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29 23:0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教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教材

篇1

一、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及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便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化学,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对高一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尽力避免学生在高一就出现对化学的厌学情绪。

我们知道,高一教材必修Ⅰ是要求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旨在促进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因此,教师在必修Ⅰ?的教学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切忌在教学中随意拔高、加深。旧版高中化学教材,因没有这两个“基础”模块的设置,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缺陷,使得学生上完高一后,大部分学生基本失去了继续学习化学的热情,给后续化学的学习带来了极大障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接触过不少高一级学生,说高中化学难读,怕学,我甚感奇怪,细问之下,得知其老师,因担心必修Ⅰ内容较浅,从往届高考内容看,认为不能适应高考要求,而把很多选修模块中的内容,渗入必修Ⅰ中,提早进行教学,致使化学教材内容又重复到旧教材“繁难偏旧”上来,致使学生望化学而生畏。这其实是教师对新教材模块设置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笔者从初三所学的得失氧讲起,再简介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只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电子转移的数目即可。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断等内容坚决不作介绍,留待学生在以下高二及高三来学习,坚持按课本偏排的内容,循序渐进进行教学,使得我的学生在上完高一必修后,仍能对化学感兴趣,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为后续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结构等知识均是从实验中得来的,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到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经历探究实验,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是积极创造条件,使化学实验从“讲实验”转到“做实验”上来。以往局限于学校的条件,如经费短缺、设备不齐、人员缺乏等诸因素,化学实验往往以讲代做。这样做,似乎也能把课本中相关实验内容弄清楚,也能应付高考了,但这样做,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验的体会,动手能力往往很差,遇到实际情况,往往束手无策。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应该面向未来这一宏伟的教育方针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怕麻烦,创造条件,真正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坚决杜绝以讲代做。依目前情况看,就我校而言,可说大部分实验是可以完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实验的认识程度。

二是加强指导,大胆组织探究实验。探究实验往往费时、费力,但只要指导明确,组织得当还是能够完成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了解探究的目的、过程和方法,克服探究时的盲目性,缩短探究的时间;其次,教导学生体验课本中探究实验的设置目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学会利用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的方法;第三,探究过程中注意指导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第四,在探究完成后,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结果,处理所得数据,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成与败,以保证知识的科学性。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大体掌握了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总体上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联系实际,使学生亲切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真正实用

教材中,有很多STS教育素材,这些内容,大都为描述性内容,从以往高考的角度看,不算重点、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来不曾轻视这些内容的教学。相反,遇到自己较不熟悉的内容,还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如“食品添加剂”部分,本人就不大熟悉,通过查阅《健康》杂志。对相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讲课时,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还有如“光化学烟雾”内容,以前亦接触不多,通过上网查找,才知道是美国洛杉矶市于1946年首先出现,对其产生的原因、成分、危害等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给学生介绍时才更得心应手。正是因为重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学生才更清晰地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深切体会到化学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主动性,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对实现学习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化学与技术;美国高中;高中化学;化学教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11-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中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以下称《化学:概念和应用》)[1]中技术教育的理念与实施方法,以期为我国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1美国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技术教育内容

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在教学目标的表述、课程资源的建设以及学生能力的形成方面已经不可分割, 呈融合趋势[2]。已再版7次的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概念和应用》中的技术教育内容是融合在化学知识中,以“化学与技术”栏目(见表1)呈现的,具体可分为实用技术、实验室技术和工业技术[3]。

1.1实用技术

实用技术是指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应用于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手段和方法。《化学:概念和应用》在第三章、 第十一章、 第十三章 、 第十六章 、 第二十章 和第二十一章共6章中加入了实用技术内容(见表1),分别为“形状记忆合金、高压氧气房、多功能胶体、法医上的血液检测、放射性元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这些技术内容分别作为元素周期律、气体的体积、水和水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核化学知识的问题情境,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而且让学生体会、认识化学科学的实用性。这些实用技术涉及人类的健康(如“高压氧气房”)、日常生活用品(如“形状记忆合金”)和社会文化(如“放射性元素在考古学上的应用”)等多个领域。例如,“形状记忆合金”设置在第三章元素周期表的第二节金属元素后,学生对金属元素与合金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教材在技术栏目中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来介绍形状记忆合金,巩固学生对金属性质和合金的认识,拓展了学生对金属的实用性及金属对人类贡献的了解。

案例:形状记忆合金

问题情境:“超市中用来捆扎购物袋的镀膜金属丝的柔韧性很强,可以任意弯曲,既不会伤手指也不会扎破袋子。但是,如果我们将该弯曲的金属丝放置在一个特定温度下,它可以自发的伸直,这是为什么呢?”

