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专业概述

篇1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问题;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汉语言文学是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门重要专业学科,其主要是为了研究我国传统的古代诗词、文学作品、成语、典故等一些具有我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语言常识,这对于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是起到很重要的奠定基础作用的。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满足的效果,尤其是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这时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就显得极为重要。以下本文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新时期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探讨如何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学科种类划分上来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属于一门人文学科而非自然学科,其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是非常强大的,这是我国古代文化流传下去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从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与不足的,教学思维较为固定和守旧,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大概表现在以下几点:

1.1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在现阶段不少高校教学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和积极性。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将各种知识点分解为条条框框逐一的列举在黑板上,下面学生通过对黑板上知识进行记录的方式来对各知识点进行理解,这就造成了学习的被动性和学生听课的不主动。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昏昏欲睡和埋头抄写笔记,等下课的时候一哄而散,很少去对知识点进行交流和探讨。一个学期下来,师生的彼此认识和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地存在极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缺乏应有的互动,有趣的人文课程变得刻板地抄录笔记,无法激发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1.2教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将来的社会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各种专业知识点的教学,同时还要教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更好的掌握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上。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不少中文系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完全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训练,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到了实习的时候,方知道在讲台上非常害羞,说不出半句话来。至于书面的创作,更是少,连实习学校的教案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学术论文的发表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

1.3教师不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理论知识是客观实践的高度总结,对实际运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如今不少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譬如。学生还没认真把文学作品原著浏览一遍,教师马上向学生总结出该作家以及相关流派的特点、思想意义和历史地位,到考试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一下课堂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查资料、筛选资料、归纳总结等基本动手能力根本没有调动起来。至于调查报告、撰写公文、新闻稿等贴近实际需要的应用写作,还是比较缺乏应有的指导和训练。

2、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对当前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若还是一味沿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汉语

文学教学显然是不可行的,必须要在当前的教学方式基础上着手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要点,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充分发挥其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改革和转变当前教学模式的方法措施,具体如下所示:

2.1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想要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首先,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将教材看成确定、客观的认知对象,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概括、抽象、推理来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从而使教材知识的获取超越了知识技能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生活领域中去;其次,汉语言教学应具有开放性,不能将教材单纯地看做真理和知识载体,学生只能认知和掌握,却不能重新构建。开放性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不应把教师的定性理解强加于学生。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和学生是上级与下级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以教师、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观念,直接导致课堂的教学活动只存在着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较低,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的识记层面,缺少应有的深入反思。

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2转变落后的教学法,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

至于在教学法上,我们必须转变落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探究型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且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与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型教学的最大的根本区别是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地探究问题的存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培养起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探究型教学的步骤口以分为:选择课题(发现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为此,在转变教学模式时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将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需求转化成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辅助教学来使学生更加全面与客观的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与实用性,这样才符合新时期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

3、结语

总之,汉语言文学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来讲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门学科,为了在保持我国文化的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将古代文化发扬光大,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发展,改革转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新的教学工具与教学理念,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

一、引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中也需要纳入汉语言文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文的基础理论知识上,而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却少有关注。[1]而这一问题会导致学生即便在语文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是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想要改善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好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性,将汉语言文学的优秀理念融入语文教育中,这样才能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个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并且在这基础上提高其智力的发展,因此进行语文教育就是希望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语言并合理的应用语言,进而将中国的精神文明不断传承下去,同时语文教育并不只是一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持续性的学习过程。[2]汉语文学的主要职责在于传递人文精神、推动整个民族语言水平的发展。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学需要继承并发扬优秀文化。如果站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性这一角度来看,它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希望让语言教育更加实用,但是这里的实用并不是说实际应用,而是精神概念的影响。同时,汉语言文学并不是将经济效益作为重点的一门课程,而是将社会效应作为主要的意义。[3]

三、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

第一,具有相同的教学目的。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为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同时,汉语言文学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内部分,这两者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互通性,在教学理论方面也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是这两者的侧重点又有些不一样,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作为重点,而汉语言文学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与文学素养。[4]第二,表达方式相辅相成。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要求学生准确的进行语言表达,且生动鲜明,表达的语言要能够深刻的将作者的情感和对情感事物的理解与认知清晰的表现处理,同时语言的表达方式要具有鲜明的特点,且灵活动人。而语文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基础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知,汉语言文学需要将语文教育作为基础,如果一味地发挥其独特性而脱离基础,并不能够满足教育普遍性的要求,但汉语文学又能够升华语文教育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这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第三,共同强调人文关怀。不管是汉语言文学还是语文教育都希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并能够将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魅力渲染学生的心灵,够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这两者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并陶冶情操,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5]

四、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的延伸思考

第一,重视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育理念并不是长期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时代的特性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所决定,而在当前这样一个时代中,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最优的选择。开放式的教育理念要求不仅要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在这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优化与创新,用开放式的眼光来看待当代文化的交流。因此在高职阶段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课程中,将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能够实现传统汉语文学同当前时代的进行有效对接。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要让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关联性更加紧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必不可少的。而想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要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进行进行精细策划,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还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通过对教学方案的合理制定,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渠道了解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而这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从视听说是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浓厚的气氛中学习,其学习的自主性相信也会大大提高,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效对接。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汉语言文学还是语文教育其目的都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基础扩展到其他课程,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这两者相辅相成的特性也决定着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就需要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这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通。

参考文献:

[1]于新鑫.浅析汉语言文学与高职语文教育的关联性[J].文学教育(下),2015(11):81-81.

