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环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SWTO分析;问题;建议
如今低碳、经济、环保已经成为我国和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对于交通业来说,尽快实现汽车动力系统由汽油型向充电型的产业结构转型势在必行。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逐步推广,对充电桩行业来说,尽快进行充电桩技术研发、制造、销售充电桩不仅符合大众需求而且也符合未来交通业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新兴行业发展的局限性,即进行技术研发、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都需要很大成本,企业不愿意冒着盘亏的风险进行充电桩技术的研发以及生产销售。因此为了协调好企业、消费者、政府之间的矛盾,有必要对充电桩行业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一、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SWTO分析
(一)优势
1.价格优势。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石油进口大国,并且近几年来石油价格只增不减。因此,相比于燃油来说,使用充电桩充电的成本更低。2.快捷方便。在加油站,客流量大的时候需要排队等工作人员加油。但是,每台充电桩有很多个插头供消费者使用,相比于加油来说,更能节约消费者的时间,更方便。3.安全系数高。加油站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安全预防措施。充电桩相比于加油站来说安全系数则更高。4.清洁环保。加油站有各种燃油挥发的气味,而且加油站的“漏油”现象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相比之下,充电更清洁环保。
(二)劣势
1.无序竞争状态。目前充电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公司在打价格战,充电桩行业还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行业发展标准与准则,整个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2.销售渠道窄。目前的充电桩企业主要通过参加展会以及通过销售人员的推销来宣传,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有力宣传。3.研发成本高。国内充电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难以自主制造重要的充电桩零部件,对于国外市场的发展有较强的依赖性。
(三)机会
1.绿色环保。环保电动汽车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的理念,备受政府推崇,而充电桩正是为这一趋势更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配套。2.发展前景广。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对汽车排放要求较高的国家,其燃油汽车的使用率逐渐下降,这将促进充电桩行业的大力发展。据业内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10%~20%的乘用车销量将来自纯电动车、充电式混合动力和其他新能源汽车。3.国家的大力支持。按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1.2万座充换电站,480万台充电桩。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措施形成了有利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威胁
1.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紧张。目前充电桩仅在一线城市进行推广销售,而我国一线城市普遍呈现地少人密的状态,为充电桩占领一席之地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2.预期政府补贴力度的减少。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推进,政府极有可能降低甚至取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以及充电桩行业的各种补贴来控制充电桩行业的市场容量。3.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充电桩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民营和国营资本的进入。各企业主要利用政府的补贴进行充电桩技术研发与创新改造,不断地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使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加大。
二、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充电桩性能不完善
充电桩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充电桩的技术处于不成熟阶段。例如电池自身技术不过关就可能引发自燃、起火等各种安全事故,很多外在原因成为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因此于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来说,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许多企业的充电桩采用的是一对一接口的模式,并非对所有新能源汽车适用,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目前的充电桩能在0.5~3小时为电动汽车进行常规充电,相比燃油汽车加油的时间,充电桩充电时间过长。
(二)充电桩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桩企业数量过多,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这就会导致充电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其次是国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充电桩行业进行约束,很多公司仍然在打价格战。再加上充电桩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一些企业盲目跟风,片面追求规模和眼前利润,不利于充电桩行业的长久发展。种种现象致使整个充电桩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三)销售量不理想
目前充电桩还没有大批量的进入市场,销量并不乐观。主要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消费者对充电桩的认知度不够,目前的充电桩企业主要是通过参加展会来介绍产品,销售人员采用互联网、电话的方式进行宣传,推销达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充电桩行业,导致了销量不理想。
(四)企业盈利不乐观
充电桩行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使企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研发成本、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高、投入周期长、充电桩使用率不高、销售数量不多等,这些都是企业盈利不乐观的原因。(五)售后服务不完善目前充电桩行业的售后服务并不完善,甚至有些企业还没有建立售后服务中心,这也成为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充电桩行业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发展充电桩行业的建议
(一)充电桩性能的完善
充电桩企业必须将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再来提高其性能。提高充电桩兼容性、实现快速充电等是提高性能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高充电桩的性能,才能提高充电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开拓消费者市场
企业应该加强充电桩的推广,例如可以创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对充电桩的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推送,让更多人了解充电桩。另外,充电桩企业可以在大型商场、超市以及居民小区等人流量多的地方建设公共充电桩充电车位,方便消费者使用。充电桩企业也可以与4S店合作,比如说可以利用客户充电的时间为新能源汽车提供4S增值保养服务。企业还可以与房地产开发商建立合作,比如说建设新能源立体车库,配套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以方便消费者充电。
(三)企业对消费者的补贴
企业可以适当给予消费者一些优惠或补贴。例如可以让消费者免费试用充电桩,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对充电桩有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还可以把试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在充电桩销售初期,要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优惠条件与附加服务才能提高消费者对充电桩的接受度和购买力度。
(四)政府的补贴与扶持
国家要尽快完善对充电桩行业的扶持政策,比如说加大补贴力度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电桩,对充电桩企业实行减免税,提高充电桩技术研发与创新的奖励力度等。政府也可以对消费者进行充电补助,比如说替消费者承担一部分的电费等。同时,希望尽快建立充电桩行业协会,以便对充电桩行业进行更好地监督与管理,规范充电桩行业秩序,及时地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充电桩行业更好地发展。
四、总结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当前市场上所占份额小,充电桩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早期建设充电桩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短期收益不明显。另外政府的补贴与扶持力度不够、政策不完善,导致充电桩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阻碍。从微观角度来看,充电桩销售渠道窄、产品本身技术不过关、售后服务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因此充电桩销量不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靠企业开拓消费者市场、让使用充电桩的潜在用户逐步增加;提高充电桩的核心技术,使性能更加完善;对消费者进行适当的补贴,带给客户满意的产品及全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依赖于政府鼓励性政策的扶持。因此,充电桩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迎难而上,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与鼓励。
参考文献:
[1]李良,郭艺.充电桩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亟待落实的政策[J].中国能源,2016(01).
[2]栾相科.不容易安上的充电桩———技术标准及充电的商业模式需要改变[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15).
