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理解

篇1

[关键词]网络第四媒体/媒介网络媒体第二媒介时代“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

Abstract:InternethasahistoryofelevenyearssinceitisservedforthecommonpeopleinChina.Weshouldstudytheconceptionsdescribingthe“Internet”inahistoricview,discover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phrasesreflectedbythoseconceptions,andeventuallyfindthenatureofInternet,andtheInternet’sculturalandsocialmeaningtowardthehumanbeing.ThenwecandevelopanewframeworkwhichissuitableforunderstandingtherelationbetweentheInternetandcommunicationorthetraditionalmedia,andthegrowthofitself.Myopinionisthatnetworkisactuallythevirtualworld,notthecommunicativemedia.

Keyword:network;thefourthmedia;networkmedia;thesecondmediaera;networkasavirtualworld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

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

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

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

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的增长,而原创性的技术也放缓了研发的脚步了。“三个月一年”的“互联网年”节奏[1]和“光纤定律”[2]已经成为一个沉入历史的辉煌记忆。这些现象都证明这个网络的本质已经渐渐浮出水面。我们知道每个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成熟期,也就是形态和属性基本“定型”的时期,甚至是“类型化”的时期。这就是我们追问网络本质的根据,这是一个网络相对定型可以理解的时期。

不懂得历史,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同样,不知道网络在历史上出现的概念和理解,我们也无法直接推断网络的本质,从源流开始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本质,而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的网络研究,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明了它的缺点和局限。下面对历史的角度对网络的概念进行梳理:

(一)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的阶段

“网络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用“网络与媒体的关系”的方式提出来的。这是因为媒体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关系到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交往”。人们最渴望理解的是,网络对于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精神交往”——大众媒体有何种影响的问题。研究者首先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把网络看成是传统社会中大众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媒介形态。这种理解很显然无法容纳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如此之多的异质的、非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属性。把不同的东西混淆到一起,显然是牵强而缺乏说服力的。这个思路无法真正解决网络的定位问题,更无法达到对网络本质的思考。

作为“媒体形态的一种”,先后出现了“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的概念。具体考察,从时间序列上说,网络不是“第五媒体”,更不是“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这点已有公认;从承载内容的性质和符号载体上说,网络也不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理解后一点有些复杂,我想从“媒介的特质”和“传播的意义”两个角度来说明。

首先从“媒介的特质”的角度考察。我们知道,信息的载体是符号,符号传播是媒介的形式的本质。新闻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他们的最大特质是各自拥有独特的符号系统。报纸主要靠文字;广播主要靠音响;电视靠以影像、声响为主,文字为辅。独特的符号系统,是识别三大传统媒体的基本依据。而网络的符号仍然是文字、声音和影像,只是综合利用,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传播符号。

然后,从“传播的意义”的角度做考察。传播的内容是新闻、神话传说还是历史知识也是媒体定位的标志。“三大媒体”都是在“新闻的意义”上谈的。所谓在新闻的意义上,是指他们都以新闻为本位,为重要任务。而网络显然是信息的集散地,它包含了不同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实时聊天、电子邮件等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旨趣,从总体上网络传播是“大杂烩”,并没有形成对新闻的重点强调。

以上分析看出,把网络从“媒体”或“媒介”的角度,进行传统或习惯意义上的排名归队,无论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都是不妥当的。

(二)把网络的讨论分解到“网络具体形态——网络媒体”的讨论的阶段

网络与媒体关系探讨的突破,就是把“网络媒体”的概念从宏观抽象的网络的大概念中抽取出来,而从网络的一个形态组成来考察,单兵直入的讨论获得了成果。

“网络媒体”的提法,就是在这个认识背景下升温的。2000年后代替“第四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讨论网络时的主要探讨对象。[3]“网络媒体”的界定有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在网络传统新闻网站媒体和商业网站媒体,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征,具有“准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因为庞大的网民规模支持着网页的浏览率。当然“按照传播学的定义,一种媒介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1/5,即可被称之为大众媒介”。[4]所以即使目前的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也不能断言它已经成为大众传媒;但是根据互连网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肯定“网络媒体”成为大众传媒是未来的必然。这个阶段的探讨进入了网络的具体形态组成,讨论因为具体化而更为集中,对象的特性也更为清晰,“网络媒体”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开始深化。

“网络媒体”的概念回答了上面的疑问:网络作为整体不是媒体,但网络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是媒体;我们可以暂时搁置是“第几媒体”的争论,至少从“网络媒体”概念中,我们长期感觉到的网络具有的“大众传播”的性质终于落到了实处,而不必忍受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强烈感觉网络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属性和特点,一方面却清楚地察觉到网络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差异。这两个感觉形成了一个在传统认识框架里解决不了的悖论。“网络媒体”概念破解了这个难题。

“网络媒体”回应了此前我们关于网络是“第几媒体”,是不是媒体的讨论;同时网络与“网络媒体”的不同,也暗示和提醒了研究“网络是什么”的复杂和困难。

(三)“网络媒体”不过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

进一步的追问是,“‘网络媒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具体化这个追问,我们需要搞清楚“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它与传统媒体有怎样的不同?是本质意义上的不同还是表面的差异?前面搁置的问题再次提出,它与传统的三大媒体是什么关系?网络媒体是一个突然侵入的不速之客,还是一个和睦友好的邻居?是一个熟悉的同类还是一个陌生的异类?

从媒介符号来说,传统媒体各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系统;而网络媒体没有。“网络媒体”的新闻载体仍然是传统媒体的符号语言系统,包括文字、声音和影像。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媒体”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异类,而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邻居。“网络媒体”并不具有本质意义的特殊性,更多地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模仿”和重新组合。

从内容上说,无论是网络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的新闻传播,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的“延伸”。新闻网站从内容到形式,极大程度地依赖着传统媒体的资源。商业网站在主要意义上也只是传统媒体新闻的重新组合,而非本质意义上的颠覆或反叛。

所以,把“网络媒体”理解为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延伸”,是一种合理的逻辑。网络媒体是延伸,而不是创新;是熟悉的再造,而不是陌生的闯入;是文明的变迁,而不是文明的断裂或者重生。

(四)把网络看成是“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看到了网络的不同功能取向和复杂的性质。正像“网络媒体”概念的提出一样,“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同样表达了人们分门别类研究的努力。既然整体的认识很难达到,我们不如分别表述这个复杂的对象。“网络媒体”概念是对网络组成形态的个别研究,而“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提法则是对网络功能的总体上的分类研究,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这些认识终于深化和丰富了人们对网络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为网络做一个定义。

同时,“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的意义还在于,超越了“媒体”的说法。这个提法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网络的社会本质,为未来更准确地理解网络提供了一个台阶。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分类的视角,如果网络什么都是,那么也什么都不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更本质的概括。

(五)网络就是虚拟世界

具体的、分类的角度看问题解决了许多基础性的问题,那么我们来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映照,那么“网络媒体”的母体网络呢?网络的对照物是什么呢?找到网络的对照物和联系,我们似乎也就可以找到“网络是什么”的答案。这个思路接近马克思探究“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思路,马克思如此定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5]

经由关系、联系来解释本质,是一个合理的路径。由此知道,“网络是什么”,当然也可以从网络与对照物和网络的全部联系中,认识网络的位置、特点和作用,那么“网络是什么”的问题也就得到一条清晰的出路。

“网络是什么”的长期争论展现了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复杂表现为网络上形态众多,作用和影响各异;其多变性表现为网络上原创技术出现周期很短,网络组成部分新成员不断增加,新功能不断开发,原有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研究思路就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我们长期从“网络和媒体”的角度来试图认识网络的本质。结果证明不成功。我们在探讨“网络是不是媒体,是第几媒体”的时候,长期纠缠不清,认识混乱。我们把“网络是不是媒体”这个问题抛开,跳出这个狭隘的怪圈,直接讨论网络对于人意味着什么?

