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关系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6 18:0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公共关系学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高职教学管理 师资队伍管理 体系工学结合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师资队伍是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条件,师资队伍水平高低及其管理的科学性如何,直接决定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地推行、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科学地运用、教学质量和效益能否有效地控制与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高职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且能够促进工学结合模式顺利实施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按照“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涵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对教师的标准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途径和师资队伍的管理方法等四项相辅相成的内容。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师资队伍管理体系中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是指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整体结构上必须符合“双师”结构标准。所谓“双师”结构,是指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符合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以实现整体结构上的“双师”状态。
(一)专兼职教师要保持合理的比例
这里的比例主要是指“校内专业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合计数应当与从校外聘任的兼职实践教师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教学任务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高职院校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辨的大师,更需要的是技能的大师,以及具有专业技术至上的技术专家。”建设比例适当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是通过“外引”的途径来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保障。“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不仅是学校教师资源的重要补充,更是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这既可以减轻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实践技能的更新速度,增强实践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至于这个“合理的比例”的具体范围,则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条件和专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达到1∶1甚至更高的水平。
(二)在专职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要达到较高的比例
“对于高职教育领域,无论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设置,还是从课堂讲授到课外实践训练,都始终贯穿着职业性原则,根本不可能有脱离社会实践的纯理论课程与抽象专业知识存在的空间。”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实践指导课教师和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或者具有“双师”素质。这是通过创造内部条件来推动“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既可以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可以减少外聘兼职教师的数量,以提高教师队伍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师素质标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师资队伍管理体系中的“教师素质的标准要求”,是指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达到“双师型”的要求,具体包括素质内涵要求和能力结构标准两个方面。
(一)教师素质内涵要求
在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上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在实践技能上是本行业领域的行家。按照“依据课程定教师”的原则,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具备与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即要求教师不但通晓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深悉行业特性、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能够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具有教学价值的学习任务”,而且要熟悉职业实践,善于进行专业技术操作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指导;还要求教师经常深入行业企业,及时掌握本行业和专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
(二)教师能力结构标准
在能力结构上,教师要达到“双重身份”“双师资格”“双向流动”的要求。
“双重身份”,即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是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又是行业企业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行家,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双师资格”,是指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具有教师职业资格,又具有行业从业资格,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双向流动”,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师能够经常流动于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随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同时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动态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把行业企业的新信息、新技术引入学校。二是指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与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之间,要进行双向流动式的交流。即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任职、兼职或挂职锻炼,以便深入地了解专业与职业岗位需求,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操练职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兼职教师在学校任职任教的过程中,能够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学校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契合度,从而帮助学校及专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作为“双师型”教师的专职教师,必须是熟悉行业规范,掌握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基本技能,了解行业企业文化,能进行实践性操作的学术专家;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兼职教师,则必须是熟悉教育规律,懂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教育教学技术,了解学校文化,能进行规范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技术专家。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内培外引
在教师的获取途径上,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增加教师数量,改善教师结构。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各个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本身的办学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确定办学规模、设置专业结构及核定班级建制的基础上,编制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明确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及数量。
对于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两方面抓起,一是内部强化,二是外部引进。以内部强化为主,外部引进为辅。首先,内部强化,即为了把已有的师资充分利用起来,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引导教师取得与专业挂钩的第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进行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已有的教师主动地提升素质,完成“第二师”的素质修炼与提高。其次,引进“双师型”教师。引进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并且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的引进要强调从事技能训练的教学与指导能力,并以引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来带动原有教师在技能方面的提高。兼职教师灵活性强,在技能指导方面是对现有教师强有力的补充。同时,由于兼职教师来自生产经营一线,他们了解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与市场理念,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优化。
