’的时候,就代表直接拒绝了。我不是客气。”
显然,在上面的情景中,交际的障碍并不在于对文化差异的忽视,相反,甚至可以说正是双方对彼此文化差异的重视反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可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还要求我们了解文化差异在交际中的作用机制。
三、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机制
1.文化负迁移。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就是指人们下意识地用有别于目的语的母语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交际障碍、交际误解,甚至会因此结下仇怨,主要是因为母语文化根深蒂固,人从一出生便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本族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所思所为。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
下面的例子就比较典型的体现了文化负迁移:一位30来岁的中国女教师邀请了一位比自己年长的女外教到自己家里来吃饭。外教按门铃后,中国女教师的6岁的女儿开了门,并且向外教问好:“Goodmorning,Aunt”“不对,不能叫阿姨,比妈妈年纪大的要叫奶奶,Granny.”妈妈连忙纠正说。“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外教笑着说。“不行,不行,要尊敬长辈,叫奶奶。”外教严肃地说:“就叫我阿姨吧。我不喜欢被叫做奶奶”。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外教已经生气了,因为她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中国人觉得“老”是一件好事,喜欢用“老”来尊称他人。如“李老”、“老师”、“您老人家”等。而西方人认为被别人认为老了就是没用了,需要别人的照顾,是别人的负担。
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文化迁移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义。
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具有过分简单、以偏盖全、相对稳定而又可变的特征,是一种文化认知上的整体性的极端观念,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它在交际中不可避免,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
人们普遍认为汉英语言在称赞应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很多西方人受到文化定势的影响,认为中国人崇尚谦虚,喜欢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来显示自己谦逊的一面,这种认识可能会引起误解。曾经有一位外教对我说她每次表扬中国同事Miss Li的时候,她都只是说声谢谢,没有一点中国人特有的谦虚。这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就是文化定势造成的。虽然很多中国人都采取谦虚的方式应对赞扬,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一样。由于文化定势,该外教碰到“不谦虚”的应对就不理解,认为那个中国同事骄傲。事实上,尽管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比较倾向于拒绝别人的称赞,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化定势可能将我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凸现的维度,妨碍我们对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观察,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差异浑然不觉,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3.逆文化迁移。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即使非常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文化差异从交际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发生文化迁移,即在未证实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一致时,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即发送者A将自己的编码规则调整为B的,同时接受者B也将自己的解码规则调整为A的,这样编码和解码规则再一次出现不一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只有当其中的一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另一方主动适应同时采用A或B的,或者双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规则C时,交际才可能顺利进行。
篇3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语言;文化差异
前言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每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有它所在的文化背景,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在对汉语和英语语言的研究中,最为明显的是英汉交际用语中的称谓语。在对比英汉称谓语方面,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这些方面都存着迥异差异。是因为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三个个方面的不同,才产生了如此的大的称谓语差别。最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应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规则,提高交际能力。
一、亲属称谓语比较
中国人的亲属之间称谓非常复杂,而英语国家的人们的亲属称呼要简单的多,比如,英语中“uncle”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伯父”(父亲的哥哥)、“叔父”(父亲的弟弟)、“舅父”(母亲的兄弟)、“姨父”(母亲的姐妹的丈夫)、“姑父”(父亲的姐妹的丈夫)。中国人复杂的亲属关系,英语国家仅仅用几个词就代替了全部,可见这其中的差异巨大。
