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新媒体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新媒体建设

篇1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032-02

0 引言

近年来,流媒体技术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毫无疑义,流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促使网络能够科学、合理地传输各式各样的多媒体文件,将静态的图片和文字逐渐替代动态的音视频,这已经成为互联网十分主要的传播内容之一。当前,音视频媒体将互联网当成载体的情况越来越多。事实上,传统电视媒体的垄断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方式来获取所需要的视频内容,新媒体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

1 网络广播电视台概述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既为电视技术的未来指出了十分明确的发展道路,又为电视技术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目前看来,在世界范围内,将互联网技术和广电全面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产生全新的交互式电视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电视的短板主要体现被动化、单向化。不容置疑,绝大部分广电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征,尽可能克服传统电视的短板。与此同时,广电机构应该将互联网技术的自身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争取取长补短,从而为广大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电视台在建设新媒体的过程中,中国网络电视台的开播是十分重要的标志之一。事实上,网络电视台作为网络融合的初级阶段,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值得肯定的是,不断对电视节目的传输渠道进行扩展是网络电视台的主要目标之一。实际上,广大用户采用传统电视收看和通过网络电视台收看节目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广大观众能够通过移动通信网终端和互联网任意选择喜爱观看的节目,不会再受限于时间、地点。更确切的说,广大观众不会受到电视台播出时间的束缚了。虽然,不少电视节目已经播放过了,但是我们可以对这些电视节目有选择性地进行回放,从而满足我们自身的实际需求。

2 新媒体平台设计原则

对网络广播电视台概述进行详细了解之后,接下来,我们谈谈对新媒体平台设计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从目前看来,专业的培训并非是新媒体资源制作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来说,新媒体资源制作能够给广大用户提供不少现成的模块化操作和流程指导。事实上,视音频类型和素材越来越多。更详细地说,传统媒体的广告份额和受众预算,一定程度上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为此,不少传统媒体已经开始接触新媒体,行政边界和形态壁垒基本上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跨行政区域和跨媒体传播的竞争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本质上说,广大用户内心最为真实的需求是创意。换句话说,技术创新大幅度提升了广大用户体验。正因为如此,新媒体平台设计原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原则包括:先进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稳定性原则、访问统计性强的原则、可扩展性及开放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易用性原则等。

3 新媒体平台技术路线

在全面了解新媒体平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围绕新媒体平台技术路线,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攀升,传媒界掀起了新媒体建设的潮流。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客户端、多功能的实际需求,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低带宽、负载大和高稳定性的实际需求,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新媒体平台技术路线。从目前看来,浏览器\服务器的三层结构模型在系统平台构建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另外,系统平台会选择网络编程接口和DHTML 技术,用以与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连接,从而建成我们所需的应用系统平台。

4 新媒体平台架构

在探讨了网络广播电视台概述,分析了新媒体平台设计原则,论述了新媒体平台技术路线之后,接下来,针对新媒体平台架构说说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希望能够加快推进刍议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研究进程,希望能够实现刍议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预期目标。实践表明,系统不仅科学、合理地设置了内网、外网硬件防火墙,而且在软件方面设有形式多样的安全保障机制,具备防病毒、交叉验证、安全审计、访问控制、安全认证和信息加密功能。这些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口令保护机制、认证\授权机制、执行控制与存取权限机制等等。更明确地说,在系统内部,注重权限分级管理,提供相关方面不一样的安全保证。这些方面包括:文件内部字段、数据库和文件集合等等。另外,有关方面领导应该大幅度提升对硬件部署、软件部署和网络结构的关注度。

5结论

综上所述,刍议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事实表明,对于电视与互联网竞争来说,图像质量是其十分重要的武器之一。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人们欣赏节目的互动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绝大部分观众点播和互动的实际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电视的单向传播模式。一般来说,绝大多数观众的多样互动和个性化需求,无法通过传统电视的单向传播模式得以实现。正因为如此,刍议网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建设,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领导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芸,韩春秒,杨蕊.新媒体时代提高我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2]李艳,鲁力立.融媒体・新技术・新资本・微世界――亚太新媒体高峰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12.