篇2
电力能源是现代社会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能源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电力能源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电力能源体系建设进行科学管理,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其中,电力新能源产业建设是解决能源危机、环境以及通货膨胀问题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我国目前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来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就风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需要依托更高电压等级、大规模远距离输送。这就使得复杂的电网技术和经济问题普遍存在,给电力新能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导致了系统调峰调频问题的出现。目前,我国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煤电。而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对于电力系统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系统调峰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缺乏社会的支持。作为一种新型电力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深入人心,被广大人们所接受。这就使得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社会的支持,各项研究和应用活动受到了严重制约。电力新能源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知识产权掌握度不高,实质上是受制于国外研发企业为其“代工”。这就造成了技术应用存在障碍的问题,使得电力新能源发展缺乏先进有效的技术支持。
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问题的原因
目前,电力新能源作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已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相对较晚,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面对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明确影响我国电力新能源建设的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造成我国电力新能源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我国新能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无序开发甚至开发过度;行业标准不完善问题日渐凸显,并严重制约新能源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或无力支持;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加强电力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分析
篇3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427-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常遗留社会功能缺陷,是患病率和致残率最高的一种精神病[1]。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恢复正常的生活,因而社会功能缺陷在精神科康复方面尤为重要。本文对100例住院与非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对照研究,发现缺陷的相关因素,以寻求改善病人社会功能的有效措施。
1 研究对象
样本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2)住院时间3个月以上处于恢复期。3)一年中无重大急、慢性躯体疾患。随即抽查现在住院的50例作为甲组;另选50例非住院病人(曾住我院治疗,末次出院在年以上,资料通过或电话采访得到)作为乙组。
2 方法与内容
参照《社会功能残缺筛选量表》[3]按0-2级评分。0为无功能缺陷,1为确有功能缺陷,2为严重功能缺陷。同时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发病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起病形式、疗效、治疗依从性。
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见表1。
由此可见,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集体活动减退、工作学习情况3项缺陷出现最高,缺陷程度也最重,全部样本的功能缺陷出现率为84.56%。
2 两组评分比较
见表2。
4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无论是长期住院还是非住院患者有84.56%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缺陷。从表1还可以看出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集体活动减退、工作学习情况3项缺陷出现最高,缺陷程度也最重。精神病人典型表现是思维联想障碍,情感淡漠,病人整日沉浸在病态体验中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降低,主动性减退。病人恢复后须长期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抑制其神经系统,病人表现了的生活懒散,甚至对个人身体、衣饰、住处的整洁、进食等基本需求的减少[4]。其次是工作学习能力缺陷,也就是工作学习能力下降,这3项也是精神疾病中最先出现的、最常见的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活动能力和孤独性两组无显著差异,其余4项甲组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远比乙组明显。表1中病人的集体活动缺陷明显,但甲乙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甲组处于住院环境,无社会接触,无事可做,无责任可负,甚至连饮食、衣着皆依赖旁人管理的社会隔绝式的疗养环境中,大脑全部放松,加上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思维活动减少,社会功能减退。非住院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相对较好,这类病人参加社会活动,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关心,对改善社会功能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从一般资料调查中发现,病人的精神症状越重,疗效越差,病程越长,社会功能缺陷越重,而社会家庭支持及服药顺应性好社会功能缺陷越轻。
此项研究表明长期住院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明显,非住院病人的社会功能恢复相对较好,为我们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依据。长期住院病人在兴趣、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缺陷明显,我们可以采取与病人一起制定各项公娱疗活动,病人参与的目的是让病人主动参加,同时采取奖励和鼓励相结合的方法,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对非住院病人可以采取病人和病人家属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得到社会支持。最终目的是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修养环境,加强心理指导,提高疗效,减轻社会功能缺陷,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陈述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CCMD-3).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篇4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研究分析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研究制定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已成当务之急。
一、我国目前关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税收政策存在的缺陷
应当肯定,我国的税收措施与政府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为我国污染控制、污染治理等方面筹集了大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保建设,推动了我国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节能减排税收优惠范围较窄,力度较小
一是节能减排税收优惠偏重于企业所得税。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特别是增值税为主,但节能减排上,许多产品、项目或技术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享受到税收优惠,而增值税方面享受的税收优惠比较少,导致优惠面较窄。二是对企业开发利用水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氢氧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削弱了企业对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三是在部分节能减排税收优惠项目中,或规定了办理时限和享受优惠的有效时间,或设置了过多的限制条件,提高了企业享受优惠的门槛。四是企业自建自用节能减排项目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按现行所得税新法规定,节能减排项目自取得生产经营收入起才能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而对于企业自建自用项目,比如自建为自身服务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由于项目本身不能产生收益,也就无法享受到税收优惠。
(二)征税范围过窄
在资源税方面,许多国家都将水、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列入征税范围,而我国目前只对矿产品和盐征税,相比之下覆盖面太小。在消费税方面,我国虽然在2006年4月对税目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加入了石油制品、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等项目,但总体来讲课税范围依然不宽,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并没有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化肥、含磷洗衣粉和塑料制品等,这对环境保护来说是很不利的。在资源税方面,现行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仅对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大类资源征税,征税范围太窄,反而刺激部分企业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三)现行税收政策存在“重鼓励、轻制约”的缺陷
目前,国家在再生资源回收、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制约性税收政策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税制度存在缺陷。资源税除石油和天然气以外以销售量或自用量为计税依据,导致企业在开采中“拣肥弃瘦”,造成资源无序开采和大量浪费;大多数资源产品采用定额税率,导致应纳税额与资源的价格相脱离,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均无法发挥调节作用。二是消费税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如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污染的一次性用品,除了方便筷之外,卫生纸品、塑料包装袋、电池等均还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三是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税制。
