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

篇1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外语基础,掌握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开发的工程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从知识结构上来看,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由于是多学科的综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学课程都来自于以上几个学科,希望利用几个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培养出知识面较全面、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才.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办学现状

从人才培养层次上划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本科层次上分为二种情况,一种是学校独立设置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由于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外专业,申请较难.目前在全国本科高等院校中设置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只有三十多所,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另一种是学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下开设的机械电子或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这种学校数量众多[M.

2旧版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通过与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相关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各年级学生(含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座谈交流后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2.1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专业学习内容齐全,宽口径实现较好,但宽而不精,掌握的深度和力度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不深入,在某种程度上理论性教学占据更主导的位置.

2.2与各年级同学座谈时,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科目较多,同类同性质科目存在,有重复之嫌疑,跟专业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课程较多,应当做适当精简.

2.3在与任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04版培养方案的某些课程的设置纯粹照顾了教学,与教师的科研关系不够紧密,兼顾不到科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激情得不到最彻底、最完全的释放和发挥;学生的钻研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通过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发现如何能够做到在宽口径的同时能够有所精,确实是一个难题.综合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应该尽快明确一条贯穿专业学习的主线,主干课程的设置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该主线,同时,该主线与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还能够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和不相关现象.这样可以保证在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参与研究的能力.

3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改的几个思路

3.1面向市场,培养合格人才.为了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能在机电工程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工程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必须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具有某个专业方向所必需的专业知识;(3)具有机电一体化系统和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检测与诊断、控制与仿真的基本能力;(4)具有新型机、电、液、气等一体化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5)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技能;(6)具有机电产品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56.

3.2厚基础,重实验,强能力.工程实际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动手能力.加强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工程基础十分必要和迫切.机械电子工程这个学科是一个工程应用型学科,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是本次修改培养方案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和前提,加强设计型实验的比重,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我们的课程设置为两大模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分为:数学与自然科学(1学分,516学时),外国语言文化(3学分,256学时),艺术与人文学科(2学分,36学时),哲学与社会科学(5学分,232学时),科学技术与社会(2学分,32学时),基本技能训练(学分,72学时).在总学分和总学时都有较大幅度压缩的情况下,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模块得到加强.

专业教育分为:相关学科基础(2学分,240学时),机械工程基础(25学分,460学时),计算机与控制基础(7学分,312学时),专业课(9学分,160学时),集中实践环节(4学分,58周).

专业教育部分总学分由04版的81学分调整为88学分(不包括毕业设计环节).其中理论课学分由04版的54学分调整为62学分,増加8学分;集中实践学分由04版的27学分调整为26学分,减少1学分.专业教育部分总学时由04版的1072学时调整为882学时.其中必修课学时由04版的700学时调整为680学时,减少20学时;选修课学时由04版的372学时调整为202学时,减少170学时;集中实践环节由04版的27周调整为26周,减少1周.

3.3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训练应由浅入深,理论课与实践课交互安排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分层次进行,形成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集中实践环节安排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1)基础专业知识的认识.对于初学者而言,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十分必要,它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第2—4学期安排了工程训练A、计算机绘图实习、工程训练B、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让学生能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并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

2)资料查阅和提炼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期间各种专业论文写作,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以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第5学期安排科学研究训练,重点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

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门知识的掌握.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第6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能让学生在实习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体会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用,并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机械电子工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当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达到一定的程度,在第7学期安排基于工程棚专、麟合训练—数控技术专业综合训练和机器人技术专业综合训练.通过专业综合训练,使学生全面、深入、综合地将所学各科理论和技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基于以上认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工程训练A、计算机绘图实习、工程训练B、认识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科学研究训练、创新设计、专业实习、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等环节.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进行:

1)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实训.在校内实习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好专业技能,我们重点在校内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践部、计算机实验中心开展实践,为学生实训提供的实习环境,并指定教师进行实践课程的计划制定、实践动员、过程指导、总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校内实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业务感性认识,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仍不能取代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只有到企业实习,才能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接触相关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将逐步建立机械电子工程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3)进行定期讲座、辅导等方式完成研究性实习.如科学研究训练,主要采取讲座、调研、撰写文献综述等形式进行,主要采取导师指导的形式.

综上所述,实践性教学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各环节、各方面应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育人的目标,满足社会对机械电子工程人才的需要[783.

4新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

培养方案修订总体思路是完善教学内容与体系,体现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机械与电子跨学科之间的结合的特色,加强在机械制造、控制工程基础和工业控制技术的研究、学习.

课程体系设置时加大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方向主修课程量.以机械制造基础和控制工程的内容设置为主线,通过设置专门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如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PLC等),使学生既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和外语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机和外语等基本技能.

新版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案解决的主要问题:

4.1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并与教师科研方向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控制工程基础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明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并将其具有代表性的数控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在培养方案得到落实和强化;同时,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部分教师的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技术方向和数控技术方向,将相关课教师科研工作与专业方向主线紧密相连,不出现脱节和不相关现象.结合教师相关科学研究方向的成果开设实践课程,这样可以保证在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在专业相关实践教学活动中锻炼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突出体现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和方向课核心地位

专业基础课中核心课程为:控制工程基础A、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机电系统设计;专业方向课中的核心课程为:数控技术、机器人技术A.

4.3必要课程整合

根据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设置,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主要包括04版培养方案中的机电传动与控制(2/40)和机电系统设计(2/50)整合为机电系统设计(3/56)等.

4.4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増强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在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系统仿真技术、专业综合训练等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机电工程中的运动学仿真、动力学仿真、机电系统控制等问题的能力.