篇2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多媒体课件;系统设计

一、引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克拉克(Clark)说:能引起教学质量变化的是使用媒体的方法——软件的设计,而不是媒体本身,因此,在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时我们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知识内容的新颖:在讲述信息检索知识基础上,重点介绍检索工具的使用及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并将文献的筛选、鉴别、利用融于检索之中,突出实用性。

(2)基础理论部分是吸引学生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但涉及较多概念和抽象性问题,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课件通过视频等方式,化静为动,化难为易。

(3)涉及到具体的实验和操作方法的内容,操作性强,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要求真实演示和记录其过程或以视频形式展示其过程。

(4)设计风格的规范性和灵活性:对课程内容的整体功能上实现较为严格的规范,而在具体内容的表达上,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灵活的个性化设计。通过功能键可以控制课程进度,便于学生灵活掌握进度。

二、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1.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设计及开发要求

(1)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要去选择使用不同的媒体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来自主学习。

(2)系统的开放性。展示教学内容中的素材。

(3)系统的可扩性。教学内容,形式可随时增加、删除、修改。

(4)系统的可控性。课件的导航清晰明确,链接准确、无死链接。

(5)系统的易用性。降低课件开发难度,克服下载延迟时间过长或存储空间不够的技术问题,保护知识产权。

2.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包括结构和内容的设计、功能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将这些知识内容在计算机上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表达,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整体上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更具体的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封面导言、界面、交互方式、导航、超文本等设计。

(1)结构及内容设计

该系统包括信息检索基础理论、手工检索工具介绍和计算机检索系统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分课程简介、课程学习、专题论坛四个子功能模块。

课程简介;简单介绍本学科信息检索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学时安排。

课程学习:它是信息检索课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以篇、章、节纵向目录导航为主线展示学习内容,将所有检索工具从概况、编排结构、检索途径、实例分折、练习等五个层面展开介绍,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较重要的名词、概念、定义、教学用图、表以及实例分析等设置了相关链接;

专题论坛:设置了有关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专题讨论组,体现出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功能,在讨论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地区与老师讨论问题,也可以与其它同学互相讨论。

本课程的内容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兴趣。

(2)功能设计

导航:导航功能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到网络课件的功能和质量,对课件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该功能可控制学习进度,增强交互活动。该课程设置了当前位置导航、章节导航、功能目录导航、知识点导航等。

交互提示:教程提供了多种交互方式,按操作形式分:文本方式、按键方式、链接方式等,使操作过程更接近实际;按交互活动分:人机交互、人人交互。

同步播放功能:利用流式传输技术,服务器将经过特殊方式压缩过的声音、文本、图像、视频多媒体文件打成一个个压缩包,连续、实时传送给用户,在网络上同步播出。在这种方式中,用户只要等待很短的一段时间用来下载一定量的缓冲信息,就可以开始利用播放设备对压缩的多媒体文件进行观看,多媒体文件的剩余部分将边播放边下载。

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是一个基于WWW的自主式异步远程教学的信息检索课多媒体课程开发系统,并且通过Intranet/Internet实现多媒体课件的与分布式存储。

(3)脚本编写

在课件设计中脚本的编写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设计阶段的总结,又是开发和实施阶段的依据,从内容上看,它是网络课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脚本编写可分为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先后顺序,将知识内容呈现方式描述出来的一种形式;制作脚本包含着学习者将要在屏幕上看到的细节,并详细说明各种信息表示的逻辑关系。脚本编写主要内容包括:

①显示信息。指屏幕上将要显示的教学信息、反馈信息。

②注释信息。说明显示信息呈现的时间、位置和条件以及连接要求。

③逻辑编号。显示常常是以屏幕为单位表述的,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每个显示单位没有一个逻辑编号,以便说明连接时使用。

④媒体、交互信息的表示。为了清楚地表示教学信息中使用的不同媒体(文字、声音、图形或图象等),交互过程中呈现的各种信息,脚本中常常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它们。

(4)素材搜集

素材准备是课件制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工作。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件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着素材内容是否能顺利地加载到多媒体课件合成系统中,并能完成打包工作。素材主要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①静态图象

要求图像素材为.GIF格式,每一幅图像在800×600分辨率下的尺寸为200×200—800×800像素之间。

②音频素材

要求音频素材为CD音质,立体声,采样频率为44100HZ、8位。音频素材主要为语音录音,以.WAV格式存储。录制的声音文件还要在GOLDWAVE软件程序中进行修改,主要进行去杂音、分配合理的停顿时间等处理,并对每句或每段话的起迄时间记录在案。

③视频素材

视频素材从数码相机摄像获取。与音频转换相似,先设置所需的采样频率等参数,选择需要转换的视频文件,其默认的画面大小就是352×288,采样基准频率为350赫兹。这些素材通过PINNAC视频采集卡,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文件,然后转换成AVI格式保存。

④文本素材

文本素材为纯文本的.DOC格式,文字素材可通过键盘输入、扫描资料并进行文字自动识别(OCR)处理等方法获得。

素材搜集完毕后,就要把文本、静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内容组合在一起。同步多媒体合成语言SMIL可以把多媒体对象集成到同步表现中。利用SMIL语言,我们研制开发了“流式多媒体文本同步制作子系统”和“流式多媒体同步课件合成系统”,将收集的素材进行同步合成。