(四)“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建设缺乏专项的税收政策支持
在“两型”社会建设上,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也缺乏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等等政策研究和试点等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进展。 二、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税收政策的调整缺陷,研究税收政策如何进一步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税收政策应作如下调整。
(一)改革完善现行税制
1.改革资源税制。建议扩大征税范围,在现行征税范围的基础上,将森林、草原、海洋、淡水、沙石、粘土等列入资源税征税范围,尤其要对不可再生、非代替性、稀缺资源课以重税。将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量为计税依据的税目改为以开采量为计税依据,并提高计税标准,改革计税方法,从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相结合的方法转变为从价计征的计征方法,充分发挥税收杠杆和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遏制资源过度开采。
2.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对一切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征税。在更大的范围内重点要将非循环经济范畴的重要消费品纳入消费税范围,以此拉开其与循环经济产品的税负差距。尤其是应把资源消耗量大的煤炭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一是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的消费品,如大排量的小汽车,越野车,摩托车应征收更高的消费税;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应列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二是对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如饮料容器等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3.完善增值税制。为更好地体现鼓励“利废”,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意图,应当将部分社会效益好、促进环境保护力度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纳入增值税优惠政策范围。为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允许企业购置的污染治理设备、环球监测仪器与环保设备,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于意义重大,但经营亏损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如垃圾电厂、废旧电池处理厂等,采取即征即退或免税等优惠政策,解决因退税不及时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等问题。
4.完善企业所得税制。企业所得税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政策工具。在节能环保方面,目前主要采取降低税率、减计收入、税额抵免等形式。建议加大企业相关节能减排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节能减排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提高固定资产折旧标准、加速折旧、摊销或增量投入加成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等措施,以鼓励两个行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
5.调整和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其他税收政策。对于现行具有一定环保作用的地方税种,例如,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方面要按税制改革的正常要求完善税制,适时调整偏低的税负等,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其环保功能。
6.开征环境保护税。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专门税种, 现行税制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税率的选择都未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与国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环保型税收体系的发展差距很大,弱化了税收对资源有效利用的支持力度。为了强化企业在节能减排中的实施效果,我国除了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正向鼓励和扶持企业或个人按法律和政策行事外,还应该开征环境保护税,逆向调节、限制企业或个人行为,增加企业不按法律、政策行事的成本。
(二)通过税收调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篇5
【关键词】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 灰色关联
一、引言
201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表明,我国依然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多重挑战,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以及低效益的粗放式增长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如今由于这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导致了我国能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矛盾越发尖锐,从而成为限制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故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其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意图透过一定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数值关系。步骤为:
(一)建立因变量原始数列与自变量比较数列
母序列记作:
子序列记作:
(二)原始序列进行初始化法无量纲处理
(三)计算灰色关联度
计算每个时刻点上母序列与各子序列差的绝对值,从中取最大差和最小差即:差序列
(四)关联度排序
当比较序列有m个时,相对关联度值也有m个,按值大小排列,即为关联序。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程度越大。通常,当>0.6,便认为关联性显著。
三、数据分析
本文从环境污染的废水、废气、废物出发选取了四个指标即:工业废水排放量(Y1)、二氧化硫排放量(Y2)、烟尘排放量(Y3)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Y4);而能源消耗的指标选取有:煤炭消费量(X1)、焦炭消费量(X2)、原油消费量(X3)、汽油消费量(X4)、煤油消费量(X5)、柴油消费量(X6)、燃料油消费量(X7)、天然气消费量(X8)和电力消费量(X9)(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用Excel对数据处理,运用(1)对原始数列初值化(见表1与表2)。然后利用(2)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取),最终利用(3)计算灰色关联度(见表3)。
由表3看出,能源消耗指标与环境污染相关指标的关联度较大(均在0.57以上),故得出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非常显著。此外由表3得出,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程度分别进行灰色关联排序。
工业废水排放量:(燃料油)>(原油)>(柴油)>(煤油)>(汽油)>(煤炭)>(电力)>(焦炭)>(天然气)
二氧化硫排放量:(燃料油)>(柴油)>(原油)>(汽油)>(煤油)>(煤炭)>(焦炭)>(电力)>(天然气)
烟尘排放量:(燃料油)>(柴油)>(原油)>(汽油)>(煤油)>(煤炭)>(焦炭)>(电力)>(天然气)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电力)>(焦炭)>(煤炭)>(天然气)>(煤油)>(汽油)>(原油)>(柴油)>(燃料油)
由上得,燃料油、原油、柴油和汽油对环境污染分别呈不同程度影响,较其它能源消耗显著,而天然气与电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其他小。不同的是,电力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影响上最显著,天然气影响程度也较显著,而对废水与二氧化硫及烟尘影响程度较大的燃料油、柴油与原油在此影响排序较靠后。总之,燃料油对环境污染影响程度最大。其次原油、柴油、汽油和煤油,主要在开采、运输、装卸、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漏泄和排放所造成,对水体能造成普遍严重的污染。
四、结论
目前对我国来说,未来经济的发展只能是循环经济,但须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与政策措施,具体有:
(一)调整与优化能源消耗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不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由上知,传统资源的消耗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机动车对汽油与柴油使用的激增所产生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与烟尘排放量较大。故,我们应该寻求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来代替那些传统、污染性较大的能源,提高能源消费质量和能源利用率,使能源消耗量得到最大潜力的利用,全面推进先进、高效的清洁生产技术,从本质上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目前,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在一些地区仍存在。因此要将先进、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和生活理念引入到全社会,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度,鼓励社会消费的理性选择,将循环经济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政府要切实解决“收支两条线”问题。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形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同时,从法制、经济、管理、道德等方面形成对节约的褒扬和对浪费的惩罚,在全社会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
总之,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因此,我们要减少对环境污染较大的能源消耗,寻求新能源或可再生资源,同时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更新时,采用先进、创新的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率,使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完整、持续的秩序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2012).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童彦,朱海燕,关海波.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环境科学导刊,2010(04).