技术原理:形状记忆合金的“记忆”原理在于这种合金具有两种晶体结构(结构1和结构2),结构1和结构2在特定的条件下(温度)可以相互转化。 一种合金在一定温度下结构为1时,合金可以被弯曲成任意形状;当温度改变至结构1向结构2转化的特定温度值时,合金的结构由结构1转化成结构2,此时已被弯曲的合金会自动伸直;如果再改变温度至转化的特定温度,合金的结构由结构2转化成结构1,合金又可以弯曲。只要控制特定的条件,合金就会显示出该条件下的特性:伸直或者弯曲,相当于有了记忆能力。

技术应用:镍钛记忆合金的应用――血栓过滤器。

血栓过滤器由镍钛合金的金属丝制造而成,工作原理是:在低于人体体温的温度下将过滤器折叠,置入静脉血管内;在人体体温下,过滤器会自动打开,恢复原状,捕获血液中的凝块,阻止血液的凝块进入心脏和肺部,用于治疗当前发病率较高的血栓病。

拓展创新: (1)推断:室温下,改变镍钛合金镜框的形状,那么在高于室温还是低于室温的条件下,镜框能够恢复原状?(2)应用: 用镍钛合金设计一个能够平稳升降的简易杠杆。

1.2实验室技术

实验室技术是指用于科学实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化学:概念和应用》介绍了化学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现代高科技方法,如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色谱分析技术,分布在教材的第七章原子结构和第九章化学键中(见表1)。例如,色谱技术被编排在第九章化学键中。学生通过化学键的学习,知道分子中的原子之间以及分子和分子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既有引力也有斥力。这时介绍色谱技术,让学生感知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存在,深化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

案例:色谱技术

问题情境:“生活中有很多混合物,比如:血液、空气、食物等等,不计其数。科学家设计了许多方法分离混合物,其中有一种方法是色谱技术。那么,什么是色谱呢?海报被雨水淋湿后,上面的字会模糊,这就是一个色谱的例子。”

技术原理:利用待分离的各种物质在气相或液相中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和亲和能力等的不同达到分离混合物的目的。

技术类型:基于上述原理,介绍了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四种常用的基本分离方法。

拓展创新: (1)识别被雨水浸透的纸画上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2)设计一个实验方法,用纸色谱法分离一种混合物并获取混合物中的纯样品。

学生掌握色谱这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的同时,也了解了色谱技术在生活与工农业中的应用。例如教材告诉学生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与质谱结合在一起可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

1.3工业技术

工业技术是指用于工业制造和农业生产中的手段和方法。《化学:概念和应用》在第六章化学反应和平衡、第八章元素周期律、第十章物质的动力学理论、第十二章定量化学、第十四章酸、碱和pH、第十七章电化学共6章中设计了工业技术内容(见表1),包括“合成氨”、“空气的分离”、“提高生成物的产率”、“硫酸的制备”、“碳和合金钢”等。

“提高化学合成中生成物的产率”被编排在第十二章定量化学中。从硫酸的用途、经济效益和重要性等方面来说明技术的开发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提高化学合成中生成物的产率” 技术

问题情境:“硫酸的产量一度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产率是提高产量的决定因素。那么,如何提高硫酸的产率呢?”

技术原理:生产硫酸常用两种方法―铅室法和接触法。

铅室法是工业生产硫酸的第一种方法,由于这种方法生产的硫酸纯度较低,质量百分数仅有60~80 %,现已不常用。但是其生产成本低,在对硫酸纯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此种工艺。

接触法的生产成本比铅室法稍高,但是方法简便,硫酸产品纯度高,质量分数可达98%,产率高且没有污染环境的副产物,因而被广泛采用。接触法共有四个步骤(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第一步: S(g)+O2(g)=SO2(g)

第二步: 2SO2(g)+O2(g)=2SO3(g)(催化剂作用下进行)

第三步: SO3(g)+H2SO4(l)=H2S2O7(l)

第四步: H2S2O7(l)+H2O(l)=2H2SO4(l)