文本同步文件的生成:利用流式多媒体文本同步制作子系统,在其屏幕区添加屏幕序号,一屏内容最多13行,在其内容编辑区将文本素材输入或拷贝到此区域,按屏幕内容区的“加入”按钮,即可将文本素材加入到该屏,在屏幕内容属性区根据已经记录在案的每句或每段话的起迄时间,输入某段要显示的文字的起迄时间,然后输出REALTEXT(.RT)格式的文字与声音同步文件。

图像文件生成:图像素材无须压缩和格式转换。

声音文件的生成:.WAV格式的音乐素材需用REALPRODUCER PLUS转成RM格式,以便于流式多媒体素材的合成。

视频文件的生成:保存后的AVI文件再利用REALPRODUCER PLUS工具压缩成RM格式文件,以便于流式多媒体素材的合成。

文本同步文件及其它压缩文件准备好之后,就要利用流式多媒体同步课件合成系统,将这些元素合成为RM格式的同步流媒体播放文件。

3.网络多媒体课件教学环境设计

“流式多媒体同步课件教学子系统”其用户界面如图1所示。

流式多媒体同步课件教学子系统课件以多媒体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其中加入了视频文件使真实图像、原始声音、现场情况等真实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增强了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图1所示页面的右侧是用来播放同步文本内容(即教师的教学同步电子文稿)的区域。页面的左上侧是用来播放同步视频、同步图像以及同步动画的区域。这样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材料的时候能够使之与课堂电子文稿同步的话将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页面的左下侧是课件内容的滚动目录,通过点击目录中的滚动标题可以很容易的在教学内容之间跳转。例如用鼠标点击“EI年刊本编排及著录格式”标题就可以将屏幕右侧和左上侧的演示内容跳转到“EI年刊本编排及著录格式”这一小节,并在Real

-Player控件中开始播放。在页面的下方是用于控制播放内容的控制条。它们可以控制播放的内容快进、倒退、暂停、停止以及播放的音量和屏幕的大小等众多功能。

三、结论

信息检索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根据信息检索课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网络自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开发研制,初步解决了信息检索课网上自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系统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真实再现课程内容,跳跃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寓学于乐,克服了自助教学中学生脱离了教师便无所适从的最大障碍,解决了网上教学中自助教学的难点。同时启发提示教学内容凝聚了教师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完成自助教学中难以达到甚至无法达到的教学目标,大大减少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工作量。

总之,该课件系统是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研制的文检课教学课件,它体现和贯穿了素质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爱霞.数字化环境下法学专业信息检索实践课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1(1).

[2]姚敏,滑海.信息检索课教学辅助网站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14).

[3]张妍妍.以用户搜索行为为导向的信息检索课实践教学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010(13).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校园网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是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制定系统网络规划;构筑合理的网络平台;确定功能实现手段;解决多媒体信息资源。

1制定系统网络建设规划

校园网的规划设计是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础,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学院特点,明确网络多媒体教学的需求,以此作为制定校园网建设规划的前提;其次根据Internet/intranet技术组网,实现Internet网的基本功能和服务,建立信息资源库,使用web、Server技术实现视频点播、远程多媒体教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收集以下相关资料:用户分布情况、用户信息点的物理布局、校园网的主干和分支、以及主干和支干网的流量。资料齐全后开始设计校园网的工程建设方案,一个完整的校园网建设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的基本功能;网络层次结构;标准与协议;IP、域名及设备命名规则等。网络工程建设方案中一般包括各期工程建设目标、网络设计技术要求、主干网络技术选择、网络布线方案、校园网拓扑结构、网络设备选型、网络操作系统选择以及工程建设实施计划等内容。

2构筑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建设由3部分组成:网络布线、系统平台、设备选型。

(1)网络布线:主干千兆、百兆到桌面,网络布线采用光纤、双绞线的混合布线方式。

(2)系统平台:构建校园网的网络系统平台主要包括服务器系统、web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

(3)设备选型:包括交换设备、服务器的选型。为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对设备的选取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交换设备采用高速网络交换设备,选用同一家公司产品,便于用户根据其功能灵活配置;服务器作为校园网的关键设备、应具有速度高、存储容量大、吞吐能力强、性能可靠、扩展性强、连网和管理功能强等特点。

3确定功能实现手段

要在校园网上实现多媒体教学系统,必须在开发利用网络平台本身的多媒体功能前提下,开发引进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多媒体功能。

3.1 Web Server功能

WWW是信息检索和超文本技术的结合,Web服务器把图文信息组织成分布式的超文本,并用信息指针指向存有相关信息的服务器,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这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

3.2应用系统

是实现网路多媒体教学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通常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1)多媒体课什制作管理平台,包括多媒体信息源及录入、视频信息源的非线性编辑、硬件视频的压缩与传输;动画及图文的制作与编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存储以及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综合系统管理。