用信息流的观点来看待网络可能更能接近网络的本质。信息总是从一地流向另一地,信息的复杂流动,也可称为精神交往,成为信息时代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就是一个推动信息流动的计划。所以,如果把信息比喻为乘客;那么网络上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等就是在道路上奔跑的汽车;网络就是道路。三者的关系就是“乘客、汽车和道路”的关系。同样,我们观察另一个系统,信息依然是乘客;各种形态的传统媒体是在道路奔跑的汽车,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现实世界可比喻为道路。那么我们面前有两条道路,道路奔跑着形态不同的汽车,汽车里坐着乘客。

这个比喻的意义在于,把网络和现实世界看作是同等的存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对存在,互相作用和影响。那么,网络能够承担这样大的比喻么?网络有资格成长为足以与现实相对而存在的“第二世界”么?

从历史上看,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概念,[6]这些概念都传达出这样的含义:在一个走向信息社会的时代里,大众传播媒体营造的信息空间,已经构成了一个区别于现实环境的“第二环境”,也即“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尽管当时这个环境还没有足够完整、真实和独立。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在网络的催生下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形成了夏学銮使用的“网络社会”[7],开辟了马克·波斯特提出的“第二媒介时代”[8],发展出一个张允若提出的“第二世界”。[9]那么我们将面对着刘建明提出的“双重存在”的“社会”(即领土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和超级信息和观念全球化的社会)。[10]

我们深知,网络在传播技术方面的优势远胜传统大众媒体,它对“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构成起到更为巨大的作用。社会演变的信息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这两个趋势就决定了未来的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对立而存在。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联结和影响。

如果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那么此前的“道路和汽车”的比喻,可以置换为比喻为“大地和房子”的比喻。那么显然存在着两种“大地和房子”,现实大地上建造着现实中的传统媒体形态;虚拟大地上建造着虚拟中的网络媒体形态。在本质上,虚拟大地不是“上帝之城”,只是现实大地的一个变形的折射;同样在本质上,网络媒体形态不是“创新”的产物,而是传统媒体形态在虚拟大地上的折射,也是延伸。

这个比喻超过了传播的意义,而是建造了一个“精神交往”的世界。如果说,传播毕竟强调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疏离个体的连接;那么“世界”的概念显然要大得多,它包含了驻留和传播,固守和变迁,稳定的秩序与流动的革命或者改良等等。

最后笔者的观点水到渠成,“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超过了“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更充分而且有说服力地解决目前网络理论解释中遭遇到的困惑和纠缠,也是我们对网络本质认识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书目]:

[1]方兴东:《“网络社会化”新时代的来临》,参见陈卫星主编:《网络新闻和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闵大洪:《网络传播研究亟待加强》,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1期

[3]闵大洪:《网络媒体定义与中国网络媒体生态环境》,参见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杜骏飞:《网络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第1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年8月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 传播模式;网络新闻;双向流动

【中图分类号】 G21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10-3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新事物也在不断涌现,网络也随之发展成人们必不可缺的一项获取信息的手段,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们对新闻的获取自然也必然依赖于网络,因为网络新闻比传统新闻的获取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也比较及时,相关工作人员对网络新闻的传播也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具有的一些特点是传统新闻无法具备的,包括数字化、多媒体等的特殊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推广和应用,信息量特别丰富,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来说,网络媒体顺应时展的潮流,普通百姓通过网络新闻,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当前我国的发展状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手机了解每日新闻,所以,网络新闻势必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对新闻信息传播进行研究时,一些业界人士通过构建模式来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析。透过构建模式来了解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指的是研究者通过图形或程式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而首次提出用模式来研究传播过程的学者是美国的H・拉斯韦尔,他的“5W模式”也称为“拉斯韦尔程式”。除此之外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申农-韦弗的数学模式也是研究传播过程的几种模式。以上的这些模式能够保住研究学者正确认识和掌握传统大众媒体的特性,同时对于大众传播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中模式是将要研究的对象简洁化的一种方法,也是对被研究事物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的一种比较直观的表述,模式随着所表述的方式的差异被分为数学、言辞、文字等,通过模式分析方法,可以方便快捷的对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优势进行表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的构建让大众可以直接、简明的了解网络新闻传播的优势和交互性,把新闻传播这一无形的事物传达给大众,让人们对新闻传播的理论有新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新闻传播的特征建立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一、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平面媒体,包括杂志与报纸上的广告都是传统媒体的范畴。而传统媒体概念是针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提出的,它通过一些机械装置传播信息,而电视、报刊、广播被称为三大传统媒体,也就是所谓的“平面媒体”。

作为传统媒体,它是以图像、文字和声音向大众提供新闻信息或娱乐信息,下面是电视、报刊、广播三大主流传媒所共有的一些特征:(1)传受关系明确;(2)接受者对于新闻信息是互相孤立的,很难进行信息交流互动和评价;(3)报纸、广播、电视等只能将新闻信息单方面的传给大众,而大众对于新闻的反馈很难逆向传播回者。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得出此三大主流传媒往往掌握着“话语权”,信息完全由传播媒体所控制,大众只能被动地成为接受者,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普通大众对信息的理解,其他人之间只能是通过交谈的方式传达信息,不能以媒介的形式传播新闻信息。其中报纸采用的是文字的方式传播新闻,而记者对于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做抽象的文字总结,在写作的时候难免与时间的真实性有所差距。虽然如今的一些电台和电视相继开设了“听众热线”等环节,但还是不能让大众广泛传播,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存在着信息的延迟性,这一缺点就决定着其很难在当代网络普及的社会生存,因为它无形中在大众与媒体之间树立了一堵“墙”。

当代社会传统新闻所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出的新闻和信息,而现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通过自行制作从被动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面对新兴的网络媒体,如何保证自己提供的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面对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如何保证自己能从营销中获得更多收入。

