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实质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教育的实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因此提倡礼乐并重,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我国现行的教育也是提倡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音乐教育所带来的心灵的启发,恰恰是音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领悟,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优秀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当代音乐教育的一个重点。由此而见,“音乐不仅仅是音符、节奏和旋律的简单组合,它既包含了人类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种充满着思维力量的展现,又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思考,促使人们懂得透过音乐作品去理解人生,品味人生,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美”。用音、用艺术的美去引导人们思考,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多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文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而音乐作为人类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正是透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宣扬人文的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宣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体现了在音乐教育中宣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1]。
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从而培养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让音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带给更多的愉悦。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和爱国报国之心,具有自强、自立、自理的生活能力,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正确理解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学生为本,注意个性发展,提倡学科交融,弘扬民族教育,拓展教育的人文渠道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优秀人文知识成果和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的品格。要求养成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品格,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使其个性得到发展与完善,提高注意力,培养想象力,进而极大地实现赏析的人文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2]。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与音乐教育两者是相互交融的,人文教育熏陶的是全面的人性,而音乐教育则造就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两者的交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如:第一,真与善的交融引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科学求真,人文务善,求真要求人们遵循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务善应体现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求真务善的交融,在教学上相互融合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度责任感。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人们就会拥有永不衰竭的积极向上的强劲动力,从而促使内心深处激情的升华,以迸发出艺术创造力。第二,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要求工作者不仅有高洁的人性作动力,而且要有非凡的灵性作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突出表现为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实干。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则是根本,三者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教育一贯的优良传统,“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传统成为典型的范例。音乐与人文交融,对于人们工作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这主要体现在科学思维的保证、艺术的原创性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上。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充满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有着迥异的风格,既表现着人类各式各样的文化,又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观看或聆听中国各族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也在对音乐的学习中接触到各族的文化,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3]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于心,正如所言,音乐之力量在于它不仅仅是某些音符的组合、某些演奏技巧的表现,而是音乐中所蕴涵的音乐家对外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精神实质,人文精神才是音乐中精华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于培养有着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从容的生活态度的新一代人才。这要求我们应该让人文精神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并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俊光.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399-342.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探索 实践
【基金项目】本研究来自山西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D2008YBKT—014)。项目名称: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本文系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01-02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大学生们得到文学、史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从而成为具有优良素质的人材。由此可见,现在需要培养的是知识面广、思路宽,对社会发展有较强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自主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所以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到大学英语英语教学中,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突出“人性化”教学特征,使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以此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并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1 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承、环境熏陶,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多维知识视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强调“学会做人”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使学生成为在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由此不难看出英语语言教育与培养人的心智有关。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应强调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提出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要求,使英语语言学习目标更加丰富和全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化与熏陶,既能提高人文素养;又能提高认识世界的历史性和全面性,扩大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视野;使之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励学生的学习精神。
1.2 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注重的是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学习,以及为四级考试和其通过率的学习。过去我们有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割裂开来,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实际上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存在的环境。所以随着我国对外的改革开放,对外语的学习者意识到了文化教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董亚芬(1997)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语言不仅是在一定范围内,社会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和书写符号,它还是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 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又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建立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当前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时候,应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高等师院校更要从跨世纪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策略内容,从而培养出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应有贡献的跨世纪的人材。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原有学科分工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的交叉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民族人文精神的延续、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且是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使然。为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使用该语言,就能够减少因文化知识匮乏而产生的用语失误,从而更好的与使用英语语言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可见通过熟悉、掌握文化知识,可以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观察世界、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掌握文化知识。
2.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途迳与方法
2.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