(二)与行业共同建立人才资源库
即紧紧依托行业企业,组成紧密的校企合作联盟,建立行业人才资源共享库,突破单纯为学校办学而“聚师资、蓄人才”的观念,树立为行业培育人力资源而组建师资队伍的观念,以实现教师队伍的动态组合,达到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人才资源共享。
职业院校只是技能型人才产品的生产者,而行业企业才是这种产品的使用者。一方面,职业院校是因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而设立的,行业企业理所当然地要为学校办学创造条件,提供教学所需要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要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第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具有与行业企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与行业共同建立人才资源库,既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人才资源库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而且能够很好地解决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来源问题,从而实现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互利双赢。
转贴于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资队伍的管理方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管理,要按照“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实行“变固定制为弹性制”的管理体制
“变固定制为弹性制”,即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从固定工作性质、固定职位档次、固定工资标准转变为流动上岗、依能定位、按劳取酬,要打破身份界限、职级界限和资格界限,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在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建立起符合职业院校办学实际的人事管理制度,使之具有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灵活性,符合职业性、开放性和市场化的要求,借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建立科学实用的考核评价制度
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促进产学研合作制度化,使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受益。基于这种理念,应当注意教师能力的多元化,以应对办学的多元化要求。同时,对教师的多元化考核必将成为教师考核的一种趋势。结合发达国家教师能力标准的相关规定,我国高职教师的能力标准应当主要包含职业道德、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知识、授课能力、教育科技使用能力、鉴定和评估能力、专业化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行业联系和服务能力、交流能力、学习环境的创新及管理能力等。高职教师能力标准应当体现先进职教理念的要求,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对教师的考核应当以激励为主,而不能单纯强调淘汰与惩罚;应当通过定期更新高职教师能力标准和举行考核鉴定,来推进高职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更新。要使这种考核成为一种机制,首先要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这种标准应该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授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然后要确定考核范围,这个范围应该深入到包括课堂、实习基地等层面;最后要把评价标准明细化和分值化。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适合于本身需求的外部条件刺激下,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力,使人能够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因此,对师资队伍的管理,除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实用的考评制度以外,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加强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首先,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制订科学实用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明确各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尤其要使“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所有教师认同和追求的目标。其次,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使“双师型”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学校的整体利益挂钩。对获得“双师”资格或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在课时酬金、职称评聘、研究项目申报、学术休假、外出考察、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倾斜;让被评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参与院校管理,并享有充分的教学改革自主权;对取得重大教学、科研成果或者被有关部门评选为“名师”的突出人物,给予特殊的奖励。通过以上措施,促使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进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实施。
篇2
【关键词】初中;教学管理;行政管理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中学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中学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中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中学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中学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篇3
【关键词】公共关系;思路;改革
高校《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性、艺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怎样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是公共关系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就目前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课时少内容多、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灵活等因素导致了在公共关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只以完成教学任务进度为诉求,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关系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中,笔者认为高校公共关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重点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校公共关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完全符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难度大
公共关系教学内容过多且庞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也较高。同时具备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是极少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理授课的理论知识内容与专业课实践性内容交叉关系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切合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式单一
在公共关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运用的是一言堂式的传统讲授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仍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各高校对传统讲授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但是,目前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更多地是简单将案例置于讲授的内容中,作为辅助讲授内容之用,没有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没有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课时少、内容多等因素的制约,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不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发挥,这些因素均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材体系不完备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完全依靠现有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当前许多《公共关系学》教科书体例也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重理论、轻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