传统传媒面临的市场冲击及其发展状况:根据调查统计,大约有1/3的在线电子读者不愿再去接受传统的媒体形式,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使传统媒体面临很大的创伤,与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相比,传统的新闻媒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除了不能为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很好的交流媒介,新闻者也不能及时的掌握信息获取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和理解,更无法进行相互交流,而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这也是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的一大优势。

二、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采用的是超链接或者超文本的形式进行信息和新闻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属于比较新型的传播媒介,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进行连接,信息可以快速的从一个地方传到想传达的地方。超文本超链接使网络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是网状的,大众可以通过查询方式筛选出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也就是说网络媒体的检索功能比较强,而且他的编辑窗口也比较多。所以,网络媒介的功能比较强大。

综上所述,网络媒介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采用一系列音频、文字等方法为公众提供新闻信息并实现自己的商业行为的一种传播媒介。

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进行分析,要同时考虑到技术层面和使用层面两点:

技术层面的特征:由于网络传播信息的与接收都不是固定的,接受者也会成为新的传播者和者,所以界定不太明显,也就是说网络的传播可以看做无数像蜘蛛似的网,从一个点出发,向外不断扩散,并形成新的网,者和接受者都是网中的一点,不断向外扩散。因此,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多对多的结构形式,整个覆盖面不断向外扩张。者通过电脑或者信息交换设备与接受者进行信息交换,者和接受者同时扮演了“发”和“接”的角色。

实用层面的特征: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较传统信息传播最大的优势就是双向流动性和交互性。社会不断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获取到的信息也在不断的进行反馈,而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接受者也是通过网络传播进行反馈,这也是传统传播无法取代的一个优势。网络传播的用户还能与其他的接受者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信息,继而再向外通过网络传播。在传播时,可以以真实身份出现,也可以匿名传播,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掌握话语权。

三、网络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模式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技术上的变革和飞跃对网络信息的传播也是一次革命。网络新闻的传播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千变万化,可以说文字形式、语音形式、视频录像、flas等等,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也更加多元化,通过网络,可以不用准时准点的守在电视机旁等待节目的播出。所以,信息的获取者可以自由获取想要的信息,而且网络新闻通过安排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结构使新闻信息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有利于新闻阅读者清晰明了的深刻了解新闻信息。而双向流动性也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一大优势。

(一)构建模式时,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通过模式构建可以清楚的对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进行分析,通过上述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用层面的特征分析,在进行模式构建时,首先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对于新闻的者和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对问题的意见和反馈、讨论如何处理。这也是对如何将论坛、校园BBS等的内容很好的表达出来,实现互动的一种考验。网络新闻实际是一种虚拟的新闻传播途径,通过虚拟的网络使信息实现双向流动。

网络新闻的传播是多交流和沟通反馈的,者占主导地位,而接受者又带有自主性,所以要让接受者接受,就要研究大众的阅读习惯和她们的心理活动,接收者与者通过信息交流和互动实现双向流动。

把握网络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社会性,我们在构建结构模式时,首先要考虑新闻者与接受者的个体因素,而不是单纯的在整个社会环境下进行考虑。

(二)网络新闻传播模式: 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

大众对于一些比较新颖或奇特的新闻题目会更容易产生兴趣并点击阅览,而对于像《最新播报》等兴趣不大,如果新闻题目比较奇特那么点击的人数也会大幅增加,阅览者之间也会在网页上互相交流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果对新闻没多大兴趣自然不会查看更多关于此类新闻的链接和报道,更不会就此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对于新闻的要首先充分考虑大众的心理,设法吸引大众点击查看子页的内容。

对于网络新闻的接受者而言,都会对看到的每条新闻做出自己的反馈,感兴趣的点击浏览、与者或浏览者自己之间的互动交流、或者没有反馈等几种情况。比如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获得成功时人们都在关注此类信息,而时隔几个月后,有些大众还是对此事比较兴趣,想再查看相关新闻,而报纸或电视就很难看到相关报道,而在网上,比如凤凰网或新华网上,读者就可以查看到相关信息,还可以进入论坛进行互动交流并点击之前的一些资料,比如关船的一些报道,基本所有想要的资料都可以阅览到。但同时,大众选择了此类信息,就自然忽略了对其他新闻的查看,也就是无实际反馈,其实也是大众在浏览时对新闻信息已经有了心理排序,哪条新闻最关注最想了解,就是先点击查看,并可能进行互动交流,而有些可看可不看的就会最后去阅读,也就是新闻接受者的选择――交流――反馈。

网络新闻传播的双向流动性符合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些特征:一是体现了当前新闻或信息在互动交流过程中网络这一重要因素。网络新闻传播受大众和媒体的喜爱和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它能方便快捷的为大众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大众之间可以进行对话,表达自己对于某条新闻的看法,发表评论,而这些都是以网络作为中介的。二是是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媒体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双向流动性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表现了出来。三是当代网络新闻传播具有整体性以及社会性。

(三)网络新闻传播双向流动性的特点

海量性:网络新闻提供的信息量特别多,对于传统新闻来说,报纸或电视提供的只是有限的几个重要新闻,成千上万的大众面对的只是这几个新闻,而网络新闻传播更具有社会性,传播方式也比较多元化一些,所有的信息都是对外开放的,大众可以阅读、听音频,也可以查看视频。

时效性:网络新闻可以及时快捷的将最新的新闻咨询传播给大众,将最新的消息及时出来,而作为大众可以在任意时段去点击查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也就是说现在是一个信息量及时的新闻时代。而且,新闻可以很快传播到全球各地,这也是新闻传播上的一个里程碑。

交互性:交互性能够让大众参与到其中,也就是发挥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网络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一个优势,而且它让大众更加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话语权,没有沟通的限制。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报道的只能是真实的新闻,及时监督其真实性,虚假的和骗人的新闻随时都能被大众揭穿。

(四)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

第一,对于网络新闻来说,由于其具有的双向流动性的特性,使得新闻能在民众之间快速传播,传播的对象相对是小众化的,不管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传播还是现如今比较新兴的网络新闻传播,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播新闻信息,让大众都能快速方便的接触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网络新闻传播需要的网络资源比较强大,所以提供的信息量自然也就比较丰富,而新的计算机技术使信息的趣味性更加饱满,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

第二,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网络新闻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政府也在积极的用新的网络媒体对其进行变革,因此,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国家对于网络媒体的重视也是网络新闻能够迅速发展的坚实后盾。

第三,随着现在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传播有了新的技术支持。通过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对其支持,网络媒体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突破,而且新闻的传播方式在更加多元性,更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信息量和互动交流的要求。

现在是网络社会的时代,是全民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立场的时代,民众的看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它能积极的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与双向流动性。网络新闻的双向流动性能促进人们积极的去认识当代社会,甚至改变世界。网络新闻的双向流动性对于网络新闻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其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在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推广时,同时要重视传播主体的道德建设,不能忽视了道德的自律作用,网络媒体同时也是一面镜子,让民众可以随时监督政府机关,在舆论的形成下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蓬勃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靖鸣,申雪凤.网络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信息传播双向流动性的体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83.