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认知过程,是贯穿于师生双方因思维方式的扩展,价值观念的再现以及人物品格的重组。不但要让学生接受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入,而且还要接受外来文化和重构民族文化的过程。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化人文背景知识变得对语言学习就十分重要了。大学英语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所教课文中相关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风土人情、等等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人文知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因此,在讲述一些课文时,教师不仅要讲述与课文直接相关的背景知识,还要介绍一些间接的、深刻的背景知识以此来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例如:在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二课“杰斐逊的遗训”(Lessons from Jefferson)一文中,文章虽然讲述的是前美国总统杰斐逊的许多观点、思想对当代青年仍有影响力。从他身上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但是实际上文章中涉及到很多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人物背景知识;所以在讲课文时,要介绍杰斐逊、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领导者、总统,他们为美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具大的贡献;同时还要介绍杰斐逊的生平,他的主要成就、功绩;并要介绍课文中相关的华盛顿的生平、政绩;而且还要讲述北美的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过程、以及战争结束后对国内国际的影响;杰斐逊还是优秀的、不知疲倦的作家;在农业、考古学、建筑学和医学方面的专家,我们会牢记他所撰写的《独立宣言》中的语句“……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还有他对美国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因为他认为“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保持自由。”因此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课文相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讲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激起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了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样,在课堂教学和讨论中,把课文中所要学会的知识点、语言点牢牢掌握,还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的经验,提高自身的修养。
2.2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课文中人物品格的分析
在对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在讲授一些典型的课文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精细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人物个性以及作者写文章时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例如在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五单元“妈妈哭泣的那天”一课时,对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从文章的表面上来看,作者写母亲为了供她的子女完成中学和大学学习,多挣些钱,不断努力,不断更换工作;但如果进一步挖掘课文,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就会明白母亲不是一位简单的妇女,从她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她那永不言败的精神使学生们受益非浅,因为母亲认为从失败中所学到的东西比从胜利中学到的还要多。我们会永远记住文章中的那架绿色的、旧的打字机以及母亲深夜还在打字机上苦苦练习的情景,还有作者的话语:“每当我写文章遇到困难时,想打退堂鼓时,会自叹不走运时……我会回忆起的不是妈妈的失败,而是她的勇气,她那一往无前的勇气……” 所以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品格的分析,使学生颔会了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设文化专题课程,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多媒体和网络知识的普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适时的应用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并且以其在教学中的灵活性、形象性冲击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又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庞大的信息知识处理能力、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现代技术的引领作用;而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用多媒体上课时,学生接受到的是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人机交互方式,能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尤其是一些原声电影,外语新闻,背景知识,人物传记等有声资料的使用,使外语教学更富有趣味性、成效性;同时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输入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输入文学艺术修养内容。为学生解读赏析英语国家文学艺术之精华,走“近”作者和作品。通过视听手段的运用,将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作家生活和创作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与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库 “拉近”,从而使语言、文学及时代背景得以“复原”。与此同时,节庆活动和文化也是一种十分复杂和重要的社会现象,一个民族的节庆活动不但清楚地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而且还充分体现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社会心态和文化取向。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能够表达对国家、民族的感情以及对一些节日的表达;例如:美国的国庆节、林肯纪念日、圣诞节、感恩节及马丁·路德·金纪念日等等;还有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习语,它们都是语言中精华,在体现语言文化方面更具有典型性。又如习语:“a piece of cake”表面意思是一块蛋糕,实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轻而易举(something very easy to do ),这一词语的运用,暗示着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出去工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又如“out of one blood”出自《圣经》中的《创世纪》(Bible,Genesis1:27)“so God created man in His own image; in the image of God He created him,male and female He created them.”此词语的引用是要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有共同的祖先——亚当和夏娃,所以我们全人类是兄弟姐妹,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和平共处。
3.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因为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对教学的态度和认识带进课堂教学。例如教师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修养包括道德水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思维方法、心理素质等将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职业的定位及今后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文化素质修养,给学生做出无言的表率,而且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贯穿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可见加强、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关键。在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体系不是单一的,对语言文化以外的相关学科也要有所了解,对文化要有较高的素养。首先学校要适时的、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文化素质培训;开展人文教育讲座、教书育人研讨会等,并将文化素养纳入业务考核,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加教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其次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学习;教师不但要精通业务、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还要熟悉西方文化,拓宽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能对词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并同汉语进行比较,以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再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大学英语的的教学过程中起引导和监督作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学习自主性,学习他们想了解的文化知识,使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又能提高文化教学的质量。并且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高级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文化识别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提出启发性的文化问题,对作品进行分析,补充一些课前准备的文化片断,诱导学生理解文化信息,并利用适当的课堂时间和一定的课外时间同学生一起讨论以丰富、完善、深化对文化现象及其深层体系的认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社会知识;还要对学生有耐心、爱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总之,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和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是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的;学好它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不能机械地传授和学习,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国民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传承,更在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我们的职责和任务。所以将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是把求学、求真、求善、求美统一起来。就可以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天地,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龚献静.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车彤明,刘学明.将人文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2.
[3]朱伦.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0.
[4]张敬华,胡玉伟.高年级英语精读课中的文化教学方法初探.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3.
[5]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2.3.4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第一版.
