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力学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科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园林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园林工程的施工技术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只有采用科学方法对园林工程的施工项目进行管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促进园林工程的向前发展,并且促进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因此,在对园林工程进行施工项目进行管理时,采取科学的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一.施工项目成本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对园林工程进行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工程造价进行相应的控制,也就是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所谓的成本控制,一般是指项目成本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就是工程在生产经营时,要消耗一定的物资、能力、费用等各方面的资源,在这些资源消耗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监督、调节、指导及限制,使施工的费用、成本得到相应的降低,进一步控制成本的支出。
1.使施工项目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的策略
园林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成本进行相应控制,因此,工程在施工时,要尽量
节约成本的支出,严格控制项目施工的成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落实。
1.1对图纸进行严格会审
园林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做的就是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不过,由于设计图纸是根据工程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及甲方的要求进行相关设计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不可避免地会融入自身的主观思想,很多时候不能站在施工单位的立场进行设计,因此,施工单位应该对图纸进行认真会审,做到既能满足甲方的要求,又能保证工程的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修改意见,并且征求业主和设计单位的同意的情况下,对设计图纸进行相应的更改,使设计图纸更加完善。
1.2制定出科学的施工方案
这里所说的施工方案,包含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确定好施工方法;然后,要对施工所采用的机械设备进行选择;第三,要安排好施工顺序;第四,做好流水施工组织。园林工程在进行施工时,所准备的施工方案不同,施工工期也就不同,同时,所采取的机械设备不同,工程所产生的费用也会出现差异,因此,对施工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将对施工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
1.3加快施工进度,控制材料的成本
园林工程施工时,很多项目的成本费用是按照时间来计算的,例如办公费用,工人的工资、水电费、设施费、租赁费、施工机械费等等,因此,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使施工工期进行缩短,就会使项目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除此之外,还要控制材料成本的支出。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时,材料成本占到总成本的70%以上,而且,材料成本有很大的节约潜力,园林工程在施工时,如果在机械费或者人工费上出现的亏损,通常情况下都要依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进行弥补,因此,降低项目成本的重点在于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在对材料进行采购时,要做到货比三家,通过市场价格的对比,选择价廉物优的材料进行采购,把材料的成本控制到最低。
1.4制定技术组织措施,控制工程的返工率
园林工程在进行施工时,可以采取先进的技术进行施工,使工程项目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工程在施工之前,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技术组织措施,把成本降低的计划列入其中。同时,还要加强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减少工程的返工率,对工程的质量成本进行相应的控制。除了要降低工程的返工、停工的损失之外,还要健全材料验收的相关制度,控制对劣质材料的采购,减少材料成本的支出。同时,施工人员还要严格掌握定额标准,既要保证工程的质量可靠,又要使材料和人工的消耗不要超过定额水平。
1.5加强机械的使用率
在制定工程机械设备租赁计划时,可以对市场进行调查,租赁社会闲置的一些机械设备,使机械的台班价格得到有效降低;园林工程在施工时,要减少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机械台班的用量,科学安排合理的施工组织,使工程的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得到提高;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要定期进行保修、维修,降低大修费用的支出,要按照相关的规范操作机械设备,避免不正当的使用机械设备所造成的损失。
2.进行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的控制
2.1建立、健全相关的成本控制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成本控制制度,进一步稳定项目的管理制度,在工程项目进行时采取经理竞争上岗、项目负责的制度,并使这些制度严格进行并贯彻落实,避免不科学、不健全的成本控制制度,使工程的决策出现错误、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造成成本支出所增加的成本支出的现象的发生。
2.2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
园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以往都是采用体制成本制度来进行施工,由于体制成本存在管理体制落后,不适应市场管理体制的发展要求,不符合项目的管理制度,不符合施工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法则等方面的缺点,并且在施工时层次过多,队伍过于庞大,而且机构容易重叠,在施工时人员过于臃肿,造成了项目成本费用的增加,因此,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施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劳务、人才、材料、设备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促进园林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
2.3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
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将会产生素质成本,而素质成本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素质水平较低,造成了决策上的失误,使施工管理失去控制,施工效率低下,从而增加了施工的项目成本。为了避免素质成本无形之中的增加,首先,项目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具备领导和管理的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并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强大的市场竞争面前能够进一步提高竞争意识,带领好施工人员的队伍。而要做到这点,施工企业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具有强硬的技术措施,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对工程能够进行科学的施工管理。除此之外,要定期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施工人员能够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减少由于自身素质不过关所造成的损失,把工程的施工项目成本的支出降到最低。
二.园林工程质量与效果的把控
一般来说,园林工程施工项目都是由几个分部工程组成的,而各个分部工程又是由一道道工序进行完成的,因此,要使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就要严格控制好每道工序的施工。当完成一道工序时,要先进行检查,当检查合格之后,再接着进行下一道工序,如果上道工序不符合要求,下道工序就不能进行。因此,在对园林工程进行施工时,场地整理要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对于种植穴的大小,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并按照行业的规范对苗木进行种植。对于较为隐蔽的工程,例如亭子、园路、花架、廊等,要把好验收关,有存在质量隐患的,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通知,并要求其进行整改。同时,还要考虑到外形效果,例如拐角的弧度要求要自然平整,园路的曲线要优美等,当园路做好之后,要采用小捶轻轻地敲打基层和面层的粘结度,保证路面的牢固,不会出现空鼓现象。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要求各级质量自检人员要进行定岗、定点的质量检查、管理工作,把对园林工程的质量管理落实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并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尽量消除质量隐患,保证工程能够一次合格。特别对于苗木的栽培以及养护,更要严格把好质量关,避免出现苗木死亡的现象,使工程的施工成本得到降低。除此之外,园林工程施工项目竣工之后,要加强对其进行养护管理,如果后期的养护不到位,浇水不够及时,会造成树木的成活率低下;并且要进行及时的除草,保证树木的支架要牢靠,对树木进行及时打药、治虫等,避免由于病虫害导致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保证园林工程的质量。
三.结束语:
根据以上所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园林项目的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作为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企业,对园林的施工项目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园林工程施工能够科学进行,进一步减少项目成本的支出,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使施工企业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苏杰科.分析园林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J].建材与装饰,2008,(6).