篇6
关键词:气相色谱,技术,应用
(一)、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目前气相色谱是一种十分成熟的分离分析方法,在分析实验室,特别是有关有机物分析的实验室几乎没有不配备气相色谱仪(简称GC)的,现在一些过去只进行无机物分析的实验室也重视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从而使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使用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Majors [1]在2003年的统计,GC 的应用领域比上世纪90 年代有所变化,在药物分析、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占半数以上(见表1,) ,在农业和食品上的应用排在第三位,值得注意的是GC 在法庭分析和鉴定上的应用有很大的增长。能源和石油分析占的比例少一些,这是美国的情况。我国GC 的应用领域大致也有类似的情况,近年GC在药物分析和环境分析上的应用同样也占很大的比例,特别是中药可挥发成分的分析有大量的研究报告 。针对GC 用于各类化合物分析Majors 的统计见表3
表1 GC 在各领域应用的比例[1]
篇7
关键词:碳关税;低碳经济;纺织服装业;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14-01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目前中国家处于工业发展的初中级阶段,能源消耗量大,生产技术设备落后,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标准,一旦碳关税制度真正开始实施,我国纺织服装业极易成为碳关税的课税对象,从而限制我国纺织服装商品的出口。因此,对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来说,如何应对碳关税在内的各种低碳贸易壁垒决定着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1 我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环境分析
1.1 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碳的内部环境分析
(1)成本优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根据美国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工资平均为0.7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24,日本的1/32。其次,我国拥有丰富的纺织原料,作为主要原料的蚕丝、棉、麻三种天然纤维,中国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化纤产量也很高,成本较低。
(2)行业经验丰富。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传统的支柱型产业,长期的经营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实践中,纺织服装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开拓经验,具有较高的国际、国内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具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纺织服装外贸人才。
(3)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业务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的纺织、缝制环节,处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主要靠拼低价、拼数量的方式抢占国际市场。这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业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游走在低端产品市场上,极少涉足高端产品市场。
(4)节能减排压力重。
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资源利用率偏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与发达国家相差很大。例如发达国家每吨纤维印染用水量约100吨,而我国一般为300到400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7%。由此可见,我国纺织服装业的节能减排压力很大,也意味着其节能减排走低碳环保道路的潜力很大。
1.2 我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
由WTO官方网站统计得知,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处于领军地位,这表明我国纺织服装业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2)政府支持力度大。
面对碳关税政策,我国政府积极地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的制定与谈判,展开了众多积极的环境外交政策;同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纺织服装业被定为要由大变强的重点产业。
2 碳关税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威胁
2.1 国际市场不稳定
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其所需的棉花原料对外依存度为30%,化学纤维原料对外依存的高达50%左右。而国际市场受气候、石油、游资投机等因素的影响极不稳定,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2 贸易摩擦加剧
碳关税政策一旦实施不仅会打击纺织服装企业本身,还会波及其上下游产业,影响广泛。此外,碳关税的实施可能会带动众多贸易保护壁垒产生,严重限制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加剧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往来中的贸易摩擦。
2.3 国际竞争加剧
随着东南亚纺织服装生产国内部结盟、区域产业集群的完善,其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而我国纺织服装业受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涨、物流成本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扩大,并对未来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2.4 国际竞争力降低
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大多是以化学工业作为支撑的,纺织服装业中很多产品的价格低廉实质上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碳关税一旦征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将成为被打击的对象,使得纺织服装产品的成本增加,失去低价优势。
3 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低碳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完善环保立法,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为企业、居民的行为指明方向。其次,完善环保立法。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与国际环境法差距较大,存在着盲区和不完善的地方。国家应继续完善环境立法,强制低碳生产。最后,重新制定纺织服装业的各项标准。现有的纺织服装业的标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纺织服装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要参照国际标准,重新制定纺织服装业的相关标准,积极参加与环境标准相关的国际协议,加强国际交流,实现国际相互认证、相互衔接。
3.2 政府做好纺织服装企业发展低碳技术的经济支持
政府应加大绿色产品研发的经济支持力度,对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低碳清洁技术给予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政府可以选择部分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为其提供研发绿色产品的经济支持,鼓励企业自主投资研发绿色产品项目。再者,积极鼓励外商投资以增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绿色产品研发为目的的资金投入,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整体质量。
3.3 熟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要熟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通过掌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
3.4 加快新能源的采用和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
发展新型环保纺织纤维材料,采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传统的生产工艺,加强技术改造,生产高端低碳环保的绿色纺织品,以此来顺应低碳消费潮流,有力抗击发达国家的碳关税等低碳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刘天姿,陈彬.“碳关税”措施在GATT/WTO体制中的合法性研究[J].国际经贸,2011,(4).
[2]沈木珠.多边法律体制下碳关税的合法性新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5).
[3]马翠萍,刘小和.低碳背景下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12).
[4]丁宝根,周晏武.新式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及我国应对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0,(8).
[5]唐涛.浅析碳关税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0,(32).
篇8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94-01
一、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计算流体动力学即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简称为CFD,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数值计算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对流体流动及换热模拟,在航空航天、能源、石油化工、建筑工程等众多领域内获得广泛应用。在建筑领域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可以对小区建筑物是空气流动、室内通风、室内供热制冷设备布置、建筑物与外界环境换热等状况进行模拟与研究,从而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打造宜居环境。
(一)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
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的应用,是在计算机基础上,对实际流体流动状况进行模拟仿真。其技术实现的基本原理为:通过数值求解控制流体流动微分方程,获得流体流动流场在区域范围内离散分布状况。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分析方法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数学物理模型构建、数值算法求解与结果可视化。
1.数学物理模型构建。针对所需要研究的流动问题,通过构建数学物理模型进行描述与研究。在建筑环境领域,其流体流动问题主要是进行不可压流体粘性流体流动控制微分方程求解,为此,可以建立湍流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如下公式为粘性流体流动控制微分方程:
在方程中,S代表源项,Γ代表扩散系数,p代表密度,其变量φ所代表的物理量不同,其方程含义不同。在应用该方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建筑工程环境中温度、浓度、流场速度等物理量分布。
