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劣势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的劣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8-0047-02
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语言学和文艺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但是,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创新。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社会风气及学科本身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如今,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一方面,不多的师资力量被名校垄断;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又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1],继而无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导致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授课水平持续下降,其表现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强烈的文科性质,使得阅读在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著作,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阅读[2]。这样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会产生问题,学生需要极大的兴趣支撑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中继续下去。文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种魅力,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活力。但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对于文学艺术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3]。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创新,许多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年都没有变化。教学时只是对书本内容逐句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有的课程在开设了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之后,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学生学习许多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多年以来始终缺乏变化,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编订的。部分教师以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都是已经确定的,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照着书本研究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国际文学界的变革毫不清楚。相比于语言学教育,文艺学尤其是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更加落后。不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涉及,不利于具有理论研究能力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年来倾向于研究历史,而忽视了当今文学的发展[5]。许多学校的当代文学史课程只到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几十年。以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国际文学界进行了解。对于新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机制缺乏思考。甚至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严肃文学作家在大学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当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令人担忧。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的仍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较为通俗的文学。言诗则是席慕容、汪国真,言小说则是《平凡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坛流行趋势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找不到接触新鲜世界的窗口。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流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本就倡导开放性、灵活性,要让大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学习,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则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很不积极,许多教师甚至不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靠背课文和背知识点就能被培养为人才[6]。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文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是区别一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对于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对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来说,不可能所有人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文学启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也包括文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要兼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给予他们各自合适的教学资源,推荐阅读各类经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授课教师必须要想明白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或技巧。中文系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培养具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同时,寻找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文学艺术本就是一门具有很大魅力的学科,只要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其魅力,就算是达成教学目标后,接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探索。而劣势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充满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要想获得足够的阅读量,必须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对于缺乏定力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枯燥乏味。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脱离书本开始,甚至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要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手段上多想多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营造一个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讲解小说时,试图让学生模仿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这就能使学生对这位作家的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以余华的“零度叙事”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零度叙事的写作技巧,以便对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组探讨,提高课堂活力。总之,汉语言教育身负前承中华传统文化、后接时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的严重问题。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入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革新是必要的,这个专业在革新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身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确地认识教育现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154.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广州:暨南大学,2012.
[5]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6]孙小彬,高文丹,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6):72-75.
篇2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就业困境
在理工类院校里,汉语言文学作为弱势学科,易被边缘化,其毕业生亦容易被忽视。本文拟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2009届-2013届)毕业去向状况、学生就业状况为例,来分析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考察其产生的原因,以便为改善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窘境作一个绵薄努力。我们首先通过档案查询方式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学专业2009至2013年应届生进行了统计与核实;其次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电话访问;再次,发放了问卷500份,收回456份,回收率为91.3%,其中有效问卷约422份,有效率为92.5%。综合以上工作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一些就业困局及其产生的缘由。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通过横向与纵向分析,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困境一般呈现为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