[2]王胜江.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不足及完善建议[J].产业与科技坛,2008,(2):134.

[3]曾萍.网络信息资源浅析[J].当代经理人,2006,(6):279.

[4]杨保军.论网络新闻真实的特征[J].现代视听,2007,(11):6-8.

篇3

十多年来互联网从新闻门户独当一面,到搜索引擎主导流量,再到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崛起,互联网入口的不断更迭也深刻改变着互联网的生态环境。也许就像微软CEO鲍尔默所说“Google已经过时了,Facebook才代表未来。”

互联网入口改变,网络创意传播面临挑战

如今,互联网用户不再关心自己从哪个网站上获取信息,而更倾向于根据自身喜好,通过便捷的方式来获取所需,同时通过社会网络平台进行转发和发表评论,网民比任何时候更要求开放与分享。网民也被赋予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好的参与性,每个网民都在演变成自媒体,而且乐此不疲。网络受众呈现出的分散化、自主化的特点也促使广告主、广告公司重新思考传播策略。

伴随互联网入口的变革,网络营销行业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其发展速度甚至超出许多行业内人士的想象。传统的网络营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通过Banner广告、文字链、网络活动、搜索引擎等方式,用图片、文字、音频等载体结合创意进行营销主题的诠释。网民通过点击相关链接或者通过搜索参与其中,受众只是简单的信息接收者。如今,随着社会化媒体营销等新形式的诞生和发展,相信网络营销正打破固有的广告呈现方式,向多元化、多向性发展,网民扮演的角色也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成可以创造内容并进行传播的自媒体。相应的,传统媒体及web1.0时代,以信息单向为主的传统创意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网络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广告行业必须从原来的客户关系型导向向用户理解型导向转变才能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创意传播应摒弃曲高和寡的自我欣赏而应努力实现与网民需求的自适配。

新媒体环境下,创意传播需基于技术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篇4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超声检查,术中;观摩示教

术中超声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外科诊断和治疗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具有实时、方便灵活、定位准确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中。网络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经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技术[l]。它将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信息方法、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网上课堂及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构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2-3]。我院率先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术中超声诊断及治疗观摩示教教学中,体会如下。

1.视频录像引入观摩示教,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由于手术室明确规定观摩示教只能带一名学生或进修医师进入手术间,故无法对影像专业本科、临床本科及研究生进行常规观摩示教。视频录像可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利用数码摄像机将术中超声诊断或治疗过程拍摄下来,经过后期编辑整理,最后将完整的视频资料上传至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中。在进行术中超声观摩示教课时,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调取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中的视频录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可在教室内进行现场交流学习,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登录观摩示教数据库网站进行复习和预习,如有疑问,可通过网络论坛向教师反馈。对在岗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学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登录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网站,观看本人需要学习术中超声的视频内容,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

2.网络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彼此相互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术中超声教学内容除学习超声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知识外,还可学习到无菌操作及麻醉学等相关知识。术中超声检查时需了解目标脏器的局部解剖,做到准确判断病灶位置。超声介入治疗时,超声医师还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做到以最少的损害来救治患者。使用数码摄像机拍下标准且完整术中超声诊断或治疗全程,同步录制手术医师对该操作过程的详细解说及注意事项,将外科学理论内容生动演示出来,可帮助学生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理解记忆。

3.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将抽象理论简单化。超声介入治疗中很多理论知识仅凭语言解说和简单的图像演示很难准确表达。术中超声则可直观显现,如肝脏肿瘤消融术是根据病灶大小、形态及射频消融原则进行布针,病灶的立体结构及周围毗邻结构直接决定了进针数目、进针角度、消融范围及对周围重要脏器保护。传统理论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课堂传授文字信息为主要方式,配合简单的模式图,虽然从理论上对模式图进行了分析,但对于具有立体结构的病灶而言,简单的模式图配以大量理论描述难免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需深入了解射频消融布针方法必须将病灶的三维超声图像与术中超声射频消融治疗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抽象理论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这也是网络多媒体教育的优势所在。

4.在线互动交流。观摩示教数据库网站可设立交流论坛,授予注册学生发言权,除随时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疾病的认识外,还可利用该平台发表有关改善教师教学方法及修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建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授课教师应及时给予回复;每周固定时间安排教师在线答疑,加强与学生交流。但网络多媒体技术是把“双刃剑”,在其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的同时,自身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1.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明显削弱。由于无教师监督,学生学习很大程度依赖于其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如果无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容易在内容丰富且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迷失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大量搜集信息,不断甄别信息,调整学习策略,以防迷失学习目标。针对以上不足,教师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督促学生学习,例如:网上签名、网上答题等;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课件内容纷繁冗长,内容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教师为了使自己制作的课件丰满充实,未对资料进行筛选,全部纳入其中,未突出重点。授课内容增加就需要教师加快讲课速度,由于学生无足够时间进行理解和消化,故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制作课件时做到内容重点突出,筛选丰富的网络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和内容。3.术中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是一门实践学科,其操作手法很重要。网络多媒体术中超声观摩示教仅能帮助学员了解术中超声流程,理解术中超声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无法对其手法进行正面指导,可能造成学员在今后进行术中诊断时,诊断意见悬殊,误诊、漏诊及介入治疗效果不理想。教师只能进行“手法式”教学,即让学生对患者或相互之间反复练习操作的自身教学方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定期采取将实践操作与网络多媒体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扬长避短,多方位、多角度地达到术中超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术中超声观摩示教教学有其巨大的优越性,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故传统教学仍不可替代,二者应紧密结合,取长补短。结合术中超声诊断和介入治疗的学科特点,探索出一种新的超声医学教学模式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杨 磊 高军喜 姚兰辉 宋 涛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腹部超声诊断科

参考文献

[1]闰市龙,张颖,部昌杰,等.多媒体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学科版),2008,6(4):102-104.

