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篇1

人文社会科学能否借乘时下中医药文化振兴之东风,主动融入中医药院校学科教育,作出更大成绩,这才是当下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大部分中医药院校都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关学科,负责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医学和人文交叉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容回避。如,有的中医药院校高层管理者对于发展人文社科教育没有充分重视;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缺乏特色,趋同发展,流于形式等等。可见,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之现状确有让人堪忧之处,并且实践中仍存有诸多制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的具体因素。

1.凸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原则束缚了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突出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初衷虽好,但实践中往往许多中医药院校陷入只向中医学科倾斜教育资源而忽略其他学科发展的窘境中,人文社会科学必然成为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豆芽”学科。此外,虽然许多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两个原则是医学与人文并重、基础与临床结合,但为突出中医药特色而增加中医药课程的设置比重,导致这些院校人文轻,中医重;专业课程繁冗,学生不堪重负;人文课程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在以往实践中,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课程内容缺乏中医特色、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使得人文科学与中医学实践脱节,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2.学科建设中的“为”与“不为”的原则制约着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中医药专业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常被学校当作优势专业争取国家和地方资源投入的重量级砝码,所以进行学科建设时,中医药学科建设往往首先得到积极回应,学校常常积极解决诸如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硬件设施配备、图书设备采购等要求。而人文社会科学则经常属于“选择性作为或者零作为”的领域,这些其实极大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3.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制约着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中医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尚未形成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多级学科体系,很多还只是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甚而简单地用政治理论课代替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这往往使得医学生知识广度狭小,专业深度不够,道德意识淡薄,创新精神匮乏。另外教学形式的单一、方法的落后、考核评价体系滞后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人文社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师资稳定以及优秀人才引进,人文社科教育的发展自然很难“更上一层楼”。

二、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发展建议

新时期中医药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敢于实践,中医药院校就有能力为繁荣和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做出贡献。

1.促使观念更新,提高对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医药院校的管理层应该摒除以下几种观念:①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干扰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②人文社会科学对于培养现代中医医药人才作用不大。③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就是只要把政治理论课上好就行。④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为中医药学科服务,处于从属地位。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教育,既是传授医学知识,又是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既有普通专业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特征。所以,要把思想意识提升到人才素质的培养上来,要从培养新型的中医药人才上看待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医药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2.突破建设重点,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医药院校可以采取重点突破,以特色求发展,选择性地建立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交叉性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创设较多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管理模式建设方面,中医药院校可对人文学科与中医药学科进行整合创新模式管理,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塑造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精神。

3.重视校风建设,培养人文社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对于培育中医药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院校新时期的竞争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校训校歌的确定、校园媒体文化的宣传、人文社科学术讲座的举办到学校景观的布局、道路建筑物的命名、寝室教室文化的营造以及学生就餐环境文化的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融入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理念。另外,鼓励广大教职工利用自身专业人文社科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社科教育,使人文社科素质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实习全面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医学伦理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教育;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84-03

医学不仅是一门生命科学,也是一门充满人性的科学,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其崇高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如何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有良好人文修养的高级医学人才,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协调医患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古今中外,医疗服务作为社会的必需品一直存在着,与此同时,作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医患关系也备受人们关注。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医患矛盾逐渐升级,医疗冲突频繁爆发,医患关系成为影响当今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关键因素所在。“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的回归,注重人的生命质量和人心健康,这一定程度上对医务工作者的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学教育需兼顾知识、技能、态度的全面培养,要兼具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们一直所要追求的。重建具有人文主义和人文情怀的医学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沉甸甸的现实命题。医学生教育必须要摒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观念。因此,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是协调医患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的现实需要

医学集综合性、服务性、社会性于一身,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和人文性,是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医学是人学,更是仁学。它蕴含着医务工作者对人类价值的关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其重大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指出:没床决策的过程,以及对患者的关怀,都需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医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有崇高性,事关人民的性命。健康所系,性命所托,这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需要将道德准则和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医学领域的每一份工作,都需要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这个大写意义上的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必须要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具有体恤苍生的仁爱之心。实践证明,现在的医学教育只有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才能培养出关注医学现实,关爱生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