(2)网络多媒体教室,可以使教员、学员通过校园或内部子网,实现教室内部多媒体课件的广播、点播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3)网络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网络上通过计算机应用系统所显示的实验环境,进行各种模拟实验,系统可以自动判断学生的实验成绩。属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较高层次。

(4)视频广播系统,可以在Internet和Intranet上提供高品质的实时流媒体,实现“一点广播,多点实时观看”,且无须添加任何视频传输系统硬件,就可将录像、电视节目乃至摄像机拍摄的内容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

(5)视频点播系统,可以使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联网计算机,自由地点播异地节目库中的视频节目和信息,是可以对视频库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系统。

4解决网络多媒体教学信息源问题

篇4

1.1交互性与便捷性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突破首先就是信息传递的方式,新媒体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即时双向的信息反馈,让受众从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地回馈信息,从而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双向互动的局面。然而新媒体也会加深人们的依赖性,甚至导致上瘾问题出现。

1.2开放性与共享性

新媒体作为一个建立在数字技术上的新型传播方式,其开放共享性无疑继承了互联网络的良好传统。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可以让新媒体搭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络,能够最大程度地汇集世界各地的信息,最大程度地覆盖任何领域,其极强的交互性和大量的知识将会扩大人们的优势。开放的新媒体可让任何人很方便地从中获取想要的知识,而这种开放性也导致人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被纳入网络中的信息的质量。

1.3虚拟性与娱乐性

新媒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冲破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壁垒,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所以现实中的身份可以不用带入网络中,这从一方面满足了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因其匿名性和不用负责性,很容易成为人性阴暗面的聚集体。如果过度沉迷于新媒体,很可能导致人心理扭曲,出现社交障碍。

2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1影响校园文化的导向性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大学生接触新媒体有利有弊,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能扩大大学生群体的知识面,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人生阅历,但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许多腐朽思想聚集其中,比如一些极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和社会腐朽思想涌入校园,这是对固有伦理价值和文化传统的挑战,也是对大学生的污染和毒害。因此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每个高校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2.2削弱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在新媒体时代,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比现实交往更加便利,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更倾向于在网络上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而不断减少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转而从虚拟的空间中寻求思想相近者。如QQ群、微博群、微信朋友圈等,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互动的主要平台,个性化的信息传播,使学生可通过这些平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获取知识的小圈子,从而不在校园中经营人际关系,削弱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2.3降低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广阔的知识海洋和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将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如果不及时改进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传统的校园文化很可能就被新兴的新媒体所取代,这就会给传统的校园文化带来难以预计的冲击和损害。

3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

网络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阵地。要进行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整体规划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投入,对网络环境和上网设备进行具体性的优化,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库的管理,方便师生利用新媒体获取知识。其次可以在校园网教育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建设好贴近大学生的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或网页,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学习教育活动,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三是增强校园网吸引力,贴近学生实际和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平台,开发和完善如热门话题、心理咨询、学生之友及在线讨论等网络互动功能板块,形成网上网下校园文化合力。

3.2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媒体融合

首先是创新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利用新媒体创新文化建设的方式,譬如党政机关利用微博处理政务等,高校也可借助微博这一平台,传播校园的主流文化思想,增加与师生互动的项目,也让高校更好地向社会建设自己。其次是可以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加以改造,在信息传播上要善于转变“话语方式”,改变原来那种内容刻板、照搬照播、一味灌输等方式,使用网络上学生喜欢的语言、交流方式和热点话题进行宣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凸显学校与时俱进的特点。最后,可以进一步结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综合运用各种媒体的特长和传播方式,对同一个校园热点话题,既可利用网络快捷及时的优势,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把握主动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深刻挖掘上下功夫,把主题宣传做深做细。

3.3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篇5

[关键词] 数字校园2.0 数字化教学 信息技术

随着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走进校园及国家大力投入资金建设CERNET 2,数字校园2.0也逐渐成为各大学建设的主流。由此数字化校园进入了系统、应用、信息的集成阶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首当其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数字校园2.0建设的主要方面。同时应用数字化教学环境所进行的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已逐渐成熟、系统。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也在改变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

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与平台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在综合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已有系统基础上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与学平台”,构建适合高校推广应用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可概括为一个门户,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一个考核,对进入教学平台的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一个管理,是对整个教学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N个应用,是指各个教学系统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使用,是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支撑。构成如图见下: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为达到上述整合目标,我们需要进行如下三个建设:环境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

1.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主要是以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为基础的硬件构成的环境。主要是由支持数字化教学的硬件设备构成,包括校园网、多媒体投影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等。

(1)校园网

校园网是数字化教学硬件环境的核心,是数字化教学的基础支撑平台。校园网主要由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传输线路等构成其基本功能是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服务,用户可共享校园网内部和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资源由于校园网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基础地位。