2.数值算法求解。考虑到粘性流体流动控制微分方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特征,只能应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为此,应对求解区域进行离散处理,一般采取有限元、有限差分、有限容积等离散形式。在进行不可压流动与传热问题研究时所采取有限容积法进行离散。通过离散,可以获得代数方程并进行求解,获得流场离散分布。
3.结果可视化。单纯进行方程求解无法让一般工作人员进行理解,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将速度场、温度场等进行模拟描述,通过计算机图形,直观表达出模拟结果。在可视化处理后,可以将复杂数值以直观图像进行显示,便于非专业工作人员理解。当前,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可以生成静态速度图、静态温度场图,并可以描绘出流场轨迹。
(二)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优势
在建筑环境工程中,其建筑群风环境预测、室内热环境、风环境、设备性能等均是通过试验方式来实现,如进行风洞试验等,其试验存在着一定缺陷,且试验周期较长。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其成本较低,速度较快,且模拟真实度较高,其模拟准确性有保障。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可以生成可视化结果,可以为建筑设计及优化发挥指导意义。
二、计算流体动力学在建筑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一)建筑外环境分析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其外环境对建筑内居住者生活存在着很大影响,尤其是建筑设计较为密集的区域,其小区热环境问题与二次风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可以对建筑外环境进行仿真模拟,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实现建筑风环境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仿真模拟建筑外环境风流动分布状况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建筑内自然通风设计提出意见。按照模拟获得风速大小,进行住宅建筑风荷载承受值计算,有助于优化建筑结构设计。
(二)通风空调空间气流组织设计。通风空调空间气流组织是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其空调空间气流组织直接关系着通风空调效果,如空调空间气流组织质量较好,则室内空调温度及速度能够满足建筑环境设计的要求,反之,则不能实现其设计目标。为此,在进行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施工之前,应进行空调空间气流组织的设计与预测。在传统方法中,多是选择典型送回风方式的气流组织状况研究,其精度及应用范围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对建筑物内部空气气流分布及温度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可以实现对室内通风效果及空气质量的评价,指导通风空调空间气流组织设计工作。
(三)建筑物及外环境传热计算。在建筑工程中,其建筑围护结构所具备的热工性能会对室内热环境造成直接影响。如隔热保温性较差的围护结构其建筑室内热环境表现为冬冷夏热。为此,在工程施工中应综合分析室内与室外热交换等情况。通过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结合数值传热学,可以对建筑流固耦合进行传热计算,根据研究结果,合理选择建筑围护材料,有效控制建筑室内热环境,实现节能目的。
(四)建筑设备性能研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应用到多种设备,如风机、空调等,其设备运行均是通过流体工质流动来实现,流体流动状况直接影响着设备性能,如流道设置良好,其流体流动阻力较小,可以降低设备噪音,节约能耗等。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可以对设备内部流体流动状况进行模拟研究,在研究结果上分析设备性能,改进设备结构,实现设备应用的综合效益。
三、结语
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流体流动与换热模拟,在航空航天、能源、石油化工、建筑工程等众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分析主要分为数学物理模型构建、数值算法求解与结果可视化三个环节,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出较大优势。从建筑外环境分析设计、通风空调空间气流组织设计、建筑物与外环境传热计算、建筑设备性能研究四个方面对建筑环境工程中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环境质量,实现建筑施工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康吉. 建筑室内环境建模、控制与优化及能耗预测[D].浙江大学,2013.
[2]陈雪宇,黄晓家,谢水波,沃留杰,谭斌.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在建筑排水系统中的应用[J]. 给水排水,2009,11:204-208.
篇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153);西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2009gjy03)
作者简介:刘煜(1968-),女,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研究,(e-mail)liuyu@nwpu.edu.cn。
摘要:在当今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在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效启发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设计策略和措施,成为引发更多关注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传统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观念”和“方法”教育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课中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对相关建筑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学;绿色建筑;能源;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13704随着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包括建筑学专业在内)众多专业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研究显示,建筑的生产和运行能耗占各国总能耗的30%~45%,其排放的污染物占各类污染物总量的10%~20%,因此,建筑对全球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兴起的“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方向。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在高等建筑教育领域,如何将“能源”与“环境”问题与 “建筑设计”有机结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比较
(一)设计内容的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涉及建筑的尺度、色彩、质感、流线等方面,同时也兼顾与建筑使用者相关的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其所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例如:中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提出“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其中前两项原则与“功能”直接相关,后一项原则与“形式”直接相关。西方社会在现代建筑发展早期,也出现过“形式追随功能”等主要围绕“功能”与“形式”特征,影响深远的设计理念。
与传统建筑相比,当代绿色建筑设计更加强调对“能源”和“环境”因素的关注,并且提出“设计结合自然”等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新的设计理念及表达[1]。根据中国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 ,所有绿色建筑必须考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等方面内容。比较而言,在传统建筑设计中,是否考虑上述内容,以及考虑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建筑师的个人认识、意识和偏好。
(二) 设计过程的比较
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一般由建筑师主导。其主要流程包括方案策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图初步设计阶段、扩大初步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设计过程基本上可以描述为单一方向的工作流程。在这个流程中,虽然项目立项之初就会组建由建筑、结构、水暖、概预算等多专业人员构成的设计团队,但只有建筑师的工作自始至终贯穿项目设计全过程,其他领域专业人员大多直到施工图阶段才会真正加入设计团队,展开具体设计工作。同时,在线性工作流程下,各专业领域人员加入设计团队开展工作的程序、方式和深度都基本固定并可预期。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刘煜,等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能源与环境教育探讨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与传统建筑设计的相同之处,主要在于通常都是由建筑师主导设计过程。其不同之处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首先,在设计团队中,除了建筑、结构、水暖电、概预算等专业人员之外,一般还需要能源工程师、环境工程师、生态咨询师等更多特殊专业领域专家加入设计咨询团队;第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并非单一方向的线性流程,而是螺旋式推进的非线性流程。它是基于多专业参与的多因素复杂决策过程,相比传统建筑设计需要更多的检查、评价和决策支持;第三,从绿色建筑设计的最初阶段开始,就需要多专业领域人员的密切配合。随着方案的进展,在不同设计阶段可能需要咨询不同领域的专家,而所需咨询的专业领域,以及不同专业加入设计讨论的时机,可能随着方案性质的不同和具体进展情况随时发生变化,并无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可以参考,有时很难预期。
二、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特征的课程教育
>
既然绿色建筑设计具有显著不同于传统建筑设计的内容和过程,在针对绿色建筑的教育和教学中,必然需要探讨新的、更加适应这些特征的理念和方法。鉴于绿色建筑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于“能源”和“环境”问题,下文从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分别探讨如何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中开展能源与环境教育。
(一)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能源教育
1.关于“能源”的观念教育
要做出好的设计,首先必须具备好的设计观念。关于绿色建筑,目前在社会上存在不少错误的观念。例如:节能建筑就是采用了太阳能、地源热泵等新能源技术的建筑,绿色技术多的建筑就是好的绿色建筑等。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能源”领域的相关概念,在其主干专业课程(建筑设计)中很少接触。学生平时从网络、报纸、期刊等不同渠道接触到大量与节能相关的概念和信息,对这些信息如果不加分辨地接受,也有可能形成片面甚至错误的观念。
根据笔者多年主讲绿色建筑设计课程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在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中开展与“能源”相关的教育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以下3个方面理清基本观念。