1.文科毕业生的校内签约率低
作为理工科院校,虽然校内招聘会具有针对性强、签约率高和就业层次高的特点,但是这些优势是对于理工科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而言的。虽然校内招聘会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是作为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通常难以在校园招聘会上得到好的就业机会;毕竟,来此的招聘单位多以学校的强势、优势专业为目标,从而忽视了文科生群体的求职需要。这就使得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生失去了很多在校内招聘会就业的机会。
2.读研逐渐成为一个明智之选
在理工科院校读书的文科生,承受着更多的就业压力,无论是与同校的理工科校友相比,还是跟综合类大学的文科生较量,都常处于弱势。就业压力过大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文科毕业生选择考研之路,毕竟这是一条最直接有效的回避之法。通过考研,学习能力强的文科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去到综合类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通过继续学习改变本科毕业难找工作的状况。但是考研率的增大,并不意味着读研率的提高。考研未果,再开始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就业的难度,导致就业前景出现不稳定因素。
3.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波动较大,且未来不明朗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09年的毕业生为基准,出国人数占8.81%,待就业人数占1.26%,就业人数占78%,升学人数占10.6%。其中毕业生选择就业比例较大,其次为读研学生。其他年份直接就业比例分别为10年76.87%,11年76.58%,12年80.78%,13年70.93%。平均就业率为76.618%,09年至11年相对平稳,保持在76%的就业率,而在12年上升4.2%后,迅速下降9.85%。鉴于就业率从趋于平稳至大幅度波动,语言文学专业应届生未来预期就业率难以预测。
4.文科生的就业去向多元化,且专业不对口现象逐渐增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9年毕业学生具体去向有:2.52%从事中初教育、10.06%升学、11.32%进入三资企业、3.774%进入其他事业单位、48.4%进入其他企业、0.63%从事科研助理、1.887%进入机关、3.774%进入国有企业、1.258%接受高等教育、4.40%进入地方基层项目、1.258%待就业、0.81%选择出国。由此看出,09年整体就业情况良好,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较为对口。从5年的数据分析来看,09年至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基本平稳,变化不显著,但是从12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波动,毕业生毕业去向出现多元化、复杂化以及非专业对口化现象;13年就业率更是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进入私营企业学生受影响较大,但是进入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学生仍然平稳。
5.相比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
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出现竞争力低、工资低等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中,学生第一份工作地点几乎都在二三线城市,也有28%在一线城市,只有村官类型的在乡镇工作,基本无人在乡村工作。由此看来,在北京、上海类大城市找到工作对理工科学校的文科生而言并不容易。毕业生中,也不乏自己创业的学生。另外,薪资在2500-3500元占多数,另有一部分在3500-5500元区间,少数是2500元以下和5500元以上。在第一份工作中,薪资在5500元以上的毕业生或在一线城市,或是自己创业,拿低工资2500以下的基本处于实习阶段。说明理工科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在就业之初就拿到较高水平的工资。
6.相比综合性大学的汉语言
文学专业毕业生工作不稳定性,理工类院校则呈稳定趋势在问卷中,对毕业一年的学生,只有36%的学生选择放弃第一份工作,仍有64%学生坚持自己的工作。从毕业生对当下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来看,76%的毕业生表示比较满意,0%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对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一般的比例各占12%,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对现工作的状态并没有达到很满意的情况,但也不失望。以上结果表明,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定位要求不高,缺乏信心。因此,当毕业生遇到一份相对安稳的工作后,便会选择保持现状,不再跳槽,从而使就业状况呈稳定趋势。
二.理工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
1.理工类高校发展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亟待发展
过去国内的大学由于研究方向不同,所以培养学生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理工类高校以理科与工科专业为主要发展目标,并且在相应的领域取得非凡的成绩。比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其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是我国培养气象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逐渐增加,2000年前后出现全国理工类高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潮流。理工类高校因此纷纷努力开设文科专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是90年代中后期,而本科是从2000年开始的。虽然如此,但由于汉语言文学在理工类高校内部是新专业,无法在内部竞争中取得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很难获得同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优沃的学习环境,例如师资力量不强、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与数据库资源使用不便等。因此出现了相对普通综合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更加困难的局面。
2.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学生发展定位不准确,没有差异化与专业化培养
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上述所说为一个学校内本就处于绝对弱势的专业,相比同类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科类高校,学生在就业时的表现与竞争力就也是处于竞争劣势。由于理工类高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发展定位不够准确,而且相比于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学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没有差异化与专业化培养。学生的培养方案可选择范围过于笼统,并没有细分模块教育,造成学生受到的教育范围大而不精的局面。
3.学生对未来发展不明确,心理素质薄弱
一般而言,同等层次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相对于同类综合性大学要低些,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高考成绩只是一个阶段性考验,影响成绩的因素颇多,并不能作为绝对的素质考量尺度。但是由于国内社会舆论以及学生本身的认知和定位,会慢慢从怀疑自身能力到放弃自我。因此,原本只是一时失利的学生会在自我放逐中,降低自身的要求,对未来发展不明确。继而到毕业时,由于软硬条件不佳,在与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竞争时,感到压力巨大,从而出现在面试时表现不佳等情况。
4.社会对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认知偏差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去向为二、三线城市,因为在大城市中除了毕业生自身的问题,社会对其也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由国内高考的划分人才层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所以社会,尤其是企业会对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认知偏差,会质疑他们的能力与素质。有时候更会将这些毕业生划分在同类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文学类高校之下,录取通过率因此出现低迷。
5.整体经济环境造成就业困境
在调查问卷中得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毕业生大部分去向为私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但是在08年金融危机后,尽管经济有所恢复,但是仍然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地产泡沫依然存在,利率依然低迷,投资热度不高,尤其以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发展艰难,而民间金融借贷与网络p2p金融跑路事件频频,经济依然较为萎靡。由于央行调整利率,加大开放程度,国内汇率波动增加,人民币加速升值,导致出口导向型企业生存艰难。而这些中小微企业与出口导向型企业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大比重的毕业去向,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典型的理工科院校,尽管其文科专业学科建设近10年发展非常迅速,如语言文化学院近五年的国家项目有20项,获奖、高级别的论著发表等也都非常多,但因为文科学科发展的“慢热性”特点,仍然不能一下子改变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局势。所以,理工类高校在持续加大对文科类专业扶植力度同时,还应尊重其长线性特点允许其有较大的成长时间,而不可以“今天投资———明天回报”的功利观来看待汉语言文学等文科专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体系尚有待完善和提高,其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当中的竞争力亦有提升空间。在高校院系的建设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应注重学科均衡发展;通过有效可行之策,提高学生素质,差异化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再提高。
参考文献
[1]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N].文学报,2010-03-18.
[2]陈鸣.高校文学教育改革,需要破除偏见和成见[N].文学报,2010-03-25.
[3]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72.