篇3
关键词: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人文教育;实践研究
当今社会所需卫生人才,除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应对日渐开放的社会大环境,那么卫校英语课程的设立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仅就当前的卫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有别于普通教育,中职卫校英语教学的灌输性依然严重,一支笔、一言堂,学生缺乏学习意识,教师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从而导致中职卫校英语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以强化教学质量为基本目的,论述了中职卫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并以本文与广大同行探讨交流,以期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人文教育概述
1.人文教育的定义。教育本是针对人所开展的,然而纵观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状况,事实证明,教育曾一度放弃了育人的基本责任,消解了教育的本质,形成了以知识教育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模式。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是为促进学生的人性境界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以教材文本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为依据。具体而言,人文教育即是以人为本,实现教师引导,促进学生与知识相互融合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质内涵[1]。
2.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结合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切实贯彻国家各级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要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都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2)结合学生状况,实现有机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刚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但他们的学习思想、学习方式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要落实素质教育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转变思想,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通过国家乃至教师的督促与训导手段达成的。实现人文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可有效改变学生的思想,实现刻意或非刻意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
1.巧妙设疑,引发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设疑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语法设疑。语法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以设疑的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对教师而言设疑条件非常的广阔,甚至在每一课中都能够应用。在学习虚拟语气在条件条件句中的用法时,笔者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并以问题来导入课题。问题是:If I were...,你会怎么做?并让学生填词。通过这样一个问题,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学生们可以大胆地想象,说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有些学生词汇量不足,去查找工具书,也能够引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进而也掌握了语法知识。而这,正是设疑的有效方法之一。事实上,中职英语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可供教师应用,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展自己的想象,抓住每一个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创设更多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加强教学质量。
2.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的互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互动学习的活动,并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们逐步向着教学目标前进。如在学习“Shopping Online”时,笔者在课堂上首先对学生们提出问题:Do you like shopping?Where do you often go shopping?If you do shopping,do you need to leave home?这时,学生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反映热烈,产生疑问,主动并有目的地向教师提问。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提高,并且对网上购物的程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地操练此程序。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要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分析问题,是学生们思维独立的最佳表现,而通过学生们的提问并由学生们自己来营造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最应该注重的地方。
3.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立足教材内容,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把握住教材中每个能够彰显英语文化的细节;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在英语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英语中蕴含着的文化魅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并且能够树立起学习意识,这是每位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责任。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内容真实广泛,富含了应用英语国家大量的文化知识。总的来说,其实教材本身就是一套丰富的文化知识材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去挖掘和利用了。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构建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举措。综上,笔者仅就人文教育的渗透简述了自己的几点看法,诚然,并不全面。这还需广大教育同行积极地参与进课题研讨,一切都是为了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我们一起努力。
篇4
一、高职艺术教育中人文性的意义
文化的传承是教育的最本质的任务之一,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塑造健全人格。艺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艺术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有效提升。艺术与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一样在推动人文素质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的确,近年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类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满足上级检查而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将艺术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因此无法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人文性这一艺术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第一,人文性是高职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其中人文指修饰,即修饰出美,后又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教育,是注重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而追溯西方的人文思想应该是14世纪的意大利,诗人彼特立克提出了人文学,后来发展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观念即: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虽然因为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东西方在对于“人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但就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这一精神内涵上东西方却是相通的,其核心往往表现在人们思想与行为中的,具体表现在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就是人文精神。高职艺术教育的目的如果仅仅只是教会学生唱歌、跳舞、画画,而不能向更深层的实质内容迈进,就很难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艺术教育就应放下这种浅层次的表现形式,而是去使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辨别美丑的观念和提升向上的审美理想,从而最终使学生具备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艺术教育最迫切的需求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引导高职学生去追求真、善、美,最终实现帮高职学生塑造完美人格这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第二,人文性的艺术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所谓素质教育是注重对人进行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开发,提升人多方位、全方面的综合能力,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其本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而如果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缺失人文教育,则会导致受教育者精神层面、综合素养残缺不全。在教育这个庞大系统中艺术教育处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首先它在贯通学生的理智和情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它又辐射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发展上起着特殊作用,因此,艺术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部分。艺术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它的功用的是隐性的,但不能因为其是隐性教育而导致教育内容空洞化、虚无化,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更高精神层次的需要,更是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强调和突出高职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性,首先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艺术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即从纯粹的表层技能型学科提升到了兼顾深层人文性的学科。然后扩大艺术教育的学习范围,如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从传统的图画、雕塑、工艺等拓宽到设计、建筑、摄影等学科,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要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艺术与人类、生活、自然等方面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艺术课教学时不能简简单单地把艺术美孤立起来,而是要把它与自然美、社会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人性的关注与提升――高职艺术教育的价值回归
高职艺术教育,就是要重拾艺术在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情感世界的完善和对心灵与精神的陶冶方面所起到的启发、导向与教育作用,重点强调艺术教育中人性价值的回归。
