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网络与新媒体的认识

篇1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快速发展

1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无论是在传播手段还是在传播范围上都与新媒体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对传统媒体的了解,基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以及新媒体的优势,要想在网络时代下实现传统媒体的快速发展,就要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传统媒体应增加与新媒体的合作

基于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体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传统媒体只有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形成与新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十分重要。

1.2 传统媒体应吸取新媒体的优点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与其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的覆盖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对新媒体优点的了解,传统媒体只有吸取新媒体的优点,做到为我所用,才能提高发展质量,进而在网络时代下实现快速发展。

1.3 传统媒体应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

随着新媒体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传统媒体应立足自身发展需要,加强与新媒体的交流,实现对新媒体优势的不断吸收,保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积极更新发展理念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传统媒体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对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与发展,传统媒体只有积极更新发展理念,加强对发展环境的认识,才能在实际发展中提高发展效果。结合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的特征有全新认识

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有效增加,新媒体的形式也不断增加,媒体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覆盖面也更广,对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此,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的特征有全新认识。

2.2 传统媒体应对面临的发展形势有正确的看法

对于网络时代而言,传统媒体的优势正在进一步降低,面临新媒体的崛起与挑战,传统媒体只有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提高发展质量。因此,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加强对发展形势的研究和分析。

2.3 传统媒体应更新发展理念发掘自身优点

在网络时代,虽然传统媒体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但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并未丧失。只有积极更新发展理念,毕业论文并努力发掘自身优点,才能保证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更新发展理念是提高传统媒体发展质量的关键。

3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应努力寻求创新

基于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如果不积极寻求创新,将会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努力寻求创新,应是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传统媒体获得有效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创新传播形式

基于网络时代的现实特点,传统媒体只有创新传播形式,在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发展质量,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 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创新发展模式

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传统媒体只有创新发展模式,并正确理解网络时代的影响,才能提高发展质量,进而满足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

3.3 网络时代下传统媒体应拓展传播范围

传播范围的拓展,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下最需要满足的要求,只有不断拓展传播范围,提高传统媒体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才能达到提高传统媒体发展质量的目的。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机遇,有效提高传统媒体的发展质量,成为了传统媒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认识,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要想实现快速发展,不但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还要积极更新发展理念,最后还要努力寻求创新,使传统媒体能够在网络时代下获得新的发展。因此,传统媒体应对网络时代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强化发展理念,还要积极转换发展思维,使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下获得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晨.新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突围之路[J].青年记者,2011(17):100-101.

[2]何维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与结合[J].中国地市报人,2011(8):47-48.

[3]范翠萍.全媒体语态下的媒体竞合[J].声屏世界,2011(6):61-62.

[4]郭全中.传统媒体的微博应对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1(7):40-43.

篇2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与壮大,使其迅速进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历史性改革。传统新闻媒体,在此次改革浪潮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与新闻并存的发展形势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各个网站或媒体机构逐渐开始报道新闻事件,使新闻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也更易被曲解,形成恶意的网络舆论,对新闻传播的实际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基于新闻传播学视阈下关于网络舆论的问题分析

(一)对新闻媒体的冲击

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公开性,使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效用性大大降低。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于这也规范,需要对新闻真实性、可传播性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需要对新闻报道的方式注重分析,实现新闻报道的引导价值。在新闻媒体报道前的准备过程中,网络舆论已经形成,其时效性降低了新闻媒体报道的效用性,人们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其更容易记住网络舆论当中的内容,很多人利用网络舆论的这一特点,恶意扭曲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甚至恶意散播谣言或虚假消息,危害社會的和谐稳定,降低新闻媒体在社会公众当中的公信力。

(二)网络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网络媒体的构建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使媒体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存在一些网络媒体,由于职业道德缺失,采用一些底下的新闻传播手段,如为附和民众的主观心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性批判;或通过无底线、不真实的标题吸引民众;甚至自己制造新闻话题恶意传播。网络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助长了网络舆论的消极作用,且违背了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1]。

(三)监管机制缺失

信息技术促使新闻媒体的发展过于迅速,而相应的监管机制,却未能跟上新闻媒体的发展步伐。网络舆论的恶性传播,监管机制的缺失是很大一个部分原因,针对明显的虚假新闻或恶意的网络舆论,没有相应的审查机制,者也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或教训,使其无法认识到自身错误,助长这类群体的嚣张气焰。

二、基于新闻传播学视阈下关于网络舆论的净化策略分析

(一)强化媒体自身责任意识

在新闻传播学中的新闻宣传,是指通过带有一定目的性与说服意愿的语言或文字,借助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正确价值观传递的一个过程。在新闻媒体信息化与数据化的发展形势下,媒体自身的责任意识需要全面提升。网络舆论的恶性发展,是在个别网络媒体以及新闻媒体的推动下形成的,因此,若想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媒体本身上出发,强化其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摒弃不利于媒体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部分,全面开展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基础。利用媒体自身的传播功能,由媒体行业中的重要企业,发挥其引导作用,鼓励媒体从业者坚守职业底线进行新闻传播与企业发展。在网络科技的发展下,以严格遵守媒体自身职业道德为基础,向新媒体形式转型,提升新闻传播是时效性,保证新闻事件的正式性,进而提升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心,并有效维护媒体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引导价值,依据具体的新闻事件,结合权威认识的相应观点,控制舆论导向,在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同时,提升说服力。此外,媒体自身还应严厉禁止谣言的与传播,杜绝恐慌以及消极的网络舆论蔓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增强公民辨别意识

公民即是新闻传播的受众,网络舆论的恶性传播,其中也存在由于公民辨别意识薄弱,帮助舆论传播,进而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实新闻报道正是通过公民进一步扩散的,就如娱乐圈内的众多老艺术家被去世,这些事件只需通过对者的身份进行求证,就能打破谣言,但由于公众的辨别意识缺乏,造成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2]。增强民众的辨别意识,引导民众对新闻事件的求证态度,才能有效遏制谣言等舆论的扩散。