[2]徐敬东,王跃秀,候晓莉,等.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2):1138-1139.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室;基本功能;应用

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具有强大的连接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资料的功能,是目前集齐最新网络技术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而且能够随时集合更多的教育资源,让老师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氛围,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趣。因此,在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出更多的教学内容,而多媒体和网络智能教室的结合,也完善了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合理科学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的质量和丰富教学内容。

一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的基本功能

(一)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的教育方式

只是通过课本让学生了解知识,而利用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室,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更优良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查询更多有关课本的知识,这样可以形成课内和课外知识联合的情形,对于学生的学校滴十分的重要。[1]所以,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够有效的把音频,视频,图片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全面的,从多方位角度展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加大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要随时了解社会上的最新的知识,尤其是能够和所学知识有联系的。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方式,而网络智能教学的建立,就为学生和老师建立了一个可以扩充学习量的有效的途径。利用互联网,可以找到和知识有关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衍生知识。而且人类的大脑对于文字的记忆也是有一定容量限制的,因此借助于图片和视频等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这就表示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有效合理的提高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改善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因此经常导致学生的不喜欢学习。而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对学习是感兴趣。同时运用多媒体智能教室,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有关知识。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智能教学体现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也是让学生真正的对学习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

二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一)丰富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科技的发展为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提供了助力,因此,学校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可以运用更多的方式表达教学内容。可以把教学内容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内容要十分的精简,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能让教学方式改变,创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3]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学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知识,这是多媒体网络智能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凡是,让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同时现代教育更需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掌握。

(二)改善了教学管理过程

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重要的是与网络的连接,也就是学生可以在教室进行网络学习。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电脑,观看和学习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尤其是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可以简化教学管理,可以完善教学管理,让学生成为网络教室的主体,而且这种管理过程,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跟踪,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调整教学的内容重点和教学课程安排,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改善教学管理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能力得到提升,这是改善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的效果。

(三)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教育中,远程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的显现出来。所以学校建立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的时候,其中包含了互联网,借助了卫星传输数据等,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程教育。尤其是当教课老师出差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借助网络智能教室与学生联系,让学生在线学习知识,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做作业,老师在网络上为学生评价作业,然后可以为学生制定下一次的学习内容和计划。所以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并且能够更直接的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这种远程现代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对于发展远程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接收到的高质量的教育。

(四)可弥补不同学校、地区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

我国重视教育,但是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教育质量也是不同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不同的,所以导致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也不同,因此想要缩短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通过不同地区的师资力量,来填补不同地区的教学的空白和短缺之处。可以让师资力量丰厚的学校,在适当的时机,借助于多媒体智能教室,向与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不高的地方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共享师资力量,可以缩短由于环境等原因导致的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在现代教育中,能够充分的发挥网络技术来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建立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不受到地区的限制,可以随时的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享受雄厚的教育资源。

(五)利用多媒体智能教室中的教学技术,解决一些困难的教学任务

教学是需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工作,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的。尤其是现代的教学也经常会遇见的一些困难,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理解,就可以在多媒体智能网络教师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有关的知识。比如生活中的建筑,日常用品都是由立体图形组成的,尤其是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构建的建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尤其是立体几何,很多学生对于立体几何中的直观想象不高,而有些复杂的立体几何模型也不好制作,因此可以运用网络智能教室,让学生通过多角度去观察几何图形,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脑海中更容易构建一个几何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解决一些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任务,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的使用多媒体智能教室的重要作用,是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让师生之间无障碍沟通学习的重要形式。

(六)有利于教师把多余的精力用于创造性教学,提升现代教育的质量

互联网资源十分的丰富,老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外,还可以节省教师精力,让教师能够把剩下的精力运用到创造性教学上,能够有效的减少教师的复杂繁琐的工作,让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简单,这样就能让老师精简课程以外,还能够不断的创造新型的课程,让学生通过最新的教学内容,来掌握和了解教学内容和知识。所以,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节省教师的时间,减少在黑板书写的时间,让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讲解课程,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能够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所以,多媒体智能教室能够有效的节省老师的时间,让老师把精力运用到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内容上,这样就可以提高现代教育的质量。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网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教育方式起到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能够促进教学的快速发展,也是让教学和现代技术手段连接的重要方式,能够让现代教学具有时代的气息,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最新的知识,这对于学生拓展视野十分的有帮助,而且能够让学生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发展的动态,所以,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十分的重要,能够推进现代教育更快的发展,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长春.浅谈多媒体网络智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0(09):102-103.

[2]张明.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优势[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0):145-146.

[3]范瑜.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08):105-106.

[4]刘建国,常生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2010(09):136-138.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大众化

信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媒体形式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网络工具之一。这是文论大众化实现理论更新,获得时代新生的一个良好的机遇。新媒体的资源丰富,渠道广泛,传播形式多样,对于传承哲学大众化理论的现实价值,发挥其社会引导功能是最具实用意义的宣传媒介,可以使马克思理论大众化思想真正地为大众服务,引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建设。自诞生以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文论大众的概念。但是其基本思想一直不变,主要有三方面观点。第一,“大众化”顾名思义,即是指理论思想通俗、普遍化,能为普通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的。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哲学思想转化成通俗简单的语言,使普通人也可以理解掌握。第二,文论大众化,就一定要结合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只有将理论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而具有实际参考服务价值,更能被大众接受,并更好地发扬。第三,马克思理论哲学的大众化,需要不断被赋予时代的内涵,不断更新其系统观念和思维建设模式,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从人民生活实际出发,使其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实践中。

1新媒体背景下的哲学大众化的发展现状

1.1机遇

首先,新媒体环境更容易扩大的传播范围。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体形式层出不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电视、手机、电脑、iPad等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接收、获取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更可以随时随地地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比如在当今网络传播平台中极为火热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注册用户基本都是过亿,每天海量信息更新,这对宣传马克思社会主义实践等十分便利,无论是建立公众号推广,还是成为微博博主发起话题、组织线上活动,都可以大大地扩展哲学的传播范围,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生活实际,奠定哲学思想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其次,新媒体适合当今大众阅读的需求,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媒体时代,更多的民众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开始利用新媒体浏览信息,有利于的有效传播,有利于民主政治思想的灌输。特别是一些平台,为民众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使主流思想得以巩固。最后,新媒体为的传播提高了实效性。过去,传统媒体受本身条件的制约,传播速度慢,不易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新媒体的到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大量的信息,而且随时翻阅,随时点评,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强,传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新媒体对社会行为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凸显,更有利于理论的传播与推广。

1.2挑战

是哲学理论,相对于每日更新的社会娱乐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等有一定的枯燥性。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共享、交流信息的消遣场所,自然更倾向于浏览一些更加轻松愉悦的话题。因此诸如马克思哲学理论这类文论研究的关注度并不高,新媒体环境对其接受、容纳的程度也较低,除了一些相关领域研究者会去主动了解外,网络主力军中的年轻人一般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而另一方面,这些的关注度还受到其者的内容的质量的影响。有些者对理论的理解也不是十分深刻,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理解,不能够结合时代特点,迎合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发展需求,去深入挖掘潜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理论精髓,探索理论的社会实践意义,因而的内容不够具有吸引力,关注度低。而网络可谓是“海纳百川”,其信息、文字等传播形式多种多样,更是出现了很多网络流行语言,者在更新理论内容的时候,最好结合网络的流行趋势,用通俗形象化的语言科普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这将是年轻的网络爱好者最喜闻乐见的[1]。最后,新媒体在为的有效传播提供有利平台的同时,也有利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灌输,甚至有些渗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充斥着对社会的负面报道,大大增加了人们辨别真伪信息的难度,使得有部分人们对产生了疑惑,出现了不利于传播的社会舆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为信息化传播带来了挑战。