首先,我们要在思维方面让艺术教育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类艺术门类的教育使人们在其中领略艺术美、社会美、科技没、自然美,从而培养学生向上的审美素养和高尚的审美观念,提升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艺术教育所培养的能力就打体现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有其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在审美的过程中形象思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艺术教育也是审美能力的培育。通过艺术教育让启发思维,创新思维,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这一切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从而达到培育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篇5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质为目标,把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等方式内化为人格、修养的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既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迎接科学技术的新挑战、实现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战略举措。
1中职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课程教学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英语听、说、读、写及职场英语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此教学目标把中职英语教学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人文素质培养,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近年来,随着招生政策改革和普通高中扩招,中职学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很多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如果仍按应试教育的方法进行授课,很难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职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学习成绩。
2中职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2.1挖掘中职英语教材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熏陶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更是一种对文化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可以结合词汇教学、课文讲解、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作业和评价这5个教学环节,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2.1.1结合词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词汇教学应注重词汇的文化内涵,让词汇的人文背景知识为学生科学记忆词汇服务。如在学习nation、country、state、parliament时,将中西方社会文化、制度进行比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2.1.2结合课文讲解实施人文教育众所周知,当前一些中职生除了学习成绩不好外,还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卑、自暴自弃等问题。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勇于进取、自尊自强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个性品质。2.1.3结合阅读理解实施人文教育课本的更新往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阅读理解材料恰恰弥补了英语教学的这一缺陷,这些材料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很多领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密不可分。教师应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使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优秀英文材料作为课外阅读素材,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书目进行课外阅读,既扩大了知识面,又培养了人文素质。2.1.4结合口语交际实施人文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职生学英语近十年,但大多数人仍不能同别人交谈,这与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为了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情景中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配对练习等途径学习英语,进行最直接最形象的语言表达[1]。练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感到紧张,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迎难而上。教师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不需每错必纠,对于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微小进步应及时给予表扬。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礼貌待人、勇于交流、善于合作的优秀品质。2.1.5结合作业和评价实施人文教育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它也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能反映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书面、口头、调查等多种形式。这样的作业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心灵得以舒展、兴趣得以发展。传统的作业评价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作业上简单地画“√、×”或者给出分数、等级,很少有书面评语或针对个人作业情况单独评价、给出学习建议。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独立评价自己的作业,更缺少与同伴互相比较、互相评价的机会[2]。教师除了在班上进行作业讲评、表扬典型、明确学生今后努力方向外,还应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让学生从中受到鼓励,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2.2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拓宽英语学习领域,渗透人文教育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是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就是开设与人文教育相关的课程。学生通过在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但加强人文教育,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2.2.1举办各种英语竞赛举办英语听力、阅读、写作、演讲、朗诵等专项竞赛或综合性英语知识大赛,对优胜者进行公开表彰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这些竞赛为学校人文教育增添了亮点,也为英语课堂上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自己的机会。2.2.2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英语原版电影或视频借助原汁原味的视听材料,使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让学生在声像并茂的学习环境中,品味地道英语,领悟文化内涵,把英语学习变成一件乐事。介绍外国文化时,教育学生不崇洋,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分析西方的社会现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告诉学生只有学好英语,才能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2.2.3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成立英语课外兴趣小组,如演讲小组、学唱英语歌小组、课外阅读小组、校园英语广播电台小组等,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第二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2.3利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实施人文教育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说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有效实施人文教育,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严师出高徒”,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保证。2.3.1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英语学习的特点是融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于一体,因此语言实践活动的组织在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中职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课堂上存在很多问题,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处理好各种问题,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2.3.2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把教师当成学习的榜样。一个有着渊博专业知识却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是不会得到学生尊重与热爱的,相反还会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还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途径。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3.3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外,还要不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中职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学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更新、更全面的知识,才能给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帮助,才会使学生佩服。
3中职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效果
3.1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进取精神,害怕挫折和困难,适应社会能力与交际能力较差等问题。所以,中职教育要加强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摆在首位。中职英语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理想。
3.2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传统的中职英语教学由于刻意追求成绩,使英语学习变成了单调、枯燥的文字训练,其结果是学生成绩不高,兴趣得不到激发,特长得不到发挥[3]。而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通过教材里的人文内涵和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习得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中职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3.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掌握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要以人为本,以每个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本,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忘我、奉献、任劳任怨的爱岗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驾驭能力。因此,人文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科技的滥用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教育,重视人文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把重建中职生的精神家园作为人文教育的起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斌.对英语交际教学法的重新认识[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42-44.