(1)建筑能耗的基本构成。建筑能耗的基本构成包括“运行能耗”(operation energy)和“隐含能耗”(embodied energy)2个部分[3]。“隐含能耗”也称“含能”,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需特别探讨的是 “隐含能耗”的概念。将学生的视野,从建筑建成后的“运行能耗”,扩展到其建成之前各种建筑材料和部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安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以及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其从节能环保角度,具备选择建筑材料的“独到”眼光。 (2)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建筑节能有“设计节能”和“技术节能”两大基本途径。在绿色建筑设计教学中,首先,需要强调“设计节能”的重要价值和巨大潜力,并将其视为建筑节能的首选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设计途径和方法,探索实现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自然调节室内温湿度等目标,进而达到经济节能的目的。其次,需要使学生明确,节能技术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新越好,只有适用的才是最好的。此外,鼓励学生在探索设计节能途径的同时,从集成设计的角度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3)建筑节能的全生命周期经济分析。经济性无论何时都是决定建筑设计及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这对于传统建筑和当代绿色建筑同样适用。
在绿色建筑设计课中,有必要使学生明确,虽然节能设计及节能技术都有可能增加建筑的初次投资费用(造价),但同时也会减少建筑的运行和维持费用,因此,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其总体费用往往更低。也只有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2.关于“能源”的方法教育
“节能”是绿色建筑关注的重要议题。在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除了建筑物理课程的热工章节内容以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接触到的建筑节能理论和设计计算都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的教育,至少可从以下3方面进行引导、加强和拓展。
(1)基于基本原理的逻辑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是任何科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在以“形象思维”培养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建筑学教学中,其重要性往往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学实践证明,绿色建筑课程教育中,在具备建筑热工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和“逻辑”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设计节能的各种可能性,相比课堂讲授而言,可以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设计节能领域深入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设计成果往往也具有更多的新意。
(2)建筑能耗的模拟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不同,当代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借助软件分析和能耗模拟,对设计方案的能耗表现进行定量评价。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能耗模拟软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并鼓励其探索和初步掌握简单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建筑能耗的实验方法。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往往借助工作模型,推敲和完善建筑的造型及功能;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用“造型软件”进行造型和空间分析;在当代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模拟软件”,对建筑能耗进行模拟和分析。然而,现有能耗模拟软件大多是针
对工程专业开发的,对于大多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掌握模拟软件的原理和背景,并熟练应用其进行能耗模拟分析的难度比较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建筑学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基于对热工原理的基本理解,通过工作模型的制作,结合简单的实验方法,实现对节能设计效果的初步比较和分析。例如:利用电吹风、蜡烛、锯末、碎纸屑等工具完成的简单吹风实验,就可以在模型中初步验证和比较不同设计方案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的实际效果;使用手电筒、纸板、布帘等工具完成的简单照明实验,也可以初步验证和比较不同设计方案的自然采光效果等。实验与软件模拟的结果,可以互相验证其有效性,并共同为设计方案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绿色建筑设计课中的环境教育
1.关于“环境”的观念教育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绿色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主要为建筑设计与“环境负担”的关系,以及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在这2方面建立正确的观念。
(1)建筑设计与环境负担的关系。传统建筑设计一般不涉及“环境负担”的概念,但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议题。在绿色建筑教育中,必须使学生建立并明确“建筑有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负担或危害”的观念,并引导其分析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的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负担或危害的各种潜在途径,以及避免和减少环境负担或危害的各种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
(2)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传统建筑设计与当代绿色建筑设计都涉及“环境质量“的概念。前者主要从定性角度,分析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空间的功能利用、流线组织、视觉表现等环境质量的关系;而后者则从定量角度,强调建筑设计与室内外“空气质量”“热舒适度”等物质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包括建筑设计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大范围环境质量的相互关系。
可以说,建立从宏观(全球环境)到微观(建筑内环境)综合全面的环境观念,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正确理解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是当代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中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关于“环境”的方法教育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环境”质量是与“节能”同等重要的问题。在绿色建筑设计课教学中,提高环境质量的方法教育,主要涉及以下3个方面。
(1)环境分析方法。与传统建筑设计相比,绿色建筑更加强调设计初期的多学科环境分析,包括从场地环境的气候、地形、地貌、动植物群落、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角度,分析其与建筑设计的相互关系,包括潜在的相互影响和利用的可能性等。对不同环境的分析,既可以采用基于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也可以采用相关学科领域的特殊方法。在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并探索多种不同的环境分析方法。
(2)环境模拟方法。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常常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建筑设计方案的热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等进行模拟。和能耗模拟一样,环境模拟已成为常见的设计辅助方法,因此,在绿色建筑教学中,同样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环境模拟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及模拟结果的比较和分析方法。 (3)环境评价方法。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已经建立一批绿色建筑的环境评价体系或工具。其中包括breeam(英国)[4]、leed(美国)[5]、casbee(日本)[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2],以及被称为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dgnb(德国)[7]。这些体系或工具中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权重,对了解“绿色建筑”概念、内涵以及环境与能源问题重要性等国际建筑界的共识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课的环境教育中,有必要向学生介绍现有国内外主要环境性能评价体系,引导其在设计中正确理解并科学参考和应用这些评价体系或工具。
三、结语
“能源”与“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需要面对的两大主题。文章结合笔者多年相关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观念和方法的角度,对绿色建筑设计课中“能源”和“环境”主题下需要特别关注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学科教学的授课水平、多学科教学团队组建能力,以及多学科教学团队管理机
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绿色建筑教育所倡导的多学科集成化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如何突破限制,使绿色建筑在“能源”与“环境”等多学科领域的教育主题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还需要在今后的绿色建筑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006.
[3] 方仲贤,刘煜. 浅论建筑能耗构成之建筑含能[j]. 新建筑, 2012(4): 57-60.
[4] r baldwin,a yates,n howard,s rao, eds. breeam 98 for offices: an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 for office buildings[s]. 1998, construct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ltd. by permission of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ltd., uk.
[5]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leed rating system (version 2.0)[s]. 2001.
[6] institute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bec).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casbee)[s]. 2002, 2004 edition, jap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ortium.