篇2
【关键词】三本院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目前企业对人才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之前企业过于重视技能型人员的需求,而现在很多企业更加注重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就目前教育体系而言,职业技能素质并不能完全代表劳动者的素质,因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团结协作能力以及矛盾处理能力等都是劳动者素质的范畴。所以培养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并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公民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观念方面,素质观逐渐取代技能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的观念是促进工程力学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因素。
一、工程力学的应用
工程力学应用的范围主要有:材料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四种类型。具体内容如下:①材料力学。在物品生产过程中,材料选择十分重要,材料自身的刚度、强度以及韧性决定了物品使用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机械生产、建筑结构都运用到材料力学。就连零食的包装袋、铆钉在设计、生产的过程中也必须涉及到材料力学。②固体力学。固体力学研究内容涉及物体的塑性、弹性以及线性等诸多问题。固体力学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房屋桥梁建设等行业。此外,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固体力学原理的支持。③流体力学。在地球上水和空气是最常见的流体物质,因此水与空气是流体力学主要的研究领域。像飞行器、潜艇、水面舰艇、航母等军工业的发展都运用到流体力学原理。同时,像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与人们休戚相关的资源开发也需要流体力学原料的支持。④结构力学。结构力学主要分为:狭义结构力学与广义结构力学这两种范围。狭义结构力学的研究内容有:杠杆组成的体系、平面杠杆系。广义结构力学研究内容有:平板、壳体以及块体等领域。像汽车生产、桥梁与居民住宅建设、配电系统架构都运用到结构力学。同时在地球地质运动的研究、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等领域也存在结构力学的身影。可以说,工程力学应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三本院校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不系统
工程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涉及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各种工程与力学结合的领域,分为六大研究方向:非线性力学与工程、工程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应力与变形测量理论和破坏检测技术、数值分析方法与工程应用、工程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动力学与工程爆破。尽管工程力学一直是我国各大高校的重点专业,但是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够系统。尤其是三本院校,由于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很多三本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紧跟社会的需求,并没有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工程力学的学术含量较高,课程内容不系统导致毕业生缺乏社竞争力。
2、忽视实践
工程力学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程存在明显不同,它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课程。但是就目前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很多三本院校忽视工程力学实训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实训课程比例较小。在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通常为3:7,不平衡的课程比例,会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实训课程安排时间过于集中,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全部为实训课程。第二,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低。在工程力学考试中,很多高校还是以笔试成绩为主,忽视学生的实训成绩,这会让学生从思想意识是忽视实训课程的学习。
三、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1、增加实践
实训是学生实践的重要体现,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而实践可以检验出理论的正确性,它们之间相辅相成。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忽视工程力学实训课程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学生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第一,增加实训课程数量。让实训课时与理论课程保持合理的比例。并且,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实训课程要与理论课程相匹配。此外,保证实训与理论课程的时间间隔,避免出现实训内容与理论内容相互脱节的情况。第二,增加实训成绩的比例。三本院校将常规的实训课程成绩纳入到学生期中、期末的成绩当中,这样可以让学生重视实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实训可以暴露出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这样中职院校可以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通过实训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板书、照本宣科仍然是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使短期内让学生记住工程力学的相关概念,但是学生只知定义,缺乏理解,这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理论性的指导。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首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很多工程力学内容过于概念化,学生很难理解。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将概念化的理论知识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工程力学的理解更加简洁明了、更加直观。第二,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要地位,学生只是一味的记笔记,这样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工程课程教学中,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之中,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
3、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是衡量工程力学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硬件的投入,更需要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平时学生期中、期末考试一样,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可以了解到教学中的不足,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系统可以调整自己对进行的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电子教学学课程变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篇3
关键词:板料成形 回弹 有限元
板料弯曲成形是指在常温下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件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取得一定形状和尺寸的零件的加工方法。金属板料的弯曲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回弹现象,即板料在成形后,由于外力的去除使板材弹性变形的区域发生弹性恢复以及在材料塑性变形区域的弹性部分发生弹性恢复,造成成形件形状和尺寸与成形前相比都发生变化的现象。研究板料弯曲成形通常有三种方法,即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1、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主要是对典型的成形件进行适当地力学模型简化,采用力学分析的方法,以研究板料成形过程中的回弹现象。
1950年前后,英国著名学者Hill[1]提出了平面应变条件下弹塑性弯曲的基本理论,考虑板料横向剪切应力影响,并认为由于横向剪切应力的作用,板料弯曲中性层不总位板的中面,而是会随着弯曲变形逐渐向板内层移动。弯曲中性层曲率半径如下:。式中和分别为弯曲过程中最内层和最外层弯曲曲率半径。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学者基于Hill提出的模型,对板料弯曲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1999年,Jenn-Terng Gau[2]等人基于线性随动强化、各向同性强化及Mroz多屈服面移动及强化、平面应变假设及实验,提出了一新的材料强化模型分析板料成形回弹问题。
从以前各位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板料成形回弹的理论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理论分析中采用了较多的简化和假设,比较适合于求解二维简单冲压件的成形回弹问题,在求解复杂三维冲压件的成形回弹问题时,存在一定困难。
2、实验研究
由于理论分析的存在的缺陷,国内外研究人员采用实验法对弯曲回弹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弥补理论分析的不足。弯曲回弹实验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检验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后得到的回弹结果的准确性和和精确程度;二是能够以直接取得的实际结构在真实载荷作用和工艺条件下回弹前后的实验数据进而整理成为经验公式或图表,以供模具设和零件生产时参考。
实验研究的内容重点在于通过系统的实验来分析各种因素,如材料的力学性质、弯曲角、弯曲半径、模具形状和间隙、校正力、摩擦力对回弹的影响。1989年,Jang-Kyo Kim[3]等人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三类不同的钢板U型件的回弹情况,分析了一些工艺参数对回弹的影响。2002年,M.V. Inamdar[4]等人采取正交实验设计分析了材料性质和弯曲见几何形状及其相互作用对回弹的影响。
利用实验法研究板料回弹,可以测量出板料回弹的实际数值,得出经验公式,为模具设计提供量化依据。但是经验公式不仅与实验条件有关,而且受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经验公式使用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只适用于与实际条件相近的加工过程。而且用实验法研究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代价相对昂贵。
3、数值模拟
板料成形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其中包含着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等,传统的分析回弹问题的解析法、实验法对解决一些简单的弯曲问题有用,但对结构复杂的弯曲零件却难以奏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工业技术中。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板料成形数值模拟技术的各个方面,如单元类型、材料模型、接触摩擦处理、求解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1960年,Clough[5]在《 Proceedings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putation 》杂志中发表了《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plane stress analysis》一文,他首次提出了“有限元”这个名词,奠定了有限元法早期的理论基础。随着有限元方法的日益成熟和计算机技术快速进步,板料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国际上开始组织定期召开板料成形数值模拟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Sheet Forming Processes),简称NUMISHEET。会议除了发表与板料成形数值模拟前沿技术相关的论文,还提供统一的标准试题,供与会者进行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对比,用以验证现有的数值模拟算法的模拟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板料成形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Hil R.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Plasticity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0.
[2] Gau J, Kinzel G L. A new model for springback prediction in which the Bauschinger effect is considere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01, 43(8): 1813-1832.
[3] Kim J, Thomson P F. Springback and side-wall curl of galvanized and galvalume steel sheet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Working Technology. 1989, 19(2): 223-238.
[4] Inamdar M V, Date P P, Sabnis S V. On the effects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on springback in sheets of five materials subjected to air vee bending [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 123(3): 459-463.
[5] Clough R W.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plane stress analysis[J]. 1960.
作者简介:
郑山山,男,1988,汉,籍贯:上西平陆,学历: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力学
篇4
>> 基于微课的移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城市景观AutoCAD辅助设计》微课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微信平台的深度报道课程教学模式建构 基于微信平台的信息技术课程翻转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微课程自主学习平台设计 微课程模式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预想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应用 基于“微课”平台的有效教学 基于慕课的编程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和研究 微课平台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的网站建设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微课的高职电子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微课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微课在创新院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MOOC模式的微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的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陈小锋.通信自述-从原理到应用.
[6]胡茂凯,陈西宏,孙际哲,张群. 改进时变多径信道下OFDM系统性能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25-29.
[7]赵冠楠,梁风梅. 基于FPGA的宽带OFD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1):64-68.