而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来拉近彼此关系,适用于朋友或者熟人之间。例如,遇到父母的朋友或者同事,可以称呼“叔叔、阿姨”,甚至是“妈妈”等等,同时可以在称谓前面加上此人的姓;遇到年纪大又不熟悉的中老年人,可以称呼“大爷、大妈、大婶、大叔”等等;遇到年纪比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可以称呼“大哥、大姐”。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情况,本来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就很少,而且在西方人眼里,人都是平等的,亲戚和朋友没有区别,有时候直呼其名,通常也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之类的,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拟亲属称谓”这个概念了。英美国家的人来到中国接触到了这个概念,会感到奇怪,认为中国人乱认亲戚;而中国人看来,西方人这种相互称呼的方式似乎是不礼貌的。
二、社会称谓语比较
社会称谓语是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所用于称呼的用语。主要有尊称、谦称、职业/职位/职务称谓语等等。(1)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因此对于尊称也有众多的类型。用“您”代替“你”广泛运用于各个方面。其次,在“老”或者“小”后加上姓氏。一般用于称呼比自己年长或年幼的人,或者上下级之间也可这样运用。而在现代英语里并没有称呼的地位高低之分,“你”不管年龄大小都用“You”,只有在古英语里才出现了类似“您”的“Thou”,而现在也已经消亡了。英语的尊称虽然没有汉语繁琐,但是在男女不同的称谓语方面,对待不知道是否结婚的女性,用“Ms.”以表尊重;称呼已婚女性用“Mrs.”;称呼未婚女性用“Miss.”。而男性则用“Mr.”来称呼,这样的称谓语就比直接称名道姓要更加正式,也显得庄重。(2)谦称,是称谓语中用于表达自己的恭谦之情的词语,与尊称相对。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对对方经常使用尊称,而故意“贬低”自己以达到恭谦的效果。西方人追求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人人平等和个人的价值,因此在英语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语表示恭谦的意思,而且也只出现在书面语中。比如,英语书信最后落款的时候,可以用“Your sincerely”、“Respectfully yours”等等。因此外国人常常不懂得中国人的“抛砖引玉”,往往以为是真的“不行”。中国人和西方人交流时,也往往会觉得他们自大,不懂得谦虚之类的。究其原因,还是英汉谦称的差异决定的。(3)中英社会中,一些职业、职务、职衔的称谓是相同的,但是在数量上,汉语的这类称谓语要比英语的复杂的多,也是由于中国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汉语社会中,大多数职业的名称都能用作称谓语。例如,学生称呼老师可以说“王老师”;同事之间可以称呼某人为“朱会计”等。英语和汉语不同,大多数职业身份是不同称谓语的,比如学生称呼老师可以直接叫姓名,而且英语里并不是用“姓氏+职务”来称呼的。在西方,只有一些很重要的职业或者学历高的人,再者就是政府皇族人员可以用于称呼,比如,Doctor.(医生)可以称为“Dr.Lee”;Professor.(博士)可以称为“Prof.Green”。
三、英汉称谓语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数量、类型和形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语言的差异的形成原因归根结底还要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称谓语的不同,强烈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有一种全民族所共有的制度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宗法制”。这样,血缘、等级、尊卑这样的字眼就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再者,汉语里的尊称和谦称也是由于古代专制制度过分强调等级观念,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才因此使人们在交往是特别注重使用敬语和谦称。西方国家历来都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与中国社会以“血缘”为中心的观念明显不同,这都是平等的一种表现。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价值观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此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的不同就折射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汉语称谓语复杂繁多,特别是亲属关系复杂,很大一部分体现出了中国人讲究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疏离,尊卑有序的精神风貌。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他们崇尚自由和平等,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等级观念,人际间的权利与义务少,因此英语社会称谓形式简单,数量少。
小结
本文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根据一定的语言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这前提,提出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然后具体对比分析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的差异,针对这样的不同,总结出称谓语的差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分为宗法制度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对于英汉语言差异的文化研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研究,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招呼用语、非语言交际等等,这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2]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3]冯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8).
篇4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 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 “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05-115.
