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学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学的基本概念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投资已经成为现阶段国际经济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我国各高校也顺应时代潮流相继开设了《国际投资学》课程。由于《国际投资学》是一门新的课程所以教师和学生对它还不是很熟悉,同时由于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又对这门课程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时代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更好地发挥作用。

1 国际投资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参与不到位

现阶段的国际投资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保证课堂效果,但是一味的灌输却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对评估方法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授评估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在讲授时要让学生为每一种评估方法举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扎实地记住基本知识。

1.2 英语讲授不重视

因为学习国际投资学的学生未来接触的工作很多都是面向国外的,在工作当中会与外国人进行谈判,用外语进行交流,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尤其是单词识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就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只用中文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且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数也是只用中文编写,大部分学生不清楚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写法,加之我国的课程安排与国外相关课程安排并不一致,无法完全引进外国教材进行教学。这些问题造成了国际投资学只停留在纸面上,不能投入到实际应用,是我国的国际投资学课程相对落后,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

1.3 联系实际不及时

不可否认,国际投资学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要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必须扎实掌握。但是现阶段的国际投资学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轻视实际案例的分析,不能使学生在实例中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学生学到的只是不能得到真正运用。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导致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得到实际应用。

2 国际投资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国际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要不断加强国际投资学教学的改革,使国际投资学教学更具活力,更符合时代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2.1 加强师生互动

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与此同时,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也不只是简单地讲授课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例的介绍,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有关国际投资的最新讯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思想与国际接轨。

2.2 加强双语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使国内的国际投资学与国际相接轨,就必须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要想了解国外的先进知识就必须在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活动,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国外先进的国际投资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一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针对现阶段各大高校国际投资学课程用中文讲授的现状,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大高校引进国外的相关教材作为课外辅助教材,帮助学生了解国外课程的相关情况。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课程。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应该产生畏难情绪,要积极与教师互动,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2.3 强化案例分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具体的实例呈献给广大学生。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和思考相关问题,将抽象知识与形象的案例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举出更多的实例,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所选择的案例,不要局限在国内,要将视野放到全球,要在各种网站、杂志、电视等媒体中选择国际投资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投资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平等,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提升学习的效果。

2.4 明确课程内容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设的《国际投资学》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内容都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的,国外国际投资学的流派众多,观点各不相同,要想使学生学到更系统的知识,教育部门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规范。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国际投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实务、国际投资方式、各国的投资实践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更系统、更科学的国际投资知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篇2

关键词:证券 投资 研究对象

1 概述

当今中国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对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的阐述较少,国内比较知名作者吴晓裘,赵锡军、李向科等在其主编的证券投资学中都没有对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述,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正,逐步完善这一学科,这一研究对证券投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证券投资概述

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方面,直接投资是指各个投资主体为在未来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物资产购建活动。如国家、企业、个人出资建造机场、码头、工业厂房和购置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一切出于谋取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间接投资,即投资主体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证券投资属于非实物投资,投资者付出资金,购入的是有价证券,而不是机器、设备、黄金珠宝等实物。证券投资的收益一般包括股息、红利收益、资本收益、债息收益和投机收益。

证券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相比,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期限性和变现性等特点。

3 证券投资与投机

投机起源于古代,早期的投机以赚取地区差价为主要方式,不同区域对不同种类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差别性,为投机者赚取买卖差价创造了条件。进入商品社会后,投机范围日趋广泛,它已伸展到生产、流通、金融等众多领域。

投机的含义就是把握时机赚取利润。在证券投资学中,投机的基本含义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试图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获利时机同样赋予所有的社会公众,并未偏向某种特定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这种机会。少数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只是他们熟悉市场的习性,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更主要的是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承担较大的风险,赚取高额利润就是投机者根本的信条。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偏重于通过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图赚取正常利润的投资行为。

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预测收益的估计不同。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较为重视基础价值分析,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证券投机者不排斥这些方法,但更重视技术、图像和心理分析。普通投资者除关心证券价格涨落而带来的收益外,还关注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而证券投机者只关注证券价格涨落带来的利润,而对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不屑一顾。其次是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较为关注,主要购买那些股息和红利乃至价格相对稳定的证券,因而所承担的风险较小;投机者主要购买那些收益高而且极不稳定的证券,因而其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投机者既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投资与投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要把投资与投机完全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投资是不成功的投机,投机是成功的投资。

4 证券投资学研究的对象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具体地讲,就是证券投资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如何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国家如何对证券投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等等。从学科性质上讲,证券投资学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证券投资的综合科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证券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利润、利息等慨念是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所经常使用的基本范畴。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所以必然涉及到货币供应、市场利率及其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以及证券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定购买哪个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总要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分析、判断。作这些基础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时,除了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大量地定量分析,证券投资、市场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组合分析等内容都应采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因此,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第二,证券投资是一门应用性科学。证券投资学虽然也研究一些经济理论问题,但从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学。证券投资学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现象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证券投资者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即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发行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科学。