4.5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篇2

【关键词】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人工智能

1机械电子工程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1.1相关概念机械电子工程与传统机械工程的研究方向不同,机械电子工程更侧重于运用信息实现机械系统能量的连接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融。具体地说,机械电子工程的核心理论依然是传统机械工程中所讲述的定理和概念,但是也更注重与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联系,是一门跨学科发展的新兴学科。基于其跨学科多、综合性强的内涵,机械电子工程这一学科衍生了以下特点:(1)机械电子工程的产品设计依据也和传统的机械工程不同,机械电子工程除了依托机械原理外,还依据电子工程方面的知识设计产品,而传统机械工程设计依据仅仅是机械结构以及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等与机械相关的知识。(2)机械电子工程生产产品的设计思想与传统的机械工程有着本质区别。由于其是一门跨专业强的学科,所以在设计产品时,必然要考虑到不同学科原理的运用,在设计时融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机械电子工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学科的相关知识,所以机械电子工程在产品设计时,会考虑更多的问题,设计思想会更加全面和完善。(3)机械电子工程生产出来的产品与传统机械工程不同,由于封装理论的运用,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较小,结构清晰而简单。但每一个模块都由复杂的机械工艺制造而成,所以对设备的精度以及生产者的技术要求较高。1.2发展历程机械电子工程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手工加工、流水线生产以及集成生产三个阶段。手工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机械工具的制约,人们主要靠纯手工进行生产活动,工业化水平十分落后,人力成本也限制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这些不利条件也刺激了人们追求更有效率的机械生产的心情,为机械电子工程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流水线生产阶段,这一阶段将人力极大地解放出来,通过流水线的运作,可以大规模地生产出标准统一的产品,但是随之而来的不足是,流水线生产模式相同,生产出来的产品差异性不大,不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集成生产阶段,这一阶段运用了大量的机械电子工程的技术,由于制造工艺的提高,这一阶段除了能够大规模地生产产品之外,还能够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有效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相关概念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它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融合了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学、神经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也是一门跨专业度较大的新兴学科。较为官方的定义是,人工智能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生物学知识搭建的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模仿或者研究的科学。人工智能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这一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依靠较为专业的技术才能保证其有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科的专业性也决定了人工智能人才的专业性,专业知识过硬、对其余学科有包容性、目光较为长远的人,更适合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工作。2.2发展历程人工智能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出现的时间较晚,但由于其特点较为明显且迭代速度较快,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工智能的萌芽阶段。20世纪中期,这一领域的相关学者一起开展了关于机器模拟人工智能的研究,并形成了人工智能最初的模型,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正式诞生。第二阶段被称为人工智能的“第一发展期”,这一时期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机器语言的编译,这一工作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期,虽然已有前两阶段的理论成果,但是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学者发现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还不能给人工智能得到自动化发展,理论的实施还有很多困难。第四阶段是人工智能的“第二发展期”,此时通过对理论知识的仔细研究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用于商业并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第五阶段是人工智能的平稳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人工智能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一直在小步快跑,并形成分布式主体的新的发展模式。

3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随着各学科之间不断融合交互,机械电子工程作为一门跨专业的新兴学科,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并得到良好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3.1人工智能改变了机械电子工程复杂的计算过程机械电子工程在设计到生产的过程中,要经历“建模-论证-生产”这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要进行大量计算,过程比较繁琐。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后,由于其与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快速进行大量计算并得出精确结果,将其运用于机械电子工程,则会节省大量计算时间,提升效率。3.2人工智能可以排除机械电子工程生产过程中的诸多故障上文已经提到,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需要经过大量计算及论证,这一过程如果只靠人工进行,很容易造成计算错误导致建模失败,从而给整个生产过程带来不良影响。人工智能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及整合,将信息分门别类地归纳和整理,会将计算的错误率大幅度降低,也就避免了后续环节错误和故障的生成。总的来说,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人工智能的运用,机械电子工程完善了自身的系统、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效率;而人工智能也借助机械电子工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引起更大的关注,两者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都实现了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浅析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J].山东工业技术.2016(21004):135.

[2]苏远锋.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01):16.

篇3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校于2006年开设了机制专业,从而结束了我校没有机械学科的历史。然而,由于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在专业建设方面必将面临着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建立、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等诸多问题。社会需求决定了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建立。当然,每个学校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科优势的不同,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也不同。对我校来说,首先,培养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以力学、机械为主”专业的教改及发展方向;其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的同时还应该体现我校自己的特色,从而使得学生既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又要有独特领域的适应性;另外,由于我校之前没有机械专业,不存在专业调头的问题,全新的专业建设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却给实验室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如何依据我校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从而减少这一压力,也是我们确定课程体系要考虑的问题。与此同时,桂林位于广西北部,处于珠三角边远地区,专业方向设置既要考虑到桂林及广西本地的发展需求,又要面向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综上所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为核心,兼顾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科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支撑,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多学科的结合,从而打造一个特色突出、技术前沿、知识领先的工科专业。同时还要能够充分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重点进行专业实验室建设,以提高我校新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建立

1.研究方向的确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研究方向包含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三个宽泛的方向。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广西本地,他们毕业后很多人也将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服务于本地的经济建设。从本地的产业发展来说,桂林的机床产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广西的几所高校的机制专业中,有关机床设计方面的方向并没有涉猎到;同时,广西的汽车制造已经被列为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与之相关的模具产业,包括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也将越来越成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由此,我校机制专业的研究方向设置为模具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两个方向,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尽管分了两个方向,然而专业基础课程却是两个方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专业课的设置可以两个方向平行展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选择;也可以确定一个作为主要方向,其他作为选修课安排。根据课程的性质,兼顾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课程可以分为人文、社会、自然基础课群,包括思想理论课、数理课、体育课等;学科基础课群,包括工程图学、力学,测量与控制系列课——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测量与仪器、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等;专业课群包括模具设计方向——聚合物反应工程、塑性成型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向——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运动控制系统、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