[2]李淑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3(32):47-49.

[3]王林萍.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17):6-8.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策略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性教育思想这种全新的教育理论为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开创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其突出优势在于教学评价方法和对话式教学方式方面。在新时期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代表的是较为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通过现代教育思想来完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1.内涵为了使现代教育思想能够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深入的分析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必要的铺垫。教育理论一般都是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形成和发展,在较大的时代、社会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新型现代性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化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时间段的真实反映。而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将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相互的融合,理论性的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中包含的是思想的范畴理论,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如果没有理论支持的话,那么实际的教育活动将无法谈起;实践性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受到大多数教师的热捧。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当前的知识综合水平以及文化素养[1]。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后续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真正地彰显出现代教育思想的价值和作用。在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实施时,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所提出来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更加科学而有序地实施日常的教学活动,解决以往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全面有效地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2.结构现代教育思想属于时代性较强的思想体系,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解决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所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其中包含了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等,构成新型的教学思路。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思想要能满足人们对于教学的需要,从整体上推动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备较为明显的前瞻性;另外还需要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制定新型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建构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并且在内部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分析,形成更加具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相互融合加强后续教育的效果以及提高水平。另外还需要根据教育实践和教育功能的特点,具备导向性和评价性。我国现代性教育思想和各方面实践教学内容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能够从整体上推动现代化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实际教学水平。3.意义在当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日常教学课堂中,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性解读。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属于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后,再通过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当前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往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知识的讲述,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和文学、文化素养的养成。语言是需要吸收和消化利用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根据创设的相对应的情境,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性思考。所以现代化教育思想需要结合在以往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贯彻落实,以此来革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2]。在现代教育思想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只是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要将知识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中所讲述的知识内容,用于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当前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新型教学模式中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成为在实际学习时更加主动的一方。全面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现状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放大学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多项专业的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的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完善课程建设的模式,同时通过开放性意识和法律观念来实现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发展的目标,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仍存在诸多的矛盾[3]。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选修设置还无法满足学生当前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一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存在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科和教学任务存在不均衡的特点,教师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比例仍需要提高,并且相关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科研方面并没有实现层次性的突破,一些科研项目还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中,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的集体特色内容,并且一些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是比较小的,并没有完善其中的考核以及激励目标,在培训机制方面还没有具备科学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仍需要相关学校加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性分析,根据学校当前的办学实际来强化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以及水平,更加贴合于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

三、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1.明确教育方向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各个时代和思潮、各个流派和团体、个人的文学精神和发展内涵,全面地提高文化理论水平和当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现代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格教育应当放在知识能力教育之前,并且把握住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本质性内容,进行教学的创新以及发展。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现状,将历史和哲学等因素相互的融合,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基本性的理论知识,全面培养成当前的专业能力,健全学生当前的人格,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其次,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学科的建设,突出本身的发展重点,开放大学要在内部搭建学术平台,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加强的深入性分析,更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应用型文学艺术研究的课程投入,进一步的保证其本身的学术优势,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资源能够得到全面的整合。在后续工作中,需要将不同学科师资进行重新组合,搭建更加科学的研究团队,并且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科研团队的建设模式,不断地扩大整体的教育范围,从而使得科研群体数量能够不断地增多。在研究方面能够具备特色化的特点,学术前沿性更强,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2.优化课程教育体系优化课程教育体系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教师需要先分析在以往课程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后再根据学生当前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汉语言文学课程通常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同一门专业课程不同年级无法自由地选课,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的自主性调整来帮助学生接触到一些特色的课程,并且通过学生跨年级的选修,全面激发学生当前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人文通识课程教学和学习的优化力度,并且还需要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研讨式和专题式等灵活多变教学方法,使这种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另外还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相关课程必须满足长期性的发展要求,结合汉语言文学方面教学实际,做好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相关研究,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在实际教育中需要加强对教法、实训的优化力度,做好统筹性的安排以及指导,在规范化、科学化方面进行相应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相互的融合,定期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搞好调查研究。在科研论文写作指导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于资料的检索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进一步的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3.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建立稳定性较强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课堂中,可以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前来讲学,组织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交流,并且每年要承办小型的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有关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前沿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定期举办读书会,或者是剧社等多种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创办校内的文学刊物等等,从而使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几个选修模块,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工具性和技术性,开展多样性的学生社团活动,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全面培育。另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还可以和出版社进行相互的合作,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通过实践性的平台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全面的提升自身的各项素质。教师在学生实践中做好科学的指导以及相关引导,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住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本质性内容,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素质。并且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为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在当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对现代性教育思想的全面融入,解决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能够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地保障学生当前的主体地位,并且还要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汉语言文学整体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巧玲.探究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J].赤子,2018(11):234.