技术评价:从成本、催化剂、产物的质量、产率和污染环境等几个方面比较,最终确定使用接触法。接触法生产硫酸的原料丰富、产品纯度高、产率高,且无污染环境的副产物。像接触法这样的合理且经济的化学生产技术我们称之为绿色化学技术,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所倡导的。

拓展创新:假设用煅烧硫铁矿的方法生产二氧化硫,写出化学方程式。硫酸是怎样用于生产盐酸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2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技术教育的编排特点和启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1编排特点

2.1.1以栏目形式呈现,体现学科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

教材中的技术教育内容是以“技术(Technology)”栏目形式呈现,镶嵌在化学知识逻辑顺序的主线上,设置在知识教学内容之后。技术教育内容是化学知识教学的真实问题情境。技术教育与科学知识有机融合,达到相互促进,给予学生完整的技术教育的作用。

2.1.2以系统的技术教育内容展开,体现化学知识-生活问题-技术创新

每个“技术(Technology)”专栏都包括技术发展史或技术发明背景、技术原理及技术设计、技术应用类型、技术讨论等4个子题目。教材在化学知识内容后,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认识水平为基础,引入技术的发明背景;然后引入技术原理;再列举技术的应用实例;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该技术的设计。这种顺序使学生认识到技术是以严密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感知化学知识转化为技术产品的过程,形成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产品的技术观念,发展学生利用化学材料的特殊功能制造出合格产品的技术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实际化工生产技术问题的复杂性,了解技术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制造新问题,技术的开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效益及代价的权衡,技术的开发必须评价该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等各方面问题;最后让学生讨论该技术在解释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启示

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一直是美国科学教育的主旋律[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技术教育,在学科教学活动中,以拓展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技术观念和技术设计能力等是美国实施知识的实用性教育即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5]。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技术教育内容分析与评析对我国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教学的启示如下。

2.2.1化学与技术教育的展开应以化学知识为基础

技术教育内容例如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具体的技术实例,让学生直观和深刻地感受化学知识如何应用于技术。化学知识和技术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应用性教育,让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和时代性更加外显,知识因技术而鲜活起来,有利于化学知识的拓展,从而有利于化学知识的深化。

2.2.2 基于化学教学的技术教育要重视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

技术素养包括技术知识、技术能力、技术思考与行为的方式,其中技术能力是技术素养的核心。通过技术发明背景、技术原理及技术设计、技术应用类型和拓展等4个主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发明背景可以让学生感受化学技术发展的脉络,体会技术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技术原理可以使学生理解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应用类型可以向学生展示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拓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开放的讨论、辩论和交流,促使学生思考,发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2.2.3 化学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融入了多种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技术类型,设置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科学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2.4 化学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比如:教材中工业技术“硫酸的制备”从成本、产物的质量、产率和污染环境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制定生产方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化学知识在改进技术、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将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与整个人类、环境和文化系统的复杂性结合起来,并以此为根据对未来做出决策,有利于STS理念的渗透,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 概念与应用中的技术教育内容,不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的技术,还重视让学生了解技术的本质,形成技术意识、技术观念与技术能力等技术素养,形成对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革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技术世界中,为自己开拓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这种编排理念与方式对我国新的高中课程结构中各技术模块的教材编写与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陈亦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周青,杨辉祥,倪俊超.论技术教育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64~68.

[3]徐杰.让学生为技术世界做准备―美国技术教育改革的新动向[J].物理教师,2005,(9):50~53.

[4]周青,赵永春.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的职业生涯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4):60~65.

篇3

【关键词】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实验

目前中外教育正逐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一些国外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概念和应用》,是美国主流理科教材,其中实验部分是该教材的亮点和特色。化学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它却成为我国化学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为此,借鉴国外在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成果,探讨和分析该教材的实验特点,以期对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及实验教学改革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实验设置简介

本套教材共有112个实验,实验分成4种类型,即起步实验(21个)、迷你实验(47个)、化学实验(23个)和家庭实验(21个)。起步实验位于每一章开始,篇幅短小、步骤简单,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兴趣,难度一般不大;迷你实验一般与某个知识点相关,主要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该知识点,实验器材一般都容易获得;化学实验则综合性比较强,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测量分析数据等实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应用本章知识思考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庭实验则安排在附录里面,对应各章节的相关内容,它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验方式更加的灵活,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应用能力。