第三,证券投资是一门以特殊方式研究经济关系的科学。证券投资属于金融投资范畴,进行金融投资必须以各种有价证券的存在和流通为条件,因而证券投资学所研究的运动规律是建立在金融活动基础之上的。金融资产是虚拟资产,金融资产的运动就是一种虚拟资本的运动,其运动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社会上金融资产量的大小取决于证券发行量的大小和证券行市,而社会实际资产数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和价格。由于金融资产的运动是以现实资产运动为根据的,由此也就决定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生产关系也必然反映在证券投资活动当中。即使从证券投资小范围来看,证券发行所产生的债权关系、债务关系、所有权关系、利益分配关系,证券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委托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等等也都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证券投资学研究证券投资的运行离不开研究现实社会形态中的种种社会关系。

5 证券投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5.1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它包括:

5.1.1 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证券投资过程中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如证券(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收益等。明确这些概念和范畴,是研究证券投资的前提。

5.1.2 证券投资的要素。证券投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或行为要素,证券投资者、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中介等是证券投资的实施要素。它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这些要素,对于准确、全面、深入地说明和理解证券投资运动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1.3 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空间。证券投资活动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而证券市场本身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体系,它由许多分支组成,证券市场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分别满足不同的证券投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证券市场的组成框架、基本结构和运行机理,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并有效地从事证券投资活动。

5.1.4 证券投资的规则和程序。证券投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包括法规进行的。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它有特定的程序和步聚,制度规定是相当严密的。了解这些规则和程序,是从事证券投资的重要前提。

5.1.5 证券投资的原则和内在要求。证券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行为。因此安全、高效地进行证券投资,必须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客观内在要求。按证券投资的客观要求行事,有助于避免证券投资中的盲目性,理性地入市操作,从而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

5.1.6 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这是证券投资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两大类,而这两类分析方法又分别包含了大量内容,只有努力掌握这些分析方法,投资者才有可能为正确地选择投资对象,把握市场趋势。

5.1.7 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是指实际买卖证券时,在进行投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自身情况、投资目的等选择的具体操作模式、策略与手法。它与证券投资分析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是在投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对投资分析结果具体操作的反映。投资者个人的投资目的、条件乃至修养与气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操作方法。

5.1.8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总是伴随着整个证券投资过程。实际上,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正是证券投资者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自然成为证券投资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什么是证券投资风险和收益?它们的构成情况如何?怎样对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度量?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如何优化基于规避风险目的的投资组合等等,证券投资学均需做出相应的回答。

5.2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方法

证券投资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要实现其研究目的并使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下方法和要求:

5.2.1 规范与实证分析并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证券投资学要解决繁杂的理论命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要大量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各种理论抽象和规范分析,还必须高度地关注证券投资的实践,进行广泛的实证分析。证券投资中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分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可能的制约因素,还必须尽可能弄清这些因素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程度,而这些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量化状态又可能决定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程度的差别。因此,证券投资学的各种结论的得出,都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运用的基础之上。

5.2.2 强调结论、观点的特定性及适用背景,而不刻意追求其普遍适用性或惟一性。证券投资实践中的情况十分复杂,变数很多,市场走势往往还要受到投机及其他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投资学中所给出的结论与观点也只能针对大多数情况或某些情况,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5.2.3 强调动态的全方位分析。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指导证券投资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完善其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根据现象的现状和动态,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6 结论

不管是证券投资或者投机,都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其研究对象,通过对证券市场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分析,笔者总结出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研究证券市场运行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而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等等,对证券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勇主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2]蒲涛.刘险锋主编.《证券投资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3]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杨大楷著.《证券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3

关健词:证券投资 实验技术分析 基本面分析

金融专业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而实验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已成为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模拟实验,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将跨课程的有关知识融会贯通。如组织学生参与某些金融期货经纪公司联合媒体举办的沪深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大赛和我校金融学院举办的炒股大赛, 在教学过程中购买模拟交易软件, 通过这些途径, 学生不仅能够容易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一般原理, 也能够掌握相应的具体的证券投资分析技禾手段,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深化。

一、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实验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 是对各种理论知识的一种综合应用, 学生如果能在证券投资实验环境下接受证券投资理论教育, 不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认识和把握相关证券投资实践, 而且也能在实现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做到相辅相成、互促互进。

证券投资分析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分析技术, 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术等。另一方面, 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综合应用的艺术。证券投资分析的目的就是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 即通过对各种影响证券价格因素的分析, 来判断证券价格的变化。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繁多, 而且在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使得证券投资分析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要求证券投资分析人员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手段, 来判断和预测证券价格的走势。对证券分析技术的主观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的方法的不同, 就可能会导致证券投资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技术是是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础, 而综合应用的艺术则更高一个层次。