[2]唐霞.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44-45.

篇4

关键词:高师院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04-02

一、制约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从宏观上可以将中国高校划分为:以985、211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地方院校(不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三个层面。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重点高校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而处于中间层次的地方院校长期以来参照重点高校,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重点,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2003年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加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地方院校呈现就业难、就业率低的状况。于是,如何调整办学定位,重新设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地方高校所面临的生存大计。探讨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地方高校关注的焦点。吉林省现有高师院校6所,其中东北师范大学是重点高师院校,吉林师范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和白城师范学院等是省属高师院校。这里所提及的吉林省高师院校,指吉林省省属高师院校,即通常所说的“地方”+“高师”。从吉林省高师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看,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学术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层次不高

作为处于中间层次的地方高师院校,师从于重点高校,偏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虽然同为师范院校,但是与重点高师院校相比,二者的差距还是不言而喻的。从师资配备看,重点高师院校该专业教师具有高职称、博士学位、硕博导师资格的比例,是吉林省高师院校所无法企及的。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为学术型毕业生的培养提供了高水准的教学资源。从生源质量看,重点高师院校与地方高师院校的录取分数的差距不是十几分的问题,一面是尖子生,一面是中等或中等偏下生,在接受知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还要与重点高师院校相看齐,竞争力是可想而知的。

(二)技术技能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欠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师院校老牌优势专业,专业设置历史久、录取分数高、专业优势感强,这都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主观因素。向高层次院校看齐,成为专业发展的目标,忽视了技能的提升。从办学目标看,高职类的技术技能型院校注重以主干技术的熟练掌握为主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高于地方院校。

基于上述,吉林省高师院校在学术型与研究型之间摇摆的精英式教育模式,以及同层次院校同质化办学模式倾向严重,使其既竞争不过研究型高校,与技术技能型的高职院校比竞争优势也不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学术型层次不高、技术技能型能力欠缺的瓶颈。如何针对自身条件,结合地区社会需求,打开瓶颈,构建适合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寻求再发展的契机。

二、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面对就业形势的转变,吉林省高师院校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应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的思想为指导,即吉林省高师院校应该对本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有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这种自觉并不是盲目的悲观,而是在充分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具有转型的自主能力和选择的自主地位。这里以通化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以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年和2013年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十年来文学院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研究构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调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是设定培养方案的前提和基础。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随着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的逐步转变,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尤其是经由2009年培养方案和2013年培养方案,逐步实现构建适合通师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强调专业定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培养目标由单一教育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类别由教育行业,扩大到文化宣传等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领域,使学生就业空间得到提升,为实现“多出口”就业提供了素质保证。

2.细化实践能力内涵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调人才培养由“掌握基本技能”细化为“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应用、文本阐释和教学管理等能力”。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2]。但是这种过于概述性的表述,从学生学到教师教都会感到无从下手,而且还会存在因个体差异性所导致的理解的偏差、践行的偏差,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概念的过于笼统,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细化为“较强的语言表达、文字应用、文本阐释和教学管理等能力”,这样就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达到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

3.重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

通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专业特点,强调并细化实践能力的同时,在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对人才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从而建立了“强化专业知识――践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三位一体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往更多关注学习专业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学生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并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会有新方法、新观点,并能以此进行创造革新的能力。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与其他高校竞争的不仅仅是学识水平、技术技能,更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精神和能力能极大挖掘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预测毕业生未来工作潜能的重要标准,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项实践能力指的是“解决某一问题所需要的专门技能要素,实践者如果没有这些技能要素,问题是很难解决的”[3]。通师文学院坚持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的总体情况,掌握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素质和能力因素。对历届调查归纳整理发现,学生的专项能力不强,即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其他能力相比偏弱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从业质量。于是,通师文学院根据课程性质,加强对学生专项能力的培训。

1.充分发挥实践性强的课程优势

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实际能力培养。以写作课为例,以往教学虽然也注重学生动笔能力的培养,但是存在质量不高、积极性差的情况。对此,课程组根据课程性质,将原有教学计划规定的每学期3―4次大作文(教师要详批)调整为每周一文。在周初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本阶段学习内容确定写作内容,任务完成周期为一周,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能完成大约15次写作任务。针对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课程组通过学生习作优秀案例分析、优秀习作展、优秀习作推送《通化师范学院校报》等形式消解学生写作惰性、提高写作质量,同时通过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参加全国各类征文比赛等形式增强学生写作积极性,实现由不愿写到乐于写。