(三)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深度转型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学科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发展趋势,医学心理学、医学管理学、医学美学等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蓬勃发展,均表明了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逐渐被社会、伦理等复合发展模式所取代。因此,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医学学科既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诉求,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与职业相关的伦理要求。现代医学教育要求我们要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人类个体,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众多学科考察人类的健康,认识医学的意义。这种发展要求医学学科不仅要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还要研究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与职业相关的伦理要求。因此,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要培养出医术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型的医学生,他们既要知晓患者的健康情况,还要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三个关键点

(一)思想理念上:倡导“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在致力于解决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这一问题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构建“全面发展的人”。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是国家教育部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体现了国家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表明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面发展的人”,是对于人类自我的深度反思。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就在一系列著作中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所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本质规定的拓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的需要得以实现和满足。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所谓“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涵括多学科的训练方式,既要有专业知识的教育,也要有人文主义教育的关注和引导,才能真正地实现完善“教化”与“人性”,提升人的人文精神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对于医学生而言,在获得科学知识的状态下,在被偶尔诟病的过分技术实用化的追求中,首先需要做的,是成为“全面的人”,在全面中获取完整。

当下,对医学生教育的重要诉求,是对客观知识的渴求,对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追求学生的,实用化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客观程度上造成了绝大部分的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价值观扭曲,自我中心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这严重违背了具有崇高使命的医疗事业对当下医学生的的严格要求。当下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过分追求,把他们作为技术工具的载体,忽略了对其“全面发展”。毋庸置疑,完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医学生必需的,但是对医学工作以及患者的爱、理解和尊重也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是医学生完成全面性人性教育的可能。

以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是对以往人文素质教育的反省,希望从更高层面重新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入到全新的路径中,才能使医学生的教育始终坚持以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素质培养才能不囿于教育理念而更具客观现实性。

(二)价值观念上:厘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价值论告诉我们:“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它是作为一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是一种关系范畴。多种多样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了有所差异的价值。每一个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不同个体的效用进行取舍,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正确定位“个人价值个人与社会是一对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表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正确定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又一关键点。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提出:古典教育对生活毫无用处,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只有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完满生活的需要,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按照此观念,人文教育是不应该被重视甚至应该是被忽略的教育,我们知道,科学教育是以物为中心的教育,它解决的是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导人们客观准确地对客观世界做出事实判断,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精神,积累的是科学素质;但是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目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从而能够友好的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人们越来越轻视人文教育,出现了医学生教育中存在“重科技,轻人文”价值取向。这样的教育导致培养学生的结果即是制器与育人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对于“价值”的反思。当下,在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价值”一词进行正确的理解,既是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厘清。

真正意思上的价值不单单是单一的,合目的性。目前,医学生教育中,在“价值”这一概念所涉猎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中,“个人价值”被淹没在带有“制器”意味的“社会价值”之下,所以这就根本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被忽略。其实,人文素质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真正有意义的界定,人文素质教育既肯定了个人价值存在的合理性,努力满足个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正当要求,也引导了学生重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当医学生教育更多的关注“个人价值”时,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够具有良性生长的土壤,只有真正对“个人价值”的正确认知进行自我构建时,也才能够真正得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强调在价值观念上厘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明确“个人价值”的重要性,有助于医学生更有效的获取人文素养。在医学生教育中中更多关注唤醒学生内心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过分关注于实利的“社会价值”,那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将能得到本质性的提高。

(三)操作方式上:均衡“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

对“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的分类和探讨,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学科有两种:实用学科和文雅学科。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娱乐心灵,陶冶性情,是高尚的。他重视后者,主张“文雅教育”,他认为文雅学科有助于理智的培养。亚里士多德主张“文雅教育”。他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亚里士多德重视后者。音乐是自由和高贵的学科,可使人心灵娱乐,陶冶性情,且有助于理智的培养。除了通过音乐来实施道德教育外,还有专门的道德训练。此处的“实用学科”,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知识的传授学科,“文雅学科”理解为人文学科。毋庸置疑,亚里士多德倡导非功利性教育,认为“文雅学科”比“实用学科”重要。虽然,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完全排斥实用学科的理念并不赞同,但这种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为非功利性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养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对尊重、平等、爱的追求,对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凡此种种,皆是“文雅学科”在教育方面优于功利性“实用学科”的重要方面。文雅学科则能为实用学科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当下,对医学生的培养中,对其“实用学科”的教育要重于“文雅学科”。长期以来,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专业教育针对性强,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偏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医疗纠纷频繁有发生,医患关系普遍紧张。因此,我们需要在强调“有用学科”的同时,加以对“文雅学科”的关注,使一直在医学生教育中处于弱势的“文雅学科”,获取与“实用学科”共有均衡发展的机会。只有这样的均衡共生,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才能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获得有效提升,获得全面提升。