篇5
全世界语言分为七大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起源于5世纪中叶,有1500多年的历史。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6000多年的历史。英语的形合性和汉语的意合性。英语注重形合性。英语是字母文字,它通过大量的词形变化(名词单复数形式、动词有时态、语态形式)来表达不同意义;句法结构运用逻辑语法连接词语,更注重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主语+谓语+其他成分”的句式结构体现了英民族善于分析的逻辑思维,强调个体在整体中的不同作用。汉语注重意合性。它是字符文字,是表意的方块字,缺乏词形变化的条件。句法上少形式变化、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不太重视句法结构的连贯性和严密性。这种思维方式受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影响,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
英语的抽象思维和汉语的情感思维。英语族人喜欢追求精确,喜欢以理服人,所以倾向于借助名词进行抽象思维,叙述呈静态;汉族人更喜欢以情感人,而“动”是情感的精髓,所以重视以具体的动作表达个人的情感,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
二、英汉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差异汉语亲属称谓较英语繁杂细致得多,而英语的亲属称谓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grandparent(爷爷,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还有cousin,男女都不分了。
(二)英汉称谓中对长辈称呼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重辈分,讲人伦”。对于家族长辈,晚辈不能直呼长辈姓名,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和礼貌。社会中称呼:王局长、李科长、张教授、刘经理等,汉文化常用官职或职务来称呼对方,是官本位思想的在称谓中的体现。而西方社会崇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西方社会组织结构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
(三)英汉称谓用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庭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我国社会组织的单元是家庭或家族,强大的宗族内部长幼有序、亲疏有别。为了维护这种层次森严、内外有别的封建家族体系和封建伦理道德,复杂的称谓就出现了。在英美等国,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占主导地位,这种家庭只有一对夫妇和他们未成年的子女,孩子长大后自立门户。因此,家庭成员关系非常简单,亲属不住在一起,不需分得那么清楚。这导致西方社会的称谓语相对简单。
三、英汉习语(成语、俗语、谚语)的文化差异
(一)生活环境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以航海打渔为主。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和鱼的习语:all at sea(不知所措);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in the same boat(与……境遇相同)等。而中国是个内陆农业国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中文中许多习语与农业相关:“五谷丰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拔苗助长”等等。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二)宗教信仰及神话差异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很多习语来源于《圣经》、莎士比亚作品、希腊罗马神话等。如: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出自《圣经》);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圣经》);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中国人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敬奉天神。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人世间的一切,因而产生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灵丹妙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三)历史典故差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它会给习语打上深刻的烙印。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并反应这些历史,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祸根);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源于《伊索寓言》。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比如:“说曹操曹操到”、“暗渡陈仓”、“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
(四)风俗习惯的差异
篇6
论文摘要:中西语言在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语法结构、句法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贯穿在语言学习中,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本文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方法,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 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 carp)、鳗鱼( eel) 、鲨鱼( 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转贴于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 “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3.
篇7
关键词:价值观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言语交际
1.引言
顾嘉祖(2000)曾指出:“语言与文化处于文化深层结构的底部,是构成民族心理积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属于某种文化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都会怀有明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自己文化的行为准则持认可态度,并可能视异文化的行为习惯为“无礼”。这经常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或交际失败。本文从对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价值观差异对中美交际中称呼语、恭维语、道歉语及隐私观方面的影响。
2.中美文化价值观特征
根据Hofstede(1980)的研究,大多数亚洲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属于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群体大多属于个人主义。Samovar(2000)指出“集体主义即高度强调群体的想法、需要和目标,重视集体的共同准则和义务,重视成员间的合作。个人主义则主张个人目标、权利和需求高于群体的目标、权利和需求,强调竞争,崇尚个人的成功。”
中美两种文化群体正是这两种价值观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中国人始终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团体利益相矛盾时,往往要放弃个人利益。中国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儒家提倡“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许多世纪来它已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而美国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权利和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但必须付出努力。英语中也不乏这种体现美国人个人主义精神的语句。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 straps” “Do your own thing”等等。美国人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与它的历史紧密相关。新教传统是美国传统文化哲学和价值观的根本源泉。新教的核心是上帝为中心,在上帝的意志下,个人有其尊严。因此个人尊严被视为“最为根本的终极的一项伦理原则”。