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学习目标;教学效果

1.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教学计划涵盖的教学内容。先由教师演示每个项目的结果,然后讲授完成项目需要的理论知识,项目需要到的理论知识讲透、讲深,其他内容少讲或不讲。最后,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项目驱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看书、查询资料;问同学、问老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知识是通过项目的实践而形成,学生厌学的问题可得到改善;学生为了项目的实现,会积极、主动地去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机械电子图样的识图与绘制》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2.1 项目的确定

首先根据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来设定相应的学习模块项目,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原则来设计项目内容,基础知识直接为技能训练服务,并且项目内容要体现前瞻性,及时引进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同时项目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围绕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将《机械电子图样的识图与绘制》课程教学内容,设定为四个教学项目模块,见表1。

2.2 项目的实践

以项目二为例,说明《机械电子图样的识图与绘制》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其他项目的教学方法同项目二。

项目二:CA6140机床电气工程图的识图与绘制

教学资料:每人一份CA6140机床电气图形的绘制说明书

教学地点:机房

理论课时:8课时。教师先在机房用AutoCAD软件演示一遍CA6140机床电气图形的绘制过程,然后在教室讲解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知识——国家标准《电气制图》的基本规定;平面图形的分析方法;用AutoCAD绘图软件创建、打开、保存、输出图形文件;绘图环境的设置;图层的设置;绘图命令的使用;修改编辑命令的使用;尺寸标注,文本标注的使用等。

实践课时:10课时。由学生在机房完成图形的绘制。教师在旁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项目实施过程:下发项目任务书,相关学习资料;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分析机床电气图形;明确所使用的绘图工具,确定图纸幅面,标题栏格式,绘图单位和比例;.图形的绘制和编辑;图形的保存和输出;撰写技术文档和项目总结报告;作品演示,项目评比。

3.实施项目教学的效果

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针对每个项目需要的知识展开教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完理论知识后,马上动手实践,一方面学有所用,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并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②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讲授法教学,理论课时几乎是浪费的,大部分学生根本学不进,学时越长,学生越厌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告一段落,安排实践操作时,学生又感觉没有理论做指导无从下手。

③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项目教学法给予学生思维、交流时间多,项目模块知识脉络清晰,完整性好,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④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机械电子图样的识图与绘制》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项目,学生面对的不是一本厚厚的书,而是几个项目活动.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⑤加强了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学生做的时问多于听的时间,学生明确要做的内容,通过努力能切切实实地做出来。

4.在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教师还要有耐心让学生犯错误,失败的经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②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要注意对工作任务本身做详细阐述,为理论学习提供坚实载体。要让学生理解工作任务,并提醒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上,而不仅仅是知识上,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工作台任务。

③把握讲授的运用时机。虽然讲授法已经不是项目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但它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恰到好处的讲授,将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扩充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讲授法的运用时机需要教师仔细斟酌,控制好讲授的时间,避免长篇大论。

④把握理论的切入时机。在教学中教师何时讲解理论非常重要,要善于把握时机,实践——问题——理论。

⑤注意“衔接语言”的运用。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衔接性语言,能够把不同工作任务衔接起来,把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这样学生才不会有“零乱”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教师对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项目关系有深刻把握,而且要求教师打破线性的教学思维,学会网状的教学思维。

5.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紧紧围绕完成工作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理论知识仅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职业性与模块化的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7).

[2]李俊梅,夏耀.项目教学法在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篇5

关键词:汽车振动;电子装置;振动试验

中图分类号:X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汽车电子装置概述

(一)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有关的电子装置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其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配合车上机械系统进行应用,改善与提高了汽车的经济性、舒适性和操作性。

(二)车载汽车电子装置

在汽车振动环境中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可以单独应用的电子装置,具体功能是与汽车相关的娱乐、通信和办公移动等,它与汽车自身的性能并没有直接关联,而是属于汽车附加部分。汽车通讯信息及显示系统与车载娱乐视听系统都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

汽车几乎全部系统都已涉及到了汽车电子装置,分别在车辆各个部分分布,因此工作环境也出现了各种差异。

二、汽车振动特殊环境特点

与汽车电子装置有关的因素包括其所承受的振动和路面谱特性、行使速度、发动机工作情况,以及它们的工作方式和位置等。另外,汽车行驶环境与工况也对汽车电子装置的工作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例如温湿度,而这些又叠加振动在汽车电子器件与元件上发生作用。综合上述因素,汽车振动环境特点如下:

(1)多样化的振动方式,叠加的多种振动方式。例如非平衡惯性力在活塞往复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在其运动方向上产生的正弦机理的汽车电子产品;频繁开关进排气门会造成汽车产品出现随机振动;此外,行驶中的汽车,在垂直方向上由于输入车轮路面随机产生的移动致使出现了随机振动进一步影响了汽车产品。因此在汽车上安装电子装置部位的不同使其承受不同的振动,并且振动的强度与车速、路面情况以及发动机转速产生了直接关系。

(2)具有极广的频率范围,具体涉及了5-2000Hz频段。

(3)振动的多维特点,在实际使用汽车电子设备过程中,三个彼此垂直的方向极有可能同时承受振动负荷。

(4)振动有效叠加了温湿度。汽车使用范围和它们的安装位置与汽车电子装置工作环境关系密切。涉及的工作温度是-40-160℃,湿度范围是10%-98%RH。

三、汽车电子装置振动试验方法

明确车用电子、电气和机械电子部件对振动形成的耐受力是汽车电子装置振动试验的主要目标,即在既定的振动激励下设备不会遭遇破坏,并且有效发挥其可靠性能,它是设计、生产和检测汽车电子产品过程中常用的试验方法,能够对汽车电子产品质量与性能积极考核,可以对汽车工作环境真实反映。