三、小结

培养医术与医德兼备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医学生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要求我们必须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视为医学生教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大力气进行改变,培育其人文精神、塑造其完美人格。我们本文中所提到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思想理念。在价值观念上主张厘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即是希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在“个人价值”的强调中摆脱过于功利主义的影响,令其人文素养得以实质性的提升。在操作方式上主张对“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的均衡共生,则为切实完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更为具体的、现实的、可操作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卢杰,蓝菊.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反思与构建路径探讨[J].高职探析,2008(2).

[2]夏宏奎.谈正确处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教育探索,2007(10).

[3]郑剑,孙妲男.高等院校应用型医学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J].活力,2013(4).

篇3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道德素养;良好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12(c)-0056-02

在中国,医患关系这一最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推动之下变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由于涉及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每每出现医患纠纷,讨论都会异常激烈。因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为了应对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和持续增长的利益诉求,从根本上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矛盾,离不开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医学界应该把努力的重点放在医学生医德培养以及医务人员医德素养的继续教育方面。如何加强医学生以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医学人文素养,无疑是摆在医学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医学人文教育的逐步加强,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自觉提升自身医德素养,以为患者提供高水平人性化的医疗为己任,在重建令多方满意的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在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内涵着一种人性的温度[1]。医学的这种独特属性加之其实践对象和研究对象一致,都指向有生命的人,医学以人为研究客体,又直接服务于人[2]。因而没有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像医学那样需要人文与之同生共荣,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其从业人员的技术与道德高度协调一致。然而,当前的医学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问题,一类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类生命伦理争议,诸如器官移植问题、人类辅助生殖问题、基因增强技术等等。另一类是如何使临床医学更加人性化的问题,例如: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应坚持“患者第一”的原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患者的利益置于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损害患者权益;日常工作中对患者要一视同仁,同情、关心、体贴患者,不滥用药物、不滥施辅助检查、不滥施手术;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践行知情同意、尊重自主等医学伦理原则以及医学伦理基本规范,自觉遵纪守法。

上述这两类现实存在的医学问题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进程中急需克服的的顽疾。现阶段,由生命科学技术应用以及临床医学工作缺乏关爱这两类原因导致的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尚未得到有效的缓解,涉医暴力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在如此复杂的执业环境中,要改变不良的医患关系,就要在变革体制的同时,恢复和强化医学的人文传统。那么更加有理由相信,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降低涉医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医务工作者加强医学人文素养的建设不仅是医学道德的本质规定性,更是当前时代的需要。因此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是当下医学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该职业群体医学人文素养的根本途径。

医学道德因素在医学科学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与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医学教育的落脚点已经逐步放在改进与加强医学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医务工作者以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与此同时,医学教育领域也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不能使医学人文沦为空想和口号,医学人文要进入医学并与之一同寻找二者的共鸣点,医学人文教育应该把实现人性化医疗作为终极目标,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展现对患者、对患者生命的关爱[3]。