(2)多媒体投影教室

多媒体投影教室主要由数字化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录音机和校园网接口等多种媒体设备组成。它是数字化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学生与数字化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终端平台,分布广泛,利用率高,已成为高校目前主要的课堂教学环境。

(3)多媒体网络教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由一定数量的电脑组成的小型局域网,通过网络设备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的通信,并且具有多种辅助教学管理功能的教学系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师生的实时交互性是其重要的功能特点。多媒体网络教室连接校园网后,可方便地开展网络教学。

(4)精品课程录播教室

精品课程录播教室是实时多媒体教学直播、转播系统,可以作为实时视频直播教学的主播场所,还可以满足全校N个校区范围内的视频会议和视频教学的需要。

2.队伍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水平和素质,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机制建设

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高校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去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因素。

(1)网络教学开展机制建设

根据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教学的开展上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参与该课程的情况上面;通过学校立项,推进网络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使网络教学平台成为积累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通过立项建设课程学习网站:选择特色优势学科中的优质课程,以及基础较好的新兴学科中的重点课程,立项扶持这类课程的学习网站建设。

(2)多媒体课件开发机制建设

多媒体课件开发上应重点放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制作上,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校有关部门的组织规划下,对全校公共基础课实行按顺序制作的计划,确定媒体采用的形式和手段,然后再进一步分工。对所要制作的课程进行论证,共同设计、开发,并要有相应的政策,形成统一的规划、投入、管理、设计、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推广等工作。从而建立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多媒体教材建设和课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体系,为将来的公共基础课逐步实现网络化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3)精品课程网络化机制建设

精品课程必须实现网络化教学且教学互动良好,要求申请校级以上精品课程的教师必须提前一年建立网络课程,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与学生的互动,且效果良好,参加每学期的网络教学评定与评比且二等奖以上才具备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资格。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校园网;数字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226-02

0 引言

校园网络建设对学院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学院新媒体时代宣传的窗口和重要标志,有助于展现学院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展现学院的办学特色、师资优势、文化育人等,突出学院与社会的信息交流,加强学院与社

会、师生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展现和塑造学院文化育人的

品牌。

1 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舆情监控机制的建设与完善,网吧网络舆情得到了全程监控,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从高校上网群体来看,他们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强烈、积极关注社会热点、观点犀利并且毫不掩饰。但由于这一群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有着自由性、盲从性、情绪化、群体性等特点,很容易受到负面舆情影响并将其歪曲和放大,引发网络危机,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由此看来,在网络舆情日益复杂的今天,为使高校能够及时发现负面舆情,进行疏导并拿出解决方案,必须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这也成为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 校园网建设的意义

现阶段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了,是建设多媒体校园网信息系统的合适时机,同时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主要变现在:

2.1 现阶段多媒体校园网信息系统已经不仅仅是和分享的平台,它涉及的方面开始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的建设符合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任何一所学校的成功都不仅仅是体现在学术上、教育上,也体现了教学管理上。利用各种成熟的技术带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通过校园信息网,将各处的电脑联成一个数据网,实现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教职员工和学生可共享各种信息,极易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经验的分享、讨论、消息的、工作流的自动实现和协同工作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信息时代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2.2 随着教育信息量的逐年增多,各单位和部门对这些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和服务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经常判断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社会人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有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信息技术在作为青少年教育工具的同时也向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具有的优势是很多的,特别是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

发展。

2.3 我国各级教育研究部门、软件开发单位、教学设备供货商和各级学校不断开发并提供了各种可以在网络上运行的软件及多媒体系统,并且越来越形象、实用化,迫切需要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2.4 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建设多媒体校园网势必会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到更多的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引起教学方法、手段和工具的重大革新。所以建设多媒体校园网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够有效地推进现代教育改革。同时有了多媒体校园网,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取资源、协作沟通。所以,建设多媒体校园网对改革现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5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使相应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同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大量计算机进入学校和家庭,使得计算机用于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是完全可行的。

3 如何用好校园网

多媒体校园网应具有教学(科研)、管理和通信三大功能。其主要体现在:

3.1 建设多媒体校园网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渠道,现在学生们不仅可以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还能够在网上进行学习和讨论。如此,便从集约型向分散型,即从集体学习向个体化学习模式发展,学生通过计算机进教室,通过多媒体校园网共享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已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包含有更多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因而有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化学习、讨论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模式。

3.2 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也将发生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将成为基础素质教育中必修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之间交叉和渗透日益显著背景之下,培养学生继续深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比传授几门专业知识更重要。因此,今后评价人才的标准,不再仅以掌握知识多少为依据,而将着重考核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是推动高校综合改革的有益探索,各高校要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提高唱响网上主旋律的质量和水平,努力营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良好网络舆论氛围。数字校园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建设。首先提供一个稳定的网络,配置够用超前的电教设置。其次校长要重视,教师要使用,学生要爱护。再次培养技术精英,完全发挥出数字校园网的性能,开发符合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管理软件。只有这样数字校园网才可以有效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庆.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的功能和原则初探[J].华章,2011(16).