第一,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因,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储备有差异,存在着对书本上的术语或专业词汇在理解上不够准确的现象,如“公共关系传播”这一章节里有大量传播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包括传播媒介理论、“把关人”理论等,限于课堂教学的计划课时,无法详细讲授,但是如果不讲解,学生对公关传播的理解就会断章取义。
第二,针对某行业重点分析的教材较为少见。如果只以目前高校大多通用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就不能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公关理论,从公关的角度阐释分析具体行业的社会事件,了解公关理论的实际运用情况,也无法突出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品牌特色。
第三,教材不能及时介绍公关业界前沿动态消息。目前公共关系学教材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无法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无法快速补充公关理论发展新的热点术语。
4、考核方式不灵活
课程考核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考核多数采用闭卷考试,学生更注重死记硬背,理论应用的能力较为不足,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
高校公共关系教学,一定要针对大学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精选教材,突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内容,重点讲授。
1、突出公共关系意识教学
公共关系意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观念,包括塑造学生的形象意识、服务公众意识、真诚互惠意识、沟通交流意识、创新审美意识等。在校学生步入社会后,都必须具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准备和自觉意识。因此,学校必须对所有的大学生进行最根本的公关素质和公关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注重形象、公众至上、交往沟通、开拓创新、文明竞争等公关意识。实践证明,具备强烈公关意识的高校毕业生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2、突出公共关系技能教学
目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面试技巧就显得异常重要,而就业面试的许多技巧都与公关素质相联系。比如,着装打扮、仪表仪态、自我介绍、现场操作等。因此,在高校公共关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公关训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各种必要的公关技能。
3、突出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教学
社会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的大网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关系到工作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处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第一线,他们面对的人际关系会更为复杂更为重要,因此他们要做好工作,就必须先处理好人际关系。故而,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指导,使学生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方法、技巧。
4、突出公共关系策划教学
公共关系是一门创造性的学问,这种创造性充分体现在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中。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经济工作的主要实践者、执行者、管理者,必须了解公共关系策划的重要性以及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主动参与、指导公关策划活动,以保证自己所在企业、单位、部门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在公共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学校、企业或部门作为公关专题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根据其实际现状和目标要求,对公关活动的主题、手段、形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构思和设计,制定出最佳的活动方案。通过活动方案策划,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公关策划能力,使学生掌握了方案策划的方法和技巧。
5、突出对学生交际礼仪教学
交际礼仪是公共关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学生社交礼仪基本规范和知识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促使其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自身修养。礼仪教学形式要新颖活泼,内容要引人入胜,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
四、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改革尝试
1、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建立清晰、丰富、精炼的教学内容体系。公共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新闻学、广告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都会有所涉及,这就需要有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精简概要的教学内容体系,然而目前所能见到的《公共关系学》教材在体系上大同小异,内容上并没有从实用出发设计及增补修订,不太适应我国当前迅速发展变化的公共关系环境。鉴于此,应在授课时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编写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在衔接和配合教材的前提下,做到既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又不拘泥于教材,以协调解决教材运用中基础性与前沿性、普适性与专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时,应当改革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笔者认为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应如图 1 所示。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上,第一部分注意理论上的系统性,严格按照公共关系自身的逻辑结构进行理论构思,将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简明而又清晰地介绍给学生;第二部分紧跟时展的脚步,追寻公关发展的轨迹,反映公共关系领域中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第三部分则侧重从实用出发设计公关实务的基本内容,对公关实践活动做较为详尽、具体的介绍,如“公共关系礼仪”部分细化讲授“人际关系沟通技巧”、“求职面试的公关艺术”、“大学生个人形象设计”等内容,着力在活动中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梳理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法,结合公关教学体会,笔者认为应对如下公关教学法进一步探索改进。
(1)案例研究法
案例教学法旨在通过分析及探讨案例,揭示公关活动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的要点。这种方法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但目前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多引用国外案例,以国内公关事件为研究对象的较少,且较为陈旧;二是较复杂的案例后面很少设立启发性的思考题或给出一定的分析提示等,致使案例讨论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是案例教学的效果不佳。课前选择经典的案例,上课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及课后总结案例分析课的效果等,上述各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在对案例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以结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结合时事热点,关注公关现实问题,积极开发新案例。笔者从《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引出要充分了解公关对象的道理。以《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加深同学们对公共关系的主体关系的认识;以“王熙凤主理荣国府”的事例,阐释公关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
②教师课前要深入分析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尤其要透彻了解案例中隐含的一些公关理论和方法。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对典型案例蕴含的理论、成功的技巧及原因、导致失败的根源等做提示,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从某个角度就某一因素或环节重点思考及分析解剖。避免讨论目标分散、游离主题情况,能使学生把握案例分析的重难点,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③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辩论。课前让学生对案例有初步的了解,上课时老师再重点介绍,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产生思维碰撞,掀起头脑风暴。针对相异的思路和结论,教师可适时点化、协调及总结,进一步促进全面缜密的思考。