2.挖掘实践性较差课程的实践潜能

对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较差的课程,尽可能挖掘课程的实践潜能,多给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通过国学知识竞赛,强化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的知识掌握;通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兴趣。在这些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检验的同时,更能锻炼学生的临场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参加教师教科研立项,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为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提升学生情境实践能力

所谓情境实践能力是指“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践者根据自身能力和具体情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恰当地决定行动路线并付诸实现的能力”[3]。如果把专项实践能力看做是下军棋的话,那么情境实践能力就是实战,考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呈现素质水准的实战能力。实践能力要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所以实践过程的真实性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大作用。通师文学院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数据整理发现:65%的用人单位指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能力和与学生沟通能力不强的问题,突显毕业生情境实践能力不强。据此,通师文学院围绕课程性质,强调以微格教学、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为主的情境实践能力培养。

1.发挥专项实践能力的基础作用

唐纳德・舍恩认为,专项实践是在情境和目标清晰的条件下,实践者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有效地解决问题。[4]强调实践者是“工具性问题的解决者”。真实的情境虽然具有种种不稳定因素,但是如果单看某一个点的话,还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情境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实习从我国创办师范专业开始就是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是检验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必须途径,是评估学生专项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师文学院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对情境的可控制性,训练模式由单一性转为多样性,利用教学实地观摩改进微格教学技能,在宽松氛围中训练创新思维,尝试“三段层递式”新模式。实现对学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的集中掌握,从而解决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对专项实践能力的要求。

2.关注反思性实践的创新作用

唐纳德・舍恩认为,反思性实践是在情境不稳定的条件下,实践者以一种不确定性和艺术的方式努力探究的过程,强调实践者在行动中反思。[4]这就使反思具有更多的创新价值。为了使实践主体能力水平与环境条件相匹配,通师文学院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由8周调整为14周(2016年培养方案),为学生亲临教学一线提供时间保证。针对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登台次数受限的问题,通师文学院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以在岗教师的身份参与实习学校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反思 对话 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03.

[2](美)R・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现代汉语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一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基础课程。”[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诸如新闻、编导、广告等文科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开设现代汉语课。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现象,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目标缺少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对接;

第二,教学内容缺少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融合,缺乏实用性;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缺少应用及实践环节的设计;

第四,教学内容缺少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有效解读,语言材料相对陈旧;

第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灵活多变性。

由于以上主要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现代汉语课是没有必要的,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帮助。针对现代汉语课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探讨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准确进行课程定位,重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摄录、编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为30―45学时,2或3学分。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任务的规定,按照现代汉语课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定位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即“散点式的选择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理论解读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的拟定授课计划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散点式”的选择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何为‘散点式’;‘散点式’选择理论知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散点式选择”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散点”是与系统相对而言的。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系统的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及技能。而在其它专业培养计划中,现代汉语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功能、学时安排均决定系统讲授汉语言理论知识是不具备条件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其次是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自身的实践应用性;再次是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现代汉语课应选择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理论,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语言知识,选择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奠基及助推作用的理论知识。集中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通话课与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割舍“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二,基于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的考虑,删减文字部分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讲授规避异体字、繁体字、错别字等正确使用汉字等相关知识。第三,词汇部分删减掉与高中语文课重复的内容,重点讲解同义词辩词,同音词理论及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等知识。第四,语法部分讲解低一级语法单位构成高一级语法单位的语法规则,病句常见类型及识别方法。第五,修辞部分着重讲解不常用辞格的识别及运用。精简后的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具有向专业知识靠拢的空间及可能。易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割舍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不讲授,而是做轮廓性的宏观概述,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详细地学习精简后的知识。

三、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将其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教学

纵观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举例及语言材料陈旧是不争的事实。语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教学材料鲜活、真实、贴近生活与专业实践,才能充分凸显语言理论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汉语课应将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鲜活、真实、积极、健康的语言材料补充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去。将大众传播媒介及当下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课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资源。

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职业输出方向是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因此,现代汉语课应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微博、微信等媒介上的语言事实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首选语言材料,并对选择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例如,在文字的正确使用、同义词的辨析、新语词的发展、语法错例辨析、辞格的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媒介中的语料作为理论教学有利的论据,给予支撑。这需要教学者有意识地扩充知识储备,扩大阅读面,平时注意语言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对搜集来的语料不断的研究、分析及推敲。最后,才能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理论教学中去。