[2]孙博.PKI系统在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1(09).

[3]吴震.北京大学构建多维度校园网安全防护体系[J].中国教育网络,2011(07).

[4]黎明.职业院校校园网安全体系的构建与维护[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篇7

本报讯 5月11日,武汉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市广播电视局、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在武汉热线隆重举行“武汉行风连线网站”开通仪式,继武汉人民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后,武汉热线作为网络媒体进入武汉“行风连线”。至此,武汉“行风连线”已构建成全国首个由传统媒体、影视媒体、网络媒体为一体的立体行风建设服务渠道。

由武汉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联合新闻媒体开办武汉“行风连线”是政府为解决百姓关心问题搭建服务平台,“行风连线”通过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部门负责人上线与百姓交流、沟通,了解百姓诉求,征求百姓意见,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而成为政府了解民意、关心民生、改进服务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行风连线”2005年开办以来,以广播电台、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武汉晚报“百姓问政”等多渠道征求、解决百姓关心的问题数万件,“行风连线”已成为指导各级政府工作,推进社会行风建设,促进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武汉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首次通过武汉热线网络媒体开通“行风连线”网站,旨在发挥网络媒体覆盖面广、受众面大、信息传播及时、具有互动功能等特点,进一步扩大“行风连线”与百姓沟通面,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武汉市纪委、市监察局、市纠风办、市广电局、市财政局、武汉电信党委书记沈光明等领导出席了开通仪式。市纪委负责人在仪式称,“行风连线”网站的开通进一步拓宽了“行风连线”服务渠道,构建了网络服务平台,有助于武汉行风建设,依托中国电信网络、技术构建“行风连线”网站将有助于“行风连线”建设快速发展。要求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发挥网络媒体作用、创新“行风连线”服务形式,形成传统媒体、影视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动,发挥“行风连线”在服务百姓、改进政府工作、促进社会服务工作的监督服务作用,打造“行风连线”品牌,推进武汉行风建设。武汉电信负责人表示,武汉电信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运营经验,武汉热线是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建设的武汉门户网站,每日访问量超过2500万次,是中国互联网品牌,是排名世界500强网站之一,通过武汉热线构建武汉“行风连线”网站,能依托优势网站和网络推进“行风连线”建设。

据悉,由武汉热线建设的武汉“行风连线”网站是武汉热线的重要栏目,“行风连线”设有上线单位、行风动态、节目回放、走进直播间、节目安排、百姓留言、信息反馈等栏目。“行风连线”时与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互动,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联动“行风连线”各媒体,随时收集、反馈百姓对政府工作与行风建设的意见、建议,及时反映武汉市行风建设情况。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 图书馆 藏书建设

多媒体时代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多种资源存在形式开始不断影响着图书馆藏书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发展,如何有效配置图书馆的藏书资源,推动图书馆藏书建设,成为现阶段图书馆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多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藏书特点分析

(一)多样化的文献类型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出现,多种传媒工具的产生使得信息存在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因此图书馆的文献类型不断增多,推动多样化文献储存的产生。因此需要注意在推动多媒体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与文献收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一些具有相同信息却拥有不同载体呈现形式的文献。

(二)多样化的藏书布局

在多媒体时代下,网络传媒与网络环境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图书馆藏书布局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图书管理的发展,另外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也要求新的图书馆藏书布局的产生,因此图书馆应不断适应读者的需求以及多媒体时代的要求,创造性的布局藏书格局,推动新型藏书模式的产生。

(三)多样化的图书采集

传统的图书馆藏书建设过程中关于图书的采集主要是采访人员对各种图书进行一定的圈定,之后到出版社、书店或者杂志社进行采集,而多媒体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出现,使得采访人员不断摒弃传统的图书采集理念,开始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以丰富图书馆馆藏资源。

(四)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在多媒体时代下,受海量网络资源的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规模及馆藏图书质量都不再以单一的图书数量来衡量,图书馆也不需要收集所有的文献资料,要适应多媒体时代的发展,就要求图书馆应该注意对重要书目的收藏,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以明确认识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建设特色馆藏与特色信息服务系统。

二、多媒体环境下如何推动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发展

(一)重视特色数据库馆藏的建设

多媒体时代下,馆际互借功能已经成为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一项特色服务内容,读者在某一图书馆搜索不到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馆际互借功能向其他图书馆借用,只需要另一图书馆也具备数字化文献服务方式。因此有效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的特色数据库馆藏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馆际互借的发展,同时也能充分吸收读者,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最大化利用效率。