二、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实验特点

1.实验选题新颖并且生活化,易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材实验大多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无论是实验选题还是实验用品都注重体现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他们进行实验的兴趣。如教材中《家用酸和碱》实验用品均来自常见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指示剂),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很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而且减少了在实验过程中不必要的意外伤害,降低了实验的危险性,学生自然学得安全、轻松、愉悦。又如一枚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小硬币,在教材中频频出现,不仅充当了化学反应物、物理测量对象、实验器皿、物理模型等多个角色,在经济简约、类比思维、激发兴趣、科学探究等方面都发挥了多重教学功能,这样的选材与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不仅如此,教材中有些实验光是课题就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如《我的早餐是用什么做的?》、《一枚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等等。美国教材不但在内容上难度降低,而且在表现方法上形式多样,以期尽可能更直观、更能引起学生兴趣、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是他们明显优于我们的地方。

2.重视科学方法教育,把发展能力放首位。

美国教材大多以探究性实验为主,运用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程序大体按“问题―目标―器材准备―步骤―分析和讨论―应用和评估”的思路进行。课程中渗透着自然科学的一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它强调学生是科学发现的主人,使其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索与发现,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验探究空间,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科学,最终享受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如在实验《家用酸和碱》中,教材就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柠檬汁(柠檬酸溶液)和滴眼液(硼砂溶液)之间PH的差别,从定性酸或碱强度的比较顺利过渡到定量PH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并指导学生运用变量、常量和控制手段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验内容突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学科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为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搭起了桥梁,促进了学科间的紧密联系与发展。例如第1章的化学实验《探究硬币的成分》,就注意与现实背景和历史背景相结合,将美国硬币的成分与美国经济关系作为实验背景来设计,很好的将化学与物理、历史、经济和生产等多方面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其它学科交叉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和了解化学,使原本的知识体系扩大,视野也从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很大的延伸,并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其全面发展。而且教材中实验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实验结果的表达有着较大的灵活性,问题设置的开放性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才能,形成开放的学习过程。

4.重视实验安全,凸显人文关怀。

教材中的实验安全规则、安全警示图标、彩图和安全提示等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统一的实验安全教育知识体系,具备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同时也体现了人性化、形象化的设计理念。教材将实验安全教育内容渗透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实验步骤前,都通过安全示意图把基本的安全操作方法以彩色图示的形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指出该实验危险性操作的所在,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主动地去认识和理解各方面应注意到的安全问题,不仅了解到安全问题带来的后果,而且也知道怎样去预防和处理这些问题,这充分透露出对学生浓浓的人文关怀,减少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在做实验时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发挥创造力。

三、对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材编写及教学的启示

1.贴近生活。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材偏重于学术特色,与实际生活联系甚少,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不熟悉或不感兴趣,造成学生对实验的不投入。为此,教材应开发一些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实验题材。如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或发动学生对我们现行实验中的器材予以改进,使之日常化。这样学生与实验间的距离拉近了,成就感也明显加强,必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也能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到用实验室器材做实验达不到的另类效果。

2.贴近学生,让学生玩得有趣。增强教材的亲和性可以让教材富有人情味,让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在做实验时思维处于放松的状态,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我国实验教材的学究味较浓,显得高高在上,让学生有距离感。为此,我们应学习美国教材贴近学生的特点,改变过于严肃和板着面孔说话的面貌,让学生对实验更喜爱。如可以创设各种实验情境,将实验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实验起来更生动活泼,也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社会上有哪些职业与化学有关,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

3.注重能力培养。教材设计不必“面面俱到”,更应该做到“点到为止”,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设置要具备开放性,并没有标准的唯一答案,以此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学去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将以学生为中心、实用、个性发展、注重能力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实验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还实现多维教学目标,努力做到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让他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获得对其他学科的真正理解,提高其综合素质。

4.注重实验安全。将实验安全教育内容编入教材,在每个实验环节中通过彩色图画把规范、安全的操作方法更直观的显化出来,并丰富实验安全教育资源,使安全意识教育成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设计应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切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别注重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使之更人性化、形象化,将实验安全教育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在此我们更应借鉴美国教材中将实验微型化、绿色化的做法,为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尽一份绵薄之力。

当然,我国教材也有自身优点,比如对实验精度的要求较高,较重视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误差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是如何使得我们的高中化学实验教材更科学、更完善、更系统,都值得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进一步去思考。