(三)完善管理与监管机制

管理与监管机制的完善,应该同步进行,以管理机制处理网络舆论方面的问题,以监管机制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两项工作均可以采取层次结构进行。

所谓层次结构,是对工作的细化,也是为了便于责任的落实。以管理为例,现阶段网络管理主要由网络监察人员负责,但由于网民数量庞大、超过7亿,只依靠网络监察力有不及,在下一步工作中,可以建立三层结构,第一层是监察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监察人员,负责对网络舆论进行监察,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中层管理层;中层管理层的职责是汇总各类不良舆论,了解其类型、传播途径以及目的,形成汇总文件,上报给高层决策层;高层决策层的职责是了解中层工作,并根据中层工作结果思索有效的管理方式。例如不良舆论在微博中传播较多,就可以针对性的加强对微博的管理。

监管机制主要是监督管理工作,也应建立对应的层次结构,与管理工作一一对应,对于懈怠的人员及时督促,对没有被发现的不良网络舆论及时指出,并上报、汇总,使管理工作在一定压力下更为有效的进行。

篇3

关键词:元认知 多媒体网络 学习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环境,各中小学及高等学校都积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教育。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学的重点也随之转向学习者应怎样学习,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加工各种知识,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培养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的元认知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有关学习的元认知方面发展水平较高,而如果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较差(即不能准确监视自己的成败),则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在多媒体网络学习中,许多学习者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场的结论,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见解,使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抑,而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元认知能力已成为学生多媒体环境中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和衡量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学习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对元认知的进一步认识对我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什么是元认知

(一)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一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是“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认知,负责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和协调”。他指出:“元认知核心意义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并认为:“元认知技能在多种认知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用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术语来说,元认知即学生对自己学习系统的了解,以及学生对怎样处理进入学习系统信息所做出的决策。元认知不同于一般认知,一般认知是指个体对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结构进行扩展、分化和重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组成新的知识结构;而元认知简单地说就是对认知的控制,是对一般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自我监控。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原认知的范畴。

(二)元认知的结构

元认知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控制。所谓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起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包括有关认知主体、认知材料和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又包括有关认知策略及使用方面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可以是对“知”的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它包括三个阶段:对任务体验的初期阶段,对当前学习进展的中期体验以及对任务完成后的收获体验。元认知监控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择适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者学习的元认知监控水平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元认知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虽相互独立,但又密不可分。元认知知识是基础,有助于学习者元认知监控的实现,也有助于引起相应的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推动学习者进行元认知监控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强化、补充、修改和删除原有的元认知知识。而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它一方面集中表现在借助元认知体验,运用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不断进行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另一方面又使学习者产生更丰富的原认知体验,获得更多的元认知知识。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形成个人认知结构中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

三、为什么多媒体网络教学需要元认知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迅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多媒体网络呈现给人们的是大容量、非线性、多种形式的信息,而且信息具有交互性、多样性、共享性。多媒体网络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又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下,学习者享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决定学习路径和学习方式的自由,从而达到信息社会要求的自主化学习。

然而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自主化的学习,只能说是学生内部和外部相结合产生的一种理想状态。网络以其独有的优越性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事实上,在我们平时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是否会主动进行学习,能否准确把握学习方向,只有在内外部条件的共同支持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能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还在于学习者的内部条件是否成熟。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内部条件,这就需要元认知来解决。

(一)元认知知识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影响

元认知知识包括关于个人的知识、关于任务的知识和关于策略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者正确认识自己成了学习的一个前提,包括对个性特征、个人学习风格的认识以及在不同课程学习方面的优势和弱势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这些认识学习者就会在网络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多媒体网络学习中由于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确定学习任务便成为保证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元认知作为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为自己量身定做学习任务,学习者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可自主界定学习应达到的任务等级,从而提高网络学习者的定位感。处于元认知知识核心地位的认知策略,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认清各种策略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并能根据任务和情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策略来支持学习。在今天的网络学习中,元认知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对于相似的学习内容能很好地实现学习的迁移。

(二)元认知体验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影响

在多媒体环境的学习中,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如何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元认知体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认知活动的初期,主要是关于任务的难度、熟悉程度以及对完成任务的把握程度的体验;在认知活动的中期,这种体验主要表现为对当前学习进展的体验和对自己遇到的困难的体验;进入认知活动后期,主要是关于目标是否达到认知活动的效果、效率以及在任务解决过程中的收获等方面的体验。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下,元认知体验强的学生在学习中,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认知活动的种种变化。通过对自己提问一些问题使个体产生关于活动的进展、困难、效率、效果、收获等方面的元认知体验,不断对认知过程进行反思,不断总结,这些反思和体验既能激发相关的元认知知识,又能为调节过程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三)元认知监控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影响

多媒体学习环境的独特性提高了对认知过程的要求,增加了学习的复杂性、难度和挑战性。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要有能力设置学习计划、选择和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监视和评价学习的效果。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它给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带来许多潜在的优越性。第一,元认知控制可以加大学习者精细加工的深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第二,元认知控制有助于学习者能有效裁剪教学材料,节省学习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三,元认知控制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内归因、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责任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同时元认知控制强的学生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把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优势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既然元认知能力在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如此重要,那么在当前这样一种超时代的发展中,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就迫在眉睫。