二、证券投资实验在金融专业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证券投资实验具有实习性、综合性、协同交互、时间集中、资源独享、实验过程与结果不确定、实验要求高等特点,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模式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予以确定。

(一)两种实验倾向的侧重点和考查标准不一样

目前证券投资实验有两种不同的实验倾向, 一种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掌握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上, 通过实验来完成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的转化, 实验的重点在理解和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另一种则是把实验的目的放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上, 即实验就是通过做模拟操作, 给学生一定的虚拟资金, 让其模拟操作,重点在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上。

1.实验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技术, 则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的掌握上相反, 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 则在实验设计中要注重对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和熟练掌握上, 而对证券投资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实验要求则相应降低。

2.考查的标准不一样。如果实验的目的在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技巧或者艺术水平上, 则实验结果的考查将会是证券投资分析的最终结果, 即模拟投资的结果是底是亏、盈利或者亏损的数额是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 如果实验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则实验结果考察的目标则在于学生对各种分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上, 模拟投资的结果并不是考查学生实验效果或者学生实验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 hi138/Com]

(二)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的着重点不同

在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实验过程中, 我发现将证券投资实验目的放在提高学生证券投资技巧或者综合应用上, 效果并不好。学生在进行证券投资实验以前, 大多数同学对证券投资的实际操作知之甚少, 对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所以, 直接进人模拟投资分析过程, 学生大多不能顺利地进行实验, 甚至有同学连基本的交易信息都无法看懂, 实验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达到。

对于初次接触到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 很显然首先需要解决的间题不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综合应用的艺术问题, 而应该是技术问题, 即通过证券投资实验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在证券投资实验中, 实验的目的主要应该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对基本的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训练, 巩固和应用各种证券投资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证券投资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间题的能力。

(三)分析软件花样众多, 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

能熟练运用各种证券分析软件和交易系统, 对于对于学生能够进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过程至关重要, 但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该过程, 因为在证券投资课程学习中一般不会对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过多的介绍, 所以, 如果没有该过程的准备阶段, 将会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无所适从。

(四)重视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忽视证券基本面分析实验

在目前的证券投资实验中, 技术分析往往被学生所推崇, 但实验过程往往也会有问题出现, 即对各种技术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析方法应用规则繁多, 在现实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 效果也不一样, 学生在实验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鉴别和运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实验工作被忽视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该部分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 收集历史数据相对比较困难, 需要相应的其他统计分析技术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实验。但这样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 实验不能够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分析技术,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无事可做的局面。往往会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动盯盘, 时间长了就会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第二, 忽视该部分的实验, 无助于学生应用各种理论知识的能力, 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统计分析技术。

另外因为证券投资分析涉及宏观到微观经济的各个方面, 因此, 证券投资分析实验实际上是对学生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和考察,这部分实验的缺失, 将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三,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投资者素质的逐步提高, 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被市场所广泛接受, 而价值投资的理念要求投资者必须进行基本面的分析, 即通过基本分析方法来判断大势, 寻找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个股。如果不对基本面进行分析, 仅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投资, 如同打牌时不看牌, 风险可想而知。

三、提高证券投资实验教学效果的心得和建议

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授中, 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相呼应, 及时进行证券投资实验。我认为其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绍与掌握

针对上文提到的问题, 在该阶段的实验过程中, 我认为应该首先由实验教师对投资分析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进行讲解, 对分析软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进行讲解, 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分析软件的安装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进人系统、如何看大势、大势的信息组成部分、个股的交易信息的读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由学生自主的操作软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模拟交易软件, 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了解证券交易行情显示各项指标, 对证券交易产生感性认识。

(二)改进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实验

技术分析实验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一要讲解要求学生掌握各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手段的原理, 特别是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指标的计算原理, 只有掌握了各种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会明白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的趋势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应用规则进行实际验证。该验证过程对于学生掌握技术分析方法极其重要, 因为技术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 在证券投资课程中虽然有老师已经讲解过, 但学生根本没办法在短暂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不同的规则, 而且各种规则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如何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验证。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 必须设计好各种技术分析手段的实验内容和步骤, 不能放任自流, 任由学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让学生掌握原理的步骤中,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内容, 在学生对应用规则进行验证的时候, 每个技术分析方法需要验证哪些内容, 怎么去验证,都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术的实验作为一个重点

在实验中进行基本分析的思路应该是, 在基本分析技术

的实验过程中,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宏观经济、行业以及个股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即当前的形势如何, 未来的经济政策的走势会怎么样, 哪些行业值得投资, 值得投资的行业里那些个股又具有投资价值。方法上主要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 具体手段上主要运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以及财务评价分析技术等。[]

参考文献

[1]王嘉, 何海涛.对当前证券投资实验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 2005.(5)