(2)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通过把学生安排到模拟的情景中,让学生来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旨在改进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事务的效率和能力。情景模拟法具有形象性和亲验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但目前公共关系情景模拟法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学生比较害羞,不愿意上台表演;二是没有角色的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三是学生容易沉醉于活动的情感氛围,不能用心领会活动所体现的理论意义。
由于情景模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①通过协助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文本的撰写和定稿把关、营造逼真的现场气氛等工作,引导学生在身份扮演中取得良好效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参与的积极性。
②可以组队的方式安排活动。让没有参与角色的同学作为小组成员协助参与角色的同学排练,通过共同分析课题、设计情节、撰写方案和参与提问等活动,来达到提高其参与活动的热情、增
强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如学习求职面试礼仪时,可以让同学们做模拟应聘会的评委,事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设想所需人才的要求、员工岗位和待遇、面试时主考官会提出哪些问题等。会上请考官打分,评点应聘学生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教师最后总结评析。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大部分学生,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随着活动的进展而高涨。
③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具体事件中每一个模拟角色的行为所折射出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从而达到由小见大、由点到面、开发智慧、提高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考核制度改革的探索
改革考核方式,调动师生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考试形式多样化,除闭卷考试外,采取活动策划方案、应用文书和案例分析等作为中期考核方式。
②成绩结构多样化,注重平时考核。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考核学生的能力,重点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撰写活动策划案,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定平时成绩。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公共关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地说,可以参照下述公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X=50%(A+B)+50%(C+D)
X:学生的期终总评成绩。
A:学生期中考试理论部分卷面分。
B:学生期末考试理论部分卷面分。
C:平时作业(每次撰写的公关活动策划方案、课堂回答问题等的平均成绩)。
D:学生期末为某一社会组织写出的公关活动策划方案。
诚然,这种考核方式是一种大胆的改革,教师需为此付出多倍的努力与细致的工作,甚至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但对学生而言,却是受益匪浅。
四、结束语
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公共关系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的原则。公关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教学思想观念,勇于尝试、大胆探索可行性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而培出合乎社会需要的公共关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珍,唐娟.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公共关系教学改革探索 [J]. 教学研究,2013,(3).
[2]熊越强. 提高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路[J]. 中国成人教育,2008,(5).
[3]李静. 公共关系课程改革与创新 [J]. 教学实践,2011,(4).
[4]田省强. 公共关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甘肃教育,2008,(2).
篇4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中学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中学公关教学成绩显着,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中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
当然,中学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着,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中学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中学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篇5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中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中学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中学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中学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中学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中学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 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中学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篇6
关键词 行动导向;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29-04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性质及其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诉求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关系的本质体现为以利益诉求为动力,以有效沟通为手段,以协调利益为条件,以利益共赢为目标。公共关系中利益的诉求表达及沟通通过具体的公共关系活动体现出来,而任何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和公共关系能力,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理性诉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公共关系学》课程,一般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由于公共关系学科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与管理学、营销学、传播学、广告学、心理学、社会学、礼仪学、逻辑学、美学、演讲学、谈判学、商品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交叉综合的性质,因此《公共关系学》课程体现出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且较难驾驭的特点。
基于公共关系学学科特点及高职教育目标,一般将《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目标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提高学生实际的公共关系能力。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问题,公共关系在组织管理中的职能;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方法和技巧。由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指在培养现代职业人在各种职业情境中都具有的普遍适应性能力,因此其课程实施更适合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最初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引导法、头脑风暴法、模拟(仿真)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等。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是“用心+用手+用脑(职业活动)”[1]。基于职业情境和主体意识的行动导向教学观认为,职业教育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职业教育的特有属性要求教育的各个教学过程应尽量与职业状态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因此,专业学习过程需要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来展开,这样才能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本土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教师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实施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如头脑风暴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等,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但同时,行动导向教学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困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进程难以控制
为了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大量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在实践中发现,“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以学生工作为主,教学进程往往很慢,耗费的时间要比传统模式多,正常的教学进度难以完成,需要花费课下时间去完成。以《公共关系学》第九章的“CIS策划”为例,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大煎饼营销策划”案例,结果是: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所用学时是传统教学方式所用学时的2倍。