(一)通过在平台中设计元认知支持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

网络学习的关键在于设计和构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网络学习的准备阶段,首先对网络学习的概况进行介绍。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基本介绍,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初步清楚该学什么和如何学;其次设计合理的学习目标。在网络学习开始之前,系统应对学习者进行初始知识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提出“学习奋斗目标”的建议,这一过程是对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初步锻炼。在网络学习中期,系统要提供不同的网络学习策略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全面系统学习,也可以随机选择自己学习章节,这种随机进入学习的方法以及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意识,在培养元认知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元认知体验,也提高了自我监控能力;另外,知识点要进行导航设计,防止学习者迷航于庞大的课程学习中,使学习者清楚自己的学习位置,获得良好的元认知体验。在网络学习的后期主要是对学习评价进行设计。有研究表明,采用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它能让学习者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个阶段的表现,知道自己的学习差距并作以及时更正。

(二)从元认知的三要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第一、提高元认知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掌握元认知知识的重要性。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可供学生选择的认知任务很多,各种任务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任务元认知知识,在选择认知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策略培训,即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及其有效运用。也就是说在进行认知活动时,知道需要用什么策略,并能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策略。第二、丰富元认知体验。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为网上多向参与、多向沟通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组织元认知活动创设一些情境,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体验到认知活动过程和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增强元认知监控能力。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适时提醒他们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调节学习进程,选择合适的策略,帮他们分析问题、障碍出现的原因,并进行适当调整。当学习者完成任务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效果进行检查、督促、反思和总结。

结语

要想有效提高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元认知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它的获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须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生成的过程。网络教育需要元认识,教师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更要将这种观念更好地贯彻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念中,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卫春.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2]刘儒德,陈琦.多媒体环境下元认知过程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4,(4).

[3]郑晋,王朋娇.网络学习中元认知应用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

[4]曹群英.元认知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5]王红椿.元认知的及其培养[J].社会心理科学,2003,(2).

篇4

理论缺失,放弃新闻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特性,是新闻的生命,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说话,理应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不但要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都必须真实可靠,而且要求新闻事实从整体与个别的联系上(包括环境与条件、原因与结果等)都必须完全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虚假新闻从根本上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特性,使新闻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网络新闻是新闻的品种之一,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新闻有很大的区别,但在新闻的特性和基本原则方面却是完全一致的。而这些我们过去耳熟能详的基本原则,却在部分网络编辑中渐渐地淡忘,甚至分不清什么是谣言什么是事实,假作真来真亦假,丧失了起码的辩别真伪的能力。这恐怕是如今网上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的首要原因。

把关不严,让虚假新闻有机可乘

“把关”是指在新闻产品的生产流通过程中,由“把关人”(新闻编辑)对进入传播渠道的新闻所作的选择和取舍。把关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作为社会舆论的代表,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新闻稿件所反映的事实进行一丝不苟的核实和订正。有学者认为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交互式的传播方式,这就意味着传统媒体中信息流动的“大门”已不复存在。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在于对网络传播方式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忽视了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网络“媒介”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区别。网络“媒介”是指以互联网为介质的传播手段或工具,是承载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任何人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一只鼠标就能上网接受和信息。从这种意义讲,网络已成为个人化的传播工具,“把关人”作用的淡化已成为必然。而网络“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介质而构筑的传播平台来报道新近发生的足以吸引大多数人共同兴趣的新闻的传播机构,具有所有大众传媒具有的社会属性和功能,担负着为公众“把关”的社会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讲,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的“把关人”作用不但不能缺失,反而应加强。“把关人”的缺位正是造成网上虚假新闻盛行的重要原因。

同质化严重,加剧假新闻繁衍

如今在网上看到的新闻很少有属于网络媒体自己的原创性新闻,而大多数的新闻网站主要依靠从传统媒体上“剪贴”和“拷贝”。作为新闻报道的“二道贩子”,网络编辑倒是可省不少的心,但由此而引起的以假贩假、以讹传讹成了多数网络媒体易犯的通病。假新闻一但出笼后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会不胫而走,很快出现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上。某些虚假新闻由于在网上被反复的“复制”,还会产生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会形成一边倒的“雪崩现象”,即所谓的“沉默的螺旋”。如“高露洁牙膏致癌”事件,原本是一家国外报纸关于含三氯生的商品调查,国际其他主流媒体均跟进报道,而国内的一些网站想当然地杜撰和加工后,便出现了多个与事实大相径庭的版本,尽管有关方面再三出面澄清事实,但影响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不仅给许多民众造成恐慌,还给无辜的厂商带来无端的伤害和危机。

一味猎奇,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进了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提高点击率,争夺更多的“眼球”,是每个网络媒体都孜孜不倦的追求。问题是靠什么来提高点击率?一些网络媒体不是在挖掘新闻本身的内在价值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追求新、奇、怪、异,以达到哗众取宠或耸人听闻的效果,而这正好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于是“女大学生状告爸爸的吻”、“家庭连环悲剧猪吃娃”、“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一男子因好色两肾被偷”等等匪夷所思的虚假新闻纷纷借网络媒体出笼,并在网上广为流传。新闻的“新”在于反映事物的变动和发展,但必须在完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允许有任何主观臆想和推测的成份,更不允许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如果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势必会坠入制假贩假的泥坑,最终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丧失殆尽。

打造网络媒体公信力

网络媒体,特别是新闻网站应大力建设公信力,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坚持正确的办网宗旨和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科学的精神中逐步形成的。

网络媒体要在广大网民中建立起自己的公信力,首先要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新闻的规律,坚持真实性原则,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防止和杜绝虚假新闻。虚假新闻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给公众以误导,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一种严重侵害,而且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损失和影响,它与在网上传播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一样,都是网络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在这方面网络媒体要向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学习,正是它们大多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使它们在公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和公信力。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媒介素养。他们大多数观念新、懂技术,但缺少系统的新闻基础理论和新闻业务知识的学习,对新闻真实性的特性和原则缺乏应有的认识。要通过培训给他们补上这一课,让他们在新闻报道中学会如何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世界;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学会充分运用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功能,去查证事实、识别真伪的方法和技巧。总之,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点一滴的去累积。每个工作人员都应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网站的公信力。