作者简介:
李莉(1976-),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篇5
关键词:ANSYS软件;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有限元方法;非线性分析;滑移;掀起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44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5-010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384
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是由钢底板和上层混凝土板通过栓钉或开孔钢板等形式的剪力连接件结合而成的新型桥面板,不仅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而且自重较小、经济性好,适用于现代大跨度桥梁的设计。由于材料非线性、界面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对这种新型组合桥面板力学性能的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模型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及物力,而且试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会影响部分试验数据的可靠性,为处理数据和总结规律带来困难。有限元方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研究方法,且与实际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但很少考虑掀起效应的影响。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模型试验进行全过程分析,考虑了滑移和掀起效应,探讨了适用于栓钉和开孔钢板的有限元模拟方法。本文可为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数值分析提供参考,为组合结构的机理研究和参数分析提供帮助。
1 组合桥面板构件参数
组合桥面板构件的主要截面尺寸见图1和图2。钢板及PBL剪力键使用Q235-C钢材,普通钢筋使用HRB400,混凝土桥面板采用C40钢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掺入量为100kg/m3。
图1 试件典型截面示意图
图2 试件立面示意
1.1 材料及单元
由于钢材的材质均匀,其单轴拉伸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试验过程中未涉及卸载和再加载的过程,钢材本构关系可以采用较简单的双折线模型进行模拟,如图3A所示。混凝土本构关系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50010-2002),不考虑下降段影响,采用MISO模型模拟,如图3B所示:
图3 材料本构关系
工字型钢梁采用SHELL63单元分别模拟上下翼缘板及腹板,混凝土板采用SOLID65六面体单元模拟,并考虑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1.2 组合界面模拟
组合结构连接界面的约束方式主要有材料间的初始粘聚力、摩擦力及剪力键的机械连接三种。因此,本文将接触单元CONTA173、TARGE170布置于整个连接界面,通过实常数COHE和μ分别模拟初始粘聚力和摩擦力,同时在剪力键处添加非线性弹簧单元COMBIN39,模拟剪力键的作用。用该方法模拟组合界面,可以考虑界面间的滑移和掀起对组合桥面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1.3 边界条件及建模过程
为消除边界约束及加载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模型工字钢梁向两侧分别延伸了1.11m,并在端部采用固接约束。建立钢垫块作为加载块,逐级加载至模型破坏。本文先建立几何模型,然后划分网格形成有限元模型。通过调整,模型的主要网格尺寸定为100mm,单元划分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ANSYS模型 图5 荷载-挠度曲线
2 计算结果分析
2.1 挠度结果
最大变形位于加载块下方的组合桥面板处,图5所示为挠度测试结果,试验数据通过百分表测量。
试验表明,钢混组合桥面板具有很好的延性,有限元模拟结果与测量结果较接近,极限挠度误差为8%,极限承载力误差仅为1%。
2.2 界面滑移
图6所示为跨中靠近加载块一侧混凝土板和钢板之间的荷载-滑移曲线,当荷载达到250~300kN之间时,钢与混凝土界面之间开始出现滑移。有限元结果偏于保守,滑移出现较早,在150kN附近。实际测试结果在荷载水平较低时滑移不明显,是因为该处剪力键的物理阻挡作用,有限元模型的界面关系只是模拟剪力键的作用,并未建立真实物理模型,因此二者出现偏差,但随着荷载的增加,两者结果渐渐统一。
图6 跨中荷载-滑移曲线
2.3 界面掀起
掀起测试的位置为工字钢梁上翼缘板处,X2靠近跨中,X4靠近梁端。典型掀起测试结果见图7所示,随着加载荷载的增大,掀起测试结果曲线非线性表现明显,且不同位置的掀起表现出不均匀性的特征。有限元结果与实测结果趋势相同,但曲线不平滑,数值分析模型在对界面掀起分析方面还有待改进。
图7 荷载-掀起曲线
3 结语
采用本文方法对组合桥面板受力性能进行研究,并与测试数据对比,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关键参数的合理取值,采用有限元方法的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能够用于组合桥面板力学性能研究;(2)采用接触单元和弹簧单元模拟组合结构界面行为是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但有限元分析的界面掀起曲线平滑程度较差,有待改进;(3)组合结构界面行为复杂,有限元分析结果受弹簧单元和接触单元的参数影响较大,如何确定合理的参数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玉擎.组合结构桥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任剑.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3] 徐宙元,赵人达,占玉林.基于ABAQUS的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非线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8).
[4] 占玉林,赵人达,毛学明.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荷载试验的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
[5] 薛建阳,等.型钢混凝土柱粘结滑移性能及ANSYS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6,(5).
[6] 杨勇,薛建阳,赵鸿铁.考虑粘结滑移的型钢混凝土结构ANSYS模拟方法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7] 杨勇,等.型钢混凝土结构ANSYS数值模拟技术研究[J].工程力学,2006,23(4).
篇6
关键词:滨海道路;地基处理;软土;软土地基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1-0079-02
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级道路的建设需求也不断地加大。但由于沿海道路地质形成的特殊性,沿线路基下经常存在深厚的软土层,这极大地影响了道路的长期稳定和安全使用,使得滨海道路建设的难度加大。因此,滨海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对沿海道路的建设十分重要。
一、软土的概述
淤泥及淤泥质土总称为软(粘)土。它是在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0的粘性土。当天然孔隙比大于1.0而小于1.5时为淤泥质土;当天然孔隙比大于1.5时为淤泥。软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内陆平原和山区,如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和广州等沿海地区,以及昆明和武汉等内陆地区。
天然软土具有下列特征:
1.含水量高: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含水量多为50%~70%,液限一般为40%~60%,天然含水量随液限的增大而增加。
2.孔隙比大:天然软土的孔隙往往要比同一垂直压力下的重塑土的孔隙比高出0.20~0.40。
3.渗透性小:其渗透系数值一般在1×10-4~1×10-8cm/s之间。而大部分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区,由于该土层中夹有数量不等的薄层或极薄层粉砂、细砂、粉土等,故在垂直方向的渗透性比水平方向要小。
4.压缩性高:淤泥和淤泥质土的压缩系数a1-2一般为0.7~1.5MPa-1,最大达4.5MPa-1,且随着土的液限增大,压缩性增大。