(一)正弦振动试验

在检测汽车电子产品耐振性时采用正弦振动试验,主要目的是对发动机或者变速箱出现的正弦激励有效模拟,根据不断变化的频率划分为定频与扫频振动。可以将定频振动划分为危险频率点振动、某些预定频率点振动和多点定频振动,具体是通过响应检查得到的危险频率点低于4个的情况下及在规定的预定频率中应用。

在不显著的危险频率或同时试验几个独立样品的情况中可应用扫频振动,但是需要保证在频率范围内可充分激励试验样品。扫频振动也可以替代定频振动实施耐振试验,扫频振动在较多危险频率点时更加便利。

(二)随机振动试验

在较宽频带上分布或者自身固有频率极高的电子产品比较适用于随机振动试验,其能够快速将振动特点与整体抗振能力反映在它们各阶谐振频率点上。

对于试件失效机理来说随机振动试验与正弦振动试验对其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方式,正弦振动试验在某一频率上出现的能量,并不是幅值在该频率上形成的连续谱,而能量在随机振动试验中可以有效分布于宽带范围内。随机振动试验对正弦振动试验有效进行了扩展,促使振动试验与真实汽车行驶环境的振动类型十分接近,并且试件中的效应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效更加接近。

(三)混合振动试验

混合振动试验包含了很多混合模式振动试验,根据模拟样品实际应用环境产生了这些组合,具体可以分为三种:

(1)随机加正弦振动。随机正弦波是综合了随机振动与正弦波产生的复杂振动形式,对汽车振动真实环境的模仿。随机正弦波振动对若干正弦波与宽频带噪声进行了综合,其中正弦波振动可以形成固定或者是扫描式的谐波,当然也能够是非谐波振动,可以有效改变所有频带中的振动幅度。例如,汽车在颠簸路面上行驶时,会产生随机振动,再加上发动机转速的增加或者减小,也会产生各种正弦激励,针对模拟的这个振动环境分析,最好的试验方法便是随机正弦波振动。

(2)随机加随机振动。在宽带随机振动条件下有效叠加窄带随机振动。可以是定频的窄带随机振动,也可以根据一定的频率范围往返扫描窄带随机振动。

(3)正弦加随机加随机振动。将正弦振动与窄带随机振动在宽带随机振动的背景上进行叠加。可以是定频的正弦振动与窄带随机振动,也可以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进行往返扫描;其中可以分离或者重叠的扫描范围。

(四)多维振动试验

在实际使用汽车电子设备过程中,三个彼此垂直的空间方向可以对振动负荷同时承受。例如行驶过程中的车辆,由于路面颠簸、刹车启动、加减速度和拐弯等因素造成的空间冲击与振动,路面颠簸出现的平移振动为2-10Hz,前后伏仰与左右滚转分别是2~10Hz,刹车启动与加减速度都会出现前后平移冲击,拐弯过程中出现左右平移冲击。假如对实车环境进行模拟时采用一维振动试验,无法凸显汽车电子设备对振动方向产生的敏感度,有能够造成振动试验合格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问题。因此,为了确保获得可靠的汽车产品,需要采用多维振动试验。

四、结束语

当前,在汽车上电气和机械电子部件的应用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汽车使用性能,有些甚至对整车的经济舒适度造成了影响,由于电子装置在汽车稳定、安全性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利用振动试验分析汽车电子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静,沙齐林.现代汽车电气电子系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054-02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机械电子学开始快速发展,并开始传入我国,机械电子学是电子技术将机、电、磁、声、光、热、化学、生物等多门全新的独立交叉的学科的融合,我们将它称之为机电一体化。它研究多种学科各自特征参量相互间的关系,综合处理与利用这些参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解决电子设备在设计生产和使用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就是现代电子机械学原理的依据,它和传统的结构设计或机械设计原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再依靠各自单一的技术,而是最大限度地综合应用各门学科最新技术成果的优势,将产品设计得更合理、更可靠、更经济。现对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几个关键技术做一简述。

1 热设计

电子设备的使用实践证明,电子元器件的过热是设备不稳定乃至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这个事实决定了热设计的基本任务。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集成化器件的功能日趋复杂,输出功率不断加大,而电子设备,特别是军用电子装备由于小型化和机动性的需要,要求缩小器件的封装体积,器件的封装密度也就随之增高;加之不断升级的严酷的军用环境,使得热设计对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影响举足轻重。

热设计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如何减少元器件、部件和设备的内部和外部热阻,使其产生的热量以尽可能短的途径,迅速地传至最终散热器。

减小元器件内部热阻的努力可归结为改进封装结构和采用何种封装材料的问题,这是元器件设计和制造厂家要解决的课题,而对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师来说,热设计的任务是在满足环境条件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简单、经济、有效的冷却方法,并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计算。作为确保设备可靠工作的技术手段,要求在规定的使用期内,冷却系统的故障率应比被冷却元器件的故障率低。针对热设计这一门技术,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有关电子设备热设计的部标、国标、国军标等标准文件,为热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从而也将热设计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现代电子设备中,除了像发射机这样的大功率放大电路和微功率的微波电路外,其他电路的组装形式基本上实现了印制电路化,因此印制电路的冷却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适于印制电路组装的ATR机箱也就应运而生。

关于热设计过程的计算与试验问题,由于传热过程中各种参数存在着相耦合,使得计算与试验变得相当复杂。尽管出现了用有限元预测温度场的手段,但由于边界条件复杂,计算的结果往往会不尽人意,唯一可靠的方法还是在严格的环境中经受实际考验来验证设计。