篇3
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与教育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关于学科定位与学术创新
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科定位在我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科发展定位存在缺陷。1998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类下设置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而教育部1997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却只在文学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两个二级学科新闻学和传播学。这样的学科定位是其他专业没有的,其他专业都是本科专业设置个数小于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个数。如文学门下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古典文献”五个,而研究生专业设置“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八个二级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二级学科设置上的倒置,抑制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发展。如此以来,我国培养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只有本科生,而没有研究生。我国也就只有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教育而没有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为了弥补设置缺陷,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就在自己业已获得的不同学科专业(如图书馆学、传播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自行设立与出版相关的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较早设置编辑出版学研究方向的学校有河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目前,被教育部认可和备案的出版学类研究生专业名称有两个:一是从属于管理学门类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一级学科中的“出版发行学”;二是从属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的“编辑出版学”。其中,前者授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后者授文学博士或硕士学位。这一变通使得“编辑出版学”研究生教育得到“正名”。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培养出版学本科生的高校尚没有与出版相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所以这些高校也就不具备自主设立“出版学”研究生专业的资格。因此,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是在不同的二级学科下以“借鸡下蛋”的方式培养出版专业方向的研究生。
就目前我国“编辑出版学”这一本科专业名称而言,也值得商榷。编辑、出版、图书发行三者研究成为一体,可以直接用“出版学”来概括之。就专业定位而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在“文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新闻传播学”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二是在“管理学门类”下直接设立与“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等平行的“出版学”一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三是将“出版学”定位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文学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四是将“出版学”定位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二级学科,授予本专业管理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五是在国家总体学科设置改革方案中的交叉学科门类中直接设置“出版学”学科,根据各培养单位培养目标,授予本专业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上述几种方案,前两种对出版学的成长最为有利,它给了出版学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够完全按照出版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确立培养目标、组织课程体系等,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难度相对较大。第三种方案沿用了1998年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它保证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定位上的连贯性,是一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对容易通过的方案。第四种方案,在2002年的研究生专业备案制度中曾得到教育部的认可,而且由于本方案是在管理学科范畴内组织出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授予的是管理学博士或硕士学位,也得到了出版业界和学生的认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案。而第五种方案依赖于我国下一次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根据有关会议讨论或考查被选方案,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将有可能进行较大的变革。但具体改革方案出台还有待时日。
总体而论,我国关于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设置不尽合理,没有系统化的从学士到硕士、博士的学历学位教育,未能为出版学的学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导致在我国出版业快速发展繁荣的情况下,出版学学术创新未能实现足够发展。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开设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45所,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这些学校有的是专业高校、综合性大学,有的是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或其他类型的院校。就编辑出版专业隶属的院系而言,有的学校设在新闻学系或传播学系,有的设在管理系,有的设在中文系、科学技术系,甚至有的设在艺术系和少数民族语言系。每一所院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科背景也都大不相同,而恰恰是这些多样化的特色,使编辑出版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于编辑出版的实践需要与工作特点,编辑出版学培养是知晓各学科知识、具有广博知识素养的“杂家”,而不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专家。关于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现在许多学校都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即:学生大一入学先在其他院系如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英语系等学习,两年以后择优选拔有编辑出版专业志向的学生,再加强编辑出版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时拿两个学位。这样做,学生毕业时不仅可以避免缺乏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劣势,同时增加就业的能力。是否还有更好的培养模式,应该引起高校管理者与高等教育研究者重视。
关于教学计划的骨干课程设置原则
政治原则。编辑出版事业不仅有很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而且有很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管理功能。在设置本专业骨干课程时,要注重政治原则的贯彻,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从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出发,落实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
实践原则。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设置骨干课程一定要贴近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编辑出版工作的实际,不能因师设课、因人设课,更不能过多开设空洞无物缺乏联系实际的课程。
分层次原则。在坚持专业导向、学科定位的前提下,分层次设置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骨干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第一层次是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方向课程。第一层次开设有政治、语言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等方面的公共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同学习;第二层次开设出版学原理、编辑学概论、书刊发行学、选题策划学、编辑出版史、书刊编辑的理论与实务、现代出版技术、出版法规与职业道德、出版经营管理、版权与图书贸易等。第三个层次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不同学校本专业的侧重点设置不同的课程,作为专业方向课程,如:以编辑为重点的,要加重文化知识、语言修辞和必要的古文等课程;以培养发行人员为重点的,要突出营销、市场调查、图书宣传和广告等课程;以培养经营管理为重点的,要注重成本核算、企业管理、人才管理等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课程大致也依据以上原则来设置。当然,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各高校也十分注重实践环节、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校会给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安排20周左右的专业实践:包括编辑业务和出版业务方面的初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比如,在学习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时候,不仅要学习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还要在课余时间做一些图书的市场调查,写出市场调查报告,并适时总结。有些同学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的时间到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实习,从采写、组稿、校对等基本工作做起,慢慢积累自己的编辑经验。甚至有的同学还参与出版社的选题策划活动,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得到河北省教育厅首批百名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人:刘邦凡)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省略/bbs/73490/messages/1496.html.