[2]胡嘉将.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分析[J]实脸室研究与探索, 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韩书俭.改革实脸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实脸的兴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 .24(3)

篇4

    【论文摘要】《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的开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现有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实验达到高效率?实验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则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就《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紧密的课程,将理论教学内容与证券投资实践结合在一起,能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思想 

    目前开设《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的院校很多,但大多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分散,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依据金融学专业全程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思想,在讲授《证券投资学》课程时,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主要针对课程中专业性较强、涉及范围较少的单元,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实验,进行相关单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同时重视与前续、后续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实验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内容设计的理论依据 

    理论知识是形成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能力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才能形成。因此学生首先要打好实践课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课程实践做好准备。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需坚持与理论教学相容性原则。要在有限的学时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做到既保持理论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又让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实践性课程的训练。 

    国内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一般分为四大部分:证券投资的基础理论、运行理论、决策理论和调控理论与政策。由于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的前期课程《金融市场学》,已经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证券投资基础理论中的证券投资工具股票、债券、基金、权证、期货与期权,而有关证券市场的运行理论在投资银行中也已重点介绍,这两部分可不再重复介绍;在进行《证券投资学》的讲授中可以把内容侧重在证券投资的决策理论和调控理论与政策上。具体内容包括:证券投资的组合分析、基本分析、技术分析,证券市场的调控与管理。由于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的后续课程是《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因此,在《证券投资学》课程讲授中技术分析的内容只是简单介绍。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设计的内容 

    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学时有限(12学时),因此重点实验内容是对投资组合理论、证券特征线进行验证,通过这部分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证券投资的投资组合分析的验证,绘制无风险证券与一种风险证券组合的可行集、多种证券的最优组合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绘制无风险证券与一种风险证券组合的可行集 

    主要是需要计算一种证券的期望收益和标准差。 

    (1)数据的获得。首先将大智慧软件数据显示周期选为月,使得股票价格为月度数据,然后对股价进行复权处理(通过复权处理使得股价不仅反映资本利得,还能反映红利收益),最后导出到excel,得到股价数据。如果有数据库,也可以从数据库中得到股价数据。 

    (2)计算股票的年度收益率。利用excel的自动计算功能可以得出股票年度收益率数据 

    (3)计算该股票的期望收益与标准差。在D3单元格输入excel自带公式AVERAGE(C3:C18)就会输出方正科技的期望收益,输入STDEVP(C3:C18)可以输出该股票的标准差。 

    (4)计算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在无卖空时的组合收益和标准差。 

    ①把已知数据输入excel表格,无风险资产本例中选择银行存款,收益为4.14%。 

    ②在表格中输入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并逐步递减。由于有无卖空限制,所以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依次递增,两者之和为1。在组合的期望投资收益率单元格输入公式,本例中为A8*0.0414+B8*0.152。同理得到组合的标准差,当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组合时组合的标准差公式为σp=|θσ|,本例为B8*0.3662。 

    ③画出资本配置线。在excel菜单中点击“插入”、“图表”,选择XY散点图,平滑线散点图。点击下一步,在图表源数据对话框中修改数据区域,X轴选择标准差数据D8:D28,Y轴选择期望收益率数据C8:C28。点击下一步,选择图表保存位置,得到了资本配置线。 

    2.多种证券组合的最优组合 

    如果只有两种风险证券组合在一起,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可以用公式求出,并得到相应的可行集曲线,但是,当组合的证券超过两种时,必须要更复杂的计算工具。本实验选取了其中的一种,采取规划求解这一工具来达到实验目的。 

    (1)基础数据的收集。实验中试图计算多种股票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的可行集,因此,还是要按照实验一的方法获得四种股票的年度收益率,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选取四支股票,除了要计算每支股票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还要计算他们之间的协方差,这里运用COVAR这个函数,计算方正科技和邯郸钢铁的协方差就可以在单元格输入COVAR(C3:C12,F3:F12),同理计算出其他协方差,就可以得到四支股票的协方差阵。 

    (2)四种股票最优组合的计算。 

    ①规划求解的安装。在excel菜单中点击“工具”、“加载宏”,出现加载宏的对话框,在对话框中选择规划求解,然后“确定”,这时规划求解已经成功安装。 

    ②在excel表格中输入已知数据。 

    ③建立运算区域。把期望收益率数据填入到相关表格,在单元格中预留最优投资比重、投资组合收益率、投资组合方差、标准差等。预设最优投资比重为1、0、0、0,即全部投资于邯郸钢铁这支股票上运用矩阵运算的方法计算出组合方差。并对组合方差开方。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运算区,建立了各单元格数据之间的关系。一个单元格数据的变动就会引起其他数据做出相应变动。 