2 冲击、振动隔离设计

在电子设备的结构设计中,往往会面临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结构的刚性与柔性之间取得适当的折衷。在特定的冲击、振动环境下,外界冲击传给敏感组件的能量(通常用加速度g来表示)是由支承结构的固有频率决定的。支承结构的刚性小,其固有频率就低,传至敏感组件上的冲击能量就小(加速度g小),使组件得到保护。但柔软的支承结构在频繁的振动中会遭到疲劳破坏。结构破坏通常是由共振引起的,即当一种结构的固有频率和外界的强迫振动频率相重合时,其共振振幅在理论上可达到无限大。由于结构阻尼对能量的消耗,振动能量不可能被无限地放大,但放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则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在冲击振动隔离设计中首要的任务是防比结构共振,其次在冲击与共振的隔离之间进行折衷考虑。有时还要兼顾到设备的体积、重量和造价等因素。所以冲击振动隔离设计往往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而形成一门系统

工程。

在军用装备中,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点。在舰船上强迫振动频率低,频率范围也小,通常在0~20Hz之间,一般能做到使结构的固有频率高于强迫振动频率的上限,最好是2倍,这是防比结构共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而在飞机上振动频率要高得多,一般达500Hz,导弹上可达2000~2500Hz。这样高的强迫振动频率,要使结构避开共振点是不可能的,只有利用阻尼技术来耗散共振时的能量,使其保持在许可的范围内。

在冲击与振动的隔离中,最普遍的方法是使用隔振器。伴随隔振器的发展,隔振技术的另一门类,阻尼材料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粘弹材料由于在隔振与降噪方面的独特功能,自一出现起就倍受工程界的青睐。我国的航空航天部门首先研制出了国产粘弹材料,也首先在该部门得到了工程应用。但由于生产成本太高,难于推广普及,主要应用在航空与航天工程中。还有一种叫减震铬铁铝新材料。据有关资料介绍,该材料在受到打击或振动时,几乎不发出声音,它将机械能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热能。当材料受震时300%,10个周期后,在第一个振动周期就使能量经测消耗降到1%。如果这种奇特的材料能得到推广使用,将其作为结构材料,在这种场合,隔振器就会是多余的了。从日前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今后冲击、振动隔离技术的发展不仅取决于隔振器新形式的出现,更是取决于新的、廉价的隔振材料的问世。

3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现代电子设备的品种日益齐全,灵敏度不断提高,发射功率愈来愈大,而频段日趋拥挤的今天,使得电磁兼容性问题显得尤其突出。电磁兼容性设计在技术上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因此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用巨资从国外引进了各种监测、实验手段,各种微波暗室相继成立,加上有关EMC标准的制订与颁布以及EMC预测软件的发展,已将我国的EMC设计水平从定性推到定量的阶段。

前几年,诸如导电衬垫、导电胶、导电涂料、屏蔽玻璃、屏蔽通风板、屏蔽不干胶带、电源滤波器以及EMC元件等国外产品正式打入国内市场,给EMC技术的工程实施提供了必要材料与元件。我国的EMC技术还处在起步

阶段。

首先,工程技术人员具备的有关EMC方面的知识远不如其他如热设计或冲击、振动隔离方面的知识普及和系统。这不但是该门技术比起其他的技术发展得要晚,更是由于这是一门介于电机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特征。其次由于测试设备的昂贵,它不可能像其他设备那样普及,做一次实验往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由于该门技术的重要性,它定能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起来。

4 互连技术

互连技术在电子设备中至关重要。如一部雷达的电触点很多,从理论上讲,这些触点都是串联在电路中的。每一个触点相当于一个电子元件,它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设备的可靠性。

电接触问题看似简单,但实质上是很复杂的,因为这不是两个导体间的单一的机械接触问题。电接触问题实际上是以材料学为基础的,金属导体间、金属导体与气体及液体间通电后的接触界面微观的与宏观的接触状态,且不仅仅是静比的接触状态,还有在滑动过程中的接触状态以及从闭合到开启或从开启到闭合的接触状态。在这小小的触点中,机械力、电子运动、化学和电化学作用,还有热的作用统统施加影响,最后以电的形式反映出来。前几年,国内生产出了线网型接触式的插头座,比起簧片式的,接触可靠性要高出好多,而插拔力却大为下降。这种插头座已在军用设备中得到普遍应用。此外,电子液的使用也已从国外传入国内。它的功能保护膜是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层且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膜,这层膜既有抗氧化作用,又有机械的作用。

5 结构总体设计

每一个装备的战术技术要求中,也必然要包括机动性、可维修性及操作性等内容,这些要求都是通过结构总体设计来达到的。对军用产品,这类问题尤为显得重要,因为在实战中,有些问题会变得很突出。首先是机动性问题,其中包括运输性。对机动式装备,实战要求快速转移、展开、架设与折收,并可以多种手段进行运输。要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最重要的设计思想是实现小型化、轻便化,采用快速调平、快速连接技术,这对天线来说尤为重要。结构总体设计要从系统设计和综合设计入手,运用新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概念,善于移植其他行业已成熟的设计成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特别要贯穿机电一体化

思想。

参考文献

[1] 张斌.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CAD技术的应用研究

篇7

关键词:货物转运整理;工业机器人;工作效率

引言

人工智能是二十一世纪具有前沿性和可实行性的一项顶尖科学技术,而机器人更是人工智能方向中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并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改变的分支。转运整理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中的一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执行大批量工件、包装件的获取、搬运、整理等任务,是集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于一体的高新机电产品。