(二)后进学生潜伏“搭车”现象普遍
在传统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这些学生仍然如此,他们“潜伏”在小组中,等待“共享”小组其他成员的劳动成果。如果教师放纵学生的这种行为,就会形成负面的连锁反应,会传染其他“抵抗力”较弱的学生,最终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师资亟待转型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要求非常高。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担任实训的教师必须通过“师傅”考试取得师傅资格。而我国有些教师由于没有实践工作经历,对实际领域比较陌生,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和指导学生技能训练时往往难以有效开展教学。
(四)教学条件支撑不足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是“教学做”一体化,先会后懂,在做中学,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必须建立符合条件的“教学情境[2]。德国规模较大的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培训中心,教学车间配备生产设备。从企业内课堂到实训车间再到生产岗位,是每个学员必须跨越的三步。商科类专业的实训更是面临困境,所设计的教学情境绝大多数是虚拟性的,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以《公共关系学》为例,当进行第六章“策划公关专题活动的技巧”教学时,由于没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只能让学生看多媒体来感受各种公关专题活动,然后让学生去模仿。因为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对公关知识及能力应用感受不深,无法真正形成公关策划能力。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精心选择和设计可操作性活动项目
活动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公共关系学》课程内容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其活动设计应以项目和任务的形式来组织,集成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培养,实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对接。
在项目设计中,要注意项目的设计与任务相匹配。从《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训要求来看,在其项目和任务设计时,可将公关领域常见的事务性活动进行教学改造,使之成为具备教学价值、可操作的活动项目。一般而言,设计的活动项目应具备以下六个要点[3]:一是有清晰的任务,完整的工作过程,可展示的成果;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教学项目应能聚焦知识,突出能力训练,渗透态度情感、职业素养、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的培养;三是活动项目要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还要能引领学生构建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学会新技能;四是学生拥有在一定范围内自己组织项目活动、评价项目完成质量的机会;五是项目小组内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计划,确保每个人都能真实地参与其中;六是项目任务贯通课内课外,不仅涉及课内教学,还需要在课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由于项目完成费时耗力,因此需要对项目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统筹设计,充分考虑到教学项目的时间因素。
此外,项目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项目,以此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
(二)制定严密的行动方案或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需要在课前做好整个教学的周密计划,包括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同时还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即必须在师生同时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能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制定一个行动方案或策略是整个行动导向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认识问题、搜集资料、具体说明问题及限制条件后,学生小组将协商制定一个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该过程至少包括以下环节:将备择方案具体化,预测每个备择方案的结果,深思熟虑,选择行动路线。其中,在备择方案具体化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范围内不可能考虑所有备择方案,而且制定一套备择方案往往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此环节教师要告诫学生主观上少作非此即彼的判断,要运用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4]。
此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策略性知识,这也是《公共关系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策略性知识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必须经历陈述性知识表征阶段,该阶段要领悟到所要学习的策略是什么,并且要能清晰地陈述。然后,经过变式练习,作为策略的规则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支配学习者的认知活动。策略性知识要转化为自我控制的能力,同一般智慧技能学习一样,不但需要进行变式练习,而且在学习的初期需要外部的信息反馈和纠正。策略性知识训练要取得成功,教师必须及时检查学生的练习材料并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任务完成进展情况[5]。在实践中,学生的感悟和反省认知尤为重要。因此,整个活动项目设计及行动方案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策略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及具体活动实践中获得策略性知识。
启动和实施方案。行动方案启动至少包括以下步骤:计划、沟通、监控和评估。计划:即要将实施方案的机制和细节具体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详细的操作过程,如要明确谁该拥有计划的信息,需要采取什么行动,由谁实施,参加行动的人需要做些什么准备等,这要求计划的实施必须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沟通:要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应意识到自己在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及计划中其他人的责任。教师必须关注个体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全方位沟通的机会,否则,就会事倍功半,难以取得实效。监控:教师对行动方案实施的监督过程。执行计划过程中,学生有时会懈怠或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师需要时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采取奖励、激励、劝诱、指导等技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评估:组织决策产生于变革的环境之中,在历经计划、沟通和监控之后,仍需要对决策结果进行评估,以判断其成功与否。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
本课程宜采用结构式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可设计成六个部分:基本原理、写作、案例分析、网络操作、课堂演示和策划实务。其中,后2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学生成绩由学生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教师评分三部分组成。其中,学生自评占20%,小组内学生互评占20%,教师评分占60%。每次的项目任务都要评出一个优秀小组,优秀小组组长期末总成绩加2分,每个小组成员期末总成绩加1分。当教师把项目任务布置给学生后,要对各工作小组进行检查、控制,消灭潜伏在小组中的后进学生“搭车”现象,观察各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包括担当的工作量、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对项目的贡献度、个人观点等,据此给出学生该次项目任务的一部分成绩。项目任务完成后,通过学生自评、小组内学生互评及教师评分得出该次项目任务的总成绩。这种及时激励的考评方式能起到鞭策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
(四)建立贴近生活实际的实践平台
在项目选择和设计时,聘请公关公司或策划公司人员参与,听取其合理化建议,并与其企业公关项目或策划项目结合起来,以便于后期学生能参与其中。
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为企业服务。如,组织学生到省内高级商场、宾馆参观,并与商场、宾馆的领导及管理人员座谈,收集资料,为商场、宾馆周年馆庆或店庆活动提供策划方案;吉林省每年举办的汽车展、农博会、技能大赛等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实战项目,学校可与负责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跟随展会、参与展会,在工学交替中提升学生策略性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学校、系部自身的各项活动也是学生实践的平台。高职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技能节、文化月、文明风采大赛等活动,教师可结合学校实际设计若干公关项目任务,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杨继红,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及其对高职财会教学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2(5):27.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86.