篇5

如此多的网民数量、如此强的受众黏度和高速增长的网络购物金额,使网络营销成为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因此,各行各业都不甘落后、纷纷触网,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营销成为营销的新阵地,都期望在未来的网络购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分得一杯羹。互联网营销的兴起,催生了一大批靠互联网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如凡客诚品和优衣库,每年通过互联网销售的服装达到几百万件甚至上千万件。

在以网络为核心的营销蓝海中,确实有不少企业做得风生水起、获益不浅,但是,仍有大批企业在运作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营销时摸不着北、找不到头绪。人人都知道网络营销好,但运用得好的却并不多。

企业新媒体营销的问题和现状

一、缺乏专业的管理运作人才

有专业的人才能干专业的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目前,很多企业在新媒体营销方面之所以做得不好,原因之一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目前,在企业中负责企业新媒体运作的人员参差不齐,大多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大多数企业是由非专业的销售人员或市场部人员兼职运作,缺乏专业的部门、岗位设置,运作水平可想而知。

让我们看一下在新媒体领域运营很成功的戴尔公司,戴尔专门为新媒体的运作创建了一个专业部门,配备有随时监控分析新媒体舆论动态的人员,专业做内容策划的团队,并设有随时与新媒体网友互动的机制,确保在最恰当的时候找到最恰当的人说出最恰当的话,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专业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为戴尔赢得了新媒体趋势下的营销先机。

二、缺乏对新媒体营销的合理投入

新媒体营销是否运作得好受制于四个因素:内容、资源、技术和投入。即好的内容、丰富的资源、精湛的技术和合理的投入。在新媒体营销方面,有一个普遍的认识误区:认为新媒体营销不用花什么钱,这是对新媒体传播成本低廉的认识误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新媒体营销的费用相比传统媒体要低廉得多,但仍然需要合理的投入,有合理的投入才会有预期的回报。目前,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纷纷加大了新媒体营销的投入力度,比如能率热水器、千金药业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营销的阵地上占得先机。

新媒体营销的投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播的媒介费用,比如搜索排名、网站发文等等。二是新媒体营销战略和战术的策划费用,就目前来讲,因为很多企业缺乏新媒体营销的专业人才和经验,所以不得不借助专业咨询服务机构的经验和能力来开展新媒体营销,比如上海极品策略品牌营销策划机构为能率热水器、千金药业所做的新媒体营销传播,就是两个典型案例。

三、缺乏新媒体营销的系统规划

新媒体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也需要有系统的战略和战术规划作为依据和支持。

缺乏系统的战略和配套的战术已成为新媒体运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很多企业把建个网站、发发稿件、做做网上活动就当成是新媒体营销了,不但不专业、不系统,而且,往往是没有计划、杂乱无章。殊不知,新媒体营销跟其它营销方式一样,也需要专业、系统的战略战术规划,没有思路就必然没有出路,也就无法达成理想的效果。

四、缺乏与目标受众的交流互动

任何营销方式都要紧紧围绕目标受众而进行,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和价值。新媒体营销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媒体更多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也就是厂商向消费者发送信息,而网络营销则不同,由于网络是一种开放式媒体,受众参与非常便利而且参与度非常高,所以,网络受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方面接受信息,而是有参与的强烈愿望。因此,企业一定要改变过去传统媒体时代营销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定势,要把与目标受众的互动性纳入新媒体营销的基本要求,这样不但能增加目标受众的黏度,同时,也能更好了解目标受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便于为消费者提供更适合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大多数企业要么是没有做到与目标受众形成互动,要么就是互动不及时,这样就会降低目标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性,企业就会陷入冷场的尴尬中。

五、对新媒体营销价值的认识不足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新型农民培训 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革新和深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普及,而且在新型农民培训等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相当多的农民培训机构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局限于电视课堂、放录像、ppt课件等简单的外在形式,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缺乏深入了解,或者装备了先进的硬件设施却不知道如何系统实施和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民培训中的巨大作用。针对这种现状,必须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农民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帮助农民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达成培训目标。

一、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影响

教育技术也称教学技术,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觉教育运动。目前,我国的教育技术也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的应用,也为新型农民培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条件,促使培训的观念、内容以及思维、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培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对学习资源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从传播渠道来说,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培训教师和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获得渠道;从传播特性来说,提供了形象化的间接经验来代替直接经验,使培训更加生动有趣。

2.对培训者的影响

培训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员学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培训师的角色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导演者。

3.对学员的影响

学员的地位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4.对培训模式的影响

使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转变为个别化培训、集体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

5.对教学媒体的影响

教学媒体向多媒体化、信息处理数字化、信息储存光盘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培训过程智能化发展。

二、新型农民的特点与培训要求

新型农民培训的特点是学习者的身份是在乡的农民,是成年人。作为成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讲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

成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与青少年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

1.问题导向

成人的学习是一个密切结合真实生活情景的目的性极强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2.自主学习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其自我意识,他们在培训中不仅是被塑造的客体,也是主动自我塑造的主体,喜欢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学习,喜欢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接受和理解现在的学习内容,掌握和运用新的知识;

3.体验式学习

成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单纯的知识单向传授,而对于“在体验中学习”则非常欢迎,通过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能够较快地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培训效果是传统讲课式教学所达不到的。

三、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

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农民培训的新模式,必须通过学员的参与,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学员的创造能力。具体地讲,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像播放技术

传统的音像培训资料包括录像带、录音带、CD片、电视教学片等,不具有线性播放的特点,课堂播放不便。多媒体技术则可将音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数码技术将迅速融合,计算机检索、非线性控制播放系统与录像带素材库相结合,实现了音像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实时非线性任意组合播放。

2.多媒体课件(CAI)