3.中美价值观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3.1 称呼语
称呼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于时间取向的不同,中美文化群体对待“老”一词的态度差别很大。在汉语中“老师”表达了学生对师长的尊敬,而并没有“衰老”的意味。“老李” “老奶奶”等词语也满含着礼貌之意。而如果我们称呼一位老年的美国妇女为“old granny ”(老奶奶),一定会令她十分不悦。另外,受权力距离的影响,中国人习惯在称呼地位、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时,在其姓后加上职务,如“李经理”“张校长”等。这是由中国人对于社会阶层的看重决定的。而美国人在与不同年龄、地位的交往时常常直呼对方名字,这正是他们崇尚的“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的生动体现。
3.2 恭维语
当人们与他人建立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时,使用恭维语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中美文化群体在这方面的差异很大。例如,当称赞家庭成员时,一位中国母亲常常这样赞扬朋友的儿子:“你儿子真可爱!”而一位美国母亲可能会直接对自己的儿子说:“You are so lovely, darling!”(“孩子,你真可爱!”)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美文化群体对“自我”的理解不同。对于中国人,家庭从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的延伸,或属于个体;而对于美国人,家庭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为避免“自我赞扬”,中国人很少当众赞扬自己的家庭成员。由于对待恭维语的态度不同,美国人的恭维语使用频率比中国人要高得多,并且人们很喜欢接受诸如“Your have done a good job”, “Your sweater seems nice”这类话语。而中国人受儒家“谦卑”思想的熏陶,把“谦虚”作为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当个体在群体中过于突出时会感觉不适应,因此常常会拒绝接受别人的赞扬。
3.3 道歉语
“道歉语”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似乎必不可少。只要发生了打扰或给别人带来不便的情况,美国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人使用“道歉语”,而不必考虑故意与否。因此,“I'm sorry.”是常挂嘴边的语句。而中国人的“道歉语”使用率要低得多,特别当对方是熟人时,更是基本不用。这种差异也是两种价值观差异的体现。Wierzbicka (1985)指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当自己的行为侵犯或打扰到别人时,理应道歉。”而中国人更强调间接交际、留面子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往往尽量避免出现与他人的对抗,即使对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们也很少正式地道歉。
3.4 隐私观
受价值观的影响,中美文化群体对待隐私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诸如婚姻状况、工资、年龄、住址及职业等中国人认为比较普通的话题,对于美国人来说却是应避讳的个人隐私。因为在美国文化中,每个人都有保护隐私和行动自由的权利,他们尊重他人的隐私,同时也希望自己得到尊重。“隐私”对于他们并不意味着“孤立”,而是一种对个体权利的保护。由于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人的隐私观涵盖的内容要窄得多,我们在考虑个人利益之前常会考虑到群体利益,因此会认为以上话题根本未触及个人隐私。
4.结语
在诸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中,价值观差异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美价值观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了解这种差异是促进交际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eert H.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1980
[2]Samovar, L.A., Porter, R.E&Stefani, L.A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差异 意识
初中英语教学在重视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忽视英语文化教育已导致初中生英语运用中的大量语言错误。初中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民族价值观念、社交习俗、历史文化背景、非语言交际规则等四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因势利导进行文化教育,尤其要重视词汇文化意义的辨别。
1 强调中西文化差异意识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际中的表现多种多样。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地理位置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使得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交际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中国人与西方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很多时候都不尽相同,存在着巨大差异,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交流障碍,甚至发生文化冲突。而我们现在的英语教育一再强调口语交际能力,强调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培养,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日后的交际中,能够承担起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初中英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在英语使用中的表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英语,才能真正的会用英语,这才是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强调中外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例如,在学习“Friends”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从中外朋友交往中的称呼方式入手。如中国人习惯称某某朋友或者同事为“张老”或“老张”,这在汉语中是敬语和表示亲切的称谓,但是如果在英语的使用中,则应该避免“老”字。因为在外国文化习俗中,“老”字暗含老矣无能之意。所以,如果学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明白这种文化差异对外国人说“Please sit down, Mr. Gree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时,从中文的角度上看,这句话其实没有恶意,是表示关心,是对老人的尊重。但是从英语运用的角度上看,直言其老,不仅不讨好,反而会误以为你暗示他“风烛残年”、“老态龙钟”,这就会产生文化冲突,影响交际的效果。
2 开展文化学习活动
既然文化差异的存在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那作为学习者就必须要正视其的存在,从差异中学习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有目的性的组织相关的活动,开展“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交际”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意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外,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关注中外文化差异,把英语这门语言的实际文化内涵和交际意义理解清楚。同时,开展活动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加学习的效果。建构主义就认为“认识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人的实践,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认识的正确与否也主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有针对性的开展文化差异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认识英语,掌握英语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况且,主题活动本身强烈地受到对象范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自身对文化差异下的英语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活动的开展,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文化差异给日常交际中带来尴尬的笑话,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演绎的方式表演。其实,在实际交流中,这种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和笑话无处不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差异,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3 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差异教育的方法