[3]毕蓉.高职项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27-28.
[4][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 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8.
[5]皮连生,朱燕,胡谊.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4.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Public Relationship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LENG Xiao-yan
(Jilin Univeris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篇7
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除了扎实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还必须具备以下四种素质:1.具备较好的语言素养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之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必定会越来越为频繁和密切;与此同时,当今社会的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个体不仅要和本土的社会成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和他国人员自由交流的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这是适应经济国际化趋势的基础和条件。2.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更加真实的信息。为此,大学生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为自身创造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3.大学生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意识当今社会最为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只有不断加强彼此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4.大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得以延续。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容易被失败和挫折打垮,也就很难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通过公共关系教育,我们就能够向大学生传授传播与沟通的技巧,并且逐渐教会大学生如何向社会、向公众推销自己,并根据主动反馈的社会信息,及时、准确地去调整自己的行为,进而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更好地生存、发展与公平竞争提供必要的保障[2]。
有助于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进程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关系到他们能够真正做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关键所在。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与分析为主,学生所做的就只是被动地接受,由于缺乏实践性而很难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公共关系教育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恰恰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公共关系教育,能够使大学生逐步认识到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能够尽快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问题。
有助于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能够将公共关系教育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尽快达成培养大学生公关意识的目的,而这恰恰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公关意识与个体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学生一旦在公共关系教育的影响下,树立起一定的公关意识,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同样也有助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流以及个体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3]。
大学生的素质现状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前大学生确实在素质建设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大学生在文明礼貌与维护公共秩序上的欠缺与不足近年来,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数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大学生则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与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是极不相符的;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大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处吐痰、乱扔瓜皮纸屑、随意采摘花朵以及不愿给特殊人群让座的现象经常发生。
(二)大学生“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极为严重[4]。在很多大学生的眼中,他们认为自己为了接受大学的教育,已经上交学费,那么,自己就理所当然成为学校的消费者。很多学生不尊重教师,不维护学校,以自我为中心,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与此同时,他们的劳动观念较为淡薄。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一旦遇上大雪天气,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清扫学校的积雪,即便有也是迫于教师的强制规定。
(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尤其是一些来自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较好,从小就娇生惯养,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凡事都喜欢争强好胜,不懂得怎么去关心、体贴周围的同学。虽然在大学这样一个大集体中,却依然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他们抗挫折的能力极差,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思想和心理上的波动,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四)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近年来,大学生中偷盗和作弊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考试的作弊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每年因考试作弊而被开除或给予处分的学生越来越多。此外,大学生自信心不足、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能力不足等现象也较为普遍。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解决当前困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因素,他们很难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了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很多学校开始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由此可见,尽快找到提高和改善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强化高校公共关系教育恰恰是很好的突破口。
高校公共关系教育融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公共关系学科建设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工作者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出发,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与建议。从目前来看,高校公共关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高校公共关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融入不足、不够全面。
1.理论层面的不足目前,公共关系学科并没有成为高等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只是在一些公共关系专业院校或者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一些与此相关的专业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事实上,公共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集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研究成果于一体的特殊学科,对教师的素养也有着较高的要求[5]。但是,当前的高等学校即便开设了这门课程,教师也都并非专业出身,教师对学科尚且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公共关系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就无从保证了。
2.实践层面的不足对于公共关系这样的一门特殊学科,最为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用。但是,目前的实践情况不容乐观,即便是专业的公关学校也仅仅停留在礼仪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与此同时,资金的匮乏、设备的不足也是制约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真正融入公共关系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对策分析
1.高等学校工作者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理念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先导。只有具备了先进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去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先进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其次,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意识到公共关系课程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积极效用,并且不断加强学习,深刻领悟公共关系课程的本质和内涵。