【参考文献】

[1]朱鹏涛.美国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安全教育的特点与启示.化学教学,2006(8):35-36

[2]万敏娟.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中的实验.物理通报,2014(9):126-128

篇4

(一)插图设计解析

化学教材章首页的插图内容离不开生产生活、实验研究和化学史这三个方面。

1.生产生活

化学被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中,为了使化学更接近生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到化学原理的存在,章首页作为新一章的开始,其插图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间的密切关系。高中生已经对社会生产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生产操作原理还处于好奇的阶段,章首页贴近于生活的图片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必修1模块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章首页的背景图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群山中,可以看到金色光束。此图所对应的知识内容是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中所涉及的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方法。胶体是学生继溶液后学习的第二个分散系,学生对胶体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而章首页这幅图片却可以拉近胶体与学生的距离。还未学习本章知识的学生看到此图时,首先是图片中的自然现象给予的神奇视觉冲击,其次学生会根据本章题目联想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化学有什么关系,由此激发学习动机。必修2模块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章首页的最大插图是钢铁产业的车间操作图,画面中熔融态的金属倾倒,发出耀眼的光芒并且火花四射。该图呈现的内容直接与本章的题目相呼应,揭示本章的核心。学生看到熔化的金属,会根据原有的认知得知化学与热量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会对化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可以产生多大的能量,以及化学在钢铁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2.科技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既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章首页的插图附带化学实验图片,充分展示化学实验的魅力,如药品的缤纷颜色、实验的神奇现象、仪器的各类形状,这些图片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凸显化学的精密严谨。必修1模块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章首页的整体插图均是化学实验室照片,图中各类化学实验用品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台上,这首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化学实验不容马虎,即药品仪器不能随便摆放。图中穿实验服并带防护眼镜的学生在做实验,这恰到好处地提示学生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同时与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安全的内容相呼应。另外,还可以从中看到量筒、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等初中常见的实验器材,这会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种熟悉感,化学对于他们来说还不陌生。

3.化学史

在化学课堂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化学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故事中体会化学的科研精神以及一些研究规律。章首页的插图中展现了早期的物品或化学家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化学并非现代化的产物,而是化学前辈经过数百年的研究才取得的成就。必修1模块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章首页的一幅插图为,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幅插图与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有关。多数学生在未学习该节内容时,并不了解分类方法在化学学习或化学研究中的用途。殊不知伟大的化学家正是利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在卡片上分别填写上元素名称、原子量以及主要性质,然后将那些性质相似和原子量接近的元素卡片分为一组,最终总结出元素周期律。这个化学史故事不仅突出了分类方法的重要性,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关于化学的情感体会,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二)引言设计解析

章引言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到新一章的过渡文字,它简略介绍本章内容、本章内容与已学知识的关系,以及本章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1.凸显本章核心

各章章引言或利用学生认知规律或利用其他学科知识或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叙述表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排除对本章内容的陌生感,从而介绍本章的核心主题。它与教师的导课语相似,引领学生熟悉主要内容,并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章引言第一句:“在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除稀有气体外,非金属元素只有十多种,它们大都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部。”这句话简单明了地介绍非金属元素,学生立刻会了解本章内容是围绕非金属元素展开的。与一百多种元素相比较,非金属元素数量之少,会使学生感觉到它们的珍贵,同时会认为这一章内容会较容易学习。本章章引言的后续四句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是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和CO等。人体生理必须的食用盐———NaCl中含有氯元素。”简略的三句话却有三个作用:第一,学生早已学习过氧元素,这更加明显地表示本章将要学习硅、氮、硫和氯元素的性质;第二,通过阅读,学生已对这四种元素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硅的地壳含量排位及原因;第三,这三句话的介绍无一不与生活相关联,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非金属元素的亲切感。

2.承接新旧知识

高中化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模块之间并非独立的,各个模块中的每一章内容也相互关联,所以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了解新学内容与已学知识间的关系,各章引言中均会设计承接新旧知识的话语。必修2模块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章引言如下:“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性质,如有的元素性质活泼,可以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元素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面对这么多不同的元素,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们呢?”学生知道物质是宏观的,元素是微观的,根据初中所接触的原子结构,他们不免会产生疑问:元素之间是通过什么方式组成物质的呢?这就与本章化学键内容相关了。有的元素化学性质活泼,学生立刻会想到必修1模块中所学的金属钠,有的元素性质不活泼,学生就会想起氮。根据元素性质的活泼与否,面对众多元素如何学习,学生便会想到物质的分类方法,进而教师就可以介绍元素周期律。可见化学学习中,新旧知识不仅相互联系,并且可以相互作用。