(二)重视馆际合作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为重要载体的新媒体的出现,海量网络信息开始影响到整个信息系统与图书系统的有效建设。传统图书馆藏书建设中,馆际互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且借阅周期相对较长,还经常出现文献未到手而读者已经不需要的状况。网络信息平台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馆际互借的困境,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还有效避免了文献的重复收藏与配置,极大的发挥了文献资源的功能,推动了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发展。另外网络的实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献资源利用的效率,推动了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完善。

(三)重视电子版大部头著作的收藏

在图书馆馆藏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大部头的著作,不仅成本高,且占用的空间相对较大,利用的频率也相对较低。很多图书馆受成本限制,通常不会收藏这类文献,而要提高图书馆的图书收藏率,就需要充分重视关于这部分著作的电子版收藏。对于一些有出版刊物和检索信息的著作来讲,图书馆可以收集电子版著作,这样读者便可通过计算机检索途径来检索这类图书的信息,一方面满足的读者的需求,另外还有效降低了图书馆的馆藏成本。

(四)重视系统化的数字文献收藏建设

数字文献的收藏与传统印刷文献的收藏一样,需要注意其系统性与连续性,否则会导致文献成为一系列毫无章法的单一信息,一方面浪费了图书应有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导致整个馆藏系统性的破坏。另外,部分数字化文献具备较强的连续性,因此在藏书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图书的连续性,提高整个馆藏的质量。

(五)重视实用性数字化文献收藏建设

数字化文献是多媒体时代新出现的一种文献类型,很多读者并不十分熟悉数字化文献的应用方式与应用价值,因此图书馆应该确定一个合理的收藏原则,强调数字化文献的使用性,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六) 重视印刷文献收藏建设

虽然多媒体时代环境下,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图书馆管理与读者需求,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因数文献还将作为图书馆馆藏的主导文献类型继续存在。有些专家提出观点认为虚拟图书馆很难满足读者对文化信息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新世纪,纸质出版物仍构成文献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果与创造,也更多的存在于纸质版印刷品中,虽然这类印刷品在未来会被转化为数字文献,但短时间内的完全数字化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图书馆藏书建设还需要以因数文献为主,突出读者以及教学研究对文献的最大化需求。

三、结论

综上所述,多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信息显示了一种新的图书馆藏书模式,因此图书馆需要充分发掘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吸收新的图书馆藏书模式以进一步完善图书馆馆藏建设体系,推动图书馆逐步成为具备多媒体且蕴含丰富数字信息的、为读者提供高效网络信息服务的载体。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新闻专业教学 新闻网站 双赢

一、新闻网站建设促进新闻专业教学

1 促进教学实习

(1)提供实习机会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 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 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 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 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 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 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 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

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 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

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 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 pro、after effect、3D 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 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篇10

(一)实体性驻外机构总体减少

新媒体和经济危机强烈冲击英美两国媒体的海外传播网络。一方面,维持海外采编网络成本高昂,已步入产业衰退期的报纸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国际新闻在互联网上随处可得,受众对驻外记者的依赖性降低了。此外,有研究指出,英美两国受众近年来对国际新闻兴趣在不断萎缩,日益“本地化”的视角也减少了对国际新闻的需求。

这一背景下,地区性媒体大量撤销海外站点,导致两国实体性驻外机构数量减少。在英国,除《金融时报》驻外记者队伍有所扩张外,几乎所有报纸的驻外机构和人员都在减少。而美国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2010年,美国报纸驻外记者数量较2003年减少了20%还多,完全关闭驻外机构的报纸多达20家。许多报纸不仅没有派驻外记者,甚至连国际新闻编辑都没有了,国际新闻版面也被一再压缩。

(二)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依赖

裁减掉自建的海外传播网络之后,地区性传媒机构“依附性”增强,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依赖。

集团化促进了内部资源整合,同一集团的各种媒体终端“共享”一个海外采集网络的做法在美国日益普遍。以论坛报集团为例。该集团下属的《芝加哥论坛报》等7家地方性报纸先后关闭了大部分海外站点,转而依赖本集团《洛杉矶时报》的海外信息采集网络。如今,这7家地方性报纸的编辑只须从一个共享稿库中提取《洛杉矶时报》记者传来的稿件,经过编辑加工,放入“国际版”模块即可。与上述趋势对应的是,近年来汤森路透、美联、彭博、BBC等大型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中小传媒依赖。他们所构建的全球新闻信息采集、传输、网络重要性凸显。目前,汤森路透集团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共404个,其中新闻采集机构120个。美联社在国内外共有分支机构超过300个,分布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BBC有超过200名海外记者,另外还有大量的特约记者和报道员。