多媒体课件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多媒体课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3.远程培训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得培训在对象、时间、空间都实现了突破,将培训从固定的时间、空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自主的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集中培训模式。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民朋友,远程培训技术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农民兄弟接受大规模分散式培训成为可能,节省了巨额的培训开支,并可大大减少因集中培训带来的工作延误和时间损失。

4.开放式学习资源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实行开放式培训,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和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非线性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员创造一个宽松的自主学习环境。

四、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要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一是需要培训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软硬件系统,二是储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知识不断更新的培训教师团队,三是需要进行复杂的培训方案设计和技术运用工作。因此,运用好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进行新农民培训应坚持做到:

1.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经费,才能保证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和实施。要改变经费来源机制,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办学机构和广大农民共同分担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保证培训经费的需求。

2.强化师资培训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新农民培训中的应用,关键是教师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要不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积极与相关高校联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培训教师进行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

3.加强过程管理

篇7

关键词:阅读能力;引导工作;阅读平台;阅读管理

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等新媒体阅读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本阅读方式。这种新媒体阅读方式有着新颖、便捷、时效性强等特点,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青睐。高职学生作为我国当代阅读群体中的一部分,受着先进知识的教育,对新媒体阅读具有更高的认识。新媒体阅读方式已经深入我国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如何正确引导高职学生进行新媒体阅读已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着重大意义。

一、新媒体阅读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也是当代高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数字化阅读正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电脑、手机、各种电子阅读器等新媒体终端让阅读更加方便,也给人们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国高职学生接受着最前端的教育,对新媒体阅读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里,新媒体阅读一跃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新媒体阅读是指依靠多种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化形式获取信息或传递认知的过程。新媒体阅读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阅读方式,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作为新媒体阅读,受网络的影响,许多学生利用新媒体阅读工具仅仅是为了休闲娱乐,而从事真正意义阅读的却寥寥无几,而网络的虚拟化使得当前学生很容易受网络的蛊惑,从而使当前高职院校失去新媒体阅读的真正意义,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媒体阅读。

二、高职学生新媒体阅读引导策略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阅读方式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的纸质阅读已经很难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新媒体阅读已成为时展的必然结果,但是高职学生在新媒体阅读时更应该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影响,高职院校也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新媒体阅读。

1.加深对新媒体阅读的认识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 阅读正处在一个变化和分化的阶段。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各有优点,是互补和共存的。但是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新媒体阅读是针对纸质阅读而言的,相对于纸质阅读而言,新媒体阅读正处在一个适应期,需要依靠人们去不断地完善它。当前社会新媒体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根据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阅读的优势,不断为广大阅读者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也需要人们正确地认识新媒体阅读。在当前高职院校,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新媒体阅读的认识,引领学生逐步走出沉迷于娱乐化新媒体阅读的误区,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利用新媒体接受信息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挑选阅读资源供学生阅读。把传统经典文献等深内容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提供学习性阅读、专业性阅读等深度阅读内容,推进新媒体阅读逐步走向深刻。

2.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就学校而言,它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人才,阅读能力是当代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校提供的阅读资源丰富程度、学校的安全状况与学生的阅读水平有较大的关系。那些阅读资源比较丰富、校园内外安全状况较好的学校,学生阅读表现会比较好。学校和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分阶段地引导学生利用合理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例如在某所高职院校,该校管理人员对新媒体阅读进行统一管理,合理安排阅读时间,一天两次,分早上和傍晚两个阶段,在学生新媒体阅读前,对学生讲解新媒体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有明确的目的。同时通过阅读,加强学生阅读素质的培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学生在利用新媒体方式阅读的时候才能更加规范,进行正确的阅读。

3.做好学生新媒体阅读的引导工作

新媒体阅读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需要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学生没有良好的筛选能力,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且电子资源画面精美,极具视觉吸引力,导致很多学生浪费大量时间在浩繁的网海中随波逐流,失去方向,最终对知识的追求局限于感官刺激,使新媒体阅读沦为一种单纯的娱乐方式。为此,高职院校领导及老师应帮助学生了解网络依赖的危害性,明确信息需求和阅读目标,制订阅读计划,使阅读成为提升品质、提高素养的有效方法。

4.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新媒体阅读平台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以及书本知识的阅读,新媒体阅读象征着时代的发展。在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当中,为了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学校应该认识到新媒体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在校园内部构建新媒体阅读平台,为当前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渠道。

5.加强新媒体阅读管理

新媒体阅读有着丰富的电子资源,内容多样化,再加上当今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进行新媒体阅读的时候,面对琳琅满目的资源,很容易导致一些坏的结果。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新媒体资源的筛选管理工作,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电子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例如在某高职院校,校领导安排专职人员对学生的新媒体阅读进行管理,每天定时对网络资源进行更新和筛选,同时针对学生使用电脑阅读,学校采取时间限制,在每天十点半就断网,十一点半就断电,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网络上。

新媒体阅读有着方便、快捷、时效性强、资源丰富等特点,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然而新媒体阅读也有不利的一面。在我国当前高校学生新媒体阅读中,学校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媒体阅读,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素质和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冰,张敏.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吗?: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分析[J].新闻传播,2013(1).

[2]谢征.美国移动电子杂志读者的阅读行为分析:基于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的调查问卷统计[J].科技与出版,2012(9).

[3]邓香莲,裴永刚,张卫.解析新媒体环境下国民阅读的特点:基于上海市民阅读现状的实证研究(五)[J].科技与出版,2012(6).