    ④通过规划求解求出最优解。在excel里建立约束条件区域,把相应的约束条件列出,规划求解的原理就在于电脑自动对符合条件的解进行筛选,得到最优解,因此,必须准确设定筛选条件。在这个约束条件区,投资的比重相加应该等于1,在相应单元格输入=SUM()。如果是无卖空情况,每个股票的投资比重都是>=0的,当人为设定一个目标收益率,电脑就会自动的计算符合条件的标准差最小的解,这也就是所要找的最优解。不断的变换目标收益率就得到了很多组最优解就是要找的有效前沿。 

    点击工具菜单,就会在其中找到规划求解这一选项,点击打开规划求解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设置约束条件,最优解就会自动输出到相应运算区。假设设置某一目标单元格选择“最小值”。约束条件在无卖空时应该有三个,一个是投资比重都应该>=0,投资比重之和应该等于1,然后输入0.2,即目标收益率先预设20%。目标项、可变项和约束条件都输入完毕就可以开始计算了,点击“求解”,电脑会自动运算出结果,点击保存,就会发现在原来的计算区数据已经更改。 

    在这个计算结果中,得到四种股票组合在一起,目标收益是20%的时候,组合标准差最小的解,这时候得到的解就是四个投资比重,投资比重分别为0.36、0.63、0.1、0,这就是找到的最优的组合。 

    ⑤建立数据区。前边得到的最优组合只是有效前沿的一个点,要得到有效前沿的其他点,就必须不断的变换目标收益率,得到不同的最优解,最终画出有效前沿。为了得到这样一系列数据,要建立数据区来保存不断计算求出的结果。把组合收益为0.2,标准差0.33写入到数据区。接下来继续运用规划求解工具,把约束条件中的目标收益率20%变为其他数据,比如25%,求解就会得到另外一个最优解,依次不断变化该单元格,就会得到需要的一些组合,不变计算的结果就是我们最终得到了完整的数据, 

    (3)既定目标收益率最优投资比重的求解。假如要投资于四支股票上,要求投资的收益率为28%,那么应该怎么分配风险最小呢?前面的规划求解实际上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在约束条件中添加0.28,即当收益率要求28%时,最优的投资比重应该是0、0.79、0.21、0。有卖空的时候也是如此计算,最终得到结果。 

    参考文献 

    [1] 兹维博迪.投资学(第6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 

篇5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篇6

论文摘要: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国际经济学具有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庞大、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诸如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数学能力较弱、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仍需从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入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得以不断提高,且已成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运用该课程分析和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转贴于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4.处理好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国内不同高校的经济类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等数学等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又是国际贸易学、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国际经济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认识到国际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对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课时量及其开课时间等进行科学安排,对于学生已经修过的课程的知识点要加以回顾,对于学生尚未修过的其他专业性课程的知识点要予以介绍,以体现学科之间的承接性和过渡性,并不断帮助学生去认知整个经济学知识体系。

5.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案。作为一门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何处理好理论模型和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专业方向以及学时安排等具体情况加以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等有所选择地讲解模型,并着重讲解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理解数学模型的假设前提、论证过程和经济含义等。学以致用!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然后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均线;切线;高位;低位

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广大中小投资者亏损较多,有戏言称:远离,远离股市。这种状况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仔细分析可以得知,广大股民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高买低卖造成的,如何纠正这一状况,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买卖操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主要通过股票价格的均线和它的切线的变化,来研究高卖低买的方法,这一方法在证券投资理论中是前所未有的,希望这一方法能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

1基本概念

1.1均线

均线实际上是移动平均线的简称。由于该指标是反映价格运行价格趋势的重要指标,其运行趋势一旦形成,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趋势运行所形成的高点或低点又分别具有阻挡或支撑作用,因此均线指标所在的点位往往是十分重要的支撑或阻力位,这就提供了买进或卖出的有利时机,均线系统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本文将以5日无线为例进行分析。5日均线就是股票价格前5天的收盘价之和再除以5天形成5日均点,逐项递推移动, 然后依次连接就形成5天均线。

1.2切线

从几何上讲,切线指的是一条刚好触碰到曲线上某一点的直线。更准确的说,当切线经过曲线上的某点(即切点)时,切线的方向与曲线上该点的方向是相同的。切线斜率的变化能很好的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

1.3波浪理论

艾略特认为不管是股票或商品价格的波动,与大自然的潮汐一样,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律性。价格的波动,如同潮汐一样,一波跟着一波,而且周而复始。展现出周期循环的必然性,任何的波动,均是有迹可循的。因此,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的波动,来预测价格未来的走势。波动原理有三个重要概念:波的型态、波幅比率、持续时间。波动原理具有独特的价值,其主要特征是通用性及准确性。通用性表现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对市场进行预测,许多人类的活动也都遵循波动原理。准确性表现在运用波动原理分析市场变化方向时常常显示出惊人的准确率。波浪理论把股票价格的波动分为8个阶段,如图所示:

其中,1、3、5波为上涨的三波,2、4是上升过程的调整;a、c波为下降波,第b波为反弹。

2.理论分析

2.1假设

(1)股票的5日均线连续。

(2)均线上每一点的切线唯一。

2.2抽象模型

由波浪理论可知,股票的价格总是“一涨一跌”。因此近似地把股票的5日均线看成一个正弦函数(本文以波浪理论的2、3、4浪为例进行分析):

f(x)=sinx(-π

上图中:A点为波浪理论中第二浪的低点,B点为第三浪的高点;1为A点左邻域内一条斜率为负的切线,2是一条交于A点的斜率为0的切线,3、4是两条在A右邻域内斜率为正的切线;a是最高点B的左邻域内的一条斜率为正的切线,b是一条和B点相切斜率为0的切线,c是B右邻域内一条斜率为负的切线。

2.3 买入点分析

要在股票市场上获利,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买在一个价格的相对低点。如上图所示:均线上价格的最低点在A点,在A点有三个基本特征:(1)在A点左边的一个区域内五日线的切线斜率为一个负数而且越来越小。其代表的意义为空方力量大于多方力量,但是多方力量较以前有所增强一旦多方力量超过空方力量股票价格就会上涨;(2)在A点上,他的切线是一条水平线;(3)在A点的右边某个邻域内所有切线的斜率都是正数,而且会越来越大。这代表了多方力量比空方力量越来越大。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均线是代表价格的一个未来走势,均线到了A点时就应该注意股票,当均线开始上升时,就是买入股票的最佳时机。

2.4卖出点的分析

在上面的分析中讨论了买入点的确定,但是股票只有一个好的买入点还是不行的。必须要“买低卖高”才有利可图。从上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来B点为价格的最高点,即是波浪理论中的第一、三、五浪的最高点,此时为最佳的卖出点。相应的可以看出B点的一些特征:(1)B点左边的切线的斜率逐渐变小,这是因为一方面,股票价格不可能无限的上涨,当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向他的价值靠拢;另一方面,在这一次的上涨中已经有不少人获利, 这些人会出售自己的股票使得股票市场上这支股票的空方力量增大,价格上涨越来越慢。(2)B点上,他的切线为一条水平线。(3)在B点左边的部分,由于空方力量的增强,股票价格会开始下降,在图像上表现为右边邻域的切线都是一些向右下方倾斜的,而且这些切线的斜率会越来越大。类似于买入点的分析,卖出点相应的是在B点右边的接近B点的位置上。

2.5此方法决策的不足及修正

2.5.1均线对价格的变化不太敏感

均线的时滞性使得均线并不能准确、敏感的反应价格的变化。因此,在均线的最低点,如图中的A点,并不是价格的最低点,这个点的形成是价格已经止跌上涨一小段时间后才能形成。价格真正的最低点则是均线的斜率由大变小,并很接近A点的左邻域内的某个点。同样的B点也可以得出价格的最高点是在B点的左边的某个点上。

2.5.2对均线时滞性的修正

没有哪一种技术分析方法可以全面、完美的分析股票的价格和走势。因此,在分析时应该结合多种分析方法。用切线和均线分析也一样在使用时可以佐以K线及K线组合理论来确定价格的最低点。当切线的斜率最来越小,并且结合K线判断价格将会上升时就是一个最佳的买入点。

2.6小结

由以上两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在股票价格变化的次波动中,最佳的买入点是在A点左边的某个点,最佳的卖出点是在B点左边的某个点。但是在实际中会有很多干扰因素,所以人们不可能总是在一个最低点买入,在一个最高点卖出。真正有意义的是如何在一个次低点买入,而在一个次高点卖出。结合上述分析买入点应该是以A点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内。同样的,卖出点也是在B点为中心的一个邻域内。风险规避者可能选择更为保守,可以选择在A点右边的某个点买入。即:当股票五日均线一直向下直到价格停止向下,并出现一个明显的向上的趋势的时候就买入。相反的,股票的买出也只能是选择在B点左边的某个点。

3.实例分析

3.1工商银行

上图为工商银行在2011年2月23日到2011年3月14日的一个日K线图,其中白线为五日均线,黄色的线为在最高点和最低点附近的一些切线。明显的可以看出在均线的最低是在2011年的2月28日的K线处达到,可以在2011年的2月27日或26日买入,也可以在29日或者30日买入,因为此处的切线1的斜率要远大于2的斜率。最高点是图中2011年3月10日的K线处达到。但是在2011年3月9日均线的斜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此处可以知道价格上涨越来越慢,空方力量增大。此时为最佳的卖出点。如果结合K线理论:十字星的第二天可能收出阴线, 在2011年3月10日下午2时30分后卖出, 也可以卖到一个次高点。

3.2山东黄金

上图为山东黄金2011年1月24日到2011年3月3日的一个日K线图。类似于3.1中工商银行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买入点为A点附近;卖出点在B点附近。