二、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是指在地基敷设的自然地面下存在含水量丰富、孔隙比大和承载力低的地基。软土地基加固就是将低承载能力和大压缩性的原状土加固到足以承担地基所需的强度和工后沉降要求,有时也为了减少地基的渗透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通常有两类方法:一类是对天然地基土体进行土质改良;另一类是在天然地基中插入(也包括置换)材性较好的材料,如砂石、土工合成材料、混凝土、钢管等。土质改良的方法可分为下述几类:预压使软粘土产生排水固结;振密、挤密松散土体;灌入固化物使之与天然地基土体形成复合土体,如水泥土;冻结或烧结天然土体以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质。
目前工程中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如下分类:
1.置换。置换是用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岩土材料置换天然地基中部分或全部软弱土或不良土,形成双层地基或复合地基,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目的。置换属浅层处理法,适用于软弱土层位于地基表面且最大深度一般在3m,最大不超过5m的情况。
2.排水固结。排水固结是指土体在一定荷载作用下固结,孔隙比减小,强度提高,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工后沉降的一种方法。
3.灌入固化物。灌入固化物是向地基中灌入或拌入水泥,或石灰,或其他化学固化材料在地基中形成复合土体,以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
4.振密、挤密。振密、挤密是指采用振动或挤密的方法使土体进一步密实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的目的。主要包括下述地基处理方法:表层原位压实法、强夯法、振冲密实法、挤密砂桩法、挤密碎石桩法(括振冲挤密碎石桩、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冲锤成孔挤密碎石桩和一千振成孔碎石桩等)、孔内夯扩挤密桩法、爆破挤密法、土桩和灰上桩、以及夯实水泥土桩法等。
5.加筋。加筋是在地基中设置强度高、模量大的筋材,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的目的。强度高、模量大的筋材可以是钢筋混凝土,低强度混凝土,也可以是土工合成材料等。
6.冷热处理。冷热处理是通过冻结,或焙烧、加热地基土体改变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以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包括:冻结法、烧结法。
三、滨海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常用方法
1.袋装砂井预压法。在软土地基上填土时,由于土体固结排水所需的时间和渗透路径长度的平方成正比,在地基中设置连通的排水体可以大大缩短预压固结所需的时间,因此通常在预压时先在地基中设置砂井之类的排水体,然后分级加载预压,我们将这种方法称为排水固结法。
2.塑料排水板法。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软基处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代替袋装砂井的新材料,即塑料排水板。塑料排水板的作用与原理和袋装砂井相同,设计时可将塑料排水板的断面换算成相当直径的袋装砂并。与袋装砂井法相比塑料排水板法具有插板机械轻、效率高、对土扰动小、造价低等优点,因此,近几年来在公路、铁路、水电、港口、机场、建筑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强夯置换法。强夯法又名为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实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重锤(一般为10~40t)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一般落距为10~40m)夯击地基,从而使地基的强度提高、压缩性得到降低的方法。
4.土工合成材料法。土工合成材料是以人工合成的聚化物为原料制成的各种类型产品。可置于岩土或其他工程结构内部、表面或各种结构层之间,具有过滤、防渗、隔离、排水、加筋和防护等多种功能,发挥加强、保护岩土或其他结构功能的一种新型岩土工程材料。
5.粉体喷射搅拌桩。粉体喷射搅拌桩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特制的搅拌机械将粉状固化剂喷入软土地中强制搅拌,利用固化剂和软土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并与桩间土体共同作用组成复合地基。
四、滨海软土路基处理新技术
1.工程概况
深圳市滨海大道跨越低台地、古砂堤、海湾潮间带、水下浅滩及海积平原等多个地貌单元,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根据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及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将全线划分为工程地质3个大区。现分区简述如下:
Ⅰ区地貌单元为低台地及古砂堤。地层结构自上而下为人工填土,植物层,海积粗砂,冲、洪积粘土,坡、残积粘土及残积砾质粘土,总体上讲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除人工填土和植物层需清除(或处理)外,其余地层的允许承载力在160~220kPa之间。
Ⅱ区区段长7.25km,位于深圳湾北岸潮间带及水下浅滩,根据淤泥层的生成环境、淤泥层的工程性质及地层厚度和层次构造,Ⅱ区进一步划分为四个亚区,Ⅱ1、Ⅱ3亚区的厚度相近,而Ⅱ3亚区下伏层中有冲、洪积淤泥质上分布。II 2的厚度最厚,Ⅱ4亚区因其淤泥层厚度明显薄于其他亚区而划出。
Ⅲ主要为鱼塘,原始地貌为海积平原,地层结构依次为人工填土,海积淤泥层,海、冲积砾砂,残积砾质粘土。海积淤泥层厚度2m左右,工程性质比Ⅱ2亚区好。
2.地基处理方法
滨海大道地基处理主要采用土工布+砂垫层+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排水固结方法处理。依据滨海大道工期、路堤填土高度和淤泥层厚度的不同,确定近期主路基范围超载预压排水板间距为1.2m,超载量为1.30~2.0m不等。近期的主路基和绿化带范围排水带间距为主盲沟,横断面方向按50m间隔设次盲沟,主次盲沟交汇处设集水井。
滨海大道地基处理采用土工布+砂垫层+塑料排水板+超载土预压排水固结法,施工顺序为:围堰土堤、横隔堤―场地清理―土工布铺设―铺砂垫层―排水板作业―主次盲沟、积水井设置―路基土填筑―超载土填筑―超载土卸除。
滨海大道地基处理设计技术控制指标:
(1)工后沉降量:一般路基20cm;桥头接坡高填土路基15cm。工后不均匀沉降差1.0×10-3。
(2)施工期及固结历时:近期实施的主路基范围按14个月考虑;远期实施的主路基及绿化带范围按5年考虑。
3.效果检验
为掌握超载预压排水固结的效果,在超载预压期间,在现场进行十字板和静力触探试验,钻探采用原状土样在室内进行物理力学性试验,同天然状态的各项性能指标对照,滨海大道超载预压排水固结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小结与建议
1.道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应因地制宜,做出正确的选择,以便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本文针对滨海软土地基的自身特点,在现有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中,经过比较选择了适合滨海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并经在深圳滨海大道的实际应用,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塑料排水板超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处理滨海大道软基,从十字板强度测试成果,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和钻探原状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试验成果表明,淤泥层的平均含水量已由89.1%减小到52.9%,压缩系数由2.28MPa-1减小到1.18MPa-1。十字板、静力触探和抗剪强度指标增长2~3倍,滨海大道软基处理效果十分明显。
3.软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类,其物理力学指标,成因类型的微变都对工程建筑有较大的不良影响。现行规范均把软土作为一个独立的土类进行规定,对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软土的成因复杂,钻探取样困难,运输和室内制样扰动大,常使其物理力学指标失真。本文强调应以现场原位试验来确定其工程力学性质,将更符合工程实际。
参考文献
[1]龚晓南.高等土力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2]深圳市标准.深圳地区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JG04-96)[M].深圳市建设局,1996.