篇8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便利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字、声音、图像的融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它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更可以使原本抽象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随着多媒体的网络技术更多的融入到各专业的教学当中,与网络关联最为密切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1.多媒体技术将为高校计算机教学带来什么

1.1 提供了更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各大高校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常常发现,课程的更新速度无法追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果日新月异,而教学材料的更新速度要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平行几乎是不可能,而且是不现实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一台电脑就可以实时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将这些资讯作为辅助教材的一部分,用以弥补目前计算机专业教材无法实时更新的缺陷。

随着国际间技术交流的深入,很多国外的著名高校通过网络推出了很多在线的公开课,这一举措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共享名校的教学资源,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推出了“programming paradigms”(编程范式)课程,为学生讲授C、C++、Python、C#等语言概论,于此同时,还推出了偏重于应用的”Developing Mobile Apps with Web Technologies”(网页技术开发手机应用)课程和”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Seminar”(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等课程,其中涉及了时下较热门的手机应用、语音识别、电玩、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借助网络的优势条件,为计算机专业提供更为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的眼界与思路更加开阔,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及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1.2 保证了更好的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在使用者面前展现的是多元化、极富趣味性的,然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专业的很多课程是抽象而枯燥的,许多的理论较难理解,而在引入网络多媒体教学后,很多抽象理论将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相结合的模式展现。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途径主要是对书本的理解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然而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原本抽象的问题“活”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听觉和记忆层面,更多的是通过直观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感知、理解,在亲自动手操作之后,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未来学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其重要作用。

利用网络的特性及电脑在学生中的普及,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构建灵活的学习环境,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让教师以参与者及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借助网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将课堂搬进网络,让学生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互连在同学间进行课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思维创新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改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

1.3 促进师资的优化

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入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仅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推动高校优化师资,帮助高校教师素质提升。多媒体网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过去,教师仅凭一张嘴、一块黑板就可以完成整个课程,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则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技术制作课件,而这样的过程正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考验。在教师的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对旧有的教学理念、业务水平、教学技术提出挑战,以实践、思考、修正、再实践的完善过程,逐步将“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方式改造成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的现代教学方式,这样的改造过程也让教师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跟随学生一同成长。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多媒体技术进入高校计算机专业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他对于高校、教师、学生的成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样的趋势下,各高校应当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帮助计算机专业教学尽快“转型”。

2.网络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搭建网上数据资料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学资源

学校要随时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尽可能的取得更多、更新的相关专业资料,在校内专属网络中搭建起数据资料库,方便学生在课余利用网络获取前沿资讯,让教学资料得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充。在网络中很多关键资料并不对全网开放,仅针对一些特定人群提供一些特殊权限,或者是需要付费获得,因此各高校应在关键数据资料的取得上多一些财力、物力的投入,为学生们提供最大的便利,使一些关键的研究资料为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帮助。

不同于其他一些理工专业,计算机专业更偏重于应用,所以,网络数据平台中的资料不仅应当包括一些经典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应当是与应用相关,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对社会需求有所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大致的规划,避免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才开始意识到需要思考进入计算机领域的哪个具体行业,令毕业生躲开“毕业即失业”的怪圈,从迈出学校时就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跳过多数学生都要经历的就业“迷茫期”。

2.2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计算机专业顾名思义,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知识,因此对计算机的认识也是学生们对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条件之一,然而高校的生源来自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起点不同在同样的条件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必定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一现象并没有更好的办法,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却可以通过构建多媒体网络学习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基础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置于网络平台上,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通过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计算机的认识,夯实基础,更好的消化吸收当前所授课程,同时也增强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信心,让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学生的学习是否具有主动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教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所以我们建议在网络平台中开设虚拟课堂,让课堂的主体回归学生,教师仅在虚拟课堂上提出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思考、互相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虚拟课堂还可以承担部分考核的任务。每位学生可以在虚拟课堂注册账号,由于计算机专业很多课程的考核需要通过上机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因此可以在虚拟课堂开设考核板块,学生通过账号登陆,在考核系统中进行考核并对每次考核的情况进行记录。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在学期末安排一次统一的考试,很多学生因此只在考试的前几天突击学习,在应付过期末考试后,短暂记忆的一些知识就会被淡忘,这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在虚拟课堂上将考核“化整为零”,随堂或定期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考核,记录考试成绩,在学期末,教学反馈信息不仅要包括期末考试的成绩,更需要综合其日常考核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够杜绝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

2.3 教师队伍的培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忽略教师的地位,相反的,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从基础教育开始就接触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对这种方法非常熟悉,因此应用起来也非常的得心应手,然而现代教育方式却是对原来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这就要求各位教师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主要应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帮助教师完成角色的转换。让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课堂权威地位上走下来,走进学生中,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们共同研究探讨课题,改变过去教师的“教导”作用,让“教导”成为“引导”;第二,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由于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因此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相关知识,相关的培训必不可少。另外,为了保证知识的先进性,高校应该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交流会议,获取更多新鲜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为未来的教学内容不断的输入新内容,与计算机产业发展同步。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教学融入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反过来也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先天优势,改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基本功扎实、有创新能力、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合格计算机专业人才,将是未来各高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核心工作。

参考文献

[1]赵佩佩.谈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篇9

关键词:电视媒体;反腐倡廉;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如今,电视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的极大冲击,电视媒体中的反腐倡廉工作也跟着受到了极大影响。新形势下,如何扩展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去推动反腐倡廉已成为广大电视媒体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浅析电视媒体推动反腐倡廉的意义

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手机媒体共称为六大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分类,是指以电视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或是平台。电视媒体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以下四种优势:信息传播及时;传播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传播覆盖面广,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互动性强,观众可参与到节目中来。近年来,电视媒体充分的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广阔的传播渠道,对自身的视频内容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更加扩大了受众队伍以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这些优势和广阔的传播,使得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电视媒体充分的利用了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和广泛性,拓展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途径, 使网络媒体成为宣传教育反腐倡廉的新平台。信息技术快速的革新换代,使得网络媒体的载体形式向越来越方便、快捷的方面迅速的发展,如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这些人手一份的新载体,充分的体现了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和广泛性。如2011年6月,“局长发微博约会开房”的微博一经发出迅速获得广大网民的围观,局长的调情微博在微博上秀出后很快的就被广大热情的网友人肉搜索到,原来该局长为溧阳卫生局局长夏志强,他本人随后也被纪委调查。