[2]温紫纶.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英语教师,2011(9):6-10.
篇6
(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信息中心 重庆 北碚 400715)
【摘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近年来,西南大学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发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校风,着力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西南大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立足实际
西南大学1995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校,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一一专家决策咨询一一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 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立足本校实际,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人点,加强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富有西南大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
一、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建设
北碚历来就有重庆”后花园”的美誉,而西南大学就是镶嵌在这个后花园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一走进校园,无不被这里成片的参天大树所折服,让人们想象它那饱经风霜的一百年;一来到共青团花园,就会让你真实地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校园,到处洋溢着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它依山傍水,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楼、荟文楼、兰华楼、漱溟楼、半月楼,桃花园、丹桂园、宓园、博雅苑,崇德湖、文渊湖、尚善池,槐树山、樟树山、栾树山,含弘大道、学行大道,融汇广场、逸心广场、半月广场……无不摇曳书香,流溢雅致,散发着高等学府特有的灵性与品味。近年来,理科实验大楼、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雕像,四通八达的校园柏油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窗明几净的教室……无不彰显着浓郁的大学气息。这些是近年来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缩影,是打造良好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交通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建设了畅通的车行环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结合的交通体系;保障学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灾害事故发生;关注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建设和完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条件;打造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体系,营造建筑与园林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优美环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机构,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来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
2.聘请一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成立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3.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经费和场地,确保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制定培训规划,建立激励机制。 每学期各职能部门都将学校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与部门日常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认真落实、逐项考核。文化素质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统一规划和协凋,负责就课程建设、场地安排、专家聘请、讲座筹备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学校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对讲座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工作。还与社会各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主渠道
学校秉持着提倡贯通古今中外,融会科技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本科教学。近年来,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评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学校为综合类大学专业众多,学科齐全,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将课程基本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全校通识教育课,即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通识教育选修两大类;二是学科课程,即按学校的学院结构和学科特点,分为师范类、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和工科类五大部类,也分为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与此同时,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艺术审美、教师教育、技能技巧九大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了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教学队伍——高端立意、系统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为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打造了精品载体。
充分发挥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12年,学校再次组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从400多门通选课中,筛选出16门进行先期建设,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已有《跨界思维》等国家级视频资源公开课4门已经上线;建成了《美学与人生》等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计算机网络》等校级品牌课5门;《社会凋查与统计》等研究性课27门。
支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校每年推荐11类120本(部)经典名著,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包括寒暑假)自由选读,对1年读完1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不仅可以取得”名著阅读”通识教育成绩,还可以获得”名著阅读”学分;对3年读完3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还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名著阅读A级证书》。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大学生读名著难在何处?》一文来报道我校名著阅读开展实施情况,《中国青年报》也针对此项尝试发表了《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一文,一时间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弘扬主流文化,积极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西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学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业余党校,吸收大批优秀学生参加党校学习,成为党的积极分子;支持学生成立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宪法宣讲团等一大批理论学习社团;牵头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递正能量的相关讲座。