1 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日本和瑞典最早将工业机器人技术用于物体的转运和整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和日趋成熟,日本、德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在包装码垛机器人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并相应推出了自己的码垛机器人,如日本的FANUC和OKURA以及FUJI系列,德国的KUKA系列,瑞典的ABB系列。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才逐渐达到一定水平,转运整理机器人技术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 双臂转运整理机器人设计思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材料的转运整理环节必不可少。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物流仓储产业链高速发展,但货物转运整理行业仍存在密集程度高、人力资金投入大、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弥补传统货物整理的不足,双臂转运整理机器人应运而生。为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货物转运整理的准确度及工作效率,避免由于劳累松懈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同时,该机器人整体部件及其他配件均由铝合金等材料制成,价格低廉,加工简单。

3 机器人结构

该机器人主要包括抓取机构、供电系统、传感器系统、视觉系统、移动机构五大部分组成。

(1)机器人参数

机器人尺寸:长×宽×高=500×400×850mm

重量:30kg

电机功率:1.5kW

单臂自由度:4

(2)抓取机构

该整理机器人从机构学的角度出发,以驱动器代替肌肉群,以运动副代替关节,以刚性连杆代替骨骼视,以控制器代替神经系统,协同作用。双臂转运整理机器人手臂将运动分为屈伸、收展、环旋和平动等几种运动,该机械手臂是支承被抓物件、手部、手腕的重要部件,依次包含肩关节、大臂、肘关节、前臂和腕关节,实现抓取、转运、放置、整理等环节。

机械手爪是双臂转运整理机器人抓取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手爪为夹持式手爪,由手指和传力机构所构成,有4根手指,结构适应性强,可抓取不同表面形状货物的不同位置。

(3)供电系统

该机器人供电系统为机器上所有系统提供能源,充分考虑到机器人的体积、尺寸、重量、使用时间、电机等主要耗能元件数量等的限制,采用两种方案供电:a.采用锂电池作为供电系统。三组锂电池整体放置在底座部分,此种供电方式不受工作环境限制,可实现远距离的传输转运,但缺点是不能持续供电;b.采用输电线为机器人供电,这种供电方式直接接通电源供电,此种方式成本较低,可持续对机器人进行供电。但其缺点是受到输电线路的影响,受工作环境影响较大,不能进行远距离的工作。

根据机器人设备的使用环境不同,两种供电方式相互结合,能有效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

(4)传感器系统

a. 重力传感器

该机器人的机械手装有重力传感器,靠重力感应抓取货物,当货物被抓取移动至摆放位置,货物触地重力减小,抓取装置自动放开,避免了操作不当引起的货物脱落。

重力传感器利用了其内部由于加速度造成的晶体变形这个特性,由于这个变形会产生电压,计算出产生抓取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将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再由控制系统给机械手发送指令,避免了操作不当引起的货物脱落。

b. 图像传感器

该机器人基座上部配有视觉系统装有图像传感器,能自主完成货物识别,从而进行位置确定、准确抓取、有序摆放等一系列的动作。该机器人基座上部的视觉系统内置相机,并设计有相机接口,相机接口程序设计主要是设计相机接口初始化程序,以此来完成对图像传感器的图像数据接收工作,才能自主完成货物识别,从而进行位置确定、准确抓取、有序摆放等一系列的动作。[1]

(5)控制系统

分析该机器人基本运动形式为:点-点PTP(Point to Point)运动,即转运整理机器人只在搬运点跟放置点上进行操作。因此要求在这些点上,操作器应有准确的位置和姿态,以保证点与点间机器人搬运和整理的质量。运用PLC为主要控制元件,该机器人接到指令后完成以下工作:

a.分析解释指令,确定运动参数;b.进行插值计算;c.进行坐标变换,得到相应的各关节协调运动参数;d.将关节运动参数输出到伺服控制级,作为各伺服系统的给定信号。伺服系统实现各关节的跟踪运动,从而控制机械系统完成运动。[2]

(6)移动机构

该机器人基座轮子采用麦克纳姆轮,使机器人可以任意方向移动,保证了在不同大小的空间中工作移动。麦克纳姆轮(mecanum wheel)中央安装辊由一分为二的辊和辊总是与工作表面相接触,从而允许在不平的表面的更好的性能,在具有分割成两个向量,一个向前/向后和一个向左/向右。当在相反的方向旋转的一侧的车轮上时,向前和向后,而向侧向量加起来,否则与其他两个车轮的结果在四个反向附加的侧身载体。

4 双臂转运整理机器人特点及创新点

(1)机器人配有多个传感器,能自主完成不同产品的识别、抓取、码放,保证准确度。

(2)采用麦克纳姆轮作为底盘,实现平面内任意方向的平动及转动。

(3)机械手设计成4指结构,保证了抓取不同物品时的牢固性。

(4)采用PLC可编程控制,依靠重力传感器,避免了因操作不当引起的货物脱落。

(5)采用锂电池和输电线路两种方式供电,保证机器人动力充足。

5 总结和展望

针对传统货物转运整理行业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双臂转运整理机器人,直观的展示了该机器人的抓取机构、供电系统、传感器系统、视觉系统、移动机构五大部分。具有提高生产效率、整理的准确度等优点,可以很好的满足工厂对智能整理机器人的需求。文中目前的研究,为高效率、低成本解决工厂智能化整理a垛货物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振,张琪,王新,等.基于主从式结构的智能图书整理机器人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4,2.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电子档案;发展

中图分类号:S220.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机械以及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档案管理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农业机械以及驾驶(操作)人员实施科学管理、正确决策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促使农业机械化快速普及,并得到蓬勃发展,按照国家提出的农业机械化目标,落实“以科技支撑、以科技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具体工作,以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水平,强化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档案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农业机械以及农机电子档案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为农业机械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必然条件。