[3]叶书麟.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质量体系;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45-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我国研究生将达到170万人,到2020年达到200万人。21世纪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2000年报名人数为39.2万,实际招生仅8.5万,2005年报名人数为117.2万,实际招生32.494万,2011年报名人数为151.2万,实际招生49.5万,2012年报名人数突破165万,实际招生51.7万,2013年报名人数达到176万,实际招生达到53.9万。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日趋成为高等教育中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研究生人数处于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研究生人数,跻身于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然而,我国培养的研究生的质量在整体水平上并不是很乐观。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如:生源的质量、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大小、科学研究能力的强弱、毕业生学位论文的水平等等。研究生教育在每个国家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创新体系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规模,以及与之相伴的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成就,成为衡量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及科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前景的重要标志。在当前条件下怎样保证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起比较科学和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一直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和行之有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体系,对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我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参考依据,做到有据可依,同时也是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另一方面,质量保障体系的完整对于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严格培养过程,重视过程培养,才能提高我们的研究生质量,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科技人才。基于这些,本文主要探讨一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质量体系指标。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指标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物质方面的因素,又有精神方面的因素;既包括生源质量,又包括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质量保证体系。
1.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质量保证。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我院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学科方向选修课,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分、专业基础课4学分、专业课4学分、学科选修课不少于15学分。研究生选修课程一般根据研究生研究方向由指导教师确定,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小,尤其是学校对于跨学科的选修课更是有很多限制条件,从而使得绝大部分研究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课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对于研究生教学,其教学方式与本科学生的教学不一样,研究生教学不可能像本科教学那样讲解得非常详细,它的知识面比较宽,问题比较深,涉及到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问题,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或者学生轮流讲授部分内容,教师再做总结,指出一些关键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因此有些课程的考核是采用写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这样就会有评价标准的问题。一般来说,课程教学考核可以分为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三种。诊断性考核通常是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确保教学工作适合大部分学生;形成性考核是对教学过得进行考核,可以采取考勤、作业评分、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堂小测验、回答问题效果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应该多采用;总结性考核是在一门课程结束的时候进行,通常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整体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某些学生平时不怎么读书,到考试的时候通过舞弊等方式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对于平时认真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种考核方式应尽量少用。对于研究生教学来说,我们必须区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学科选修课的地位,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的重要性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确保研究生教学的质量。
2.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教学实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评价材料应是申请硕士学位的必备材料之一。教学实践对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了解高校教学规律,适应毕业后工作的要求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试讲本科生课程的若干章节、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指导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大多数学校不注重实践教学方面的培养,尽管在培养方案中有所要求,但基本上流于形式,最后填一个表格了事。因此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质量监控,建立有关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3.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文献综述是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寻找研究课题的重要过程。我们规定硕士研究生必须系统地查阅和分析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要求文献阅读量不少于一定篇数(通常为300~500篇),其中三分之一为外文文献。在进行文献综述的时候,严格要求研究生系统地阐述其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趋势等,在文献综述中必须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我们采用一定的措施鼓励研究生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能够指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有效的途径。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形成的开题报告应该高度重视选题工作。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水平和难度,这样写出的论文才可能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所选课题必须给研究生留下一定的创造空间使研究生有思考的余地和发挥其研究水平的空间。
4.研究生学术交流质量保证。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不仅要参加,还应该积极提问和做报告。这方面必须有具体的考核办法。
5.研究生中期考核内容及质量保证。为了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对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考核工作既是对研究生本人的检查,同时也能起到交流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的作用。考核的内应该具体,并且应该达到一定要求。
6.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质量保证。在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我院将统一组织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要求研究生将论文进展情况如实向考核小组汇报,按《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保存在学院研究生办。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亮黄牌给予警告,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其按时完成论文工作。
7.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证。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是对研究生今后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训练,也是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必须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把关。目前我院研究生论文评审采用盲审形式,要求提交两份论文,其中一份为校外专家评审,一份为校内专家评审。这种评审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要注意评审过程中的人情问题。
三、结语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高校探讨的主题,是高校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更是国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和根本所在。本文仅仅初步探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环节和应注意的地方,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提高培养质量这一条主线,切实落实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我想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焦楚杰,张俊平,唐爱真.研究生培养质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
[2]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罗迎社,丁科,唐小弟,等.形成性考核模式培养地方院校工程力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C].//力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2.
篇8
关键词:材料力学;双语教学;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52-03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倡导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的政策,对于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技术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和教师外语教学水平的一种现实选择,是指在学科领域中使用母语和和一门外语如英语等做为书面和口头媒介的教学活动,其明显优点在于可以将学生对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进行结合,同时也为加快培养高校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提供了战略契机,十分有利于加速推进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东南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材料力学是全校各工科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每年修习该课程的学生多达千人。从国内和国际化层面来看,材料力学是一门彻底的国际性课程,世界各国所有高校的工科专业都在开设这门课,因为材料力学课程是几乎所有工科专业的一门共有专业基础课,只不过各国采用的课程教材和讲授语言不同而已。在上述国内和国际背景下,我们近年来对东南大学的材料力学课程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双语教学研究和实践,采用了和美英著名高校同步的经典英文材料力学教材,组织编制了相应的英文教学大纲、全英文电子课件,运用双语和全英文实施作业布置和考核,制作了专门的双语课程教学网站,实现了全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并以我校部分专业为试点实践了该课程的全英文讲授,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好评。几年来,该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有力地提高了我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和应用水平,帮助推动了东南大学的系列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促进了东南大学的课程教学国际化水平建设。