对此,医学人文教育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要达成的目标共有3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处理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的关系。这点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要对现行的医学科学技术引发的各类生命伦理问题要有深入的理解,本着患者利益第一的基本要求,运用医学伦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由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风险及收益进行综合评估。坚持这一过程有利于医务工作者形成对生命科学技术合理运用的正确认识,对于突发或者全新的医学问题潜在的风险能够具备预判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处理医学技术所引发问题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点是认真处理好医学与医学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对此,医务工作者应做到灵活应对医学伦理困境,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伦理道德难题要学会结合政策法规、科学事实以及医学伦理理论原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棘手的伦理困境迎难而上能够促使医务工作者产生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勇于承担风险的主人翁精神。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伴随改革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在日常工作中全面塑造其伦理敏感性。第三点是全面处理好医学与医学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即要求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认同和接受不同人群观点的多样性,增進对于各个阶层、各种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尊重。在践行医学伦理学三大生命理论的同时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并于工作中体现出对患者生命的充分尊重。此外,医务工作者还应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尽一切努力,甚至冒着某种风险为患者解除病痛,增进健康,并为此提供尽可能最优、尽可能周全、尽可能最低成本的服务,即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由此可以明确“正确处理医学人文与医学技术的关系”“认真处理好医学与医学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全面处理好医学与医学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所阐述的内容是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医学研究的主体,更是医学实践的对象,在具体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实现对人生命的全面尊重和抚慰、提供人性化医疗体现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的高低,在医疗实践中,人性化医疗没有特殊的、具体的、程式化的标准。它以医务工作者的仁爱之心为起点,广泛存在于医务工作者主动和积极的努力中,并以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强烈责任感贯穿表现于医疗实践的整个过程中。人性化医疗是医学人文的最高要求,任何具体的衡量标准都是对最高要求的束缚,因此,能够为患者提供何种层次的人性化医疗完全取决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素养的高低。著名的医疗剧《心术》对医患双方基本共识的形成影响很大,此剧认为医生有三重境界:一是治病救人,即医好患者的病。二是人文关怀,即在医好患者病的基础上,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三是进入患者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医务工作者要认真理解和内化“三重境界”的要求,全面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努力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高水准、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此外,需要医学教育界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对于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目标的落实,要注意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语境,也就是说提高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素养离不开现代伦理思想的浇灌,更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德的滋养。“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医德的精髓所在,时至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医乃仁术”包含丰富而又深刻的理论内涵,可以深度挖掘的空间非常大。为了更好地明晰“医乃仁术”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就必须先要全面剖析什么是“仁”。仁是儒家伦理文化的核心要义,儒家传统认为仁是“全德”之称,是“五常”之首,是包罗众德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是“爱人”。从字源学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涉及的范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仁者应该尊重、同情、爱护、帮助他人,时时以己推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仁者爱人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3]。

结合对“仁”的理解,“医乃仁术”应该指向的是助人摆脱疾病苦痛困扰的仁慈之术,是爱人、救人之术,“医乃仁术”是对至高医学道德最简明的诠释。“医乃仁术”阐明了医学应该包括“仁”与“术”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实现“爱人”的目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人文道德素养,同时还应熟练运用医学技能,对于医学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在“仁”与“术”的关系上,“仁”为“术”的前提,“术”必须以“仁”为宗旨和归宿,当然,“仁”的实现,必须以“术”为手段,“仁”与“术”共同铸就了医学的完整性。此外,“医乃仁术”还界定了正当医学行为的范畴。医学只有在“仁术”的意义中才是医学,才是医家应当追求的,出离“仁术”范围的医术,不能称之为医学,对此医家应着力避免。“医乃仁术”的命题时刻提醒医家,医学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忽视人,不能脱离人。医学在任何时刻都不能忘记其服务对象是人,以“活人为心”是医务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4]。

“医乃仁术”不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要求,更是现代伦理思想的极致追求。医务工作者要在科学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对医疗评价标准全面化的多重挑战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在医疗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找准定位,必然需要将“仁心”“仁术”“仁性”融汇内化到自己的灵魂中,以极高的医学人文素养为患者、家属乃至社会提供人性化医疗,使之体会到来自医务工作者发自内心的仁爱和关怀,重建令多方滿意的和谐医患关系。

作者:戴晓晖等

    [参考文献] 

[1] 郭照江.医学伦理学新编[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 陆洁冰,文秋林.伴随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前进—杜治政医学人文思想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2):24-26,30.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优化和培养

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个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人文素养不仅是学生人文知识、思维方式的体现,而且还是学生心理素质、人格修养以及思想道德的重要体现。为此,做好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确保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每一节课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语文教学,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如此,才能够真正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以后的成长。其次,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而且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很难通过几堂语文课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而当学生遇到理解不了的文章时,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面掌握不全的体现,而且还体现了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不到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知识掌握能力的体现,这对于学生文化作品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才能够使得学生的内心得到净化和沉淀。

二、当代初中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各种新型的现代化理念和信息已经大量涌入现代人的头脑,使得传统理念不断被淡化。特别对于初中生而言,影响更大。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现念的不断冲击,使得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且也难免使得学生的内心变得更加浮躁。目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国家教育行业更加注重学生科技知识的培养,所以在教育体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也就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使得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受到了忽略,进而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对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的掌握。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探析