2.邵益文:《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需要总结和提高》,《出版科学》,2005(5)。
3.萧东发、杨琳:《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学出版》,2005(3)。
4.方卿:《关于我国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06(4)。
5.仝冠军:《论编辑出版专业高层次教育的必要性》,《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篇4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2021
社会实践结束后,我感到了自己有很大的收获:
一、要善于沟通
身为一名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善于与他人沟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我的实践,更加锻炼了我的这种能力。要知道,与三十多位小朋友相处,是不容易的,这更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在实习期间,我熟记每一位小同学的名字,与我班的34名学生都相处的很融洽,更有的的小朋友下课时也喜欢来找我玩。我认为这是他们对我的一种认可。
二、要勇于吃苦
在实习期间,我们的住宿条件不是很好,虽然是夏天,可是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很热,伙食情况也不是很好。但是我认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必定是一个能在各种环境都能坚强奋进的人。这些种种的事情,都是我对我的锻炼。所以我不抱怨,不埋怨,在环境中继续努力做好工作。
三、要有热情和信心
干工作最怕三天新鲜之后厌烦。对于这份实习,我深知热情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不会做出太大的事情的。而身为一名老师,你的情绪是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情绪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我依靠自己乐观的心态,并时刻鼓励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平淡的工作中,我也做的津津有味。四、要有条理性
面对7、8岁的孩子,他们很懵懂,很多事情都不懂,而且又贪玩,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在教学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不听从管教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我做事情喜欢干脆利索,不喜欢拖拖拉拉,而于小孩子交流时,就是要求你稳下来,慢下来,耐心认真,循序善诱。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今年暑假我学到了很多,我能耐下心来与小孩子们交流,不厌其烦的的回答他们的问题,耐心引导他们学习。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招聘人才时注重工作经验,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就业,势必会有一些劣势,不仅在个人自身经历上,更在处理事务的能力上,所以,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提前做些实践、实习,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见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头看看这一个月来我实习的一切,我想说我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对得起青春岁月中这段宝贵的时间。短短的实习学到的东西,定会让我受益终生,这些收获会给我力量,支持着我,在成长的路上一路伴我前行。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2021
又是一年暑假的到来,但是我已经不是当时的大一新生了,经过了大学的学习,我也知道,大学并不是一个保险,如果我们没有在大学的时候好好的努力,到了将来还是会面对失业的危险。
所以在这个暑假中,我也并不打算在休息中度过,好不容易来的长假,我打算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度过。考虑到之后我们要去参加实习并需要去寻找工作,身边的长辈和学长都推荐我去找一个自己专业对口的暑假工作去体验一下实习。我本人也对这样的提议非常感兴趣,想去尝试一下真正工作过的体验。于是,我这个暑假的医院实习生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对这次的实习体验,我做了如下的报告:
这次我选择的是在离家比较远的xxx医院来参加实习,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实习,所以我还是希望在更大的医院中,学习更多,更专业的护理知识。
第一次穿上了洁白的护士服,我还觉得有些不习惯,就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一样,明明在昨天还是以学生的心态来到这里,但是到了现在却穿上了一身洁白的护士服。
在这里实习期间,我主要是在护士长的带领下边学习,边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但就算是做简单的工作,但只要是涉及病人的,护士长也要亲自把关。看着她每天明明有这么多的事情,但是却对一些小事都不放过的责任心,让我感到深深的敬佩。
篇5
文科院系;团学;学风
1.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与团学活动现状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美誉度的重要指标。很多高校,过于重视科研、竞赛、就业等指标,对于基本的学风建设,反而没那么重视。高校的团学组织,围绕学风建设开展的活动不多。高校团学活动普遍存在偏重于娱乐性活动,此类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比如中国计量学院校、院、系三级的十佳歌手比赛,都是非常的火爆;各种迎新、毕业生晚会也是人气十足。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的学生尤其钟爱此类的团学活动。另外,团学的学生干部,也普遍存在重活动轻视学习的情况,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学生会的执委很多成绩都在班级、专业排名中等或中等偏下,甚至有一部分执委的大学英语四级一直都没有通过,学生干部本应在学习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表率作用,然而这种团学干部成绩偏差的情况,对于团学组织的发展、对于学风建设都是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2.通过严格选拔、定期培训、党团结合,提高团学干部的素质,来促进学风建设
对于团学干部的选拔,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参考。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通过设定团学干部的成绩要求,如学生会正执委必须要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测评)至少在班级的前50%,来激励学生重视学习成绩。另一方面,系团总支选拔优秀的团干部、社团负责人参加中国计量学院启明学院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校党委副书记、知名的思政教授,为团干部授课,学生干部的责任心、领导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另外,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切实加强团学工作的调研工作,建立了定期学习、调研和项目立项制度,大力推进学习型、研究型团学组织建设。
通过党团组织结合来促进学风,通过党员责任制、党员一帮一、三联系等,发挥党员和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党建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都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党建、团建齐抓学风,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抓考风、促学风”的运动,全院的学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通过团学活动,营造文科院系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学风
文科院系课外科技活动较弱,学生可参与的竞赛较少,中国计量学院公布的2012年的A类竞赛,人文与法学系的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工业设计、广告五个专业的学生可参加的竞赛只有8项,而且文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不高。
如何通过团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我觉得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以促学风为主题的团学活动,通过两晨一晚、优良学风班和特优学风班评比等活动来促进学风建设。学习部的日常考勤与系里的学风督察相结合,创造科学的学风监督机制。优良学风班评比是中国计量学院传统的学风建设活动,也是人文与法学系的重点团学活动,通过学风数据的展示、班级形象的展示,来鼓励师生创良好班风、学风。
文科院系以团学活动促进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的参与率,提高成绩。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创造和实践的活动。[1]从内容上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对学术科技的学习、创新和应用作为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创新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课外科技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大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理念。文科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取得优异成绩:
文科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策划能力强,文体特长明显,演讲能力强,在竞赛中答辩,语言表达能力是优势,发挥这一特点,比较容易把项目的优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可以充分发挥文科生的这一优势,有助于在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文科学生在自助创业、创业计划大赛上发挥了主导作用。2010年,我系法学07级学生陈鹄等组成的顺宁种质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捧得金奖。文科学生的在管理、组织、协调方面较之理工科学生也有很大优势,所以在自主创业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文科生的劣势在于知识结构所限,对于核心技术和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一方面需要和工科的学生配合,来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文科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尤其是经营方面的知识。通过宣传和有效的引领,文科生也可以在知识密集型领域大展宏图的。
构建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2]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的蓬勃发展是构建多层次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搭建集宣传、学习、竞赛于一体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人文与法学系汉语协会、英语协会、工业设计协会,在全国作文大赛、CCTV英语风采大赛、浙江省多媒体竞赛、浙江省工业设计竞赛中都取得过佳绩。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动态,了解竞赛前沿,通过专业社团,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专业性或区域性的课外科技竞赛中来。