2.将公共关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中如果能够将公共关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中,势必会产生更为积极和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努力:(1)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为公共关系教育的融入奠定基础。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文化素养,是离不开专业的理论教学的。如果教师能够对公关关系的思想和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并将其自觉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虽然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却从未改变过。一般来说,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以前,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有的是因为对某一个专业特别感兴趣,有的则是被调剂到某一个专业,因此,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大学生对未来有着较高的期望,他们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也尤为显著。要想尽快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就首先要获取学生的理解、支持与认可,也就是要尽快实现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对公共关系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要掌握公共关系的沟通技巧,即影响传播过程效果的五个重要因素“who、say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6]。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并掌握上述知识,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这种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生会逐渐产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同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逐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2)以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期间,教师是与其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为此,教师一定要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进而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正向的影响。第一,教师应该通过得体的着装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时尚有着一种特殊的追求。为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气质、年龄和性格等得体装扮自己,塑造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外部形象,以此达到引起大学生共鸣的目的。第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素养。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良好的内在素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专业素养、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等。教师这些优秀的内在品质会逐渐成为学生模仿和追求的目标,势必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建设和专业文化素养建设。
3.高等学校在公共关系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果能够将公共关系的指导思想融入进去,势必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1)主题班会活动。当代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给高等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此,我们应该尽快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大胆融入公共关系教育,将学生作为我们的重要公关对象,采用公关调查的常用方法以及一些有效的传播与沟通手段,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实际,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班会活动的主题内容,尽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民主的班会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解决心中的疑惑,实现与其他班级成员的沟通与交流。事实上,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2)在文体竞赛活动中融入公共关系教育。形式多样的文化和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更好地展示大学生的才华。在这些比赛中融入公共关系的先进思想和理念,可以帮助大学生尽快树立形象意识,从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两方面着手去为参加比赛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如参加比赛的着装、语言以及如何获取观众的喜爱进而赢得胜利等,这其中都体现了公共关系中的形象传播思想、公众意识以及沟通观念等。通过举办文体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快推进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氛围。此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大学生面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时,更要注意对公共关系相关知识的应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客观看待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正确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高层次要求,进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理想工作。
结语
篇8
关键词:公共关系信任危机处理机制企业文化
随着传播手段在的广泛,突发性公共事件对相关企业和组织的越来越大。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企业信用危机,处理好企业公共关系,日益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之一。
1企业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是现代管理的组成部分,它利用传播技能和作为主要工具,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保持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和事件;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做出反应;明确和强调企业为公共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驱动的监督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
企业公共关系从属于企业宗旨,为企业的目标服务。它是企业面对外在的公众和内在的员工,通过运用长期有效地双向信息沟通、双向交往、双向利益调整等方法途径,建立企业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显然,企业公共关系是企业在现代商品经济和大众传播事业高度条件下重要的经营管理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公共关系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从市场营销中的策略组合,到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解决,到危机事件的处理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2企业公共关系的功能
2.1树立企业信誉,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威信、影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形象、知名度。建立良好的信誉是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陈旧经营观念已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树立信誉首先要创名牌企业。按照公共关系学的观点,商品信誉是较低层次的,只是部分公众或消费者在多次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信赖程度,它只是企业技术经营素质的综合反映。而树企业信誉、创名牌企业,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企业日益强烈的要求。因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既可能给社会带来新的物质文明,也可能给社会带来公害和威胁。因此,公众对企业社会价值的评估标准发生了变化,评价范围由对产品质量和服务扩大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使公众舆论对企业产生更大影响力。争取舆论支持,争取公众信任,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企业良好形象和声誉是无形的宝贵财富。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具体工作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以取得公众理解、支持、信任。从而有利于企业推出新产品,有利于创造“消费信心”,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有利于吸引、稳定人才,有利于寻找协作者,有利于协调和社区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和管理部门对企业产生信任感,最终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2.2搜集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保证
美国管家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而决策的前提正是信息”。企业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大量的问题,市场需要产品质量、产品开发、新技术方向、竞争者动向、潜在危险、企业形象等方面的信息,不断传递给企业领导,要求领导者做出及时而有效地决策。因此,现代企业把公共关系信息的获取划入企划之中,成为企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共关系部门就是要利用各种渠道和网络搜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一切信息,为企业决策科学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搜集信息包括企业战略环境信息、产品声誉信息及企业形象信息等。