4.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投资者都可以运用股票价格的均线和它的切线来进行高卖低买,在A点买入,在B点卖出。这一方法在证券投资理论中具有原创性,它是一种快速、有效、易学的新方法。希望这一方法能给广大的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崔勇主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2、蒲 涛. 刘险锋主编:《证券投资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12

3、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杨大楷著:《证券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曹凤岐等主编:《证券投资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1、证券法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证券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证券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特点,能够运用证券法基本原理解决实施问题。这就很好地说明了证券法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其实践性的教学。

2、证券法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没有证券知识背景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证券法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证券法授课对象的特点

1、作为金融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由于课程设置的缘故,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不具备证券投资学的知识背景。

对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甚至部分学生是无认识的。加之是师范类院校,平时对于证券的关注很少,炒股的同学几乎没有,大部分同学对于股票、债券都知之甚少。

2、现在的大学普遍存在一种浮躁情绪,对于理论的学习欲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

大三的学生面临各种考证的压力和就业的压力,对理论性的学习缺乏兴趣,更加愿意在考证的科目上付出时间和精力。

3、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习惯在网络上下载资料,而不愿意动手记笔记;另外,教师上课一般都使用多媒体,因此学生宁愿直接问老师要课件而不愿自己动手记笔记。

4、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通讯网络的发达,大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已经很普遍,学生课堂上利用手机上网聊天、看小说、玩游戏等,都大大分散了其注意力。

三、改善证券法教学的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证券法的教学要更加注重实用性,让学生领悟到证券法对自身的重要性,本着实用的目的去主动学习证券法。因此,笔者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1、紧紧围绕证券法的法条,合理安排讲义。

证券法在日常法律适用中,都是直接适用法律条文。因此紧紧围绕法条来安排讲义和授课重点,更能体现教学的实务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国内外证券法学的前沿动态,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证券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尤其通过选取恰当的案例,可以弥补学习专业知识的盲点,同时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地讨论、分析问题。如果能够在案例讲解中穿插知识点,将能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要求教师选择典型案例,并且案例不能太拘泥于法律条框,应尽量贴近现实,最为重要的,所选的案例的前沿性很重要。

3、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将股票发行上市和债券发行上市作为小组作业,每个小组围绕这两个内容搜集案例,整理资料后完成PPT。利用讨论课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演示案例,然后底下其余同学针对案例进行提问和讨论,台上学生即时回答。在讨论中,学生自由交流、积极讨论、踊跃表达,完全由学生充当主角,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多渠道多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篇9

关键词: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5-0068-03

一、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精确研究金融创新与金融管理领域现实问题的新兴学科,它融合了金融学、工程学、数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利用财务会计、法律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对信息技术、产业技术、金融资产运作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的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新一轮的“金融革命”中金融工程已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被引进到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4月批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5所院校设立金融工程学科,2003年又批准了广东商学院等一些高校设置本科专业, 目前我国已有近40所高校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的设立,是我国加强金融学科建设、调整学科结构、推进学科融合、积极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提高学科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重要举措, 将有利于依托金融学学科的坚实基础,加快金融工程学科的发展,强化金融工程科学研究,全面提高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认识金融工程学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制高点对现代经济金融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实现金融理论研究的定量化、工程化、应用化、产业化为目标,建立和发展金融工程学科是建立起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科学的必要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 除了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近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可以看到,数理定量分析已成为经济学、金融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所以学习金融工程必须要有数理基础。 训练学生在注重定性研究分析经济金融现象本质的同时,加强定量研究。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数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的支持, 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 一定要进行模拟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 从而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

金融工程学大量运用运筹学技术、 仿真模拟技术、 自动化技术等先进手段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使得金融新产品的定价更符合市场要求,使金融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更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配置, 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传统的运作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金融工程学作为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同时又为更高层次的金融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然而目前我国金融学科水平尚处于由描述性阶段向定量分析阶段转变的时期,明显滞后于国际金融科学的发展水平。由于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传统内容和简单的政策研究上,忽视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与金融实践的结合运用,使理论严重脱离实践,远远适应不了我国金融业发展对相关理论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在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中, 相当一批高校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对推进相关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金融学院与世华公司共建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 武汉大学金融系的金融工程实验室等。 由于这些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蒙特卡罗仿真分析及决策优化中应用了分析软件等工具, 使得该学科在金融工程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

从目前国际国内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来看,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并了解最新学科的前沿发展。 金融工程已逐渐作为一种创新和开放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应当认识金融工程学科的本质所在, 强调应用型教育, 为企业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三、加强我国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对策

金融工程学是将现代金融学、 信息技术与工程方法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实验教学是金融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坚持“两个结合”,对“三个模块”和“四个方向”组织教学。