[7] 卢求. 德国dgnb——世界第二代绿色建筑评估体系[j]. 2010(1): 105-107.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
liu yu, li jing, liu jinghua
(school of mechanics,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background that nowaday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worldwide than ever b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inspire students to develop relevant desig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s a research task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content and proces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contemporary green building design, we discussed some concrete issues in views of both concept and methodology, which are involved in the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urses and related to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topic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levant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
篇10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进口品牌汽车产品价格下探,自主品牌随着研发及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逐步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作为合资品牌的上汽通用受到了上下两股压力。一方面,与自主品牌相比,上汽通用的产品优势不在,鉴于购买者的选择性比以往更多,直接导致议价能力下降,双方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与进口品牌相比,一旦价格差距缩小,直接导致了上汽通用的竞争力下降。此外,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汽车仅仅作为一个代步工具,越来越注重汽车所带来的生活价值,汽车产品也将作为移动终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丰富的体验。
本文通过钻石模型、五力模型、标杆化分析法模型对上汽通用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上汽通用制定了差异化战略,使上汽通用抓住中国汽车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在国内汽车行业取得新的突破。
Abstract
Automobile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pularity of its automobiles.In modern society,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maintains the lifeline of the entire economy and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The Chinese auto market i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The price of imported brand auto products dropped, and the independent brand gradually improved the cost performance ofthe products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RD and cost control capabilities. As a joint venture brand, SAIC GM was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top and bottom. On the one hand, SAICGMs product advantage is not compared with its own brand.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purchasers selectivity is more than before, it directly leads to a decline in bargaining power,and the two parties inevitably fall into 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on the other hand,with imported brands In contrast, once the price gap narrows, it directly leads to a decline 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AIC GM. In addition, Internet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epen and living standards are increasing. Consumers are no longer satisfied that cars are only used as a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n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ife value brought by automobiles. Automobile products will also serve as mobile terminals for peoples lives and Work brings a richer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SAIC General by Diamond Model, Five-Force Model and Benchmarking Analysis Model,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and develops a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for SAIC GM. Let SAIC GM seize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Chinas auto consumption upgrade and make new breakthroughs in the domestic auto industry.
Keywords : Diamond Model; Five-Force Model; Benchmarking Analysis Model;Consumption Upgrade; 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第 1 章 绪论
本章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撰写的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其中将会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基本研究思路做重点阐述,同时概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1 研究背景。
汽车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汽车产业具有非常大关联度的特性,汽车产业在其自身逐步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将近 160 多个的上下游产业,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经济的蓬勃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的上游产业有:钢铁业、电子业、橡胶业、化工业、有色金属业、塑料业等;下游产业有:道路建设、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汽车维修服务业、旅游业等。根据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展历程:汽车工业增值 1元,上游产业增值 0.66 元的,下游产业增值 2.73 元。另外,汽车行业不仅仅给一个国家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又促进了较大比例的间接就业,汽车产业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可给其相关的产业带来 8 个就业岗位。
中国汽车产业创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到现在历经发展六十多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车型体系。汽车产业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汽车行业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所有的产业会与配套的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关系密不可分。汽车行业包罗万象,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尖端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劳动力的输入。资本主要包括资金和设备,与之相关的就是金融服务和制造设备的提供,进一步细化,牵涉到机械设备、加工工艺、生产原材料等。这一切都离不开配套产业。另外,在销售和售后之中,还涉及到银行、销售商、保险等第三产业。可以说,汽车行业几乎同所有的行业都有联系。其次,汽车行业能够创造巨大产值。一种产品,虽然销售价格高,但是产能小,最终导致产值很低;同样,如果产能充足,但是销售价格低,它所创造的产值一样不高。只有销售价格高并且产能大,才能为社会创造巨大产值。随着汽车产量的增长,汽车产业创造的产值增加。汽车技术水平含量日益提高,汽车用途不断扩展,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另外,如果汽车产业景气,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就世界范围的统计来看,在一些汽车生产大国,汽车行业或与汽车行业相关的配套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总和占据了全国的 15%到 25%,美国及欧洲等主要汽车大国平均每 6 个就业机会中就有 1 个就业机会是与汽车产业相关联的,也就是说从事汽车行业或与汽车行业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就业人数的 14%17%,中国无论在汽车产量还是保有量方面都相对较少,但是车行业或与汽车行业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就业人数己经达到了相当规模。
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利好,人民消费需求旺盛。鉴于目前中国汽车的千人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均衡,中国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国家政策的颁布指明了未来汽车行业将呈低碳化、绿色化趋势发展,汽车制造商需要进一步研究节能技术。传统能源方面,发动机的做功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无论是缸内直喷还是进气歧管喷射方式,都要保障燃料更充分的燃烧,尤其是针对柴油车,催化转化器中的贵金属含量以及颗粒捕集器的功能是决定排放影响的关键因素,同时燃料的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在提炼技术上取得突破。新能源方面,随着补贴政策的缩紧,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传统能源终究将被新能源所替代。企业只有在新能源开发技术上深耕细作,才能获得政府补贴,实现自我的持续造血,一旦技术壁垒无法攻破,又会对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困境。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传统能源市场,随着自主研发及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原先在低端市场竞争的自主品牌,又对配置进行了升级,由此合资品牌受到了巨大冲击。与自主品牌相比,同一价格梯度内自主品牌的产品配置更高,合资品牌的优势不在,同时消费者的可选性比以往更多。鉴于此,双方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竞争,开展价格战。在新能源市场,国家政策放开,互联网企业加入造车行业,主推绿色产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这些新势力企业能够提供高收入的职位,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人才大量流失,新势力对已有企业构成了一定威胁。此外,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汽车仅仅作为一个代步工具,越来越注重汽车所带来的生活价值。以互联网为载体,配备大尺寸的液晶电视,通过外接卫星电视进行信号传输,进一步丰富对娱乐享受的要求;通过手机系统对车内设备的一体化智能控制,进一步满足乘坐的舒适性及方便性;利用互联网的导航系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
1.2 研究对象。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7 年 6 月 12 日,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而成。上汽通用产品一经推出,在中国市场引起强烈反响,一方面是通用汽车百年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作用,另一方面是通用汽车团队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做好了详细的调研,确保产品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相契合。
合资企业中,上汽通用是第一家实行多品牌战略的,由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品牌组成,车型产品覆盖面广。早期多品牌战略准确抓住了市场定位、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为日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钻石模型适用于对一个行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企业在该行业的竞争状况,为后续的战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运用钻石模型,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有利于驱动企业创新转型,建立竞争优势,从而带动行业发展;五力模型适用于对一个行业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各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竞争的激烈程度、规模的大小可以概括为五种力量。通过运用五力模型,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在产品质量、营销策略、渠道关系等方面建立竞争优势,在行业中树立标杆;标杆化分析法模型适用于企业经营的总体状况与竞争对手或业内一流企业作对照分析。通过运用标杆化分析法模型,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情报,进一步改进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好相应的赶超目标。
1.3.2 实践意义。
通过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汽车行业宏观环境,得出结论: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利好,人民消费需求旺盛。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均衡,中国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国家政策的颁布指明了未来汽车行业将呈低碳化、绿色化趋势发展,汽车制造商需要进一步研究节能技术。
通过运用五力模型分析中国汽车行业竞争环境,得出结论:进口品牌汽车产品价格下探,自主品牌随着研发及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逐步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作为合资品牌的上汽通用受到了上下两股压力,陷入同质化竞争。此外,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汽车仅仅作为一个代步工具,越来越注重汽车所带来的生活价值。
基于外部因素分析,同时结合标杆化分析法模型,进一步为上汽通用差异化战略的制定明确了方向。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点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钻石模型
2.1.1 钻石模型的内涵
2.1.2 钻石模型的意义
2.2 五力模型
2.2.1 五力模型的内涵
2.2.2 五力模型的意义
2.3 标杆化分析法模型
2.3.1 标杆化分析法模型的内涵
2.3.2 标杆化分析法模型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 3 章 上汽通用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3.2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3.3 中国汽车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3.3.1 生产要素
3.3.2 需求状况
3.3.3 政府因素
3.3.4 发展机会
3.4 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3.4.1 新进入者威胁
3.4.2 现有竞争者
3.4.3 卖方议价能力
3.4.4 买方议价能力
3.4.5 替代产品压力
3.5 外部环境对上汽通用战略制定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 4 章上汽通用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标杆化分析上汽通用与上汽大众
4.1.1 规划形成过程对比
4.1.2 产品规划对比
4.1.3 组织机构及管理方式对比
4.2 上汽通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产品销量下滑
4.2.2 用户满意度下降
4.2.3 产品设计存在缺陷.