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汉英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171-02
1文化差异对汉英词语翻译的影响
词语是语言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出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语便打上文化的烙印。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个词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进而会有不同的词语联想空间。由此可见,人们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会对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
1.1习语的表达
中英两国在地域特点、政治体制、历史发展以及风俗习惯方面有着很大不同,由于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两国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一差异可以在习语的表达上体现出来,中国以四字成语扬名海外,英国的俚语表达也很独特。例如,人们用“五谷丰登”来表达对农业收获的祝福,在英语中的表达为“bumper harvest”,英文表达中没有出现“谷”的字眼;人们用“拔苗助长”形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行为,在英语中的表达确却是“destructive enthusiasm”,也没有对“苗”进行确切的翻译。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由于中英两国在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具体的习语表达上也不尽相同。英国是一个被水环绕的岛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英国的航运业十分发达。英国人习惯用“水”表达习语,例如:英语中“repair the house before it rains”的含义等同于中文的“未雨绸缪”;“be at sea”的意思不是“在海边”,而是表示“茫然”。英语中这些习语表达方法充分证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的重要影响。译者在进行汉英之间的翻译时,要反映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更好地被中英两国人们接受和理解。
1.2 颜色词的表达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很多。颜色词语的表达和运用展现了中英两国在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受中英两国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个颜色词语会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中文的“红色”表达了一种喜庆和欢乐,在结婚等重要场合,中国人们喜欢用“红色”作为主打色,来渲染这种欢乐的气氛。不同的是,在结婚庆典上,英国人喜欢用“white”突出纯洁与高贵。都是在结婚场合上,中英两国人们对颜色的选择体现了其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内涵。“红色”在英语国家中,有“危险”的意思或表示人们“气愤”的含义,英文表达“see red”就表示人的“愤怒”;“red for danger”表示“不祥之兆”。有些中文词汇中没有包含颜色词语,但是在英文表达中却出现颜色词语,如:中文的“喜庆之时”、“羊肉”、“火灾”等词语的英文翻译是“a red letter day”、“the red meat”和“a red ruin”。与此相对的是,中文的“红事儿”、“开门红”、“白送”等包括颜色词语,他们的英文翻译“the wedding”、“have a good start ”、“free of charge”却没有出现颜色的词汇。
显然,由于中英两国有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他们在选择词汇表达上也不相同,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要注重体现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1.3委婉语的表达
委婉语是指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和难以启齿的话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它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表达“死亡”的意思时,人们往往会采用较为含蓄的字眼来代替生硬的表达形式。由于中英两国在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委婉语的使用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翻译汉英语言中的委婉语时,要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进行翻译,以便取得礼貌和含蓄的效果。例如:中文中“死亡”在翻译成英文时,并不是直接表达为“dead”,而是采取含蓄的表达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翻译为“pass away”、“to close one’s eyes”、“to go to the happy hunting ground”、“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
2文化差异对汉英句子翻译的影响
句子是一个由词语组成的语言单位,随着汉英两种语言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特点,它们之间的句子翻译也较为复杂。在进行汉英之间的句子翻译时,文化背景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
2.1汉语中无主语句较多,而且缺少连接词
在汉语中,我们常见到的是无主语句,通过分析句子间的内部联系,我们可以达到理解句子意义的目的。例如:在“不到黄河心不死”这个句子中,没有出现主语,在把它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我们要照顾到英文的表达习惯,适当地加上句子的主语,以便更好地被英语读者理解,为此,这句话可以译为“One refuses to give up until all hope is gone”。这句英文中,“one”就是句子的主语,表示一种泛指,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until”在这个英文句子中,充当连接词的作用,这样更符合人的逻辑思维,这样的翻译方法尊重了语言在不同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表达,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2.2汉语的形象性较强
与英语表达相比,汉语的表达方式较为形象,习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所以,在进行汉英两种语言间的翻译时,译者要注意中英两国人们表达方式的不同特点,协调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转化。例如,把中文的“灵丹妙药”、“反腐倡廉”、“政通人和”等词语译成英文“miraculous cure”、“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well and people cooperate well”时,应照顾到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注意表达的简洁和抽象性。
2.3汉语的主动语态与英语的被动语态
汉语在语言的组织上较多的注重主体意识,而英语在语言形式和功能变化上突出客观性,英语表达以客观效果为目的,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与分析,旨在宣扬表达的客观真实性。汉语的句子结构往往以“我们”等其他的第一人称词语作为句子的主语,突出人的主体意识,英语中更多以it或表示物体的词语作为形式主语。汉语更多采用主动语态,英语则采用被动式进行表达。例如:把汉语句子“今天有暴雨”翻译成英文句子,就是“It rains cats and dogs”。在这个英文句子中,“it”作的是形式主语,表示天气,而没有用“the sky”,这种表达方法符合英语语言规则,较为地道。
结语: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人际交流。因此,在进行汉英之间的翻译时,翻译人员要注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语表达,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尽力做到准确地进行词语翻译。
参考文献:
[1]吴Z.颜色词在英汉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2).