(一)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坚持“两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指: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了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建立实验课程体系时,要注意加强实验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在注意实验平台层次性的同时,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对实验项目进行分解和组合,强化对具体课程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2.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不仅需要大量模拟仿真实验,还需要增加综合交叉的、具有研究性、创业性特点的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尽量考虑与企业实际的结合, 用于实验教学的模拟软件尽可能多地来自于实际运用的软件, 这些软件可以是与学校共建实验室或实践基地的企业提供的, 在企业删除了某些数据后仍保留了基本的功能, 可以很好地适应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在实验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三个模块”的知识与技能

1. 金融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基础理论,包括西方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远期与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概念与定价原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工具以及金融工程的新发展等。

2.数理方法模块。金融工程学注重于综合采用决策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当代前沿的科学技术方法展开实证分析。 通过对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他随机分析理论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应用,建立仿真模型,对金融活动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 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最新数理方法和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等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学重要的技术基础与实践工具。

3. 相关软件模块。金融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当程度的数理金融知识, 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必须进行实验教学,针对金融工程领域2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模型进行模拟实验教学,从最简单的Excel电子表格做起。学生应该至少熟悉一门编程语言如Matlab, 学会一种以上数据分析软件使用,如Eviews、Spss、SAS等。只有掌握了相关软件的使用, 学生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金融工程专业知识完成模拟实验,进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四个方向”的动手能力

1. 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 定价及运用中的动手能力。衍生金融产品是金融工程的构件,而衍生产品的设计、定价、应用是金融工程的重要内容。金融市场场内交易的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以及场外一些非公开交易的衍生产品如远期利率协议(FRA)、奇异期权、信用衍生产品(Credit Directives)、互换、结构化产品等,结构越来越复杂,其定价和应用也越来越复杂, 但都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远期、期权和互换等进行分析。通过本方向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熟悉具体金融衍生品的种类,掌握无套利原理、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积木分析法等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 定价中的运用以及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品来规避风险、创造利润和金融创新。

2. 培养学生在风险管理中的动手能力。 金融风险有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波动风险等)、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金融衍生产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转移风险。 通过本方向的实验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各种金融手段的用法, 能够模拟和分析公司的各种风险以及不同风险回报的投资组合, 能够找到公司最优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

3. 培养学生的金融建模能力。 数学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出一个投资或资产组合将来或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的变化, 从而帮助决策层更准确更快地做出决策。金融模型方向的实验学习包括Linear Modeling、Operations Research、Stochastic Calculus、Dynamic Control、Monte Carlo simulation等建模方法, 因此学生在本科学习中对基础数学的掌握要扎实。

4. 培养学生对金融数据的分析能力。 金融数据分析方向的学习主要是以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为主的金融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通过本方向的实验学习,学生能够应用现代金融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市场和定价的有效性,探求各种经济变量间的长期、短期关系,寻找套利机会,开展实证研究。

通过实验教学的学习, 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上满足社会对高级金融人才的需求, 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具备现代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工程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水平及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要求, 能够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立. 论中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条件与障碍[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8).

篇10

一、融资财务管理时期(1900-1950)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融资管理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融资问题。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著作《公司财务》,1 938年戴维(Dewing)和李昂(Lyon)分别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索罗门(Solomon)认为这种“传统财务研究”给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财务理论忽视资金使用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使如何维持公司生存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首要问题。危机使许多公司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任务并不仅是融资问题,还应包括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与使用,只有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严格控制财务收支,才能使经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专家、学者根据3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趋势,认为30年代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实际并非如此。直到40年代未,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财务管理的重点仍停留于外部融资,财务理论的内容仍以介绍法律、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主。至于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笔者认为,筹资财务管理时期长达50年。

二、资产财务管理时期(1950-1964)

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做好资金利用的决策。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融资相关的事项已退居到第二位。这样,公司财务决策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一起,构成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三大决策支柱。美国各大公司纷纷设立财务副总经理,由其制定公司的重要财务方针和计划,编审财务控制预算和评估重大投资方案等。基于这一原因,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或“综合财务管理时期”。

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美国人迪恩(Joel 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此后,财务管理的中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财务理论获得较大发展,主要的财务管理学家有美国的洛夫(Lough)、英国的罗斯(Rose)、日本的古川荣等。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所以,遇有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评估决策对公司价值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至1961年米勒(Miller)和另一财务学者(Modigliani)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证券价值无关。西方财务界对此反响强烈。最初该定理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但今天它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大多数财务学者认为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贡献,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投资财务管理时期(1964-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早在1952年,马考维兹(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概念。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夏普(William F.Sharpe)和林特纳(J.Lintner)在马考维兹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I Assets Pricing Mode1,简称CAPM)”。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的又一飞跃发展。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融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二是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三是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四、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80年代后,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殷,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活动。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70年代未和80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开展了关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怎样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21世纪一旦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仍将大行其道。

2.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伴随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不断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财务管理理论的注意力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财务管理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发展。

3.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