2推进新媒体背景下哲学大众化发展的措施

2.1结合网络特点宣传

如今网络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传播者要善于抓住机会,可以“狂轰滥炸”式信息,不断的、重复的让学习者阅读学习,加深的记忆。最好结合每天的新闻热点事件分析其中蕴藏的大众化思想,深入人们生活实践,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采用一些网络化的宣传方式让理论思想获得新生,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应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有趣的图片、短视频等把网络化、大众化。宣传组织负责人还可以开通直播功能,在线回答老百姓关注的实践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群众答疑,也可以拉近与社会大众的情感距离,大大提升大众化的传播效率[2]。

2.2注重人才建设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哲学大众化的传播着需要具备更高更全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是要熟悉新媒体的网络运行环境,抓住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特点,灵活应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宣传适合时展的大众化哲学。既要加强基础教育,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也注重对宣传推广人才理论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熟记相关经典著作概念,可以结合实际灵活解决问题,更要加强对他们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学习新媒体知识,了解新媒体环境是如何应用于其他行业的经济活动发展中去的,借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应该运用哪些人们乐于接受的表现方式、内容编辑、传播渠道等。同时,也要培养传播者的理论创新思想,密切结合当今社会下人们的心理状态,不断创新素质,加强传播者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一支能够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的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哲学大众化创新专业人才队伍。

2.3以人民群众为参与主体

同志曾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理论创新需要新的“武装”工具,需要传播者们走出三尺书斋,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近群众,把握住时代主题,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通俗化语言甚至是网络化语言,创新理论,从人们的生活实际中去解读大众化的新内涵,将经典理论作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中去,真正以人为本,拓展哲学的时代价值。比如主席在微博平台上回答网友们关心的国家发展问题和社会民生政策;还有央视播出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的系列专题节目,都是真正具有时代气息的群众参与方式,让老百姓从理解上从现实问题上感受到了的哲学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理论素质和国民情怀[3]。此外,还应该更广泛的建立思想交流平台,并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开发新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与测评,规范网络管理体制,从立法层面督导社会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加强传播媒体的责任与监管意识。

3结语

大众化思想是贯穿历史的具有高度凝练性的哲学理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其传播者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提升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挖掘思考社会群众的思想状态,善于应用网络工具,加强创新研究,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之下的哲学大众化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新媒体背景下哲学大众化发展的措施[J].文化学刊,2016,08(13):154~156.

[2]壮丹丽.新媒体背景下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9(02):55~56.

篇7

本文通过对相关的网络公共危机的理论分析和当下显著的个案分析,为地方政府在网络公共危机管理中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指明一条可行的网络危机管理路径。

【关键词】政府职能;网络危机;问题;对策

一、政府应对网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政府部门努力构建和完善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但是,公共危机的非常态性导致了这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下降。

(二)网络危机应对行为不恰当

政府网络危机产生的另一关键是政府危机应对方式的不恰当。目前政府危机应对失当行为主要表现为:①拖字当头,在危机爆发之时以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对网友在网络上的各种议论漠然视之;②删堵负面网络消息,依托政府机关的权力优势和垄断手段,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媒体指挥权和信息处理权,一方面让媒体不再发表任何言论,控制信息传输渠道;另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把不利或负面留言信息消失;③权威信息缺失,政府没能在第一时间出面给出权威说法,这严重影响了政府对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

(三)对新媒体认知不充分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简单的概括起来新媒体是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送的通路,从而改变信息载体。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①人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②“信息”与“意义”无关;③受众的主动性不断增强;④大众传播的“小众化”。而政府对新媒体认知的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对新媒体特点的认知不充分。

二、政府应对网络危机的途径

(一)完善相关机制制度

1.构建全方位的网络舆情收集机制

网络舆情收集机制主要针对网络危机潜伏期,但此阶段危机信息传播具有隐蔽性和不可知性,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舆论收集机制才能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信息的检测、识别、分析与诊断,化解危机与无形之中。因此要培养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重视网络民意、提升网络危机敏感度。同时完善网络舆情收集系统,加强网络舆情收集系统机构及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检测和处理系统。

2.构建多渠道的网络沟通机制

随着网络的大众化以及网民参政意识的增强, 政府要想在网络危机事件中占据主动,一定要与网民进行有效合理的沟通,进行多主体的良性互动和多渠道的畅享交流。在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多渠道的网络沟通机制有很多种,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市民热线电话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信息。

3.构建新理念的网络形象修复机制

政府网络危机的发生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政府的影响, 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修复政府形象, 比如彻查危机事件进行正确处理、 采取有效措施转移公众注意力、 进行合理的事后评估及反馈等。

(二)合理运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媒体的利益性是导致网络危机加剧的原因之一,对政府来说,媒体就是“喉舌”,由此更要充分发挥媒体对舆论的澄清作用,合理运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诸如如报纸类的《人民日报》等,中央一系列的电台及电视台等。在突发性网络危机中,无论是新媒体、传统媒体,它们的天职都应该是推动问题的解决。而这一过程表现在舆论引导上,又多以实现民心安定、社会稳定为主,做到以社会责任为本位,能够及时的、准确无误的报道,并且公正地澄清相关事实,最好还要以一种高度的人文情怀在其中。

在为政府部门发声的同时也应了解社会民生存在的问题,方能平息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的落差,方能让政府部门社会环境下了解民情民意。热点事件一旦出现,可让专业人士在传播媒介上发表评论,让权威发声与各种观点在交锋较量中主导网络舆论,从而掌握舆论高地,发挥“灯塔”导航作用。

(三)改善政府与网民关系

政府当主动掌握民情民意,倾听网民与公众的利益诉求,甚至一些非理性情绪,增进沟通,化解对立情绪。政府要改善与网民之间的关系要建立与公众的对话机制。一旦出现一边倒的负面舆论压力时,政府应当重构政府与公众对话的新机制,通过真诚对话形成共识,获得公众的支持,重塑政府与公众的理解和认同。网民与政府的沟通应是双向、互动、直接的,在改善与网民关系的过程中,政府官员应积极主动与网民进行沟通,倾听网民意见,对越来越多的网民要适应和习惯,给予理解和宽容。此外,政府官员也要有人人平等的精神,坦诚地与网民对话,去除高高在上、单向说教的陈旧观念。只有政府与网民之间重建信任,建立友好的关系,才能使政府更好的应对危机。

结语

网络公共危机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需要各级政府好好反思。能否正确的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网络危机这一问题,并为政府提供对应策略。地方政府不能只是针对网络舆情危机而言处理,应当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去把握民众的需要。在处理危机的技术性策略之外,政府部门要更加的注重自身的形象建设,取信于民;也要积极作为,努力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只有在这样的目标下,我国民众、政府和媒体才能形成合力,为建设美好的明天做出贡献。正是在这样的出发点之后,笔者坚信认为网络公共危机将是可以从根源上被消除的。