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侧重实践及应用的“1+3”的教学模式

为了将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强课堂实践环节设置比重,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1+3”的教学模式。“1”指的是一个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打破系统讲授的惯例,采取“散点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虽然选择的每个知识点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在具体的授课中就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性及自身相对的完整性的。“3”指的是语言理论知识运用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基本的语言理论知识的识记练习。以常用的课堂练习题形式呈现。学生与教师对该呈现形式都较为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该形式有利于测验学习者理论知识的识记数量及掌握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第二个层面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训练。即选取与所讲的一个理论知识点有关联的最新社会语言现象,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让学生对语言内容及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课堂谈论。此种训练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呈现的内容具象直观,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传达分析的思路及方法。该层面的语言理论知识运用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用语言理论分析社会及专业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并间接感知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第三个层面是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在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识记及分析练习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达中去,或者尝试性的在专业写作、新闻报道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该层面的训练,教师可进行灵活地课堂设计及教学组织。课后学生可与教师对使用效果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该层面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体会到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五、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散点式”的教学理论知识安排,“1+3”的教学模式设计,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举例加讨论,示范加反馈,媒介语言实例辩论等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积累,分析、运用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度,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注释:

[1]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7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85.

[3]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4]韩书庚.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2):88-90.

篇6

当前,随着我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我国已逐渐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在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进行其他多种网络活动。但随着当前我国网络活动的增多,我国的网络语言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更好的生存,我国的汉语言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汉语言的语法、词汇及构成等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关键词:

网络文化背景;汉语言;变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进行交流沟通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文字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汉语言的变化速度也随之增加,一种崭新的语言形式由此形成——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形成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应当全盘的否定我们的网络语言,而是应该积极地研究网络语言,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相关概述

1、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主要是指在互联网发展中兴起的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包括文字、图标、符号、英文字母及标点等多种组合,在网络媒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及提高聊天的效率对我国的汉语言采用了替换、简化的方式,并随之约定俗成。现阶段,随着我国传播媒介、社交软件等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我们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语言的特征

当前,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我国的汉语言在变异时具有符号化、数字化及字母化等显著的特征。符号化主要是指网民在计算机上输入文字时经常会发送一些符号语言,如:-C代表撇嘴的样子。数字化主要是指网民之间在进行交流沟通时为了提高效率来采用数字的谐音,如88时英语单词bye-bye的谐音。和数字化的作用相同,字母也常常被用于网络聊天中,如+U代表着加油的意思。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

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词汇的变异

词汇的变异是当前我国汉语言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最为明显的变异。词汇的变异主要包括了词形的变异和词义的变异。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词形发生变化主要包括词语的拼音化、词语谐音化、叠音词的大量使用及词缀化新词的大量运用等。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词汇使用的过程中呈现出词语拼音化这一趋势,人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聊天时为了提高聊天效率创造出了缩略词,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在聊天中的语言环境,有效地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将文字具象化,加强了网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MM是妹妹的意思,BT则是变态的缩写。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词语逐渐的谐音化主要是因为在网民在输入法输入的时候由于错误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如神马等。此外,包括如3344、837等类似的数字词语谐音化。人们在网络聊天时应用叠音词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例如将吃饭说成饭饭、将东西说成东东等。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叠音词会给人们一种矫情弱智的感觉,所以使用的频率较低,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使用这种叠音词可以帮助实现更深入的沟通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词缀化的新词在不断地发展繁荣,词缀化的新词或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人们在当前网络文化背景下对个性化的追求及对新鲜事物的新鲜感。高素质、高品位、高富帅、月光族、手机组、追星族等都属于词缀化的新词。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词义发生变异主要是指人们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会对词义进行一定的联想或是重新给老词赋予新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新鲜事物和创新的追求。例如神童被联想为“神经病儿童”、偶像被联想为“呕吐的对象”、楼主则是指第一个发帖子的人等等。

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语法上的变异

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语法上发生变异主要包括人们在聊天中简化省略用字、词性活用及缩略语等多方面。现阶段,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聊天时会忽视汉语言的语言根据自身需求对词语进行简化,即在进行网络聊天时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虽然这样方面了人们的聊天,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网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及知识背景[1]。词性活用主要是指网民在聊天时将名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副词用等。例如,网民在聊天时经常会说今天你谷歌了吗、我对你严重支持等等。新构词、新缩略等是网民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法律的许可范围之内为了简化交流创造出的一些新词,如当代表下载,取英文单词down的谐音,瘟都死是Windows的谐音。

3、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语用层面的变异

由于我们在互联网上大都是与陌生人进行交流,所以我们在自我保护意识会高于平常。例如当有人在网络上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等这一隐私性较强的问题时我们一般会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回答,拒绝透漏自己的真实信息。同时,我们在利用互联网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也存在着运用词语夸大化的现象,如跪求答案等,这样不仅能够更形象的表现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同时也会增添别人的新鲜感,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经常使用这些词语也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肤浅、浮躁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应用这些词语时要慎重。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进行网络交流的频率也更加的频繁,所以汉语言在这种环境下会形成一些新的固定用法,词义也更加的丰富和明确[2]。