电视媒体传播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不但趣味性很强,而且还能让观众享受视觉和听觉,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传播的内容浅显易懂,不受文化层次的限制,观众很容易的就能明白画面所传达的意思;电视媒体能实现全球传播,传播覆盖面广。虽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电视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它仍是居民生活娱乐必备,在六大媒体中拥有者不可替代的位置。进行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利用好电视媒体这一重要的传统媒体,是反腐倡廉工作事半功倍。

二、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对电视媒体的认识发生错位,使得电视媒体越来越不受重视。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广泛性以及全民性等优势使得许多电视媒体人错误的认为电视媒体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削弱,直至被网络媒体所取代,导致某些部门过分的依赖网络媒体,并没有在电视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时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为电视媒体寻找一条出路,更不要说积极地利用电视媒体去推动反腐倡廉的工作了。这种认识极大的削弱了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功能。然后是电视媒体制作的部分反腐倡廉的内容过于严肃、枯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范围,降低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效率。其实不管对于什么事情,大部分人都希望它们活泼、灵动,让自己印象深刻。过于严肃、枯燥的事情容易让人失去兴趣,如果是这样,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中可以说是失败的。做了一件事情,却得不到任何因为这件事情而有的反馈,那这件事情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最后是全方面媒体人才相对欠缺,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深度合作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现阶段,电视媒体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网络媒体深度合作,这种形式使得电视媒体从业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新闻从业人员。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逐步融合,使信息产品不得不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它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要能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但是这种更上一层楼的众口难调对大多数的新闻从业人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关于媒体融合的教育,没有这个观念,更不知道怎么去做。在我国,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的模式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如有的网络媒体在电视频道不知道的情况下播放了其拥有版权的视频内容,造成了侵权或者是量大媒体之间存在经济纠纷。以上存在的问题都不利于电视媒体去推动反腐倡廉的工作。

三、加强电视媒体推动反腐倡廉的措施

首先,培养全能的媒体人才,加强对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媒体融合的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即使是受到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电视媒体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对在岗的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他们了解到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共通性,在任何媒介环境下都能够自如的转换自己的角色,更好地为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工作。从根本上进行媒体融合教育,在高校相关的专业里增设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的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水平,使他们在工作中都能独当一面,灵活应对不同媒体的需求。然后让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工作变得庄重而又不失活泼。的确,反腐倡廉本身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的这种特点带到宣传教育中,因为这样做,收效甚微。我们可以寓教于乐,充分的利用电视媒体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播放反腐倡廉的公益广告,相关的影视、摄影、绘画、书法,制作相关的动漫视频、曲艺漫画等,甚至还可以仿照央视“法律讲堂”的模式,开办反腐倡廉的节目,把相关的内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展现出来,让生动形象、活泼灵动成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标签,从而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效率。最后是尽快的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让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有据可依。两大媒体的融合,让电视媒体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更是强化了电视媒体在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职能,因此不能让存在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阻碍了这条道路的发展,尽快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融合市场,让电视媒体通过网络媒体发展的更好,更好地为反腐倡廉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融合已成为一大趋势,相关的从业人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做到与时俱进。有关部门要尽快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两大媒体的融合。反腐倡廉工作也要利用好这一趋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缪小勇,谢雪雁. 新媒体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利弊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3.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 媒介素养 “知沟――信息沟”

一、文献综述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①近两年来,这一问题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教育界新兴的探讨热点。

美国学者P.J.蒂奇诺等人提出“知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②。

本文就是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和榆中地区(农村)中学生的调查,来揭示当前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并对比他们的媒介接触,使用等,看“信息沟――知沟”是否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之中,以及有什么样的表现。

二、问卷设计与调研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问卷回收率为95.5%。分别在兰州市四所中学及榆中二中(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均来自农村)作了调查。

三、问卷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的媒介接触

由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媒介接触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网络,手机,报纸,广播,期刊。其中接触频率最高为电视的人数占了调查总人数的57.2%,可以看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接触频率位居第二的网络人数也占了13.4%,其后的手机成为中学生接触频率位居第三的媒体。虽然在接触频率上,广播的接触频率在总体看来排名较后,但是,每天接触广播的中学生却比每天接触网络的人数多(偶尔接触网络的人占42.4%,经常接触网络的占35.6%)。这与中学生接触网络的不便利性有关的。因为其后的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上网是在网吧,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是在自己家里上网,也就是家里有电脑能够方便使用网络的学生并不多。在上网的学生中,有14.5%的学生是在学校上网,这与学校所提供的媒介设施或媒介教育相关。与此相关,也有一部分学生从不接触广播和网络,它们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3%和7.9%。

在对媒介的接触时间上,接触时间较长的为电视和网络。通常学生们每次接触报刊和广播的时间大多数时候不到1小时,但是对于电视和网络的接触时间,分别有三成左右的人是在1~2小时内。甚至在接触电视时一次的接触时长达到3~4小时的人也占了调查对象的两成左右。对网络一次接触时长为3~4小时的人数占了调查对象的一成多。

在媒体接触动机上,学生可以同时选择多种媒介消费目的。结果表明,选择轻松娱乐为目的的人有159个,占调查对象的83.7%,是所有选择里比例最高的,其次是选择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学生也高达67.4%,还分别有将近六成学生选择了了解新闻,掌握事实以及增长知识作为其消费动机。但是,也有32.6%的人是没有目的随便看看,还有4.2%的人认为没有办法躲不开,所以接触媒体。(见下图Q03你为什么接触这些媒介)