篇6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服务;留学中国计划;教育服务贸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文化的国际化。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发展迅速得益于我国存在的一些优势,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吸引留学生教育服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前,因为政府政策的原因,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工作发展极度缓慢,一直停留在与少数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政府间交流上。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间,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累计只有8000多人。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改变,我国虽然加大了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力度,但在很长时间里,这种交流依然是政府间的教育援助或教育交流,还不算是真正的教育服务出口。直到1992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功,招收留学生工作也开始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当年在华留学生只有1236人,2008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数量已达到22.35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近180倍。而到2010年在华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达到26万人,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留学生教育服务规模日益庞大,增长速度加快。下面具体从来华留学生地区分布、类型等来分析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发展现状。
(1)来华留学生的地区分布。按照洲际统计,虽然五大洲都有在华留学生,但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亚洲。以2011年为例,共有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611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87871名,占2011年全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21%;欧洲为47271名,占16.15%;美洲为32333名,占11.05%;非洲为20744名,占7.09%;大洋洲为4392名,占1.50%。从增幅上看,来自非洲和美洲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6.46%和18.75%。按国别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名列前10位的国家是韩国、美国、日本、泰国、越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此外,来华留学生人数超过5000名的国家还有法国、蒙古和德国。
(2)来华留学生的类型。我国招收的外国留学生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来华留学的学生主要是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进修生、专科生和本科生偏多,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偏少。以2006 年为例,学历生54859名,占总数的33.72%,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46216名,占学历生84.25%,硕士研究生5966 名,占学历生10.88%,博士研究生2677名,占学历生4.88%。另外,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学历生68213名,同比增长24.34%,高于留学生平均增长速度,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4.89%,比2006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非学历生127290名,同比增长18.04%,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5.11%。2008 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为80005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35.8%,同比增长17.29%。而2000 年,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为13703名,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6.3%。可见,高层次学生比例有所上升。
(3)来华留学生的学科分类。从学科分类看,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文科,其次是医学。文科主要是汉语教育,医学主要是中医教育。例如,2006年,文科114846名,含汉语类98701名,艺术类2118名;医科20355名,含西医13225名,中医7130名。可见,除了汉语和中医之外,其他学科招收的学生非常少。但是,近年来,经济、管理、工科等学科的留学生人数增加态势明显。
综上所述,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的现状为现阶段发展迅速,发展前景宏大,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存在的优势与劣势
根据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发展的现状,和其他国家来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吸引外国留学生教育服务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存在的优势
我国留学教育服务之所以在近些年能够发展如此迅速,这与我国所具有的优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些优势下,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的发展很有潜力。
(1)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价格低。在商品贸易中,商品的价格高低是商品竞争力高低的一个直观体现。在同等的条件下,价格越低的商品的竞争力就越高。我国留学生教育服务的价格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相比较来说,我国的消费水平要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服务的价格水平要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即来华留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支出要低于在欧美国家的留学生。这对留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对中外学者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在很多朝代,我国都是世界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在唐宋时期就有很多的外国学生来我国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知识。汉语言文化对很多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吸引大量学生来华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3)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规模大。中国是世界上教育规模较大的国家。2009年统计,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为4297所,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超过2500万人。虽然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教育服务起步较晚,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弥补了这一劣势。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如何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目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教育部日前颁发了《关于启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根据全国高校近三年来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指标,经过严格选拔,近日决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22所部属高校,上海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16所地方院校作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
可以说,入选院校在国际学生规模、结构、发展速度、培养质量等指标和国际学生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具有全国引领示范作用。并且积极参与或承担着国家来华留学重大项目和活动。也可以看出国家为促进吸引外国优秀留学生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工作所做的努力。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存在的劣势
随着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的飞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影响到了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的稳定快速发展。
(1)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存在着严重的逆差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负担的起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及近些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留学费用的下降,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相反的,人民币升值导致来华留学的消费提高,来华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少。在此起彼伏的情况下,我国的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逆差现象。出国留学生的人数远远超过来华留学生的人数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
在消费的水平上,来华留学生的消费水平低于出国留学生的消费水平。有人曾做出假设:每个出国留学生每年在国外的消费平均为12万人民币,2010年我国有15万留学生,在国外的消费总额约为180亿人民币;而来华留学生的消费仅为8万人民币,2010年来华留学生的数量约为5万人,来华留学生在国内的消费仅为40亿人民币,差额达到了140亿。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此我国的留学教育服务贸易的逆差现象不利于教育贸易的稳定发展。
(2)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利润低。获得利润是贸易发展的结果,然而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的低利润是阻碍教育贸易走向商业化的一大因素。没有足够的利润,商业化就无法在教育贸易中展开,我国留学生教育服务也就不能得到快速蓬勃的发展。
(3)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经费不足。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家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历年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不仅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小的差距。拿2010年来说,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的4%。教育经费的缺乏是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服务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中还存在着很多阻碍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开展留学生才教育服务可以得到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建立吸引外国优秀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引入体制