1 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辅相成

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开展实际工作的需要。纸质档案是电子档案的基础,同时电子档案也是档案发展的需要,两者关系相辅相成,在现代档案工作中,缺一不可,但是电子档案尤其优越性,更能适合现代化工作的需要,因为电子档案具有处理快、查找不复杂、传输速度节省时间的优势,根据这些优势要求,现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必然离不开电子档案,所以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两者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地完成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2 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现状

2.1 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程度不够,岗位职责不明确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建立好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岗位责任制,使档案从收集、整理、备份等一系列工作缺乏制度化约束。

2.2 档案信息化、科学化管理程度不高

目前仍然没有全面的普及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有的甚至没有建立起农技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不能很好的为农机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服务。

2.3 上级领导对农机档案管理重视不足

当前,各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农机档案管理人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无人管理或临时代管现象,造成农机档案丢失。而专职管理农机档案的人员,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业务培训,不熟悉档案工作的业务流程。有的出现领导不重视,人动频繁,造成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借出档案不能及时归档等现象,这些人为的造成了档案材料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切性。

3 农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个别单位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县市的档案管理工作分工不明确,出现兼职管理、无人管理、多人管理的现象频繁出现,导致农业机械档案管理混乱,出现档案丢失、查询困难的局面。

3.2 档案信息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农机档案为农机人事工作和经济建设服务,多数是被动提供信息,查阅的大部分内容是农业机械的自然情况、购买者信息、补贴信息等,为农机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受传统观念影响,提供利用档案主要方式是坐等上门服务,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3.3 管理维护水平较低

有的农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因更新不及时而不全面,需要与档案进行核对后才能提供。有的农机档案管理人员信息需要鉴别才能确认,如干部学历信息需要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认真核实,一旦工作不细就形成了错误信息。多数单位对农机信息应用较少,只能做一些简单查询、报表之类的工作,而与农机工作的综合评价等工作联系不紧密。主要原因是信息系统不够完善,信息功能不够强大。

4 强加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的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在设计归档范围、分类标准、立卷要求、移交手续、工作职责及保管、借阅、记录、统计等方面监理缱绻农机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农业部“三个规范”的要求,建立农机档案室,实行“谁负责、谁签字”的原则,确保档案内容规范、完整。

4.2 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环境管理

加强农机电子档案管理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照相机、复印机等办公器材,确保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档案室内需具备灭火器、防虫剂等专用的档案管理用品,切实做好防盗、防火、防蛀工作,保证了农机监理档案安全。

4.3 定期开展档案清查,确保档案真实完整

在加强源头管理的基础上,定期对所有农机监理业务档案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理,及时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资料的档案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总台帐和分台帐。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电子档案台账

将农机驾驶员、农机车辆档案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确保纸质、电子档案完整相符。

4.5 强化管理,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组织信息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人才作保障。坚持政治标准与业务标准并重,选好配强组工信息员,把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工作人员选配到信息化工作岗位。组织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自觉树立信息化意识,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提高农机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瑞新,阚建华,朱云才.新型农业机械推广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06(5):26-27.

[2] 杨锁红.泾川县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10):32-34.

[3] 黄和祥,刘守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5(3):39-40,43.

篇9

上海交通大学

力学学科形成了各具特色、实力雄厚的四个二级学科: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和工程力学。此外,生物力学是力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中研究与人类心血管疾病成因及诊治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是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该方向属于当前国际前沿。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上海交大的传统优势学科,前身是冶金系,下设3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学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及理论2个国家重点学科,整个学科的实力都非常强大。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其科研覆盖面宽、综合实力强、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培养高层次人才数量多、质量高而列居国内同类学科前茅。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学科从1987年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

创立于1943年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优势学科,造就了一批以院士为核心的著名学科带头人,成为了我国学科门类齐全、综合研究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科研和教学基地,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优势专业主要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

电气工程学院是我国高校同类学科中创建最早、学科设置最全的学院之一,历届毕业生中有近30人成为院士,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非常高,学生知识能力强,颇受企业青睐。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品牌”学院,其能源动力学科实力强大,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拥有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4个优势专业,基本覆盖了所有能源类专业方向。该学院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进入电力、能源等企事业单位工作,收入高。

管理学院在全国同领域非常知名,工业工程专业具备了工科的扎实基础和管理学的思维方式,颇受企业好评,出国率是同类高校中最高的。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涵盖电子信息领域几乎所有新兴工程学科在内的一个学院,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专业每年都备受Google等知名跨国企业的青睐。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原本属于铁道部,现划归教育部,运输在全国排第一,源于和铁路的渊源,交大可以说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和铁路联系密切的学校,全校各专业几乎都和铁路相关,所以一些原铁道部企业最认可交大,交大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会去这些企业。

交大的特色还在于和铁路的相关专业,比如电信学院的通信、信号,土建学院的桥梁、隧道,机电学院的车辆工程,运输学院的运输、交规、物流,经管学院的企管、会计等。

电信、经管很知名,每年报名人数很多。理学院也有很不错的学科。

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在地铁、物流配送、人机和环境工程、智能交通技术等方面拥有不可代替的地位。上海磁悬浮列车、长江三角洲之间的子弹头列车,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代表着未来铁路交通发展的方向,而西南交大正是在这方面有着优势。

电气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电气工程学科和电子信息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地铁主要是依靠电力能源运行,因此许多电气学院的学生被聘请到各地铁运营大市。电气学院的磁悬浮列车与悬浮技术研究所等重点研究所和实验室可是几块金字招牌,磁悬浮列车的研究国内第一,世界领先。