(一)要加强语文老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

初中生还处在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所以在语文学习中难免存在自身阅历不足、理解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很难对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正确的掌握,如此,便需要老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老师作为学生课堂上的引导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自己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语文老师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其自身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的养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老师应该不断完善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只有自身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够通过高尚的情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情操和生活态度。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材中人文素养的深度挖掘

语文课程中所选择的教材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多样化的优秀文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往往富含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思想价值、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所以做好语文教学,做好教材的深度挖掘,才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华视野,进而提升学生的价值理念,这对于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对于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较强,而且与现实生活的接触面也比较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引进,进而保证能够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例如,在文学作品学习时,老师可以在课堂多加引进一些课外读物,进而保证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而且还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往往对这些课外的学习资源感兴趣,所以课外读物的引进还能够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在这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要充分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有针对性的给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中人文素养的措施,如此,才能够保证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尚晓霞.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教研),2011,(07).

[2]莫显楚.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九卷[C].2015.

[3]姚琳,朱国琴.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3,(33).

[4]李修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如何开展教学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07,(01).

[5]唐明亮.初探新课标体系下初中语文课“参与-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 思政教育 素质教育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做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而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重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树立民族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应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以及教育现状概述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在教学育人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首先,语文作为一门关注语言和文字的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仅作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想内容,是文化发展的精华积淀,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对社会中的真、假、善、恶、美、丑等进行辨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道德进行规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实现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准的目的[1]。大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现阶段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的处境比较尴尬,这主要是由于它在学生人格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尚存在欠缺。

二、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融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语文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语文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层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和教育价值的错误评估,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被边缘化问题,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经常被安置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往往被学生和教师误解成为一门不重要的基础性课程[2]。并且在教学工作中,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工具,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而忽略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功能。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学语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空前膨胀,我国大学语文应该借助这个发展趋势,改变对语文教学的错误认识,加强语文教学工作,提高其在教育中的地位,进而充分发挥语文在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功能[3]。在教学工作中,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发挥语文对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进行塑造、陶冶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将思政教育融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措施分析

(一)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统一

大学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和感染等形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这也是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为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建设和思政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发展途径[4]。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应该对思政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政教育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学生在祖国未来的建设中扮演着生力军的重要角色,因此他们的精神状态、政治面貌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与语文教学中是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想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结合起来,主要可以通过思政与语文的共同内容来实现。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内容,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传递其中的爱国因子,引导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还可以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大学语文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格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得到完善和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节约教育资源,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的教学改革途径。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大学语文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把握,然后结合思政教育对教育方式科学、合理的、有效的制定,使其在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

参考文献

[1]宋海婷.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1):73-74.

[2]余新华.论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湘南学院学报,2010(01):98-99.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教育

在古代,我国就非常重视人文教育,这在孔孟、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有所体现,只不过在当时人文教育更倾向于道德教育。但是,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功利性的发展趋势,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却没有给予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足够的重视。但是,经过高速发展之后,现代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人们越来越看到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不断地改革过程中,人文精神已经逐渐渗透进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已经不再遥不可及。

一、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都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其教学内容更侧重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课程标准的逐渐完善,使得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得到了重视,从而实现人文教育和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现状促使人文教育的快速回归。在高中语文开展人文教育,不仅是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更是实现我国教育向着世界文化方向迈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阶段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也是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弊端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在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课程实施方面都将人文精神充分凸显了出来。

二、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路径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实现和生活的有效衔接;采用人文评价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人才的塑造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它作为学生灵魂的重要启迪者,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强化自己的人文素养。首先,应注重自身人格素养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的表率,其性格、素养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通过教学思路的拓展,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主要指的是维护人文价值和尊严,关注他们的追求,注重人类的精神文化内涵。将人文精神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将课堂的人文性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将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在高中语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是对人的描写和表现,将人们的喜怒哀乐都真实再现出来,学生可以在这些作品中体会人生,收获人生感悟。因此,我们说教材是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高中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促进个人成长的力量。比如,在讲到《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节课的时候,深入挖掘烛之武对国家的大义和担当精神,以此来对学生开展爱国的教育,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收获了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明白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实现和生活的有效衔接

即便教材内容再丰富,学生也无法获得全部的人文体验。生活作为文学的源泉,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回归生活,因此,教师也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体悟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以说,语文中读和写的应用,无不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等待着学生去领悟和体会。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影视作品进行观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接触到不同民俗,让学生从学习中靠近生活,进而关注人生,从而实现大语文教育观。