为了促进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解决改善其中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重中之重。只有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才能保证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能够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
(1)应对逆差问题采取的措施。首先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及让本国学生在本国接受教育是解决逆差的关键。而想要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前提是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制度,让学生感觉到在我国接受到的教育水平和在发达国家接受的教育水平不相上下或者是更好,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学生的数量差距,减轻我国留学贸易中的逆差现象。除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改善现有的留学政策,为来华留学创造便利条件也可以吸引大批优秀留学生来华留学。其次改革教育体制,建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课程体系,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在我国东部沿海教育资源集中地区设立教育开放区,在这些区域内设立一批国际性质的学校作为试验点,优先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器械,对这些先进的教育资源实行优惠政策,从而以点带面带动我国的整天教育服务水平,最终达到吸引留学生来华求学的目的。
(2)提高吸引外国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利润,促进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商业化。提高利润比例不能只靠提高留学的学费或者生活费,要从多个方面下手,比如提高留学教育的质量、降低成本来推动利润的上升。具体的措施要根据我国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比如加大在国外的招生力度,以量变带动质变;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改善高校的教育环境;发挥集群效应,来降低留学教育服务的成本。
(3)培养我国特色教育品牌,提高市场的占有率。留学生教育服务的质量是影响竞争力高低的决定因素。提高我国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首先顺应世界教育潮流,开设留学教育的热门学科;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素质;改善教学方法,对汉语言差的留学生开展双语教学;扩大与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华开讲座或者派遣我国学者去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方法。我国本土的传统汉语言文学、艺术文化是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优势方面,要建立起专属我国的教育品牌,达到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求学。
(4)促进我国吸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服务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我国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非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这些地区来的留学生消费承受能力低,因此减轻这些学生的经济负担能有效扩大我国的留学教育贸易的市场。而减轻学生的负担仅靠政府提供的奖学金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同时应鼓励企业参与进来,由企业设立奖学金及助学资金。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教育经费负担,可以提高对外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5)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很多个服务领域都会产生问题的纠纷,在教育服务上也会产生。因此在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同时,我国政府应该把握好我国文化教育的开放程度,保护我国的文化不受侵犯。除了对的保护之外,我国政府政策的主要转变应该表现为加大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支持力度。
(6)改革教育体制,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教育支持体系。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是政校一体化,政府机关和学校部门紧密联系,学校缺乏相应的自。改革教育体制,就是要转变政府的职能,打破政校一体化的现状,使高校部门成为相对独立的机构,使高校能为了长远的发展而动用一切能动用的资源,不再全部依赖政府的支持。但是政府也不能对高校放任不管,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促进我国高校与世界上的文化交流,从而带动来华留学生教育服务的发展。具体的做法有:加大在世界上对我国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我国高校的知名度,以达到吸引外国留学生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一套相应的科学研究机构,对世界上的科学难题进行研究,吸引国外学者加入研究,从而提高我国的教育文化水平,加强我国留学教育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曹建树,张木森.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及成本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9).
篇7
摘 要: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索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需求的问题,并且就不足提出改良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浙江农林大学 临安特色产业 课程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量高等院校应运而生,数量庞大,质量却参差不齐,使得大学教育严重贬值。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力教育招生资格的770本科院校,可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种类型。其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理工大学、财经大学、工商大学等热门学校,相对来说农林院校受到冷落。同时,我国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600余所,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专业之一,被称为“最没有特色的专业”[1],有人认为英语专业开始走下坡路。许多学者对英语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但是针对怎样使农林院校发挥特色,找到英语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对接的研究还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安市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力图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走出一条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道路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1.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
浙江农林大学创立于1958年,截至2016年3月,建有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不仅仅是浙江农林大学,大部分农林院校都是以农林类专业为重点学科,英语专业不具备发展优势。综合来看,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1起步晚,生源缺乏。
英语专业在大多数农林学校都属于年轻的专业,也是较不成熟的专业,所以普遍存在如下问题:生均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生师比偏高、高职称教师紧缺、教学经费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偏重等。在生源方面,农林院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大多数想就读英语专业的学生都不会以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为首选,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语言类院校,如外国语大学,或者综合类大学及师范类大学。在这种形势下,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的生源逐年减少,生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有些院校甚至有被取消、合并的趋势。
1.2课程设置单一,专业性不够强。
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接触英语,如今就业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会讲英语的人,更是英语特色人才。可是,大多数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没有具体分类,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课程,如口语、听力、综合英语、精读、泛读、英美概况、英美文学史等。这样的统一课程教出来的学生毫无专长,没有特色[2]。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如果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他外国语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同样的课程,那么在应聘时,毫无闪光点,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1.3就业契合度不高。
教育部公布了低就业率专业名单,浙江省也有十个专业“上榜”,其中有不少都是相当热门的专业,这十个专业分别是:英语、古典文献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哲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学、文秘教育。万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钱铮提道,像英语、市场营销这些专业,其实是所谓的通用教育,现在即使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跟外国友人打交道。农林院校的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都与英语无关,从事口译、翻译、英语教育培训、学术研究等专业性强的工作的学生只占少数。因此,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缺乏英语高端特色人才的输出。
1.4地理位置偏僻。
浙江农林大学是临安的第一所大学,然而,临安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使得本校学生失去很多与其他学校交流的机会。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在不断努力改善这种状况,邀请知名学者来我校讲座,与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但是相对于高教区的院校,仍有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例如杭州下沙是典型的高教区,各类高校聚集在一起,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而便利,专家们更乐意选择这样的高教区进行讲学授课。英语专业是一门需要沟通的专业,是既需要输入又强调输出的专业。地理位置偏僻导致的问题就是,不能便捷地与兄弟院校的英语专业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无法营造跨校同专业的良性竞争与合作的氛围,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的机会有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四年的英语之后,还是只会纸上谈兵,缺乏竞争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
2.临安特色资源与特色产业与英语专业的契合