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建立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对本科生而言,学校每年开设300多门通选课,供学生自主选修,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开展”雨僧讲坛”(专家主讲)、”学行论坛”(老师指导,学生主讲)、”含弘讲堂”(师生均可主讲)等活动,每年均在一百场以上;开辟西大”青春缙云红色家园网”、”素质教育雨僧网”等网络空间,累计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编辑出版素质教育《雨声》专刊54期,共计发行135000本;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请进来”演出2-5场,”走出去”表演5-10场,深受学生喜爱。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主流文化;而且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学校重点指导和扶持开展了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国学知识竞赛、外语文化节、民族文化节、哲学月、国际文化节、模拟联合国、运动会、音乐节、”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艺术团、女子国旗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西南大学国学苑是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的学生组织。该组织开设了书法培训、古典乐器演奏、国学大讲堂、经典晨读等一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每年一度的国学知识竞赛更是全校的一场国学盛宴,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国学旋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学,学术、公益、体育、文娱、实践五大类上百个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展示个性、挖掘潜能的广阔天地。各类社团形成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学校特设国际学院,与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的交流计划、暑期学生考察计划、研究生支教计划、博士生宣讲团计划,西南大学每年有大量出国及祖国各个地区访问交流的师生,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愿景下,西南大学不断提升国际性,旨在培养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五、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经过强强合并组建的西南大学,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面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合的学科结构优势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优势。学校注重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场所的育人作用。学校素质办定期编辑出版《西南大学雨僧》杂志,面向全国高校和校内学子发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每年组织制定并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各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院史等参观学习、讨论交流活动。
发掘校园文化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延续我校历史文化传统,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从百年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以”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校训和爱国主义传统熏陶学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唱校歌、讲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吴宓班”、”袁隆平班”、”师元班”、”神农班”、”侯光炯奖学金”是西大学子心目中的崇高荣誉,袁隆平塑像、纪念碑等人文景观,是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所有这些,激励学生弘扬西大精神,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六、几点思考
目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文艺教育,流连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尔夫球,这实际上一种形式主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着文理相通的旗帜,止步于理科生学习几门文科课程,或者让文科生学几门理工科的课程,这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更多的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独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学会规范个人行为,提升个人素质,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个方面是课程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个核心课程的要旨主要是通过精读经典,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鼓励阅读原著和原典,鼓励批判独立思考,鼓励通过讨论和社会实践,真正理解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思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现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会受到歪风邪气的不正之风的侵蚀,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因此创造一个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的氛围,以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学风,弘扬正气,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需要进一步发挥试点和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深入研究先进文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西南大学正以来第十个岁月,未来,西南大学将继续在理论研究、制度创建、师资队伍、活动创办等方面深入探讨,强化大学生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走出一条具有西南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之路,为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搭建一座又一座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智慧之桥。
篇7
笔者通过对中学新职语文教师的调查,分析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素养。新职教师作为教师发展阶段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完成身份转变的过渡期,同时也是将在高师院校所学理论具体内化的适应期,新职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这将对新职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任职教师;作文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学生学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的如何,而老师教什么、如何教、教的怎么样则反映出一个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雅克.德洛尔曾提出:教育如果被视为一种专业,首先需要教师具备专门的知识和能力。可见,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保障。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相互交织的艺术,写作更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及自身素质的艺术精华。做文即做人,一个人情感是否细腻为人是否正直真诚,从其行文便可知一二。作文教学作为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新任职教师刚刚实现由高师院校学生回归基础教育教师的身份转换,他们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同时也拥有许多经验教师缺乏的激情和冲劲。如何权衡这二者,使缺点淡化优点突出,并将它们应用于教学之中,使新职教师的作文教学更生动更有效,这是国内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热衷的话题。