(四)采用人文评价方式

作为语文教学的最后环节,学生评价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学生学习观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不能再把分数评判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教师应首先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体系,要给予评价目标动态性和层次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其次,教师应努力实现量化评价方式向着质性评价方式转变,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再次,应多使用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参与的自信心。最后,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文精神对我国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文精神不仅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更对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有着巨大影响。我国作为文化内涵非常深厚的国家,更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实现和生活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静.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04)

[2]蒋传咏.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0(05)

篇7

李丽莉

(安远县第一中学,江西  赣州  342100)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诠释,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养为目的,同时还要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使自己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本文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化传承;运用

文化传承主要是指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课程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为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及现状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让学生吸收到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中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育的大环境下,当代高中生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古文化常识,对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有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极度贫乏,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有的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呲之以鼻,不但没有继承和发扬,反而在道德和修养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探讨实现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成为文化传承的使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才的主要培养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做好这些工作,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范,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积淀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解读能力,使自己符合文化传承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营造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氛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比比皆是,这些课文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料。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可以在墙上悬挂古人的名言警句,增添文化信息;将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前导入时尽量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典故或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重视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的目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走近传统文化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作品,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启发。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以举办各种旨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讲座、辩论赛等活动。

最后,还可以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也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系统的学习语言文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以文化的角度去了解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去品味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使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热爱传统文化,从心理上亲近传统文化,这对于文化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针对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教师作为文化传承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还要重视课外活动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尽最大努力让文化传承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墅森.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J].考试周刊,2011,(87).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大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要做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而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体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其中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转化和交流活动中;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的目标上,它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依托的,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民主的特点,能够使客体产生主体性,并进行自我教育;渗透性则主要体现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共通性

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引导、启发和感染等形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我们提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发展途径。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策略分析

(一)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内容,通过对语文中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传递爱国因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传递其中的爱国因子,在重视智慧传承的同时重视道德的教育,强调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的载体,它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历时性、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灭亡往往是从民族文化颓废和民族精神萎靡开始的,由此可见,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园、确立民族身份、树立文化信仰对于确保我国文化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将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这对于奠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来说意义重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为中心,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逆反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尊重主体功能的发挥。要想发挥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来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精髓进行理解,进而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可以通过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原则,并形成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义利”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容的心胸,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诗意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 初中生

诗意情感包含了心灵自律与道德操守以及纯真的理性与良知,是一种内心精神状态。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现下初中生缺乏诗意情感的现状,就初中语文教育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做出探讨。

一、初中生缺乏诗意情感的现状

1.想象力差、思维呆板

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对提高学习成绩的片面追求使得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多靠机械化的记忆。观察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想象力不够丰富、反应也不够迅速,他们的内心世界多是空洞而乏味,缺乏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这就是学生缺乏诗意情感的直接表现。

2.对生活和自然缺乏认识

三点一线的生活导致一些中学生对生活与自然缺乏了解,以至于许多学生以为生活就是三点一线、一日三餐。初中生对生活与自然如此单调的认识正反映了我们传统教育模式在应对非智力教育时的苍白无力。

3.缺乏文学艺术修养

某种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本就是一门语言艺术,但事实上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文时捉襟见肘,对在公共场合发言充满恐惧,惘论具有怎样的文学艺术修养。对初中生来讲,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已不是新鲜话题,但他们从未停止对成绩的追求。学生们缺乏诗意情感与文学艺术修养低下已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4.审美认知能力缺乏

缺乏审美认知能力是初中生缺乏诗意情感的另一个具体表现。虽然初中语文教材含有很多的具有丰富思想美、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散文与诗词,但学生却很难理解吸收这些美。初中生的审美认知能力的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这都是缺乏诗意情感的直接后果。

二、培养学生诗意情感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初中生的诗意情感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诗意情感可以使其思维活跃,激发想象力。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才能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的和老师互动,这样既锻炼了自己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与理想

培养诗意情感对初中生的信念与理想的确立有积极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要求学生有着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和善于思考的脑子,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用心体验、用心观察、用心思考,从而发现生活与生命的真谛,理解生存的意义。要求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以大自然容纳万物般宽广的胸怀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3.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与使命感

初中生诗意情感的培养对提高其人文艺术修养,增强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去接受艺术与文学的感染和熏陶是培养他们的诗意情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与艺术修养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4.使学生养成发现美与创造美的习惯