4.3 原因分析
4.3.1 产品同质化
4.3.2 缺乏差异化服务和渠道
4.3.3 市场响应能力下降
4.4 内部环境对上汽通用战略制定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 5 章 上汽通用的差异化战略
5.1 上汽通用差异化战略的制定依据
5.1.1 上汽通用的优劣势分析
5.1.2 同质化竞争对上汽通用的影响分析
5.1.3 消费需求升级对上汽通用的影响分析
5.2 上汽通用差异化战略的制定方向
5.2.1 产品差异化
5.2.2 服务差异化
5.2.3 形象差异化
5.3 本章小结
第 6 章 上汽通用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保障
6.1 明确核心竞争力
6.2 完善体系管控
6.3 创新体制机制
6.4 加强队伍建设
6.5 本章小结 第 7 章 总结
汽车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汽车产业具有非常大关联度的特性,汽车产业在其自身逐步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将近 160 多个的上下游产业,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经济的蓬勃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的上游产业有:钢铁业、电子业、橡胶业、化工业、有色金属业、塑料业等;下游产业有:道路建设、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汽车维修服务业、旅游业等。根据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展历程:汽车工业增值 1元,上游产业增值 0.66 元的,下游产业增值 2.73 元。另外,汽车行业不仅仅给一个国家提供了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又促进了较大比例的间接就业,汽车工业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可给其相关的产业带来 8 个就业岗位。
国家经济发展持续利好,人民消费需求旺盛。鉴于目前中国汽车的千人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均衡,中国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国家政策的颁布指明了未来汽车行业将呈低碳化、绿色化趋势发展,汽车制造商需要进一步研究节能技术。传统能源方面,发动机的做功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无论是缸内直喷还是进气歧管喷射方式,都要保障燃料更充分的燃烧,尤其是针对柴油车,催化转化器中的贵金属含量以及颗粒捕集器的功能是决定排放影响的关键因素,同时燃料的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在提炼技术上取得突破。新能源方面,随着补贴政策的缩紧,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传统能源终究将被新能源所替代。企业只有在新能源开发技术上深耕细作,才能获得政府补贴,实现自我的持续造血,一旦技术壁垒无法攻破,又会对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困境。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传统能源市场,随着自主研发及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原先在低端市场竞争的自主品牌,又对配置进行了升级,由此合资品牌受到了巨大冲击。与自主品牌相比,同一价格梯度内自主品牌的产品配置更高,合资品牌的优势不在,同时消费者的可选性比以往更多。鉴于此,双方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竞争,开展价格战。在新能源市场,国家政策放开,互联网企业加入造车行业,主推绿色产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这些新势力企业能够提供高收入的职位,传统汽车制造企业人才大量流失,新势力对已有企业构成了一定威胁。此外,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汽车仅仅作为一个代步工具,越来越注重汽车所带来的生活价值。以互联网为载体,配备大尺寸的液晶电视,通过外接卫星电视进行信号传输,进一步丰富对娱乐享受的要求;通过手机系统对车内设备的一体化智能控制,进一步满足乘坐的舒适性及方便性;利用互联网的导航系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
上汽通用在战略规划形成过程环节,由于考核指标分解后,对突破方向的支撑目标并未单列,导致质量功能分配不明确,缺乏对于达成既定目标的支撑;在产品规划形成过程环节,缺乏应对市场的敏感性,同时车型平台又处于一个弱矩阵组织,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状况,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在产品规划环节,缺乏路径明确的技术型谱支持,缺乏服务型谱带来的清晰的目的性,导致其在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上响应速度偏慢;在组织机构及管理环节,忽视了团队自身的持续学习要求。
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为避免同质化竞争、满足用户的消费升级需求,上汽通用需要实施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差异化过程中,上汽通用需要做进一步的市场细分,从而凸显竞争优势;在服务差异化过程中,为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上汽通用需要提供个性化改装服务、跨品牌维修服务以及车辆信息智能推送服务;在形象差异化过程中,上汽通用需要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
目前,上汽通用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基于功能型的。主要是满足市场运作的需要。
一方面,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提高经营效率。行业容易控制全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各部门的分权和专业管理的难以融合。这项工作很难协调。机制臃肿,功能不明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为有效实施差异化战略提供保障。对差异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问题与现象,及时组织调查与分析研究,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有效提升决策效率。此外,上汽通用应重视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发挥人才队伍的合力,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更好地为实施公司的差异化战略做出贡献。
- 上一篇:汉语言文化的发展
- 下一篇: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