三、结束语

总之,网络语言的产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推动的,它是在绝大多数人在探索与磨合之后形成的一个统一性的结果,所以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充分的展示了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为促进我国汉语言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发展网络语言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时刻的保持着我国汉语言的纯洁性。

作者:彭倍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师;教师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责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各学科正渗透着美育进行着审美化教学。在这样的美育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教师素养至关重要。文章将从美育概述、语文与美育、语文教师素养现状、提升语文教师素养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一、美育的概述

1795年德国伟大剧作家、诗人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向世人提出了“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的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20世纪初王国维将“美育”从西语中译出,《孔子的美育主义》一文(1904)较早地使用“美育”的术语,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育研究在中国的开始。

有关美育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汤英杰在《美育概念考察》从三个角度对美育概念进行归类总结:一是从功能角度,二是从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角度,三是一种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功能角度总结的观点有: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美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角度总结的观点有:美育是美学知识的教育;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美感教育;美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全新的美育理念角度的观点有: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

随着美育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着。陈建翔在《现代美育观念的演进》中对美育内涵提出了“ 审美” 和“ 立美” 两个维度。周庆元在《走向美育的完整》一文中继承发展了美育两个维度:“审美”和“立美”,从“立美”的角度,指出其在社会学、行为学范畴的一片天地和教育学方面的责任,丰富了陈建翔仅从品德和心理角度观照“立美”的内容。特别强调学校的“立美教育”,把学生当作审美客体培养,使学生自身成为美的人。

二、语文与美育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认可实施美育是进行素质教育不要或缺的重要部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不容忽视。随着“审美化教学”的提出和不断实施发展,各学科正渗透美育进行审美化教学。其中语文学科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课进行美育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学人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语文与美育的关系:

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性是语文学科的内在的独特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部分和语文学科知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言、文字、阅读、写作等同样充满着思想精神与审美性。

2.语文教学应实施美育任务。语文学科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且语文教学是极利于审美教育的,可以透过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美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修改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修改,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②

三、语文教师素养现状

语文教师更好地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教师自身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不懂美,不讨论美,不研究美,没有美育理论的教师如何能够培养出“美”的学生。所以作为美育推动者的语文教师其审美素养至关重要。何齐宗在《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其本体价值分析》一文中指出:教师的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构成。还有学者认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鉴赏力、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但是目前语文教师的素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面狭窄,审美理论欠缺。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的知识很少去涉猎,或者是有浏览但是没有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或是没有激情和积极性再去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很多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系的课程设置中,美学课程只是在本科阶段才有较为系统深入的讲授;一些专科学校虽然也开设了美学课,但讲授大都很简略;中师层次就更接触不到美学课程。这直接造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美学知识欠缺和审美素养不够理想的问题。”③

2.语文教师自主学习意识差,读写能力下降,审美感受力缺失。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然而有很多教师,对阅读必读篇目不熟悉,课外阅读篇目更是陌生。语文教师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导致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视野封闭狭窄和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根本谈不到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写作方面,由于不阅读,没有写作的积累和素材,所以基本不动笔,长期保持疏于动笔的状态,其写作能力必然缺失。更不用说,教学生写好,写得富有生命的气息与活力,写得富有美感。教师自身审美感受力缺失,学生也会疲于阅读与写作,从而降低了或者丧失了审美感受力。

3.语文教师缺少对教材的研读、分析与创造,缺乏审美鉴赏与创新能力。从教师的备课,即下载教案,要么稍作修改,要么整体照搬,教师上课的组织形式,拘泥于传统教学,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提高。以这样的状态进行学习与教学,根本不能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美的因素,更不可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谈不上审美鉴赏与创造,让语文丧失了原本的美,泯灭了学生对语文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四、提升语文教师素养

1.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加强审美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学习力,及时捕捉现代化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知识营养的素质和本领,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识富有,言传身教,才能不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区培民老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其次,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及中师院校要加强美学课程的设置,这样才能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审美,为何审美,如何审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充盈的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与充实的美学理论基础,才有可能自觉地感受审美对象,有可能创设一个审美教学,学生才会尝试、体验到审美活动,才能得到美的感受与滋润。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获取丰富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扩充审美理论。

2.不断阅读,时常写作,提高审美感受力。教师需要通过阅读增添情趣,读得多,视野才够开阔,用心阅读,才会发掘与体验出作品中的美,进一步提升文学修养与审美修养,这样才可以感受到教学或生活中美的趣味性。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阅读外,还要拥有一颗热忱于写作的心,将这颗心沉浸在安静的海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生活中的美便可以用心中优美而深刻的文字流于笔下。经历这样的积累与磨炼,语文教师才能成为有情趣的艺术人,审美感受力已随之提升。拥有文学修养与艺术修养的语文教师指导的学生,不会不喜欢阅读,不会厌恶写作,反而能够用心体悟作品中的点滴美,想要抒写心中的真切感受,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感受力。

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视教师角色,挖掘教材美,分析教材美,创造教学美,提升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全,连榕在《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提到,教师对角色职责的认知:了解学生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感受到爱;不断更新自我。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不断了解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进展、新要求,了解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的阐述反映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指出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语文教师需要用审美感知去挖掘、分析教材中的美,并通过教学实践创造美的教学,使自己与学生一起踏上美的旅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与学生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汤英杰.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大学学报,2002(3).