一、材料力学教材和课程内容体系
在对国外著名材料力学教材[1-3]与国内高校所使用的主流中文材料力学教材[4-6]进行比对研究,并综合考虑我校材料力学的教学要求后,我们采用了由Ferdinand Beer教授等编写的Mechanics of Materials(1981年出版第一版,现为第六版,2012)[1],该书是美国高校采用的最多的三本“材料力学”著名教材之一,与James Gere和Russell Hibbeler编写的另外两本经典材料力学教材[2-3]相比,该书是一本较现代的教材,内容能够满足我校的材料力学教学要求,但在论述和编排上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该书以应力张量为基本元素,以构件变形为主线,概念清晰,内容紧跟材料力学领域的学术前沿,论述由浅入深、简明易懂,重视工程实际应用,习题丰富,是一本十分优秀的材料力学教材,符合国内高校教材改革的主流方向。具体来讲,作为材料力学的初等教材,本书重视培养学生以简单而逻辑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和应用若干基本原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然后通过例题讲述工程应用和解题技巧。作者Ferdinand Beer生前在里海大学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其组织编写的几本基础力学教材在工程教育领域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中英文教材的比对研究表明,各材料力学英文教材[1-3]均花费了较大篇幅介绍应力和应变张量及其坐标变换,各应力和应变分量的符号规则与弹性力学中的相应元素的符号规定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是与主流中文材料力学教材[4-6]差别较大的地方,我们认为,张量及其坐标变换必须在材料力学的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存在任何与弹性力学教学内容的矛盾之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站在弹性力学的高度来进行材料力学的教学,充分发挥其做为本科学生修习的第一门可变形固体力学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从而能够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等后续力学课程夯实基础。有鉴于此,并且在充分考虑了传统中文材料力学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我们确立的材料力学的双语教学内容体系包含如下模块: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of materials;Axial loading;Shear stress;Torsion;Bending internal forces;Bending stresses;Bending deflections;Statically indeterminate structures;Stress and strain transformation;Strength theory;Combined loading;Stability of columns;Energy methods;Dynamic loading;Cyclic loading。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学生做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做法包括:①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态、状况、进步和发展。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施教活动,更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来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②重视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的可测性和可量化性。尽可能做到明确与具体,但又不能过于量化,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之间的辩证关系。③重视反思意识。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总结,善于总结,勤于改善。④重视教学效益。努力培养明确的时间与效益观念,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收益。通过材料力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我们基本实现了以下具体的教学目标:注重巩固学生的工程力学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寓教于乐,教学互动,注重激发学生的专业和英语学习兴趣,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综合运用讲、问、思、议,启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跟踪材料力学学术前沿发展动态,注重拓展学生的专业国际化视野。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课程内容所运用的所有途径的总和,是特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又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手段,受参与课程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教学环境所影响。针对材料力学双语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点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手段。①普遍运用双重语言模式进行教学,针对少数专业进行全英文教学试点:使用双语的目的在于实现力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为在课堂上综合运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以英文为主要沟通语言,对难点、疑点和不易解释清楚的知识点辅之以中文,并且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逐步提高英文的使用比率,最终实现全英文教学情境,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全英文或双语课程教学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认识到英文作为高校本科教学的辅助地位和功能,归根结底,英语只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工具,这主要是由英文的国际语言和多数先进学科理论的写作语言地位所决定的,为此,我们一直注重对课程的脉络、重点章节、章节重点和关键词语的中文对应注解,并特地编制了材料力学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供学生学习掌握。此外,在作业和考核中均采用双语并逐渐向全英文转变,以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英语的同时,切实掌握课程专业知识,不至于舍本逐末。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参与兴趣、与前后续课程或其它学习考试环节的衔接都大有裨益。②讲问思议,启发教学:使用目的在于彻底摒弃僵硬的灌输式教学,实现教师学生双边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做到知识的讲授、问题的提问、思考的引导和讨论的组织等几个环节的契合。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实现此目的的关键之处在于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首先是必须处理好讲授与接受的关系,教学进度要依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而定,中心目标是要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能随教学的进度而运转,课堂秩序井然,只有这样才能谈到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其次,处理好回顾与推进的关系。每次课开始我们都会花专门时间回顾上次课或上一章节所授内容,以将学生引导到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中来,而不是一开始就讲授新的内容,诱发学生的突兀感;再者,处理好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材料力学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坚持理论的主导地位,适当地展示实验结果,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的理解;第四,处理好提问与回答的关系,注意点式提问、链式提问、对回答的追问、和自问自答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其目的是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拓展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第五,处理好讨论与点评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并对各组的结论进行点评,做到有始有终。③多媒体课件教学法与传统板书教学法相结合:近十年来,多媒体PPT课件的广泛采用已经表明了这种教学媒介的优越性,对于图表、公式和动画,特别是对于较为繁琐和复杂不利于通过板书表达的,通过事先制作,课堂讲解可以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但对于大部分知识点,简单的播放和解说,缺乏逐步的推导过程,将讲课推向学术报告的形式,毫无疑问是不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的。实际上,这一问题也集中反映在我国高校众多教学名师的教学研究论著中,为了纠正这一问题,传统板书法对多媒体PPT课件的补充作用就变得至关重要,并成为教学互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多媒体PPT课件做到并不是什么都有,事无巨细,而是只列出纲要和大致环节,有意留有一定的跳跃,通过课堂板书推导完成,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吸取PPT和板书这两种基本教学媒介的长处,教学效益明显提高。④建立有效教学保障体系:实施双语和全英文教学,对学生和教师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对教师而言,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普通英语口语听力和专业英语水平,因此必须建立有效双语教学的保障体系。实践中,我们采用教师反思、总结完善、专家咨询、学生民意调查和评教等手段,及时更正问题、总结经验、体验顿悟并融入到课件讲义和后续的教学过程中。
四、课程网站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高招规模的持续扩张,多数高校都在所在城市的市郊建设了新校区,任课教师每日不得不奔波于新老校区之间,这从客观上大大缩减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机会和时间,甚至使得课堂成了师生相处的唯一机会,对学生把握课程知识体系和身心成长都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从我校材料力学双语教学改革的启动之日,我们就着手创建了一个材料力学课程的专门网站[7],目标明确地将其定位为课程的第二课堂,使其成为师生在课堂以外的最重要交流平台,网站主要包括课程描述、任课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作业、补充材料、有用链接、课程聊天室、网络提问平台等模块,教学实践中,一切教学材料如课件、讲义、课后作业等均通过网站平台,通过课程聊天室和网络提问模块,任一学生的任意问题均可以在第一时间推送到任课教师的个人邮箱,作为反馈,教师既可以登录网站平台,也可以直接回复邮件到网站平台,教师答复既可以直接针对提问学生个人,也可以到平台供所有学生共享,这一模式有效地借助当今发达的因特网技术,大大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和效率,深得我校师生的喜爱,显示了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强大生命力。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们在东南大学开展材料力学课程双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心得和经验体会,在对国内外主流材料力学教材进行比对研究后,我们确定了由Ferdinand Beer等编写的Mechanics of Materials第五版作为我校双语和全英文教学的教材,针对我校力学和土木交通等专业的基本特点确立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对于少学时的课程则在此基础上适当删减,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基本教学理念以及把教学效益始终放在首位的教学目标,并就新的时代背景下材料力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强调了课程专门网站的建设和其作为最重要的课外师生交流平台的基础性地位,网站内容百分之百采用英文编写。我们殷切地期望我们开展的材料力学双语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能够为兄弟院校的材料力学和其他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双语化和国际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F.P. Beer,E.R. Johnston,and J.T. Dewolf,Mechanics of Materials,5th Ed.2009,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
[2]J.M. Gere and B.J. Goodno,Mechanics of Materials,7th Ed.,2008,CL-Engineering.
[3]R.C. Hibbeler,Mechanics of Materials,8th Ed.,2010,Prentice Hall.
[4]孙训方.材料力学(I、II)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刘鸿文.材料力学(I、II)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单辉祖.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http://em2.省略/.
篇9
基金项目:福建省建设厅科技项目“海峡两岸建筑业合作暨信息平台构建基础研究(K-06)”;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基础研究(JA13046)”;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基础研究(2011-XY-21)”
作者简介:范冰辉(1982—),男,讲师,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工程项目管理。通信方式:。