2.3协调纠纷,化解企业信任危机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任何组织都处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而且这种关系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由于企业与公众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在公共关系中必然会充满各种矛盾。企业在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因自身的过失、错误而与消费者发生冲撞的时候。一旦发生,必然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不满,使企业面对一个充满敌意和冷漠的舆论环境。如果对这种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问题处理不当,就产生公共关系纠纷,甚至导致严重的公共信任危机。对企业、对公众、对社会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事实证明,企业与公众的许多矛盾和磨擦都起源于误解和不了解,缺乏信息交流是造成不了解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机制,增加企业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企业就有可能避免与公众的纠纷,并可通过公关手段将已经
3企业公共关系的构建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一、在公共关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我在多年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经过理论的探索与尝试性的试验,认为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是使传统的概念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主,以培养创新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对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视觉材料的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学生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述公关涵义时,为区分易混淆的概念,我采用了成都酒家的案例,使学生对公关形成了初步正确的印象,理解了公关如何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企业外部公关――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时,我采用了云南卷烟厂免费资助烟农的案例,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样大大地增强了教学实效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如在讲危机公关时,我以某电冰箱企业为例,讲述了如何在危机中提高声誉的具体实施过程。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了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公共关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公共关系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公关人员的应变能力培养时,选用了《大衣怎么放》的案例,模拟了现场的环境,只在教室中设一考官一椅,看学生如何处理大衣怎么放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学生笑成一片。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二、案例选择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课上成“故事会”。相反,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我认为选用案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一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二要引发冲突。争议性是对一个案例开展讨论的基石,它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辩论。在案例讨论中,学生可以了解一般的理论,可以知晓别人的观点。案例的讨论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而只有基本的问题。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一个教学案例必要条件。
2.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生命力。如果只会机械地背诵概念,记住一些定义、原理和公式,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那么所学知识就是毫无意义的。”在传统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常把公共关系看作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而根本无法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公共关系问题。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则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使之具体化,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性探索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准确而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与表现,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连贯性强,因此,在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4.教师要重视案例讨论后的小结
教师的小结虽然不是一种权威性的结论,但在教学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案例中基本原理的概括与提取,往往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使其认识进一步趋于完整、深化。
5.明确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给出的既定答案,极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要讲深透;另一方面,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接触案例中的疑点,启发学生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即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保证有相应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出现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需要在不同意见间进行协调,促使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对各种意见进行选择,并逐步达成一定的共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它实质上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我们在公共关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7.
篇10
二是开阔了视野。研修班期间,还举办了“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政府创新”、“城市经营的理念与模式”、“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危机管理与媒体沟通”、“美术与艺术欣赏”、“音乐欣赏”、“21世纪的世界与宗教问题”、“分析”、“环境保护”等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涉及面广、覆盖面大,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有的自己以前很少涉猎过,有的即使有所了解但深入不够。通过专家结合实际、联系中外、旁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解,感觉收获很大、启发很深,不仅拓展了知识面、开拓了思路,而且对一些重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我做好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三是锤炼了党性。研修班期间,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我们先后到西柏坡革命圣地、纪念馆、冉庄抗日战场旧址和军事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我们感受历史、重温历史,面对面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新的升华、觉悟得到了新的提高、党性得到了新的增强。由此,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历史,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热爱党的事业、忠诚党的事业,立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必须牢记“两个务必”,越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越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越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另外,作为这期研修班*学员党支部书记,在学习期间,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慎言、慎行、慎独。同时,能够引导和带领其他同志遵守各项纪律,树立*学员的良好形象。
为期2个多月的研修班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我认为,参加集中培训的机会是有限的、时间是短暂的,更多的知识还要靠日常的学习来获取、靠平常的实践来积累。参加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新的知识、提高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此,下一步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渐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我将以这次研修班的学习为新的起点,积极参与我市正在深入推进的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理念,结合办公室工作的实际,加强政治、经济、科技、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缩短与市委领导在政策理论水平上的差距,进一步提高为市委工作和市委领导的服务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市委办公室“学习型机关”创建工作,带领办公室全体同志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办公室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办公室的工作水平。
- 上一篇:国际税收和国内税收的区别
- 下一篇:节能环保的理念