(三)“空降式”采访和“背包记者”日益普及但存争议

“空降式采访”的普及对海外网络建设的理念形成冲击。美国研究者以海地地震报道为例:从美国本土空降记者到现场,与从海地首都派出记者的效果几乎是一样的。因此,建设密集的实体性驻外站点已经不再是必须。但反对者指出,空降记者在掌握新闻源、理解当地文化、把握地方政策等方面与常驻记者无法相提并论。在中东北非动荡的报道中,从英美空降的BBC和CNN记者,就不如半岛电视台的本地雇员表现出色。“背包记者”促进了大量的“一个人分社”的诞生,改变了驻外记者站的工作方式。记者携带笔记本电脑、手提电话、照相机、DV机,就能横跨一个国家,完成以往一个驻外团队的工作。但业内人士警告说,这种做法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方面,记者一个人“包打天下”,报道往往难以深入;另一方面,负责后台支持的编辑部也会不堪重负。最终,从记者到编辑都可能崩溃。

(四)“本土化”建设加速

近年来,英美海外网络的本土化建设加速,本土雇员数量不断增加,编辑中心不断向本土贴近,媒体终端也更多地直接建设在目标受众所在国。

一是雇员本土化。本地雇员有语言、人脉等多方面优势,并且成本通常相对较低,已成为英美媒体机构获得国际新闻的重要 途径。路透社雇员来自世界上89个国家,外籍雇员占采编人员总数80%。美联社2008年底有外籍雇员1500名,占全部工作人员的36%左右。二是编辑本土化。近年来,英美媒体试图通过建设地区性的编辑中心,让编辑环节更加贴近海外受众。借助地区性编辑中心,媒体不仅有效缩短了新闻周期,新闻产品也更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美联社、路透社、CNN、《华尔街日报》等都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地区性编辑中心,推出贴近本地受众的内容服务。三是终端本土化。到目标国家建设地方性的新闻网站,是目前英美媒体本土化的重要举措。以英美媒体在中国开设的网站为例,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就有美国之音中文网、自由亚洲电台中文网站、BBC英伦网、金融时报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路透中文网等六家之多。

(五)新兴传播主体不断涌现

近年来,英美两国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国际传播网络。一类是由非媒体机构资助的“松散型”国际传播网络。这些传播网络通常是非营利性的,以项目制的方式开展报道,在组织上较为松散。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普利策中心和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报道项目。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通过资金赞助和提供培训教育项目等方式促进国际深度报道,目前每年开展50-60个项目,其报道题材通常是主流媒体的“死角”。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报道项目也通过资助独立记者的方式来弥补当前媒体关闭海外记者站之后留下的空白,目前该机构已经资助了300多位新闻工作者,采访范围涉及90多个国家,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机构都曾刊登过IPR受助者的报道。

另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型”国际传播网络。这些网络通常以一个互联网站为平台,把遍布全球的新闻提供者组织起来进行国际报道。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采集团队,没有实体的驻外机构,也不需特殊的传输技术,是名副其实的“虚拟型”海外网络。“全球新闻”(Global News)网络通过付费方式让那些已经在国外的专业驻外记者及资深的自由撰稿人为其写稿。“环球之声”(Global Voices Online)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博客社区,通过300多名志愿者监控并翻译本国博客和在线个人媒体文章。全球性的新闻网站“现场报道”(Ground Report)有9000多名国际报道员为其提供全球各地的新闻现场图片和一手新闻材料。

英美海外传播网络建设的这些新变化,中国媒体可以有所借鉴。建议我国媒体在海外网络建设上处理好四对关系:

(1)实体站点和松散网络的关系。我国媒体应该借鉴英美媒体“有关闭,有保留,有建设”的做法,大力调整和优化现有的海外传播网络。在新闻热点地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应该投入资金和人力建设实体性驻外站点,而在一些非新闻热点国家和地区,则可以大力发展报道员、线人、临时雇员等低成本、松散型的网络。通过“点”的建设带动“面”的覆盖,最终构建起完整的“网”,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2)自建网络与“借船出海”的关系。在自建网络的同时,我们也要借鉴英美媒体的做法,加强同海外当地媒体的合作,一方面获取第一手的新闻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实现新闻在海外的有效落地,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3)旧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目前,我国大部分媒体已有的海外传播网络基本上都是基于传统技术平台、服务于传统媒体的,如何让这些“旧网络”与“新媒体”接轨,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一些媒体海外站点的基础技术设施还比较落后,新闻信息传输方式还较为原始,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要求。一些驻外人员还没有掌握利用新媒体技术采集新闻、制作新闻、传播新闻的技术和手段,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媒体海外站点还在沿用报业时代的“蹲守式”、“报摘式”、“翻译式”工作方式,运作方式亟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