参考文献

[1] 陈世华.社会化媒体背景下政府网络危机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 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篇8

从“反常”看本质

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兴起,超女与超男、山寨文化、人肉搜索、百度竞价门等在传统的传播意识下无法合理解读的“反常”事件不断出现,动摇了一些传统的传播理念和根基。人们无法在旧的知识框架下解读这些现象,便产生一种焦虑和危机感。这种焦虑和危机在传统媒体、广告营销业、传播新闻等大众传播领域蔓延,这种“反常”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传统媒体的广告被分流到新媒体中来,同时许多传统媒体也开始向网络形式转变。2008年12月,美国年收益第二、总发行量第三的报业集团,创立至今已161年的美国芝加哥的论坛公司(Tribune Co.),因为不堪忍受广告严重下滑与网络媒体的冲击,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网络普及以来首家申请破产的美国主要报业集团,还有一些重要的传统媒体开始全面转向网络形式。与此同时,网络视频的大量出现,也开始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冲击。

人们开始思考这种“反常”,凤凰卫视新媒体CEO刘爽先生认为:“新媒体形式上是一种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哲学。”也就是说,新媒体是一种体验的革命,人的生存方式与话语权的革命。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观点认为,对当前的新媒体的审视应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这涉及传统媒体的思维范式问题,若想正确地解读当前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困惑,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才能发现新规则、新规律。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同科学共同体密切联系的历史,科学作为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的复杂过程,其发展规律的内在性是同这个过程的主体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库恩看来,科学作为科学共同体活动的结果,它表现为科学“范式”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更迭。库恩所指的“范式”就是思维方式,他认为“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因此,接受新范式,常常需要重新定义相应的科学”。

库恩在论述“范式”时所提到的科学共同体,用在当下可理解为传播业的共同体,新闻业的共同体,营销业的共同体,网络业的共同体等。在网络化社会到来之前,这些共同体是互不相干的,但是高速推进的全面网络化社会使这些共同体出现了无数的交集,对于每个共同体原有的“范式”造成强烈的冲击,一个行业大融合的景观出现了,这种交流和碰撞必然会重新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看问题的视角。

“反常”带来的“危机”是思维“范式”变革的前奏

库恩认为:“一种反常虽然没有明显的基本重要性,但它所禁的应用却具有特殊的实践重要性。”2008年,从山寨手机开始,山寨剧、山寨街、山寨报纸、山寨新闻、山寨搜索引擎等陆续登场,2009年新春之际,网络上出现的“山寨春晚”把山寨文化推向,主流的中央电视台对“山寨春晚”的态度是不参与、不排斥,把它作为一个新事物进行对策研究,作为传统媒体的龙头,央视也需要新思维来看待网络上的春晚了。库恩说:“有时,一个反常能使人们对范式中清晰而基本的概括明显地产生疑问,所有危机都始于范式变得模糊,随之而使常规研究的规则松弛。”

几年前,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了电影《无极》,娱乐了大众,这种低成本的快速传播,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宣传方式,以“草根”为代表的个性化时代全面渗透着社会生活,“超级女声”的出现,把互动传播发挥到极致,完美地演绎了传播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的转变过程。所有这些不得不使人们以全新眼光和视角来看待这些不断出现的“反常”。许多专业人士已经开始认识到以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能解决“反常”所带来的问题的,正像库恩所说的那样:“当一种反常现象达到看来是常规科学的另一个难题的地步时,就开始转化为危机和非常科学。于是这种反常现象本身就这样被同行们更为普遍地认识了。这一领域的越来越多的杰出人物对它越来越注意。”

库恩认为:“从一个处于危机的范式,转变到一个常规科学的新传统能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新范式,远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即远不是一个可以经由对旧范式的个性或扩展所能达到的过程。事实上,它是这一领域按新原理的一种重建,是一种变革这一领域的某些最基本的理论推广,以及它的许多规范方法和应用的重建。在过渡时期,会有一大批问题,既能由老范式解决,也能由新范式解决,这些问题之间决不会完全重叠。但是解决的方式也会有决定性的差别。当转变完成时,我们的视野、方法和目标都将变革。”

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转变。以广告传播为例,传统的整合传播信念是在追求广告效果的媒体投资回报基础上展开的,是“单向”的和“盲目”的,同时广告效果是不能与销售直接挂钩的,而在网络时代,“分众”、“定向”的精准传播成为可能,以“互动”为核心的体验经济大行其道,数据库营销成为21世纪的主流营销方式,量化管理和评估成为重要手段。

除确立新的世界观之外,科学范式兴起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等,以构成科学范式的核心。网络传播平台刚一兴起,以技术为背景的网络传播共同体就用一整套完全不同于传统广告的术语和手段来重新定义网络营销和网络传播,点击率、关键词、注意力、流量、定向、转换率等新的术语仍在不断地从网络上喷发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近年出现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网站联盟等新广告方式变革着媒体投放的区域。

到目前为止,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仍无法确定其最终形态将是什么样,但其中所孕育的新思维、新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库恩说:“大部分新范式的早期形态都是粗糙的。等到其美学上的吸引力得以全部展现时,科学共同体的大部分人早已为其他方式所说服。然而,美学上考虑的重要性有时却是决定性的。”新“范式”一定是美的!

冲突是思想的牛虻

2008年的“3・15”,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垃圾短信”,修正了人们对无线营销和无线广告的理解。2008年12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专门就“人肉搜索”进行了探讨。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利用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网络平台,来获取信息的一种技术,所满足的是知情权,但这种知情权经常会和个人的隐私权发生冲突。该节目就一些社会热点现象提出了问题,“搜索”面前是否人人平等?公众人物的个人空间该如何界定?官员频遭网站曝光,是该立案彻查还是自正清白,网络监督与现行制度又该如何衔接?

与此同时,2008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一个月内4次探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中存在的问题,百度和谷歌相继遭到中央电视台的曝光,主题是围绕虚假医药广告为代表的虚假信息,央视在节目中点名搜索引擎: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甚至诈骗陷阱充斥搜索结果,使网民防不胜防。由此把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推到了风口浪尖。