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是我国高校最早成立土木工程系的,现在的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学,国家级特色学科土木工程等优势专业,结合西南地形复杂的特点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北航最有名的学院,下设飞机系、人机与环境系、流体力学研究所、固体力学研究所4个系所,支撑起了北航的学术高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和飞机、航天材料打交道,拥有大量省部委材料学重点实验室,如民航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还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不仅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等民用行业,就业范围非常广阔。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名动力系,拥有一批获得国内同行业公认的高级学术带头人作为学院的师资主体。

宇航学院堪称航天人才的摇篮,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和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三个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都是以“平台课方向课”的模式构建,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专业能力。

计算机学院是一个特别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展现自己才华的地方,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设计是南京航天大学最著名的专业,也是历年学校招聘会上最受瞩目的热门专业,建有我国直升机技术研究方向唯一的国家级(国防)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内唯一专门从事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航空重点实验室以及CAD中心、结构振动两个部门开放实验室。

飞行员专业是这个学校最牛的专业,学校与多家航空公司联合,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共有“31”和“22”两种招生模式,采取国内国外两部教学,如“31”就是学员前三年在国内校本部进行飞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第四学年派送到国外飞行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飞行训练,并取得中国民航总局认可的符合多发仪表等级要求的国外商业飞行员驾驶执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且前景很好,拥有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中航一集团和中航二集团技术工程中心,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环境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最具海洋特色的学院,包括国家级重点学科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其中海洋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15个基地之一。

生物科学专业属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系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生物学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也设在本系。

军事海洋学是海洋学与军事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以军事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海洋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如何利用海洋要素的变化规律为军事作战服务。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产、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也是非常具有优势的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海洋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会计学等专业属国家级特色专业。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技术专业可谓久负盛名,实力非凡,198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海事组织在学校设立了亚太地区国际海事培训中心,1985年设立世界海事大学大连分校。

如果说航海学的是开船,那么轮机学习的就是如何修船了。轮机管理(轮机工程)专业现设有轮机管理和船机修造两个专业方向,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由于这个专业自身的特点――工程部件精确度要求较高,所以对所招收学生的要求也是格外高。

法学院是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单位,其中海商法专业在国内同类法律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大连海事大学进校要求分数最高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法学基础,而且还要求熟悉海运及相关业务,精通海商、海事法律,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海事管理学科主要培养的是负责水上安全运输监督管理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一般进入海事局、海上监察、港口监察等单位工作,是海上运输的第一道防线。

海上物流专业是解决港口运输、海洋运输的各种问题的学科,备受欢迎。

长安大学

公路学院是长安大学最好的学院,是我国公路交通建设行业学科最齐全、专业配套规模最大的公路交通学院。公路学院公路建设学科与技术学科均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学院还是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检测工程师和公路交通高新技术培训基地。

汽车学院也是长安大学很牛的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权威学科点之一,只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可与之一争高下。学院有自己唯一的汽车高速实验环道和综合测试场,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实验机会,让学生在赏车、鉴车、试车的乐趣中发现和学习。

资源学院、建筑学院、工程机械学院等都是在公路交通这一大学科的基础上不断细化而建立起来的,从地质勘探到建筑开发,与公路交通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强势专业学科作支持。

篇10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现状分析;教学体会

0.引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及机电结合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也随之形成,并藉由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测量、标准化、计量学等知识,而且包含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1]。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避免使初学者在面对该课程时产生厌学的情绪,掌握好基础知识,做到触类旁通。本文结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体会。

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实践性较强、内容庞杂,导致学生往往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好,学习兴趣较低。首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术语较多、符号复杂、公式多样、图表丰富,内容较为抽象难懂。如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中的一节内容,专业术语多达20多个,公式超过15个,而且相应的术语名词的符号都是相互对应。其次,课程安排合理性不足,由于课时不够充足,再加上学生起点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教师备课困难重重,学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再次,由于公差可多开设于第二学期,学生在接受该门课程之前,对相关课程内容的接触几乎为零,所以导致学生在进入该门课程的学习中,角色转换幅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此外,公差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涉及了机构、零部件、刀具、量具等,而学生此前的学习过程中并未解除到车床、台钳、车刀等,使得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上存在较大难度,学生听课过程中也常常感到空洞、抽象,再加上部分学生抱着“自己是来学技能的,理论知识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陷入困境[2]。

2.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要将该门课程讲好,将课程内容讲透,让学生掌握好该门课程理论知识,并非一件易事。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并掌握,将学生对该课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上,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3]。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多从现实生活中实例出发,举出具体的例子,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此类方式,对学习生兴趣的提高往往是功在一时,成效甚微。在教学过程应视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如公差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对机械制图等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自身日后从事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教材图纸出发设置问题,如针对教材中的第三页图纸,可设置:图纸表达式中的几何体是怎样的?图中标注“3×Φ11”的具体含义是指什么?70k6,Φ30H7所代表的的含义?图纸上的其他符号所指为何?

2.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见零件、量具实物等带入课堂。如在讲授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第三章时,可将常用量具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等带入课堂,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时,可借助实物进行具体的演示,在课程内容讲解结束以后,可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测量操作,通过学生具体的操作使学生理解相关的专业术语和定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2.3.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辅助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以为本、声音、图片、影像等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对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来说,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抽象,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课程内容,则使课程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借助多样的化的教学形式,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如在教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将较难理解的“作用尺寸”、“实效尺寸”、“实体尺寸”等名词通过借助多媒体以及网络资源,将这部分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该章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具有内容庞杂且抽象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具体现状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雪梅,冯立超,张南乔.“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方法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14):175-176.

[2] 徐永祥,巩勇智,刘长增. 提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S1):1236-1237.

[3] 杨兰玉,邓清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