二、章首页的使用

(一)正确认识章首页

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材料,它作为媒介建立起学生与教师间教与学的桥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材各结构单元的作用。章首页在教材篇幅上占有较大的比重,其表达内容虽不涉及详细的教学内容,但它是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首先注意的部分,即学生首先通过章首页的图文了解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本章的学习任务,了解本章的知识分布,以及会根据章首页信息对自己本章的学习结果做出预期判断。教师则应该加大对章首页的重视程度,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必须挖掘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开发利用章首页使教学顺利开展。

(二)利用章首页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章首页的图片多数贴近生产生活与现代科学技术,并与本章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学习开始时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新章节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章首页图片,利用本章相关知识进行简要解释,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借助学生产生的学习兴趣,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教师也可以在备课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状态,选择其他相关图片补充介绍本章的重要知识内容,使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他们的兴趣,消除枯燥乏味的情绪,激发学习的欲望。

(三)延伸章首页引言,完善学习结构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化学教材 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科发展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科学发现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化学实验亦是塑造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一次化学课程改革都不会忽视化学实验,实验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而作为中学化学课程载体的化学教材更是将化学实验作为教材组编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一、数量的变化

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在各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更多地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数量,这可以从表1中的数字得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必修化学教材中实验的数量分别为58、96、107,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必修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数量相对较少,只有58个。

二、内容的变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成为化学教学的基础,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与大纲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相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增加了一些基本操作实验

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在化学(必修1)的第一章都增加了“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实验,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就多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以后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技术打下基础。

2.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实验

化学新课标教材中注重了科学探究的实验,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实验探究的栏目与内容。具体表现在增加了“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联想·质疑”等探究性栏目,特别在山东鲁科版教材中,表现最为明显,部分实验都没有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自己总结,设计实验步骤;苏教版对实验的编排有内容有步骤,学生很容易动手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建议增加探究性实验。

3.增加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

大纲教材中涉及生活相关的实验不多,而且都以“家庭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而与工农业生产方面联系的实验更少。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强调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选修课程的开设充分说明,化学与实际生产联系的紧密性,而且从章节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该问题,比如:从海水中提取镁,溴与海水提溴,等等。

4.增加了突出过程体验和探究活动的实验

在新课标中突出的一个变化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大纲教材中未强调的部分。新课标别强调过程,即对实验部分,注重实验的设计及探究过程。尤其在鲁科版教材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对该特点都感受很深,也就是说鲁科版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对硫的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教材中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让学生亲自经历过程,感受过程,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而且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和运用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5.增加了学科之间渗透的实验

课程改革中强调综合课程所以在教材的编排中,出现了部分学科之间相联系的实验。此如,大纲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并未设计实验,但在新教材鲁科版中,设计有实验,即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时,为了加强实验的说服力,增加了原电池装置实验,证明有电子的转移;另外在必修2中为了说明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设计相关实验,例如:镁与稀盐的反应,通过测量温度的改变,从而判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还有胶体的净化实验——渗析,与生物知识相联系,这都充分体现了化学与其他科目的融合贯通。

三、呈现方式的变化

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整体内容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内容的显现形式两个方面。简单地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内容在教材中应如何表达,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这是教材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教材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情景和活动,而这些情景和活动主要是以栏目、插图和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三套教材进行分析。

1.实验栏目设计

新课程化学教材与传统的化学教材相比较,主要就是运用了活动栏目模块来组织教材。栏目设置是高中化学新教材不同于旧教材的重要内容。三种版本的新教材在栏目的呈现和内容设计上大胆创新,改变了传统教材单向传送知识的倾向,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作用。

对于实验栏目设置,三种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人教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有两个栏目:“实验”和“科学探究”。其中“实验”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而“科学探究”中有基础实验、探究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鲁教版教材在实验设置上主要有两个栏目:“活动·探究”、“观察·思考”和“实验探究”。其中“观察·思考”主要是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而“活动·探究”和“实验探究”的实验多以学生实验为主。苏教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集中在“活动与探究”和“观察和思考”两个栏目上。其中“观察和思考”栏目往往设置的是基础实验。从整体上看来,人教版教材对实验探究的难度做适当的调整,降低了探究的难度,部分实验只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装置,而不要求设计实验的全过程;鲁教版的实验探究大多数都需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苏教版的探究的内容分得比较细致,将实验分为多个部分完成,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2.实验插图与表格统计