[2]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3]何齐宗.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其本体价值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4]王瑜.语文美育呼唤教师专业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

[5]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9.01.

[6]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第2-7页.

篇8

摘 要:对广告语的修辞研究此前也有很多方面,本文是针对食品广告语中的修辞运用进行研究。修辞是可以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广告语中的修辞也是精彩纷呈,各有效果。文中将挑选几种修辞,简单分析其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及其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食品广告语 修辞运用 作用

一、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商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告作为宣传手段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广告的丰富多彩令对于广告语的研究也丰富了起来。之前的一些相关研究中涉及到了广告修辞之间的比较研究、隐喻性广告修辞之认知修辞学分析、从亚里士多德的三种修辞诉求:人格诉求,情感诉求和逻辑诉求来分析食品广告、现阶段广告修辞的使用中存在的滥用修辞的问题这几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广告语中的修辞运用这一课题。

二、食品广告语中的修辞运用

“修辞”是指依据题旨情境运用特定手段,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活动。通常情况下,总是把修辞理解为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即对语言进行综合的艺术加工。那么,将修辞运用在广告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食品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食品广告在各种商品广告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食品广告语中的修辞运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是根据两个不同事物具有相似之处,用其中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它是广告文案中运用较多的一种辞格。广告语中对比喻修辞的运用十分灵活,有些是直接将商品作为本体进行比喻,举例来说:“杯中的一片翡翠。”——标准布兰茨茶叶公司广告;“和雏菊一般新鲜娇嫩。”——七月乳制品公司炼乳广告。这两条广告语中,本体都是其广告主体的商品:茶叶和炼乳。将茶叶比作翡翠,突显了茶叶的青翠欲滴,茶叶漂浮于茶汤之中,晶莹清凉之意不需画面,只透过文字便扑面而来;将炼乳比作雏菊,其娇嫩的质感和新鲜程度也不言而喻了。

另外还有不以商品主体为本体的情况:“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德芙巧克力。”——英国德芙巧克力的广告。这则广告中,是将巧克力入口的感受作为本体进行比喻,突出了巧克力的口感。下面这则广告的比喻运用更加巧妙:“可尔必思的滋味香醇可口,回味无穷,舌头是微妙的舞厅。”——可尔必思食品广告。把舌头比作“微妙的舞厅”看似与商品主体没有直接关系,但却从侧面衬托出食品的滋味美妙,将比喻的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

(二)仿拟

仿拟是对人们世代沿用的某些语言习惯的改变。它是将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诗文名句、格言俗语加以某些改动,仿造出一个与产品有关的新词语或新句子来,以符合广告特定的表达需要。由于仿拟的广告语言突破了常规思维方法,常常出人意料,给人以新鲜感,使广告妙趣横生。

例如:“‘酱’出名门,传统好滋味。”——某酱菜广告,原词应是“将出名门”,此处改动一字,意义顿改,从“领军名将必出于名门”之意变成了“此种酱菜出于名门”,出于名门的酱菜,那自然是“传统好滋味”了。再如“百家争茗。”——茶叶公司广告。原词为“百家争鸣”,意指战国时期各家学说兴盛,此处改“鸣”为“茗”,意思变成了大家都争着要此公司的茶叶,表现出了此公司茶叶极受欢迎。此外“一饼惊人,甜薄脆——都得利饼干。”——都得利饼干广告,仿成语“一鸣惊人”,“领‘鲜’一步。”——红梅味素广告,仿“领先一步”,也是同样的道理。运用仿拟的修辞,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赋予新的含义,可以让人们省却一个记忆的步骤,直接去接受改变后的新鲜含义,这就使广告词变得令人既熟悉又感觉新鲜,为产品带来很大的优势。

(三)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与拟物两种。拟人就是把物当人来描述,把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赋予被描写对象,增强广告的感染力。拟物是指把人当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借以深化感情,造成别致的异趣。

广告中常用的是拟人手法,例如:“微笑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广告,将人的表情“微笑”赋予可口可乐,暗指此饮料可以给人带来好心情;“我们是别的蔬菜都嫉妒得‘脸色发青’”——美国马铃薯协会食品广告,大多数蔬菜颜色青绿,马铃薯是蔬菜中的特例,但广告却借此特点将蔬菜拟人化,将蔬菜的绿色解释为“嫉妒得脸色发青”,将马铃薯推到了蔬菜中很高的地位;“它里边有一颗奇妙的心”——英国皇家糖果公司广告,将糖果拟人化,意指糖果里面有美味的夹心或果仁;“偶然看见我,从此离不开——京海法式面包”——京海法式面包广告,将面包拟人化,广告词描绘得如同情侣之间的一见钟情,以人们对面包的爱不释手衬托出了面包的美味。比拟的运用,让广告所推销的商品活了起来,有趣味性的同时也令人心生亲近之意,让产品更易为人所接受。