笔者在与个别中学新任职语文教师交谈中发现,新任职教师存在许多困惑。初入职场的他们无法真正完成身份的转化:太严厉了,怕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太和蔼了,又怕管不住学生。在教学方面,他们发现在高师院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到实际教学中变成了一纸空文。面对着种种的压力与困惑他们道出自己的辛酸:“课堂上有时乱哄哄的,气的我直想哭。”“看着讲台下的学生,有的溜号,有的传纸条,有的干脆睡觉,这课还怎么讲呢。”“以前做学生觉得做老师有什么啊,做语文老师才是尤其轻松,不过就是讲讲课文留留作业,但真到自己站上讲台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了。”“看着那些有经验的老师,上课之前翻翻教案就行了,可我呢看书、看教参、上网搜索知识,哪一样都不敢落下,一节课讲起来不过45分钟,而我备课却得小半天。”“上课才一天,我就被学生问住了,《沁园春.长沙》里为什么湘江北去,中国地势不是北高南低吗?我之前备课一点也没留心的问题让我‘颜面尽失’。”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阶段性,新教师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专业知识是否过关、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是否饱满牵动着学校、学生、家长以及整个教育大环境。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呼吁应对新职教师给予更多关注,的确新职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专业知识素养方面的成长应受到基础教育院校及高师院校的重视。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家长对新职教师不信任、基础教育校方对新职教师要求不科学以及新职教师自身无法完全适应新身份等问题十分普遍。这些问题究其根本是在质疑新职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是否过关。在与个别中学新任职语文教师交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学新任职语文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知识不懂、课程知识不明、学科知识不透、学科教学法知识不通的问题。可以说,中学新任职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高。
师范生走出校门经过短期培训便站上了讲台,几个月前还是无忧无虑的学生,转眼却变成了授课之人。这样的角色转换,也许很多人都无法适应。许多新职教师对教材了解甚少,他们想去回忆高中时老师的讲课思路,但无奈太久远;他们想运用高师院校所学,又无法将理论内化,头脑中的理论也只是空谈。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但当被问及语文教师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之时,许多教师却回答得片面。本课题通过对新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调查,希望帮助新职教师真正了解自己到底缺少哪方面素养,以便其更好地发展。专业知识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语言表达,新职语文教师往往自身的语言表达都存在问题,那么他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第一、完善自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作用即传道授业,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只有真正完善自我,实现教学方法、学科知识、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优秀整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课改一轮又一轮,但表面来看收效远小于预期想象。课改于一线教师来讲负担更大于其它,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口号喊得响亮,可教师到底该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可能有些教师自己也没有真正参透。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认清自己是否具备一名优秀教师相应的素质。
第二、充实自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我们的评语中通常会有一句“多留意,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实,这何尝不是说给中学语文教师自己听的呢。当教学任务、班级琐事及家庭事务都参杂在一起时,我们都忘了停下匆忙的脚步去等等那疲惫的灵魂。我们忽视了太多生活中的细节,那么我们又如何要求我们的学生去做一个有心人呢?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作为中学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作文写作不过是内心想法的真实表达,孩子由内而外地优秀,那么真实表达还会是问题吗?
参考文献:
[1]李维.课堂教学技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2]冯颖艳. 初任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朱从未. 学校管理与教师发展[J]. 江苏教育,2005(9).
[4]胡燕琴. 新教师的适应性教育[J]. 师资培训研究,2006,(1).
[5]冯锦英. 试探新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对策[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篇8
一、课堂导入灵活激趣,播下主动参与之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前我一般都会精心设计好“开场白”,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力求获得“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教学案例】
课前我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和图片。
师:同学们, 大家根据图片和《安塞腰鼓》的视频表演,能说出些什么吗?
生1:安塞腰鼓是一种集体表演。
生2:安塞腰鼓的表演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生3:我感觉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
……
师:是啊,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它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大家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安塞腰鼓的内容?
生:想!(齐声回答)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吧!
二、教学方式以新增趣,盛开主动参与之花
小学生喜好猎奇、猎新。在选择教学方式时,我紧紧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学习技巧等方面不断创新,时时给学生以新鲜感,提高并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教学案例】
学习《烟台的海》一文后,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活动。
师:大家知道吗,我们南通既临大海,又临长江,所以我们南通也被称为“江海大地”。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语文活动课:我爱你,大海!(板书)一起来感受一下我们家乡大海的壮美吧!
1.展示图片(走进大海)
师: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师:你们还有其他关于大海的资料吗?
(学生们展示了自己搜集的资料,有的是图画,有的是诗歌,有的是音乐……)
2.播放视频(畅游大海)
师:来到宁静的大海边,你们想痛痛快快地玩一玩。没问题,但必须过了关再玩,好吗?
(以下节目由班长主持)
班长:五窑小学六一班“畅游大海”活动现在开始。活动分必答和抢答两轮。必答题共有四题:抽签定题,各组若全部答对得一个红五星。
题有以下四种:①请“开火车”说出十个描写大海的成语。②请一口气说出十种海产品的名称。③看表演,猜猜海中的小动物。④说说海水涨潮、落潮的原因。
活动过程:学生分组——主持人读题——学生抢答
课堂气氛热烈,小主持人总结颁奖,教师点评表扬。
3.播放音乐(赞美大海)
师:刚刚我们已经过关了,下面让我们畅游大海,赞美大海吧!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歌声来赞美大海。
三、课中练习以引代教,收获主动参与之硕果
学习活动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练习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
【教学案例】
下面是湖北省荆州市教科所余映潮老师2010年在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教授《烟台的海》的课堂实录。
师:看练习,划出文段中写海浪的四字短语,还要用课文中没有的两三个四字短语来形容冬天烟台的海的滔天巨浪。我已经用了一个了,“滔天巨浪”。过一会儿要这样来说话,我画出的词语是……我想到的是……
(生细读课文,仔细思考)
生1:我画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气势凶猛、不可阻挡、雄伟壮观。
师:七个,多么丰富的话语!你来!
生2:我画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惊涛骇浪、巨浪滔天、惊世骇俗。
师:惊世骇俗,这样一个大词用到这儿来了,哪是“俗”了?所以,这个词还要考虑一下。
生3:我画出的词语是气势汹汹、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我想到的词语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秀美壮观。
师:她终于达到了八个,好!有一个短语你们没有想到,看老师的?