目前,临安市有四所本科院校,分别是浙江农林大学、浙江警察学院临安校区、杭州医学院临安校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临安市的人才储备是足够的,但是临安的发展却不能留住这些人才。
临安历史悠久,但受到地形、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发展程度远不及杭州,虽然浙江农林大学位于临安,但是毕业后留在临安工作的人才并不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小城市,临安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不是非常密切,这就使一些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认为,留在临安的发展空间并不大,因此多数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临安本地的工作岗位,这就造成了临安的人才流失。但随着杭州地区的发展,如“创新大走廊”战略的实施,“一廊十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启动建设,“杭临铁路”的规划建设,“三美临安”的创建,临安市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崛起,再加上临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土特产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临安将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问题是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吸引人才的方法。
2.1临安市特色产业。
调整产业结构是近年来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临安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临安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旅游业是重要的一部分。临安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临安东近杭州市区、上海市,西邻黄山市,处在杭州至黄山的黄金旅游线上,并且临安境内的天目山、大明山等旅游名胜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带动了临安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杭州承办G20峰会、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活动,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外国游客流向临安的景点。但是临安的旅游业也有局限性,例如至各景区的交通不便,与旅游有关的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带动经济,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等。这就造成了临安旅游业的影响力不够,不能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另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临安拥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山核桃、笋干、铁皮石斛、天目云雾茶、昌化鸡血石等都享有盛名。临安的土特产资源及产业是临安重要的经济支柱,近年来,政府越碓街厥佣酝撂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巩固提升山核桃、竹笋、畜牧等主导产业。例如山核桃产业已经成为临安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2011年,临安有大小山核桃加工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9.2万人。依托土特产产业,临安市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一般,造成了临安本地培养出的人才流失状况。
2.2临安市特色产业与英语专业的契合。
浙江农林大学注重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社会、引领社会。我校实行“校地合作”、“深度帮扶”等战略,正是希望发挥人才优势,为临安地方产业服务,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和临安本地产业实现有效对接。位于杭州西郊的青山湖科技城是未来临安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未来临安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将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量掌握双语知识的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需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作用。如果临安市的旅游产业、土特产企业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势必能创造出大量需要英语人才的就业岗位,例如双语导游、翻译员等。但同时对英语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和临安本地产业实现有效对接,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要掌握切合临安本地产业的知识,需要增强农林大学英语专业的特色。
双语导游这类双语工作的缺口正好契合了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杭临铁路”建成之时,肯定会需要大量了解临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产业分布的双语导游。因此,学校可以鼓励、支持、引导毕业学子积极创新创业,开设校外双语导游培训机构等。临安山核桃出口澳大利和西班牙,自然少不了进出口贸易,需要大量专业的英语、国贸、电商人才。外国语学院应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使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把自身优势与临安特色农业结合起来,在特色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3.走出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
英语专业的发展深受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培养出具有优势的英语人才,我校就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而应找到符合自身定位、切合自身发展的措施,重新定位我校英语专业,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英语专业课程模式。
3.1课程优化与专业实践。
浙江农林大学旨在为国家培养专业农林技术型人才,英语专业课程应当体现农林专业特色。浙江农林大学的英语专业教学应充分结合本校的农林特色,开发适应具有本校农林特色的英语专用教材,积极探索出一套体现浙江农林大学特色教学的方法。临安土特产产业相对发达,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临安本地的优势资源,使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临安特色产业相契合。临安土特产产业及贸易的优势在上文中已有论述,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定的该领域专业知识。目前学校已经开设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概论”等选修课,但是学生对此类选修课并不热衷,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学生对该领域的认识程度不足之外,还有课程设置不够丰富、选择面较窄、教师对此类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考查方式较单一等原因。因此,学校对此类选修课的优化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真正了解学生需求、摸索出一套真正适合我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才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21世纪,学习英语可能出于就业压力[3]。根据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我校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就业的比例较大。我校英语专业在重新定位大学英语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设置英语课程时应注重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研究》调查问卷显示,33.3%的学生期待在临安从事外贸类的工作,26.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国企或者事业单位的工作,13.3%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教育类工作,还有6.6%的学生表示愿意在临安从事行政类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更加愿意从事外贸类事业,临安土特产产业的对外推广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因此我校可以对这一需求开设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课程,在校内就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相关专业知识,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提高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率。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应从自身出发,增强毕业生各项能力,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英语层面。但是校方在优化课程配置时,应考虑英语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搞“一刀切”,直接将经管类的课程移植到英语专业,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校方应该积极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在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或者寒暑假期间,为学生提供与临安产业对接的实习工作,给予实践机会,进行实时对接交流,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帮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就业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安当地的产业分布和发展情况,使学生直接从校内及实践岗位获得知识、经验。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校现开设了由专业老师指导的职业规划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应当让学生认识到不仅大城市有发展空间,中小型城市,例如临安,也可以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若学生拥有对临安当地文化底蕴的自豪感,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为临安的发展作出贡献。当地政府及学校应使学生充分了解临安当地的文化历史,对临安产生热爱之情,愿意留在临安本地工作,从人文上对临安当地产业和文化资源进行推广。
4.结语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应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新世纪的变化和发展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在教学改革和课程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学生的现实需求,探索出一套使我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与临安地方产业需求相契合的英语专业发展道路。面临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困境,每一所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形成自身特色。相信一套真正适合农林院校英语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契合的英语专业发展道路,对每一所为培养合格英语专业人才而不懈努力的院校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颜凯.走出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困境之我见[J].外语,2011(01):108.