诗意情感的本质是发现美、创造美、信仰美与热爱美,初中生处在人生的黄金季节,只有当他们具备了诗意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才能够去发现自然与生活中的美,并以此为基础去发现和创造美。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感有利于他们养成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良好习惯。

三、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诗意情感的对策及建议

1.丰富学生的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应如何培养同学们的诗意情感,笔者认为,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灵动起来,也要释放同学们的想象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与系统分析能力。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与意象美可以引导同学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增强他们的形象思维与横纵向联想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有益处。

2.让学生走近大自然

初中生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应该让他们多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培养学生的自然唯物观,这不啻于培养同学们诗意情感的一个良好方法。首先应借助教材展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同学们亲近大自然的兴趣,然后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同学们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最好能够带领同学们参加春游、秋游活动,让他们走进大自然,体验自然的魅力,培养同学们广阔的视野与胸襟。

3.挖掘学生的文学艺术潜能

中学语文教育要重视开发学生天赋,提高他们的领悟能力,最大限度发掘他们的文学艺术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与个性,教师要以此来设计一套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潜能,不仅要注重积累语文修养,也要注重其他艺术修养的积累。只有充分发掘出同学们的文学艺术潜能,方能够真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才能。

4.提高审美能力,拓宽审美视野

审美是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必备素质,培养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对其诗意情感的培养是大有帮助的。初中语文教学时,可以带领同学们亲近自然,体验、提炼大自然之美,将这些美写入作文中,定是一份佳作。教师也应多引导同学们去领悟课文的审美内涵与所蕴含的美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篇10

摘 要:文章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班级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并从建立班级日志制度、建立形式多样的橱窗文化、开展同理心基础上的班会活动等方面,研究班级文化建设与培养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班级文化;人文素养;教学氛围;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1008-3561(2017)19-0015-01

班级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培养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理念,唤起班级成员共同意识,可以使班级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营造高效的班级教学氛围。班级文化建设应当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增强人文素养。

一、班级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人文意识。班级成员是鲜活的有个性特征的人,生动丰富的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学生施加有效的教育影响,使学生在丰富的班级活动中得到道德、情感、思想等不同方面的熏陶。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还会使学生亲自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反思。良好的班级文化是通过情感起作用的,班级文化主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方面。班级文化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促使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树立积极正确的人文观念,从而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二、班级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文化建设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满足日常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多方面活动需要,要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感兴趣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感兴趣,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生动的卡通人物形象,喜欢鲜明的色彩,而高年级的学生初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珍惜班级和个人荣誉,因此高年级的文化氛围应当更显庄重。

(2)要满足日常教学需要。班级文化建设要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班级文化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首先,班级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要渗透感恩教育、学雷锋教育、中国梦教育等内容。其次,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体现出道德修养课程、语文课程、美术课程等对学生的要求。第三,要与学生的阶段性人文教育素养目标相结合,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3)要满足学生多方面活动需要。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求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教师可为学生组织多种文化活动,例如“我的未来设计活动”“撰写活动体会活动”“观看电影活动”“抒发理想的主题班会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动脑训练中培养人文意识,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

(4)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感兴趣的活动。快乐与纯真是学生的天性,班级文化建设必须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得到快乐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文化活动中来。首先,班级文化建设的形式要新颖多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次,班级活动要有相对的复杂性和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之后才能完成,这样能使班级文化建设体现出教育价值。

三、班级文化建设与培养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策略

(1)建立班级日志制度。采用班级日志的形式,对班级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首先,班级日志能够调整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行为有导向作用。其次,班级日志能体现出学生的日常需要,学生可以利用日志记录自己成长中的困惑,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相关问题,使班级的氛围更加融洽。第三,班级日志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日志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

(2)建立形式多样的橱窗文化。形式多样的橱窗文化或墙壁文化,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有效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首先,橱窗文化应当富有生活与生命气息,不能简单地使用名人名言代替学生精心选择的内容。其次,应当在班级建立“图书角”,使学生在班级里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第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黑板报、画报、手工制作等形式来反映心声,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文化建设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3)开展同理心基础上的班会活动。班会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班会对建设班级文化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首先,班会的主题形式要灵活多样,要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中领会主题教育内涵。其次,班会要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结束语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涵养及人格修养水准的外在呈现,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应当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增强人文素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刘杰.建设班级文化促进共同发展[J].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