许多学者相关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有插图的教材的教学效果要比纯文字性教材的教学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思维活跃。这主要是因为教材的插图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速度;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更好地进行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增强动感,并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难以表述的具体的细节。三个版本的教材都应用了大量的插图和表格,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三个版本教材的插图和表格统计

这些图片和表格对学生正确进行化学实验及操作,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回忆有关化学实验过程及解决化学实验问题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对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实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能大大减少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现象记忆的信息量。

总之,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又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梁慧妹,郑长龙著.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实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吴俊明编著.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5]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 化学实验; 变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学科发展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科学发现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化学实验亦是塑造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任何一次化学课程改革都不会忽视化学实验,实验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而作为中学化学课程载体的化学教材更是将化学实验作为教材组编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

一、数量的变化

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因此,在各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更多地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数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必修化学教材中实验的数量分别为58、96、107,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必修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数量相对较少,只有58个。

二、内容的变化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成为化学教学的基础,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与大纲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相比,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增加了一些基本操作实验

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在化学(必修M,)的第一章都增加了“萃取、蒸馏”等基本操作实验,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就多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以后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技术打下基础。

2.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实验

化学新课标教材中注重了科学探究的实验,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实验探究的栏目与内容。具体表现在增加了“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联想・质疑”等探究性栏目,特别在山东鲁科版教材中,表现最为明显,部分实验都没有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自己总结,设计实验步骤;苏教版对实验的编排有内容有步骤,学生很容易动手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建议增加探究性实验。

3.增加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

大纲教材中涉及生活相关的实验不多,而且都以“家庭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而与工农业生产方面联系的实验更少。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强调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选修课程的开设充分说明,化学与实际生产联系的紧密性,而且从章节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该问题,比如:从海水中提取镁,溴与海水提溴,等等。

4.增加了突出过程体验和探究活动的实验

在新课标中突出的一个变化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大纲教材中未强调的部分。新课标别强调过程,即对实验部分,注重实验的设计及探究过程。尤其在鲁科版教材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对该特点都感受很深,也就是说鲁科版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对硫的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教材中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让学生亲自经历过程,感受过程,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学习了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而且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和运用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5.增加了学科之间渗透的实验

课程改革中强调综合课程所以在教材的编排中,出现了部分学科之间相联系的实验。此如,大纲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并未设计实验,但在新教材鲁科版中,设计有实验,即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时,为了加强实验的说服力,增加了原电池装置实验,证明有电子的转移;另外在[2]中为了说明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设计相关实验,例如:镁与稀盐的反应,通过测量温度的改变,从而判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还有胶体的净化实验――渗析,与生物知识相联系,这都充分体现了化学与其他科目的融合贯通。

三、呈现方式的变化

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整体内容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内容的显现形式两个方面。简单地理解,内容的呈现方式就是内容在教材中应如何表达,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这是教材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教材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情景和活动,而这些情景和活动主要是以栏目、插图和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三套教材进行分析。

1.实验栏目设计

新课程化学教材与传统的化学教材相比较,主要就是运用了活动栏目模块来组织教材。栏目设置是高中化学新教材不同于旧教材的重要内容。三种版本的新教材在栏目的呈现和内容设计上大胆创新,改变了传统教材单向传送知识的倾向,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作用。

对于实验栏目设置,三种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人教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有两个栏目:“实验”和“科学探究”。其中“实验”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而“科学探究”中有基础实验、探究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鲁教版教材在实验设置上主要有两个栏目:“活动・探究”、“观察・思考”和“实验探究”。其中“观察・思考”主要是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而“活动・探究”和“实验探究”的实验多以学生实验为主。苏教版教材实验设置主要集中在“活动与探究”和“观察和思考”两个栏目上。其中“观察和思考”栏目往往设置的是基础实验。从整体上看来,人教版教材对实验探究的难度做适当的调整,降低了探究的难度,部分实验只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装置,而不要求设计实验的全过程;鲁教版的实验探究大多数都需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苏教版的探究的内容分得比较细致,将实验分为多个部分完成,降低了难度,学生容易接受。