师:万丈狂澜。
师:(出示幻灯片)好,一起来读一下。
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巨浪拍岸
蔚为壮观
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师:好,同学们的力量大于老师。你看你们想了那么多,老师只想到了三个。好,谢谢大家。
篇9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意识
数学教育更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思考发轫于生存,只有更好更深地思考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成长历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关注我们数学课堂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中接受性教学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的显性优势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数学解题能力强,但其成绩是靠大运动量训练取得的,学生无法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又由于过分强调严格的逻辑推理,侧重于数学的科学性,从而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看待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师不经意间会淡化传授人文精神的意识,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中的和谐美、感悟师生间的数学交流,也较少尝试教学中的创造等,也即忽视数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有的老师虽有所涉及,却认为会冲淡数学的科学性。
数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是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而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学校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数学教学中应该自觉地、潜移默化地贯穿和体现人文精神,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不能平铺直叙地罗列概念,就事论事地分析规律,机械枯燥地进行逻辑推理,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构建健康的人格渗透于数学教学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中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地探索数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途径与实践策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观念,以适应当今的信息社会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帮助学生的自我充分发挥和实现为要旨;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营造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氛围,让数学化作他们生命中的一泓清泉,滋润其一生。那么如何让“人文”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关怀与尊重,让学生的潜能得以真正发掘并释放呢?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途径地培育数学人文意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会起到必要的奠基作用。
一、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启发数学人文意识。
1.在新课引入时可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情感。如在《圆》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圆中有许多基本性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必须是圆形的,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简单一句话,透射出数学规则影响到人们的行为规范。
2.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定义、定理的教学,如果只注重“结果”,直接把知识拿出来让学生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他们总是难于理解且容易遗忘。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如果能让学生站在生活这一熟悉的平台上来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那么再枯燥的知识顿时也会变得生动有趣了。
二、利用活泼的数学活动课,重在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领会具体的数学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数学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而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数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同时也是培育数学人文精神的好时机。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们发挥合作精神。为了让学生在合作中长能力、长智慧,我们在活动课中应常开展一些简单的合作探究数学活动,如三人一组调查银行利率来计算存款方式对获利的不同影响;运用三角形相似、三角函数、物理原理等多种方面测量旗杆高度等,初一新课程中也有小组合作,用长方形纸片制成的长方体,探求其容积问题,需要几个学生用剪、拼、粘等制成长方体,然后用不同数据得出不同的容积。这类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说,数学活动课是培育数学人文精神的载体。
三、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培育数学人文精神。
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身先垂范,不断地磨炼自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充满自信,有一手漂亮规范的板书、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一身得体的服装,显出对学生的尊重,对事业的一丝不苟。
其次,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耐心解释充满数学美的逻辑推理;善于深入浅出地分析数学概念;抑扬顿挫地讲解数学情景应用性问题,十分重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教学。教师要熟知数学史话,用数学史知识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中的艰辛,学习数学家们不屈不挠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最后,教师要不断充电,如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多参加一些培训听讲座活动,参加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多看一些教育教学类杂志,用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
四、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聆听学生心声,人文交流;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
篇10
语文是富于人文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整个系统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动因,以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为契机,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深厚的人文素质理念。
一、注重人文知识的传输
1.在语文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习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认为学生各有求知的潜在能力,只需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起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需要和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进而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同时,教师要学习创设一种真诚和谐、被人关怀和理解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的威胁感就可以降到最低程度,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展开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掘课本中的人文因素,并把这些因素与时代背景、环境相结合,灵活处理教材,使学生“因文悟道”,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授业解惑”又“传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才能培养出合符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学生。
2.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某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辩论,在争论中获得实在的知识。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好课堂争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3.在语文课程测量评价中实施情境性测量和自我评价。人本主义的课程评价观认为,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如何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因此,应该由学生对自由选择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和学生预先合作确定评价标准,如阅读和写作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然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情况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理解情况进行评估,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表达过程的反思来对自己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采取问答、口头陈述、书面报告等方式进行。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中不仅有我们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文精神,还张扬着我们世世代代谨守的优良传统美德。在教材中那些使人振奋的英雄故事,那些能够净化人心灵的道德故事,能够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交融和沟通,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从中受到熏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行就要做到: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于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作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 上一篇: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
- 下一篇:生物统计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