[2]李捷.论高等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
[3]刘晓华.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及多元化课程模式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5).
篇8
[关键词]吉首大学 学科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0-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与压力,培育自身办学特色是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紧迫的现实问题。特色就是个性的体现,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设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这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律。在特色培育中,它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具有龙头地位,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理念
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内涵上说,学科是科学领域的分支,科学学之下的概念。延伸到人文科学,也就是人文科学领域的学科,相应地,也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工程技术科学领域的学科,等等。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对同类知识进行的系统化集合,它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是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并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被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共有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若干个一级学科组成一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组成一个一级学科;有些二级学科下设三级学科,若干个三级学科组成一个二级学科。学科建设通常是在二级学科上考虑的,有时也延伸到三级甚至更深的层次。当前,科学知识高度综合,在学科建设时尤其要注重学科与学科的交叉与跨越。
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建设的方针、指导思想;(2)学科规模和学科布局;(3)学科建设发展的水平、层次和目标;(4)学科特色的凝练与重点学科的形成;(5)学术梯队的构建与壮大;(6)高水平科研课题与成果的支撑;(7)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的启动与衔接管理;(8)实验设备、图书信息及其他条件的建设;(9)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环境及信息渠道建设;(10)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管理机制等。
有时候,人们在提到学科建设的时候往往提到专业建设,说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确实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在二级学科的设置中,有些直接就是专业设置,比如文学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二级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专业门类。学科与专业密不可分,有时将“学科专业”一起使用。但两者毕竟性质有别,也有许多不相交的内容。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专业建设总与一定的学科建设有关。而学科建设的相对独立性更为显著,比如专业建设中包括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中包含了技术开发,这都是二者不相同的内容。专业不是某一级学科,它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专业是指向职业的。学科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而形成的“树状分支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所以专业是变动不居的,而学科则具有相对稳定性。学科并不自然产生专业,但是成熟的学科建设容易产生专业,学科建设为专业教学内容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为专业教学提供尽可能先进的实验手段,提供智慧与成果以对教学产生各种启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科建设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良的实验设施等多方面来支撑专业建设,从而使相关专业从学科发展和学术人员日益提高的学术水平中受益,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水平。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关系辨析
(一)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发展
大学中的学科最初只是为培养人才设立的,19世纪洪堡提出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使大学中的学科同时承担了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能。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某一或某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的。因此学科建设的水平往往就反映在教学与科研水平之中。一所大学的科学研究的水平与特色都主要体现在学科上,学科建设成为大学的极为重要的任务。科学研究是在具体的学科上展开的,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其实是看学科水平,学科水平是大学学术水平的基本标志。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全方面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但是本身的一种职能,也是院校学科水平的一种体现。湖南吉首大学地处偏远山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吉首大学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承担了一批重大科研课题。这些课题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边区经济文化建设实际问题开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开发研究成果,促进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但由于人才短缺的限制,学校难以及时针对地方多样化需求搞科研,不易取得地方的信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有利益和制度障碍,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达不到可操作的程度,研究成果几乎难以转化为地方生产力。据此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通过科技服务和兴办科技产业,学科建设可获取经费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
(二)以育人为旨归,通过学科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如果只讲科研,大学就会沦为单纯的科研院所。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推动了大学学科的发展。但是这容易导致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大学才注重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要搞好本科生教学就是本分了。其实这是片面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办学中强化教学与学科建设的联系。学科建设上了台阶,才能涌现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会在科研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带动教学。这样,教师们不会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照本宣科,而是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科建设支撑专业教学,学科建设的成果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能转化成具有本土性、本校性的特定课程资源。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文化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主要通过课程来提升,利用学科建设成果可以开设出特定的课程。比如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就孕育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培育最终要落实到特色人才的培养上,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科建设的成果为特色课程开设提供资源,保障课程的生命与活
力。
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在学科发展前沿上的突破,更加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尽快地转化为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不只是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学科建设是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三、学科建设特色培育思路
(一)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区位劣势,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学校要积极营造科研氛围,激发广大教师进行科研,投身于学科建设。要注重学科团队建设,树立团队意识,改变学科建设中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现象。要营造优质的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尊重学术自由,提升学科的龙头地位。比如,吉首大学2010年制定了《吉首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吉首大学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办法》、《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目标评估细则》、《吉首大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科建设的地位。
(二)着力调整学科结构,发展特色优势学科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科结构严重不合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质量和针对性不够,服务社会的贡献能力不强等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片面追求学科规模扩大,没有根据自身的性质、层次、类型、传统等确定重复学科不同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定位,人才培养趋同化、集中化。比如,吉首大学有除军事学之外的十一大学科,但是高水平的学科比较缺乏,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尤其工科等应用学科势力单薄,导致工科专业及其他应用性学科专业比例严重偏低,与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功能要求不相适应。特色优势学科数量偏少,分布不合理,与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的目标不相适应。
- 上一篇:对机械电子工程的认识
- 下一篇:土木工程力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