摘要: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法与原则,分析了基础对照研究阶段两岸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分类及名词对应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处理分歧的建议,并对成果的应用和对照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海峡两岸,土木工程,名词对照
中图分类号:H083;N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5-0022-04
随着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大量的名词涌现,并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此外,从土木工程这一学科,又衍生出一些新的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如水利、公路、桥梁等,使土木工程名词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渗透。而针对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科技名词,两岸学者早已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定名,但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各自理解上存在分歧;两岸专家在开展学术研讨时,往往要借助英语来判断对方所说的概念,成为两岸土木工程领域沟通的障碍[1]。因此统一两岸土木工程名词,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对于推动两岸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福建地处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开放建筑市场政策的“先试先行”前锋。为促成两岸土木工程学术界的沟通与交流,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取得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授权,与台湾金门大学、财团法人台湾营建研究院开展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一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法与原则
参照其他学科名词对照方法,按如下程序进行:
(1)搜集已完成对照的学科出版物及过程资料,包括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出版的第一版《土木工程名词》及台湾地区整理出版的土木工程各二级学科的词典,查找名词定义所需的规范、标准、权威论著等出版物。
(2)统一两岸的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分类与定义。根据学科定义,将两岸的学科分类进行对应如图1所示。
图1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技术路线图
(3)起草名词的对照稿。根据2项中搜集整理中的资料分二级学科体系,将两岸的名词分别按英文字母排序平行列出。
(4)撰写对照报告蓝本。对存在分歧的定名进行专家研讨,进行统一或另做处理。
(5)形成对照成果。整合两岸名词数据库及以上探讨成果,出版《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需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达到出版标准),将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数据库建置于网站平台上提供查询。
对照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参照全国科技名词委“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逐步一致;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持续开展两岸土木工程名词对照工作。
(2)以大陆和台湾各自收录的土木工程及其下属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对照工作。
(3)以收录具有本学科特点、构成本学科概念体系的专有名词为主,兼顾保持学科体系所必需、与土木工程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例如工程管理)的名词。
(4)第一阶段总体原则为“宜粗不宜细”;第二阶段再开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
(5)缺少科学内涵,见词明意的词不收;形容词和具体的单位名、人名、书名、刊名不收录。
(6)无法对照的(例如因地方特色而产生的名词)词不收[2]。
二基础对照研究工作阶段分析
1学科对应上存在的问题
依据各自的学科定义,进行了分类与对应。例如大陆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学科定义为“土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用于土木、交通、水利等工程,从土的应力、应变和时间关系出发,研究地基承载力、侧壁土压力、土体变形和边坡稳定性等课题”。台湾对大地工程学科定义为“土力工程学,又名岩土工程学、大地工程学,主要研究泥土构成物质的工程特性”。因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可与大地工程对应。又如大陆对工程施工学科定义为“通过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技术途径,按照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的要求建成供使用的建筑物的过程”;台湾对土木施工学科定义为“一切和水、土、文化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现时一般的土木工作项目包括: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等”;因此,工程施工学科与土木施工学科对应。
两岸二级学科对应过程,存在如下问题:
(1)二级学科分类程度的分歧。大陆依据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土木工程名词(2003版)》,分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工程、建筑结构、桥梁工程、城市道路工程、铁路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港口工程、给水与排水工程等16个二级学科,其权威性可作为对照的分类依据;而台湾方面权威的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审定机构应为“教育研究院审议委员会”,最新审定的《土木工程名词(2011版)》中并无二级学科分类。考虑台湾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开设的核心课程名称基本是一致的,以及在工程承发包过程中的分部工程公认的名称,进行了分类和对照;当然也需要在将来进一步审议。
(2)两岸二级学科的分歧在于建设工程发展历程的差异性。因台湾历经50年的大建设期后,现有的公共工程建设量已较少,而大陆还处在后发的方兴未艾的阶段;故对于台湾“结构工程”及“交通工程”,相对于大陆来讲就没有必要分得那么细。
(3)地方特性造成的差异。因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质灾害频繁,故而大地工程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状况的研究和关注程度,相对于大陆会更多、更细;此部分大陆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重点还是放在地基状况对于建筑结构的影响上。又如 “燃气与供热”工程,因大陆南北跨纬度相差50度,北方夏热冬冷温度差异大,供热是土木工程中一项重要分支;而台湾地处亚热带,雨水充足,气候温暖,几乎不需要考虑冬季的取暖问题。故而仅取台湾“建筑工程”中之“空调工程”与“天然气工程”,或“工厂设施工程”之“能源供给工程”与之对应。
(4)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土木工程交叉复合性学科,除工程技术外,还包含与工程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在土木工程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当今,工程管理对于提高土木工程生产力的有效性早有共识;且两岸土木工程业界走向交流与融合的首要壁垒在于制度、法律、合同体系,而这恰恰就是工程管理的重要领域。故而在名词对照中除工程技术类外,建议应与时俱进,增设此二级学科。此部分台湾对应的是“营建管理”二级学科。
2名词对应上存在的问题
二级学科对照完成后,将两边的土木工程名词按学科及英文分列对照。基础研究阶段共收录4516条名词进行对照。此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种情形:
(1)英、简、繁可完全对应。两边同一英文名词的简繁体中文名词形式也相同。
(2)简繁中文名词不同,或单边对应。即大陆《土木工程名词》中列出的名词具有简体中文和英文形式,但该英文在台湾的词典中并未收录;抑或相反,台湾的词典中名词具有简体中文和英文形式,但大陆《土木工程名词》并未收录。
(3)简繁中文名词无法实现对应。海峡两岸对英文一致的专业名词进行翻译时,有可能出现两岸对一词的翻译都仅有一个,但却并不相同的情况。出现这种分歧大部分是因为习惯用法产生的差异[3]。例如“工程施工”(对应台湾“土木施工”)中的“脚手架”(scaffold),在台湾叫“鹰架”,这是两岸建筑界各自多年的习惯用法。
(4)中文名词不同,但能部分对应。即两岸定名重叠词。台湾所收取的专业名词存在一词多译现象,而大陆基本是一词一译(大陆在词头上基本采取此原则,将不同译法放在解释行文之始),这就使得英文一致的专业名词的翻译可能存在无法完全对应的情形。例如 “approach”,大陆译名为“引桥”(桥梁工程),台湾译名为“引道,引桥”(交通工程)。
3对分歧名词建议的处理方法
(1)英、简、繁可完全对应,可直接收录,分二级学科按字母顺序平行列出。
(2)对于存在分歧的三种情形:简繁中文名词不同或单边对应、简繁中文名词无法实现对应、能部分对应的词条,参照我国科技名词定名工作的基本原则,依据概念对科技名词进行定名。由于概念和知识之间的同一关系,在“概念—术语”之间建立起类似“内容—形式”的偶对关系,可实现对隐性领域知识的显性归类,从而保证单义对应 [4]。为确保对照的权威性与说服力,应由两边分别根据现行规范、法律条文、科技文献等权威出版物的给出定义,由此形成对照蓝本[5];在此基础上,组织两岸专家研讨会议,将对照蓝本上需经讨论与统一的词条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整理,给出共同推荐名并做说明。
4名词对照的成果应用
(1)出版物。定稿的对照蓝本将提交两岸的学会进行校稿,作为行业手册出版使用。
(2)查询应用。由于网络平台应用便捷及易于推广,可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的对照成果数据库建置于相关网站平台,提供两岸学者及从业者查询使用。闽台建筑资讯网(http://wwwmtjzzxwcom/)与两岸营建资讯服务GIS平台(http://icocitcriorgtw/)是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台湾金门大学、财团法人台湾营建研究院先期开展的两岸营建业合作交流研究项目的成果,其中集成了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模块,并同步名词对照进展不断扩充更新。
三结论与展望
由于前期工作知识基础、对照工作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研究工作总体呈现词量偏少、错漏较多、定义工作开展困难等问题;土木工程学科处在飞速发展中,大量新词汇不断涌现;并且随着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土木工程学会第二版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出版物的更新,阶段成果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对应对照工作的权威性;这些都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意义重大,同时卷帙浩繁,任重道远。但举凡科技名词的名词对照,无不是步步为营、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艰辛过程,相信在两岸同人的精诚合作下,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终将取得成果,从而促进两岸土木工程界的相互理解和进一步交流。
参 考 文 献
[1]周其焕 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而努力[J] 科技术语研究, 2006(1):58-60
[2]李函颖 海峡两岸教育学名词第一阶段收词成效分析[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2):11-16
[3]刘青,温昌斌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差异问题分析与试解[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1):14-18
篇10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高校教师
作者简介:王磊(1980-),男,山东潍坊人,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系,讲师;章青(1963-),男,安徽铜陵人,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江苏南京21009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04-02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新型的培养目标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育民主化的需求,也要求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参与。[1]而在目前中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则扮演了权威代言人的角色,以静态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及教案等显现的文本知识为中心,追求标准化的答案和思维。[2]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迷信书本知识权威,缺乏相应的批判怀疑能力。教育应该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主动探索者。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向往的是一种与中学不同的、更加宽松的教学方式,期望的是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而不是延续中学时期的灌输式教育。[3]因此,高校教师应注意从灌输式教学转变到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实现教师权威到学生主体的转变。这种启发式教学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教学改革首先就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发生实质性变化。启发式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指导与推动的作用,变教师的单纯传授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吴云助教授在安庆师范学院开展了问卷调查,[1]了解高校师生对启发式教学的态度。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启发性不够,启发式教学所占的比重太小。虽然学生和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也有差异,大部分学生是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启发式教学的意义,而教师则主要是从教学本身的角度来认识启发式教学的意义。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是渴望启发式教学的。在四年级学生中,欢迎启发式教学的人数比例高达80.5%,说明启发式教学不论是在教师还是学生中,都深得人心。