[2]张晶,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1,(6).
[3]孟琦.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4]赵佳敏,王勇.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2,(08).
篇10
一、商务英语翻译中中英文化因素的差异性
1.风俗习惯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渗透着“尊卑贵贱”的儒家思想,这种文化观念与民族风俗使中国人较英语国家更为保守,“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孩子起名时要忌讳,不可与父母重字,可以随便问人年龄等等。而这种文化风俗在英语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英语中没有名字忌讳现象,而在英语国家进行寒暄打招呼时,是特别忌讳问人年龄的,这是极大的不尊重。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双方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使商务英语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民俗习惯的差异性。2.颜色文化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对颜色的理解与运用上也不尽相同,这就是颜色文化差异。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中国词语“红白喜事”中的“白”是什么意思看,于是他们在翻译时往往意译为“dingsandfuneral”,即婚礼和丧礼。相比之下,外国人在办喜事时往往穿上圣洁的婚纱,此时的“白”代表着纯洁、圣洁,与中国就大相径庭了。再如,在汉语中“黑black”是邪恶的,但在英语表达中“intheblack”寓意盈利。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应注重颜色文化的差异性。3.物质基础的差异。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物质生活基础较西方国家低下,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们崇尚心理,人们敬天、敬地,敬神,以期改变已有生活状态。中国的多神崇拜思想使其“以虎为神,以龙为神”,“dragon”在中国有“吉祥”“高贵”“神圣”的文化意义,但在西方“龙”是“邪恶”“凶狠”的象征。当然由于物质基础与生活环境的不同,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上更为含蓄隐忍,而西方国家则更加大胆开放。中国人对一些不雅现象要避讳,或用稍微文雅的词代替,而英语国家在表达上则会直接呈现,毫不隐晦。另外,除了物质基础差异之外,还有心理特征差异,数字文化差异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二、基于文化差异的商务英语翻译有效策略
1.翻译中要探寻中英文化的契合点。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培养翻译者的跨文化翻译意识,促使其在翻译中探寻中英文化的契合点尤为重要。不同国家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可能一些因素在一个国家呈现出美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另一个国家便成为完全相反意义,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把握好文化差异性,保持谨慎小心的状态,避免尴尬和歧义现象的出现。翻译要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双方文化的精神契合点,让两种文化在时尽可能接近,或者通过艺术手法使带有异域色彩与格调的词汇在翻译时在翻译作品中再现,而又使翻译作品内容、语言等方面不失和谐与优雅。例如,在对商标“zephyr”进行翻译时,译为“和风”,便是找准了中西方文化契合点。再如,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在征集英文商标时,经过反复的对比与考虑,将目标锁定了“GoBelieve”。“GoBelieve”这一翻译语不仅在声音上与“狗不理”相似,同时该商标也让英语国家民众产生一种依赖与美好的心理感觉。2.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优化汉语文化。随着全球经济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商务英语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如“T恤衫”等,这些词大多是通过音译、意译或半音半意、音译外加汉语链接等途径实现的,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优化汉语文化,巧妙运用音译、音意译、英汉结合等翻译方法。当然,随着文化融合的不断加快,很多词汇被借用到英语中,如基于中国传统武术的“Kongfu”和基于太空科技的“taikonaut”。总之,多样化的新词汇在文化融合与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译者因此要时刻保持开放性的翻译心态,优化汉语词汇系统。在语音、语法与构词方面进汉语继续纯化与美化,使其在符合英语国家文化的前提下,不断满足中国人的审美、价值、伦理等方面的文化需求,同样使汉语更好地为商务英语翻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