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告还是电视广告,都是“严格”将广告和内容相区别,百度“危机”就是因为百度“混淆”了“广告”和常规信息,客观上误导了公众。搜索引擎的系列问题,表面上是搜索引擎运营商对搜索引擎技术无限制的滥用和企业道德责任的缺失,其实质是规范搜索引擎运营法律“依据”的缺失。到目前为止,网络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和性质仍处在探讨和实践阶段,由于没有在本质上定义网络是大众媒体,网络就不需要为它的“公信力”负责,所以用以传统媒体广告为基础的广告法无法约束它的使用;反过来,如果定义了网络是大众媒体,由于它与传统的媒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环境重新规范它的使用规则,显然传统的广告管理思维是用不上的了。传统广告管理的思维“范式”必须变革,从这点上说,百度既有错又没错,百度变革了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搜索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百度一家有能力完全规范和控制的,行业的思维“范式”需要重新塑造。李彦宏表示:“百度作为行业领导者,有能力去做得比别人更好。所以百度经过这次做了一个净化,无论对百度,还是对中国互联网,都是成长中必须遇到与解决的事情。百度从来没有忘记为人类提供最便捷信息获取方式这一使命。“冲突是思想的牛虻,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2007年10月8日,以“权威无线新闻,主流第五媒体”为理念,我国首家以独立品牌运作、具有独立新闻采访资质,通过手机新闻信息的新型移动媒体,江西手机台开通运营。江西手机台一开通就旗帜鲜明地定位为主流移动网络新闻媒体,江西手机台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拥有独立的记者编辑和新闻采编队伍。江西手机台这一全新的事物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拓展了人们对手机新媒体的认识思维,拓展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方向。

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带来的网络社会是变革的基础,当前中国互联网广告形式五花八门,正在使用的广告尺寸多达17万种!“媒介的破碎化”显而易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媒体的发达程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媒体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里,一方面,媒体自身在不断升级,竞争越发激烈;另一方面,各种传播类型和营销方式不断出现。而在整个环境里,互联网是影响整个传播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他因素也很重要,但是目前传播媒体的变化最根本的影响来自于互联网,而且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并不是一种改良,而是一种革命。”

无论是“超级女声”的现象,山寨文化的冲击,人肉搜索的探讨,百度危机的困惑,手机台的出现,网络媒体的主流地位争辩等,这些社会的、经济的、行业的“反常”现象,说明我们当前处在“反常和危机”时期,这是一个重塑我们思维方式方法的时期,是“范式”正在转移的时期,是“传统”正在被打破的时期,是“破坏性创造”的时期,是“革命”将要发生的前夜。

科学革命是扬弃不是全盘否定

篇9

1.多媒体网络教学应科学合理搭配

课程教学目的要明确,内容准确,表达规范,文本、图形、音像等各种资料使用合理,搭配得当,层次分明,画面设计清晰简练。整个多媒体课件要求生动活泼而不失严肃,要特别注意引导式启发教育,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的呆板说教,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特点,不失时机地穿插教学有关的资料信息。比如,讲授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时,需要讲授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相关反应,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插入大量图片和Flas演示实验,并通过文本解说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部分知识点,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和拓展相关知识。

2.多媒体网络教学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也不能显得过于活泼,要将课堂可控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毕竟高中生自制力还较弱,避免不了好动贪玩的天性,但也不能为此而不作改变,仍用原来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要注意引导和启发,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尽可能增大课堂活跃性。在讲授知识点时,可适当加入相关趣味性的知识,但不能过多地加入课外内容,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课外相关知识。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学生易于接受,也不会使学生觉得知识量太大而难以理解。

二、高中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策略

在具体实施高中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参与,转变教学思想,以开放、创新的理念,探索高中化学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笔者在此总结以下三条策略,仅供广大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参考。

第一,利用多媒体直观、具体的特点,对操作困难的实验进行计算机模拟演示教学,如以动画演示的方式,直观地把钠(Na)和盐酸(HCl)的反应过程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反应原理;再比如物质的空间构型是令许多老师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只通过课本的图像很难想象出物质具体的空间结构,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出物质的三维立体图像,通过Flas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物质的空间结构。

第二,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好、可控性好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作幻灯片等教学课件时应特别注意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幻灯片切换和超级链接等方式避免学生单纯地记忆课件信息,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比如在“甲烷”一节中,将甲烷空间构型通过超级链接插入PPT,先让学生自己想想甲烷的构型,再打开超链接通过动画演示其三维构型,更能加深学生对甲烷构型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弱化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第三,利用多媒体网络快捷、查询方便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自主查询和拓展与学习相关的知识。比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中,以小论文的形式布置“燃烧和缓慢氧化在生活中的实例及预防措施”的作业,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知识,写成论文交由老师审阅。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总结

篇10

一、网络多媒体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第一个环节:明确阅读内容,确定阅读主题。教师要根据阅读内容和主题,预设阅读教学中运用网络多媒体的主要环节并制作精美课件,设计出与当前学习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资料作为网上学习的主要任务。

第二个环节:网络主题搜索,制作学习卡片。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和课堂教学设计要求自主搜集当前学习内容和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或资料,随时制作阅读摘记卡,记录相关文字、插图等资料素材。

第三个环节:协作互动,归纳整理。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信息,达到共享教育教学信息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提交。

第四个环节:展示观点认识,交流论证补充。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或学习小组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相互交流、讨论、补充,进一步论证、修正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二、运用网络媒体课前搜索课文相关内容,为课堂阅读做铺垫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都选自名篇名家之作,学习课文前利用网络媒体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广泛搜集并了解作者的生平、代表作等相关信息以及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对新课的导入、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题做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如教学《琵琶行》一课前,笔者根据课文内容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课下提前预习课文,利用网络查寻相关的问题或问卷,同时记录好查询的网络路径来源,为课上学习课好准备。1.搜寻白居易的生平。2.你了解白居易的哪些作品?3.《琵琶行》这篇课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4.找出这首诗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句,体会它的艺术特点。学生按照笔者的要求,课前利用网络搜索有关白居易的相关信息,从而对课文的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不仅有了感性认识,而且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对教师预设的预习提纲着重进行的搜寻和初步的掌握,对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升华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都起到了积极地意义。

三、运用网络媒体营造阅读氛围,提高课堂阅读效果

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美妙动听的教学视听信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参考资料。以教学《琵琶行》为例,教学时,从网络上下载琵琶协奏曲《琵琶行》,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从中体验诗句对琵琶曲精妙绝伦的描绘,使学生对诗句的内容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学习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登高抒怀之作。由于杜甫在诗中渗透了对人生之秋的强烈感彩,使得萧瑟的秋天,在作者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引发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杜甫年迈多病、伤感和寄寓异乡的悲苦。教学时,运用网络多媒体先展示背景黯淡、满目萧瑟的秋景图,配以萨克斯音乐《伤感》,再加上低沉语调缓慢语速的朗读,创设诗的内容所表现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悲欢离合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作者所处的意境。通过画面感染,音乐烘托,伤感的语言描述,巧妙地使学生幻觉般的进入诗人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四、运用网络媒体培养学生阅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单靠课文的文本和插图是很难奏效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片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加强语言训练,才能顺利完成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关于黛玉初到贾府饭后漱口的描写,课文中仅寥寥几笔,学生不容易想到背后的意蕴。教学时播放一段视频片断,屏蔽掉背景音乐和声音,以默片的形式只给学生播放黛玉此时微妙的动作表情,并让学生试着做配音练习。此时学生想象体会林黛玉的心理变化,争相发言,肯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媒体,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拓宽学习途径,发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增进情感体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