(四)对偶

对偶是将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句子或短语连接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运用在广告中,使其音律和谐、节奏整齐、形式优美、主题突出,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在食品广告中,酒类广告语的对偶形式较多,如著名的“五月桃花天 三星白兰地。”——三星白兰地广告,五对三,月对星,桃花对白兰,天对地,是一副对仗极其工整,而意思却风马牛不相及的无情对;“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孔府宴酒广告,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其中含义也是大气磅礴;“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剑南春酒广告,将剑南春酒与唐代的宫廷酒并列,突出此酒品质之高。对偶的运用,使广告词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又有艺术的美感,十分容易被人们所喜爱也令广告词的传播可以更快更广。

三、结语

修辞是对语言进行的艺术加工,将不同的修辞手法运用于广告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作用:比喻使商品更形象地呈现在人们的印象中,仿拟增加人们对商品的熟悉感,比拟的趣味性令人易于接受,对偶的音律和谐和艺术美感让广告的传播更快更广,总之,修辞的运用对广告语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著.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浩著.广告文案写作格式与范本[M].蓝天出版社,2005.

[3]郭有献著.广告文案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习现状 语文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19-01

前言

在文化课教学方面,语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承载了中华上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沟通古今人士心灵的桥梁。当今社会对人才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人们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整体素质。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下,职业教育如同久旱逢甘露的禾苗茁壮成长起来。但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怎样呢?怎样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呢?语文课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现在的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效率低下。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却写不好一张字条,字迹潦草,语句不通,格式不正确;与人交流缺乏基本的常识和端正的态度,说话不流畅,对长辈没礼貌,坐立行走的姿势不正确;阅读面狭窄,唐诗宋词过时了,名著更没有意思,精神上的追求匮乏到了极点。他们热衷于电子游戏,网络聊天,追逐时尚,崇尚名牌;更有甚者谈情说爱,打牌赌博,抽烟喝酒,这更是精神贫乏、心灵空虚的极端表现。此类现象不一而足,却传递出相同的信息: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每况愈下,不具备基本的语文能力。

二、中职生缺乏人文素养的原因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中职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也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下面主要从学校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

学校教育是培养中职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和重要形式,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失偏颇。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生源不仅数量越来越少,而且质量令人堪忧。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很多入学新生在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远没有达到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水平,从而加大了教育难度;另一方面奉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强化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按教学规律办事,每学期每周4~6节语文课的标准逐渐减少,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注重语文能力的提高,这对中职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三、调整中职语文课程体系

中职语文课堂到底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如何让中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具备各种语文能力呢?仅仅靠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仅仅停留于字词句篇的讲解,语修逻文的分析肯定是不行的了。即将踏入社会的中职学生从语文课堂中要获得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多种适应社会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如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具备口语交际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应用文写作的能力等。怎样实现这种目标呢?我认为,首先应从语文课程体系改革着手,把单纯的语文课分解成几门课程,每门课程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增设以下几门课程:普通话课程、写字课、口语训练课、社交礼仪课程、人际交往的技巧、应用文写作。当然,并不是每个专业都必须开设上述各门课程。学校和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增设相应的课程,并确定固定相应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的需要。

四、改革教学内容

开放教学,扩充人文资源。中职是面向就业的教学,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教学上的诸多条条框框。教师要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开拓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重视不同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组织充分体现民主学习的教学活动。针对文章内容,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形成探究之势。学生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可自圆其说的,都应该得到肯定。当然,教师要能控制局面,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做个健康的人。教师还要打破封闭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人到情境之中,以丰富人文知识,提升“内驱力”。

五、改变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提高审美能力

文质兼美的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因素,在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可利用范文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人文精神,创设佳境,营造人文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如同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去发现,去感受,去品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教师教之动情,以情感人,学生则会学之生情,感情得到升华,理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开掘,心灵得到陶冶。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打破教室的限制,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等等领域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人文知识。语文课堂中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对塑造健康人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有极大的作用。

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在教育课堂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影响深远。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是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所以,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而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公共课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郭丽. 中职生本教育语文教学评价之我见[J]. 新课程(教师). 2010(04)

[2]黄永平,胡达仁.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研究迫在眉睫[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04)

[3]罗小涧,饶异伦. 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价值的思考[J]. 文教资料. 2007(04)

[4]徐健. 构建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新体系的认识与实践[J]. 江苏教育. 2009(27)

[5]刘胜利,赵娇.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8(33)

篇10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