(二)中学生的媒介理解与领会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而完成的。也就是说,受众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征来确定、诠释媒介讯息的涵义,并对媒介施以影响。③调查发现,在选择媒介上,以选择娱乐性强为主要标准的占了最高比例,为27.1%,其次是以信息量大为主要标准的占到调查对象的23.87%。而以可信度高、使用方便和时效性强为主要选择标准的人都占到调查对象的16%左右。

媒介素养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的观点思维、价值观念和行为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三成和二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观点思维和人生价值观影响最大。同样有一部分人认为大众传媒对其与他人的人际交流(17.9%)和知识结构(16.67%)也有影响。但是也有10%左右的人认为大众传媒对他们没有影响。

李普曼曾提出“拟态环境”的学说。④能不能区分媒介现实(意即媒介所提示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调查中,认为媒介对生活的描述和现实生活之间有些相似的占了近一半,但认为基本相似的只有7.4%。而认为差别很大的人占调查对象的36%,还有6.3%的学生认为媒介所描述的现实与其现实生活完全不同。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对媒介的表征作用和建构作用有很清醒的认识,能够很好区分媒介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

(三)中学生的媒介传播

能否有效地利用媒介来表达自己,参与媒介传播与互动体现了一个人的媒介传播能力,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表明:在中学生参与过的媒体活动中,参与过订阅报刊的人最多,有96个,占了总数的一半,其次是参与过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人数的百分比有27.7%,相对来说,像公开发表作品或广电节目演出制作的人以及当BBS版主的人就很少了,而没有参与过上述任何媒体活动的人却有28.3%之多。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学校没有参与过任何媒体制作活动的学生占了调查对象总数的66.1%。他们当中,只有14.7%的学生参与了广播节目的制作, 11.5%的学生参与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而参与创作广告和动画以及电视录像制作的学生都是相当少的,只有寥寥几个。

(四)农村与城市对比――“知沟”现象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主要关注城市中学生和农村中学生对网络和手机这两个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情况,他们参与媒体活动和媒体制作以及学校所提供的媒体制作设备等情况。

1、关于网络。调查发现,农村学生上网的场合主要在网吧(占上网人数的60%),其次是学校,但是却极少有人在家里上网。而城市学生上网的场合主要是在家里,其次是网吧。在家里上网意味着家里拥有联网计算机。这说明,他们所拥有的网络资源是不平衡的,从而也造成城市学生的网络接触机会远大于农村学生。调查分析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城市学生天天接触网络的占16.3%,而农村只有1.79%;经常接触网络的学生比例相差更大,城市学生经常接触网络的比例为41.22%,而农村只有25%。

接触条件的不同造成对网络的积极利用和借以自我表达的不同。调查发现,农村中学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自己的QQ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帐号,而城市中学生没有自己的QQ或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帐号只有14%;农村中学生中,有自己的个人主页,博客或者QQ空间的只占农村中学生的21%,而城市中学生拥有的占到其45%。

2、关于手机。调查表明,农村中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不到其人数的18%,而城市中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占到其人数的60%;城市中学生中没有且不打算用有的只占其人数的26%,而农村中学生中没有且不打算拥有的是其人数的一半,这个差距是很大的。

3、关于参与媒体活动与学校媒体制作设备。在对他们的媒体参与活动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城市中学生参与的各种媒体活动的比例普遍高于农村中学生。而农村中学生表明没有参与过我们所列的各种媒体活动(公开发表作品或广电节目演出制作,当BBS版主,订阅报刊,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比例(47.4%)远远高于城市中学生的比例(21.8%)。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城市学生参与的媒体活动还有较多偏向于与新媒体相关,如他们当中有10.4%的人当过BBS版主,31.2%的人参与过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但是农村学生没有人当过BBS版主,参与热线电话或短信互动的人也比城市学生少(占24.6%)。

在调查学生在学校是否有过的媒体制作活动时也有相似的发现。表明没有参与我们所列的媒体制作活动的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7个百分点。农村学生参与广播节目制作的最多,而且比例略高于城市学生。但是在多媒体制作和动画制作这两项活动上,城市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学生,如城市学生有过多媒体制作的比例为16.4%,而农村学生比例仅3.6%,参与动画制作的城市学生所占比例(11.5%)也高于农村学生所占比例(5.5%)。这也再一次表明,城市学生对新媒体的参与程度相对较高。

四、结论

根据这项调查研究,我认为兰州及榆中所对应的城市及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基本特点如下:

在媒介接触上,中学生媒介接触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电视,网络,手机,报纸,广播和期刊。电视仍然是影响学生的主要媒体,但是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已经在吸引着中学生的眼球,并且有越来越受到他们青睐的趋势。中学生在媒介接触上主动性是很强的,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与需要去有选择性接触媒介。虽然中学生选择媒介时有较明显娱乐休闲倾向,但是获取信息为目的也是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说他们的媒介接触是比较理性的。

在对媒介的理解和领会上,中学生们已经基本上认识到大众传媒对他们普遍的直接的影响,但是他们对大众传媒对他们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没有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调查他们对待商业广告的态度时,有大部分同学不相信广告,却又会偶尔或经常受到商业广告的促使而购买商品。

在对媒介的表征作用和建构作用的认识上,大部分中学生有很清醒的认识,能够很好区分媒介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

在参与媒介传播与互动上,总体来看,中学生参与媒介传播与互动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虽然他们在参与与网络媒体的相关制作活动上比较多,但他们的媒体制作经历还是比较欠缺的。

从农村中学生和城市中学生对新媒介即网络和手机(移动电话)的接触和使用的调查情况对比来看,至少在网络和移动电话这些新传播领域,“知沟――信息沟”是客观存在的。

综上所述,兰州和榆中的城市及农村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总体上来说是较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缺陷,还有待提高。而探讨缩小或改善“知沟――信息沟”的差距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①徐瑾 《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摘自home.省略/m

/medialit/prog/showDetail.asp?id=243 2006年9月24日

②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

③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