启发式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另一方面要得益于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还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状态解脱出来,自我负责,主动学习。同时,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便于及时地指导点拨。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间平等、合作、信任、包容的关系,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自我”得到充分的实现,主体性得到了发展。[5]师生互动是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因此如何提高与学生互动的质量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少学者提到了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启而不发”的问题,[1]说明教师的“启”没有启到学生感兴趣的点子上,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启与发的辩证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启是发的前提和条件,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启而即发,就要启而得法。[6]而要做到启而得法,则必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这又必须要借助于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准确了解。鉴于师生互动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提高师生互动质量进行了若干细节性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科研功底对教学的反哺
实施启发式教学,“人”是关键,特别是起引导作用的教师。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学生主动来学,而只有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才能激发起潜在的学习动力。因此“吸引学生主动来学”是教学工作中首先面对的问题,只有学生愿意学,教学才有意义。相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更强,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来学是教学中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3]
教师的科研水平是建立良好师生互动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用自己的创造行为和创造成果带动学生的求知兴趣,通过教学使其在学生们年轻的头脑中产生新的火花。[6]例如,笔者在为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讲授“弹性力学”课程时,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介绍了将弹性力学中传统的板壳理论用于研究最新的功能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学生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教师要积极将课程内容与最新的实际应用结合,不断更新,通过与时俱进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结合笔者所进行的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孔口应力问题的科研项目,讨论横缝灌浆和不同位置的止水措施对三峡大坝泄洪深孔孔口应力的影响。此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黄河上小浪底水利工程中十八个泄洪、输沙孔口组成的洞群,思考孔口布置和间距设置的理论依据。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师恰当运用其科研功底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反馈的积极性时,师生互动便得以更好地建立、发展和深入。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方向,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将研究的优势延伸到教学中,并促进教学、反哺教学。
二、教师课堂授课技巧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互动。教师备课、讲课都做的很好,这只完成了一个方面,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效果如何才是关键。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与学生的互动。
1.讲授形式的多变性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了“问、喊、写、走”四字法则。教师通过自己语言和肢体动作的多变性,避免沉闷的课堂气氛。所谓“问”,是指不要一直陈述,中间可以随时对学生发问。所谓“喊”,是指语调不要太平,讲到重要知识点时可以忽然提高音量或喊一声“注意啦”来引起学生注意。所谓“写”,是指不要一直机械的翻PPT,间隔写板书。所谓“走”,是指不要一直僵硬地站在讲台上不动,在不需要板书的时候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讲课。
2.讲授方式的趣味性
增加授课趣味性的措施包括:一是多举例子。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也可以是与学生专业背景相关的。二是通过适当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理解。比如笔者在讲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基本理论时,通过一点应力状态分析建立了坐标面上应力分量与斜面上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适用于弹性体内任一点,而应力边界条件则只在边界上适用。笔者把前者比作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把后者比作镇守边关的将军,只能在边疆活动保家卫国,如果带兵进京那是要造反掉脑袋的。再比如,讲述弹性体“平衡”概念时,笔者把理论力学的整体平衡比作一个土豆,材料力学的有限体平衡则是半个土豆,而弹性力学的微元体平衡就是土豆丁。学生听了这些形象的比喻后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自然地领悟概念要点,而且走神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被拉回到课堂教学上来了。
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1.学生认同感的建立
学生走进课堂时,心中不仅有求知欲,还有归属、自尊等多种心理需求,期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同和尊重。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反过来回馈给教师认同感,学生的主体性也才能得以顺利发展。[5]
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被识别是认同感建立的第一步。笔者在每学期开始的几堂课上都会着力下功夫记住班上每位学生的名字。当经过三到四次课,有些学生对课程的新鲜感已过有逃课的打算时,笔者会在课上随口点出所有当天缺课学生的名字,学生虽然表现出了惊异,但已经意识到自己被识别。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做好详细的作业批改记录,课间直接与作业有问题的学生交流。当笔者面对面清楚地说出学生作业里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鼓励时,学生内心在被识别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建立起了被认同和被尊重的感觉。笔者相信学生按时上课的原因并非担心被教师发现旷课,而是内心的认同感已经建立起来,他们愿意到课堂上来,愿意与尊重、关心他们的教师互动交流。
2.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的贯穿
大学生们经历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多年连续的校园生活,生活圈子固定,阅历浅、视野相对狭窄。但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注定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对自身的发展既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热切的期望,又交织着因阅历和视野不足而产生的迷茫。教师若能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实际困惑,对学生既有风趣睿智的长者般的教导,又有亲切真诚的朋友间的交流,还有战友般的鼓励,良好的师生互动会自然而然建立起来。[7]笔者曾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学生们介绍国外高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及异域的风情和文化,讲述一些学业和事业的佼佼者的成长故事和启迪智慧的寓言、语录,点燃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对个人的人生与发展进行思考并做出规划,尽早找到积极的又是他们自己热爱的成长方向。在教学中,还适时介绍教材的编著者徐芝纶院士早年赴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抗战伊始,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报效祖国,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事迹,告诫学生要“先做人、再做事”。由于徐芝纶院士长期在河海大学任教,是师生公认的楷模,他的故事对学生更有亲切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枯燥的,刻板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的热情会在单纯的讲述中逐渐减退。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力学史、相关知识的新闻或轶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笔者在为工程地质专业的学生上课时,经常把实际生活中桥梁、隧道、基坑、边坡等工程破坏的新闻图片放到课堂上展示分析,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关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也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中外力学家(重点是教材中提及的力学家)的学术思想、在弹性力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和相关的逸闻趣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些精神层面的塑造是理论知识灌输和说教所无法完成的任务。
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本内,而学习的热情和动机则来源于课本之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机的穿插人文主义教育,不仅能“启”于学生的关注点上“发”,而且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不用教师安排命令,学生也会自己跑来与教师互动交流。当一种良师益友般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课程内容的教学也就变得更加容易开展。这是单纯的压迫式、灌输式教育无法取得的效果。
四、效果反馈
从笔者的经验看,在做到了上述几点后,不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能获得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反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课堂反馈
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出勤率高,听讲认真,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课间学生会主动找到教师沟通交流。作业很少有抄袭的情况,并能基于教师的批改意见及时做修正补充。个别学习基础差、年级成绩排名不理想的学生,经过针对性的交流、指导和鼓励后,本门课的期末考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课外反馈
在课堂外甚至是笔者讲授的课程结束以后,仍有不少学生通过邮件、电话或直接到笔者的办公室,就学业或个人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或征求建议。例如,有的学生在面临考研问题时,询问如何选择学校,或在考研与就业间如何取舍;有的学生询问出国深造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暑期的社会实践安排寻求指导;生活方面,学生也乐意交流,曾有学生把自己代表系篮球队参加的一场精彩比赛写成总结发给笔者。总之,融洽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外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吴云助.高校师生对启发式教学的态度——以对安庆师范学院的调查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6).
[2]魏小琳.后现代高校课程建设的人本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7,(Z2).
[3]毕玉江.关于高校教学模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5).
[4]房强.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4).
[5]周昊.互动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6]张晓宏.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J].教育探索,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