2.实验插图与表格统计

许多学者相关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有插图的教材的教学效果要比纯文字性教材的教学效果好,学生记忆深刻,思维活跃。这主要是因为教材的插图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速度;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影响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更好地进行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增强动感,并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难以表述的具体的细节。

总结: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在实验教学理念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实验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化学教师应从转变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实验教学能力、提高实验的分析评价能力、提高开发实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几方面加以应对,以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教学,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 必修、选修)[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篇7

一、落实三维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际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的限制以及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会注重理论上的知识,忽视了教学的技巧,注重教学的结果,忽视了教学的过程。教材中具有的拓展型知识内容,能够有效地补充知识以及技能的教学,并且,注重教学的过程以及具体使用的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教材中设计的拓展型知识能够更好地落实制定的三维目标,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不能因为有限的教学实践而忽视了拓展型知识的教学,而是需要充分的利用这部分教学的内容最终实现制定的各种目标。

例如,在碳酸钠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中拓展视野的内容利用氯化钠制作碳酸钠,在过程与方法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并探究三种不同的制碱方法具体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以及探究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知识与技能中,教师需要强调化工原理在所有制碱方法中的具体应用,认真找出生产流程中存在的各种相同点以及不同点,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情感上,可以从原子经济性知识的角度,分析各种制碱方法具有的化学思想。

二、发挥化学文化具有的基本功能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化学属于人类重要的文化,化学具有的思想以及方法等都属于人类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所有化学的教育中,需要将各种化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结合,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具有的价值。对于化学的拓展型知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会设计到多种化学历史知识以及一些现实中的实际应用,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拓展型知识的内容。

例如,化学家诺贝尔,在他研制各种炸药的过程中,他的家人同样付出了很多,并且在研制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拉瓦锡没有盲目的相信化学权威中“燃素”的相关理论,而是经过自己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利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燃烧是由于氧气参与的化学反应,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家雷利,面对科学知识非常严谨,并发现了氩气。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科学家具有的认真态度,并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在化学的实际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化学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存在化学的知识,提高到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拥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基本的发展过程,拥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了解化学家对于化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拓展型知识内容与化学知识相互融合,让化学具有的历史与价值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结合教材中拓展型知识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挖掘更深的化学内涵,并学会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

三、考查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反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及学生自身具有的情感变化。想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的弊端,需要充分的发挥拓展型知识的重要功能,将实践活动以及各种拓展活动同样加入到学生成绩的评定中。首先,对整个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其次,利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最终的学习结果相互结合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并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化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学习教学安排中的理论知识内容,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拓展视野,学会利用科学学习以及探究的方法,利用拓展型知识的实际教学,当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真正内涵,提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篇8

一、对迁移理论的理解

1.迁移理论的含义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J.R..安德森提出的。这一理论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的量越多,迁移量越大。由于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要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外,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即从教材的选编、教法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考虑这一原理。此次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教材恰恰考虑上述问题,的确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分成若干单元便于教师进行教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2.迁移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理论尝试

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师必须在教材中选择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因为领会这样的概念和原理是通向适当“迁移”的“阳光大道”。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来的,所以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吸收和应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一些。换句话说,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位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

二、巧用迁移理论加强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对新教材的理解

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例如作为《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本专题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有关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分散系、原子结构等重要概念,将要进行过滤、萃取等物质的分离实验,这些都是后阶段化学学习必要的基础。所以本专题的学习为后阶段的化学学习和高中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新教材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事实,通过讨论来启发学生思维,并注意层层引导,强化知识间的迁移过程,使学生自己得出有关的结论。另外,教材还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者的良苦用心:让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体验到化学既是一门好学、有用、有趣的学科,又是与人类发展、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从而在高中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如何应对新教材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又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使一定的难度和高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他们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视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速度和习题训练强度。同时,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篇9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篇10

一、教育价值的界定

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2、化学教育价值。(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以上的化学教育价值分类只具有相对性,不应该绝对化。因为价值是客观的,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供需关系中产生的,因而价值应是主观需要和客观可能的辩证统一。在化学教育活动中,应根据化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结构。

二、我国现行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价值取向分析

1、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就高中化学而言,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认为:化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人才,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和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考虑大多数人提高化学素质的需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多数人学了化学用不上或不会用。他们缺乏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不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